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1:06: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玉富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程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程试读:

前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体育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育,其目的在于坚持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的同时,积极遵循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发展方向,为高职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体能贮备,并达到终身体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作业特点的不同,对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体育教育的健康性,以适应行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这对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辛勤努力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新理念,并以此为基础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健康第一”和“职业实用”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挑战精神及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分为基础理论、体育技能和体育修养拓展三部分。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既有理论知识的阐释,又有运动技能的说明,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十分便于学生学习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具体来说,本教材有以下三大特点:

1. 积极倡导“职业实用性体育”这一理念

本教材主要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编写,结合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教材针对高职院校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工种特点,提出相应的运动锻炼项目,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终身体育服务,达到了既能锻炼学生身体,又兼具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积极倡导“职业实用性体育”理念在高职院校的推行。

2. 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实用性

体育教育属于综合性、应用性理论,重点指导学校体育的实践活动。本教材总结应用了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很多经验和科学理论,并加入了体育竞赛组织和编排的内容,使广大体育教师和学生既能学到科学全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学以致用,指导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开展。

3. 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体现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主体编写思路围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强化素质养成展开,将职业发展和体育素养培养结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终身体育和顺利执业服务。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感谢。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使用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的修订与完善。

编者

2015年5月第一篇 基础理论第一章 职业实用性体育第一节 职业实用性体育概述一、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定义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在原普通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和一般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专门结合职业工作特点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知识、素质及技能相关的,突出职业实用性需要的特色体育教学或专门的职业运动训练。依据某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工作形式、条件、性质、特点或工作姿势等,规划与设计突出实践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传授消除职业身心疲劳,防治职业病,增进身心健康的职业实用体育知识与方法,培养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而进行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过程。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的现实状况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为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及学生文化素质的急剧下降。因此,高职学校体育课程要寻求突破,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发必将进入改革的视野。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均都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没有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缺乏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欧美高职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职业实用性身体素质的培养,并把它列入高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将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突显职业实用性的培养。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相关界定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青少年学生选择体育锻炼时,把着眼点放在发展未来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在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所学专业,在今后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通过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概念的分析可见,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为理念,让课程真正地适应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带来的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职业的多样性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高强度性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本行职业的专业技术,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结合高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在具体的高职学校环境中,高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内涵不仅指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的体能培养、职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而且延伸到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和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而自主开发的、学校特有的体育课程内容。第二节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目的与意义一、高职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爱好、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职学校的毕业生来说,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更是胜任工作的基础。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通过教学任务来完成。具体而言,高职体育教育的任务有以下:(1)掌握体育及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学生积极、自觉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提高体育文化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提高道德素养。通过体育运动的具体过程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3)发展体育才能,促进体育普及,提高技术水平。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的、有一定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课余运动训练。按照教育和体育的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和学生在智能和体能上的优势,重视学生的心理和心理特性,坚持科学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备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体育教学也应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有目的地增强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二、高职体育教育的意义

高职体育教育要重视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与文化修养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并结合体育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作风以及力争胜利的精神。具体来说,高职体育教育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兴趣—爱好—习惯的一个过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其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力才会提高,也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体育人口”。依据这一点,应形成以基于学生个体兴趣为主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主动适应新兴工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快速成才和获得各项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日。因此,高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则是确保教育目的得到实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目前,我国的高职学校已初步形成了“2+1”的职业教育模式,据跟踪调查,一年的“顶岗实习”中,学生们普遍认为企业的劳动强度让他(她)们在身心上感到比较吃力。可见,高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能的需求更大或更直接。这说明一些企业的劳动强度对学生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高职学校在校生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三)形成专业和体育一体化的特色教育

高职体育课应当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就是根据这种情况,将学校特点和专业设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对运动技术的规范化要求部分进行改造,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它是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必须立足于对学生完善之个性的培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能力,结合学校和当地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培养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这也正是高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灵魂。第三节 课程学习原则、内容与练习手段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则

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把学生健康作为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体育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式教学的目标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体育教学为学生的健康问题承担着较重的责任,这是由体育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高校体育教学应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与技能”,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今后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贯彻“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使学生增强锻炼意识,掌握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体育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与准则。教学原则是教育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总结和概括。教学原则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提高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系统的教学,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一)实效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是指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方法、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以教学场地、设备、气候等时条件为基础,力求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急抓住运动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同时,体育教学的方法要简单易行,讲求实际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和提高能力的效果。

