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7:52:34

点击下载

作者:吴建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先队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

少先队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试读: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为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未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面临着各种挑战。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而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少先队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的全面发展的“四好”要求,是党对当代少年儿童自我教育方向与目标的倡导。全面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四好”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具体化,每一“好”既包含基础性要求,又有发展性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好”要求为当代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如何带领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对少先队组织、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少先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冲击着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头脑中郁积的许多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开始诱发或凸现出来。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纷繁复杂的思想情况,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从应试教育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不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初中后分流为主是国家既定的政策,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对初中学生单凭考试分数分成两类:升大学有望者“吃小灶”,升普高;被认为升大学无望者“靠边站”,升职高。如果学生愿望与此相反,有的学校还会施以强制性干预。因此,在一些中小学中,注重培养“尖子学生”,提高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个别教师歧视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采用训斥、体罚或赶出校门等方式,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由学不好到不愿学,甚至逃学,从而加快了学生的“学坏”步伐。如近年来,发生在全国教育系统的几起典型案例触目惊心,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索。(二)从家庭教育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误区:

1.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盲目攀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有相当一些家长把追求孩子获得高分或考上大学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而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求知、生存、合作、发展的能力。有的一味地重智育,而轻视德育。

2.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代价太大

由于物质条件的富足,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花费从不算账,请家教、学特长,上重点学校,不惜倾其所有。而有些家长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陪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所花时间和精力难以量化。但令人痛心的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学习成绩与家长的希望差距很大,与家长的付出并不能成正比。

3.独生子女现象相当普遍,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孩子专横跋扈的恶习

社会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加之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家庭教育方法粗暴,更有甚者,父母本身就劣迹斑斑,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种种原因使孩子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据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其中有87.5%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三)从社会环境看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等。在这一过渡时期,存在着所谓规范上的“真空”,即旧的规范失灵了,而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来,不论是法律的、道德的还是制度的等都尚待或正在建立。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它刺激了一些青少年的金钱欲望,致使他们文化消费错位,心理发育“成人化”,盲目追求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黄色淫秽物品、不健康的书刊的泛滥,使许多未成年人染上不良习气。首先,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犯罪也逐年上升,14—25岁的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20%—30%上升到目前的70%—80%。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成员低龄化、组织团伙化、类型多样化、经历惯犯化、工具智能化、手段残忍化六大特点。其次,少年的吸毒问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毒品泛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二、全面把握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新时期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既要继承历史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地开拓创新。(一)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种伟大的原动力,理想的火焰一旦在人们心灵中燃烧,就会产生一股无比强大的动力,推动他们热情地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当前,少年儿童理想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队员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四好少年”的要求作为自己主动活泼、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从小学先锋、长大当先锋,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培养少先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各族人民的真挚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使他们懂得:理想远大,就要从现在做起,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2.革命传统教育

传统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我党历来提倡“人贵有精神”,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优良传统的革命精神。如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等等。当前,少年儿童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任务,要把传统的革命精神推广到少先队员中间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运用各种榜样教育的力量,激发少先队员的情感,把讲、看、干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实践中受教育,在教育中见行动。从而激励少先队员奋发争先,立志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当前,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少年儿童增强国家意识,就是要引导少年儿童爱祖国,认识到自身的生活和未来成长与国家紧密相连。热爱祖国,就要从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做起,热爱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同时要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和引导队员学唱爱党歌曲,了解党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剧,参观革命纪念地,了解党的新成就,寻访优秀党员,在实践中增强党、团、队衔接的组织意识,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4.法制教育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党的事业的希望,其思想道德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及我们国家是否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提高全民素质应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这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指明了方向。当前,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教育少年儿童,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学习民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帮助少年儿童做“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就要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明辨是非,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从心中有爱做起,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5.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热爱劳动并具有劳动技能是国民的重要素质。当前,少年儿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少年儿童增强劳动意识,就是要让少年儿童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通过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教育,让队员们从小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让劳动意识的火种在少先队员的心中生根、发芽,准备着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体魄强健的新型劳动者。(二)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少年儿童时期是他们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把他们培养成为家庭里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少年,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自身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当代少年儿童发展中,全面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非常重要,而这个教育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实践:

1.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四有”新人的要求去思考和实践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邓小平对培养“四有”新人的精辟论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性要求,是我国少年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为我国少年儿童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邓小平的少年儿童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少年儿童教育观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说增强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那么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一方面是保证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的实践归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邓小平的少年儿童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优势,把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少先队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少年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少先队组织还要发挥少先队员的自我教育作用,只有把外在的政治、道德、纪律、法制等要求内化为少先队员的自觉行动,思想教育才能真正产生效果,真正担负起培养21世纪的“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

2.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应遵循“三个面向”的要求去思考和实践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既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把握了新时期的特征和对未来的科学预测。(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青少年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少年儿童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教育要面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外开放,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也需要对外开放,封闭式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全面竞争的人才。要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长期坚持抵制西方“和平演变”和精神污染的斗争。在对当代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吸取国外最优秀的文化,要取人所长,补己之短。(3)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未来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所决定的,又是教育本身的滞后性所决定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同样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有战略眼光,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总之,教育面向未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3.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应从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去思考和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对全体少年儿童提出了“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要求,寄托了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当代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为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少先队工作指明了方向。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从认知开始的。要求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首先要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四好少年”的要求和内涵,而舆论宣传和营造氛围恰恰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要积极探索开展“四好少年”活动的有效载体,改进教育方式,深入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是广大少先队组织和辅导员所肩负的神圣而光荣的职责。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教育、引导好,把总书记贺信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少先队的基本功能,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从全面提高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要求去思考和实践。

三、竭力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抓好少年儿童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一)以育人为目标,切实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1.要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我国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多数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往往重智育,轻德育,注重应试学习,忽视思想素质培养。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读书成才,光宗耀祖,老有所靠。家长们“望子成龙”完全可以理解,关键在于“龙”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现行高考制度中设置的这一种标准?“逼子成龙”的种种惨痛事实说明,单一的人才标准和考试方法正是当前我国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实际上,人是有差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教育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和团干部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在开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因人施教,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2.强化和改进学校教育,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少年儿童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现代人的少年儿童期主要在学校度过,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少年儿童是通过学校来认识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促使形成健全人格。当前的教育存在不少弊病,我们急需改进,急需坚持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学生应全面要求自己,不光要读书好,分数好,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好。教育者要全面育人,不能只重抓智育,不重德、不重体,片面育人。作为学校,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全面正确的质量观、基础观、人才观,为培养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教育中,教师要讲求方法和效果,更新德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外部灌输的容器,要注重激发,从内心深处下工夫,只要是能打动内心,激发他向上,激发他主动要求变好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师不但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而且要尊重学生、有爱心,还必须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把爱雨洒到教室的每个角落,关注好学生,更要关爱差生,对他们要循循善诱。使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一切。教师在注重文化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理想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源头遏制和减少少年儿童的犯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教师要勇于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和义务。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名学生,还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学校和少先队要做好“知心家庭学校”工作,开设“知心信箱”、“雏鹰热线电话”等,为少年儿童排解心理障碍,解答疑难问题,竭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少年儿童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学校和少先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为途径,引导少年儿童以校内外少先队中队和小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作品创作、评比等活动。以此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为长大以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奠定基础。同时,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少先队要特别注重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注重党、团、队的组织意识衔接,通过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易于接受的语言,引导少年儿童心向党、心向祖国,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把创新理念渗入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要更新和完善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对政治课和时事政策课的教材内容,学校应从实际出发进行补充、更新、完善,教育内容和课程安排应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点来进行。在德育内容上,要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行为发展规律,做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应当以学习做人,以养成行为习惯为主。其次,要坚持走创新与实践之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代少年儿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调查表明,当代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滞后于少年儿童的客观要求,用陈旧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培养21世纪的少年儿童无疑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贴近社会和少年儿童实际的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实践,否则学校活动就失去了魅力,失去了魅力的活动自然也不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所以,要不断创新,编制《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实施计划》,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做到寓德于教。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重大政治活动,以及乡土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等教育资源进行常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坚持走创新与实践之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二)少先队要发挥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少先队作为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发挥团结、教育、引导作用,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代表服务作用,代表广大少年儿童的具体利益,服务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这两项任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服务素质教育,按照时代要求和少年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我们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要按照党的要求,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建设少先队,把党对少先队的要求、少先队组织的职能和少年儿童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少年儿童工作,作为坚持少先队组织属性的根本体现。我们要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工作和活动,真正为党赢得少年儿童;要着力从小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实现党的儿童组织的社会功能。

1.倡导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少先队要把党的要求具体化、儿童化,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而且还要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少先队组织的属性,积极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儿童的心田。同时,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中,少先队要按照队章的要求,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就是要把爱人民的理念具体化,学会关心他人,做事能想到他人,从小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进而延伸成对广大人民的感情。

2.依托活动载体,深化教育活动

少先队的教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现,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少先队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的主要途径。少先队组织可通过讲故事、编童谣、唱歌曲以及动漫、短信、视频等多种少年儿童喜欢、熟悉、常用的形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要坚持队课和队会制度,精心设计队课,开好队会,使少年儿童知道和懂得争当“四好少年”的内涵,自觉按照争当“四好少年”的要求努力。尤其是注重与深化少先队各项品牌活动结合起来,如进行热爱祖国教育,与“民族精神代代传”、“祖国发展我成长”、“红领巾心向党”活动相结合;培养优良品德,与坚持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少年儿童团结友爱,与开展“手拉手”活动相结合;引导少年儿童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与开展“少年科学院”、“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锻炼强健体魄,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少年军校”活动相结合;培养少年儿童活泼开朗性格,与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注重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

3.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践体验“知—情—意—行”是德育的一般规律,开展少先队的教育活动也应坚持这个基本规律。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发挥少先队教育优势,坚持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既注重认知、激情,更注重做好“导之以行”,引导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将争当“四好少年”的计划、决心付诸具体的实践行动。我们要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争当“四好少年”的实践活动具体化、有型化。如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理想远大,我们可以引导少年儿童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关心家乡与祖国的发展,力所能及地参与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我与家乡同奋进”、“建设生态家乡,我做小主人”等实践活动。

