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经(上、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11:39:41

点击下载

作者:(唐)赵蕤,王志刚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反经(上、下)

新反经(上、下)试读:

原 序

赵 蕤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俟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逐作《春秋》,大乎王道;制《孝经》,美乎德行。防萌杜渐,预有所抑。斯圣人制作之本意也。

然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真相反,盖以求弊不能也。是故国容一致,而忠文之道必殊;圣哲同风,而皇王之名或异。岂非随时投教沿乎此,因物成务牵乎彼?沿乎此者,醇薄继于所遭;牵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知当时。”邹子曰:“政教文质,所以匡救也。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由此观之,当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则悖矣。当强国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则乖矣。若时逢狙诈,正道陵夷,欲宪章先王,广陈德化,是扰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

夫霸者,驳道也。盖白黑杂合,不纯用德焉。期于有成,不问所以;论于大体,不守小节。虽称仁引义不及三王,扶颠定倾,其归一揆。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论通变者,名曰《反经》。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之远图,作经济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辄露见闻,逗机来哲。凡厥有位,幸望详焉。【译释】

制作车子的人,恐怕别人不富贵而没人买他的车;制作弓箭的人,恐怕弓箭不能伤人而没人买他的箭。他们这样做,难道是对别人有意心存爱憎吗?不是的,这是技术、职业使他们必须这样做。因此可以知道,当今那些积极进取的人们为什么一读了讲纵横谋略之术的书,就希望着天下大乱;通晓一兵法战略的人,就希望发生战争。这也是向来就有的说法,人情世故的必然。所以先师孔子一方面深刻探究它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担忧它的弊端,于是创作《春秋》以光大王道;著述《孝经》以褒奖美德。防微杜渐,首先要有所防范。这就是圣人创作著述的本来用意。

可是,制定一种方针、政策运用于治理国家,当这种方针、政策出现弊端时肯定会出乱子。如果出了乱子,那又怎么拯救呢?所以,统治天下,管理人民,很少听说有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方法。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礼教,春秋五霸有不同的法规。这并不是有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为了用不同的方针政策来补漏救偏。正因如此,国家的风貌虽然一样,但治理的方法却一定不同;圣人、先哲虽然都同样圣明,但一代代帝王的名号却往往有别。这难道不是因时因地确定自己的管理方式、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而顺应客观规律,以便成就自己的事业吗?在根据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的时候,社会风气的好坏完全由社会条件决定;在依照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国家时,成就王道或成就霸道,也都是由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所以,古人治国主要有三种方式:王道的统治采用教育方法;霸道的统治采用威摄的手段;强国的统治采用强迫的办法。之所以要这样,是有原因的,不能随便更换。春秋时开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聪明的人虽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代高明。”战国时的邹忌说:“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来匡正时弊、补救失误的。如果适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就运用它,一旦过时了就抛弃它。”据此来看,在应当实行霸道的统治时却推行王道的教化,就会适得其反;应当实行强国的统治时却施行霸道的威摄手段则将谬误百出。如果时逢天下大乱,人心诡诈,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破坏,而要遵从先王的传统,广泛推行伦理道德教育,这就好像是等待越地识水性的人来救落水的人,请求那些尊贵的人来救火一样。好是好,可难道这符合我们所说的“通于时变”吗?

霸道是一种混杂不清的政治,也就是说,是一种黑白夹杂,不够纯用合乎道德教育的政治。这种治国方法只求成就事业,不问为什么成就;只强调总体效果而不顾细微末节的弊病。但是这种政治尽管在仁义道德上不及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育政治,但在扶危定倾这一点上,二者却是同一的。我担心一般的儒生被自己的学识局限,不懂得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所以来专门阐述长短术,用以分析通变的道理,书名称《反经》。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讨论如何巩固统治的根基,改革时弊,拔乱反正,挽救国家之败局。所叙各篇,都是吸取先前经验教训的深远谋略,是经邦济世的真理。我并不想借此来哗众取宠,博取虚名。把我的见解披露出来,为的是抛砖引玉,以待后世明哲的俊杰继往开来。如果有正在其位的帝王,他能好好读读这本书,那我就深感荣幸了。(代序言)集谋略权术于大成

中国人做人有个原则:官场讲究功成身退;战场讲究穷寇勿追;商场讲究见好就收。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原则和追求又显得渺茫,也就是很难实现。不过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这种原则的追求。那么,《新反经》将是你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解和追求的一种捷径。