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效性原则,就要不断深入调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身体条件、个性特征,以便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做到既有要求统一,又能区别对待。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原则,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追求表面效应,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把握本质抓住关键,解决好难点和问题。体育教学中想要贯彻时效性原则,就要经常调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措施,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习运动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它是由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所决定的。根据教学任务,严密的组织教学流程,科学的安排各技能的学习顺序,使学生充分理解各技能的要领、用途、动作变化和运用时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勤奋学习的决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和团结互助的良好作风。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学生的锻炼目的不明确,就不会自觉积极地学习、锻炼,也不可能把这种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下去。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内在动力问题,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练,这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关键。积极的思维,生动活泼的学习是启发性教学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问题、启发、对比、联想的等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班级或者运动队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要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的原则,严的合理,严的可行;对于差生,要从爱护出发,多加鼓励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多鼓励表扬学习认真并刻苦钻研的学生。(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真正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入繁、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循序渐进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

1. 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要有系统性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系统进行教学,安排好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一般应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从小到大和从无对抗到有对抗的不断递进的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浅和深、易与难和简与繁的把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条件考虑。

2. 注意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

从认知定向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到熟练程度阶段,都要按照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特点及其规律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从不同动作的视觉表象和相应的动觉表象相结合到主要依靠动觉表象控制和调整动作的过程,是动作技能形成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因此,要注意体育教学的环节和层次,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体会和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还要注意促进动作技能的迁移,防止动作技能的干扰,使动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教学方法要结合具体运动的特点,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和实效性,及时变换教学步骤,使学生由了解到理解,由掌握到运用,逐步提高。

3. 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对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安排,既要考虑到系统连贯,但又不能等量齐观,平均分配,而应抓住其关键的内容,重点的进行教学,以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四)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的渐进性和练习适宜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对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要合理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运动负荷的适量性原则,从宏观上看,也有一个有序性问题,即由小到大、大中小结合,它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存在一致性。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有节奏地合理安排,随着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不断熟练,可以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和负荷量。

在运动过程中,疲劳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疲劳在技术教学和训练中有其积极地意义,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没有超量恢复就不能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也难以提高技术水平。但是,过度疲劳也同样不能达到促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目的。体育教学中贯彻适量性原则应注意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学生身体状况、教材性质、教学内容、场地、气候等综合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负荷的安排既有宏观控制的有序性,又有个别调整的针对性,既符合学生的个体特点,也符合全体学生的特点。这些都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必须注意的方面。(五)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视觉、听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对运动技术的生动表象和感觉,并使之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从而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的原则。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和手段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学方式有图片、图表、录像、电影、幻灯、观看比赛等,使学生感知动作的表象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通过示范、电影和图片等,使学生产生明晰的技战术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动形象的语言具有直观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提示、指导时要具有启发性,并能联系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技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动作的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视觉信号和利用标志点、线物等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直观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这种表象只有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与实践结合,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直观性体育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并与技战术练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六)多样综合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在篮球传球的教学中,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原地传球、移动传球、行进间传球、配合传球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单个技术动作、组合技术和综合技术练习的结合运用。单个技术的练习主要是动作的规范化,组合技术和综合技术练习则是提高运用能力的基础。(七)巩固提高原则

巩固提高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在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巧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有计划的安排作业,使已经学习的内容得到及时的复习,尤其是对于教材重点、关键技术还要适当的增加复习时间,增加训练时间和练习密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并适当安排教学比赛,提高学生运动技术的运用能力;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步伐,注重知识的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

以上几种体育教学原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运用这些原则时,要全面综合和灵活的运用,才能顺利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手段(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由以往的单纯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向身、心、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依据新体育教学大纲、新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不但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因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应用,要充分结合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对体育能力的需求,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并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其未来职业能力,延伸其职业寿命。

1. 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是经过专门选择,从庞杂的体育素材中选出那些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学校基本条件的内容。具体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基本原则:(1)一致性原则

所选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是具有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功能的那些内容,即是有利于身心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文明和有身体锻炼价值的,能为体育习得和身体锻炼等作出贡献的内容。(2)协调性原则

所选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是有利于学生的身体锻炼、运动技能提高、精神心理调节、并且是安全的。它既能有效地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又是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相对安全的内容。(3)可行性原则

所选的体育教学内容应符合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实际情况,是该地域、气候下能开展的,场地器材的配备可行的,体育教师的能力、学生人数及体育的普及等条件所允许的内容。

2.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1)运动知识

运动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运动知识为人们提供了有关体育的信息,并为他们的体育行动奠定基础。

