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习题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9:37:46

点击下载

作者:程珂,沈雪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络腧穴学习题集

经络腧穴学习题集试读:

前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和实验指导,目的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强化,以便提升学习效果。

习题集与现行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一致,与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一致。习题覆盖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内容编排与相应教材的章、节一致,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复习。题型与各院校各学科现行考试题型一致,同时注意涵盖国家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题型。命题要求科学、严谨、规范,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课程更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为方便学生全面测试学习效果,每章节后均附有参考答案。

实验指导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实验设备和条件,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仅提供基本实验原理、方法与操作指导,相关学科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选择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本套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等与教材配套学习和复习应考使用。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便今后不断修订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9月

编写说明

本习题集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的配套用书,可供中医药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等相关专业学生复习时使用,也可作为参加职业中医师资格考试复习的参考书。本习题集以章为单位编排,与《经络腧穴学》教材章次及章名对应一致。每章包括内容提要、重点解析、难点解析和习题(包括答案)。

内容提要部分是对本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包括掌握、熟悉的内容。重点难点解析部分编写了学生学习时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习题部分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选择12题包括A、B和A三种题型,参考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中《经络腧穴学》部分的内容编写,答题方法如下:1

A型题:每道题都有A、B、C、D和E5个备选答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B型题:每道题由A、B、C、D、E5个备选答案与2个题干组成,5个备选答案在前,题干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干选择1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被选择1次或1次以上。2

A型题:为病案分析题,每道题都有A、B、C、D和E五个备选答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各章习题内容均出自《经络腧穴学》相应章中,故练习时可参考《经络腧穴学》相应篇章的内容。书后附有模拟试卷两套,内容涉及各篇章,以供学生和读者综合练习之用。

敬请广大同仁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改,不断完善。《经络腧穴学习题集》编委会2018年3月绪言第一章 经络概述一、内容提要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要重点掌握其名称、分布、走向、流注、和衔接规律;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其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应予以充分认识。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腔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两者的异同需掌握。

2.经络学说不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经络的作用还体现在中医各科的临床应用中。应掌握经络的作用,熟悉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二、重点难点解析

1.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2.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8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4.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三、习题(一)选择题1

[A型题]

1.循行于腹部的十二经脉由内向外依次是(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B.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C.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 D.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E.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

2.手足三阴经穴位能治疗头面部疾病主要是因为(  )。

A.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 B.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关系

C.阴经与阳经有交会关系 D.心、肝经经脉上达头部

E.经脉与络脉的内在联系

3.以“手足、阴阳、脏腑”命名的是(  )。

A.十二经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十二经筋

4.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  )。

A.太阴在前,少阴居中,厥阴在后

B.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

C.少阴在前,厥阴居中,太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居中,厥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居中,太阴在后

5.足三阳经在躯干的分布规律是(  )。

A.太阳在前,阳明居中,少阳在后

B.太阳在前,少阳居中,阳明在后

C.少阳在前,太阳居中,阳明在后

D.阳明在前,太阳居中,少阳在后

E.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

6.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  )。

A.肝与心 B.胆与心包 C.肾与大肠

D.心包与三焦 E.脾与肺

7.在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

A.额头部 B.头面部 C.上肢部

D.胸部 E.下肢部

8.在经络系统中,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筋 C.十二皮部

D.十五络脉 E.十二经别

9.同名经的交接部位是(  )。

A.胸 B.腹 C.手足

D.头面 E.背部

10.在心中衔接的经脉是(  )。

A.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 B.足少阴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D.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11.在无名指处交接的是(  )。

A.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B.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D.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12.小肠经和心经衔接于(  )。

A.小指 B.无名指 C.中指

D.食指 E.拇指

13.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衔接于(  )。

A.心中 B.肺中 C.小指

D.大趾 E.头面

14.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衔接于(  )。

A.耳旁 B.耳中 C.外眦

D.内眦 E.目中

15.在鼻旁衔接的经脉是(  )。

A.一对表里经 B.一对同名阳经 C.一对同名阴经

D.一阴一阳经 E.两条阴经

16.在食指衔接的经脉是(  )。

A.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B.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E.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阴心经

