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8:51:16

点击下载

作者:邓贵锋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级医院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

二级医院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试读:

前言

据WHO2008年统计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34亿人接收手术,相当于人口总数的1/25。据中国卫生部(合并前原卫生部)统计年鉴,2010年我国完成住院患者手术近3000万例。按照人口比例粗略估算,未来全球1/5的手术量将在中国完成。同时,随着手术量的逐年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重大、复杂手术和疑难、危重患者逐渐增多。因此,作为中国的麻醉科医师,使命崇高,任重道远。

WHO将麻醉定义为“第二个全球安全的挑战”,是因为麻醉是高风险行业。只有无痛而无安全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甚至是死亡。围术期死亡率与医院管理、麻醉学科建设及手术医师团队等均密切相关。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法律角度,麻醉科医师在围术期提供麻醉服务应当是规范化医疗行为,尤其要加强对循证医学结晶——临床指南的学习和执行。

纵观全球,现代麻醉学经历了171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药物的临床应用,麻醉学科最为骄傲的成就之一就是安全性的建立和保障,临床麻醉工作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现今欧美发达国家麻醉死亡率甚至降至1/30万,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也达到了1/10万。

医者救死扶伤。然而,不论称之为平均规则,还是归咎于人为失误,WHO相信1/10的住院患者会遭遇“不良事件”,更有1/300的住院会导致死亡。现代医学发展200余年来,手术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在1%以上。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住院患者近一半的不良事件与手术相关,术后严重并发症高达3%~16%,大手术后死亡率在0.4%~10%。例如欧洲发达地区的手术死亡率达到4%。值得注意的是,外科医师更多的是关注外科疾病和手术。相应的,麻醉科医师不得不承担起≥3/4的死亡原因的防范工作。正如2006年美国Alex Ever博士和Miller博士的观点:“Our specialty should be proud of ou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patient safety. We need to take ownership of the substantial peri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1 death per 1000 cares)that is the reality of modern American surgery”(我们麻醉科医师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外科手术1000例中死亡1个患者,我们麻醉科医师也要把他视为自己的责任)。

中国卫生部在颁布1989年12号文件(将麻醉科正式定为临床科室)10年后,针对2008年发生的福建三明市麻醉医疗安全事件颁发了卫医政发[2009]6号文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医疗安全性和舒适性亟待加强。根据瑞士奶酪安全模型,只有系统地、规范地加强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才能弥补各层面、各个人的弱点,最终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立足岗位,着眼现实,展望未来。麻醉关乎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为了基层麻醉学科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使命,建立并实践“围术期医学(Perioperative medicine)”理念,规范麻醉医疗行为,并在舒适化医疗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我们历时2年编写修改,终于完成此书。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制度管理、流程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文化管理等多个角度对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基层麻醉学科的科学发展,为打造“推动舒适化医疗、保障医疗安全、协调各科关系、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及为社会熟知和认可”之手术麻醉航母,为麻醉学科影响带动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明显降低作出贡献。

在撰稿过程中,我们检索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辈们的重要学术成果,在此致以万分感谢。再者,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术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期待各位同仁不吝赐教。编者2014年5月第一章麻醉科的建制与组织结构

为进一步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并借鉴其国内外发展经验,在中华医学会的倡议下,经卫生部研究部署,1989年5月3日,《卫生部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卫医字(89)第12号]文件颁发,麻醉学科正式进入二级学科的行列。

25年来,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他们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二级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切实加强麻醉科的科学管理工作,重视人员培训,注重仪器装备,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使其不断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创了麻醉学科建设的一个又一个新局面,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和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临床工作对于麻醉医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医院的麻醉学科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事实上,基层医院麻醉科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麻醉学科编制相对较少,专业人员学历相对偏低,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质量管理相对宽松。临床麻醉以外工作的开展如无痛分娩更是差强人意,当然这绝非单纯是麻醉学科自身的问题。

随着老龄化社会而来的“人口红利”丧失、“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推动“将基本医疗作为公共卫生产品推广给人们民群众”成为新形势下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基层医院的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不言而喻。

2010年最新修订的《临床麻醉安全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a Safe Practice of Anesthesia 2010)》(以下简称ISSPA)面向全球麻醉专业人员,以提高和保持麻醉的质量与安全出原则,为麻醉专业人员、专业团体,医院和管理者,以及政府部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ISSPA明确指出,麻醉服务是基础医疗保健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麻醉师学会联合会(WFSA)将麻醉定位为医疗行为,各个医疗单位均应当有足够的经过培训的麻醉专业人员,使每人都能完成高标准的临床麻醉而没有过度疲劳,同时要求分配足够的时间用于教育、专业发展、行政管理、研究和教学。

首先,我们从国内麻醉学科的建制与编制说起。(1)麻醉科是医院建制中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建立独立的麻醉科,在行政管理上直属于院长领导。(2)麻醉科的建制:麻醉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一般应下属手术室,特殊情况可与手术室分设。麻醉科与手术室业务不同,任务不宜混合,应分别工作

