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编务(戴逸文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6:57:27

点击下载

作者:戴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史编务(戴逸文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清史编务(戴逸文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试读:

把大型《清史》的编写任务提到日程上来

我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以后,继起的统治者为了借鉴往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很快就设史馆,聘人才,编纂前朝的历史。他们懂得:从前朝的历史中,可以寻找到进行统治的经验教训。

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已灭亡70年。在孙中山先生任职临时大总统时,就有人呈请设立国史院,孙中山先生将此建议咨送临时参议院讨论。袁世凯任总统时,设立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参加修纂工作的有柯劭忞、缪荃孙、王树枏、吴廷燮等100余人。从1914年开始工作,至1927年完成,历时14年,写成《清史稿》一书,共536卷,是近代一部大型的重要历史著作,篇幅比“二十四史”中的任何一部都大(“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是《宋史》,共496卷),此书在汇集和排比资料、叙述史事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清史稿》的缺点和谬误较为严重,主要是参加编写的人大多是遗老遗少,他们站在清朝的立场上,为其歌功颂德,反对革命,反对进步。《清史稿》刚刚发行,有人就指出此书的19条谬误。其中有的是政治问题,也有的是学术、体例和材料问题。一部大型历史著作存在某些错误和缺陷是难以避免的,可是《清史稿》一书的问题确实太大了。他们在中华民国时代修史,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抱敌对的态度,用所谓“春秋笔法”进行褒贬。例如,把武昌起义写作“革命党谋乱于武昌”(本纪二十五),把四川保路运动写作“四川乱作”(同上)。在辛亥革命中,有一些清朝督抚如端方、赵尔丰、松寿、陆钟琦等被革命派击毙,《清史稿》大发议论说“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以复振焉”(列传二百五十六)。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大总统,《清史稿》连孙中山的姓名也不予记载,说:“甲戌,各省代表十七人开选举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于上海,举临时大总统,立政府于南京,定号曰中华民国。”(本纪二十五)至于临时大总统是何人,《清史稿》中不予记录。这类谬误之处甚多,几于俯拾皆是,难于枚举。《清史稿》付印后,由于明显地抱着与民国敌对的立场,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发行。有人建议做重大的修改,或者另行编写新的《清史》,但一直未能进行。1959年,台湾当局组成“清史编纂委员会”对《清史稿》做了一番修改,主要是对南明史、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部分有较大的补充修改,改名《清史》,装订成八巨册出版,但工作时间仅一年,其他部分变动很小,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还是在资料的搜集上都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善和提高。

现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来编写一部大型《清史》的任务应该提到日程上了。我们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来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清朝离我们的时间很近,和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而来,要透彻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就不能不探本溯源,追溯清代的历史。譬如说,今天中国人民都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但是,中国在经济、文化、科学方面的落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造成的,而是几百年历史形成的结果。正确地认识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弄清楚中国是怎样和为什么落在欧美国家的后面的,这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而这就必须要研究和懂得清代的历史。我们经常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要了解国情就离不开学习历史。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曾经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我们非常需要有一部观点正确、实事求是、叙述详尽、条理清楚、材料充实、采择精审、包罗宏富的大型《清史》。应该力求提高质量,努力使这部著作能够如实地反映清代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成为300年来知识的总汇和生活的镜子。当然,编写这样一部水平较高的大型历史著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突击完成的,不是少数人和个别单位所能承担的,而是应该设立专门机构,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协作,分阶段、分部件地陆续来完成它。

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学术,编写大型《清史》势在必行。在正式的清史编纂机构成立之前,有许多工作可以逐步开展,为今后的编写工作做好准备。

第一是积累和整理资料。清史资料十分丰富,汗牛充栋,不但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散杂乱,收藏在全国各地,缺乏整理,使用不便。有些珍贵的稿本、抄本,更亟待抢救,以免损坏湮灭。党中央十分重视古籍的整理,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我国的古籍中,清代古籍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地对清代的古籍、档案和各种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出版。一部科学的历史著作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清朝近300年的历史资料全部整理好了才来撰写《清史》,但无论如何,大型《清史》应该有丰富、充足的第一手史料,这样才能够保证这部多卷本著作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

第二是开展专题和专史的研究。清史领域中的问题很多,有一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史、文学史上某些人物和作品以及诸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但是即使在这类研究成果较多的领域,也有薄弱的方面,学术界对一些观点的看法并不一致,尚待深入研究。还有不少领域则是空白和薄弱环节,如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史、清朝和亚洲国家的交往史、清朝典章制度和政策的演变、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政治派别和某些人物,还有科学技术等等,这些领域有的研究者甚少,有的几乎无人问津。进行专题和专史研究,是编写好综合的通史的基础和前提。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谈到中国近百年史的研究时指出:“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有了专题和专史研究的丰硕果实,我们才能够把大型《清史》编写好。

第三是培养人才。编写《清史》是一项长期的大规模工程,需要许多专门人才的通力合作。目前,人才不多,特别是中青年研究人员极为缺乏,要有计划地选拔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全面考察,使他们在编写过程中边干边学,在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一支坚强的、水平较高的清史研究队伍。人才是完成一切任务的根本,编写大型《清史》要依靠许多专门人才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而人才必须早做考虑,有所规划,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来选拔、培养和提高。

