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14:36:12

点击下载

作者:林格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珍藏版)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珍藏版)试读:

前言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中国的博士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地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地到处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

德国人以认真闻名世界,可能正是因为细节的养成所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她心里就会难受。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反复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怎样举一反三,怎样从小处着手,是最重要的问题。这12个习惯的提出,参考了由孙云晓教授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课题的系列成果,还参考了由关鸿羽教授撰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关于习惯内容的分析与选择方面的内容。这里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渗透了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几乎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校训,或者孩子的座右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由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协助完成。另外,为了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特邀请贾洪涛老师创作了“主题延伸阅读”。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学校、学生合作互动,完成学习、训练、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操作规程,按照对比表格来实现,简单易行,举一反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习惯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12个重要习惯的序列化训练方案。第一部分 养成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养成教育意义重大一、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因此,全面了解有关习惯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为大家做一些介绍。

1.习惯的定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①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习惯。②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③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④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从心理学的解释中,可以认识到:习惯是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2.习惯的特征

关于习惯的特征这一问题,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进行过论述,在此结合他的论述进行简要说明。(1)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2)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除。(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4)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二、养成教育改变孩子一生

1.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

在《成长的智慧》一书中,有一则故事讲到诚实的习惯能带给人幸运,大意如下。一位非常富有但脾气古怪的老绅士想找一个男孩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帮他做事,唯一的要求就是这个年轻人必须诚实正直。他常说:“向抽屉里偷看的孩子会试图从里面取出点东西,而在年轻时就偷窃过一分钱的人,长大后总有一天会偷窃一元钱。”很快,老绅士就收到二十多封求职信。他决定对这些孩子进行考核,四个精干的小伙子来参加最后的面试。绅士提前准备了一间房子,要求四个人逐一进去,只要在里面的椅子上安静坐一会儿就行。第一个孩子看见桌子上摆放着一个罩子,很好奇,他掀起了罩子,里面的羽毛被气流吹得满房间都是。第二个孩子一进去就被一盘诱人的、熟透的樱桃吸引了,还拿了一个最大的放进嘴里,可是里面全是辣椒。第三个呢,看到桌子上有个抽屉没有锁,就想拉开那个抽屉,结果刚把手放在抽屉把手上,就响起一阵铃声……前三个孩子都被赶了出去。只有最后进入房间的男孩儿哈里在房间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动。半个小时后,老绅士满意地告诉他被录取了。老绅士问他:“屋里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难道你不想动一下吗?”哈里回答说:“不,先生。在没有得到允许之前我是不会动的。”后来,哈里一直服侍老绅士,老人去世时留给他很大一笔遗产,他一直过着充实富裕的生活。

无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

2.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

在《读懂人生》一书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的师傅教徒弟理光头。开始时在冬瓜上练习,用理发刀刮冬瓜皮来模仿理光头,徒弟每次练习都有一个坏习惯: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扎。师傅见后说:“请你改变这一习惯。”徒弟笑曰:“这又不是真头,没关系的。”三个月后,徒弟出师。给第一位顾客理光头,理完后,他又照例把理发刀往头上一扎。结果可想而知。

坏习惯常常让人们与幸运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便会终身受害。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儿,因为这个小孩儿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儿不服气:“您怎么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使你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不少人在公共场合不管不顾地抠鼻子、掏耳朵、打喷嚏,甚至随地吐痰,往往给人“这个人真没修养”的感觉,直接影响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难免影响人际关系,为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养成教育的四种方法一、榜样法

1.解释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抹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美妙的故事。18岁的少年海格里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里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里斯成长为希腊人千古传颂的英雄。

海格里斯从美德女神身上看到了美的品质,把美德女神作为榜样,自己也成为英雄。如果他以恶德女神为榜样,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来,古希腊寓言学家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过分。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但是,父母除了给孩子当好榜样,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尤其是同龄的榜样。为什么呢?

