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文雅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1:54:0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治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生文雅的故事

书生文雅的故事试读:

前言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它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不局限于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口口相传,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版本,但无论怎样改变,它都会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以及无比浪漫的感情色彩。这类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但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却有超自然的性质。作者或故事传播者常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幻想故事的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时略有变异。

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动物常被拟人化。创造故事的人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动物的生活规律;有的则借动物的种种习性嘲讽生活现实,寄寓自己的思想和抱负。

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构。此类故事现实性较强,常常以扬善抑恶为基调。它一般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多运用对比的手法强化人物形象。这类故事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民间寓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有明显教育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不少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这类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的短小故事,大都是讽刺人们日常生活和性格缺陷的搞笑作品。

民间文学不仅能表现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能表现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人民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廉洁的故事》、《书生文雅的故事》、《幽默农夫的故事》、《工匠智慧的故事》、《百姓杂谈的故事》、《童真童趣的故事》、《民间流传的故事》、《动物世界的故事》、《世间万物的故事》和《自然生物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王维作画

王维非常喜欢作诗画画,他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但是王维生性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职后离开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无酒不作画。

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

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给太守出了个主意,太守听后不住地点头。

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

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

王维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

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

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看究竟怎样。”

蜡烛熄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画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又大的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想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实在太便宜了。原来,他们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是直接画在粉墙上。太守和师爷一下子气得满脸通红,气愤地离开了张员外家。

“推敲”的由来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年轻时,曾在洛阳出家,法名“无本”。贾岛取得如此成就,与他在洛阳当和尚的一段生活,是分不开的。

贾岛当和尚时,并不在佛门修行上用功,一个心眼扑在作诗习文上。每天,他有空就离开寺院,跑到山脚下游山逛景。在寺院通往邙山的路上,有一棵大柳树,树下有个光滑的石礅子,他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有一天,贾岛又跑到这里歇息。因为他喝了不少酒,刚坐下来便诗兴大发,乘着酒兴又作起诗来。他边想边吟,吟着吟着便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叫起来,一下子招来了好多过路百姓看热闹,不少人还把他当成了疯和尚。这个场面正好被县官碰上了,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贾岛抓了起来,关进了县衙门的院子里。日头落山了,县官还不来发落他,贾岛实在受不住啦,便朝着大堂高声吟了两句诗:“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那县官一听,吃了一惊,这个疯和尚的诗还真有点味道呢!便过来问他午后闹事的情形,贾岛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县官也没气儿了,就决定放他回寺院。但是,县官命令他今后再不许出寺院。

贾岛因为作诗被抓的事,被人们传来传去,很快传到了韩愈耳朵里。当时,韩愈是个很有名气的大诗人,还当着“京兆尹”的大官,很爱惜人才,他亲自找到贾岛,劝他还俗攻读诗文,以便将来求个功名。

贾岛还俗以后,更加发愤读书,刻苦习文,不久就写了大量诗文。

有一次,他背了个小包袱,骑着一头小毛驴,从洛阳出发,要去京城长安赶考了。他一边走,一边吟诗,手舞足蹈,浑然不觉。快到长安时,吟出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当他吟到“僧推月下门”这句时,忽然觉得不够恰当,又换成“僧敲月下门”。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他拿不定主意了,于是眯缝着眼睛,口中不住地吟起“僧推”、“僧敲”来。他一边琢磨,一边用手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路上行人很多,看着他那呆呆的样子,都捂着嘴暗暗发笑,不过,他已经对诗句入迷了,别人不管怎样讥笑,他也全然不知道。

正在这时,京兆尹韩愈带着仪仗随从,正好迎面走来。大官出巡,过往百姓都得退避三舍。大家见这情景,“哗”的一声,都回避让路了,空荡荡的大路上,惟独剩了一个贾岛,快要和韩愈的仪仗队相遇了,他还没有发觉呢!那些差役们恼火了,气势汹汹地把贾岛拉下驴来,捆了个“结结实实”,架到韩愈面前治罪。

韩愈一看,犯人原来是贾岛,便马上亲自给他松了绑,很客气他说:“委屈你了,老朋友!”