17.位于胸腹部第一侧线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任脉 E.足少阳胆经

18.位于胸腹部第二侧线的经脉为(  )。

A.胆经 B.膀胱经 C.肾经

D.脾经 E.胃经

19.位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的经脉为(  )。

A.胆经 B.膀胱经 C.肾经

D.脾经 E.胃经

20.足少阴肾经距腹正中线和距胸正中线分别是(  )。

A.0.5寸和2寸 B.2寸和0.5寸 C.2寸和1寸

D.4寸和2寸 E.6寸和4寸

21.足阳明胃经距胸正中线和距腹正中线分别是(  )。

A.0.5寸和2寸 B.2寸和0.5寸 C.2寸和1寸

D.4寸和2寸 E.6寸和4寸

22.足太阴脾经距腹正中线和距胸正中线分别是(  )。

A.0.5寸和2寸 B.2寸和0.5寸 C.2寸和1寸

D.4寸和2寸 E.4寸和6寸

23.营气从足阳明胃经流注到的经脉是(  )。

A.手太阴肺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24.下列经脉没有按照气血循行流注顺序排列的是(  )。

A.胆经、肝经、肺经 B.心经、小肠经、肾经

C.大肠经、胃经、脾经 D.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E.三焦经、胆经、肝经

25.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  )。

A.从胸走手 B.从足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胸 E.从胸走足

26.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  )。

A.腕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下 C.肘膝关节以上

D.肩关节、髀枢周围 E.四肢末端的指、趾部

27.十五络脉指十二经脉之别络,以及(  )。

A.带脉之络、冲脉之络、脾之大络

B.带脉之络、冲脉之络、胃之大络

C.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

D.任脉络、督脉络、胃之大络

E.任脉络、督脉络、冲脉之络

2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任脉别络散布于腹部 B.督脉别络散布于头部

C.脾之大络散布于全身 D.大肠经之络脉走向肺经

E.心经之络脉走向小肠经

29.下列对经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其循行均起始于四肢末端 B.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C.有刚筋、柔筋之分 D.手三阴经筋起于贲

E.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30.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既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也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具有以上特点的经脉的名称是(  )。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络脉 E.奇经八脉

31.现存最早的经络文献是(  )。

A.《灵枢》《素问》 B.《内经》《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脉书》 E.《脉经》

32.《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滑伯仁 E.杨继洲

33.《针经指南》的作者是(  )。

A.王执中 B.王惟一 C.滑伯仁

D.窦默 E.杨继洲

34.《十四经发挥》的主要蓝本是(  )。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C.《针灸资生经》 D.《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E.《针灸大成》

35.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A.《内经》《难经》 B.《灵枢》《素问》 C.《脉经》

D.《脉书》 E.《针灸甲乙经》

36.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  )。

A.杨继洲 B.皇甫谧 C.华佗

D.李学川 E.高武

37.《针经》是指(  )。

A.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针灸大成》

38.《针灸逢源》的作者是(  )。

A.李学川 B.王叔和 C.华佗

D.孙思邈 E.皇甫谧

39.《奇经八脉考》的作者为(  )。

A.杨继洲 B.高武 C.何若愚

D.李时珍 E.孙思邈

40.手、足三阳经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  )。

A.阳明在前,太阳在侧,少阳在后

B.太阳在前,少阳在侧,阳明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侧,太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侧,少阳在后

41.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分布是(  )。

A.内侧前廉 B.外侧前廉 C.内侧中行

D.外侧后廉 E.内侧后廉

42.足三阴经从起始部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  )。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43.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头面部 B.腹部 C.胸部

D.四肢外侧 E.指(趾)部

44.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部位是(  )。

A.目外眦 B.目内眦 C.目中

D.目内眦下 E.目外眦上

45.沿腹中线旁开5分,胸中线旁开2寸,到达锁骨下缘的经脉是(  )。

A.足阳明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

46.与足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  )。

A.足厥阴 B.足少阳 C.足阳明

D.手太阳 E.手少阳

47.手阳明经络于(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8.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接的经脉是(  )。

A.手少阳三焦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49.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黄帝明堂经》

E.《针灸甲乙经》

50.十五别络的组成是(  )。

A.十二经别络加上冲脉、任脉、督脉之别络

B.十二经别络加上任脉、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

C.十二经别络加上脾之大络、胃大络和督脉之络

D.十二经别络加上胃大络和督脉、任脉之别络

E.十二经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和督脉、冲脉之别络

5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  )。

A.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52.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交接于(  )。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部 E.上肢部

