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做王雪红:HTC女掌门的商界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20:32:13

点击下载

作者:黄伟芳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只做王雪红:HTC女掌门的商界传奇

我只做王雪红:HTC女掌门的商界传奇试读:

第一章 既做王永庆的女儿,又做王雪红

在世人眼中,身为“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然而,作为父亲三房妻室的九个儿女之一,王雪红在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拿父亲的一分钱,完全是白手起家。她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是财富,而是一颗奋斗的心。她不想做“王永庆的女儿”,她只想做王雪红,生在豪富之家,她却从零开始,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IT帝国。

虎父无犬女,她是“最像王永庆的女儿”

在台湾企业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男当如张忠谋(台积电董事长、台湾“半导体教父”),生女当如王雪红。对于台湾商界的传奇人物王永庆来说,有王雪红这样一个女儿,称得上是一生的骄傲。而对王雪红而言,“王永庆的女儿”曾经是令她不那么情愿的称呼,但如今,“最像王永庆的女儿”却是外界给她的最高赞赏。

1.自古豪门是非多

王雪红的父亲,是被称为“经营之神”、创造了台湾商业神话的王永庆。王永庆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白手起家一步步缔造出一个拥有7万多员工、资产总额高达人民币572亿元的企业王国——台塑集团。

王家的故事堪称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豪门巨著。王永庆先后娶了三房妻室,大房郭月兰,二房杨娇,三房李宝珠。这三个女人,一个无声,一个无恨,一个服侍他到终老。

郭月兰是童养媳,因为身体原因终生未育,过了一辈子独居生活,终年念经拜佛,与世无争。外界对郭月兰几乎一无所知,除了作为王永庆身份证上“配偶栏”的代表,郭月兰始终是“无声”的。

由于郭月兰不能生育,王永庆娶了二房杨娇。杨娇在王永庆最艰苦的创业时期嫁到了王家,她漂亮、聪明又能干,在外协助王永庆一起打拼,在内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嫁入王家十年,王永庆事业蒸蒸日上。杨娇为王永庆生下了两男三女:王文洋、王文祥、王贵云、王雪龄、王雪红,王雪红是排行最小的一个。

然而,在王永庆飞黄腾达之时,杨娇却选择离开台湾,旅居美国。王文祥在录制台湾访谈节目时曾经透露,母亲之所以会远赴美国,是因为“她说家里有三个太太会有纠纷,父亲无法专心上班,会害了父亲”。杨娇对王永庆用情至深,多年来,虽然豪门多恩怨,杨娇却始终无怨。

李宝珠是王永庆的三房,晚年王永庆每次出现在公众场合,身边必有她相随。李宝珠出身贫寒,年轻的时候命运坎坷,在嫁给王永庆之前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在王永庆创业时期,李宝珠曾经竭尽全力为他筹集创业资金,令王永庆大为感动。因此,虽然遭到了母亲的极力反对,王永庆依然坚持将其纳为三房。结婚以后,李宝珠顺理成章地成为王永庆在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不但承担着为王永庆处理私人账务的重要职责,而且还是王永庆的贴身秘书,把王永庆的社交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李宝珠为王永庆生了四个女儿:王瑞华、王瑞瑜、王瑞慧和王瑞容。

豪门似海,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总是蕴藏着无尽的汹涌风浪。虽然王永庆生前善于治家,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但如此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还是难免会引发诸多恩怨。王永庆身故之后,几房儿女为了争夺遗产陷入激烈的争斗之中,再度印证了“自古豪门是非多”的说法。

从王氏大家族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测,王雪红当初之所以选择独立创业,也许正是为了尽可能地远离这些是是非非吧。与其缠斗在其中费尽心力徒增烦恼,倒不如洒脱一些书写自己的财富传奇。

2.被父亲“逼”出来的首富

身为王永庆的女儿,从艰苦创业到登顶“台湾首富”,一路上伴随着王雪红的不只是镁光灯和喝彩声,更多的是沸沸扬扬的质疑之声。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可是有的时候,如果父辈的成就太大、光芒太耀眼,对于坚持梦想、不断打拼的儿女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无法摆脱的阴影呢?虽然王雪红有意效仿父亲白手起家,但不管她付出怎样的努力,总难免会有人说她不过是凭借着王永庆的财力和势力支持而成功的。然而真相也许会令人们大跌眼镜:王雪红创业的时候没要父亲的一分钱,为了凑钱甚至还抵押了母亲的一套房子。王雪红一直倔强地证明着:自己能够像父亲一样独闯天下。这并不是因为她受到了父亲的荫庇,而是因为她的身上流着与父亲一样果敢、努力、永不服输的血液。

实际上,在王永庆家族,一直是“三房执掌大内,二房笑傲江湖”。三房李宝珠的女儿都进入了台塑集团的核心层,王永庆一直和三房女儿一起住在台塑大楼里,关系更为亲密。

作为二房的女儿,由于母亲远走美国,王雪红和王永庆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疏远,她的哥哥姐姐们也是如此。仔细观察他们的履历,就能看出,二房的儿女们除了王贵云和王文祥在台塑集团任职外,大都脱离了家族产业,独自打拼出一片天下。

也许,在王雪红心中,王永庆既是父亲,也是“对手”,倔强的她不想踏着父亲的肩膀、借着家族之力往上爬,而是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像父亲一样从零开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重要的是,不在台塑内部发展,是想要比在台塑发展的人干得更好!

王雪红之所以能够成为“台湾首富”,成就今日的辉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被王永庆“逼”出来的。

3.父亲留下的最大遗产

王永庆离世前一个月,王雪红还曾经与他一起吃饭,席间,王雪红送给父亲一台自己企业生产的HTC智能手机,王永庆一边把玩,一边兴致勃勃地和她聊起了在台湾经营企业与在大陆投资的种种差异。

后来,每每想到当时的场景,王雪红都倍感伤感:谁能想到,仅仅一个月之后,她与父亲就天人永隔了。后来,她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如果说父亲有什么遗愿未完成,我想应该是他觉得子女们做得还不够多,希望子女们多贡献社会,多服务社会。”

面对父亲的突然辞世,一向以坚强形象示人的王雪红再也忍不住悲痛。但是精神上的传承,却在这对商界传奇父女之间得到了延续。

在王永庆的灵堂前,王雪红红着眼眶表示:“我觉得我爸爸是到天国去了,我有一天一定会到那边去跟他见面,我期待在那边能够跟他互相拥抱。我相信他留给我们的很多风范,像勤劳朴实、脚踏实地做人、追根究底、止于至善,这些真的是可以给子子孙孙好好揣摩、好好实现的,我相信这些都是我们最大、最大的资产。”

王雪红始终以父亲的信条为准则。王永庆交代的每一句话,她都记得很清楚。王永庆活着的时候经常讲,人活一世最重要的就是奉献社会、回馈社会,出于这个目的,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把自己的资产用于回报社会。王雪红也是这样做的,有机会她就会做慈善,还曾经捐款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慈善大学。而这,只是王雪红向父亲“看齐”的一个缩影。

王雪红曾经不愿意生活在父亲巨大的光环之下,但现在她却是公认的“最像父亲的女儿”。不管是做事的气度与风范,还是商业上的谋略与远见,王雪红都最有乃父之风。从她的身上处处可见王永庆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风的传承与弘扬,她的勇气、她的魄力、她的坚韧以及她的信仰,都与王永庆一脉相承,对她来说,这才是父亲留下的最大遗产。

异国他乡的求学路

在世人眼中,王永庆拥有那么多财富,身为他的儿女,一定过着超乎想象的富足生活。然而,事实上,从小到大,王雪红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钱,不但没有太多零用钱,而且还一直过着勤俭节约的朴实生活。对于王雪红来说,王永庆不是一个“富爸爸”,而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1.被父亲“扔”到美国读书

如同任何父亲一样,王永庆希望培养儿女们的独立精神。因此,在企业经营方面一直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他早早就把孩子们送到国外去读书,希望用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来磨砺他们的心志,使他们在独自求学、生活的过程中更迅速地成长起来。

最初,王永庆为儿女们选定的留学地点是英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是文化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都已经不知不觉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于是,15岁的王雪红就被父亲“扔”到了美国,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

初到美国,王雪红感受到了与台湾截然不同的文化气息,那种自由与新奇的氛围令她深深陶醉。这种新鲜感暂时冲淡了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她就像是一只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尽情地拥抱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着。

当时,王雪红与二姐王雪龄同住。王雪龄在英国读完高中、大学之后,又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硕士。二姐比她大9岁,独自求学多年,早就已经习惯了国外的艰苦生活,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都给了王雪红很多帮助。也正因为这份来自亲情的温暖慰藉,使得有所依靠的王雪红一开始并没有感受到求学生活的艰难和独在异国他乡的孤单。