4.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分层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认真探索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情感、意识、信念形成的规律,探索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朴素感情的规律,探索实施分层教育、增强少先队基层组织活力的规律,积极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传播元素,运用少年儿童喜欢、熟悉、常用的方式影响少年儿童。尤其要根据分层教育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特点,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取得教育实效。如在教育方式方面,低年级可多运用说唱、游戏、讲故事等方式,中年级可多运用榜样引领的方法,高年级则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三)以基地为依托,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以基地为依托,以育人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形有色,由虚变实,是少先队组织开展思想教育的一大特色。

1.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强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名人轶事、革命斗争史,这些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的革命斗争史迹、革命纪念地和烈士陵园,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向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革命信念教育。如组织少年儿童进行寻史、访史,为革命烈士树碑立传,讲述先烈们的斗争故事,在烈士墓或革命纪念地进行庄严的入队宣誓仪式等。结合寒暑假,组织少年儿童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夏令营或冬令营等各种特色活动,加强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少年儿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观念

劳动实践是以培养少年儿童能力为目标的劳动教育活动,是少先队传统性的活动。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和家长对他们的溺爱,少年儿童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劳动观念差,不珍惜劳动成果,消费偏高,看不起劳动人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少先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劳动实践基地,如小农场、饲养场、农科所、林场、苗圃、试验田、果园、卫生宣传岗、交通安全岗、为民服务岗、社区服务点等,对少年儿童进行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志向的教育。为了使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经常化、具体化,要求少年儿童在家里,坚持每天做家务,体验父母的辛苦,学会操持家务,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坚持每天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体验为民服务的快乐,做个好少年;在学校里,坚持每天打扫环境卫生,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做个好队员。

3.利用“少年军校”基地,培养少年儿童组织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少年军校是社会、部队、学校共同教育的阵地。它不仅是少年儿童校外思想教育的基地,也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阵地。

当今的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怕吃苦,性格不坚强,组织纪律观念差,经受不住困难和挫折的磨炼,在感情上比较脆弱,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等问题。根据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建立正规的生活秩序,帮助少年儿童学会自理生活、锻炼意志和生活能力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要用这个“特殊”的阵地,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军训活动。在军训活动中,做到帮、教、管的结合,让少年儿童在军营生活中体验、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吃苦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四)以全团带队,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全团带队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也是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加强全团带队不仅是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需要,而且也是务实共青团实现自身事业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面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进展,面对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新特点,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全团带队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全团带队的职责。全团带队关键在“带”。

1.带思想建设,帮助少先队坚定正确的方向

带思想建设是履行全团带队职责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加强对少先队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指导少先队组织自觉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用先进的思想启迪少年儿童,用先进的文化陶冶少年儿童,用生动的实践锻炼少年儿童,使其成为未来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服务者和维护者。支持少先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以体验为基本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长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打好思想基础;二是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指导少先队组织了解党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重大活动、纪念日、建队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少年儿童日常的学习、劳动、娱乐、生活之中,指导少先队组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是要加大对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青年社团和青少年宫等教育阵地的作用,丰富教育手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树立正确的导向,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带组织建设,巩固和打牢少先队工作的基础

带组织建设是履行全团带队职责的基础工作。一是团组织对基层少先队组织具有指导的责任,要坚持有利于团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少先队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有利于少先队事业发展的原则,重视和支持少先队组织在巩固发展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二是要切实加强少先队大、中、小队建设。在农村,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共青团“联乡带村”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乡镇中心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牵动村级少先队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要在加强街道团委建设,配齐配强团干部的同时,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依托团建抓队建,探索少先队由校内向校外广泛拓展,让少年儿童在社区等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把少年儿童更有效,更广泛地组织起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建立少先队开放、灵活、协调、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三是建立健全少先队的各级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带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少先队工作者队伍

带队伍建设是履行全团带队职责的关键环节。少先队工作者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建设高素质的少先队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一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选拔、配备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全团带队的意见》(中青发〔2003〕31号)要求,大力加强少先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为确保少先队工作成效,我们要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青联发〔2010〕33号)的文件要求,与教育部门一道做好辅导员的选配和聘任工作,将热爱少年儿童,熟悉少年儿童工作,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选拔到辅导员岗位上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并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进一步落实辅导员的待遇,学校大队辅导员要享受不低于学校副教导主任同等待遇,并参加学校校务会议;三是重视辅导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按照省、市、县(市、区)三级分级负责,相互协作,分类推进。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五)大力营造有益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重视优化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重视净化影视媒体的工作,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1.净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环境

在一个不正之风盛行或腐败风气流行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对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才能使社会的主导理论与社会现实取得一致,才能使少年儿童建立对社会主旋律的认同。这样,少年儿童才能产生严以律己的动力,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少年儿童道德素质建设的事业之中。首先,营造全党、全社会都来重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争取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会的资源,形成社会联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次,结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少年儿童最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和时尚主题,借助明星的影响力,更好地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使他们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2.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社区化

社区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将学校德育工作与社区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保证德育工作社区化的教育效益,学校和少先队应制定社区德育工作规划,实现教育目标系列化,教育内容社会化,社区活动制度化,组织力量立体化,学生行为规范化,形成一个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并通过“七个有”(有与《德育大纲》相配合的教育内容,有基本稳定的德育教材,有可供参观的德育项目,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讲解员,有系列活动,有活动开展后的反馈材料),做到“四个到位”(组织到位、计划到位、活动到位、检查到位),带领少年儿童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天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每周为居委会或村委会做一件好事,每月参加一次街道社区或乡镇服务,每学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使社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环环相扣、层层落实,保证活动有效。团队组织、学校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各界,根据自己部门职能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都要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列入工作日程,形成思想教育工作网络,使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社区化。

综上所述,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配合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和团干部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在开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争当“四好少年”的精神要求,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引导,而且要以身作则,坚持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带动少年儿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团结和感召少年儿童,努力成为少年儿童的表率,把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法制观念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提高全民素质应从娃娃时代抓起的战略思想,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指明了方向。青少年尤其是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抓好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根据犯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司法实践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往往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犯罪成员“低龄化”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成熟期的提前和社会上消极腐朽因素的影响,使青少年犯罪正朝着低龄化方向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年龄最小只有8岁,14—16岁的居多,占全部成员的80%左右。(二)犯罪成员“盲动化”

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青少年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明辨是非能力差,好奇心强,经不起腐朽思想的诱惑。而描写黑社会犯罪的影视、书刊及淫秽录像的泛滥,诱导一些鉴别能力低的青少年盲目模仿,青少年犯罪既是“文盲”又是“法盲”。如某县乐某明知被告人黄某系被追捕的杀人犯,还为其提供资金,并阻止其投案自首,严重妨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乐某却不懂自己的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了窝藏罪,在法庭上他还说:“我没有犯罪,只是朋友有难了帮帮忙。”(三)犯罪组织“团伙化”

1997年以来,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有60%是团伙作案。有的团伙甚至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防侦破措施,已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四)犯罪类型“多样化”

以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多集中在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和流氓活动等,近年来,抢劫、伤害、杀人、吸毒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上升。(五)犯罪经历“惯犯化”

有些青少年有学不上,有业不就,有工不做,整日无所事事,为了所谓的哥儿们义气,即动刀动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预备役”、“后备军”。由于有些惯犯不满14周岁,不到刑事责任年龄,被公安机关抓了放,放了抓,成为公安机关的常客。(六)犯罪工具“智能化”

设计型犯罪作案大大增多,不少盗窃团伙作案实行“望风、偷盗、运输、匿赃、销赃”一条龙。使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各种电子设备、化学材料等先进手段作案,以逃避司法机关的打击。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据调查分析,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心理和生理还不定型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还未成熟,尚未形成独立的性格和世界观,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少,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差,思想单纯,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它刺激了一些青少年的金钱欲望、享乐欲望,致使他们文化消费错位,心理发育成人化,盲目追求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黄色淫秽物品、不健康的书刊的泛滥,使许多未成年人染上不良习气,这时如果缺乏教育和及时耐心的帮助,青少年就很可能失足。(三)学校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道德教育的倾向

近几年受升学率的影响,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惟一标准。在一些中小学中,注重培养“尖子学生”。

提高升学率,客观上出现了教师忽视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耐心帮助,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由学不好到不愿学,甚至逃学。还有一些学校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和法制教育,以致一些未成年人严重刑事犯罪,却不知道自己是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将严重刑事犯罪视同儿戏。(四)家庭教育中存在溺爱放纵或简单粗暴的现象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有的家长为了使子女今后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刻意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其道德养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受委曲,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坏习惯,一旦孩子认为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地干坏事。有些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家长缺乏对孩子应有的关爱,这些孩子往往是孤僻、任性,心理封闭严重。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劣迹或犯了错误,教育手段简单、粗暴,打骂孩子,不让孩子吃饭,甚至赶出家门。致使孩子与父母情绪对立,不敢向父母讲真话,流落到社会上去,结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慢慢走上犯罪道路。

三、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对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目标,对少年儿童加强法制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国家正朝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办学”,都离不开法,建设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因此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少年儿童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学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1.学校要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是少年儿童学习知识的阵地和主渠道,现代的少年儿童期主要在学校度过,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首先通过学校来认识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促进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和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少年儿童,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少年儿童要循循善诱,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纪律法制教育,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精神教育少年儿童;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少年儿童,帮助他们养成遵守纪律、遵守秩序的行为习惯,树立起遵章守纪、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学校要按章管理与依法治校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少年儿童的典范,要求少年儿童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其次,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其三,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突破口,及时把少年儿童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其四,举办法制教师优秀教案评比和公开课活动,培养和推出一批法制教育名师。

3.学校要建立法制教育工作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使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建立以法制副校长为龙头,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机构。把少年儿童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有人抓、横向到边有人管的法制教育体系。同时,对普法工作任务实行量化目标管理,引进奖罚激励机制,把普法工作的实绩列入教师个人考核档案,依法建章立制,目的是促进少年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提高全体少年儿童的法律素质。(二)积极开展法律课外教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

法律课外教育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是学校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课外教育活动。少年儿童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大多数是在法律课外教育中产生的。因此,开展法律课外教育,既要让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法律课外教育活动,又要不断丰富法律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增强法律课外教育的信息量,以达到教学、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使少年儿童既可将自己的法律知识应用于课外的法律活动上,又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守法、用法提供借鉴经验。