所谓“反经”,绝不是教人造反,旨在告诉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是讲究策略和方法。同样的事情,要从多角度去审视,才能得出更明确的结论,才能想出更妥当的解决方略。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好的策略,这就是运筹,是人们常说的谋略。想到好的策略,还要有一个好的执行方案,这便是权变和方法。在这里,并不是说做什么事都很艰难,而是事实的确如此。那么,要想有一番作为,除了个人能力、社会经验外,还要从其他地方汲取有用的东西为己所用。既如此,从书本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许是最佳途径了。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治国宝鉴,被称为“正经”。不过,《资治通鉴》也有它的局限,就是卷帙浩繁且很难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有的显得过于迂远。而《长短经》则被称为“反经”,它以中国唐代以前各种谋略、权术之集成为基础,把其中的精华之处加以归类,再深入剖析,使其真正具有实用价值。《长短经》的作者赵蕤是唐代人,字太宾,四川人。据史籍云:“赵蕤博学广闻,长于经事,夫妇皆有隐操。开元中召之不赴,有长短要术,大旨主于实用,非策士诡谲之谋。”他本着万物正反相生这一哲学思想和原则,从另一角度去阐述议论,总结人事兴衰成败。

宇宙万物,本无所谓长短,因人的见解不同、目的不同而有长短。长者能看见寸有所长,短者反觉得尺有所短。如果像佛家一样修佛炼道,参空悟无,那么,天下无长无短,万物同体;如果不甘平庸,想要建功立业,求名得利,一定要看到所有的东西参差不齐,利害互见;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伟业,不知物之长短,则不能驭物;不知人之长短,则不能用人;不知法之长短,则不能得法;不知事之长短,则不能成事。此为《长短经》之深意。《长短经》翻印后,乾隆亲自题诗并加注。

萋县创为救弊论,爱憎殴业匠和函。

向时虽类纵横说,忧来原归理道谈。

宋刊弃自教忠堂,通度称经日短长。

比及乱时思治乱,不如平日慎行王。

可见,乾隆对此经的重视。

因《长短经》原文皆为枯奥难懂的古文,为了方便读者,笔者特加以译注。对于原文,依据古籍原有风貌来加以整理,并从《史记》、《白话二十五史》中提炼出精彩的故事来添加补充,以增强书的可读性。整体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长短经》原文共六十四篇,作者在编著时并没有将六十四篇全部加入,只是撷取有用的可读性强的加以整理与读者见面,且删除了其中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如“奇兵”“围师”“料敌”“还师”“结营”“地形”等,这不仅不影响书的完美程度和可读性,反而更增加了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之所以闹天宫、砸地府,所依仗的是手中的如意金箍棒。今天,对于一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新反经》就是你手中的“如意金箍棒”。它直接从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对如何做人做事加以分析和论述,引经据典,简明实用,只要细心揣摩,深入体会,注重实践,就会受益无穷。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本书的主旨,对于其中一些不甚了了的历史,作者力求适当扩展,也好使文章更加趋于完美。由于作者水平学识有限,疏漏之处难免,恳请方家赐教、读者体谅。

大体第一

识大体,弃细务,是为官之道,为君之道,也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要记住:作为一个领导者,以不能为能,以用人为能。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会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经文】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入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已有之,通乎君道者也。【译释】

我记得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优哉游哉地会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怎么知道的呢?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尧的时代,舜做司徒掌管刑罚、土地;契作司马,禹做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任管工匠,伯夷管祭祖,皋陶管判案,益专门负责打猎。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遣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会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道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做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帝王的严守他的这一准则,做臣子的知道他们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正因为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经文】

入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译释】

不通晓治国道理的统治者往往事无巨细,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在启用人才上是这样,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道理也是一样。从前商汤、周武消灭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国有财产,就把土地、财宝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欢天喜地,心悦诚服的。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争相效命。这就是懂得如何使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做法。【经文】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译释】

所以说设立官位,分配职务;委派任命官员,监督他们完成任务;喜欢运筹谋略而不知倦怠;有宽容大度的雅量而又能获得大众的拥戴;解决各种矛盾,消除各种隐患,这些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必须掌握的治国大道理。能做到这一点,文武百官就会对他既畏惧又爱戴,这就是帝王成就一统大业的根本所在。

一、丙吉的为官之道

识大体,弃细务,是为君之道,为官之道。为君者,上通天意。下畅臣风,调合一气;为臣者。统领百官。各司其职,协调五味。如此,君道、臣道自明。是真正的大体之道。

汉宣帝年间,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丙吉做宰相很讲分寸,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自有一套精明的为职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事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宰相丙吉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忽然听见远处人声嘈杂,叫骂声一声高过一声。车子继续前进,声音越来越大,隐隐看见街中心围着一群人。走近前,见是一群人在殴斗。双方各有五六个人,有的拿着铁条,有的拎着粗木棒,有的舞动着小板凳,有的则抱着石墩子,打做一团。

