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8:35: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晖,陈霞波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

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试读:

葛序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医学,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学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使之发扬光大,是中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王晖名医于1967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曾担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宁波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宁波市中医院院长,现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他领导的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是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王晖名医贯通古今医典,融汇百家之长,在医疗、教学、科研事业中潜修50余年,形成了开明包鉴、开拓创新的心境与风格。他的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学研俱丰,尤其在《内经》气病理论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气化失常为人体百病之先机和诸病之根”,提出“调畅气机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近年来,王晖名医不畏古稀,笔耕不息,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气病与糖尿病学》《糖尿病保健新法》《全国名老中医王晖学术经验撷英》等7部专著。更为传岐黄薪火,昼思夜虑,为培养后起之秀,殚精竭虑,其忘我奉献之精神,令人钦佩。

即将出版的《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一书,以诊病析理为切入点,以具体临床病例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王晖先生的病机分层理论,系统地剖析了王晖先生的中医思维、辨证思路、用药技巧,鱼渔共授。我相信,这对于有志于中医的同道在夯实中医基础、拓展中医思维方面将有所裨益,从而在中医的学习道路上如鱼得水,事半功倍。第三届国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自序

生命是一个异常复杂,难以穷尽的系统,如何认知或采用何种认知方法是构成不同的生命科学样态的根本原因。21世纪的世界五大主导科学,即宇宙黑洞爆炸起源学、地壳板块运动学、宇宙物质构成学、人类基因序列组合学、生命生态平衡学,其核心问题是探索宇宙万物及人生的规律。中医药学传承千年,以其独有的“一、和、未、宜、简”的原创思维与世界观,“源、恒、动、生、灭”的气化学说与诊治观,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当今五大学科是揭示生命物质基础层面的钥匙,那么中医药学则是揭示生命内在层面的钥匙。余涉身杏林,悠悠四十八载,迁思回虑,于“人体的生命是什么”一问,始有所悟。在中医看来,人体生命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运变的“现象状态模型”,即“逼真的定性微观模型”。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是一门交融“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的原创思维特色和优势的科学。这正是中医看病的特色,首先是看“病的人”,其次是看“人的病”,病生于人,人之不存,病将焉附?人病结合,找出其致病关键所在,制定最佳的应对方法,达到愈病健康、存延生命的目的。

那么何为关键所在?这便是中医最难之处,即气化的云谲波诡、病机的错节盘根。诚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中,常面对具有杂、隐、变、悖、敏等特点的疾病,在需要拥有科学、清晰、敏捷、活跃的多学科治疗手段的同时,当谨遵气化理论、病机分层理论,辨明气化生存延变、升降出入,牢牢把握基本病机,动态掌握阶段病机,精心梳理兼夹病机,细心挖掘潜伏病机,果断处理即时病机,综合分析总病机,找出主位病机。是故疾病发展过程中,若出现相同病机,则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原则,无一病只用一方,无一方只用一病,圆机活法,万境俱明,此类病诊治之机枢也。余虽年逾古稀,仍临渊履薄,常慨时光匆促,笔耕力不从心,难以为后学道,却何其得幸,获国家立项资助和市卫生计生委、市中医院领导关心与支持,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此平台上通过临诊带教、传授、辨析、梳理,将自己多年来的心得、感悟,由团队齐心协力整理成册,名曰《全国名老中医王晖病机类证方验》。

本书主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思想源流、理论犀烛、师传心悟、四诊发挥这四方面分别记叙;下篇从心肝血虚、阴虚湿热、气阴(血)两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肝脾失调、脾胃不和、气虚痰瘀、阴阳两虚等十大病机分别记叙。尽可能详细介绍中医气化学说、病机分层理论、方药类病和五行体质观等理论成果,再通过以证推方、以案寓理的方式,分门别类,辑为一体,以期对传承工作仆效绵薄。余深知才朽学浅,书中必然存在疏漏或谬误之处,恳望同道贤达,如蒙斧正,毋任感荷。王 晖丁酉年季暑于宁波

编者按

继《全国名老中医王晖学术经验撷英》一书后,编委对名老中医王晖的学术经验和临床诊疗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纳分析,从3000多份王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详细记载的病案中,在病机分层理论的基础上,抽丝剥茧,去枝删叶,提炼出了王师临证常见的十大基本病机:心肝血虚、肝肾阴虚、阴虚湿热、脾肾阳虚、肺脾两虚等。虽然看起来与教科书所述无甚差异,但实则大有天地。这十大病机几乎覆盖了目前工作室90%以上的病例,临床实用性非常强。

在笔者的理解里,这十大病机就是十种临床体质,是临诊处方用药的基石,工作室的每一张中药处方必须先遵守这个基本病机,然后再谈对临床症状、即时病机、阶段病机、兼夹病机的处理,这样才能使处方既能恰到好处地治病,又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不良反应。比如同样是肝阳上亢头痛,基本病机为心肝血虚者用酸甘宁心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湿热者用茵陈四苓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等,治法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常见临床医者,但见一证之机,不论其基本病机如何、体质如何,便处以对应之方剂,时效时不效,甚者犯虚虚实实之误,非医者当为也。

王师常教诲,诊见患者,一眼望去,目与目接,神与神交,面色、形态、神气尽收眼底,此时医者首先就要对其体质特点、基本病机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结合舌脉、症状具体分析,病机层层展开,如此方能少出败方、误方。王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7年11月