第四是编写的目的要求和全书的体例。我们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史籍的优点,又不能全盘照抄。清代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有了与以前历史极不相同的新内容,亦即当时人所说:处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显然,旧史的体裁、凡例、篇目不可能全面地、准确地包罗和反映这样的历史大变局。新的内容就要求有相应的新形式、新体裁来表现它,我们在体例上必须有所创造、有所革新、有所前进。

现在,编写大型《清史》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起来。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型《清史》的编写,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开展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具体措施。让我们齐心协力,发挥干劲,设置专门的编纂机构,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把大型《清史》的编写工作迅速地推向前进。

《清史》编纂规划(草案)

包括此文以后的四篇文章均为1978年至1982年准备启动编纂清史工程时所写。但因“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拨乱反正工作十分迫切,未能顾及编史,且主持编史之郭影秋同志长期卧病,事遂中辍。今略记其事梗概:

新中国成立伊始,董必武同志首倡编修《清史》之议,得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之首肯,但因建国事殷,百废待举,暂未实行。延至50年代末周总理与吴晗同志商议,邀吴晗主持修史,吴晗向各方面征求意见。当时,他曾找到我商谈有关修史规划、资料、人才与编写步骤等。随之因三年困难时期,事亦搁置。至1965年秋,周总理委托周扬同志召集中宣部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承担撰修《清史》任务,以郭影秋为主任,委员有关山复、刘导生、尹达、刘大年、佟冬、戴逸等。又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清史研究所。此次暂未请吴晗及党外专家参加。因当时思想界之形势渐趋严峻,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媒体上常出现批评吴晗的文章,故清史编纂委员会悉以党员充任。两个月后,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在上海《文汇报》刊登,“文化大革命”揭开序幕。修撰《清史》之事又被迫停止。“四人帮”倒台后,有人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纂修《清史》,此事又被提上日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的主持下成立《清史》编纂规划起草小组。这四篇文章是我在小组工作时起草的。一、清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它建立到被推翻,共经历将近270年。如果追溯到满族的兴起,那就有300多年。清朝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以前我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晚期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前,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最后形成了。并且由于这个时期清朝面临的世界形势,我国同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了广泛的接触,遭受了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清朝灭亡之后不久,历史便进到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清朝距我们现在的时代很近,和现实斗争的关系很密切。深入研究清朝的历史,对于我们分析和批判现实生活中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根源以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对于了解近几个世纪的中外关系以促进我国今后外交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中央许多领导同志对清史研究工作十分关心。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敬爱的周总理和董老就曾指示,要组织力量编写《清史》。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一工作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又批转了群众要求编写《清史》的来信。全国史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关心而被林彪、“四人帮”破坏了的《清史》编纂工作迅速抓起来,编写一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清史》,大力促进历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以迎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对我国清代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视。日本一向注意研究我国清代的历史,许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清史讲座和研究中心,翻译了我国的满文历史资料。他们在研究清代边疆历史、少数民族历史以及经济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近10年来,美国研究我国清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了清史研究中心,邀请了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参加,现已出版专门刊物《清史问题》24期。苏联也大力加强了对我国清史的研究,编出了大部头的著作和资料集。此外,英、法、德等国家都有清史研究的专家。我们无论在论文著作的数量、资料整理出版的规模还是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增长的速度等方面,都远远落在他们后面。全国的清史研究工作者估计只有100人左右(近代史未计),专业研究机构也才刚刚建立。清史研究的基础薄弱,空白环节甚多,发表的论文有限,专著更少,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也很差,大量的档案、官书、地方志、文集、笔记目前无人整理,根本无法利用。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清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大力加强清史的研究工作,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我们必须树雄心、立壮志,在我们这一代完成《清史》编写任务,不能把这个任务留给子孙后代。二、任务和方针《清史》全书可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满族的兴起到1840年以前,下编从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由于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和特点不同,研究机构和人员也有明确分工,因此在体例方面,既要注意保持连贯性,又不能完全一致。鉴于研究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人员较多,机构也比较充实,目前先搞出上编的规划,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另行组织力量,制定下编的规划。

为完成这一大规模的编纂任务,须采用分部件、分阶段、统一领导、全国协作的工作方针。在统一领导下,把全书分成若干部件(通史部分、专史部分、传记部分、年表部分、图录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分工协作,限期完成。不适于分散的部件(如通史部分、年表部分以及某些专史)就集中编写。有的部件(如专史部分、图录部分)可以由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承担,按质按期负责完成。有的部件还可以定出规格要求,分散给个人完成(如传记部分和某些专史)。

凡质量较高又适于单独出版的稿件,可以提前单独出书,或先在刊物上发表,以便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纠正错误,提高质量,也有利于早出成果,发现人才。三、体例与篇幅《清史》编写体例是一个很重要又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为了便于征求意见,我们先提出上编的初步设想。共分五个部分:(1)通史部分,分6卷,约150万字。(2)专史部分,暂拟23篇,供讨论时参考。如:农业、工业、水利、商业、财政、中外关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水、旱、蝗、风等)、国家机关、兵制、法律、园林建筑、学校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科技、交通、文献、少数民族、会党、天文、地理、宗教、都市,分23卷,约400万字。(3)传记部分,暂定2000人,有的可采取合传、附传形式,每篇1000~5000字不等,分15卷,约400万字。(4)大事年表,1卷,约30万字。

