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典故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8:48:03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华成语典故大全作者:《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排版:亦木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09-08-01ISBN:9787546306414本书由北京日知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 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成为了汉语言文学领域最为灿烂的结晶。如果说汉语是浩瀚的大海,成语和典故就像大海中美丽的贝壳。每一个成语和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就像贝壳中珍贵的珍珠,经过岁月的打磨,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大量的成语和典故还在现代人的行文中被广泛使用,散发着永恒的韵味,艺术价值恒久不衰。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广为人知,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渐渐将其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或典故。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如“爱屋及乌”、“杯弓蛇影”、“沧海桑田”等,也有二字、三字、五字等非四字成语。典故的模式跟成语差不多,只是在内容上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成语和典故能够让语言放出光彩,是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久远故事中的精灵,沉淀了那个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当人们提到“草木皆兵”、“如履薄冰”时,便会想到那个人小心翼翼、担心害怕的样子。相反,当人们看到“大义灭亲”、“房谋杜断”时,也会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正直与谋略,这就是成语和典故的魅力。当然也有些在后来的传承中,感染了人们的情绪,改变了最原始的意义,如“百步穿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中华成语典故大全》一书精心选取了近300个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或典故,设置了“释义”、“注释”、“溯源”、“用典”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或典故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注释”对成语或典故中的重点字词加以解释;“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或典故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用典”即此成语或典故在古今文章中的运用,方便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此外,本书中亦酌情收录了一小部分不常用的成语或典故,以拓宽读者的知识面。

成语和典故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哀毁骨立释义“哀毁骨立”旧时常形容因父母死丧,过度伤悲而瘦得只剩下骨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注释

哀:悲哀。

毁:损坏。

骨立:形容瘦弱的样子,仿佛只剩下骨架支撑的模样。溯 源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个大孝子。他与中书令和峤同时丧父母,但两人的悲伤程度却有所不同。和峤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寝苫食粥,守孝三年,神气不损,礼数周全。而王戎却不顾礼数,在母亲坟前搭了一个小棚子,整日在坟前守灵,哀哀哭泣,十分伤心。其饮食也无规律,吃得很少,三年下来,变得骨瘦如柴。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此事后,对刘仲雄说:“你常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我很担心他。”刘仲雄答道:“尽管和峤遵照礼数,但其精神元气没有受到损伤;王戎没有拘守礼法,却因哀伤过度而形销骨立了。因此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以死尽孝。陛下您不应担心和峤,而应担心王戎呀。”

因此,后人就用“哀毁骨立”来形容人过度悲伤而使身体受到严重损害的样子。用典

众亲戚已到,商量在本族亲房立了一个儿子过来,然后大殓治丧。蘧公子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爱妾换马释义

旧时常用“爱妾换马”一词来形容中国古代男子风流倜傥。出自唐·朱揆《钗小志》:“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遇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彰有美妾可换,惟君所择。’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这个故事在唐·李冗的《独异志》中也有记载。溯 源

后魏曹彰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卞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字子文,力大无穷,武艺精熟,而且风流倜傥,豪放不羁,家中姬妾成群。一次,他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一匹名叫白鹊的骏马,非常喜欢。曹彰想买它,但马的主人却舍不得卖。于是曹彰对马主人说:“我后院有许多漂亮的姬妾,你可以随便挑选一个与马交换。”马主人听完他的话后,就在那些姬妾中挑选了一个。

唐代有一个名叫鲍生的人也曾用爱妾换马。

这一典故不仅表现了古代男子风流倜傥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被蹂躏的悲惨命运。用典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唐·李白《襄阳歌》爱屋及乌释义“爱屋及乌”的意思是喜爱一个人时就连停留在其房屋上的乌鸦也爱护,比喻喜爱一个人,就连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也喜欢。这一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般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溯 源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安。西伯姬昌决定起兵伐纣,推翻纣王的统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的这一愿望直至他儿子周武王继位后才实现。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经过多次战争,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心中却总是隐隐不安,认为天下还没有安定,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于是,他召见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一个人,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要喜欢;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连带讨厌他房屋的一砖一瓦,将他的仆从家吏夺过来,将敌对分子全部杀掉。大王认为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有罪的,要杀;无罪的,就让其保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也不妥。这时周公说道:“我看应该让他们各人回到各自的家中,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武王听到此言,心中豁然开朗,认为这种做法十分妥当,天下也可以安定下来。