医事传略

王晖,男,1941年2月生,浙江宁波慈溪人,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1967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六年制本科。1968年9月至1971年6月,任象山石浦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医师;1971年6月至1987年6月,任宁波卫校(后改为浙江医科大学宁波分校)讲师、中医教研室主任;1987年6月至1995年5月,任宁波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1995年5月至2001年,任宁波市中医院院长。现任宁波市政协特邀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宁波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宁波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宁波市老年医师协会副会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科协委员。历任省、市卫生系统中医药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晖出生于贫苦家庭,2岁丧父,16岁失母,少时便体会到了人世艰辛,在心中播下了行医济世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保送读完了3年高中,并以第一志愿考上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六年制本科。在校期间,王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虚心向老师和专家请教,刻苦钻研中医古籍,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王晖保持了对中医理论的钻研精神,并坚持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随时总结提炼行医心得,学术造诣日益精深。尤其擅长“气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在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眩晕综合征、湿温病、情志失调、高脂血症、胆胃病等多种疾病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在宁波城乡赢得了口碑。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宁波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单位,被浙江省卫生厅评为省中医重点专科。发表论文60余篇;著《气学与糖尿病》《糖尿病保健新法》《企业家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指南》《体质的中医保健》等专著7部;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在漫长的从医生涯里,王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手不释卷,身不离临床,擅长医学与哲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配合、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即使在教学、行政岗位,他仍坚持每周2~3次的专家门诊,一方面是为病人解除痛苦;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对临床有直接的体会,保持对专业的持续钻研,竭尽天使之责。正是得益于比一般临床医生更为丰富的岗位锻炼,使他的思维更为灵活,摆脱了传统中医的门户之见,形成了开明包容、开放融合、开拓创新的心境与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现代西医理论及新兴学说,并用于中医理论的推陈出新和指导临床诊疗。他到病房查房,可以用中西医两套理论分析诊断病情,令资深的西医大夫也大为叹服。王晖认为,人的生命是非常复杂的,单用中医的宏观观察或西医的微观研究都有失偏颇。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中西医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让中医由约至博的归纳领悟思维与西医由博返约的切割还原思维交互融会,才是医学发展的创新之路。

王晖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大师。王晖主张“主体发展、开放兼容”的中医发展方略,这也为其自身学术创新奠定了基础。气学理论的创新是王晖对中医理论的一大贡献。他认为真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由真气运行产生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状态,是人之生命体自我真气开放流通、自我组织演化调节与自我客体环境因素保持升降出入、阴阳自稳的“生、长、化、收、藏”与“生、长、壮、老、已”的全开放系统,因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而不同脏器的特异气机和气化状态,决定着个体脏器的生理特征,进而指出“气机失调、气化异常”是疾病发生、转归、预后的基本病机,提出“调畅脏腑特异气机,促进气机的功能有序”是恢复健康、促进疾病痊愈的根本方法。这一理论用于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湿温病、情志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眩晕症、胆胃病等病症均获得显著疗效。由他主编的《气学与糖尿病》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晖致力于对辨证论治的完善创新,在辨证时强调对主症、次症、或然症、兼夹症、并发症、即时症的关系处理及把握,强调病机决定症状的重要性,提出症状是分析病机的出发点,病机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发生反应的内在依据,具有运变性、时效性、潜伏性及规律性,进而把病机归纳为基本病机、阶段病机、兼夹病机、潜伏病机、即时病机五大病机。对于一体多病的患者,指出必须始终把握基本病机,动态掌握阶段病机,精心梳理兼夹病机,细心探索潜伏病机,果断处理即时病机。并主张宏观和微观结合、病和证合参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坚持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尽可能辨人定体、辨病定位、辨证定性、检测定量、科学辨证的微观病治疗,增加现代医学的学术理论成分。在治疗中,坚持辨证用药与现代药理学相结合,以提高疗效。在遣方用药上,王晖创制了许多经验方,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玉屏风散三方相合,定名三和汤,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虚感冒等;将四逆散、香连丸、小承气汤三方合用,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肠炎;将小柴胡汤与桂枝龙骨牡蛎汤两方相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悸失眠等。还自拟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在药对使用上,王晖也独具匠心,出神入化,药性相近者使之相辅相成,药性相反者使之相制相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往往收到药到病除之效。

王晖身怀仁心,手持仁术,视病人为亲人,不分男女老少,无论贵贱贫富,皆一视同仁。问诊号脉耐心仔细,不急不躁,和蔼可亲,患者如沐春风,病未治而心已安,药未到而病减半。王晖的病人,有许多和他成了知心朋友。

王晖甘作人梯,诚心育才,桃李满枝。在17年的教师生涯中,他给800余名学员授过课,其中有的成为博士、教授,有的成为专家、名医,更多的是成为全市中医学科的中青年骨干。2003年,王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专门成立了王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师徒传带方式,将行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中医工作者。王晖学识深厚,功底扎实,深入浅出,诲人不倦,为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倾注了毕生心血。其思想之深邃、思路之独到、思维之活跃,堪称一代大师,令弟子钦佩。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建设日见成效,医疗科研全面开展,事业可望后继有人。可以说,他是一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着力建设的“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的优秀实践者。上篇诊病析理思路、方法与特色一、思想源流(一)从“一、和、未、宜、简”的原创思维体悟中医世界观

中医之道,理邃技巧,内察阴阳,外审寒凉。一言蔽之,中医药学是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恒动观为核心,注重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强调三才并重,身心合一,从整体角度、功能角度、动态角度来把握生命、健康、疾病的规律,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等的复杂医学科学。

杏林之学,师传心悟,薪火相传,已逾千年,以其独有的“一、和、未、宜、简”的原创思维与实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即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精气神合一。《道德经》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注重整体,大道归一,强调整体决定局部,局部服从整体,重视从人的整体、功能来把握生命、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归宿。“和”,即注重平和,和则生物。《儒家》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医药学认为气血和调、阴阳平衡的状态是健康、长寿的表现,反之阴阳、气血失调的不平衡状态是亚健康、疾病的病理反应。“调和致中”“以平为期”是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底蕴。“未”,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动态应对疾病原则。强调治未病,认为养生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宜”,即坚持关注个体,“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着眼于应对“病的人”,强调“治病先治人”,病之于人,人是主体,病是客体,指出人具有自然生物与性情、文化、社会的属性,防治疾病要遵循“三因制宜”的个性化原则。“简”,即突出简便。在诊断上通过望、问、闻、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在干预中既有内服外用药物,又有针灸、按摩、拔罐等非药物干预方法,以简行繁。

