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八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9:00:27

点击下载

作者:洪应明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菜根谭(第八卷)

菜根谭(第八卷)试读:

菜根谭与处世

第五章名利篇守一时寂寞,免万古凄凉【原文】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释义】坚守道德操守的人,可能会有短暂的孤寂;但是那些依势弄权的人,将会遭受长久的凄凉。那么,一个心胸开阔的聪明人,就应该既能看见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又能想到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都宁可忍受短暂的孤寂,而不愿遭受长久的凄凉。抛荣禄,隐居山林

刘玄英,字昭远,五代时期的人,祖籍燕山,自幼酷爱读书,少时就熟读经籍,通晓历史,后在燕主刘守光手下为相。

一天,刘玄英下朝回家后,忽然来了一个道士,刘玄英礼貌地款待了他。当问到士姓名时,道士也不回答。玄英不但不介意,还让仆人遵照道士的吩咐取来十只鸡蛋和十枚金钱放在桌子上。道士将鸡蛋和钱币间隔累叠,摆成宝塔模样。刘玄英当然知道这是“累若危卵”的寓言,看到此处他已经猜出道士的意思。

但是他没有说话,只听道士说:“长期处在荣禄之中的人,就如同身在忧患之地一样,其危险性要远远超过累卵。”说罢,把鸡蛋、钱币纷纷击碎,飘然离去。

刘玄英完全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当即命人打点行装,没有携带任何金银物品,第二天凌晨捧着相印上朝辞官,携带家眷离去,只留下一首诗云:

抛离火宅三千指,摒去门兵十万家。

刘玄英辞去宰相之职,开始远游,他在两年的时间里走遍了泰山、华山等名川胜迹。据说他从吕岩学道,又结识张无梦、钟放、陈挎诸位方外高人,后隐居在代州的凤凰山中。

市声喧哗,物塞祸伏,人与物互相损伤。鉴于此,通晓事理的有智之人不会依势弄权,而会更注重自身的精神价值。远功名,受赏不独贪

冯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他有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他跟随汉光武帝刘秀征战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是汉光武帝中兴时的杰出统帅。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肥封赏让给部下,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他有帅才,却从不使气,虽战功赫赫,却仍低调做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大司马刘秀率王霸、冯异等将领历经艰险,攻克邯郸,擒斩王郎,平息叛乱。

在这场战争中,冯异突破重重阻碍,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衣食,解决前方将士的饥寒问题,使将士饥寒俱解,恢复战斗力;刘秀率军行至南宫时,正逢大雨滂沱,寒气逼人,又是冯异四处奔波,取薪燃火,供将士取暖烘衣,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使官兵衣干腹饱,重上战场。将士们不但能吃饱穿暖,而且还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官兵士气大增,最终攻克了邯郸,叛乱得以平息。

邯郸之战,刘秀大胜。在这一战争中冯异可谓功勋显赫,刘秀赞扬他“功勋难估,当为头功”。可是就在别人等待论功行赏时,他却在阴凉处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即使这样,刘秀当然也不会忽略战功卓越的英雄,但是冯异却拒绝一切封赏,实在推托不掉时,便建议将此功让给表现突出的战士,将赏银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

冯异的做法,使他调动起部下来得心应手,部卒愿意为他效力,同级之人佩服他,而且汉光武帝刘秀也很欣赏他这种淡泊功利、没有贪欲的性情。

做人的智慧

华丽光彩的物质生活,常常撩动着很多人的心,诱发出很多人的欲望。很多人因为它迷惑了情志,腐蚀了头脑,失去了自我,总是为了它而忙碌奔波,劳形伤神,这样受物欲的掌控真的很不值得,所以要学会放下这些让你形神俱伤的东西,从而轻松坦荡地生活。英雄可让千金,贪夫誓争一丈【原文】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飧,位分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释义】看中道义节操的人,可以把千乘兵车的大国让给别人;而贪得无厌的人,一文钱也不会让与别人。如此看来,人的品德的确有天壤之别,然而,如果一个看中道义的人喜欢沽名钓誉,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喜爱钱财,这两者在行为上没有任何区别。一个帝王治理国家,和一个乞丐乞讨一日三餐,从地位来看,确有天地之别,然而,在皇帝冥思苦想国家大事和乞丐哀声乞讨时,他们的艰苦情形有什么差别呢?贪金钱,父子同受罪

高恒,是乾隆年间大学士高斌的儿子,其姐姐又是乾隆皇帝的慧贤贵妃,因为这层裙带关系,他年轻时就做了高官,户部主事、郎中、长芦盐政、两淮盐政等官他都做过,尤以盐政时间为长。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食盐历来实行官家专卖。所以,主管盐政的官僚,一直是财源滚滚。

高恒的堂兄高晋,也是官运亨通。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被调为两江(指江南、江西两省,后江南分为江苏和安徽,但三省仍合称两江)总督。按照当时的律法,哥哥做了两江的总督,担任两淮盐政的高恒必须回避,所以,他在高晋上任的同时被调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虽然不再做盐政,但是他还不时地插手盐政。两年后又改任吏部侍郎,他仍然过问盐政。

乾隆皇帝那时每年都要南巡,每次南巡都由盐商出钱为他建造行宫。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而且每年的费用都在增长,因此,造成以后征缴困难的情况出现。这时,高恒想出一个办法,他替盐政上书说:如果每年从盐税中预提四十万两作为皇帝南巡的费用,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征缴困难的情况了。很明显,这笔钱是为皇帝享乐用的,乾隆当然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这个意见。但在这之外,高恒向盐商收公使钱,就是让盐商每四百斤盐出银三两交给政府,但是这笔钱根本没有上交到部里,而是装进了高恒自己的腰包。

后来,两淮盐政尤拔世上书揭发了这件事情。乾隆非常气愤,立即罢免了高恒的官,并且将高恒交给刑部调查,结果证实了高恒的违法行为,乾隆帝定了他的罪。

当时,高恒的儿子高朴时任山东漕政官,但他并没有因为父亲犯罪而受到牵连,相反,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还被提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皇帝当时还召见他,给他以勉励。