然而,这种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二姐的毕业很快画上了句号。硕士毕业以后,王雪龄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洛克威尔公司任工程师。王雪红为二姐这么快就找到工作而高兴,但是她也清楚地意识到,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个“噩耗”,因为洛克威尔公司在威斯康星州,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能和二姐朝夕相处了。

此时的王雪红意识到,真正的磨炼才刚刚开始。

2.孤独的求学生涯

二姐离开加州后,王永庆对王雪红有了新的安排:让她住进旧金山一个犹太人寄宿家庭。那位犹太人是王永庆的朋友,与王永庆交情匪浅,在那里王雪红得到了细心而周到的照顾。

虽然生活上过得的确不错,但孤独与寂寞总是无来由地袭上王雪红的心头。那是20世纪70年代,出国留学远远不如今天这么普遍,当时的中国留学生简直寥若晨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北美和其他一些国家,中国人少得可怜。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深入骨髓的文化差异令王雪红倍感苦闷。独在异乡的人都能体会这种身在孤岛一般的感受,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恐慌,更何况,当时的王雪红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王雪红才真正感受到了父亲把她“扔”到美国来的良苦用心。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父亲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困境之中学会生存、挑战自己、奋勇拼搏,最终凭借自己的力量成才。而这些,是生活在台北市锦州街那座花园大楼里的自己根本无法体会到的。

当时的王雪红就像是一只幼鹰,而王永庆就是煞费苦心对她进行残酷训练的老鹰。只有经历了千百次的魔鬼训练和艰难考验之后,幼鹰才能真正成长为叱咤天空的“霸王”。

王永庆的苦心没有白费,多年后,当王雪红当选为台湾第一女富豪的时候,王永庆的朋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虽然摇摇头说:“她还差得远呢。”但眼睛里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一丝得意。当台湾商界纷纷称赞“生女当如王雪红”时,作为父亲,想必王永庆心中定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坚持钢琴家梦想,还是改变航向

在王雪红最初的人生规划中,未来的她会成为一名钢琴家,用灵动的指尖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在黑白琴键上谱写出绚烂的人生。

然而,虽说人生设计须尽早,但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却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到了美国之后,王雪红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音乐这条路。是坚持钢琴家梦想,还是改变航向?站在十字路口的她该何去何从?

1.曾梦想成为钢琴家

王雪红从小就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喜欢钢琴的优雅和高贵,每次坐在钢琴前,都会由衷地感觉到一种喜悦,任由琴音或激扬、或澎湃、或温柔地敲打着心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出于这种热爱,她练琴的时候总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不懈的努力下,王雪红小小年纪就能弹得一手好琴,在学校的音乐比赛上总能见到她的身影。

这种热爱一直支撑着王雪红,梦想的种子渐渐地在她的心中发芽、生根。那时的她虽然还很年幼,却已经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坚持,也正因为对梦想的坚持,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她才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音乐系。

王雪红来到这里之后,简直如鱼得水,她好奇地观察着这座神奇而又极具魅力的音乐殿堂,尽情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料。

然而,伴随着这种新奇感觉的逐渐褪色,王雪红不得不面临着学业的烦恼。她所学的专业是作曲,这个专业要求的综合素质非常高。为了学好这个专业,王雪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钢琴。可惜,尽管她如此努力,却始终有些力不从心。

2.转攻经济学

虽然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以热爱为前提,但热爱却不代表着成功。在学习的过程中,王雪红发现自己在作曲的时候要冥思苦想很长时间才能写出一个句子,而身边一些同学却能够挥洒自如,很轻松就迸发出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灵感。

虽然王雪红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音乐天分与那些音乐天才们相比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她开始考虑:是不是音乐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

于是,在学习作曲不到一个月后,王雪红就找到自己的导师,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与他进行了一番长谈。经过导师的点拨之后,王雪红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先天的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是缺一不可的。而自己虽然比谁都努力,但是在这方面的天赋确实有些欠缺。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缺乏优势后,王雪红的情绪一度陷入了低谷。毕竟,对于一个把钢琴当做梦想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果实在有些残酷。想到自己不得不与钢琴家的梦想挥手告别,王雪红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呢?

此时的王雪红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个艰难选择:是坚持钢琴家梦想,还是改变航向,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理性的她最终选择了后者。离开音乐系后,王雪红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专业——经济系。之所以会转到经济系,或许是因为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又或许是因为她已经察觉到了自己在经商方面的天赋与兴趣。无论如何,如今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王雪红一定没有想到,当初的一个小小选择竟然决定了一生的方向。

就读经济系之后,王雪红才真正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遗传了父亲的商业基因,再加之父亲时不时写信来对她进行指点,王雪红对经济专业得心应手,在学业上很快就适应了,并且表现越来越突出。

3.博览群书,开阔视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向以学术环境宽松自由而闻名,而这,恰好符合王雪红浪漫的个性。在刻苦学习之余,她经常到各个系去“串门”,总能够发现很多古怪却非常有趣的人。在和这些人交流的过程中,王雪红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王雪红还专门选修了英国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台湾作家白先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王雪红也经常去听。

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王雪红还是图书馆的常客,她经常一头扎进伯克利华人社区中心的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图书馆里的书浩如烟海,每一本书对于她来说都是宝藏。她小心翼翼地抱着那些书,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孜孜不倦地阅读着。鲁迅、巴金、余光中,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王雪红喜爱的,品读这些书是她求学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她说:“小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块海绵,总是四处吸收东西。”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全能的,成功者只是比失败者更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因为长处才是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王雪红虽然忍痛割爱放弃了钢琴家梦想,却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如果不是她及时调整了人生规划,也许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音乐家,而不是一个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顶级企业家。

王永庆给女儿上的“经济课”

王永庆是华人圈里公认的“经营之神”,他的经营思想为企业家们提供了颇为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他的女儿,王雪红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王雪红的成长过程中,王永庆给她上过无数次独特的“经济课”。

1.王永庆的独特“家规”

对于外出求学的儿女,王永庆有一条独特的“家规”——没有家书就没有生活费。王永庆要求子女们给他写信,报告生活点滴以及开销,家信的内容甚至要具体到每一块钱是怎么花的,买一条牙膏也要写上。王永庆并不是一个“小气鬼”,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女们知道:乱花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王雪红的家信写得比较多,当时的她小小年纪孤身在外,总是渴望与父亲多一些沟通,几乎每周都与父亲通信,而王永庆每次给她的信都很长,厚厚的一封,有时甚至长达二三十页,信中王永庆谈得最多的不是亲情,而是生意和人生道理。他从来不把王雪红当成是一个孩子,而是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与她交流,他告诉她自己怎样管理企业、怎样解决难题、怎样持续合理化等。通过你来我往的家信,王永庆把自己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一一传授给了王雪红,这些知识当时的王雪红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但她的商业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却受到了深深的浸染。

父亲的信到现在王雪红还完好无损地保留着,每当她在事业上经历难关的时候,就会找出来看一看,从父亲的家书中汲取营养,找到克服困难的“钥匙”,增强重新战斗的力量。

通过与父亲的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王雪红对经济和商业的理解越来越深,并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念。这也难怪她会被公认为是“最像王永庆的女儿”,就连台塑集团的老臣们都一致认为:“她做事与看事情的气度最像王永庆,她是看好产业趋势就会坚持走下去的人,对于有兴趣的事情也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如今王雪红还会在访谈中说起父亲的家信,称“非常感谢父亲很长久的身教,愿意花时间在小孩子身上”。

2.跑步时的“经济课”

王永庆爱跑步,中年以后每天都会坚持跑步一小时,多少年来一直风雨不误。在他看来:“人生就像跑步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磨炼,才能跑得稳、跑得好。也唯有从不间歇地跑,才能遥遥领先于他人,捷足先登。”

受父亲的影响,王雪红从小就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只要身在台湾,她每天早上五点半都会到运动场去跑步,一跑就是四五千米。跑步时遇到父亲的时候,父亲就会和她聊天,讲一讲自己的经营经验。久而久之,跑步竟然成了王雪红的“经济课”时间。

对于王雪红来说,跑步的时候是与父亲交流和谈心的好机会。因为父亲工作繁忙,每天都要劳累到很晚,因此,白天的时候她根本没机会见到父亲。只有在清晨安静的运动场上,她才能与父亲推心置腹地聊天、交谈。

不仅如此,父亲还经常趁着跑步的机会给王雪红上别开生面的“经济课”。

有一次,王雪红在跑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自己在美国的时候从报纸上读到的一条新闻,说是台塑集团决定组建化学船队。刚读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她对此十分不解,因为当时正值20世纪80年代,王永庆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着PVC(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化学船队与王永庆最关心的PVC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忽然会搞起船队呢?

