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宝库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7:57:32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宝库的故事

文化宝库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从古至今,我们既创造了悠久灿烂的社会历史,也创造了辉煌发达的物质文明,随着时间长河的慢慢湮没,斑驳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使得我们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扑朔迷离。

历史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过去。我们一路走来,留下了多少历史的脚印,又有多少历史的痕迹被浪花翻滚的历史冲刷了,留下了一个个如漩涡般的谜团。解开这些谜团,寻找我们的过去,才能清楚地认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名胜奇迹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天地的恩赐,使我们常感震撼,也叹为观止,是什么鬼使神工创造了如此神奇的杰作呢?因此,揭开它们蕴藏的丰富信息,便可发现人类的神秘力量,就能不断挖掘我们人类的创造力。

考古就是用科学的发掘措施和精密的实验分析来探索古代人类的物质遗留,借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通常没有记载,只有悬念和疑团。因此,我们要追溯人类社会的过去,还原历史的真相,只有通过考古。

宝藏是我们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库房,也是我们人类辛勤汗水的堆积。几千年的历史黄沙,尘封了多少人类巨大的宝藏呢?它们又被埋没在什么地方呢?掌握宝藏的羊也卷,叩开宝藏的芝麻门,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发现宝藏,保护宝藏,让它造福于我们人类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国宝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晶与象征,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基因,受历史的洗礼而具有珍贵的价值。国宝由于受世人的追捧往往形影迷踪,扑朔迷离,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破译国宝之谜,发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魔力。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也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而许多史前文明却大大超越了当时人力之所及,就连现代科技也难以解说。是什么魔力使得史前文明具有如此高度发达呢?破译科技之谜,寻找神秘力量,就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文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也是我们人类高度进化的象征。文化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前进而逐步形成的,但历史上留下的许多文化现象却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意料,是什么力量催生了那些灿烂的文化现象呢?破译这些文化谜团,就能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成果。

奇闻怪事虽然不能代表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的存在却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另类奇观,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或许能够发现人类存在的许多信息。破译这些密码,便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

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对于那些无限的奥秘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这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本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文章短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奥秘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奥秘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社会的金钥匙,加深历史认识,不断创造人类文明,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不断推进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第一章文化背影远古航天岩画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作为艺术的绘画自然也是这样。画家总是根据他所熟悉的东西作画,即使是想像力丰富的画家,也只能在他所熟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以夸张。但是,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大量古代绘画,却完全违背了这个规律,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

很多岩画上都有身着类似宇航服装的人物形象或近似于现代飞行器一类的图案。在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阶段,生产力落后,技术手段陈旧,绝对造不出密封式头盔,绝不会超越时代去造这样的探空设备,更何况这些宇宙人模样又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山石上。

1933年,驻扎在撒哈拉的法军中尉布伦南带领一支侦察队进入了塔里西山脉中的一个无名峡谷。在这荒无人烟的峡谷石壁上发现了大量壁画。1956年,他们对壁画进行了专门的考察,发现画中记述的是10000年前的景象。其中有不少的画画的是“圆头”人像,画上的人有一个巨大的圆头,厚重笨拙的服饰,有两只眼睛,却没有嘴巴和鼻子。过去,一直不明白这些画的意思,直到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以后才发现,这些圆头人像与现在戴着宇宙帽盔和穿着宇宙服的宇航员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的岩画中,有许多面容奇怪的,类似人头的画面,有些人头画面的头上还戴着像宇航服似的头盔。在这些画面的周围,还刻有许多天体的形象。有人分析这可能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神灵圣像”。神秘的绳结语

1527年,西班牙冒险家勘探今天厄瓜多尔南部海岸一带地区时,发现了一个绵延四千多公里的庞大印第安帝国——印加帝国。印加人没有书写的数字体系,甚至连原始的图画记录和象形文字也没有。然而皇帝有需要时,手上资料一应俱全。如帝国子民的身份和年龄、食物供应、军队驻扎地点和数目、金银财产及皇帝关注的史实和法律等。以上所有的事项都用结绳的方法记录,而且非常翔实、准确,甚至一双便鞋也不会遗漏。

印加人的绳结语是在一条至少30厘米长的绳子上,系以各种长短粗细不一、颜色有别的绳子,在这些绳子上的某处,说不定还系有其它或长或短的绳子。印加人用不同长度的大小绳子,配以各种颜色的彩绳,就能做精密的记录,再复杂、繁多的事项也不怕有遗误。

打了结的绳子多得象现代图书馆里的藏书,由受过训练的人专门负责管理。保管具有结绳记事的本领,所以极受人尊崇,帝国君主也免除他们的各项义务。印加上层社会的男子所受的教育,是以如何通读和编绳结语为主。每个村庄至少有三四个结绳管理员,他们将彼此的记录交换检查,确保所有事项都能按规定记录下来。

绳结语对一个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国家极其重要。因此,所有地方上的结绳记录,均须呈交设在库斯科的中央记录局,以备当局核查。

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后,引进了一种书目文字,因此大部分绳结语就湮灭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结绳记录大都收藏在博物馆里,但是现在的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山区,仍有人用简单的印加绳结语记事,古印加人的后裔还以在长绳上打结和解结的方式来记录羊的数目。美国的珊瑚石城堡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珊瑚城堡。这座迷宫般的珊瑚石城堡,怪石矗立,厅堂、喷泉、石雕、精巧玲珑,千姿百态,使人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仙境。