高朴只贪图安逸。在其位不谋其政,更部上书要求撤他的职,但是乾隆帝不同意,还让吏部对他宽大些。乾隆皇帝有一个专门记载大臣功过的笔记本,太监高云从无意中把这件事情泄露出去了。高朴听说后便奏了高云从一本。乾隆皇帝因此便更加喜欢高朴。有人揭发高朴的不轨行为时,乾隆帝也总是偏袒他。

因为有乾隆帝的偏袒,高朴更加不顾法纪,贪婪无忌。

一次,高朴去叶尔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办事,得知距叶尔羌四百里的密尔岱山产玉,但该山早已被封禁。于是,他就上书乾隆,请求每年开采一次,很快得到批准。于是,高朴便役使众多回民采玉,开采出来的玉也不交回政府部门,而是卖掉,把钱归为己有。后来,有人向乾隆揭发此事,乾隆派人调查,结果确实如此,因此下令抄了他的家。从他的家中不但抄得了他私藏的金玉,而且还抄出了他私藏的黄金五百余两,银约两万两。

这次,乾隆帝丝毫没有顾及高朴是贵妃的侄子,派人把高朴带到殿上问:“皇后的兄弟犯法,该怎样处置?”高朴怎么会不明白皇上的意思,他知道有人以他的姑姑慧贤贵妃的名义替他说情,所以,现在皇上是在告诉他,无论是谁犯法都要依律处置。

最终,贪婪成性的高朴被判处了死刑。散千金,百姓齐归附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大夫叫田乞,他和百姓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享有很高的声誉。

田乞在向百姓粜粮食时,用大斗量出,而在收取赋税时,却用的是小斗,这样一来,百姓的粮食不但没少反而变多了。田乞的家人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他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百姓,如果百姓相信你、支持你,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富强。反之,如果百姓怒视你、反对你,那么国家就将会灭亡。所以,要想得到百姓的拥戴,就得给他们实实存在的好处,光靠嘴上讲得好听,没有任何用处。”

家人听了又问:“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为什么不明白告诉百姓呢?”

田乞说:“‘德’,有阴德和阳德Z分,如果说白了要给人家什么好处,这叫阳德。但这不是最高尚的德行,最高尚的是阴德。它给别人好处,并且不让别人知道,让人们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我的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做法,便是行阴德于人民!”

家人听了他的一翻道理,都信服了。

不久后,有一个叫叔向的大臣,看到田乞行阴德于民的做法,偷偷地和家人说:“百姓是非常明白事理的,他们会真心地归向田氏,田氏将来肯定会取得齐国的政权。”

果然,到田乞的儿子田成子的时候,田氏取得了齐国的政权。

做人的智慧

许多人把名利欲望看做是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是人生的全部。所以,这些人就会拼命地索取想要的一切,从而失去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退而言之,就算是利用各种手段得到了名利地位,赢得了别人的称赞,然而,以此博得的名声,也只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一份痛苦。谢纷华还天地正气,甘淡泊存乾坤清名【原文】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释义】一个人,宁可摒除后天的聪明机诈,也要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这样就可以留一些正气还给世间;一个人,宁可过淡泊、清虚、恬静的生活,也不要贪婪世俗的荣华富贵,这样就可以留一个高尚纯洁的美名给世间。秉承自然,智巧不及

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梁亭的亭卒非常勤劳,经常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比较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比较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县令宋就,准备把楚亭的瓜秧扯断作为报复。

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是错上加错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不过,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觉得宋就说得有道理,于是照办了。后来,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觉得很奇怪。经仔细观察,他们发现瓜地每天早上都被人浇过。

于是,楚亭的人报告给了楚国边县的县令。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既惭愧又敬佩,于是又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往梁国以示自责。就这样,两国之间成了友邦。

摒弃后天的聪明机智,淡泊、宽容、恬静处世,自会有意外的收获。坚守忠义,浩气千古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迫于汉朝的强大,赶忙派使者来求和。为了向匈奴表示友好,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向单于送上礼物后,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变故。

原来,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的汉朝人投降了匈奴。这个卫律本是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奉命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家人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这次,两人在匈奴见面之后,仍然很亲切。虞常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没想到虞常的计划失败了,被匈奴人抓了起来。单于大怒,命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事后,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了苏武。

苏武说:“事已至此,这件事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倒也讲义气,虽受尽种种酷刑,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始终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掉苏武,被左右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完,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连忙把他抱住,但是苏武已受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听说这件事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再审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那个张胜是贪生怕死之辈,见虞常被杀,索性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无奈,只好作罢,转过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不薄,封我为王,给我高官和数百只牛羊,我在这里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大怒说:“卫律!你是个无耻的小人,既然做了汉朝的臣下,就该忠于汉朝,你却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叛徒,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怎么逼我也没有用,我决不会投降。”

卫律灰溜溜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通过这种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值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吃雪止渴;饿了,吃皮带、羊皮片充饥。

单于见折磨不了苏武,决定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羊,把他和部下分开,不许他们见面,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是不会生小羊的,这不过是要长期监禁苏武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这里什么人都没有。苏武丝毫不在意,他始终持着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人不给吃的,他就掘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部落。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派使者前来求和。这时候,汉武帝已死,继位的是汉昭帝。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此事。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事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愿意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以为苏武有神灵相助。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的确还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当年,苏武出使的时候,正值青壮年。如今,他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人们无不被他的忠义感动,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做人的智慧

不必刻意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自可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也不必刻意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虽然过分地追求奢侈名利会使人堕落’但是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也是空洞无实的。所以人生一世,保持纯真的本性才合乎自然之道。不以物喜,还事物本牲【原文】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释义】身受物欲困扰的人,难免会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悲;只有生活在纯真本性的心态下,才会感觉生命的真正美好。而只有完全理解了深受物欲困扰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以后,世俗的情怀才能够被消除;理解了活得真诚本性时的欢乐,才能够到达圣贤的崇高境界。保持平和,体会生活

