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病中医外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4:08:04

点击下载

作者:徐三文,余腊梅,聂文平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五官病中医外治法

五官病中医外治法试读:

内容简介

中医诊治五官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仍被广泛而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现代临床,并深得广大患者的欢迎。本书从中医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大量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指导临床诊治为宗旨,突出五官病治疗中以中医外治为核心的方案。全书从【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等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常见眼科疾病、常见耳部疾病、常见鼻部疾病、常见咽喉部疾病、常见口腔科疾病等25种常见病证。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用书。可供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好的读物。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编写说明

中医外治是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系统的整体观念、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切实的临床疗效、灵巧的医疗手段、安全的施治途径令中外医学界刮目,尤其是近现代,西医药诸多弊端的日渐显露,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使数千年自然疗法的中医学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在此热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相关专家、教授,集体编撰中医外治方法系列丛书,其目的旨在系统总结中医外治历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方法,使之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供临床、教学、科研同道及广大患者参考、借鉴,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本系列丛书分若干分册,对中医外治法疗效理想的疾病进行分述,如颈肩腰腿痛、骨与关节病、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常见外科病、常见内科病、脊柱病、常见脑病、筋伤病、损容疾病、五官病等。

总的编写原则是:诊断以西医为主,治疗以中医为主;略于基础理论,详于防治方法。每病按【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外治方法】、【现代研究】四个部分进行逐一分述,力争使整个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更进一步贴近临床和科研。

本系列书的编辑和出版,始终得到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借此深表谢意!丛书中所述的外治方法包含了原作者及编著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了他们大量的汗水和艰辛,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乃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广大同仁及读者关心她、批评她,使之为中医外治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主编 徐三文 余腊梅 聂文平

一、麦粒肿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眼睑腺体急性化脓性炎症,为常见多发病。患者以青少年较多见,素体虚弱或有近视、远视及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罹患。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此愈彼起。病情轻者数日后可自行消散,病重者剧痛成脓,脓出始愈。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外麦粒肿: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的炎症;②内麦粒肿:睑板腺的炎症。本病属中医学“针眼”、“偷针”、“挑针眼”、“土疳”、“土疡”等范畴。【病因病理】

本病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营养不良的儿童、过度疲劳、糖尿病及抵抗力低下者较易罹患。睑缘及结膜的慢性炎症、眼部不洁、屈光不正等为本病常见的诱因。【诊断要点】

1.症状

患部有红、肿、热、痛的典型急性炎症表现。初起,眼睑局部发红痒痛,继之红肿疼痛剧烈,严重者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脓溃或切开排脓后,症状随之缓解。

2.体征(1)外麦粒肿:外麦粒肿的炎症集中在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初起红肿范围弥散,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可伴同侧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如感染靠近外眦部,还会引起反应性球结膜水肿。2~3天后,红肿局限,硬结变软,出现脓点,溃破排脓,炎症逐渐消退。(2)内麦粒肿:内麦粒肿的炎症浸润限制在睑板腺内,肿胀较局限,有硬结、压痛。睑结膜局限性充血、肿胀。2~3天后形成黄色脓点,可向结膜面溃破,溃后炎症逐渐消退。

3.辅助检查

严重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4.鉴别

注意与眼睑蜂窝织炎、睑板腺囊肿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穴贴膏(1)处方:石膏30g,黄连、黄芩、栀子、竹叶、赤芍、樟脑各9g,白术、扁豆、大黄各10g,升麻、生甘草、芒硝各6g,天花粉、麦冬各15g,冰片12g,香油3000g,红丹450g。(2)方法:上16味药粉碎,过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已知重量的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2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穴太阳、阳白、四白、合谷、曲池。贴患侧穴位,可交替使用,每次取2~3个穴位,每贴膏药48小时更换1次。

2.四黄膏(1)处方:大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份。(2)方法:将上药制成外用药膏。患眼点氯霉素滴眼液,涂抗生素眼膏。用75%酒精局部消毒患眼眼睑皮肤后将四黄膏均匀敷于患处,敷药面积为眼睑的大部分,盖敷料固定。次日揭去敷料,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再换药,一般2~3次治愈。

3.四物膏(1)处方:天花粉、天南星、生地黄、蒲公英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焙干研成细末,用食醋和液体石蜡油调成膏状,经高压消毒后备用。治疗时根据麦粒肿的大小,用不同量的膏剂,涂在纱布或胶布上敷贴患眼局部。每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4.拔毒膏(1)处方:川大黄90g,玄参、白蔹、射干、川芒硝各60g,木香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散,以鸡子白调和如膏状,敷贴眼睑长针眼处,药干即换之。

5.麦粒肿膏(1)处方:黄柏、大黄、栀子、白芷各50g,秦艽、生南星、陈皮各20g,天花粉90g,苍术40g,蜂蜡90g,芝麻油(或花生油)500g。(2)方法:先将前9味药除去杂质,烘干,混合粉碎,过120目筛。将芝麻油置锅内加热至150℃左右,恒温1小时,炼去油中水分,杀死微生物。将蜂蜡用另一容器化开,透过两层纱布过滤于油内,约15分钟,离火降温。待油温降到100℃时,将药粉慢慢撒入油内,并不断搅匀至冷成膏,收贮备用。用时,剪1块与麦粒肿大小相近的脱脂棉片,将膏药涂于上面(约1mm厚),贴于患处,戴上眼罩,以作防护。每日换药1次。

6.牛胆汁眼膏(1)处方:黄柏、大黄、紫草、甘草、绿茶、天南星各17g,牛胆汁30ml,冰片1g,眼膏基质100g。(2)方法:上方药除牛胆汁、眼膏基质、冰片外,余药洗净,加适量蒸馏水煎煮2次,煎液合并,浓缩至约100ml,加入胆汁,再水浴浓缩成厚糊状,加入眼膏基质混匀,调温至约60℃,加入冰片,搅匀化尽即得。以药膏涂于适当大小的敷料上贴敷局部,药膏不宜过厚,每日换药1次。切勿将药膏入眼。

7.生地南星膏(1)处方:生南星、生地各20g,凡士林100g。(2)方法:将生南星、生地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成软膏。用时剪指甲盖大小胶布1块,取绿豆大之软膏置于胶布中央,贴于两侧太阳穴,每天换药1次,至红肿消退,炎症吸收为止。

8.复方金黄膏(1)处方:如意金黄散30g,凡士林70g,无水羊毛脂10g,冰片2g,95%酒精少许。(2)方法:先将凡士林、无水羊毛脂加温熔化,速将金黄散对入搅匀,继将冰片用酒精少许溶化对入再搅匀,待冷即成。将患眼结膜囊内先涂抗生素眼膏以保护角膜不受刺激,外敷本品。

9.点眼石蜡散(1)处方:石胆(研如粉)0.3g,黄连(去须,捣)、黄柏(去粗皮,捣)各1g,蕤仁(去皮,研)、铜青(研)、芒硝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入乳钵中,重研令之极细均匀。每取如黍米大,点患目眦头,每日点2~3次。

10.清利退麦散(1)处方:龙胆草、生大黄、黄柏、黄芩、知母、甘草、金银花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地榆粉20%,拌匀,备用。治疗时以冷开水调成糊状,涂于纸上,贴在患处,7~8小时换药1次。

11.苍术白芷散(1)处方:苍术10g,白芷、薄荷、金银花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ml,盖严煎沸后取汁置小口玻璃杯中,使患眼睁开置于杯口上方,不断作瞬目动作。每次熏10~20分钟,每日熏3~5次。药液可重复使用(倾入药渣重新煮沸)。

12.手足药浴方(1)处方:生地黄、天花粉、夏枯草、谷精草各15g,石斛、连翘、金银花、黄芩、黄柏、焦白术、白扁豆、党参、蝉衣、桑叶各10g,枳壳6g,菊花30g,黄连9g,决明子20g,番泻叶、薄荷各5g。(2)方法:以上方药共入搪瓷盆中,加水5000ml,放火炉上煮沸后,先熏手足30分钟,离火,待药液温度降至50℃左右,再将手足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连用2~3日。注意防烫伤皮肤。

13.中药熏洗方(1)处方: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g,黄连、防风、当归尾、赤芍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熬后,过滤去渣,留汁备用。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熏洗患眼,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14.清热通络方(1)处方:白矾(明矾)、甘草、黄连、黄柏、红花各2g。(2)方法:将上药混合之后加水300ml,煎取200ml,洗眼或用纱布蘸药水热敷。

15.三黄白芷汤(1)处方:黄柏、大黄、生地各2份,红花、白芷各1.5份,薄荷叶0.8份,冰片0.2份。(2)方法:先将生地用竹刀切片,晒干研粉,再将红花、大黄、黄柏、白芷、薄荷叶研极细末。然后加冰片混合研匀,贮瓶密封备用。每取此散适量,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平摊于二层消毒纱布中央,让患者取平卧位,平敷于患处,上盖两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即可,敷贴时间每次2~3小时。(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太阳、合谷、曲池。麦粒肿生于上睑内眦部取攒竹、睛明,在外眦部取丝竹空、瞳子,在两眦之间取阳白、鱼腰,在下睑边缘取四白、承泣;外感风热者可配外关、风池,脾胃热盛者可配内庭、支沟,兼湿加阴陵泉;若针眼反复发作,多为脾虚,可酌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2)操作:本病多表现为热证、实证,针刺以泻法为主。太阳穴用粗针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予透刺,如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瞳子等。四肢远道穴用提插捻转泻法,反复行针,加强刺激。脾虚者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穴宜用针刺补法。留针约20分钟,每日1~2次,5~7次为1疗程。

2.电针法(1)取穴:合谷、太阳、光明。(2)操作:每次选用2个穴位,取眼周及肢体各1穴,各穴交替使用。用疏密波,每次通电治疗20分钟,每日1次。

3.火针法(1)定位:麦粒肿局部。(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4~7号注射针头或缝衣针在火针上烧红,对准麦粒肿的脓点正中或隆起正中直刺2~3mm,快进快出,挤出脓血后外敷金霉素眼膏或红霉素眼膏。

4.挑刺法(1)定位:肩胛间第1~5胸椎两侧淡红色疹点。(2)操作:在肩胛区寻找粟米大小的红疹,压之不褪色。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刺入皮下~5mm深,挑断疹点下白色纤维组织,3并捏挤点状出血。右病刺左,左病刺右。每次挑1~2个疹点,每日1次。

5.刮痧法(1)取穴:主穴取大椎、风池、大杼、膏肓、神堂;配穴取合谷、内庭、阴陵泉、行间、太阳、攒竹。(2)操作:重刮主刮经穴部位3~5分钟,中等强度刮拭其他经穴部位3分钟左右。

6.刺血法(1)取穴:①患眼同侧耳尖穴,将耳廓对折尖端是穴;②患眼对侧肝俞穴,多数患者在肝俞穴处都能触及到条索状物。(2)操作:耳尖、肝俞穴处的皮肤和医者双手用75%酒精消毒。医者左手将耳尖或肝俞穴处之皮肤掐紧,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以执笔式持三棱针于拇指端处露出三棱针尖约2mm,以固定针尖,防止刺入皮肤过深或过浅。然后对准穴位快速刺入,右手拔出三棱针,左手同时挤压皮肤使之出血,每穴挤出血液6~7滴即可。患者若肥胖,肝俞穴可用双手挤压,针刺也可稍深,达3~4mm。耳尖穴针刺宜浅,刺破皮肤即可。最后用酒精棉球擦净皮肤,不必包扎。如出血不止,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即可。(3)注意:放血疗法治疗麦粒肿越早疗效越好,发病3日内无化脓趋势者疗效较佳,一般放血1~2次即可痊愈;每次放血量不得少于6~7滴,过少疗效不佳,过多则无必要;放血后不必使用热敷及其他方法治疗,使用热敷往往有促进化脓的可能;肝俞穴一定要找准确,且在肝俞穴处摸得条索状物,在其上放血效果较好。

7.耳针法(1)取穴:耳尖、眼、肝、脾。(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以毫针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亦可耳尖放血,先将耳廓揉搓,使之充血,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数滴,擦干净后消毒针孔。

8.耳压法(1)取穴:主穴取眼、肝、内分泌、肾上腺;脾胃积热者加脾、胃,外感风热毒邪、热毒上攻者加肺、大肠。(2)操作:取所有主穴,辨证取配穴。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次取一侧耳穴,双耳交替,隔日1换,贴压至痊愈为止。

9.眼针法(1)取穴:脾区。(2)操作:采用眶外横刺法,得气后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

10.口针法(1)取穴:健侧眼区。(2)操作:采用1.5寸毫针,针尖与口腔黏膜成30°角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11.舌针法(1)取穴:目穴。(2)操作:用1.5寸毫针,快速进针,行捻转泻法后即可出针,每日治疗1次。

12.手针法(1)取穴:眼穴、肝穴。(2)操作:用1寸毫针,直刺入穴,得气后留针3~5分钟,每日治疗1次。

13.足针法(1)取穴:肝、肾。(2)操作:行足针常规操作,实证采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反复发作之虚证可用弱刺激手法,轻捻转数下出针或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14.腕踝针法(1)取穴:麦粒肿在目内眦者用腕踝针上区,在目外眦者用腕1踝针上区,在两者之间者则于腕踝针上区旁加1针。22(2)操作:常规消毒后取30号1.5寸毫针,用消毒钳子持针,离针尖约0.1寸处与皮肤成平面角度,针尖向病痛方向,快速刺入皮肤,后缓慢向前推进,患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用胶布固定针尾而留针。

15.皮内针法(1)取穴:耳穴肝、眼、神门。(2)操作:取患眼同侧耳穴,常规消毒后,用蝌蚪样皮内针刺入,用胶布固定,留针72小时,每日自行按摩3次,每次5~10分钟。

16.皮肤针法(1)定位:急性者或属实、热证者取第1~第4颈椎的两侧、肩胛区淡红色疹点、风池、合谷;反复发作或属虚证者取眼睑区、颈部、第1~第12胸椎两侧、肺俞、肝俞、脾俞。(2)操作:第1组穴施重叩刺,疹点刺出少量血液;第2组穴的眼睑区施以轻叩刺,其余施以中等叩刺。每日治疗1次。

17.点刺拔罐法(1)定位:背部胸~胸至腋后线范围内找反应点。112(2)操作:找出如粟粒状的反应点,如未找到反应点,可刺相当于膏肓穴之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针尖对准选好的部位,垂直进针深0.2~0.3cm,出针后迅速将火罐拔于点刺部位。左眼刺左背部相应部位,右眼刺右背部相应部位。

18.穴位植线法(1)取穴:膏盲、肝俞。(2)操作:在膏肓穴部位寻找阳性反应点,反应点特点为隆起如粟粒状,粉红色或紫红色,也有呈卵圆形。若无反应点即在膏肓穴埋线。穴位消毒局麻后,用埋线针挂上1号羊肠线2cm,在穴旁进针至穴下肌层,退出埋线针,埋入羊肠线。7天埋线1次,2次为1疗程。

19.穴位注线法(1)取穴:主穴取太阳、曲池;风热加天井,脾胃热盛加合谷,气阴两虚加三阴交、足三里,气血虚弱加脾俞透胃俞。(2)操作: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装入1号羊肠线1cm,刺入穴位。太阳穴向前刺,天井穴向上斜刺,脾俞透胃俞,余穴直刺,埋入羊肠线。7天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20.穴位注射法(1)取穴:大椎穴旁开5分;肝俞、光明、足三里、三阴交(双侧)。(2)操作: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注射维生素B注射液0.5ml,12每日1次。

21.激光照射法(1)取穴:睛明、承泣。(2)操作:用氦-氖激光治疗仪,输出功率为2mW,波长6328?照射患侧睛明、承泣,间距10cm,每次5分钟,每日1次。

22.灯火灸治法(1)定位:在患者胸椎两旁及肩胛附近寻找皮肤异点,即反应点,其形如粟粒,色红或棕褐色。如果未找到皮肤反应点,则灸相当于膏肓穴部位。(2)操作:患者反坐在靠椅上,选好部位,常规消毒后,取灯心草1段,蘸以香油或其他植物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刺爆灸。灸处有小块灼伤,应保持清洁,防止感染。一般于5天左右灸处结痂开始脱落。【现代研究】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郑军等报道运用中药熏蒸治疗麦粒肿91例。①处方:当归、桃仁、夏枯草、远志各5g,川芎、丹皮各10g。②方法:以上方药煎成浓剂,将干净消毒纱布浸湿,以不滴水为度。患者平卧床上,闭眼,用药汁纱布敷在眼睑表面,纱布上放大黄粉、冰片,再盖1层药汁纱布,用T-229中药离子喷雾器,距离患者25cm左右,将蒸汽喷在药汁纱布表面,持续40分钟。每日1次,2天为1疗程。并局部用抗生素眼液,每天3次。③结果:治愈53例,好转36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4):9]。

2.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陈燕报道运用中药熏疗治疗麦粒肿54例。①处方: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各30g,大黄、黄芩、丹皮各15g,黄连、桑叶、防风各10g,赤芍、丹参各20g。②方法:将上药放入中药熏疗机内,加水1500~2000ml,浸泡15~20分钟后,接电源,加热至蒸汽从喷头中喷出。嘱患者端坐闭目,喷头对向患者眼睑红肿区,距离20~25cm处,使蒸汽达于患处,以产生温热感而不烫伤皮肤为度。熏蒸20~30分钟,每日2次。③结果:治愈28例,好转2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2;(6):21]。

3.安徽合肥铁路医院张书萍报道运用刺血合并外涂药物治疗麦粒肿28例。①方法:将耳尖部皮肤以75%酒精消毒,以左手捏起耳尖皮肤,右手持消毒三棱针,迅速刺破皮肤,挤压出血,再用酒精棉球擦去,共10次,最后以酒精棉片覆之(避免出血太多)。双侧同时进行,每日1次。取中药陶丹粉如黄豆粒大小,置于粗糙清洁的碗底上(泡菜罐内盖更好),加入茶水2ml,再取平整厚实的白及片,放碗底内,以食指按住白及片与陶丹粉茶水一起研磨,约10分钟后,以药汁涂在红肿的眼睑上,每日3次。翌日晨洗去眼睑上红色的药壳,继续涂药。②结果:全部病例均在2天内治愈,眼部红肿疼痛消失[四川中医,2002;(12):68]。

4.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李报道运用陶道透身柱治疗麦粒肿60例。①方法:取陶道、身柱穴。患者坐于高凳上,端正体位,双肩下垂,曲肘交叉,两手放于两上臂,低头,使背部皮肤拉紧,充分暴露椎体,显示棘突。医者立于其右侧,用一次性医用棉签蘸0.5%碘伏常规消毒穴位。然后选用0.35mm×75mm不锈钢毫针,与皮肤成15°夹角刺入陶道穴,针身上下要垂直,不可偏左或偏右,刺在皮下和棘突之间。操作时针尖可稍往上移3~5分,再向下平刺约2寸,使针尖正好通过身柱穴,以使能更好发挥疗效。每10分钟行针1次,用强刺激手法泻之。在治疗中应注意,若患处成脓,切忌挤压,以免脓性分泌物随血液进入海绵窦,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留针30分钟,每日1次。②结果:痊愈55例,好转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6;(9):533]。

5.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玄瑞英等报道运用针刺治疗麦粒肿300例。①方法:取肩部的第7颈椎至第9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1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如果无反应点,可在背部第3~第4胸椎旁开1.5寸处刺之出血亦可。右眼疾刺左侧,左眼疾刺右侧。患者骑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在光线充足下进行,选好部位,常规消毒。左手拇指、食指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尖对准选好的部位,垂直进针深0.2~0.3cm,速刺,快退,以出血为度,点刺后不按揉针孔,使其出血,并可轻轻的按压针刺部位附近,以排除瘀血0.2~0.3ml。如不出血或出血太少疗效差。随后用干棉球按压数下即可。停用一切抗生素或外用药。②结果:痊愈270例,显效25例,好转5例[陕西中医,2004;(6):548]。

6.武汉大学医院三分院段玲报道运用针刺配合挑刺法治疗麦粒肿49例。①针刺:取主穴太阳、合谷、曲池;肿核在上睑边缘内眦部者加攒竹、睛明,在外眦部者加丝竹空、瞳子,在两眦之间者加阳白、鱼腰,在下睑边缘者加四白、承泣;外感风热型加风池,热毒上攻型加内庭,脾胃积热型加足三里、内庭。患者取坐位,用0.30mm×25mm不锈钢毫针,在选好的穴位上作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行泻法。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②挑刺:针刺完毕后,在患者背部两肩胛间、第1~第7胸椎两侧探寻反应点(淡红色,比小米粒小,按之不退色)。无反应点者在肩井、膏肓处挑治。患者取坐位,行常规消毒,用注射针头或三棱针对准反应点刺入1mm,挑破皮肤,挤出少量血液,用棉球擦去,可反复挤3~5次,最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局部片刻。每次取4~6个反应点。挑治2次后,再隔日治疗1次。③结果:痊愈31例,显效1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5;(10):46]。

7.湖南省中医药学校徐伟辉报道运用赞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67例。①赞刺:取30号0.5寸毫针7根,患者轻闭双眼,先用75%酒精棉球将病灶处皮肤消毒,然后依次用每根毫针连续快速地在麦粒肿红肿之局部分散点刺7下,用力要轻巧、均匀,深度似皮肤针叩刺进入的深度一般,应在表皮以内,快刺快离,7根毫针共计点刺49下为度。刺后局部有细微点状出血,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擦净,再以75%酒精棉球轻擦即可。②耳尖放血:取患侧耳廓,术者先用拇指、食指将耳尖部推擦揉捻至发热、充血,再将耳廓由后向前对折,取准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挤出鲜血4~6滴,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再涂络合碘以防发生感染。③结果:1次治愈54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1例[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5):47]。

8.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吴春美报道运用针剌经络放血加刮刺疗法治疗复发性麦粒肿89例。①方法:取患者双侧耳尖刺血,常规消毒,用拇指、食指将耳廓对折,并掐住耳尖部,用三棱角针迅速刺入0.1寸,挤出血液9~13滴。接着在背部膀胱经区第1~第12胸椎区进行皮肤消毒,找出阳性点进行挑刺后,再将火罐吸拔于挑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拔罐放血1~2ml。再由眼疖周围用0.5寸毫针,以针身与皮肤表面成15°角左右,由内向外侧用力刮治9~13次,刮至表面有轻微潮红为度。隔2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②结果:1个疗程痊愈75例,2个疗程9例痊愈,5个疗程治愈3例[现代医院,2006;(2):25]。

9.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医院刘树珍等报道运用针刺放血治疗麦粒肿172例。①方法:取耳尖或耳背静脉。将同侧耳尖或耳背后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取三棱针在耳尖或耳背后静脉处选2~3个部位,以静脉暴露明显者为佳,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个部位放出1~2滴血液,然后用干棉球擦去。治疗1次不愈者,隔日后复诊,一般不超过3次。②结果:痊愈108例,显效41例,有效20例[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1):31]。

10.福建省长乐市古槐中心卫生院王正国等报道运用耳穴放血并针刺治疗麦粒肿152例。①耳穴放血:术者先用拇指、食指将耳尖部按摩使其充血,然后由后向前对折,取耳尖穴。穴位选取后进行严格消毒,耳穴皮肤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脱碘。术者用左手固定,右手持三棱针迅速点刺耳尖穴1~3mm,挤出鲜血30~40滴,放血时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术后再用碘酒消毒,以防感染。②耳穴针刺:取耳穴肝、脾。穴位选取后,以同样方法进行消毒,之后术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部,中指托着针刺的耳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将针快速刺入耳部穴位,强刺激,每5分钟刺激1次,留针20分钟。③结果:1次治愈56例,2次治愈96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3):35]。