职官表、封爵表等,1卷,约20万字。(5)图录,约1000幅,分4卷。

全书共50卷,约1000万字。四、机构

为了完成这一大规模的编纂任务,建议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请国家领导人和著名史学家担任委员,以便组织领导全国的研究力量。在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之前,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筹备工作。

在清史编纂委员会下设立办事机构,主要任务是设计全书、组织协作、掌握编写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协作单位解决具体问题。编纂委员会还应直接掌握一支相当数量的研究队伍,以便完成一部分不适于分散进行的研究任务,如通史、年表及某些专史和传记。同时对各地分散撰写的稿件负责验收,组织讨论修改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将有大量的印刷出版任务,应有一个条件较好的印刷出版单位,拨给专用纸张,负责出版资料、刊物、内部通讯和未定稿等。五、研究人员的培养

充分发挥现有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加速培养新生力量,是完成《清史》编纂任务的关键,必须大力抓紧。目前从事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研究工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其中不少同志的研究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被迫抛荒。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合理组织现有力量,注意发掘人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新生力量,使清史研究人员在近期内迅速地增长,力争在1985年形成一支500人左右的队伍,从事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研究。具体的计划和措施是:(1)1985年以前培养研究生200人,其中历史研究所培养60人,人大清史所培养60人,其他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80人。(2)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清史专业,培养清史研究人员100人。(3)吸收社会上有志于清史工作,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员100人。(4)抓紧培养一批熟悉少数民族语言(如满、蒙、维、藏等)和外语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可委托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外语学院代培(应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也可以在有条件的院校或科研机构招考研究生进行培养。在1985年以前,应完成约100人的培养任务。六、预备时期规划要点

1979年到1982年为预备时期,共3年。

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筹备机构,讨论并确定全书的体例和拟订《清史》大纲,培养研究力量,充实研究机构,把清史研究工作和资料整理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具体建议如下:(1)争取在今明两年内设立清史编纂筹备机构,开始时人员可以少些,以后逐步充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抽调、借调、兼职等),使这一机构直接掌握一支强大清史研究力量,至1981年不少于50人,到1985年不少于120人。

在筹备就绪及研究工作有所进展的基础上,1981年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2)规划确定后立即开始研究《清史》体例,可召开会议,也可在报刊上展开讨论,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争取在1980年上半年初步确定《清史》的体例。

在讨论中要逐步明确各个部分的要求,确定专史专题和表的名称内容并初步编制出人物传的名单。

1980年和1981年内制定通史、专史、传记、表、图录各个部分的编纂规划,并分别成立小组,负责该部分的编写工作。

1981年以前,拟订出《清史》大纲,进行讨论,作为编纂全书的依据。(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招收清史研究生,1982年前毕业的研究生不少于60人,1982年至1985年毕业的研究生不少于100人。

建议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的历史系设立清史专业,1982年前毕业的学生不少于20人,1982年至1985年毕业的学生不少于80人。(4)今明两年内成立清史资料编纂委员会,首先做好全国清史资料摸底工作,编制目录,并进行整理、编辑出版。要立即着手出版清史资料丛书和清史资料杂志(详见附件一)。(5)有条件的地区分别成立清史研究会,推动研究工作,组织学术讨论,交流经验和情况,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6)筹备出版《清史研究》刊物,发表研究成果,可先在内部试刊,1982年公开发行。另出版《清史研究动态》,交流研究经验,介绍国内外清史研究的动态,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七、编纂时期规划设想

从1983年开始到1992年为编写时期,共计10年。这个时期的工作,初步设想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3年至1985年)(1)首先开展人物传的编纂和图录的收集工作,在这个阶段应完成传记的40%,完成图录的初步搜集。(2)着手撰写一批专史,并力争完成一部到两部。(3)编完全国清史资料总目录,更大规模地整理出版档案及其他资料。

2.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9年)(1)人物传记和图录部分完成定稿。(2)专史部分至少应完成70%。(3)开始编制大事年表和其他各种表。(4)集中力量开始编写通史部分。

3.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2年)

