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22:41:23

点击下载

作者:武三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

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已成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信息素质教育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空前重视。在我国,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列入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开设专题讲座。此后,各高校将信息检索教育纳入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系中,并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了满足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结合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实践,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本书根据财经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围绕经济信息的选择、经济信息检索、经济信息利用与创新等内容展开,突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信息检索利用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内容编写上从基本概念到一般理论、从一般理论到检索方法,既有传统印刷型经济信息检索,也有数字信息检索,既有中外文经济信息检索,又有经济信息分析与合理利用,授人以渔。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本书编著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传统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理论融为一体。本书融传统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理论和方法为一体,试图构建一种全景式的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内容体系,展现信息检索全貌。同时也重点介绍了网络环境中的新变化与新发展,包括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的应用、自然语言的应用、网络信息检索等,符合经济信息检索的实际。

第二,实践性与操作性突出。经济信息检索与利用重在培养用户获取经济信息的实际能力与经济信息利用的创新能力。本书注重实践与利用,对于重要的检索工具和常用的数据库设有检索实例,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有利于引导用户自主学习。

第三,学术规范道德编入教材。学术道德是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主体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根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意见》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的精神与相关要求内容,本书将“学术规范与经济信息合理利用”编成一章的内容,内容包括著作权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经济信息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的途径,旨在教育用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勤奋求知,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本书力求推进信息检索教育,既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教学、研究与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可以帮助用户掌握经济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能,使用户学会获取各种信息和新知识,引导用户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建立一个有效演进的知识体系。

本书内容分为10个部分,1.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2.经济信息检索基础;3.综合经济信息检索;4.事实经济数据检索;5.计算机经济信息检索;6.特种文献信息检索;7.网络经济信息检索;8.经济论文写作与其他;9.学术规范与经济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10.经济信息分析与利用。

本书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1章由白才进、栗荣杰编写;第2章由贾丰溥、武三林编写;第3章由郝雪梅、武三林编写;第4章由武三林编写;第5章由李莉编写;第6章由贾炜韬编写;第7章由武翔宇编写;第8章由芦建生编写;第9章由高洁编写;第10章由武翔宇编写。贾炜韬、武翔宇、张萌萌参与了本书的部分校对工作,全书最后由武三林、白才进、王铁统稿。

本书作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受到了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的重视,也得到了学校教务处和科技处的经费资助,同时得到了山西财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项目经费资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对保证本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也特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还望读者与同仁不吝赐教。武三林2012年8月第1章绪论信息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源。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在不断地获取、吸收和利用信息,不断发展进步,创造出辉煌的人类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作为现在社会中每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关注和重视。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是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和所有教育水平共有的。拥有信息素养不仅能使人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扩展研究,还能使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可以说,信息素养已成为用户在未来时代的生存技能。1.1信息素养1.1.1 信息素养的起源

信息素养概念源于图书馆素养(Library Literacy)。图书馆素养包括图书检索技能、利用图书馆的相关技能与知识的能力,并以此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由于社会上各个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的提供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了,更多的是电子邮件服务、电信服务、数据库服务等。由于所需信息的广泛性,图书馆检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信息需求。另外,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取代传统的手工录入及检索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素养一词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因此,“信息素养”一词应运而生。

信息素养一词源于英文“information literacy”。literacy和information二词从字面上讲有多种含义,导致我国(包括港台地区)对“information”和“literacy”翻译形式有多种,比如“information”可以理解为通知、消息、报告,或者情报、资讯等,literacy是指有文化、有教养、有读写能力,所以国内对“information literacy”的翻译有信息能力、信息素质、信息素养、信息运用能力、信息活用能力、信息力等,也有翻译为情报素养、资讯素养的。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性,有一些学者对于信息素养、信息素质、信息能力这几个词从汉语语言学、哲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加以阐述,力图对素养、素质、能力加以区分,以便使用一个更适合我国的词汇。比如皮介郑在其博士论文《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中,对我国的若干学术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来统计哪个词汇出现的次数多,还翻阅多本词典,来确定哪个词汇更精确,最终皮介郑博士还是倾向于信息素质一词。