虽然社会纷繁复杂,但是,拥有平和的心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就会使自己获得平静幸福的生活。

有一个人请求天使帮他实现三个愿望,天使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个人立即许下了第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妻子马上消失,这样就可以娶一个贤惠美丽的女人。

天使满足了他的请求,他的妻子马上就在他的眼前消失了。可是,他的妻子消失后,他的亲朋好友都称赞他妻子的种种好处,为此,这个人懊恼不已,又开始怀念妻子了。

最后,他又找到天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愿望:让他的妻子再回来。

天使很爽快地实现了他的愿望。

现在,只有最后一个愿望了。这个人思考了好久。他想,如果可以长命百岁,没有健康又有何用?如果拥有了健康,没有金钱又有何用?如果拥有金钱,没有朋友又有何用?

就这样,他陷入了患得患失的思绪中,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后一个愿望。他终日忧心忡忡,闷闷不乐。

最后,他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告诉天使,请求天使给出指示,天使笑笑说:“还是祈求生活里的一切平安无事吧。”

人的欲望会不断膨胀,永远得不到满足,能拥有平和的心态,安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回到生活的本来,这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以己悲,应对从容

丽莎参加了一次演讲,为她后来的人生点燃了一盏明灯。

那位演讲家在演讲结束时对在场的听众说:“在这里我将送给在场的所有人一句话,那就是:对自己说‘无所谓’。它是调节心境的一个良方,对你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大有帮助。”

丽莎口中不断地念叨着那句话,感觉非常有道理,就将它清楚地记录在日记本上,并在“无所谓”三个字的下面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标记。她决定以后的人生道路就要按照这三个字去走。

后来,丽莎采取了这种新的人生态度,这一人生态度对她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丽莎与迈克在一次舞会上相遇了,她深深地爱上了英俊潇洒地迈克。她确信迈克将是她最理想的人生伴侣。

一天晚上,丽莎终于鼓起勇气向迈克表明自己的心意,谁知却被迈克委婉地拒绝了。一直以来,她都是以迈克为生活的支柱,没想到就这样土崩瓦解了。伤心的丽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当她想为父母留下最后一封信时,她发现笔记本上的“无所谓”。她喃喃地说:“这三个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怎么可能无所谓呢?”

但是,那三个字始终不断地冲击着丽莎的大脑,她开始分析自己的情况:难道迈克真的对她很重要吗?迈克真的是她生命中的支柱吗?没有迈克她的生活就不会快乐吗?最后她轻松地站起来对自己说了一声“无所谓”。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发现她做到了,没有迈克她仍然可以快乐。

不久以后,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闯进了她的生活。在兴奋地筹备婚礼的时候,她把“无所谓”这三个字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她认为她不再需要这三个字了,她以后将会被快乐拥抱。

但是,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她的丈夫把他们所有的积蓄用来做生意,结果全部赔掉了。

当她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再次想起那句三字箴言:“无所谓”。她想:这次真的不是无所谓了。就在这个时候,她听到院子中小鸟的叫声,闻到了从窗子飘进来的香味,看见了几株白杨树昂首挺立的身姿。她觉得她的心情恢复了平和,微笑爬上了她的脸,她发现她对这件事也可以说“无所谓”。于是她对丈夫说:“无所谓,赔掉的只是钱而已,至少我们还拥有快乐。”

人生短暂,不要被太多的事情困扰。锻炼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有了它人生才会多几分惬意,多几分从容。

做人的智慧

很多受物欲困扰的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所欲不能得”,因为他们有着永无止境的欲望。表面看来,他们是在执著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们却被这些缥缈的东西所羁绊,让自己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所以,如果想要快乐生活,必须要放下过多的欲望,保持平衡的心态,坦然处世,探索生命中的美好一面。处世不邀功,助人不感德【原文】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释义】处在这个世界上,人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其实人的一生不犯过错就是很大的功劳了;在帮助别人过后不要盼望得到回报,其实他人对你没有怨恨就算是对自己的恩德了。不邀功,美名留万代

当年,伍子胥为了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败亡。楚昭王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跟随他在外逃亡。

楚昭王返回楚国后,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当所派的大臣赏赐到屠羊说时,屠羊说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职业;大王返归楚国,我也就得以重操旧业。我从业的报酬已经得到恢复,又何必赏赐什么!”

大臣回去禀告楚昭王,楚昭王说:“强令他接受奖赏!”

屠羊说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为臣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伏法受诛;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

楚昭王听完大臣的汇报,说:“那么我就接见他!”

哪知屠羊说又说:“按照楚国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赏后方才能够面见国君。现今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敌寇受到歼灭。吴军攻入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寇,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弃置法令和制度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所希望传闻天下的办法。”

于是,楚昭王决定请司马子綦去劝说屠羊说,定要给他做三公高位。司马子綦先礼后兵,见劝说无效,就将他的羊肉摊子没收了。

屠羊说说:“我知道三公高位跟我这个羊肉摊老板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国王给我万钟之禄,这个数字怕是我一辈子卖羊肉都赚不了那么多。可我岂能贪图高官厚爵而使得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之恶名呢?我不敢这么做,请行行好,把羊肉摊还把我吧。”

面对高官厚禄,心淡如水,这样的人,真是令人钦佩和喜爱。如果,楚国复国后,屠羊说领了赏做了官,那么,我们今天肯定是不知道这个人了。无须刻意,只要有心

罗伯特与乔治是很好的朋友,罗伯特是小镇的神父,而乔治是小镇教堂的一位义工。

一天晚上,神父请乔治到教堂,一起商量即将举行的圣公会的筹备方案。那天晚上二人很晚才分手回家。当罗伯特刚跨入家门时,乔治就打来电话说,他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死在了厨房的地板上,要他马上过去。