全书完成,讨论定稿,筹备出版,编制索引和参考书目录。附件一:关于成立清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出版清史资料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强调史料和观点的统一,强调占有大量的可靠的历史资料。我国历史资料向称浩如烟海,尤其是清代,除实录、会典、通考、方略等官修史书外,还有大量公私档案、方志、奏议、文集、谱牒、信札、笔记、契约、碑刻等等。数量之多,不可胜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清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标点出版了《清史稿》、《晚明史料丛书》(已出七种,不少是有关清初的资料)、《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已出七种)、《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等等,此外,上海图书馆还刊印了一批清代上海地区的方志和笔记,这为开展清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无论就数量或质量来说,与形势和任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有的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愤慨地指出:这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的史籍出版工作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连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都比不上。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有些外地同志写信反映:我们很想做点清史研究工作,但苦于资料欠缺,比如《清实录》《东华录》这类搞清史最基本的史籍,我们这里却根本找不到。至于大量的文书档案,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档案、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孔府档案、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清人信札(据说有一万余件),以及四川巴县档案、徽州契约文书等等,则更是很少或根本没有整理出版。而这些文书档案,都是史料价值很高的第一手材料,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整理出版,一定可以大大推动清史研究工作的前进。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特定意义上说,史料工作就是史学研究中的先行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经验和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史学会主持下,系统地搜集出版了《近代史资料丛刊》若干种(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等等),近代史研究所还编辑了专门刊物《近代史资料》,对于推动和活跃近代史研究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30年来,清史研究除个别项目(如资本主义萌芽)外,却长期进展迟缓。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史料整理、编辑、出版工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加强清史研究工作,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保证《清史》编纂规划胜利完成,必须同时把资料工作尽快抓上去。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由科研、教学、文管、出版等有关单位成立清史资料编纂委员会,负责筹划和协调清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2)根据史料价值的高低,分别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分批整理、出版清史资料丛书。

凡纳入该丛书的出版物,只在开本(建议采用小32开本)和封面式样上求得统一,至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标点、注释、编审、印刷、出版等项工作均由各地有关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自行处理。(3)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文物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人力,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料收藏情况,搞各种清史资料汇编,如入关前满族社会经济资料汇编、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汇编、清徽商史料汇编、《清实录》中农民起义史料等等,及时出版。(4)在条件许可时,出版一种清史资料杂志,及时发表那些史料价值较高、篇幅不大的清史资料,包括从国外翻译的有关资料。附件二:关于为配合《清史》修撰而加强清代档案整理工作的建议

要编出一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清史》,必须充分利用最原始、最确凿的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是国内保存清代档案最多、最系统的专业部门,那里所保存的900多万件(册)历史档案,99%以上都是清代官文书,包括了清代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和少数地方政权机构所形成的历史文件。特别是像清代内阁、军机处、内务府等中央主要施政机关和皇宫内府机构的档案文件,保存得比较多、比较集中。清代六部和各府、寺、监等各中央主管机构以及顺天府、东北地区、山东等少数地方政权机构的档案,也都保存了一些。另外还有一些像溥仪、端方、赵尔巽等个人所形成的档案全宗。这些都是撰修《清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原始资料。清代国史馆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清史馆也形成了大量文件、长编和稿本,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其中仅清国史馆的人物传记稿本就有5000多册。它们对《清史》的撰修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档案如此大量而比较系统地保存至今,并且有了一定的整理基础,这就是撰修《清史》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建议,在今后撰修《清史》的过程中,有关清代档案史料方面的筹备工作,可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为基础。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作为管理明清历史档案的专业部门,表示有责任也十分希望能为撰修《清史》服务。但是,目前所存清代档案的状况及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和整理工作等方面,还都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不迅速解决,必将直接影响《清史》修撰工作的进行。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一、必须重视清代档案的征集工作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清代档案,有900多万件(册),数量可谓巨大。但若就某一项具体问题而言,它又往往是很不够的。因为:(1)数百年来,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清代档案曾经遭到严重的损毁,致使现存清代各中央或地方机构的档案,都已不完整。(2)他们所保存的档案,主要是清代中央一级机构的官文书,清代各地方衙门的档案,基本上还散存在全国各省市,有的也可能已经损毁殆尽。即使是清代中央机构的档案,也有不少已经散到国内外各单位或私人手中。台湾现存的也不少。有些散存在国内各地的档案,因为无人专管,正在不断丢失损坏。

所以,无论是为了《清史》撰修的需要,或是为了抢救历史资料,都应进行清代档案的征集工作。这首先应由党和国家发布明令并授权专门的机构具体办理此项工作。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在“文化大革命”前曾受命接收并征集流散的明清档案,从1953年至1965年期间,曾从全国各地征集并接受了400多万件明清两代档案,他们表示今后仍愿承担此项任务。清代档案的征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史有前例。清初为了编修《明史》,曾于顺治五年、顺治十二年、康熙四年等多次颁诏,明令内外各衙门开送所存的明代档案,我国目前保存的数千件明代档案就是那时征集来的明档中的一部分。我们建议动员国内各保存清代档案的机关团体或个人,主动提供所藏档案,为撰修《清史》所用。其具体办法,究竟是征调或借调原件,还是复制副本为好,可以在征集过程中具体研究协商解决。二、必须加强清代档案的整理工作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存的档案,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后50多年的清理和整理(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目前虽然已大致做到有目可查、有规可循,大部分都可以提供使用,但由于整理得比较粗放,除宫中、军机处全宗的一部分朱批奏折、录副奏折和少部分其他全宗的档案已经立卷编目,可以逐卷逐件查找利用外,大部分档案还是论包成捆,使用不便。另有将近200万件的零星档案或残档,至今还无目可查。修撰《清史》势必要全面地查找使用清代档案,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清代档案的整理工作。要达到全部档案都有细目,这当然是不容易的,但至少要使全宗的重要档案都可按件提取,全部档案都能有目可查。这首先需要人力。目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整理组只有13人,全年最多整出20万件,何日才能整完!整理人员必须成倍增加,才能赶上《清史》撰修的需要,或者采取增加少量专业人员、利用社会力量、组织大协作的办法来解决。三、必须大量编辑出版清代档案史料