趁着和父亲一起跑步的机会,她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王永庆听了,先是表扬了她爱思考的好习惯,然后给她算了一笔账:建立一支运输船队,正是为了节省PVC原料的运费。台塑集团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石化原料厂,打算把一部分PVC原料运回台湾。虽然国际上的一些商船公司为了赢得台塑集团这个大客户,纷纷自降运费,但王永庆经过分析之后,认为运费还是偏高。而自组化学船队把原料运回台湾的话,会把每吨100美元的运费降到40美元左右。这样,假设一年运输20万吨PVC原料,就相当于节省了1200万美元的运输成本。虽然组建化学船队也要很大一笔投资,但时间一长,这些投资就会物有所值。

听了父亲算的这笔账之后,王雪红恍然大悟。王永庆又趁热打铁向她灌输一些经营理念:每省下一块钱,就意味着赢利一块钱。因此,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把降低成本放到第一位。如果不懂得降低成本,是不可能赚到大钱的。做生意的人心中必须要时刻记住两个字:节省。在花每一分钱的时候,都要反反复复地去考虑这一分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父亲的这番话让王雪红感慨万千:做生意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自己要学习的还很多。父亲就像一座宝藏,值得自己不断学习、挖掘。父亲一堂又一堂独特的“经济课”,令王雪红受益匪浅,她的经营理念就这样一天天地形成了。

后来,当她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的时候,每当遇到难题,她总是会想:“如果是父亲会怎么做?”

母亲让她更有力量

如果说王雪红的商业天赋来自于父亲的遗传,那么她坚韧的性格、不服输的精神则更多的是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1年3月3日,王雪红的母亲杨娇在台北锦州街的老宅里平静离世。所幸,在她弥留之际,王雪红一直寸步不离地守候在她的身边。“我真的到过天堂并且见证了天堂的美好,我现在已经在上帝的身边。”当听到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向以坚毅形象示人的王雪红忍不住泣不成声。

2011年3月11日,王雪红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深情地说道:“母亲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我最深的人。”

1.“想像战士那样在战场,而不是在家里打仗”

王雪红的母亲本姓杨,父母为了让她过更好的生活把她过继给廖家,改为“廖杨娇”,但晚年的时候,她又改回原姓,并一再对外界强调要叫自己“杨娇”。

由于养父身体不好,家里生活日益拮据,杨娇12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从挑砖头到织布,再到卖鱼,再到做月嫂……小小年纪就做过很多苦力活。后来,因为她聪明伶俐,一位日本官员聘用她为管家秘书,负责做饭、记账。在这段时间,杨娇学习了很多进退应对之道,这也是她嫁给王永庆后,能够把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杨娇很羡慕这个日本官员家里的女儿们可以弹钢琴,更喜欢那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后来,她曾经告诉王雪红,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了解到了教育的力量,因此,以后不论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下,还是在富足之时,她都鼓励孩子们去上学,学习各种知识。

1945年,由于战乱,台湾疟疾横行,杨娇家也不例外。当时家里人大多数都感染了疟疾,杨娇倾尽全力照顾家人,最后也病倒了,而且还是病得最严重的一个,连续好几多天又是发烧又是发抖。家里人把她送到了南部嘉义乡下亲戚家养病,正是在那里,杨娇与王永庆相识并且结缘。

1947年,王永庆与杨娇在亲人的见证下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成为合法夫妻。在依据杨娇生前口述出版的《杨娇纪念册》中,杨娇回忆道:“答应嫁给他后,他才告诉我他已经有太太,结婚十三年但没有儿女,拜托我和他结婚,他会和太太离婚,他将一半的财产给太太,当时我很感激他,也承认爱他,就答应和他结婚。”

但是最终王永庆并没有离婚,他的母亲不赞成他这么做,因为在母亲看来,未能孕育儿女并不是郭月兰的错。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的王永庆自然不能违拗母亲的意见。所幸,善解人意的杨娇理解这一点,后来,她和郭月兰还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和杨娇结婚的时候正是王永庆人生中最穷困的创业时期。当时,王永庆的木材生意刚刚起步,一切都要靠自己来打理,而杨娇就承担起了后勤工作。木材店的工人们每天都要到家里吃饭,杨娇早上四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准备二三十人份的午餐、晚餐。家里人多,衣服都是杨娇自己洗,冬天的时候,她的一双手泡在冰冷的水里冻得通红。如今说起来谁又能相信,王永庆的妻子竟然要吃这样的苦?

杨娇嫁给王永庆的前十年里,王永庆的事业蒸蒸日上。王永庆第一次带杨娇回娘家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第二次回娘家时给自行车装上了马达;第三次再回娘家就变成了摩托车;后来,就是吉普和轿车了。交通工具的变换如同王永庆的事业一样,步步高升。

1957年,王永庆创办了台塑公司。从那之后,他的事业更加辉煌了,公司越做越大,他也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杨娇已经不用亲手打理家务了,出入都有仆人照顾。但已经被家庭和孩子磨掉青春的她,却不得不接受另一个残酷的事实:丈夫决定娶李宝珠为第三房太太,自己可能要与另一个女人来分享丈夫了。杨娇虽然外表温顺,但内心却十分倔强,对于这件事,她很伤心,但是也无法改变王永庆的决定。

有一天,杨娇带着王文洋和王雪龄去看了一场电影。那是一部黑白的战争片。后来,她回忆起这部电影的时候,黯然神伤地说道:“我真的很想像战士那样在战场,而不是在家里打仗。”

当时杨娇经常和妹妹杨玉梅聊天,对于她的心境转变,杨玉梅最了解。据杨玉梅回忆,杨娇的姨婆,也就是声宝集团创办人陈茂榜的太太,看到她如此伤心痛苦,就跟她说:“与其在台湾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不如好好照顾孩子们。”这句话狠狠地敲醒了杨娇,也让她重新鼓起了勇气。

1975年,50岁的杨娇终于决定放手,离开深爱的丈夫,离开她守护了近三十年的王家,去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当时她身上只带了3000美元。

2.“任何时候都不怕从头再来”

刚到美国的日子,艰苦自不必说。当时王永庆并没有想到杨娇已经下定决心留在美国,因此每个月只寄给她1500美元生活费,这笔钱还要供王文祥、王雪红念书。生性倔强的杨娇虽然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却也没主动开口向王永庆要钱。

当时,王雪红还在读书,于是杨娇就和王贵云、王雪龄商量,用她们的3万美元嫁妆当首付款在加州伯克利买了一栋小房子。为了省钱,杨娇外出的时候全都是靠走路、公交。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经济困难,而是心态的转变。刚到美国的时候,杨娇根本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坚强,有一段时间她天天哭。再加上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生活越来越艰难。王雪红看到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的样子,心痛不已,于是就鼓励母亲去读书、学习。

最初几年,王永庆曾经多次来到美国,劝说杨娇回台湾。但杨娇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之后拒绝了。后来,她在《杨娇纪念册》中曾经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想法:“台湾对我来说太挤了,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她害怕家里纠纷多,影响王永庆工作,也不愿意委屈自己过着愁眉不展的生活,于是,台湾对于她来说就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看到杨娇坚持留在美国,王永庆十分生气。为了让杨娇改变主意,王永庆一度断了她的经济来源。尽管如此,杨娇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她宁愿牺牲自己,独自一人留在美国,也不愿回到家里给王永庆带来困扰。

在女儿的安慰下,杨娇终于振作了起来,开始为适应在美国的新生活而努力。五十几岁的她不仅尽自己所能照顾好家人,还坚持每天走半小时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成人学校学英语。62岁的时候,杨娇还考到了汽车驾照。她在美国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了自己的人际圈子,实现了自力更生。

王雪红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说:“我母亲一直在给予(我)价值,这对我启发很大。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一直在支持我,在为我祷告。”

1988年,王文祥大学毕业之后回台湾到南亚工厂实习。杨娇跟随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台湾。人虽然回来了,但与王永庆却渐行渐远。杨娇并没有住到王永庆和李宝珠所住的台塑大楼,而是住进了锦州街的老宅。

杨娇的坚韧与顽强,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五个儿女,她成功地把“自立”的精神,完完全全地浇铸到了儿女们的血液中。她让儿女们不必靠着王永庆这棵大树乘凉,而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她给予儿女们的是一种韧性,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母亲过世后,王雪红每每回忆起她,都忍不住流泪:“妈妈,谁能像你那样,告别一个亿万富翁的生活,不带一分一厘来到美国重新开始?从你身上我学到的就是,任何时候我都不怕从头再来。”

3.“祝福那些能接好班的人”

2008年10月,王永庆因病离世,杨娇虽然身体状况欠佳,却依然坐着轮椅来参加他的葬礼。在镜头前,她感伤地说:“时间到了就要回去。他(王永庆)只是暂时离开,有一天,我会去天堂和他相见。”又说:“他做人是很好的,找不到像他这么好的,对社会的贡献很大,好像是众人的父亲。”

即使是两人已经分开了三十多年,杨娇口中的王永庆还是那个与她结发了一辈子的好丈夫。她没有埋怨,没有后悔,只有一份历经沧桑岁月洗礼后的豁达与满足。

对比那些在豪门中为了争宠而斗得头破血流的人们,杨娇的这种退让是多么难能可贵。但她的退让,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最令王雪红难忘的,是母亲对她的教诲:“我们要用宽容的心去面对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和事。即使是得罪过我们的人,也要替他们祷告,希望他们活得更好。你的时间要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这份胸怀,又怎能不令人感佩?