11.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章晓筱报道运用耳尖放血结合耳穴磁珠贴压治疗麦粒肿138例。①耳尖放血法:单眼患病取患眼侧耳廓,两眼同时患病取双耳廓,每日1次。将患者耳廓轻轻按揉使其充血,再向前对折上部尖端处为耳尖穴,用碘酒消毒后以75%酒精脱碘。消毒医者的手指,然后左手拇指、食指夹紧患侧耳尖部位,用三棱针(针尖露出1~2分即可)迅速点刺耳尖穴,用手挤捏,使之出血,挤出7~10滴(约0.5ml)血,继用干棉球揩干,后以干棉球按压耳尖部止血,再以酒精棉球消毒耳尖部皮肤。一般放血后患者自觉患眼肿胀明显减轻,部分患者自觉患眼部有凉爽感。②耳穴磁珠贴压法:单侧患病两耳廓交替进行贴压,每天1次,双侧患病隔日双耳施术1次。取肝、眼、目、目、神门、三焦、肾上腺。将胶布剪成0.5cm×12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放在胶布中央待用。用75%酒精棉球消毒患侧耳廓,然后使用探测棒,在患侧耳廓探出敏感点,并将准备好的小胶布贴于敏感点。嘱患者自行按压,压力以局部有沉麻或明显灼痛为宜,每天按压1~2次,每次2~3分钟。③结果:治愈125例,好转11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6):387]。

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院孙宜海等报道运用耳尖放血加耳垂贴药法治疗麦粒肿52例。①方法:在患眼同侧耳廓上方耳尖处(耳轮向耳屏对折后,耳轮最上处)常规消毒,术者以消毒后的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将患者耳尖下方捏紧,另一手持消毒过的皮试针或0.5~1寸毫针对准耳尖部迅速垂直刺入皮下,拔针后,轻轻挤压针孔并放血7~8滴,用酒精棉球擦净。再以剪好的麝香止痛膏或伤湿止痛膏2片(相当于耳垂大小),贴于患者患眼同侧耳垂内外两侧,并嘱患者经常挤压耳垂部。隔天治疗1次,如治疗3次后不见好转,则应改换其他方法。②结果:痊愈47例,好转1例[航空航天医药,2003;(1):25]。

二、睑缘炎

睑缘炎是睑缘部的慢性炎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外眼病。由于睑缘部位富含腺体组织和脂肪性分泌物,它又处于暴露位置,容易沾染尘垢和病菌而发生感染。虽然临床上由葡萄球菌感染和皮脂分泌过多所致的较常见,但睑缘炎确切的病因并不清楚。常见诱因有:身体衰弱、不良卫生习惯、理化刺激、慢性结膜炎、溢泪、屈光不正、隐斜等。因缺乏肯定有效的措施,慢性睑缘炎的治疗效果通常不甚理想。由于眼睑和眼表的关系密切,睑缘是皮肤与结膜的汇合区域,因而慢性睑缘炎也可引起继发的结膜和角膜病变,并且可导致相关的泪液膜不稳定。睑缘炎患者除有眼部不适外,还可干扰接触镜的配戴及干眼病人的治疗,加重病情。临床常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睑缘炎三种类型。本病属中医学“睑弦赤烂”、“风弦赤烂”、“迎风赤烂”、“烂弦风”等范畴。【病因病理】

1.鳞屑性睑缘炎

该病是一种发生于睑缘处,由皮脂溢出所形成的慢性炎症。患部常可找到卵圆皮屑芽孢菌,它可能把脂类物质分解为有刺激性的脂肪酸。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等也可能是本病的诱因。

2.溃疡性睑缘炎

是睫毛毛囊及其附属腺体的慢性或亚急性炎症,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亦可因鳞屑性睑缘炎遭受感染后转变而成。

3.眦部睑缘炎

主要是由莫-阿双杆菌感染外眦部睑缘的慢性炎症,同时与核黄素缺乏有关。【诊断要点】

1.鳞屑性睑缘炎(1)症状:刺痒、烧灼感。(2)体征:睑缘充血,潮红,有许多鳞屑附着在睫毛周围,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久之可使睑缘肥厚,外翻。

2.溃疡性睑缘炎(1)症状:痛、痒、烧灼感。(2)体征:睑缘充血,睫毛根部有散在的小脓疱,有痂皮覆盖,除去痂皮后有脓液渗出,并露出小溃疡。睫毛常与脓痂黏结,随痂皮剥脱而脱落,睫毛毛囊破坏,不能再生,严重者形成秃睫。睑缘瘢痕的收缩导致睫毛乱生,睑缘肥厚变形,导致外翻溢泪。

3.眦部睑缘炎(1)症状:奇痒,异物感,烧灼感。(2)体征:外眦睑缘部和外眦皮肤充血、肿胀、糜烂,相应结膜充血、肥厚,有黏性分泌物。严重者内眦部也受累。【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解毒汤(1)处方:黄柏、黄连、黄芩各30g,蝉衣、白鲜皮各15g,苦参20g,地肤子、蛇床子、白蒺藜各10g,冰片(另包)6g。(2)方法:每剂药加水600ml,文火煎25分钟,过滤取汁200ml,待药液温度降至30~40℃时,将冰片研成细末后加入药液中,充分搅拌均匀。用纱布或棉球蘸药液反复浸渍患处10~15分钟,每日2次。涂药后不可用清水再洗,每剂药可用2天,再次用药前将药液煨热。

2.苦黄汤(1)处方:苦参20g,黄连6g,黄柏10g。睑缘痒甚者加花椒3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备用。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汁洗涤睑缘患处,每剂洗2天,每天洗3次。

3.三黄合剂(1)处方:黄连、黄柏、黄芩、地榆、苦参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浓煎,过滤,去睑缘溃疡痂皮后反复擦拭其上,注意勿滴入眼内。西药使用根据病情而定,病情轻者仅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局部滴0.25%氯霉素眼液;重者加用广谱抗生素2口服。溃疡面干燥后局部涂氧化锌软膏。

4.五味合剂(1)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草、黄芩、黄柏、苦参各12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每日3次。同时用0.3%庆大霉素或0.25%氯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0.5%四环素可的松眼药膏涂睑缘,每日2~3次。

5.点眼药膏(1)处方:花椒、铜绿(无铜绿,用黄丹代之)各1.5g,枯矾6g,猪油60g。(2)方法:将花椒先入猪油内,蒸出椒性,再将铜绿(研细)入油中,研令匀,贮瓶中备用。眼角痒,点入眼角内;眼胞赤烂,搽眼胞外。

6.三物油膏(1)处方:雄黄、冰片、熊胆各3g。(2)方法:先将鸡蛋洗净煮熟,去外壳及蛋白,取出蛋黄,放铁勺内于炭火上熬炼取出油脂(3只蛋黄约取5ml油脂),去渣后,将上药研细搅匀即可(鸡蛋可用至8只)。治疗时先将一般抗生素类眼药滴于结膜囊内,清洁局部后,以消毒的玻璃棒蘸油膏少许,涂于患部,勿溅入结膜囊内,闭目片刻,每日1次,3~5次为1疗程。

7.虫眼秘膏(1)处方:覆盆子叶、川椒各10g。(2)方法:两药共煎浓汁,滤过去渣,再熬成膏。用笔涂点患处,每日涂2~3次。

8.开明药膏(1)处方:炉甘石(煅过)、石膏(煅过)、银朱、樟脑各240g,滑石(生)27g,梅片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用蜜调匀,涂患处,每日1~2次。

9.解毒药膏(1)处方:杏仁(水浸,去皮尖,双仁者)0.6g,秦皮、细辛、白芷、当归、乳香、腻粉各15g,黄柏1g,猪脂150g,酥90g。(2)方法:先将杏仁、秦皮、细辛、白芷、黄柏、当归捣筛为粗散。用银器熔猪脂与酥,再入上药炸,令药赤色,滤去药渣。再煎,取药于冷处,滴如稠膏即离火。再入乳香、腻粉,急用槐枝搅,令匀,入瓷器内,3日后用。涂抹赤烂处,每日数次。

10.龙脑药膏(1)处方:龙脑1.5g,空青0.15g,黄连(去须)1g,大黄、野驼脂各15g,鹅脂90g,熊胆30g,马牙硝(另研)3g。(2)方法:先将牙硝、黄连、大黄3味纳入脂中,于微火上煎沸,去渣。次将龙脑、熊胆、空青研令极细末,入前脂中,搅令匀,纳瓷瓶中盛。每用黍米大小,点眦头,每日点2~3次。

11.溃疡药膏(1)处方:胆矾、枯矾、铜绿、朴硝、制甘石、朱砂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用蛋黄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每日换药4次。用于溃疡性睑缘炎湿重者。

12.中西药膏(1)处方:炉甘石50g,熊胆5g,冰片、西瓜霜各20g,硼砂10g,薄荷脑3g,凡士林620g。(2)方法:以上方药按常规制成外用软膏,清洁患眼后,涂眼内,每日2~3次。

13.清解油膏(1)处方:紫草根、制甘石、红花、金银花、紫荆皮各10g。(2)方法:用50~60度白酒将上方药(除甘石)浸泡片刻,滤出白酒,用火点燃,烧灰成性。诸药混合研令均,用蛋黄油调成糊状。治疗时将油膏直接点滴于疮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固定,每日换药4次。

14.明目油膏(1)处方:乌贼骨、白芷各30g,薄荷、蔓荆子各15g,蕤仁、芡实、刺蒺藜各12g,蔻壳、蝉蜕各10g,炉甘石500g,珍珠粉1.5g,鹅油或猪油适量。(2)方法:先将炉甘石火煅研细,分为2份待用。再将其他药物加入,煎好去渣,倾入瓷器中,加入1份炉甘石,和匀,用棉纸将瓷器口封闭,日晒夜露。待干后,加珍珠粉和炉甘石,和匀,研极细末,用鹅油或猪油拌成油膏。每用少许涂眼睑患处,每日2~3次。

15.消炎明目汤(1)处方:菊花15g,蒲公英、金银花各30g,蝉蜕10g。(2)方法:将上药用温水浸泡30分钟,急火煎沸3~5分钟,不去药渣,即用药液蒸汽熏眼(避免烫伤)。待药液温凉时,用干净纱布或棉球浸湿洗眼,每次熏洗30分钟。每日洗3次,每剂洗2天,10天为1个疗程。

16.野菊艾叶汤(1)处方:野菊花、艾叶、苦参、蛇床子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3次,每次加水500ml,然后将3次煎液混在一起,再分成3次洗眼,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1次,水温以冷却为宜。3~5天为1疗程。

17.双花蓝根汤(1)处方:金银花16g,菊花、板蓝根、黄柏各10g,薄荷、苦参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ml,文火煎开煮10分钟,滤出药液,先以药液蒸汽熏眼约3分钟,然后用消毒纱布药液洗敷患眼,每日用1剂,每日洗3~5次,疗程2~10天。

18.荆防二参汤(1)处方:荆芥、生地、玄参、苦参各15g,防风、秦皮各12g,黄柏20g,红花5g,明矾6g。(2)方法:以上方药用水浸泡15分钟,武火煎10分钟,对患眼进行熏蒸。待温后用纱布洗眼至药液凉,每日2次,洗后避风3分钟。并外涂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眼膏等)于睑缘或眦角。每剂中药煎3次。患者接受熏洗治疗期间均不用其他药物治疗。

19.手足药浴方(1)处方:金银花、蛇床子各15g,黄柏、荆芥、白鲜皮各10g,生甘草6g,栀子12g。鳞屑性加白芍、生地各12g,当归10g;溃疡性加陈皮12g,炙大黄6g,苍术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入搪瓷盆中,加水5000ml,放火炉上煮沸后,先熏手足30分钟,离火待药液温度降至50℃左右,再将手足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连用2~3日。

20.外敷胜金散(1)处方:铜青6g,炉甘石(烧红,童便淬3~5次)30g,青盐3g,蜈蚣1条,全蝎7个(去毒),轻粉1.5g,麝香少许。(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用温水调,敷眼患处,每日3次。

21.苦黄骨皮散(1)处方:五倍子(炒)、苦参各12g,荆芥、薄荷、黄连各15g,川花椒、白芷、赤芍、陈皮、地骨皮、柴胡、川芎、当归、陈艾、桑叶、朴硝、防风各10g,槐枝24g,铜绿、轻粉、明矾、硼砂(共研为细末)各1.5g,胆矾、青盐(共研为细末)各3g。(2)方法:先将前18味共煎浓汁,去渣,再入后药粉。并将用过的锈花针7根,投入药汁中,入瓷罐收贮,埋土内7日,退火毒。滤取药汁,露1宿。每次用药汁少许,蒸热,纱布蘸洗眼部,每日2次。重者洗后擦周济膏。

22.还睛紫金丹(1)处方:白蜜60g,炉甘石30g(煅10次,水中淬10次,浸半日),黄丹18g(水飞),乌贼骨3g,硇砂5g(细研水飞入瓷器中,水溶蒸令自干),麝香1.5g,白丁香0.75g,轻粉0.3g。(2)方法:先将蜜慢火熬去沫,先下炉甘石末,次下黄丹,以柳枝搅,后下余药,熬至不黏手为度。作丸如芡实大,贮存备用。每用1丸,温开水化开点眼。(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承泣、陷谷、灵台、神道,配穴取三阴交、四白、太阳、大椎、足三里。(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针用中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刺血法(1)定位:隐白、耳背静脉、至阳。(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后,挤捏出血4~5滴,隔天治疗1次。

3.耳压法(1)取穴:眼、脾、胃、肾上腺、内分泌。(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采用耳穴压籽法,每日揉压药籽2~3次,每次5~10分钟,3天换药1次。【现代研究】

1.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钱爱华报道运用熏洗法治疗溃疡性睑缘炎41例。①处方:苦参、秦皮、蛇床子各20g,蒲公英、荆芥、野菊花各15g,明矾5g。②方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15分钟,然后放在武火上煎15分钟,过滤取汁500ml,盛于杯中。再根据患眼能耐受的程度调节蒸汽与眼熏蒸的距离。每次熏蒸10分钟,若药凉可适当加热后再熏。最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后避风30分钟,局部外涂0.5%金霉素眼膏。每日1剂,熏洗2次。③结果:经治后睑缘皮肤正常,溃疡愈合,痒痛消失者39例。治愈时间最短4日,最长9天,平均6.7天[中国民间疗法,1999;(5):25]。

2.山东省莱芜市中医院吕天伟等报道运用除湿驱风汤治疗睑缘炎176例。①处方:苦参、白鲜皮、黄柏、蛇床子、地肤子各15g。鳞屑性加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5g;溃疡型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5g。②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每日3次。眦部睑缘炎,加服核黄素,每次10mg,每日3次。③结果: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7天,平均5天。201只眼中,治愈172只眼,好转26只眼[四川中医,2006;(9):88]。

3.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雷洪涛等报道运用中药熏洗为主治疗溃疡性睑缘炎19例。①处方:荆芥、木通、陈皮、甘草各10g,防风、黄芩、谷精草、土茯苓各12g,苦参、紫花地丁各15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两煎后,将药汁放入搪瓷盆内,患者头盖厚棉布,微闭患眼,俯身距药汁盆10cm左右,以皮肤耐受为宜。药汁温度下降,可再加热,熏30分钟。最后用药汁洗患眼10分钟。再涂红霉素眼膏。每日2次,病情重者可每日3次。③结果:显效15例17只眼,有效4例5只眼[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4):214]。

4.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医院李书娜等报道运用中药方熏洗治疗睑缘炎64例。①处方:苦参30g,五倍子、蕤仁(打)各10g,荆芥穗、黄柏各15g,铜绿8g。眦部睑缘炎加黄连、山栀子各15g;溃疡性加地肤子15g,明矾10g;鳞屑性加蝉蜕、防风各10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ml,浸泡15分钟后,武火煮沸改文火煎10~15分钟。先以其蒸汽熏洗5~10分钟,当温度降至皮肤能耐受时,用纱布洗敷患处。每日1剂,洗2~3次。外洗后以0.5%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患处,不用其他眼药水。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③结果:治愈54例94只眼,好转9例18只眼[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77]。

5.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王连方报道运用中药洗剂治疗睑缘炎56例。①处方:黄连6g,黄芩、黄柏、白鲜皮、地肤子、苦参、羌活、荆芥、防风各10g。有脓痂样感染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g;睑缘渗出、糜烂者为湿盛,可加苍术10g。②方法:每日1剂,加500ml水,煎25分钟,滤去药渣,待温度降至眼部耐受时浸泡纱布块热敷患眼。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7天为1疗程。③结果:治愈49例74只眼,显效7例11只眼。平均治愈时间:鳞屑性7.8天,溃疡性16.5天[中医外治杂志,2002;(1):24]。

6.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医院刘增昌等报道运用中药煎剂外用治疗睑缘炎60例。①处方:黄连15g,秦皮、苦参、蛇床子、金银花、防风各20g,薄荷、甘草各10g。②方法:每剂药用水450ml,煎至250ml后放入薄荷再煎5分钟,用纱布过滤后,用药液蒸汽熏患眼10分钟,然后用软布蘸药液反复敷及洗患眼睑缘。药液可反复加热重复应用,每天3~5次,每天用原药1剂,不间断连用12天。③结果:痊愈34例,好转28例[江西中医药,2004;(8):23]。

7.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董汉奎报道运用中药外洗治疗溃疡性睑缘炎52例。①处方:荆芥、防风、菊花、蒲公英、苦参、黄连、蛇床子、蝉蜕各15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800~1000ml,浸泡20分钟,文火煎沸10分钟后倒出250ml。先将脓痂去除,拔取脓痂下睫毛,用生理盐水冲洗睑缘,再用温热不烫的药液轻洗患处,亦可用无菌纱布醮药液湿敷眼部,尽量不溅入眼内。每次治疗5~10分钟,每剂药可用2天,6天为1疗程。③结果:1个疗程治愈29例,2疗程治愈20例,另3例症状明显减轻[中医外治杂志,2004;(1):48]。

8.河南省驻马店眼科医院常学静报道运用中药熏洗为主治疗睑缘炎32例。①处方: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谷精草、紫花地丁、紫草、苦参各12g,荆芥、黄芩、黄柏各10g,防风9g。②方法:以上方药用水浸泡15分钟,文火煎开煮10分钟,对患眼进行熏蒸,待温后用纱布洗眼至药液凉。每日2次,洗后避风5分钟。并外涂眼膏(如金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眼膏等)于睑缘或眦角,每日2次。③结果:痊愈29例,好转3例[四川中医,2004;(12):82]。

9.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钱定国等报道运用中药超声热雾化治疗溃疡性睑缘炎44例。①处方:苦参20g,川黄连6g,川黄柏10g。痒甚加花椒3g。②方法:以上方药碾粉,装入KJS40B630超声波冷热美容加湿机的药篮中,或把上药经煎药机煎汁后取药汁经多层过滤装入水箱中。出口温度80℃,雾量每小时500ml,喷头离睫毛距离20~25cm,时间30分钟。喷前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以保护角膜、结膜。治疗完毕后睑缘均涂红霉素眼膏,每日2次。③结果:44例69只患眼中,治愈66只,好转3只[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6):380]。

三、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系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即眼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2mm。轻者上睑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上睑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妨碍视功能。本病可发生于单眼,亦可双眼患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本病属中医学“上胞下垂”、“胞垂”等范畴。【病因病理】

1.先天性

为提上睑肌或动眼神经发育不全所致,生后即有,多为双侧性,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

2.后天性(1)动眼神经麻痹:如脑血管硬化症、脑血管意外、颅内或眶内的炎症或肿瘤及全身中毒等。(2)交感神经麻痹:为颈部交感神经节受损,Muller氏肌麻痹所致,是何纳氏综合征症状之一。(3)眼睑本身病变:如眼睑肿瘤、重症沙眼、淀粉样变性等,均可造成下垂,称机械性眼睑下垂。(4)其他因素:如重症肌无力、癔病等。【诊断要点】

1.先天性上睑下垂

多为双侧,常伴有上直肌功能不足或内眦赘皮、小睑裂、小眼球、斜视、眼球震颤及高度屈光不正等先天异常。

2.麻痹性上睑下垂

多为单眼,骤然发生,常合并有动眼神经麻痹的其他病症,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消失等。

3.交感性上睑下垂

同侧眼睑下垂,伴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额面潮红及出汗障碍等,称为霍纳(Horner)综合征。

4.肌源性上睑下垂

多见于重症肌无力病人,其下垂特点是:早晨轻而下午重,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连续瞬目时立刻加重。以新斯的明皮下或肌肉注射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称新斯的明试验)。

5.外伤性上睑下垂

多由眼部机械性外伤或颅脑损伤累及提上睑肌或其神经而致,有外伤或手术损伤病史,除上睑下垂外,还伴有其他外伤性损害。

6.机械性上睑下垂

双上睑下垂,由于结膜或上睑部的病变(如严重砂眼、肿瘤、炎症、淀粉变性、组织增生),使上睑组织增厚,重量增加所致。【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益阳膏(1)处方:黄芪90g,红参30g,当归、山药、樟脑各15g,制马钱子、天麻各12g,蜈蚣8条,小白花蛇2条,冰片9g,红丹500g,香油2500g。(2)方法:以上方药粉碎,过7号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2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穴太阳、阳白、四白、三阴交(双侧)。贴患侧,每张膏药可使用4个晚上(48小时),白天揭掉放在塑料袋内。

2.穴位敷贴方(1)处方:生草乌、生川乌、枳实各30g,石菖蒲250g,川芎180g,姜黄90g,生大黄25g,冰片、樟脑各20g,生附片120g,广丹280g,香油1000ml。(2)方法:以上方药浸泡1周后,文火煎熬,制成膏药备用。治疗时取药膏10g放于直径为2cm圆形的牛皮纸上,外贴大椎、膻中、神阙、肝俞、肺俞、足三里等穴,3天换药1次。

3.离子导入方(1)处方:生地20g,赤芍、丹参、荆芥、防风各9g,川芎、桃仁、红花、苏木各6g,刘寄奴1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至200ml,以白芷粉或冰片为透达剂。使用西安华亚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LD-1型离子导入仪。导入方法:眼-手导入法。部位:眉弓、太阳穴、上眼睑。时间:40分钟(正极20分钟,负极20分钟)。电流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常用1~4mA。

4.手足药浴方(1)处方:黄芪35g,葛根45g,丹参20g,当归、枳壳、川芎、山药、菊花各15g,柴胡、地龙、党参、炙甘草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入搪瓷盆中,加水5000ml,放火炉上煮沸后,先熏手足30分钟,离火待药液温度降至50℃左右,再将手足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连用2~3天。

5.防风益损汤(1)处方:生地、当归尾、赤芍、藁本、防风、丝瓜络各9g,川芎、前胡各6g,全蝎3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0ml,煮沸20分钟,去渣待温热时浸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6.正容汤(1)处方: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星、木瓜、黄松节各9g,半夏6g,炙甘草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粗末,入布包,加清水适量,煎煮数沸,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患处,每日1~2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风邪伤络、经筋弛缓者取睛明、风池、阳白、丝竹空、合谷、太冲;口眼□斜者加地仓、颊车。肝风内动、经筋纵缓者取睛明、攒竹、风池、阳白、承泣、三阴交、太冲、内关;眩晕加百会、头临泣。中气不足、经筋弛缓者取攒竹、丝竹空、阳白、睛明、足三里、脾俞、胃俞、百会。(2)操作:风邪伤络、经筋弛缓者,睛明施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泻法;肝风内动、经筋纵缓者,睛明、承泣施微捻转手法,三阴交施补法,余穴用泻法;中气不足、经筋弛缓者,脾俞、胃俞、足三里施补法,睛明刺法同上,余穴平补平泻。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10天次为1疗程。