53.在上肢内侧面,从前向后经脉分布顺序正确的是(  )。

A.肺经、心包经、心经 B.心包经、心经、肺经

C.肺经、大肠经、小肠经 D.大肠经、小肠经、心经

 E.肺经、心经、心包经

54.在下肢外侧面,从前向后经脉分布顺序正确的是(  )。

A.胆经、胃经、肾经 B.胃经、胆经、膀胱经

C.胃经、膀胱经、肾经 D.胃经、膀胱经、胆经

55.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

A.络脉→孙络→经脉 B.孙络→经脉→络脉

C.经脉→孙络→络脉 D.络脉→经脉→孙络

E.孙络→络脉→经脉

5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

A.王焘 B.滑伯仁 C.杨继洲

D.汪机 E.李时珍

57.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58.《脉书》记载脉气的运行特点是(  )。

A.从四肢部开始 B.从躯干部开始

C.手足各经脉互相衔接 D.与《内经》中描述的一样

E.以上都不是

59.经络理论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不包括(  )。

A.分经诊络 B.分经辨证 C.循经取穴

D.药物归经 E.经络诊法

60.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  )。

A.任脉络 B.督脉络 C.冲脉络

D.脾之大络 E.脾经络脉

61.多气多血之经是(  )。

A.少阳经 B.阳明经 C.太阳经

D.太阴经 E.厥阴经

62.多血少气之经是(  )。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

63.三焦经在上肢的循行部位是(  )。

A.外侧前缘 B.内侧中线 C.外侧后缘

D.内侧前缘 E.外侧中线

64.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肝经向下流注的经脉是(  )。

A.膀胱经 B.胆经 C.三焦经

D.心经 E.肺经

[B型题]

A.任脉与督脉 B.阴脉与阳脉

C.手少阴经脉与手太阳经脉 D.足少阴经脉与足太阴经脉

E.手太阴经脉与手少阴经脉

1.有表里关系的是  答案:(  )。

2.无所属穴位的是  答案:(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脉 C.奇经八脉 D.十五络脉 E.十二经筋

3.经络系统的主体是  答案:(  )。

4.不进入胸腹腔的是  答案:(  )。

A.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 B.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阴肺经与足厥阴肝经 D.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5.在胸中交接的经脉是  答案:(  )。

6.在内眦交接的经脉是  答案:(  )。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7.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的经脉是  答案:(  )。

8.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的经脉是  答案:(  )。

A.足太阳经别 B.任脉 C.足太阳经脉

D.带脉 E.手太阴经筋

9.加强与心和头联系的是  答案:(  )。

10.与膈有联系的是  答案:(  )。

A.十五络脉 B.十二皮部 C.十二经脉

D.十二经别 E.十二经筋

11.均起于四肢末端,不属络脏腑的是  答案:(  )。

12.具有“离、入、出、合”分布特点的是  答案:(  )。

A.枢儒 B.害蜚 C.关蛰

D.枢持 E.害肩

13.阳明皮部名称为  答案:(  )。

14.少阴皮部名称为  答案:(  )。

A.害肩 B.关蛰 C.关枢

D.枢儒 E.枢持

15.太阳皮部名称  答案:(  )。

16.少阳皮部名称  答案:(  )。

A.手少阴经筋 B.足少阴皮部 C.冲脉

D.手太阳经别 E.脾之大络

17.别道奇行的是  答案:(  )。

18.加强表里及脏腑联系的是  答案:(  )。

A.太阴在前,少阴居中,厥阴在后

B.太阴在前,厥阴居中,少阴在后

C.少阴在前,厥阴居中,太阴在后

D.少阴在前,太阴居中,厥阴在后

E.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

19.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的分布规律是  答案:(  )。

20.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  答案:(  )。

A.《黄帝内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针灸大成》

21.标志着针灸理论形成的书是  答案:(  )。

22.《内经》中最详尽记载经络的书为  答案:(  )。

A.《扁鹊神应玉龙经》 B.《针经指南》 C.《圣济总录》

D.《明堂灸经》 E.《针灸聚英》

23.“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初见于  答案:(  )。

24.明代的针灸专著有  答案:(  )。

A.《医学指归》 B.《针经指南》 C.《针经》

D.《明堂流注》 E.《脉书》

25.将经络与药物结合起来的书为  答案:(  )。

26.《九卷》又称  答案:(  )。

A.《黄帝针灸甲乙经》 B.《针经指南》 C.《难经》

D.《经络分野》 E.《奇经八脉考》

27.“流注八穴”初见于  答案:(  )。

28.首先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的是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脈

2.