王永庆去世之后,王家上演了一幕豪门争产战。当时王雪红曾经问母亲:“我应该做些什么?”杨娇回答道:“你父亲创立台塑非常不容易,你要祝福那些能接好班的人。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美好的未来。”

2011年3月3日,王永庆去世两年后,杨娇也告别了人生舞台,终于与王永庆在天堂相会。

在主持告别仪式的时候,王雪红深情地说:“妈妈永远是我的宝贝!”她不但帮助王永庆开创了台塑王国,还抵押房子让王雪红创业,她是王雪红创业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在临终之际,她还不忘提醒儿女们,要努力工作,活出人的价值。“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独你超过一切。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唯有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愿她的享受操作所得的,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王雪红用《圣经》里这段话来赞颂母亲。母亲给她的教诲,使她受益终生。

王雪红如是说:

1 我的母亲是我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我最深的人,虽然母亲已经暂时与我们分离,但是我知道她现在在天上与主同在,好得无比。

2 回过头来看,自己做事情这么多年,父亲一直是我内心的标杆。我总是会想,我是王永庆的女儿,不管怎么样,我不能损伤了父亲的名声。现在,当别人再介绍我说我是王永庆的女儿时,我会很自豪。

第二章 就是富二代,也要独立创业

身为“富二代”,王雪红继承了父亲谦虚务实的经营风格,但是却毅然抛弃了父辈的光环,凭借着自己的坚軔与努力,重走了一遍父亲的创业路,在男性主导的IT行业里南征北战,打下自己的天下。与其说她是最成功的“富二代”,不如说她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一代”。

选择单飞,不加盟台塑

说起“富二代”,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首先会是这样的形象:炫名车、享乐、不务正业、坐在父辈们打下的江山上享受、不用奋斗就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在如今这个时代,“富二代”已经被脸谱化甚至妖魔化了。然而,生在富豪之家的王雪红,却给众多“富二代”树立了一个另类的榜样。她告诉这个世界,有一种“富二代”,是靠自己成功的。

1.“富二代”的苦恼

作为一个“富二代”,王雪红时时都能感受到父亲的光环,但“王永庆的女儿”的称号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骄傲与荣耀,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压力。

父辈的财富既是祝福,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在提起她的时候,最常用的介绍总是“王永庆的女儿”,人人都对她艳羡不已,但其中的苦恼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了解。父亲的成绩太过辉煌了,她的努力往往会被埋没在这种辉煌的阴影下,即使她拼命打拼、想证明自己,人们看到的也只是王永庆这棵“大树”。

别人都以为她是凭借着父辈的资源成功的,谁又知道,在创业中她从未想过跟父亲要一分钱。王雪红并不想坐在父亲的树荫下乘凉,也不愿意按照父亲给自己规划的路去走,她宁愿比别人多奋斗20年也不愿意坐享其成,空手去摘取父亲艰苦打拼才得来的果实。比起“富二代”这个称号,她更愿意接受“创一代”的称呼。也正因为这样,她被媒体称为“最叛逆的女儿”,但是这种叛逆恰恰是她最值得骄傲之处。她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选最困难的事情去做。独立而又叛逆的她选择的正是最难走的创业路。

2.只在台塑工作了一个月

1981年夏天,王雪红顺利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了,并且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看到女儿终于学业有成,王永庆的心中当然盛满了喜悦。对于王雪红的未来,他早就进行了一番规划:到台塑集团上班,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在实践中学习最实用的经营之道,等到具备一定的经验与实力之后,再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对于父亲的安排,王雪红最初并没有反对。当时的王雪红只有二十几岁,还很年轻,对于自己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在人生的这个阶段,王雪红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茫的状态之中,她既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看不清方向。于是,她干脆选择了“以静制动”,接受了父亲的安排。

就这样,王雪红刚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课堂上走出来,又走进了台塑这个更大的“课堂”。最初,王雪红干的都是底层工作,既枯燥又无趣。单调的工作状态让她感到很无聊,根本待不下去。

同时,更大的挑战很可能来源于家族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自从杨娇出走美国之后,王永庆一直与三房李宝珠生活在一起,三房的女儿顺理成章地更接近台塑集团的核心层。因此,王雪红在台塑工作,难以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内部纷争。

身处在这种环境下,台塑虽然是父亲一手打下的江山,但“萧墙”之内的利益争夺必然会使它最终演变成一个“战场”。王雪红不想卷入乱战中,因为血脉之间的战争,无论最后谁是赢家,都没有任何意义。即使赢得了更多的家产,输掉了亲情又能如何?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更何况,有本事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也能够创造财富。与其在内部争斗,不如到台塑之外的广阔空间去寻求发展,更能得到无限机会。

在台塑工作了不到一个月,她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如今回想起来,王雪红当初放弃的可能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台湾最大民营企业台塑集团的“权杖”。一定有无数人想问她一个问题:是否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但这么多年来王雪红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她虽然放弃了一棵大树,但是却赢得了一片广袤的森林。

初涉IT业打工:被骗七十多万美元

离开台塑集团后,该何去何从?这时的王雪红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创业?王雪红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摆在面前的两条路让她左右为难,难以取舍。毕竟,年轻时的第一步有可能会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准方向才能走对路。

1.“终极目标是创办自己的企业”

权衡再三之后,王雪红决定加盟二姐王雪龄的大众电脑集团。

在王雪红追求事业的道路上,除了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教导和母亲给予的精神力量之外,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二姐王雪龄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雪龄是王雪红在创业道路上的领路人。二姐的创业经历深深地影响了王雪红,王雪红之所以会产生创业的想法,正是因为受到了二姐创业精神的感染和激励,她想效仿二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王雪龄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生意上的合伙人——简明仁。

毕业之后,简明仁进入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王雪龄则进入洛克威尔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随着生活的逐渐稳定,他们的爱情也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了——1974年,两个相爱多年的人终于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王雪龄夫妇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是继续朝九晚五为别人打工,还是自立门户另辟出路?最终,他们决定离开美国,回台湾创业。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1980年,王雪龄夫妇回到了台湾,用他们多年的积蓄——2.5万美元成立了大众电脑公司。创业初期,大众电脑公司主要经营的是超级迷你电脑的经销与维修,由于他们善于经营,很快就打开了市场局面,并且打造了一条良好的资金链。

从1985年开始,王雪龄接连扩大大众电脑公司的业务,开始进行转型,把业务转向电脑的生产和制造。因为他们生产的电脑成本低、质量好,很快就在台湾电脑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王雪红亲眼见证了二姐和姐夫在艰难的处境之中是怎样相互扶持着白手起家、一步步在电脑领域打出一片江山的。她从心底敬佩二姐的创业精神,也知道如果自己要创业的话,沿着二姐的这条路走是明智的选择——先学艺,再自立。因此,王雪红决定像二姐那样,先打工,积攒经验,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之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只不过,她“偷师学艺”的对象是二姐。看着二姐的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越做越好,王雪红知道,在二姐和姐夫身上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因此,与其到外面去撞个头破血流,不如向自家人学习。

打定主意之后,王雪红与父亲进行了沟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王雪龄的公司是新兴产业,到她的公司去上班,学习空间更大。更重要的是,台塑并不是王家人唯一的发展空间,王家的第二代人可以有更多的发展道路,二姐的成功就为他们提供了榜样。她还向王永庆坦承:“进二姐的公司也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的终极目标是像二姐一样,创办自己的企业。”