少年儿童在学校法律课外教育中,实现知法的途径有:一是学校举办法律专刊、法制小报;二是各种法制的主题班、团、队会;三是法律教学实践,如观看法庭审判等;四是模拟法庭;五是守法用法演讲会、故事会和辩论会;六是法律知识竞赛;七是学生法制宣传队;八是法律知识夏令营等。总之,通过开展法律课外教育活动,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法制意识和防范意识,让“法”在少年儿童心田生根、发芽、开花。(三)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一个新型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艰苦碰撞的历程;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稳定发展,不断进步,利国利民的长远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意识。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少年儿童一代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哪些是应该抑制的。

学校和团队组织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电影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少年儿童“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法制观念。(四)少年儿童自身要努力学法、知法、护法

学法、知法、守法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整个社会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少年儿童在学法、知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将表象存在的法律知识上升为自己的法治信念。为此,我们要发挥少年儿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多读一些法制方面的书,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作为行为的准则。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270多部法律,700余个行政法规,3000多个地方性法规,1万多个行政规章。现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以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各级组织特别是团队组织要大力开展学习法制的各种活动,引导少年儿童自觉地读一些法律法规的书籍。通过学法、知法,使广大少年儿童以法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善于同破坏法律规定的行为作斗争,从中认真履行遵纪守法的光荣职责和义务。(五)重视家庭的法制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对少年儿童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微妙而又复杂的,父母的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待人接物等对子女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可以互相影响。父母光明磊落、思想先进、作风正派,对子女是无声的感染和命令,成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少年儿童的身心各方面都充满了矛盾,在他们的身上,尝试性与好奇心、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大人的身体,小孩的心理”这样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给家庭的法制教育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而且家庭是少年儿童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

为此,家庭的法制教育应注重父母自身的行为规范。父母在遵守社会规范(尤其是法律规范)时的良好表现,能极大地激发子女法律认知需求和动机,进而转化为子女自身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少年儿童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少年。(六)少年儿童法制教育需要“八个结合”

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力求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古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校外各项活动为辅助,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具体教育过程应做到以下八个结合:

1.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学校要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把法制教育和文化教育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总结。要求教师树立法制教育意识,把少年儿童法制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做到情理结合有针对性。学科老师应做到:一是要在骨干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地理等学科,是法制教育的骨干学科。二是要在相关学科有机渗透。语文、生物、体育等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与法制教育相联系的内容。各相关学科对少年儿童渗透法制教育,要充分运用与少年儿童密切相关的事例,学科史上的有趣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增强法制教育。三是要从少年儿童的需要出发,寻找激发少年儿童的行为动机,做到情理结合。四是要把行为方式的学习,逐步向道德认知转化。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法制教育因素,对少年儿童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的教育。做到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

2.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班队活动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极好形式,在开展法制教育时要针对少年儿童思想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总结地开展好每次班队活动。如:一是通过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法制观念;二是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少年儿童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三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或撰写阶段小结的形式,引导少年儿童对自己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制定改正的措施;四是组织少年儿童之间的互评与交流活动,在互评与交流活动中,既要注意寻找少年儿童中知法、懂法、守法的先进典型,宣传其事迹,以榜样来教育、影响人,也要注意指出少年儿童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的产生。

3.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目前少年儿童日常行为表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少年儿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断促进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形”,法制是“魂”。少年儿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制观念,《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才能执行。少年儿童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反过来必须会促进法制的形成。为此,在普法教育中,我们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条例,制订学校学生一日行为规范要求,从进校到离校,从上课到就餐,从校内到校外等方面给少年儿童提出严格要求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少年儿童时时处处按规范来要求自己,以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要更加注意通过行为的迁移来养成习惯。如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和少先队应坚持每周一早上举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等,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三是要通过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教育少年儿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学校规范和雏鹰达标争章活动结合起来,激励少年儿童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要经常针对少年儿童中出现的不良苗头,组织少年儿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开展讨论,引导少年儿童认识违法犯罪与违反校规之间没有鸿沟,小错不改就会酿成大错,使少年儿童明辨是非,防微杜渐,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实践体验是加强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的基本途径。让少年儿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才能把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通过他们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品质,把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把社会的需要变为自己的需要。

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美德必须坚持知行一致,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少年儿童法制观念的形成;把认知付之于行动,内化为品质。体验是一个过程,体验的意义在于活动本身,让少年儿童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自己有所帮助,提高认识。应该尽可能避免为了达成表面的目标效应而使活动过程流于形式。在法制教育活动中,作为老师和辅导员要想方设法为少年儿童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扶”、“放”结合,而千万不能为了体现给队少年儿童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放任不管。

5.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榜样教育相结合

榜样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通过宣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少年儿童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进而产生行为动机的一种教育活动。要使少年儿童学会思考人生,用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就要在他们心里激起对道德美的赞赏与向往。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活生生的、能成为大家楷模的光辉形象照亮他们的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少年儿童就会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就能时时受到激励。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自身就是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并且要远比其他榜样“有效”得多。因此,要提高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入手。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具师表作用,还要求家长和社会所有成年人以模范行为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以汇成巨大的教育力量,为少年儿童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法制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鼓舞和教育少年儿童。

6.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一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庭是少年儿童的第一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孩子能否遵纪守法,家庭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少年儿童法制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首先,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不断地提高家长素质。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家庭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需要更新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成立家长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通过专题讲座,播放学校法制教育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其次,建立法制教育反馈卡,强化法制教育的效果,举办家庭法制教育研讨会,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法制教育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建立家庭法制教育反馈卡,发挥家长第一监护人的作用。例如,平时主动协助家长料理家务外,假期连续当一周家长,写出当家体会,由家长评价等等。通过联系卡及时地反映队员各方面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强化法制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7.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对少年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系统工程”。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少年儿童,他们涉足的社会舞台广阔,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想,都对少年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把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社区要成立少年儿童普法学校,做到有一个法制宣传栏、有一套法律书籍、有一批法律志愿者、每季度上一次法制教育课。以全民学法、普法为原则,以开展社区普法讲座等形式的社区普法活动为手段,加强社区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全民普法落到实处。

8.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与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相结合

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源头。相当一部分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时,才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工作,切实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一是与当地综治办、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等单位开展创建“优秀少年儿童维权岗”活动,用法律武器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宣传贯彻《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展“少年儿童维权岗”、“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等活动。切实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民主监督,确保少年儿童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七)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社会是少年儿童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空间,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主要发生在社会上。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减少和排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要求有关部门要经常性地对文化市场进行清理和整顿,同时加强对录像厅、卡拉OK厅、舞厅、酒吧、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公共场所的管理,杜绝一切思想毒素的扩散蔓延,彻底清扫精神“垃圾”,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同时,认真抓好文化繁荣。要不断拓展先进文化育人领域,把优秀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进一步探索“绿网”之路,研究净化之策,创新教育之法,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工作,努力做好净化社会环境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大事,法制教育更是大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确保广大少年儿童在法律“阳光”的沐浴下,成长为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

加强环境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之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环境保护是21世纪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关系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农村的退耕还林、企业的节能减排、一次性塑料袋的禁用、发展低碳经济、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指数的实时检测等。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媒体报道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不少有违环保法规的各种行为。这些现象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管治理力度,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国民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环境教育的意义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阳光、空气、水。既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就要保护好环境,维持好自然界生态平衡。如果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强调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大自然中过度索取而没有回报。在社会工作中,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出现了许多靠浪费资源甚至破坏环境求发展的短期行为。因而,人与自然的矛盾被激化,环境急剧恶化,无数的环境问题缠绕着我们。当前,人类环境面临十大问题:一是沙漠化日益严重;二是森林破坏严重;三是野生动物大量灭绝;四是人口急剧增长;五是水源危机;六是渔业资源减少;七是垃圾废物成灾;八是大量使用农药;九是世界气候变暖;十是酸雨增加。

人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银行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份题为“世界资源1998—1999”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大气和水污染等环境的恶化,导致传染性疾病肆虐蔓延,使全球少年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最贫穷的国家约有1/5的少年儿童不满5岁就夭亡,而全球不满5岁夭亡儿童每年多达1100万。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全球疾病和约1/4的死亡与环境变化有关。因此,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日益显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对国家、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工作。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32个字的环境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2010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联合国2010年年会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努力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路子。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势在必行。它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保护环境是一项崇高、“积德”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在。今天的环境教育就是明天的环境保护。在少先队员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希望在于下一代,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未来,是环保教育活动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因此,加强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教育,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把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原国家教委先后于1979年、1985年、1989年三次召开中小学环境教育研讨会,以此推动学校的环境教育。20多年来,我国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德育报》曾经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环境教育,主要在自然科学等课程和各种活动中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在课外活动中,也普遍地搞各种知识竞赛、写小论文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少先队员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但远不是环境教育的全部。”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要做好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应当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一)确立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教育要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确立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引导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首先,要使少先队员明确,人类与万事万物同属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的统一体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若违背自然规律,毁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等于毁灭了人类自己。其次,要使少先队员明确,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应当爱护资源,珍惜资源,在自然系统平衡的限度内开发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少先队员辨析环境伦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动机,树立以“保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的环境道德观念。(二)环境教育要渗透情感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意识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情感教育。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美,这些美对环境教育是一笔财富,也就是说环境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要素。美是爱的基础,爱是美的升华。人类只有与自然有了深厚的感情,才会感到人类与自然是血脉相通的,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因此,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我们应让少先队员更多地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分享大自然的乐趣。在欣赏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同时,增加环境知识和生物知识,通过各种活动,认识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自然环境之美着手增加少先队员正确的审美意识,并激发出他们爱的情感是符合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说,在开展环保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学校和少先队要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规范少先队员的绿色行为,美化环境。做到在绿色校园中塑造少先队员的心灵,在绿色宣传中增强少先队员的知识,在绿色行动中纠正少先队员的行为,在绿色家园中陶冶少先队员的情操。通过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作用,同时,要充分挖掘家庭环境的教育因素,创设静态到动态全方位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三)环境教育要注重行为习惯教育

