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12:14:17

点击下载

作者:(日)白取春彦,冀剑制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试读:

哲学的救赎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探究真理的学问。”

在过去,若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应该会得到上述的回应;但所有人都从未质疑过这个答案。这大概是因为,还是有不少人都梦想着,真理确实存在于某个遥远的地方吧。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因常常听人说,或是从书本中看到“哲学是探究真理的学问”这句话,所以就信以为真,试着去学习一些哲学。

结果是,我没有办法通过哲学找到真理;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失望。相反地,我发现这些哲学书陈述的理论,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大有帮助。

若我曾经从任何一本哲学书中找到真理的话,现在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马上可以想象得到。我会高兴得无法言喻吗?不是的,我可能会丢开那本哲学书,然后再也不会热衷于学习哲学了。

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若是真理如此昭然若揭,就会减损我生存下去的动力。

正因为觉得生存本身就是个谜,我们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若事先告诉我们人生和人类是怎么一回事,且一点也不神秘的话,我们就会失去生存的动力。同样地,若是提早给了我们足够用一辈子的金钱的话,那么接下来数十年,我们应该也会失去工作的意愿了吧。

未知的事物总是能吸引我们的注意。世界是未知的,我们的身体、生命和生存方式也都是未知的。

若哲学可以针对这个未知果断地提出“这就是真理”的证明,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如同给了我们一份完美无缺的人生使用说明书一样。

而生存其实就是我们凭自己的意志踏入未知的领域。即使有些人认为自己每天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但对这个人来说,每天都是新的未知的一天,也会根据自己的生存方式而有所不同。

只要思考一下,具有肉体的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有关生存方式已经有了不可动摇的客观性真理,也明确规定了什么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那么每个人就不需要再以肉身活出新的每一天了。

因此,我们不需要执着于确认真理的所在之处,或者真理是否存在。我们若是不能理解自己与他人,那么即使再继续探究“人类是什么”这个自古以来的议题,也是毫无意义。真正能够回答“人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就是自己实际上的生存方式。

另外,不管对于哲学的命题提出什么样的回答,这些都只是在学术研究范畴内的论述,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帮助的。真正的答案并不存在于学术研究的论述,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各自的生存方式中。

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我们该用什么观点去看这个世界,并找出属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呢?这个时候,原本没有给我们什么答案的哲学书籍,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这是因为,哲学书籍记载的都是前人以自己的经验去彻底思考的结果。哲学家也跟我们一样是人,也都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过相似的辛酸与痛苦。他们因此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推衍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于是便诞生了各种哲学理论。

年轻人正要开始了解人生,也开始对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各种事物、社会的冷漠与严苛、难以理解的现象、令人感到困顿迷惘的处境疑惑不已吧。因此我推荐各位试着学习哲学。

其中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与观点,一定可以成为解决你的问题的关键,或者也可以给予你希望和勇气。而哲学就会成为我们的救赎。白取春彦

影响人生的哲学家们

曾经有一天,在一个广播节目的访谈中,主持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哪位哲学家,或哪个哲学理论,对你的影响最大?”

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搭上时光机,回到十五岁初见哲学的轻狂年代,再一路浮光掠影,回到几十年后的现在。记忆如雪片般撒满天空,恍若隔世。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到难以回答。这几乎是在问:“人生中哪一段青春年华最精彩?”“哪一段岁月的成长最有价值?”,我摇摇头,叹了口气,“无法比较。”

十五岁那年,我读了《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便开始醉心于所谓的“生命境界”,幻想着超越一切障碍,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个时候,哲学对我来说,幻想的成分很大,我以为人生有着无穷的可能性。但随着知识的增加,人也越来越向现实低头、越来越少不合情理的幻想。

十八岁之前,我接触了逻辑谬误的理论与存在主义的生命观,同时开始对逻辑思考和虚无的人生况味感兴趣。两者虽然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其实没有立即的冲突,因为探讨的议题不同。而且,如果还没有能力将所有思想融会贯通,就算理论背后的某些基本原则有冲突,也不会有任何格格不入的感觉。

在准备大学哲学系的转学考试时,我第一次读到“唯心论”。这个理论主张世界上所有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只有心才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理论对我的冲击很大,让我对世界产生完全不同的想象,兴奋得好几天都难以成眠。