也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内涵,而信息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二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我国国内,多数学者认为信息素质、信息素养等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翻译的差异而已,目前大部分英文文献都使用“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词组,但也有文献使用“information skills”、“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者“information fluency”、“information abilities”、“information capacity”、“information power”。这些词组的含义都是信息素养,没有实际的差别。1.1.2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专家和机构都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定义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他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2)Lenox,Mary F.和Michael L.Walker认为,广泛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是具有把从书本、电视屏幕、海报、图片、其他图画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则必须培养学生对呈现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别、选择、分析其排列的能力。(3)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及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样的看法目前已形成一种共识。除美国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观点大同小异,ACRL提出的高校信息素养标准在美国已被广泛认可和接收,英国、澳大利亚等根据国情,稍有补充和修改。

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对信息素养的正确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能够明智地选择信息资源;(2)对各种复杂信息有效地检索和使用;(3)能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并能充分利用有用信息;(4)具有对信息进行主动鉴别,有区别地对待信息的能力;(5)有效地传递信息的能力。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意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1.1.3 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可以将信息素养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几方面。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个体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体现在对信息具有价值的自觉认知及敏锐的判断和分析上。人们的信息意识对其信息行为必然起着控制性作用。一个人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就能形成自觉的信息意识,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使其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信息行为的效果。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非常明确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他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很强,并且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人们信息意识对其信息行为必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具备的能力的总和,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有效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原理和知识,并运用这些工具去利用、管理和评价相关信息。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们所具有的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和利用信息知识、操作信息活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能力、生成信息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信息的能力。(1)获取信息能力,是个体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有效地搜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搜集和选择能力是关键。(2)生成信息能力,是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其简洁顺畅,具有特色。(3)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是指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以计算机、手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等。(4)创新信息能力,是指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收集信息,观察与研究各信息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预测、新设想,产生新的信息增长点,创新新信息。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开发信息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第三,处理好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总之,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导。1.1.4 信息素养的特点

同信息素养的含义密切相关的是信息素养的特点,明确其特点既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信息素养含义的实质,也有助于明确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1.信息素养的普及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的生产资源,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没有年龄、职务上的区分,没有绝对权威,人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甚至通过自学就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善于把人生经历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过程,日常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如查找资料、通信交流、网上订票购物、学生上机选课等,人们遇到问题便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求答案和帮助,因此,它具有普及性。2.信息素养的知识性

知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知识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要把无序的信息经过整理转化成为能够理解的有序的知识,还要把知识变为智能而作用于人类社会。知识对人的信息素养的影响,取决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广度能够提高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有利于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建立有机的联系;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够提高对信息的筛选和跟踪能力,有利于从浩瀚的信息中采撷到真正有用的信息;运用知识能力能够提高对信息的改造能力,信息只有成为知识后,它的传播才会更加有效,才会更有利于知识的提升。3.信息素养的实践性

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是指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和评价过程及最终体现都在于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操作上。就信息知识的掌握而言,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信息技术理论付诸实践,才能使人们对信息知识与技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操作与实践,才会逐步提高,从而形成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4.信息素养的创新性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创新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个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力量大小的标尺。创新性是信息素养的生命活力。信息素养的创新需要萌生,而现实生活之中人生充满问题、欲望和反省,没有一项答案能让人满意而止步。现实生活的大变动,总是不断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要求,同时要求人们通过发展自身去适应这样的变化。信息创新的基本特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特定社会取向,使之持有政治特色;二是特定区域的取向,使之存有文化特色;三是特定价值利益取向,使之具有经济特色。而善于形成信息创新的个性特色恰恰是创新的力量所在。5.信息素养的发展性

信息素养的发展性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信息素养必然会不断地提高与发展,永无止境。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涵越来越丰富,由最初的强调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能力,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等各个方面,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将会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很快就会被新的功能更强的技术、软件所取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这不仅将有力地促进人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且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还将有效地促进人们的全面素养的提高。1.1.5 信息素养的评估

