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独特戏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5:09:3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丽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西独特戏苑

广西独特戏苑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市和梧州地区北部操官话的城乡。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在武戏中也多文做。桂剧剧目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其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祁剧催生桂剧出现

清代乾隆年间,在桂林的青山绿水之间,一条石阶路弯弯曲曲从山脚直通山腰,石阶路的尽头是一座书院。书院大门高悬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儒林书院”4个大字。

此时的儒林书院寂静无声,学子们已经放学,书苑内只剩下一个年过四旬的先生,此人叫王崇文。他是湖南衡阳王家旁系,幼时曾经就读于湖南岳麓书院,师从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王崇文后来离开湖南来到桂林开办书院,取名为儒林书苑,已经有20多个年头没有回过湖南了。

眼看着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王崇文对家乡更加思念,此时正站在山腰青石之上,抬头向家乡的方向张望。王崇文忍不住对着山风吟着《离骚》之中《湘夫人》的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正在此时,忽然有人接着王崇文的诗句继续吟道:“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州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王崇文循着声音看去,发现一个青年人正背着双手,站在山间石阶之上,神采奕奕地看着自己。王崇文开口问道:“请问,你是何人?”

台阶下男子说道:“学生钱塘金农,好游历,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访。”

王崇文听到金农的话后,对金农笑着说道:“恐怕你不是来拜访我的,而是来打探端午节时哪个班社前来表演的吧?”

金农听到王崇文的话后,有些尴尬,笑了笑说道:“惭愧,被先生看穿了。我早就听说湖南祁家班表演精湛,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观看。昨夜住店之时听说王先生每年都要邀请家乡戏班在端午时节前来助兴,于是想打听一下情况,看看是否有幸在此得偿所愿,观赏祁家班的表演。”

此时的金农还远没有什么名气,“扬州八怪”的名望还没有打响。尽管如此,王崇文也对金农另眼相看,将金农让进了学院内部,奉茶相待。

这一夜,王崇文与金农两人相谈甚欢,讨论了整整一晚屈原,从《离骚》说到《九歌》,而后又讲到《九章》,天色将亮,两个人才知道已经整整一夜没有休息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金农一边等待祁剧戏班的到来,一边与王崇文互相学习。他们一起钻研书法,一起讨论金石和绘画,兴致高涨的时候,两人手持酒器,对月长歌。

终于到了端午节的日子,祁剧戏班如约而至,并且在端午节的演出上表演了《目连传》,唱了整整7天的大戏。这7天的表演让桂林的老百姓如痴如醉大呼过瘾。

金农终于要离开了,他恋恋不舍地与王崇文告辞,想到了那迷人的祁剧,金农感慨地说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祁剧,此时我真想置身于祁剧戏班之中。”

金农的一句话提醒了王崇文,王崇文立刻意识到人有腿可以离开,但是戏剧是没有腿的,只要当地有人学会,那么就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金农走后,王崇文联络当地商人,提出了派人学习祁剧组成专业戏班进行表演的想法,这个想法立刻就得到了商人们的赞成。接下来商人出钱物色了很多有潜力的艺人,让他们学习祁剧。

几年时间过去了,这些艺人一个个都达到了出师的标准,他们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带到家乡,开始进行表演,成为当地节庆日子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面这个故事,反映了清乾隆年间湖南祁剧戏班到桂林演出,从而催生桂剧产生的历史事实。祁剧戏班在演出期间,受桂林语音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语音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桂剧”。

最早进入桂林的祁剧戏班,是来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湖南,当时祁剧已经大红大紫,戏班经常走出湖南省,足迹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

尤其是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各地的文人墨客为了祭祀屈原,纷纷前往屈原的老家湖南,重金邀请有着丰富楚文化底蕴的戏班前往表演。

在当时的南方,邀请正宗湖南名班进行端午表演已然蔚然成风,已经是一种文化标志。所以每年过了农历二月二之后,湖南周边各省的大儒就会联系当地商人,由商人出资前往湖南聘请戏班。