3.脉

4.一源三歧

5.经络

6.浮络

7.孙络

8.血络

9.六合

10.十四经

11.奇经八脉

12.十二经别

13.十二经筋

14.十二皮部

15.关阖枢

16.分部诊络

17.药物归经(三)填空题

1.《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____,外络于________。

2.经络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有下列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起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5.躯干部的三络主要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6.经脉的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在________衔接,阳经与阳经在________部衔接,阴经与阴经在_______部衔接。

7.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阳经_______,足三阳经_______。

8.经络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9.十二经脉的名称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

10.阴阳经脉中阴气最盛的为________、其次为_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阳气最盛的为_______、其次为_______、再其次为_______。

11.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对应为三组: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2.手三阴在上肢的排列,前为_______,中为_______,后为_______。

13.足三阳在下肢的排列,前为_______,中为_______,后为_______。

14.足三阴在下肢的排列,至内踝上________寸处,________经和________经交叉后排列为_______在前,_______在中,_______在后。(四)简答题

1.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有何异同。

2.举例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3.何为十二皮部?皮部理论有何临床价值?(五)论述题

试述分经辨证的临床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型题]

1.E 2.A 3.A 4.B 5.E 6.D 7.D 8.E 9.D 10.D 11.D 12.A 13.B

14.C 15.B 16.C 17.B 18.E 19.D 20.A 21.D 22.E 23.B 24.B 25.C

26.B 27.C 28.C 29.D 30.B 31.D 32.D 33.D 34.D 35.E 36.B 37.C

38.A 39.D 40.D 41.A 42.D 43.A 44.B 45.C 46.C 47.D 48.A 49.D

50.B 51.A 52.D 53.A 54.B 55.E 56.C 57.B 58.A 59.A 60.C 61.B

62.C 63.E 64.E

[B型题]

1.C 2.B 3.B 4.D 5.B 6.D 7.C 8.D 9.A 10.E 11.E 12.D 13.B

14.A 15.C 16.E 17.C 18.D 19.E 20.B 21.A 22.B 23.A 24.E 25.A

26.C 27.B 28.C(二)名词解释

1.脈: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2.:是“脉”的异体字,血管之意。

3.脉:指血管。

4.一源三歧: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5.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联系通道。

6.浮络: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7.孙络:是指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8.血络:肉眼可见的浅表血管,属络脉。

9.六合: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0.十四经:手足阴阳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的总称。

11.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其具有特殊作用,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12.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13.十二经筋: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14.十二皮部: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

15.关阖枢:以门栓、门板和门轴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16.分部诊络: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17.药物归经:把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它是经络理论在临床应用的一个方面。(三)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3.经络诊法 分经辨证 循经取穴 药物归经

4.沟通表里两经 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5.渗灌气血

6.手足 头面 胸

7.从手走头 从头走足

8.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9.手足 阴阳 脏腑

10.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明 太阳 少阳

11.太阴 阳明 少阴 太阳 厥阴 少阳

12.太阴 厥阴 少阴

13.阳明 少阳 太阳

14.8 足厥阴肝 足太阴脾 太阴 厥阴 少阴(四)简答题

1.简述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有何异同。

答: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一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通过“离、入、出、合”的分布特点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的作用,所不同者: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则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而且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浮络”“孙络”“血络”。

2.举例说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答: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8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

如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其中,上肢内侧面前缘及大指桡侧端为手太阴,上肢内侧面中间及中指桡侧端为手厥阴,上肢内侧面后缘及小指桡侧端为手少阴;手三阳经与之对应分布于上肢的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的内侧。其中,大趾内侧端及下肢内侧面中间转至前缘为足太阴,大趾外侧端及下肢内侧面前缘转至中间为足厥阴,小趾下经足心至下肢内侧面后缘为足少阴。足三阳经则分别对应分布于下肢的外侧前缘、中间及后缘。

3.何为十二皮部?皮部理论有何临床价值?