运动知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于体育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关于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运动知识从总体上讲要回答体育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于社会、个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自觉参加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奠定认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合理进行体育学习、练习、锻炼的知识,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加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更好地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提供文化基础。(2)运动技能与职业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定肌肉、骨骼运动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取决于动作结构的复杂性、动作所表现出的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和动作技术的变化。动作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数量;动作在空间、时间、时空特点和力量的大小,以及动作准确性方面的要求;协调性方面的要求;先天所具有的对某些动作的熟练程度。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

以职业性、岗位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面对职业工作环境的日益复杂性、职业的多样性、生产技术的高智能性和工作的高强度性等状况,需要培养“准职业人”,因此,职业体育教育应满足这种社会需求,要在体育教学中着重发展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将来的职业活动。(3)职业保健体育

保健是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所釆取的综合性措施。保健体育是指通过学习和掌握强身健体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础方法和技能,达到调养精神和形体、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目的的活动。职业保健体育是指为了保护和增进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运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活动。针对高职体育的特点,开展职业保健体育,运用健身运动的方法和措施并结合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改善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还可以丰富和拓展高职体育实用性理论,实现高职体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兼顾教学、学生的“准职业”、生活、发展等因素全面考虑,从而有效地实现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工作非常重要的身体能力和相关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1. 体育课程教学的手段“手段”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体育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分类方法也有多种。

第一种:按教学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普通的体育场地、器材、理论知识课教学的教室、室内设施、黑板、模型、图表等。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幻灯、投影、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新型教学仪器设备。

第二种: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特征来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

常规型是指就全国整体而言,大部分学校经常而广泛运用的简易、轻便的各种教学设备与物品。

第三种: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等4种。

视觉型手段:板书、挂图、教具、模型、幻灯、标志物等;

听觉型手段:收音、录音、播音机和手鼓、节拍器等;

视听型手段: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综合型手段:包括运用触觉、视觉、听觉等在内经常运用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等。

2. 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1)常规教学法

常规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传统教育学中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其特点是注重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其教学方法的程式比较简单,各种方法相互配合,构成了以“教”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讲解示范法

教师首先要讲解体育技术它的名称、方法、要领、练习形式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然后做出正确的示范。教学中采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来分析技术动作的方法和要领、战术配合的方法和要求及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亊项等,使学生通过听来感知教学的内容。实践中讲解要与示范相互配合,讲解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程度相适应,要掌握好讲解的时机,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祜燥。示范时既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又要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示范的过程和关键。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则要采取反复讲解示范法,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动作,更快领会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②演示法

教学中适时地进行技术动作的示范和战术配合方法的示范,运用幻灯、投影、挂图和录像等电化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观看来直观地感知教学内容。实践中示范要与讲解相互配合,要正确选择示范的队形和示范的面,示范的动作要正确。

③练习法

在讲解与示范的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身分练习是掌握运动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根据练习的形式可分为分解练习、完整练习、简单条件下的练习和复杂条件下的练习。运用练习的方法要讲求实效,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和运动力量,使学生承受适当的运动生理负荷。

④纠正错误法

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错误的动作,教师必须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此时要运用纠正错误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纠正错误首先要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可采取简化练习条件、形式,或进一步分析动作,或采取辅助性的慢动作练习,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诱导法和条件限制法。

⑤完整与分解相结合的教学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阶段、条件和不同的对象,采用完整或分解教学法,但要注意二者的结合。一般开始学习新动作时,采用完整教学法,保证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使学生形成整体概念。而较复杂的动作、战术配合则采用完整分解结合法。战术教学通常是先完整讲解示范,使学生清楚布阵、移动路线、配合时机、协作方法等,再进行分解教学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整体战术配合。

上述教学方法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教学中应相互配合使用,单一地使用某种方法不能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其整个方法体系构成常规教学模式。(2)现代教学法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体育教学领域开始进行革新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在我国体育教学领域逐步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代表着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趋势的现代教学开始出现。体育课程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现代科学理论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如认知心理学中发现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关于程序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而教师则处于主导的地位。现代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普遍重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学方法既适应社会要求,也适应了篮球运动发展的要求,因此,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教学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①掌握学习教学法

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初始测量的结果,把所教授的教材内容分解成为具有不间层次的目标体系,称为目标分类体系。然后依据目标分类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学的开始、过程之中和教学结朿,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若干评价——开始阶段的初始评价、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教师始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重复教学、调整、强化和个別辅导等措施,使教学目标分层次地实现,最终达到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的教学目的。掌握学习法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附之以每位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与帮助。