湖南的戏剧种类很多,但在这些文人与商人的眼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却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祁剧。因为屈原的出生地就在祁剧流传的地方,所以祁剧最能代表屈原流传下来的楚文化内涵。

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代道光年间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

从1882年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离,但是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

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至1896年,清同治进士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桂剧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为特点,而是以圆润甜美,秀丽委婉见长。有如缓缓浮云,潺潺流水,也似和风细雨,飘然而来,沁人心脾。

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

桂剧的唱腔并不是开始就以秀丽婉转见长,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改革桂剧之初,还评论桂剧腔调不如京调的宛转变化,但觉得它比京调来得朴素一点,尤其是字句比较容易听得出。

欧阳予倩改革桂剧之后,在保持桂剧的音乐特色的同时,大胆地吸收兄弟剧种有益于桂剧的唱腔曲牌来丰富桂剧。再且,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桂剧名角不断涌现,桂剧的表演逐渐完善定型,其风格趋向于委婉细腻。

另外,桂剧是以桂林话来唱的,桂林方言发音比较平和,唱起来声调尤其婉转低回,抑扬有致。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

锣鼓点以“正开台”和“花开台”两组锣鼓套子为主,包括起板、长槌、纱帽翅、凤点头、九连环、大吉头、水底鱼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滴祁剧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湖南省8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剧种。祁剧的流传对桂剧影响深远。

京剧促进桂剧革新

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以后,桂剧逐渐进入剧场做固定性的演出。

这些桂剧戏院竞相去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桂林,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到了桂林戏院进行指导,桂剧艺人经过系统学习,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之后,认识到了桂剧表演的目的、主要特点、表演方式等,从而把握了戏曲的真谛。

有了这些深刻的理解,桂剧的艺人在京剧的表演艺术家的指导下,快速地成长着。这些艺人不但完善了桂剧的角色行当,涌现出一批演技精湛的艺术家,而且还创作出许多剧目。

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

桂剧吸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尤以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演员,都是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高手。

京剧往往是喝彩,昆曲是击节,桂剧的观众则要从剧中寻找他们熟悉的生活。因此,一个剧种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观众的特色。

就表演程式而言,桂剧较之京剧少受程式的约束而易于接近群众,比如许多人都承认京剧的《拾玉镯》不如桂剧的《拾玉镯》。桂剧的艺术特色也在于它的生活气息。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4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行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花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

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角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来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中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生角,凡老生戏均能饰演。旦角,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随着清代末期“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角色。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折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桂剧的脸谱化装中,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只有旦、净、丑中的某角用脸谱,其他角色仅用一般的化装。

其中,净角的脸谱种类较多,包括整脸、巴巴脸、歪脸、四块玉脸、烂脸、神佛妖脸等;丑角的脸谱称为“白鼻子”,白色鼻子大时如豆腐块、小时仅如桃叶;旦角仅有钟无艳、孙二娘和陶三春人物用脸谱,一般为左金钱右桃花,或左金钱右梅花。

桂剧表演非常讲究武打功架,要求动作健美、优雅。程式动作要求严谨、准确、优美、细腻、逼真,形体眼神讲究“手脚柔软、眼睛传神、步伐轻”,表演讲究“一念二唱三哭四笑五愤恨”。

桂剧有多种笑法,包括喜笑、悲笑、狞笑、苦笑、奸笑、冷笑、阴笑、怒笑、狂笑、大笑、微笑、暗笑、媚笑等。哭法也有多种,包括欲哭、数哭、叫哭、阴哭、啼哭、悲哭、痛哭等。另外,桂剧的表演艺术,对于各行当的手、眼、身、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定。