罗伯特赶到乔治家后,乔治拉住他激动地说:“我们晚上还在一起共进晚餐,当时她精神很好,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可是,为什么说死就死了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呢?为什么呀?”说着乔治就放声大哭了起来。

作为一名神父,罗伯特只能替死者祈祷。面对乔治的悲痛,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整个晚上他几乎都处于这种手足无措的状态之中,他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乔治,只能默默地为他祷告。

就这样,他和乔治在起居室里静静地坐了几个小时,双方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

罗伯特回到自己的家时天已经亮了。他非常沮丧,一直自责:身为一名神父,面对别人失去亲人之痛,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一年以后,罗伯特被派到另一所教堂去当神父。他离开的消息传出去后,许多教民都来为他送行。在送行的人群中,他见到了好友乔治。二人相拥在一起。乔治哽咽地说:“罗伯特,没有你,那晚我肯定挺不过来。”

毋庸多问,罗伯特当然知道乔治指的是什么。但他觉得自己什么忙也没帮,甚至安慰的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觉得安慰是那么苍白无力,既不能让死者复生,又不能让生者感到慰藉。然而尽管如此,他的默默支持就是对朋友的最大帮助。“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在这里并非指俗话所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一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恩小惠以图回报,而是一种完全发自真心的自觉行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应该听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谨慎于微,施于不报【原文】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释义】如果你要退隐,最好选择事业正兴盛的时刻,如果你要安身立命,最好站在众人的后面。如果你要谨言慎行,那么就要从小事做起,如果你想要帮助别人,最好帮助那些没有能力回报你的人。安身立命,“慎”字当先

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后,便开始对抗太平军。起初,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每一次失败,对曾国藩来讲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面对失败的痛苦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曾国藩不只一次想要自杀,结果都被手下拦住了。

为此,曾国藩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谨慎作战,才会增加打胜仗的几率。果不期然,曾国藩在变得越来越谨慎的同时,湘军打胜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战场上需要谨慎作战,官场上更需要谨慎为官。因为,官场相对于战场来说更隐蔽也更加复杂。

随着平定太平军的节节胜利,曾国藩的权势越来越大,然而曾国藩不以为荣,反为其忧。毕竟官位越高,接触的高官越多,要想在其中游刃有余,谈何容易,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外权大臣。曾国藩在日记里总是写到,官位越高,权势越重,就越容易招致大祸,因此,他总是将事情尽量做得更周全,不要留下缺点或漏洞,以免受到别人的指责,或使一些异己分子抓住把柄不放,导致自己因小失大。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朝廷和湘军之间的风波基本平息。曾国荃不再归隐,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再次踏入仕途,担任湖北巡抚一职。当时出任湖北总督的是官文。此人虽没有什么才能,不过他是满人,在官场上仍是洋洋得意。曾国荃对此人深为不满,于是上奏,说官文是肃顺的余党,应该一并铲除。结果,奏折呈上后,御史佛尔国却反参了曾国荃一本,他说曾国荃图谋不轨,想诬陷官文,按照大清律法,应该将曾国荃入罪。后来,经过调查,官员的确与肃顺等人有关系,清廷将其罢免。曾国荃的做法无疑会得罪清政府中的清朝权贵,如果曾国荃在日后出现疏漏之处,曾国藩也肯定脱不了干系。

为了让曾国荃日后谨慎,曾国藩写信开导:“顷阅邸抄,官相处分极轻。公道全泯,亦殊可惧!”他在信中向曾国荃讲明了当时的情况,官文虽然是肃顺余党,但由于是满人,受到的惩罚非常轻。官场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无法改变,只有试着去适应它。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湘军将领蒋益澧任广东巡抚,上任不足一年就被弹劾,转而为广西按察使,职位连降两级。从中足见官场变幻莫测,稍不注意,便会有所闪失。得意的时候可能会一年升迁数次,而失势的时候又会一落千丈,曾国藩以古人为鉴,以今人为镜,将官场看得透实而真切。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他在给黄翼升的信中写道:“吾辈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声即损,唯小心谨慎,时时若有愆尤在身,则自然无过矣。”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曾国藩已是六十高龄,次年,他的一生结束了,身节俱全。去世前的几个月,他仍然不忘谨慎,给兄弟写信时,再次告诉他们仕途险恶,望他们保重。他这样写道:“官途险,在官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帖登岸者实属不易。如将帅之和厚中正,以为可免于艰难,不谓人言籍籍,莫测所由,遽至于此。”曾国藩这样做,目的之一是想让兄弟能够学会他的谨慎,不要因为大意而连累家族,毁了自己辛苦创下来的基业。

由此看来,曾国藩谨慎于微的做法,才使他在官场上纵横多年,游刃有余。时时留心,不贪名图利

斯大林是一个极其要面子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更是唯我独尊。特别要尊严的他容忍不了别人比他高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最高明的,坚信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

在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放弃基辅城,以免德军的围攻。对于朱可夫的合理建议,斯大林不但不予以考虑,而且还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

其实,如果朱可夫在提出建议时能够谨慎一些,比如给斯大林以暗示,让他自己悟出放弃基辅城的必要性,那么这位爱面子的斯大林可能会对他感激不尽。

华西里也夫斯基就是一位与朱可夫不同的总参谋长,他深知斯大林是怎样的性格,所以他时时小心、事事谨慎,甚至有时还刻意装傻以免去斯大林的反感,往往总是在无意之中给斯大林以启发,因此,深得斯大林的重用。

很多军事计划都是斯大林在得到华西里也夫斯基的启发后想出的。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却装着和众人一样被斯大林的高明所折服。华西里也夫斯基在军事会议上是最受斯大林批判的人,但他的进言却最多的被采用,因为华西里也夫斯基很“傻”。

