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卑毁了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5:03:22

点击下载

作者:方州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让自卑毁了你

别让自卑毁了你试读:

前言

F O R E W O R D

跟朋友出去郊游,由于朋友走得快了点,你是不是以为他们在孤立你,看不起你;

跟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无缘无故地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朋友开玩笑地提一件你比较尴尬的事情时,你不会跟他说:“嘿,你这家伙,真不给面子啊!”而是自以为巧妙地采用其他方式转移话题;

与单位里的异性同事一起出外办事,你是不是经常有意无意地离对方远一些;

挑选自己的衣服时,你会不会总是询问别人的意见;

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不会离那些不如你的人比较近;

走在路上,你是不是喜欢低着头,而不是左顾右盼;

在与人交谈时,你不敢抬头和对方目光交流,而是低头或看别处;

当你进入舞会或步入会场,如果这时很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你会感到局促不安;

穿衣服时,你从来不敢站在镜子前;

你有时向别人询问一些你已经确定了的事情。

如果上述现象经常发生在你身上时,说明你已经掉入了人生的陷阱:自卑情绪让你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做事总是蹑手蹑脚,在别人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你对自己的任何评价还停留于过去,你感到自己和别人相比差距很大,照此下去,你的一生将注定失败!因为在你的字典里没有自信这个词,有的只是你在困难面前的退缩,你在心仪已久的异性面前抬不起头,你在有钱的朋友面前总是在想自己的囊中羞涩。你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可是你却不清楚自卑对你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

自卑情结,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它使当事人漠视自己的潜能,消蚀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伴随着这种认识的是“我不行”的意识与潜意识,阻止着他向这个世界开放,降低了面对问题、参与学习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缩,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心身病症。

2004年,云南大学发生了马加爵杀害同窗室友的悲剧事件,此事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据相关媒体报道,马加爵是广西南宁总分第二名的考生,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为什么会最终走上绝路?这跟他的自卑有很大关系。

这可以从他与记者的谈话内容看得出来,如: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要强的性格;认为自己不如人;认为自己没有做到“人穷志不穷”;缺乏信念、责任、理想、宽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追求。最让人动容的话是:他发现“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都说明他也认识到了自己极其严重的自卑感。

让人遗憾的是,马加爵的自卑心理并没有得到化解,他最终走向了极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严重的自卑感不仅会毁了一个人,还有可能使人走向极端,危害社会。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正视这种心理疾病的存在,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走出心理认知上的误区,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前进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我们编撰此书的目的旨在提示自卑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相信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指导,让你早日走出自卑的阴影,扫除自卑的障碍,从自卑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第一章 自卑情节第一章自卑情节:必须绕过的人生陷阱

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沙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

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因为自认是弱者,所以无意争取成功,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

这种自卑情绪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让人一世白头,碌碌无为,自卑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陷阱,只有绕过这个陷阱,人生才能一步步走向光明。一、青春的敌人:自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当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人长大而自卑;当我们长大的时候,却发现别人比我们更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们更年轻力壮,这些都可能在我们心底里引发自卑。

自卑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于自卑的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很大。

1 自卑产生的原因

与别人相比是自卑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感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傲的武士,前去拜访禅宗大师。他本是一个出色且颇具威名的武士,但当他看到大师俊朗的外形,优雅的举止,猛然自卑起来。

他对大师说道:“为什么我会感到自卑?仅仅在一分钟前,我还是好好的。但我刚跨进你的院子,便突然自卑起来。以前,我从没有过这种感觉。我曾经无数次面对死亡,但从没有感到恐惧,为什么现在感到有些惊恐了呢?”

大师对他说道:“你耐心地等一下,等这里所有的人都离开后,我会告诉你答案。”

一整天,前来拜访大师的人络绎不绝,武士等得心急火燎。直到晚上,房间里才空寂起来。武士急切地说道:“现在,你可以回答我了吧?”

大师说:“到外面来吧。”

这是一个满月的夜晚,刚刚冲出地平线的月亮发出皎洁的光辉,大师说道:“看看这些树,这棵树高入云端,而它旁边的这棵,还不及它的一半高,它们在我的窗户外面已经存在好多年了,从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这棵小树也从没有对大树说:‘为什么在你面前我总感到自卑?’一个这么高,一个这么矮,为什么我却从未听到抱怨呢?”