贾岛对捆绑的委屈毫不在乎,忙把他吟诗的苦衷告诉韩愈,请求指教。韩愈沉思了一阵,然后笑着说:“你当过和尚还不知道这个理儿?天一落黑,寺院就闩上门了。夜晚推寺院的门,能推开吗?我看还是用‘敲’字好吧!”

贾岛觉得韩愈的分析很有道理,对他十分佩服。从那以后,“僧推月下门”就改成了“僧敲月下门”,我们现在用的“推敲”一词,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词,名噪一时,曾在朝中为官,因不畏权贵,被贬到滁州。事情是这样的: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左丞相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贬出京城,当了一名州官。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就忿忿不平。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名山名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郁,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这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心中喜悦,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惟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做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楞,连忙问道:“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向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万民拥戴。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绞尽脑汁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是吗?”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已,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别离。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干脆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欧阳修还没有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抬眼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不由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百姓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痛恨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借酒浇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后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有人也盼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梧,嘴里哺哺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豪放,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与民同乐,嫉俗愤世,文采飞扬的才子。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山东淄博人。他博学多才,但相貌丑陋无比。传说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殿试文章字字珠玑,主考官很是赏识,点了他头名状元。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见蒲松龄长得丑,就对主考官大发脾气,说:“堂堂圣朝,怎么叫丑八怪当状元?!”

主考官说:“万岁,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他相貌丑,他的文采在考生中,真可算是鹤立鸡群了。”

皇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丑八怪当状元。”

蒲松龄心想,碰上这个混账皇帝,当了官有力气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张不开,没啥指望!一气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快到老家时,头一个碰到了张家大伯。大伯问道:“考中没?”“中啦?”“中什么?”“中状元。”“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番。

张大伯说:“呸!真是个昏庸的皇帝。”

走了一段路,碰到了李家大婶。大婶问道:“考中没?”“中啦!”“中什么?”“中状元。”“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又说了一番。

李大婶说:“呸!真是个混账皇帝。”

愈近家门,熟悉的人愈多,问的人也愈多。蒲松龄碰到一个说一遍,没有一个人不骂皇帝的。“混账皇帝”、“草包皇帝”、“末代皇帝”,什么骂法都有。蒲松龄心想,黎民百姓黑白分明,都比皇帝懂道理,心里也就舒坦了些。

回家住了几天,心里又觉得非常郁闷。

有一天,有个驼背老大爷,拄着拐杖缓缓走来,问道:“怎么啦,有哪桩事感到伤心?”

蒲松龄说了说自己的心事。

驼背老大爷说:“我讲个故事给你解解闷,好吧?”“好呀,请!”

驼背老大爷就说了马骏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当做是美的,可以得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却当做是妖魔鬼怪,当做是丑的。马骏因为生得俊美,人家见了他就逃。后来马骏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

蒲松龄边听边想,起先很不高兴,一听完,又想了想,说:“老大爷,这故事不错!这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事,世上多着哩。”“我们这里的人,会说的多得是,你有一肚文采,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让世人去评议评议呢?”

蒲松龄双手一拍,说:“好办法!好办法!老大爷,你说说该怎么开头?”

驼背老大爷说:“你得先做到四个字。”“哪四个字?”“甜、酸、苦、辣!”“这甜字是——”“甜是嘴巴甜,对人要客气,称呼要温柔,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如牛毛!”“对!这酸字是——”“酸是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你就要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哪能让人感动?”“对,这苦字是——”“苦有两层意思。”“哪两层。”“一层是泡壶浓茶,讲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润润喉咙。浓茶不是苦的吗?”“对!还有一层呢?”“还有一层是,写故事要做到寒冬数九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对!这辣字是——”“辣也有两方面的意思。”“哪两方面?”“一方面是备一份烟,爱抽烟的人,抽点烟,提提神,讲起故事来起劲。烟可不是辣的吗?”“对!还有一方面呢?”“还有一方面是,故事该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得罪人,辣了能醒人。”“对对对!我这就记下了。”