2.温针法(1)取穴:肩、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解溪、血海。(2)操作:每次取4~5穴,常规消毒,取毫针针刺,行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一段艾条点燃。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电针法(1)取穴:主穴上直肌穴(位于上眶缘中点的眼眶与眼球之间),下直肌穴(位于下眶缘中点的眼眶与眼球之间),内直肌穴(位于内眦角上2分的眼眶与眼球之间),外直肌穴(位于外眦角上2分的眼眶与眼球之间),上斜肌穴(位于上眶缘内1/3的眼眶与眼球之间),下斜肌穴(位于下眶缘内1/3的眼眶与眼球之间)。确定麻痹眼肌则以该眼肌穴为主穴。配穴取太阳、攒竹、鱼腰、四白、风池、印堂、曲池、合谷、三阴交等。(2)操作:除主穴外,配穴选3~5穴。针尖朝视神经孔方向直刺,沿眼眶壁与眼球之间进针,进针深度2.5~4.0cm,配穴为常规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连接DG-IA治疗仪,以断续波输出,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

4.芒针法(1)取穴:眼肌无力取鱼腰、攒竹、风池、完骨、睛明;延髓麻痹取风池、下颊车、廉泉、风府、内关、金津、玉液;全身肌无力取极泉、臂、青灵、少海、曲池、手三里、阴廉、手五里、伏兔、丰隆、血海、三阴交。(2)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鱼腰透攒竹,下颊车透廉泉,其余穴位按常规操作。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5.耳针法(1)取穴:眼、皮质下、脾、内分泌、肾、交感。(2)操作:取双侧耳穴,每次3~4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5寸短毫针,快速平刺,每隔5分钟左右强刺激捻转1次,施以补法,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6.耳压法(1)取穴:上睑下垂为主者,取眼睑、脾、上纵隔;声音嘶哑者,取声带、咽喉、肺;并可选皮质下、肝、肾、胃、内分泌、肘、膝、碗、指、肌肉等穴。(2)操作:耳廓常规消毒,采用王不留行籽(或特制米粒大小的归脾丸)在相应穴位贴压,5天更换耳穴1次。

7.挑筋法(1)定位:上睑1(在上睑中部正对瞳孔处)、上睑2(在上睑1的内侧约0.3寸处)、上睑3(在上睑1的外侧约0.3寸处)、上睑4(在上睑1和上睑2上方,正好与这两点构成等边三角形)、上睑5(在上睑1与上睑3的上方,亦正好与这两点构成等边三角形)。(2)操作:患者仰卧,局部常规消毒,医者用左手指向上拉紧患者上睑,右手持已消毒的细长缝衣针,横刺表皮,翘高针尖,放松左手,提高针作左右摇摆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拉断,然后再挑出一些稍具黏性的皮内纤维,直至把针孔周围的纤维挑完为止。挑毕后,创口涂上红汞,外贴无菌小纱垫。一般按上睑1→上睑2→上睑3→上睑4→上睑5的顺序进行挑筋。在挑筋时,一般不用局麻,有利于提高针挑疗效。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天。

8.刮痧法(1)定位:主刮经穴为大椎、风池、膏肓、神堂;配刮经穴为攒竹至丝竹空、阳白至鱼腰、合谷、足三里、三阴交。(2)操作:刮拭手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经穴部位为主,轻刮各经穴5分钟左右。

9.刺血法(1)取穴:鱼头、鱼尾、太阳、阳白、四白、百会、大椎、合谷。(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个穴位放血0.5ml,每日1次。

10.合谷刺法(1)取穴: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足三里、申脉、脾俞、肾俞、三阴交。(2)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30号1.5~2寸毫针,沿皮向下斜刺入阳白穴,针尖透刺鱼腰1寸,捻转得气后留针10分钟,然后将针缓慢退至皮下,调整刺入方向,透刺攒竹1.5寸,得气后留针10分钟,再依上法透刺丝竹空1.5寸,行捻转补法3分钟,留针10分钟。取30号1寸和3寸毫针分别刺入申脉及足三里穴中,申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穴用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起针后,取俯卧位,背俞穴常规消毒,取艾条做成标准小艾炷,放置于脾俞、肾俞、三阴交处,每穴各灸3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1.梅花针法(1)定位:眼睑周围,头部、背部督脉经、膀胱经。(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七星梅花针叩打眼上胞局部(眉棱骨一线)及周围太阳、阳白穴等,依次叩打头及背部督脉经、膀胱经,按经络走循方向,先头后背,由上而下,用腕力由轻到重敲打,以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每次5~10分钟,隔日1次。

12.眼睑针刺法(1)取穴:内睛明、球后、瞳子、瞳上(患者正视前方,眼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为是穴)。(2)操作:用30~32号0.5~1.5寸长毫针,找准穴位,常规消毒。针瞳上及瞳子时,左手紧按眼睑,保护眼球,右手持针沿眼眶边缘斜刺;针内睛明穴时,正坐直视,不可眨眼,左手掀开眼角处皮肤,然后右手准确快速而直刺;针球后穴,用左手上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针沿眼眶下缘,从外斜向内下,向视神经孔方向刺入。如短期内疗效不理想,可加用点睑法及穿睑疗法(点睑法:一手紧按下垂眼睑,另一手持0.5寸或1寸毫针,使针柄倾斜,轻而均匀地点划皮肤,勿使其出血。穿睑法:用1.5寸30~32号毫针,从上睑内穿过,由外眦到内眦,必须穿在眼睑皮的中层)。10天为1疗程。

13.穴位埋线法(1)取穴:①阳白、鱼腰、太阳、合谷、足三里、昆仑;②攒竹、脾俞、四白、曲池、三阴交、束骨。(2)操作:用注线法。将9号穿刺针装入0号羊肠线1cm,穴位消毒局麻后,阳白向鱼腰平刺;鱼腰向丝竹空平刺;攒竹向鱼腰平刺;太阳向前斜刺;四白向下斜刺,余穴直刺,注入羊肠线。10天埋线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4次为1疗程。

14.穴位注射法(1)取穴:膈俞、脾俞、足三里、外关、曲池、合谷、血海、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2)药物: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维生1素B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126(3)操作:每次选取3~4穴,常规消毒,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抽取上药中1~2种注射液6~8ml,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稍作提插,待有酸、麻、胀或触电样等明显针感时,经回抽无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每次每穴注入2ml。每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15.隔姜灸治法(1)取穴:阳白、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2)操作:令患者先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将鲜姜切成厚0.3~0.4cm,约5分硬币大小,以针刺孔若干,分别置于阳白穴(双眼受累者取双侧)和双侧足三里穴上,然后放上标准小艾炷点燃,阳白穴灸3壮,足三里穴灸5壮。灸毕令患者取俯卧位,如前法将生姜片分别置于双侧肝俞、脾俞、肾俞穴位上,取中等艾炷,每穴灸5壮。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16.隔药饼灸法(1)取穴:百会、膻中、丝竹穴、阳白、攒竹、太阳。(2)方法:将补中益气丸平均分成两半,压成圆饼状,放于百会、膻中及眼周穴位丝竹穴、阳白、攒竹、太阳,在药饼上放置小艾炷点燃,每穴3~5壮,以施灸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三)推拿治疗法

1.辨证推拿法(1)基本手法:用食指指端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阳白穴,每穴按揉半分钟,手法宜轻快柔和,使穴处产生酸胀感并向周围放散。在眉上前额部及上眼眶用拇指指腹作缓和均匀的往返抹动,共往返5~10遍。(2)先天性上睑下垂: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及肾俞、命门穴各半分钟。用拇指指端按揉涌泉穴,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并向足上部放散,共按揉2分钟。四指并拢直擦双足底,透热为度。(3)后天性上睑下垂:摩腹,宜缓慢,顺时针方向,5~10分钟。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1分钟。直擦背部督脉经线,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2.分部推拿法(1)局部: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到睛明,再沿上眼眶下缘经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并沿下眼眶上缘至睛明穴,往复治疗约6分钟,重点在睛明、鱼腰、丝竹空等穴位。再在额部及沿眼眶外用缓和而深沉的摩法,往返操作7~8遍。同时配合按睛明、阳白、鱼腰、太阳穴。(2)颈背部:患者坐位,术者先按揉两侧完骨、翳风穴,以酸胀得气为度。再拿风池,并沿颈椎两侧向下到大椎两侧,自上而下操作5~6遍。然后在两肩及颈部用轻快的□法治疗,约3分钟,重点在大杼穴。最后拿肩井穴。(3)加减:临床应根据病变的不同类型进行辨证加减。如先天性上睑下垂配合横擦左侧背部脾胃俞及腰部肾俞、命门,以透热为度,并按揉或拿涌泉穴,以酸胀为度,再沿足底纵轴直擦,以透热为度。后天性上睑下垂配合用摩法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动,重点在中脘、气海,再按揉大椎、脾俞、胃俞,并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骶部八,均以透热为度。癔病性上睑下垂,配合推两侧“桥弓,”斜擦两侧肋部,并按揉章门、期门穴。

3.弹拨提捻法(1)治疗部位:枕下点 两侧枕环关节各外开1cm;颈点 第三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横突顶点连线中点下陷处;胸点 第一胸椎棘突顶点与两侧横突顶点连线中点下陷处;眉点 即鱼腰穴;棘突旁线 枕骨下颈椎棘突与横突之间至第二胸椎棘突与横突之间;横突外线 两侧枕下点至第二胸椎两侧横突各外开1cm;眉下区 提睑肌和睑板肌。(2)操作:患者正坐,医者立或坐其背侧。施术患侧眼区和健侧颈区选定部位,如系双侧患病,同时施术双侧眼区和颈区。现以双侧为例。患者头微倾,医者以双拇指尖着力,自上而下横向弹拨棘突旁线,然后弹拨横突外线,各反复7~10次。每当操作至枕下、颈、胸各点时,可酌加力,固定弹拨3~5次,均以胀痛感为度。弹拨枕下点时得气感传至头顶或眉区,效果最佳。患者头微后仰,医者两手拇指、食指尖相对用力,分别钳捏起两侧上眼睑,自鼻侧向颞侧边提边捻,再至鼻侧,来回反复3次,继用同样方法施术眉下,均以微痛感为度。压或拨眉点,以深部胀痛感为度,持续20秒,反复2次。

4.通络推拿法

患者取坐位,用推拿法自风池推至大椎、肩井等处,往返数次;弹拨颈部、上肢肌群,并点按上肢穴位,推揉法施于肩关节周围,用推拿法从三角肌经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肘关节,向下沿前臂至腕部,往返数次。取俯卧位,用推法或按揉法从腰部起,向下至尾骶部、臀部,循大腿后侧下至足跟,往返数次,配合点按环跳、肾俞、腰阳关,拿委中。接着取仰卧位,用推揉法或□法,从腹股沟向下经股四头肌至小腿前外侧,往返数次,配合点按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等穴。最后以放松手法结束。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0天为1疗程。

5.足反射疗法

①采用全足按摩、重点加强的方法,先按摩排泄系统,再按摩头部;按摩消化系统反射区;再按摩心、脾、肝胆及腹腔神经丛,最后按摩免疫系统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的时间为0.5~2分钟。②选取小腿反射区配合治疗如头面部、脾、肾及生殖腺、胃、小肠、大肠、肩、膝、肝、胆及腰背部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10次。③从第二疗程开始,采取局部穴位按摩配合治疗,点按经络督脉、华佗夹脊定,从第一胸椎下至第五腰椎,自脊中旁开0.5寸,每侧17穴(经外奇穴),每穴点按3次。每隔2天按摩1次。足部及小腿部反射区按摩每日1次,每次50~6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按摩后必须喝温开水300ml。【现代研究】

1.广西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黄景璇报道运用针刺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28例。①取穴:主取百会、阳白透鱼腰、攒竹、四白、太阳、丝竹空;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跗阳、交信等。主穴取患侧,配穴取双侧。随症加减。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已消毒的28号长1~2寸的毫针沿皮向下斜刺入阳白穴,针尖透刺鱼腰1寸;攒竹针刺时向下方斜刺入0.5寸;太阳向眼外角方向斜刺0.5寸;四白向内眼角方向刺入0.3~0.5寸。以上腧穴采用平补平泻轻刺激手法。足三里、三阴交用2寸毫针直刺1.5寸,行捻转补法;跗阳、交信行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均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一般需治疗2~4个疗程。③结果: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黑龙江中医药,2005;(5):49]。

2.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田莉娅等报道运用针刺治疗外伤性眼睑下垂36例。①取穴:主穴取风池、合谷,配穴取阳白、鱼腰、四白、承泣、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②方法:取双侧风池、合谷。针刺配穴时,采用透刺方法,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瞳子。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结果:痊愈6例,有效23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10):16]。

3.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严宝珠等报道运用电针治疗眼睑下垂80例。①方法:以眼睑下垂附近腧穴为主穴,眼周较远处的腧穴为辅穴,取攒竹、丝竹空、阳白、百会、膻中、足三里、合谷。以上腧穴交替取用,每次不超过6个。嘱患者仰卧,局部常规消毒,针刺丝竹空穴可透向鱼腰穴。接通G6805电针仪,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②结果:痊愈77例,好转1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011]。

4.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幸小玲报道运用电针治疗脑外伤后上睑下垂42例。①方法:取穴以眼区周围穴为主,睛明、瞳子;阳白、承泣;攒竹、丝竹空。以上三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取一组穴,再加用合谷(双)或外关(双)。接通G6805电疗机,时间20分钟,频率不限制,以病人的耐受能力决定,一般出现肌肉收缩即可。取下电疗机,再留针10分钟,以免眼区出现血肿。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②结果:治愈25例,好转14例[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4):502]。

5.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徐化金等报道运用温针合梅花针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36例。①温针:取足三里、隐白,均取双侧。经严格消毒后采用1.5寸毫针先针隐白穴,得气后转针尖向上顺着足太阴脾经循行方向平刺0.5~1寸,用捻转补法,尽量让针感向上窜行。行针的同时嘱患者反复用力睁眼。然后再用2.5寸毫针针刺足三里穴,采用补法,得气后2穴均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3~5次。留针期间,在上述穴位用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见局部皮肤红晕为度。②梅花针叩刺:温针结束后,在病侧上睑部经严格消毒后用梅花针在局部皮肤反复叩刺,中等刺激,以患者感到局部稍有痛感且能耐受为度,见局部皮肤潮红即可。然后用艾条在叩刺部位灸10分钟左右。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日,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的同时嘱患者每日在上睑部自我按摩2次,每次5分钟,感觉局部发热为佳。③结果:临床治愈24例,显效11例[河北中医,2001;(1):47]。

6.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李丽琼报道运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外伤后眼睑下垂32例。①针灸治疗:以眼部取穴为主,取眼部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下关,头痛加头维、神庭、上星,远部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得气后夹电极,以疏密波、弱电量为主,低频率,时间为20~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面部用TDP照射,距离为40~50cm,以局部微红为度。针刺治疗后稍休息,用1cm长的艾条插在毫针上点燃,插艾条的穴位分别为阳白穴、下关穴,每个穴位用2炷。②穴位注射:患者无过敏史,用加兰他敏注射液加维生素B注射液,儿童剂量为维生素B0.1mg,加兰他敏12121mg;成人剂量为维生素B0.1mg,加兰他敏2mg。药液混匀后平均12分为3份,用3个注射器抽吸后刺入穴位,得气后,回抽无血,注入阳白、攒竹、丝竹空3个穴位,儿童每个穴位注入0.3mg,成人每个穴位注入0.7mg,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药液外溢,后用敷贴贴住针眼。③结果:痊愈18例,好转1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3):32]。

7.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李雪红报道运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2例。①针灸:取第1组穴为脾俞、关元、大椎、百会、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胃俞、肩、曲池、解溪;第2组穴为阳白、鱼腰、丝竹空、攒竹、承泣、中脘、髀关、梁丘、阳陵泉、合谷。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穴位常规消毒,第1组穴施行艾灸20~30分钟,第2组穴施行电针约30分钟,阳白透鱼腰约1寸,捻转得气后留针10分钟,然后将针缓缓退至皮下,调整刺入方向,透刺攒竹1.5寸,得气后留针10分钟,再依上法透刺丝竹空1.5寸,行捻转补法3分钟,留针10分钟。15天为1疗程,休息4~5天接受下个疗程。1②穴位注射:取肩、曲池、手三里、外关、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穴。每次取2~3个穴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吸取维生素B100mg,维1生素B0.1mg作穴位注射,每穴注入0.5~1ml。每天1次,15天为1个12疗程,体息4~5天接受下个疗程。③结果:痊愈8例,显效2例,有1效1例[中国临床康复,2004;(19):3868]。

8.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陈健文报道运用穴位注射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58例。①方法:取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黄芪、柴胡注射液每次各1支分注于2个穴位,15岁以下儿童首选脾俞、肾俞,成人首选足三里、三阴交,若兼有肾虚症状者,可四个穴位交替取用。首次疗程采用每日法,休息3天后采用隔日疗法进行第2个疗程,再休息3天后,采用隔3日疗法进行第3个疗程。②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有效7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40]。

9.广东省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连远义报道运用直接灸治疗眼睑下垂36例。①方法:全部病例均用同一组处方,取双侧阳白、足三里、三阴交穴。其中阳白为足少阳、阳维之会,是为局部取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为补益气血的第一要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会,有云:“上睑下垂,轻症者灸三阴交”。后二穴为远部取穴。全部6穴均采用直接无瘢痕灸法,每穴灸5壮,壮如黄豆大。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过程根据疗效逐渐减少原用药剂量,直至全部停药。②结果:痊愈8例,好转24例[针灸临床杂志,2004;(9):37]。

10.新疆玛纳斯县中医院汪开俊等报道运用针刺加按摩治疗眼睑下垂36例。①取穴:以病眼局部选择1~2个主穴,根据病情辨证循经,再取1~2个配穴。主穴为睛明、球后、丝竹空、目窗、瞳子、承泣;配穴为四白、巨、地仓、眉冲、阳白、申脉、照海、攒竹、合谷。推拿按摩配穴为睛明、太白、鱼腰、太冲、通里、四神聪、耳尖、太阳、百会、头维。②针刺:令患者端坐,针刺睛明穴时令患者闭目,取内睛明时,令患者睁眼向外看,毫针沿目内眦红肉间直刺0.8~1.2寸,最深不超过1.5寸,其余穴位按常规深度针刺。眼区穴位行针时应以小幅提插捻转为度,得气后,依病情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为主。所取邻近穴位可交替使用,远端穴位针刺时可用强刺激手法,亦可配合电针治疗仪或电气功治疗仪。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③按摩: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双手捂头,以拇指按压患眼侧诸穴,依次为序。左转5圈,右转5圈,然后按压诸穴10秒钟左右,再依患眼周转,面部、头部、颈部、左右膊内侧,每穴按摩约2分钟,其余部分各穴约3分钟,推拿按摩时应以泻为主。做完后令患者搓面10~20次,然后仰头、低头、左右摇头各10~20次。每日2~3次。6岁以下小儿拒绝针刺治疗者,以推拿按摩为主,远端针刺为辅。近端取穴针刺可2日1次。并令其家长搓患眼周围穴位,每日3次,每次20分钟。④结果:36例患者共42只眼,治愈27只,显效12只[新疆中医药,2000;(1):31]。

11.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侯雅慧报道运用针刺按摩治疗糖尿病性上眼睑下垂12例。①针刺: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配穴。主穴取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头维、头临泣;配穴取合谷、足三里、血海、太溪。补法,强刺激快速捻针,以能耐受为度。②按摩:主穴用点按法各5分钟,每穴力量要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度。再用推法先从印堂向丝竹空方向做双手拇指交替单向推5分钟,再从眉弓向发际方向双手拇指交替推5分钟。先针刺后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经治2个疗程后,痊愈8例,有效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6):12]。

12.广东省汕头市中医院李少芳等报道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00例。①针灸:主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太阳、夹阳白(平阳白穴而齐眉内、外眦处)分别透攒竹与丝竹空。配以百会、中渚、足三里、光明、申脉、照海。主穴每次取2对透穴,配穴每次取2~3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取1~1.5寸29号毫针,进针得气后,眼周围穴位接上G 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频率为每分钟80次左右,电针20分钟,强度以局部肌群随电针频率明显跳动而患者自觉轻度舒适感。同时于局部及百会穴上悬挂艾篮艾灸,热度以患者觉温热而可耐受为宜。其中照海、足三里用补法,其他穴位平补平泻。百会宜重灸。每个艾篮盛艾绒至九分满,必要时中间可重添艾绒延长施灸时间。艾绒燃尽起针,施灸时间20~40分钟。每周治疗5次,2周为1疗程。②穴位注射:取T 9~12段华佗夹脊穴,用10ml注射器抽取北芪注射液6ml,每次选取1对穴(左右各1穴)。常规消毒后,将针头迅速刺入穴位,捻转得气后,回抽无血,即缓缓推入药液,每穴注入3ml,儿童减半。每天针刺后注射。③中药:黄芪30g,党参15g,白术、升麻、炙甘草各10g,陈皮、柴胡、当归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每天1剂,水煎服。每周服5剂,2周为1疗程。12岁以下剂量减半。脾肾阳虚者用右归饮。④结果:痊愈62例,好转36例[新中医,2004;(9):43]。

四、结膜炎

结膜炎是眼科的常见病,但是其发病率目前尚未确定。由于大部分结膜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的刺激,而且结膜的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自身及外界的抗原容易使其致敏。结膜炎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炎性反应的统称。虽然结膜炎本身对视力影响一般并不严重,但是当其炎症波及角膜或引起并发症时,可导致视力的损害。结膜炎按病因分类有细菌性、病毒性、衣原体性、真菌性和变态反应性之分;按临床症状分类则可分为化脓性、假膜性、卡他性等;按发病急慢分类又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等。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椒疮”、“金疳”、“春夏奇痒症”等范畴。【病因病理】

1.感染性

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立克次氏体等所引起的结膜炎。可经空气、灰尘、水或污染的手、毛巾、用具等途径传染而来,也可由邻近组织的病变波及,如眼睑、泪器、角膜、眼眶等的炎症。

2.非感染性

由机械性、物理性(热、辐射、电)、化学性(酸、碱)等物质的刺激而来,也可因过敏反应而引起,如泡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药物过敏性结膜炎等。【诊断要点】