城堡的主人李特斯奈克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他心爱的新娘在新婚之夜弃他而去,投入他人怀抱。李特斯奈克痛不欲生。他愤然离家出走,经加拿大到美国,最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定居。2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在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下一块块巨大的珊瑚石,用来建造一座城堡,奉献给心爱的人,寄托自己的眷念之情。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一座露天珊瑚石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一座石碑腾空竖立,上面镌刻着火星、土星,石雕精巧玲珑;一张硕大的石桌上凿着佛罗里达州的地形图;在一张心脏形石桌中间栽培着当地最名贵的花卉,旁边小石桌上,一棵小棕榈树生机盎然,旁边还摆了几张小石椅。

李特斯奈克还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用珊瑚石制成了两件天象仪。日晷仪可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显示时间,其误差不超过5分钟;北极星望远镜可以观测晴朗的夜空上的北极星。

珊瑚石城堡还有一扇重达9吨的石门,像是《天方夜谭》中用咒语驱动、藏有财宝的洞穴石门,只要小孩轻轻一推,这扇玄妙莫测的巨大石门便会缓缓开启。纳斯卡地画

在本世纪中叶,人类考古工作的一次重大发现,是在秘鲁伊卡省纳斯卡小镇。

考古队员们在这座荒凉的边陲小镇,发现了方圆百里的土地上,遍布纵横交错、形状各异的深沟,这些深沟显然是经过人工精心构造而成。

身居其中,看不出这些变幻莫测的沟寓意着什么。当考古队员坐上飞机在空中作一次观察时,顿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那些沟其实是一个个几何图形,一个个动物图案、植物图案。这些形象生动、错落有致的图案,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图画。这庞大的地画使人一饱眼福。

这巧夺天工的纳斯卡地画,给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地画是用来做什么的?又是什么人创造的?

纳斯卡地画显然不是仅仅供人欣赏的,因为在几百年前,这里集居着印第安人,那个时期,他们还不具备条件到天上去欣赏自己的杰作。

一些科学家分析,纳斯卡地画很可能与当时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从各种动物图形来看,似乎说明印第安人用此取悦天神,以求氏族得以繁衍生息。

而有些专家指出,纳斯卡地画是古时印第安人的天文日历,是用来帮助日常耕作、出行和生活的。胡拉夫厦宫殿壁画

前苏联的考古业,曾经有过一次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发现。那就是1937年,发现了胡拉夫厦宫殿遗迹。这座布哈拉·胡达特王朝宫殿,气势宏伟,技艺非凡。宫殿内墙壁上绘有大量壁画,其造诣精深令人叫绝。这些壁画尽管已年代久远,但画面上的人形图案则依稀可见。壁画中有武士厮杀征战、臣民宫廷拜谒;有禽兽追逐角斗、仕女漫舞欢歌。

这宫廷壁画作于哪个年代,又是出自何人之手?

有学者认为,胡拉夫厦的繁荣始于公元10世纪左右。壁画所反映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是10世纪布哈拉·胡达特王朝统治的缩影。至于壁画的创作者,应是那时的民间艺人。

有的学者则认为,胡拉夫厦宫殿壁画应创作于8世纪。其根据是宫殿内还存有各式各样的泥塑装饰,而泥塑装饰是8世纪最为盛行的一种工艺。创作壁画的人有可能来自外族。因为在那时,本雅特王国与外族交往频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相当普遍。

但是,前苏联的考古工作者则对此另有高见。他们毫不怀疑地认定,胡拉夫厦宫殿建造于3世纪。而参与绘制壁画的是一个庞大的艺术组织。在这些人中,大多艺术造诣精深,建筑技术娴熟。非洲原始岩画

从1721年起,人们在非洲大陆这块亘古荒原上,陆续发现了大批的原始岩画。这要比欧洲发现原始岩画的时间还要早150余年。

尽管这些非洲原始岩画,已是斑驳陆离倍显粗糙,但从那一个个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和谐的景致风光,依然可以领略远古非洲的盎然生机与世间百态。

那么,这些非洲原始岩画,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定,这些非洲原始岩画出自当地土著部族人之手。仅从岩画中表现出的人物形体那高耸的臀部、那宽宽的颌骨,正是非洲土著部族的人种特征。这同欧洲的史前岩画有着天壤之别。遍布非洲大陆的原始岩画已不计其数,而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则出自那些世代安居的本土居民。

而另一些来自欧洲的学者看法不同。这些人认为,非洲原始岩画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从非洲岩画与欧洲岩画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认为,在非洲大陆开发之初,是欧洲的大批移民带来了技术、文化。这些欧洲移民被曾经是美丽富饶的绿色撒哈拉所吸引,在这里开发非洲大陆,用岩画装点非洲的山川。

有人说,简单地断定非洲原始岩画,或出于本土,或来自于异邦都是不科学的。因为艺术本身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景山坐像

1987年1月,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向外界宣布,用遥感拍摄的北京景山公园园林平面图像,酷似一尊闭目盘腿打坐的人像,被称为景山坐像,园林北部寿皇殿建筑群是坐像的头部,大殿和宫门组成眼、鼻、口,眼眯着,带笑容,胡须是松柏,肩胸手腿是南部那座山。消息一出,惊动国内外,也引发了热烈的争论和疑惑。

有的学者认为,景山坐像是人为的,代表了古人的一种永恒的意愿。景山公园在元代本为大都城内的一座土丘,明永乐14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的元代旧城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残土堆在上面,取名万岁山,清顺治年间,改名景山。景山公园有五峰,古柏参天,风景宜人,从种种迹象看,是明人为了象征明朝江山永固,才独具匠心地塑造了景山坐像。

有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景山坐像并非人为所致,只不过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而已,从哲学的角度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这种偶然性是经常发生的,不应把它和必然性联系在一起。