只见棒起棍落、墩砸凳拍,有喝骂、有惨叫,死的死、伤的伤,鲜血溅了一地,有两个人被打得头颅开花,白花花的脑浆涂了一地,殷红的鲜血顺着那人的鼻孔、嘴角流出,脸上身上早已满是血污,令人惨不忍睹。那群人却并未罢手,打得还正起劲。

不少围观的人高喊,让他们住手,但都无济于事,也有喜凑热闹的,围着看,一边躲闪一边笑着指指点点,议论哪个人更为勇猛。有的实在不忍再看这种惨烈的场面,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宰相丙吉的车子经过时,宰相手下的侍从向那群殴斗者看了看,然后,对宰相丙吉说:“大人,前面是一帮无法之众在群殴,已有两个被打破了脑袋死在地上,还有几个折了胳膊,断了腿,打得非常厉害。”

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点点头,又从车子里向外望了望,摆了摆手,没令停车。

侍从问宰相:“大人,是不是要把他们抓来,审讯一番,对恶人进行惩处?”

丙吉依然什么也没说,用力摆手命令车子前行,大家都莫名其妙,却又不敢违抗命令,不敢去问为什么不管,只好困惑不解地为宰相赶车前行。丙吉在车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好像他根本不知道方才的事似的,车子头也不回地穿过殴斗现场,继续前行,围观的人也很是疑惑甚至恨骂。

又走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伸长了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宰相丙吉突然命令道:“停车,停车!”

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下车子,问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怎么啦,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心中暗想:“大人今天这是怎么啦,刚才有群殴群斗者闹出了人命,大人却充耳不闻,不理不睬像没事人儿一样穿场而过;这会儿仅一头拉车的牛喘喘气就叫我们去打听原因,不成了惜牛不惜人嘛。牛命倒比人命重要,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人畜颠倒呀——”

众人疑惑,愣着不动,宰相丙吉见状,用眼睛扫了扫众人,微微地笑了,说:“你们吃什么惊呢,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宰相不分轻重,不爱惜人民性命,却怜惜一头牛啊?”

侍从们赶紧拜礼,说:“还望大人赐教。”

宰相丙吉一笑,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

众人又是一愣,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

宰相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

众人忙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的长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职责。”

宰相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每年评定他们的政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群斗之事本属他们份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一一参与这些琐碎小事,本官非得累死不行。”

众人称是,宰相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

众人道:“初春时节。”

宰相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的英明决断。

这则故事中,宰相丙吉看似没有分清轻重,顾惜牛却不顾惜人。其实,宰相是该管的管,该放的放,有轻有重,两件事相比较真正重要的也应是牛喘气之事,那群殴不过是几个人的事,而这牛喘气所征兆的是阴阳是否调顺。在一年的开始,初春之际,阴阳调顺与否,事关万民的耕种生计,影响到国家的收入,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是丰是欠,牵系全局,当然是宰相必管之事。

二、两个宰相的命运

在传统社会里。出将入相为做官的最高标准,但又有几人能这样呢?周勃、陈平同是汉初功臣,二人又同时拜相。其间一位智慧超群,一位勇猛善战,究竟谁更适合做宰相,就看谁能知大体、知君道、知王道、知臣道。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叫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出了许多好的计谋,对刘邦夺得天下有很大的贡献,颇得刘邦赏识。

刘邦驾崩后,到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辅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这个周勃,也是有功于汉室,为刘邦冲锋陷阵,立下显赫功勋。吕后专权,他又勇夺北军,一举铲除诸吕的叛乱,共同拥立文帝为帝,为安定刘氏天下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诏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说道:“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座在椅子的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

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说:“周爱卿,朕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爱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此时已经冒了汗,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都有些颤了:“这……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会他,转头又问:“陈爱卿——”

陈平也忙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微臣在——”

汉文帝接着问道:“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爱卿,你不是在给朕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大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个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治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赞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显然,陈平是相才,能识大体,弃细务,懂得为官之道。其实,为职者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更不必事事亲躬,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周勃与陈平相比,缺少的正是这一点,不懂为官之道,不谙为官艺术,好在有自知之明,激流勇退,尚能自保,这也难能可贵了。看来,将是将,相是相,将相之道是殊途同归,这总算也是识“大体”了。

三、诸葛亮的失误

刘邵在《人物志》中说:“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其实,刘邵所说的意思无非是告诉人们,官怎么当,事怎么管。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只落个好名声,但往往不能成大事。所以说,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人,会用人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