环境教育同时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它是情感教育的体现。少先队员的环境教育,应着眼于让他们通过“做”参与环境保护,如学习种粮、种树、种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一粒种子如何通过阳光、雨露发芽生长,使他们懂得土地、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通过劳动逐步增强环境意识。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和组织他们去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如节水、节电、节能、废品回收、拒用一次性筷子、拒用罐装饮料、反对使用含磷洗衣粉等等。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环境问题,让他们懂得这些细小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环保意识教育与少先队员的日常行为规范挂钩,从“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纸张双面使用、推广课本循环使用、废旧物品再利用”等细小行为做起,设立“卫生责任区、班级绿化责任区”、“节电员”、“节水员”等,使每个少先队员都有自己的小岗位;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把培养少先队员的环保意识同日常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攀折树木,不踩草坪,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杀鸟类,不乱写乱画,不大声喧哗等,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同时,学校和少先队要鼓励少先队员充当义务环保宣传员和环境保护监督员,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去感染周围的成人群体,促进环保事业在我国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与少先队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个大课堂,组织少先队员参与环保活动,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如有组织地到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为社区护绿、添绿,到居民楼打扫卫生,使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让他们从感性的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并变为自觉行为,提高环保素质,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四)环境教育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一旦离开实践都是苍白无力的,而环保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使之需要少先队员的广泛参与,从而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热情。

这些年来,各级团队组织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环保实践教育,积极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这是一项崭新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大型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动员中国广大青少年,依靠海内外各种社会力量,在母亲河流域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大力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母亲河意识、生态环境和绿色文明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和促进全球生态平衡作贡献。围绕“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开展增强“国土”意识,珍惜每寸土地的活动;围绕“向酸雨宣战,还我蓝天碧水”,组织开展综合整治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的活动;围绕“保护海洋生态,防治海洋污染”,组织开展保护海洋环境系列活动;围绕“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等,使这些活动深入人心。让少先队员用感官亲自去摸、去听、去看,充分接触大自然,让少先队员进一步增强对环境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学校和少先队要紧密结合本地环境问题,结合少先队员的学习内容、思想教育、各项活动及生活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如《校园垃圾的形成及处理》、《用小手呵护绿色》、《爱我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白色污染》、《人与野生动物》、《沙尘天气与人体健康》、《校园的植物》等实践教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让他们学做结合,身体力行。同时,依托环保教育品牌群广泛开展“品质少年、低碳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环保摄影比赛、回收牛奶饮料纸盒、环保童谣创作、“变废为宝”小制作、低碳创意画等活动,引导队员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将科学使用资源、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让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感悟,培养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环境教育要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把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把环境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目标,把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利于对少先队员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少先队员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有利于促进少先队员道德素质全面和谐的提高。这正是环境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它不仅包含了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包含了思想道德意识。

因此,环境教育要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和少先队要把环保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即培养少先队员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上。对于环境状况和环境科学只作一般知识性介绍,要与少先队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一致。要根据少先队员“知、情、意、行”的心理特点,加强感悟性,多引导少先队员去观察、体验环境,去感悟环境现象。学校和少先队可以在校内建立红领巾“绿色”基地,在校外开辟“绿色”教育阵地,播撒环保种子,并注重绿色环保教育的深化,扩展和提升绿色的内涵。通过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活动,不仅培养少先队员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热爱家园的优良品质,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增强少先队员“保护环境、热爱绿色、热爱地球”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从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家园转为优化人的生命质量和思想素质。环境教育不仅给少先队员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先队员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使他们树立终身环保的理念。(六)寓环境教育于少先队的活动之中

寓环境教育于少先队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保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少先队员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是开展环境教育节日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水日”、“世界粮食日”、“防治荒漠化日”等成了学校和少先队传统的环境教育节日,这类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引导少先队员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动大家献计献策为地球治病;评选你最喜欢的野生动物等。成立“环保小卫士分队”,考察环境污染的情况,参加环境保护的宣传、监督和劳动实践。通过活动让队员初步懂得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意义。二是帮助队员掌握一些简单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方法。发动队员按兴趣爱好自由结合成立“大气”、“噪音”、“水质”、“鸟类”、“树林”、“食品”等环境保护小卫士分队,分别到户外野外采集水质、土壤、大气、噪音等受污染的“样品”,进行测试,写出“调查报告”进行交流;有重点地带领队员参加治理环境污染的劳动实践,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三是开展少先队与环保部门“手拉手”活动。少先队与环保“手拉手”是少先队员与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交朋友的一种活动形式。团队组织聘请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担任校外辅导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创建“地球村”。队员们学习环保知识,并在自己的“地球村”里实践,通过开展“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活动,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队员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四是在校园内开辟科普环保专题宣传栏,让队员们通过文艺、壁画、小报、黑板报、制作作品等形式宣传环保,接受教育;开展少先队与环保部门“手拉手”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队员们意识到自己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七)环境教育要有完善的评价制度

有效的评价会激励少先队员从小自觉养成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增强责任意识。学校少先队可以组织开展“爱绿护绿,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三个评比活动:

1.“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

每月由中队队员和辅导员根据评比条件推荐候选人进行评比,每年6月再由全校队员投票选出“校园十佳环保小卫士”。环保小博士经常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方面的知识;护绿小天使要在家中培育一盆绿色植物,以利于净化空气,并在父母的指导下管理好;家庭小巧手要制作环保宣传卡送给亲人,家庭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

2.“绿色中队”评选活动

每月由队干部和辅导员投票选举产生。在中队里,要有生机勃勃的生物角、有一定量展示队员养植的花卉、盆景,各具特色的环保信息窗;中队内队员养成自觉守法、保护环境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整个中队和谐、宁静;每学期召开绿色主题队会、定期举行红领巾回收日活动,并有活动材料和记录等。

3.“环保家庭评选”活动

每年6月,先由各中队推荐申报,然后师生在校园网上投票选举产生“十佳环保家庭”。学校通过队员向全体家长发出“争做环保家庭”倡议书,拟定切实可行的建议要求队员与家长共同做到,并通过每学期的家长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宣传,邀请家长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既丰富学校环境教育的成果,又起到辐射社会的作用。少先队大队部还可以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设置环保章和清洁章等,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使队员们在争章、考章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

三、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环境教育要从队员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

为了使环境教育能落到实处,环境教育要从少先队员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少先队员的心田。在中小学中,“一次性”用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如,一次性笔、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食品袋和餐具,而孩子们对“一次性”商品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认知。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提醒和教育,队员们就会从小养成对“一次性”用品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进而淡薄环保意识。

因此,为了让少先队员充分了解滥用“一次性”商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应在少先队员群体中,开展以“告别一次性学习和日常用品”为主题的环保教育和实践系列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一是请环保专家或专业人员来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二是通过环保题材的影视录像进行环保知识教育;三是让少先队员自己通过互联网查阅与“一次性”商品有关的环保知识,了解“一次性”商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四是让少先队员对自己家庭“一次性”用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环保知识,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五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少先队员观看环保方面的展览或实地考察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二)环境教育需要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

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没有全民、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仅靠学校和少先队组织很难搞好环境教育,还需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家长以及社区热心人士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有广泛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的关心和参与,促使环境教育社会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在环境教育中,使家长以及有关社会人士成为一支较有影响力的环境教育辅导员队伍,使环境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如:组织志愿者辅导员到学校举办“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专题讲座,帮助少先队员增长节能环保知识。队员牵手家长,共同制定低碳生活家庭公约,开展“低碳生活小妙招”征集活动、“小手拉大手,低碳生活我行动”实践活动。在学校、社区开展“红领巾低碳生活经典小报”展评活动,让“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更加深入百姓家庭。同时,也要发挥学校和少先队教育的辐射功能,通过队员们去教育、影响家长的行为,推动社区的环保事业。

总之,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教育少先队员从小树立绿色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应致力于对当代少先队员进行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的教育,只有他们的环境意识提高和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才是未来世界真正的希望所在。

加强理财教育 引导合理消费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地确确实实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不良消费现象不仅在成人中存在,而且在少先队员中也呈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社会上流行高消费,家长在少年儿童身上花多少钱都舍得。这是一种扭曲了的爱,造成中小学少年儿童消费的畸形膨胀,恰似脱缰的一匹野马,难以预料它将狂奔到什么地方。这里面不正潜藏着某种危机吗?躺在高消费温床上长大的少年儿童,极容易沾染种种不良习气,当有一天,手中的金钱再也填不满欲望的深坑时,谁敢担保他们不会铤而走险。

为此,对少先队员进行理性的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已刻不容缓,我们呼吁学校和家庭对队员进行理性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一、令人担忧的少年儿童高消费现象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地时时接触消费。但是,队员由于受到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而做到理性消费。一些阔绰起来的少年儿童按捺不住花钱的欲望,校门口的小店里买这买那的队员多起来了,游艺厅、茶吧、网吧、歌厅、溜冰场等地方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不少队员出手大方。虽然网吧、游艺厅、台球室等都挂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牌子,但仍然有一些老板惟利是图接纳队员在其中活动,使一些队员整天沉溺在网吧和游艺厅里。在队员中,特别是城市队员中流行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在一些队员中愈演愈烈。部分队员的高消费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吃喝消费向广告看齐

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当代中小学生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娇生惯养,有爱吃零食的习惯。有些队员常常零食不离口,一到放学后,就蜂拥到校园附近的小摊上,争购各种零食。低年级队员为买零食会向父母撒娇,高年级队员中则流行“请客”。特别是对新闻媒介宣传的食品广告情有独钟,以吃广告食品、喝广告饮料为荣。每当学校组织春秋游时,有些队员首当其冲,背上大包和小包,什么名贵糕点、时鲜水果、烧烤食品、高档饮料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只要是广告上做过的,一概不丢。他们把注意力全放在吃喝上,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吃不了就满地扔,浪费现象惊人。(二)用品消费向名牌看齐

据学校老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反映,如今的少年儿童崇尚名牌产品现象越来越严重,他们在学校里讲派头,穿“正宗”,用“名牌”,戴金佩银赶新潮。如许多队员穿的是几百元一双的耐克鞋,身上穿着一千多元一套的西服,骑的是山地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些队员不但在生活用品上铺张浪费,而且在学习用品上也日趋高档化,如每学期开学是队员们更换文具用品比较集中的时候。队员们的书包、文具盒等总是在不断“进化”,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盒等常会在此时提前“退休”。高档书写笔、自动文具盒、高级文曲星,书包调换一个又一个,钢笔扔了一支换一支。尤其是—些爱打扮的女队员喜欢涉足“精品屋”,流连于“时装”街,为追求名牌不惜一掷千金。(三)人情消费向朋辈看齐