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正常的现象。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2.案例

很多人忆及学生时代时,最难以忘怀的往往是那些可爱的伙伴。很多事实也证明,孩子有一个好的同龄榜样,终身受益。

有一位学生回忆自己高中时的同桌时说:我高中的同桌叫赵连城,他和我住一个宿舍,我们每天形影不离,学习、吃饭、睡觉……所有的事情都在一起。我们是当年中考的前两名,他只比我高1.5分。我们是好朋友,也是竞争的对手。他的英语和数学比我好,我的物理和化学比他好,所以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鼓励,当有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另外一个总是鼓励对方。和连城同桌两年时间,其中经历了无数的考试。记得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突然进来,一脸严肃地对大家说:“先把手上的东西收起来,咱们考一下!”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和他的一次较量。我们总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暗暗赛着速度,在考试的结果上赛着分数。一般的时候都是我的速度比他稍微快一点,而他的成绩比我稍高一些。因为有了这个竞争对手,我在高中枯燥的学习中才更有动力。大学四年和连城的联系并不是很多,但是每每打电话时,都感觉到和他的友谊之诚、之真,那些情谊和关爱正是我们的进步之源。

这样看来,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刘邦也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如果孩子能与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充分共享有利条件,就能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不仅是一种学习和竞争,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3.要求和原则“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榜样也是孩子身边环境的一部分。给孩子选择榜样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除了父母外,其他人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也许有人说,那就“择优为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作为孩子的榜样。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呢?

其实,孩子身边的伙伴,哪怕他身上有一点值得孩子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都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刻意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做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

4.操作方法

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2)欲正人,先正己

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3)身教重于言传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最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1)全方位了解孩子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

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2)与孩子多沟通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

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

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

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3)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

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们,所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是不要随便翻家里的东西,要注意用电安全,等等。(4)鼓励孩子和自己的榜样共同进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于孩子各自的局限,常常是你在这点比他好,他在那点比你强,大家各有优势,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以互为榜样,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进步。父母既要鼓励孩子进步,也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被别人身上的缺点或坏毛病影响,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又形成了一大堆,这就背离了初衷。二、训练法

1.解释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这样的话:“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这些练习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练习(也就是训练)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篮球巨星乔丹曾为了一个单手投篮习惯而靠墙苦练三个月,时装模特为了一个台步习惯甚至苦练终身。“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训练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孩子常常不大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此时,良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了。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因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而训练恰恰是最合适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再好的理想,一味地空想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永远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2.案例

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与足够的训练有关。

曾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小时候就得益于父亲将他从“蜜罐”送入“火坑”,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训练,最终得以走向成功之路。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全家宠爱的独子。上小学时,他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因为那里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也不像家中长辈那样百般呵护他。小巴顿很不适应,学习很糟糕,与同学关系也紧张。父亲感觉这对小巴顿的成长不利,于是在他刚刚10岁时,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这所封闭式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型的生活。早晨,只要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凉水洗漱。伙食也就勉强算得上是“粗茶淡饭”……小巴顿简直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更不适应,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学时,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小巴顿瘦了很多。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亲仍然坚持,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这段生活为巴顿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之后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可以想象,若是一点苦头都不能吃,一点委屈都不能受,他怎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怎能耐得住科学研究的辛苦和寂寞呢?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献之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献之仍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母亲见他傲气已经消尽,鼓励他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和父亲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倘若没有这样严格艰苦的训练,恐怕历史上就没有“二王”的出现了。

3.要求和原则(1)“苦练”与“趣练”相结合

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抓住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游玩等机会,提醒和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好礼貌用语。如乘车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售票员递过来车票,最好道一声“谢谢”;中途下车跟朋友分别,要记得说“再见”,等等。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2)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训练的过程是痛苦的,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

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好的习惯。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3)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

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了,还是要反复抓。

4.操作方法

关于如何运用训练法,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结合该书进行说明,供大家参考。(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

如学习洗衣服这项训练内容,要求较高,过程较为复杂,在训练时不妨分为四个步骤:一浸泡,二揉搓,三漂洗,四晾晒。在进行训练之前,最好是先让孩子观察父母是怎样洗衣服的,父母洗衣服的时候应给孩子讲解洗衣服的要领,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再比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说“谢谢”二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注意的细节其实很多。这时,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建议,如:

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只有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

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像不太情愿、应付差事。

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谢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

第四,说“谢谢”时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

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之后,应表示谢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说“谢谢”、“多亏您帮助”,也可以握手致谢,还可以赠物致谢。

表达谢意的方式因人、因场合而异,一定要根据实际,选择最恰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训练才能既规范又不机械。(2)层次分明