在二级医院担任麻醉科主任者需具备45岁以下、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三甲医院、省部级医院和高校附属医院或省重点学科,由硕士以上学历、主任医师(教授)职称、具备临床麻醉或重症监测与治疗或疼痛诊疗专长之一者担任麻醉科主任。麻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则需具有更高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及科研创新精神。

在建科的同时,应建立可持续的麻醉科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计划。(3)麻醉科医护人员编制:现阶段,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范畴不再是局限于满足手术的要求,还需参与急救与复苏、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分娩镇痛及教学、科研等工作。因此,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应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国家医院管理学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

具有手术室的医疗单位,手术科室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1,手术台与麻醉医师比例为1∶1.5,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比例为1∶2。

国内学者指出,麻醉科主治医师和外科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比例为1∶3为宜。而实际比例为1∶5至1∶6,很显然,这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

承担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等麻醉任务的学科应酌情另加编制。

麻醉恢复室(PACU)的床位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3∶1,床位与麻醉科护士比例为2∶1。ICU编制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在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医院)应开展疼痛门诊治疗业务,其独立编制不应少于3人,疼痛病房编制参照外科病房的医师编制。

开设日间手术麻醉单元的二级医院,也应建立独立编制。

麻醉科应配备麻醉护士,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配备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麻醉机、监护仪的维修保养及麻醉科的档案管理工作。(4)麻醉科医师需具有至少大专学历,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方可上岗。按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业助理医师必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

麻醉科的医疗任务具有高探索风险、高技术实践、高劳动负荷等特点,且与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其任务必须由训练有素的执业医师承担,护理人员及其他无执业医师资格者不得从事临床麻醉业务,无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严禁独立从事麻醉工作。(5)麻醉科的工作内容与任务:凡成立麻醉科的医院,应根据卫生部2007版《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2011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以及各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标准相关要求确定麻醉科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除完成临床麻醉与院内急救复苏工作外,县级以上医院(含县级)及相当的医院还应开设:1)PACU:主要收治麻醉后呼吸、循环功能恢复不全的患者,进行短时间的观察和监护,作为回普通病房前的过渡。

2)疼痛门诊:主要开展麻醉与疼痛诊疗工作,运用神经阻滞等各种麻醉技术诊治各种疼痛性疾病,并根据需要开展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腔镜及无痛介入等检查与治疗项目,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疼痛治疗咨询工作。

3)麻醉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ICU):为保证患者手术麻醉后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级甲等医院应在PACU的基础上建立PICU,由麻醉科PICU建制医护人员值班,特殊病情由相关科室协助处理。主要接收全麻后尚未清醒、呼吸功能恢复不全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的患者,以及危重疑难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和治疗。

4)麻醉门诊: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麻醉门诊,旨在促使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6)各级医院麻醉科均应建立相对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理论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为1∶3∶5∶7较为适宜。(7)二级以上医院麻醉科应有至少2个亚专科,如临床麻醉、ICU、麻醉与疼痛治疗等。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麻醉应根据医院专科发展情况和科室人才专长,发展专科麻醉,如普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小儿麻醉等。

纵观全球,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各国的麻醉学科组织建制、人员结构及麻醉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的教育培训等等各不相同。这与各国经济水平、医疗发展、社会需求、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反过来,麻醉是一项专业技术难度很高的工作,麻醉科医师的教育、培训和执业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医疗整体质量,会对患者的医疗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麻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与国际麻醉学科的交流与接轨,学科发展正式进入发展的高速时期。进入21世纪后,麻醉学科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医疗体制的问题、执业环境的问题、政府投入的问题以及许多有志之士关心的麻醉专科护士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麻醉科的日常工作影响不容小觑。

因此,我们在实施和完善麻醉学科组织建制时,不仅要考虑到麻醉科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大限度地确保麻醉服务质量,更需基于现实而面向未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应对麻醉科专业人员编制不足和公共卫生专业有限的双重困境,确保人才建设与储备与不断扩大到医疗资源覆盖率相匹配,同时发展麻醉学科专业优势并形成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使麻醉学科真正站立起来、走向成熟,最终实现降低医疗净成本、患者获益最大化的目标。第二章麻醉科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第一节麻醉科技术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各级医院麻醉科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明确规定。曾因明和杨建平教授主编的《医院麻醉科建设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一书对此作了重要的探讨。在参照该专著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院麻醉科的实际情况,摘录整理如下。(1)正确、规范地进行各种麻醉的操作与管理,并有相应的技术操作常规及诊疗指南。包括各种阻滞麻醉、气管内插管、支气管插管,椎管内麻醉、吸入全麻、静脉全麻和复合麻醉的实施与管理。能规范地开展困难气道管理并有相应的操作常规,例如喉罩置入、经纤维支气管镜清醒气管内插管、经可视喉镜气管内插管等。(2)对所有手术患者能监测通气、氧合、循环、体温相关基本监测(可参照ASA相关标准监测)。能规范地开展中心静脉穿刺及动脉穿刺置管测压技术。具备麻醉深度(意识水平)监测、肌松监测、血气分析的条件和技术。(3)能常规开展围术期控制性降压、控制性降温及体外循环工作,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流程清晰的技术常规。(4)能规范开展各亚专科的麻醉处理。能规范地进行疑难、危重及重大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5)能规范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及无痛有创及无创诊断性检查或治疗。(6)开设有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慢性疼痛诊疗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7)能规范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CPR),并及时准确掌握国际国内相关指南更新要点。能正确掌握除颤技术。(8)能正确规范地开展氧疗、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及脑复苏和脑保护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9)能严格地把握术中输血的适应证,具备血液回收条件和技术,积极开展自体输血,科学、合理和安全输血。(10)“三基”考核参加率达到100%。抢救药品及设备完好率达到100%,万元以上麻醉科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对于国家/省/市重点学科(以下简称“重点学科”),需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指标。(1)能常规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排血量(CO)、肺动脉楔压(PAWP)、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等项目。(2)能常规开展呼吸功能监测,包括呼吸动力学,具有相应的条件和技能。(3)能常规开展血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和正确分析监测结果,具备相应的条件和技术。(4)能常规开展能ACT、血栓弹力图等出凝血功能监测。(5)能开展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具备相应的条件和技术。(6)开设有疼痛诊疗病房,有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7)具备应用超声导引下中心静脉穿刺、神经阻滞技术的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条件。(8)具有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条件和技能。第二节麻醉科基本设施