这以后,蒲松龄真照着老大爷说的话去做了。他听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也给人家写了一辈子故事。

最后,蒲松龄将这些故事编成一本《聊斋志异》,里面收集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仙狐鬼怪故事,借以讽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小时候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翻阅了很多手抄话本。有一次,他看到了《张叔夜擒贼》的话本,写的都是梁山泊来江等一百零八人行侠仗义的故事。这本书把宋江等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行为写成了叛臣贼子。他心中愤愤不平,立志要为宋江等江湖豪客立传正名。

他觉得写作很容易,便动笔写了起来。刚一开头。便停住了笔。故事有了,人物有了,但这一百零八人的相貌、性格怎么写,一个个故事怎么连结?他苦思冥想,还是茫无头绪。于是便离家出走,到江阴游学去了。

一天,他碰见了祝塘镇大宅里的员外徐麒,两人在茶馆里从日出谈到日落,话才刚开个头。于是,施耐庵便应邀到了徐员外家。他请教了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徐员外对答如流。他为了继续求教,便以教徐家两个公子为代价,暂住徐府。他每日里教完课程,便伏案写《江湖豪客传》。遇到难题便去请教徐员外。

施彦端在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开馆讲学。他对徐员外府里设庵感到费解,便问道:“徐兄庄院为何设庵,一副木鱼儿、木槌又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徐员外笑道:“这庵原是老母脱俗之地。老母死后,请慧能和尚拜佛念经,超度祖宗亡灵。这慧能和尚非常虔诚,博学多才,一住便是三十多年,最后,学成游说,讲经说法,被请到五台山当了主持。”施耐庵听后很是感动,便提笔写了“耐庵”两个斗大的字,贴到门楣上面。《江湖豪客传》写好之后。

施耐庵辞别徐员外,便往钱塘县走去。在钱塘地面上,他便在酒楼茶肆讲《江湖豪客传》,很快,施耐庵的名字就传开了。他在钱塘靠讲书生活,靠听书来启迪自己的创作。在结识的朋友当中,有个说书的唐老先生很有见地。他对施耐庵说:“施先生少年写书,令人敬佩,但要想书传后世,必须写好宋江等36人。这36人,你如果能找个好画家画出来,你再仔细琢磨,就能把人物写活写像。”施耐庵听后恍然大悟,上前施礼道:“请老先生再指教一二。”唐老先生笑道:“以《江湖豪客传》为名,就不如《忠义水浒传》有味啊!”施耐庵拍案叫绝。

一天晚上,他写到“宋江三打大名府”这回书时,大家都争着先看。施耐庵对大家说:“我就讲给各位听吧?”大家这才停住了争夺。他从“石秀跳楼劫法场”一直讲到“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听得入了神儿。当讲到“吴用兵分八路,杀进大名府”时,一个衙役便连呼:“杀得好!杀得好!”刚巧,钱塘县令路过此地,听到喊声,大吃一惊,忙问:“杀得好,哪个杀得好?”公差回道:“老爷,一个姓施的在说《忠义水浒传》。”县令笑道:“老爷我要看看!”县令不看还好,一看大怒:“宣扬盗贼,诬蔑官府,煽动谋反,这还了得!快快与我拿下,打进死牢!”