1.症状

眼异物感、烧灼感和发痒,当炎症累及角膜时,常伴有畏光、流泪和刺痛。长期结膜炎症使泪液分泌障碍时,有眼干涩。

2.体征

结膜炎共同的体征有结膜充血和结膜囊分泌物增多,根据不同病因及不同程度会有多种的其他体征。(1)结膜充血:表现为结膜表层血管的扩张,可以呈弥散性充血,也可表现为局部充血,充血的颜色多鲜红,愈向穹隆区充血愈明显,向角膜缘部充血减轻。不伴明显水肿时,推动结膜血管可随之移动,并无触痛。结膜表面滴用0.1%肾上腺素后,结膜血管充血明显消失。当结膜炎症同时累及角膜或巩膜或筋膜组织时,也可表现为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同时存在,临床上称为混合充血。(2)分泌物增多:根据结膜的分泌物性状可分为水性分泌物、黏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及黏脓性分泌物。分泌物主要来源于泪腺、副泪腺、杯状细胞、并混有渗出的炎性细胞、病原微生物及坏死的组织。一般来讲,水性分泌物多见于病毒性和药物毒性结膜炎;黏性分泌物在过敏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或伴有泪液分泌障碍的结膜炎中多见;脓性分泌物常是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特征性表现;黏脓性分泌物多见于沙眼或细菌性结膜炎。(3)结膜滤泡形成:结膜滤泡为结膜下的腺样层内淋巴细胞增殖聚集所致,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下可见滤泡呈半球或丘状隆起,淡白色或灰白色,早期滤泡略带透明,周围绕有血管,但是其中央部无血管增生。由于结膜炎症程度及病程的不同,滤泡可散在分布,也可呈簇状,而且大小可以不一,一般在0.5~2mm。结膜滤泡形成常见于沙眼衣原体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结膜局部的药物毒性反应。由于儿童腺体组织增生活跃,有时正常儿童下睑结膜也可见散在性滤泡形成。(4)结膜乳头增生:为结膜上皮细胞大量增殖,并伴有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所导致的结膜局部病变,呈点状或小球状隆起,肉眼下结膜表面为绒布样,不光滑,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下乳头中央可见伞状新生血管增生,使乳头为红色。炎症严重并迁延时,相邻的乳头可融合性增殖,形成巨乳头,直径大于1mm。乳头增生为结膜的非特异性改变,多见于过敏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巨乳头性结膜炎(对角膜接触镜、人工角膜及长期结角膜异物的反应),以及沙眼和慢性结膜炎。(5)膜和假膜形成:膜和假膜的形成常常是重症结膜炎的表现。膜和假膜由炎性渗出物、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组成。渗出和坏死组织仅附在结膜上皮表面,其纤维蛋白成分与细胞层及细胞基底膜无明显黏附,容易剥离,称为假膜,常见于淋球菌性结膜炎、腺病毒性结膜炎、溶血性链球菌性结膜炎及自身免疫性结膜炎等。如果渗出和坏死组织,尤其是渗出的纤维蛋白与上皮细胞层或上皮基底膜有明显的黏附,不易剥离,用力分离常导致结膜的出血和溃疡形成,则称为真膜,常见于白喉杆菌的感染。(6)结膜下出血:结膜下小血管的破裂导致血液进入结膜下组织间隙中成为结膜下出血,可呈点状或片状,一般为鲜红色,当出血量多时可为暗红色,局部结膜可隆起,接近角膜缘区的小血管出血可形成结膜下局限性血肿。结膜下出血多见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Koch-Weeks杆菌性结膜炎及严重的腺病毒性结膜炎。(7)结膜水肿:感染性和免疫性结膜炎症常伴有结膜水肿发生。球结膜和穹隆部结膜下组织疏松,大量炎性渗出或淋巴液回流障碍时,液体容易在结膜下聚集导致水肿发生。水肿可为局限性或呈弥漫性。(8)淋巴结肿大:结膜的淋巴引流至耳前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在病毒性结膜炎、重症淋球菌性结膜炎及急性沙眼衣原体感染中常伴有耳前淋巴结或/和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在其他细菌性结膜炎极为少见。

3.辅助检查(1)细胞学检查:作结膜分泌物的涂片及结膜刮片检查。眼干燥症者,可见角化上皮细胞增多;细菌感染时则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结膜炎、春季结膜炎;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性结膜炎;细胞胞浆内包涵体则为沙眼或包涵体性结膜炎。(2)细菌学检查:为了病因诊断及正确治疗,结膜炎的细菌学检查是必须的。除了分泌物涂片找细菌和真菌等外,必要时还要作分离培养及作药物敏感试验等。(3)病毒分离及其抗原检测:病毒分离适用于病毒性结膜炎暴发流行时的流行病学研究;血清学检查对病毒性结膜炎,特别是单纯疱疹性病毒性结膜炎,检测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抗体效价,有助于诊断;抗原检测,对于疱疹病毒或衣原体结膜炎,可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贴穴膏(1)处方:龙胆草、川芎各9g,山栀子、薄荷、防风、羌活、蝉衣、桔梗各10g,当归尾、赤芍各12g,大黄、甘草各6g,生地黄、蒲公英各15g。(2)方法:将上药分别加工成粗末,混匀,用香油浸泡7~10天,香油与药比例为1:5,香油超过药面2cm。放入沙锅内熬至药物变黄,尔后过滤去药渣,待油熬至沸腾时下丹,黄丹为5:9(500g药油下丹900g),至滴水成珠收膏。贴神阙穴、肝俞穴、太阳穴。

2.敷贴膏(1)处方:黄柏、大黄、生地各20g,红花、白芷各15g,薄荷叶8g,冰片2g。(2)方法:先将生地竹片切片晒干研粉,再将红花、大黄、黄柏、白芷、薄荷叶诸药研极细末,后加冰片混和研匀,瓶装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平摊于2层消毒纱布中央。让患者取平卧位,平敷于患眼处,上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贴3小时左右,1~3次即可。

3.四黄膏(1)处方:黄连30g,黄柏、生地黄、当归尾各60g,紫草90g,麻油1000ml,黄蜡180g。(2)方法:先将黄连、黄柏、归尾、紫草、生地共入麻油内浸泡4小时,倒入锅内,用慢火煎沸至药枯为度,以纱布滤出药液。把煎好之药油倒在放有黄蜡的干净瓷缸里,候冷后即成紫红色软膏。凡皮肤病及各种溃疡及烫火伤等,经一般疮面消毒后,可以取此膏直接涂擦患部,亦可以用纱布涂成软膏贴于患部。眼结膜炎及鼻腔炎等用棉棒蘸药膏涂擦患部,每日涂3次。

4.石梅膏(1)处方:熊胆9g,青黛、硼砂、珍珠各15g,大梅片30g,朱砂6g,羊脑1付,炉甘石90g。(2)方法:先将炉甘石用炭火煅透,童便浸49天,取出阴干,朱砂水飞,共研成极细末,另加入蜂蜜240g,拌匀备用。用细滑的玻璃棒或骨针蘸药膏适量(如米粒大),点涂于患眼内眦,每日点涂3次。

5.五黄丹(1)处方:黄连15g,黄芩24g,黄柏、大黄各30g,黄丹60g,薄荷12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葱汁、浓茶水调和成糊状,备用。外敷两侧太阳穴及眼眶,如干,以茶水调之。

6.吹鼻散(1)处方:青黛、川芎各30g,薄荷、鹅不食草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使用时令患者口含温开水,取药末少许吹鼻(或让患者用鼻吸之),左病吹右侧,右病吹左侧,双眼俱病,左右均吹,吹药以泪出为度(如不流泪,可再次吹之),流泪后吐出所含之水,每日2~3次。

7.石粉散(1)处方:飞浮石500g,黄连21.8g,月石、轻粉各15.5g,朱砂6g,梅片50g,珍珠3g,胡椒1粒。(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研细末,再混合同研至无声,色泽均匀为度,瓷瓶收藏,勿泄气。治疗时用蘸浸冷开水之玻璃棒蘸少许药粉,涂于内眦,闭目数分钟即可。每日1次。

8.十珍散(1)处方:珍珠粉、朱砂、熊胆、麝香、牛黄、玛瑙、珊瑚各5~20g,冰片50~100g,野荸荠粉、硼砂各500g。(2)方法:将上药碾细粉后过120目筛,再用乳钵碾细过200目筛,装瓷瓶或瓦罐备用。治疗时以细玻璃棒蘸适量药粉入患眼结膜囊下穹部,每日3次。

9.红眼洗方(1)处方:当归、明矾各6g,花椒9g,川大黄15g,芒硝、菊花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清水煎2次,混和入碗中,用毛巾将碗围之以保温,备用。嘱患者睁目俯碗上,趁热熏目、洗目,每次不少于30分钟。

10.四味洗方(1)处方:金银花、菊花各20g,大青叶40g,蛇床子25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沸,过滤去渣,取汁备用。趁热熏患眼,稍温时用毛巾蘸水洗之,最后用毛巾浸药水湿敷患眼。每日熏洗2次,每次20分钟。

11.菊萍洗方(1)处方:甘菊花、浮萍各9g,明矾、胆矾各3g。(2)方法:以上方药用开水冲泡15分钟后,滤药液备用。用纱布浸药液,闭目洗眼10分钟,晚睡前洗,每剂洗1次。

12.苦参洗方(1)处方:苦参9g,五倍子、明矾、薄荷、荆芥穗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备用。于临睡前,将药液倒入盆内,用小毛巾蘸药水洗患目,每日洗1次,洗后避风。

13.清利洗方(1)处方:黄连15g,青铜钱20只(或青黛5g),大枣20枚,淡竹叶、栀子、车前草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例入碗内备用。用药棉棒蘸药水反复洗患眼,每日洗6~7次。

14.清解熏洗方(1)处方:板蓝根、连翘、栀子、荆芥、桑叶、菊花、木贼草、防风各10g,川连、秦皮各6g。(2)方法:以上方药煎水取汁,滤出药液45ml,倒入超声雾化器药杯中,喷雾口上对患眼部,距离20cm,每日治疗2次,每次20分钟。

15.香花熏眼方(1)处方:藿香、柴胡各12g,菊花、银花、黄芩各15g,决明子20g,葛根30g,厚朴、红花、荆芥穗、防风各10g。(2)方法:先将上方置罐中加水浸泡20~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取废旧报纸卷成漏斗状,倒罩在药罐口上,将眼睛置于漏斗小口处,以蒸汽熏之。熏时注意眼睛应从上缓慢向漏斗口下移,直至热度能忍受为止。切忌眼睛过分接近漏斗口,以免烫伤。熏治时要不断眨眼,以促使泪水排出。每次治疗时间为5分钟。熏治完毕,即将药液滤出分2次内服。

16.荆芥红花汤(1)处方:当归5g,荆芥1g,黄柏1.5g,黄连1.2g,薄荷0.4g,红花、菊花各0.6g,枯矾0.2g。(2)方法:以上药物用温水200ml,煮沸5分钟后过滤,取滤液作湿敷。

17.明目三花汤(1)处方:金银花15g,红花、薄荷、蝉蜕各9g,蒲公英24g,菊花、连翘、白蒺藜、赤芍各12g,酒军3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沸,待煎沸时用药汁熏蒸患眼,每日3次。

18.清解洗眼液(1)处方:乌梅20g,金银花、菊花各30g,黄连6g,甘草、白矾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煎煮20分钟,过滤备用。治疗时取药液洗眼10分钟,再用小毛巾浸药液敷眼20~30分钟,早、晚各1次。

19.红明滴眼液(1)处方:元明粉、冰片、黄连粉各5g。(2)方法:将元明粉、冰片各5g加注射用水1000ml,浸泡24小时后,用3层滤纸过滤后,再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1g,红霉素注射液3g,利多卡因注射液1g,病毒唑注射液2g,黄连粉5g。混匀后分装滴眼瓶内,每瓶2ml,共制成550瓶左右。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次,以上眼液点眼3~4次,每次1滴,至痊愈为止。病情较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和病毒灵等药。

20.解毒滴眼液(1)处方:黄连、菊花各15g,大青叶25g,玄参20g。(2)方法:上药加蒸馏水没药1横指,浸1小时后,武火煎15分钟,去渣取汁100ml,滤纸过滤,2000转/分离心取上清液,滤纸再次过滤上清液,2000转/分离心后,取上清液制成均匀、淡黄、透明的滴眼用药水。第1次用滴眼药水充分冲洗眼部,以后每2小时滴1次。睡前滴后闭目,可隔4小时滴1次。

21.中药涂搽方(1)处方:黄连60g,姜黄15g,芒硝120g,牙皂3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鸡蛋清、火葱汁、浓茶合调均匀,涂于太阳穴、两手心及双足心,如干,以茶水润湿,病愈为止。

22.中药发泡方(1)处方:巴豆、大蒜、毛茛各适量。(2)方法:上药任选1种,捣成糊状,贴于太阳、印堂、太渊3穴发泡,皮肤红晕去掉。左右交替敷,每日2~3次,病愈止。(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睛明、太阳、风池、少商。风热外袭加合谷、外关;肺胃积热加曲池、支沟、内庭;肝火亢盛加行间、侠溪;头痛加上星;咽喉痛加商阳;便秘加支沟。(2)操作:针睛明前嘱患者闭目,将眼球固定于外侧,用1.5寸优质细毫针沿眼眶鼻骨边缘缓慢刺入,深约1寸,不宜提插,轻微捻转;风池针向对侧眼球进针1~1.5寸;太阳与少商用粗毫针点刺出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芒针法(1)取穴:风池、完骨、攒竹、睛明,耳尖、太阳穴点刺;配上脘、阳陵泉。(2)操作:风池、完骨均使感应向眼周放射,似觉目睛有轻爽感为佳;上脘用泻法;阳陵泉会感应上下放散;急性者多点刺放血少许。

3.挑治法(1)定位:第1~第7胸椎两侧旁开3寸处,找淡红色或暗褐色疹点,摸之碍手,略带光泽,压之不褪色的“粟米”样疹点。(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先挑破表皮,并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然后酒精棉球覆盖胶布固定。单眼患病挑对侧,双眼患病挑明显阳性性点。3日挑治1次,3次为1个疗程。

4.头针法(1)取穴:双侧视区(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前后正中线各旁开1cm,向上长约4cm)。(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28号2.5寸毫针斜刺双侧视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5.眼针法(1)取穴:肝区、心区。(2)操作:用0.5寸毫针,行眶内直刺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1次。

6.耳针法(1)取穴:耳尖、眼、肝、耳背血络。(2)操作:常规消毒后,取耳背明显之血管,以三棱针尖刺出血。用26号毫针刺耳尖,先用手挤压耳尖部使之按揉充血,进针捻刺1分钟左右,出针后,用手挤出如豆大1~2滴血。可取双耳,或取单侧,交替使用,每日1~2次。同时针眼区、肝区敏感点,捻刺,留针约30分钟后取针。

7.手针法(1)取穴:眼点、肝穴、肺穴。(2)操作:手取自然弯曲位,用30号1寸毫针刺入0.3~0.5寸,强刺激,留针5分钟。

8.足针法(1)取穴:目穴、肝穴、内太冲、内侠溪。(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毫针快速刺入0.5寸,强刺激,留针20分钟。

9.三棱针法(1)取穴:太阳、攒竹、耳尖,耳穴之眼、肝。(2)操作:太阳穴用三棱针直刺0.6~0.9cm,若出血不足,可用手挤压,或用小火罐拔于太阳穴,使出血2~3ml;攒竹、耳尖各点刺挤出血1ml左右;耳穴眼、肝分别点刺挤出血2~3滴。每日刺血1~2次,3次为1疗程。

10.皮内针法(1)取穴:体穴取太阳、肝俞,耳穴取眼、肝。(2)操作:每次取2穴,交替使用。选用揿针,垂直刺入穴位,再用小方块胶布固定。埋针2~3日,夏季每日1换。

11.皮肤针法(1)定位:眉弓上下眼睑、前额、颞侧部。(2)操作:用轻度刺激,中等速度,以频率每10秒钟刺激15次为宜。每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12.腕踝针法(1)取穴:双侧腕踝针上区。1(2)操作:常规消毒,选择进针点,一手拉紧皮肤,一手夹持进针。一般针体与皮肤成30°角,快速进针,留针30分钟至4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3.穴位注射法(1)取穴: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2)操作:取注射用水或0.3%~0.5%普鲁卡因注射液。每次选上述2~3穴,常规消毒后注入药液,每穴0.5ml。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14.温和灸法(1)取穴:主穴取合谷、风池、太阳、少商;配穴取肝俞、胆俞、上星、大陵、足三里、光明、行间。(2)操作:常规温和灸法,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每穴施灸5~15分钟。每日灸治1次,3次为1个疗程。

15.药线灸法(1)取穴:攒竹、鱼腰、睛明、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耳穴神门、眼。(2)操作:取壮医药线,成人用Ⅱ号线,小儿用Ⅲ号线。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将线头在火上点燃后即扑灭,使之形成圆球状炭火,即将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每穴1壮。初诊10~15分钟后再灸1次,以后每日1次。眼区穴、小儿及病轻者用轻手法快速加压,体穴、耳穴、重症者用重手法缓慢加压。3次为1个疗程。

16.灯火灸法(1)定位:患侧耳背上三角窝处,对光反照,可见一明显的小血管向耳背部分叉,在血管上部和分叉处各取一点。(2)操作:将皮肤用75%酒精消毒,取灯芯草1根,蘸上植物油,点燃后迅速灼在所取穴点上,每点各灼1下。【现代研究】

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唐勇华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治法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60例。①方法:用医院自制的中药制剂清热解毒洗眼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黄芩、薄荷等),门诊护士先予外洗患眼5分钟,后超声雾化喷眼15分钟,每日1次;鱼腥草眼液点眼(10ml鱼腥草注射液加10ml生理盐水配制而成),每小时1次;0.3%诺氟沙星眼液点眼,每2小时1次。晚上均使用四环素眼膏涂眼。7天为1个疗程。②结果:60例患者120只患眼中,治愈94只眼,好转24只眼[广西中医药,2006;(5):32]。

2.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尹志英等报道运用中药熏蒸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35例。①处方:防风、蝉蜕、地肤子、黄芩各10g,车前子12g,黄连、荆芥各6g,甘草3g。畏光流泪者加桑叶、菊花各10g;大便秘结者加枳壳10g,大黄9g;胶样结节较大者加夏枯草、丹皮、赤芍各10g。儿童剂量减半。②方法:将上药煎水,置药汁于杯中,用一纸筒一端罩住杯口,另一端对准患眼,以蒸汽熏蒸眼部,每日3~4次。熏后再将药汁服下。15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26例治愈,8例有效[中国民间疗法,2003;(1):22]。

3.贵州省威宁县中医院吴清波报道运用中药熏蒸治疗春季结膜炎30例。①处方:荆芥、木贼、蝉蜕、苦参、乌梢蛇、桔梗、杏仁、地肤子、白蒺藜各10g,制川乌、细辛各3g,莶草15g,白鲜皮、野菊花、甘草各12g。②方法:将上方药水煎置于杯中,趁热用厚纸筒一端罩住杯子,另一端对准患眼,熏蒸眼部,每日3~4次,稍冷将汤内服。同时均用色苷酸钠常规滴眼。3周为1疗程。儿童酌减。③结果:治愈46只眼,有效14只眼[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2):115]。

4.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王英杰报道运用刺血疗法配合中药冷敷治疗急性结膜炎85例。①刺血疗法:先取双侧耳尖,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然后取患侧太阳,消毒后点刺放血5~10滴,至血色由深变浅为度。每日1次。②中药冷敷:蝉蜕、黄连、菊花各20g,生甘草10g。上方药加水2000ml,水煎5~10分钟,取液800~1000ml,冷却后放冰箱冷藏室保存。用时用干净毛巾或纱布,浸取药液,微挤压至不滴水时为度,外敷患眼,每日3~5次,每次15分钟。③结果:1天治愈28例,2天治愈50例,3天以上治愈7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11):16]。

5.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范永全报道运用针刺治疗急性卡他性结膜炎125例。①方法:取双侧耳尖、太阳、睛明、鱼腰穴。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挤出血1~3滴;双侧太阳、鱼腰穴用28号1寸毫针直刺0.5寸,28号0.5寸毫针直刺睛明穴0.3寸,均行缓慢捻转手法,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②结果:痊愈98例,好转27例[中国针灸,2001;(10):612]。

6.江苏南京蓝旗医院朱冠珏报道运用针刺治疗干燥性角结膜炎20例。①方法:主穴取水沟、风池;配穴取患侧睛明、后溪、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健侧取合谷。水沟穴取1.5寸毫针,针柄与人中沟成10~15°角,针尖向鼻中隔刺入水沟穴,使用提插捻转手法,患者有酸胀疼痛,眼中酸涩热胀感为止,不留针,隔日1次;风池穴取1.5寸针,针尖正对对侧眼眶,针刺得气,以酸胀感传到眼区为宜;配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疗程为4周,周末休息。②结果:临床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5例[中国针灸,2003;(1):58]。

7.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张敏尚等报道运用针刺治疗流行性结膜炎34例。①体针:外感时邪取少商、太阳、合谷、臂、风池;肝胆湿热取行间、侠溪、光明、太阳。单眼患者,少商、太阳取患侧点刺放血,其他穴位取健侧;双眼患者双侧穴位均取。穴位常规消毒,取0.35mm×40mm毫针针刺,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次,施泻法。②耳针:耳尖点刺,挤出3~5滴血。③结果:痊愈32例,好转2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8):25]。

8.北京市宣武区广外医院赵廷涛报道运用针刺结合放血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50例。①针刺:主穴取睛明、阳白、太阳,配穴取尺泽、外关、合谷、光明、太冲。令患者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其中睛明、阳白、太阳进针得气后,用捻转补泻手法使针感直达眼内。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配穴选择1~2个穴位,交替使用。②放血:穴取印堂、耳尖,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刺血,以出血1~3滴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③结果:痊愈40例,有效8例[中国针灸,2006;(10):693]。

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医院徐金辉等报道运用穴位刺血疗法治疗病毒性结膜炎254例。①方法:常规局部穴位消毒后。急性期用三棱针刺患眼侧太阳穴、耳尖穴,如发热加刺大椎穴,疼痛剧烈加刺双侧尺泽穴。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刺外丘穴或阳交穴。如未见出血,可用手挤压针眼使之出血,出血量控制在每穴6~8滴。隔日1次,连治3次。②结果:治愈251例,其中1次治愈216例,2~3次治愈35例;好转3例[临床军医杂志,2006;(6):698]。

10.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顾艳明报道运用放血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结膜炎40例。①放血:取双侧耳尖、太阳、瞳子。嘱患者取坐位,选用2个穴位,用2%碘酒消毒后,然后用75%的酒精消毒2遍,各刺血5~7滴。每日1次。②穴位注射:取双侧肝俞。嘱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2m1,刺入穴位,得气后各注入药液1ml。每日1次。③结果:1次治愈9例,2次治愈16例,3次治愈11例,4次治愈3例,5次治愈1例[中国社区医师,2003;(9):41]。

11.河北省文安县医院陈建波等报道运用耳穴贴压与太阳穴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30例。①方法:取患侧太阳穴,耳穴取目、目。患12者取侧卧位,太阳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直刺0.3寸左右退出,挤压出鲜血3~5滴,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隔日行放血疗法1次。同时在耳穴目、目常规消毒,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而后用力由轻到12重按压,使患者产生酸胀痛感为佳,每日按压3~5次,每次5分钟,隔日换贴1次。治疗期间不用氧氟沙星等滴眼液治疗。②结果:经治疗2天内痊愈5例,有效25例;4天内痊愈16例,4天以上不能痊愈者,外用氧氟沙星等滴眼液滴眼,7天均获痊愈[中国针灸,2001;(10):612]。

12.河南省平顶山市哮喘医院李国萍等报道运用耳穴针刺及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20例。①方法:耳穴取眼、目、目。以毫针针刺,12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1次,每日1次。于耳尖或耳后静脉处以手上下推按,以使血液聚集耳部,后以常规消毒,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后以消毒无菌棉球按压针孔出血,每次选1个穴位做放血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②结果:20例患者36只患眼,痊愈31只,好转4只[上海针灸杂志,2006;(11):23]。

五、角膜炎

角膜炎是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绝大多数角膜炎是由外来感染引起,轻微的角膜外伤,往往是遭致感染的诱因。而角膜邻近组织炎症的蔓延,以及全身疾病引起免疫反应,也是导致角膜炎的原因。角膜炎的分类尚未统一,临床上常分为溃疡性角膜炎(又名角膜溃疡)与非溃疡性角膜炎(即深层角膜炎)两类。而在角膜溃疡中按照病原学观点又有感染性(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与非感染性(过敏性、暴露性、神经麻痹性、角膜软化症)之分。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聚星障”、“凝脂翳”、“花翳白陷”、“混睛障”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1)外伤与感染:外伤与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见的原因。当角膜上皮层受到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等因素的损伤时,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就趁机而入,发生感染。侵入的致病微生物既可来源于外界的致伤物上,也可来自隐藏在眼睑或结膜囊内的各种致病菌,尤其慢性泪囊炎,是造成角膜感染的危险因素。(2)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内在性的因素,例如结核、风湿、梅毒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角膜炎;全身营养不良,特别是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软化症;以及三叉神经麻痹所致的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等。此外尚有原因不清楚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3)角膜邻近组织疾病:例如急性结膜炎可引起浅层点状角膜炎,巩膜炎可导致硬化性角膜炎,色素膜炎也可引起角膜炎。眼睑缺损合并睑裂闭合不全时,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等。