武士说道:“因为它们不会比较。”大师回答道:“那么你就不需要问我了。你已经知道答案了。”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比较之外,还有以下主要原因:(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心理学家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性格内向的人,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内向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反省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有较多的了解,就力求自我完善,因为对自己要求较严,但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足,加之晕轮效应影响,只看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越来越自卑。(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性格内向的人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在学习和交往中,就不敢放开手脚,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也无形地印证了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也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3)挫折的影响。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反抗,或妥协,或固执。有的人在遭受某种挫折后,就会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由于神经过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稍微受挫就会给予他沉重的打击,使他变得自卑。此外,生理方面的不足,心理方面的缺陷都明显对人有影响。如有的人因为身体矮小或相貌丑陋而感到自卑;有的人因为自己的记忆力、理解力差而自卑。

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2 自卑的表现

自卑者大多都有以下几种表现:(1)胆怯封闭

一些人由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还很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的事业中更难觅芳踪。(2)自傲逼人

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3)跟随大流

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这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而不愿去进行自我突破的话,那么自卑对你来讲就是非常有害的。二、成功障碍:自卑的危害

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卑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

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从而打击了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了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有的人说,由于自己牙齿长得难看,当他讲话时,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用蔑视的眼光来看他。自卑还会埋没和扼杀人才。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去动物园看大象,大象周围有许多矮矮的木桩,儿子的脑子里就产生了疑问:“妈妈,这么大的象,一定很有力气,可是它为什么不挣断这细细的链子逃跑呢?”他妈妈告诉他:“这头象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还很小很小,当时就用这小木桩、矮棚圈着它,它当时很想挣断链子跑出去,可是由于力气小,每次都失败了,于是就失去了挣脱链子的信心。尽管它一天天长大,但不知道现在自己有很大的力量,用力挣一下,就能逃出来。它不敢这样想,当然也就不会这样去做,因而只好永远被锁在这里,老死在这里了。”这些都是自卑感所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将严重阻碍人的发展。

2 引发出人际关系的障碍

一方面,自卑者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另外,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人们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减缓自己的内心压力,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以说是一个自卑感很强的姑娘。自从踏进贾府以后,她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虽有贾母疼爱,但终因家道衰落,来自他乡,内心深处总感到自己低其他姑娘一等。这位苏州才女自尊心极强,加上生性内向,于是每当遇到各种聚会场合,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便独处一隅,郁郁寡欢,不愿多与他人主动交往。正是林黛玉的这种极度自卑感,妨碍了她与众姐妹的融洽相处。她在贾府的感觉,的确像她在《葬花词》中所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3 带来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扰

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弗如,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踟蹰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心理学中,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表现为对自我的能力评价偏低,因而使人忧郁、悲观、孤僻,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

由此可见,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精神枷锁,是一种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淡化人的追求,软化人的信念,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到最后,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碌碌无为,告别人生。三、杯中窥物:拨开自卑的迷雾

我们常发现自身缺少某种能力,却认为别人都拥有那种能力。于是,我们当中很多人因此感到自卑,与自己过不去,轻视自己。我们常梦想像名人那样去生活,买相同的衣服、相同的家具,像他们一样说话、做事。我们将自我置于别人的人格之下,批判自己,无限夸大别人的能力,反衬出自己的渺小,这是伤害自我的愚蠢之举。

1 人,都会有弱点

自卑者总觉得自己极不完善,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却完美无缺,显得非常自信。这种感觉是错误的也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该明白,别人的内心世界像我们一样也同样残留着过去失败所留下的伤疤。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的伤口看得那么严重。

在罗马统治时期的叙利亚,有个统治者叫做比索,他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但猜忌多疑。有一次,有两个士兵离开驻地一段时间,回来后只剩一位士兵,比索问他:“为何只有你一个人回来?”这位士兵回答说:“不知道。”比索认为这位士兵说谎,还很神经质地认为是他杀了另一个士兵。这位士兵怕受惩罚,发誓自己绝对没有杀人。就在比索打算处死他时,另外一位士兵回来了,于是大家拍手欢呼,本来要行刑的刽子手也松了一口气。但是,比索可不这么想,他认为大家的喝彩,是对他判断错误的嘲笑,结果他不只下令处死这两位士兵,还牵扯到为同伴松了一口气的刽子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坚强的统治者,都可能因为没来由的自卑感而作出令人错愕的决定。当我们知道自己有错误或偏激的想法时,应该设法冷静思考,仔细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千万别跟着错误的感觉走,否则接下来做出的错误行为,将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

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跟朋友约好,但是对方因故在约定时间前10分钟,打电话来取消约会。挂了电话以后,就开始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在他心中的分量不够重、对方一定跟别的朋友有约等等。如果我们一直被这些揣测性的想法缠住,就会愈想愈负面、愈想愈偏激,然后怒气冲冲地把对方臭骂一顿。后来弄清楚对方真的有公事要处理时,由于你的鲁莽,可能已经失去一位朋友,更有可能因为那顿臭骂而伤了朋友的心。