赵蕤在经文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

诸葛亮为蜀中名相,更是千古名相,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文学中,诸葛亮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都很完美,正所谓有口皆碑。其实从人格上说,诸葛亮似乎无可挑剔。但作为政治家,诸葛亮似乎是失败的,他的失败之处就是他事无大小,都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一个诸葛亮是个人才,他事必躬亲,结果呢?落个好名声,累死五丈原。就他诱司马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一天,忽报诸葛亮率蜀兵进驻五丈原,派人送来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只好把来人叫来。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其实,诸葛亮的失误还表现在后继无人,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隆中对”时何其雄阔;六出祁山时,胸怀壮志凌云,手下猛将如云,其情势动人心魄。

蜀国后期。“五虎大将”相继去世,等到廖化出台,诸葛亮治下的西蜀,已经明显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局面,已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诸葛亮27岁追随刘备至去世时54岁,其间27年居然没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才是他最大的失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将平生所学勉强地传给了姜维,然而姜维才德怎可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中原,均未成功,等到姜维执掌蜀国时,蜀国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冲绳之极,力不能漂鸿毛了。不用说伐魏,能不能自保尚在两可之间。诸葛亮带病秋巡五丈原时,早已由英姿勃发、倜傥风流的“卧龙”变成了两鬓染霜、心力憔悴的老者。秋风刺骨,他自觉不久于人世,不由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此极”的感叹。不知他是否意识到了蜀汉大势已去,有没有认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后继无人。

历史已逝,“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唐代大诗人杜甫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评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中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赞扬与同情。这自然是用道德人格的眼光来评价诸葛亮,其实在高度评价背后,隐藏着很强的悲剧色彩。

任长第二

刚正高远之人,不善于做细致琐碎的事,但能统观全局;严厉正直之人,不会灵活处事,但公平有据;宽容迟缓之人,往往不讲办事效率,但虑事周全;好奇求异之人,放纵不羁,常常违背常规不近人情,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了。【经文】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译释】

我听说,考察、衡量人的才能,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既然我们不是圣人,谁又能通晓各行各业,懂得天下各门各科的理论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下不同的责任;汉高祖刘邦讲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的才干各有不同的说法。何况一般人不能和这些人相比,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经文】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谿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跛,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

魏武诏曰:“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

由此观之,使韩信下帏,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进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译释】

从前伊尹大兴土木的时候,用脊力强健的人来背土,独眼人来推车,驼背的人来涂抹……各人做其适宜做的事,从而使每个人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发挥。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的时候说:“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来作司田吧;在广阔的原野上让战车驰骋而有序,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来作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宾胥无,请让他来作谏议大夫吧。敢于冒犯君颜,忠言进谏,不避死亡,不屈服权贵,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担任大谏之职。你若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五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黄石公说:“起用有智谋、有勇气、贪财、愚钝的人,使智者争相立功,使勇者得遂其志,使贪者发财,使愚者勇于牺牲。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来使用他们,这就是最微妙的权谋。”《淮南子》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毒过附子这种草药的,但是高明的医生橐把它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麋鹿上山的时候,善于奔驰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时候,牧童也能追得上。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任何才能都会有长短不同。比如胡人骑马方便,越人乘船方便,形式种类虽都不同,但彼此都觉得很方便,然而一旦换过来去做。就显得很荒谬了。”基于这一道理,魏武帝曹操下诏说:“有进取心的人,未必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进取心。陈平有什么忠厚的品德?苏秦何曾守过信义?可是,陈平却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苏秦却拯救了弱小的燕国。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发挥了各自的特长。”

由此看来,让韩信当谋士,让董仲舒去打仗,让愚公去游说,让陆贾去办案,谁也不会创立先前那样的功勋,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美名。所以,任长的原则,不能不仔细研究。

一、刘邦的长处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司马迁给刘邦的定论!正如刘邦所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抚百姓。供给粮草,我不如萧何;带甲百万,攻城夺地,我不如韩信。但三人皆为我所用,故而得天下!一句话,刘邦的长处就是会用人。

刘邦是流氓无赖,不是今人的定论,史祖司马迁已为其在《史记》中作了定论,但他没有忘记刘邦的长处,那就是刘邦会用人,不善将兵,只善将将。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设宴席,召群臣共饮,以示庆贺。酒过数巡后,刘邦不免踌躇满志。他得意地向众人问道:“各位帮助朕夺得天下,今日君臣同聚,有什么话尽管直言,不必忌讳。朕有一问,不知你们能否回答,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问题一出,群臣愕然。片刻之后,高起、王陵起身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未免轻慢,不如项羽宽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立即封赏,能与天下共利,人皆能效死命,所以夺取天下。项羽妒贤忌能,多猜好疑,战胜了也不加封赏,得地后不肯与人,人心难齐,所以失去了天下。”大家听了,觉得有理。刘邦听了不以为然地哈哈大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我又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够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信用,所以为我所灭。”