由于青少年年龄层次不同,各个年龄段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也就不同。如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时,最好是先训练孩子上车能主动买票、乘车时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伸出车厢外等较为基础的要求,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孩子能主动为乘客让座、为乘客传票等更多的要求。(3)及时检查

只有要求而没有检查,要求就容易落空,因此检查和评价必须坚持经常性。比如训练做作业仔细认真就要天天检查,哪天写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一点也不能马虎,最好是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对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以便一个阶段作一次总结。再比如让孩子养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的好习惯,就要每天检查他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不整齐,发现没有叠或叠得不好,一定要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形成好的习惯。这些工作虽然比较琐碎,但是必须长期坚持。三、层次目标法

1.解释

循序渐进,按步骤进行,是我们做事情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所谓层次目标法,就是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按照层次将较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孩子便能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渐渐养成好习惯。

有的父母过于心急,恨不得孩子在朝夕之间就能变个模样。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到,岂不可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想让孩子一步登天,这非但不能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时间久了,还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和不信任,使养成好习惯难上加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曾经指出: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

孩子不是“标准件”,习惯培养要注意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要考虑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不是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孩子。

2.案例“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往往能帮助孩子获取更多的自信,同时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多才多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把曲子拉得如此流畅时,他说:“我是这样来练习的。每当练习曲目前,必定先了解曲目是由几小节构成。比如,准备练习30小节,一天练习一小节,一个月即可练习完毕。不过,我并非从头到尾依次练习,而是从最简单的一小节开始,第二天,再从所剩的29节中挑选最简单的练习。用这种方法练完整首曲子,不但轻松自如,而且还在练完之后找到了各个小节之间的呼应关系,从整体上理解了这首曲子的境界。”

从心理学上看,这位大学教授的练习法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人总是具有惰性,往往会找出各种借口逃避学习和工作,尤其是有一些难度的学习和工作。而这位教授的方法恰恰满足了人的成就感,每完成一小节,就增加一份信心。

设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不容易,实现目标更难。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天中的每一件事上,不失为一种大智慧。

两次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夺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比赛中,就运用了一种十分巧妙的目标分解方法。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结合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还是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很多时候,孩子做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自己太远,确切地说,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就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3.要求和原则

我们看看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而提出的几条原则。(1)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2)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3)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

4.操作方法(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对此进行了举例说明。根据儿童心理学研究,左右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5岁~7岁。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因此能够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才可以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阶段,7岁~9岁。儿童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间关系,形成直观表象,并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对抽象性,但对非直观、抽象的空间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三阶段,9岁~12岁,儿童能够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据表象、记忆建立其空间关系。从上面的发展规律来看,儿童从小到大,对空间和距离的知觉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要他们理解几何图形结构及其空间关系,要他们理解圆形,老师要先讲解皮球;理解长方形,老师要先讲解电视机等,这样把实物和概念连接起来,他们才能逐渐理解。

孩子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了解、尊重、利用好孩子的成长规律,少走弯路。(2)分层次确定目标

例如,同样是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保持正确姿势,一笔一画地认真写清楚;对于中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不但要认真写,还要尽可能做到整洁美观;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要求他们树立一定的汉字意识,做到写出的字有一定的“艺术性”。有了这样的要求和层次,孩子就比较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容易达到目标。(3)目标分解要具体

山田本一的成功表明,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第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很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了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见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四、家校合作法

1.解释

大家都知道,教育不只是家庭的事,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所以光靠父母和老师某一方的力量,要想教育好孩子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父母和老师的力量,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儿往一处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时,我们也提倡“家校合作”。尤其提倡父母和学校主动配合。父母只有及时与学校沟通,并相互做好配合,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2.案例

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中,有一则《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案例,大意是这样的:四年级学生正在与家长举行《家务劳动承包合同》的签订仪式。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全班学生与家长一一对应,认真商讨起来。有的学生选择了洗衣扫地,有的选择了洗菜、烧饭,大多数学生都选了两三个项目作为承包内容。双方在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校长和大队辅导员应邀担任了双方的见证人,在每一份合同上盖上了公章。老师说:“这次家务劳动承包为期3个月,主要是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劳动岗位,促使大家学本领、练毅力、尽义务,从小懂得信守自己的诺言。我们也希望各位家长积极支持,帮助和督促子女学做家务,同时也应避免给子女过重的负担。希望双方共同履行合同。”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印发了“家务承包中期联系卡”,请班主任走访部分家长,督促家长履行合同。从此,全班同学的家务劳动热情高涨起来,不少人除了坚持完成合同规定的家务外,还主动帮父母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人悄悄地学会了几手“绝活”……