他有一套独特的进言方法,那就是他既进言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掺和错误的意见。而且正确的意见总是讲得颠三倒四,含糊不清,而一讲错误意见的时候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所以斯大林往往对他的错误的意见大发雷霆,把他批得狗血淋头。而同时又受他的正确的观点的启发,做出很多很英明的战略决策。

可能很多人对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这种行为不理解,因为常人在领导面前也会谨慎行事,但是他们只懂得拿出最佳水平,以得到领导的赏识。其实领导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做事谨慎也要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华西里也夫斯基在人前不骄傲、不放肆、不贪名图利,采用装傻哲学,为自己铺平了一条顺畅的道路。

做人的智慧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确如此,从政、经商抑或是正常的人际交往,都离不开谨慎二字。唯有谨言慎行,方可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富宜宽厚,智宜敛藏【原文】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释义】越是富贵的人家待人越应该宽容仁厚,但很多富人反而更刻薄无理,因为他们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这样的家庭虽富有,但他们的行为却会导致贫穷,这样怎能让富贵之路长久地畅通无阻呢?聪明的人最好谦虚有礼、不张扬炫耀,如果不掩藏自己的聪明而经常炫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样的人也就是表面聪明罢了;因为他们的言行跟“无知”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如此一来,他们的事业怎能不受挫、不失败呢?屈尊容人,智者所为

人生在世总要走过许多风雨坎坷路,越是享有高官、富贵的人,越应该豁达宽厚待人,因为这样能帮助你聚结人心,在遇到麻烦时就会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乔治·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这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一位名叫威廉·佩恩的人与华盛顿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

有一次,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过程中说出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这让佩恩火冒三丈,挥起拳头就朝华盛顿的脸上挥去,将其击倒在地。华盛顿的士兵闻讯赶来后,想替华盛顿报那一拳之仇,不料却被他当场阻止了。

第二天清晨,华盛顿托人将一张字条交给佩恩,邀请他尽快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接到字条后异常紧张,他忐忑不安地来到华盛顿指定的酒店。出乎意料的是迎接他的并不是一场恶斗,而是友好的酒杯。

华盛顿见佩恩如时应邀,连忙站起身来,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欢迎他的到来,并真诚地说道:“佩恩先生,人谁能无过,知错而改方为俊杰。昨天,确实是我不对。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那已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吧!让我们来做朋友。”

就这样一场风波被华盛顿宽大的胸怀平息了。从此,佩恩成了华盛顿忠实的崇拜者与支持者。谄媚无度,事与愿违“当夜幕开启,富凯攀上了世界的顶峰。等到夜晚结束,他跌落了谷底。”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因为过分炫耀而招致灾祸的故事。

法国的财政大臣富凯为了博得国王路易十四的欢心,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宴会,他费尽心思筹划准备,邀请了当时欧洲最显赫有名的贵族和学者,甚至著名的剧作家莫里哀还为这次宴会专门写了一个剧本。

这次宴会极尽奢华之能事,有许多从没有品尝过的东方佳肴以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食品和水果,庭院的装修、室内的装潢、烟花的设计乃至莫里哀的戏剧表演,甚至是宴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让嘉宾们大开眼界,从心底发出感叹,认为这是所参加过的最为完美杰出的宴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人们还在回味富凯举办的宴会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国王逮捕了富凯。三个月后,富凯被控窃占国家财富罪关进了监狱。从此,富凯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都是在单人牢房里度过的。

富凯本以为国王观看了他精心安排的表演会感动于他的忠诚和能干,还可以让国王明白他的高雅品位和受人民欢迎的程度,从而任命他担任宰相。

然而事与愿违,每一个新颖壮观的场景,每一幕精彩绝伦的表演,每一位嘉宾的赞赏和微笑,在路易十四看来,都是财政大臣的炫耀,这深深地刺激了他。傲慢自负,号称“太阳王”的他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又怎么能容忍富凯超过自己,夺去属于国王的光辉呢?

为人处世要懂得掩饰锋芒,一旦贪恋名利而忽略了这一点,那么不但得不到你所追求的,反而还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所以,聪明的人会掩饰自己的聪明和长处,用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去待人处事。知足常乐,善用生机【原文】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释义】面对眼前的一切事物,会知足的人就感到生活在快乐的仙境中;不会知足的人,就无法摆脱凡俗的境界。总结世上的一切原因,长于运作的人就可以把握机会,不长于运作的人就会处处陷入危机。穷人的快乐

人生在世,难得自在和悠闲,难得安心和舒坦,如果可以把日子看得平淡一些,懂得满足,那么就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有一天,一个腰缠万贯的富人与一个穷困潦倒的穷人讨论幸福的真正含义。

穷人说:“我认为我目前的状况就是幸福的。”

富人看着穷人满足的神情,又望了望穷人简陋的茅舍、破旧的衣着、桌上摆的粗茶淡饭,轻蔑地对穷人说:“这样的日子也叫幸福?你几乎是一无所有啊!你可能是穷糊涂了。真正的幸福应该像我这样,拥有百万豪宅、千名奴仆。”

穷人说:“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幸福,我对我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所以我觉得很幸福。”

富人为穷人的自我满足感到可笑不已,他鄙视地看了穷人一眼,傲慢地走开了。

不久之后,富人的百万豪宅发生了一场火灾,在一夜间化成灰烬,富人所有的家产烧个精光,奴仆们都各奔东西。可怜的富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他沦为乞丐流浪街头,汗流浃背地在街头行乞。

有一天,富人口渴难耐,可是一上午都没有讨到一口水喝。他继续挨家挨户地乞讨,不料竟然来到了穷人的住所旁。

富人见是穷人的住所,有一些尴尬,但是很快平静了下来。穷人看到曾经傲慢的富人如今落到这种地步,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径直地走进屋里,端出一大碗冰凉的水,递给富人,并对他说:“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一口气喝完碗中的水,然后说:“此时我明白了你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你很富有,你拥有幸福。而我已经很满足了,幸福就是现在。”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简陋的茅舍、破旧的衣着、一杯凉水、一顿粗茶淡饭、一份收入并不丰厚的工作,都是属于你的幸福。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求高档的物质享受,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却忘了知足,忘记了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其实,只要懂得满足,随处都有幸福,遍地都是生机。“富有”的老人