信息素养能力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特质,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信息素养评估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个人和组织等进行的综合信息能力的考察过程。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1.美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美国是信息素养研究和实践较早的国家,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阶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几种典型的信息素养教育有以下几种:基础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等。因为本书的面向群体主要是在校学生,因此,我们只对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做重点研究。

2000年1月,美国高等教育图书馆研究协会(ACRL)在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召开了美国图书馆协会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见表1-1),并且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它贯穿于从一级知识到所有学科的学习,各种学习环境,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其调查学习的范围,最终成为能够自我引导,承担自我学习的人。表1-1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是美国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评价的工具,也为在整个高等教育环境下探讨信息素养提供了一个框架。自发布以来,该标准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并且,该标准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到目前为止对图书馆教育与高等教育界两者都“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其精华在于: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公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绩效的评估而不是对某些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掌握,强调信息技术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和创新意识。这些有关信息技能的标准经过后来多次的修正完善已经比较成熟,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定位明确,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科学性、前瞻性和普及性,为我国构建本国的相关标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2.澳大利亚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在2000年10月27至28日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图书馆员协会(CAUL)制定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评估框架》,该标准框架是在美国《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其基本框架分为七个大类,包括25个指标,102项指标说明。见表1-2。表1-2 澳大利亚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续表3.英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1999年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学会(SCONUL)提出了信息素养的七个标准,这个标准以图书馆基本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能力标准模型。该标准将信息素养的七个标准,按照由低到高,分为值得关注级至专家级五个层级,见表1-3。表1-3 英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

纵观以上国外几个有代表性的信息素养标准,我们发现:标准的制定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针对本国的在校学生。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标准的制定为测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依据,也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这些标准的制定者都是享有很高威望的学会或专业机构,同时广泛吸纳各学科专家参与,使得这些标准体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因而值得世界其他国家借鉴和参考。4.我国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在我国,信息素养评估标准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还只是有部分专业人员和学者在做,没有专门的标准体系研究机构,可操作性更无从谈起。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市文献检索教育研究会的课题成果《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对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衡量依据,其框架如下:

维度一: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和力量。

维度二: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维度三: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维度四: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且把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维度五: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维度六: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一员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

维度七:具备信息素质的学生了解与信息检索和利用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

可以看到,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与我们之前介绍的信息素养内涵是一致的,但是其基本框架仍然可以作为其他地区制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时的参考。

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1.2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素质,因而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全体公民。在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又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那些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和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领域和问题,也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如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组织、社会培训、各种组织内部的在职教育等。但迄今为止,以国家力量开展的系统的规模化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仍然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其效果和影响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所远远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探讨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的培养时,其重心必然是学校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而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目前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实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学生范围内。1.2.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能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创作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人类文明进步离不开创新,在现代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造力开发更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创新能力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信息环境中,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其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一基础素质。

信息素养是人类跨入信息社会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信息时代对人类的一种高要求,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要的技能。信息素养倡导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范围广泛、以发展为动力的信息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获取、利用和共享,从而使个人、群体和民族都能发挥潜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质量的目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获取广博知识的信息意识、自主的创新意识和非常的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

实践证明,人们对知识的拥有关键不在于记忆的多少,而在于分析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创造是以一定的信息过程,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完成的。一项研究,往往是从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对假设进行论证、推理,最后到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就是经历了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乃至表达信息的过程。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将获取的有效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利用信息去思考、辨别、判断,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这个思考、判断的过程正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吸收、分析形成一种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这正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时所需要的过程。人的思维活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人们获取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材料,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应该是一种升华的、超越式的、具有新的效益的体系。信息素养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拓展思路,激发创新欲望,增加创新兴趣。信息素养能使人的思维更具联想性。人们在进行分析和综合时常会以联想的方式来运用过去的分析标准和综合方式,在分析综合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分析标准和综合方式,这也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信息素养是创新的基础。1.2.2 信息素养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人类因创新而进步,社会因创新而发展。高等学校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信息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在学校教育中,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它可以使学生们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蹊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积累,只有拥有广博的信息源,才能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产生灵感,点燃创新的火种。2.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其自主学习,据有关研究,人们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的5%~10%,其余90%~95%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得。所以说,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终身要求。学生要具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检索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并能以灵活的方法突破学科界限,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获取、分析、研究、利用,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有所突破,为进行新的创造活动做知识储备的火种。这既是创新活动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3.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实践

