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2:04:15

点击下载

作者:(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试读:

前言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最受欢迎、最能体现她富有革命意义的教育思想的著作。这本书在全球以多种语言文字不断再版,这充分表明她的声音终于在有关教育和人类潜能的辩论中受到世人的关注。她对儿童发展和传统教育的研究,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所有研究儿童和社会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根据她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二战期间她曾作为意大利人在那里逗留。《有吸收力的心灵》再现了蒙台梭利后期的部分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她已经预见到自己的儿童理论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关注。令人吃惊的是,蒙台梭利的思想大大超前了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同行。例如,“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而得到的。”

以上理论可以作为当前结构主义教育学家的理论依据。他们的理论正在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像蒙台梭利的影响力一样,结构主义教育已经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对小学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初中或高中教育是否会在它的影响下放弃以内容为中心、排斥引导、不加区别的教育模式,还有待观察。

如果说什么理论比蒙台梭利的“关注儿童及其行为(而不是教师)”这一理论更接近她的理论核心的话,那就是她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设置课程等活动中仅仅考虑课程本身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一目的,只会忽略儿童个体的发展水平。在阅读有关教育改革的文章时,你就会发现,在标准化考试中成绩优秀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蒙台梭利说:“教育不应该再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教育必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

马克·伯恩斯坦的著作选集《发展的关键时期:跨学科视点》等书的出版再次证明,蒙台梭利所坚持的观点现已得到社会学家的广泛支持。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但·斯罗宾也写了一些有关儿童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的文章。他认为语言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使“儿童的大脑是以某种预先确定的方式依据人类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工作”的假设变得似是而非。他进而认为这一过程的间接证据来自于“人类语言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似乎是由其生物特性所决定的”这样一个事实。

斯罗宾这本著作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儿童的语言学习。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经过长期的细心观察和清晰思考,形成了一种非常接近当前互动理论的模式。她的思想不同于当时的行为主义和模仿学习理论,与20年后诺姆·乔姆斯基的观点也截然不同。

蒙台梭利在谈到语言的发展(而非语言的教授)时说,语言的发展对于所有孩子来说都遵循固定的法则。她觉得每个孩子都在他们各自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句法和语法规则,不管它们是简单还是复杂。因为包括成年人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阐述语法规则。我们必须假设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们在说话时好似他们已经理解了语法规则。

她同时表示,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影响我们区别发音的能力。例如,如果西班牙语中S和Z的区别在语言规则上像英语一样重要,儿童就会学习区分它们,并最终学会这两个字母的发音。但是,一个在西班牙语环境中长大的成年人可能会混淆这两个发音。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行为并非是有意识的,而是儿童的心理生来就具有无意识地在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能力。将来研究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的理论及她的其他理论的学者可以研究早期的语言学习是如何,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蒙台梭利也用她的观点论证了她对儿童语言学习的描述。对于蒙台梭利来说,主动促使儿童学习语言是荒谬的。另外,她的观点与结构主义理论非常相似,而与行为主义学者则完全不同。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任何语言(他们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的能力。儿童不是生来就具有学习某种特定语言的能力。依此推理,她在考虑上述观点的同时,认为儿童肯定对发音特别敏感。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很早就具有认知能力。这比当时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认知能力的年龄早得多。她认为,儿童在能够发声和模仿他人说话时的嘴形时就已经进入了这一时期。不管是这种能力还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表现都已经在婴儿时期形成了。

蒙台梭利对有关语言的各种行为及其表现分阶段进行了描述:最早阶段,也就是孩子大多不足8~10个月时,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1周岁时,孩子非常想让别人知道他的需要和感觉;当孩子长到18个月时,他们发现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名称。不久之后,他们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个单词的句子”或“一些不规范的单词”了。蒙台梭利举了下面的例子:

孩子看到晚饭准备好了就会说“mupper”,意思是说“妈妈(mummie),我要吃饭(supper)”。这种语言的典型标志是单词被孩子改变了原样。这些单词通常是由一些拟声发音组合起来的,如狗叫的“汪汪”,或其他一些孩子自己发明的单词。

蒙台梭利对“阶段”以下的划分似乎还没有得到多少事实经验的支持。但正如斯罗宾在他的著作中讲的那样,蒙台梭利的直觉好像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蒙台梭利把2岁称作“词汇爆炸期”。在此之前,儿童有一个词汇量的激增期。2岁之后,儿童运用句子的能力快速增长,并且能把一些新学的单词有序地进行排列。此时,他们已经掌握了运用句法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接受两种语言,比如父母各说一种语言,儿童心理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就会允许他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也就是他分别与父亲和母亲讲一种语言。