实现技术标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技术标准必须解决3个基本问题:一是设备条件;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管理。本文重点讨论麻醉科基本设施设备部分。

麻醉科医师工作区域包括两大单元,一是手术室单元;一个是手术室外单元。一、手术室单元(一)基本设备(1)多功能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可整合到麻醉机或监护仪中)与手术台的比例≥1∶1.0,除颤仪与手术台的比例≥1∶10,血液回收机,以及便携式B超等,与手术台的比例≥1∶10,具有相应的操作常规和技能条件。(2)具备麻醉深度监测、肌松监测、血气分析条件及技能。(3)具备亚专科麻醉的设备条件,如小儿麻醉机和呼吸回路等。(4)具备气道管理的常规设备条件,以及困难气道管理的条件和技能,至少应有两种以上困难气道管理设备和技能。(5)具备开展体外循环的系统设备,如体外循环机、变温箱、ACT监测仪等。

具有常规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无痛人流和无痛胃镜等诊疗业务的条件和技能,如自控镇痛泵,靶控输注泵,自控靶控输注泵等。(6)具备麻醉科疼痛门诊开展神经阻滞和神经节阻滞等治疗技术的设备及技能。(7)配备有呼吸机,能进行有创和无创通气,具有相应的技能,床位和呼吸支持设备(包括呼吸机)≥1∶0.2。(8)具备定期(如每月一次)心肺复苏教学培训条件与技能。

重点学科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含CO和PAWP)、呼吸功能监测仪、血气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监测仪、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麻醉深度监测仪等,与手术台比例均达到≥1∶10,具备相应的技能。(2)能常规配置血液净化仪,与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床位比例≥1∶10,具备相应的技能和规范的医疗文书管理。(3)配备有纤维支气管镜、TEE,有专职人员及相应的技能。(4)具备开展癌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条件,具备相应的技能及操作常规。(二)基本设施(1)手术间(台)。一般标准为:手术间(台)数与医院总病床数比例为1∶50,或手术间(台)数与外科系统总床位数比例为1∶25。但有专家认为,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人数也是开放手术间(台)数量的重要影响因素。(2)麻醉后恢复室(PACU)床位数与手术台比例为≥1∶2至1∶4。(3)AICU床位数与医院手术科室总床位数的比例≥2%,每床建2筑面积≥15 m。(4)临床麻醉医疗、教学及科研相关基本设施。

1)办公室:是麻醉科晨会、病案讨论、业务学习、文字材料处理等业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应配备写字桌和办公台。

2)麻醉准备间:是提供麻醉用药、耗材的主要场所,承担麻醉前准备、麻醉后清理、消毒等工作内容,要求有足够的室内面积。

3)麻醉诱导室:在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医院和中国部分综合性教学医院相继建立了麻醉诱导室,尤其适合小儿麻醉诱导、接台手术的麻醉诱导,宽敞的工作环境、药物和设备近在手边,有可靠的专业麻醉助手的帮助这些都被列为是麻醉诱导室的优点。

4)电教室:按人员总编制,实习、进修及研究生等相关人员测算总容纳人数,根据各医院麻醉科所承担的任务和开展的工作情况配备。

5)男、女值班室和麻醉科总住院医师值班室。

6)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预期规模配置相应面积。

7)图书室:储存麻醉科图书、文件资料。

8)储藏室:储存备用的麻醉相关医疗文书、常用药品和耗材。二、手术室外单元

主要包括PACU、AICU、疼痛诊疗、手术室外麻醉场所等区域。(1)PACU。应配备医师办公室、仪器设备室、更衣室、开放式2病床每床占地面积为15~18 m。

以PACU床位为单位,必须配置电源、氧供、吸引、人工呼吸支持设备及多功能监测仪,同时除颤仪、气道管理用具、肌松监测仪、降温设备等,均应≥1台。

重点学科还应配置电教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家属接待室等。同时,配备便携式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麻醉深度监测仪等设备和技能。2(2)AICU。至少配置一个单间病房,面积18~25 m。开放式病2床每床占地面积为15~18m。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设备室、更衣室、值班室、盥洗室、污物处理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应≥1.5∶1。