当然,现在已经很难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了。因为我已经太过习惯各式各样不同世界观的理论,也习以为常了。或许,当又看到一种新的世界观时,我会再次感到兴奋,但程度自然差别很大。因为当年,或许是我第一次睁开智慧的双眼,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进入哲学系之后,各式各样的理论与哲学家,伴随精彩、丰富的人生体验,给我带来各种生命的冲击,让我打开不同方向的眼界、开拓未曾经历过的情感,在哲学的世界中学习成长。

记得在大二的某一天,我和一位学长谈起读《论语》的心得,我说:“某些话语,让我感动得流下眼泪。”想不到这句话很快传了开来,有好几位学长闻风而来,想瞧瞧我这位会被《论语》感动的怪胎。“这很奇怪吗?”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只要不用圣人的眼光看孔子,把他当成隔壁的邻居阿伯,有血有泪、有热情也有沮丧。那么,你会很容易被书里的真心与真情打动。

这本书所写的,主要是最近几年来,我受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启发的心得。我无法回溯到那最早被哲学打动的年代。当然,那时的思维必然缺乏深思熟虑,也未必值得分享。

然而,这里记录的,也未必完全属于这些哲学家的思维,里面或多或少,掺杂了我个人的领悟与解读。而我要分享的,其实也就是这些领悟,期待这些促使我成长的智慧心得,也能带给年轻读者帮助。

不过,我的成长还没到达终点,即使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还在持续进行。如果问我,还想谈谈什么样的哲学,以及最近又在什么哲学中得到新的智慧。我会回答:“斯多葛主义”。那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智慧,必须在锻炼出强韧的生命力以及崇高的品格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其境界。

除此之外,我还很想谈谈目前让我陶醉于其间的“量子力学的哲学观”。它带给我一个跨越现实、回到幻想时代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似乎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让我挣脱长久以来被现实世界观拘禁的牢笼,让心灵再次展翅高飞。或许,再过几年,当我在相关领域有了新的成长,就可以再次分享不同的生命经验。

这本书的企划,是跨国的、奇特的。写作过程中,有着许多新鲜有趣的体验。至少对我来说,是个很棒的尝试。很感谢双方编辑的辛劳,让我有这个机会参与这个特别的企划。也要特别感谢白取老师的多多指教,以及愿意共同努力完成这本著作。谢谢!冀剑制第一章秘境探险寻找真理冀剑制1 跟着苏格拉底检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可以活得更好

苏格拉底,他是一位在两千多年前活跃于古希腊的哲学家,算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开端。“西方哲学之父”的荣耀属于比他更早的哲学家泰勒斯,但以实质影响力来说,苏格拉底才是真正的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流传于世,影响后人,要归功于把他的学说写下来的哲学家弟子柏拉图。

在苏格拉底的各种想法中,事实上也是在所有我学过的哲学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生智慧,就是他所提倡的“无知之知”,即“知道自己无知的知识”。

然而,这种知识并不容易获得,因为它跟其他可以简单用文字承载的知识不同,它无法直接告诉你任何东西,甚至没有知识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无法将它转换成一种可以在生活中开阔视野的智慧,它不过是个好听的哲学名词,没有任何价值。也因此,我在大学时期读到这个哲学想法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甚至隐隐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过度谦虚和矫情(明明很有知识却故意说自己无知),但在日后的潜移默化中,我逐渐体会到了其奥妙。这个影响力至今未衰,不断协助我成长,开启新的视野。为何苏格拉底最有智慧?

这个“无知之知”的哲学有个故事源头。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去神殿占卜:“苏格拉底是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占卜结果是:“对!他是最有智慧的人。”这位朋友很高兴地去跟苏格拉底说,但是苏格拉底很疑惑,因为他觉得自己挺无知的,怎么会是最有智慧的人呢?于是他开始去拜访许多当时以丰富知识与辩才闻名的人士,然而这些人都被他问倒了。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原来神之所以认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我至少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连这个都不知道。”

之后,苏格拉底的许多年轻追随者,也想知道别人是否具有这种“无知之知”,便依据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到处去问人各种问题,以及询问别人是否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们特别爱去问那些以丰富知识与辩才著名的人物,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也给苏格拉底招来报复的祸害。结果,缺乏思考能力、情绪容易被煽动的乌合之众表决,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起事件也让他的弟子柏拉图对民主制度感到厌恶。有谁觉得自己很无知?