看,很多父母为之头疼的问题,通过家校合作,就变得十分轻松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站在一条线上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有着共同的爱心,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形成合力,争取最大的效果了。

其实,上面的这个案例也是前面“行为契约法”的延伸。通过家校合作,契约也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3.要求和原则

父母与学校沟通配合,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注重协调,并形成教育合力。

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论”,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教育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大于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协调效应。

1+1不会简单地等于2,必须形成合力,才会产生协调效应,也才可能使1+1>2。有很多人常说“5+2=0”,就是讲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相互抵消,没有发挥出作用。

4.操作方法

父母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研究员给父母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具体如下。(1)主动联系

父母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和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父母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告诉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与老师配合,或者获得老师的有效配合。(2)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如果可能,父母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只需突出主题,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即可。

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很多父母在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很要好的朋友。(3)适时、适度联系

父母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

父母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父母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地聊天,最好直奔主题。父母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父母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儿,父母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他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5)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老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老师改正失误的余地。第二部分 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习惯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一、导入部分

1.理念

意志是所有成功的先决条件。

很多人可能常常被这样的情形困扰:每次定下目标,要么在行动之前就将计划抛在脑后,要么一行动就“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究竟是什么让希望化为泡影?

关键在于他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即无论出现什么困难,都不忘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最后成功。

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坚持做到底,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地方等待你。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用了30年,司马迁编写《史记》用了20年……如果没有“做到底”的精神,他们怎么会英名长存?

您可以让孩子也问一问自己:

学习时,我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兴趣和热情吗?能每天都坚持预习和复习吗?会严格地执行学习计划吗……

生活上,我能坚持锻炼身体吗?能每天按时起床吗?能坚持每个星期帮父母做点家务吗……

奇迹的产生,往往源于“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描述(1)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如果您是个有心人,肯定不难发现:有的人梦想一飞冲天,却对简单的事情不屑一顾,结果常常原地踏步;有的人默默无闻,但始终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结果总是能如愿迈向成功。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有一个经典的教育案例: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300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九成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一大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300下”一样,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2)克服急躁,静下心来做一件事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时间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

在《成长的智慧》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保险推销员,在他的退休大会上,有人问他推销保险的秘诀是什么。他微笑着说一会儿就告诉大家。所有的人都企盼着。这时,从后台出来4个强壮的男人,合力抬出一座铁马,铁马颈下挂着一只大铁球。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推销员走上台,没说话,敲了铁球一下,铁球纹丝不动;隔了5秒,他又敲了一下,还是没动。于是他每隔5秒就敲一下,持续不停,但是铁球还是一动不动。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他还没有说话,铁球还是纹丝不动。人群开始骚动,陆续有人离开。推销员还在敲铁球。人愈走愈少,最后只剩下零星几个。这时,大铁球终于开始慢慢晃动了。40分钟后,铁球大幅度摇晃起来,任何人都没法使它停下来。推销员最后说:“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秘诀。坚持必然会有结果。但只有有耐心的人才可以得到这个秘诀。”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审时度势,才能更长久地坚持下去。(3)善始善终,画句号是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事情

也许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数学考试只剩下最后一题,前面的每一个步骤都很顺利,马上就能得出最后结果了,他很高兴,心想拿满分绝对没问题,于是没在草稿纸上演算一下就自信地写下答案,匆匆交卷。可是,他的满分梦破碎了,而罪魁祸首就是那最后的一步!

其实他心里明白,最后的那一步真的非常简单,只要稍微认真点就不可能出错,但他还是错了。

幸运总是降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但也会因为人们最后关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而离去。告诉孩子,从做事开始,再以做事结束,牢牢锁定目标,才能画出圆满的句号。

在《读懂人生》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他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计也全无往日水准。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

有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但如果善始不善终,就很可能使那小小的一步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就好比一个人爬梯子摘树上的苹果,不论他之前付出了多少汗水,哪怕离甜美的果实只有一毫米,也要小心翼翼,蹬稳梯子,伸手去采摘,才能有所收获。若只看到眼前的果实,忽略脚下的梯子,得意忘形,摇摇晃晃,那他很可能会摔得很惨,让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4)越挫越勇,在磨难中寻找勇气