生命是一个异常复杂,难以穷尽的系统,王晖从医40余载,深感人是“生命整体关联运变的生命思维模型”,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阴阳互交,天人同构,三宝齐聚。故而调体的根本在于“和养”,天地人和,和则生物;精气神养,养以健身,即“药调科学、饮食合理、锻炼适度、宽容乐观、家庭和睦、生态和谐”。这正凸显了中医药学致力于推进生命科学研究,促进健康安全,渴望沟通与协作,提倡人与环境共荣共存的美好局面,承中医之根,兴中医之魂。(二)从“恒、源、动、生、灭”浅谈中医气化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本源,“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源头可追溯到《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故有“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的记载。

气化理论是在气化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用以解释自然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在整个气学理论中,气化理论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有气化理论的存在,中医学理论才能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在特征迥异的时代中始终屹立于文化之林,对后世的气学理论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化”一词首出《太始天元册》。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包括气的产生、运行、升降出入、凝聚弥散。狭义而言,一般指气、血、津、精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和脏腑的某些功能活动;广而言之,可指天地万物的气机变化、运动现象,如雨水、雾露、潮汐、树木生长、朝阳明月、地壳运动、四季交替等,无不可归为气化一途。由气而生、由气而灭,因气而化、因化而和、因和而稳。气化理论认为万物处于由气化驱动的多维时空动态模型和生命全息运变模型之中,气化具有整体恒动性、本源性、普遍性、超前性和致中和性。《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生生化化,品物咸彰。”《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万物由气化而生、由气化而灭,即气化具有本源性、普遍性;气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具有超前性,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上工治未病”。气化无时不行,万物生生不息。气化是整体恒动的,气化模型同样是运动变化、动静有序的。此外,气化是天、地、人普遍存在的自调与调他的调控中和机制,也即气化的致中和性。在气化模型里,气化不仅决定了万物的生灭运变,还具有对模型的整体调控能力,从而使气化模型具有自稳功能,这也是中医治疗方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气化具有调和功能,能够自调、调他。调气化则能稳气化,中医通过调整机体气化,激发、促进机体的自稳功能,从而使疾病向愈。“恒、源、动、生、灭”概括了气化的本质与内涵,包括了气化的普遍性、本源性、恒动性以及气化维持万物自稳的特征。

人体生命是气化构成的,认识人体的气化是开启人体这一全息运变动态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真正抓住疾病的中医学本质,才能准确进行辨证。人体脏腑的气化具有特异模式和整体藏象模式,人体脏腑功能、气血津液代谢等均属气化表现,但其气化的模式各有不同。就脏腑而言,人体脏腑各有其特异气机,表现为不同的气化模型。

心藏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气宣出则血脉行盈,面色有华,神志清明;心气收敛则化赤生血,养神内守;心气降达则下温肾水,水火互济。

肺主气舍魄,通调水道,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气升宣则发散卫气,水津四布,泽润皮毛;肺气肃降则津液润降,水道通利,下归于肾,膀胱气化,金水相生。肺气升降有序,则呼吸通畅,吐故纳新,化生精气,阴魄归舍,形体能安。

肝藏血舍魂,主疏泄,肝之气化有收敛和疏泄两端。肝气收敛,血有所藏,化生血气,则魂有所持;肝气疏泄,全身气机升发,助脾胃健运,资气血畅达,濡养筋脉。

脾之气化正常则能运化水谷,而成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散精于肺,奉心化赤为血,灌溉四旁,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

肾藏先天、后天之精,纳肺脾水谷之清气而化肾精,肾精化而生肾气,肾气升则推动全身之气化。

此外,胃气气化正常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小肠气化正常则能分清泌浊,膀胱气化正常而小便能行。凡此种种,每个脏腑的气化模式均有其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见脏腑特异之气的气化功能决定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各个脏腑气化模式有机结合,承制相辅,构成了五脏六腑的整体藏象气化模式,即由精、气、神构成的活体生命模式,从而决定了机体全身的生理功能。

人体脏腑气化失常是致病之因,脏腑气化太过或不及、脏腑气机升降出入障碍都可导致机体局部或整体气化失常,产生种种病证。《素问·五脏别论》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脏》又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之本脏气化失常,多为气化不及。心之气化不及,则不能化营生血,血脉行盈不利,血不养心,神失所养则昏聩不明;血不养肝则肝失其藏,其体不柔,怒行于上;肾水不得心气温煦而上泛为害;肺之气化不及,精气难以化生,气魄不足而俯仰难安,肾精不得充养,金损及水;肝之气化不及,藏血不足,血气虚弱,则气血郁结,遇事优柔;肝之气化不及还表现为肝之疏泄不及,若肝失疏泄,血气内郁,则血气躁动,变生急怒;脾之气化不及则气血化生失源;肾之气化不及则精气难生,肾气不固,遗尿遗精,生长发育迟缓。同时,五脏气化失常还表现为本脏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如寒、痰、瘀、饮等病理因素阻滞心脉则可见心气不利,变生胸痹、心悸等;外邪、痰湿等阻碍肺之气机,则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作咳作喘;卫气不能宣散以固表,津液不能输布四旁而皮毛枯槁;水道不利,津液不能润降,小便不行随之可见;情志久郁、善怒或痰瘀互结或肝阴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肝之气机升降失常,可见头痛、眩晕、呕逆痞满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可损伤脾土而致脾气升降失常,脾土失其健运,水饮内生,而成满成泄,或致水肿;若受热邪、寒湿等外邪所困,肾气遏抑不发,不能上达而济于心,人体气化随之而弱,生理机能减退,阳痿早泄、困顿欲寐即见,在女子则冲任不调,月事不至。本脏气化不及可致本脏特异气机失常,本脏特异气机失常更可为本脏气化不及之因,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但更多为相伴而见。