想想看,假设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有人跑来问你:“你知道自己的无知吗?”你会怎么回答呢?

难道你会回答:“对呀!我知道我很无知!”你会这么说吗?应该不会吧!谁会这么说?怎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自己无知呢?再怎么样,就算只上过小学,也懂了不少知识!就算没念过书,也从长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吧!如果有人回答自己很无知,就会让人感觉这人很矫情、很虚伪。

苏格拉底把“无知之知”和“认识自己”放在一起,他认为,认识自己的人便知道自己的无知。然而,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无知,是不是表示我们实际上不认识自己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我和一个学生的对话谈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曾经遇见一个有趣的学生,在一门必须上交期末论文的课程中,这个学生不想写,而且认为自己有资格不用写。理由是,他已经得到苏格拉底的真传: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很无知的。既然无知,就没办法写论文了,因为写论文本身就是自以为自己知道些什么。既然他已经达到“无知”的境界,自然没什么东西可写了。所以,他主张自己不用写论文,而且还应该得高分。

这个学生的推理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也算哲学没白学吧!但这招用在哲学教授面前就有点班门弄斧了。我那时就问他:“你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吗?”

他回答说:“当然知道啊!”

我接着说:“那你的论文至少可以写个名字吧!”

他听了还挺高兴的:“没问题!”他大概是想,只要写个名字就行了,真是太省事了。我接着说:“你既然知道你的名字,那就不能算是无知了!所以,你还没达到苏格拉底的境界,需要再想想为何没达到,你就以此为题写一篇论文吧!”他听了无法反驳我,只好去写论文了。“无知之知”并非“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去问苏格拉底本人:“你知道自己的名字吗?”难道苏格拉底会说“不知道”?所以,把无知之知理解成“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恰当的。

我们应该怎么解读“无知之知”呢?

大体上有两种解读方式。第一种是说:“我们没办法确认任何知识一定是对的!”

在柏拉图所著苏格拉底的《对话录》里,常常会出现苏格拉底询问众人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例如,谈到正义,他会继续追问:“何谓正义?”不断向知识的根源处探询。如果我们对各种知识的反省达到很深的地方,就会发现很难找到确定不移的知识基础,作为一切知识的根基,也很难说哪一种知识是绝对不会错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的确会形成一种智慧,让人不执着于任何道理,不固执,但有时会没什么原则。

西方哲学学多了,大致上可以获得这种智慧,因为西方哲学教育就是教人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质疑各种想法,以至于可以看见各种知识的不稳定基础。

不过,关于“无知之知”我想要谈的是另一种解读,也是我个人觉得很了不起的一种智慧,就是看见自己的无知,即真正“知道自己的无知”。

当然,这种“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知道自己某些东西不知道”,也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些领域是无知的”。“知道自己某些东西不知道”的智慧

说到这里,感觉像是在说废话,因为世界上根本不会有人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当然知道自己某些东西不知道。然而,这是否表示世界上所有人都具备“无知之知”的智慧了?

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时候“以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懂,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从柏拉图所著的《对话录》来看,当时许多名士很爱谈论“正义”“善”“美”等概念,事实上他们对于这些东西处于无知的状态而不自知。直到被苏格拉底追问答不出来之后,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

这种解读的“无知之知”是说,我们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很无知,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缺乏无知之知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具备看见自己“无知”的能力,就能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无知。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摆脱“自以为知道,实际上却不知道”的处境。这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智慧。非专业领域的无知之知

举个例子来说,前一阵子,我在网络上看见一则有趣的留言,一个和许多作者打过交道的出版社资深编辑,他说:“许多作者对自己写的东西缺乏信心,但是对于封面设计充满了自信。”

看了这个留言之后,我觉得非常有趣。因为在出版第一本书时,我其实也有类似心态。那个时候,虽然我在那本著作的领域算很专业了,仍然会担心内容是否有什么错误,缺乏自信心。可是,当出版社编辑给我看几个封面设计时,我却不知哪来的自信心,很想说三道四。不过幸好,我具有这方面的“无知之知”,我知道自己不是封面设计的专业,所以我选择了闭口。虽然每个人对封面设计都有好恶之心,可以针对个人喜欢与否发表意见,但是,对于一个封面设计是否能够在图书市场发挥功效,这属于营销与广告的专业领域,我知道自己并不具备这项专业能力,因为我从来没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即使我有莫名的信心,还是决定不谈个人意见,让出版社做决定。或者最多只说一下个人感觉与喜好,供出版社专业编辑参考,但不会坚持己见。