施耐庵进了牢房,便想起了徐员外的话:“我这里有书信一封,危难时可逢凶化吉。”他撕开衣角,取出信件:“施兄:可写宋江被朝廷招安,帮助官府征讨流寇。只有如此,你才能命存书存。”施耐庵伏案写起了《水浒传》续集。

县令怒斥施耐庵:“你为何写反书?”“老爷,我是以反写正,颂扬天子威镇四海。”“何以见得?”“才爷,请看这后五十回。”县令接过书稿,看了着,笑道:“写得好!写得好!……”

就这样,施耐庵被无罪释放,他的《水浒传》得以广泛流传。

米芾画月亮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米芾,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圆几百里内颇有名气。

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有个人,和米芾的父亲米佐一起共过事,一直闲居在镇江,说起来同米芾的交情也有多年了。不过米芾总是看他不起,因为这个人见到做官的就拍马屁。

有一次,这人为了巴结一个当朝的大官,就死皮赖脸地来央求米芾画幅中堂,好拿去孝敬大官。这人说一次,米芾答应一次,说两次,他答应两次,可答应了三年零六个月,就是不曾给他动过一笔。

后来,那个京城里的大官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三番五次催这人:“米芾的画怎么还没有画好?”这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马屁拍不成,再被踢一脚。这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米芾家里,恳请米芾画画。

他从早上坐到中午,又从中午坐到晚上,说了半天,只见米芾答应,不见米芾动手。一直到月亮升上来了,米芾才慢吞吞地踱着步子,走进书房去磨墨。这人一看,嘴笑得像个盆子一样,也跟着进了书房。他才跨进书房,米茉已经把宣纸卷起来了。啊呀,真是神笔,画得这么快。这时,米芾就把纸卷交给这人,并吩咐说:“好了,拿回去吧。不过路上不能看,到家才能看。我可不画第二张噢!”

这人接过画转身就跑。他跑着跑着心里嘀咕开了:米芾怎么画得这么快?这个人疯疯颠颠的,不要是拿我开玩笑啊。他叫我路上不能看,叫我不看我偏要看,路上看跟到家看还不是一样的。当时,他刚巧走到千秋桥上,他刚把画展开,只听见“扑通”一声响,一个“东西”跳到河里头去了。他低头一看,只见一个月亮缓缓地往下沉,水影子里有两个月亮。再看看宣纸,上面什么也没有。他想:原来他画的是一个月亮,可现在掉到水里头去了。他急忙回头去找米芾,米芾问他:“谁叫你在路上看的?这只好怪你自己,我说过不再画第二张了!”

这人没有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去想想不死心,又拿着竹篮子到河边去捞。捞了三天三夜也不曾捞到个月亮影子。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神,越传越远。有的人说米芾什么也没画,只是在宣纸中夹了一个月饼,料定那人在千秋桥上要取出来看,没想到月饼一下子掉到河里融化开了,所以他什么也找不到;也有的人说米芾得到神仙相助,真的画了个月亮在上面。总之从此以后,米芾的名声更响了。

金圣叹的传说

金圣叹一生批了很多书,是位很有名的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灵隐寺去见老方丈,要批佛经。老方丈说:“佛经是不能批的。”后来,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经看一看,老方丈不给他看。为这事他俩争吵起来,一直争论到半夜。老方丈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得上,就让你看佛经;对不上,佛经你就别看了。”金圣叹一想:对对子,那不是锅底下掏窝窝,手到擒来,有什么难处,就点头答应了。老和尚当场出个上联:半夜二更半。

你别说还真把金圣叹难住了,左思右想怎么也对不上。只好离开了灵隐寺。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一案,被判了个杀头的罪。临刑的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他猛不丁地想起了灵隐寺对对子的事,同时也想出了对句。他自言自语地说:“我金圣叹临死之前,总算对上了老方丈出的那个上联,在文字上不欠什么账啦。”说完,就在狱中写了下面的对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托狱卒将他的下联送交灵隐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圣叹的对句一看,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只是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这大概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吧!”

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让葛藤缠得太紧了!”“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这还不行。你要烧掉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怎样烧掉她的画皮,还请师父指教。”“那仙鹤有个习惯,每晚子时要现原形,飞上天河洗澡。这时,你进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烧掉。衣裳是她从天宫盗来的,一烧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诸葛亮答应按师父的吩咐去办。临行,老道人将一把龙头拐杖递给诸葛亮,说:“那仙鹤发现庵内起火,会立即从天河飞下来,见你烧了她的衣裳,必不与你甘休。如果伤害你时,你就用这拐杖去打,切记!”