磨难本身不是好事,但如果能在磨难中百折不挠、越挫越勇,那么,它就是财富。

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爱迪生为试制灯泡的灯丝就试用过几千种材料,其中的失败足以让他放弃此试验,但正是“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获得了“光明使者”的称号。如果爱迪生试过几种材料后就打道回府,那么发现制灯丝的最佳材料的将是另一个人了。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多次考试不及第后,开始用写作向生活挑战,终以《聊斋》名扬天下。如果蒲松龄考试失利后不去著书而去务农,恐怕浩浩青史会失去几分灵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将军,在一次兵败后,做了自我调整,后来他重振旗鼓,打败了对手拿破仑。如果威灵顿将军兵败后愤懑自杀,恐怕历史上就会少去滑铁卢战役的著名史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据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说的一句话常常被人引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想了又想,但有99次的结论是错的,不过,第100次总算对了。”由此可见,在挫折面前,越是勇敢地坚持,越能稳健地站立。二、21天训练方案

1.训练要点(1)保持适当的节奏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面对再严峻的困难也不退缩。

但,提倡坚持不等于主张蛮干。

就像是长跑,起跑时冲在前面,并不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如果起跑过猛或过于用力,一味赶超,很可能跑到中间就体力不支了。长跑最重要的是在耐力的基础上保持适中的节律,这样到最后还有力气冲刺,反而能取得好成绩。

要做好事情,需要一步步来,需要每天坚持积累。而不是一想到做什么事情,就恨不得马上做完,甚至还占用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可没过几天就没了兴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适当的节奏因人而异。比如同样是“坚持锻炼身体”,对于身体素质好的人来说,每天早晨跑3000米,下午打一场篮球,每周末登一次山可能是较为适当的节奏;而对于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人,可能每天跑1000米,每周游一次泳更为合适。(2)及时巩固成果

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养成习惯。但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困难找上门的时候,要想继续坚持下去,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获得勇气呢?

最好的手段就是告知他们经常总结,及时巩固成果。比如孩子平常的学习,如果能做到每周、每月、每日都有一定程度的总结,考试的时候自然心中有数;但若是平时不注意总结和复习,要考试了,就会觉得知识像一团乱麻,成绩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孩子及时总结取得的成绩,才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一定能有所进步。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克服它。这样,面对挫折,他们才会更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定能转败为胜。

习惯培养中的反复是正常的,困难更是在不经意间时常出现,越是接近成功,越需要更强的毅力和坚持,否则便会“功亏一篑”。(3)静心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必须要坚持到底,永远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付出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才能最终收获胜利的美果。

但静心并不容易,对青少年来说更困难。但仍然需要他们努力去做。取得成绩不张狂,遇到困难不急躁,经受失败不自暴自弃。告诉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把成绩看淡些,把困难看开些。如果孩子实在安静不下来,可让他们试一试深呼吸、大声呼喊、长跑、登山这样的活动。

2.方法和步骤(1)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了解不足,所以常常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目标。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努力。

一是要孩子明白自己最喜欢干什么。

祖冲之小时候对读经书很不感兴趣,父亲对他很失望,但祖父却发现了他的兴趣所在,鼓励他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制定了较符合天象的《大明历》,计算出当时全世界最为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制造了灵巧的指南车,成为一名科学家。与兴趣相结合,目标才会更加有效。比如孩子很喜欢打篮球,但你却让他天天去长跑,他一定很难坚持。

二是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有哪些不足。

清楚地认识这些优缺点,能帮助孩子在确定目标时扬长避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目标的制定要量力而行,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而非“不费吹灰之力”或“遥不可及”。在不同的年龄段,目标的层次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每天坚持预习,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当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不但要提前阅读新教材,还要提出问题,写好预习笔记等。

三是让孩子重视父母的建议。

为什么呢?天底下再没有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的人了,父母对孩子的现状(包括他们的兴趣、擅长领域、主要优缺点等)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孩子将目标合理化。

四是让孩子接受老师的指导。

孩子每天有很长的时间和老师在一起,老师的目标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所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了解,更能为孩子的目标制定指出明确的方向。(2)帮助孩子制订可行的计划