在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反而对非专业领域有着莫名的信心呢?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这个现象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作者通常对自己写的东西熟悉程度很高,不仅知道自己在此领域懂很多,也同时知道还有更多东西不知道(这其实就是经由更深的专业能力,而在此领域达到具备“无知之知”的更高阶段),所以容易信心不足。但一般作者通常对封面设计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自己知道些什么,但看不见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在这种缺乏无知之知的认知状态下,就容易产生莫名的自信心。这也是所谓的“半瓶水响叮当”的原理。懂一点点的,因为看不见自己的无知,只看得见自己所知,于是形成一种自己很懂的错觉。懂得越多的人,知道自己还有更多东西不懂,反而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类似的事情很容易发生,因为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甚至连自己不懂都不知道。缺乏感受的无知之知

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唱歌。

实际上我从小就很缺乏乐感,唱歌走调时自己都不知道。小时候,没人说我唱歌好听,我也常常纳闷,我唱歌到底哪里难听了?有时听到某些人嗓音不佳仍获得许多掌声,但每次我高歌一曲之后就是一片宁静,最多也只有那种令人感伤、稀疏的同情掌声。以前我常怀疑是自己人缘不好,所以没人为我鼓掌,后来长大了,有朋友会说我唱歌走调,但是对没有乐感的人而言,根本无法体会什么叫作“走调”,我自然把“唱歌走调”理解成“唱歌难听”。

想知道这种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种无知之知是遥不可及的。

后来我在学校担任社团干部,团体活动时,这个“走调能力”竟然发挥功效(也算是一种无用之用),带来搞笑式的欢乐,同学们都以为我是故意的,因为怎么可能有人在一句歌词里走调三次呢?事实上,我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唱歌哪里好笑了。直到多年后,我突然开始可以稍微感受到什么是走调,终于慢慢理解这件事。事后想想,当人活在“不知道自己无知”的状态下,其实还挺可怕的。最难获得的无知之知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无知时,自己很难察觉。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知道些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不知道些什么。因为既然不知道,那里就是一片看不见的黑暗;既然是一片黑暗,就什么也没有,所以不知道是很正常的。想要知道,必须通过推理能力,不太可能直接发现。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反思能力,就无从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最难获得的无知之知,就是缺乏思考能力的无知之知。

近年来网络发达,有不少这类无知之知缺乏的案例。由于要知道自己缺乏好的思考能力需要还不错的反思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自以为思考能力很强,看不见自己的思考问题,而在网络上大肆发表意见。

有点反思能力的,很担心自己说错,反而不太会在网络上发言;而思考能力强的,也担心自己或许有盲点而不自知,就算常常发言,也比较慎重。但是,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自以为不会有什么错误,于是大胆评论,甚至谴责他人。结果网络意见的主流,往往由缺乏思考能力的人领军,造成族群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最常见的无知之知的缺乏

自己很难发现自己的无知,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发现这种缺乏无知之知的情况,日常生活中,缺乏关于教育的知识却不自知就是一例。大多数的父母都自以为懂教育,常常会用很肯定的态度,依据某些方法,或是某些观念教育子女。许多父母不知道自己其实不懂教育方法,甚至某些观念大有问题。由于缺乏这种无知之知,反而很有信心去做自认为对孩子有帮助的事,结果适得其反。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其实在亲子教养方面所知不多,就会去阅读相关主题的书籍,或是咨询专业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有机会把事情做好。

另一种常见无知之知的缺乏,就是两性的相处。大多数人不知道,如哲学家弗洛姆强调,爱是需要知识与学习的。当我们缺乏对异性的了解,不懂得两性相处之道,恋情之路往往会走得很坎坷,最后认为两人个性不适合,只好分手。但事实上,有可能是因为缺乏某些知识而不自知。例如男人与女人在心境上、感觉上,有许多差异,当我们不明白这些差异,相处上就容易导致误解,难逃关系破裂的命运。如果我们具备这个无知之知,至少当冲突发生时,会去思考是否因为性别差异而导致问题,若仍有疑惑,也可以请教他人或参考两性专家的建议,多少能避免因为缺乏此知识就无法消除的误解。