2.病理(1)浸润期:当致病因子侵袭角膜时,首先是角膜缘处血管扩张、充血(睫状充血,如兼有结膜血管充血,则称为混合充血)。由于炎性因子的作用,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及白细胞,特别是嗜中性白细胞迁入病变部位,在角膜损伤区形成边界不清的灰白色混浊病灶,周围的角膜水肿,称角膜浸润。浸润角膜因水肿而失去光泽。角膜浸润的大小、深浅、形状因病情轻重而不同。经过治疗后,浸润可吸收,也有自行吸收的,角膜透明性得以恢复而痊愈。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炎症将继续发展。(2)进行期:如浸润阶段的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浸润将蔓延扩大,随后新生血管将伸入浸润区,特别是周边部的炎症更是如此。在浸润区嗜中性白细胞溶解,释放出含有水解酶的溶酶体颗粒。水解酶与角膜蛋白发生反应,导致浸润区的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基质层坏死脱落,角膜组织出现缺损,形成角膜溃疡,又称溃疡性角膜炎,溃疡边缘呈灰暗色或灰黄色混浊。如溃疡向纵深发展,即形成深层溃疡,溃疡底部不平。由于毒素的刺激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严重时,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集聚于前房下部形成前房积脓。当角膜基质完全被破坏,溃疡波及到后弹力层时,由于局部抵抗力降低,眼内压力可使后弹力层及内皮层向前膨出,称后弹力层膨出。临床检查时在溃疡底部可见“黑色”透明小泡状突起。这是角膜即将穿孔的征兆。此时,若眼球受压,例如揉眼、碰撞、打喷嚏、用力咳嗽、便秘等,均可造成角膜骤然穿孔。在穿孔瞬间,病人可自觉眼部突然剧疼,并有热泪(即房水)流出。穿孔后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位于角膜基质层内的浸润,可不发生溃疡,称无溃疡性角膜炎,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此种类型的角膜炎多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有关,如角膜基质炎。(3)恢复期:即炎症的转归阶段。经过治疗,溃疡可逐渐转向清洁,周围健康角膜上皮细胞迅速生长,将溃疡面完全覆盖,在角膜上皮细胞的掩盖下,角膜基质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合成的新胶原,修补基质的缺损处,角膜溃疡遂告痊愈。角膜中央区溃疡愈合方式多为无新生血管性愈合,周边部溃疡多为有血管愈合。新形成的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构成了不透明的瘢痕组织。位于中央区的致密瘢痕可使患眼视力严重丧失。浅层溃疡,仅有角膜上皮层覆盖创面,无结缔组织增生者,则在损伤处形成透明的小凹面,荧光素不染色,称为角膜小面。【诊断要点】

1.病史

根据发病前有无外伤史,感冒发热史,是否局部或全身使用过皮质类固醇与有无全身性疾病等,可有助于找出病因。

2.症状

由于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受炎症刺激,病人主诉有怕光、流泪、疼痛,重者有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当角膜上皮剥脱时可导致剧烈眼疼。根据角膜病变的程度和部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除化脓性角膜感染外,一般分泌物不多或无分泌物。

3.体征(1)球结膜水肿:严重的角膜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球结膜水肿。(2)睫状充血:当角膜发炎时,角膜缘周围睫状前血管网扩张和充血,称睫状充血。当结膜及睫状充血同时出现时称混合充血。

形成的角膜瘢痕进行鉴别。(4)角膜新生血管:在角膜炎症或溃疡的病变过程中,充血的角膜缘周围毛细血管网伸出新生的血管支侵入角膜时,称角膜新生血管。上皮下新生血管来自浅层血管网,呈树枝状,色鲜红,与结膜血管相连。前基质新生血管起源于深层血管网,后基质的新生血管来自虹膜动脉大环和放射状虹膜血管伸到角膜缘的分支。深层新生血管呈毛刷状,色暗红。伴有角膜上新生血管的出现是机体修复功能的表现。在炎症期,角膜新生血管很容易看到,炎症消退后,存留在相对透明角膜上的新生血管,仅存管腔没有血液,名叫影子血管,较难发现。角膜新生血管,一方面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另一方面使角膜组织发生生物化学的变化,由不参与整体组织的免疫赦免状态,到参与免疫反应,因而可能导致角膜移植时的排斥反应。

4.实验室检查

病变部位做微生物培养(包括病毒学的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是查明致病源和更有效、直接治疗角膜炎的重要依据。【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红连滴眼液(1)处方:藏红花、黄连各20g。(2)方法:将上药用蒸馏水浸泡24小时,浸液滤纸粗滤,加氯化钠4g,加蒸馏水制成500ml滴眼液,调pH值为5.3~5.4,经G6号垂熔玻璃漏斗细滤除菌,无菌条件下分装备用。每日6~8次点眼。

2.胆麝眼药水(1)处方:熊胆0.2g,薄荷0.5g,麝香0.1g。(2)方法:将薄荷研成粗末,置有盖容器内,蒸馏水100ml煮沸后,立即倒入盛有薄荷的容器内,严密加盖,热浸半小时,冷后以纱布滤去渣,为薄荷浸液。另以洁净乳钵,置入熊胆、麝香,加薄荷浸液10~20ml,充分研磨,加入余下的薄荷浸液,用滤纸滤数次,至完全澄明,加蒸馏水至100ml,分装,封口,消毒备用。每日点眼4~6次。

3.解毒眼药水(1)处方:蒲公英、四季青、黄芩、野菊花各30g。(2)方法:将上药加蒸馏水1600ml,加热煮沸1小时,取药汁过滤。第2次再加水800ml,加热煮沸半小时,取药汁过滤。将2次滤液合并,放冰箱内3天,过滤后除沉淀。如此反复几次,把沉淀滤去,然后再加热浓缩至320ml,再用10%氢氧化钠调节pH到8左右,再过滤1次。每日点眼3次。

4.青梅眼药水(1)处方:青黛100g,乌梅5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1000ml。(2)方法:取乌梅粉加水400ml,煮沸2小时,过滤得滤液,再加水400ml,煮沸1小时后过滤,将2次滤液合并浓缩成膏状,然后加入95%酒精200ml左右提取1次,再过滤,回收酒精即得乌梅膏。另取青黛加入900ml蒸馏水中加热煮沸15分钟,布氏漏斗过滤,然后将乌梅浸膏分次溶于上述青黛液中,使pH为4~4.5后再加入0.5g尼泊金乙酯,稍加温溶解,另加蒸馏水至适量后过滤,置冰箱2~3日再过滤即得。每日点眼4~6次。

5.紫草眼药水(1)处方:紫草250g,硼酸11.25g,硼砂2.25g,尼泊金0.75g,蒸馏水750ml。(2)方法:生药加水煎煮2次,浓缩至500ml,加95%酒精约1500ml,使醇含量达60%~70%,放置24小时(室温),过滤,弃滤渣,除去植物蛋白、淀粉、鞣质等杂质,滤液回收酒精,水液中赶净酒精(水浴100℃)加水至750ml,煮沸,于冰箱中放置过夜,再取出过滤,滤液加辅助药及活性炭4g,煮沸5分钟过滤,调整至750ml,用3号垂溶漏斗过滤,调整pH值,煮沸30分钟,放4℃冰箱保存备用。每日点眼4~6次。

6.菊黄眼药水(1)处方:野菊花、金银花各250g,黄芩、黄连各62.5g,蒲公英、板蓝根各125g,硫柳汞0.6g,吐温-80药7.5ml,氯化钠27g。(2)方法:上述中草药煎煮3次,每次1小时,过滤。滤液合并,浓缩成膏状,加2倍量95%酒精,静置5~10天,过滤,滤液回收酒精后,加注射用水适量,加氯化钠搅拌溶解,置输液瓶中,115℃热处理30分钟,冷藏2~5天,过滤至澄明,加入硫柳汞和吐温-80,搅拌溶解,加注射用水至3000ml,流通蒸汽100℃灭菌30分钟,分装。每日点眼4~6次。

7.抗炎眼药水(1)处方:野菊花35g,金银花、马尾连各70g,蒲公英、黄芩各60g,板蓝根20g,尼泊金0.3g。(2)方法:野菊花加去离子水,用水蒸汽蒸馏,收集蒸馏液850ml,药渣与其余药物加水煎煮3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过滤液,浓缩至糖浆状,加2~3倍量95%酒精,搅拌,放置,过滤,滤液回收酒精至无醇味,所得药液加注射用水适量。用氨水调pH值为6.0~7.0,冷藏24小时,过滤,加入1%吐温-80、尼泊金搅拌,并与上述野菊花蒸馏液合并,加注射用水至1000ml,精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30分钟。每日点眼4~6次。

8.穿心莲眼膏(1)处方:穿心莲浓缩液50g,新洁尔灭2g,加适量黄凡士林,无水羊毛脂共制1000g。(2)方法:取穿心莲200g水煎,煎液加适量95%酒精,静置过滤,滤液回收酒精,浓缩至50g,65℃左右保温,备用。取无水羊毛脂1份,黄凡士林9份,加热熔融,趁热用粗滤纸置保温滤斗中过,于150℃干热灭菌1小时,置乳钵中60℃保温。将穿心莲浓缩液、新洁尔灭逐渐加入乳钵中,边加边搅拌,充分研匀,放冷即成。每日点眼3~4次。

9.七宝眼药膏(1)处方:珍珠、水晶、贝齿各30g,石决明、琥珀各1g,空青、玛瑙、龙脑各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水浓煎,入蜜15g,研和为膏。每夜临睡时点眼,早晨不点。

10.胆汁二连膏(1)处方:黄连、胡黄连各1g,牛胆汁、蜂蜜(精制)各50ml。(2)方法:先将川黄连、胡黄连洗净晒干,研为粗末,加蒸馏水适量,煎2次,将2次煎出液放冷后滤过,滤出液盛于蒸发皿中,加入牛胆汁、蜂蜜。测定酸碱度(pH值),酸加硼砂、硼酸、糖制食盐、冰片,使之呈中性,以减少点眼时的刺激,消毒,密贮备用。眼睑带状疱疹用之涂抹,其余眼疾用之点眼,每日4~6次。

11.穴位贴敷膏(1)处方:党参、黄芪、板蓝根、大青叶各20g,白术、金银花、黄芩、决明子、青葙子、菊花、密蒙花、枸杞子各15g,柴胡12g,樟脑9g,冰片6g,香油2000g,红丹360g。(2)方法:上方前15味药粉碎过7号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片,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2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太阳穴、合谷穴、阳白穴、四白穴,每2日更换1次,阳白穴、四白穴可每天晚上贴,白天揭掉,每贴膏药重复使用4个晚上。

12.明目贴穴膏(1)处方:黄连、细辛、当归、杏仁(去皮尖,为霜)、防风、松脂各15g,白芷、黄蜡各30g,麻油120g。(2)方法:先将黄蜡、麻油熔化,前药共研为细末,慢火熬膏。贴太阳穴。

13.炉甘消单粉(1)处方:炉甘石60g,硼砂15g,冰片、珍珠、珊瑚各5g,麝香、犀牛黄各1g,黄芩、银花各30g,秦皮、栀子、防风各10g。(2)方法:方中炉甘石、珍珠用豆腐包煮,而后将黄芩、银花、秦皮、栀子、防风煎汤后水飞炉甘石和珍珠,珊瑚用火煅,然后将上述各药和匀共研细末,装入闭密瓶内。用时以樟牙签尖端取少许药粉点于目内眦角,自觉眼部清凉舒适为佳,每日4次。

14.明目退云散(1)处方:黄柏、黄连、黄芩、黑山栀、连翘、大黄、白菊花、当归、赤芍、川芎、羌活、白芷、薄荷、荆芥、防风、蛇蜕、木贼草各3g,制炉甘石60g,海螵蛸6g,荸荠粉9g,珍珠粉1.2g,西黄、熊胆各0.6g,淡硇砂、朱砂各0.3g,蕤仁霜3g,冰片、麝香各0.75g,地塞米松200mg。(2)方法:先将前17味药水煎2次,取汁将制炉甘石浸入药汁内,晒干,研细,与海螵蛸等12味药研细,混合,研至极细,过细筛,收贮备用。每日3次,以极少量药粉点于睑结膜囊内,闭眼休息20分钟。

15.消炎退翳汤(1)处方:蝉蜕、木贼草、荆芥各10g,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各20g,防风15g,密蒙花6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急火煎开5~10分钟,不去药渣,趁热用蒸汽熏眼(睁眼,避免烫伤),待药温滤去药渣,用软布或棉球浸药液洗眼(药液可进入眼球表面)。每剂熏洗2天,每次20分钟,每日3次,10天为1个疗程。每次熏洗前将药液煎开即可。

16.雾化眼浴方(1)处方:黄芪20g,黄芩、黄连各15g,黄柏、连翘、蒲公英、金银花、车前子各12g,猪苓、泽泻、甘草各9g。(2)方法:将以上方药浸泡30分钟后,煎煮2次,合并滤液浓缩至150ml。取50ml雾化眼浴20分钟,每日1次,剩余药液口服。

17.蔓荆熏洗方(1)处方:蔓荆子、白蒺藜、冬桑叶各12g,荆芥6g,秦皮9g,野菊花30g,川连5g,木贼草10g。(2)方法:将上药加水1000ml煎成约600ml,用两层纱布过滤后趁热熏眼,待不烫皮肤时用纱布蘸药液洗眼,每日4次,每剂药可用2天。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椒、姜、辛辣、酒等辛温燥烈食物。

18.中药敷贴方(1)处方:艾穗、牙皂、白芷、花椒、川乌、草乌各9g,薄荷6g,樟脑、细辛、明矾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荞麦粉,用陈茶叶水或鸡蛋清文火调敷患眼侧太阳穴。

19.中药搐鼻方(1)处方:鹅不食草(净干)、白芷、当归、川楝子(泡去皮)、雄黄粉各5g,羊踯躅花2.5g,麝香0.1g。(2)方法:上方前4味药与羊踯躅花共研细末,过细筛后加雄黄粉和麝香,研匀。令患者含一口冷开水,取药末0.2~0.3g吹入患侧鼻孔。两侧有病者,以双倍量吹入双侧鼻孔。随后涕泪俱下,待症状减轻,吐水,取出鼻内药。每日2~3次。

20.中药塞鼻方(1)处方:鹅不食草9g,闹羊花3g,香白芷2g,麝香0.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细布包裹塞入鼻内,每次塞一侧鼻孔,交替使用。(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攒竹、丝竹空、阳白、睛明、瞳子、四白;外感风邪加合谷、风池、行间,热证加太阳、曲池、耳尖,阴虚加三阴交、蠡沟。(2)操作: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主穴每次选用3~4个,配穴一般多用,热证者配穴多用点刺放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温针法(1)取穴:太阳、合谷。(2)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用2cm长艾条从里侧点燃,插入针柄,每穴燃尽2节艾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电针法(1)取穴: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养老、光明。(2)操作:用疏密波,取同侧眼周穴,肢体穴正负极相配,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4.芒针法(1)取穴:主穴取攒竹、睛明、风池、完骨、丝竹空;配穴取太阳、光明、太溪。(2)操作:主穴每次取2个,加配穴。严格消毒后,按芒针常规操作。

5.粗针法(1)取穴:太阳穴。(2)操作:用强刺激泻法,进针得气后提插6~7次,出针时放出少量血液。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头针法(1)取穴:视区。(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毫针沿头皮刺入1寸,以强刺激手法捻转2分钟,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7.眼针法(1)取穴:肺区、肝胆区、双上焦区、脾区。(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0.5寸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8.耳针法(1)取穴:肝火内炽型取肝、胆、眼;肾虚火旺型取肝、肾、内分泌、耳尖、目;阴虚肺热型取耳尖、肝、目、内分泌、肺。(2)操作:肝火内炽型用电针强刺激,每次10分钟,每日1次;或用耳穴埋针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肾虚火旺型用耳穴压豆法或用耳穴药敷法,留针、敷药3~5天。阴虚肺热型用耳穴埋针法,留针3~5天,每日按压2~3次。

9.耳压法(1)取穴:主穴取耳尖、眼、肝,配穴取目、目、肺、神门。12(2)操作:常规消毒后,耳尖点刺放血,艾条“雀啄灸”,然后在其他耳穴压豆。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10.手针法(1)取穴:眼点、肝穴、肺穴。(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毫针直刺0.5寸,强刺激2分钟,留针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11.足针法(1)取穴:目穴、肺穴、肝穴、内太冲、内足临泣。(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快速刺入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捻转1次。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12.三棱针法(1)取穴:太阳、耳尖。(2)操作:常规消毒后,运用速刺法,太阳穴刺后用拔罐放血。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13.梅花针法(1)取穴:眼区、后颈部、风池、关冲。(2)操作:眼区轻度至中度叩刺,风池、后颈部重度叩刺,关冲穴叩刺出血。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14.背俞针法(1)取穴:肝俞、肺俞、脾俞。(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1寸毫针轻缓进针,刺入0.5~0.8寸,手法以捻转为主,得气后留针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15.激光针法(1)取穴:攒竹、太阳、承泣、风池。(2)操作:用氦-氖激光治疗机对准穴位照射,每日1次,每穴照射1~3分钟,10次为1疗程。激光治疗中,医患均须戴激光防护眼镜,激光束一定要对准需照射的穴位。

16.穴位埋线法(1)取穴:主穴取睛明、见阳(睛明与承泣之间,眼眶内缘)、承泣、球后,配穴肾俞、肝俞、三阳络、足光明、万里(足三里下1寸)。(2)操作:用注线法。每次取主穴和配穴各1个或2个,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穿刺针埋线。眼区穴位埋线时推开眼球,刺入穴内1~1.5cm,埋入00号羊肠线0.5cm;配穴用直刺法埋入1号羊肠线1~2cm。15天埋线1次。

17.穴位注射法(1)取穴:双侧瞳子。(2)药物:三氮唑核苷注射液100mg。(3)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接5号针头,抽取上述药液后,针尖由内向外斜刺进入皮下,当进针5mm,抽吸无回血时,每侧推注上述药液1ml,可见局部隆起一皮丘,压迫2~3分钟即可。隔日注射1次。

18.隔蒜灸治法(1)取穴:左眼病灸右侧阳溪,右眼病灸左侧阳溪,双眼病灸双侧阳溪。(2)操作:取直径约1.5cm,厚约0.1cm的蒜片1块,并在片上刺孔数个,上置黄豆大艾柱点燃灸之。每次5~7壮,每日2次,5天为1疗程。【现代研究】

1.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惠珍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洗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50例。①处方:蒲公英20g,夏枯草30g,菊花15g,黄芩10g,防风、荆芥各9g。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500ml,用沙锅文火煎30分钟,取药汁300ml,2次煎加水350ml,取药汁200ml,2次药汁混合均匀,分成3份。每次1份,放在小陶瓷盆内,温度保持40~50℃,取5cm×6cm无菌纱布1块,浸药汁敷在患眼上,外加消毒小毛巾1个,热敷15~20分钟。每天3次,7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注意不要烫伤眼睑。③结果:痊愈48例,好转1例[陕西中医,2000;(11):486]。

2.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褚衍友报道运用中药熏眼治疗病毒性角膜炎50例。①处方:黄连、黄芩、生地各12g,栀子、密蒙花、甘草各8g,青葙子、蒲黄、车前子各6g,龙胆草、赤芍、木贼草、柴胡各10g,石决明、板蓝根各15g。②方法:将上药置沙锅内清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后用蒸汽熏眼,热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熏蒸过程中应不断眨眼,使泪水流出。熏眼时间为5~15分钟。熏后将药液分2次内服。③结果:治愈34例,好转14例[山东医药,1998;(10):62]。

3.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陈阳等报道运用黄菊液雾浴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18例。①处方:黄芪、大黄、野菊花、紫草、龙胆草、赤芍、蒲公英。②方法:将上药洗净,煎煮2次后合并滤液,浓缩,调节pH值,灭菌后装瓶备用。每1ml含生药0.5g。使用自行研制的雾浴器(具有离子雾化和超声波洗浴双重功能),每只患眼雾浴15分钟,每天2次。雾浴后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滴眼,合并虹膜炎及盘状角膜炎同时给予0.25%托比酰胺眼药水散瞳及激素治疗。同时口服辅助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B。③结果:18例28眼中,痊愈22眼,好转52眼[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3):251]。

4.河南省唐河县中医院王跃进报道运用中药煎液热敷治疗角膜炎215例。①处方:黄连、紫草、栀子、密蒙花、谷精草、秦艽各15g,秦皮、木贼草各20g。外感风热者加荆芥、连翘、金银花;肝经湿热者加龙胆草、黄芩;热毒内盛者加板蓝根、大青叶、紫花地丁;虚火上炎者加黄柏、菊花。②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500ml,先用武火煎至水沸,再用文火煎20分钟,过滤取药液,然后再如上法煎取药汁1次,将2次药液混合后备用。用时取干净毛巾浸于药液内湿透,然后拧至湿度、温度适宜时(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敷于患眼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3~4次,2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③结果:经治2个疗程后,215例患者243只患眼,痊愈183眼,好转41眼[新中医,2006;(3):50]。

5.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梁建军报道运用二黄汤光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127例。①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辽宁丹东产YH-5型银河治疗机。按正极(主机)置眼部用二黄汤(黄连、黄芩各100g,洗净,水煎,放冰箱0~1℃备用),负极置大椎部,电流为耐受为限,患者半睁双目,施行25分钟后再加按摩5分钟。每日1次,6天为1疗程。后行北京产YZD型紫外线治疗,3MED照射内关、列缺、合谷穴(双侧均照射),隔日1次,3次1疗程。②结果:治愈103例,显效20例,好转3例[职业与健康,2004;(12):155]。

6.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李玉冰等报道运用火针疗法加中药内服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40例。①火针:患眼滴表面麻醉药物2次,用白内障手术时所用球锥形烧灼器或大头针(火针)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直接烧灼病灶。烧灼力度要轻而有控制,以烧烙器尖端轻触隆起病灶,一层一层进行,尽量不起焦痂,中病即止。涂眼膏包扎1日。每2~3日治疗1次,一般烧烙1~3次。②中药:炎症期治以清泻肝胃实热,凉血化瘀解毒,方选银花复明汤(银花、公英、桑皮、花粉、黄芩、黄连、胆草、生地、知母、大黄、元明粉、木通、蔓荆子、枳壳、甘草)或龙胆泻肝汤加减。修复期治以养阴清热,化瘀退翳,用养阴清热汤(生地、花粉、知母、芦根、银花、石膏、黄芩、荆芥、防风、枳壳、胆草、甘草)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患眼常规滴氯霉素眼药水,必要时滴阿托品眼药水。③结果:40例全部临床治愈[中国民间疗法,2000;(5):18]。

7.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任红梅报道运用耳穴贴压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25例。①耳穴贴压:取耳穴眼、目、目、肝、12胆、肾。将黄荆子压贴在穴位上,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20次。3天换1次药籽,双耳交替使用,5次为1疗程。②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车前子、赤芍、牡丹皮各10g,生地黄、菊花、谷精草各15g,蒲公英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服。③结果:治愈22例,基本治愈3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2):15]。

8.甘肃中医学院刘莹等报道运用穴位注射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0例。①穴位注射:取穴睛明、大椎、大杼、心俞、养老;承泣、身柱、肺俞、肝俞、足光明。药物取鱼腥草注射液10ml;1%普鲁卡因注射液6ml;维生素B注射液200mg。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每次1组,10天为1疗程。睛明或承泣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0.5ml,其余穴位分别注射普鲁卡因与维生素B混合药液2ml。注射前普鲁卡因1皮试。②中药: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菊花、鱼腥草各10g,白术、防风各15g,蝉蜕、薄荷各6g。外感风热去鱼腥草,加蔓荆子;肝胆火炽加龙胆草、夏枯草;湿热蕴蒸加车前子、薏苡仁;正虚邪留,偏气虚加黄芪、党参,偏血虚加生地、当归。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40例患者44眼,痊愈34眼,好转8例[甘肃中医,2003;(10):34]。