后来周武王采用这种方法治理商朝的遗民,他的天下果真安定了下来。“爱屋及乌”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典

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宋·陈师道《简李伯益》按图索骥释义“按图索骥”的意思是按照图像寻找良马,喻意为按线索寻找,也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此成语出自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注释

索:寻找。

骥:良马。溯 源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孙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马的优劣,因此人们称他为“伯乐”。伯乐一生相过无数匹好马。到了晚年,伯乐便将自己相马的经验编撰成书,名为《相马经》。伯乐的儿子非常羡慕父亲相马的本领,也想成为相马专家,但他的才质平庸。于是,他将父亲的《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自认为掌握了相马的本领,便根据《相马经》上的记载去寻找好马。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他发现癞蛤蟆和《相马经》上所记载的“千里马额角隆起而丰满,眼睛明亮,四个蹄子大而端正”的特征太相符了,便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忙将癞蛤蟆抓住,带回了家,并对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蹄子不像。”伯乐听了儿子的话,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癞蛤蟆,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

后来,人们就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知变通。用典

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 《葬书问对》暗渡陈仓释义“暗渡陈仓”的意思是正面迷惑敌人,当敌人被牵制而集结固守时,偷偷地从侧面迂回袭击,从而取得胜利。常引申为秘密行动,以谋成事。这一典故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由史实演化而来。注释

渡:越过。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是关中、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溯 源“暗渡陈仓”这一典故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计演化而来,这一计由西汉大将军韩信所创,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义反秦。起义群雄之一刘邦率领部队首先进入了关中,攻进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然而兵强马壮的项羽进入关中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将其逼出关中。在项羽举行的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采用张良的计谋,烧毁了汉中通往关中的全部栈道,表示永不回关中。事实上,刘邦从未放弃击败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206年,势力已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遣士兵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项羽的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意修复栈道的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的各个关口要塞严加防范,阻挡汉军的进攻。

然而,项羽的战略决策正是中了韩信“明修栈道”的计谋。正当项羽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在栈道这一线时,韩信却立即派大军绕道到另一军事要地陈仓,发动了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用典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定三秦,劫取五国。——元·无名氏《气英布》八斗才释义

中国旧时以“八斗才”称赞人才华出众,有时亦用作对文人学士的恭维语。现比喻人极富有才华。语出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溯 源

谢灵运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谢灵运的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诗中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而谢灵运诗中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给后代诗人许多启迪,同时也改变了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谢灵运的诗形式优美,艺术性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每当谢灵运的诗篇传出,人们就竞相抄录,许多名言佳句广泛流传。除诗文创作外,谢灵运也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还擅长书法、绘画。南朝的宋文帝非常赏识谢灵运的才华,特意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宋文帝还将谢灵运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经常让他一边侍宴,一边写诗作文。本来就恃才傲物的谢灵运在这种礼遇下更是狂妄自大。有一次,他边喝酒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高之士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字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虽是赞誉曹植,但自负才高之意溢于言表。

因此,后来人们称赞一个人极有才华时,就称他有“八斗才”。用典

欲言温署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八仙过海释义“八仙过海”常与“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连用。相传八仙过海时用各自的法术,而不用舟船。现比喻各自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本领和办法,发挥自己所长来达到目的。典出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注释

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位仙人,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溯 源

民间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是这样的:

相传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但他们并没有使用腾云驾雾的本领,而是乘船过海,边走边观赏海景。吕洞宾将铁拐李的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十分热闹。

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儿子“花龙太子”是一条恶龙,无恶不作。这天他闲来无事,正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他看到了龙船和船内坐的八仙,并被楚楚动人的荷仙姑迷住了,于是花龙太子使出本领想拦路抢何仙姑。他用法术使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浪头,打翻了龙船。八仙的本领都很大,张果老翻身爬到了毛驴背上;曹国舅脚踏巧板;韩湘子骑在仙笛上;汉钟离打开蒲扇垫在脚底下;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抱着葫芦;只有吕洞宾被弄得浑身湿透;何仙姑被抢到了龙宫中。

花龙太子率领虾兵蟹将与七仙作战。汉钟离用蒲扇将虾兵蟹将扇到了九霄云外;铁拐李用拐杖去打花龙太子变的巨鲸,不想,花龙太子又变成了一条大章鱼,将铁拐李的手脚都缠住,吸到了肚子里。蓝采和想用花篮去罩章鱼,可是花龙太子又变做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骑驴追赶,却被花龙太子变的蟹精咬住脚蹄;曹国舅奋力打死了蟹精,救了张果老。最后,七仙打死了花龙太子,救出了何仙姑。八阵图释义