斯罗宾同他在伯克利的同事于1970年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跨学科实验——对儿童学习语法进行研究。这些儿童中有黑人也有白人,有来自贫困阶层的,也有来自中产阶级的,并且分别来自德国、俄罗斯、芬兰、肯尼亚和萨摩亚等不同国家。实验中,斯罗宾将语法一词定义为“与发声和语义有关的工具”。他的报告显示,语言通常的发展阶段与蒙台梭利所提出的阶段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对参与实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来说,咿呀学语时期在18个月左右结束。他还对说“一两个单词”的阶段进行了界定,称“两个单词”阶段大概在18~24个月开始。研究发现,说“两个单词”的阶段时间非常短,但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一时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单词”时期的普遍存在说明“语言学习工具”的成熟有一个“相当固定的阶段”。

斯罗宾像蒙台梭利一样,认识了语言复杂而又独特的过程及其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他认为,是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对语言进行了更新。蒙台梭利说:“如果儿童没有这种能力对语言的特殊感觉能力,无法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那么人类所做的工作就全是无用功。文明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从这一真实的视角来看待儿童,这非常重要。他使我们的一切行为变得有意义。儿童的行为是以人类文明为基础的。”

蒙台梭利不同意儿童像成年人一样学习语言。那些持成年人“刺激——反应”式语言学习理论观点的人目前仍然有一定的反响,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诺姆·乔姆斯基可能会同意蒙台梭利的“语言并非以行为主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的观点。他在1965年的著作中写道:“语法结构知识不能以从语言学、心理学或哲学等学科发展来的任何一种逐步诱导的应用方式来获得。很显然,语言学习看起来好像以儿童领会了他所学语言的生语语法为基础,通常这一理论看起来深奥而又抽象。它的许多概念和原则仅仅与长时间错综复杂的多种无意识的、类似于推理的步骤而得出的经验有些许联系。”

研究实验也证明了语言“爆炸”的观点。阶段划分和非连续性发展的观点似乎也是对儿童语言发展最恰当的描述,尤其是在词汇量方面。另外,蒙台梭利也对她的整个转换语法观点进行了阐述,她说:“我们必须明白儿童是自己学习语法知识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对他们说话时可以不遵循语法规则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我们不帮助他们学习句子的理由”。总之,蒙台梭利早期语言学习的理论已经成型。如果你说这一理论还不够详细的话,那是因为它正处在逐步完善之中。

蒙台梭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仍将争论不休的话题:政府在支持家庭和教育孩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诸如犯罪、暴力、吸毒以及学校教育的失败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家庭。蒙台梭利对于这些问题也明确表明了她的立场:“社会机器必须适应‘保护生命’这样一个新的观念的固有需求,动员所有人提供帮助。父母必须负起他们的责任。如果家庭不能负起这样的责任,社会就应该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指导,并对儿童的抚养提供帮助。”

总之,《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本颇具可读性的书。这本书明确地展示了蒙台梭利的观点与她的同行相比是多么超前。本书将她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和她有关“如何确立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以取代旧有方法”的论述结合了起来。今天,她的这一观点必将与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新理论继续共同发展和变化,同时保持她对儿童的关注和喜爱。约翰·查汀-麦克尼寇尔(美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PART 1 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想革新这个世界,教育就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玛利亚·蒙台梭利本书是我们不断发展的人类思想的一部分,是保护儿童巨大潜能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本身也处于这场运动之中。当今世界纷这争不断。为了将来世界的重建,人们目前正在酝酿、出台许多计划。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实现世界重建的最好方法,没有人会否认,人类的智力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我也认为,人类目前的成熟水平还远不能帮助人类实现远大理想,建立和谐、和平的社会和消除战争。人类本身也没有做好控制和指导各种事件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准备。相反,他们在处理各种事件过程中还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虽然教育被认为是提高人类能力的最好办法,但是它一直停留在对人类“思想”进行教育的观点上。这种通过教育提高人类的办法与旧有的观点没有多少不同,并不具有新颖性和建设性。

我毫不怀疑哲学和宗教会对完成这一使命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个非常文明的社会里能有多少哲学家呢!过去没有多少,将来又能增加多少呢!我们曾经有非常高的理想和标准,这些理想和标准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战争和冲突却从没有因此而有所减少。如果教育确如那些陈旧观念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话,那么教育就不会对人类的未来做出多少积极贡献。因为如果人类整体发展水平滞后,知识的传承又能有何作用呢?相反,我们必须考虑精神、社会人格、新的世界力量等一系列目前不为人知或被人们所忽略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能够起作用的话,那么这种作用只能在儿童身上发挥,因为是儿童确保了人类的生生不息。