9.宁夏隆德县中医院王永德报道运用中西医针灸综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6例。①风热上犯型(13例):中药用金银花20g,连翘、大青叶各15g,牛蒡子、菊花各12g,蝉衣、紫草、黄芩、荆芥各10g,木贼草、竹叶、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0.1%无环鸟苷滴眼液点眼,每日6~7次。针刺取主穴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配穴合谷、风池、行间、太阳、曲池。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②风寒犯目型(16例):中药用羌活15g,独活、荆芥、川芎、前胡、桔梗、蝉衣各10g,防风、柴胡各12g,薄荷7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0.1%无环鸟苷点眼,每日6~7次。针刺取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睛明、四白,配穴合谷、风池、太阳。每日1次,留针30分钟。③肝火炽盛型(8例):中药用龙胆草、栀子各7g,黄芩、柴胡、泽泻、生地、当归各10g,木通6g,车前子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热甚者加金银花、公英、千里光;目痛剧烈者加大黄、丹皮、赤芍。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0.1%无环鸟苷点眼,每日6~7次。针刺取主穴攒竹、丝竹空、阳白、睛明、瞳子,配穴太阳、合谷、曲池。留针30分钟,耳尖放血,每日1次。④湿热蕴蒸型(6例):中药用杏仁、白蔻仁、厚朴各10g,薏苡仁5g,半夏12g,通草、竹叶、甘草各6g,滑石15g。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0.1%无环鸟苷点眼,每日6~7次。针刺取主穴太阳、睛明、四白、丝竹空,配穴合谷、风池、丰隆。每日1次。⑤阴虚邪留型(3例):中药用熟地35g,生地30g,当归15g,丹皮、泽泻、知母、黄柏、羌活、防风、蝉衣各10g,菊花12g。每日1剂,水煎服。西药用0.1%无环鸟苷点眼,每日6~7次。针刺取主穴睛明、攒竹、丝竹空,配穴三阴交、蠡沟、太冲。每日1次。⑥结果:46例患者52只患眼,治愈30例34眼,好转15例17眼[四川中医,2001;(1):65]。

10.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石婷报道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4例。①中药:柴胡、黄芩、龙胆草、蒲公英、薄荷、荆芥、银花、全蝎、木通。反复发作者可配合扶正之生黄芪、白术、防风等。每日1剂,水煎服。②针刺:取穴风池、承泣、攒竹、太阳、外关、合谷。每次取穴3~4个,每日1次,留针20分钟。外关、合谷用泻法,太阳放血。③点药:使用四川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熊胆眼药水,每2小时1次。停用其他西药。合并虹膜炎者用1%阿托品扩散瞳孔。④结果:34例患者57只患眼,治愈30眼,有效21眼[天津中医,1999;(2):35]。

六、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神经纤维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退变性改变,使视乳头褪色并同时伴有视功能损害的疾病。视神经萎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而是由于眼部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视神经纤维变性,视觉传导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的综合临床表现,具备眼外观正常而视力下降、视野改变、视乳头变淡或苍白等临床特点。对本病的分类,由于原发病因复杂,故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通常临床上将其分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两大类;若进一步根据原发病因来分类,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炎性、压迫性、血管性、中毒性、外伤性、退行性、营养性、脊髓痨性等种类;根据原发病部位可分为轴性、上行性和下行性三类;按视功能损害程度和眼底表现可分为初期、进展期、黑前期和黑期四期。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青盲”、“黑盲”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1)遗传因素:由于基因异常者可发生肥胖、多脂畸形综合征、神经鞘髓磷脂沉积病、家族性黑性痴呆等先天性视神经萎缩及儿童型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隐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视神经萎缩等遗传性视神经萎缩。(2)压迫因素:由于视神经长时间承受直接或间接压力,导致视神经纤维变性而发生视神经萎缩,如青光眼、颅内眶内占位性病变、视神经管骨折等。(3)炎症:为视神经萎缩的重要致病因素,如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乳头炎、严重的视网膜炎、脉络膜炎等。(4)外伤:由于外力导致视神经管骨折损伤视神经或视神经挫伤,以及电击、雷击等导致视神经损伤。(5)中毒:有毒物质或药物对视神经造成损害形成中毒性视神经萎缩,如烟、酒、甲醇、乙胺丁醇等。(6)缺血:由于供应视神经的血流循环障碍而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性萎缩”,如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导致的视神经萎缩。(7)退行性病变: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8)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视神经萎缩常见于维生素缺乏及恶性贫血等。

2.病理

视神经萎缩过程中的病理现象并不十分清楚,近代研究证实,视神经节细胞轴突内的轴浆流的改变在视神经病变及其萎缩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诊断要点】

1.症状

视力减退是本病的主要自觉症状,色觉障碍是临床的又一症状,病变后期尚存在暗适应障碍。

2.体征

主要体征表现为眼底视乳头褪色。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边界清晰,颜色苍白,巩膜筛板的筛孔亦清楚可见;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视乳头边界多不清楚,色灰白而污秽,巩膜筛板窥不见,在视盘及附近视网膜上有炎症遗留痕迹。

3.检查(1)固视性质检查:本方法对眼底病特别是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意义,是区分视网膜中心固视和中心外固视的有效而简捷的手段。其方法与弱视固视点检查方法相同。中心外固视可见于黄斑病变、弱视和视神经病变,而黄斑病变眼底有相应表现,弱视多存在相应的病史和屈光不正,二者均易于排除。视神经萎缩的固视点距黄斑中心凹越远其视力越低,预后也越差。(2)视野检查:视神经萎缩都存在视野损害,轴性视神经萎缩、Leber病、烟毒性弱视等常可见明显的中心暗点;晚期青光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主要表现为视野的向心性缩窄;视神经萎缩伴有偏盲性视野缺损时应充分考虑到颅内肿瘤,特别是发生于视交叉邻近部位的垂体瘤。(3)临床生化检查:营养障碍性视神经萎缩的血液检查可发现血中维生素B、维生素B及血色素等存在异常;若考虑为视神经脊112髓炎等病变时,应进行脑脊液检查。(4)视觉电生理检查:通常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ERG正常,VEP异常;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的VEP异常,而ERG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视网膜原发病灶的大小和损害程度。(5)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X线平片、B型超声波、CT及MRI检查,对确定是否存在眶内、颅内占位性病变、视神经异常及全身性神经系统疾病有临床价值。(6)DNA检查:Leber病、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等遗传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DNA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4.鉴别

注意与视乳头有鞘视神经纤维、癔病性黑等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贴穴膏(1)处方:羊肝500g,熟地、菟丝子、车前子、麦冬、白芍、柴胡、茯苓、枸杞、茺蔚子、黄芩、青葙子各100g,五味子80g,樟脑15g,冰片10g,香油3000g,红丹400g。(2)方法:上方前15味药粉碎,过7号筛,冰片、樟脑研成细粉,红丹置铁锅内炒干。取麻油置不锈钢锅中,武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油温达300℃以上,滴水成珠,吹之不散。将红丹缓缓筛入炼油中,边加丹边用木棒搅拌,至皂化完全出现大量泡沫,膏液变成黑褐色。取少许滴入冷水中,捏之软而不黏手。将皂化完全的膏液趁热缓缓倒入涡旋的冷水中,并不停搅拌,冷后将膏坨撕成碎块,放入冷水中浸泡4~7日。从水中取出膏块,置钢锅中,加热蒸干水分,熔化。待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樟脑、冰片细粉搅匀,保持50~60℃的温度,每称取3g,摊于特制的膏药纸上,涂成圆形,盖塑料薄膜,即得。取穴太阳、大椎、神阙、三阴交、合谷、太冲、养老、足三里,上穴交替使用,膏药48小时更换1次,30天为1疗程。

2.吹鼻方(1)处方:杨梅青、胡黄连各0.3g,槐芽4.5g,龙脑0.75g。(2)方法:上方前3味药共研细粉,再入龙脑,更研匀,密收。每晚临睡前先温水净漱口,仰卧,用苇筒吹药粉0.75g入两鼻孔中,感觉眼中凉冷为好。

3.点眼Ⅰ方(1)处方:干姜3g,黄连、细辛、雄黄各30g,蕤仁30枚。(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每于夜卧时点眼。

4.点眼Ⅱ方(1)处方:珍珠60g,白蜜200ml。(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微火煎,过滤,点眼,每日4次。

5.点眼Ⅲ方(1)处方:樟脑、沙糖各3g,铜青1.5g,黄连末15g,炉甘石末9g。(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点眼,日3~4次。

6.中药导入方(1)处方:川芎、当归、赤芍、丹参、黄芪、熟地各30g,柴胡、葛根各2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500ml,浸泡2小时,文火煎沸半小时,纱布滤出药液300ml,复加水800ml,文火煮沸30分钟后再滤出药液200ml,将两次药液混合装瓶备用。使用K8832-T电脑多功能电疗仪,治疗时将浸过药液的衬垫套在极板上,正极放在患侧的太阳穴,负极放在同侧合谷穴,电流强度因人而宜,直流电导入2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肝肾亏损型:取穴风池、球后、睛明、肝俞、肾俞。针球后时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针睛明时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1~1.5寸,若针下有阻力时应退出调整角度后再刺入,忌提插;肾俞可灸3~5壮。(2)气血两虚型:取穴膈俞、胃俞、足三里、承泣、球后、百会。承泣穴针深0.8寸;球后穴沿眶上刺深1.2寸,得气后留针;余穴用提插捻转补法。(3)脾肾阳虚型:取穴风池、球后、睛明、脾俞、肾俞、足三里。针球后穴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方向刺0.5~1寸;针睛明穴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慢刺入1~1.5寸,若针下有阻力时应退出调整角度后再刺入,忌提插;肾俞、脾俞、足三里可针后加灸3~5壮。(4)肝气郁结型:取穴风池、球后、睛明、侠溪、太冲、光明。针球后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方向刺0.5~1寸;针睛明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慢刺入1~1.5寸,若针下有阻力时应退出调整角度后再刺入,忌提插。(5)气血瘀滞型:取穴球后、睛明、期门、肝俞、脾俞、膈俞。采用捻转补泻和徐疾补泻相配合的手法,眼周穴位采取缓慢进针,只捻转,不提插。

2.电针法(1)取穴:主穴取球后、睛明、上明、外明、承泣、上睛明,配穴取翳明、肝俞、胆俞、风池、光明、三阴交、瞳子、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2)操作:每次取主、配穴各2~3个,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每次12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芒针法(1)取穴:血虚肝郁型取上脘、球后、风池、太阳、支沟、三阴交、外光明、太冲透涌泉;肝肾不足型取上脘、球后、风池、太溪、三明交、外光明。(2)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按芒针常规操作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头针法(1)取穴: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1cm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长的直线)。(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32号2寸毫针,与头皮成30°角快速进针1寸,以每分钟200次加速捻针,或用电针仪刺激。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5.耳针法(1)取穴:眼、肝、肾上腺、神门、枕。(2)操作:每次选用2~3个耳穴,以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6.耳压法(1)取穴:主穴取肝、眼,配穴取神门、肾上腺。(2)操作: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上述耳穴,用手轻轻按压,使之产生疼痛或胀痛。每次贴双耳,嘱患者每日按压5~7次,每次3~5分钟。每隔3日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7.鼻针法(1)取穴:肝穴、肾穴。(2)操作:用28号0.5寸毫针轻轻刺入,得气后留针20分钟,病情重者可埋针2日。

8.口针法(1)取穴:眼区。(2)操作:选30号0.5寸毫针,术者用纱布垫在患者上下唇,以手指将两唇拉开,针尖以15°~30°角刺入口腔黏膜,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舌针法(1)取穴:目穴、肝穴、肾穴。(2)操作:用30号1寸毫针,在选定穴位上进针,或用26号1.5寸毫针,在选定穴位上浅刺放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0.手针法(1)取穴:眼穴、肝穴。(2)操作:手取自然弯曲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1~1.5寸毫针,进针0.3~0.5寸,留针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1.足针法(1)取穴:目穴、肝穴、内临泣、内太冲。(2)操作:选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刺入0.5寸左右,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皮肤针法(1)取穴:攒竹、丝竹空、瞳子、太阳、风池、膈俞、肝俞、胆俞、肾俞。(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眼区周围穴用轻刺激手法叩刺,其他部位用中等强度刺激。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13.背俞针法(1)取穴:肝俞、肾俞。(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32号1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手法以捻转为主,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三四针法(1)取穴:主穴取眼三针(在眼眦上0.1寸,眼眶内壁与眼球之间取第1针,在眼正视时瞳孔正下方眶下壁与眼球之间取第2针,在眉弓中点下方眶上壁与眼球之间取第3针),四神针(以百会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取四穴);肝肾阴虚者配太溪、三阴交,肝郁气滞者配太冲、合谷,中气不足者配养老、足三里。(2)操作:眶区穴深刺1.5~2寸,轻捻针柄,待针入皮下后缓慢将针体压入眶内,注意手下抵触感,以避开血管。根据病情虚实恰当运用补泻手法,虚实不明显者以平补平泻为主。每间隔10分钟轻轻刮针柄1次,每日针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15.穴位埋线法(1)取穴:风池、瞳子、眉冲、阳白、光明、肝俞、胆俞、翳明;天冲、四白、太阳、强间、足三里、承光、肾俞、命门。(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1号羊肠线的9号穿刺针刺入穴内,待有酸胀感后,推入羊肠线。头部穴用平刺法,埋线1cm;颈部穴和四肢穴用直刺法,埋入羊肠线1.5cm;背俞穴中,肝俞用斜刺,余穴用直刺,埋入羊肠线2cm。两组穴交替使用,10天埋线1次,4次为1疗程。

16.割治埋线法(1)器械准备:无菌弧形三角缝合针及直形三角针(弧形的夹直后亦可用)、1~2号医用羊肠线、手术刀、持针器、止血钳、剪刀、镊子、注射器、2%普鲁卡因、棉球、敷料等。(2)取穴:主穴取肝俞、肾俞,配穴取耳枕中(位于耳轮顶点与枕骨粗隆连线之中点)。取单侧穴,两侧交替使用。(3)操作:上述三穴均先备皮。常规消毒和局麻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1号肠线的直形三角针,刺入耳枕中穴后沿皮向下平刺3cm出针,来回牵拉肠线,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再紧贴针眼剪去皮外两端线头,针眼用小酒精棉球和小胶布固定。然后,分别以肝俞、肾俞为中点,各作长1.5cm,深0.5cm的横行切口,在切口深部割取皮下脂肪约蚕豆大1块。将止血钳插入切口内给以强烈的刺激,使病人有不可忍受的感觉,刺激肝俞穴应使酸麻胀感向上传至耳枕中,甚至达同侧眼部,刺激肾俞时,亦应感传至肝俞,再经耳枕中达眼部,尽可能使上述三穴及眼间的感传沟通。之后在上述二穴处用弧形三角针埋入2号羊肠线,缝合皮肤,盖无菌敷料,胶布固定。一般25~30天治疗1次。

17.穴位注射法(1)取穴:承泣、球后、风池、翳明、大椎、哑门。(2)操作:每次选用2个穴位,用维生素B或维生素B或胎盘112组织液,每穴注入药液0.5ml。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18.艾灸疗法(1)取穴:肝肾阴亏型选委中、关元俞、风府、气海;心营亏损型选少冲、阳池、支沟、强间、神道;脾胃两虚型选脑户、悬枢、阴谷、太白、章门;肝脾不和型选期门、隐白、气海俞、神阙。(2)操作:辨证选穴,用艾炷或艾条灸,各穴灸3~5壮。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现代研究】

1.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叶静等报道运用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30例。①取穴:主穴取睛明、球后、足三里、三阴交、太阳、风池;配穴取四白、上天柱、合谷、曲池、太冲、光明。以上穴位轮流使用。②方法:眶区深刺1~1.5寸,轻捻针柄,待针入皮下后缓慢将针体刺入眶内,留针30分钟。睛明、球后起针后用棉球压迫10分钟,以避免出血。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③结果:30例患者41只患眼,显效10眼,有效18眼[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4):345]。

2.湖南郴州医专附属第二医院张文敏等报道运用电针结合TDP治疗视神经萎缩106例。①取穴:第一组取睛明、太阳、瞳子、风池、养老、肝俞、丰隆、三阴交;第二组取球后、阳白、鱼腰、完骨、合谷、肾俞、足三里、光明。②方法:均用30号毫针,长短选择根据针刺部位而定。睛明针时先用左手固定眼球后进针,针深可达1.5~2寸,有较强胀感后捻转,使针感扩至眼球,不予提插;球后用左手固定眼球,针沿眶下缘向上刺入2~2.5寸,手法同睛明;针太阳透瞳子、阳白透鱼腰均大幅捻转结合提插,使眼周有热胀感扩散,扩至眼球时为最佳;风池穴向对侧眼球刺入1~1.5寸,以针感眼球发散为好;完骨沿皮刺0.8寸,大幅捻转;肝俞向脊椎斜刺0.5~1寸;养老向上斜刺1寸;肾俞、三阴交、光明、丰隆、合谷均刺入1~1.5寸;足三里针1.5~2寸。阳白及太阳透针均上电针,眼部盖上敷料后加TDP照射。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两组穴位交替使用。③结果: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短,最长6个疗程。显效64例,有效31例[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

3.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瑞报道运用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32例。①取穴:球后、新明Ⅰ(耳垂后皮肤皱褶之中心)、新明Ⅱ(眉梢上外开5分)。②药物:第一组用胞二磷胆碱0.25g,加利多卡因0.5ml;第二组用654-210mg,加维生素B0.5mg,加利多卡因120.5ml。③方法:患者取平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使用球后注射5号针头,按球后、新明Ⅰ、新明Ⅱ3个穴位顺序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球后注射1.5ml,新明Ⅰ、新明Ⅱ各注射0.5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两组药物交替使用。④结果:32例患者48只患眼,经治后视力达1.0以上6眼;较治疗前视力提高4行,视野明显扩大10眼;较治疗前视力提高2行15眼[现代康复,2001;(6):117]。

4.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张宏等报道运用眼三针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74例。①针刺:主穴取眼三针(睛明、承泣、上明);配穴取四神聪、阳白、风池、养老、足光明、太冲;肝肾不足取太溪、肝俞、肾俞,气血亏虚取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痰湿阻络取丰隆、阴陵泉,瘀血阻络取膈俞、太阳、曲池。每次取主穴2~3个,配穴3~4个,随症取穴2~3个。眼三针选用32号1.5~2寸毫针,采用轻捻缓进针法。睛明穴进针后毫针与内眦部皮肤成90°,垂直缓慢直刺1寸后,将针尖偏向眶尖方向,续刺0.5~1寸,针刺深度为1.5~2寸;承泣穴进针后毫针与眼睑下皮肤约成70°,向眼球的后上方缓慢刺入0.8寸,随后调整为约50°角续刺入0.4~0.7寸,针刺深度为1.2~1.5寸;上明穴进针将针尖稍向上刺入0.5寸后,转针尖于眶尖方向续刺0.5~1寸,针刺深度为1~1.5寸。针刺时以眼球底部和后部产生热感为佳,进针后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刮针柄1次。配穴和随症取穴选用30号1~1.5寸毫针,按常规针刺深度,配穴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随症取穴依虚实而分别采用针刺提插补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运针1次。②穴位注射:选用黄芪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2ml,取双侧肝俞、肾俞,交替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次2穴。每周治疗5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③结果:74例患者117只患眼,显效24眼,进步68眼[新中医,2002;(7):42]。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国欣报道运用针刺推拿治疗视神经萎缩32例。①方法:针刺主穴为百会、四神聪、睛明、球后、太阳、合谷、风池、头针视区;气血瘀阻、经气不通、窍道闭塞者配外关、膻中、阳陵泉、三阴交,阴虚阳亢、脉络闭阻、头目胀痛者配太溪、阴谷、照海、申脉、瞳子,热灼津伤、目络失养者配印堂、曲池、三间、侠溪、阴陵泉,肾精亏虚、肝血不足者配命门、肾俞、涌泉、照海、太溪、肝俞、脾俞。留针20分钟后起针。起针后用掌揉法按揉眼周围及用指揉法按揉头顶部及枕部共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②结果:32例患者39只患眼,显效7眼,有效20眼[北京中医,1999;(4):48]。

6.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罗平等报道运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①针刺:主穴取睛明、阳白、球后、瞳子、风池、内关,配穴取肝俞、肾俞、膈俞、光明、三阴交、四关穴等。针刺睛明时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25mm,不捻转提插;阳白向下平刺25mm,平补平泻;球后嘱病人闭目,平视,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20mm;瞳子向后平刺或斜刺13mm;风池向对侧眼睛方向斜刺30mm,捻转补法;内关直刺25mm,捻转泻法;肝俞、膈俞斜刺20mm,肾俞直刺25mm,肝俞、肾俞行补法,膈俞行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直刺30mm,行补法;光明、四关穴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②中药:石斛、青葙子、草决明、牛膝各20g,天冬、山药、枸杞子、黄连、防风各12g,菟丝子18g,人参、茯苓、生地、枳壳、炙甘草各10g,甘菊花、麦冬、肉苁蓉、川芎、白蒺藜各15g,五味子、玄参各9g。每日1剂,水煎服,10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③结果:36例患者68只患眼,显效32眼,好转30眼[中国针灸,2005;(7):504]。

7.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杨海燕报道运用耳穴贴压配合丹栀逍遥散治疗视神经萎缩51例。①耳穴贴压:取眼、目、目、肝、脾、肾、12皮质下、内分泌。先将耳廓用75%酒精消毒,以探棒找阳性反应点,然后将带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准确贴于阳性反应点处,手指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感。每日按压4~6次,每次5分钟。3天换贴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共治2疗程。②中药:丹皮、炒山栀、当归、红花、柴胡、炒白术、薄荷(后下)、石斛、枳壳各10g,枸杞子、茺蔚子、女贞子各15g,炒白芍18g,石决明(先煎)24g。每日1剂,水煎服,20天为1疗程,共服3个疗程。③结果:51例患者58患眼,显效2眼,有效44眼[中国针灸,2002;(2):97]。

8.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河等报道运用针药并用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13例。①中药: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除风益损,方用通窍明目号加减,药物组成为石菖蒲、当归、红花、防1风、藁本等。同时运用三七制剂40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液,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应用2个疗程。②西药:给予神经营养剂、B族维生素,以营养视神经,促进眼组织代谢。③电针:常用穴位为承泣、球后、百会、太阳、风池、行间、三阴交、视区,配穴为足三里、合谷、足光明等。每次行针后,在两侧风池穴和行间穴通电,以加大针刺的刺激量,同时可加用1~2个配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同时也可以按摩眼球,以增加眼球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视神经恢复。④结果:显效7例,有效5例[针灸临床杂志,2007;(6):11]。

9.河南省中医院孙慧悦报道运用针药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36例58眼。①中药:气滞血瘀型药用柴胡、郁金各12g,川芎、红花、怀牛膝、熟地、黄芪、当归各15g,桃仁、桔梗各10g,甘草6g;脾虚湿泛型药用党参、蔓荆子各20g,白术、茯苓、黄芪、白芍、泽泻、猪苓各15g,姜半夏12g,炙甘草10g,升麻9g;肝肾阴虚型药用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茺蔚子、川芎各15g,熟地、车前子(另包)各20g,五味子、甘草各6g,柴胡12g,石菖蒲10g;气血两虚型药用党参20g,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黄芪、夜交藤各15g,丹参、川芎各12g,大枣5枚,炙甘草10g。②针刺:气滞血瘀型取穴睛明、球后、瞳子、太冲、外关、期门、曲泉、气海、足三里、足光明,中等刺激,每次近端取穴2个,远端取穴2个,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天。脾虚湿泛型同气滞血瘀型,加脾俞,弱刺激;肝肾阴虚型同气滞血瘀型,加肝俞、肾俞,弱刺激;气血两虚型同气滞血瘀型,弱刺激。③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皮下注射: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每次2ml,1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4天,根据病情需要注射2~4个疗程。④结果:治疗时间最短45天,最长90天。显效18只眼,有效30只眼[辽宁中医杂志,2007;(3):330]。