不少队员反映,他们的人情消费是从成人社会交往活动中学来的,尤其是跟亲戚朋友学来的。某校六年级一名少年儿童,为了庆祝自己在小学阶段中最后一次生日,发请柬,邀请20多名师生,10名亲戚朋友,在某市一家很有名气的酒家,开了三桌宴席。于是,一些队员争相效仿,花钱如流水。由于成人攀比消费的盛行,有些队员超越自己的家庭收入,不切实际地消费,盲目攀比。“你买M P3,我买MP4”,“你买‘李宁’,我买‘耐克’”的类似现象,不胜枚举。据学校老师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反映,如今不少中小学少年儿童崇尚高档消费。(四)美容消费向名星看齐

近年来,每当社会上推出一个个歌星、影星、舞星、球星时,那耀目的光环下总是簇拥着一群群少男少女。为此人们给这个群体冠以一个名称——追星族。现在有不少少年儿童非常崇拜明星。据一家美容店老板介绍,他曾遇到不少崇拜明星的中学生来美容,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还有男女中学生来问可不可以做刘德华的鼻子、张学友的眉毛、刘晓庆的脸型、巩俐的嘴形、赵薇的眼睛等。

少年儿童高消费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和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在中小学生中拜金思潮泛滥,享乐主义抬头,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不利。

二、少年儿童高消费现象的引发原因

当前少年儿童之所以产生高消费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长对少年儿童过分纵容和溺爱,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前中小学生之所以产生高消费,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其次,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少年儿童自身的心理原因,比如少年儿童普遍存在模仿、从众、攀比、侥幸等心理。其三,由独生子女构成的当代中小学生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是独苗苗,自己辛苦挣钱就是为了让孩子花钱。由于过去自己穷,受够了苦,现在生活好了,手上有钱了,不能让孩子吃苦。自己每次买家用东西都拣便宜的,自己从不舍得吃好的,而总是满足孩子们的花钱要求。因此,少年儿童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这些家长对少年儿童过分纵容和溺爱,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导致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原因。还有些家长习惯用金钱来奖励少年儿童取得的成绩,对少年儿童提出的要求主要以物品和金钱来满足,这对高消费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

现在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大,科学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建立,自我约束力弱,这样就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腐蚀。

1.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

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如公款吃喝玩乐,送礼走后门,成人攀比消费盛行,吸毒、赌博等。有些家长还带着少年儿童频繁出入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投下了阴影。

2.社会上的一些超前的高消费宣传

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各式各样的消费广告铺天盖地,花样天天翻新,使人看了眼花缭乱。如市场上“名特优”产品的广告,所形成的一个新的追求享受的氛围,它刺激了一些中小学生的金钱欲望,使他们文化消费错位,心理发育“成人化”,盲目追求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

3.一些商家的赠品与抽奖的诱惑

在现实生活中,队员消费中的“买椟还珠”现象屡见不鲜。商家为促销,大搞“积分有奖、集卡有奖”活动。如商家在销售林林总总的儿童食品、儿童商品时,利用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几乎投其所好地设有赠品或给抽奖机会。少年儿童们纷纷入套,“买椟还珠”。家长们在无奈掏腰包之余,颇有微词。学校老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对此忧虑重重。在充满“奖”、“赠”诱惑的消费氛围里,队员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被误导。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社会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许多少年儿童通过购买某种商品得到另一种物品的满足,这样取舍失当,本末倒置,不利于少年儿童们形成健康的消费观,也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三)学校的思想“防疫”措施不够得力

不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在一些中小学,注重培养“尖子队员”,提高升学率,忽视了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不少老师和辅导员把消费教育狭隘地理解成“省钱”教育等,甚至有个别教师或辅导员歧视成绩差、纪律差的队员,采用粗暴、简单、训斥、体罚或赶出校门等方式,学校思想“防疫”措施不够得力。有些学校受社会经商热的影响,在校办起了各种小卖部,想尽一切办法在队员身上挣钱。

三、学校和家庭要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当今这个时代的少年儿童是先学会花钱,后学会挣钱。因此,在花钱和挣钱之间有一个真空,那便是理财。没有经过理财教育的队员,很多只知道花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果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前奏和预演,那么,在这个时代,理财教育就不应再是一个空白。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对队员进行理性的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世界观。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实践来看,对队员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尽快在学校中开设理财教育课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尚未开设独立、系统的以投资、创业、消费、理财为核心的理财教育课程,而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和家庭教育中,理财教育是热门的话题。他们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的特点,学校和家长按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理财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人可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才和我们赛跑。如果还意识不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果不难想象。

为此,我们认为,尽快在中小学中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很有必要。无论是针对现实,还是放眼未来,这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二)培养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钱,作为一种流通货币,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钱与物的等价交换。要认清钱的作用,懂得正确使用就能利国、利民、利己,反之就会害国、害民、害己,懂得钱并非万能。少年儿童是家庭中的一员,应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当家理财的本领,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学校和家长应根据我国独生子女乱用零花钱,而且花钱大手大脚这一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鼓励少年儿童统计自己的零用钱收入和使用情况,调查身边的好朋友、同学的消费状况,并记录下来,做分类整理和分析,亲身体验身边同龄人的消费现状,增强少年儿童对不良消费现象的感性认识。帮助少年儿童理好“零花钱”和“压岁钱”,使他们正确消费。

1.引导少年儿童把平时的零花钱进行教育储蓄

首先,家长要改变少年儿童的支出习惯。每天给少年儿童1块钱和每星期一次性给5块钱的整钞,结果你会发现,少年儿童拿着5块钱的钞票时花钱会更加克制。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少年儿童们的心理习性减缓他们的消费支出呢?其次,家长可以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消费情况,组织少年儿童参与一些学习理性消费的活动。例如:教育储蓄活动。教育储蓄比其他存款的利率优惠,收益较高,且存、贷结合,今后如若升学遇到资金困难,可以向开户银行优先申请助学贷款。家长如若将少年儿童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投资到这上面,并交给自己的少年儿童打理,不但可以解决今后少年儿童上学的资金问题,还可使其从小就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识。

2.教育少年儿童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家长可以试用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平日里定期给少年儿童一些零用钱,少年儿童可用这些钱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如去书店买“知识”,少年儿童可以用零用钱在书店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科普读物,像《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的故事》、《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二是少年儿童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较多数额的钱(如“压岁钱”),可由家长代为保存,当少年儿童需要用钱时,向父母说明用途,共同商定,合理正当的要求应予满足,家长有不同看法可以用讲道理、提建议等方法使少年儿童心悦诚服,不要轻易用“否决权”。三是鼓励少年儿童为实现某一目标,如购买一台电脑、一台电子琴等设立一项“基金”,既要求少年儿童在平时用钱中节省,家长也适量“投资”,等钱凑够时,少年儿童会为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而欣喜,又会因来之不易而珍惜。

3.让少年儿童知道父母的工资都有哪些用途

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增长,有意识地逐步让少年儿童参与家庭的开支计划,使他们明白父母的工资是全家人共同拥有的,要用它来维持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要供少年儿童学习,要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晚辈的义务,要有一定的积蓄来应付突发事变,等等,从而克服少年儿童消费中的自我中心意识。通过了解家庭开支计划,使少年儿童知道父母工作和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懂得父母挣钱不易,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一份爱心,使他们更加尊重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从而,既激发了他们要勤俭节约的真实感情,又引导他们对理财和理性消费产生兴趣。

4.让少年儿童适当地参与家庭管理

让少年儿童适当地参与家庭管理,既能培养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又能让少年儿童们认识到只有把钱用在最有益、最需要的地方,钱才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现在有不少少年儿童在家庭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家长把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安排得周密仔细,以至使少年儿童几乎丧失了动手动脑的时机。为了让少年儿童适当地参与家庭管理,家长不妨鼓励少年儿童走进家庭,开展“我是小当家”活动,让少年儿童参与家庭管理。这样既可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与相互理解,又能使少年儿童自觉养成勤劳节俭的好品质。比如让少年儿童—起作每月家庭财务预算,家长可与少年儿童一起讨论,让少年儿童明白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以及需要的紧急程度,通过对一些重要开支的讨论,可以使少年儿童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分清轻重缓急,从中培养生活的计划性,让少年儿童们学会做计划之后再去规划手上的资金。可通过让少年儿童去超市购物等实际操作,使其学会预算、判断目前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5.家长要培养少年儿童自己储蓄

家长可以为少年儿童在银行开设一个账户,定期开展存款活动等,用钱时家长可以和少年儿童协商,如果是学费,教材费用或是全家一起的花费,就由父母出钱,如果是自己想买的玩具、朋友的生日礼物、订阅好书好报、购买必需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参加“希望工程”的爱心行动等的支出,必须从自己的账户提款,这样少年儿童才会对自己的财富开始关注。当然我们不会希望将少年儿童变成一部存钱机器。知道何时将钱放进存钱罐是重要的,不过知道何时将钱取出来同样重要。

6.帮助少年儿童适度积累“生钱”的经验

要增强少年儿童的综合理财规划观念,家长必须让少年儿童参与到日常生活的规划中来。例如到某处旅游,选择何种旅游方式?如不选择单独时事先做哪些准备?途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让少年儿童练习统筹思考,便于今后制定全面、系统的理财计划。

帮助少年儿童适度积累“生钱”的经验。少年儿童达到一定年龄,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后,家长应尝试让少年儿童接触一些投资类的模拟游戏或直接投资,定期与其讨论得失,让他们对投资开始有第一手经验、引起投资兴趣都是很有必要的。(三)在少年儿童中还是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好了,不能亏着少年儿童,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少年儿童们的要求,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过分宠爱,使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少爷”、“小公主”的生活。在少年儿童中比吃、比穿、比钱、比阔气,图享受和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当小康生活向我们招手之际,当太平盛世向我们走来之时,我们更须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惟有如此,方可民族兴盛,大业有成。为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加强教育引导,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牢记“成于节俭、败于奢侈”的古训。通过晨会课、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等的灌输,强调在新世纪,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不懈努力,同时还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所有这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办不到的。要求少年儿童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重和珍惜大人们的劳动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贪图享乐。(四)发挥少先队教育引导优势,加强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少年儿童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预备队,少先队是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为党做好新形势下的少年儿童工作,是少先队组织属性的根本体现。党的要求,是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少先队的行动指南。少先队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优势,加强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作为少先队辅导员,应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立足少先队员实际,创新队活动,寓教于乐,持之以恒地帮助少年儿童们从小学会理性消费,促进少年儿童们健康成长。