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消化、吸收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评估信息的有效性、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吸收新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科研方向与项目进行创新实践,并通过主动地寻找、发现和捕捉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在充分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4.信息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科学素质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等。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上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见,获取和阅读信息资料的重要性。若不提高自身有效获取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资料的能力,往往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更谈不上科研效率了。因此,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将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的科研素质。1.2.3 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重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具备比较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信息开发与知识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必备的条件之一,在学校教育中,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且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拥有“信息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正在逐步成为对现代学生的基本要求。2.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形势发展的要求

放眼全球,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而我国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已经相对滞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作为最重要的信息素养培养基地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如今,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高校应加大信息素质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才能与国际接轨,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3.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现代的高等教育提倡培养知识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除了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快速捕捉所需信息、引申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自我超越、自我学习和勇于开拓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短,一个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具有继承性的只有不到10%,其余90%以上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因此,高等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人生长河中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技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4.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敏锐的创造力,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信息素养是知识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发现、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知识的获得往往借助于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同时充分利用一切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加工获得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它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信息的加工利用得以实现的。知识型人才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信息素养在发展个体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性潜力方面都具有启迪、导航的作用。5.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又不断涌现,为适应这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要求当代学生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予以更新和补充,不断深化自己的原有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

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我国各级各类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把“信息素养”作为教学新的立足点,由传统的知识积累型(即信息储备能力)向能力型(即信息提取能力)发展,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大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在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积极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思考题

1.简述信息素养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2.信息素养具有哪些特点?

3.请比较美国信息素养与英国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异同。

4.信息素养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5.试述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意义。参考文献

[1]黄英惠.大学生信息素养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瞳.信息检索与利用[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 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11-119。

[6] 刘丽.学生信息素养评价问题研究[J].情报学理论.2009(2):51-52。

[7] 王雯.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最新动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4):119-121。

[8]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21):115-121。

[9] 李明珍,曲长生.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23):121-127。

[10] 石建政.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构建[J].现代情报.2005(17):136-141。

[11] 段怡.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构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8):32-39。

[12] 夏旭,贺维平.中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3):141-145。

[13] 李晓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标准[J].图书馆建设.2001(6):132-137。

[14]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12):108-113。

[15] 邹志仁.试论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6):75-81。第2章经济信息检索基础2.1信息检索概述2.1.1 信息概述1.信息的概念

信息一词的拉丁词源是informatio,意思是通知报道或消息。英语为information。美国的《韦氏大词典》把信息描述为“在观察中间得到的数据,新闻和认识”。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Claude E.Shannon)从通信系统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N.Wiener)对信息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存的名称。在中国,信息一词古已有之。在历史的长河中,“信息”一词一直是“消息”、“情况”的同义词。例如南宋陈亮在《梅花》诗中曰:“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水浒》四十四回中有,宋江大喜说道:“只有贤弟去得快,旬日便知信息”。信息一词广泛运用则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中国学者钟义信对信息的解释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的一种属性。我国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这样给信息下定义:“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形式或运动状态,信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信息所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减少”。

信息一直是被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信息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人们的研究点不同,对信息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广义地说,信息应该是通过信号传递的消息。狭义的信息概念主要指进入认识领域和传播领域,可以被理解或被接受的消息、情报、知识、事实、数据等。从哲学角度看,信息是物质世界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事物发出体现它存在和运动状态的信号和消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信息的概念不断明晰和深化。人类正是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各种事物,从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如今信息的概念广泛深入到其他学科领域,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信息的概念给予不同的解释,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信息概念是: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2.信息的分类

由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理解及判断能力不同,信息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信息的广义内涵可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从哲学的角度可分为客观信息、主观信息;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可分为非生物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从信息源和传递范围可分为社会信息、非社会信息;从人们的感知方式可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从信息的意义可分为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伪装信息、不定信息;从信息的媒体形式可分为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动漫信息等;从信息所产生的时间不同可分为昔时信息、现实信息、未来信息;从信息对主体效果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干扰信息等;从人类对信息的认识逻辑层次,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这种分类是现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语义信息的构筑是未来Web的理论基础。3.信息的特征