所谓“八阵图”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按奇门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的八卦原理,创设的八卦阵。据说此阵千变万化,很难突破。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溯 源

三国时期天下混乱,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了打击魏、吴的势力,蜀国军师诸葛亮按照八卦原理创设了八卦阵,世称“八阵图”。据记载,诸葛亮创设的八卦阵由细石垒成。其遗迹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中记载在陕西沔县(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中记载在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中记载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八阵图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一共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另外,还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作为机动之用。八阵图具有“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的特点,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百步穿杨释义“百步穿杨”常用来比喻射箭技术非常高明。原意是指在百步远以外,能射中细细的杨柳叶子,现引申为本领高强,技艺高超。此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注释

杨:杨树,指杨树叶。溯 源

春秋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魏国。谋士苏厉得知消息后马上去见周王朝的国君,并提醒他如果秦军占领魏国后,周王朝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周朝国君听取了苏厉的意见,派他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魏国。

苏厉见到白起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养由基的著名射箭手,他力大无穷,箭法超群。当时魏国也有一位擅长射箭的勇士,名叫潘虎。一天,两人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在场地周围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以外,潘虎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都正中红心,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潘虎十分得意,请养由基射箭。养由基认为射五十步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自己要射就射百步以外的杨柳叶。只见他拉开弓,“嗖”地一声射去,一片柳叶随声落下。他连发十箭,箭箭都射下了杨柳叶,观众都惊呆了。潘虎也输得心服口服。这时,养由基身旁的一位老人冷冷说道:“现在可以让我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听到此话,非常不高兴,问老人:“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老人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拉弓射箭,而是教你如何保持自己的射箭名声。你如今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但是如果你身体疲倦了,气息虚弱了,胳膊没有力气了,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步穿杨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名声啊!”养由基听完这番话,马上明白了老人爱护自己的好意,再三向老人道谢。

白起听完“百步穿杨”的故事后,觉得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生病,停止向魏国进攻。用典

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明·施耐庵《水浒传》百尺楼释义“百尺楼”泛指高楼,也是词牌名,即《卜算子》。后来多用来比喻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 之间邪?’”溯 源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俱起。有一次,刘备、许汜与刘表一起讨论当时的有名之士。当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他认为陈登是一个狂妄自大之人。尽管刘备十分熟悉陈登,但他没有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是否同意许汜的说法?刘表说许汜是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但陈登又盛名满天下,他一时不知许汜说得是真是假。刘备询问许汜认为陈登骄狂的原因。许汜说:“因世道动荡,我曾路过下邳,见过陈登。当时他待我毫无礼貌,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在大床上高卧,而让客人坐在下床。”刘备说:“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陈登希望你忧国忘家,具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你却向他提出买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陈登当然讨厌你了,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和您说话呢?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去百尺高楼上高卧,而让你睡在地下!”刘表听后大笑。刘备说:“像陈登这样文武双全、胆识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当今的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及其项背了。”许汜听后非常惭愧。

后来,人们常引用刘备的“百尺楼”来比喻眼界开阔。半部论语治天下释义“半部论语治天下”源于北宋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理国家的故事。旧时常用来形容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后来也指儒家经典为治国之本。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注释《论语》:记载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溯 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后世许多帝王将相都把《论语》当做了治国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甚至说出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话语。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为建立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治国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传每当赵普遇到政事不决时,回家后便于书房中查阅书箱里的一本书,第二天就能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时偷偷打开那个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用典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

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清末·严复《救亡决论》杯弓蛇影释义“杯弓蛇影”原指将映在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县(悬)赤弩,照于杯中,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弩影,必是也。……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沈疴顿愈。”溯 源

晋人乐广有一位好朋友经常到家里喝酒,但有一段时间却很久没有来了。乐广十分惦记,于是就去看望那位朋友。原来,朋友自从上次去家里喝酒后,回来就病倒了。问其原因,朋友告诉他:“前段时间,我在您家喝酒,发现杯子中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当时虽然十分讨厌它,但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结果回来就生病了。”

乐广回到家后,一直在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突然,乐广看见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一定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在上次请朋友喝酒的地方再次宴请那位朋友,并问道:“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那位朋友说:“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并向他说明了原因,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用典