1.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消费是一种行为,少年儿童仅从理论上明白要理性消费还难以付诸实践,只有组织活动实践,才能锻炼少年儿童们理性消费能力。为此,少先队辅导员可在学校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鼓励少年儿童将自己家中的旧物品在校园中设摊买卖。在交易过程中,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学习消费技巧,提升理财消费能力。同时,让少年儿童们既认识到旧物品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平时要节约使用,节约是美德,又使少年儿童们体验到劳动价值如何体现。

2.组织开展“3·15”消费日宣传活动

利用“3·15”消费日这个特定的日子,少先队辅导员可以组织少先队员开展“3·15”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宣传阵地、模拟法庭、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会、小品表演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消费知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锻炼理性消费的能力。

3.组织开展“红领巾小银行”储蓄活动“红领巾小银行”储蓄是少先队的一项传统性活动,从实际效果看,以“零存整取”的形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少年儿童们体会到“积小成多、聚沙成塔”的道理,真正发挥储蓄的教育作用,是引导少年儿童理性消费的有力手段。在中队开设“红领巾小银行”,定期开展存取款活动等,倡导少年儿童自主实践,实现理性消费目标,培养少年儿童勤俭节约和在消费中自我控制能力。(五)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

理财教育和理性消费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全新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力量用到一处,就会有力地推动少年儿童的进步。

1.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进行家庭访问,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让家庭与学校有统一的教育要求,共同进行消费指导,使这些“高消费”少年儿童的家长认识到少年儿童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不能随意满足他们的非分要求,以滋长他们的奢侈心理。否则,反而害了他们。

2.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

家长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通过经常联系或参加家长会,使家长全面地了解到一个阶段内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具体活动与要求,掌握少年儿童在校的一般情况。在此基础上,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要及时地反映少年儿童在家里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家长只有与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才可以与老师共同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少年儿童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社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当代少年儿童高消费问题,除了家庭学校等因素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责任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多方努力,引起重视和搞好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对“高消费”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使之成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通力合作,拧成一股绳,共同创设艰苦节俭、科学消费、合理消费的社会环境,少先队员的高消费现象才能改变和制止。

总之,少年儿童消费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全社会都有责任去净化这个市场。商家和厂家应该探索比有奖销售更科学的销售方式,学校和家长更要注意对少年儿童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共同为队员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创新教育 提高创新素质

人类社会已步入创新时代,小至个人,大到国家,能创新则先进,不创新则落后。鼓励创新,迫在眉睫,尤其应激励青少年创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是生命所在。当今的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代新人,从小提高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将关系到我国21世纪综合国力的强衰。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少年儿童教育亦如此。为此,面对21世纪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一、构建少年儿童创新教育要站得高,看得远

注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素质教育的推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21世纪可能带来的空前挑战和机遇,大到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小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都在纷纷着手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尽早思考面向21世纪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这对于我们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争取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创新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战略决策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更要十分重视创新。”他认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光靠模仿和引进是没有出路的。不搞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无法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他要求全国人民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1998年3月召开的全国九届人大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在3月19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科教兴国是新一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中央将成立科教兴国小组,将“吃饭财政、重复建设”的资金节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以坚定的态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这一切既说明了党中央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视,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观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二)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人类已进入2l世纪,世界经济正从市场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知识经济大潮发端于以电脑为龙头的高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的增长模式是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应用新知识,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我党制定的宏伟蓝图,关键要把科技搞上去。当今世界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三)创新教育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看,时代呼唤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内涵的全球范围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的竞争。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更是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将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因此,创新教育是面向21世纪中国青少年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需要。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实力就是尊严。

二、实施少年儿童创新教育要想得深,抓得实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竞争是从孩子开始的。创新对一个民族是生命所在。当今的少年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代新人,从小提高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将关系到我国21世纪综合国力的强衰。(一)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要真正落实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精神,这就必须使全社会进一步明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院院长、北京创新思维研究所所长汪馥郁教授在“创新与知识经济”研讨会上发言中指出,据对我国部分留美学生的调查,我国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除少数人外,多数人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太重视创新教育。因此,重视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的关键,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应不断革除过去的弊端,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和条件,在这个历史的转轨过程中,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二)实施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学习创造的思维、锻炼创造的才干”。

1.“三创造”的要求要通过少先队的“学创造”实践活动,即创造性的活动来实现

没有创造性的活动就没有创造性教育,“三创造”中的“志向”是创造的意识,“思维”是大脑的运转方式,“才干”即创造能力是教育与活动的落脚点,也可以说,创造性活动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中心。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已成为广大少先队工作者的共识

培养创造精神、学会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内在潜力,“创新意识”、“开拓进取”成为时代的强音,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冲击。因此,实施少年儿童创新教育要以“三个面向”为基本要求。

3.少年儿童创新教育要与争当“四好少年”结合起来

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争当“四好少年”的具体体现,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少先队引导少年儿童争当“四好少年”的主要途径。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创新方法,增强实效,把引导少先队员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与开展“少年科学院”、“小小发明家俱乐部”、“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教育、引导好,把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精神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少先队的基本功能。

总之,对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应集中体现在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的才干上。这是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相信队员们能够自主,相信他们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三)注重教育过程,着眼于从小提高创新素质

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决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启发少年儿童搞几个创新活动,或做几件小发明作品,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教育过程,着眼于从小提高少年儿童创新素质,为日后从事创新奠定多方面的基础。注重少年儿童综合性的创新教育过程,着眼于从小提高创新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热爱知识,渴望探索

创新的前提是热爱知识、渴望探索。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总是非常自信,热爱自己的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他们把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图书馆等作为自己学习的好去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改变教育方法,让少年儿童热爱知识。通过参观科技画廊、科技展览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观看科技电影、电视,与科学家见面,举行科学家事迹报告会,组织阅览《十万个为什么》、《奇妙的激光》、《人造卫星》、《人工胰岛素》、《古今中外科学家》等科普书籍,让少年儿童接受、喜欢、溶入教育,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未知世界,作出一点努力,创造出一点成绩,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触摸,亲身感受知识是真的、有趣的,形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把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转化成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从生活中启悟,从观察中感知

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例如:鲁班因为腿被一种豁形的植物叶碰了一下而启悟发明了木工使用的锯子;牛顿因为苹果离开树枝时不是上天而是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少年儿童由于知识有限,生活范围较小,因而他们对这个宏大的世界好奇无穷,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得也比较仔细,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悟。为此,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引导少年儿童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引导少年儿童观察山川地貌、季节变换、草木萌灭等自然现象,关心、启迪他们的好奇心和观察力。让他们从生活中启悟,从观察中感知。同时,要鼓励他们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允许他们进行创造的尝试,特别要尊重他们的新念头、想象力和别出心裁的探索精神。

3.培养兴趣,激发求知

兴趣是创造思维的动力,是创造之母。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力,是一个人工作、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常常从兴趣开始,在兴趣活动中萌芽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发现、掌握每个少年儿童的爱好和特长,并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或骨干培训活动,有效地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积极扶植培养他们各自的爱好和特长。这是开展好科技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及早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的重要经验。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让少年儿童了解、接触国内外现代高新科技成果,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一切机会,爱护并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少年儿童对所喜爱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4.注重实践,启迪思想

实践是人们认识社会、履行社会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正是由于人类不断的社会实践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少年儿童科技活动的灵魂,也是他们增长才干的源泉。一些好的经验、新的发现,都来自实践。因此,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亲自带领少年儿童参加科普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践去发现事物的缺点,有目的地进行改造或提出革新的“小设想”、“小建议”等。在创新教育中,要让少年儿童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起兴趣,导向行动,让他们懂得创造规律,从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创造精神。

5.创设环境,提供时空

在创新教育中,要发动少年儿童去开展创造性的科技活动,就必须创造一种氛围,使每个少年儿童都成为科技活动的成员并且受到尊重。少先队队报是影响少年儿童情感的一块阵地,应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增加科技知识的内容,把神奇的科学见闻灌进少年儿童的耳朵,把奇妙的科学世界引进他们的视野,为少年儿童营造科技氛围。把它与“寻找身边的小科学、小巧门”活动结合起来,把这个题目交给少年儿童轮流去办,让每个少年儿童把自己收集的小知识写出来进行交流。举办科技图书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少年儿童把自己收藏的科技图书集中起来,成立“科技图书书屋”,派专人管理,安排时间组织阅读。此外,还可以以大、中队为单位组织少年儿童参观海洋研究所的海底世界和标本室等系列访问活动。从“听、看、想、做”这四个方面,为少年儿童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创设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环境。

三、开辟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创新,是21世纪少先队教育的“制高点”,是少年儿童进步之灵魂。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肩负的任务,就是通过少先队工作开发这个创新源,使广大少年儿童真正成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早期创新潜能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开辟创新教育的新途径。(一)“启明星”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启明星”科技活动是实施“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点主导性活动。它主要通过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启迪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启发关心科学技术新成果,关心21世纪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引导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动手动脑,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完整的基础性科学素质教育。

1.抓活动,增强动手能力`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是“启明星”科技活动的根本手段。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城镇少先队组织应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对科技的兴趣,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少年儿童参观科普展览,参加科技夏令营、航模、电脑兴趣班、“生物百项”竞赛、科技人员与少年儿童座谈等活动。农村少先队组织应注重使活动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可利用其“靠山、靠海、靠地”等特色,鼓励少年儿童自己动手种植、养殖等,在实践中进行发明创新。广泛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在少年儿童中营造“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而且还需要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2.建基地,提供广阔舞台

在创新教育中,要想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建立科技阵地必不可少。因此,少先队组织要积极创办少年科技学校,建立苗圃、花圃、果园、养鱼塘、养鸡养鸭场等学农基地,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六小”活动:小家禽、小苗圃、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鱼池。让少年儿童在这些基地活动中学习种植养殖的科学知识,为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树典型,推动全面发展

在创新教育中,开展科技成果的展示,不仅能大大调动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全体少年儿童和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的一种激励。如我省少工委自开展“启明星”科技活动以来,为推进全省少先队科技创新活动,在总结嘉兴地区农村少先队开展科技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浙江省“启明星”科技活动现场会,少先队工作者和辅导员观摩了曹庄小学“兴趣创造”科技主题会,参观了学校的科技成果展览。通过典型观摩调动了各级少先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我省创新活动的全面发展。