信息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普遍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只要有事物存在,就有其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存在着信息。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一位美国科学家用精彩的语言表述了这三大要素的关系: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2)存储性。信息必须依附于—定的载体(声波、电磁波、纸张、磁性材料、化学材料等)才能流通和传递,否则,信息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人类可以利用不同的载体存储信息。由于信息的存储,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保存,人类文明得到延续,使人们总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造新的文明。(3)传递性。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当物质运动时,信息也就随之运动。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从时间或空间上的某一点向其他点传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近及远,从古至今。信息的传递亦可是无意识的自然传递,如天空乌云密布向人们传递着雨、雪即将来临的信息,地震向人们传递地球板块运动的信息;也可以是有意识的人为设计活动,如出版图书期刊,拍摄、制作电影等。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传递。由于信息的传递,才出现充满生机和千变万化的世界。(4)共享性。信息与物质不同,信息交换不仅不会失去原有信息,而且还会增加新的信息,这种特性是信息的共享性。不同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或地点,或不同时间或地点利用同一信息,不需要任何限制条件。如一部电影可以同时被众多观众欣赏;Internet上的信息,不管多少人查阅、多少人利用,都不会损失或减少,相反,在信息的利用中会产生新的信息。信息共享极大地缩短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人们追求信息的目的在于共享,在共享和利用的基础上创造。(5)时效性。信息从发出、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间隔及效率即为信息的时效性。由于客观事物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那么,表征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必然随之改变。现今社会,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不断更新,新信息日益丰富,信息的使用周期日趋缩短,要实现信息的价值必须及时、有效地搜集和利用信息。一般来说,如若不能及时把握和运用新信息,信息就会失去新颖性,信息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甚至毫无价值。然而,有些信息年代越久远就越珍贵、越有价值。如古农文献,有利于研究农业发展历史;生物科学年代久远的文献,对研究物种起源价值不菲。了解了信息的时效性对收藏、开发和利用信息大有裨益。(6)开发性。信息是一种可开发的宝贵资源,存储与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开发信息资源。人们正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的占有和使用已成为国家兴衰和个人成败的关键。谁优先掌握了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文献的种类

文献信息通常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文献种类的划分为两种,具体为:(1)按文献载体形式划分为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机读型文献;(2)按文献的出版类型划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会议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产品技术资料、技术档案、政府出版物。2.1.2 信息检索的概念

信息检索也称情报检索,是根据特定的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对于信息用户来讲,信息检索仅指信息的查找过程。2.1.3 信息检索的类型

信息检索的类型划分主要按检索对象的性质和检索方式来划分的。1.按检索对象的性质划分

从检索对象的性质来看,存在有三种类型的信息检索,即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1)文献检索。文献检索(Document Retrieval)是指查找用户所需文献的线索或者原文的检索。文献检索是一种相关性检索,检索结果是某一专题的文献线索(文摘、题录),一般要经过阅读文摘后才能决定取舍。文献检索主要是利用二次文献进行,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文献检索是信息检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类型。(2)数据检索。数据检索(Data Retrieval)是指查找用户所需特定数据的检索。例如查找某一公式、图表、化学分子式、设备型号、参数等。数据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主要是利用各种词典、手册、百科全书、年鉴等参考工具书进行,也可以利用专门的数据库进行检索。例如查找“菲亚特公司新款汽车发动机的型号和性能参数”、“山西今夏蔬菜最新价格行情”、“今日各大股市和黄金市场升跌指数”等。(3)事实检索。事实检索(Fact Retrieval)是获取以事物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而集合生成新的分析结果的一类信息检索,以从文献中抽取的事物为检索的内容,包括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情况,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事实与过程等。针对查询要求,事实检索的结果需经检索系统或人工分析、比较、评价、推理后再得出,是一种不确定的检索。例如查找“美国9·11事件发生的经过与结果处理”、“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哪一个”等均属于事实检索。当然,在事实检索的对象中既包括非数值信息,也包括一些数值信息,故很多时候在介绍查找事实数据的检索工具时,将数据检索与事实检索工具统称为事实数据检索工具。2.按检索方式划分