这天晚上时,诸葛亮悄悄来到庵里,打开房门,果然见床上只有衣裳,不见有人。他点火就去烧那衣裳。

仙鹤正在天河里洗澡,忽觉心头一颤,便急忙往下张望,发现庵内出现火光,“呼”地飞了下来。她见诸葛亮正烧她的衣裳,扑过来便啄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鹤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鹤的尾巴。仙鹤拼命挣脱,翅膀一扑一闪,又腾空飞去。结果仙鹤尾巴上的羽毛被诸葛亮抓掉了。

仙鹤秃了尾巴,便与天宫中的仙鹤个个不同。自己也知道丢脸现眼,再也不去天河里洗澡,也不敢再混进天宫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便永远留在人间,混进了白鹤群里。

诸葛亮拿这仙鹤羽毛去见师父。老道人说:“记住这个教训吧!要想学好本领,干一番事业,这色情之事千万不可迷恋!”诸葛亮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

打这以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凡师父讲的,书上写的,他都博学强记,心领神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过以年,正是诸葛亮烧美女化皮的那天,老道人笑着对诸葛亮说:“徒弟呀,你跟我已经九年了。该读的书都读了,我要传授的你都听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已年满十八岁了,该走出家门,干一番大事啦!”

诸葛亮一听师父说他“满师”啦,连忙恳求说:“师父,徒弟我越学越觉得学识浅薄,还要再跟你多学点本领!”“真正的本领要在实干中才能得到,书上学来的,好要看天地万物变化,随时而转,随机应变,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鹤当的教训,以后不再被色情迷恋,这是直接的教训;推而广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谨慎从事,洞察其本质才是。这算是我临别的嘱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师父,你往哪里去?”诸葛亮惊奇地问:“以后我到哪里看望您呀?”“四海云游,没有定向。”

顿时,诸葛亮热泪滚滚,说道:“师父一定要走,请受徒弟一拜,以谢栽培大恩!”

诸葛亮躬身拜罢,抬头不见师父,再也寻不到他的踪影。

老道人临走,给诸葛亮留下一件东西,就是他后来常穿的八卦衣。

诸葛亮怀念师父,把师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当师父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诸葛亮不忘师父的教诲,成其是那临别的嘱咐,特意把带在身边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戒自己谨慎从事。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烂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阳台,汉成帝宫廷。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李密牛角挂书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兵、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兵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兵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头名状元

明朝嘉靖年间,在安徽合肥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吴情,另一个叫黄统。吴情家境贫寒,有学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黄统家里有钱,是个阔少,不学无术,而且他笨得出奇,念了三年的书,连一个字儿都没记住;最后,他父亲觉得没必要再浪费钱财,就想把先生辞了。“哎呀,先生,这孩子太笨啦,我看您别费这份儿劲啦。”

先生还不死心,就说:“老员外,您别着急呀,慢慢来嘛。”

他爸爸一听,想了想,说道:“这么办吧,您再教一个月,我也不求多,能让他认识一个字,我就知足了。如果他认识一个字,我就奉送您五十两银子,怎么样?”“行,您放心。”

老员外走了。先生开始琢磨:一个月的期限,教他一个什么字呢?嗯……教个笔画少的……哎,姓丁的丁字,一共才两笔,一横,一竖钩儿,对!就教他这个“丁”字。“过来,黄统,先生教你认个字,你看这个字,念丁!”“哎,念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丁当,丁当丁!”

先生听后,满心不是滋味,于是对黄统说道:“行了,行了,单个念吧,丁!”“丁!”“对了,那边念去吧。”

自此以后,黄统每天吃饱了就念这个“丁”,一连念了二十九天。

到了第三十天的这天早晨,先生心想:今天够一个月了,他要是能认识这个字,五十两银子就是我的了,嗯,我先考考他。“黄统,过来,我考你个字。”

先生随手写了个丁字:“这念什么呀?”