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一生坎坷,但却懂得知足,因此生活得轻松快乐。

这位老人早年毕业于名牌大学,后自己组建学校,10年后又调离了他辛苦创立的学校,到一所中专院校任教,而后又因多种原因辗转几所中学任教,最终因教学机制变更,他不得已转行到制药厂工作。一干就是20年,超过规定退休年限13年。但是工资待遇却没有任何提升,也未评上教授职称。

但这位老人从未对这样的不公平提出异议,只是让它随缘。对生活他只本着乐观的态度面对,他认为名利地位皆属身外之物,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这位老人日常行事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不慌不忙,井然有序。他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总是不愠不怒,不狂喜不沮丧。

他懂得知足常乐,曾不无感慨地说:“我这辈子能住上楼房就知足了。”

老人满足于整日里养花、养鸟、种菜的生活,认为这些就是一生的一大乐趣。他最爱的休闲运动就是放风筝。每到春季,他便和他的老友聚一起,将这些亲手制作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放飞。老人说,在风筝飞上天空的瞬间,就会觉得心里的一切烦恼全部被排除了,内心除了希望和喜悦就再也没有什么了,有这样的快乐,人生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这位老人的老伴也已经87岁了。在他的影响下,老伴也非常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加上健康合理的运动、饮食,所以身心非常健康。而老人的子孙对他们也是孝顺备至。

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热爱生活,老人所得到的这一切虽然是最普通的,但是他却非常满足,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其实,生活在喧哗闹市的人们,大多不满于现状,他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常常弄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从而失去健康和快乐。再回头时才知道,其实自己曾拥有着别人没有的幸福。所以说,人活着要懂得知足,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做人的智慧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应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做有益的事情,体会人生真正的乐趣,而不要贪婪地拼杀在功名富贵中。如果你不懂得知足,即使拥有整个世界,也会认为自己很贫穷,什么都没有;而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生活贫困,也会笑对人生,活得清静、坦然。只求正义,淡泊名利【原文】彼田我仁,彼天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物宅陶铸。【释义】我拥有仁义德性而别人拥有富贵,我拥有真诚和正义而别人拥有爵禄,因此拥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不会被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束缚;人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自然力量,坚定的意志能够激发出强有力的精气,因此,君子显然不可能受造物者的限制。浩然正气留美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天下纷争的时代,也是名人辈出的时代。屈原就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屈原是楚国贵族,楚国是当时的大国,楚怀王雄心勃勃,总想图霸中原,他重用了一些能人,屈原就是这时候应召入仕的,这是屈原政治生涯中最为光芒四射的时期。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聪颖明睿,这一切都能应对自如,最重要的是屈原精通历史,“明于治乱”,又富于革新锐气,楚怀王急欲有所作为,好与西方的强秦、东方的齐国争雄,因此十分支持屈原的治国主张。

长期以来,楚国是与秦结亲的。秦与楚结亲,本就心怀鬼胎,它的内心其实早把楚国视为统一天下的主要障碍而决心予以摧垮。屈原当然洞察了这一潜在危险。所以在他担任左徒期间,即力排众议,提出了转变外交方略、毅然断绝与秦之关系,而与齐国结成联盟的重要主张。这一来,楚朝廷上下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令尹昭阳、大工尹昭睢及大将屈句等朝臣外,大多亲秦的贵族宗臣,均激烈反对屈原的主张。从后来秦之《诅楚文》透露的消息推测,反对派中的头面人物,很可能还有怀王的叔父。他们联合起来向怀王施加压力,并将主张联齐的屈原视为仇敌而急欲除去,屈原的处境由此变得岌岌可危了!

但雄心勃勃的怀王却是支持屈原的。当反对派气势汹汹进逼怀王时,他即以凌厉的手段镇压了一批宗亲大臣,甚至将对抗他的叔父也拘囚起来,打入了“冥室椟棺之中”。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平息了。屈原终于接受怀王的委托,“东使于齐”,与齐王签署了联齐抗秦的盟约,实现了楚之外交政策上的重大转折。

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却不能容忍触犯他们既得利益的朝政改革。他们既无法正面对抗楚怀王,便决定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先把屈原从怀王身边剪除。

首先找麻烦的便是上官大夫,他是个卑鄙小人,却又是楚怀王身边的红人。屈原革新自强的方略之计,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加之二人政见不同,素来不睦,所以他在楚怀王面前说尽了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本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听信了谗言,连见屈原一面都没有,便将其贬为三闾大夫。

屈原被黜以后,楚国的政局便急剧地发生了逆转。

秦惠王遣张仪诈骗楚怀王,只要断绝与齐之盟交,即愿归还楚之“商于之地六百里”。怀王大喜,即遣勇士宋遗辱骂齐王于廷,逼使齐国断绝了与楚国的联盟。而当楚使至秦索取偿地时,张仪却变口说:“当初只说归还楚地六里,哪来的六百里?”气得怀王七窍生烟。

第二年,秦惠王又悍然进袭楚之汉中,楚师八万士卒捐躯,大将屈句壮烈殉难。怀王不甘罢休,随即下达总动员令,冒冒失失攻入武关,在蓝田与数十万秦师拼死血战。谁知秦又调唆韩魏,从背后袭击楚之腹地,楚师由此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危亡之秋,怀王才又复用屈原,命他再赴齐国,重建齐楚之盟。由于怀王不久前的背信弃义,齐国对楚早怀怨怒。故屈原此次使齐,处境极为困难。但屈原终于凭借自己的外交才华和一腔热忱,说动齐王恢复了与楚之邦交。

可惜楚怀王并没有汲取这一深刻的教训。七年后,当秦惠王死、秦昭王初立,为拉拢楚王而送来丰厚的贿礼时,怀王竟又“背齐合秦”,并娶秦女为妇,与秦结成了“姻亲”之邦。

外交政策的反复无常,不仅使楚遭受丁韩魏诸国的连年讨伐,而且使秦更加肆无忌惮地乘隙进犯。几年后,秦约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重丘(今河南泌阳东北),大将军唐味血战殉国;第二年,秦复攻楚,斩首两万,杀楚将景缺。楚怀王不得不与众卿紧急磋商,命大夫昭应奉太子人质于芹以求援……

一年后,这危险终于降临到了楚国;而屈原,竟也为此遭受了怀王的暴怒放逐!