10.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秦祖杰等报道运用五联总攻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61例。①中药全身调理法:根据患者全身证候进行辨证调理,肝气郁结型9例,治以疏肝解郁,方选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型5例,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气血不足型7例,治以益气养血,方选八珍汤加减;肝肾阴虚型15例,治以补益肝肾,方选明目地黄丸加减;气滞血瘀型25例,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②芳香开窍中药穴位注射法:选用医院制剂室生产的麝香注射液2ml,分别予肝俞、肾俞穴位注射,每日取1对穴位,每次每穴各注药1ml。进针深度肝俞不超过2cm,肾俞不超过3cm。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③益精明目针刺法:取穴睛明、光明、太溪;风池、合谷、太冲。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并随症加减。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④中药新特药强攻法:应用金纳多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⑤低流量给氧改善微循环法:每日在给患者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物的同时,予低流量吸氧。⑥结果:61例患者76只患眼,显效22眼,有效40眼[四川中医,2005;(10):97]。

七、耳廓假性囊肿

耳廓假性囊肿亦称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积液等,系指发生在耳廓外侧面上半部的一个局限性、浆液性的半球形隆起。本病发病年龄以30~40岁者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一侧耳廓。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耳壳流痰”等范畴。【病因病理】

本病是软骨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病因不明,可能与反复轻微外伤,如压迫、触摸等机械刺激有关。在显微镜下可见从皮肤到囊壁的组织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软骨膜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软骨层,该软骨层的厚薄依囊肿大小而定,软骨层的内面覆有一层纤维素,其表面无上皮细胞结构,故与真囊肿不同。由此可知,积液似在软骨内,而非软骨膜与软骨之间。【诊断要点】

1.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常于偶然中发现耳廓面前上方局限性隆起,由小逐渐增大,可有肿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

2.检查

隆起多位于舟状窝、三角窝,或可波及耳甲口,但不侵及耳廓后面,肿胀范围清楚,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但有弹性感,大者可有波动感,在暗室中透射时透光度良好,可与血肿区别。穿刺抽吸时,可抽出淡黄清液,培养无细菌生长,但不久又复渗出。

3.鉴别

注意与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剧痛,检查可见耳廓红肿,压痛明显,有波动感,有的破溃出脓)相鉴别。【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中药涂搽方(1)处方:芙蓉叶、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泽兰各40g,冰片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患处,用纱布将耳廓包好,2~3日换药1次。

2.中药外敷方(1)处方:三七3g,红花、乳香、没药各6g,五灵脂、蒲黄各9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酒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3.中药湿敷方(1)处方:炒紫荆皮、赤芍各15g,独活12g,白芷10g,石菖蒲8g,葱汁适量。(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与米醋调和如泥,敷耳廓肿胀处,并按时滴醋,保持湿润,每日1次。

4.中药涂敷方(1)处方:煨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当归各9g,黄芩、防己、玄参各3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取香油调匀,用时先以3%双氧水洗耳擦净,然后将药膏涂敷患处,每日1次。

5.中药塑敷方(1)处方:丁香、肉桂、生南星、白芥子、芒硝、淀粉各10g,冰片1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以米醋调成糊状,据囊肿大小塑敷于相应部位的正反两面,厚度约0.3cm,以单层纱条包裹固定,每日换药1次。

6.栀黄四味膏(1)处方:栀子、大黄、白矾、雄黄。(2)方法:以上方药分别研成细末,用时按2:1:1:0.25的比例取约末,与凡士林调成50%的软膏。囊肿经常规消毒后,持针器夹缝合针带6号尼纶丝引流。尼纶丝于囊肿外露端留出0.5cm,以利拆除时钳夹。阴证患者用上方外敷,覆盖消毒纱布,并用弹性夹加压。阳性患者外敷药膏中去雄黄。3天后拆除弹性夹和引流尼纶丝,每隔2~3天换药1次。

7.芒硝大黄散(1)处方:芒硝30g,生大黄15g,乳香、没药各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米醋适量调成糊状备用。囊肿及周围耳廓用2%碘酒及75%酒精常规消毒,于囊肿下缘穿刺抽尽囊内液体,取双层无菌纱布,将药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外用石膏包裹耳廓,两面进行加压固定。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石膏壳破损,应即换药。

8.复方枯痔液(1)处方:枯矾5g,血竭、雄黄各4g,石炭酸2g,甘油15ml。(2)方法:上方药依比例,加蒸馏水至100ml,按注射液工艺流程制成注射液。患处常规消毒后,用6号针头空针穿刺囊肿最底部,吸尽囊液(计量),留针头于囊腔内,另换注射器,以等量的药液注入,针眼敷以酒精棉球,胶布固定,不必加压包扎。

9.黄青注射液(1)处方:一枝黄花1000g,大青叶800g。(2)方法:将一枝黄花切碎,浸泡半小时,蒸馏,收集蒸馏液约2000ml,再蒸馏,得重馏液约700ml备用;大青叶800g按煎煮法煮2次,合并煎液过滤,浓缩至稠膏状,加95%酒精沉淀2次,过滤,回收酒精,浓缩至270ml。两液混匀,加硫代硫酸纳1g,10%氢氧化纳调pH值为7~7.5,加吐温0.8g,苯甲醇10ml,搅拌溶解后,加注射用水使成1000ml,过滤分装,每支2ml含生药3.6g,100℃30分钟灭菌。肌注,每次2ml,每日2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风池、听会、听宫、风府、合谷、委中、外关、身柱。(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以1.5寸毫针快速针刺,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火针法(1)定位:在耳廓囊肿处常规消毒后铺巾,用美蓝在囊中底部的皮肤上作2个平行的标记点,两点之间相距5mm。(2)操作:定位处局麻后用直径2mm,长15mm的不锈钢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立即对准皮肤标记点进行烧灼,直至烧穿囊壁为止。然后将囊液彻底挤压干净,局部盖以敷料并加压包扎,3~4天换敷料1次。(3)注意:操作前要充分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合作;对准标记点进行刺烙,以防止烧伤周围正常组织;术中消毒要严密,以防止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生;火针刺烙时要掌握深度,以免过快而伤及对侧囊壁上的软骨膜和软骨等组织;术后包扎要适当加压,否则会影响愈合,造成局部皮肤增厚的后果。

3.耳穴埋针法(1)定位:三角窝囊肿取神门穴;耳甲艇、耳舟、对耳屏囊肿取肿胀最高处,一般是在囊肿的中心位置。(2)操作: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以注射器在将要埋针的部位进针,抽尽囊液,枪状镊夹耳针1枚,经穿刺针眼进入囊腔,耳针针尖轻轻顶于对侧囊壁,用1小方块胶布贴在耳针底部,固定于皮肤上,1周复查1次。必要时可配合应用抗生素。

4.雀啄灸法(1)定位:囊肿局部。(2)操作: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隆起部位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灸。每天2次,每次30~40分钟。经常清理艾灰,保持温热,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艾灸处的皮肤呈红晕为宜。

5.药线点灸法(1)定位:按照患处囊肿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心选取一组梅花形穴位。(2)操作:采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精制的药线(成人用Ⅱ号药线,小孩用Ⅲ号药线)直接点灸于梅花形穴位上,以按灭火星为一壮,按囊肿大小点灸数壮。灸后可有轻微的灼热感,并有蚁咬样轻微痛觉。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轻度者单纯用药线点灸即可,中度和重度患者,先行囊肿穿刺抽液,再行药线点灸。【现代研究】

1.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杨桂森等报道运用中药外敷加石膏绷带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58例。①药物及器具:芒硝30g,生大黄15g,三七10g;共研细末,冷开水适量调成糊状备用。石膏绷带剪成6cm×9cm,3块,8cm×10cm,2块,根据耳廓大小而异。5ml无菌注射器1支,无菌眼科镊子1把。②方法:囊肿及周围耳廓常规消毒(2%碘酒,75%酒精脱碘或安尔碘)。用无菌注射器自囊肿最低部位穿刺抽尽囊内液体,拔出针头后,并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处,取单层无菌纱布(纱布大小根据囊肿的范围而定),将中药涂于纱布上,拿掉棉球后,敷于患处,然后再把5块石膏绷带浸湿后,先用眼科镊子取出1块,按照耳廓形状定型两面加压,小块在囊肿局部加压,大块把整个耳廓全部包裹,并用镊柄把耳廓轮廓显示出来,5块石膏绷带依次覆盖完毕,待3~5分钟石膏凝固变硬后即成型,5~7日自行拆除石膏。③结果:1次治愈56例,2次治愈2例[河北中医,2004;(6):422]。

2.河南省焦作市万方医院刘胜等报道运用南通蛇药外敷治疗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174例。①方法:局部用2%的碘酒消毒,75%洒精脱碘。用10ml无菌注射器带7号针头在囊肿最低处刺入囊肿,抽净积液。用南通蛇药研末,加少许红霉素眼膏调成糊状,用单层无菌纱布包药膏至黄豆大小,加压于抽液针孔上部,后置1个无菌小纱球,压在敷药上用纱布加压包扎。隔日换药1次,下次复诊,如仍有渗液可重复上述操作。②结果:1次治愈23例,2次治愈36例,3次治愈113例,4次治愈2例[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5):63]。

3.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陈镜堆等报道运用天仙子外敷加绷带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95例。①药物及器具:天仙子3~8g,0.9%氯化钠注射液少许调成膏团状备用。5ml无菌注射器1支,绷带1卷。②方法:囊肿及周围耳廓常规消毒(2%碘酒、75%酒精或0.5%碘伏)。棉球塞外耳道口,用无菌注射器自囊肿最低部位穿刺抽尽囊液,拔出针头后,消毒棉枝压迫针眼处,取调好之天仙子膏团填压患处,按照耳廓形状铺实加压即成型,予干纱块外敷,绷带包扎固定,3天后自行拆除。③结果:1次治愈71例,2次治愈18例[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162]。

4.山东省滨州地区中心医院崔洪香等报道运用黄连素离子直流电导入治疗耳廓假性囊肿34例。①方法:采用上海产69-8型直流电疗机。将浸有黄连煎剂(黄连10g,煎制成100ml)的2cm×3cm左右的纱布衬垫接阳极置病变部位,5cm×10cm衬垫接阴极置颈背部,电流强度3~5mA,以有针刺感为宜。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治疗期间不配合其他疗法。②结果:治疗4次1例,5~12次15例,10~18次18例,平均治疗11次。治愈24例,显效9例[滨州医学院学报,1998;(6):573]。

5.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陶碧云报道运用针刺加磁疗治疗浆液性耳软骨膜炎60例。①方法:耳廓常规消毒,用毫针在肿物四周针刺3~4针,进针方向向肿物中心呈45°角,用泻法,摇摆针尾3~4次后留针10~20分钟,并同时施用艾条灸,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出针后挤压针孔,可有少许浆液流出,然后用1500~2000高斯钐钻磁片视囊肿大小用2~4片,磁片异名极对置(夹于耳廓两侧)或并极置放在肿物上,用胶布固定。以后每日用手指局部按压3~5次,每次1分钟。隔3日1次,5次为1疗程。②结果:痊愈49例,好转11例[中国针灸,1996;(7):59]。

6.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肖志军等报道运用火针灼刺治疗耳廓假性囊肿60例。①方法:在耳廓表面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用美蓝在囊肿底部的皮肤上作2个平行的标记点,两点之间相距6mm。采用直径为2mm,长15mm的不锈钢针在酒精灯上烧红以后,立即对准皮肤上的标记点进行灼刺,直至将囊肿壁烧穿为止,接着将另一个标记点也烧穿,使之成为2个开放性小口。然后将囊液彻底挤压干净,局部盖以消毒敷料并加压包扎。第3天、第5天各换药1次。10~15天后可见囊肿消失,灼刺孔愈合,局部不留明显瘢痕,皮肤不增厚。治疗期间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②结果:经1次灼刺治疗,囊肿消失,烧灼孔无感染,局部皮肤不增厚,随访3个月不见囊肿复发者60例[中国社区医师,2005;(2):34]。

7.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葛瑞锋等报道运用艾灸治疗耳廓假性囊肿30例。①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点燃艾卷,对准患处,灸至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为度,一般距离为3~4cm。灸时艾头要时时移动(旋转式),其幅度与囊肿的大小相符,使患处均匀受热。每次灸艾卷1寸,灸后包扎固定,15分钟后患者方可外出。每日治疗1~2次。若患者对热耐受力较差,灸前可在患处皮肤涂油以防烫伤。②结果:1~2次治愈19例,3次治愈9例,3次以上治愈2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2):7]。

8.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冯珍等报道运用高频电针加超短波治疗耳廓假性囊肿35例。①方法:采用高频电针治疗仪(武汉工学院2产,主载频率850kHz,功率密度0~30W/cm,连续可调)进行治疗。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卡因局麻,选用适当功率在囊肿最低位置打孔引流液体,孔的直径0.3~0.4cm,用消毒纱布压按排出全部液体,然后加压包扎。第2天采用五官超短波机(上海产,WJ-1型,频率40.68MHz,波长7.2m,输出功率50W)进行治疗。微热量,每次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结果:高频电针打孔平均为(1.14±0.035)次,超短波治疗3~14次,平均(7.49±3.59)次。痊愈30例,有效5例[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11):695]。

9.河南省罗山县人民医院胡晓东报道运用激光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25例。①方法: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于囊肿下方表皮麻醉,用注射器穿刺抽液,抽净后拔除注射器,压迫穿刺点2分钟。患者平卧,患耳向上,先用截面为梯形顶约3mm的固体物,顶端放在穿刺点上4mm处,下端覆盖外耳道口,穿刺点以下部分耳廓及耳垂,将石膏粉加水搅拌成糊状敷于患耳廓四周,待石膏定形后去除固定物,穿刺点周围约4mm×4mm大小的囊壁,穿刺点以下扇形耳廓、耳垂及外耳道口均暴露出来,保持体位半小时。用5~6W激光导头对准穿刺点处囊壁气化约3mm×3mm,打穿囊壁。局部敷料包扎。②结果:25例术后10天复查穿孔处愈合,痂皮脱落,囊肿消失,两耳合并轻度感染,配合口服抗生素均治愈,所有病例随访1年均无复发,部分病人仅局部变硬、变厚,无其他并发症[中原医刊,1999;(7):51]。

1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侯秀琼等报道运用磁片加压固定法治疗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24例。①方法:患者取坐位,耳廓常规消毒。取5ml无菌注射器接7号针头,在囊肿最低部位进针抽尽腔内液体,耳廓病变部位前后先垫一层较薄的脱脂棉,尔后在耳廓病变部位前后用异名极磁片压贴(可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准备磁片,可比病变部位面积宽,一般直径0.8~1.2cm,厚0.2~0.3cm),并用宽胶布固定,松紧适宜,无特殊情况3~5日复诊。②结果:经穿刺抽液加压1次后,液腔消失,粘连愈合者16例[河北中医,2004;(2):127]。

11.江西医学院二附院朱美兰等报道运用敷磁治疗耳廓假性囊肿94例。①方法:采用神磁贴,磁场强度达1500高斯。患者取坐位,囊肿区以碘酒、酒精常规消毒,进行穿刺抽液,再用两块磁片夹敷于患部两侧固定,在磁片与皮肤之间垫一层薄纱布,注意异名极对置贴敷。连续贴敷5天来院检查,偶有病人贴敷5天后囊肿未完全消失,可重复治疗1疗程。②结果:治愈41例,显效37例,好转13例[江西医药,1998;(3):166]。

12.湖北省长坂坡医院李作孝等报道运用冷冻治疗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58例。①方法:初诊者(无论初发或复发)均抽尽囊液,送病理细胞学检查。确诊后采用国产WE-78型手持式冷冻器,液氮作为制冷剂,以直接法操作(包括冷冻头法与棉棒球法)。冷冻时间一般掌握在2秒至2分钟之间,大多进行2次或3次冻融。若1次未愈,第二次间隔常为1~2周。以脱痂为准,冷冻次数视病变转归而定。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范围、个体耐受性的不同,选择冷冻方法,合理布设冻靶,把握冷冻总量,决定冻融次数与冷冻周期。②结果:1次治愈率91%,总治愈率100%[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121]。

八、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疾病,大多数是全身湿疹的一部分,但也有部分患者只在外耳某个固定部位出现湿疹,通常以耳后沟、外耳道湿疹比较多见,有时湿疹还会蔓延至内耳道及耳周的皮肤。外耳湿疹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又分为湿疹样皮炎(皮炎)和湿疹(体质性湿疹)。男女老幼皆可出现,尤以小儿多见,一般双耳发病。本病一般属中医学“旋耳疮”、“月蚀疮”、“黄水疮”等范畴。【病因病理】

1.病因

湿疹病因复杂,个体素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①内因:内在因素的种类很多,如精神紧张、失眠、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慢性感染病灶等,均可诱发湿疹。②外因:主要指各种物理、化学物质刺激,如油漆、染料、肥皂、化妆品,紫外线、寒冷、潮湿等,均可诱发湿疹。

2.病理

急性湿疹表皮内可有海绵状改变和水疱,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和嗜酸性白细胞。慢性期表皮棘层肥厚明显,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等改变,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诊断要点】

1.急性湿疹

多见于婴幼儿,出生后1~2个月开始发病,反复发作,至2~3岁好转。可并发全身婴儿湿疹。耳廓、耳后沟和外耳道皮肤呈现潮红、小丘疹、小疱疹,局部瘙痒重。水疱破溃有水样分泌物,表皮糜烂,并有黄色痂皮覆盖,继发感染时有小脓疱形成。伴耳下淋巴结肿大。

2.亚急性湿疹

因急性湿疹久治未愈迁延所致。症状比急性湿疹轻,红肿、渗液不多,仍有瘙痒、鳞屑、结痂。

3.慢性湿疹

由急性、亚急性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所致。耳部瘙痒,可反复急性发作。耳廓、耳道皮肤增厚、粗糙、色素沉着,耳道狭窄。病变波及鼓膜时,可有耳闷塞感、耳鸣等。耳廓及耳道皮肤增厚,表皮皲裂、脱屑、结痂。【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苦蛇矾椒液(1)处方:苦参、蛇床子、白矾各30g,川椒10g。(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蘸洗患处。

2.嫩树皮洗液(1)处方:桃树嫩皮、花椒树皮各100g,苦楝树嫩皮90g,白鲜皮、苦参、葛根各6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加入硫黄3g,明矾30g外洗患处。每日1次,5日1剂,10天为1疗程。

3.鱼腥草洗液(1)处方:鲜鱼腥草100g,苦参25g,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各20g,川椒、苍术各15g,黄柏、龙胆草各12g,白矾、食盐各6g,硫黄10g。(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000ml,文火煎至1500ml,先熏后洗,每日2~3次。

4.土苓五倍液(1)处方:土茯苓、薏苡仁、白鲜皮、黄柏、地肤子、苦参、五倍子、白矾各30g。急性湿疹,疹色潮红,热盛者加生地榆30g;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者加皂角、三棱各30g。(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泡洗患处30分钟,每日1~2次,3日1剂。

5.苦参承气液(1)处方:苦参、生大黄、芒硝、生山楂各60g,蝉蜕30g。(2)方法:取一干净脸盆,加水200ml,先煎煮生山楂、生大黄、苦参、蝉蜕,待煎10~15分钟后,将芒硝加入,再煮1~2沸离火,滤出药液,置于阴凉处,待药液冷却后,用药棉蘸洗(药棉应洗后即换,以免污染药液),每日可洗5~6次。

6.龙胆蛇床液(1)处方:龙胆草、透骨草、蛇床子各50g,地肤、白鲜皮、苦参、黄柏、莶草、蚤休各30g,冰片、麝香草脑各20g,川椒15g。(2)方法:将诸药放入罐内(冰片、麝香草脑除外),水煎,第一次加水2000ml,煮开后40分钟再加水1500ml,再煎开30分钟,第三次加水1000ml,煎至2000ml过滤,将冰片、麝香草脑用适量酒精溶解混合于药液内,加入0.03%尼泊金防腐,按每瓶60ml分装。使用时每日外搽患处7次。

7.诃子米醋液(1)处方:诃子100g,米醋500ml。(2)方法:将诃子打烂,加水1500ml文火煎至500ml,再加入米醋煮沸即可。用时取药液浸渍患处,不能浸渍的地方可用纱布垫蘸药液湿敷,略加压,使之与皮损面紧贴,干后再加药液。每天3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

8.青黛枯椒散(1)处方:青黛、枯矾、花椒各30g,雄黄6g,轻粉、黄连各10g,硫黄20g,黄柏18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备用。先用1:1000新洁尔灭或淡盐水清洗患处,用75%酒精消毒周围,再用青黛枯椒散与植物油调匀外涂患处。每日1次。若渗出较多者,可先用花椒30g,黄连10g,黄柏18g,煎水湿敷患处,每日2~3次。待渗出减少后(一般1~2天渗出可控制),再用本散外涂,涂药至痊愈为止。

9.外用擦调散(1)处方:擦剂为苦参、黑豆各300g,白鲜皮、大枫子各250g,木槿皮、地肤子、苍术各150g,生葱20根,五倍子100g。上药共加水煎2次,合并药液800ml,再用95%酒精200ml溶解樟脑、冰片各20g后缓缓加入药液中过滤分装。散剂为硼酸、氧化锌各500g,氯化铵150g,滑石粉1000g,混合备用。(2)方法:先用50%氯化钠溶液清洗患处皮肤,再将中药擦剂外擦患处。用擦剂后患处流水甚者,将散剂撒布揉搓,流水不甚者,用凡士林调擦患处。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

10.秘传石滑散(1)处方:煅石膏、滑石各30g,青黛、黄柏末各15g,枯矾10g,冰片、轻粉各5g。(2)方法:以上方药物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粉干撒于患处,如经治疗后渗液减少或已无渗液,可改用麻油适量将药粉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每天换药2次,换药时宜用湿棉签轻轻拭去旧药。用药期间忌用水洗患处,以免皮损出现渗液,疮面扩散。并禁食烟酒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

11.荆防辛芷散(1)处方:荆芥、防风、细辛、白芷各等份。(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陈醋调敷患处。每日2次,3天为1疗程。

12.中西六合粉(1)处方:滑石粉、黄连粉各4g,氯霉素1.5g,泼尼松片30mg,异丙嗪片0.15g,苯海拉明片0.15g。(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为1剂量。急性湿疹(湿性):先用冷盐开水洗去黄痂渗液,后用六合粉外搽,每日1~2次。慢性湿疹(干性):亦先洗患处,再用适量医用凡士林或雪花膏与其1剂药粉调匀后涂抹患处,每日1~2次。

13.大青杀虫粉(1)处方:大青叶、蛇床子、陈小粉、苦参、滑石粉、丝瓜叶、熟石膏各2份,枯矾、硫黄各1份。(2)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急性湿疹有水泡渗液者以干粉直接敷贴;慢性湿疹无渗出液者用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2次。敷贴前用苦楝皮、苍耳子、车前草各30g,地肤子15g,薄荷9g煎汤外洗患处。

14.黄柏炉甘粉(1)处方:黄柏粉、炉甘石粉各250g,冰片50g,朱砂、雄黄各25g,五倍子、枯矾各100g,淀粉150g,滑石粉5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粉,装瓶密闭备用。渗出期用10%醋酸调成糊状或直接外敷于患处,每日2次。结痂期苔藓样变后或慢性湿疹可用香油调敷。

15.丹枯参炉粉(1)处方:升丹3g,苦参、炉甘石粉各15g,枯矾6g,冰片1.5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每日先用干或鲜野菊花、车前草适量煎水洗净患处,后敷本散(必要时涂2~3次),待疮面干燥时,再以麻油调敷。慢性湿疹则油调直接外敷,一般连用10天。