基本设备至少应包括电源、氧供、吸引条件,除颤仪、简易呼吸器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血气分析、肌松监测、麻醉深度监测仪、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及输注泵等。

重点学科应设立电教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家属接待室等。(3)疼痛诊疗。疼痛门诊区域应相对集中,建筑面积≥50~80 2m,设立独立的诊室、疼痛治疗准备区和治疗室。有创疼痛诊疗操作应在符合相应标准的治疗室内进行。病房必须独立管理,每床净使2用面积≥4~6 m,病区内应设有治疗室、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等。

基本设备至少应包括电源、氧供、吸引条件,麻醉机/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多功能监护仪,气道管理套件等。

重点学科应设立电教室、家属接待室等。同时,应配置便携式B超、射频治疗系统、激光治疗系统、臭氧治疗系统、经皮电刺激系统以及其他疼痛诊疗设备和技能。(4)手术室外麻醉场所。为保障病人安全,单间手术室应具备容纳手术床、手术器械设备、麻醉及监护设备、足够的电源、氧供、吸引条件,以及至少2名麻醉科医师、2名手术医师和2名护士的活动2空间,具备良好的照明和空气交流条件,一般使用面积应≥20 m,具有教学观念者应适当扩大面积。同时,麻醉后监护病房床位数与手术床位数比例为1∶2至1∶3。第三章麻醉科各级人员的职责麻醉科的主要工作人员包括麻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麻醉护士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第一节麻醉科主任职责(1)在院长的领导下,贯彻科主任责任制,负责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工作。(2)制定本科室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根据本科室任务和人员情况,科学执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和主治医师负责制。确定本科人员轮转、值班、会诊、出诊等事宜。(4)领导本科室人员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指导麻醉科医师做好临床医疗工作,密切配合手术和对危重病员进行抢救,严防医疗差错、纠纷和事故。主持疑难病例术前讨论,对手术准备和麻醉选择提出意见,必要时亲自参加操作。(5)组织落实各级医师培养计划,组织并担任教学工作。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安排进修、实习人员培训。(6)发展科学研究工作,搞好资料积累,完成科研任务。(7)审签本科室药品、器材的领取和报销,检查使用和保管情况。(8)贯彻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精神,合理分配副主任工作范围。对科室重大事项的决定推行民主集中制讨论。第二节麻醉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指导下级医师完成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工作。(2)负责急、危、重、疑难病例和特殊病例的会诊,组织病案讨论,组织和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必要时亲自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麻醉,正确处理工作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3)了解和掌握麻醉学进展,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根据科室实际情况转化最新科研成果。(4)承担医学生、进修医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培训。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能够指导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工作。(5)完成科主任安排的其他工作,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测和疼痛诊疗工作。第三节麻醉科主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指导科室住院医师、进修实习人员的麻醉处理。(2)能够独立完成并指导下级医师完成特殊监测技术和可视化操作技术,(2)担任疑难危重病例的麻醉实施与管理者,了解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的处理原则。(3)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具体负责临床麻醉亚专科麻醉、麻醉后恢复室(PACU)、麻醉后重症监测室(AICU)或疼痛门诊工作。(4)掌握必要的麻醉学和相关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麻醉学知识更新学术活动,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第四节麻醉科总住院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全科人员的轮转、值班、会诊、出诊安排,贯彻落实各级医师临床培养计划。(2)协助科主任完成行政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各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3)独立完成常见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治疗,掌握常用监测技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疑难危重患者的麻醉和有创监测。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全院的会诊工作。(4)努力学习麻醉学和相关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麻醉学术活动,学习麻醉学新知识、新技术。第五节麻醉科住院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及上级医师指导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承担科室日常医疗、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2)麻醉前认真访视病人,参加麻醉前讨论,提出麻醉计划和麻醉前用药方案。做好麻醉前药品、器械、耗材和技术准备工作。(3)认真细致地做好麻醉常规操作与管理,遇有异常情况能即时发现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共同处理病情,并及时将病人术中的一切情况准确详细地记录在麻醉单上。(4)手术结束后与术者、巡回护士一起将病人送回PACU、AICU或病房,途中监护病人的变化,床边交代病情和术后注意事项。(5)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做好病人的术后镇痛并确保镇痛质量,认真填写术后镇痛记录,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镇痛中出现的各种副反应。(6)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对发生的麻醉并发症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认真参与处理并做好记录。(7)积极参加PACU、AICU及疼痛门诊等工作,协助科内科间抢救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8)系统地学习麻醉学理论,了解和熟悉相关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麻醉学术活动。第六节麻醉科护士职责(1)在麻醉科主任和麻醉科护士长领导下,从事麻醉准备、麻醉实施与监护、PACU、AICU、疼痛诊疗的护理工作。(2)临床麻醉护士:了解择期手术病人的麻醉计划,按照责任麻醉医师的医嘱领取麻醉药品、耗材。提前15 min进行麻醉前准备,检查和调试麻醉仪器、设备,确保电源、氧供、吸引系统及急救药品与器械的齐全和完好。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核对麻醉知情同意书等相关医疗文书,如发现资料不齐立即报告麻醉科医师。术中,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执行麻醉科医师医嘱并做好记录。协助麻醉医师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术毕协助麻醉科医师护送患者,麻醉物品清理和归位,负责麻醉患者的收费记账工作。(3)PACU护士:清理和补充PACU用物,检查和核对急救药品、气管插管套件、仪器设备、电源、氧供及吸引系统是否齐全和完好。提前15 min做好患者入室准备。患者转入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执行医嘱并做好记录,患者登记、计费、用品补充,交接并签名。(4)AICU护士:参照ICU护士职责。第七节其他人员职责(1)实验员:主要从事实验室的实验和管理工作。各级实验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单位情况另行规定。(2)工程师:主要负责麻醉科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并指导正确操作使用。其工作职责根据单位情况另行规定。第四章麻醉科人才培养与管理麻醉学科室临床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二级学科,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信息学、电子物理学等科技发展,当代麻醉学在生命机能调控和疼痛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快速进展。同时,随着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网的建立和人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与对医疗需求的提高,麻醉科在现代医院的枢纽中心、平台科室地位更显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适宜的学科发展总体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执行计划,仅仅满足于应付临床手术科室的手术需求,人才梯队建难以为继等。竞争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培养。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决策层和领导管理层达成共识:现代医院麻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环境和学科定位,培养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全能型学科带头人;需要从现有的学科基础出发,建设和发展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促进学科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探讨麻醉科人才培养与管理。第一节麻醉科人才培养