答: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于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所以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的作用。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由外向内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应到皮部。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一是通过在皮部的诊察以推断内部的疾病,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二是在临床上使用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治疗疾病。(五)论述题

试述分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答:经络“内联府藏,外络支节”。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分经辨证就是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如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说明本经一旦发生病理变化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其循行所过部位的所称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如手少阴络脉“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通过这些病症表现,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用穴。皮部之病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以反应疾病的性质和传变。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其所主病症又有其特殊性质,故而主疾病之变。

通过分经辨证对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症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腧穴概述一、内容提要

1.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的概念、分类及特定穴、和定位方法应重点掌握,并了解腧穴的命名。

2.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腧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及主治规律应掌握。二、重点难点解析

1.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经穴中的特定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和交会穴。这些特定穴在十四经中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故各类特定穴的定义、分布和临床应用特点均应掌握。

2.腧穴的作用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既能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又能接受刺激、防治疾病。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方面的特点,即邻近作用、远道作用和特殊作用。每个腧穴都有较广泛的主治范围,这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有直接关系。无论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还是对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即“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3.腧穴定位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确定腧穴位置,要以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则用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只是对骨度分寸的一种比拟,不能以此为准而不按骨度规定。三、习题(一)选择题1

[A型题]

1.腧穴可分为(  )。

A.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B.十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C.十四经穴、特定穴、络穴 D.十四经穴、阿是穴、特定穴

E.十四经穴、阿是穴、奇穴

2.《内经》中所记载的经穴数为(  )。

A.约160个 B.200个 C.309个

D.349个 E.361个

3.《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

A.160个 B.349个 C.354个

D.360个 E.361个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是(  )。

A.唐代、孙思邈 B.北宋、王惟一 C.晋代、皇甫谧

D.明代、杨继洲 E.元代、滑伯仁

5.五输穴中经气“所行”处为(  )。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6.肾经的原穴为(  )。

A.大陵 B.太渊 C.太冲

D.太溪 E.太白

7.根据骨度分寸,眉心至后发际的距离为(  )。

A.3寸 B.6寸 C.9寸

D.12寸 E.15寸

8.下面的骨度分寸错误的是(  )。

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B.两乳头之间8寸

C.髌尖至外踝尖13寸 D.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

E.歧骨至脐中8寸

9.脾的俞募穴分别是(  )。

A.脾俞、梁门 B.脾俞、足三里 C.脾俞、天枢

D.脾俞、中脘 E.脾俞、章门

10.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

A.肝病、脾胃病 B.肾病、脾胃病 C.肺病、肾病

D.心胸病 E.腹部病

11.五输穴位于(  )。

A.指趾端 B.腕踝关节附近 C.肘膝及以下

D.肘膝以上 E.四肢部

12.不属于八会穴的穴位是(  )。

A.太渊 B.期门 C.膈俞

D.膻中 E.绝骨

13.根据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

A.4寸 B.5寸 C.6寸

D.7寸 E.8寸

14.根据骨度分寸法,臀横纹至膝中是(  )。

A.18寸 B.16寸 C.15寸

D.14寸 E.13寸

15.下列穴位不是络穴的是(  )。

A.丰隆 B.公孙 C.飞扬

D.太溪 E.外关

16.既是八会穴又是合穴的是(  )。

A.委中 B.委阳 C.阳陵泉

D.足三里 E.太渊

17.在特定穴中,偏历属于(  )。

A.八会穴 B.络穴 C.郄穴

D.原穴 E.井穴

18.下列不是郄穴的是(  )。

A.孔最 B.郄门 C.中渚

D.养老 E.地机

19.《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记载中,“所注”处为(  )。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

20.五输穴中“荥”穴多分布于(  )。

A.肘、膝关节以上 B.肘、膝关节以下 C.腕、踝关节以上

D.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E.四肢末端

21.特定穴中下合穴多分布于(  )。

A.下肢踝关节附近 B.上肢腕关节附近

C.下肢膝关节附近及以下 D.上肢肘关节以下

E.上肢肩关节以下

22.人体共有郄穴(  )。

A.14个 B.15个 C.17个

D.16个 E.12个

23.任、督两脉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  )。

A.热病 B.头面病 C.背腰病

D.脏腑病 E.咽喉病

24.下列特定穴中治疗急性病证应首先选用(  )。

A.原穴 B.俞穴 C.八会穴

D.八脉交会穴 E.郄穴

25.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应选用(  )。

A.五输穴 B.原穴 C.络穴

D.下合穴 E.郄穴

26.下列特定穴中,不全在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27.治疗表里经疾病,络穴常配伍的特定穴是(  )。