还有人提出,景山坐像或许和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有关。他们认为,景山坐像肯定是道教之神,因为坐像头上戴冠,有胡须,手合于前腹,与道教的真武大帝像相似,是道教的养生图示。景山坐像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解释是得到了真武帝神的灵助,于是在即位初期就想建宫观来报答真武帝神,并让建筑设计者巧妙安排。道家秉承朱棣意旨,精心地设计出了景山坐像这一建筑奇迹。太阳神巨像

太阳神巨像位于希腊罗德岛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十二年,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0年多后就被强烈地震毁坏了。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非常壮观而有趣。

这座巨像其实是希腊人的太阳神及他们的守护神赫利俄斯,由建筑师设计,经过十二年的兴建,太阳神巨像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与纽约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头戴太阳放射光芒状的冠冕,左手执神鞭,右手高擎火炬,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铜包裹,以后更被用作灯塔。但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却把这幢伟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盖成为了巨像的致命伤,巨像从此倒在罗得岛港附近的岸边。公元654年,罗德岛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便把遗迹运往叙利亚,使这个奇观的考察更加困难。“手宫洞窟”

在日本北海道小樽市的手宫公园内,在一个洞窟内的石壁上,刻满了一些线形符号。它们有的是人形,有的是动物状。近百年来,对这些线刻,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史前绘画,有人认为是象形文字,有人认为应横读,有人说是竖写的,甚至还有人提出是后人伪造的,使手工洞窟成了一桩谜案。

后来,在北海道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类似的线刻石片,使人们对这一现象更加重视起来,排除了伪造的说法。研究者大都认为这是些与战争有关的文字,记录着战斗、死亡、葬祭或者目标;也有学者认为洞窟本身就是个祭场,壁上的文字与野蛮时代的渔猎生活、宗教巫术有密切关系。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壁刻既不是图画文字,也不是石器时代的作品,而是一千几百年前的古突厥文或汉文,由于当时北海道与肃慎人接触频繁,壁刻的作者很可能是使用突厥文的革末革曷人。也有人认为,这些壁刻更接近鄂伦春语,但与鄂伦春语也有不同,鄂伦春语属东通古斯语,是乌苏里江地区使用的一种语言,其文字应解读为:“我率部下,渡大海,战斗,入此洞窟。”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一壁刻是殷商至春秋时代的作品,译文为:“方舟,未至,旅,帝入,变血。”意思就是船队来而没有达到目的地,在此设营,帝死,葬到穴中,有变,以血祭之。这是大陆船队路经此地留下的。《史记》的影响《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中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极其宝贵的贡献。此书以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年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对战国和秦汉记载尤详。特别是对西汉不到100年的历史竞用了几乎全书一半的篇幅进行了撰述。《史记》是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较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伟大历史巨著。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526500字。“本纪”除《秦本纪》外,按帝王世系与年代记载历代帝王的治政情况与政治大事;“表”用简单的表格排比谱列各个历史时期帝王和诸侯国间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记载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近似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世家”主要叙述诸侯王国的世系与兴衰存亡的历史,也包括汉代宗室和有功之臣以及历史上有某些特殊地位的人,如孔子、陈涉等;“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上述5类中,“列传”、“本纪”和“世家”均为传记文学作品。作者继承过去历史著作的传统,从几千年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中进行整理、考核和排比,尔后分别归类于100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之中,又以8书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使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从而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文学样式。因其主要内容是本纪和列传,故称之为纪传体通史。“荷马问题”

所谓“荷马问题”,归根结底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的作者问题。日前,我们对荷马的生平所知甚少,虽然流传到现在的荷马传记共有9部,但这些传记充斥虚构,而且相互之间矛盾百出,时至今日显然已失去它可资参考的文献价值。西方古典作家对这位诗人的时代说法不一,古希腊作家认为,荷马大体与赫西俄德同时,即是公元前8至7世纪之交的人,便也有人认为应早于赫西俄德,有些人则说他晚于赫西俄德。古罗马史学家塞奥彭帕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686年,说得如此肯定而又确切,但人们并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另一个古代传说,称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这个说法又似乎太早了一点。