谁也不能保证人的一生中,不会遇到任何磨难和挫折。而这些挫折,正是弱点所造成的。也许经历了千辛万苦,这些弱点从表面来看已经被克服,却不知在什么时候,又会无意中显露出来,像幽魂般地跟着我们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人的弱点和挫败,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真正坚强的人,不怕弱点和挫败,反而更希望挫败来磨炼他。因为,经历过磨难和挫败,就像生过一场大病,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而一帆风顺的人,缺少的正是这种免疫力,这也是他的弱点所在。

因此,坚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和致命伤,而是他早就敞开心扉拥抱它们,化缺点为优点,化自卑为力量。不要以为男人不哭就是坚强,不要以为成功人士就是超人或天才,他们也是经过一番努力奋斗,才有今天的成就。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和自卑感。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在于如何善用弱点、自卑,转化成为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人生观。

2 擦亮双眼,走出迷雾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商人害怕失败,瞻前顾后,不敢抓住机会去扩大经营规模;成绩优秀的学生为每次考试惴惴不安;年轻女子迷人可爱,但与同事或邻居一比较,反而对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失望。这些人本来已经很优秀,但在内心里却不能看清自己,焦虑不安,没有主见,用别人的判断标准非常冤枉地破坏自己的信心。

有一个女孩,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得不到美好的爱情,为此感到很自卑。有很多优秀的男子向她求婚,她都错过了。事实上,她本来有良好的品格,也受人尊重,但结果却因为不该有的自卑把事情给弄得一塌糊涂,人们对她的看法也改变了。

有些人沉沦在自卑感的迷雾中,而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很坚强的、睿智的、成功的一面。抛开自卑的人,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出不平凡的生活;抛开自卑的人,拥有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业和很高的名望;抛开自卑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

摘掉有色眼镜,大家都变得成熟起来,像周围的人一样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投身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拨开自卑的迷雾,擦亮自己的眼睛,要认识到,你有足够的能力去对付自己遇到的问题,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更优秀、更成功、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力。这样,自信的你一定会成功的。四、积极行动:构筑抵御自卑的防线

自卑,是人类的敌人,是人们生活中潜在的危险。避免和消除自卑,就变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要避免和消除自卑首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那便是积极行动起来筑造抵抗自卑的防线。

1 取“长”补“短”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克服自卑的方法被称为是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机能)。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了克服这些偏差,于是从心理方面寻找出路,力求得到补偿。自卑感愈强的人,寻求补偿的愿望往往也就愈大。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就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自卑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

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

若说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她却用文学上的成就弥补了自己生理上的不足。

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功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体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提到补偿。

2 自我欣赏

自我欣赏和自爱对一般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为了从事正常的工作,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要想活得健康、成熟,“欣赏你自己”是首要的前提之一。这意味着“接受自己”——清醒地、现实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

成功者不会在晚间躺在床上比较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将自己贬得很低,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的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是对的,他会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自悔自叹。

基安勒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在汽车城底特律度过了悲惨的童年,痛苦和自卑成为他人生中的烙印。他父亲告诉他:“认命吧,你一辈子都将一事无成。”这句话让他沮丧,他老是想着自己的前程并为之苦恼。有一天,母亲跟他说:“世界上没有谁跟你一样,你是独一无二的。”从此,他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认定他是第一,并且以实际行动去争取。他第一次去应聘时,公司的经理要他的名片时,他递上一张黑桃A,经理问他:“你是黑桃A?”“是的。”他说。“为什么?”“因为A代表第一,而我刚好是第一。”

这样,他被录用了。

后来,基安勒成功了。他一年推销1425辆车,创造了吉尼斯记录。基安勒每天临睡前都要重复几遍:“我是第一。”然后才入睡。这种鼓舞性的暗示坚定了他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不妨学学理查·派迪和基安勒,学会自我欣赏,相信自己是第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直到有所成就。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行动起来畏畏缩缩,就不用谈什么成就了,更不用说是第一了。

有这样一位女士,她的先生是位工程师,有事业心,做事积极,也相当有成就。他们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也都是这样类型的人——都比较看重声望和外在成就。这位女士喜欢安静,因此个性十分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把长处发挥出来;而她所具有的品质,也常常被忽略,因此她愈来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如此糟糕的生活而痛苦不堪。她对自己非常灰心。自卑感由此产生。

这位女士的问题并不是她不能适应环境,而是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非常现实地接受自己,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她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长处,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些优点和长处必须依靠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盲目地模仿他人。

人活于世,不必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然后把自我价值作为生活的依据。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过分责难和否定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会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进步是很有意义的。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变自我批评为自我否定,则会影响我们的处世态度,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实,并不是我们天生的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让我们失败的往往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缺乏信心。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中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又有谁注意过这些缺陷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正是由于这样,才把那些缺点给掩盖了。