计划的力量不容小觑,即使是不太扎实的计划、不够实际的计划,也能鼓励人坚韧不拔。

计划,包括一生的计划、中期的目标以及短期的安排。做事之前制定详尽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早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时间安排既要紧凑,又要有一定的余地。“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除了21天的强化训练,更需要长期的坚持。

二是要让孩子对自己将要达到的目标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适合自己的措施和步骤的具体安排等。

三是父母或老师一起参与,父母和老师经验丰富,常常能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可以帮助监督计划的实施过程。(3)引导孩子付诸行动

没有行动,再美好的目标、再合理的计划都只是空谈。任何人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通常,在计划执行的前期,由于目标相对简单,孩子的兴趣和新鲜感都较为浓厚,所以目标通常很容易实现。但到了计划执行的中后期,他们会发现,实现目标的困难程度逐渐加大,新鲜感也渐渐失去,常常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影响计划的正常实行。此时,不妨让孩子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①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是自己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帮助孩子修炼意志品质。

指导孩子运用自我激励法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关键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高度的自信和自我激励,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会经历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此时必须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打起精神,避免轻易被打垮。

三是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孩子的潜能便能不断地被发掘,向最佳的方向发展。

当然,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光靠自我激励,达到“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目标还是有难度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忘记给他们及时、有用的指导。

②寻求榜样法

谁都不会否认榜样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毅力坚定、坚持不懈追求进步的人,更是孩子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榜样,无疑是为孩子的前进树立了一个标杆。

最好的榜样就在孩子的身边。比如我们做父母的也许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巨大成就,但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勇气,尤其是对孩子更是付出了不懈的爱和帮助。我们就属于能把事情“做到底”的人。

当然,孩子也可以寻求身边同龄的榜样,大家在一起你追我赶,让竞争变成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勇敢、持之以恒的小故事,带领孩子认识一些有毅力、爱坚持的人物,从中获取力量。

③有意吃苦法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物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毅力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能有意让他们吃点苦,磨炼磨炼其意志,他们会更懂得坚持。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可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还可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这与培养毅力是一回事。此外,上学挤公交车,在炎炎烈日下赶路,手捏冰块二十分钟等等,都可以考虑。

有意吃苦并不是要虐待孩子的身体,应该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孩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父母可以参与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孩子“狠”一点。

④竞赛法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如果让他独自完成某件事,他往往一拖再拖,或者干脆中途放弃;但若能给他一些对手,告诉他同时有很多人在跟他竞争,却能激发他不服输的心理,使他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不会轻易服输,青少年更是如此。父母可以运用竞赛法激发孩子不服输的心理,激励他坚持到底。

竞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和要好的同学竞争,也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比如您和孩子同时开始学英语,可以每天比较谁学得更快,掌握得更好,把学习变成竞赛。(4)巩固与小结

良好的习惯需要巩固,否则很可能让之前所有的辛苦付诸东流。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帮助和鼓励孩子及时总结做得好的地方,并改进不足之处,争取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3.训练及评估表格