在古代,尽管对荷马其人颇多异说,但古典作家并不否认他的存在,也承认荷马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的作者,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大体持有这样的观点,而且他们都毫不例外地受到过荷马史诗的巨大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当时希腊人崇敬荷马,认为“荷马教育了希腊”。从中古时代直到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一直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远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到了近代,“荷马问题”骤起。法国僧正多比雅和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率先发难。1725年维柯的《新科学》一书问世,作者在该书第3卷《发现真正的荷马》中,根据这两部史诗本身一些语言学上的证据和他在《诗性智慧》部分所奠定的一些原理,作出了如下的“发现”:《伊利亚特》当然先于《澳德赛》,如果前者是荷马少年时的作品,后者则是他晚年的产物,这个“他”只能代表早晚年代不同的整个民族,而绝不是同一个人。《天鹅湖》和《睡美人》《天鹅湖》和《睡美人》被称为柴可夫斯基著名的“三大舞剧”。《天鹅湖》是三幕四场古典芭蕾舞剧,1877年3月首演于俄国莫斯科。该剧首演时遭到失败。该剧描写王子齐格弗里德与被魔王掠去变成白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相爱,魔王为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言,带着女儿奥吉丽雅闯进宫廷舞会。王子误将奥吉丽雅当成奥杰塔而中了妖计,看到窗外凄凉飞去的白天鹅方知受骗。王子追赶到森林湖畔,与魔王展开殊死搏斗,爱情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该剧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品,它的成功使古典芭蕾达到了顶峰。《睡美人》是三幕幻想芭蕾舞剧,1890年1月首演于彼得堡。《睡美人》描写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弗洛斯坦国王为刚出世的女儿阿鞭洛拉举行盛大的洗礼庆典,各方贵宾及众仙子应邀而至。但因疏忽,竟遗漏了卡拉包斯仙子。心术不正的卡拉包斯仙子为了报复,不请自到,狠毒地预言公主在16岁成人那年将为一枚纺锤所伤而昏睡,永不醒转。国王听后大惊,苦求无效。在此关键时刻,善良的紫丁香仙子及时缓解了恶仙子的诅咒,预言公主受伤后需睡一百年,最终将在一位英俊王子的亲吻中苏醒,并与他成为夫妇。情节果然按着恶、善仙子的预言发展着。在公主16岁那年,因触纺锤而昏睡,整整一百年之后,一位年轻的王子以他热烈的亲吻唤醒了昏睡的公主,正义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的力量,宫廷上下一片欢腾。该剧以其浓烈的抒情性和庞大的演出阵容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奇书《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精华。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素朴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将散珠用红线串起来的巧妙艺术构思: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个海岛国家“萨桑国”,由兄弟二人分别统治,在他们的宫廷中,都存在着皇后不贞的情况。哥哥山鲁亚尔国王发觉后,便产生了对女人的报复心理,每天娶一女子,第二天早上便杀掉。国王残暴的行为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恐慌。一天,宰相正为没能给国王找来女子而发愁,他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决定嫁给国王,以牺牲自己,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父亲无奈之下只好送女儿进宫。山鲁佐德进宫后,就哀求国王能让她和妹妹见上一面。国王派人接来了山鲁住德的妹妹。姐妹见面,分外亲热,妹妹就按照姐姐事先的吩咐,要求姐姐给她讲个故事,国王允许后,她便开始讲起故事来,一讲就是一个晚上。

山鲁佐德夜复一夜,讲啊讲,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这份纯洁无瑕的女子所打动,并赦免了她。

喜讯传遍了京城。山鲁亚尔也无比兴奋,他召集文武大臣;赏赐宰相,赞扬他把女儿嫁给自己,从而避免了自己更大的无辜杀戮。国王还一一封赐,下令装饰城郡,举国狂欢,开销全由国库支出。人们敲锣打鼓,走上街头。那些孤苦无依者都领到了国王的特别恩赏。从此,国运亨通,人民又过上了幸福平安的日子。《神曲》的意义《神曲》是一部长诗,原题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但丁的敬意,在作品前面冠以“神圣”两字,合起来称为“神圣的喜剧”,我国通行的译法是《神曲》。《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和《天堂》,记叙了诗人梦游三界的经历与感受,在“序曲”中,作者自叙在他人生的中途,在耶路撒冷附近幽暗的森林里迷了路,正想往一个洒满阳光的山峰攀登时,突然有三头野兽豹、狮和狼挡住了去路。在这危急关头,古罗马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是受俾德丽采的委托前来救援但丁的。于是,在维吉尔的引导下,但丁游历了地狱和炼狱,然后已成为天使的俾德丽采引导他游历了天堂,朝见了万宗之王——上帝。《神曲》中的地狱共分9层,按亡灵生前罪恶的轻重排列,接受不同的惩罚,罪行愈重者愈居下层。只有名为林菩狱的第一层,属于没有刑罚的“候判室”。“炼狱”是一座耸立于海面上的孤山,它的主体部分包括7级,加上净界山脚和山顶上的地上乐园,总共9级。这里是生前罪恶较轻的亡灵之所在。本部7级中分别安置有贪色、贪食、贪财、懒惰、动怒、嫉妒和欺骗等7种罪行的人。这些亡灵临终前对自己的罪行已进行过忏悔,他们在此经过净火的焚烧,涤尽罪孽,一层层地往上升,一直达到地上乐园,最后可以升入天堂。“天堂”也有9重: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此处为生前积德行善者及基督圣徒之所在。九重天上是天府,上帝和众天使之所在。《神曲》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近代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画家和戏曲家。印度史诗的价值《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史诗。前者写两族之间的战争,近似《伊里亚特》;后者写罗摩的遭遇,颇像《奥德赛》。不过,印度史诗的内容更庞杂,篇幅更长。它们是希腊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多。《摩河婆罗多》所叙写的印度生活,庞博精深。它既是历史传说,也是史诗,还是宗教经典。古代的风习民情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几乎都在这儿汇集,因而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尽管穿插的故事约占全诗4/5,如著名的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故事,那罗和达摩衍蒂的故事,萨帝梵和莎维德丽的故事,《罗摩衍那》的核心故事,雅度族和黑天的故事等等,但史诗的中心故事仍是俱卢族和般度族为争夺和继承王位,在俱卢之野进行的18天战争。《罗摩衍那》即“罗摩传”的意思,相传为蚁蛭所作。全诗分为7篇,据说第一篇与第七篇产生较晚,中间5篇产生较早。第一篇《童年篇》叙述罗摩的出世;第二篇《阿逾陀篇》叙述罗摩被流放;第三篇《森林篇》叙述罗摩与悉多在森林中的遭遇;第四篇《猴国篇》叙述罗摩与猴国结盟;第五篇《美妙篇》叙述悉多坚贞不屈;第六篇《战斗篇》叙述罗摩大战罗波那;第七篇《后篇》叙述罗摩、悉多的再次离合。《罗摩衍那》以极大的同情,重点写了罗摩与悉多悲欢离合、忠贞不渝的一夫一妻的炽热爱情。史诗还反映了一夫多妻制情况,梵授国王娶了俱舍那婆国王的百个女儿为妻。从诗中可以得知,当时带有铁铧的耕犁已经出现。千古名篇《洛神赋图》《洛神赋图》留传下来的是宋代摹本,是根据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而画成的。据说曹植曾热恋过一女子叫甄氏,后来甄氏被曹丕夺去,抑郁身亡。有一次曹植从京都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梦见已化作洛水之神的甄氏前来与他相会。人神相隔,不胜惆怅,于是创作了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洛神赋》。