大家听了,恍如梦醒,都离座下拜,对刘邦的这一番话,心悦诚服。刘邦也十分高兴,令众臣归座畅饮,兴尽方散。

即使在今天看来,刘邦的话也是确实有道理的,他对自己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不能不说是十分精到的。在这以前,刘邦还同韩信发生过辩论,韩信认为刘邦只能将兵五千,自己却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刘邦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所以才取得天下。韩信实在是太明白了,他明知如此,却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

且看刘邦是如何“将”韩信的。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后,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投了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后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刘邦接到回报,内心仍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探察。韩信初到他的封地时,常带着兵马出入,车马喧嚣,声势显赫。来人看到这些,密报了刘邦,说韩信兵马甚多,恐有反意。

刘郑立即召集众将领,商讨对付韩信的办法。诸人都主张讨伐,向刘邦进言道:“韩信造反,请陛下发兵征讨。”刘邦听后,没有讲话。后来陈平来见,刘邦便向他请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陈平对韩信是否确有反意,还在怀疑,但对刘邦所问,又不能不答,就说:“诸将态度如何?”刘邦说:“都劝我发兵征讨。”陈平说:“陛下怎知韩信要造反?”刘邦说:“有人密书奏报。”陈平接着问道:“除上书人外,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要造反?”刘邦道:“尚无人知道。”陈平又问:“韩信可知道有人上书?”刘邦又说不知。陈平问:“陛下现有士卒,能否胜过韩信的楚兵?”刘邦摇首道:“不能。”陈平又说:“陛下用兵之将,有谁能比得上韩信?”刘邦连说没有。陈平听后,说道:“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如韩信,如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怕韩信不反也要反了。”刘邦听了他的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这该怎么办呢?”陈平深思片刻,说:“臣有一计,请陛下考虑。古代天子巡狩,必定大会诸侯。我听说南方有云梦泽,是游览的胜地。陛下伪称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集陈地。陈与楚西境相接。楚王韩信闻陛下无事出游,一定前来拜见,乘他拜见之时,伏下甲兵将他拿下,这不是唾手可得吗?”刘邦同意了他的计策,当即遣使四出,说要出游云梦,召各诸侯会集陈地。

韩信得命,当然要怀疑,他曾被刘邦两次夺去了兵权,深知刘邦性格多疑,为此格外小心。这次刘邦突然游览云梦,如果不去迎驾,就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属将见他迟疑不决,有人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不如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一来,您还怕什么呢?”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话中露出了为难的意思。钟离昧说:“汉所以不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今日死,你明日必亡。”说完,见韩信毫无反应,便起座骂韩道:“你不是个成大事的君子,我不该往投你处!”说完,拔剑自刎而死。韩信见钟离昧已死,便命人割下他的头,前往陈地面谒刘邦。

刘邦见派出的使臣仍未有回报,便从洛阳起身直达陈地。韩信在陈地已等候了数日,见刘邦到来,当即呈上钟离昧的首级。忽听刘邦厉声说道:“给我拿下韩信!”话音刚落,从车队中涌出许多武士,将韩信反绑起来。韩信并不惊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道:“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擒你。”说着,令将韩信放置后车,也不再游什么云梦,传令诸侯,不必来会,当即返回洛阳去了。刘邦返回洛阳,因思韩信功多过少,且说他谋反,也缺少实据,便把他从狱中放出,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帮助项羽,则项羽可以统一天下,韩信帮助刘邦,则刘邦可以统一天下,如果韩信背叛刘邦,自树一帜,则可与项羽、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具体情况为韩信提供了多次可以自立的机会,也有很多人极力劝告韩信自立为王,但韩信思来想去,还是跟刘邦干了下去。所以,韩信对于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功劳应是第一位的。如果要论功行赏的话,别说只封他做一个王侯,就是裂土并立,共同为王,也不算太过分。但封建社会的铁定律条是一山容不得二主,刘邦决不可能和他并立为帝,最多只能封王,而韩信多少又觉得委屈,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心怀怨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反叛。因此,刘邦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先下手为强,先削了他的爵位,解除了他的大部分权力,使之困居在都城。不久,刘邦的妻子吕雉又与萧何密谋,把韩信诳入朝堂,诬以谋反的罪名,’伏兵将他当场杀死。

刘邦之夺取天下,不在其德,而在其“能”,如此看来,只要有“能”,便是流氓亦可当皇帝。

二、胡雪岩用人奥秘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是因人成事的第一要务。胡雷岩是晚清巨贾。有“亚商圣”之誉,那么胡雪岩成功奥秘又在何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会用人,“花花轿抬人法”,如此何愁事业不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胡雪岩在用人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一点。他能做到不为世俗偏见所左右,独具慧眼,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点使他获得了难得的人才。