黄统一看:“先生,这字我认识。”

先生一听他说认识,感到特别高兴,心说:行了!乐呵呵地问道:“认识,它念什么呀?”“我瞧着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它不是……大概……反正您一说我就知道了!”

先生的那份高兴劲全没了,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不是念丁吗?!”“对,对,念丁。怎么样,您一说,我就知道吧!”

先生为了得到那五十两银子,绞尽脑汁,最后,他想了个办法,从墙上拔下个小钉子来,就搁在黄统手心里了,交待他说:“你攥着这个钉子,待会儿你爸爸来考你一个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你念什么?你就说念丁!要是实在想不起来的话,你就张开手,看看手里这颗钉子,就会想起来了。

刚嘱咐完,老员外就来了,进门儿就问:“先生,这孩子怎么样啊?”“挺好的,您看我考他一个字。黄统,过来,你看这字念什么?”先生说完,随手在纸上写了个丁字。

黄统过来一看,毫不犹豫地说:“先生,这字我认识。”“好,认识,说吧,念什么?”“我瞧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先生一听,心想:要麻烦。赶紧提醒他:“你手里是什么呀?”

黄统张手一看:“手里……噢,铁!”

先生听罢,气得浑身发抖,赌气不教回家了。自此以后,黄统更得意,吃喝玩乐,整天胡混……

几年过去了,正赶上科考,天下的举子都要进京会试。吴情家里穷,当了点东西,凑了点儿钱,背着行李进京赶考去了。黄统一看吴情去了,他也要去!别看他没学问,他可有钱,带俩家丁挑着银子,骑着高头大马,也进京赶考去了。

当时,考场就设在崇文门里泡子河。门口有三座汉白玉的石头牌坊,左边写着“明群取士”,右边写着“为国求贤”,当中是“榜求俊逸”。考场上有三道门——龙门、内龙门、三龙门。

考场前面有条胡同,叫“鲤鱼胡同”,意喻鲤鱼跳龙门。在龙门有副对联,上联:“铁砚磨穿五百白丁争羞耻”,下联:“寒袍刺破三千浪里占鳌头”。横披:“天开文运”。内龙门也有一副对联,上联:“禹门三级浪”;下联:“平地一声雷”。再往里走就是“致公堂”、“魁星阁”、“明渊楼”,左右两边是考棚,是按《千字文》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的号,一间挨一间……远一看就跟马蜂窝似的。

黄统刚到龙门,过来四个人,两个“搜检”,两个“巡衙”,把他拦住了。这是例行检查,怕考生夹带书卷,暗打小抄。刚一检查,黄统就把十两银子递过去了。别瞧他认字不行,干这手儿可机灵着呢!银子一递过去,搜检也不检查了,冲里边喊道:“搜过,什么也没有,入场!”

后边吴情来了,身上衣衫褴褛,又没递银子,检查得就特别仔细,除了一张当票,什么也没插到,搜检高声喊道:“不准入场——搜当票一张!”“啊?”吴情一想: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就为这张当票吹啦,太不值了。他一咬牙,把仅有的五两银子递过去了,搜检马上就改口气了:“……搜出当票一张……当票上没字儿,白纸……什么也没有,入场!”

到了考棚里边儿,吴情进的是“天”字号,黄统进的是“地”字号。等试卷发下来,吴情一看是以《四书》拟的题,内带成文《四书》三篇,《五经》四篇。对吴情来说,这根本是小菜一碟,他略加思索,提笔就写,凤舞龙飞,行似游云,速如闪电,挥毫而就,交上去了。

黄统他连题纸上的字都认不下来,吃饱就睡,根本没提笔;可他心里有谱,就算一个字儿不写,交上白卷,他也得中,因为主考官是他舅舅。

果然,三场以后,吴情中了头名,黄统来了个第二名。这是他舅舅留了个心眼儿:这头名状元树大招风,回头皇上还要在金殿上御试,就黄统这学问非出娄子不可!