顾恺之是东晋杰出人物画家,小名虎头,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官至散骑常侍,博学而有才华,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与南朝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顾恺之充分发挥艺术想像力,为《洛神赋》作图,再现了原文浓郁的诗的意境。画卷采取连环画形式,以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各种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开始画曹植从京师东归,路间小憩时,忽遇洛神从水中出现,然后迅即离去,曹植急忙坐船追赶。最后画曹植追寻不得,只好坐车启稷。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端庄秀丽,时而徜徉于水面,凌波微步,时而翱游于云端,若轻云蔽月,如流风回雪,翩似惊鸿,娇若游龙,仪态万千,把一个美艳多情的古代妇女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来表现的,尤其把曹植对甄氏的深情依恋而又惆怅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真切生动。这是一幅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诗画结合的范例。《维纳斯的诞生》《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是天神鸟拉诺斯的没有母亲的女儿,从大海中诞生,一出世便是少女。

波提切利原名亚历山德罗·菲利相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生于佛罗伦萨。最初学制金银首饰,约1465年从菲力浦·李彼学画,并受维罗丘、波拉鸟罗画风的启示。他早期创作富有人生乐趣、热情洋溢、充满想像力。他运用15世纪新的绘画方法,发展了中世纪的装饰风格,创造出富于线条节奏、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并创作了许多洋溢着诗意和世俗气息的宗教画和以神话、历史为题材的寓意画。他素描功底坚实,线条充满韵律,色彩明净精致,风格妩媚而细腻。作品有《维纳斯的诞生》、《春》、《诽谤》及但丁的《神曲》插图等。

画面上,金发裸身的维纳斯亭亭玉立在宛如盛开鲜花的大贝壳上。贝壳荡漾在碧波涟漪的海面上,正被张着翅膀、翱翔在在空中的风神们徐徐地吹向海岸。岸边春神拿着花、斗篷,从林中走出来迎接,准备给她披上。最引人注目是维纳斯的形象,身材修长,肩削胸窄,腹部滚圆。她微俯头部,抬举的右手,表现出严肃和庄重。这个散发着青春生命力的维纳斯,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愿望。从画面上可以看出,画家纯熟的素描功底和流畅的线条运用,整幅画富有装饰之美。《西斯廷圣母》壁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是为西斯廷教堂画的一幅壁画。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绘画大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于1483年生于乌尔宾诺,早年随佩鲁基诺学习绘画,后来吸取佛罗伦萨画派和罗马画派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恬静、优雅、柔美的画风。他的作品多数都取材于《圣经》,尤擅画圣母,被誉为“画圣母的能手”。

画面中,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子踏着浮云,从天而降。左右两边的帷幕刚刚揭开,笨拙的老人西斯廷穿着沉重的法衣,用手指着圣母应该去的地方。而右边漂亮的圣女渥娃拉则衣着朴素,虔诚地迎接圣母母子的到达,迎面吹过一阵和煦的春风,把圣母的衣衫掀起了层层褶纹,使圣母的身体更显得有体积感。圣母容貌端庄,步态轻盈,双眼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虑和哀愁。从她的眼神中,使人可以看出伟大母亲为了拯救人类要牺牲自己唯一儿子的坚强意志,也有对儿子来到人间世界命运的担忧。而圣子基督则睁大双眼,瞪着眼前这个世界。在画面下方,平添了两个小天使,给画面增添了一种喜剧气氛。画中的圣母富有女性的温柔和秀美,这哪里是神话中的圣母,完全是一个人间母亲的伟大化身,体现了拉斐尔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幅画打破了以前画圣母的传统呆板的模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范作品。奥运圣火的来历

早在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有点“圣火”的仪式。它起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有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人,有一次捉弄了霸道的天神宙斯。宙斯一怒之下,拒绝给人类降火。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取火种,不顾自身安全,把茴香树枝伸上天空,从太阳那里引来火种。宙斯知道后怒不可遏,把普罗米修斯吊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任其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秃鹰啄食。普罗米修斯受尽了煎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勇敢的取火者,就制成火炬来传递,并把火炬作为光明、勇敢和威力的象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为了把奥林匹克精神永远传播开来,继承下去,提出了在奥运会上点圣火的建议。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上,这条建议正式实施。

那么奥运圣火又是从哪里取得火种的呢?它就取自于古代奥运会的发祥地奥林匹亚。在希腊女神赫拉的庙旁,一个女神装束的女子用凹面镜聚焦点燃火炬,然后火炬以接力传递的方式被传送出去,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举办城市。中国三大名曲

世界音乐舞台上,中国以特有的音乐艺术和表达形式独树一帜。《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何古豪、陈钢作曲,1959年完成。当时作者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作者选择民间传说题材,吸取越剧的曲调精华,创作出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相爱、抗婚、化蝶三部分,表现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此曲优美动听,富于激情,受到国内外听众的好评,雅俗共赏。《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盲音乐家阿炳的作品,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共分六段,附带引子与结束句。短小的引子像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音乐主题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前者带有倾诉性,令人深思;后者富于起伏变化,给人以隐痛难言、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接下来是音乐主题的几次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屈不挠的内心世界,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弦。《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大曲。其内容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该曲属于琵琶曲中的武曲。武曲的特点是状声状物,描绘故事情节像一幅长卷绘画。世界经典名曲