A.郄穴 B.原穴 C.俞穴

D.募穴 E.合穴

28.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8寸 B.9寸 C.5寸

D.13寸 E.12寸

29.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2寸 B.9寸 C.1l寸

D.8寸 E.7寸

30.在背部与两肩胛骨下角相平的是(  )。

A.第5胸椎 B.第6胸椎 C.第7胸椎

D.第8胸椎 E.第9胸椎

31.根据骨度分寸规定,胸剑联合至脐中之间的长度是(  )。

A.6寸 B.6.5寸 C.7寸

D.8寸 E.9寸

32.“一夫法”是指(  )。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拇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无名指同身寸

33.八脉交会穴中,与督脉相通的经穴是(  )。

A.列缺 B.冲阳 C.后溪

D.外关 E.照海

34.下列不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是(  )。

A.公孙、内关 B.合谷、委中 C.后溪、申脉

D.列缺、照海 E.外关、足临泣

35.三焦的下合穴是(  )。

A.委中 B.委阳 C.上巨虚

D.下巨虚 E.天井

36.下列不属于原穴的是(  )。

A.太溪 B.太渊 C.太白

D.大钟 E.大陵

37.下列八脉交会穴中通于任脉的是(  )。

A.列缺 B.公孙 C.申脉

D.内关 E.照海

38.下列不属于郄穴的是(  )。

A.郄门 B.阴郄 C.阳交

 D.跗阳 E.冲阳

39.下列不属于原络配穴的是(  )。

A.太渊、偏历 B.太溪、飞扬 C.京骨、大钟

D.大陵、通里 E.冲阳、公孙

40.下列属于俞募配穴的是(  )。

A.肺俞、太渊 B.小肠俞、上巨虚 C.胃俞、足三里

D.心俞、膻中 E.肺俞、中府

41.在五输穴中,合穴主要治疗(  )。

A.心下满 B.身热 C.体重节痛

D.喘咳寒热 E.逆气而泄

42.八会穴中的脉会穴是(  )。

A.阳陵泉 B.悬钟 C.太渊

D.膻中 E.中脘

43.在五输穴中,荥穴主要治疗(  )。

A.心下满 B.身热 C.体重节痛

D.喘咳寒热 E.逆气而泄

44.有关阿是穴,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又称为天应穴 B.无固定名称 C.无固定位置