得中以后,皇上果然在金殿亲自出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到了这天,应中的举子,聚集朝房。就听奏事处太监传旨:“圣上有旨,宣天字号举子进殿见驾!”

吴情一听,赶紧来到金殿,三拜九叩已毕,跪在丹墀。

皇上说:“天字号举子,朕出个上联,你来对个下联如何?”

吴情跪奏:“微臣才疏学浅,恐出言不周,冒渎天颜,祈万岁恕罪。”

皇上说:“听题: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意思就是在雪地上头有几只乌鸦在那儿飞,如同一张白纸上滴了几个墨点子似的,这就叫“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吴情才气确实不同凡响,张嘴就来,对的是:霞天雁过锦笺斜写数行书。

皇上高兴了:“哎呀,真乃奇才!……哦,爱卿,你叫什么名字?”“臣叫吴情。”

皇上一听:什么?吴情!无情者必然无义,像这等无情无义之人,岂能忠君报国?“来呀,锦衣卫,将他赶出殿外,终身不得再入考场!”

吴情就这样被轰了出去。

接着奏事处太监又喊道:“宣地字号举子上殿!”

黄统进来磕完头,跪在那儿东张西望,正在寻找他的舅舅呢。

皇上说:“地字号举子听题:一行征雁向南飞。”

黄统张口说道:“两只烤鸭往北走。”“啊!这是什么对子?”

黄统还在强词夺理:“你出一行征雁,我对两只烤鸭。”“混账!朕说征雁乃出征的征。”“没错啊,我对烤鸭乃火烤之烤。您那蒸雁是熟的,我这烤鸭也是熟的,来瓶二锅头,咱们是又吃又喝!”

皇上一听,怒火万丈:“住口!金殿之上,信口开河,分明是欺君犯上,哼!锦衣卫,推出午门,开刀问斩!”

此时黄统他舅舅,吓得汗如雨下。因为他是主考官,皇上要是追究起来,他有失职之罪。赶紧跪下,开口奏道:“臣启禀万岁,念其黄统年幼无知,一时失口,冒污天颜,还望看在老臣面上饶他一死吧!”

皇上一听:“嗯……爱卿,你说他叫什么名字?”“姓黄名统,黄——统!”

皇上高兴了:“哎呀,老爱卿,你怎么不早说呀!黄统这个名字太好了,这是朕的内侍呀。险些错斩了有用之臣,锦衣卫,快快松绑!就冲这个名字,朕要御笔亲点:黄统为头名状元并赐琼林宴!”

文武百官都愣住了,一齐拱手:“启禀万岁,黄统有什么用啊?”

皇上用手一指黄统,说:“黄统,皇宫里正缺一个马桶!”

满肚子墨水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他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不堪造就。”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所以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咕冬咕冬”地喝了下去。又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老秀才讨口气

从前有个老秀才,非常讲究忌讳,干什么事总想讨个吉利口气。

这一天,老秀才高高兴兴地准备去参加考试,他再三嘱咐妻子,一定要把书担子收拾得前轻后重,为的是讨个“前轻后中”的好口气;临出门时,他又故意把帽子丢在家中,放在一口棺材上,意思是此次应试,又是“官”,又是“财”。

一切布置好,他带着书僮就上路了。

老秀才一边走一边和小书僮谈心:“书僮,这个担子好挑不好挑!”

书僮心想:好挑个屁!害死人了。但是碍着情面又不好讲,只是淡淡地说:“老先生,好挑是好挑,只不过后面有点打屁股。”

老秀才一听,眼睛瞪得就像灯盏窝一样,但也奈何他不得,主仆二人继续赶路。

又走了一段路,老先生突然站住了,故作震惊地说:“坏了,我的儒冠丢在家中了,小书僮,你赶快去帮我取回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