把目光放在我们自身的好的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五、重塑自我:走出自卑的阴影

自卑,是一种唯恐被轻视和排斥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压抑了人们亲近他人的欲望,使人不能轻松自如地与他人交往,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

要走出这种自卑的阴影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恐惧心理,对自己来个彻底的改造。

1 建立自信

曾经有这样一个测试,按不同年龄和情景,研究人员对数以千计的人进行测试,希望解决以下问题:我们的自信从哪里来,什么样的人最自信,自信对于我们有多重要,怎样提高自信力,等等。

幼儿组的测试结果表明,在1~4岁期间,父母的教导方式决定着儿童最初的自信程度。但是,少儿组、青年组和成年组的研究结果却引发了一个焦点话题——

自信是怎样产生并影响着我们的?

例如,在学术领域,是先有建树才有自信,还是先有自信才有建树?在社会上,是社会地位高了使得我们自信,还是我们先自信地位才提高?同样,酗酒的人,是自暴自弃导致他酗酒,还是酗酒使得他自暴自弃?在职场上,是出色的求职面试使得我们自信,还是我们先有了自信,面试才表现得相当出色?

这些问题就好像在问:“鸡比蛋先还是蛋比鸡先?”鸡生蛋,蛋孵鸡,同样,生活环境影响着我们的自信力,自信力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谁是起因呢?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另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信力?

如果外部环境决定我们的自信力,那么,要提高自信力,我们就必须改变环境。

例如,一个人因为高中没毕业,个子矮,妈妈厌世,从小混迹贫民窟,多余体重达100磅,他缺少自信。假设他去上夜校争取学位,把家搬到贝弗利山庄,再努力减去100磅体重,结果会怎样呢?这些假设都应该办得到,对吧?

但是,我们很清楚,他很可能不会这么做。无论父母还是身高,都是与生俱来的,他没得选择。

所以,我们希望事情能够反过来:自信力决定环境。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提高自信力,他的环境也将随之改进。按此推理,结论就是,如果他不再自弃,他就可以争取再长高一点,那多余的100磅体重也会像朝露一样消失在阳光下。

然而,我们还是发现第二种解释也不客观。认识到这一点表明我们正在接近现实世界的真相。

其实,自信与外部环境没有直接关系。100%的自信力取决于我们人的内在因素——思想意识。

例如,一个人在照镜子,心下想:“好家伙,我太胖了,瞧这笨样!”这种想法肯定伤害自信。如果他换一种想法:“挺不错,这头型挺棒!”这时,他的自信会大受鼓舞。镜子里的他还是他,只是他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有这样一个女同学,总觉得自己不讨男孩子喜欢,因此有一点自卑。一天,她偶尔在商店里看到一支漂亮的发卡,当她戴起它的时候,店里的顾客都说漂亮。于是她非常高兴地买下发卡,并戴着它去学校。接着奇妙的事发生了,许多平日不太跟她打招呼的同学,纷纷来跟她接近,男孩子也约她出去玩,更有不少人向她表示好感,原本死板的她,似乎一下子变得开朗、活泼多了。

这个女同学心想,都是因为我戴了奇妙的发卡。随即她想到店里似乎还有很多其他样式的发卡,都应当买来试试。于是放学后,她立刻跑到那个商店。岂知她才进店门,老板就笑嘻嘻地对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拿你的发卡。早上我发现它躺在地上时,你已经一溜跑地上学去了。所以我就暂且替你保存了。”这时她才发现,其实自己的头上根本就没有戴什么神奇的发卡。而是自信的微笑让她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自信和自尊并非源于有形的东西,而是建筑于我们的内心。

你的内心充满着自信,你的整个人都会改变。

2 培养开放的人格

社会开放了,我们的心扉也要向社会敞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既然世界需要交际来促使自身进步,改变自身命运,我们就没理由把心扉关闭,在天意和自卑的阴影中孤独地走完生命的历程。

自卑者一般都比较孤僻、不合群,容易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的人如果长期一个人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就会变窄变小,只能在某一个问题上转,加之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极端,使自己陷入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如果你培养自己开放的人格,愿意与人交往,情况则大不一样,你的注意力就会被他人所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心情就会好起来,性格也会变得开朗。通过与人交往,可以向他人倾吐自己的心事,抒发受压抑的情绪。人的情绪,如向他人表露出来,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安慰,同时心情会变得轻松。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就能正确地认识他人的长、短处,通过对比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调整自我,提高自信心。通过与他人交往,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扩充自己的学识,减少自卑感。经常与人交往,活跃气氛,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自卑心理。六、打倒自卑:绕过人生的陷阱

