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森·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15:57:08

点击下载

作者:丁兆宇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奥里森·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书

奥里森·马登成功智慧思想全书试读:

一、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不要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世间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成功要依靠我们的努力去争取

奥里森·马登指出,许多人都谈过他们是怎样等待愿望实现的。他们耐心地坐着,等着运气的到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明智的态度。他曾经引用哈得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哈得在夜总会演奏的时候,总是等着“好运气”的到来,等待自己被发现。哈得一直听人说:“只要坚持唱,卖力地唱,总有一天会有人给你送来运气的!”哈得一直等着好运气,可它始终没来。后来他才明白过来,原来成功是个选择,而不是什么机遇。

哈得懂得了,创造未来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自己。他开始了一项自我发展的计划,他决定再也不去等好运气了——他打算自己创造好运。哈得面临一个选择,他可以继续等待自己的船回来,或者他可以游到海里去找他的船。哈得决定出海去找,他对这个决定非常开心,因为他发现他的一些朋友们还站在码头上等着呢!

有一次,哈得正在一所高中演讲,一位年轻的女士在一旁耐心地等待着,直到他签完名,开始对别的学生讲话时,她才问:“如果成功不到你这儿来,你怎么办?”

哈得回答说:“成功不到你这儿来,那你就到成功那儿去!”有那么一会儿,她似乎有点儿迷惑,接着她眼睛一亮,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不应该等着成功!”

就在那一刻,哈得认识到,很多人对于成功有个非常大的误解,他们所受的教育是错误的。大多数人认为,成功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你是否成功全看你运气如何。其实,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决定,并且按照这个决定采取行动才获得成功的。我们必须作出决定,然后采取行动!有一句老话说:“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如果除了最好的东西,其余的你全都拒绝接受,那么你经常都会得到最好的!”

那天,这位年轻的女士带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离开了学校,她再也不会去等待成功自己出现了,她会行动起来,去取得成功!

奥里森·马登提醒我们,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去取得的!不要等着自己的船回来!跳进海里,向着自己的船游去吧!你会为自己所做的感到高兴!

也许,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无数的机会在等着你。但是,每个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除非你紧紧地抓住它,并且加以利用。

成功有的时候是需要去冒险的,你必须花费你的时间和金钱为它冒险。如果你不敢放手一搏,机会是不会光临的。只有当你乐于付出时间、金钱去承担风险之时,机会才会出现在你面前。

机会不会光顾那些浪费时间、偷懒又闲散的人。机会更多地去留意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渴望而拼命工作,而他们的努力使他们离成功更近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机会是属于那些善于运用时间、追求目标并且以踏实的工作实践每一天的人。那些浪费时间的人,过着悠闲懒惰的日子,就不能妄想走向成功。

当机会来临之时,你必须快速地作出决断并采取行动。优柔寡断很可能丧失时机,机会也永远不会光顾你。

当你的目标一旦确定,你就应以持续的动力去追击目标,直到成功为止。机会不会降临到我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身上。

通往成功的路径,处处是荆棘,杂草丛生,充满了艰巨与辛酸。很多人往往因为成功之路太艰辛,牺牲太大而放弃了。但决心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付出这巨大的代价。坚毅的人,绝不轻言退却。竞争只会刺激他们,阻力与困难只能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念。你之所以没有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是因为你对眼前的成功满足了。

要想到达成功的顶点,必须踏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对于每一项工作都竭尽所能地去全力以赴。你的工作就是你成功的基石。充满热情、友善地对待它,那么你就无须再为生活而担忧了。奥里森·马登认为,从努力工作中走向成功是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你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奥里森·马登在生活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青年人对未能接受大学教育都深感遗憾,他们似乎认为,未读大学是他们事业前程的一大障碍。为解决青年们的这种忧虑,马登讲过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男人奋斗成功的故事。

他的家境赤贫,连父亲去世后买棺材的钱都是邻居亲友凑齐的。父亲亡故后,母亲在制伞工厂上班,每天工作10小时,下班后,还带些按件计酬的工作回家做,一直忙到晚上11点。

在这种境遇中成长的他,少年时有一次参加附近教会举办的话剧演出,他觉得很有趣,从而决心要学好演讲,这次偶然的经验,成为他日后从政的契机,30岁时终于当选为纽约州议员。但当时他尚欠缺履行议员职责的准备。

由于他的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工作中碰到很多困难。当他阅读必须付诸表决的冗长而复杂的议案资料时,他完全莫名其妙,有如面对一种难辨的文字一般。再有,虽然他从未踏进森林一步,却被选为森林法立法委员,而从未跟银行打过交道的他又被选为银行法立法委员会的一员。

这不得不使他感到懊悔烦闷,真想辞职不干。但他终究未辞职,其原因乃是不愿让母亲知道他无法胜任议员职务这件事。面对此种困境,他没有退却,他认识到不必为自己菲薄的知识而难过,只有发愤图强才可以弥补一切。他下定决心,每天学习16小时,对一切问题都感兴趣并加以钻研。不懈的努力终究使他从地方性政界要人变成全国性的政治家。《纽约时报》曾盛赞他是纽约最受欢迎的公民。这个不凡的人就是亚当·史密斯。

史密斯从不为自己的无知而伤悲不止,而是努力自学,忘掉自己未上过小学的耻辱。自学10年后,他已是纽约州政治事务的最高权威,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连选为4届纽约州长,6所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曾给这个小学都未毕业的男人赠与名誉学位。

奥里森·马登通过亚当·史密斯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必为自己没受大学教育,或者有过某些过错与损失而悲伤不止;相反,你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你怎样悔恨和叹息都是没有用的。你唯一可做的是轻松愉快地接受它,更加努力地做好你该做的事。

相信运气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

奥里森·马登在著作中写道:“爱默生说:‘只有肤浅的人相信运气。坚强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规则。’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播种,这比坐待好运从天而降可靠多了。”

曾经担任英国航空部部长的比佛布鲁克对奥里森·马登这一成功理念坚信不疑,他认为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他讲道:“我常警告追求成功的人,不要依赖运气,没有任何想法比依赖运气更愚蠢、更不切实际。这个世界依循因果关系在运作,运气可说是不存在的。有时你以为某人成功得很侥幸,但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岂是你能体会的?”

当我们说自己相信运气时,其实就是说我们相信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因素。然而,如果有机会控制这些因素,我们确信一定有人会拒绝这种一切操之在我的感觉。因此,相信运气不过是个偷懒的借口罢了。

有人认为,生在富豪之家比生在贫民区幸运。实际上,这不是绝对的。生在贫困家庭,也许必须加倍努力,而富豪子弟却可能直往下坡走。

如果某人一生的血汗成果在意外中毁于一旦,我们自然会说他运气不好;但他没有防患未然,是否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呢?又或者,这次打击如能迫使他痛定思痛,东山再起,坏运之说就不可信了。

因此,奥里森·马登提出:不要相信运气。生来就好运或生来运气就不好,都是愚人的借口罢了。许多好运是由勤勉和正确的判断形成;运气不好,往往是不够努力或观察力不佳的结果。

赌徒是运气的忠实信徒,他们必须靠手气决定输赢,这样的人生简直是场梦魇,他们对前途永远茫然,永远无法掌握自己。

人生自有一套游戏规则,技艺纯熟的玩家当然比技艺生涩的人占优势。成功的人多半实至名归,而失败者往往也是罪有应得的。奥里森·马登说:“相信运气远不如相信你自己。”

如果一个年轻人相信运气会从天而降,他就会不断地拒绝各种机会,因为那些机会都不够好,他所要的是大名厚利、高职位,他不屑从基层起步。我们可以想象,不久人们便懒得给他任何机会了,而他一生很可能就这样耗掉。一味相信运气,使这个年轻人丧失许多机会。

真正想成功的人,会把运气撇在一边,抓住机会,不放过任何让他成功的可能。他不会等待运气护送他走向成功,而会努力换取更多成功的机会。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判断失误而犯错,但是只要肯从错误中学习,等他逐渐成熟后,就会成功。

真正想成功的人,不会只是坐下来怨天尤人,埋怨运气不佳。他会检讨自己,再接再厉。

人们多半对运气都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不是有人具有第六感吗?不是有人未卜先知吗?他们可以预测股市的涨跌,可以断定一个人的福祸,这些人也许可以告诉你是否会成功,或者如何成功。别相信他们,他们不过是善于掌握人类的心理罢了。

从商和从政的人往往奇招百出,让人目不暇给,然而他们私底下费了多少工夫,一般人并不了解。一项新产品的问世,事前需要经过极周密的市场调查,它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政治人物的新政诉求,也是长时间明察暗访后,才归纳出民意来。灵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无数愚者用尽心思而迸出来的火花。

很多人预测成真时,总是谦逊地说:“运气真好!”但我们应该知道,经验与判断力才是他们的利器。坐待运气的人,往往以空虚或灾难临头收场。他们也许会在因缘际会中暴起,但这种繁华很容易变成过眼云烟。大起大落的人,通常就是最相信运气的人。

勤勉与判断力强的人没有暴起暴跌的危险,他们的成功是持久而可靠的。年轻人常怀梦想,这点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梦想转变成对好运的期盼,就与成功背道而驰了。只有努力与多动脑筋才是最可靠的。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总是梦想如果能有别人的机缘,便将如何如何。

固然,人人都能找出充分理由不满自己的遭遇。然而,历史上最激励人的成功事迹,多半是身有缺陷、境遇困难,但视之为生命的嘲弄、勇往直前不为之所困的人谱写的。挪威知名小提琴家布尔有一次在巴黎举行演奏会,一曲未终,一根弦忽然断掉。他不动声色,继续用三根弦奏完全曲。这就是人生——一根弦折断,就用其余三根奏完全曲。

相传,苏格兰军队当年在西班牙与回教徒作战时,把故王布鲁斯的心抛在阵前,然后全军奋起抢夺,击败敌人。这就是前进的方法。

奥里森·马登建议我们:掌握你的生命,抱定某种理想或希望,奋力以赴,使自己的生活能配合一个目标。有许多人庸庸碌碌,默默以终,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生自有天定,从没想到可以创造人生。“事实是,人生存在世上,那是天定;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生活,使它朝着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奋进,这样就成了人生。”?

杰出者往往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奥里森·马登说:“那些伟人所达到的高度和巅峰,并不是在突然间一蹴而就的,当他们的同伴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他们还在深夜的孤灯下苦苦奋斗。”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曾经对于美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了多年的研究。他想发现为什么某些人一代比一代富裕,而其他人则不是这样。

他将不同的假设经过数年的实验之后,终于有了结论。也就是说,在美国或是在其他的社会中,成功大多与态度相关。成功是基于个人对于时间的态度而定。

班菲德把这个结论称作“时间观念”。他发现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虑。他们会规划5年、10年,甚至20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作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

另外,班菲德博士发现,那些失败的人都只有短期的观念。他们几乎不做长程计划。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利益,而非未来的成功与成就;着重短期的欢乐,而非长期的经济保障及成功。因为这样的态度,他们选择短期计划,而导致长期的困苦生涯。

这项发现可以说是所有对成功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个意思是说,为了要达到成就的极限,你一定要用长期的眼光规划人生及事业。

你一定要先辛勤工作好几年,才能达到你赚钱能力的极限,并让你享受渴望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先付出代价,持续不断努力好几年以后,才能达成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你一定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

不管想在哪一行出人头地,你起码要投入5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不管做的是哪一行,你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整整5年的心理准备。你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专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崭露头角。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有着执著的创业精神,他十分善于学习,从来不耻于向人请教。

亨利·福特是农家子弟,但他从小对农事毫无兴趣。他认为,跟在慢吞吞的马后面犁田,实在太浪费时间,所以,他想制造出便捷有效的机械来代替人力、畜力。

有一次,亨利·福特乘马车去底特律。途中,他生平第一次见到一辆不用马拖、自己能行走的蒸汽推动的车子。趁着这辆蒸汽车停下来时,福特向驾驶员问了一大堆有关性能、操作方法的问题。回家后,他做了个木质车身,又用一个2加仑的油桶当做锅炉,试图推动他的“车身”……

带着这样强烈的创业愿望,17岁的亨利·福特就到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公司就业了。可是,只干了6天,他就辞职了,原因是:“该公司先进员工必须花费好几小时才能修复的机械,我只要30分钟就修好了,使那些先进员工对我感到嫉妒不满。”

1891年,亨利·福特进入爱迪生电灯公司工作,仍致力于设计自己的“自动马车”;1896年,他的愿望实现了;1899年,亨利·福特成功地制造了三辆汽车,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先驱。

1901年,亨利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但1902年就散伙了;1903年6月,亨利又重新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设计制造的“A型车”销路奇佳,一年多时间里销出一千多辆。后来,亨利又设计了N型车、R型车、S型车,都十分畅销。190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车”诞生了,此车先后共销出154.5万辆,为普及小汽车作出了贡献,创造了世界汽车生产史上的奇迹。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与亨利·福特虚心求教、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创立了“福特生产方式”——流水线生产。

1908年,亨利·福特决定聘请管理专家沃尔·弗兰德斯进厂,协助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允诺,如果弗兰德斯能在12个月内生产出1万辆车,就给他2万美元奖金。最后,1万辆车的年度生产目标提前实现了。此时弗兰德斯虽然另创自己的公司去了,但亨利·福特却从他那里学到了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技术管理知识。

1913年8月,亨利·福特决定,把技术员C.W.艾夫利和威廉·克朗在发动机、主轴、磁电机组装三条供给线上使用的“运动中的组装法”推广到总装配线上,此举获得成功。从此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了。一时间,亨利·福特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奥里森·马登认为,在亨利·福特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他善于学习,勤于思索,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要把生命驱策到最充实的境界,正如同坐着橡皮筏,在湍流中疾驰。一旦决定,你就难以改变、回避;只能奋勇向上,才能划入宁静之域。这种兴奋与冒险使一切经历都变得值得。如果你从不尝试,就永远无法了解那种绝望的强度;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这种成功的狂喜。