4.下工夫,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启明星”科技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协会横向联系的优势,建立科技辅导网站,组织农、教、科、群(群众团体)协调开发城乡少年儿童智力的科技活动。二是要充分发挥具有教学、实验、科普课外活动各种功能的生物园和实验中心的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关心生物、生态环境等人类共同关心的“生物百科”科技活动。三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现代化教育功能,建立青少年科技中心网络,为城乡少年儿童学科学、用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四是要充分发挥城乡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开展符合当地物力、财力、人力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少先队科技活动。五是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科技活动的德育功能,科技教育与精神灌输同时启动。六是学习实用技术,开展以小嫁接、小种植、小养殖、小实验、小建议、小改革、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为内容的“小星火计划”活动,与当地实验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相呼应。通过学习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养少年儿童爱家乡、爱农业、爱科学、爱劳动,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成为科技兴国的有用之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家队结合,双休日科技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靠学校的教学,还要靠家庭与校外的活动。实行双休日工作制度以后,在校少年儿童每年有160多天节假日时间,占全年总天数的45%。如何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把他们单调、重复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变单调、重复的闲暇时间为丰富多彩的获益时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滞后,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其中,家庭科技教育更直接影响到子女成长的质量。一般家长都各有一技之长,其中有不少是科技人员或科技爱好者,在广大家长中存在着雄厚的科技辅导力量。少先队组织要重点开发,为少年儿童科普活动提供有力的后援。为此,成立以队员为主体、家长为辅导,亲子同乐共学的家庭俱乐部,让少年儿童“因家制宜”在双亲或祖辈的指导下开展个体的双休日科技活动。

同时,在家队结合中,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联络各方面去组织少先队的科技活动,要争取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才能持之以恒、不断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家长、师生宣传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意义以及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地位。(三)信息网络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新领域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地球的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失去距离感的同时,却享受着紧密、快捷的乐趣。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即时进入“千里眼、顺风耳”的境界。到2001年6月,我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人,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已经占到网民数的85%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网络教育非常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面对未来,面对这些正在或将成为网上一代的青少年,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接受网络教育,并利用信息网络活动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少先队组织和辅导员老师责无旁贷!

1.利用信息去开辟和扩大科技活动的新领域

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科技活动中,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方法、新的经验产生。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科技的信息,促进少年儿童科技活动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开辟和扩大科技活动的新领域。

2.少先队要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来开展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

学校少先队和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使学校成为少年儿童上网主阵地,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为了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创造性,加强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少年儿童的主体精神,少先队可以举办“计算机操作大赛”、“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网页制作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少年儿童不断提高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利用网上资源,托宽他门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为他们更好地创造输入新鲜血液。

3.在信息网络活动中,少先队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指导

面对互联网对少年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为配合网络文明行动、净化少年儿童的网络环境,积极营造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网络文化。学校少先队和家庭应积极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极沟通,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同时,在信息网络活动中,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指导,引导少年儿童健康上网。

4.在信息网络活动中,要发挥辅导员在数字化教育中的领先作用

数字化教育是随着社会信息网络进程而孕育派生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数字技术,以文字、声音、影像、图画、动漫、音频、视频、论坛、在线调查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和组织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老师要在少年儿童创新教育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成为数字化教育的骨干。

四、建立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一)建设一支新型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搞好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首先,从校内中队辅导员、年段辅导员、少年科学院指导教师中筛选一批热心于开展科技活动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科技教育工作方面的理论培训与指导,让他们逐步提高对科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开展工作的方法与技能。其次,从校外聘请社区科技辅导员。聘请有知识、有技术、有专长的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社区科技辅导员,既弥补了学校科技辅导员师资不足,又能充分发挥周边社区科技工作者的人才优势。(二)培养一批精干的少先队干部

少先队干部是少年儿童的带头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开展。在开展少先队科技教育活动中,培养一批精干的少先队干部是关键。因此,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和少年科学院要联合组织开展科技活动队干部培训工作。同时,科技辅导员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队干部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科技活动的领头雁。(三)建立各种活动小组,配备水平较高的辅导员老师

通过各种活动小组,开辟活动领域,满足少年儿童各自的兴趣爱好。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是少年儿童的活动领域。要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充分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培养个性。然而,每个活动小组要真正达到较高的活动水平,还有赖于科技辅导员的组织和指导,因此,学校和少先队要推选那些有特长、科技素质较高的老师或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来担任辅导员。同时,还要定期培训,提高科技辅导员水平。(四)提供物质条件,建设少先队校外科技活动阵地

少年儿童在科技活动中有时需要多种材料及阵地,如“宣传阵地、活动阵地、资料阵地”等,学校应大力提供或帮助解决。校外科技活动阵地的建设要依靠队组织,争取社会的支持。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条件自己动手,开辟自己想建的新科技活动场所,也可以采取助建和共建形式,开辟社会科技教育营地。如依托一批工业、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活动基地”,依托村委会建立“社区少先队科技活动室”、“科普书屋”、“红领巾科技宣传栏”等活动阵地。(五)创新教育要形成系列并建立制度

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应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编成系列,使创新教育在实践中循序渐进,有章可循。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不仅要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而且还需要贯彻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之形成制度。

1.建立黑板报或宣传窗每周出刊制

学校少先队要建立和健全黑板报或宣传窗每周出刊制,经常向少年儿童介绍一些有关科技信息和国内外科技动态。

2.建立半月队讯出版制

学校少先队要建立和健全半月队讯出版制,及时总结、交流少年儿童创新教育活动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等。

3.建立红领巾广播站课间广播制度

学校少先队要建立和健全红领巾广播站课间广播制度,经常向少年儿童介绍一些有关祖国的科技成就和国内外中小学学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事例。

4.建立红领巾爱科学周制

在爱科学周中开展“十二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有关科学家的书;看一部科技电影或电视;办一个家庭小科技角;做一件科技小制作;画一幅科普漫画;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参观一所科技场所;谈一次小制作或小发明的心得体会;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编一张科技小报;种一棵绿色植物;做一件植物标本。通过科技周活动引起少年儿童对科技信息的注意,从而培养他们对创造的兴趣,增强科技的创新意识。

5.建立评比表扬制度

学校少先队可设光荣台、表扬栏,经常表扬科技创新意识教育中的好人好事,评比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奖,在少年儿童中树立榜样。

6.建立科技活动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机制,是少先队科技活动科学、有效开展的保证。少年儿童参与科技活动与争章结合,设立“学校科技章目”,如种植章、养殖章、调查章、实验章等,开展“争当家业科技小能手”评选等。另外,可以把辅导员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成绩当作评选校“优秀科技辅导员”的重要指标。

五、少年儿童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创新教育与思品教育的关系

在少年儿童创新教育中,要努力培养少年儿童高尚的科学志趣和远大的理想。如:教育少年儿童懂得“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从理想开始的”道理,用“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科学家成才的模范行为去激励少年儿童立志成才。培养他们的求实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二)创新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提高全体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在辅导和提高少数科技活动尖子的同时,必须重视全体少年儿童的活动,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带动下普及。在搞集体活动时,可在先抓几个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在搞专项活动和技术培训时,可以先抓骨干,然后带动大多数,在进行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时,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三)创新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少先队开展创新教育的科技活动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必须加以发扬光大,但同时必须树立现代观念,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如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技术,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不仅需要高级计算机人才,而且还需要大量具有中、初级能力的计算机应用者,因此,在计算机的普及上“从娃娃抓起”是时代的需要,是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一项突破。科技无止境,创造不能停,这是开展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四)创新教育中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关系

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必须依靠各科老师、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的支持。主动宣传、汇报和通报创新教育活动的信息,共同讨论、协商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辅导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少先队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才能持之以恒,不断开创新局面。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少年儿童的创新教育十分重要,势在必行,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从少先队时期抓起。少先队和辅导员要以实施青年人才工程为主线,帮助少年儿童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素质,造就创新人才。

加强关爱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形成了农村持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少年儿童”。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少年儿童20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计算,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其他地区,客观上带来了亲子长期分离,造成亲情缺失、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使留守少年儿童在学习、心理、生活、品德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如何教育好“留守少年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提高对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的庞大留守少年儿童群体因得不到父母关爱而造成的内心封闭、情感淡漠、性格孤僻甚至涉赌、涉毒、辍学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外出父母最担心,学校教育最担心,社会发展最担心的事。

解决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留守少年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务院颁布的《2001—2010年儿童发展纲要》指出:“要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民族的兴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留守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社会稳定、祖国强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关心民族未来,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留守少年儿童关爱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留守少年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学校和少先队组织,我们更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多关心他们,多帮助他们,用爱去滋润他们,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阳光,拥有亲情,拥有快乐。(一)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首先,要认真开展“留守少年儿童”调查摸底工作,摸清留守少年儿童的底数,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其次,要为留守少年儿童建立专门档案、联系卡和成长记录袋,收集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记载留守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和特点,对留守少年儿童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少年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以便同家长沟通,从而达成共同耐心细致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引导这一目的。其三,要在农村学校中开展“每月一访”活动。农村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教师家访”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每月一访”活动,通过“每月一访”,摸清本中队、大队留守少年儿童的具体数量、家庭情况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了解“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状况、心中的愿望与要求,并从心理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二)推行留守少年儿童“代管家长”制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推行留守少年儿童“代管家长”制。首先,建立一支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志愿者、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员青年等人员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等进行教育、管理和引导。其次,“代管家长”要做到“三个一”,即每月通一次电话,每学期写一封信,每学期做一次家访,通报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与家长共同商讨如何教育好留守少年儿童。切实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给他们以父母般的关爱,弥补留守少年儿童的亲情缺失。其三,“代管家长”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好“四管、四掌握、五员”,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掌握家庭背景、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和健康成长指导员。其四,建立帮扶工作日志,要求代管家长或帮教人员在对孩子实施帮教过程中,详细记录帮教内容。把自己平时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三)开设留守少年儿童心理教育课