自卑是人生的一个陷阱,它是罩在心灵上的囚笼,囚住了希望,囚住了勇敢,也囚住了人生。它使人干工作过多地依赖别人,自己不敢独立承担;它使人缺乏开拓精神,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它使人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都恨自己,却无力改变……

1 由自卑到自信:从转变观念开始

自卑感是人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思想认识上的错觉,要摆脱这种心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他在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也常为自卑感到苦恼。每当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就会变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最后他终于尝试着克服了这种困难。

他在开始从事推销工作之初,非常胆怯,虽然对方亲切地款待他,但他总觉得站在人家面前自己变得很渺小。他透露当时的心情说:“在那些人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孩。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原已演练多遍的推销辞令变成乱无章法的喃喃自语。坐在大人物面前,我只觉得自己不断地缩小,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可怕的巨人!”“但这种现象我没让它持续下去,因为我警觉到如果不想办法扭转逆势,这种工作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那时候我也快被自卑感逼至崩溃边缘,但我又一想,把大人物看成是穿开档裤的小娃儿又会是什么情况?”“从我开始有了这种想法,便开始尝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当然,他们并不是真正变成了小孩子,只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成了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不过,事情真的是有所转变,他们都像朋友一般,说起话来非常自然。我也一样,自从能站在平等立场与他们交谈之后,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自然多了。从此之后,我的观念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变,自卑感也不见了!”

自卑是自信的俘虏,当你树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就应该像清扫街道一样,首先将相当于街道最潮湿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树立信心,并加以巩固。如果信心得以树立,则新的机会就会伴随而来。

2 超越自我:神奇的自卑处方

发奋图强,超越自卑,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承认自卑的感觉,但决不让这种感觉成为控制自己的事实。与其为自卑而悲观丧气,庸碌一生,不如化自卑的弱点为奋斗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拼搏一生,争取成功。一旦有几个小成功的记录,自卑就可以逐渐被超越,自信就会建立起来。持这种态度的人,不管原来多么自卑,必将赢得成功,赢得一个光明的前途。

这是一条从自卑到自信,从失败到成功,从渺小到伟大的光辉灿烂之路。这条路人人都可以走,只要你相信自己并愿意改变自己,你就能走上一条成功大道。

世界上许多成功人物之所以能做成大事,走的就是这条超越自卑的路。事实上,自卑的超越需要动力的升华。对由挫折、自卑到成功卓越的人士来说,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

知名企业家罗忠福在少年时代曾为自己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而自卑过。

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开始尝受被歧视、被批判的屈辱。读了半年大学,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而被当地卡住户口,被迫痛苦退学。

20岁时,他的父亲辞别了人世,母亲只好给人看孩子、洗衣服、挑煤以维持生活。母亲被迫干这种低贱的工作,使敏感的他深深感觉到人生的耻辱。25岁时,他被分配到一家小工厂当合同工,“师傅”竟以成分讥笑他:“会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给我这个不会读书的人当学徒?”

命运的不公、屈辱和刻薄,使他深感难以摆脱的自卑。一次,他在长江边徘徊,一呆就是一天。他真想往长江中一跳,以死来解脱这折磨人的“自卑”与屈辱。

正是这个自卑得不想活的年轻人,发奋寻找人生的新道路。当他从“文革”牢狱里出来时,已经是40岁的人了,他从头开始,学习经商,不畏失败挫折,顽强奋斗十多年,终于成为亿万富翁,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从自卑中超越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曾为自己出身孤儿、从小流落街头而自卑;存在主义大师、作家萨特,两岁丧父,左眼斜视,右眼失明,失去亲情与身体的残疾使他产生了极重的自卑;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年轻时曾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的贫困而自卑;美国英雄总统林肯出身农庄,9岁失母,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就下田劳动,林肯曾深深为自己的身世而自卑;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4岁家败,9岁辍学谋生,11岁亡父。自卑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正因为战胜了自卑,他们才有了最后的成功。

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却是从另一种自卑走向成功的。格林尼亚出生于一个百万富翁之家,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养成了游手好闲、摆阔逞强、盛气凌人的浪荡公子恶习,仗着自己长相英俊,挥金如土,任意玩弄女人,直到遭到一次重大打击。一次午宴上,他对一位从巴黎来的美貌女伯爵一见倾心,像见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样追上前去。此时,他只听到一句冷冰冰的话:“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女伯爵的冷漠和讥讽,第一次使他在众人面前羞愧难当。突然间,他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那样被人厌弃,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卑感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满含耻辱地离开了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奋求学,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并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他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菲得普·巴尔教授的器重。在名师的指点和他自己长期的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1912年度诺贝尔奖。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