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天才也需要勤奋

奥里森·马登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天才需要勤奋,正是勤奋成就了天才。

科学巨人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之前,曾和介绍人戴维爵士进行过这样一次谈话。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并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证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那又怎么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还在自己的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可能因为你没到实验室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儿来。科学太艰苦,要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这份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哈,你再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氢和氮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弹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在这段对话中,戴维爵士所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付出伤残或牺牲的代价。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及对科学的热烈追求。谈话的结果,戴维爵士破格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从此,法拉第便在科学事业中大显身手了。假如当初一个强调学历,一个贪图金钱,那肯定就是另一番情形了。

奥里森·马登多次用故事提醒我们:不怕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成为杰出的人。

一位熨衣工人住在拖车房屋中,周薪只60美元。他的妻子上夜班,不过即使夫妻俩都工作,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他们的婴儿耳朵发炎,他们只好连电话也拆掉,省下钱去买抗生素治病。

这位工人希望成为作家,夜间和周末都不停地写作,打字机的噼啪声不绝于耳。他的余钱全部用来付邮费,寄原稿给出版商和经纪人。

他的作品全给退回了。退稿信很简短,非常公式化,他甚至不敢确定出版商和经纪人究竟有没有真的看过他的作品。

一天,他读到一部小说,令他记起了自己的某那作品,他把作品的原稿寄给那部小说的出版商,他们把原稿交给了皮尔·汤姆森。

几个星期后,他收到汤姆森的一封热诚亲切的回信,说原稿的瑕疵太多。不过汤姆森的确相信他有成为作家的希望,并鼓励他再试试看。

在此后18个月里,他又给编辑寄去两份原稿,但都退还了。他开始试写第四部小说,不过由于生活逼人,经济上左支右绌,他开始放弃希望。

一天夜里,他把原稿扔进垃圾桶。第二天,他的妻子把它捡了回来。“你不应该半途而废,”她告诉他,“特别在你快要成功的时候。”

他瞪着那些稿纸发愣。也许他已不再相信自己,但他的妻子却相信他会成功。一位他从未见过面的纽约编辑也相信他会成功,因此每天他都写1500字。

他写完了以后,把小说寄给汤姆森,不过他以为这次又准会失败。

可是他错了。汤姆森的出版公司预付了2500美元给他,史蒂芬·金的经典恐怖小说《嘉莉》于是诞生了。这本小说后来销了500万册,并摄制成电影,成为1976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成功的人很明白,没有人能一步登天。真正使他们出类拔萃的,是他们心甘情愿地一步接一步往前迈进,不管路途多么崎岖。

达到顶峰者并不一定是天资最佳的人

奥里森·马登总是强调:“努力比天赋更重要。”这一思想对很多生活中对自身各种条件感到遗憾的人很有启示作用。

好莱坞演员阿诺德·施瓦辛格少年时代身材瘦削,但他下决心练习举重运动。每周去当地的体育馆3次,每天晚上还要在家里训练几小时,直到筋疲力尽为止。后来,这位前健身冠军成了电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演员,也是娱乐业中最富的人之一。

当康道利扎·赖丝上中学时,人们告诉她,考试成绩表明她求学不会有什么前程。但她不信这一套,以祖父和外祖父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他们一人同时干起三份工作来养家,另一人克服重重困难于1920年完成大学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学业之中,结果,15岁就考进丹佛大学,19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荣幸地进入BK联谊会(美国大学优秀生和毕业生荣誉组织。)今天,41岁的赖丝是斯坦福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务长,并是担任这种权威职位的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人。

是什么因素使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攀上各自领域的高峰?施瓦辛格在最近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时言简意赅地给出了答案:“勤奋,勤奋外加不断自我要求和积极的思维。”

在任何领域奋斗,抱负和动力都不可少。不过,达到顶峰者并不一定是天资最佳的人,而是肯下苦功夫的、勤奋的少数人,他们工作努力,并且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爱尔兰有位作家叫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瘫痪症,到5岁时还不能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

5岁那年的一天,他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伸出左脚将粉笔夹住,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他学会了26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后来他以坚韧的毅力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他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

21岁时,他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他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15个国家出版了他的著作,还改编成了电影。在他48年的短暂生涯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5部长篇和3部诗集,这些都是用一只左脚的脚趾打成的。

布朗这位令人感动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发挥了自己仅能动的一只脚的优势,从而铸就了辉煌的人生。

面对残疾,有的人被打垮,自暴自弃,注定是悲惨的一生;而有的人却自强不息,积极深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勤奋努力,克服重重障碍,为自己创造辉煌的人生。

奥里森·马登认识到,一个人的进取与成才,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勤奋与努力。被誉为“钢铁大王”的安德鲁·卡内基就是凭借勤奋努力出人头地的楷模。

为了给父母分忧,安德鲁·卡内基10岁的时候进了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周薪只有1.2美元。后来,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浃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当然,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卡内基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课程是复式记账法会计,每周3次。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卡内基上完课回家,父亲告诉他,匹兹堡市的大卫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的信差。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卡内基穿上崭新的衣服和皮鞋,与父亲一起来到电报公司门前。他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我想一个人单独进去面试,您就在外面等我吧!”原来,他担心自己与父亲并排面谈时,会显得个子矮小;同时,他也怕父亲讲话不得体,会冲撞了老板大卫先生,从而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单独一人上到二楼面试。大卫先生打量了一番这个矮个头、高鼻梁的苏格兰少年,问道:“匹兹堡市区的街道,你熟悉吗?”

卡内基语气坚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熟悉匹兹堡的全部街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您放心。”

大卫先生满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从现在起就开始上班吧!”

就这样,卡内基谋得这个差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这时,他年仅14岁。

在短短一星期内,身着绿色制服的卡内基实现了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他连郊区路径也了如指掌。他个头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一年后,他已升为管理信差的负责人。

卡内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房间后,他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打电报。他非常珍惜这个秘密的学习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后来他被提升,成了电报公司里首屈一指的优秀电报员。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而且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电报作为先进的通信工具,在这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努力,卡内基熟悉了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因此,卡内基在回顾这段经历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想要成大事的人,必须勤奋地去劳动,世上无不劳而获的东西。正是因为勤奋努力,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使卡内基把握了许多事业上的机会,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精彩的人生。

肯多下一点工夫,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博恩·崔西生于美国圣地亚哥,父母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因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经常面对物资匮乏的窘境。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家境时说,当时他们家里的主题曲就是:“我们买不起!”

高中没毕业,崔西就辍学了。崔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餐馆洗盘子,每天下午4点上班,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他的第二份工作是洗车,接着又换到清洁管理公司,常常洗地板到半夜,当时的他忍不住想:“可能我一辈子都会洗东西吧?”

20岁那年,崔西开始到处旅行。他曾经和两位好友在一起,用300美元横越了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行程2.88万公里,主要是坐汽车和步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让崔西吃尽苦头,那个时候他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横越自己的撒哈拉沙漠。”

崔西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每天辛勤的体力劳动之后,他都会用5小时来学习。他的很多同伴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做体力劳动的人,每天还要这样拼命读书?不过对于崔西来说,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不想一辈子做这种工作。”

回首往事,崔西并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转折点,因为生命是不断累计的结果。他认为有三个道理改变了他的生活,“第一是对自己负责,千万不要找借口;二是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而且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三是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坚持终身学习。”

40年来,崔西每天至少阅读3小时,即使忙碌的上班日或节假日,也从不间断。崔西对读书的坚持,不仅体现于定时阅读的习惯上,也落实于他对学识的追求上。高中没毕业的博恩·崔西,后来不但完成了大学教育,还念了研究生。

崔西认为,成功在于实践目标。他说:“只有3%的人为未来做详细的规划,而有97%的人不为未来做什么规划。通常来说,做规划的人有自己的事业;而没有规划的人,则为那些有规划的人工作。”

他在自己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发现,顶尖的人总是想着未来,而平庸的人总是想着过去。崔西说:“那些最优秀的人在启动之前已经设立了一个未来的远景目标,然后倒推现在应该做什么,从而迈出第一步。大多数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从来没有迈出第一步。”“大自然就像一个魔术师,它在你的面前设定了一个帷幕。你每走一步,帷幕就会自动往回退一步。”崔西说,“所以如果你走不到这一步,你是看不清未来的情形的。不要对未来有太周详的规划,关键在于迈开那一步。”

崔西是一个崇尚行动的人。他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成功的人都是行动导向的人。一旦他们有了什么想法,就立即去实践。实践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可能成功,一是可能失败。成功总是伴随着一串失败,是失败的累积。所以,只要你去试,就不会输。”“不要怕失败,关键在于行动。”崔西的这一思想和奥里森·马登的思想如出一辙。

马登在著作中写道: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只差别在一些小小的动作: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实验一次。

下面的故事就生动地阐释了马登的这一成功学思想。

大学时代,哈里曾在市中心豪华地段的“大卫·安吉拉”餐厅工作。一般的甜点他们都是向供货商买冷冻的成品,融化之后再端出去,就好像是新鲜的。不过,他们却确实亲手烘焙他们自己的巧克力酥,这是利用家庭秘方配上介绍的特殊技巧做成的,然后放置在白色的盘子里,再撒些木莓片与巧克力糖浆。一般都是把比利时巧克力磨碎形成上面薄薄的一层糖粉,由于是刮成碎片做成的,所以非常好看。

哈里在那边工作的时候,便学会了如何做这道甜点。哈里结婚以后,妻子凯西琳就把他赶出厨房,她说是因为他从来不整理善后,不过哈里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他做的巧克力酥令她颜面无光。

有一天,哈里去美容院接凯西琳——老实说,这是一桩哈里永远不会了解的事。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付钱给别人、让他们把你的头发弄得很好笑,然后接下来好几天不能正常入睡深恐将发型弄乱呢?奇怪的顾客。反正,她的头发还没弄好。所以,哈里在等待的时候,随意翻翻桌上的杂志。那儿没有哈里最喜欢的户外活动的杂志,因此,他挑了一本有关烹饪的书,开始一页页翻看着。在翻阅的过程中,哈里无意中看到制作巧克力布丁的食谱。是的,巧克力布丁——不是速成那种,是家庭烹制那种。哈里盯着食谱,意识到上面所列出的成分和自己在餐厅所作的巧克力酥一模一样——唯一有区别的地方,是材料混合的时间和方式,以及摆列端出的花样不同罢了。

哈里感慨道:人生多么类似上等的美食,上天施与我们的材料与别人所接受的是完全相同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材料混合在一起——细节、时间和外观——于是,结果才各有千秋。有些人只做出了布丁;而有些人只是多费点时间,多下一点工夫,巧妙地展示他们的成果,便造就了不凡的成品。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这其中包含着有志气,有决心,有毅力,有善于捕捉时机的智慧,有创造时机、操纵环境的才干,等等。

真正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可以得到的。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可以相信,失败也绝不是命运。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命运,其实,如果我们肯冷静地观察,就可发现,命运还是操纵在自己手里的;坚强的人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利就丧失了斗志,只有那些优柔寡断的人才在外力的阻挡之下低头退缩,改变了自己的志愿。

我们常看见有一些人,他们有天赋的聪明和才气。在别人看来,他是可能有点成就的,他自己当初也以为是可以有点成就的。可是到后来,其中有的人青云直上,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而有的人却在生活的琐碎项目中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许多失败的人都是太懒散,他们以为来日方长,反正有的是时间,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不会不成功的。可是,懒散会成为习惯,他们慢慢地安于懒散逸乐的生活,而他们的那点可贵的天赋就在弃置不用之下生锈或发霉了。当别人还不免为他可惜的时候,他自己却早已忘记自己是可能有所成就的了。

有些人辜负了他自己优越的天赋,是因为他太聪明。他看不起埋头苦干的人,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们是傻瓜。

你也看到过笑人们是傻瓜的聪明人吗?在这些聪明人的脑子里想来:一样是拿薪水,一样的吃饭穿衣,娶妻生子,少付出一些力气,老板也不会骂我,更不会开除我,你们那样兢兢业业,又是何苦来呢?可是,他不知道,我们对上司交代容易,维持生活也绝不困难,而怎样才能向自己的生命交代,才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责任和最大的课题。

有些人越走离他的目标越远,是因为他的舵把不稳,所以只能随着潮水的冲击,跟着风向的吹动,忽东忽西,忽前忽后。他没有坚决朝向自己目标进行的魄力,一生在迁就环境。结果,他就被环境淹没、沉落下去了!这不也是一个悲剧吗?可是,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有人做这种悲剧的主角。

生活中很多人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

不要做聪明的傻瓜!在一部电影里,有一句对白说“苦干近乎愚蠢”,可是,到后来证明,只有近乎愚蠢的苦干的人才能拯救他们自己和别人。假如你有聪明的天赋,千万找到那点近乎愚蠢的干劲。只有傻干、苦练的人才可以真正显出他的聪明!?