D.可治疗局部病痛 E.只有一个穴位

45.髌尖(膝中)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3寸 B.14寸 C.15寸

D.16寸 E.18寸

46.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脏病一般多用(  )。

A.合穴 B.络穴 C.背俞穴

D.输穴 E.募穴

47.下列腧穴中不是下合穴的是(  )。

A.足三里 B.阳陵泉 C.委中

D.合阳 E.委阳

48.下列腧穴中通于阳脉的八脉交会穴是(  )。

A.足临泣 B.后溪 C.外关

D.申脉 E.列缺

49.膀胱经的络穴是(  )。

A.飞扬 B.承山 C.跗阳

D.委阳 E.承筋

50.心的募穴是(  )。

A.膻中 B.巨阙 C.鸠尾

D.中庭 E.中府

51.下列俞募配穴中错误的是(  )。

A.中脘、胃俞 B.关元、小肠俞 C.中府、肺俞

D.期门、膈俞 E.京门、肾俞

52.下列五输穴与五行相配,错误的是(  )。

A.经渠—金 B.支沟—火 C.中渚—土

D.侠溪—水 E.少府—火

53.根据骨度分寸法,肘横纹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

A.9寸 B.12寸 C.14寸

D.13寸 E.8寸

54.下面的骨度分寸错误的是(  )。

A.肘横纹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寸

B.歧骨至脐中9寸

C.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

D.臀沟至腘横纹14寸

E.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

55.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  )。

A.神志病,热病 B.咽喉病,耳病 C.口齿病,鼻病

D.腹部病 E.胸部病

56.各经荥穴不正确的是(  )。

A.脾经大都 B.肾经太溪 C.胆经侠溪

D.三焦经液门 E.小肠经前谷

57.下列各经合穴不正确的是(  )。

A.心包经曲泽 B.脾经阴陵泉 C.胆经阳陵泉

D.小肠经少海 E.肝经曲泉

58.任脉经穴主治不包括(  )。

A.神志病 B.下焦病 C.虚寒

D.中风闭证 E.中风脱证

59.下面所列络穴哪些是错误的(  )。

A.膀胱经—飞扬 B.胆经—绝骨 C.脾经—公孙

D.小肠经—支正 E.任脉—鸠尾

60.下列穴位的哪些不是募穴(  )。

A.日月 B.阳陵泉 C.中府

D.关元 E.期门

61.以下八脉交会配穴不正确的是(  )。

A.后溪—申脉 B.列缺—照海 C.列缺—申脉

D.外关—足临泣 E.内关—公孙

62.下列穴位哪些不是募穴(  )。

A.石门 B.梁门 C.章门

D.期门 E.京门

63.脾之大络,名为(  )。

A.天池 B.俞府 C.鸠尾

D.大包 E.虚里

64.心经的原穴是(  )。

A.少府 B.神门 C.阴郄

D.灵道 E.通里

[B型题]

A.偏历 B.光明 C.公孙

D.大钟 E.飞扬

1.胆经络穴是  答案:(  )。

2.脾经络穴是  答案:(  )。

A.太渊 B.太溪 C.太白

D.太冲 E.太阳

3.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  答案:(  )。

4.足太阴脾经的输穴是  答案:(  )。

A.1寸 B.3寸 C.6寸

D.9寸 E.12寸

5.“一夫法”的宽度是  答案:(  )。

6.外踝尖至足底折量为  答案:(  )。

A.合谷 B.大都 C.京骨

D.阳辅 E.太渊

7.属于八会穴中的脉会穴的是  答案:(  )。

8.属于五输穴中的输穴的是  答案:(  )。

A.肾经的合水穴 B.肾经的经金穴 C.肾经的荥火穴

D.肾经的输土穴 E.肾经的井木穴

9.太溪是  答案:(  )。

10.涌泉是  答案:(  )。

A.金 B.水 C.木

D.火 E.土

11.阴经荥穴的五行配属是  答案:(  )。

12.阳经荥穴的五行配属是  答案:(  )。

A.躯干部 B.头部 C.肘膝以下

D.肘膝以上 E.四肢部

13.俞、募穴分布在  答案:(  )。

14.八脉交会穴分布在  答案:(  )。

A.3寸 B.9寸 C.16寸

D.18寸 E.19寸

15.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为  答案:(  )。

16.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骨度分寸为  答案:(  )。

A.八会穴 B.络穴 C.郄穴

D.募穴 E.背俞穴

17.分布在四肢躯干的特定穴是  答案:(  )。

18.分布在胸腹部的特定穴是  答案:(  )。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19.分布在腕踝关节和肘膝关节之间的是  答案:(  )。