在现代医院,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人才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正如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任期春节慰问医务人员的讲话中所说:“人最重要,人的健康最重要,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最重要。”寥寥数语包含着对医务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更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重要理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疾病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互为因果,医学的任务不仅要治病,还要调整患者的心理,改善患者重归社会的社会适应,单纯凭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疾病康复的全部需要。作为医生还需要医学以外的专业和知识。一、人才培养目标

那么现代医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现代医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麻醉科医师呢?这得先了解医院人才的现状:

Ⅰ型人才(1门专业):Ⅰ型人才就是受过专科教育,掌握了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医院是一个紧密协作型经营组织,其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患者。因此,Ⅰ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需要,若不努力扩大充实横向知识面,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患者更能理解的方式,成长为T型人才,就面临着被淘汰的挑战。

T型人才(1门专业加横向知识面):T型人才只能担任医院某一普通专业岗位,若不成长为Ⅱ型人才难以争取发展空间。

Ⅱ型人才(2门专业加横向知识面):是掌握了二门或以上专业技能的双料人才。Ⅱ型人才符合成本节约型医疗模式,而且具有团队精神,易于合作共事,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Σ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没有明显的专业取向,但掌握了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他们是具有系统与整体的思维,能够时刻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医学人才。

应该强调的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麻醉专业人才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青年学者是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药物。麻醉学科带头人必须德才兼备,必须具有快速学习和创新的特质,团队意识强,不固执不保守。同时,麻醉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来驾驭学科发展的能力,否则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难以推动学科与时俱进,真正独立为平台科室。

在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科梯队建设。国内学者提出了“以主治医师为基础,分支学科及亚科人才为中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思路。

从另一个角度讲,麻醉学科住院医师、学科带头人及管理人才由于岗位职责的特殊性,最能成就复合型人才。同时,复合型人才,是引领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理论上他们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如果医院没有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会导致人才流失。二、人才培养途径

那么现代医院如何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麻醉科人才培养途径,创建和发展团结向上的人才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下面进行归纳阐述。

第一,院方应对照卫生部、省、市各级评审要求和标准,对学科进行严格的自我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有组织、有计划地地改进学科建设环境,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创新医疗、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的人才成长机制。

第二,麻醉学科管理者努力构建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机制,在人才团队培养的平台上,大胆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能,积极创造学术氛围,促使学科业务和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具体来讲,积极开展科内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活动;鼓励医师参加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保持医师脱产进修或培训学习态势;支持医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和提高班,支持医师到医务处接受专题训练,等等,都是一线人才切实拓展工作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弥补工作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增强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能力,以及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医院医疗工作管理制度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第三,一线人才要善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完善自我、丰富自我的具体的近期和远期双重专业发展规划目标。正如1993年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所倡导的那样:医师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师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患者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适当扩充人才团队编制,引进人才,充实队伍。一方面,避免人才因一线工作而疲于奔命甚至疲劳麻醉,为他们所需充电时间和精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有利于加速带动科内尤其是低年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这些系统复杂工程中的一部分,学科建设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培养人才团队才能推动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培养和发展具有健康的心智和体魄,优良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且注重人文素养,科学创新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中青年人才更是关键所在。第二节人才管理