贫穷与苦难的刺激也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奥里森·马登指出:“出身不能决定一切。无论何等出身,只要勇于摆脱困境,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做了财富的奴隶,他们不能抵制任何的诱惑,以至于陷入堕落的境地。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那些出身贫贱的孩子的对手。一些穷苦的孩子,甚至穷苦得连读书的机会也没有的孩子,成人之后却成就了大事业……一个年轻人所能继承到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

翻开美国名人奋斗的历史,不难发现,大部分成功者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穷苦孩子。

安德鲁·卡内基出身贫困,他的父亲是纺织工,卡内基刚入企业界的身份是锅炉工;福特出生在一个农庄,他的父亲希望他也成为一个农民,福特却跑到了城市里,但他一开始身无分文;惠普公司创办人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建立公司时可以说都是穷光蛋,他们的创业资本仅有538美元,创业地点是他们的汽车库。

在生活中,无论怎么说,卖报这个职业都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对一般人来说,卖报顶多能指望维持生活就是了。可是,在美国最受尊敬的人当中,爱迪生就是报童出身。他在只有10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化学实验,而且自己装备了一个流动实验室。有一天,当他正在火车上做实验时,火车急拐弯,他的亚硫酸瓶摔破了,于是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气味和乱七八糟的反应。那位很有耐性的乘务长再也忍耐不住了,把爱迪生赶了出去,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

颁布奴隶解放令的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借着炉子的火光来学习数学和语法,曾经为买一些书,步行70公里的路。他既没有得到过什么遗产,也没有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气。他之所以有出色的前途和作为,正是因为他有那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正直的气质。

美国第17任总统约翰逊,小时候是裁缝店的学徒,从来都没有上过学。但正是这样一个生在小木屋、没有读过书的孩子,在美国内战期间担任了总统。他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了全世界的赞扬,切实解放了400万的奴隶。

两度出任美国总统的格罗弗·克利夫兰一开始只不过是个穷苦的店员,每年薪水仅有几十美元,但他后来分析造就自己成功的因素时提到:“极度贫困所激发的雄心比较来得切实有力。”

可以说,所有这些人一开始都处于艰苦卓绝的境地。但他们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哀叹人生,贫穷与苦难的刺激反而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最后成了白手起家的典范、自立成功的楷模。

在世界最伟大的英雄和功臣中,有许多是贫苦出身的,他们毫无依靠地与命运作斗争,积累了自己的能力。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只好在小块的皮革上写作。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去资助他,可是那位富人却答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他的贫穷才使世界富有。”

每一个青年,无论他出身贫贱还是高贵,如果他有一个坚定正确的目标,稳步前进,那么无论是苦难还是魔鬼,都不能阻止他的前进。

贫穷与苦难所阻挡的只是弱者的成功道路,而对于自信者、勇敢者和坚韧者,贫穷与苦难只会激发他们的潜能,点燃他们的生命之火,鞭策他们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争取成功。奥里森·马登说:“贫穷就好像我们健身房里的运动器械,可以锻炼人,使人体格强健。所以,贫穷是我们努力奋斗最有利的出发点。”“为脱离艰难的境地而努力挣扎,是去除贫穷的唯一方法,而这一件事最能造就人才。”“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愈为环境所迫,反而愈加奋勇……他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障碍,因为贫穷困苦不足以损他毫发,反而增强了他的意志、品格、力量与决心,使他成为所有人中最卓越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命运无法阻挡他们的前程。”?

坚强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决心会帮助你逆流而上

奥里森·马登说:“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坚强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决心都会帮助你逆流而上,不管水流有多么湍急,面临的障碍有多么大。”“凭借坚强的意志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任何困苦也无法阻挡坚强者的前进步伐。”

马登在7岁时就成了孤儿,这时他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住房和饮食。早年他读了苏格兰作家斯迈尔斯的《自助》一书。斯迈尔斯像马登一样,在孩提时代就成了孤儿。但是,他找到了成功的秘诀。《自助》一书中的思想种子在马登的心中形成了炽烈的愿望,发展成崇高的信念,使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值得生活得更美好的世界。

在1893年经济大恐慌之前的经济繁荣时期,奥里森·马登开办了四个旅馆。他把这四个旅馆都委托给别人经营,而他自己则花许多时间用于写书。实际上,他要写一本能激励美国青年的书,正如同《自助》过去激励了他一样。正当他勤奋地写作时,令人啼笑皆非的命运捉弄了他,也考验了他的勇气。

马登把他的书叫做《奋力向前》。他采用的座右铭是:“要把每一时刻都当做重大的时刻,因为谁也说不准何时命运会检验你的品德,把你置于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去!”

就在这个时候,命运开始检验他的品格,要把他安排到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1893年的经济大恐慌袭来了。马登的两个旅馆被大火烧得精光,他即将完成的手稿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他的有形财产都付诸东流了。

但是马登并没有被击垮。他审视周围,看看国家和他本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第一个结论是:经济恐慌是由恐惧引起的——诸如恐惧美元贬值、恐惧破产、恐惧股票的价格下跌、恐惧工业的不稳定等。

这些恐惧致使股票市场崩溃。567家银行和贷款信托公司以及156家铁路公司,都破产了。失业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而干旱和炎热,又使得农作物歉收。

奥里森·马登看着周围物质上和人们心灵上的废墟,觉得有必要来激励他的国家和人民。有人建议他自己管理其他两个旅馆,他否定了。占据他身心的,是一种崇高的信念。马登把这种信念同积极的心态结合在一起。他又着手写一本书。他的新座右铭是一句自我激励语句:“每个时机都是重大的时机!”

他告诉朋友们说:“如果有一个时候美国很需要积极心态的帮助,那就是现在。”

他在一个马厩里工作,只靠1.5美元来维持每周的生活。他日以继夜不停地工作,终于很快完成了初版的《奋力向前》。

这本书立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它被公立学校作为教科书和补充读本,它在商店的职工中广泛传播,它被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牧师、商人和销售经理推荐为激励人们采取积极心态之最有力的读物。它以25种不同的文字同时印行,销售数高达数百万册。

马登和我们一样,相信人的品质是取得成功和保持成果的基石,并认为达到了真正完满无缺的品质本身就是成功。他指出了成功的秘密,但是他反对一味追逐金钱和过分贪婪。他指出,有比谋生重要千倍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

马登阐明了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已成为百万富翁,但仍然是彻底的失败者。那些为了金钱而牺牲了家庭、荣誉、健康的人,一生都是失败者,不管他们可以敛聚多少钱财。他又教导说:一个人即使没有成为总统或百万富翁,也可以是一个成功者。

也许马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他们有了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就可以取得成功。《奋力向前》有助于全体人民把消极的态度改变为积极的态度,这也许完全可以作为对马登的报酬。何况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他的那种影响。

马登证明了:炽烈的愿望能够产生动力,引起行动。这是为取得伟大的成就所绝对必要的。

不难看出,马登靠勇气和牺牲才把他的崇高理想变成了现实。实现理想是需要勇气的。你可能会孤军作战和受人讪笑、轻视,就像伟大的发明家、哲学家和天才也可能会被称为“疯子”、“傻瓜”或“怪人”一样。专家们也可能断定你所努力进行的事是不能做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努力终会使你的理想成为现实。当人们说“这不能做”时,你就探索一种方法去做吧!

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生命击得粉碎,或者使它更坚固。

假如富兰克林·皮尔斯不是世界上最有韧性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当上美国第14任总统。当他在律师界初露锋芒的时候,他几乎陷于彻底的失败。尽管他十分苦恼,但他并没有采取许多人可能采取的态度——气馁沮丧。他说,他将尝试999次,如果还是失败的话,他将进行第1000次的努力。有了这样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抗拒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力。

持之以恒是所有成就伟业者的共同个性特征。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可能有许多缺点和古怪之处,但是对一个成功者来说,持之以恒的品质则是必备的。不管遇到多少反对,不管遭到多少挫折,成功者总是坚持下去。辛苦的工作不能使他感到乏味,阻碍不能使他感到气馁,劳动不能使他感到厌倦。无论面对怎样的局面,他总是坚持不懈。这是他天性的一部分。就像他无法停止呼吸一样,他也永远不会放弃。金钱、职位和权势,都无法与卓越的精神力量和坚韧的品质相比较。

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都要以一种顽强的决心坚持下去。咬紧牙关,对自己说:“我能行。”让“坚持目标、矢志不渝”成为你的座右铭。当你内心听到这句话时,就会像战马听到军号一样有效。“坚持下去,直到结果的出现。在所有的战斗中,如果你坚持下去,每一个战士都能靠着他的坚持而获得成功。从总体上来说,坚持和力量完全是一回事。”奥里森·马登说,“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没有失败!”?

克服怠惰的习惯,为成功付出必要的努力

奥里森·马登指出:人类不只是为自己活着的。我们得有活着的责任。既然要担负责任,就不能只顾着自己的享乐,就不能有怠惰的心理。怠惰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心,都要付出劳动,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那种便宜事。

怠惰能让人有片刻的享受,能让人摆脱劳动的痛苦。但是须知,怠惰带来了片刻欢乐,换来的却是长久的痛苦。为了一时的享乐而不能获得劳动的收获,这是很糟糕的。怠惰换来的享乐是暂时的,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只有经过顽强的拼搏得来的收获,才能给你恒久的欢乐。

就一个人的身体来说,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说,人的身体本身也要求人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要是没有不断地活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劳动,那么,你的心理吃得消,你的身体却也会吃不消的。怠惰的人,终日泡在享乐场所,或者干脆睡大觉,长此以往,人会发胖,会四体不勤,一些懒惰病如高血脂、脑血栓等,都会侵袭你。

那么,该怎么克服怠惰的习惯,为追求成功付出必要的努力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要成功,就得勤奋工作,就得积极行动

须知,机会来自积极的努力,它从不自动上门。有些人以为只要想想机会就会降临,说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其实是误区,是要不得的,其结果是很糟糕的。

为了事业或学业的成功,你得知道,一个成功者,每天必须做些什么。如果你去了解那些成功的人,那么,他们会告诉你,成功来自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成功的人,比起一般的人来,一定是更吃得起苦、更努力、更勤奋,而且,他们也做得比别人多。

如果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一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例外,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不付出艰辛劳动的。

面对他们,如果你每天无所事事,怠惰不思进取,那么,你一定会惭愧不已,无颜见人。

2.要成功,就要时时抓住现在,而不是寄希望于将来

有的人,每做一件事厌烦的时候,就想着“明天再做”;而到了明天,他又想着“明天再做”。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立即去做;不要拖延,不要把应该立即完成的事情,拖到以后。

其实,拖延正是怠惰的典型表现。为了获得成功,就要立即行动起来,不要拖延。

3.要记住,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靠积累,靠循序渐进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行动,一次小小的进展,它关系着以后的大成功,它是以后的大成功的一个必要步骤。

怠惰使人想:现在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又看不到成功。他不知道,成功就是由这些“看不到成功”的要素构成的。记住:春天播种,夏季耕耘,秋天才有收获。

1.成功是一种选择,创造未来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自己。从努力工作中走向成功是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2.假如你觉得自己目前拥有的人生资本不理想,无论你怎样悔恨和叹息都是没有用的。你唯一可做的是轻松愉快地接受它,更加努力地做好你该做的事。

3.不要相信运气。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生活,使它朝着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奋进,这样就成了人生。

4.为了要达到成就的极限,你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规划人生及事业。不怕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成为杰出的人。

5.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和同事中,有谁各种条件似乎并不如你的,却通过自身的奋发努力,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了比你更引人注目的成就吗?

6.为了赢得更美好理想的人生,你需要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主动出击,积极寻求是成功者应有的素质

缺乏勇气,害怕风险,这是多数人的共同点,因而成功总是少数人的代名词。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只有很少的人采取了切实的行动,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追求成功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因为勇气是在现状中高瞻远瞩的一种风险投资,而智慧则是自己把握自身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两项,追求成功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保障。所有的人都具有充沛而未经开发的潜能

奥里森·马登指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种创造的力量,它的作用是永远在进行的。这种创造的力量,不但创造他自己的生命,还在不断地更新生命,恢复生命。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深入自己的意识内层,去开发那些供给身体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的生命往往是枯燥而毫无生气的。

马登说:“有史以来,仅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这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真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具有充沛而未经开发的潜能。”马登认为,在开发潜能方面,美国第3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堪称典范:“他的丰功伟绩,令人几乎难以置信。”

托马斯·杰弗逊对自己的能力具有超凡的信心。他在两任总统的任期中,完成了著名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案”,许多历史学家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卓越的交易。当然,在此之前,他还完成了名垂青史的《独立宣言》草案。

作为一个政治家,杰弗逊的其他成就也不胜枚举。美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政治家能够与他相比——若说有人能够超越他的成就,实在值得怀疑。

杰弗逊令人叹为观止的能力,是他能够将创造力充分地运用于各种领域。他是美国哲学协会的主席、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人,还支持了首次的美国科学探险。他也是第一流的建筑师,替自己和朋友们设计房屋蓝图。

当然,并不是说你若无法达到杰弗逊这种不朽的成就,就算是失败。但是你应该竭尽所能,贡献于世界;不论你具有哪一种能力,都应该善加利用,与杰弗逊一较短长,而不必藏诸于己。

英国著名的评论家海斯利特曾说:“低估自己者,必为别人所低估。”

奥里森·马登为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划出了界限。悲观者说:“我只有看见了才会相信。”乐观者说:“只要我相信我就会看见。”乐观者采取行动,悲观者静止不动;乐观者看见半杯水会说它满了一半,悲观者看见同样的半杯水会说它有一半是空的。原因很简单,乐观者往杯子里倒水,而悲观者却从杯子里取水。一个从未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只想向社会索取的人,常常是悲观的,因为他总是害怕自己得不到满足;一个努力奋斗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通常是乐观而自信的,因为他总是亲自去解决问题。这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在生活中,成功和失败之间仅仅只有毫厘之差。

尼亚加拉大瀑布在好几千年里,上万亿吨的水从180英尺的高处奔涌而下,坠落到深渊里,毫无意义地流失掉。然后有一天,一个人制订了一个计划,利用了这巨大能量的一部分。他使一部分下落的水流有目的地经过一个特殊的装置,从而产生出上千万千瓦的电力,推动了工业发展的巨轮。从此,成千上万的家庭有了光明,成吨的粮食被收割,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并运输到各地。这种新的能源,使人们有了工作,孩子们受到了教育,道路被开通,高楼、医院被建造。它带来的好处是说不完的,总之,这一切能实现,都是因为人们发现并利用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能量,让它为一个特殊的目的服务。我们也要学会尽快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潜能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任凭它永远沉睡在一旁,不去唤醒它、点燃它、引爆它,就不会产生实际效用,没有半点价值。只有实现由潜能到显能的转化,变巨大潜能为巨大实力,才能够获得大的成功。

要开发潜能,必须使用已有的能力。只有使用能力,能力才能产生实际作用。笛卡儿说:“评价一个人不应当根据他的才能,而应当根据他怎样善于发挥才能。”正确使用、发挥才能,这种才能方能够产生实际效益,因此,我们首先要开发使用才能的潜能。潜能绝不是开发出来就大功告成了,关键在于使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个人无论富有着什么奇才异能,倘若不把那种才能传达到别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

哪怕你已经具有了某种能力,可是搁置一旁,废弃不用,严格地说也只算潜在能量,对现实毫无作用。摩西老母在80岁时才发现并利用自己的绘画天才而成了画家。她的绘画天才绝对不是80岁时才突然具有的,很可能她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只是没有使用,结果连自己也未能认识到。小塞涅卡说:“一个人只有在试图施展自己能力的时候,才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发现、认识自身的潜能,同时也只有在使用、运用中才能使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学习目的,他往往在工作时,在使用时,潜能开发的效果比在校专门学习的效果还要大得多。很多没上过专门学校的推销员,比那些专门学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的推销能力高得多,正是他们在“使用中开发潜能”的缘故。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在完成困难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