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金玦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清·黄遵宪《感事》逼上梁山释义“逼上梁山”是指《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好汉都是被逼迫而上梁山造反的。后来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不得已采取某种行动。出于北宋末年宋江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明·施耐庵《水浒传》中描写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而走上梁山聚义造反,如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注释

梁山:指梁山泊一带地区(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之间)。溯 源

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武艺超群。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位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 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件事情用典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当代·姚雪垠《李自成》

我小时候看书,是逼上梁山的,哪个小孩子愿意整天坐在家里看书呢?——当代·谢冰心《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背水一战释义“背水一战”指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后来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注释

背水:背靠河水。溯 源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发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用典

韩信之击赵,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战而擒赵王歇,斩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宋·秦观《将帅》不材之木释义“不材之木”原指不成材、无用的树木,后来比喻才华平庸的人。此成语常用来自谦。典出《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注释

不材:不成材。溯 源

有一位姓石的木匠要去齐国,走到曲辕的时候见土神庙旁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栎树。树下可蔽数千头牛,树干周长百十来围,高过山顶数十丈才伸出枝杈,枝杈之粗可以做数十艘木船。观看的人们像赶集一样,可是石木匠看见后却头也不偏一下,脚步不停,继续赶他的路。

木匠的徒弟走到树的跟前美美地观赏了一番之后,赶上木匠说:“师傅,师傅!自从徒弟跟从师傅学习木匠手艺以来,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木材,可是师傅却不看一眼,只管走自己的路,这是为什么?”木匠说:“快走吧,不要说它了!那不过是一个散木而已。”徒弟问:“什么是散木?”木匠说:“闲散无用之木谓之散木。用它做船,它会沉到水底;用它做棺,它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它会很快碎散;用它做门,它会渗出液汗;用它做柱,它会受到虫蛀。这是一个不能用做材料的木头啊!正因为它是一个不材之木,所以才可能活这么长的年代。”

木匠回到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棵栎树前来责问他说:“你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呀!你是不是拿那些有纹路的树木和我相比?要知道,那些果树,如梨树、桔树、柚树,都是能生果实的树木,一旦果实熟了,人们就要爬到它们身上采摘,不但压它、蹬它,而且时不时地折断它的大枝,扯下它的小枝,使它受到摧残。这些都是用自己的才能折磨自己生命的树木啊!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往往活不到应该活到的寿命就夭折了。它们之所以夭折,都是因为局限于世俗的眼光而自己损害自己的缘故啊!一般的东西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而我却与它们不一样。我走的是一条无才能而力求保命的道路。即使这样,也还有几次险些丧命呢!不过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道路,这是我的大才啊!假如我有一般树的才能,难道还能得到现在的大才吗?再说你和我都是物类呀,为什么这样挖苦我呢?你这个快要死的闲散之人,那里能理解闲散之木呢?”

木匠醒后,与弟子一起分析这个梦。弟子说:“既然它追求无用,那何必要立于土神庙旁,去做土神庙的树呢?”木匠说:“小点声!快别说了!它这也是一种借助而已,它知道不理解它的人会为此骂它。假如它不借助于土神庙,那不就有被人砍断的危险吗?况且像它这样的东西,所要保存的与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只要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也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对它来说无关紧要。而你却以常人的道德去衡量它,这不就差得太远了吗?”用典

尔既不材,吾亦不材,胡为乎人间徘徊?——唐·白居易《蟠木谣》

残躯漫此半死桐,寿相端推不材木。——清·赵翼《老柳枝叶特茂诗以张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不进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后来常用来比喻不亲临险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注释

虎穴:老虎洞。

焉:怎么。

虎子:小老虎。溯 源

东汉名将班超,早年曾率兵出击北匈奴贵族,战功显赫,随即与从事郭恂一起被派遣出使西域。他们刚到鄯善国(本为楼兰国,汉昭帝时改为鄯善)时,鄯善国王款待十分周到,后来却忽然转变了态度,对班超等人十分冷淡。班超敏锐地感到了鄯善国王的变化,猜想这一定是北匈奴派来了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于是班超唤来鄯善国侍臣,诈他道:“我听说北匈奴使臣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侍臣一听,十分惶恐,交待了一切。

班超一听,果然不出所料,便私自把随从的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说道:“现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异国,本是想立大功,以求发达。可匈奴使臣来到这里没有几天,鄯善王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说不定哪天他会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的身体骨肉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说该怎么办?”部下们都说:“在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马您调遣!”