为了保证撰修《清史》和学术界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应尽快将清代档案史料进行系统的编辑和出版。和国外情况相比,我国历史档案的公布工作已远远落后。

清代的档案史料,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虽已编辑出版过数十种,成为国内外研究清史及有关学术问题的珍贵原材料,但基本上属于零敲碎打,谈不上系统和完整。明清档案部史料编辑人员也只有11人,力量太弱。我国学术界十分重视对清代档案史料的研究利用,已有不少单位提出要求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合作编辑出版档案史料。他们的选题和目的要求都不相同,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使明清档案部难以接待和配合。为此,我们建议,由在京各有关学术单位、出版单位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联合成立清代档案史料编纂委员会,统一研究清代档案史料编辑和出版规划,并共同解决人力、经费、纸张、设备及印刷出版诸问题。

目前状况是:一方面,明清档案部编辑人力不足,出版公布的档案史料有限,远不能满足学术界的需要;另一方面,出版力量有限,纸张供应紧张,印刷周期太长,困难重重,致使已经编好的有限几部档案史料也不能及时出版,往往积压数年之久。因此,为了保证《清史》撰修和其他研究工作的需要,除应成立清代档案史料编纂委员会和充实编辑力量外,还应同时解决纸张供应及印刷方面的问题。我们建议请党和政府拨出专门经费、纸张并指定专门的出版社来印刷出版清代档案史料。必要时可在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添购专门的印刷设备和增加印刷人员,专门从事清代档案的印刷出版工作。四、必须适当增加保管明清档案的经费和设备

目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的经费不足,设备陈旧,致使前来查阅档案的同志要以较长的时间等候提调档案;更需花费很多的时间抄录档案史料;霉烂损坏的档案不能及时修复,珍贵的档案原件不能更快地复制副本;库内由于通风防湿防虫等设施不足,档案继续在霉烂破损和变质;等等。为此急需增加复印机、缩微摄影机、防虫防光防潮设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作人员等等。

总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今后如何保证为《清史》修撰提供资料,内部各工作环节如何为此而调整规划和计划等等,还需要提请有关领导机关认真研究考虑。

所有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短期内所能全部解决的。但是,我们认为,应在筹备撰修《清史》的同时予以优先考虑。敬爱的周总理早就指出,档案、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存档案的保护管理以及整理编辑出版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清史》修撰紧密相关,甚至是先决的条件之一,因此应该尽快地加以研究解决。

以上建议未必有当,仅供讨论时参考。附件三:编辑清史图录的建议(1)配合多卷本《清史》的编纂出版,可着手编辑清史图录,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2)该图录的内容,可完全按照《清史》中通史部分的体例进行编排,分上下两编,每编分若干章节。(3)图录的取材,可在广泛搜集有关文物和遗迹照片的基础上精选,上下编各收1000幅左右,共约2000幅。(4)图录文字尽量从简,除每幅图版的必要说明以外,不附更多文字。(5)此项编辑工作建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出版社等单位抽派人员,在清史编纂委员会领导下进行。(6)所需照片,凡以上各单位收藏文物或底版者由各单位提供;凡需另行拍摄者,其经费由清史编纂委员会经费中设专门项目。(7)此项工作可由1980年开始收集资料,1985年以前完成图录的初步收集,1989年定稿。附件四:清史(1840年以前)研究拟题

满族源流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

女真的统一和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

八旗制度研究

明满关系

清初社会矛盾和抗清斗争

三藩及其叛乱

清代的疆域

清代边疆和海岛海域的开发、管理

清代的准噶尔、喀尔喀蒙古、“回疆”和西藏“改土归流”和西南少数民族

清代的民族关系和清朝的民族政策

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清朝的军制

清朝的官制

清朝的法制

清朝的保甲制度研究

清朝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和捐纳制度

清朝的财政和赋役制度

清朝的盐政

清代的治河与漕运

清代的人口问题研究

清代的灾荒和清政府救荒政策的研究

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清朝的有关政策

清代的土地制度

清代的农业和水利

清代的手工业

清代的商业、钱庄、票号和高利贷

清代的货币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的著名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的研究

晚期封建制度下的地主、农民和农村阶级关系

从清代实际情况看晚期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清代的农村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研究

清代的白莲教和天地会

清代的市民斗争

清代的农民战争及其特点

清代中叶东南沿海“洋盗”的阶级构成及其斗争性质

清代的族权统治

封建主义批判(结合清代社会实际情况)

文字狱与清朝文化专制主义批判

清代的学术

清代的文学艺术

清代的科学技术及其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清朝的历史地位

清朝的国际环境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

广州十三行和对外贸易

清代的耶稣会士在华的活动

沙俄加紧对华侵略和中俄关系

清代中国和周边各国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和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危机

清代中国海外交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清代的华侨

清代历史人物研究(例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康熙、雍正、乾隆、郑成功、李定国、吴三桂、噶尔丹、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曹雪芹等)