儿童具有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进入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想革新这个世界,教育就必须将发展儿童的潜能作为目标。

新生婴儿的心理活动今天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在婴儿出生三个小时后就开始对婴儿的成长进行仔细观察了。另一些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婴儿出生后的头两年对于他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人格的形成过程在一个人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观点引出了这样一个看起似很奇怪的结论:教育必须在婴儿出生后就开始。之所以说它奇怪,因为按照常理我们是无法教育一个新生婴儿的,即使对一个不足2岁的婴儿进行所谓教育也是无法办到的。我们给一个连我们说什么都听不懂的婴儿讲述什么课程呢?他们甚至连自己的舌头都无法正常活动。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仅仅指对他们进行卫生教育呢?不,这里说的教育有着更深远的内涵。

在婴儿出生的早期阶段,所谓教育是指,为婴儿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提供帮助。这就是说,我们不能使用正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

近来的研究广泛证明,婴儿在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赋。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一条新路。这条路不同寻常,并且至今未被人们发现,这条路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联系。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生存以来就从来没有考虑过蕴藏在人类身体中的巨大潜能,以至于我们今天的文明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却没有注意到婴儿的精神世界中所蕴含的宝贵财富。

自从人类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这种潜能就一直被忽视。直到最近,才有人提及这种潜能的存在。例如,卡瑞尔写道:“婴儿阶段无疑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们应该通过任何可能的和现实的教育途径对这一阶段进行开发。一旦错过这一阶段就无法进行弥补。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阶段,而应该努力对它进行挖掘。”

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关婴儿出生最初两年问题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大门。在这里,我们会发现至今仍无人了解的人类精神构建的规律。儿童则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规律。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精神生活。这就是我们为教育工作者指明的“新路”。在这里,不是教授把心理学强加于儿童,而是由儿童们自己把他们的心理展现在研究者的面前。

这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随着我们讲解的深入,情况就会明朗起来。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他有独自学习的能力。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这一点。儿童长大后会说他父母所说的语言,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好一门语言是非常不容易的。没有人手把手教授儿童,他们却能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研究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非常有意思的。所有致力于这项研究的人都认为,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单词和名字的使用,有一个非常固定的时间段,好像已经预先设计好了一样。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根据这一严格的时间表,儿童以极大的勤奋对语言的不规则变化及语法结构进行学习。

似乎每个儿童自身都有一个辛勤而又技巧娴熟的老师。而人类说得最流利的语言恰恰就是在他们的婴儿阶段学习的。不但如此,如果儿童长大之后学习另一种语言,即使最高明的学者也无法把他们教得像说自己母语一样流利。

因此,肯定有一种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帮助儿童进行发展。这不仅仅表现在语言学习方面。因为在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事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清楚,儿童已经学习了很多东西,用以促使内心成长。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儿童阶段形成的,而且是在人生头两年形成的。儿童不但要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适应周围的生活,而且还有一些我们无法教授的复杂东西,如智慧、信仰及特有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大自然似乎可以使儿童不受成年人式的推理方式的影响,以使他们内在的学习方法顺利进行。在成年人的所谓智慧占据和改变他们的内心之前,儿童就已经完成了他们心理构架的建设。

3岁时,儿童已经打下了他作为人的人格基础,到这个时候才开始需要特别的学校教育。儿童在这段时间里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因此有人也许会说:3岁上学时的儿童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心理学家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这种意思:“3岁的儿童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但是儿童这种从周围环境学习的能力还远没有发挥至极。

儿童通常3岁时就进入幼儿学校。在此之前,他们无法接受教育,没人能直接教他们。可他们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之处。我们为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虽然有些儿童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又没有受过教育,但这些儿童却可以在5岁之前学会读书和写字。如果有人问他们,“是谁教你写字的?”他们通常会惊奇地回答:“教我?没有人教我呀!”