按检索方式分为手工检索(手检)和计算机检索(机检)两种方式。(1)手工检索:即用人工来处理和查找所需信息的方式,多利用各种检索工具的印刷版来实现(如印刷型的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手检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直观,不需要辅助设备,但速度慢,漏检严重,查全率受信息资源设备数量的限制。(2)计算机检索:广义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就是将大量的文献资料或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机读载体上,建成机读数据库,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库进行检索的信息检索方式。与手工检索相比,计算机检索速度快,效率高,查全率高,不受时空限制,检索结果的输出方式多样,但查准率与网络及数据库质量的高低直接相关。随着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检索是我们获取信息主要利用的检索方式。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包括联机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系统。2.1.4 信息检索的特性1.信息检索的相关性

情报学家切尔内认为:所谓相关性,是指信息检索时规定的一篇正文与表示信息提问的另一篇正文的符合程度。福克斯把相关性定义为:属于不拘泥于提问词的论文方面或主题领域的,并由该领域的人们一致确认的文献。国内信息界认为:相关性表明用户是否认为文献与提问吻合。在信息检索中广泛地存在着相关性的问题。2.信息检索的不确定性

信息检索系统并没有直接处理原始文献和原始用户需求,它提供的只是文献表示和查询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标引和检索词选用的准确度问题。而实际上,在标引和检索词的选用中都存在不确定性:标引的不确定性是指不同标引在给同一篇文献进行标引时会选用不同的标引词,即标引词选用的不一致性。检索词选用的不确定性是指候选检索词集不止一个,而是多个,检索过程具有试探性;系统依次选用词集进行检索,直到检索出或在失败中放弃查找。上述两种不确定性作用于检索系统,使得信息检索具有不确定性。3.信息检索的逻辑性

信息检索作为信息管理的核心,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在检索语言方面,检索词表作为检索语言的典据性文本,其自身编排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检索策略的研究方面逻辑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所谓检索策略是处理信息检索提问的逻辑与查找步骤的科学安排,正确的检索策略优化了检索过程,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检索效果,获得具有高相关度的文献。但是如前分析的,检索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点决定了检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检索过程中能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反馈和调节以尽量减少检索失误,直接影响到检索的成败。其中系统——用户之间交互的接口功能与检索策略的逻辑性更是关键。2.1.5 信息检索的发展

信息检索(Retrieval Information)也称情报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储存起来,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的过程。广义的信息检索包括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它作为一项行为早已有之。但在20世纪70年代是由穆尔斯(C.N.Nooers)首先提出的。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手工信息检索阶段

信息检索起源于参考咨询工作,正规的参考咨询工作是由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于19世纪下半叶首先发展起来的。参考咨询工作产生的标志是1876年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大会。1883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首次设置了专职参考馆员和参考阅览室。

20世纪初,多数图书馆成立了参考咨询部门,主要利用图书馆的书目工具来帮助读者查找图书、期刊或现成答案。随着文献的激增和读者需求的增长,逐渐发展到从多种文献源中查找、分析、评价和重新组织信息;“索引”突破了以前的狭隘范畴,成为独立的检索工具;到20世纪40年代又进一步包括回答事实性咨询、编制书目、文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提供文献代译等。信息检索从此成为一项独立的用户服务工作,并逐渐从单纯的经验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机械信息检索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各种机械装置进行信息检索的机械系统,是手工检索向现代信息检索过渡阶段。机械信息检索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1)机电信息检索系统。使用诸如打孔机、验孔机、分类机等机电设备记录二次文献,用电刷作为检索元件的信息检索系统。(2)光电信息检索系统。使用缩微照相记录二次文献,以胶卷或胶片边缘部分若干黑白小方块的不同组合作检索标志,利用光电检索元件查找文献的系统。