关于组织人力编纂《清史》的建议(草稿)

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建议采取有力措施,组织人力,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清史》。

清代历史,从1644年满族入关建立全国统治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为止,共268年。这是中国社会性质和国内外阶级斗争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接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距我们时代很近,和现实斗争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同志在和范文澜同志的谈话中曾指出研究清史的重要意义。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清史研究工作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周恩来同志、董必武同志曾再三指示,要组织力量编写《清史》。1965年,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下,当时的中宣部曾组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几个高等院校历史系,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不久,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干扰,这一工作被迫停止。1974年,周恩来同志指示明清档案部开设满文班,选调了一批知识青年学习满文,以便整理和研究清代的满文历史资料。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又批转了群众要求编写《清史》的来信。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新时期赋予全国史学工作者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关心而被林彪、“四人帮”破坏了的《清史》编纂工作迅速抓起来,大力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以迎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对我国清代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视。日本一向有研究我国清史的传统,各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清史讲座和研究中心,编译了我国的满文历史资料,他们在研究清代边疆历史、少数民族历史以及经济史方面很花工夫。十多年来,美国研究我国清史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了清史研究中心,邀请了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参加,现已出版了专门刊物《清史问题》24期。苏联也大力加强了我国清史的研究,编出了大部头的著作和资料集。此外,英、法、德等国家都有清史研究的专家。仅以论文、著作数量和研究队伍相比较,我国的清史研究工作者人数既少,且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处于无组织状态,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也少。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清史的研究,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编纂大部头《清史》,是促进这一薄弱学科繁荣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完成这一大规模的编纂任务,兹将有关问题请示如下:(1)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和知名史学家担任委员,以便组织领导全国的研究力量。在清史编纂委员会之下,设立研究机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组织和协调全书的编写工作,承担部分研究任务,编辑刊物,筹划清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在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之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筹备工作。(2)除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现有的研究人员(约100人)的骨干作用外,还应加速培养一批新生力量,建议在各地有条件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中招收一定数量研究生,或开设清史专业,争取在1985年前形成一支500人左右的队伍,从事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研究。(3)迅速草拟《清史》编纂规划,经讨论修改后,列入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规划。(4)《清史》的编写,应利用清代丰富的历史档案,建议对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选。(5)编纂《清史》所需经费由筹办机构做出预算,报请财政部审批。

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批示。

编纂《清史》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二十六章《哲学社会科学》所列史学研究课题中提出了清史项目。经研究协商,初步确定清史项目的任务、要求和工作条例如下:一、任务

清史的内容自满族兴起、建立清朝起,至辛亥革命、清朝灭亡止,约有300年的历史。拟在“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至1990年)编写两种多卷本学术著作。第一种《清史》10卷本,第二种《清史人物传》20卷本。《清史》(10卷本)以鸦片战争为界,分成上下两编,上编5卷,下编4卷,附录1卷,约350万字,每卷字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应注意各卷的均衡。《清史人物传》(20卷本)亦分上下两编,上编12卷,下编8卷,每卷字数约30万字,全部入传人物估计1500人左右。

以上两种著作在1990年基本完成。“六五”计划期间(1985年前)至少完成6卷(《清史》1~2卷,《清史人物传》4~5卷),力争超过6卷。其他各卷在1986年以后陆续完成,具体完成的时间,待各分卷的主编确定以后再作协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提前完成。

所谓任务的完成,系指全书脱稿,交付出版社,不是出书的时间。二、学术带头人和协作单位

学术带头人:暂缺。

协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近代史所,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

协作方式:在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取得各单位的同意和支持,商请个人承担任务,或承担分卷的主编,或撰写某些稿件,或参加编纂处工作,或参加审稿和定稿,协作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三、机构

设立清史编委会,负责领导和组织《清史》(10卷本)和《清史人物传》(20卷本)的编写工作。编委会是实际工作的机构,编委会成员均须参加编写、审稿和组织工作,在本书编写期间不再负担其他重大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此项国家重点项目上。编委会成员要统筹全书,要实际负责并经常讨论协商全书的编写工作和稿件质量。其成员应在各分卷主编、人物传编辑工作组以及在京各协作单位中遴选,并可聘请若干一贯关心清史的领导同志和有学术造诣的老年专家参加。为便于工作,编委会可指定7~9人为执行编委,负责日常工作。

编委会在政治上、学术上对两部著作负责。编委会确定全书的结构、体例、各分卷的范围,规定全书的质量要求,协调各卷的内容,督促检查各卷的进度,验收和审定全书,组织出版等。编委会认为某些稿件未达到质量要求时,可商请分卷主编修改或重写,亦可直接请人修改、调整乃至重写某些稿件。

编委会对于不能按进度和要求完成编写任务的分卷,可以进行督促批评,在提出充分的理由后,可以解除未完成任务的分卷主编或其他作者的编写工作。

编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清史人物传》(20卷本)上下编委托两个编辑工作组分别负责,《清史》(10卷本)上下编亦应有编委各一人分别负责,督促其进度并组织审稿验收,以专责成。