于是,班超提议道:“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使他们不知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然后趁乱消灭他们。这时鄯善王就会吓破了胆,我们的事才能成功。”大家提出:这事要不要跟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怕郭恂胆小坏事,一口否定。就这样,班超独自率领三十六人,一举拿下匈奴军营,鄯善国举国震惊。于是班超和他的部下一起胜利完成了这次出使任务,与鄯善王结盟而还。不为五斗米折腰释义“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不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典出于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注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事人。溯 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身上。

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刘云是一个贪婪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馆驿,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鉴于上司的面子,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时,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从此隐居南山,终身不仕。

后人很欣赏陶渊明这种不向小人低头的品质,于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引用。用典

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不越雷池释义“不越雷池”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出于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后也引申出办事胆小怕事,不敢超越界限之意。注释

越:越过。

雷池:在今安徽望江。溯 源

东晋时期,世事混乱、朝野动荡,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在众多的权贵中,庾亮声势最大。

庾亮身为护军将军,执掌着中央大权,做事稳重、谨慎,深受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晋成帝对庾亮的器重,深深地刺痛了与庾亮同朝为官的苏峻。苏峻曾先后担任过东晋的淮陵内史和兰陵相,于“王敦之乱”时,一举攻破了王敦的大营,可以说是功勋赫赫。

由于晋成帝总是对庾亮大加赞赏,而对苏峻却不闻不问,这激起了当时正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的强烈不满。328年,他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苏峻起兵讨伐庾亮的消息,迅速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温峤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却写信令温峤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了。虽然后来苏峻曾攻入建康,并大肆杀掠、专擅朝政,但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他,他最后只落得了一个战败被杀的下场。而庾亮深明大义的品质,以及“不越雷池一步”的令信却得以流传千古。用典

虽无惊天地、泣鬼神、利国利民的大功德,也是乐天敬业,不越雷池一步。——现代·王朔《枉然不供》沧海桑田释义“沧海桑田”原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出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注释

沧海:大海。

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田园。溯 源

相传蔡经家曾降过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人们也不知此二仙来于何处,只记载了当天二仙先后从天而降以及宴飨的过程。

据说某天,仙人王远在一群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人们只见一位仙人戴着远游的帽子,腰上悬着虎头形的箭袋,衣服上的彩色绶带飘扬着,远远地看去,飘逸却又不失威风。当仙人降落于蔡经家庭院后,逐一与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而簇拥他的那些人也全部隐没了。

王远独坐凡间觉得有些寂寞,决定邀请麻姑同来。于是,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只见曾陪伴在仙人身边的使者翩然而来。王远吩咐使者去请麻姑。片刻之后,使者在空中向王远报告说:“麻姑向您致意,她说五百年未见先生了。她现在正奉命巡视蓬莱,请先生稍待片刻,即来。”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一位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带着只及王远一半的随从便翩然而至了。她梳着长到腰间的秀发,穿着华美的服饰,不知是何种质料的衣服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王远向大家介绍说:“此女便是麻姑。”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上次见面以来,我亲眼见到东海曾三次变为桑田。刚才巡视蓬莱,发现蓬莱海水比以前又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也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用典

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唐·储光羲《献八舅东归》豺狼当道释义“豺狼当道”是指狼群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注释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溯 源“豺狼当道”一词源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的黑暗统治。141年,正是汉顺帝永和六年,一个名叫梁冀的人倚仗显赫的家世,出现在东汉末期的历史舞台上。

梁冀父梁商为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其家族曾先后出过三个皇后、七个侯爵、两个大将军、六个贵人、三个驸马,家族鼎盛时期任国卿、军将、府尹、校尉等高官的族人曾达到五十七人,可谓外戚专权的最强势力。由于如此显赫的家世,梁冀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河南尹的要职,而在其父去世后,他更是名正言顺地接替了父职。

142年,东汉王朝在外戚专权之下,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百姓的呼号声以及人们被迫揭竿而起的呼声不断,顺帝决定派遣八名大臣巡视天下,惩罚奸佞。在这八名钦差大臣中有一位年纪最轻、官位最低的贵族公子,名为张纲,时任侍御史。张纲虽然出身贵族,但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操行贞利,早就对以梁冀为首的外戚干涉朝政不满。