四岁半的儿童就能写字看起来有些奇怪,他们对学习知识还没有任何感觉。于是媒体开始讨论“文化的自然获取”这一观点。心理学家们非常想知道,这些接受实验的儿童是否与其他儿童不一样呢?我们自己也因为这一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我们准确地得出了结论:儿童天生就具有这种“吸收”文化的能力。我们会提出疑问,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文化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那么对于文化的其他方面情况又如何呢?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他们的吸收速度甚至比读、写还要快。例如,在对植物、动物、算数、地理的认识和学习方面,儿童同样会以一种简单、自然的方式学习,不费任何力气。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它不是通过教授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特殊的环境,准备和安排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我在不同国家进行的实验已经持续40年了。随着儿童年年龄的增长,许多父母一直要求我延长实验时间。我们发现,个体的活动是刺激和促成发展的一个要素。这适合于学龄前儿童,也适合于接受初等、中等或更高教育的儿童。

新的实验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对于学校和教育来说如此,对人本身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我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人本身必须成为教育的中心,我们要知道人类不只从大学获取知识,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学习的过程,尤以出生后的头三年获取的知识量最大、最密集。在这一期间,我们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如果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会发现,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不再是一个需要我们传授智慧的人,他们的成长会为我们的思想宝库提供珍贵的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天赋毫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侍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于是,我们成了人类精神发展的见证人,一个全新的“人”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从此,我们不再被各种琐事所累,开始可以指导和规划人类的未来了。PART 2 决定一生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的教育,从刚刚降生就开始的教育。它形成了一场和平革命,并且将所有事物集中和吸引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中心上来。——玛利亚·蒙台梭利了在文章开头就澄清“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这一命题,我有必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说明。甘地是世界著名的民族领袖。他为在不久之前表示,教育应该延伸至整个生命。不仅如此,他还说,教育的中心问题必须是捍卫生命。这是一个社会和精神领袖首次提出这一说法。另外,科学不仅认为终生接受教育是必要的,而且一个世纪的事实也证明,终生接受教育会使人获得成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采纳这一观点。

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注重方法、目标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却对人本身未做任何考虑。各个国家的官方教育方式中,没有一种方式是从出生开始就帮助人进行发展,并对这种发展提供保护的。今天的教育理念背离了生物学和社会生活规律。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被与社会隔离开来。大学学生被要求遵守学校的校规,还要一致按照当局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但直到最近,可以说,大学教育仍然没有将物质和社会生活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一个学生吃不饱或者听力、视觉有问题影响了他的学习能力,那么他只能得低分。虽然现在身体方面的缺陷已经确实引起重视(仅仅出于生理保健的角度),却没有人关注不健全或不适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思想的威胁和损害。克莱帕瑞德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运动对课程设置的数量提出了置疑,并且努力减少课程数目,以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可这一行动并未触及“儿童为什么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习文化”这一问题。大部分官方教育机构只关心教学计划的完成。如果一个学生对社会的不公正或对自己深有感触的政治问题做出反应,有关权威机构就会发布命令,要求年轻人必须避开政治,专心于学习。思想受到严重桎梏和扭曲的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对他们所处时代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其相差程度之甚仿佛社会生活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与学生们毫无关系。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假如一个大学生因感染肺结核而死亡,大学(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在他生病时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在他生病时既不关心也不伤心,而这种关心和伤心的情绪会在葬礼上突然出现。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和悲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他们进入社会时非常紧张,一切无所适从,成了家庭和朋友的负担。虽然如此,你也别期望教学机构接受这一观点。他们的这种超然态度已经为各种规定所证明。这些规定不允许教育考虑心理因素,只允许教育机构组织学习和考试。通过考试发给学生文凭或授予学位。这就是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发现,大学毕业生和取得学校文凭的学生对未来的生活毫无准备,不仅如此,他们有效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大打折扣。资料显示,有精神问题的人、罪犯和所谓异端人士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学家呼吁学校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可学校却对这些问题一点也不关心。学校属于一个古老的时代,不肯轻易改变它的传统。只有外界的压力才能对教育造成的缺陷进行改造和补救。不良教育方式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太大了。

那么,从婴儿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如何呢?所谓学校对这阶段并不感兴趣,这就出现了学前教育,也就是说这一教育阶段被排除于政府指导之外。确实,新生婴儿又能在学校中做些什么呢?无论在哪里,为学前儿童建立的组织很少依靠教育管理机构,而是由非官方组织进行管理。这些私人的管理模式往往具有慈善目的。保护儿童的心理还没有被作为社会问题来关注。另外社会还认为儿童属于家庭不属于政府。