成功者的特质比苦干更为关键

问问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他们会很诚恳地告诉你:要登峰造极,即使投入长时间卖力工作还是不够的!比方说,有许多砖匠、木工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还是无法开着劳斯莱斯到处兜风。农民们每天从日出忙到日落,也不过求得一家温饱。对很多人来说,只要入足敷出,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从小到被灌输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能补拙”,许多电影和通俗小说都以这样的题材来描述成功。但奥里森·马登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苦干也许只占20%的原因。他认为,除了苦干的精神,成功人士一般还具有以下特质。

1.热衷比赛,勇于夺冠

成功人士和运动员颇有类似之处。他们都勇于夺标。有些人似乎觉得自己有强烈的求胜意志,不但在工作上要有高人一筹的表现,甚至每一件事都要赢过别人。他们是为竞争而活的人,竞争对他们来说,就如食物和水,一样重要,这份追逐胜利的渴望几乎成了一种生理作用。

虽然并不是每位成功人士都非高人一筹不可,但他们都喜欢参赛的感觉,而且事事竭尽全力,不管是推销一项产品或是服务,都不断要求自己精益求精。

许多成功的人都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赢家,除了通晓世事,更要靠胆量与直觉。在放手一搏的当初,他们也难以预知结局会如何,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也不晓得到时候要怎么抉择,但,他们乐于迎向紧张、刺激的每一刻。

事实上,许多成功者都是某项比赛的赢家,却不知自己已经在赛程中了。因为好胜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直觉。然而,他们却不承认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反而强调说这是从小到大、不知不觉中所养成的习惯。

2.结合远见与行动

俗话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闻名全球的耐克公司的广告只有寥寥数字:“动手做吧!”这家公司的创办人兼最高主管耐特是一个喜欢孤独,有点古怪的人,别人问他问题,总以简单的几个字来答复。事实上,他绝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只是重视自己的隐私,宁愿听别人说话,而不愿自己喋喋不休。那句引人注目的广告词正好反映出他的个性,也足以解释耐克为何能成为首屈一指世界级的运动用品公司。

正如其他卓越人士一样,耐特的成功在于结合远见与行动。加菲尔德在其著作《超级好手》中提到,这些杰出的人是如何灵光乍现并实践计划。他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分析自己的想法,并列出实现的步骤。因此,要有非凡的成就,光有梦想还不成,第一步就是仔细地分析、演练。

3.要能够专心致志,矢志完成任务

一位英国著名学者指出:“多数人的失败,往往都不是因为他们无能,而是因为他们心意不专。”

专心致志即把精力集中于现在时刻,把思想集中在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上,而不去想过去的失败或成功,也不去想将来的烦恼或可能。如同队列中的最后一头大象,往后看可以了解从前走过的道路,却不能令它鼓舞。相类似地,生活在将来,经常期待“鸿鹄之将至”,期望事情能发生什么有利的变化,也只会使人无所事事。成功者处理问题的方法是现在的状态与条件存在于现时。因为他们知道,昨天已经过去而不可挽回,明天尚属未知而不可控制,他唯一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把你的意志集中于现在时刻,将会大大加强你自己,就如同激光的强力在于集中一样,假如你能专心致志于你现在正在进行的事件,你就将变得更有效率。

成功人士一旦开始行动,就无人可挡,不达目标,绝不停止。企业家就好像发明家,一有了点子就竭尽所能,矢志完成任务。任务为先,其他退居次位。沃森在“电脑”这个用语开始在世界上流通的15年前就已想出这个机器的基本构造。50年后,钱伯斯想要的电脑是简单易学又有趣的东西。他们一开始提出自己的概念时,世人皆不以为然,认为电脑哪有这么神通广大,假如连三岁小孩都会,那就更离谱了。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后来IBM和苹果电脑已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品牌了。不管你想制造电脑、汽车,卖炸鸡或是橡皮圈,不能只是偶尔为之,一定得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4.从大处着眼

你平常是怎么下决定的?是直线思考,还是跳跃式思考的?通常你的答案是一个,还是有好几个?在计划行动的同时,你是只想到自己,还是会考虑到别人?

如果你所选择的答案是后者,也就较具有成功的潜能。大体而言,成功人士都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把事物放到一个整体来考虑。他们不会惧怕“大”这个字。他们可以预见通盘情况,以及各细节的运作。各公司主管和企业家莫不津津乐道自己是怎么平地起高楼,如何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怎么授权给下属,如何推动一件复杂的计划以至于成功的。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长于水平思考。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不只是找到一个答案,而会想到许许多多的答案,从而获得更大的好处。在碰到阻碍时,他们会为了解答而彻夜不眠。也就是那种无以扼制的好胜心,希望克服困难,并争取第一。

5.要有明确的目标

选择生命及事业中的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着心理与经济上的两个理由。在心理上,当明确的目标被深刻地印在潜意识中时,就会形成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促使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拿破仑就是借助于这种方法使自己从一个出身低微的科西嘉贫民成为了法国的独裁君主。在经济上,一个人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像一艘失去方向盘的轮船,纵然它用掉所有的燃料也仍然不能到达岸边。辛勤的工作和一颗善良的心是不足以使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在他心中确定明确的目标,他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成功呢?

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在工作时,总是先有一个重大的特殊目的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福烈兹曼专心于生产利润低微的小酵母饼,结果这种酵母饼行销全球。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又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成功的人物,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做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

尽管任务艰巨而伟大,成功者还是深知现实,并把理想分成点点滴滴、易于达成的小目标。他们虽急于成功,希望在一天之内就能功成名就,然而他们更有节制。知道如何制订具体而能实行的计划,一步步地来实践。他们也想一飞冲天,但情况迫使他们得慢慢地在地上爬,这可是相当严厉的考验。

不管是新事业或是刚踏入生涯之路,是否成功,就看你一开始是不是有如履薄冰那样的小心翼翼,以减少错误或是避免临时可能受到的阻碍。如果你想开创新事业,不可偏离行动计划中的目标,面对生涯的起步者来说,则必须每日努力,并应对各种千变万化的局势。

6.秉持善尽职责的态度

你想要掌管整个部门、一个分支机构或是经营一家公司吗?或是想一手统筹数百万美元的预算?或是希望有几百个部属在你指挥之下?

并非人人皆足以承担重责大任。如果你无法做到,也并不表示这是你个人的缺点。对我们来说,好好保住一份工作,让家人得以实现温饱就是尽到了不起的责任了。

对最成功的人而言,职责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责任和丰厚的薪水、高额的奖金一样重要。

7.永怀强烈的自信

也有人形容成功者“厚脸皮”、“无动于衷”或是“强悍无情”。这又是另一个“成见”。有些成功者确实像钢铁一样,有些则是奶油般的柔软。

但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强硬”应该算是“自信”。由于成功的呼唤,为了开展自己的事业、生涯,增进自己的技艺,原本柔弱无力的人也可能成为硬汉。他们知道自己的强处在哪里,也不会刻意隐藏。他们更不怕接受批评。这是不堪一击的我们该好好学习的地方。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他们了解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因此,在改善产品时,他们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和反应:“这么做如何?”或是“怎么样才能更好?”他们深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因此在遇到失败或否定时,能以健康的心态来接受。

8.善于推销的能力

没有推销的能力,要成名立业真是不容易。成功的关键之一就看你是否能自我推销,如果你连自己都销不出去,就难以成功。想出一项创新的产品只是第一步,说服别人来买才是最困难的地方。特别是你想推出前所未有的产品时,一开始一定会有不少阻力。

不管是自我推销,还是销售一项新产品、新的服务都一样。要成功,一定要让别人对你有信心,愿意掏腰包来购买。除了要有旺盛的企图心之外,更要用尽你那三寸不烂之舌,还要会一点谋略,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9.具有政治手腕

要成功,绝对和你运筹帷幄的能力有关。不要说,像这种政治运作是你不感兴趣的。即使是专家、作曲家或诗人,要想成功,多少也得懂一点谋略之道。艺术当然是超越在政治之上的,然而政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画家要有一点名声,多少得利用门路,找到愿意赞助自己的艺术的财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必须运用的政治手腕是不下于大企业的主管的。他们的问题其实都差不多:“我该请谁来推销我的作品?”“谁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何和他们联系?”即使是非赢利的事业也难脱政治的范畴。

10.要能广集资源

广集资源是一种能力,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解决问题而去收集有用资源的能力。资源有多种,包括人才、信息、精神和物质的资源等,成功者的这种品质能够使他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并重视和运用一般人会忽视的东西,他们能够集中人才、金融资本、组织技能等一切有助于把事情办好的资源,从而依靠这些资源使自己走向胜利。

福尔摩斯办案如神的原因,除了他具有超出常人的推理能力外,另一个方面就在于他能够搜集捕捉任何能使他抓获坏蛋的线索和资源。他既不带枪,也不用什么高超科技,他就用自己的脑子。高水平的成功者什么时候都不会空手而归,他们能够在任何场合,创造机会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

11.要能够树立个人权威

个人权威与这样一种能力有关,这种能力能影响当事者周围的人群、环境和条件。它能够使别人相信当事者的言行,从而按他的意志来办事情。

个人权威与个人特有的品质和特点紧密相连,人格、能力、经验以及所控制的信息都是构成个人权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使当事者对某些后果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他们的回旋余地。成功者总是能够利用任何的机会和场合来扩大自己的个人权威。他们知道,在任何方面,没有权威,不能影响别人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赢得别人信赖的;而得不到别人信赖的人是绝对不能把事情办成的。

12.要有很强的适应性

英国的B.迪斯累利说:“人类不是环境的创造物,环境是人类的产品。”适应性关系到一个人处理压力的能力,这是因为人的压力主要发生在他进行转变或改革的时候。成功者不仅有能力去适应转变,而且能促进转变。这个素质的本质,就是参加冒险的能力。

高水平的成功者知道,转变与冒险是相互伴随的,对成功来说,顺时地转变不仅是需要的,而且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能够适应这种转变。

13.要具有创造性

培根说:“贤者造出机会多于发现机会。”

创造性是一种找出问题、改进方法的能力。创造性的发挥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地,各种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创造力的运用。

曾经有一个环境清理企业的经理,在企业经营惨淡举步维艰时,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送给全国70家最大的化学企业的总经理每人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人身穿白净带头兜的防护服,正小心翼翼地用长夹子从一个冒着蒸汽与泡沫的污物池中往外拉什么东西。经过仔细察看,发现他所处理的正是这些总经理在最近一次年会上向股东报告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照片下面有一个短注:“照片上所发生的事可以避免,请拨打所附电话号码。”结果,两天内,70位总经理中的24人给他打了电话,决定采纳他的服务。

成功者从不一味地墨守成规,而是想尽千方百计来对方法和措施予以创造性的改进。因为他们知道,墨守成规最多只能成为成功者的跟班。

最伟大的事业,只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

现在很多年轻人好高骛远,总是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奥里森·马登却说:机会离不开苦干。他指出:“人们往往把希望要做的事业,看得过于高远。其实最伟大的事业,只需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便能达到事业的顶峰。”杜邦公司的创始人伊雷内·杜邦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迪。

当伊雷内把开火药厂的想法告诉父亲皮埃尔时,皮埃尔以为他在异想天开。在大家的印象中,这孩子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皮埃尔对伊雷内的计划不感兴趣,让他自己解决资金、厂址和其他问题,一切由他自己张罗。随后,伊雷内以出色的实干精神证明自己不是个空想家。他干得井井有条。他被生产世界上最棒的火药的狂想鼓舞着,一心扑在上面,东跑西颠。

他手头的钱不够,一流的设备都在法国,厂址不知道安在哪儿合适,一切都没有着落,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用试管和药匙把火药生产出来。但他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首先选厂址,为了争取政府的订货,他想在华盛顿附近找地方。但是,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他发现这里没有火药厂需要的激流、森林和花岗岩。

在美国转了一大圈,他终于看中了特拉华州的白兰地河畔,这里水流湍急,蕴涵着动力,河边的大片森林是未来的燃料,山上的花岗岩可用于提炼硝石。伊雷内站在白兰地河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喊道:“我找到了!找到了!”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阿基米得发现浮力定律时那样叫喊。

这里还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无数的法国难民聚居在这里,要求的报酬比美国人低得多。他还认识了刚刚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的富翁彼德·波提,并说服此人入股。就连法国政府也得知了伊雷内的活动。为了增加火药来源以便与英国开战,法国政府火药局向伊雷内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还督促银行家投资……总之,伊雷内坚持不懈的努力渐渐把各个环节的设想变成了明朗的现实。1802年4月,生产火药的杜邦公司成立了。

这只是个开头。生产和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伊雷内亲自设计厂房的结构,让它最大限度地减轻爆炸的可能性;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指挥基建和设备安装。经过一年紧张的准备工作,火药厂开工了。由于动力不足,试生产失败了。

当伊雷内打算在白兰地河上游修建水坝时,有人正抢着干这件事,这些人想控制火药厂的动力源,伊雷内通过法律手段驱逐了他们。

又过了一年,火药才成功地生产出来,它们的质量是上乘的,但它们没有名气,被经销商退了回来。伊雷内在《华尔街日报》上向整个美国宣传:特拉华州是个打猎的好地方,这里还有杜邦公司的狩猎俱乐部,来这儿打猎的人,都会得到免费的火药。

在一阵喧嚣之后,订单像雪片般飞来了。1805年,美国政府将杜邦公司定为军方火药的定点生产企业。伊雷内就这样掘到了第一桶金。

诗人朗费罗说:“日常生活看似枯燥乏味却非常重要,就像时钟的发条一样,可以让钟摆匀速地摆动,让指针指示正确的时间。当发条失去动力时,钟摆就会停止,指针也不再前进,时钟静静地躺在那里,不再有任何价值。”

很多人心存这样的想法:人人都在命运之神的掌握之中,所以,只要等待好运降临就行了。这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对人的天赋、智慧、品格祸害最大的莫过于此。

奥里森·马登建议我们:为了获得好运,必须要鼓起勇气、拿出力量、采取行动,常常对自己说:“我要完成它!”以这种态度做事,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采取大胆的行动,把希望转变为现实

奥里森·马登说:“有了目标、认清了方向还不够;你必须有行动的勇气,因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将目标、希望与信念转变为事实。”

世界上没有一件可以完全确定或保证的事。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他们的分野并不在于能力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相信判断、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

1945年的春天,美国费城的一位乡村农场主皮特,要在费城最大的报纸上刊登他的农场报道。记者以为皮特的生意一定十分红火,赶到农场,却大吃一惊,原来皮特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皮特听人说,加工牛奶非常赚钱。他就花了500万美元购置了机器,结果损失严重。皮特走投无路,想让记者为他做做文章,看看谁还能跟他一起生产牛奶。记者拒绝了皮特的请求。

当时人人都认为皮特是在胡来。可谁也想不到,皮特不知又从哪里听说,加工牛奶的机器也可以生产氨基酸。皮特又冒着风险转向了氨基酸的生产。其实,皮特同样不懂得氨基酸,但他却为此再次贷款200万美元。

人们都觉得皮特做事不太谨慎,办企业怎么能像种小麦?果然,皮特的生产再次受到重挫,整个农场也因此垮了下来。正在大家为皮特叹息时,一个商人跑来,要与皮特合作。所谓的合作,就是要皮特的一半利润,条件是帮着皮特推销产品。但如果对方推销不出去,皮特也要付给对方相应的报酬。

人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骗局,太不平等了,劝说皮特不要上当。可是皮特却又接受了这个近乎荒唐的合作。这次记者来了,将皮特如此鲁莽的行为报道了出去,大家都笑皮特胆子太大——这哪是办企业?明明是在砸锅卖铁!