于是,在接到皇帝巡行天下的诏令,其他大臣迅速奔赴各地后,张纲却行动迟缓,细细考察各地方官吏的吏治。然而在考察过程中,张纲发现各地方官吏都为外戚梁氏家族马首是瞻。张纲内心忧愤不已。

一天张纲出了都城,正行至几里外的洛阳都亭,却突然下车叫随从将车拆毁,并命令从人把车轮埋入地下。从人不解,问其原因,他愤慨地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随即,他调转方向返回都城,连夜上书痛指梁冀十五大罪状。一时间,京师震悚,百官惴惴不安。

然而梁氏家族势力太大了,顺帝也不得不忌惮其威势,张纲上书痛斥外戚专权一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当时,天下盗贼蜂起,广陵盗贼最为猖獗。梁冀为报上书之仇,趁机举荐张纲为广陵太守,企图借乱兵和贼人之手将其杀掉。

孰料,张纲单车赴任,凭借自己一身的胆气与为国抛头颅的热情,一到广陵就设法找到盗贼之首张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张婴等人在张纲的劝说下,第二天便带领部下一万多人连同亲属至太守府请降。由于辛苦劳累,张纲到任一年,就因病而死,时年四十六岁,但他敢于直面权势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用典

男子汉非不以功名为念,那堪豺狼当道,不如只在家中侍奉尊堂兄弟。——元·宫大用《范张鸡黍》草木皆兵释义“草木皆兵”是指将一草一木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此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注释

木:树。

兵:士兵。溯 源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晋王朝。当时的苻坚春风得意,正处于“战无不利,攻无不克”的人生巅峰,于是他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前去攻打东晋王朝。而东晋王朝也派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十分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放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同晋军首战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苻坚这才认识到晋军的厉害。当时正值隆冬,苻坚与弟弟苻融登上了寿阳城头,亲自视察敌情。当时阴雾蒙蒙,双方军队隔着淝水,苻坚远远望去,只见对岸敌军桅杆林立,兵将持刀执戟,战船密布,阵容颇为整齐。穿过淝水向北,连绵起伏的八公山下,驻扎着晋军的大本营。随着一阵风呼啸而过,山上微微晃动着的草木,就像是漫山遍野的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对弟弟苻融说道:“这也是强敌呀,敌兵的人数也有不少啊!”

或许是由于心理的震慑作用,在紧接而来的秦晋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不仅弟弟苻融阵亡,就连秦王苻坚自己也受伤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鸣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用典

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长风破浪释义

此成语比喻志向远大,多用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宗悫传》:“叔父问所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注释

长风:从远处吹来的风。溯 源

宗悫是南朝宋时的一位猛将,其年少时便呈现出豪迈的气概。南北朝时,士大夫都以作文和赏析义理作为自己的事业,宗家也是如此。宗悫的兄弟都喜欢读书,唯有宗悫纵情任气,喜欢舞枪弄棒,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据记载,宗悫年少时,宗炳曾问他的志向,宗悫豪迈地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闻言,沉思多时,方叹道:“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会败坏我们的家族了。”

宗悫长大后,正值宋征伐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宗悫前去投奔时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的刘义恭,并自告奋勇带兵攻破敌军。而他最令人敬佩的是,凯旋时,宋军将士多挟带林邑的奇珍异宝或其他价值连城的物品,而宗悫除随身衣物外,一无所取,为文帝所嘉奖。宗悫是文帝、孝武帝两朝的猛将,在平定蛮叛、征伐林邑及讨平刘诞的军事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故让人敬服,他那“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壮志最令后人推崇。用典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长安米贵释义“长安米贵”形容大城市物价昂贵。源于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注释

长安:汉唐古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溯 源“长安米贵”这则成语与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有关。白居易小时候就很有才华,深得周围人的赞赏。古代有才能的人想要获得功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等待考试,即通过乡试、举试等方式,最终能金榜题名;另一种就是通过拜见当时的名士或大臣,只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可以获得推荐的机会。

白居易十六岁那年,为了应举,从江南到京都长安。由于当时应试的举子拜见大臣名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白居易也带着自己的诗歌拜见大名士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开玩笑地对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等到他翻看诗稿,首篇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句子,顾况忍不住连声叫好,说道:“能作出如此有文采的诗作,在长安住下去又有什么难的!”