对于“手”的规定,青衣为“菊花指”,花旦、闺门旦为“兰花指”,生、武生为“剑指”,文生为“单指”,花脸为“虎爪”,丑为“猫爪”。

各个行当在扎大靠、穿箭衣以及打衣时的“手花”通用,包括“单花”“双花”“上下转花”“左右套花”“双蝶飞舞花”“鸳鸯蝴蝶花”等。

桂剧表演的眼神丰富,仅净行的眼法就包括喜、怒、哀、乐、邪、淫、醉、媚、恐、呆、悲、奸、横、瞪、险、惊、愤、忧、思、斗、梭、转、白等。

桂剧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基本的功架“全跳台”,仅净行的“全跳台”就包括许多,如上场亮相、整冠捋须、扎袖束带、脚踏八宝、狮拌毛衣、踢腿开山、旭日东升、明月西坠、猛虎扑食、回首云飞、鹰抓雀雁、展翅腾飞、魁星提斗、半壁描锦、英雄独立、移花接木、万马归槽、孔雀开屏、旋风飞花、虎归中堂等等。

桂剧的步法多样,仅旦行的步法就包括慢步、快步、俏步、跳步、醉步、滑步、点步、蹉步、跪步、马步、云步、磨步、疯癫步、魂子步等。

总之,桂剧吸取了京剧、祁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在表演程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知识点滴桂剧是全州先人首先将祁剧演化形成桂剧的。全州地处广西最北,在地域上与湘南紧邻,陆路水路一脉相连,是湖南进入广西最便利的通道。从历史上看,从春秋时期到明代洪武年间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广西全州始终隶属湖南所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文化认同均与湘南地区毫无差异,便于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桂剧与祁剧不管是剧目、唱腔、服装、化装等方面,都有70%以上相似,还同台演出,特别是传统剧目几乎没有多大差别。

邕剧

邕剧是广西地方戏的一种,产生于明代,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即今南宁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而被称为邕剧。曾经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邕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剧种有着密切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后在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和当地民间音乐、风土民情和桂西南官话的熏陶影响下逐步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等剧种分野,渐见其鲜明的特色。

南宁班开邕剧先河

那是在清代乾隆末年,在南宁邕西地区来了一个粤剧戏班。这个粤剧戏班是当地士绅高老爷的儿子从广东带回来专门给高老爷六十大寿助兴的。

要说起这个粤剧戏班,在广东是非常有名的,它出自琼花会馆创始人京剧武生摊手五的嫡传弟子,不仅精通粤剧,而且还精通京剧。

高家老太爷寿诞之日,高家大院内张灯结彩,处处悬挂着喜庆气息浓郁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大红灯笼。在高家跨院里,粤剧戏班刚满师的武生艺人刘二强正在一旁为戏班的当家名角他的师父艺人春四喜上妆。

正在这个时候,班主在外门大声喊道:“谁在闲着,出来一个人。”

刘二强见师父已经准备完毕,就来到外面循着班主的声音走了过去。当他走到班主身边的时候,看到班主旁边站着一个丫环。虽然是丫环身份,但她身上的衣服质地是锦缎制作的,质量非常好,一看就知道她在高家的地位不低。

于是,刘二强赶紧上前作揖问道:“班头,您有什么吩咐?”

班主先是微笑着看了看身边的丫环,见对方点头之后,转过身严肃地对刘二强说道:“二强,这位姐姐是高家小姐的贴身丫环,高小姐给他父亲准备了一份非常特殊的寿礼,你一会儿跟着这位姐姐一起去把高小姐给大老爷准备的寿礼取回府里,送到前院。记住,一定要小心!”

刘二强听完之后说道:“是,班头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小心,保证不出一点差错。”说完,告别了班主,在丫环的带领下离开了高家向外面的街上走去。

刘二强在戏班里面学的是武生,有着一身的好功夫,而且人长得也精神。丫环偷眼观察刘二强,心中竟是暗自喜欢,于是向刘二强说道:“你叫二强吧,一会我们要拿的东西是一个扳指,那是小姐费尽心思才从玉器店老板手中买来的。这个扳指是墨绿翡翠做成的,一会你可得好生看管,千万别出了岔子。”

刘二强看着丫环,被她的容貌吸引了,心中非常喜欢,于是他说:“姐姐放心,我一定会好生看管好这个礼物的。请问姐姐叫什么名字?”