但谁也没有想到,皮特的命运却从此被改变,他的产品迅速涌向全美。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皮特竟然成了亿万富翁、全美最大的氨基酸厂商。后来,皮特又转向了房地产的开发,他同样不懂得房地产是怎么一回事。投资房地产,在美国风险很大。人们都说,这次皮特一准儿得赔得只剩下一条内裤。皮特因为不懂,而接手了一项谁都认为没有利润可赚的老年公寓。皮特当年确实赔了钱。可没想到,在过后的5年里,正赶上全美老龄化的高峰,费城也是一样,皮特的老年公寓大受欢迎,价格猛增,皮特不但狠狠赚了一把,还由此成为了当时最走红的房地产经营商。

皮特说的一句名言就是:“别人因为干什么都懂而发财,我是因为什么都不懂而成名。”这真是一句名言。耐人寻味的是,世上好多的成功人士,并不在于他们懂得什么,而恰恰是由于他当初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顾虑才少,才会抓住瞬间而至的宝贵机会。当然,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大胆。

在日常生活中,谁没有事就想着去折腾,然后承受失败的恶果呢?精明人,有能力的人,大都不愿意这么做事,更不愿意这么生活。只有有胆量的人,不怕挫折的人,甚至是不怕死的人,才肯这么做事。但凡天下大事,又必须要有胆量才能做得起,撑得住。

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的能人、精明人,为了成就他们所面临的事业,长年学习和要去掌握的,原来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胆量的学问。他们终日在心里默默训练的那个东西,原来也是胆量。他们说的要全面提升素质,原来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胆量。记住:胆量,往往才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艰辛、做成一切事业的根基!

马登说:“行动之前要仔细研究各种情况,在心里想象你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向,与每一种可能产生的后果,选择一种最可行的方向,然后放手去做。如果我们一直要等到完全确定之后才开始行动,一定成不了大事。每种行动都可能会有错误,每个决定也都可能行不通,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因此而禁闭了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你必须有每天冒险遭遇错误、失败,甚至屈辱的勇气。走错一步永远胜于‘原地不动’。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你的方向;若你抛了锚‘站着不动’,自动导引系统是不会牵着你走的。”

如果我们有信心而且怀着勇气行动,我们就是以上帝所赐的创造天赋在做赌注!那些拒绝创造地生活、拒绝勇敢地行动而使这自然本能受挫的人,也是那些养成“赌博热”而沉溺在赌桌上的人。一个不会拿自己当赌注的人一定赌其他的事物,正如一个懦弱的人会从酒杯里去寻求勇气。信心与勇气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我们都会感到自己有表现信心与勇气的需要,不管在哪一方面。

美国陆军精神病学与精神病学顾问部部长阿伯斯将军说:“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么勇敢。事实上,许多男男女女都有潜伏的英雄本色,但他们却在自我怀疑中度过一生。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有这些深藏的资源,一定能帮助自己来解决问题,甚至解决重大的危机。”你已经拥有这些资本,但是必须付诸行动,使它们有机会发挥功能,你才能体会出你确实拥有它们。

你对“小事情”也要怀着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不要等到危机发生时才想成为大英雄。日常生活也需要勇气。借着小事情练习你的勇气,如此我们就可培养对重大事情采取勇气行动的能力。

愿意接受风险,就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繁荣,都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分不开。冒险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冒险家从事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如果缩手缩脚,即使有比别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错过机会,成为过时的东西。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就有许多怀有新颖思想和见解的学者,因为缺少勇气,而被神学禁锢了自己的创新成果吗?如果没有哥白尼、布鲁诺那样勇敢的科学家,荒诞的“地球中心说”不知要延续到何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都需要有一批敢于冒险者充当开拓者。

在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险绝对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创造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正如奥里森·马登所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当然,这里说的冒险并不是像赌徒那样,完全把宝押在“运气”上。冒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靠理智。倘若一点可能性也没有,就冒失轻率地干起来,这就不是冒险,而是盲动,有时简直近于自杀。冒险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准备的基础之上。

适度的冒险总比墨守成规让你更有机会出头。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必须竭尽所能获得相关领域任何的新知,耕耘出一片专属的园地,并使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

D.伯恩斯教授进行过一项调查,作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显然较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余的人为高。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伯恩斯所说的“追求完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我们所说的“追求完美”。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也会自招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待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比如说,一个每科成绩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伯恩斯指出:“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便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的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以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利,否则你便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无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培养胆识,养成良好的竞争习惯

有这样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影片:

秋天的傍晚,夕阳染红了西天。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几只黑斑羚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然而此时,距离它们不到一百米的草丛中正有一只成年雄狮紧紧地盯着它们。对即将到来的灾难,黑斑羚却浑然不知。

狮子观察了一会儿,找准目标,突然发起攻击,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庞大的身躯卷动蒿草呼呼生风。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中,黑斑羚显然也练就了敏感的识别能力。狮子一冲出来,黑斑羚已然惊觉,迅速四蹄腾空,飞奔起来。

狮子的奔跑速度明显胜过黑斑羚,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黑斑羚竟放慢了速度,并且蹦跳腾越,姿势优雅,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身后追赶的狮子,显得从容淡定。

狮子大吃一惊,倏地慢下了脚步。然后悻悻地看着黑斑羚,又追了二三十米,最终放弃了这次猎杀。

动物学家解释说:因为黑斑羚自知跑不过狮子,它缓下脚步弹跳前行,只是想给狮子造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并不怕你,不过是在与你嬉戏玩耍罢了。当狮子的潜意识里感觉到黑斑羚的无所畏惧时,所有的攻击野心与自信便瞬间崩溃。

这段影片使人感慨颇多。作为现代人,在生活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对手,需要参加的不仅仅是力量的比赛和速度的较量,也是智力的竞争,思维品质的考察和心理素质的较量。那些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人,往往能够争得更多的生存和取胜机会。

奥里森·马登说:“一个人只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良好的竞争素质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培养胆识

竞争需要胆识。胆,就是胆量,是一种精神状态。有胆,就是有敢为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人们就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在人生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开拓前进。识,就是见识、知识,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有识,具体表现在:有正确的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正确的做人原则;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见多识广”;了解实际,并能驾驭实际。

2.要力戒嫉妒

要克服嫉妒心理,树立起“拼搏”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机会看做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是封闭的泥潭,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力戒嫉妒心,因为嫉妒既会扼杀别人,也会扼杀自己,两败俱伤,对己对人都是有害无益的。

3.要克服自卑感

这是竞争取胜的保证。对存有自卑感的人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人的情绪情感是受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识因素制约的。其中认识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对自卑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所以,当我们在竞争中遭受挫折或失败时,就要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原因。认识愈深刻、愈全面,愈有利于情绪的良性调节和控制。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发生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当竞争受挫不可避免或已经发生后,就应该为自己自卑的情绪寻找新的出路,决不要一直沉浸在过度的自卑中。重要的是,当因竞争受挫而产生自卑感时,要对受挫的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或者调整个人的竞争标准,或者寻求更有效的竞争方法,从而继续保持可贵的竞争热情,去争取新的胜利。

4.要努力培养“努力达到最佳”的精神

拜倒在胜利者、强者、伟人的脚下无可非议;但对成功的羡慕,不应该转化成“高山仰止”般的自卑。应该相信自己同样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努力拼搏到最佳。当然这“可能的范围”一般来说,事先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只有在竞争中、奋斗中,才可能达到最佳。如果一个人无所追求,一切知足,那也无所谓什么“达到最佳”地奋斗了。

要想培养竞争心理,就必须使自己投身于竞争的熔炉之中。早一天具备了竞争心理,就能早一天成为强者,早一天达到自己的“最佳”。

积极弥补自我发展资源不足的缺陷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我还要加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因而这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

这里的“多”和“少”指的是什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奥里森·马登把它们理解为“资源”,并把资源解释为做某事所须具备的某些条件。资源包括金钱、设备以及你所拥有的任何看得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创意、理念、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素质;还可表现为人际关系、某种资格或特殊的机遇。其实,马太效应中所谓“强”与“弱”,就是指其可掌握和使用的资源的多与少。

奥里森·马登指出:“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究竟是在马太效应的哪一边。”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资源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马太效应总是令人们感觉沮丧的原因。如果你自己的资源不足,也想利用马太效应,减少自我发展中的挫折,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在所谓“成功人士”中,个人奋斗、白手起家者只是少数,多数人还是通过服务于大公司、大企业才得以“实现自我”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优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自己感兴趣,二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你可以是一个得力的员工,也可以是一个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总之,你必须让自己既有发展的实力,又有发展的空间。

2.尽量多使用你的资源

其中金钱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回想一下《圣经》中的寓言,那个用一锭银子换了十锭的人(可以想象他是如何高效率地使用这一本钱的),还有那个把一锭银子用布包起来唯恐弄丢的人,哪种方法更可取?才能(或者天赋)更是这样,美术大师不停地作画,音乐大师每天花费几小时练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才能更出色。不仅艺术家如此,那些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好的人,都是在不断努力中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的。才能不是僵化的东西,它是在磨炼中成长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克服困难的过程自然也提高了我们的才能。

时间这个资源有点特别,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你花费时间做这件事,就一定无法再用于其他事。可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老是抱怨“时间不够用”的,恰恰是那些做事最少的人,这是怎么回事?

问题在于不同的时间利用率,一个做事迅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时应对几件事也能胜任愉快,而一个行动迟缓的人,也许一天下来连一件事也做不成,区别就在于前者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掌握了做事的最简捷的方法。而后者,只是学会了拖延,他的事情总是完不成,所以时间也总是不够用。

3.学会“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因为“马太效应”已经站在你这一边。

采取果敢的行动,做自己梦想中的国王

人们一次次地满怀热情,梦想打破身处其中的陈规,但是他们迟迟没有行动,不久,梦想消失殆尽,计划彻底失败,他们再次陷入摸索之中,没有取得明显存在于潜能中的一切。

他们不停地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会做这做那……”但遗憾的是,那一天总是不到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他们会这样说:“有道理,你说得对,但我怎样才能相信自己呢?我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呢?”

奥里森·马登告诉我们,开始就不要去想3.5英里的长跑,不要想着当总裁,也不要想着去垄断大市场;要去解决近在眼前的挑战。不要把眼光抛向最高的工作,而是抛向下一件事。要到一个遥远的城市旅行,你得开始第一步。

当然,“希望不等于结果”,这就是关键。你必须行动,你必须走出第一步。你必须静坐下来与自己谈一谈。“我想有多大的成功?”“我有决心让自己去努力获得这些成功吗?”“对我来说,那有可能吗?”

沉思一会,你便会意识到,一生中曾有很多次,在对某事感到没有多大作为时,你决定改变它们:

成千上万的人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健康,并一直坚持不断。

有人在吃中餐时不再要双份马丁尼酒,或者在周五晚上不再把整箱的啤酒扛回家。

还有人发誓对配偶更体贴或对家里人考虑得更周到,或者花更多时间同孩子待在一块,而且,他们都这样做了。

其结果是: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

这些将决心变为现实的例子证明了,下决心改变自己并非少见,把决心实现出来也并非罕见。以前,也许我们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这没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我们就会采取行动而且会达到目的。

在这方面,海伦·凯勒的故事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她从小双目失明,又聋又哑,她靠用手触摸、用嘴尝味、用鼻嗅闻,来熟悉周围黑暗沉寂的世界。局限之大,令她简直无可奈何。不会说话,别人怎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既看不见又听不见,自己怎样知道别人哪儿?

海伦·凯勒在精神上不屈服于这种清冷的生活。由于连诅咒和抱怨都不可能,她只好用身体的剧烈晃动对父母和周围的人发脾气,来说明她的心灰意冷。看来她命中注定要在与世隔绝的无声世界里绝望地度过一生。

可是,一个卓越非凡的年轻女子闯进了她的生活,此人可以看做生活中的强人,她就是安妮·沙利文。

海伦·凯勒的父母雇用了她,让她来排除女儿的孤独、抚平她的怒气,因为这一切已让他们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安妮·沙利文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困难,也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几乎毫无希望可言,可是她仍暗下决心去教这个孩子,让她同自己无法到达的世界进行交流。这是同明显不可能的事情进行的一场较量,其挫折和失望能让最坚强的人气馁、却步,可是她却默默忍受下来,而且数月一直如此。

她只是拒绝失败。

突然有一天,当太多的失望令人灰心丧气,而希望好像永远不会降临时,海伦发出了一声表示理解的声音,这一切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她在作出第一个反应后,希望就像蓓蕾一样开放了。

海伦·凯勒的潜能被心中的另一个信仰所挖掘而开始开发。虽进展缓慢,饱受痛苦,有时停滞不前,但她仍继续努力,终于成为世界各国尊敬的作家、演说家和坚毅勇敢的光辉榜样。她本可以轻易地成为被安慰者,去“诅咒上帝然后死去”,可是她有不同的选择,她要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向它让步屈服。

那么,面对我们的相对微小的不利条件,我们也都能办到。

奥里森·马登激励我们:要做自己的国王!