②指导发现教学法

运动教学中的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身临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通过主动观察、体会、分析和归纳等学习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古城,并在认识的定向作用下,通过有序地练习形成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发现学习习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指导语的方式对所授教材内容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同时向学生提供大话的观察和分析的直观感知材料。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对篮球知识、经历和理解进行预习,带着遇到的问题到课堂上寻找解答方案,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采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共同进行总结。

③案例教学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体育比赛中比较精彩的典型战例作为教材内容,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建立概念,归纳出要掌握的有关知识和要求,然后组织集体的练习,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此方法通常在大球运动战术配合教学、规则与裁判方法的教学和竞赛组织编排等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案例的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并具有典型意义,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因此,此法在专修课的教学中采用较为合适。

④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是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部分,严格按照逻辑编程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在程序教学中,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为其设定的程序中进行的,教师实施“导”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编制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练习程序。程序教学法又称学导式教学法或小步子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成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步子,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逻辑序列,同时建立相应的评价信息反馈系统。教学开始以后,学生依据小步子进行学习,学习后及时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来对学习效果进行即时反馈。如达到了预定的标准,则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没有达到标准,则返回去重新学习,并配以相应的校正措施。运用程序教学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它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月具体的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是反馈与强化控制作用下进行的,具有适应性特点。

⑤合作学习教学法

依据社会学习的理论,把体育教学组织作为社会活动的过程。教学中依据自愿的原则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练习时要以小组为单位结成“伙伴对子”。小组内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优生帮助差生。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小组练习、小组竞赛和小组评价等方法进行活动,在小组和伙伴的合作活动中学习掌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习成为学生之间合作的活动,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第二章 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与基本素质第一节 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特征一、关于职业的基本认识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总的来说,职业与人的一生密切联系着,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从来就有,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过程的高度社会化,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形成庞大的社会职业体系。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上已有的职业种类已超过43000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一)职业的基本含义

1. 职业在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

第二,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与社会论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

第四,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

2. 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职业的涵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或者说,职业是劳动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

第二,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职业是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工作机会和岗位;

第三,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讲,职业是劳动者扮演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等。(二)职业的要素与特征

1. 职业的要素(1)职业名称——该种职业的社会通用称谓,有俗名,有标准名称。(2)职业主体——从事该项职业活动的劳动者。(3)职业客体——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等。(4)职业报酬——劳动者通过职业活动所获取的工资以及其他各种报酬。(5)职业技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各种专门技术的总和。

2. 职业的特征

同以上职业要素相联系,职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同一性,即同一类别职业的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等要素都是相同或相近的。(2)差异性,即不同职业在工作内容、个人行为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3)广泛性,即职业涉及众多的人员和社会的各个领域。(4)层次性,基于体力脑力付出、工作复杂程度等不同,职业区分为不同的层次。(5)经济性,即人们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可以获取相应的报酬;(6)技术性,即不同的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7)社会性,即人们通过在职业活动中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公民义务,为社会和他人服务;(8)促进性,即人们的职业劳动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9)连续性,即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10)规范性,即各种职业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

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决定着社会的职业构成,而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又客观地反映着经济、社会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和结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正越来越凸显。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就业后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再就业时需要具备职业转换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较长的一段时期都需要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可见,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多深受行业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二、高职学生职业特征与作用分析(一)职业能力层次分析

职业教育应突出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特征。传统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活动能力。事实上,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三个层次。

1. 职业特定技能

职业特定技能是技能型人才从事特定的职业、岗位和工种必须或应当具备的技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分工的细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职业特定技能所包含的要素也越来越复杂。

2. 行业通用技能

职业岗位或工种由若干共通的职业功能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构成。对特定行业而言,往往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通用技能,它们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称之为行业通用技能。

3. 核心技能

核心技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需要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核心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生发展和终生成就影响极其深远。核心技能可以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并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核心技能是平台基础性的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二)职业的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保障个体的经济收入

作为个人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来源,职业决定着人们的生存基础和生活质量。不同的职业给就业者带来的经济收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而影响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同时,不同的职业对于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较大的差异。大学生要想在职业选择和经济收入上取得较高的职位和较高的收入,就必须及早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2. 为个体提供服务他人、融入社会的机会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工作岗位。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在社会中想要享受便利和服务,同时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为社会创造财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理念中,为社会、企业创造财富的多少同个人享受的便利和服务是相对等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他人、服务自我”已成为职业人必修的文化理念。