听了王雪红的这番话,王永庆不仅非常意外,也感慨万分。女儿竟然有这么成熟、这么有见地的想法,是出乎他意料的。尽管他非常欣赏王雪红的看法,但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他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丝顾虑:当初二女儿创业的时候,虽然也没有得到自己的帮助,但是她身边有简明仁,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大,因此,她创立大众电脑公司的时候自己没有太多的担忧。如今王雪红也要创业,孤身一个女孩子,要经历的困难是很大的,吃苦受累都要一个人扛着,让他怎能不担心?思索万千,虽然顾虑重重,最后王永庆还是毅然放手让女儿去闯荡,毕竟,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摔几个跟头是有好处的,只有经历的挫折和磨砺多了,才能真正迅速成长起来。

得到了父亲的首肯之后,王雪红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二姐和姐夫的大众电脑公司。

2.孤身一人跨国追债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没有销售就没有生存。王雪红深知销售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她主动请缨,决心从销售开始做起,逐渐摸透经营诀窍。二姐看到她这么上进,当然答应了她的请求。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王雪红干劲十足。原本她的工作只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进行电话销售就可以了,但她觉得这样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多卖出一些产品,她经常一个人到各个展会上去推销公司的电脑。利用大众电脑公司的销售平台,王雪红学到了很多经营之道,在以后创业的过程中,这些经营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生意,即使她是“经营之神”的女儿也不例外。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王雪红就摔了一个大跟头。因为太轻信别人而且经验匮乏,王雪红被一个西班牙人蒙骗了,使公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当时,这个西班牙人主动找到大众电脑公司,声称自己要订购大约七十万美元的货物。王雪红一看,觉得这可是一个大客户,这笔订单给公司带来的收益会是非常可观的,一定要好好把握!

当时她初涉商海,没有想到这有可能是一起商业诈骗,而且刚加入二姐的公司,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经验不足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她钻进了西班牙人的圈套。

在万分努力之下,她终于“如愿”拿到了西班牙人的订单。做成了这样一个大单子,王雪红兴奋不已,于是开始积极地进料、制造、供货,在没有收取预付款的情况下又给对方追加了大宗产品和相关配件。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过了很长时间,对方也没有支付货款。

这时,王雪红终于从拿下订单的兴奋中清醒了过来,她感到一盆冷水劈头向自己泼了过来,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骗了。

这可是一笔高达七十多万美元的巨额订单!如果真的被骗了,损失将会无比惨重。一想到这一点,王雪红觉得天都塌了,更糟糕的是,自己说不定还会把姐姐和姐夫的公司拖垮!

为了追回这笔天文数字的欠款,王雪红只身飞到西班牙,开始了跨国追债之旅。她在巴塞罗那租了一个公寓,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为了人身安全,还雇了保镖。就这样,她在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打起了官司,一打就是半年。

虽然坚持了半年之久,但最后还是连一毛钱也没有要回来,这令王雪红感觉非常沮丧。但是在西班牙的这段时间也不是毫无收获的,王雪红是个闲不住的人,在等待案件审理的漫长过程中,她一有空闲就带着电脑到欧洲各国去寻找业务机会。

天道酬勤,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王雪红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冲劲成功地打开了大众电脑在欧洲的市场,后来,大众电脑公司在欧洲一度做到了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不能不归功于王雪红的开拓精神。

后来,在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王雪红说:“困难可能是祝福的另外一个面貌。”

尽管这次跨国追债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商场上的第一次挫折使王雪红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都是在顺境中难得一见的宝藏。

王雪红在这次孤身追债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负责到底、坚忍不拔、尽最大努力的精神,也为她以后的创业埋下了伏笔。此时,王雪红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拼命三娘”的性格已经初现端倪。

从零开始,创业路上艰难起步

初涉IT行业打工就被骗了七十多万美元,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给王雪红上了踏入商场的第一课。但王雪红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像弹簧一样,越挫越勇。惨痛的失败,不但没有将她打倒,相反却激起了她的斗志,激发了她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她要创业,要独立打出一片天下,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1.创业没拿父亲一分钱

1988年秋天,王雪红离开二姐的大众电脑公司,决定离开台湾,到美国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

王雪龄和简明仁都对她极力挽留,希望她留在大众电脑公司,和他们一起打拼。尤其是与王雪红感情深厚的王雪龄,对妹妹一个人独立创业十分不放心。因为她自己是从那条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过来的,深知其中的艰辛与痛苦。

王永庆得知女儿创业的决定之后,以前的担忧也重新浮上了心头。那时,台塑集团在美国东部地区成立了驻美机构,因此,他派人找到王雪红,希望她放弃创业的念头,到台塑驻美机构工作。

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能够给她这样的帮助,王雪红十分感激,她也知道如果能到台塑集团驻美机构工作,无疑是条不可多得的成功捷径,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羡慕自己。尽管如此,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条捷径。她给父亲的信中是这样说的:“既然我已经选择了这条路,还是继续走下去吧。困难肯定是层出不穷的,但都是暂时的,只要我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前景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从王雪红的字里行间,王永庆读到了女儿创业的坚定决心,于是也就不再勉强她到台塑就职了。他写信告诉王雪红,虽然担心她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处,但如果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他依然支持她创业,而且可以给她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可以给她一些启动资金。

都说“富二代”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的,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因为积攒了丰厚家业的父辈能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金,为他们把成功的道路铺平,让他们一路坦途。但王雪红这个“富二代”却显然有些独树一帜,当父亲主动提出为她提供启动资金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2.抵押房子贷款创业

王雪红不想要父亲一分钱,因为她知道,如果在父亲的庇护和帮助之下创业,那她将永远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也永远无法摆脱“王永庆的女儿”这个称号。她要凭借自己的力量闯荡商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甚至她希望有一天别人在提起王永庆的时候会说那是“王雪红的父亲”。

虽然创业没有拿父亲一分钱,但是每当王雪红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的时候,总是会感谢父亲对自己的帮助:“我刚刚开始做威盛的时候,需要找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但是当时台湾这方面的人才是非常少的,很多工程师都在美国,要说服他们放弃那边的优厚环境,回到台湾去打造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候,父亲就起了很大作用。人们会想,我父亲做事始终如一,他的女儿大概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吧。父亲的声誉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样才有了威盛电子最初的团队。”

但是在当时,拒绝了父亲的支援,王雪红不得不陷入资金危机之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没有钱怎么行?做生意,说到底还是资本的运作,没有钱,经营也就无从谈起。

创业资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难倒了王雪红。当时她刚刚工作没几年,只凭自己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不得已之下,她只好抵押了母亲给自己的在台北的一套房子,向银行借贷了50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12万元),拿着这笔钱开始了创业的艰难历程。

要成功就做最难的事:选择高科技领域

王雪红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创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早在她刚刚萌生创业念头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究竟从哪里入手来开辟自己的商业天地。

1.寻找创业“蓝海”

父亲和二姐的成功经历都可以供她借鉴,但是她并不想像父亲那样去经营传统行业,因为时代不同了,传统行业早已变成一片“红海”,大局已定,现在再涉足其中,不但要与强大的对手争“食”,而且也没有多少利润可以争夺。像二姐那样从电脑开始做起似乎也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王雪龄和简明仁创业的时候,“电脑热”刚刚席卷全球,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这股热潮早就已经“退烧”了,她不能走没有潜力的老路子。

既然要创业,就一定要找市场潜力大、利润多、有发展空间的“蓝海”,但是“蓝海”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王雪红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答案,于是,创业的念头虽然无数次在她心头涌起,但又无数次被搁浅了下来。

直到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雪红在美国高科技产业聚集地硅谷接触到了一家做芯片的小公司,她敏锐地感觉到了商机。当时,台湾的大部分厂商都在给欧美品牌做代工,通过组装进口的零件来赚取少得可怜的加工费,就连台湾最大科技企业鸿海集团的掌门人郭台铭都被称为“代工之王”。王雪红想,难道中国的企业就只能凭借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做代工,不能做整个产业吗?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开始在美国市场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考察,同时也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行业。那段时间,她成了飞机上的常客,经常乘飞机来往于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洛杉矶之间。王雪红是一个慎重的人,她不想轻易投资,要投资就必须投在最值得的、回报率最大的地方。

是父亲的信陪伴她度过了那段艰难而又孤独的日子,父亲以前写给她的信,即使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仍总能带给她新的启发和灵感。

2.把最难的事做好了才是成功

当时,她除了寻找“蓝海”行业外,也在寻觅着合适的合作伙伴。她陆陆续续接触到了一些人,其中有朋友介绍的,也有成功的企业家,但是总是令她感觉有些不尽如人意。这时,她在美国的一家权威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父亲的报道《王永庆台湾答记者问》:

经商的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涉及“有所谓”与“无所谓”的问题。假设我们的合作对象,他本身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是一样的:缺乏资源,一定要依靠大量外销,那么他对于转移技术给我们、并且协助我们外销就“有所谓”了。但是假设是和美国的厂商合作,他的市场是巨大的,不怕转移技术给你,甚至还能够向你购买使用这些技术所制造的产品,那么对方就是比较“无所谓”的合作者。“有所谓”的合作者,基于切身利害关系所在,处处都需要留一手,或者防你一招,对我们来说,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可是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怪他诚意不够,因为在可能威胁到他的情况下,他不能不做预防的考虑。因此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考虑,千万不能盲从……

父亲的这番话令王雪红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于是她不再盲目地寻找合作伙伴,决定一个人单枪匹马闯荡商海。

而这时,关于进入的行业,王雪红也有了新的看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芯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是个人电脑和手机的心脏,其他很多电子产品也都离不开它。而且随着这些电子产品的推广和普及,芯片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发展势头将会越来越猛。

王雪红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了小小芯片中蕴含的广阔商机,于是毅然决定从这个行业开始自己的创业第一步。虽然芯片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成长与发展总会面临着各种难以预测的困难,甚至有可能会面临折戟沉沙、功败垂成的结果,但是王雪红还是决定试一试,毕竟,要成功就要做最难的事,把最难的事做好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王雪红如是说:

1 如果上课时,每个人都像天才,而你只是喜欢弹钢琴,那你只能面对现实,及早意识到自己不具备的,专注于自己拥有的,这很重要,这一直是我的态度。

2 困难是一个人成熟的机会。一个人要成功,就得选最困难的事情去做。

3 困难可能是祝福的另外一个面貌。

第三章 挑战英特尔,打造威盛“中国芯”

创建威盛集团,源于王雪红的“中国梦”,代工企业在国际生产商面前永远低人一等,因此,她希望拉起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走出一条“中国芯”之路。这也将她推上了与英特尔竞争的风口浪尖。在与英特尔长达20年之久的诉讼中,在一些技术专利方面,双方达成了长达30年的交换授权。这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真是打了一个漂亮仗。

买下VIA,威盛雏形初现

从下定决心创业开始,王雪红一直在艰难地寻找着商机,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虽然几经坎坷,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创业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有些沉不住气了,毕竟,顶着巨大的压力煎熬了这么长时间,却毫无收获,实在是令人有些无法承受。那段时间,她从创业初期的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情绪一下子陷入到了低谷之中。

都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雪红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正当她因为出师不利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商机出现在了她面前。

1.从低谷中发现商机

1988年秋天,王雪红通过一个朋友得知,美国有一家公司准备出手,因为公司在行业里默默无闻而且经营不善几近破产,所以出价并不高。

得到这个消息后,王雪红立即对这家公司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这正体现了她一贯的经商风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管是对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王雪红都习惯于先了解他们的底细,然后再“对症下药”,尽可能击中要害。这一招来自于父亲王永庆的传承。

把这家公司的来龙去脉摸透之后,王雪红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这家公司之所以会走到如今这么困窘的地步,完全是因为管理不善,在企业运营上并不存在什么硬伤。

这个发现让王雪红惊喜万分,凭借她在大众电脑公司六年来积攒的丰富管理经验,使这家公司的经营步入正轨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收购这家公司对于她来说还有三个好处:第一,这家公司目前正处于倒闭的边缘,经营者急于脱手,出价很低,而且还有还价的余地;第二,这家公司就设在台北,台北是她的“大后方”,可得“地利”的优势;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这家公司经营的是芯片行业,与她看好的高科技领域不谋而合。

考虑到这三点,这家公司简直就像是为王雪红量身打造的,她怎么能错过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王雪红立刻带着自己的创业资金赶到美国,与那家公司的经营者进行商谈。

2.买下VIA,开始起航

王雪红能够得到这个商机,还要感谢一个人,是他向王雪红提供了这个宝贵的商业线索。这个人就是她现在的先生陈文琦。

陈文琦也是中国台湾人,先是就读于台湾大学,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又到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继续攻读计算机硕士。以优异的成绩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以后,先后就职于美国通用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后来他辞掉工作开始创业,并成功创建了一家名叫Symphony的晶片设计公司。

他和王雪红是在一个朋友举办的宴会上认识的,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独特魅力的王雪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雪红也对这个睿智干练又熟悉美国商界的男人很有好感,并且,她敏锐地意识到,虽然陈文琦的公司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他却有可能是一个极具潜质且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陈文琦得知王雪红的创业想法之后,就开始为她留意可靠的商机,因此,当得知一个美国商人打算出售自己的公司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告诉了王雪红。

在陈文琦的引荐之下,王雪红与美国那家公司的总经理牵上了线。一个希望尽快出手,一个希望迅速拿下,再加上陈文琦的推波助澜,这笔生意谈得十分顺利。经过几轮谈判之后,王雪红和那个美国商人签订了转让协议书。

就这样,那家叫做VIA的公司就成了威盛电子的前身,王雪红从这里开始踏上了一条充满辉煌又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3.代工永远矮人一截

创建威盛集团,从某种角度来说,源于王雪红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创业者,她看到了太多以代工求生存的中国企业的现状——代工企业在国际生产商面前永远低人一等,受制于人。因此,从创业伊始,她就没想过要走代工这条路,而是勇敢地扛起了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希望能够走出一条“中国芯”之路。

多年前,当联想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时,有人采访联想的掌门人柳传志,柳传志说:“别看联想现在的经营业绩这么好,其实我们不过是给别人打工的,处理器是英特尔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每卖出去一台电脑,我们能分到的利润是很少的,大头儿都是别人的。”话里话外道尽代工的悲凉。

像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都是如此,其他中国企业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欧美和日本为发源地的电子风潮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展,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几乎各个行业的创业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做代工,因为代工门槛低、回钱快、资金链灵活而且风险小。更重要的是,当时做代工还可以借助欧美制造产业转移的东风,凭借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廉价的优势迅速崛起。

正因为这样,代工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代名词,当然,许多优秀企业也因此被孕育出来,最典型的是郭台铭的富士康集团。郭台铭以富士康为平台,历经数十年的辛苦经营,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神秘的“代工王国”,他也因此被称为“代工之王”。

在很多人看来,代工是打造中国民族品牌的一条捷径,因此,不亦乐乎地去找那些国际大企业寻求合作,希望能够拿到更多的代工订单,赚加工费。但王雪红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她到了美国硅谷,发现到处都是华人科学家在为美国资本家打工,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为公司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利润,换来的却只是不甚丰厚的薪水。她回到台湾,发现很多台湾企业在为欧美、日本厂商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只为了获得微薄的利润,而对方却可以拿着这些产品悠闲自在地赚大钱,反过来还嘲笑中国企业没有自主品牌……这种情况深深地刺痛了王雪红的心,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代工企业在国际生产商面前永远矮人一截!代工不是实现民族品牌的捷径,而是一条不归路。

王雪红想:与其为别人赚钱,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只有打造真正的、优秀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当时的威盛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还在蹒跚学步之中的小企业,但王雪红的梦想却很大,她希望做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而且还要把“中国芯”做成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在此后的日子里,王雪红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梦想。

4.“船长”加盟

梦想是伟大的,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却往往是无比艰难的。当时的王雪红面临的是中国高新科技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严重匮乏、处处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局面,要想经营民族品牌,时时受到掣肘之困,可谓举步维艰。

最大的难题是,王雪红是学经济出身的,对芯片技术并不太懂,身边也没有得力的助手。她虽然擅长经营、精于管理,但缺乏技术层面的领路人和把关者,威盛集团也只能是一个一条腿走路的“瘸子”,注定是走不快的。

找到一个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了。于是,王雪红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时,她一下子想到了陈文琦。陈文琦在加州理工学院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而且在英特尔等知名IT企业工作过,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结构设计领域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在华人科技圈里小有名气,如果能够说服他加盟威盛,不就相当于为威盛集团安装了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吗?