做自己的国王,这是一种全新的强者哲学。它给绝望的人带来希望,给软弱的人带来勇气,给沮丧的人带来信心,给贫穷的人带来财富,给所有在生命的泥沼中挣扎的人带来决心——要对自己说:“我的位置在最高处,我要做自己梦想中的国王。”

1.几乎所有的人都具有充沛而未经开发的才能。只有唤醒它、点燃它、引爆它,实现由潜能到显能的转化,变巨大潜能为巨大实力,才能够获得大的成功。

2.真正的成功,苦干也许只占20%的原因。通晓世事,善于思索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3.不管要成就多么伟大的事业,都要肯于从最简单的工作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逐渐达到事业的顶峰。

4.为了获得好运,必须要鼓起勇气、拿出力量、采取行动,适度冒险,敢于竞争。

5.你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竞争的人吗?

6.为了给自己积累更多的有助于成功的资本,你还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努力?

三、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布沃尔说过:“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信仰被运用到人类的身上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变得充满斗志。人们希望某一天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某一时刻是不可能的,但是坚定的追求可能在临死之前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有坚定目标的人实现他的理想,他不会被任何困难击倒,即使有行走障碍,他也会一往无前。我们内心的态度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奥里森·马登非常欣赏这样一种理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射手,都想在生活中一射而中。然而,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

在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态上的问题。当遇到困难时,这些平庸者总是挑选那些容易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只会陷入失败的深渊。而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用“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支撑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事实是,心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就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就,这比任何其他的因素都重要。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情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然而,我们的情况并不是由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要你能改变自己,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打败你,也只有你自己。

因此,无论你自身条件如何恶劣,只要你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乐观的心态,你就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无论你自身条件如何优秀、机会如何千载难逢,你自身却没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则你的失败是必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依靠自身良好的心态,取得了成功的事业。

8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脆弱而胆小的男孩,脸上总显露着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像喘气一样,如果被喊起来背诵,他立即会双腿发抖、嘴唇颤动不已,回答得含糊且不连贯,然后颓废地坐下。如果他有好看的面孔,也许就会好一点,但他却是龅牙。

像他这样的小孩,自我感觉一定很敏锐,回避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只知自怜的人!

但罗斯福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有些缺陷,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奋发、乐观、进取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激发了他的奋发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奋斗,他并未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便丧失了勇气,他喘气的习惯变成一种坚定的嘶声。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颤动而克服他的惧怕。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气馁,甚至加以利用,变其为资本,最终爬到了成功的巅峰。在他的晚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陷。美国人民都爱他,他成为美国第一个最得人心的总统,这种情况是以前未曾有过的。

他的成功是何等神奇、伟大,然而其先天所加在他身上的缺陷又是何等的严重,但他却能毫不灰心地干下去,直到成功的日子到来。

我们不能预知生活的各种情况,但我们要能够适应它。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成为生活中一名出色的射手。

是的,在我们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时,我们不要逃避,要去勇敢地面对,因为只有去面对,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也才能走出困难。在走出一个个困难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你成为了生活的主人,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于努力地去实现自我

奥里森·马登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期间,我为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动过一次手术。罗斯福夫人邀请我到华盛顿的白宫去。我在那里过了一夜,据说隔壁就是林肯总统曾经睡过的地方。我感到非常荣幸。岂止荣幸?简直受宠若惊。那天夜里我一直没睡。我用白宫的文具纸张,写信给我的母亲、给我的朋友,甚至还给我的一些冤家。

小时候,我曾经在纽约附近的一些脏乱街道上玩耍过。“奥里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来到这里了。”

早晨,我下楼用早餐,罗斯福总统夫人是那里的女主人;她是一位可爱的美人,她的眼中露着特别迷人的神色。我吃着盘中的炒蛋,接着又来了满满一托盘的鲑鱼。我几乎什么都吃,但对鲑鱼一向讨厌。我畏惧地对着那些鲑鱼发呆。

罗斯福夫人向我微微笑了一下。“富兰克林喜欢吃鲑鱼。”她说,指的是总统先生。

我考虑了一下。“我算个什么人呢?”我心里想,“竟敢拒吃鲑鱼?总统既然觉得很好吃,我就不能觉得很好吃吗?”

于是,我切了鲑鱼,将它们与炒蛋一道吃了下去。结果,那天午后我一直感到不舒服,直到晚上,仍然感到要呕吐。

我说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很简单。

我看歪了我自己的心像。(——奥里森·马登认为,所谓自我心像是指人对“我是谁”的认识。它由人的基本信条所组成,如我的外貌如何、我的能力如何、我的性格是怎么样的,等等。无数的信条组成了一个内在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自动导航系统”。成功机制能把一个人引向成功;失败机制则让人走向失败。)

我并不想吃鲑鱼,也不必去吃。为了表示敬意,学总统的样子,我勉强去吃了。我背叛了我的自我心像。那是一次小小的背叛,它的恶果很小,没有多久就消失了。

不过,这件事确也指出走向成功之道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

别人眼中的成功——你不想把它视作你的欲望完成的一种成功,在你的自我心像中,这并不是成功。

那是一种失败。

一种出生不久的婴儿依附母亲的消极被动,深深地陷于今日的美国文化之中,这是一种被人称做“跟他人看齐”的复杂情结。这种情绪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邻居或友人买了一部新车,你也必须买它一部;如果他买了一栋新屋,你也必须买它一栋——诸如此类的愚蠢竞争,究竟到哪里为止,我就不得而知了。

马登指出:此种“成功”,实在是一种失败;它剥夺了一个人自我完整的概念。它使他放弃了自我心像的立场,令自己陷入心灵所不需要的那种荒谬竞争之中。

记着这句话:你的最可靠的指针,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见,尽你所能地去好好生活。

一个穷人可比一个国王活得更成功——只要他的自我心像比国王更坚强。

如果你以讥讽的眼光去读这句话,想想你自己,“他并不真的相信那一点。”想想那些因为没有与自己好好相处、而以另一些不幸方式自杀的大政治家、百万富豪、电影明星以及其他名流。

因为一个穷人可比国王活得更成功。

你,不论贫富老少,都可以尝到成功的滋味——只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愿的力量——一种成功的感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对但丁的这句名言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实践它呢?

电影舞星佛莱德·艾斯泰尔193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后,在场导演给他的纸上评语是“毫无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后来艾斯泰尔将这张纸裱起来,挂在比弗利山庄的豪宅中。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彼得·丹尼尔小学四年级时常遭级任老师菲利浦太太的责骂:“彼得,你功课不好,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彼得在26岁前仍是大字不识几个,有次一位朋友念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给他听,给了他相当大的启示。现在他买下了当初他常打架闹事的街道,并且出版了一本书:《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奋发自强的心是我们人生的最好支柱

奥里森·马登一贯主张年轻人应该追求自强自立,他非常喜欢尼采的这样一句名言:“不依赖别人是少数强者的特权。”他说:“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不如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梦想。”

自立是指只靠自己的能力行动和生活。不论碰到什么问题,要自己动脑筋思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自强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立足于社会。自强自立是现代社会人所必备的素质,不能自强自立的人,必然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所淘汰。

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立的,然而真能充分发展自己独立能力的人却很少。依赖他人,追随他人,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事,自然要比自己动脑筋轻松得多。但是若事事有人替我们想,替我们做,必定有害于我们的事业的成功,也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要使我们的力量和才能获得发展,不能依靠他人,而主要靠自己。一个能够抛弃依赖心理,放弃外援,主要依靠自己努力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自立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一个人在依赖他人时,无法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完全的人”,只有当他可以绝对自立自强时,他才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无缺憾的人,才能感觉到一种光荣和满足。而这种光荣与满足,是别的东西所不能给予的。

奥里森·马登指出:奋发自强使我们内心蓄贮着的庞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扶携我们渡过很多难关,可以带领我们向前迈步,义无反顾地只想做得更好。

当我们觉得际遇不如人,孤立无援的时候,奋发自强的心便是我们的最好支柱,因为这颗心能令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誓不低头,发挥最大潜力;有了这颗心,我们便坚如磐石,经受得起人生中的大风大浪!

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无疑就是说做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权益和见解的人。在正确的事物面前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要知道,只有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乃至于达到我们人生所需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和维护自己权益不受别人的支配的能力。在此,一个人要想摆脱困境不受别人支配,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权益和见解,同时在我们认为已占上风之时切忌把自信变为自大。这就好比锐利的刀刃虽然好割切,但容易缺损;锋芒的言辞虽然善辩论,但容易丧气。因此,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道德;反之,我们就是个骄傲自大自负的人。

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富翁对于财富的处理,一般是全部留给子孙。但是在美国的富翁中,近年来却有一种新的风尚在流行,就是不要留太多的财产给子孙后代,以免他们乐不思蜀,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这种风尚的实践者有大名鼎鼎的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投资家华伦·巴菲特等举世闻名的大富翁。

现代富翁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可能缘自罗斯·柴德留下的教训。罗斯·柴德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儿子拉斐尔。但拉斐尔在继承遗产两年后被人发现死于纽约一处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海洛因过度,年仅23岁。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就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的人放弃了工作,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

的确,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父母都不可能被我们依靠一生一世,何况他人?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找准自己的位置,坚守自己的优势方向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善于做学问,没有当官的素质,可他非要去从政不可,或不得已被推上某个领导岗位,结果在官场上很不得志,学问也耽误了。类似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用奥里森·马登的话说,这叫“迷失自己”。这种人的失败,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丢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自己的短处。

凡成功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住既定的方向,而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的。坚守自己的优势方向,就要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不去随波逐流,不去赶时髦。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可谓名扬四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吃尽苦头。马克·吐温曾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回,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感觉。最终,马克·吐温靠工作与演讲还清了所有债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所有技能中,总有你的长项。唯有利用你的长处,才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你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复杂的、多面的,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懂得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这是成功的人必备的素质。聪明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使自己具有永恒的魅力。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呢?那就不要忘了“尽善尽美”这四个字。奥里森·马登认为:“事情无大小,每做一件事,总要竭尽全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的人的一种标记。”

确认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以有针对性地主攻自己的长项。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优劣势,就会自然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管理学家白金汉说:“只有善于挖掘和发挥人们的内在优势和独特才能,才能让人更加努力、自信和满足。”?

不要去从事与本身天性相差甚远的职业

今天,人们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从为数众多的可能性中为自己选择职业。职业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将个人特点与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过程。奥里森·马登指出: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于他做的工作。

马修·阿诺德清楚地懂得:宁可做从事制鞋行业的拿破仑,宁可做从事清洁工作的亚历山大,也不要做根本对法律毫无兴趣、一生碌碌无为的律师。

罗格·阿斯盖姆说:“一个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人是无知的。这使得有些人一心希望发财致富,但是他可能只适合享受贫穷;有些人一心想当法官,但是他的天性决定他更适合做运输工作;一些人一心想成为主人去统治他人,但是他连自己都管理不好;一些人想教授他人,而他却是最应该学习的人;一些人一心想成为牧师,但是他的天性更适合做办事员。”

在世界上几乎有一半的人正从事着与本身天性相差甚远的职业。这就像是生活在杂乱无章的秩序中一样,每一个人都处于错误的位置上。售货员想要做老师,而天生可以做老师的人却在管理商店;天生适合做农民的人却从事与法律有关的职业,正在做那些亵渎法律的事情,而像乔特和韦伯那样的人却在管理境况窘迫的农场。事实上,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不得志所带来的痛苦。那些只能在工厂中做繁重工作的穷苦的孩子们,由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所热爱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中,而变得非常憔悴;很多本来能够很轻松地胜任农场和水手工作的孩子,却在大学里做着大量他们并不喜欢的功课。如果一个只适合粉刷栅栏的人,徒有其名地从事着艺术工作,最终也只会是徒劳无功。对售货无任何兴趣的店员,在接待顾客和出售商品的时候就会表现得三心二意,这不仅不利于本人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状态。

奥里森·马登认为,在确定职业方向方面,有两种极端的观点是值得警惕的。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获得成功,每种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的。很显然,一个有色盲的人,就不能胜任从画家到化验员的许多种工作;许多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局限,不能成为一名高速战斗机的驾驶员。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职业;对于每一种工作来说,都存在着一类最佳人选。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说,他都可能在若干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些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长于言谈、性格外向、喜好与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来说,他既可能在政治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也可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有名的企业家。对于某一种特定职业来说,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完成。例如,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既可能像苏沃洛夫那样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库图佐夫那样具有稳重、内向的性格。

马登指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满足和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工作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工作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之人。为了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一位西方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他所说的一件事,实际上就是指某一项宏大的事业。一个人本事再大,精力再多,寿命再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三百六十行都尝试到,他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有限的。

因而,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得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就得选择最适合于自己去做的事。不要什么都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到极致,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生命,徒留悲切在心中。

最适合自己去做的事,也就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自身素质能够满足要求的事,客观条件许可的事,这几种因素缺一不可,再加上恒心和毅力,才能有希望做好,有较大的把握做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因而,要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位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不能选择自己兴趣不大或者毫无兴趣的事。

例如,一个人自小就喜欢音乐,渴望将来成为一位音乐家,于是成年后便把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定在音乐事业上,可以说他成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事实证明,所有的音乐家都是这样成才的。假如他不喜欢音乐,一直讨厌五线谱,那么如果强迫他去学唱歌或学习演奏乐器,他必定不会有多大成就,最多只能把从事这项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自身的基本素质所许可。如果是一些特殊的职业,对一个人自身的条件要求会更高。有的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如运动员、演员、飞行员、时装模特儿等;有的职业对智力要求比较高,如科学家、作家、商业策划人员等;有的职业则要求所从事的人员综合素质好,如政治家、外交家、电视节目主持人、高级管理人员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职业,则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有特别的要求,一般人难以从事这些工作,例如品酒员,则要求有独特的味觉和嗅觉等。