陈世龙外号“小和尚”,原是一个整日混迹于湖州赌场街头、吃喝玩赌无所不精的“混混”。这样的人,在别人眼里自然是不值一提的。在别人看来,胡雪岩把他带在身边,实在是自讨麻烦。

但胡雪岩对“小和尚”颇为欣赏,认为他虽不是做档手的材料,却是一个跑外场的好手,因而决意要栽培、再造他。这是因为他看到了陈世龙的几个长处:

第一,小伙子很灵活。胡雪岩与“小和尚”认识,其实很偶然——是他在湖州先认识的恒利丝行档手让“小和尚”带他去找郁四,才使他与小伙子有了一面之缘。但就这一面之缘,胡雪岩发现他与人交往不露怯,对胡雪岩提出的问题,既对答如流,又合适得体。胡雪岩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后生可以造就。”

第二,这小伙子不吃里扒外。这是胡雪岩在郁四那里了解到的。郁四虽然认为“小和尚”太精,而且吃喝玩赌样样都来,但对他不吃里扒外倒是给了相当公正的评价。然而说“小和尚”太精,又恰好证明了胡雪岩认为这小伙子很机灵的第一印象不错。

第三,最难得的是这小伙子还很有血性,说话算数。这是胡雪岩自己试出来的。胡雪岩正式决定将“小和尚”收到自己身边之前,和他谈了一次话,临分手时给了他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要他拿去随便用。此前,“小和尚”已经答应胡雪岩要戒赌,胡雪岩知道好赌的人身上有钱手就会痒痒,他要试试这小子是不是心口如一。“小和尚”虽然忍不住,当晚还是到赌场转了一转,但终归还是拒绝了别人的诱惑没有下场,这一点便更让胡雪岩看重。胡雪岩本来就有一个说法,看一个人怎么样,就是看他说话算不算数。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小伙子吃喝玩赌,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有本事,有志气,缺点毛病再多,有志气的人都可以改掉。只要做人有原则,什么其他的短处都不重要。胡雪岩就是看中了陈世龙的这点长处,将他变成了一个可造之材,成了自己跑江湖、泡官场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

看人不能拘泥于一点,不能只看一面,这是胡雪岩用人的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经验。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其余都不重要。这种辩证的眼光,帮他收服了另一名特殊的人才刘不才。

刘不才其实名叫刘三才,是胡雪岩在湖州娶的二房芙蓉娘家的叔叔,芙蓉娘家祖上本是开药号的,招牌叫做“刘敬德堂”。药店传到芙蓉父亲一代,经营相当不错,也积存了相当不错的家底。然面,有一年芙蓉的父亲到四川购药材时乘船触礁遇难,“刘敬德堂”自此落到刘三才的手上。这刘三才从小就是一介纨绔,花花公子的一套“玩”经无所不通,而且嗜赌如命。药店到了刘三才手上,不到一年功夫就维持不下去了,人欠欠人清算下来,药店盘给了人家,房子、生材、存货折价还债之后,只找回了三千银子,而这三千银子也在不到一年被他花个精光。先是以典当家具什物为生,后来当无可当,就四处告贷。最后告贷都没有门了,因而落了个“刘不才”绰号。

别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对他也没有一句好评价。但胡雪岩却看到了他的另一面:第一,他赌得再狠,输得再惨,手上几张祖传的秘方决不当赌注押上,说明他心里还存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嫖赌吃喝样样都来,而且样样在行,样样都能翻出花样,但决不吸大烟,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贱自戕的程度。就凭这别人不注意的两条,胡雪岩就看出他还有药可救,而他会玩却又正是自己用得着他的地方。胡雪岩收服了刘不才,抑制他的毛病,用他的“长处”,就为自己做成了几件大事。例如,拉拢庞二联手销洋庄,在太平军占领杭州期间托他为自己照顾老母妻小,由他去收服小张而为收服杭州后振兴自己的生意打基础等等,都是靠了刘不才。

在别人眼里一无造就的败家子,到了胡雪岩手中,却成了一名具有特殊用处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正是胡雪岩不计人短,单看人长的用人观。不仅在人才的选拔方面是这样,在下属的使用方面,他也坚持这一原则,从不求全责备,而是尽量容人之短,使得手下的人才越聚越多。

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协理(俗称“阿二”)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可当他购完药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药号经理(俗称“阿大”)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过去高,就埋怨他不会办事。阿二以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而据理力争,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胡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并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大量紧俏药品。饭后,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商事正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药材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胡雪岩说:“我们叫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了。