要加强留守少年儿童的关爱教育,学校要关心留守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首先,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少年儿童,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接受留守少年儿童的咨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知心信箱”,帮助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信心。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些孩子有太多的心里话想倾诉,但又不敢说。知心信箱这种间接、含蓄的形式就成了他们与老师交流的主要渠道,他们把心里想说的话、烦恼的事写成短信投入信箱,老师收阅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知心信箱”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心灵的自卑,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老师真正充当留守少年儿童的知心人。(四)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

为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工作,深入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优势,通过各级少先队组织的实际行动,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为农村迫切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尤其是留守少年儿童提供服务和帮助,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关注,使他们能与其他小伙伴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使少先队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开展“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

少先队要在服务留守少年儿童现实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组织留守少年儿童与非留守少年儿童、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结成“手拉手”小伙伴;其次,动员少先队辅导员、青年志愿者、团队工作者等与留守少年儿童结成对子,做“志愿家长”等;其三,农村少先队组织要切实贯彻“就近就便、重在实效”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原则,发动同乡、同村或同校的少年儿童和留守少年儿童结交成为“手拉手”小伙伴,通过共同学习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同争一枚“雏鹰奖章”;其四,组建“留守队员中(小)队”、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等,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使留守少年儿童感受到温暖与亲情。

2.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在“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中,我们要从少先队组织的“手拉手”发展到社会多个层面的“手拉手”,让社会力量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要倡导社会工作者、辅导员、家长、志愿者与留守少年儿童结成对子,通过组建“爱心助成长”志愿辅导团、做“代理家长”等形式,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让留守少年儿童感受到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

3.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组织留守少年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首先,少先队组织引导、帮助留守少年儿童给不能回家的父母写信,向父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讲述他们在少先队组织和小伙伴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成长的感受,讲述他们看到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景等。其次,开展“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评选优秀书信作品进行宣传报道。

4.开展“留守少年儿童”假期活动

寒暑假对于大多数留守少年儿童来说,是“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管教真空。少先队组织要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留守少年儿童”假期活动。利用参观考察、课程辅导、专题讲座、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寓教于乐,让他们从中接受到科技、法律、革命传统、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少先队要整合乡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资源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和离退休老同志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其三,积极创办假期活动室,丰富课余文化活动,吸引留守少年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同时,关心留守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网络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网络。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找准工作切入点,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划,加大人、财、物投入,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形成整体合力。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充满温情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少年儿童在生活上有人帮,学习上有人伴,情感上有人诉,安全上有人保,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一)利用学校的育人功能,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责无旁贷地高度重视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家长学校,全面提高家长素质。首先,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少年儿童在学校的关爱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为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其三,要针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编写科学适用、通俗易懂的家庭教育辅导教材,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提高父母和监护人的育人水平。通过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做一名合格家长。(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法律规定家长对子女有监护教育的责任,家长对子女负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家庭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较弱,正处在一个生理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实践证明,父母都能从生活的具体小事中、学习的点点滴滴中给留守少年儿童真实的关爱,那孩子们的世界将会阳光灿烂,人人都能喜笑颜开。(三)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

少先队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提高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能力与水平。首先,要以“手拉手”活动为基本方式,强化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同伴教育和同伴互助。其次,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一支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志愿者队伍,帮助留守少年儿童解决心理上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形成一批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服务品牌。其三,要加强农村少先队组织建设,依托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加强人文关怀,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快乐成长的家园。其四,发挥留守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完善个性化服务,引导留守少年儿童自立自强、茁壮成长。其五,少先队要进一步争取党政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和服务留守少年儿童的浓厚氛围。(四)组织各方力量,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少年儿童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少年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女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少年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再次,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给留守儿童和代理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儿童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法律意识,为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优化环境,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总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关注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少年儿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呵护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为留守少年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为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让留守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发展。

加强体验教育 强化内心体验

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是指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形式。

体验教育是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总结50多年来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少先队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进入21世纪,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了许多新特点。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少先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体验教育中,少先队的责任就是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体验教育的意义

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是少年儿童在参与少先队集体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中,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强化内心体验,形成优良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体验教育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验教育,强调少年儿童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奠定基础。因此,体验教育是少先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二)体验教育是对“实践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体验教育是活的教育,它引导少年儿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成长。只有体验,思维才能产生飞跃;只有体验,思想情感和知识才能刻骨铭心;只有体验,才能加速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有体验,教育目标才能化为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体验教育,着重引导少年儿童自己在体验中寻求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注重实践环节和参与过程,而不是让少年儿童当活动道具;突出情与理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而不是搞“表演式”活动;坚持以少年儿童懂得道理和培养习惯为目标,而不是搞形式主义。体验教育,对于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规律,确立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广泛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少先队开展体验教育是对“实践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内容

体验教育的实施,以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关系中提炼出少年儿童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内容,以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以他人的身份和视角或进入设定的实践和情境中去体验为形式,达到使教育内容触动少年儿童的心灵,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最终外化为少年儿童的实际行动的目标,从而为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体验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体验

组织少年儿童访谈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了解他们的创新事迹,学习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帮助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创新的志向,学习创新的知识,增强创新的勇气,掌握创新的本领;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活动,使少年儿童接触现代科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实践中,提高对信息的收集、运用能力,从中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感受创新的乐趣,在学习和创造的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结合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开展“愉快的课堂教学”和“有趣的课外作业”等活动,使少年儿童体验求知的快乐,激发他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使他们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学会学习、追求真知,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知识的小主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少年儿童体验美感,协调发展,在体验中培养强健的体魄和美好的情操。(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根据家庭生活情况,设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务小岗位,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结合父母的工作,开展“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活动,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及工作的基本情况,从而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不易,加强两代人的沟通,增进两代人的感情;组织少年儿童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开展“红领巾敬老助残”、“手拉手扶贫帮困”等活动,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进取、乐于助人的品质和高尚情操。(三)引导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组织少年儿童深入社区、街道等场所开展公益活动,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法纪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当一天工人”、“当一天农民”、“军营一日”等角色体验活动,使他们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各种社会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少年儿童开展“我们生活的社区调查”等多种社会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体验做未来主人的社会责任感。(四)引导少年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

鼓励少年儿童走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开展学校周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制定家乡环境改造方案,做“环保小卫士”,建立“手拉手地球村”,认识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自觉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体验生命的宝贵,学习自我保护、互相救助的常识,知道在户外活动中遇到急难情况时的应对办法,提高生存能力。(五)引导少年儿童在队集体生活中体验

改革少先队任职制度,坚持民主选举,轮流任干,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都能体验集体主人翁的自豪感,体验服务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结合队集体生活,开展“小岗位”、“好伙伴”活动,使少年儿童主动为其他伙伴提供满意的服务,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增强队集体的凝聚力;深化“手拉手”活动,使少年儿童在“手拉手”互助的切身体验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体验助人和共同进步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体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组织和实施好体验教育活动,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方法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教育的方法不仅随着体验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而且作为沟通二者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整个体验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中介地位。然而,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各种各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一)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

1.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少年儿童自身的素质

体验教育的内涵,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实践中体验,以不同层次的内涵伴随在少年儿童道德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伴随在少年儿童道德内化的知、情、意、行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伴随在少年儿童道德养成的不同阶段和全过程,伴随在少年儿童道德形成的不同阶段和逐步社会化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要着重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就是要在少先队的活动中强调少年儿童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就是要强调少年儿童在实践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2.把党和人民的要求化作少年儿童对民族的责任感

要以实践为基本途径切实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通过对“手拉手”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体验,培育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对集体生活和校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帮助他们把老师的期望化作对自己的责任感,做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对父母辛劳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帮助他们把父母的期望化作对家庭的责任感,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对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的体验,培育他们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帮助他们把党和人民的要求化作对民族的责任感,做社会的小主人。

3.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要以实践为基本途径,大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少年儿童通过对参与“雏鹰争章”活动过程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通过参与小种植、小养殖、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动脑动手和发明创造的能力;通过对周围各种事物之间奇妙联系的体验,培育他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本领;通过对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世界尖端科技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了解和体验,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二)推进体验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体验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从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创设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项目,帮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个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种本领,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生活的艰辛,体会合作的重要,收获成功的快乐,享受创造的乐趣,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大力推进少先队的体验教育。在积极推进少先队的体验教育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少年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体验教育活动中既要注意教育方法,又需要扮演“三重角色”:

1.启迪者的角色

在体验活动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应是少年儿童体验活动的启迪者。对于体验教育活动题材的选择应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践,教育目标的设计也不应太高太远,要按照少年儿童教育“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少年儿童“跳一跳”便可享受成功的喜悦。

2.指导者的角色

在体验教育活动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成为少年儿童体验活动的指导者。我们要帮助少年儿童把握体验活动的方向,提炼活动的主题,帮助他们选择体验活动的目标,安排活动的程序。在体验活动中,有些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及能力等原因,一时无法实现的事,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给予帮助指导,或协调外部关系等,争取社会各方支持。

3.激励者的角色

在体验教育活动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做少年儿童体验活动的激励者。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看重少年儿童在活动中的每一点体验,对于他们的任何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对于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收获,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重在参与,重在参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因此,能否运用激励,不仅仅是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的教育方法问题,更是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的教育观的真实反映。(三)推进体验教育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是少先队重要的教育思想,必须体现在少先队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注重突出和强调体验的环节,使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目标在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下,潜移默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积极推进少先队的体验教育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1.设立科学健康的体验项目

分析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哪些是薄弱环节,“知道我不行,才能我能行”。当前,特别要引导少年儿童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会面对困难,不怕挫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宽容精神,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以此来设计体验项目,并广泛发动辅导员和少年儿童献计献策。

2.提供体验条件

少先队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宫、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有条件的城市社区、乡村要建立体验教育基地,使体验教育阵地化、经常化、制度化。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请家长和各界人士做志愿辅导员,请有关单位为体验教育提供支持和援助。

3.启发体验的思考

在体验教育过程中,少年儿童工作者和辅导员要帮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可以通过写心得的方式让他们把收获表达出来,并针对他们的心得进行指导和引导。

4.鼓励体验的积极性

少先队要为体验教育设立雏鹰奖章,把体验教育和深化“雏鹰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表彰在体验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少先队大、中、小队,把组织建设中评选红旗大、中、小队和倡导集体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推进体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验教育活动要不断强化和全面活跃(1)要继续强化“雏鹰章争”活动,不断增设以体验、创新为内容的新章目,充分发挥雏鹰奖章在体验教育中的激励作用。(2)要不断加强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的建设,壮大由家长和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