无知之知的缺乏不只针对外在世界。大多数人都以为了解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各种情绪反应,都知道为什么如此,事实上不然。例如许多人大谈正义,但所作所为只是在争取个人利益,当然有人是伪装的,不过更多人是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时,我们就阻断了重新发现自己的契机。当我们发现别人如此时,就可以试着想想看,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否也陷入不了解自己而不知道的境地呢?这种可能性其实非常大,只要能发现这点,并具备这样的无知之知后,就开启了一条认识自己的道路。

除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无知之知,还有很多无知之知对于提升我们的智慧大有帮助。对陌生人的无知之知

无知之知的缺乏,也可以说明为何许多人缺乏同理心。当我们看到一段霸凌影片,即使影片里的人都是陌生人,大多数人会同情被霸凌者。但是,如果影片换成是警察押解罪犯,而罪犯被路人追打,即使对你来说,被害人与加害人同样都是陌生人,你可能心中一阵痛快,甚至鼓掌叫好,同理心完全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对该罪犯的生平事迹、什么因素导致犯罪等,完全一无所知,却很容易忽视这种无知状态,而把这个人的全部理解成是犯罪,好像此人一生就只有在做这件坏事。在这种情况下,他成了罪恶的化身,加上我们疾恶如仇的个性,同理心自然难以发挥。当我们与陌生人发生冲突时,我们也会有类似的心理状态。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种无知,也就具备了关于此人的无知之知,于是我们也许能够想象当罪犯还是天真的幼童时曾经遭到虐待,或是想象他其实是个爱护子女的好父亲。在这样的想象中,我们会感到疑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导致他去杀人?难道这个人从来不曾出于善意,帮助过他人吗?当我们思考愈多,填补愈多空白,愤怒便转为疑惑,同理心逐渐恢复运作,让我们脱离轻率而表面的判断,进入更深的思考层面。投资股票的无知之知

除了上述方面,“无知之知”在理财投资方面也很有用处。以投资股票来说,我们常会觉得“某些股票莫名其妙地大涨或是大跌”。但是事实上,股票不是人,不会无端大涨或是大跌(人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情绪起伏)。涨跌(或是情绪起伏)背后一定有原因,我们之所以觉得莫名其妙,都是因为缺乏某些信息。他人因为具备这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而大买或是大卖,导致股价的涨跌。也就是说,相对于某些别人拥有的信息,我们处在无知状态。想到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个无知之知。这个无知之知有什么用呢?它让我们知道,投资股票时,我们和别人是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在不公平的条件下,时间久了,我们终究会是落败的一方。所以,多数散户投资股票者最后大多以赔钱收场。

思考到这里,结论并非一定不能投资股票,而是要设法脱离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例如,想办法让自己也成为提早获得信息的人,或是预防被错误或是过时信息误导。要做到后者,可以考虑完全不理会任何媒体信息,因为当今媒体容易被操控,常会有过时甚至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思考。随机买卖股票说不定还更好,至少可以让自己稍加脱离不公平的处境,减少被错误信息误导的机会。或者,也可以只做长期投资来赚取股利,这些都是让自己脱离不公平条件的思考。有了这些思考,就比较能降低赔钱的风险。

许多股票投资人企图在短时间内从股市赚到大钱,很认真地研究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还自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是最吃亏的一方。由于某些人能获得更多、更快速、正确性更高的讯息,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除了运气非常好的人以外,多数人都是失败赔钱的一方。恋爱中的无知之知

谈完投资理财,来看看无知之知应用在恋爱上的例子。当男人看上漂亮的女人,或是当女人遇到很酷的男人时,常会因迷恋对方而坠入情网。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一点都不了解彼此,很多时候两人就糊里糊涂地交往,甚至结婚生子,最后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领悟到“原来两人根本不适合生活在一起”。

到了这局面,怎么办呢?要是忍受得了,就继续忍一忍吧!反正铁杵都能磨成绣花针,个性不合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如果忍不了呢?那只好离婚,下次结婚前,先认真认识彼此。这种局面,也经常是世间男女的感慨:“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