世界音乐艺术殿堂上有许多传世之作,历经岁月沧桑仍旧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写于1824年的《第九交响曲》,亦名《带合唱结尾的交响曲》。为了使交响曲能更鲜明地表达思想和哲理,并且容易被听众所理解,作曲家大胆打破常规,把席勒的著名诗篇《欢乐颂》谱成合唱写进了本乐章。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从痛苦走向欢乐”的人生哲学的艺术概括,标志着他一生的创作顶点。《蓝色多瑙河》是维也纳圆舞曲,原名为《在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76年。当时,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笼罩在一片悲哀、沉闷的气氛之中。为了使市民重新振作起来,施特劳斯接受了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负责人希望他创作一首象征维也纳的圆舞曲。《动物狂欢节》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由十四首独立的短小乐曲所组成的管弦乐套曲。演奏该作品的乐队设置别致,由两架钢琴与一个小型管弦乐队相结合,根据每首乐曲的不同要求和情趣自由选用乐器的组合,获得了丰富多彩的配器效果。《马赛曲》原是一位士兵创作的战歌,1795年被定为法国国歌。

1792年,诗人兼作曲家、菜商营的工兵中尉鲁日·德·李尔当即写了一首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演唱后迅速在共和军中传开,马赛市的救国义勇军唱着这首战歌进军巴黎,从此改称《马赛曲》。这首歌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对以后欧洲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曲。1871年5月28日,英勇的战士、诗人鲍狄埃写作歌词,工人业余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完成了《国际歌》的创作。1887年7月,在里尔的一次工人集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不久就传播开来,人们唱着《国际歌》投入革命。《霓裳羽衣》的传说

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代,属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名目众多的音乐、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代表作为《霓裳羽衣》。

关于《霓裳羽衣》有不少传说,其一说这首舞乐是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为《霓裳羽衣》。其二说有道士罗公远在中秋节的晚上,宫中赏月时,折下桂花一枝,抛向空中,化作银色长桥,唐玄宗和杨贵妃就踏上长桥进入月宫。数百仙女,披素雅长带翩翩起舞,据说舞的是《霓裳羽衣》,唐玄宗精通音律,暗将乐谱记在心里,归来只记得一半,就让乐工排练起来。后来西凉总督杨敬述献印度的《婆罗门曲》,声调和原曲相符,遂把月宫默记的一段为“散序”,杨敬述所献乐曲改为《霓裳羽衣》。其三说唐玄宗登云乡驿“,望女几山有感而作。刘禹锡诗:“云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当时以它的新颖雅丽,在宫廷受到极大的欢迎。舞蹈开始之前有一段序曲称为散序,就是散板不舞,仅用磐、筝、萧、笛相互交错着弹奏起来。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把人们引入奇妙的“仙山佛地”。到中序开始起舞,由缓慢的拍子,悠然低昂的节奏,渐渐过渡到急促的拍子,中序舞姿柔婉,正像白居易诗所描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裾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据时云欲生。”到“入破”,改急促的快板,正是“繁音急节十二编,跳珠撼玉何铿铮。”因为急速的旋转,珠玉等装饰品都撒满一地。一般舞蹈至入破就结束,而这个舞曲最后长引一声才结束。

这个舞曲的首演者应该是杨贵妃,最初大多为独舞,后来才发展为双人舞和群舞。第二章文化百谜人类文明史源于何时

也许在地球形成后的这几十亿年间,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进化并经过很长时间形成了文明,之后由于某种致命性的大灾难而导致了文明的终结。许多年后,文明再度出现,灾难可能再次降临而使文明又一次覆灭,如此反复过很多次。事实上,在一些世界最为古老的文献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这种阶段性出现、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大灾难的记载。《瓦达斯》是一本古印度人所写的著作,主要记述了一些最为古老的事情。从书中可以发现,人类存在的历史其实比我们所知道的久远得多。它把历史的循环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单位,最小单位是黑暗时代,一个黑暗时代代表着43.2万年。黄金时代、微明时代、薄暗时代和黑暗时代合为一个大时代,一个大时代为432万年。1000个大时代构成“一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就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再生,这一周期称为一劫),也就是“上帝的一天”。一劫恰好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确认的地球的年龄。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关于人类诞生的问题,现在主要表现为“物种进化”理论与“上帝造人”之间的争论。我们上述所列的各个发现与推测给这两种理论都没带来多大帮助。然而,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发现却确确实实地指出了我们现有的科学理论在有关人类进化问题上的确出现了偏差,至少一个拒绝接受新证据来维持其存在的理论绝是不值得维护的理论。

那么,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呢?盘古神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盘古神话流传已久,但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关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经》。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盘古在相融合的天地中生存了1.8万年。终于有一天,他决心要把天和地分开。他站在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身体一天就长高9次,每天增加的身高是一丈。这样,天也就随着盘古每天升高一丈,地也随着加厚一丈。经历了1.8万年的时间,天已经极高,地也极厚了。于是,他把自己的身体化作天地间的万物:他呼吸气流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五体变为大地上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为大地上的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河川道路;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他的肌肉变为田土;他的皮毛变成了草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块;他的骨髓也变成了珠玉;天上的雨水就是他的汗水;就连黎民百姓和各种动物也是由他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变化来的。

这是一个造物主神话。有很多学者认为:有着丰富材料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有造物神的。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在盘古神话的具体来历上观点也不一致。