机械信息检索系统利用当时先进的机械装置改进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方式,通过控制机械动作,借助机械信息处理器的数据识别功能代替部分人脑,促进了信息检索的自动化。但它并没有发展信息检索语言,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对固定的存储形式进行检索的工具,而且过分依赖设备,检索复杂,成本较高,检索效率和质量都不理想。机械信息检索系统很快被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取代。3.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年以前建立的信息检索系统,其工作方式是传统的批处理检索方式。这一阶段的数据存取与数据通信能力都比较差。

第二阶段:1971年以后,产生并发展了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如OCLC、Dialog在线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联机数据库集中管理,具有完备的数据库联机检索功能,但其数据通信能力较差。

第三阶段:以Internet的出现为标志,系统大多采用分布式的网络化管理,其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数字形式表达、多媒体和多载体、内容覆盖广、分布无序、难以规范化和结构化、内容特征抽取复杂、用户界面要求高等。这些特点导致了信息处理从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如体系结构从终端主机方式到客户/服务器结构方式,网络环境从局域网到Internet等开放网络、应用接口从封闭界面到(World Wide Web,WWW)等、信息结构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系统功能从单纯信息检索到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等。这些变化促使信息检索技术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的需要。

目前,信息检索技术正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传统信息检索向全文文本、多媒体、多载体、多原理等新型信息检索的发展,在深度上提高管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如探索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检索、自动文摘、自动分类、自动翻译及数据挖掘等;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分布化,面向Internet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在广度上提高管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2.2经济信息概述2.2.1 经济信息的概念

经济信息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征和变化的反映,是对经济活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也就是说,经济信息存在于各种经济指令、统计数据、情报资料和一切经济活动中,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特征和变化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经济信息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1.从信息的角度看,经济信息是一种具体的和特殊的社会信息(1)经济信息是具体的信息。经济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它除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在属性上,表现为质、量、度;在时态上,存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反映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经济信息不仅包括经济运动的直接情况,如生产量、质量、品种、市场供求、消费水平、购买能力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制约和影响经济活动的社会因素、科学技术、自然现象等。(2)经济信息是特殊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除经济信息外,还包括人口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卫生保健信息、环境保护和治理信息等等。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从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随之经济信息也就相对独立于社会信息之外了。经济信息与其他的社会信息不同,它同物质产品(服务)和信息产品(服务)的生产、分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生产性。2.从经济的角度看,经济信息既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又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1)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反映。经济活动与经济信息是“形”与“影”的关系,“形”为“影”之源、“影”为“形”之兆。因此,经济活动的有关分类和组织,也会反映到经济信息的相应分类和组织中来,而对经济信息的研究和管理,则有助于研究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本身。经济活动有生产力方面和生产关系方面,与此相适应,经济信息也有生产力信息和生产关系信息两大类。经济活动划分为宏观和微观,相应地经济信息也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总之,经济活动怎样细化,经济信息随着可有同样的细化。(2)经济信息要为经济活动服务。利用经济信息,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正确认识经济活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调控、监督、组织、实施和评估,使它能够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都需要依据经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信息畅通是顺利进行经济活动的必备条件。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进行正确的决策,决策不能没有信息。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和数量充分的经济信息就能达到完善决策使经济活动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目的。2.2.2 经济信息的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1.经济信息的组成要素

经济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样,是由若干特定要素构成的。一般说来,经济信息是由五大要素构成的:

第一,反映客观经济运动变化和特征的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人工语言)。客观经济运动总是不断变化的,呈现出各种不同特征,因而反映这些变化和特征的经济信息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以便被人们接受、加工、传递和储存等。表达经济信息的语言,既是经济信息的表现形式和工具,也是经济信息一个基本要素。

第二,传递。经济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样,都具有可传递性。经济信息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交往中所产生的那部分信息,这些信息只有在交往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各种方式的传递,才能被人们所感知、所接受以实现其全部功能。如果不包含传递这个要素就不能构成我们所说的经济信息。

第三,物质载体。经济信息具有与物质载体的不可分性。经济信息实际上是经济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构成的一个整体。任何经济信息都必须依附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由物质载体来进行传递、加工、储存。没有物质载体的经济信息实际上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