表格使用方法:“选择目标”、“自我检测”部分由孩子自己填写,“父母评测”由父母填写,“班主任评估”由班主任填写。三、主题延伸阅读假如是这样(一)早上,快到上学的时间了,小东开始洗脸漱口,正洗到一半的时候,他想起要把昨天晚上写的作业放到书包里,如果今天再不带作业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他飞奔到写字台去整理书包。打开书包才想起来,昨天,他为了看动画片决定把几道题留在今天早上写。哎呀,再不动手的话,今天放学就回不了家啦。由于心情急躁,作业进展不大,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可是本子上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时他想还是赶紧去学校问问同学或者老师吧。他来到餐厅,但他的早点却还没有端上桌子。怎么回事?妈妈一早都在厨房忙活,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把早饭做好呢?原来妈妈早上是起得很早,并且很早就开始准备给小东做早点了,可是在打鸡蛋的时候,忽然生出疑问:每天都吃鸡蛋是不是营养不均衡?于是妈妈开始翻看书籍,想为小东做一顿既营养又丰富的早点。书看了一半时,妈妈觉得家里的藏书太不丰富了,根本就没有要找的资料。于是她冲进爸爸的书房,想用电脑上网查找。可是用着用着就遇到了麻烦——死机啦。妈妈对修理电脑一窍不通,只好叫来爸爸。爸爸可是个电脑高手,他气定神闲地坐在电脑桌旁,正准备修理时,手机却响了,爸爸跑过去接电话,原来是他的老同学想要和他见一面。爸爸和这个老同学可是很久都没有见过了,机会难得呀,再说电脑什么时候修都可以,所以爸爸决定先去和老同学见个面。当妈妈回到厨房时,发现小东已经快饿昏了。上学时间就快到了。妈妈只好给了小东一些钱,让他在路上买早点吃。小东无奈地走出了家门。(二)刚出门,小东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卖面包的小摊,一阵阵烤面包的香气随着和煦的微风飘了过来,馋得小东直流口水。他急忙跑了过去,迫不及待地掏出钱来要买面包。面包师傅热情地给小东装好面包,正要递给他的时候,屋里传来了他老婆的叫声:“你快过来帮一下忙吧,我快忙不过来了。”面包师傅是一个十分怕老婆的人,听了他老婆的话以后,急忙跑回了屋。小东在外面等得很心急,可是拿不到面包他也没法走,因为他已经付过钱了。终于,面包师傅从屋里出来了,他看见小东还站在那里才想起面包还没有给顾客,于是急忙一边道歉一边给小东拿面包,可面包已经凉了,凉面包怎能卖给顾客呢?他决定用烤箱再给小东热一热。此时,又来了几个顾客,当面包师傅正要招呼顾客的时候,烤箱传来一阵“嘟嘟”的声音,原来是烤箱里的面包好了。面包师傅想,如果面包不马上拿出来就有烤糊的危险,但他又想招呼顾客。结果面包糊了,顾客也走了。上学已经迟到了,但小东是个好孩子,他还是决定去学校。“今天真倒霉。”小东一边走一边想,手里还拿着一块烤糊了的面包。他拦了一辆出租车想尽快赶到学校。司机师傅的技术还真不错,车子开得飞快。这时司机师傅看见路边有一个鲜花店正在打折,他想今天是他和女朋友认识一周年的纪念日,买些玫瑰给她当礼物不是很好吗?于是他急忙调头,想去买些鲜花。可是他的车调头调得太突然了,和后面的一辆豪华大轿车撞了个正着,由于是上班的高峰期,道路很快就被堵上了。豪华轿车是去机场接×国元首的,但是现在去不成了,司机急忙给总统打电话,可是总统不在,原来总统利用等元首的时间去参加一部电影的首映仪式去了。这个×国的元首可是个重要的人物。小东的国家正打算和他签订一份和平条约呢。这时,×国元首的飞机已经降落,元首走出了机舱发现既没有迎接他的人,也没有迎接他的车。元首在飞机场等了一个小时,他的秘书战战兢兢地告诉他,这个国家的总统没有联系到,听说是看电影首映去了。元首是个暴脾气,一听这话,立刻火冒三丈。“这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我们国家的侮辱,我要立刻回去!看来,问题只能用战争解决了!”于是元首又回国了。(三)小东被送去了医院,大夫开始检查他的身体。“有些内出血,应该马上去做手术。”小东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推到了手术室。几个身穿蓝色大褂的大夫走了进来。“准备麻醉。”主刀大夫说。“抱歉,还没准备麻药呢。”护士长歉疚地说。“刚才不就让你准备了吗?”大夫有些生气地说。“刚才您妈妈不是给您送了两条鲤鱼来,您不是让我收拾去了吗?”护士长觉得有些委屈。“算了,算了,准备手术吧。咱们可以不打麻药,你去拿器材吧。”大夫原谅了护士长,决定马上手术。“不,我不要。我没有病。”小东大声喊道,但是大夫们根本就不听他的解释。“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不会很疼的。”大夫和蔼地对小东说。这时,大夫的助手急匆匆地跑了进来,说:“不好了大夫,器材室里的管理员不见了,说是他的朋友给了他一张球票,他跑去看球了。”“什么?”大夫激动地说,“是冠亚军决赛吗?怎么也没有人告诉我。看来今天这手术是做不成了,把他推回病房吧,明天再说。”于是小东又被护士长推了回去,在楼道里他还能隐隐地听见大夫问他的助手说:“电视直播吧,哪个频道?”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小东开始想他的妈妈和爸爸了。这么晚他还没有回家,妈妈该多担心啊。他想给家里去个电话,他想爸爸妈妈要是知道他住院了,一定会跑来陪他的。他好不容易摸到了护士值班室,里面没有人。他找到了电话,正要拨号,这时外面传来了一阵震天动地的响声。接着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呢?难道是放礼花了吗?可今天又不是什么节日啊。”小东想。这时几个护士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喊道:“赶紧逃命吧,×国的军队打进来了。”“战争,战争开始了!”有人在外面喊。没有人再看管病人了,小东决定赶紧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逃到乡下去。