国内学者研究指出,学科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是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和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是决策层、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一、构建人才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早在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Peter Druker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重心不是科技、不是资讯,也不是生产力,而是管理上轨道的机构。简捷而精辟,可见人才是竞争力,就是医院与学科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而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聚集的程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最为重要资源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的重视,有效的人才管理已成为医院发展与成功的关键。

然而,我国医院人才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对人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理财关机机制僵化,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分配制度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未能重视医院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等。

针对这种现状,医院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观念,转变人事管理职能,按需设岗、定岗定编,建立起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考核和薪酬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做好服务。二、人才管理的任务

医院人才管理的任务是选才、育才、用才和惜才。选才即如何招募符合医院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用才及怎样使用人才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取得最大绩效。育才及让医院培养起来的人才认同医院文化,使其个人才能与岗位需求更加匹配。惜才是指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给予医务工作一线人才自我发展的空间,促使优秀人才成长为医院长期发展的资源和重要财富。

要做好这4方面的工作,医院人才管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营建一个可以出人才、出优秀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的正常运行。

作为人才管理机制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的执行者,学科管理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岗位匹配原则。

正确识人和加强自我认识,因人制宜,量才使用,使个人才能得到极致的发挥并由此感到愉快:这要求个人知识结构、专业素养、特长与兴趣爱好等与其所在岗位相适应。

更进一步讲,坚持岗位匹配基于知人善任、用人之长:清晰地表达医院和学科工作目标对人才的行为和绩效的期望,并通过工作多面化或优化组合等途径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赋予人才必要的压力和进行岗位调整,维持人才对工作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持续发挥创新精神,迎接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坚持容人之短原则。

人才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是约束机制。约束监督机制主要依靠人才管理模式来实现。力求做到依法治人、宽容待人,其机制本质是对人才的行为进行界定和限制,使其符合医院和学科发展远景的一种行为控制,其终极目标是促使人才的行为始终在良性轨道上运行。

但是约束不等于制短,监督不是限短或护短。执行监督约束机制的理想尺度,正是约束监督机制的实质和目的所在:实现人才管理机制中的知人善任、用其所长、补其所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而同时使其不偏离良性轨道。对于人才的短板效应,医院和科室抓好绩效管理和职业化行为评价等工作的同时,尤其应注意人才的在职教育和维护其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在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成长成才成熟。

第三,坚持“能人文化”原则。

许多科学家对“能人文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行为科学认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导向行为,行为达到目标,目标反馈需要。构建“能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

因此医院和科室均应着力于倡导和建设“能人文化”,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使能人(优秀人才)得到重用,并给予情感上的鼓励、物质上的奖励。这项原则的本质在于促使人才产生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条件。因此其核心在于对优秀人才内在需求的把握和满足,积极实施精神≥物质的奖励,增强与优秀人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促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总之,现代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需要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推动,而麻醉学科人才的自我实现需要以医院/科室的发展为载体,而激励的和谐统一则显现一种无法比拟的助推力量。

第四,坚持竞争淘汰原则。

一群由狮子领导的羊能打败一群由羊领导的狮子。

不言而喻,麻醉科科主任的角色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练”和“运动员”,医生和老师等等,一身多任,身兼数职。

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具有忧患意识。艺高为师,身正为范,角色特征转换是一个优秀管理者面对竞争淘汰机制表现出的适应与顺从。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医院的人才管理将得以不断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怎样实践四大原则,维持容人之短的控制力、竞争淘汰的压力和用人之长、“能人文化”的助推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实现对医院与科室人才管理机制的激活,防止人才资源的沉淀或缩水,杜绝隐性成本的浪费。最终实现最优化、最经济、最迅速的良性人才管理机制运行目标。第五章麻醉科仪器设备的管理20世纪末,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新学科、新技术、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其向医疗设备行业的快速渗透,带动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高、精、尖”医疗设备,往往是结构复杂、加工精细、技术精度非常高的仪器设备。医疗服务不仅依赖于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判断与决策,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实验手段和设备条件。现代化医疗设备产业的飞速崛起,为手术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为临床医师提高了很大方便,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如何规划、计划、论证、选购、建档、装备、调试、验收、使用、保养、维修这些“高、精、尖”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极大幅度地提高投资效益,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作出贡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正成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教学、科研、预防水平新的课题。第一节麻醉科仪器设备的功能分类

现代化医疗设备呈现出“技术上的集成化程度高,技术更新周期短,结构一体化、操作自动化,性价比高”等特点,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原理、结构和性能将不断发生变革。这对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麻醉科是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与治疗、疼痛诊疗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也是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使用最多的一级临床科室之一。如何保证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在麻醉、手术以及急救中正常地发挥效能,是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麻醉科仪器设备的功能分类。一、诊断设备类

主要包括经食道超声多普勒(TEE)、胎心监护仪、快速病理诊断设备、实验室诊断类设备如血气分析仪等。二、治疗设备类

主要包括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麻醉工作站、靶控输注泵、困难气道管理设备、血液保护设备、体外循环设备等。三、辅助设备类