如果当初能知道自己对对方处于无知的状态,具备了这种无知之知,就不至于莽撞决定终身大事,而会各方面先多观察,避免日后陷入婚姻的困局。“无知之知”的人生妙用

除了这些人生大事,对我个人来说,随时思考自己是否仍有什么不知道,可以让我在做重大决定时再多想想,让思考更周严。再举个例子来说,过去几年,我们是否曾经因为坚持些什么而与人起了冲突,日后知识与经验增长了,便有了不同看法?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感叹:“唉!当时真不该那样做!”依据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现在又因为坚持些什么而要与人起冲突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随着时间与自我成长,日后我们会不会有不同想法了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以智慧的眼光可以看见一件事情:“我们目前在坚持的事情,很有可能在未来知识增长后,想法有了改变,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坚持是没必要的!”预想这种还不具备的知识,也是无知之知的一种。

依据这个原则,我们的想法未来都可能会改变,那现在是不是什么都不用做了?当然不是。对于目前觉得有价值,而且看不到有什么明显问题的,虽然未来还是可能会改变想法,但至少做起来不会那么后悔。甚至有些事情在年轻时不去做,年长时反而会后悔。

这个“无知之知”的智慧是要告诉我们,凡事别太有把握,认为什么一定是对的,即使牺牲很大也非做不可,或是有什么生意,即使倾家荡产也非投资不可。在具有无知之知时,我们就不容易过度肯定目前的想法,对于容易导致危险或有很大风险的事情,就必须再多思考,或是征询专业意见,在更有把握之后才行动。面对道德的无知之知

在生活中,当我们看见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时,如果也能睁开智慧的双眼,去寻找无知之知,有时会有更好的理解。例如,看见一个人随地吐痰时,我们大多会感到很厌恶。可是有趣的是,如果是自己吐痰,而且是有一个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呢?我们通常觉得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例如,生病了身体不太舒服,咳嗽时突然有一口痰,很不巧地又没带卫生纸在身边,总不能把一口痰吞下去吧,光想都觉得很恶心。因此不得不找个不会有人踩到的角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痰吐掉。若旁边有土,还会用鞋子踢点土掩埋一下。平常根本不曾随地吐痰,但遇到这种情况,总觉得自己不该受到谴责,理由是自己身体不舒服应该被体谅,而且忘了带卫生纸并非什么大罪过,也已经顾虑到他人,没有随地吐在会被人踩到的地方,因为旁边有土,还顺道处理了一下,算是仁至义尽了!

但问题是,旁人可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心中想什么。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只看见你“随地吐痰”。旁人会怎么想呢?“唉!这个人真是没公德心啊!”如果有人在旁指责你没公德心时,你必然感到很委屈,也许还会动怒跟人吵起来。而且因为生气,很难好言好语说明自己生病了,以及各种想法,比较可能的反应是回说:“关你屁事啊!”旁人听了会觉得你简直不可理喻,做错了事还这么嚣张,于是,一场冲突可能就爆发了。

但是,让我们睁开智慧的双眼,尝试去寻找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当我们看见有人吐痰时,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当我们知道之后,会不会就有不同的想法?想到这里,我们便获取了无知之知,知道自己对他人为何吐痰这件事处于无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会更主动地去想一个不当行为背后的故事,即使不知道,至少可以了解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于是,我们就不太会立刻去指责他人,就算要说,也会客气、谨慎一些。

除了道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讨厌的人、看见上司提出自己不认同的政策、看见别人犯的错,或是看到年轻人占用爱心专座,都可以有类似思考。当我们具有无知之知,开始尝试去搜寻目前无知的知识时,很多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一些完全不必要的冲突也可以避免。无知之知与认识自我

许多有长期病痛的人往往脾气不好,让照顾者苦不堪言。我们可能会想,如果病人换成自己,一定不会这样。但这可能一样是缺乏无知之知的想法。当我们更了解病人长期以来遭受的身心折磨,我们就会有不同看法,也能想象如果自己面临相同处境时,十之八九会有一样的行为。

就像许多人觉得抑郁症病人想得太多,何必为一些事情自寻烦恼呢?这很明显是对抑郁症患者身心状态的不了解所导致。因为,如果可以不去烦恼,谁会无聊想要这样啊!我们不了解患者的感受,对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