事情是由秦昭王的一纸来书激起的。在连续三年军事进攻之后,秦昭王忽然一变常态,致书怀王建议“和解”,并约请怀王到秦之边境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丹江北岸)“好会”。

这显然是一次居心叵测的凶险之会。然而楚王身边的大臣,如子兰及权臣上官大夫等,慑于秦之淫威,纷纷劝说怀王赴会。在这批亲秦的贵族眼中,保持自身的富贵、权位,当然远比国家的安危重要得多。他们全都乐观地断言:“秦昭王毕竟顾念与我大楚的姻亲关系,岂能将事情做绝?只要大王赴会,楚秦之和便指日可待!”

这消息传到屈原耳中,他顿时惊呆了。他清醒地估计到,“武关之会”其实是个可怕的陷阱,怀王若从大臣之议赴会,定遭不测!一旦怀王遭秦挟持,楚国的命运便不堪设想。屈原忧虑万分,他竟不顾怀王不准他参与朝议的禁令,毅然赴阙强谏怀王,从而与亲秦的大臣子兰等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于这一次冲突,《史记·屈原列传》作了如下记叙:

怀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之因,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记叙虽然过于简略,但屈原与子兰等辈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状,仍可于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

可叹的是,在这一场关乎怀王安危、楚国命运的谏争中,屈原还是失败了。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屈原所料。

楚怀王率领扈从刚入武关,就被秦之伏兵包围擒拿,押往秦都咸阳。秦昭王逼令怀王签署盟约,将楚之巫郡(今重庆巫山县北)、黔中(今湖南常德市西)割让予秦。怀王暴跳如雷,拒不签约,由此被软禁于咸阳。

消息传到郢都,楚宫上下一片混乱。为了避免为秦要挟,大工尹昭睢急赴齐都,请齐王放回入质之太子熊横,立为楚襄王。秦昭王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十五城而去。

楚襄王继位后第二年,怀王乘隙从咸阳出逃,取道赵国以求救。赵惧秦强,不敢接纳。怀王转道奔魏,却被秦师追及,死于河西。秦人不敢泄露杀害楚怀王之秘,谎称怀王“发病”而死。

楚国日益危机,掌权的旧贵族又束手无策,一再误国。此情此景,屈原悲愤难抑。贵族党人的误国行经,令他愤慨,长期怀抱的理想破灭,更令他哀痛,倘若他仍在郢都,定会舍身上殿,怒斥小人,拼将一死可挽既倒之狂澜的。

命运似乎注定屈原还要遭更大的劫难。楚襄王自与秦结为姻亲以后,便愈加荒淫无度。屈原听到这些消息,彻底绝望了,他知道楚国的强大再也没有希望,终于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中。

屈原虽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执著精神,不折不在同黑暗势力抗争的勇气,以及眷恋故国、生死与共的伟大志节,从此辉映天下、照耀千古,永远留在苦难中奋然前进的志士仁人心上。

屈原之死诚感天地,作为一个杰出的文人,他的诗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一个忠臣,他的美名流传千古。不求富贵求淡泊

东汉时期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老同学。他才华出众,但不汲汲于名利,更不戚戚于富贵,从不因为有汉光武帝这样一个老同学而骄傲,反而害怕刘秀封自己做官,所以他隐姓埋名,隐居富春山中,以垂钓为生。

刘秀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并且请来宫廷的一流画师,为他描摹了一幅形神毕肖的画像,并下诏复制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

很长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点严子陵的消息。刘秀非常焦急,却没有任何办法。然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远远地看见河边坐着一个身穿羊皮大衣的垂钓者,往前走近一看,竟然很像集市上贴的严子陵的画像,这可是皇上下重金要寻找的人,于是农夫顾不得砍柴,便飞一般的跑到衙门,向县令报告此事。

县令不敢迟疑,迅速上书光武帝说:“一农夫在富春山溪水边,发现一位身披羊皮大衣的垂钓者,很像严子陵。”

刘秀听后,立即派官吏带上优厚俸禄,请严子陵出富春山回朝做官,然而淡泊名利的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是刘秀不甘心,后又多次派人去请,但都没有说服他。最后,刘秀给派去的官吏下了死命令,让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严子陵请回京城。于是,这些官吏只好把他硬拉上官车,一路快马加鞭的把他带回京城。刘秀早已为他准备好房子、食物、仆人。然而,严子陵不但没有感谢刘秀,还非常不屑一顾。

那时,严子陵还有一个旧时好友,名叫侯霸,在朝中做大司徒。他听说老朋友已到京城,就派下属猴子道带上自己的亲笔书函专程去探望。可是,当猴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过去后,严子陵斜倚在床上根本就没动一下,只是接过信,粗略地看了看,便放在桌子上。猴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候霸没有亲自来拜访而不高兴,于是说道:“大司徒因为公事无法脱身,所以没能亲自来看您,晚上,他一定会登门拜访,劳驾先生先写个回信,也让大司徒安心。”

严子陵便提笔给侯霸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既为汉朝大司徒,就应为人民做好事,如果一味地奉承君王,不顾人民死活,那样是不可以的。”

猴子道回去把信交给侯霸,侯霸看信后很不高兴,以为严子陵根本没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信交给刘秀看,谁知刘秀笑了笑说:“他还是这个倔脾气。”