从此,白居易便一举成名。后来,白居易又写了很多非常好、非常通俗的诗作,成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而顾况与他说的那句玩笑话——“长安米贵”也流传下来,成为后代形容在大城市里物价昂贵的专用成语。唱筹量沙释义“唱筹量沙”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把沙当做米,并在称量时高呼所称量的数字,以透露给不知内情的人。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出自唐·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亦作“唱沙作米”、“唱米作沙”。注释

唱:喊报。

筹:筹码,计数的用具。

唱筹:数计筹。溯 源

南北朝时期,北方已经被北魏统一了,然而南方还处于分裂之中。为了统一大业,北魏决定渡过黄河,攻打南朝宋。这个消息传到南朝宋后,宋文帝派大将檀道济率军抵抗。

在历城(今属山东济南),檀道济与北魏大军相遇。在与魏军打了三十多次仗后,魏军利用檀道济的大意,烧了宋兵的粮草。宋兵虽然个个英勇,却因没有军粮,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打算,准备退兵。

在宋兵中,有一个士兵听说已经没有粮草了,就逃到了魏营投降,并把宋军缺粮的情报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将领认为这是一个作战的好机会,就派出大军追击宋军,想把他们围困起来。宋军听说军粮已断,而且魏军将要围困过来,都很惊慌,有一些胆小的士兵已经打算先逃走了。

宋军一片混乱,而宋军的大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而且在魏军逼近的情况下,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众将士都糊涂了,不知道这个将领要做些什么。当天晚上,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士兵,亲自在一个灯火通明的营寨里查点粮食。有人偷偷向营寨里望了一下,只见一袋袋的米整齐地摆列着,一些士兵用斗子在量米,并把量好的米装进袋子里;而另一些士兵手里拿着用来计数用的竹子制作的筹码,高声喊出所称量的米的重量。大将领在量米,以及米足够大军吃的消息迅速在宋军中流传开来,并且传到了魏兵探子的耳朵里,宋军不再因断粮的消息而惊慌了,而魏兵也以为前面所收到的消息是假消息,不敢轻易追逐宋军。

于是,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从容不迫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到了安全地区,最终躲过了被击败的危险。而事实是,宋兵确实没有粮草了,那天檀道济在营寨里所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士兵所看到的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檀道济在窘迫的情况下,靠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车水马龙释义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也作“马龙车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溯 源

据记载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生活非常俭朴,即使位居皇后,也常常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从而赢得了后宫嫔妃对她的尊敬。

马皇后知书达理,很喜欢阅读《春秋》、《楚辞》等历史著作,因此对东汉时局认识比较清楚。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因此很多人都想巴结她。不久,皇帝就采纳了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家人封爵。而马太后根据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就借口说天旱是因为去年没有封马太后家人的缘故,因此再次要求分封。马太后听说了此事后,很气愤,于是专门颁了诏书。诏书上说:“那些提出要封外戚为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与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马家的舅父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饮食不求甘美,穿着也尽量朴素。我这样做,就是希望外亲可以好好反省自己。可是我前几天路过娘家住的濯龙园的门前,见去我娘家拜候、请安的人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的衣服鲜艳,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从此以后,再没人敢提“封外戚为爵”的事情了。沉鱼落雁释义

此成语多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意思是鱼见了都会沉入水底,大雁见了都会降落在沙洲之上。典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溯 源“沉鱼落雁”是指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和王昭君。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浣纱的姑娘,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美丽,不仅五官精巧,而且身材窈窕。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她俊俏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鱼儿都忘记了游水,而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代的王昭君又叫王嫱,也是个才貌双全的美女,是汉元帝时期的一名宫女。由于毛延寿从中作梗,汉元帝没有见过王昭君的美丽。当时匈奴强大,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就选她与单于结为姻缘。在皇帝下诏后,皇帝才见到王昭君,据说她丰腴漂亮,光彩动人,她的美丽惊动了整个朝野,连皇上都舍不得了。但由于皇帝是“金口玉言”,也只能让她出嫁给单于了。

在王昭君远离汉朝的途中,她看见从北方飞回南方的大雁,不由得引起无尽的乡思,于是,顺手弹起了身边的琵琶,抒发自己难解的情怀。谁知那群大雁听到昭君的琴声后,竟然忘记抖动翅膀而跌落在地上。“落雁”之名亦流传开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释义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成事的人是萧何,坏事的人也是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造成的。也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注释