又有一次,胡庆余堂的一个采购人员不小心把豹骨误作虎骨买了进来,而且数量还不少。进货阿大了解这个采购人员平日做事很牢靠,加上自己手头正忙也未加详察就把豹骨入库备用了。有个新提拔的副档手(副经理)得知此事,以为又有晋升机会了,就直接找胡雪岩打“小报告”。胡雪岩当即亲自带人到药库查看了这批药材发现确实把豹骨误作虎骨了,就命药工全部销毁。眼看由于自己工作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货阿大羞愧地递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温言相劝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往往那些具有特殊才华的人,同时也是具有明显缺点的人,因此,要用人之长必须能容人之短。当我们欣赏胡雪岩一生在商场创下的无数业绩时,不能不注意到他手中的济济人才,而这些人才中,许多能干的人员都统统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胡氏的高明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品目第三

德有高下,性有贤愚。何为圣人?何为智者?何为豪杰?何为儒、法、道?当把这些确定下来,就知道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管人才知道管的是什么样的人。【经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故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译释】

国家社稷,王者将相,无不取决于君王用心对人才的识别,在恰当应用后,才能获得安逸与稳定。所以孔子说:“人有五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者。能够鉴别这五类人,可算是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了。”

所谓庸人是指:心中没有绐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嘴里缺乏有教养的语言;既不能择主托身,又不能凭自己努力自立;只知眼前利益而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随波逐流没有一定的主意。这就是庸人。

所谓士人是指:心中有志向,考虑问题有一定之规,虽说还不能穷尽智谋之术,却也能了解个大概;虽不能做到百事皆能尽善尽美,但至少能有善做之事。所以智述不求贪多,所知的道理一定要弄明白;话不求多讲,所说的一定要条理清楚。做事不必贪多,但举止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了道理,言语能抓住要点,行动也知其所以然,那么这个人的思想、言行犹如生命不可更替的一样,心性坚定不移,富贵不会增加,贫贱不能更改。这就是士人。

所谓君子是指:言必忠信而没有奸诈之意,仁义在身而面无夸耀之色,思虑通明而说话谦和通达,忠实诚信,自强不息。看起来很容易超过他们,实际上一般人终不可及。这就是君子。

所谓贤人,他的品德不背离礼法,他的行为符合规矩,言语足以天下效法而不会名累自身,学识可以化育百姓却不动摇根本;让天下富裕,天下人不会因此积财;让天下人都施舍,天下人不会因此而贫穷。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者,其道德与天地相合,变化无穷,能够究察万事发生发展的规律,协和万物顺其自然。让大道布于天下,使万事万物各遂其情性。睿智之光可与日月争辉,推行道化有如神助,下民不知是身受他的恩德,即使目睹也不知道他就是圣人。这就是圣者。【经文】《钤经》曰:“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鉴古,才足以冠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此则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操足以厉贪鄙,信足以怀殊俗,此则人之豪也。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则人杰也。”《家语》曰:“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则天下理也。”此之谓矣。【译释】《玉钤经》上说:“德足以怀柔安远,信义足以统一不同的认识,识能够借鉴古人的经验,其才能冠绝当世,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英杰;学说足以教化于世,行为足可修正节义,仁义是以降服众心,洞明足以洞照群下,这样的人是人中之俊杰;自身足以为人表率,才智足以辨嫌决疑,节操足以鞭贪厉鄙,诚信足以宽纳异俗之人,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豪杰;一个人守节不屈,处义不怒,遇到可疑之处细小之事不苟且不放过,见到利益不伸手不占取,这样的人是大众中之杰出人物。”

所以《孔子家语》上说:“从前的英明君主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了解他们的实际才能,就能用高官厚禄来尊显和任用他们。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春申君实是庸才

春秋时期名人辈出,尤以四君子最为出名。所谓四君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都有着显赫的地位,要么是皇族,要么身居高位。不知何人将春申君也划入四君子之列,观其所为又何来君子之称?贪财好色。投机取巧。又胸无一志,最后连命都保不住,这哪里是君子所为啊!

春申君是楚国的相国,有一件事使他很着急,就是他替楚王选了好几个女子,也没能为楚王生下一男半女,为此事,他还真有点着急。他这一心事,被他的门客李园看了出来,李园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来,李园向春申君告假,回赵国老家一趟,过了限期才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何误期,李园说:“都是为了我的妹妹嫣嫣,她长得有几分姿色,连齐国人都来求亲,我只好在家招待了几天。”

春申君一听,心想嫣嫣一定很漂亮,要不怎么连齐国人都知道呢?就表示出想收纳为妾的意思,没想到李园一口答应,把嫣嫣送给他春申君。嫣嫣果然漂亮,而且不出3个月就怀了孕。

一天,嫣嫣对春申君说:“你当了二十多年的国相,楚王一旦去世,必定要传位给他的兄弟,你得罪了那么多人,恐怕不能自保!”春申君一听,吓得从床上坐了起来,只是唉声叹气,却无办法。嫣嫣说:“我倒是有一计,不仅能免祸、还能得福,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春申君听得心痒,连连催促。