设立编纂处为编委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全书的事务性工作。编纂处由一名编委负责。四、《清史》(10卷本)的编写要求和工作条例(一)编写要求《清史》(10卷本)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和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史料,力求比较详细、比较全面地反映有清一代的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既要叙述重大史事、战争、人物、思想文化,又要叙述典章制度、政策措施、生产状况、人民生活;既要反映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又要反映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尽可能地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力求提高质量,精益求精,在政治上和学术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本书应该在新、深、通、全四个方面下功夫。

新,即创新,要在观点上和史料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既要吸取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又不能因袭旧文,囿于成说。在某些重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上,力求深入第一手史料中去,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新说,成一家之言。

深,即深刻。要求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史有论。既要占有丰富的史料,较详细地叙述史事,又应寓理于史,史论结合,避免史料堆砌、烦琐叙述和一般化的议论。

通,即贯通。本书是通史性著作,不同于各个专史的简单汇合,前后左右,力求贯通。各卷虽分别编写,分别负责,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体例应该一致。线索清晰,前后相承,不应有矛盾、抵牾、重复和重要的遗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应有全局观点,左右贯通,相互照应。章节标题的设置,引文的格式,时间、地点的标法,全书均需一致。风格和行文亦力求接近。

全,即全面。本书系断代通史,故应力求全面,避免畸轻畸重,以偏概全。迄今研究不多或没有研究的空白点应努力补上。一些一时难以得出结论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应该有所交代。

本书力求条理清楚,文字凝练通畅,生动具体,引人入胜,避免枯燥、呆板、拖沓、晦涩之病。(二)分卷的体例和内容

另有《分卷内容概要》,简述如下:

上编

第一卷 满族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关外时期)

第二卷 确立对全国的统治(顺治至康熙前期)

第三卷 繁荣鼎盛(上)(康雍乾时期。本卷包括经济、政治制度、阶级斗争等)

第四卷 繁荣鼎盛(下)(康雍乾时期。本卷包括对外关系、民族问题、文化思想、科技、文艺等)

第五卷 中衰(乾隆后期至嘉道)

下编

第一卷 外国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卷 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建立和洋务运动

第三卷 瓜分危机和爱国运动

第四卷 辛亥革命、清朝覆亡

附录一卷 清史大事年表、人名地名索引等(三)工作条例

本书是有许多单位和许多人参加的协作项目,为了协同努力,组织好力量,保证全书的质量和进度,必须严格实行责任制,分级分卷,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清楚、职责明确、制度严密。参与编写工作的同志必须按期保质,完成承担的任务。《清史》(10卷本)采取分卷主编负责制,由编委会商请一或二人承担分卷的主编。各分卷主编对本卷的内容和进度全面负责,尽快拟定本卷的编写提纲,选定作者(作者人数不宜太多,作者名单报编委会备案),组织编写工作,督促检查编写的进度、质量,负责插图,统一修改全卷。

各分卷主编志愿协商,承担任务,但须得到本单位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并能组织和团结若干作者,胜任全卷的编写任务。

各分卷主编必须把最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本书的编写上。必须事前商得本单位同意,在完成本卷的任务之前,不承担其他重大的研究任务,不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分卷主编必须亲自执笔编写若干章节。

各分卷主编接受编委会委托,须签订协议书,并对完成本卷的条件和问题进行估计,每年须汇报工作并交出阶段性成果。五、《清史人物传》(20卷本)的编写要求和工作条例(一)编写要求《清史人物传》(20卷本)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占有充分的材料,对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正确地写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言论和思想。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恶,不夸张附会。所写人物,主要是写其生平的经历言行,议论不要过多,观点寓于史实之中,不要写成评传;又要有重点、有条理、生动具体,也不要写成年谱或作品系年。传记中的事实,力求翔实可信,要查对原始材料。叙事应详略得宜,讲究文采,能反映其人的事业、思想、行为、性格、作风,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入传人物以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分成四类:甲类7000字左右,乙类5000字左右,丙类3000字左右,丁类1000字左右。少数特长条可以写到万字以上。有些人物虽然很重要,但史料缺乏,对他的事迹所知不多,字数只能减少。对于少数民族、妇女、科技人物、民间艺人等薄弱的方面,可适当放宽入传人物的标准和字数。

几个人物关系密切,事迹表现于同一重大事件中者,可写合传。

传记按记叙文体用白话文书写,力求凝练、准确、生动。(二)工作条例《清史人物传》(20卷本)的编写同样贯彻责任制。在清史编委会的领导下,分设上下编两个编辑工作组,编辑工作组拟定入传人物的名单、分卷内容,组织和督促编写工作的进行,并审定全书。每个编辑工作组设组长一人。《清史人物传》(20卷本)的编写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分卷主编负责制,在编辑工作组拟定分卷人物的名单以后,由分卷主编承包,商请作者进行编写。分卷主编须签订协议书,对本卷的质量、进度、组织工作和统一修改全部负责,按期保质完成任务。

另一种形式是由编辑工作组直接组稿和编辑。

编辑工作组对全书有审定、修改、抽换部分稿件以保证质量之责。

每篇人物传由作者署名负责,每一分卷由分卷主编署名负责。六、经费

各分卷所需经费,由分卷主编所在单位,按承担国家项目论,向上级申请拨给经费,不足时由编纂处酌情补给。

编纂处经费请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拨给。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编委会和编纂处对经费开支有较大的自主权。在经费初步落实之后,应制定出经费开支条例,报请上级机关批准执行。