萧何: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大臣,因功拜为丞相,封为侯。溯 源

韩信也是汉初的大将,他与萧何可称得上是汉高祖刘邦的左膀右臂,但韩信最初被赏识却是因为萧何。据《史记》记载,韩信最初在项羽手下做一个小官,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都没有被采用,于是,他就从楚军阵营逃出来投奔了刘邦。

起初,刘邦并不欣赏韩信,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韩信很沮丧。一次偶然间,刘邦的丞相萧何认识了韩信,与他几次交往后,发现韩信是一个世间少有的军事奇才,几次向刘邦推荐,刘邦都不以为意。

汉军到了蜀地后,很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然不被重用,便也随同大家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禀告刘邦,放下还未处理完的公文,连夜将韩信追了回来,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对刘邦说:“韩信曾经只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他虽有万千才能,却无法施展。如今虽然您封他为大将军,但底下的将士却并不会服从他。”刘邦说:“那你说怎么办?”萧何想了想说道:“要想底下的将士服从韩信,首先您必须先承认韩信的才能。您要造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您沐浴更衣,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您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就照你说的办吧。”几天后,刘邦果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也不负众望,在刘邦与萧何的支持下,为汉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赏,也集聚了自己的军队,在楚汉之争时,韩信带领自己熟悉的军队更是节节胜利。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韩信有个谋士叫蒯通。他认为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刘邦到时候会怀疑韩信,于是,他就怂恿韩信造反,韩信不忍心这么做。

刘邦平定天下后,虽然封韩信为楚王,但对韩信很不放心,并听信谗言,将韩信由楚王的职位降为淮阴侯。韩信从此也开始怨恨刘邦,常常称病不上朝。后来,巨鹿的守将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叛,韩信称病没去。当时,有人向吕后告密,说韩信已与陈郗达成协议,他要聚集一些亡命之徒袭击吕后和太子,是陈郗的内应。

吕后聚集各大臣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意。他让吕后假称皇上已经平定了陈郗的叛乱,让群臣来拜贺,从而骗韩信入朝。韩信一来便被武士抓了起来,吕后命令即时在长乐宫前将韩信斩首,一代名将便从此销声匿迹了。

由于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人们就将这个故事概括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释义

这一成语的原意是指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结果导致水尽鱼死。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北齐·杜弼《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注释

殃:灾祸。

池:护城河。溯 源

古时候为了城镇的安全,会在城门四周挖一条护城河,向其中灌满水,这样不利于敌人攻打城池。春秋时,宋国有一座城池,平日里战火很少波及到这里,所以人民平静的生活,鱼儿也在护城河水中快乐地游着。

一天,城门突然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与自己离得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他鱼都没有逃走。然而,一会儿,人们就纷纷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河边取水。片刻后,火被扑灭了,而护城河中的水也取干了,满河的鱼都遭了殃。用典

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端惹出许多是非。——现代·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释义

此成语指趁着当时的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乘兴而来”也常与“败兴而返”或“败兴而归”连用。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注释

乘:趁着。

兴:兴致,高兴。溯 源

王徽之是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据记载,此人生性高傲,喜爱自由,不喜欢受人约束,经常做一些豪放不羁的事情。他生性爱游山玩水,虽然也在朝任职,但经常因出游而耽误处理公事。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一带,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

有一年冬天,山阴下雪了,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好几天。待雪停时,正是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天地一片洁白,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与纯洁。王徽之见到此景,顿时兴致勃勃,情不自禁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扬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准备小船,打算连夜前往朋友家,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朋友远在剡溪。小船在河中轻快地行进着,伴着清凉的月光与洁白的雪景,王徽之如同在仙境中畅游一样。王徽之带着些微醉,不断催促船夫将船划得再快一些,以期望能快点见到戴逵,与他共享美景。船儿行驶了一夜,近拂晓时,终于到剡溪了。然而王徽之并没有上岸去找朋友,相反,他反而让船夫调转船头,将船撑回去。船夫很疑惑,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朋友。只见王徽之淡淡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用典

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程门立雪释义“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后来比喻尊师重道的行为。出自《二程全书·外书十二》:“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元·脱脱等《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

程:程颐,宋朝著名理学家。

立:侍立。溯 源

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有很多学子都希望能拜“二程”为师,学习理学。当时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爱好钻研,曾拜程颢为师,深得程颢的赞赏。程颢去世前,就将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