人体气化模型以气化之道而构建、运行,包含了气、血、津液、精等客观生理因素和神、魂、魄、意、志等主观生理因素,气化失常即导致诸主、客观生理因素的改变,从而变生百病,即“气病为百病之先、诸病之变”。例如,表现在气与血、气与津的关系上,机体、五脏气化失常,则气血不和、营血亏虚、血运不利、瘀血内阻、血行妄动等随即相伴而生;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气化失常则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亦自为祸。再如人体心神、魂魄、意志等精神疾患也常因五脏气化失常而致。

总之,生命由真气气化而生,五脏气化而长。五脏气化失常为诸病之根本,所以调畅、推动气化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故言“调理气机、推动气化为百病之要”。中医理论发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脏腑辨证、五行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体系,但无论哪种辨证体系均是把人体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气化模型,疾病则是在这个模型中出现的局部或整体气化失常,各辨治方法也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气化失常予以调畅。可以认为,气化之道形成了中医理论基础和特色优势,它是中医学认知生命健康的原创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根和魂。二、理论犀烛(一)病因病机刍议1.病因病机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通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引发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继而产生疾病的特定因素。它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疠气、外伤、虫染、药邪、医过及先天禀赋等内容。《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亦无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疾病的发生,病因固不可少,但其与正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病理机制(病机)更为关键。2.病机分层理论“类”,即很多相似事物和现象的综合。“证”,即病情的某一方面。“类证”,即很多相似病证的综合,引申为一类相似性很大的病证的概称。此处“证”的概念统领病、证、症、方、药、体的各个方面,是个广义的名词,因此,类证亦属广义范畴,无论《金匮要略》中以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病等以病归类的方法,还是《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等以方归类的方法,抑或黄芪体质、当归体质、大黄体质、桂枝体质、柴胡体质等以体归类的方法,皆不出于类证范畴。类证概念的提出,为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提供了依据,因此,通过对相同类证进行归类,找出本质并应用于临床,将大有裨益。(1)何为病机类证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变化的病理状态。王晖根据疾病发展的连续性、动态性以及矛盾的主次原则,将病机进一步划分为基本病机、阶段病机、兼夹病机、即时病机、潜伏病机五大类,并在辨证论治中强调“牢牢把握基本病机,动态掌握阶段病机,精心梳理兼夹病机,细心挖掘潜伏病机,果断处理即时病机”的原则,扩大了病机理论使用范围。“病机类证”是根据病机理论将不同疾病但类似病机归为一类的概称,其为狭义的类证,为中医特有的治病方法。王晖通过临床发现,心肝血虚者多有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目糊干涩、肢体麻木、震颤拘挛、月经延期及量少色淡、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白脉细等症,多见于不寐、郁证、眩晕、癫狂、心悸、燥证、痹证等病证;阴虚湿热者多有面肤垢亮、发落稀疏、遍体疮疖、脚丫湿气、口舌糜烂、烦热汗出、脘腹痞闷、胸胁胀痛、尿黄浊臭、便黏不畅、会阴瘙痒、带黄味腥、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细濡滑等症,多见于口疮、郁证、阳痿、尿浊、眩晕、痹证、不寐、盗汗、咳嗽、泄泻等病证;气阴(血)两虚多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心悸多汗、舌红少苔、脉细虚数等症,多见于肺岩、肝岩、瘰疬、肺胀、喘证、心悸、消渴、痹证等病证;肺脾两虚者多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胀便溏、纳差肢肿、久咳不止、痰多稀薄、鼻咽瘙痒、嚏涕时作、舌淡苔滑、脉虚而细等症,多见于鼻鼽、喉痹、冻疮、咳嗽、痰饮等病证;脾肾两虚者多有神疲畏寒、四肢不温、泻痢不止、尿量异常、面浮身肿、腹胀如鼓、面色白、舌淡苔滑、脉沉细虚等症,多见于泄泻、眩晕、子痛、不寐、腹痛等病证;肝肾阴虚者多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咽干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颧红、遗精经少、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多见于石淋、劳淋、尿浊、便秘、瘿病、耳鸣、眩晕、心悸、痹证等病证;肝脾失调者多有胸胁闷胀、郁而烦怒、腹痛便溏、肠鸣矢气、苔白脉弦等症,多见于便秘、泄泻、不寐、郁证、腹痛、乳岩、粉刺、劳淋等病证;脾胃不和者多有神疲乏力、少气肢倦、脘痞隐痛、纳呆嗳气、大便稀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细弱等症,多见于胃痛、痞满、腹痛、泄泻、郁证、肝风、劳淋等病证;气虚血瘀者多有神疲短气、肢体不仁、肚腹胀大、舌质淡胖、舌下经脉蓝紫、脉滑或涩等,多见于鼾证、眩晕、水肿、便秘、不寐、肥胖、胸痹心痛等病证;阴阳两虚者多有月经紊乱、神疲健忘、头晕烦热、迎风畏寒、语言謇涩、肢废不用等症,多见于眩晕、月经后期、闭经、痴呆、中风、鼓胀等病证;阴阳不交者平素畏寒怕冷,丑寅卯时烦热失眠,多见于不寐、郁证、口糜等病证。因此,将具有相同基本病机,不同阶段病机、兼夹病机、即时病机、潜伏病机和或有或无的各种病症,归为同一类证病机,并确定了常见的十大类证病机,运用于临床,切实有用。(2)病机类证的临床意义

同一疾病在不同机体中,可出现多种证型的演变。换而言之,不同疾病作用于人体,可出现同一种证型的演变,其内在必然联系,故病机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病机类证使用当以“机”为体,以“活”为用,谨守基本病机,若基本病机趋于主位,则集中精力处理基本病机;若阶段病机趋于主位,则基本病机、阶段病机同治,但需根据病程阶段考虑主次问题;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当根据病情变化需要,或基本病机、兼夹病机同治,或先处理兼夹病机,再处理基本病机;若即时病机趋于主位,则必须先解决即时病机,方可处理基本病机。无论基本病机、阶段病机、兼夹病机、即时病机哪一方为主,均应考虑到潜伏病机的存在,并在治疗中谨防其变而成为主病机。此法可实现临床准而快的辨证效果,并可避免杂药杂方论治的弊端。(3)病机类证的具体操作应用