丫环回答:“我叫春儿,是小姐的贴身丫环。你在戏班子里面是演什么的?”

刘二强和春儿一边走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玉器店。在这一路上,春儿已经知道了刘二强是演武生的艺人,只是心中还不太相信刘二强真的有很好的功夫。

春儿带着刘二强进入了玉器店,去取已经订好的扳指。进入玉器店后,春儿仔细查看了扳指,在确认没有问题之后,与玉器店老板进行了交易,然后带着刘二强离开了店铺。

谁知就在春儿和刘二强进入玉器店的时候,在街边小巷有3个无赖盯上了他们。这3个无赖看着春儿和刘二强手中抱着一个用红色锦缎包裹的盒子离开玉器店,心中顿生歹念,决定杀人灭口,抢了盒子。

春儿与刘二强两人丝毫不知道危险正在一点点逼近,两人还是有说有笑地走着。春儿一边走一边打听刘二强的家事,当他们彼此知道都是孤儿的身份后,两个人心中暗生爱意。

不知不觉中,刘二强和春儿走到了一片树林。此时,埋伏在这里的无赖手拿钢刀突然杀了出来。

看着突然出现的恶徒以及迎面砍来的钢刀,春儿大惊失色,呆立在原地都忘记了躲闪。危急时刻,只见刘二强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以一敌三,与恶人打在了一处。

粤剧武生都是学习过南少林功夫的人,手下拳脚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3个游手好闲的无赖虽然手中有武器,但却不是刘二强的对手。经过一番搏斗,刘二强将3个无赖打跑了,他自己也受了刀伤。

赶走了歹徒之后,刘二强保护着春儿回到高家,春儿安排人为刘二强疗伤,然后回到了高小姐那里,仔细讲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言语中表现出来了对刘二强的关心和牵挂。

从小与春儿一起长大的高小姐听出来了春儿对刘二强的喜欢,于是替春儿做主,从粤剧戏班之中买出来了刘二强,将他留在了高家。

高老爷在寿宴之时观看粤剧后,喜欢上了粤剧。后来他听说了刘二强与春儿的事情,不仅成全了他们的婚事,还决定在当地组织一个戏班子,由刘二强当班主,聘请一些其他的艺人来戏班教戏。

几年过去了,在高家跨院,刘二强身边站着一个和他长得很像的男孩,男孩正有板有眼地用南宁当地方言练习着《五台会兄》这个剧目。在不远处,春儿正满脸幸福地看着刘二强父子。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刘二强带的高家戏班渐成规模,以至于成为了南宁邕西地区最有名的戏班子。尤其是他们以本地方言演粤剧、祁剧甚至是桂剧等剧种大戏本事,更是受到了南宁地区达官贵人和名流士绅的追捧。

此时正值清乾隆末、嘉庆初年。当时的清王朝经历了“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足,戏曲事业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那会人们只要是听说什么地方有戏班搭台唱戏,就都去观看,常常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象。

事实上,南宁及其周边一带的地方戏早在我国明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即今南宁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定名为邕剧。刘二强他们演的其实就是邕剧,他的南宁班开启了我国邕剧之先河。

清嘉庆年间,随着京剧的产生和发展,戏曲事业愈加繁荣,邕剧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当时有很多文人才子将他们的特长投入到了戏曲爱好之中,为了能够听到好戏,纷纷进行戏曲创作。使得戏曲获得了勃勃生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在戏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邕剧与祁剧、桂剧、粤剧等剧种产生了密切的关系。

邕剧受祁剧影响比较大。祁剧是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可以说是南戏之中最古老的大戏,祁剧在发展过程中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起源于清代的邕剧受祁剧影响很大,有些大戏剧本就是移植祁剧的剧目。