嫣嫣说:“我今已怀孕,你如果把我献给大王,万一上天保佑,生个男孩,肯定能继位当国君,你的亲骨肉当了楚王,你还愁什么呢?这叫移花接木之计。”

春申君听后,虽觉得未免有点那个,但为了权势,便把她献给了楚王。没想到嫣嫣不仅生了儿子,还是双胞胎,楚王就把大儿子册为太子。

不久,楚王病重,春申君却是兴高采烈,只等自己的儿子当楚王了。一天,门客朱英来对他说:“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意想不到的灾祸,还有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听他话里有话,就让他说明白点。

朱英说:“如果大王去世,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这是意想不到的福气;但国舅李园表面上对您十分恭顺,背地里却养着武士,为他妹妹和他自己,他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我替您去对付李园,免得您落在他手里,我就是意想不到的人了!”春申君说:“李园哪儿敢哪!”朱英笑道:“想不到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春申君没有听朱英的话,朱英跑到了别国隐居了起来。

过了十多天,楚王死了,李园叫人报告春申君,春申君一进宫,李园命武士围上他说:“奉太后密令:黄歇谋反,理当处死。”就这样,春申君遭了灭族之祸。

真不知写史的人怎么会把春申君也列入了四君子之列。看看上面所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贪图富贵、胸无大志,又无一策。如果想想后来的吕不韦以同样之计做成的那笔政治交易,春申君又何止逊色一二呢?二者又怎能相比呢?

志向诚可贵,勇气价更高;如果无智慧,二者皆可抛。其实,如果无智慧,那就是抛也得抛,不抛也得抛。春申君实是无才无德,又贪心过大,是典型的一无志向、二无勇气、三无智慧的庸人。如此之人还替他人筹划大事,岂有成功之理。

二、圣者的预言

可以说《隆中对》是最伟大的历史预言。因为历史果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里所分析的局势发展。这样伟大的预言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也很不多见。因有了隆中三分策略,才使瀑泊半生的刘备见到了一点发展大业的方向:因为有了隆中预言,才使诸葛亮名播天下。让人们认识到了这是圣人在发表宣言。

诸葛亮亲自在南阳耕种田地,十分喜欢吟唱《梁文吟》这只曲子。诸葛亮身高八尺有余,常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然而,当时的人并不承认,都认为他狂妄自大,惟有他自己和几个知己知道诸葛确实有这样的才能。

刘备当时正处于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虽有雄心大志,但苦于没有贤能之人辅佐。军师徐庶离开他投奔曹操时,特意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徐庶说:“诸葛亮是一条蛰伏的卧龙啊!有经天纬地之才,您是不是请他出来帮助呢?”刘备当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说:“就烦劳先生走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能亲自去拜访,而不能对他呼来唤去的,您应当屈驾前去拜访他。”

刘备忙问:“诸葛亮之才与先生比何如?”徐庶哈哈大笑:“我与孔明(诸葛亮字)相比,犹如雉鸡对凤凰、驽马对麒麟啊!”于是,刘备便虚心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在考验了刘备的求贤之心后,才在刘备第三次前往求见时接见了他。诸葛亮已经看出刘备不是只求苟安的平庸之辈,而是胸怀大志之人,所以,见面之后,便有意要帮助刘备。

刘备首先对诸葛亮说:“汉朝统治崩溃,外戚、宦官、奸臣先后专权,皇帝遭难出走。我顾不上自己的德行浅薄,力量弱小,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怎奈智谋浅薄,最终因此失败,落得个今天这种局面。可是,我并没有丧失壮志,依先生之见,我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纷起,占据数州者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是,曹操竞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是靠时机,而是靠人的智谋啊。“现在的形势是,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挟持了皇帝,并以此号令诸侯,他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形势,实在不能直接与他争斗。孙权占据着长江下游,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心,有才干的人都被他任用了,也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势力,只可以把他作为联盟而不可谋取啊!荆州北靠汉水和沔水,并能得到南海一带的好处,东面和呈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实在是用兵之地,可是刘表却守不住它,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帮助将军,不知您有没有这个意图啊!“益州险要坚固,沃野千里,物产富饶,汉高祖依靠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懦弱无能,张鲁占据益州北面的地方,人民富足,土肥野沃,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去爱惜。现在有才能的人都想贤明的人来这里,以便有所作为。您本是汉室宗亲,皇家后代,信义又昭于天下,再广泛地招揽英雄,如饥似渴地思求贤才。假使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了那险要的地方,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进军,将军则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能不拿着酒饭来欢迎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霸业就可以成就,汉朝便可复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