病机类证操作不难,仅以心肝血虚为例加以说明。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气机不畅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其中,气机不畅根据是否化火伤阴又分为两个阶段,未伤阴者,以养血宁心、疏气达郁为法,酸甘宁心汤(酸枣仁、淮小麦、青龙齿、野百合、麦冬、白茯苓)合越鞠丸出入;已伤阴者,以养血宁心、疏解郁火为法,酸甘宁心汤合五花汤(玫瑰花、绿萼梅、合欢花、佛手花、厚朴花)出入。不寐、郁证、头痛、眩晕皆可用之。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痰蒙神窍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以酸甘养阴、涤痰醒神为法,酸甘宁心汤合生铁络饮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胆胃失和、痰热内扰为兼夹病机,并趋于主位,以酸甘化阴、泄胆和胃为法,酸甘宁心汤合黄连温胆汤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脾虚气陷为兼夹病机,并趋于主位,以养血宁心、疏气达郁、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为法,酸甘宁心汤合补中益气汤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肝郁血热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以养血宁心、疏气达郁、泻火平肝为法,酸甘宁心汤合丹栀逍遥散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燥热内盛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以酸甘养阴、下肺润肠为法,酸甘宁心汤合当归润燥汤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筋脉失养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或以养血和营、通阳宣痹为法,酸甘宁心汤合当归四逆汤出入,或以养血柔肝、祛风宣痹、舒筋止痛为法,酸甘宁心汤合三藤一仙汤(夜交藤、鸡血藤、络石藤、威灵仙)出入。如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肺阴亏耗为阶段病机,并趋于主位,以养血宁心、疏气达郁、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为法,酸甘宁心汤合麦门冬汤出入。以上以心肝血虚为基本病机的种种变法皆可运用于与此病机相关的各种疾病。此外,阴虚湿热、气阴(血)两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肝脾失调(胆胃不和)、脾胃不和、气虚血瘀、阴阳两虚(阴阳不交)等皆可如法治之。(二)辨证论治探赜

龚自珍在《明良论四》中曰:“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而如何能掌握如此神技,庖丁有云:“臣之所好者,道也。”中医之道,理邃技巧,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诊病过程中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若能熟练运用辨证论治,融会贯通病机分层,则能攻坚克难。1.主症、兼症、夹杂症辨析

主症是指疾病基本病理变化表现于体表的主要征象,是一病或多病缠身最具特异性的症状,或能用同一病机解释的若干个症状的组合,是治病求本的重要诊断依据。如《伤寒论》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胃家实”“口苦,咽干,目眩”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提纲症,亦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主症。诸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中风证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之伤寒证均以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主纲进行扩展阐析;又如阳明经证、阳明腑证、阳明热证、阳明寒证亦以“胃家实”为主纲进行阐析。

兼症是指与主症病理相一致的兼有症状,虽无特异性的表现,然亦能体现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作为主症的进一步补充。如“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文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证的主症,“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任一症状或几个症状如与上述四症同时出现,则可认为是小柴胡汤证的兼症。通过对主症与兼症的辨析,基本可以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夹杂症是指与主症及兼症病理不相关的另一种疾病的症状或证候。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同时兼有“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小柴胡汤证症状中任一种或几种者,均可认为是桂枝汤证的夹杂症。

在主症及兼症处于主要地位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夹杂症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但经治疗,当现有主症及兼症消失,部分夹杂症可随之上升为主症或兼症。因此,主症、兼症、夹杂症并非一成不变,可随着疾病病理变化而改变。主症、兼症、夹杂症三者中,主症最为关键,其相应的病理改变反映了疾病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去伪存真、抓住主症尤为重要。辨析主症的方法在于以主诉为线索,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询问、检测、分析,并把与多种疾病表现有关的主症进行比较、分析,充分考虑,然后来判断其中有否吻合与不符,最终确定当前主症。医案举隅

徐某,女,53岁,某集团董事长。近月来,自觉头晕目眩,步履不稳,恶心呕泛,先后至本市多家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耳鼻咽喉科等处就诊,并做各项检查,均无异常,遍服西药,症状如故。听闻中医可治此疾,遂来王晖处就诊。刻诊:颧色浮红,目光少神,语言初先上扬,须臾音低而抬肩短气,头额冒汗,眼睑欲闭。详询病因,得知长期夜以继日,思虑操劳,超负荷工作达3年之久,以致失眠、纳呆、语言无力,逐渐自觉头重脚轻,终成头晕昏重,耳窍如塞,恶心呕泛,喉似痰梗,步如踩棉,卧床难起。查体:舌苔白黄滑腻,舌边尖红,脉象细数。

综观诸症,王晖认为头晕而眩、恶心呕泛、舌苔滑腻为当前主症,步履艰难、耳窍如塞、喉如痰梗、语音不扬、神萎纳呆、失眠健忘、舌边尖红、脉象细数等为兼症。主症者,湿邪中阻,清阳不升之机也;兼症者,心肝血虚,脑络失荣之理也。后者虽为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之始终,然当前主要矛盾为湿邪中阻,清阳不升,并反映于主症。故先以通阳化气、升清降浊为法,予五苓散、清震汤、六一散、生葛根之辈治之。