因而,光有爱好、兴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从事这项职业所需要的身体或智力条件。就像很多人都羡慕运动员、演员的风光,但是,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运动员或演员,那不是靠爱好、靠勤奋努力就能够做到的。

具有良好的自身条件,还不能认为做什么事就一定能成功,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许可才能成功。例如,农民种庄稼,关键是要有种子,但是有了种子不播种在田地里是不行的;播种在土里,如果季节不合适、没有雨水、没有阳光等仍然是不行的。可见,客观条件同主观条件一样重要。

同样,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主客观方面的条件都要具备才行。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扬长避短,千万不要去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要区分什么是兴趣、爱好,什么是自己的特长,不能把这两种混为一谈,更不能优劣颠倒,把短处当长处。

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或者成就不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结果许多人盲目地去做自己不适宜做的事,失败或成就很小乃是必然的事。

例如,一些年轻的朋友,由于读了一些文学作品,也多少了解一些作家的逸闻趣事,可以说连一定的文学素养都不具备,就要立志去做一位作家,世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呢?甚至一些只上过小学的人,也埋头著书立说,不要说这样的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实在是不可想象的,就是在报刊上发表几篇习作也不是容易的事,这实在是浪费自己宝贵的年华。如果用做这些不可能成功的事的时间和精力,去干适合自己干的事,也许早就有所成就了。

奥里森·马登指出: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即使一时成功不了,坚持下去也必有收获;即使得不到巨大的成功,也不至于一无所获。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选择一个更能轻而易举地成为获胜者的职业目标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许多把自己说成是“不具备智力天才”的百万富翁,在事实上是另一类天才。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并具有某些创造性的素质。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他们有能力发现经济上的机会,而大多数所谓的天才却无法看到这种机会呢?如果你能正确地作出重大的决定,那么你就能成为经济上的有成就者;如果你能创造性地选择理想的职业,那么你就更易成功。真正风光的百万富翁是那些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职业的人——一种几乎没有竞争者而只有高收益的职业。

奥里森·马登认为,选择职业就像是建造住宅。如果你把住宅建在不太理想的地方,如果你的地基是在沙子或沼泽上,那么只会给你带来麻烦。你可以在地基以上的部分花上几百万美元,但那仍解决不了问题——你的住宅还是不稳固。因此,你必须花很大的气力不停地处理沙子、水和沼泽。这是一场你绝不可能获胜的战役。然而,如果你的地基是在岩床上,那么你的住宅就会轻而易举地经受住风雨,那你就用不着花那么大的气力了。

如果你选择了具有岩床基础的理想职业,那么你将如何做呢?你应当喜欢自己生产的产品,喜欢你的顾客和供应商。此外,你还必须更多地了解你的产品市场。你的顾客并不在乎你是不是大学的C等生。对他们来说,你是有文化的。

也许你会因那些优秀学生、智力天才而自感惭愧。那些被认为是天才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在经济上是无敌的;他们经常设想自己优势的智力将来会转变成丰厚的收入和巨大的财富。但是,那些对此坚信不疑的人总会在睡梦中被残酷的电话叫醒。他们所选择的职业多数充满了竞争者,而且这些竞争者也都具有很高的分析能力。他们也许只是近20年来毕业的成千上万的工商管理硕士之一;他们也许因为是毕业于著名商学院的A等生而受到大公司的雇用;他们也许直接从那种学校进入了混战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几乎没有常胜冠军的区域。不妨问一问已到中年的工商管理硕士,他们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多少次混战,被击中了多少次,失败了多少次。

当然,他们也曾聪明过。但他们忘了一件事:职业的选择。对于获胜而言,你将要战斗的地方比起你在作战前所做的一切都要重要得多。从哈佛走出的甚至是最好最聪明的工商管理硕士,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多数的混战中都失败过。

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能轻而易举地成为获胜者的职业和目标呢?人们更容易喜欢上为生计而干的工作,认为这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成功。大多数百万富翁在初涉世事之时,就已经学会了与众不同的思考。

他们在如何选择正确的职业上考虑得很多。例如,要选择依据经济学和心理学规律对他们有利的职业。否则,他们就会逆潮流而动。在一般人当中,有少数人会老老实实地说,他们现在的职业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百万富翁们却不同,他们具有较高的智慧。他们的智慧就在于依照他们的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他们渴求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的人。他们不会在人才市场上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他们许多人都具有直觉,同时也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够敏锐地抓住各种奇妙的经济机会。

许多百万富翁虽然不是智力天才,却有另一种才华。他们很聪明,知道与自己班上的高才生在同一个行当里竞争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所以不考虑去当律师或当医生,而是去寻找经商的机会,而那恰恰是收益高、竞争对手少的行当。显然,他们拥有某种类型的能力——主要是具有许多创造性的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经济上的成功者都声称自己是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所以,如果他们在分析智力上的等级不高,那又会怎么样呢?他们通常无法进入要求苛刻的研究生院或有竞争力的专业学院,但他们在经济领域里是个大赢家。这可能吗?

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能力的百万富翁经常会正确地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业上的决定:他们选择一个能获取巨大收益的且正好是他们所喜欢的职业。奥里森·马登说:“如果你喜欢你所做的,你就会取得较高的成就,你就能发挥出你特有的创造性才能。”美国研究智力的权威罗伯特·J.斯特恩伯格曾经说过,有创造性能力的人往往喜欢他们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这正是他们一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创造能力是斯特恩伯格界定成功者智力的一个主要的方面。

具有分析智力的人,往往选择那些充满竞争者的职业,而且会发现他们并不喜欢他们的选择。即使是天才,如果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也很难在一场经济竞争中获胜。研究表明,有46%的百万富翁认定“热爱自己的事业或生意”是解释其经济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另有40%认定这一因素为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有86%的百万富翁相信,热爱自己的职业对于解释他们所取得的百万富翁的地位是有意义的。

改变阻碍我们成功的错误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有许多人走上了事业的巅峰,但是更多的人虽然精明睿智毫不逊色却未能获得成功。为什么有的人数钱数不过来,而有些人却在对着那些该死的账单诅咒?当然,运气是一个原因。但是,通常人们由于对生活的不正确态度,和做出一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使自己陷入困境,从而给自己带来厄运。奥里森·马登把不成功人士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大错误。

1.在生活中欺骗自己和别人

不成功人士常常在生活中欺骗自己。许多人认为,那些经常表现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长久的成功的。

2.不去行动和创造

明智的人一再地告知那些没有学到有用技能的人,世界上没有人肯出大价钱换取这些技能。有些人不明白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报酬,是因为他们能够做些什么。而且,他们不明白一种必然的结果:人们由于能够干某些使价值大量增值的事,而获得很高的报酬。这意味着,医学、法学、写作流行歌曲、金融或别的什么职业,将有助于人们改善自己的境况,或者赚到大钱,或者使自己感到愉快,或者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等。如果你的目标是在钱财上获得成功,你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去生产或创造别人想要的东西,而不应将其仅仅停留在你的梦想之中。

3.伤害朋友

不成功人士往往有一种习性,他们会对那些对他们并无多大益处的人(如政客、歌星、名人等),表示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对那些善待他们的人,却表示出蔑视和不领情的态度。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人在生活中经常出现。

杰克曾一次又一次地获得进好莱坞工作的机会的。这主要得力于他的两位在不同电影制片厂工作的相当有实力的朋友的帮助。他们在很久以前就把他推上了成功的轨道。但是,在几乎20年的时间里,杰克一直看不起他们的公司,怠慢他们的友谊,而同时却去追随那些根本瞧不起他的有权有势的名演员们。毫不奇怪,杰克直到47岁仍然是一个没有生活方向、负债累累的人。失败者往往认为,他们的朋友为他们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4.不注重生活中的礼节

不成功人士在日常生活中还常表现出粗俗无礼。他们不会适时地对那些赠与他们礼物和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达感激之意,也不会对自己的轻慢态度和做错事情向人道歉。

一位作家,喜欢用他请的家宴客人会迟到多久为标准,来推测他是否是个成功的人。一个拥有好工作、非常忙而又责任感很强的客人,会准时赴宴;一些整日无所事事的人,会很晚才到,甚至干脆不露面。一个干低层次工作且无处可去的人将会如何呢?大约会迟到15分钟至1小时。

约翰曾有过一段做制片人的很有前途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涯开始摇摆不定。他由于令人惊异地缺乏礼貌和风度,而从他事业的顶峰一下子跌落下来。约翰从未因朋友对他的款待、替他弄到各种演出的通行证,以及给他介绍工作而感谢过他们。最终,几乎所有的朋友都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干脆不再为他做任何事情。

5.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

年轻漂亮的詹妮渴望找到一份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获得了一次面试机会,与一位对本公司的形象感到自豪的公司经理共进晚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穿着短裤、T恤和高跟凉鞋出现在经理们的餐厅里。从她一露面的那个瞬间起,她就已经把这场面试给弄砸了。

不少人是因不适宜的打扮而失去让人认可的机会。他们赶去参加求职面试时,常常不系领带或穿着一双运动鞋。当其他人都西装革履地出席宴会时,他们却穿着牛仔服赴宴。他们也许认为,他们是在显示一种风尚。而实际上,他们却在形象化地告诉人们,他们不属于他们此刻所待的地方,而且还反映出他们对在场者的一种轻视态度。

6.令人生厌的生活态度

不成功人士往往面带一种愠怒厌世的表情。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生活的世界,怀疑周围的人都是不诚实和愚笨的。他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黑暗,并用自己对生活的绝望态度和无所寄托的颓丧情绪,影响着周围的人。

一位在北加利福尼亚的朋友能胜任并完成每天的工作。但是她无论走到哪里,不是抱怨空调太冷,就是抱怨太热。她贬损老板,埋怨工作。她对同事们说,工作是浪费时间。在两年内,她已经失去过五次工作,而她仍未从任何她曾为其工作过的人那儿获得有益的经验。

7.不必要的争论

不成功人士喜欢仅仅为了争论而争论——挑起争端,或者使其他人失去心理平衡。那些挑起争端的人也许会想,此刻朋友们和同事们会对他们的机敏与智慧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众议院著名发言人萨姆·雷伯说道:“如果你想与人融洽相处,那就多多附和别人吧!”他的意思,不是说你必须同意别人所说的一切,而是说你不可能一方面无休止地激恼别人,而另一方面又指望别人来帮助你。结束了一天工作后的人们,不喜欢把时间花费在无休止的争论上。如果此刻你挑起争端,他们会回避你,而你将会发现,你已被其他好争辩的失败者们所包围。

8.本末倒置

不成功人士不能确定什么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事。英俊潇洒的迈克尔的父亲是个大人物,而他却很可怜,一直在华盛顿一幢公寓房子里当管理员。然而,当朋友建议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以便通过民用服务考试时,他坚持说他没有空。各种嗜好占用了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

了解了不成功人士失败的原因,我们就要避免犯这些错误,对生活抱持正确的态度,为自己开创美好的未来。

无论前景多么让人灰心都不要放弃希望

奥里森·马登说:“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对精神永远压不垮、下决心勇往向前的人来说,希望永远都在,无论失败多少次,也无论前景多么让人灰心。”这段话对每个青年人都应该有所启示。

在我们所走的人生旅途上,适意总是多于不适意。青年人内心贮藏的愿望,得到满足时,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快乐的天使,幸运正以无忧的手,殷勤地给自己加冕,因而心头就会涌出欢欣的情感。

但是,世界上终究存在着不适意的事情。在生活中,一旦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又该如何呢?那种时候,你会不会抛弃生活的愿望,不再喜欢眼前的一切呢?

培德正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当中。他是用甜蜜的微笑来看待今天和将来的。可是过不多久,一片乌云出人意料地飘来,遮住了他的眼睛。他的女朋友突然变心了。他沮丧地对朋友说:“我失掉了生活愿望,从此,什么都完了,留在心底的只有怨恨。”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隐去了亮光,浮现着懊恼、忧伤的神情。

其实,一个青年可以失掉这一件东西或那一件东西,放弃这一个想法或那一个想法,但无论如何,不能失掉和放弃生活的愿望。一个失掉了生活愿望的人,必然要成为自甘沉沦、淡漠处世、灰溜溜地过日子的人。

固然,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你给欢乐下了请帖,虔诚地请她与你做伴,可是,那位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痛苦,却蛮横地排挤而入,在你身旁纠缠不去。这种情境恐怕是每个人都领受过的。但在这种境地下,你仍然没有理由放弃你的生活愿望。

痛苦,当然是每个人都不情愿承受的。它的来临,不管程度如何,都将让人在精神上受到折磨,甚至会在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因此,没有人无故地要去寻找痛苦和不幸。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外的一面是,假如你在痛苦当中,不被它击倒、淹没,而是细心地思索一番痛苦是怎样造成的,外界的原因和自己本身的原因在哪里,寻求如何战胜它的办法,那么,痛苦的降临却会对你起到积极的影响,教会你一些宝贵的东西。罗曼·罗兰说过:“痛苦这把利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这种见解就比较全面。我们羡慕那些乐观的人,但要知道,这种人并非是没曾碰到任何不幸和痛苦的幸运儿,而是虽然也碰到痛苦和不幸,自己却能够冷静地加以思索,找到外界原因,也缜密地检查本身的弱点,从而使自己更为完善起来的人。他们在困惑迷惘中仍然不放弃他们渴求的愿望,而把愿望当做坚韧的拐杖,依靠它,顽强地向前走,向着希望走,最终脱离开痛苦而靠近希望。这样的人,每向前跋涉一会,都会掘出生命的新的水源。

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匠米开朗琪罗,曾为大雕刻家戴西戴雷诺·赛提昂诺雕刻的一个男童像题词:“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获得了各种机会与各种人生的种子。”这句话,其实是真理的声音。虽然你碰到了一次甚至多次苦恼,但并非说,你从出生起,一生注定只该获得这样的种子。你将会获得幸福与快乐的种子,世界会赐予你许多美好的东西。

年轻人刚刚踏入生活,正像刚刚跨上马鞍的骑手,许许多多美丽的图画展现在眼前。这些图画,就是编织美好愿望的蓝本,能强烈地吸引和推动我们去争取未来。伏尔泰说:“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来日乐趣的图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那么人就会不再去播种,不再去建筑,不再去种植了……没有了希望,我们就会缺少一切。”?