自卑者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中,如果像维克多一样,变自卑为动力,将心里憋的那股劲爆发出来,跳出自卑的陷阱人生该是何等灿烂!七、本色回归:做自己的主人

许多人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自己长期生活在落后村落时,面对同样的一群人,自己不会有自卑感,因为此时的人性没有受到压抑,反而当自己脱颖而出走到发达的城市,由于对种种新事物的“无知”,而感到自己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自卑感开始产生,因为你不再敢“肆无忌惮”的大声吵闹,饥饿时不再敢狼吞虎咽的下食,因为你害怕别人嘲笑你“老土”,于是你产生了种种顾虑,有些事情不敢再“率性”而为,你的人性受到压抑,长期下去,你就会产生自卑,甚至患上抑郁症,而解决这种心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遵守社会文明、道德的前提下,尽量回归自己的本色,让自己的人性不再受到压抑。

1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许多人碍于面子,嘴上说的和自己心里想的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比如朋友寄宿在你那里,时间一长对你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你心里想着早日让他离开,可是碍于面子,你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在朋友为给你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时,你嘴上却说:“没什么,我平时也这样,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其实你的内心却恨不得他马上离开。这样的事情多了,你就会受到压抑。

受到压抑的人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许多失误行为。

例如,总是把别人的名字叫错,代表你对此人有很大的不满,只是不敢表现出来:老是把笔搞丢,代表你潜意识中不想读书或写东西。人为了符合社会的要求,必须不停地压抑各种见不得人的欲望和冲动。原则上,人类只要有不被社会接受的欲望或情感,如攻击欲、性欲等等,就会很自然地将它们压抑在潜意识里,因而也极容易产生“失误行为”。从这种失误行为,可以轻易地看透人内心的自卑意识,假若能仔细地观察,一定不难得到印证。

如何摆脱这种压抑,获得轻松的心态呢?那就是要敢于表述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下面来看一个成功人士的表述:

我在年轻时也是个压抑性格极为严重的人。不敢拒绝路上的市场调查,不敢不收路上发的传单,甚至连被人撞到,都不敢露出不悦的神色。一直到我与一位朋友约会,他迟到了两个小时,我才开始反省,这样极度的压抑对自己究竟有何好处?于是,我在朋友到的时候,鼓起勇气告诉他我很生气,因为我在他家外面的麦当劳站了两个小时,而这两个小时里,我思索着再也不要委屈自己。当朋友听到我这么表达,也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在这件事情里,学到适时表达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心理学上有谈到认知协调的问题,当我突破困境,让自己认知协调时,才发现表达自己的感觉真好。有人还在压抑吗?有人还不敢开口吗?那就从好好表达开始。有勇气表达,敢于表述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示你已远离自卑一大步了,这是值得欣喜的。

2 找回真实自我

对一个有歇斯底里倾向的人来说,你的过分的情绪表达会让别人感到不自在、难堪,因而疏远你。找个值得依赖、愿意真心帮助你的朋友,指出你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有什么过分之处,再分清哪些是你有意去做的和下意识的举动,把它们一一记下来,把那些别人讨厌的下意识的行为举止写在你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要克服这些行为。

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判断力使你能够信赖自己。先从简单的做起:把街上流行什么忘掉,仔细考虑一下什么颜色最适合你的肤色,什么发型最适合你的脸型,然后按照自己的这些判断重新打扮一番,也许你会第一次听到朋友们说你“真漂亮”,而不是说你“真时髦”。

找到真实的自我,你才不至于只是当别人的影子或表现幻想中的自我。让自己独处是个好办法。每天找时间让自己独自静默地坐着,不要开电视或收音机,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真实感受。逐渐增加独处的时间,让生活少一些外在刺激后,你会更清楚地体验到自己的情感,你会发现没有别人的注意,你同样可以体验到快乐,而且不必忙着表现自己是件很惬意的事。写日记对你会有帮助,但注意要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记流水账。

留意并记住单位及公共场所的守则,上班时不许闲聊、不许打私人电话、公共场所不许大声喧哗之类的守则你可能很少遵守,但这些纪律、公共道德对你是很有好处的,学着用它们来改变自己不分场合“即兴表演”的习惯。

学学时间管理,让你的生活多些计划。

有梦想不是坏事,但你容易把它们当成现实,又太快把它们忘掉。你得学会保护它们、实践它们。一旦有什么让你激动不已的新念头、新的“宏伟计划”时,找一个善于思考的朋友坐下来谈谈,让他帮你看看可行性,提些中肯的意见。不要在大庭广众中宣布,因为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不重视你的心理定势,但你无法理解别人的冷淡态度,你会气愤地一下子忘记自己本来可能有价值的想法。