处方:桂枝8g,苍术15g,炒白术15g,泽泻15g,茯苓15g,猪苓15g,荷叶半张,升麻6g,葛根30g,滑石(包煎)10g,生甘草3g。

药服周余,自觉头昏重减,耳闷塞轻,呕泛顿消,思食,唯独神疲乏力依然,舌苔由黄滑腻转为薄滑,舌质偏红。此乃中焦气机斡旋,湿邪已化之象,若再续前方,恐阴伤液竭,乃易清心温胆、调和脾胃之法,予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又服1周,患者已能起床、步行。此时,夜卧不安、健忘上升为主症,心肝血虚,脑络失养为当前主要病机,故予自拟酸甘宁心汤法善后。随访十年,上症至今未发。

按语:本案经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耳鼻咽喉科等检查,已排除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梅尼埃病等。初诊以眩晕伴步履艰难、恶心呕泛为主诉,而主症通过进一步询问、比较、分析,排除常见疾病后得出,由此归纳出湿邪中阻,清阳不升为当前主病机。因主症、兼症分析正确,病机推理准确,故治疗方为应手,五苓散、清震汤、六一散、葛根辈服之即效。二诊时以神疲乏力、夜寐不佳为主症,归纳为痰热中阻,心神失养,故投以十味温胆汤亦能见效。三诊后失眠、健忘,思虑不安趋于主位,心肝血虚,气郁不达为主机,故以酸甘宁心法善后。本案通过洞察主症变化,随证施治,故而取效快捷。2.脏腑经络定位

病位是指疾病发生的部位。如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等。常见的病位定位法以脏腑经络为多见。脏腑经络定位是指根据中医学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相关内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部分检测指标,经过分析,对疾病进行定位,以明确发病的脏腑、经络。病位辨析为辨证论治第一步,它指导着对病性、病因、病机、治则、处方、用药及预后的判断,故至为关键,尤须谨慎。

病位的辨析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发病季节、时辰来进行定位:其中时辰定位方法有经络学说和运气学说两种,中医常以运气学说多见。如风疹多发于春季,与肝风有关;湿疹多发于长夏,与脾湿有关。又如丑寅卯时相关疾病发生于凌晨1~7时,为枢机不利,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成,属厥阴经范畴。②从脏腑功用来进行定位:如肝主疏泄、易动、藏魂等特点决定其与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关;依据肝主筋的特性,可将老年、孩童肢体异常运动定位于肝。③从体征特点来进行定位:如肝木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味为酸、色青脉弦等特点决定爪甲干瘪、目干涩糊、运动障碍、情绪波动、嗳吐酸水、面青脉弦等均可定位于肝。④从发病原因来进行定位:如发病前有明显的暴怒病史多与肝有关,而发病前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则与脾胃有关。⑤从经络循行来进行定位:如根据肝经循喉系、布胁肋、绕阴器的特点,认为胁肋、少腹胀痛,颈侧、腋下瘰疬,偏疝坠痛等,均与肝经有关。医案举隅

案1 赵某,男,27岁,交警,长期户外工作。10年来,口腔糜烂、面肤疮疖反复发作,中西医并治,其效乏乏。近日上症日甚,新添脘腹痞满、动则汗出、尿黄浊臭、大便黏腻不畅。平素性格外向,易受激惹,长期栉风沐雨,又喜饮冷。身高178cm,体重88kg,体重2指数27.77kg/m。体检除偶有谷丙转氨酶偏高外,余项检查均无殊。查体:形体肥胖,腹部肥厚,面肤垢亮,舌苔薄黄腻,舌质偏红,脉细滑。

综观诸症,王晖认为病在肝脾,涉及三焦。当前以肝胃阴虚,脾阳受遏,三焦湿热为主证。治仿“透湿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法,予以三仁汤加味。

处方:杏仁10g,豆蔻粉(后入)6g,薏苡仁30g,姜半夏10g,厚朴15g,淡竹叶15g,焦栀子12g,通草6g,荷叶15g,蚕沙(包煎)30g,青黛(包煎)10g,滑石粉(包煎)10g,生甘草5g。

服药40余剂,口腔糜烂,面肤疮疖显减,但现肠鸣腹痛、大便稀溏。此时病位仍在肝脾,唯三焦湿热渐退,脾阳不振,肝木横逆,湿热内郁渐趋主位。故改服四逆散、异功散、痛泻要方、香连丸之辈。

处方:柴胡12g,炒白芍20g,枳壳12g,生甘草5g,陈皮12g,太子参20g,炒白术30g,茯苓15g,防风12g,木香10g,黄连7g,豆蔻粉(后入)6g。

服药半月余,诸症渐瘥,再以知柏地黄丸改丸为汤药出入善后。

按语:本案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复又栉风沐雨,平昔易受激惹,症见脘腹痞满,腹部肥厚,口腔糜烂,面肤疮疖、垢亮,动则汗出,尿黄浊臭,大便黏腻不畅等。王晖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分析认为,该病病位主在肝脾,久而牵涉三焦,以肝阴不足,脾阳受遏,升降失常,三焦湿热为主要病机,故投三仁汤月余即见显效。其后三焦湿热渐退,肝脾诸症趋于主位,故改以四逆散、异功散等调治。待肝脾调和,终以滋阴清热化湿善后。

案2 陈某,女,56岁。半年以来,夜寐不佳,初时尚能依靠服用舒乐安定、黛力新等入眠。近日辗转反侧,乱梦纷纭,多于丑寅时分醒后再难入眠,服用西药无效,遂改投中医。前医曾予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方给服,然收效甚微。新添晨起头昏而胀,神疲欲寐,目糊干涩难睁,畏寒怕冷,腰膝为甚,内心惶惶,急诊于此。详询病史,得知患者女儿嫁人,朝思暮想,夜寐渐差,初起寐中梦扰,继而丑寅时分醒而难眠,时觉悸动不安。胃纳可,二便调。查体: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细。

综观诸症,王晖认为病在心肝,牵涉厥阴经脉,以心肝血虚,肝阳偏旺,阳不入阴为主证。前医仅见心肝,未及厥阴,故收效不著。今予酸甘宁心汤合乌梅丸出入,养血宁心、引阳入阴为法,心肝、厥阴并治。