16.薄荷乳冰膏(1)处方:薄荷100g,乳香、冰片各50g,黄柏、黄连、紫花地丁、炉甘石、生地榆、白鲜皮、地肤子各2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碾细末和匀。将麻油加热至八成熟,倒入药末,边搅边加热,至成糊状。将药膏均匀涂在皮损部位,覆盖无菌敷料后包扎固定,每日1次。

17.苦参牡蛎膏(1)处方:苦参、煅牡蛎各20g,生黄连、炉甘石各15g,蛇床子、冰片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生菜油调成膏状。敷药前先用四黄煎剂(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各20g)清洗病灶部位。用消毒棉球擦干后,将上药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18.三仙丹药膏(1)处方:狼毒200g,枳壳750g,硫黄300g,冰片100g,白矾、生川乌、防风各240g,烟叶90g,花椒30g,南星120g,羌活60g,五倍子、椿根白皮各500g。(2)方法:以上方药除冰片外,加水25000g,煮沸后小火煎3小时,滤液与醋15000g合煎,剩1/3时,再入冰片与三仙丹灵药(火硝、枯矾、水银各30g),直至煎成稀糊状为度。将药膏涂于患处,每次换药前先用苦参、黄柏、花椒、白矾、苏木、红花适量煎水洗涤创面。

19.紫草地香油(1)处方:紫草、地骨皮、丁香各10g,当归5g。(2)方法:以上方药用香油250g浸泡24小时,置陶瓷缸中文火焙焦去渣,冷却后涂擦患处,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

20.川楝合剂酊(1)处方:鲜川楝皮100g,重楼、龙骨、炉甘石各30g,土茯苓、苦参、地肤子、虎杖各25g,黄连、黄柏、黄芩、生大黄、白鲜皮、花椒、地榆各20g,赤小豆、百药煎、刘寄奴、粉丹皮各15g,车前子、冰片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加75%酒精适量浸泡密封10天,滤汁外擦患处。(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主穴取曲池、阴陵泉、血海,配穴取大椎、丰隆、委中、合谷、神门、脾俞、胃俞、膈俞、三阴交等穴。(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曲池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约2分钟),穴下有酸胀感为最佳。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火针法(1)取穴:病变局部。(2)操作:病变局部常规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局部,重点点刺红斑、丘疹、水疱及苔藓样变局部,隔日治疗1次。

3.头针法(1)取穴:双侧感觉区(焦氏头针)上2/5。(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以28号2~5寸毫针沿皮刺入2寸左右,用强刺激手法快速捻转,每分钟200次以上,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运针2~3次。

4.耳针法(1)取穴:肺、脾、神门、肾上腺、皮损相应区。(2)操作:每次选以上耳穴3~4个,毫针刺,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也可在耳穴针刺后接用电针,或用耳穴埋针、压丸。

5.挑刺法(1)取穴:选督脉百会至命门,足太阳膀胱经大杼至肾俞(双侧,每隔1寸作为1个挑刺点),风池、曲池、合谷为基础挑刺点。(2)操作:患者坐位,督脉、足太阳经诸点先用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挑刺专用针1支,自上而下以45°角轻捷挑动至纤维嘣嘣发响为度。隔日1次。

6.放血法(1)取穴:阿是穴、夹脊穴、曲泽、委中、大椎。(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阿是穴、夹脊穴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后,再拔火罐;其余穴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待出血转红后再加拔火罐。急性期每周治疗3次,慢性期每周治疗2次。

7.艾灸法(1)取穴:主穴为患处阿是穴,配穴取曲池、血海、合谷。(2)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部。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点燃艾条,施灸时以温热感为度,采用回旋灸法,切忌灸起水泡。灸治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用热水烫洗。

8.梅花针法(1)定位:膀胱经背部腧穴。(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在背部脊柱两侧背俞穴自上而下纵行弹刺,重点均匀密刺胸腰段,以中等强度为宜,以皮肤潮红为度。根据辨证弹刺相应腧穴,大椎、膈俞、血海、风市为必选穴,慢性患者可在皮损周围进行围刺。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9.穴位埋线法(1)取穴:①曲池、血海;②大椎、风市。配穴取合谷、外关、阿是穴。(2)操作:用植线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将1号羊肠线2cm套于埋线针缺口上,两端并齐,将埋线针刺入穴内,待线头没入皮内0.5~1cm后退针。阿是穴选用皮损中心和边缘埋线,用埋线针顺着皮损边缘从上下左右向中心埋入羊肠线3cm。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5天埋线1次,4次为1疗程。

10.穴位注射法(1)取穴: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2)操作:每次用2个穴位,常规消毒,以维生素B、维生素B、16维生素B、当归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注射,每穴注入药液1~2ml,12隔日注射1次。【现代研究】

1.河南省中医院柴峰等报道运用黄连解毒汤油纱条治疗外耳道湿疹91例。①纱条制作:黄连解毒汤油纱条由医院制剂室配制,药用黄连、栀子各120g,黄柏、黄芩各80g,麻油5000g。浸泡24小时,以文火炸药至药材枯酥,过滤,加纯天然蜂蜡1000g,加热熔化与麻油混匀,即得黄连解毒汤膏。将黄连解毒汤膏涂布在特制小纱条上,120℃灭菌30分钟即得黄连解毒汤油纱条。②方法:患者取半侧卧位,患耳向上,先用吸引器清除外耳道内分泌物,然后将预热(36.5℃左右)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依次抽入注射器内,接弯针(7号长针头去尖并弯成70°左右角)在耳内窥镜直视下向耳内冲洗,冲洗后吸引,吸引力为30~40kPa,以彻底清洗外耳道,清除分泌物、痂皮和脱屑上皮后,拭干。然后用黄连解毒汤油膏涂敷整个外耳道壁或用适当大小黄连解毒汤油纱条填充外耳道。每日1次,5~10天为1个疗程。③结果:5天治愈86耳,其余19耳10天内全部治愈,半年内复发4耳,再次治疗后痊愈[辽宁中医杂志,2006;(8):978]。

2.山东省枣庄市中医院贺诗峰报道运用中药治疗小儿外耳湿疹30例。①处方:苦参50g,黄连、马齿苋、蛇床子、地肤子各20g,白鲜皮、蒲公英各30g。②方法:皮肤糜烂,黄水淋漓渗出多者,加防风15g,枯矾20g,水煎外洗,然后外用青黛散调敷,以清热除湿。干燥明显者,加用菊花60g,玉竹50g,白及20g,改蒲公英为60g,水煎,待药液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有脓痂者,外洗后,再用双黄连注射液湿敷创面。③结果:痊愈21例,好转8例。其中最短者用药2天即治愈[中国民间疗法,2005;(6):18]。

3.沈阳铁路局中心医院李晶等报道运用黄连液治疗外耳湿疹28耳。①方法:治疗组予黄连液(用黄连50g,浸泡在60%酒精液200ml中7天,备用)患部外涂,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对照组予氧化锌软膏外涂,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②结果:临床疗效比较,黄连液治疗外耳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对具有瘙痒、表皮脱屑及渗出物者有显著疗效,1个疗程治愈率达70%以上,对有表面粗糙者效果不显。治疗组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者[中医药学刊,2004;(4):693]。

4.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许尧生等报道运用中药外用治疗婴儿耳部湿疹30例。①药物配制:取冰片10g,黄连素10g,红霉素2g。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香油调匀,放入瓶中备用。②方法:先用干净的棉球将婴儿耳部病变部位擦干,再用棉球沾取少量药物涂于发病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禁用水洗发病部位,同时要注意固定婴儿双手,防止搔抓感染。③结果:痊愈2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222]。

5.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熊德明等报道运用自制中药粉剂治疗外耳湿疹86例。①中药粉剂配制:黄丹、白蜡、冰片、雄黄、硫黄、红粉、轻粉、川椒、枯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盛于喷壶中,待用。②方法:清洗患耳后,用自制中药粉剂均匀喷于患处,每天1次,疗程3~5天。③结果:痊愈5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9):53]。

6.安徽淮南职业医学专科学校赵伍西报道运用“青白黄”散治疗小儿外耳湿疹46例。①处方:青黛30g,白矾60g,黄柏30g。以上方药混合研细成末。②方法:用生理盐水(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3%双氧水)将患处洗净擦干,再用干棉签沾“青白黄”散干扑患处。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③结果:全部病例在应用“青白黄”散干扑后次日,局部渗出物明显减少,一般4~5天痊愈,最长8天。46例患者除3例来时已合并颈部淋巴结感染而给予合用抗生素治疗外,其余43例均是单独使用“青白黄”散[中国基层医学,1994;(4):150]。

7.河南省巩义市中医院郑现甫等报道运用连冰膏治疗外耳湿疹20例。①方法:先将黄连50g,大黄25g,黄柏30g,甘草20g焙干研末,与冰片10g混匀,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装缸消毒备用。用时先以3%过氧化氢液清洗疮面,再以干棉球拭干,然后外敷连冰膏。每日1次,连用3~5日。②结果:经治后,全部病例疮面结痂干燥或痂皮脱落、干结,无痒痛,经随访半年,无复发[四川中医,1996;(9):50]。

8.山西大同医学专科学校边艳芬等报道运用穴位药物封闭治疗耳部湿疹116例。①方法:首先用3%过氧化氢将耳部清洗干净,抽吸0.5%普鲁卡因3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万U。常规耳部消毒,分别刺入听宫、听会穴内,待患者觉针下有麻胀感时将所配药液注入穴内。儿童适当减量。每周治疗2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治疗期间可配合全身应用抗过敏药物或抗生素抑制感染。②结果:痊愈95%,好转5%。穴位封闭最少1次,最多5次,平均2~3次均可见效,个别特别严重者往往需要第2疗程[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4):197]。

九、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特征。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耳疖”、“耳疮”等范畴。【病因病理】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诊断要点】

1.局限性外耳道炎

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2.弥漫性外耳道炎

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外治方法】(一)中药外治方

1.耳炎灵(1)处方:枯矾8g,黄柏2g,黄连、猪胆汁粉各1.5g,冰片0.2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为极细粉末,装入大口瓶中,以紫外线照射45分钟,消毒备用。用前先以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拭干后将药粉撒于患处,每日或隔日1次。必要时重症可加用抗生素。

2.吹耳散(1)处方:珍珠、炉甘石(煅)、紫草各9g,麝香、枯矾各0.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散0.2~0.3g吹于耳内,吹药前先以3%双氧水洗净耳道。

3.苦胆散(1)处方:猪苦胆2个,人指甲、黄连各20g,冰片2g,青黛7g,麝香1g,明矾1000g。(2)方法:先将指甲用碱水洗净,晒干,然后与滑石粉入锅,文火炒至黄色,待指甲发胀鼓起时取出,筛去滑石粉即可药用。将明矾放入搪瓷盆内,倒入猪苦胆汁,放在微火上煎熬成块,煎时不必搅拌。然后加入烤干的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先以3%的双氧水冲洗外耳道,擦拭干净,再将药粉吹入耳内,每日1次,用量不宜过多。

4.雄白散(1)处方:雄黄、松香、明矾、枯矾、黄丹各等份。(2)方法: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拭干涂1%红霉素软膏后,将上述已研好的细药末吹或搽到所需治疗部位,每日2次。必要时可加服抗生素。

5.石膏散(1)处方:煅石膏80g,黄丹、轻粉各1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棉签将耳内脓液清洗干净后,以一小块凡士林纱布蘸上药粉少许,轻轻地塞入疖疮处,使药粉恰好位于脓液穿破的地方。每天换药1次。

6.敷脐散(1)处方:山栀子、龙胆草、黄芩、柴胡、丹皮、夏枯草、野菊花各9g,生地、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g,木通、生甘草各6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将脐中、脐周用清水洗净,取药散适量,若加少许麝香效更佳,加入能量合剂和匀如糊状,敷于脐中,每日换药1次。

7.消炎膏(1)处方: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各6g,朱砂1.5g。(2)方法:将乳香、没药麸炒去油,与余药共研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成膏备用。用药棉制成粗细适中的棉栓,涂上消炎膏后塞敷患处,每日1次。

8.鱼石膏(1)处方:黄柏15g,石首鱼8个,冰片3g,麻油6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过筛后,装入瓶内,然后倒入麻油浸泡1小时,拌匀即可使用。用时将药棉蘸上药油填入耳内,每天换药2次。

9.蛇冰灭滴散(1)处方:蛇蜕、冰片、雄黄、灭滴灵各等份。(2)方法:将上药按等比例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次取0.1~0.2g均匀地吹入外耳道内,每日1次。

10.南星三黄散(1)处方:天南星、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各60g,大黄、黄柏、白芷、姜黄各150g,金银花10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适量药粉,以蜂蜜、茶水或香油调和成糊状,涂擦患处,每天涂3次。

11.虎杖地丁散(1)处方:虎杖500g,蒲公英150g,紫花地丁100g,冰片50g。(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凡士林调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12.冰黄青黛粉(1)处方:冰片2g,黄柏6g,薄荷3g,青黛9g。(2)方法:用75%酒精浸泡黄柏24小时(以浸没药物为宜),用滤纸过滤,将冰片、薄荷加入滤液中,搅匀。取药液滴耳,然后喷撒青黛粉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13.一吹干粉剂(1)处方:防风6g,浮萍3g,蜈蚣1条,血蝎9g,冰片、枯矾各1g。(2)方法:以上方药按粉剂制备工艺过80目筛制成粉剂,瓶装备用。治疗前常规清洗消毒,拭净外耳渗液,将一吹干粉均匀地吹到病变区(也包括外耳道),隔日或隔2日更换药粉1次。

14.芩柏滴耳液(1)处方:黄芩、黄柏各12g,枯矾6g,冰片3g,麻油500g。(2)方法:先将芩、柏放入麻油浸泡24小时,然后放入铁锅内煎炸变成黑黄色,取出后研末,与冰片、枯矾细末同时放入麻油中,过滤后瓶装备用。用时以棉签蘸药液局部涂抹或药棉栓塞入外耳道,每日1~2次。

15.苦参冰片油(1)处方:苦参15g,黄柏5g,枯矾、冰片各3g,芝麻油150g。(2)方法:把焙干研粗末的苦参、黄柏放入烧开的芝麻油中,待炸焦变黑即捞出。药油冷却后,再放入已研为细粉的冰片、枯矾,瓶装备用。用前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再用消毒棉栓蘸药液放入外耳道,每日1次。

16.苍耳子虫方(1)处方:苍耳子虫100条,冰片1g。(2)方法:将在8~10月份采到的活苍耳子虫(即苍耳草杆内的寄生虫),放入芝麻油中浸泡,每50ml芝麻油内加冰片1g,浸苍耳子虫100条左右,7天之后即可使用。治疗时取苍耳子虫1条或半条(视疖肿范围大小而定),放在疖肿红肿隆起处。也可将苍耳子虫研成糊状后,放在疖肿表面,若有空隙用蘸有苍耳子虫浸油的小棉球填满,使苍耳子虫能与疖肿紧密接触。若疖肿在外耳道的下方或肿胀较剧而空隙较小,上药后不易移动者,也可不用小棉球固定。直到第二天换药时取出,每日换药1次。(二)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1)取穴:风池、身柱、灵台、合谷、外关。(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快速针刺,行提插捻转泻法,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电针法(1)取穴: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通电治疗15~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3.挑刺法(1)定位:取耳环点(环绕耳廓周围,形成圆形曲线)针挑10点。(2)操作:以右手握笔式的方法把持针体并将针尖留出1分左右。当针挑时,使针尖触到经穴皮肤,刺入1分左右,随时迅速拔出,有如蜻蜓点水一样,一触即离,再触再离。施针挑术时要迅速有力,各点针挑深度要一致,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均匀。

4.穴位注射法(1)取穴:耳门、下关、曲池、合谷。(2)操作:每次选用1~2个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3~0.5ml。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5.耳穴封闭法(1)取穴:选耳部奇穴1(位于耳轮上脚与耳屏上缘交界处),奇穴2(位于耳后耳廓附着中点处)。(2)操作:常规消毒后,将混合液(混合液由2%普鲁卡因4~6ml,庆大霉素8万U,氟美松5~10mg组成)注入奇穴1并向上方、下方及其深处注入共3~4ml,换针头后再经奇穴2注入并向上方、下方及耳道后壁深处注入3~4ml,每日治疗1次。【现代研究】

1.中国人民解放军71823部队医院张现广等报道运用耳疖散治疗外耳道疖87例。①方法:药用老生姜、雄黄各等份。取老生姜除掉叉枝,挖一洞,姜的四周留约0.5cm厚,然后装进雄黄粉末,再用挖出的生姜末把洞口封紧,放在陈瓦上用炭火慢慢焙干,7~8小时,焙成黄色,脆而不焦,一捏就碎时研细为末,过80目细筛,将筛下的药粉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粉撒在棉球上置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伴发热,白细胞增多者,应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给予青霉素肌注或利菌沙片口服。②结果:经换药1次疼痛消失63例,疼痛减轻24例;换药3次红肿、疼痛均消失83例;4例疖肿破溃,给予清创换药,均在1周内痊愈[临床军医杂志,2006;(5):585]。

2.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于树林等报道运用通耳散治疗渗出性外耳道炎50例。①方药:枯矾、五倍子、全虫、硼砂各10g,冰片25g,黄丹5g。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装瓶备用。②方法:常规消毒耳门、耳廓皮肤,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分泌物,将通耳散用硬纸筒吹入耳道。要求药粉分布均匀,每日2次。③结果:经治后,局部渗液停止,瘙痒消失,外耳道皮色正常,3个月不复发者30例;渗液明显减少,瘙痒基本消失,皮肤颜色由暗转红者17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6):31]。

3.江苏常州广化医院毛建军报道运用疔疮散治疗急性外耳道炎1513例。①方法:药用参三七粉100g,玉枢丹10g。上方药研末混合,加食用香蜡30ml,调成糊状,装入经高温高压灭菌的容器内备用。每次用药前,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在4倍单目显微镜直视下,将患侧外耳道以3%双氧水反复清洗,拭干后以棉栓蘸疔疮散塞入上耳道红肿部位,患侧耳周可辅以止痛消炎膏外敷。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另根据全身情况酌情使用抗生素。②结果:1疗程结束后,耳痛消失,外耳道皮肤红肿消退,耳道无狭窄,全身症状消失者1217例;1疗程结束后,耳痛减轻,外耳道皮肤红肿减轻,全身症状减轻者269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1):33]。

4.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王涛等报道运用苦参灵仙液治疗慢性外耳道炎30例。①方法:用苦参、威灵仙各30g,加水250ml,煎取汁约60ml,过滤,待药凉后加入冰片2g,密封阴凉处保存备用。每次取药液约2ml,以棉棒清洗外耳道后滴入药液2滴,每天2次,15天为1个疗程。②结果:经治1~2个疗程后,患者痛痒消失,外耳道皮肤恢复正常者22例;明显好转者7例[时珍国药研究,1998;(3):214]。

5.浙江省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沈国勤报道运用中药耳疖膏治疗外耳道疖肿108例。①处方:蟾酥、洋金花、乳香、没药、血竭、儿茶各6g,冰片3g。②方法:先将乳香、没药麸炒去油,与余药共研成细末,加适量蜂蜜调匀制成膏药。用时根据疖肿大小,将耳疖膏均匀地涂布于棉栓上塞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病愈。③结果:用药24~72小时,红肿疼痛消退者65例;治疗7天内红肿疼痛减轻,局部脓头破溃者29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增刊):65]。

6.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丁勇报道运用四黄膏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疖52例。①方法:首先清洁外耳道,然后用消毒小棉球蘸上四黄膏(以黄芩、黄连、黄柏、大黄、乳香、没药等量打细粉,加凡士林而成膏)适量,贴于外耳道疖表面,如为外耳道炎,则将四黄膏棉球塞于外耳道软骨部,保持24小时,每天换药1次。②结果:经治3~4次后,耳部疼痛、灼热消失,外耳道充血消失,疖肿消失或溃破愈合者44例;耳部疼痛明显减轻,外耳道皮肤红肿或外耳道疖肿胀减轻者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2):104]。

7.山东省交通医院周爱升等报道运用百部酊剂治疗外耳道炎、外耳道真菌病94例。①方法:生百部100g,用75%酒精500ml浸泡1周,备用。用时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患处并擦干,用百部浸泡液滴入或均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用5天。②结果:94例患者共106耳,其中1~2天治愈31耳,3~4天治愈50耳,5天显效25耳。全部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无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99;(6):262]。

8.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孟凡珍等报道运用冰黄酊与青黛粉治疗外耳道炎30例。①方法:用75%酒精浸泡黄柏饮片24小时,以浸没黄柏饮片为宜。用滤纸过滤,将冰片、薄荷加入滤液中,搅匀。取上述药液适量滴耳,然后喷撒青黛粉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②结果:用药3天内治愈25例,用药1周内治愈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辽宁中医杂志,1993;(3):20]。

9.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史霞等报道运用药纱填压治疗儿童外耳道炎108例。①方法:取先锋霉素Ⅴ针剂1支0.5g,用0.9%

盐水稀释后加入地塞米松针剂10mg,备用。另取长约2.5cm,宽约0.5cm的无菌纱条数条,备用。首先,清除患耳外耳道内的耵聍、表皮栓及渗出物等,用细棉签蘸双氧水轻轻擦洗外耳道,而后用消毒棉签擦干。再根据外耳道的大小取1~2条纱条蘸配好的药液填压于外耳道,填压纱条以轻轻放入即可,外耳道口用干棉球堵压。合并外耳道肉芽增生者,则清洗消毒后摘除肉芽,而后药纱紧压,以达消炎、止血、防止肉芽再生之目的。重者每日换药,轻者隔日换药。换药前均进行外耳道清洗。对于渗出明显、局部肿胀严重者,清洗后用超短波治疗仪照射外耳道10分钟,而后药纱填压,同时口服抗生素。②结果:1次治愈6例,2次治愈49例,3次治愈24例,4次治愈13例;有效16例均经4天治疗后改为4%硼酸酒精涂擦外耳道[河南医药信息,1998;(7):43]。

10.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爱珍等报道运用耳塞药剂治疗弥漫性外耳道炎64例。①方法:用2%酚甘油加入呋喃西林粉,至出现3不溶性沉淀为度,继而投入消毒棉球制成0.5~1cm大小棉条,相当于呋喃西林0.5g,2%酚甘油0.5ml。临用时加入醋酸氢化泼尼松约6.25mg。用时将外耳道分泌物脓液、痂皮、鳞屑、耵聍等物清除干净,直至暴露皮肤和创面。然后将上述耳塞药剂置于有炎症的外耳道内,每天换药1次。②结果:经治1~2次后,耳道红肿消退,自觉症状如痛、痒、烧灼感消失者62耳;症状消失或改善,耳道红肿基本消退者4耳[海峡药学,1994;(3):52]。

十、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甚至骨膜乃至骨质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是临床极常见多发病,儿童更好发。以耳内流脓、鼓膜穿孔为主要特征。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脓耳”、“耳痈”等范畴。【病因病理】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咽鼓管途径:最常见。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等,炎症向咽鼓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②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此型病变常深达骨质,引起严重的坏死性病变。③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等,均可导致细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婴幼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2)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时,致病菌可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3)血行感染:极少见。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病因:①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②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③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黏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④鼻、咽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桃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⑤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⑥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黏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⑦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2)病理: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以下三型。①单纯型亦称咽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内;②坏死型亦称骨疡型;③胆脂瘤型亦称危险型。【诊断要点】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症状为耳痛、耳漏和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因此,要详细检查鼓膜,以明确诊断。临床症状及检查所见随病理改变而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四期。(1)早期(卡他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鼓室内有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自觉耳堵塞感、轻度听力减退和轻微耳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检查见鼓膜松弛部充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