倾听和观察别人不仅可以让你了解别人对你的反应,还能让你留意别人如何判断问题、欣赏事物和表达情感。

节制你的物质欲望,因为它们给你的失望多于满足。

你有自己的价值,它体现在你所做的事情上,而不在于你怎么说或怎么表现。同样外在的一切和别人的价值都不能用来证明或体现你的价值,炫耀它们只能减少你表现你的才能、你的价值、你的真实自我的机会。别让自卑毁了你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调整心态第二章调整心态:别让自卑毁了

你的人际关系

经常有人会抱怨:“我也想和朋友特别是上司、领导、老师等有着很好的关系,但是总觉得他们位高权重,我一个地位卑微之人,怎么好意思与他们交往呢,而且与他们主动交往会有巴结、奉承之嫌。”

这种心态含有一定的羞怯、自卑的心理成分,它会严重阻碍一个人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时地调整这种心态,自己的人际交往也会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尽头。一、透视人性弱点,掌控人际关系

人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个例子来阐述人类自身:伸开你的手指,会发现各个手指长短不一。这说明人类自身是有缺陷的,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不完美的部分,就是人的弱点。

1 避开对方心中的“地雷”

世上有很多人没有弱点。这些人不见得是完美的,但他们却把仅有的弱点转化成优势,结果他的弱点消失了,他也因此成长、进化。打个比方,有人从小体弱多病,当其他小朋友在阳光下活蹦乱跳时,他却只能躺在床上吃药、打点滴,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就是他自卑感的来源。不过,同样是病童,有人一辈子自怨自艾,靠弱点向他人乞求同情,但也有人立志当医生,不但要医好自己的病,也要医好其他人的病。同样受病痛折磨,不同的态度,就决定了你是否能超越自卑,并把自卑变成优势,或者……永远活在阴影下。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补偿或掩护。”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痛楚和隐私,从这一点来延伸,人们除了可以分析自己的弱点和自卑感来源之外,也可以掌握人性的共通点,用同理心和同情心来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事实上,所谓的EQ专家和公关高手,都会先了解人性的基本结构和个别弱点,才能化解各种冲突和误会。也唯有了解每个人的弱点,才能掌握对方的致命伤和敏感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误会往往比敌意更容易伤害人。因此,在社交场合、在谈生意或和他人竞争时,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拉姆先生,一位纽约青年律师,有一次在美国最高法院为一个重要案件辩护。这个案件涉及大量资金和重要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对拉姆先生说:“海军法限制条文是6年,是不是?”

拉姆先生停止,注视某法官片刻,然后唐突地说道:“审判长,海军法中没有限制条文。”“法庭上顿时静了下来,”拉姆先生在事后叙述他的教训时说,“室内的温度好像降到了零摄氏度。我是对的,这位法官是错的,我却当众告诉了他。但那样会使他友善吗?不,我相信我有海军法作为我的根据,而且我知道我那次说话的态度比以前都好,但我没说服他。我犯了大错,当众告知一位极有学问的著名人物:他错了。”

拉姆对于海军法限制条文的观点没有错,可是他却犯了另一个错误:让法官当众露丑,这就触及了人性的弱点。

任何人,不论他如何坚强刚毅,多么自负自信,内心深处都有光明面和黑暗面。然而,人们在刚交往时,通常都会呈现自己的光明面,而将黑暗隐藏在内心深处。这些黑暗面,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性弱点。当人有了弱点,就会产生自卑感,可能是因为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可能是因为家庭背景,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或收入不高。因此,社会中每个人,可以说都带着自卑感过日子。这些自卑感,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地雷”。这个时候,唯有彻底地了解,才能谅解、包容和爱护对方,并拆掉对方心中的地雷。打个比方,你好心好意去问候某个人,却招致对方的雷霆之怒:“好什么?好个屁!”假若事先知道对方正为失去爱子而悲痛,你就不会生气,还会抱以同情,原谅对方的无礼。只有透视人性弱点,才能掌握人际关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不论多么讨厌、多么自大、多么爱唠叨、多么自暴自弃的人,若能深入了解造成他这种性格的背景,就能使他努力改变自己,进而去了解、爱护别人,与人自然、真诚地相处。

只有透视了这些人性中的弱点,才能掌控人际关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 正确识别反向行为

每个人都希望能轻易地掌握他人的心理弱点或敏感点,以便在和对方交往时尽量避开地雷,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化敌为友。这时候,如果你懂得自卑情结,就懂得如何洞悉别人和自己的自卑感,从一些平常不会注意的小动作或行为去分析对方心里隐藏的弱点,这也是化自卑为力量的实例。