惋惜已失去的东西不如珍惜仍存在的一切

奥里森·马登说:“你必须设定对你有意义的目标,你必须知道何去何从。目光要往前看,这样才不会在生活中迷失自我。”

二次大战期间,有一个犹太女人,眼睁睁看着德国纳粹党把她3个月大的小婴儿摔死,并把她和她丈夫关进集中营里,从此两地相隔,不通音信。她在集中营里受到惨无人道的虐待,德国兵动不动就把她打得血流满面。她过的是地狱般的生活,未来一片晦暗。

有一天,她突然看到集中营外面走过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朵花。当时她想道:“有朝一日,我也要拿着一朵花,在外面的世界走!”就是这个小小的心愿,使她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坚强地活下去。终于在3年后,德国战败时,她离开了集中营,与丈夫团圆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这位女士好得多,物质文明的发达,为我们在各方面都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为什么现代人反而觉得心里很空虚?觉得每天的生活只是一连串的呆板和无奈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所致。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用不着处处跟别人比较,或迎合别人的要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各人有各人的目标。一件事情,只要自己认为很有意义、很重要,就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例如,完成一件很艰巨的工作,或亲手烘制一个蛋糕与朋友分享,都是一种成就,可以带来无限的喜悦。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始终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而错过许多生活乐趣,实在是很可惜的。我们的眼睛生在前面,就是要我们往前看,替未来打算的。“不要计算已经失去的东西,数数还剩下的东西。”这是英国的哥特曼博士的一句名言。人一生的所有一切,是因人的思维而决定的。

丢失什么东西时,别再去想已经丢失掉的那个东西,看一看还剩下什么东西。抱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太少了。正如诗人丁尼生所说“从失望中不会产生任何东西”,总去想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这种悲观主义者,常常烦恼或者紧张、不安。

例如,携带5万美元出门,可是其中3万美元在途中丢失。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会动辄想起已经丢失的3万美元,唉声叹气,那么,后悔、懊恼的情绪总是困扰着他。

而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不错,还剩了2万美元呢!”“要是一分不剩,那不是干瞪眼吗!”3万美元已经不会失而复得,这是既成事实,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决定了你的精神状态的好坏。

是注意已经失去的东西,还是珍惜仍存在的东西?习惯于运用哪一种思考方式,决定你的人生是灰暗、忧郁的,还是明朗、愉快的。

不论在任何悲惨的情况下,积极思维方式本身决定了你是幸运的并且你对此深怀感激。相反,原本是非常幸运的,也因为你的消极方式本身而使你总是不满意,愤愤不平。

肯定一切并积极向前进取,这种思维方式是保护你自己不受困扰、不受伤害的强大武器。只有拥有这一武器,才能够在人生的各种各样的考验中获取胜利。

美国某些城市里,夜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大富翁吗?答案肯定是“不”,那么,会有人认为他们是大富翁吗?按一般常规来看,绝不可能有那样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的人。

这个人是美国房地产大王德那路得·图兰浦,正如他所说:“这世界上没有人比我受到的打击更大。”曾经,因为生意惨败,他一度负债高达1000亿美元。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刚巧看到了一些流浪者。他指着那些流浪者对随从们说:“看看他们,你们也许不敢相信,他们的资产超过了1000亿美元呢!”的确,流浪者的资产是“0”,但是他们没有1000亿元的负债。在负债1000亿美元的图兰浦看来,流浪者们同样拥有着1000亿美元的资产。

也就是说,没有一份资产的人与负债1亿元的人相比时,可能会认为“我自己拥有1亿元资产”。在意已经拥有的东西,高度评价你仍旧拥有的东西,这尤为关键。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处理任何问题都适用。

对待一生中碰到的每一次考验,都必须从两种思考方式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注意已经失去的东西,另一种是注目还存在的、还剩下的东西。

即使失去了某种东西并且又面临危机,那不是还未到失去全部、一点不剩的地步吗?你手边不是还剩下一些吗?

将精力集中在存在的、剩余的东西上,并灵活处理。这样一来,正像“因祸得福”这句谚语所说,危机正是机遇的起点,而大危机是大机遇的起点。

改变自我心像,开拓新的生活

奥里森·马登指出:不管我们是否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心理的蓝图或一幅自己的画像。在我们的知觉里,这张图像或许模糊不清;事实上,我们也可能不了解它。但是,这幅图像却是存在的,它完整详细地摆在那里。所谓的自我心像,是“我是何种人”的自我观念,是由我们的自我信念所塑造成的。大部分的自我信念,都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成功、失败、屈辱、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童年早期的经验所形成的。由此,我们建造了自我。就我们自身而言,自我的一项观念或信念一旦绘进这幅画里,这种观念或信念就变成真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效用,反倒会秉着这个似真的观念或信念去行事。

普雷斯考特·莱基是自我心像心理学的一位先驱,他在这方面做了一项最早也是最令人心服的实验。他认为个性是一组观念系统,而各个观念之间会互相牵系,不符合此系统的观念会被排斥,不被取信,也无法引导人的行为;与此系统相符合的观念,则会马上被采纳。此观念系统的中心物,亦即其理论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自我心像,或是自我观念。身为教师,莱基得以有机会在成千的学生中试验他的理论。

莱基的理论认为:一位学生对某学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一学科不适合自己。莱基相信,只要能改变这个学生潜伏着的自我观念,他对此科的态度一定会因之转变;只要能诱导这位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过来。有位学生在100个词内拼错了55个字,因而输掉很多分,丧失了一学年的学分;但是第二年,他得到平均91分的成绩,成为全校的拼写冠军。另一位男生因成绩太差而被勒令退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他的成绩却一直保持90多分。一位女生的拉丁文四次不及格,经过学校心理顾问三次约谈后,却以84分的成绩通过。一家鉴定机构告诉一位男生,说他缺少英文细胞,第二年他却光荣地赢得校内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的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是在于他们自我心像的不适合(“我没有数学头脑”,“我本来就是差劲的拼写者”)。他们认为错误与失败是必然的,不说:“那次考试我没通过。”(叙述的、事实的),却说:“我是个‘失败者’。”

自我心像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一个基础,由此而引发个人的整个个性、行为,甚至环境。我们的体验,似乎是要证实并加强我们的自我心像。所以,一个谬误的循环或有利的循环,也因之而建立起来。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一个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改变他的自我心像,并借此开拓新的生活。

一个人的习惯、个性和生活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其理由之一是:他从事改变的努力,几乎都只在自身的圆周上,而没有在圆心上。很多人说:“以前我也尝试过‘积极思考’,可就是无效。”通过进一步地了解,我们会发现,这些人虽曾运用或试图运用“积极思考”,以改变外在的境况,或革除特殊的习惯或个性缺点(“我要得到这份工作”、“此后我要冷静点、轻松点”、“我的事业风险将会变得一帆风顺”,等等),但是他们从没想到要改变使他产生上述心愿的自我心像。

奥里森·马登强调:自我观念一旦改变,与自我观念相关的其他事物,都可以迎刃而解。

满怀挑战自我极限的决心去努力,去拼搏

奥里森·马登指出:恐惧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恐惧摧残了更多人的生命,破坏了更多人的幸福,妨碍了更多人去获得成功。担忧、恐惧都是一些附着在我们身上的邪恶力量,它们污染了生命的源泉,破坏了生活的和谐、降低了工作的效率。相反,积极向上的思想使人获得安宁、慰藉,会使人提高工作的效率,使人力量倍增。

丹尼斯·罗杰斯上高中时,只有1.5米的身高,36公斤的体重,是一个地道的“矮子”。他的脊柱有些弯曲,整个上身看上去弯成一个问号的样子,那也是他面向自己将来人生的疑问:“我是谁?我将来能干什么?”他不知道。唯一确知的事是:自己是一个矮子,他的身高连普通标准都达不到。

由于罗杰斯身材矮小,势单力薄,学校体育队的队员们老叫他“侏儒”。他们常拿他取笑。知道他打不过他们,便常来欺负他,故意绊倒他,抢他手里的书。罗杰斯经常生活在被恐吓的阴影之中。学校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恐吓者。体育课是他最难受的一门课,有竞赛的项目,哪一方都不愿要他,他常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一天,老师把罗杰斯叫到一边:“丹尼斯,我们决定替你转一个班,从现在起,你到特殊教育班去上课吧!”“特教班?可那是为残疾学生开的班呀!”“我很抱歉,”他说,拍拍罗杰斯的肩膀,“但是我们是为你着想。”

放学了,罗杰斯回到家,“砰”的一声关上房门,在镜子前仔细端详自己:弯腰驼背,手臂细得像竹竿。他失望地倒在床上。“为什么?为什么我会长成这样?”罗杰斯站起身来,望着父亲在院子里干活的身影发呆。父亲虽然也是小个子,却曾在海军里服过役,人虽矮小,但身上肌肉发达,没人敢欺负他。罗杰斯暗自下了决心。

父亲帮助他自制了一个举重用的杠铃。每天晚上,他都到楼下的储藏室去练习举重。一次次地,罗杰斯逐渐能举起杠铃了。他又不时往上加重量,往往一次加上5磅,他必须要拼足全部力气才能举起来。对罗杰斯来说,这不仅仅是举杠铃,这是向自我挑战。他要改变自己弱不禁风的形象。但不管罗杰斯能举多重,他总觉得自己仍然不行,因为他的个子太小。怎么办?他狂吞富含蛋白质的牛奶、鸡蛋等营养品,看各种健美杂志去寻求帮助。6个月后,在罗杰斯17岁生日的这一天,他仍然只有1.52米高,体重40公斤。

父亲替人做船上用的帆布帐篷。罗杰斯常帮父亲干活。一天,他把一卷帆布从汽车里搬到山坡上的工场去。这卷帆布有6英尺长、80多公斤重。他把它扛上肩,往前迈了一步。哟!真重!但是,他不能扔下!他踉踉跄跄地爬上山坡,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最终他一个人把这卷帆布扛上了山坡!他惊讶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锻炼已经初见成效!

罗杰斯便做了一个实验:在杠铃上放上迄今为止能举起的重量,然后再加上额外的50磅。“不要去想你的个子,”他告诉自己,“举就是了,你能行。”他举了,居然举起来了!他知道为什么自己能举起这么重的东西了。过去,他总认为自己的个子小,越是这样,就越是限制了自己潜能的挖掘,更说不上发挥了。

从此,罗杰斯开始正规地学习举重,每天都去体育馆训练。他的肌肉增加了,力气增大了,微驼的脊背伸直了。有不少在这里锻炼的人都爱扳手腕,他也加入进去。最初,当罗杰斯在他们面前坐下的时候,他们都以嘲笑的眼光看着他。罗杰斯不理这些,他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都打败了。但是,罗杰斯输给了一个叫鲍勃的人。

一天,罗杰斯在健美杂志上看见一则东海岸将举行扳手腕比赛的广告,欢迎各路精英参加。他告诉鲍勃,自己也想去参加比赛。“想都别想,”鲍勃说,“那都是一些专业人士,他们一年到头都在训练。弄不好,你还会受伤的。”

罗杰斯不相信,他走进了东海岸扳手腕比赛的现场。罗杰斯遇到了同样轻视嘲笑的目光。然而,他打败了所有的对手。那天结束的时候,罗杰斯成了比赛的冠军、一个真正的强者。

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依靠坚定的信念,满怀挑战自我极限的决心去努力、去拼搏,才能淡化弱点对你的影响,使你逐渐走向成功。

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态

奥里森·马登指出:建立信念的最佳方法就是自我暗示。经由自我暗示而改变自己,并将自己导入成功之路。杜绝惰性,为了产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生,必须广泛地活用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对内在的自我说:“我应该办得到。”自我暗示是内在力量的爆发,许多普通人曾借助自我暗示走向成功。

汤姆逊曾经在拥有世界36国分社的企业担任销售员,而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优秀销售员的纪录。那个时候,汤姆逊完全没有注意到其他同事拿到多少契约,只想着自己能够争取多少,于是,他全力以赴地迎向挑战。

但是,多数的世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工作,甚至“不是为了自己而善用自己”,却耿耿于怀地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他们活得真是辛苦之至。而汤姆逊与世人刚好相反,拼命地不断对自己说:“今天卖了100万美元,明天要卖到105万美元,后天要卖到110万美元,对我而言应该办得到,我务必全力以赴地去达成。”

自我暗示是一日不可或缺的,早晚不可间断。自我暗示若是不能持续,不能彻底实行,是不会有效果的。以烧水为例,水加热到99℃时就停止加热的话,只是热的液体罢了。再加上1℃,到了100℃就会沸腾,发出水蒸气。不用说,这就是汽化作用。

一定要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态。任何时刻都不能怀疑自己最终将取得事业成功的能力。这些怀疑是极其可怕的,它们会毁灭你的创造力,使你失去抱负。你一定要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必定会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这是我的权利。”如果你的头脑中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即你是生来就要取得成功,就要拥有健康和幸福,你生来就是有用之人,除了你自己,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你得到这一切。那么,你的这种思想将会产生一种累积的、渐增的、极富魅力的效果。

一定要养成一种坚信自己最终将会获胜、将会取得成功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坚强地、坚定地树立这种信念。这样,很快你将会惊异地发现,你极其渴望、期盼和你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如果能不断地在内心肯定自己,告诉自己你极其合格、极具力量、极富才干和功效——这些思想和理想能塑造强者,那么,你的精神动力就会得到惊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较之你总是想着那些不愉快的经历的情况,你肯定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你的脑力。不管人们能否正确地看待你,你一定要对自己说:“无论他人怎么待我,我都要像个人样儿。生命实在太丰富了,我没有必要去让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搅乱我平静的心态或破坏我的能力。我必须极其诚实正直地向世人展示我生来就被赋予的品格,展示我与众不同的素质,展示我的真正本质。”

如果你的心绪不佳和混乱,如果你感到烦躁不安,如果你与每个人都不和,如果一些小事情就使你气恼不已,那么,你就应该多想一想那些美好的、和谐的事儿,多想一想那些令人高兴的事儿。一定要下定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保持欢愉和平静的心情,你都不会让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愚弄你,你都会努力使你的心理器官保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