主要包括高温高压消毒灭菌设备、层流净化系统、中心供氧及负压吸引系统、血液冷藏储存设备、医用数据处理设备、医用摄影录像设备等。第二节麻醉科仪器设备的管理

国外有学者指出,现代医院已进入“仪器设备时代”,可见医院设备及其管理的重要性,甚至可以与人才管理机制相提并论。一、麻醉科仪器设备的管理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麻醉科仪器设备是手术麻醉技术的重要支持条件,是开展麻醉手术技术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是提高手术麻醉技术和科研、教学水平的技术保障。

然而,在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中,还存在着几个突出问题,国内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临床手术医师和麻醉科护士不了解仪器设备启动、运转一级参数输出是否正常。

第二,临床手术医师和麻醉科护士不熟悉各种专科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第三,临床手术医师和麻醉科护士不能清楚描述专科仪器设备的故障现象。

第四,临床手术医师和麻醉科护士不熟悉专科仪器设备的日常消毒、保养方法。

第五,麻醉科没有专人统一管理麻醉科诊断和治疗类仪器设备,和/或无专人定向管理辅助类仪器设备。

第六,医院没有健全相应的设备管理机制和奖惩制度。

仪器设备是医院医疗技术决定性因素之一“硬件”中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其发挥物质条件保障系统的作用,麻醉科仪器设备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动态管理原则。

即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能的仪器设备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

第二,系统管理原则。

即树立整体观念,把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作为麻醉学科管理系统下属的子系统来管理,从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整体效益的大小来考核仪器设备管理的成效。

第三,经济管理原则。

即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领取、使用、维修、更新过程中,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讲究效率,发挥资源效果。

第四,开放协调原则。

坚持开放观念,重视仪器设备利用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倡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防止和扭转个别人员将购置装备先进仪器设备作为谋取小集团利益或个人利益的工具。二、麻醉科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医院仪器设备管理是对仪器设备物质运动状态和价值运动状态全过程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装备管理、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政策法规管理。(一)装备管理原则

尽管我国各级医院麻醉学科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仪器设备的装备标准也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则应是共同遵守的。

1.合法的原则

主要是指所选仪器设备必须具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经医疗器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合格准入市场的产品。

2.经济的原则

主要是指讲究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厉行节约,间接降低病人经济负担。其可操作性措施包括预先确定价位、首选国内产品、追求高的性价比和低的成本消耗、寻求优惠的付款方式等。

3.实用原则

主要是指在同类产品中具有技术先进、产品成熟、质量上乘、权衡品牌效应。

4.功能适用原则

主要指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选择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资源作用的适用功能。(二)使用管理

1.常规管理(1)建立规范化的固定资产账务及卡片,做好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的归口管理。(2)建立仪器设备使用工作制度,包括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3)根据仪器设备技术文件要求,制定设备操作规程。(4)人员技术培训和考核。(5)消耗品和易损件的管理(采购计划、库存管理、质量检验等)。(6)工作任务的制订和实施。(7)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登记和统计管理。(8)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等。

2.技术管理环节(1)保证仪器设备安全,包括数量上的准确性和质量上的完好性,以便完整地保持其使用价值。(2)提高设备使用率,充分发挥其医疗效果,追求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风险管理

包括动态风险管理和静态风险管理。根据David.Yadin博士的风险管理理论将动态风险分为4项,包括已使用时间、月累计使用时间、维修史和正常工作时间;将静态风险分为4项,包括属性、用途、特征和安全自检报警。

国内学者指出,应根据仪器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采取的技术保障措施,同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对风险评估和分析进行调整。

此外,每月制定维护计划进行预防性维修,也是达到消除隐患,保障仪器设备在可控制的成本内安全稳定地运转,完成所承担的医疗任务的重要环节。该项工作涉及内容较广:(1)寻找并建立仪器设备维修和技术保障资源及档案。(2)仪器设备运行环境的规划和设计。(3)设备的安装和检验验收。(4)设备安全运行技术保障如维护、维修、检测计量、升级、搬家。(5)维修器材采购和管理。(6)设备运行成本控制。(7)临床使用技术支持如培训、指导等。(8)院外技术支持资源关系及维修合同管理。(9)退役设备管理等。(三)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现代管理的基础,在数据完整、准确、及时的条件下,对医疗仪器设备和物流实行动态管理,并进行科学决策,是管理信息的重要目标。

麻醉科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涉及如下4个环节。(1)决策信息化:需要分析信息化、技术评估信息化、采购过程信息化(采购进程控制:谈判、论证、标书、合同、到货、付款等)。(2)仪器设备应用状况信息化:设备使用率、效益、运行成本、技术状况等。(3)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故障的发生、处理过程、检验结果、费用、时间、人员等,通过管理获得设备的故障率、稳定性、可靠性等数据。(4)物流管理信息化:可及时、准确掌握院内医疗设备的状态,如设备的临床作用、收益、运行费用及维修成本分析等,既可对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又可对医工部门的管理进行评估与监控。(四)经济管理和效益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购置仪器设备所需资金的估算、筹集和投资回收的预测。(2)仪器设备的折旧管理。正确指定折旧率,对更新政策的正确推行、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保证医疗服务的正常提供有着重要意义。(3)效益评价。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小时投资分析法;其二是年平均费用法。