当晚,刘秀亲自登门看望严子陵。可是他仍然不愿理睬,躺在床上动都没动。刘秀没有恼火,反而笑着拍拍严子陵的肚子,说:“老同学,你难道一点也不念咱们同窗一场,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我怎么是不念旧情呢,只是我不喜欢做官,你就不要逼我了吧?”刘秀只能失望地走了。

不久后,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是他不肯上任,一定要回富春山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刘秀没办法,只能同意他的要求。严子陵回到富春山,每日都坐在富春江上的一个台子上钓鱼,后有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一生只寄情于山水间,这是一种人生的极大智慧。他很清楚名利场上的险恶,与其为名利争得你死我活,倒不如保持清高的节操,在淡泊中度过一生。

做人的智慧

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能够保持他们的人格和理想,不为身外物所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这一点远远超过为争夺名利而狰狞;狼狈的小人。运离名声,悠然自得【原文】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释义】与其炫耀自己的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来得更有趣,与其世事练达还不如多省一事更加悠闲。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鲁国大臣公仪休,是一个嗜鱼如命的人。他被提升为宰相以后,鲁国各地有许多人争着给公仪休送鱼。可是,公仪休却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员一律不准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这么多从四面八方精选来的活鱼都被退了回去,很是不解,就问他:“兄长最喜欢吃鱼,现在却一条也不接受,为何?”“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公仪休很严肃地对弟弟说,“你以为这帮人是喜欢我、爱护我吗?他们喜欢的是我手中的权力,希望我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为他们办事。吃了人家的鱼,必然要给送鱼的人办事,执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长日久哪能瞒得住人?更何况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其吃别人的鱼,听别人的恭维,为别人而向私舞弊,还不如自己买鱼吃,公公正正地办事。”

有一次,有人偷偷往他家中送了一些鱼,他无法退回,就把鱼挂在家门口,直到几天后鱼变得臭不可闻才把它们扔掉。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他送鱼了。

生活中充满了种种物质诱惑和名誉恭维,在诱惑面前如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那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自损名声,远离灾祸

秦王政正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的大一统霸业,于是,他招来群臣议事。

青年将领李信,是一位非常英勇的战士,他曾在攻打燕国的时候,带领几千士兵,击垮了燕君数万人,最终把燕王逼得走投无路,只得依照秦王的要求,杀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姬丹,献给秦王表示愿意求和……

这次,秦王政想让这员小将做灭楚的秦军统帅,于是问李信:“这次攻打楚国,你觉得需要用多少军队?”李信毫不迟疑地答道:“在大王的英明决策下,再加上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我认为用二十万军队足以灭掉楚国。”秦王政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心中暗喜,但是在表面上没有露出痕迹。他接着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叱咤疆场几十年,可以说经验丰富,依你的看法,我们需要多少兵马呢?”

王翦身经百战,知道此次战争非同小可,于是,直言不讳道:“大王,楚国虽然近些年来屡屡受挫,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拥有数百万军队、数千里之地的大国,所以说它的实力仍然很强。最重要的是,楚国人非常仇视秦国,这种仇视带到战场上是非常可怕的,这会使士兵们凶悍不畏死亡。所以,依臣之见,二十万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出师必胜的话,非要六十万大军才行。”

这次,秦王政没有再掩饰内心的想法,他对王翦的建议非常失望,并且当众说道:“看来,王将军的确是老了,再也没有当年的魄力了,以寡人之见,二十万军必灭楚国。”

于是,秦王政派李信带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王翦知道李信此次出兵必败无疑,秦王政一定会再采用自己的意见。不过,秦王政已经觉得自己没用了,说不定哪天找个机会定自己的罪名除掉自己也非常可能,还是趁此机会离开这个危险的境地吧。想到这,他决定立即上书请求秦王政,要告病辞官,秦王政同意了他的请求,老将王翦就这样带着别人的误解和嘲笑离开了。

在他离开不久,李信带领的二十万大军被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带领残部逃回秦国。秦王政大怒,将李信革职查办,然后明白是自己轻敌了,没有采纳王翦的意见才遭此惨败。当即,便下令备车驾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带病攻打楚国。

秦王政见到王翦,谦恭地赔罪说:“是寡人错了,没有听将军的建议而误了国家大事,还请王将军海涵,这次务必要抱病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一举踏平楚国。”王翦当然不会因为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仍然冷静地说:“大王,老臣深受您的恩典,以死相报都是应该的,不过,要我打败楚国,仍然需要六十万大军,楚国地广人多,很容易组织起一百万军队,所以,我们必须要六十万才有胜算。”秦王政连忙赔笑道:“寡人现在是唯将军之计是从”。

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准备出征,秦王政率领文武百官为他摆酒送行。王翦饮了饯行酒后,在向秦王辞行时,似乎有话要说,秦王赶忙问:“将军还有什么话要讲,尽管说来。”王翦惶恐地说:“请大王赐予臣下一些良田、美宅,作为子孙衣食的保障。”秦王听了觉得好笑道:“你现在是寡人的重臣,而寡人又富有四海,还用担心贫穷吗?”王翦道:“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以,只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园林,为颐养天年,为子孙后代造福罢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这些将军就不用担心了,寡人一定会满足你的要求,你就为此出征吧。”

王翦带大军还未到达楚国境地时,就已经派出四名使者向秦王要求,赐土地给他的子孙们,他的部将们都笑他老糊涂了,然而王翦却说:“你们都没有理解我的用心,这是在消除我们攻楚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这次他把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是他并不完全相信我,一旦他对我产生怀疑,很可能会剥夺了我的兵权,甚至还会要了我们的性命,这样灭楚大计不就成了泡影了吗?如果我一再向他要求赏赐,他就认为我是一个一心想为子孙积聚家业的人,没有任何政治野心,这样,也就会相信我绝对不会谋反作乱了,我们也才可以安心打仗。”果然如王翦所料,秦王因此而相信他并没有异心,放心地让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