1992年,王雪红找到了陈文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力邀他加入威盛的团队。虽然当时陈文琦创立的Symphony公司发展势头也不错,但还是被王雪红的诚恳态度和她描述的美好愿景深深打动了,最终决定与王雪红同心协力引领着威盛集团在竞争激烈的芯片业闯出一片天。

陈文琦的加盟对王雪红来说是如虎添翼。陈文琦在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功底,而王雪红在经营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两个人的合作可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年轻时候的陈文琦有一个梦想:成为在大海上四处遨游的船长。而他加盟威盛电子之后,也的的确确表现出了“船长”的风范,他坚定、乐观,带领着威盛电子在波涛汹涌的高科技领域快速驶向成功的彼岸。

技术老练、经验丰富的陈文琦很快就使威盛电子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业人士,陈文琦对芯片市场的理解既深入又透彻,经过全面分析之后,他给威盛电子进行了重新定位,把业务重点放在了芯片组上。

明确了业务重点之后,威盛的发展思路也就随之清晰了起来。在陈文琦的带领之下,威盛电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很快就发展得如火如荼,以黑马姿态一举冲进了芯片组市场。

触怒“大象”英特尔

芯片组市场一直是双雄并立的局面,英特尔和AMD(超微半导体公司)互相对峙,长期把持着整个市场,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刚在市场上露头就会被“吃”得干干净净。因此,威盛电子刚露头就进入了英特尔和AMD的视线中,并接连遭到了两大巨头的进攻。但这一次,情况有些不同了。英特尔和AMD的管理者们意外地发现,这个对手不像以前的那些小鱼小虾们那么容易搞定,很可能是块难啃的骨头。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威盛电子也不例外。王雪红和陈文琦向芯片市场发起总攻的时候,恰好赶上了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市场的快速膨胀期,这给威盛电子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凭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威盛电子在市场上广泛出击,很快就在芯片组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全世界将近70%的芯片组市场份额被王雪红纳入囊中,威盛电子一举成为芯片领域举足轻重的厂商。

1.来自安迪·葛洛夫(英特尔创始人)的警告

在王雪红选择芯片行业作为自己创业领域的时候,她就意识到了,这意味着自己选择了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英特尔。

众所周知,英特尔是全球IC(半导体元件的统称)市场上当仁不让的王者。对英特尔来讲,市场只存在着两种情况:要么是绝对垄断,要么是相对垄断。英特尔就像是一台无懈可击的机器,只有最顽强的企业才能对它构成真正的威胁。

当时的威盛是一个小公司,与英特尔这个巨人相比,好比是小虾米和大鳄鱼的较量。然而早在王雪红打算涉足这个市场之初,就收到了来自英特尔创始人的警告。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雪红在香港遇到了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安迪·葛洛夫,王雪红告诉安迪·葛洛夫:“我们要做自己的芯片组了。”

当时,英特尔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芯片组,听到了王雪红的话,安迪·葛洛夫说:“Cher(王雪红英文名),芯片组英特尔要做下去的,你不要碰。”

面对这毫不留情的严厉警告,震惊之余,王雪红并没有被吓倒。那时她已经在IT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对于英特尔的分量当然了如指掌,但她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她知道,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与英特尔的攻坚战是在所难免,与其退缩,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不如拼搏一把。

多年以后,在王雪红功成名就之时,多次在采访中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选这么强大的对手?不怕山有虎么?”综合她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

第一,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创业之初的王雪红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仅是“不怕山有虎”,而怕山无虎。

第二,这是她的理智决定的。以王雪红做事的稳健作风,她是冷静分析过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要因为英特尔做芯片组,我们看到它太强了就转到别的地方去。我进入的任何市场,英特尔都可能进去,它再进去,我又要换一个地方,这还得了?”

在英特尔集中全部力量做芯片组的时候,大部分企业看到的是:老大已经认准了这个目标,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就干脆别去掺和了,不如寻找其他机会。但王雪红却不同,她认为,既然英特尔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研发,说明这个领域一定有利可图。而且它投入了这么多还没有研发成功,那就意味着自己还是有希望捷足先登的。既然有利可图,又有希望,为什么要白白放过这个机会?谁研发出更好的芯片组,谁就能占据市场。英特尔既然还没成功,那威盛未必不能成为领先者,焉知蚍蜉不能撼大树?

王雪红的目光只关注市场,而不是在这个市场上有多少对手。只要有一丝成功的机会,她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

第三,这是她的价值观决定的。王雪红一直把“贡献价值”看成是自己做事情最重要的出发点,当时她坚定地认为,自己做芯片组,能为市场带来价值,因为厂商喜欢有更多的选择。

2.在夹缝中生存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当时,威盛电子在全球总共有不到3000名员工,市值不到25亿美元。而对手英特尔却拥有8万名经验丰富、技术一流的精兵强将,其市值更是高达威盛的70倍,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不仅如此,1994年,英特尔开始在芯片组产品设计领域发力之后,已经成型的市场竞争格局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全球芯片组市场在英特尔的“清场”攻势下,不得不重新洗牌。经过了这番折腾之后,幸存者已经寥寥无几。最后,全球只留下四家主板芯片组生产商:英特尔和另外三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威盛、矽统与扬智。

威盛电子之所以能够在这场混战中艰难地存活下来,多亏了王雪龄。为了支持妹妹,王雪龄把大众电脑公司的主板订单全都给了王雪红,正是依靠着这些订单,威盛电子才维持了一线生机。至今,王雪红仍然很感激二姐和姐夫在危急之时的出手相助。

1995年,英特尔的目标从芯片组领域逐渐转移到了主板市场,王雪龄的大众电脑公司受到了直接冲击,市场份额大幅度下滑,一直靠大众电脑公司的主板订单艰难维持的威盛也随之受到了牵连。

幸运的是,一个机会使威盛从困境中走了出来。1995年底,为了联手研发英特尔之外的芯片组规格,康柏电脑向威盛抛出了橄榄枝。

康柏订单的适时出现,对于王雪红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源源不断的订单给王雪红注入了新的力量,也让脱离了大众电脑庇护的威盛电子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康柏电脑的青睐也使得其他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开始关注威盛,更多的订单纷至沓来,威盛再一次在千钧一发之际过关,并且借着这个契机逐渐壮大,羽翼日渐丰满。

1999年,英特尔推出了“奔腾3”处理器,为了与自己的处理器相匹配,英特尔向主板生产商们极力推荐自己研发的RDRAM内存规格。但是,RDRAM内存规格虽然能够极大地加快个人电脑的运行速度,却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缺陷——它与原来用于个人电脑的SDRAM规格不相匹配,如果主板生产商们采用新的RDRAM规格,就必须花费不菲的转换成本。谁愿意花这笔冤枉钱呢?

王雪红从中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1999年7月,威盛电子正式推出了与英特尔规格不同的PC-133内存规格。PC-133不但能够兼容SDRAM,也可以与“奔腾3”处理器相匹配。这对主板生产商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只要付出RDRAM标准的1/3成本,就能够顺利升级到下一代。于是,主板生厂商们纷纷订购威盛电子的PC-133内存规格。

英特尔的一时疏忽使威盛电子由此在全球芯片组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3.进军CPU,与英特尔一决高下

威盛电子在芯片组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令王雪红收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看到威盛电子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她备感欣慰,但是尽管如此,她的心中仍然有一丝遗憾——CPU的核心技术总是掌握在英特尔的手中。英特尔之所以底气这么足,到处出击,战无不胜,就是因为它掌控着最关键的技术,而其他企业都要依赖它才能生存。

在IT领域打拼多年的王雪红深知,如果不能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威盛电子就会一直受到他人的掣肘,不可能真正变得独立而强大。要想真正打造出一个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就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人CPU。为了实现这一点,“做真正的中国人的CPU”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喊口号是容易的,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选择做CPU意味着向英特尔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发起直接的挑战,意味着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上虎口夺食。或许有人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个人是王雪红,她总是能挑战最困难的事情,总是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王雪红的勇气来源于信心,她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有价值的,她相信“中国芯”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即使前路再难,她也不会后退半步,因为“中国芯”的梦想不只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民族品牌的振兴与荣誉,同样也关系到整个民族对于科技腾飞的殷切期待。正因为这样,作为拥抱世界的先行者,她选择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1999年,威盛成功并购Cyrix(美国国家半导体的一个部门)以及IDT旗下Centaur(微处理器公司),开始进入微处理器市场,直接切入英特尔核心事业。

2000年,威盛终于研制出第一款中央处理器VIACyrix Ⅲ,成功扩展了市场版图。“做高科技企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在王雪红看来,创新必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尖端的设计、高端的技术、能够制定标准,才是一个高科技公司必须具备的要素。从她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开始,这个理念就根植于她心中,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动摇过。

4.联想助威盛一臂之力

去过中关村的人都会注意到威盛集团的“中国芯”广告,多年来,“中国芯”已经成了中关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雪红和父亲王永庆一样,有着浓厚的大陆情结。王永庆心系中华,曾经两次发表激情澎湃的万言书,称“台湾与大陆当然是同一个国家。就像兄弟姐妹是一家人,这个家庭是大家的。”还不断地在两岸之间牵线,是两岸交流的先行者。在一次访问大陆的演讲中,王永庆感慨道:“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一生也算没有白活”,拳拳赤子之心日月可鉴。如今王永庆已经驾鹤西去,但这种情怀却在王雪红身上得到了传承。