处方:枣仁20g,生龙齿(先煎)30g,淮小麦30g,茯苓15g,百合30g,麦冬15g,乌梅15g,黄连6g,五味子10g,党参20g,干姜6g,生甘草6g,桂枝6g。

上方连进月余,睡眠大为改善。

按语:心藏神,肝藏魂;心主血脉,肝主藏血,神魂失舍,心肝失养,则夜寐不宁,或卧而难眠,或睡而易醒,甚则彻夜不寐,故王晖认为,本案病位在心肝。然为何每于丑寅时分醒而难眠?此为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当令之故。“厥阴者,阴之尽也”,三阴之气衰于丑时,尽于寅时;寤寐者,阴阳转换之果也,阳入于阴,方可入眠。今阳不入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难眠也。遂从心肝入手,结合时辰用药,月余而安。3.阴阳、气血、虚实、表里、寒热及相关病理因素定性

病性是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故也称其为“病因”。然而病因与病性亦有不同之处。一般“病因”是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外伤劳倦等,均与疾病发生性质有关。“病性”则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阴虚、湿热、痰浊等。而如何定病性,即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部分检测指标,通过分析,以判断疾病当前的八纲属性及病理性质。病性辨析为辨证第二步,是脏腑经络定位的补充,亦为论治的前提,如何确定阴阳、气血、虚实、表里、寒热的属性,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痰、食、瘀等病理因素,成为了解疾病发展方向的关键。由于单一的疾病性质、病理因素相当局限,而且临床中也发现很多疾病可以兼杂多种病理因素同时出现,因此,对其加以分析、判断、归纳、整理,了解病理层次至为关键,它为辨证论治先后顺序提供依据。临证时亦常可发现病性病位相关,如肝阴不足、肝阳偏旺、脾气虚弱、心血暗耗,又如肝风、心火、脾湿、肺燥、肾寒等,如此辨证更为迅速、准确。此以崔某之胁痛案来分析病位病性合参辨证方法。医案举隅

崔某,男,56岁。10年来,左胁胀痛,时隐时作,夜寐欠安,不以为意,未予治疗。近日左胁胀痛日甚,夜寐浅短,梦扰连连,遂前来求诊。详问病史,患者工作繁忙,长期熬夜,精神紧张,幸得纳便无殊。查体:苔薄微黄,舌质稍红,脉弦细滑。

综观诸症,王晖认为,病位在心肝,病性属虚实夹杂,气血失和。总属心肝血虚,气机不畅,肝络失养之证。当前脉象为实不虚,故治当疏肝理气为主,少佐养血和血,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味。

处方:柴胡12g,炒白芍30g,川芎10g,枳壳12g,郁金12g,陈皮10g,香附10g,甘草6g,延胡索30g,酸枣仁15g,夜交藤30g,鸡血藤30g。

上方断续服用3个月,胁痛大为改善,脉象亦渐转细弦,遂从虚证入手,以酸甘宁心汤合越鞠丸善后。

按语:心藏神,肝藏魂;足厥阴肝经布胁肋。长期熬夜、紧张,营血渐亏,血不养肝,肝体失养,肝气不畅,而成夜寐梦扰、左胁胀痛等症。本案病位在心肝,总属血虚气滞之象。由于初诊脉象为实,且以左胁胀痛为主症,故治疗以疏肝为主,和血为辅。待断续服药3个月,肝气渐平,脉象渐和,再以虚象为主善后。4.衷中参西的交汇发展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思路,在诊断中存在宏观病体与微观病名如何处理、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如何定性等矛盾;在治疗上存在中药药性与现代药理的关系如何结合,面对治从证转,或治从理化,或治随人转如何取舍等矛盾。这正是因为中医学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知思维,是以健康为中心,以整体恒动观为核心,注重把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强调三才合一,身心合一,从整体角度、功能角度、运动变化角度来把握生命、健康、疾病的规律,重在看“病的人”,而不是只看“人的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一门交融“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 的原创思维特色和优势的科学人文医学。为此,诊疗思路可归纳为以下九点:第一,病证结合,双重诊断,治从中医。第二,辨病为主,辨证为辅,治以西医关键病理为主,结合中医病机。第三,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治以中医病机为主,兼顾西医病理。第四,无证可辨,参考西医检查指标,结合病史、体质、综合治疗。第五,无证可辨,检查无殊,治从中医体质。第六,舍证从病,舍病从证,突破一点,攻其一点,急则治标。第七,病症结合,病证结合,中西同治,取长补短,减少药物副作用。第八,立足于人,舍病弃证,从活体生命整体角度、功能角度、运变角度,探求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性情属性、社会属性,找出规律,综合论治,即治病先治人,从病的人论治,也就是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第九,细致分析药后反应思路。药后症状无进退,多见于久病体虚或多病缠身,病机复杂,方药难效或速效,当拟徐图缓进,再守本方,静后消息,欲速不达,临床上往往选用和法、和方、和药;药后症稍减,继守原方,随证化裁;药后症显减,随证化裁,各个击破,终则调理脾胃善后;药后症加重,首先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梳理出本质所在,从本论治;其次舍病弃证,从人论治;期间注重调理脾胃,从胃以喜为本入手。医案举隅

案1 董某,女,53岁。1个月以前,行右肺腺癌手术。术后咳嗽痰少,胸闷气急,夜眠不佳,神疲乏力,遂来求诊。平素胃纳可,二便调。查体:面色萎黄,色素沉着,舌苔薄白,舌质暗淡,脉细。胸片:右下肺切除术后,右侧少量包裹性液气积液。辨证:肺脾气虚,心肝阴虚,痰瘀搏结,气机怫郁。治拟:益气养阴,化痰散瘀,清热解毒。

处方:生晒参9g,北沙参15g,天冬15g,麦冬15g,五味子6g,象贝12g,川贝粉(冲服)3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猫爪草15g,山海螺20g,橘叶12g,7剂。