邕剧同时也受到本土戏曲桂剧的影响。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桂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地。桂剧与邕剧在流行区域互相重叠,例如南宁。所以在邕剧产生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桂剧的影响。

邕剧受广东粤剧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邕剧很多剧目都是直接移植粤剧的剧目。

邕剧艺人在吸收了祁剧、桂剧和粤剧的精华之后,以桂西南官话,创造了一种含有大量的白话、客家话、平话和壮话的民间习语、词汇、谚语、歇后语等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

1933年,南宁商界为红十字会筹款举办“游艺会”时,当时的本地班,首次标出了“邕剧”两字,与粤剧、桂剧等同台竞技。当然这一称号尚属地方行为,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其定名为“邕剧”之称,才使之有了新的内涵。

随着邕剧在南宁地区出现,很快就得到了南宁以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认可,与桂剧一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艺术。知识点滴抗日战争时期,邕剧戏班艺人们也积极地在戏台上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忱。蒋大增、杜松龄等邕剧艺人在隆安演出时,一改往日的爱情题材剧,上演《血战高平》。据介绍,当喜闻乐见而又雄浑激昂的邕剧在台上唱起时,场下的戏迷们激情满怀,都站起来和着艺人的词一起唱戏。日寇侵桂后,不少邕剧艺人纷纷弃家出走,在逃难中,他们宁愿卖番薯糖水,开茶馆维持生活,也不愿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精彩纷呈的邕剧艺术

邕剧的流布区域包括广西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贵港市、防城港市及云南省的富宁市、河口县等地,并辐射至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邕剧之所以广泛传播,是和它自身的艺术特色分不开的。

邕剧的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类。其唱腔绝大多数以皮黄声腔为主,安庆调、七句半、补缸调及地方小调为辅。音乐伴奏以大锣、大钹、二弦、喉管为主。

邕剧的表演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术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与其他剧种迥异。

邕剧的脸谱原有100多个,多专角专谱。一般常用黑、红、白、绿、黄5色,有时也用蓝、灰、金等色。邕剧的脸谱色彩表现的内容,一是说明肤色;二是寓意人物特点,并以此反映岭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特点。

邕剧的剧目丰富多彩的。据不完全统计,邕剧传统剧目大小共700多个,保存下来的剧目有418个。邕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五台会兄》《西河会妻》《三进士》《长生乐》《七状纸》《纪鸾英招亲》《霸王归天》《杨八姐搬兵》《百鸟衣》《春满柜台》《王六郎》《红碗记》《陈塘关》等。

邕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如甩发、宫仔、孖宫仔、马步、跳台、过山等,并有诸多绝活特技,如吐血、十八罗汉架、气功变脸、罗帽功、獠牙功、苒口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辫功、阴阳眼、双照镜、大过山、莲花座等。

邕剧的武打拳、刀、枪、叉、棍、牃各有套路。邕剧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邕剧的表演极具特点: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是南派武功和粤西风骨的结合。其中,邕剧的传统武功特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变脸、耍獠牙、跳台铲椅等武功特技更是展现了演员们深厚的艺术技能和表演功底。

邕剧武功属“南派”,与“北派”武打轻快灵巧不同,邕剧武打沉稳勇敢,大打“五色真军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没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

邕剧的武戏有很多吸引观众的绝招,李名扬的“变脸”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邕剧表演艺术家李名扬有自己的“镇山之宝”。在邕剧《李槐卖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孙瓒戏弄,怒发冲冠,脸色瞬间突变:由青变红,再由红泛青,红时红得透顶,青时青得吓人。李名扬的变脸不像川剧那样借助脸谱表现,而是运用气功,这完全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老艺人蒋明甫的绝技“耍獠牙”也极有特点。道具獠牙是取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扮演花脸的蒋明甫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凶狠,需要在嘴里含上4根长长的獠牙。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不需要时,把4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时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4根獠牙推出做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就是老艺人刘三表演的“砸烂台”。刘三的这个功夫也很了得,即使年过花甲,可表演起“砸烂台”一点都不含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