3. 实现自身价值

职业是一种工作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工作,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专门的事业。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职业所体现的是专业的分工。这种分工表现为劳动者所扮演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建筑工人等。社会上的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职业化意味着要专门从事某项事务;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职业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人们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价值。职业是实现个体价值的途径,职业发展的过程是劳动者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从事某种职业不仅是为了获得报酬,更重要的是在职业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发挥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总之,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为社会做贡献的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这三种功能密不可分,其中“谋生”是基础,“贡献”是灵魂,“价值”是结果。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某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应深刻认识自己工作岗位重要性,提高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认同度,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第二节 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一、高职学生职业必备素质

通常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专业设置与社会岗位相对应,教育的指向十分明确,因此,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既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进取心。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也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职业素质,是指满足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一种特定的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不同的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应针对不同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职业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质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进步与发展。

具体的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1)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岗位以及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向往与追求,是个人在职业实践和发展追求中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和唯一途径是人的实践活动,而职业活动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职业理想是人最基本的理想之一。职业理想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只有树立了正确而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促使自己奋发向上、勇于开拓,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从容应对,获得成功。(2)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个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叠加并复合而成的,它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有两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某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全面发展自己,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应该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合。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多样性,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职业道德与对应职业本身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投身于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去,无论有多么美好的职业理想和愿望,对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规范都无法做起。职业道德是个人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高职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为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由于社会职业的复杂性和变革性,职业素质的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具体的和变化的,但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可能与社会的具体职业要求一一对应,而是应着眼于社会对现代职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重在职业共性素质的养成。我国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应当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职业理想是基础,职业能力是核心,职业道德是重点,三者共同构成职业素质这一有机整体。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加强职业素养培养,首先要界定具体的职业有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对职业素养的内容进行有序梳理。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作风、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2)贯穿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尤其是职业规范教育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3)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搭建职业素养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4)将深层次校企合作作为加强职业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以实践为载体的职业素养教育,既不能脱离企业学校自己搞一套,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企业,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接受企业的教育。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在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和评价。(5)建立标准、丰富手段,构建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考评应建立标准、丰富手段、形成机制。可以先从课程考核入手,比如课程标准中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界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全面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等。更深层次上,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评价模型。(6)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案例讨论、专题调研或现场实践时,有意识地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日常管理中也要找准职业素养教育的工作载体,如将寝室卫生和文明行为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第三节 高职学生特殊身心素质需求特征一、高职学生身体系统发展特征(一)身体形态

人体进入青春期后2~3年的时间内,身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女子在17岁,男子在19岁,增长的速度才日趋缓慢,直至完成骨化而终止。体重一般是男生20岁、女生18岁才趋于稳定。其他有关指标,如胸围、头围、肩宽、骨盆宽等生长指标均日趋徐缓。由于高职学生年龄阶段已处在青春后期,身体形态发展虽已不断完善,但仍保留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即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因此仍应重视全面锻炼身体,并随着年龄增长,适当多开展体操、田径、球类、游泳、舞蹈等各种活动,这对发展运动器官,特别是对全面发展身体十分有利,可使体形匀称,体格健壮。(二)身体机能

1. 呼吸系统

高职学生的肺脏的横径和纵径都继续增加,肺泡体积也随之增加,男生尤为显著。由于呼吸肌增强,频率减慢,深度加大,肺活量增大,呼吸系统发育日益完善。我国男生的肺活量一般为3400~4000毫升,女生一般为2500~3400毫升。在这个时期,可进行耐力练习和适当承担氧债能力的锻炼,以增强肺功能。

2.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一般是人体发育最早、最快,也是成熟最早的生理系统。6~7岁时,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的90%,到20岁,脑重增加10%,约达1400克,高职学生正处在脑细胞构成联系的上升期。经过智育训练,特别是专业课学习,皮层细胞活动的数量迅速增加,神经元联系扩大,脑回深化,第二信号系统最高调节能力大大增强,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系完善起来,为思维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高职学生在校时期是智力水平、记忆力、抽象思维获得重大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性腺活动加强,可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女生表现更为明显。

3. 心血管系统

高职学生的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收缩压增高。这个时期可以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但强度不宜过大,尤其对于持续时间长的速度耐力性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和强度。

4. 运动系统

高职学生骨骼中水分减少,无机盐增多,逐渐进入骨化过程,骨密质增厚,骨骼更加粗壮和坚固,承受能力增大。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使肌肉纤维增粗,肌肉的横断面明显增加,肌肉发达,肌力增大。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