(四)他趁着夜色逃了出来,也不顾路途的遥远向家跑去。等走进家门,发现他的父母也正在为逃跑做着准备。“你怎么才回来?”他的父亲责备地说,“赶紧准备吧,一会儿你张叔叔用车接咱们去乡下。”小东一听,急忙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他既舍不得这个又放不下那个,挑了好一会儿,才泪眼蒙胧地收拾好自己的物品。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终于全家都收拾好了,可是张叔叔的车却没有来。这时炮声越来越近了,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爸爸急忙给张叔叔打电话,原来张叔叔在路上的时候想自己还有几句话应该和家里人交代一下,等交代完后,又觉得应该在路上多准备一些粮食,所以现在还在路上呢。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张叔叔盼来了,一家人刚上车,小东的爸爸和妈妈就觉得还有重要的东西落在家里。于是他们让小东和张叔叔先走,并约定好在城外碰头。(五)妈妈和爸爸下车以后,小东和张叔叔没走多远就被几个士兵给抓住了,并把他们带到将军面前。将军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笑起来让人觉得很慈祥,他对手下的士兵说:“把他们都带下去,给他们每个人一口袋豆子,如果在天亮的时候能把豆子都分好类,就可以活命,否则就枪决掉。”拿到豆子以后,小东暗暗庆幸,口袋里的豆子不多,分类应该很容易。已经很困了,但是为了活命,他还是决定等工作完再去休息。工作进展得很快,他的眼睛也越来越疲劳,终于他想:睡一会儿吧,反正时间还长着呢!他闭上了眼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一个美丽的高山,高山上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凌,他走在那里就仿佛走进了水晶般的世界,冰凌是那样的凉爽,碰到身上凉到心里。小东笑了,凉、凉,突然凉爽中还夹杂着一丝的刺痛。小东急忙睁开眼睛,看见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正在用冰冷的刺刀碰着他的胳膊。“你没有完成任务,马上拉出去。”一个士兵冷冷地说。小东一下子睡意全无。天已经亮了,可是他的豆子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分完。他感到非常懊悔,要是昨晚分完了再去睡,今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求求你们,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小东恳求道。但他还是被两个士兵用力架了出去,小东闭着眼睛,奋力地反抗着,可是根本没有用。(六)“赶紧起来,别折腾了。”怎么会是妈妈的声音?小东急忙睁开眼睛,看见爸爸妈妈正每人拉着他的一只胳膊想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爸爸,妈妈。太好了,是你们。”小东激动地哭着说。“这孩子,今天这是怎么了?赶紧起来去吃早点,上学快迟到了。”妈妈奇怪地看着他说。“上学?这儿没有打仗吗?”小东问。“你睡糊涂了吧,打什么仗,赶紧洗脸去,晚上再也不许看漫画了。”妈妈激动地说。小东急忙跳下床,他看见金色的阳光从窗户外射了进来,一阵阵小鸟的叫声是那么的悦耳。没有可怕的战争!没有穷凶极恶的士兵!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太好了,这只是一个奇怪的梦。但是小东却对自己说:今天我一定要认真地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习惯二:孝敬父母一、导入部分

1.理念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流传了很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春秋时期的仲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小时候他家里很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吃,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东汉时候的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极其孝顺,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19岁的刘霆,浙江林学院一年级学生,他在校外租下一间小屋,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照顾患尿毒症的母亲。

……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怎么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孝敬父母关键在于行动,但现在很多孩子都将其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去做的很少。

您可以回想一下在家里吃饭的情景:

孩子帮助您做饭吗?吃饭前帮助您摆放餐具吗?为您盛饭吗?让您先吃好吃的菜吗?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吗?吃饭时会感谢您的辛苦吗……

如果答案总是否定的,那可真的应该让孩子好好想想,为什么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而反过来他却不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