20.分布在掌指关节和腕踝关节之间的是  答案:(  )。

A.咽喉病 B.腹部病 C.背腰病

D.胸部病 E.神志病

21.手三阴经腧穴共同主治  答案:(  )。

22.足三阳经腧穴共同主治  答案:(  )。

A.奇穴 B.络穴 C.郄穴

D.经穴 E.阿是穴

23.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但未归入十四经的腧穴称为  答案:(  )。

24.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特定穴是  答案:(  )。

A.胃俞 B.阳陵泉 C.中脘

D.太渊 E.章门

25.八会穴中的筋会是  答案:(  )。

26.胆经的下合穴是  答案:(  )。

A.公孙、内关 B.委中、照海 C.后溪、足临泣

D.合谷、列缺 E.外关、申脉

27.属于八脉交会穴配穴法的是  答案:(  )。

28.属于原络配穴法的是  答案:(  )。

A.公孙 B.内关 C.后溪

D.列缺 E.足临泣

29.通督脉的八脉交会穴是  答案:(  )。

30.通阴维脉的八脉交会穴是  答案:(  )。

A.6寸 B.9寸 C.13寸

D.16寸 E.18寸

31.眉心至大椎穴的骨度分寸为  答案:(  )。

32.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为  答案:(  )。

A.骨度分寸法 B.手指比量法 C.固定标志定位法

D.活动标志定位法 E.一夫法

33.张口取耳门、听宫、听会穴运用的是  答案:(  )。

34.两眉中间取印堂运用的是  答案:(  )。

A.160 B.354 C.360

D.361 E.365

3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  答案:(  )。

36.《针灸逢源》载穴  答案:(  )。

A.太渊 B.合谷 C.后溪

D.内关 E.阳池

37.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腧穴  答案:(  )。

38.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  答案:(  )。

A.大杼 B.绝骨 C.太渊

D.膈俞 E.膻中

39.骨会  答案:(  )。

40.髓会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腧穴

2.经穴

3.阿是穴

4.五输穴

5.原穴

6.络穴

7.郄穴

8.背俞穴

9.募穴

10.下合穴

11.八会穴

12.八脉交会穴

13.中指同身寸

14.一夫法(三)填空题

1.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_______和针灸等治法的____________。

2.腧穴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3.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4.《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解释五输穴含义时指出“所出为___、所溜为___、所注为___、所行为___、所入为_______”。

5.胃的背俞穴为____________,募穴为___________。

6.阴经郄穴多治_________,阳经郄穴多治____________。

7.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与_______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与______相通;公孙配内关能共同治疗__________部病症。

8.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_________的六个腧穴。

9.臀沟至腘横纹,可作_______寸折量。

10.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的骨度折量为_________寸。(四)简答题

1.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并简单举例说明。

2.简述腧穴的分类及各类腧穴的特点。

3.何为五输穴?其名称有何含义?(五)论述题

试述腧穴的含义,及腧穴与经络的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型题]

1.E 2.A 3.B 4.B 5.D 6.D 7.E 8.C 9.E 10.E 11.C 12.B 13.B

14.D 15.D 16.C 17.B 18.C 19.C 20.D 21.C 22.D 23.D 24.E 25.D

26.D 27.B 28.D 29.B 30.C 31.D 32.D 33.C 34.B 35.B 36.D 37.A

38.E 39.D 40.E 41.E 42.C 43.B 44.E 45.A 46.C 47.D 48.D 49.A

50.B 51.D 52.C 53.B 54.B 55.A 56.B 57.D 58.D 59.B 60.B 61.C

62.B 63.D 64.B

[B型题]

1.B 2.C 3.B 4.C 5.B 6.B 7.E 8.E 9.D 10.E 11.D 12.B 13.A

14.C 15.E 16.D 17.A 18.D 19.D 20.C 21.D 22.E 23.A 24.C 25.B

26.B 27.A 28.D 29.C 30.B 31.E 32.C 33.D 34.C 35.B 36.D 37.D

38.A 39.A 40.B(二)名词解释

1.腧穴: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经穴:是指归属于经脉的腧穴。经穴有具体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

3.阿是穴: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4.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做的排列。

5.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

6.络穴:指络脉从本经别出之处的穴位。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7.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临床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8.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上下排列。背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及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9.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

10.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即六腑下合穴。

11.八会穴:是指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通会的8个腧穴

12.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四肢部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8个腧穴。

13.中指同身寸:是手指同身寸的一种,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14.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三)填空题

1.反应点 刺激点

2.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邻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4.井 荥 输 经 合

5.胃俞 中脘

6.血证 急性疼痛

7.冲脉 阴维脉 胃心胸

8.足三阳经

9.14

10.5(四)简答题

1.简述腧穴的治疗作用。

答:腧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邻近作用: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2)远道作用: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这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3)特殊作用:除了上述近治和远治作用外,有些腧穴还具有双向调节、整体调整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可通便。有些腧穴还能调治全身性的病症,如合谷、曲池、大椎等可治外感发热。

2.简述腧穴的分类及各类腧穴的特点。

答:腧穴一般可分为三类:(1)经穴:经穴是指归属于经脉的腧穴,有具体的穴名和明确的位置。(2)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腧穴,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多为经验效穴,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3.何为五输穴?其名称有何含义?

答: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做的排列。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因此古人分别将这五个穴位命名为“井、荥、输、经、合”。(五)论述题

试述腧穴的含义,及腧穴与经络的关系。

答: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密切相关。脏腑的病变可以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如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有时并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患有肺脏疾患的人,常可以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并审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来协助诊断。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通过针刺、艾灸等对腧穴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就能够治疗相应经络或脏腑的病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