上方加减数月,神振,咳嗽罢,胸闷气急瘥,续以原法出入徐图缓求。

按语:本案乃右肺腺癌患者,西医病理诊断较为明确,中医属于虚劳范畴。王晖认为,患者已行手术切除肿块,正气大伤,邪毒内恋为目前主病机,尊“治病留人”的原则,以中医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治以中医病机为主,兼顾西医病理的方法。方中生晒参、北沙参、天冬、麦冬之属益气养阴、扶助正气,川象贝、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山海螺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且经现代药理研究均有抗癌作用。服药4个月,症状大为改善,且同时行化疗治疗,亦未见明显不适,说明扶正药物对于减少西药毒副作用很有帮助。

案2 范某,男,66岁。4年前发现血糖增高,无规律服药,故血糖控制欠佳。近日血糖波动尤甚,口干欲饮,目干涩糊,下肢关节作痛,皮肤瘙痒,大便黏腻不畅,尿浊而臭,遂急来求诊。查体:面肤油光垢亮,舌苔黄腻,舌质红而中裂,脉弦细滑。近测空腹血糖10.16mmol/L。辨证:气阴两虚,胃经燥热,湿热痹阻。治拟:益气养阴,清胃润燥,宣痹和络。

处方:黄连9g,黄芩15g,玄参20g,苍术20g,石膏(先煎)30g,知母12g,生地黄30g,桑叶20g,天花粉30g,茵陈30g,土茯苓20g,夏枯草20g,威灵仙15g,7剂。

以自拟方消渴降糖饮出入断续服用年余,配合西药治疗,血糖渐趋平稳。

按语: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主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王晖根据糖尿病的进展程度,独辟蹊径地将其归纳为原始期、前驱期、消渴期、逆归期。本案患者血糖控制较差,且一直伴有口渴欲饮等症状,目前属于消渴期。王晖临床研究发现,黄连、黄芩、玄参、苍术、石膏、知母、生地黄、桑叶等药均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且现代药理研究亦支持它们的降糖作用,故常用于糖尿病消渴期的治疗。案中茵陈、土茯苓、夏枯草、威灵仙等药为阴虚湿热证而设。本案辨病为主,辨证为辅,治以西医关键病理为主,结合中医病机,故而疗效肯定。

案3 周某,男,42岁。6年以来,大便不畅,未予重视。近日上症加剧,神疲日增,新添尿黄浊臭。患者常年饮酒,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查体:体形肥胖,呈土水形体质;舌苔薄白,舌质暗红,舌下静脉淡紫,脉细滑。血生化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84 IU/L,谷草转氨酶51 IU/L,谷酰转肽酶164 IU/L,血糖10.54mmol/L,甘油三酯3.71 mmol/L。辨证:脾气虚弱,痰浊瘀阻。治拟:益气健脾,分清别浊。

处方:茵陈20g,泽泻15g,决明子30g,生蒲黄粉(包煎)10g,黄芪30g,葛根30g,玄参20g,苍术20g,黄芩15g,桑寄生15g,石决明(先煎)30g,天麻9g,虎杖根30g,7剂。

上方连服3个月,辅以戒酒锻炼,复查生化,肝功能诸项指标已正常,空腹血糖7.1mmol/L,甘油三酯1.92 mmol/L。

按语:本案患者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又见肝功能异常,可谓诸病缠身,尽管就诊时诉有神疲、大便不畅、尿黄浊臭等症,但王晖综合辨病及实验室检查认为,目前控制疾病,减少并发症比处理当前主要症状更为重要,故选用自拟方三降汤为主,随证出入。服用3个月,结合戒酒锻炼,诸项指标渐趋正常。

案4 戴某,男,62岁。10年来,夜寐鼾声,大便秘结,中西医并治,其效乏乏,遂求诊于此。查体:面色暗滞,体形肥胖,腹壁脂肪肥厚,呈木土形体质。舌苔薄黄腻,舌质稍红,脉弦细。辨证:气虚痰浊,清窍失养。治拟:益气升清,化痰泄浊。

处方:丹参30g,苍术20g,葛根30g,黄芪30g,白扁豆30g,生麦芽30g,生山楂30g,生内金20g,生薏苡仁30g,绞股蓝30g,决明子30g,橘络18g,山药30g,7剂。

上方连服2月余,大便通畅,夜寐鼾声大为缓解。

按语:本案患者以夜寐鼾声、大便秘结为主诉,余无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亦无阳性指标,王晖认为,此类患者当从体质入手。本案,根据望诊面色暗滞、体形肥胖、腹壁脂肪肥厚的特点,可以判断为木土形体质,而土形体质由阴虚痰浊兼夹而成,故投用自拟方降浊合剂升清别浊而能缓解症状。

案5 干某,女,57岁。2个月前,行宫颈癌手术,放疗25次。近日神疲日增,新添尿频急短,其色黄浊,少腹灼痛,然无畏寒发热,亦无尿中砂石,西医考虑单纯尿路感染,先后予抗生素及八正散、导赤散治疗而未有小愈,今听闻中医可治此疾,故前来求诊。详问病史,昔日身体虚馁,平素头晕耳鸣,夜寐噩梦,大便黏滞,努力脱肛。查体:面色白,眼睑虚浮,舌苔薄白腻,舌质淡红,脉细虚。辨证:肝脾失调,枢机不利。治拟:利肝脾,和枢机,清湿热。

处方:柴胡15g,黄芩15g,制半夏15g,党参20g,生甘草6g,生黄芪30g,当归20g,茯苓15g,萹蓄20g,瞿麦20g,车前子(包煎)30g,木香12g,川连7g,7剂。

上方连服月余,尿频急大为改善。

按语:本案患者虽然罹患宫颈癌,且已做手术切除并行化疗治疗,可谓正气已伤,邪毒未尽除,然目前尿频急难忍,且予中西药治疗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