王雪红一直非常看重在祖国大陆的发展,并逐渐把事业的重心由台湾向大陆转移。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在大陆这片沃土上,“中国芯”的梦想更容易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也正因为有大陆这个广阔市场的支撑,威盛与英特尔的这场战争胜算会更大一些。

正因为这样,一直坚持中国人要用“中国芯”的王雪红毅然北上,在中关村这个高科技聚集地落脚、扎根、发芽,并以这里为中心,逐渐向全国辐射开来。

王雪红的爱国心和对民族品牌的执著精神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引起了很多企业家的共鸣,当时的联想集团掌门人柳传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表示对民族品牌和王雪红的支持,柳传志决定助威盛一臂之力。

2000年,联想集团决定采用威盛的CPU,并开始投放市场。目前,联想集团旗下的主板公司的芯片组有70%以上都采用了威盛的产品。

联想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是大陆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品牌之一,获得它的支持对威盛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拿到联想的订单,大陆市场也就打开了突破口,其他品牌大厂随之竞相跟进。

此时,英特尔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威盛在大陆市场攻城略地,斩获一个又一个的订单了。毕竟,威盛与大陆在“血缘”上是一脉相承的,“威盛是中国人的公司,威盛的中央处理器是中国人做的计算机心脏”,当威盛的品牌与国人的民族情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

遭遇英特尔全球围剿,缠斗20年

威盛一直是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不仅仅因为王雪红勇于扛起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更因为王雪红是一个坚强的“斗士”,她与英特尔之间的斗争一斗就是20年。

威盛与英特尔的“战争”不只体现在市场上的你争我夺,还体现在法庭上的针锋相对。英特尔一边在市场上对威盛赶尽杀绝,一边以专利诉讼为武器对威盛进行全球围剿,它们之间的诉讼战,一打就是20年。

1.英特尔的撒手锏:“威盛又侵权了”

前文提到,威盛刚刚成立的时候,英特尔并没有把它放在眼里,但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几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就对英特尔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999年,威盛竟然从它手中把IBM、惠普、康柏等大客户悉数抢走,使英特尔流失了大量市场份额。当惯了市场老大的英特尔哪能容得了威盛如此“肆意妄为”?一怒之下,英特尔把威盛告上了法庭。

1999年6月,英特尔打着维护专利权的旗号,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对威盛提起了诉讼,希望美国商务部禁止威盛电子把与英特尔相容的芯片组输往美国。这是英特尔第一次向威盛发起控告,从此以后,威盛与英特尔之间的诉讼战就拉开了帷幕。

那时英特尔的CPU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90%,而且美国还是当时世界上个人电脑的最大生产与消费国家,英特尔如此大动干戈,显然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威盛彻底打垮,一举将其从市场上消灭,以绝后患。

从那时起,威盛的噩梦就开始了。每当威盛电子开发出一款新产品,英特尔都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说:威盛又侵权了!

英特尔不分青红皂白的指控令威盛的员工们都很无奈,他们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和努力往往会被英特尔的一句话化为乌有;客户对威盛的信心也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谁知道什么时候英特尔会找上门来,说自己正在使用没有专利授权的产品?谁又愿意卷入与行业巨头英特尔的诉讼战?

令王雪红痛苦的是,英特尔在世界IC市场上稳坐第一把交椅,是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威盛是刚刚杀进市场的一匹“黑马”,如果老大英特尔说威盛侵犯了它的专利,就算事实并非如此,大家也会习惯性地选择相信老大,把矛头指向小公司威盛。背负着这样的指责,威盛在市场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2.市场把票投给了威盛

尽管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王雪红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抗争,因为在她的字典里是没有“服输”这两个字的。王雪红非常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逆来顺受,被英特尔压制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要么勇敢反抗,或许这样还能得到一线生机最终翻盘。她当然选择后者。

从来都不会低头的王雪红振作起精神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英特尔的诉讼。那一时期,她在世界各地辗转奔波,一共参加了一百多场听证会,忙得就像陀螺一样。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就算是吃饭的时候,脑子也在高速运转,思考着下一步的应对策略。她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稍有疏忽对方就会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法庭上的法官可是从来不留情的。

令王雪红稍微松了一口气的是,虽然英特尔寄希望于用诉讼的手段阻挡威盛前进的脚步,但市场却把票投给了威盛。

这主要是因为英特尔的RDRAM产品实在是太不争气了,它不但进度一再地拖后,而且还给英特尔制造了很多麻烦。当英特尔推出第一代支持RDRAM的芯片组的时候,出现了性能不稳的严重问题,让支持RDRAM的主板生产商吃了很大的苦头。1999年8月之后,英特尔还出现了严重缺货现象,让自己和下游厂商都蒙受巨大损失。

谁愿意购买让自己屡屡遭受损失的产品呢?因此,原本站在英特尔这一边的很多主板生产商都转投到了威盛的阵营中,开始购买威盛提供的更好用的产品。

而且这段时间,英特尔不但要打与威盛的诉讼战,还面临着AMD的挑战。AMD是英特尔最忌惮的对手,万一AMD趁着它和威盛打官司的机会悄悄做大,那岂不是更加不妙?

在双重夹击之下,整个局面越来越向着不利于英特尔的方向发展。这当然是英特尔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不得已,英特尔只能改变战略。

2000年6月,英特尔与威盛达成了和解,并宣布撤销对威盛的侵权诉讼,甚至还做出了一个让步:同意把“奔腾3”的专利技术授权给威盛。希望能够借助威盛芯片组巨大的出货量,帮助自己在处理器市场上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这场诉讼战不但没有把王雪红打倒,反而使威盛在市场上声名大振,在芯片组市场的占有率由诉讼前的19%大幅提升至40%以上。

3.风云再起,诉讼战再度爆发

然而,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双方为着不同利益而握手言和并且趋于平静的市场,却并没有因此而走向真正的和谐。

随着科技的发展,英特尔“速度为王”的口号越来越受到质疑,这种质疑最终反映在了英特尔产品的销售曲线上。不断下滑的销售额使人们察觉到英特尔的市场情况已经越来越糟糕,它在各个行业的市场正在被不同的对手吞噬、瓜分。

逐渐强大起来的威盛在进入成熟阶段的同时恰好赶上了英特尔的衰老期,这是不是天赐良机?王雪红对打败英特尔再度燃起了希望。

2001年,为了走出股价下滑的艰难处境,英特尔推出了速度更快的“奔腾4”处理器。对于“奔腾4”处理器,英特尔寄予厚望,甚至把翻盘的赌注全都押在了这款产品上。

2001年3月,当同为台湾主板芯片组生产商的扬智和矽统相继获得英特尔“奔腾4”芯片组的专利授权的时候,威盛却迟迟无法取得同样的待遇。

显而易见,这是英特尔对威盛的一种“处罚”,摆在王雪红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向英特尔求和,但这条路的可行性并不大,因为英特尔已经摆明了要置威盛于死地,当然不会把专利授权拱手相让,让威盛得到发展机会;那么就只剩下第二条路了——无视英特尔的警告,发布自己的产品,虽然有可能会惹上官司,也总比坐以待毙要好。

于是,2001年9月4日,威盛召开了一场主板发布会,推出了全新的、基于“奔腾4”的威盛芯片组的精英主板。

王雪红的这个举动在英特尔方面看来无疑是一次肆无忌惮的挑衅,这彻底激怒了英特尔,在发布会召开后的第三天,英特尔果断做出了回应:向美国联邦法院正式起诉,称威盛的P4系列芯片组(P4X266/P4M266)侵犯了英特尔的P4专利权,要求全面禁止威盛P4芯片组的流通。

这场诉讼战的爆发早就在王雪红的意料之中。既然英特尔再度下了战书,那就只能应战了。这一次,威盛反击的速度很快。王雪红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天之后,威盛在中国台湾及美国两地也对英特尔提起了侵权诉讼,并于9月20日在中国台湾对英特尔的员工在台北电脑展上破坏威盛展台财产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就这样,你告我,我告你,双方的对抗愈演愈烈,诉讼大战再次在全球各国和地区上演。

经过了上一次与英特尔的诉讼战,王雪红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专利诉讼来说,真正的战场其实并不在法庭上,而是在市场上,如果市场能够像力挺威盛的PC-133内存规格一样接受P4DDR芯片组,那么,威盛就赢了。

可惜的是,英特尔已经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在吃到上次的苦头之后,他们是不会让历史重演的。这一次,英特尔逼迫着下游的主板生产商表态:要么选英特尔,要么选威盛,只能选其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