一代盛事 旷世巨典——关于大型《清史》的编纂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这一修史的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两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浩瀚的“二十六史”和其他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构成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

现在,清朝被推翻已经整整90年了,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理想的大型《清史》。1914年,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历时14年,至1927年完成536卷《清史稿》。由于参加编纂的人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忠于清廷,故而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记载失实,评论不公,如把徐锡麟、秋瑾、熊成基等革命烈士斥为乱匪,而把端方、志锐、陆钟琦等因抗拒革命而被击毙的清朝官员说成是“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示天下以大节”。还有在记载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只书其事,而不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名。这种立场、观点当然不能为世人所接受。故国民党统治时代,《清史稿》被列为禁书。平心而论,《清史稿》是以前清国史馆的资料、稿本为基础,提纲挈领,删繁就简,囊括近300年史事,历时颇久,用功甚勤,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未可一笔抹杀,但存在严重的政治缺陷。且编纂时,清宫所藏历史档案尚未为世人共知,故没有利用丰富的档案史料,这就大大影响了此书的质量。国民党去台湾以后,亦有编纂《清史》之议。但它偏居一隅,无心做此巨大的文化工程,又缺乏修史的专门人才,故仅把《清史稿》稍做修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领导人曾提出编纂《清史》的建议与设想。董必武同志向中共中央建议编写两部书,一部是《清史》,一部是《中国共产党史》,此建议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赞同。但当时百废待兴,还顾不上修史工作,故而搁置下来。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委托吴晗同志考虑编纂《清史》的规划。吴晗有一个较宏大的设想,拟设立清史馆,先从培养清史研究人才和大规模征集、整理清史史料开始,他向戴逸谈过设想并征求意见。田家英同志对修史最为热心,有意亲自撰写《清史》,收集了大量清人的墨迹和史料作为修史的准备。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和范文澜同志的一次谈话中说,自己退居第二线,管的事情少了,空闲时间多了,想读一点清史方面的书。可见,清史和编纂《清史》的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人极大的关注。1965年秋,周恩来总理责成中央宣传部筹备此项工作,中央宣传部为此召开部长会议,决定设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作为编纂《清史》的领导机构,委员由七人组成:郭影秋(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关山复(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尹达、刘大年、刘导生、佟冬、戴逸,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内成立了清史研究所,作为编纂大型《清史》的执行机构。但这次会议后不久,“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酝酿多年的编纂大型《清史》的工作化为泡影,而且成为中央宣传部和郭影秋干扰和对抗“文化大革命”的一项罪行。“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人民大学被勒令解散,教师被分散到其他学校。郭影秋为了保存已在中国人民大学集合的一些清史研究力量,于1973年建议成立清史研究小组,暂时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内。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清史研究所复归人大。“文革”后,有人写信给邓小平同志,建议国家纂修《清史》,邓小平同志将这封信批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此时,国家正在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六五”规划,清史是历史规划中最重要的项目。本拟先写一部清代人物传和一部清代通史,作为整个大型《清史》的主要架构,此项工作一直延续到“七五”规划。由于当初的社科规划基金较少,资助的力度不够以及其他原因,大型《清史》的编纂工程未能继续实施下去。现在,已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加之研究队伍壮大,学术积累丰厚,编纂大型《清史》已是最佳时机。此项工作启动过早或过迟,均有不利。启动过早,历史当事人很多健在,涉及个人利害关系与意见分歧,且史料未及整理,研究未及展开,猝尔命笔,质量难以保证。启动过迟,时过境迁,历史记忆淡褪,历史细节模糊,亦不易写成真实可信的历史。“二十六史”中的很多部写成在旧朝代灭亡以后数十年至100年左右。现在清朝灭亡已90年,编纂大型《清史》,此其时矣。希望政府、社会、学术界共同关注此事,使此巨大的文化工程得以及时启动和顺利展开。二

编纂《清史》不但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清朝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其前期在发展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有重大功绩,其政策措施多可借鉴。中叶以后,内外矛盾尖锐,实行闭关锁国,拒绝进行改革,政治日益腐败,其失误和教训,实足发人深省。“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且清朝灭亡至今不足100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现实生活影响最大,和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对清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因此很有必要编纂一部网罗各方面史事,详尽完备、篇幅较大的《清史》。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又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修纂《清史》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我们今天要写一部怎样的《清史》?其体例、体裁、部件、篇幅需要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拟定一个比较完善而可行的方案。《清史》的编纂既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修史的传统,就应该和已有的“二十六史”相衔接,吸收已有史书的优点。但清代后期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跨进,历史内容和单纯的封建社会很不相同,修史的体例、体裁、方法应该超越前史,有所创新。为了讨论方便,《清史》可否考虑设置以下部件:(1)编年。编年以记史事,按时间为序,取代“二十六史”中为帝王作传的本纪。(2)传记。网罗近300年之历史人物,分别作传。这是大型《清史》的主体部分,篇幅最多,相当于旧史中的列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