一些学者进行各种考证后,以比较充分的论据证明:盘古神话和少数民族的造物神传说根本不一样。所以,排除了盘古神话来自少数民族的可能性。

也有人指出:盘古神话本身形成较晚,可它是对上古神话的继承和发展,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造物主就是史典中记载的“烛龙”。烛龙就是后来的盘古的原型。

这些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有各自的缺陷,因此,盘古神话的来历没有定论,成了一个谜。转瞬即逝的哈扎尔文明

传说中的哈扎尔国,是在国王约瑟夫的统治下,位于伊季尔河畔,格尔甘河的尽头。哈扎尔国有三座城市。其中一座是国王约瑟夫诞生的城市,皇后就住在那里;另一座城市里住着犹太人、基督徒和西班牙人;还有一座城市就是国王居住的椭圆形的城堡,这里还住着国王的大臣、仆人,以及大量的平民。

以上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哈扎尔人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唯一资料。而这份资料来自哈扎尔国王约瑟夫写给一位名叫哈桑·沙福鲁特的阿拉伯大臣的信。

历史学家们一直怀疑这封信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人们在开罗发现了收信人哈桑·沙福鲁特写的一封信,这种怀疑才被打消。在信中,哈桑请求拜占庭皇帝给他一只船,让他前往哈扎尔。当时,拜占庭正与哈扎尔交战。有人从拜占庭首都康士坦丁堡给这位大臣回信说,从康士坦丁堡到哈扎尔王国约有15天的路程,从陆路须经许多国家,并告诉他哈扎尔国王姓约瑟夫。哈桑接到回信后,很可能给约瑟夫国王去了封信,询问哈扎尔的位置,于是约瑟夫就给哈桑回了封介绍王国方位和情况的短信。而这也便成了研究哈扎尔国唯一确切的可供查考的资料。

一些学者推测,哈扎尔国是被里海吞没的。公元7世纪时,哈扎尔国拥有大片肥沃土地,到19世纪中叶,哈扎尔的城堡终于被里海吞没。许多资料都为哈扎尔的被吞没提供了佐证。

然而这里面仍有许多疑点。拜占庭编年史曾指出,哈扎尔国的萨凯尔位于顿河边上,处于通往伊季尔的大道上,后来被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摧毁。后来,一位前苏联考古学教授阿尔塔莫夫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找到了凯萨尔的位置,并进行了发掘。但是,他却没有发现任何哈扎尔人的文物。

关于哈扎尔有太多的谜,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千年仙字之谜

在福建省南部的华安县境内,九龙江支流的汰溪入江处的石崖上,散布着五处依稀可辨、约有20来个奇异的摩崖石刻文字,这是我国南方迄今唯一可见的古代石刻象形文字。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多少饱学之士路经此地,却无人能参破字的含义,因此被奉为仙字而名闻四方。最早记载这一古迹的是《太平广记》中的唐书《宣室志》,称这一摩崖石刻系雷劈成字,唐代韩愈曾识得此文。

1957年,福建省文管会派人为仙字潭的文字逐一拓片照相纪录,并发表考察报告认为,这些所谓的仙字其实都是凿刻在崖壁上的象形文字,字体大的长7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小的长10余厘米,宽仅几厘米,都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古朴的象形表意形态,其形状有的像挥动双手的斗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原始野蛮的猎手,有的像引颈待诛的俘虏。

那么这些仙字究竟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造的呢?这些字的含义是什么呢?一种意见认为这些字产生于春秋时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更早到商代,字的作者有人认定为泰伯奔吴以后的吴人作品,有人则认定应是福建南部地区古代早期土著居民越人留下的历史痕迹。这些字所记述的内容则是千百年来许多人深研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千古之谜。

1959年,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对仙字潭的文字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这些文字是记述春秋时期吴部落的酋长战胜夷、越、蕃三个敌对部落后的记功石刻;1979年又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在经过认真全面的考察后提出,这些文字反映了商代或西周初期,南方百越民族中的某两个支系或部落之间相互征伐斗争的历史,5处石刻大致表示一个部落酋长从率众出征前杀俘虏祭神,到率众出征,斩敌获胜的全过程。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尚无定论。萨满教之谜“萨满”是满语——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的意思。南宋史籍就有记载。直到解放前,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仍然信奉萨满教,但萨满到底是不是一种宗教,却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萨满不是一种宗教,仅属于某种信仰;另一种意见认为,萨满虽然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的功用,其思想体系既是哲学的也有医术作用;第三种意见认为,萨满教是宗教类型之一,具有宗教的内容和特点,萨满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天堂为上界,是诸神的居所;地面为中界,是人类的住所;地狱为下界,由鬼魔和祖先神所居。同时,认为宇宙万物、人间祸福由鬼神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教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有跳神的仪式,有全部族、全村、全屯的居民信奉,总之具备了教义、组织、仪式等宗教必备的要素。

如果说萨满教可以算是一种宗教的话,对于它属于何种宗教还存在着不少争议。有人把它归为原始多神教的一种,有人称其为巫教,也有人认定它是以天神为主的一种神教。萨满教分布的地域范围争议也很大。以前的人类学家把萨满教看作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认为萨满教不止局限于亚欧两洲北部的寒带诸民族之间,美洲的印第安人、马来群岛、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萨满的遗迹,道教也是由巫转来的。而反对者则认为,上述观点夸大了萨满教的范围,很不科学,萨满教不过是自发宗教的一种,仅仅流传在满洲的通古斯族和西伯利亚的东北和西北部以及土耳其和沃斯替亚克诸民族之间。