国内学者对提高仪器设备经济效益的方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1)构建大型、通用仪器设备的中心化管理机制。(2)构建专用特需仪器设备的专管公用机制。(3)构建特种仪器设备有偿占有机制。(4)构建高效仪器设备探索性社会化租赁合同机制。主要涉及是指技术资源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和技术价值的市场化3个层面。第六章麻醉科药品的创新管理随着现代麻醉学的飞速发展,麻醉医师的日常工作任务从最初“消除患者疼痛、创造手术条件”的基础上,拓展到现在的围术期急性疼痛控制、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管理及其他慢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痛)诊疗及重症监护治疗等领域。所有这些医疗活动的过程都离不开麻醉药品:由于其临床作用特殊,如何管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不仅是一个合理用药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使用不合理或滥用就会危害生命健康和社会治安。因此,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受到国家法律严格监控管理。麻醉科是一个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的一级临床科室,所用药物包括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急救药品,以及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麻醉辅助用药等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仅是麻醉科药品品种和数量中的一部分,但其管理工作中是麻醉科药品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此为重点讨论。第一节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一、常见问题

目前,人类尚未发现比阿片类药物更强大的镇痛药,因而阿片类镇痛药是迄今为止药效最显著的镇痛药。在临床麻醉、术后镇痛及治疗癌痛方面,尤其是在药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匮乏的昔日,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重大问题:耐受和成瘾。近10年来,阿片类药物在非癌性疼痛中的应用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长效阿片类药物。

为了更好地造福与病患,各国政府决策层均制定了相应的医疗政策和完备的监管机制,既防止阿片类药物成为毒品的不良效应,降低社会风险和成本,又能在临床上使其得到充分使用。我国对阿片类药物、第一类精神药品、毒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也施行了严格管制。

然而,调查研究表明,传统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理模式存在多个环节上的漏洞,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现列举几种常见的问题:(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五专”制度落实不到位。(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证”的医务人员为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处方。(3)未按“三阶梯止痛方案”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镇痛用药数量得不到保证,镇痛质量不高。(4)未对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痛患者进行随访。(5)剩余药品回收不规范。对空安瓿回收及销毁不及时。

除此之外,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日常管理中还存在诸如储存安全设施不够完善,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赊借,药品用量不详、用药时间不详、给予时间不明确、只限形式、重复建病历等等问题。二、基本对策

针对上述管理缺陷和不足,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本对策。(1)认知学习、深入宣传、全面贯彻“五专”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这是做好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从申购、入库到临床应用全流程,要经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申请购进和使用药品两大环节均需双人同时和对签字。(3)构建严格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交接班核实双人签字机制,同时由专人每日检查、调剂、补充并核对已用的安瓿数量,确保急诊患者手术需求。(4)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与麻醉科其他常见药品按类分柜储存,并对外观、包装相似的药品给予特别标识,严防误用。(5)切实加强节假日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门、窗、柜、锁、报警器、监视器功能完好,严防盗窃案件的发生。

总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是一项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不断健全管理工作机制和完善各种安全措施,使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严防管理纰漏而又确保满足患者真实需求。因此,麻醉科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创新管理与实践成为新的课题。第二节麻醉科药品的创新管理与实践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等在医疗机构麻醉科对科室药品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值得同行学习借鉴的思路。一、科学化管理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高科技和计算机网络成为麻醉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必修课。

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科内管理方面,建立专业化二级基数,利用电子麻醉区域单元,夜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药盒、专用处方、空安瓿单个专柜专锁管理,统一规范麻醉科医师的遗嘱和处方管理等等。对优化麻醉科药品流通程序,加强药品安全使用,准确把握药品基数、动态,全面完整记录药品出入信息,提高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降低相关麻醉护士劳动符合等大有裨益。

在防范药物滥用导致社会问题方面,搭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正成为新的共识。

在卫生系统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专用通道与公安信息系统联网,通过分析综合、交流反馈信息,及时掌控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流通使用情况和管理现状,实现药品实物管理、金额管理与网络信息管理的高度一致,杜绝同一患者在多家医院取药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和不断创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探讨持续改进的策略。二、质控化管理

在麻醉科科内药品管理方面,质控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培训。(2)建立麻醉科科内药房,分类管理,流通过程有效核对签字。(3)对麻醉科医师用药进行专项监督: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食物与药物监督管理部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麻醉科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人管理责任人三层次监督。三、路径化管理

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方面借鉴临床路径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安全管理路径,形成全面、系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从而达到“加强药品管理,保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合法、安全、合理使用”的目标。

制定该临床路径的管理依据包括两个方面:(1)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7]第53号);国务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05年8月3日国务院令第442号);卫卫生部《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医发[2005]43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质量管理体系,包括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2001)。

路径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3个方面:(1)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库房、调剂室保险柜存放、双人双锁管理、24小时监控录像、24小时报警装置等硬件措施。(2)岗位责任措施。包括保管人员、调剂人员、处方医师、管理负责人、医院主管领导岗位职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