事实上,人类透过外在的行为、语言和态度,无不想隐藏内心的需求和不为人知的自卑感。如果你曾经做过推销员,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客户态度很恶劣,瞧不起人,甚至对你恶言相向。如果你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无精打采,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去。然而,老练的推销员态度却完全相反,即使再怎么被冷落或拒绝,也心存一线希望。就算被对方大声斥责:“你再来多少次也没有用,省省力气吧!别白费口舌了!”他仍会厚着脸皮,每日殷勤拜访。因为他们懂得,人是感情动物,再怎么绝情的人,也有动情或心软的时候,这正是人性的弱点和自卑情结。尤其是那些态度恶劣的人,他们之所以大声喝斥别人,其实是没有安全感,故意虚张声势,想占据优势,掌握全局,如此才能获得安全感。这时候,只要你能满足他的优越感,他就会自动消除敌意。因此,表面上看来白费力气的多次造访,事实上,会使对方因为优越感得到满足,而产生同情、怜悯,令他们自认是强者、高人一等,并产生照顾弱小的想法。

阿德勒说过:“自卑有两种,一种是被冷落的自卑感,一种是被宠坏的优越感。这两种心理机制,核心都是一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自卑情结。”只要了解这个道理,在虚张声势的人面前,懂得放低姿态,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对方会想:“这样斥责他,好像不太应该,他这么诚恳,就答应他的要求算了!”这时候,你的推销任务,就可以顺利达成了。

相反的,有些客户和你哈拉半天,彬彬有礼,赞美中带着贬抑:“产品是不错啦,我们也很欣赏这种产品的外观,但是……可是……”这种人表面上客气有礼,其实多半不打算购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谦和有礼,只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种虚伪从语气和神态中,就可以感觉出来。事实上,这种虚伪的态度,也是掩饰自卑的另一种方式。虽然他内心的真正想法就是不想购买,但是碍于面子,或在其他方面有所考虑,不便直接拒绝,而这正是他们想掩饰的弱点。同理可证,人们总是用相反行为,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或不安。例如,那些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有时会故意表现得慷慨大方;喜爱被人称赞的人,总是会客气地谢绝别人的赞美。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例子。

人性就是这么回事,在赞成中隐藏着反对,在恭维中隐藏着厌恶,这种心理的逆向作用,说穿了就是为了平衡内心的自卑感或不安。总之,工作上的应酬交际也好,谈判、交涉也好,千万不可一下子就和对方热络起来,开始时应说一些恭维或场面话,以试探对方的真正想法。若对方夸张地拒绝你的恭维,根据逆向心理法则,你可以判断出,对方其实非常渴望别人的巴结。如果你要说服这类人,就要用委婉、诚恳的态度去赞美他,才会有好的效果。若是太过于假情奉承,反而会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人都有自卑感,也都有心理弱点,只要搞懂这些自卑感和不安,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就可以化自卑为力量,借力使力,让你左右逢源。二、摆脱恐惧与躲避行为

生活当中有一部分人可能很乐于享受冒险的乐趣,去尝试一些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比方说:大胆地告诉上司自己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抑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游历或冒险。但另有一些人却是谨慎保守的。他们要肯定上司不会发怒或开除自己,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至于到陌生的地方去,“哎呀,能保证不会被人骗吗?这简直太冒险啦!算了吧!何必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谨慎保守的人常会想到这些,只有确定绝对安全,他们才敢到陌生的地方去。这些人喜欢生活在原有的框框之内,他们害怕新事物可能带来的伤害,甚至害怕社交,害怕上班,害怕无休止的寒暄、交谈,以致被人戏称为得了“社交恐惧症”。虽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很复杂,根据最一般的心理分析,自卑和害羞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很难自然地与人交往,因而常常处于某种孤独状态,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1 恐惧产生的原因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在人们的恐惧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1)“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则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不听话,坏人来了就把你卖给坏人”。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形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知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从而导致了不安的后果。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在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2)“害怕成功”。它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有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也从电视中看到,许多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深刻的印象。未成年的孩子在踏入社会前,都是住在家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相偕外出工作。家,成了每天住宿的旅馆。孩子们今天的遭遇,比起当年父母未踏入社会前的遭遇恶劣许多。由于人口的膨胀,住的往往都是十几层的住宅,住宅旁是大马路,活动空间狭窄,以至孩子自小养成凡事将就的心态。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爱护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换取孩子的爱。他们还对孩子作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们对你的前途作了这些重大的牺牲,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胜过别人,绝对不能失败。”结果使孩子产生了“害怕成功”的后遗症,甚至对任何尝试都恐惧。它的特点就是拼命为自己作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象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的通知,在早上8点30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我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那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象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人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人们却无法想象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便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于是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由于人们受制于别人所定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许多人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人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找出的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2 恐惧感的表现及治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