总之,萨满教是一种充满疑问的文化现象。莫契文化消失之谜

在秘鲁的西北部,公元1世纪至7世纪,曾经存在过一个灿烂的古文化中心,后来又神秘地消失了,这就是近年很受研究者关注的莫契文化。

莫契人从事农业种植、打猎、捕鱼活动,同时还在南美洲西部广大地区进行贸易,为其文化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用土坯、砖块砌成雄伟的金字塔和高台,作为宗教仪式和行政中心;而在主要首领死后,莫契人又在这些建筑物下修造墓室,安放尸体。在秘鲁首都以北约560千米处,矗立着一座十分壮观的太阳金字塔,高41米,占地5万平方米,用1亿多块砖坯垒成,全部工程耗时达数十年之久。1988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一座长70米、高10米的莫契人的高台下,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莫契文化时期的墓室,约建于公元300年。考古工作者从墓室中发现6具尸体,其中一名墓主属武士和祭司阶层,殉葬者多人,分列在墓主的上下左右,有两个约20岁的女子,大概是主人的妻妾,两个约40岁的男子,当为护卫和侍者,侍者旁有一条狗,可能是主人的爱犬,还有一个20岁左右的男子,也可能是卫士。奇怪的是,这个男子没有双足,两个女子和另两个男子也各有一人缺一足,据推测,他们的脚是为防止他们在殉葬时逃跑而被砍掉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金银铜器等陪葬品,有工艺精湛的贵金属工艺品,有眼睛由珠宝和青石雕成的“金头人”;有金杯,其装饰图案反映了古秘鲁的发达农业;还有貌似美洲虎的猫科动物雕刻品;有比实物大两倍的金花生,饰有精美图案和人物形象的陶壶、陶碗等。

造就了如此成就的莫契文化,却在公元700年以后消失了。专家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被另外一个强大的文化给淹没了;被入侵者给毁灭了;被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摧毁了。但各种说法,尚没有一个具有绝对的说服力。瓦尔纳史前文化之谜

位于黑海之滨的保加利亚古城瓦尔纳,一般被认为是建于公元前572年,但1972年的秋天,一个工人偶然发现的一些史前时代的金属碎片、铜制工具和燧石断片,却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因为被发现的物件都是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文物!

为此保加利亚学术界组成了专门的考古发掘队,对这一地区进行勘察。在发掘出的一处史前墓穴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经测定,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前的遗物。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现象令人困惑不解,在出土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铜工艺制品,意味着当地居民当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冶炼和翻铸的技术。而这种技术是外来的,还是当地人自己创造的呢?

许多人认为,冶金术的基本技法最早是从埃及和苏美尔产生的,其后传到爱琴海地区,保加利亚的冶金术可能是从爱琴海地区传过去的。英国的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在对瓦尔纳的史前文化实地考察后提出,保加利亚的青铜时代早于爱琴海地区的同一发展阶段,这里的居民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了熔冶技术。这一观点的提出,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因为一旦这一观点成立,世界历史的起源就将重写。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即瓦尔纳地区的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土著还是外来移民?多数人的观点是,保加利亚人的祖先是从小亚细亚和希腊半岛迁移过去的。瓦尔纳地区的考古发掘还没有最后完成,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日语属于何种语系

无论那种语言都有它的语系,但有一种语言却例外,那就是日语。曾有人认为日语与汉语是同一语系,因为日文中夹杂着汉字。其实不然。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而日语属哪种语系,至今仍是一个谜。

如何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同一语系,在语言里一般是通过辨别各语言中数字读音相似与否来确定的。在当今世界语言中,没有发现与日语数字读音相似的数字读音,因此,美国学者将日语列为独立语系,中国学者将其视为系属不明的语言。

但日本学者对日语作为一种孤立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满,总想找出日语的所属语系来。有人把日语与太平洋诸岛语言相比较,把日语与南美语言相比较,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能明确证明与日语同系的语言只有冲绳语,而冲绳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冲绳语充其量也就是日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从日语的语法结构看,日语具有与阿尔泰语系相似的一些特征,由此有人推断,日语可能和阿尔泰语系相关联,如果这种可能成立的话,将证明日本人祖先中的一支来自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平原,经库页岛、北海道或千岛群岛、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本土。对于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误会,则是由汉文化对日本的历史影响造成的。公元4世纪,汉字和汉文化被引进日本,对丰富日语词汇起了重要作用,但日语只是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字、词汇、修辞等形式上的东西并为其所用,而并没有改变日语固有的语言思维方式、语序、语法结构等本质性的东西。中日两国,既不同文,也不同种。

那么,日语到底属于何种语系,至今也无法解答。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十二生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华夏民族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纪年法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符号和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符号,本来没有以动物配地支的纪年法,而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很多事物都用动物来表示或指代,因此创造了以动物来纪年的方法,在汉代,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了十二生肖。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十二时辰的概念,把黄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十二支,用于纪年。由于古时候图腾崇拜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把各种自然现象同动物形状或别的神奇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十二生肖。

还有人认为,十二生肖产生于国外,是由印度传入的,比较印度的十二生肖,只是狮子在中国改作了老虎,金翅鸟在中国改作了鸡。

关于十二生肖在民间也有许多传说,如,传说轩辕皇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让老鼠代替自己报名,老鼠第一个把自己报上了,却没报猫,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排上猫。民间故事很难令人相信,但如果说这十二种动物是古代部族崇拜的图腾,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十二生肖的来历也一直是一个谜。毛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书写工具,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谈到它的起源,必须先谈谈毛笔制造者的祖师蒙恬。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将,曾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保卫国土。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锲刻的。传说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经常变化,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较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