虽然出生后头一年这一阶段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还没有人提出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实际措施的建议。人们仅仅认为应该对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因此有必要对母亲进行培训,但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的一部分,家庭属于社会。因此,人的个性及对人个性的关注被割裂开来。一方面,属于社会又隔离于社会的家庭受到忽视,另一方面,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也不向社会敞开大门。在这一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概念,没有对生命的社会关怀,有的只是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忽视。人们在这一问题上,今天求助于学校,明天求助于家庭,后天又转而求助于大学。大学也被看作是另一种类型的学校,被看作学校教育的最终阶段。甚至一些新近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已经认识到这种隔离状态的弊端,但他们的研究仍然处于象牙塔之外。因此,现在还没出现一个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帮助的系统。通过教育帮助人的发展不是一种新的概念,但这种概念在社会中还没能占有一席之地。人类文明必须迅速采取进一步措施,这一措施的构想已经形成。批评家很容易就可以指出我们现在状况的缺陷。研究学者已经可以知道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现在已经万事俱备,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付诸实施罢了。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就像从采石场采出的石头已经运到了指定的地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石头摆放在一起,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以上所有观点。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而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根据这一理论,新生儿的教育突然变得重要起来。新生儿确实不能做任何事情,从常理上来讲,我们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仅仅是我们的观察对象,我们只能在吃喝拉撒等基本需求上帮助他们。我们所做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生命的规律。如果我们想为生命提供帮助,首先就应该了解生命的规律。但了解生命的规律还远远不够,仅仅了解生命的规律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这一领域。

我们应当广泛宣传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并且权威地向世界宣布:“生命的规律就是如此这般,这些规律不应该被忽视,人们应该根据这一规律办事,这一规律就是人类生命的‘人权宣言’,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如果社会认为教育是必须的,也就是说人必须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认可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这一理论,那么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就成了首要的事情。与教育被看作可有可无和被忽视的情况不同,权威机构应该在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应该适应捍卫生命这一全新概念的固有需求。所有人都应该动员起来。父母应该负起责任。如果家庭无法履行责任,社会就应该进行干预,并负起抚养儿童的责任。如果教育意味着对个体的保护,如果家庭无法履行自己的责任,而社会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社会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政府对儿童永远也不应该撒手不管。

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应该像以前那样与社会隔离开来。如果社会应该对人类个体进行有益的管理,如果教育确实能够向生命提供帮助,那么这种管理就不应该受到压制或抑制,社会必须提供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帮助。社会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投入足够的资金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有关儿童成长阶段的需求已经研究过了,研究结果已经见诸媒体。现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起它的教育责任,同时从社会发展中受益的教育也应该负起回报社会的责任。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儿童和他们家长的事情,同时也应该是政府和国际社会的事情。它可以触发社会机体每一部分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今天,还有什么比教育更保守和滞后的吗?如果一个国家要节约开支,教育必然会成为第一个牺牲品。如果你问一个政府官员对教育有什么看法,他会说教育与他无关,他已经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妻子,而他妻子又把这一责任转给了学校。在不远的将来,政府官员们再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了,也不会对教育表现得漠不关心了。

我们从对新生婴儿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的报告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所有人都认为,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也就是说不只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科学还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有新的发现。襁褓中婴儿的精神力量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从心理学上讲,刚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做任何事情。他的身体要移动一下也是很困难的。他的肢体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几乎无法做任何事情。另外,他也不能说话,即使能够看见周围正在发生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儿童能走路,能说话了,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最后他们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长成了一个真正的人。以上事实说明这样一条真理: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

对儿童的这种富有建设性的能力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科学家也正在努力对其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家都认为与这一问题关系最大的应该是孩子的母亲。我们通常说,是母亲将孩子抚养成人,她们教孩子走路、说话等等。但以上这些行为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们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母亲仅仅是生了孩子而已,长大成人的过程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的。一旦母亲死去,孩子仍然会继续成长,完成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如果将一个印度婴儿带到美国,由美国人来照看,他会学习英语而不是印地语。因此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以上这些,没有一样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婴儿从他的生活环境中汲取养分,并在未来的日子里逐渐长大成人。

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并不意味着降低父母的权威。一旦他们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这样,从广泛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因此父母的权威并不来自严肃的面孔,而是来自于他们能够给予孩子的帮助。父母的真正权威和尊严就在于此。

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儿童在社会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宣扬的劳动者的形象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道德良知的一部分。劳动者被看作财富和福利的生产者,创造文明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劳动者的伦理和经济价值,并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假如我们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儿童身上。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父母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但在这一问题上,社会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物质,而是对人性的塑造,不是针对某一个种族、阶层和社会集团,而是针对整个人类。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必须抚养儿童,认可他们的权利,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旦我们将精力集中在人类本身的研究上就会发现,我们正在触及人类的最隐秘之处,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会获得掌握和改善命运的方法。当我们说教育是一场革命时,就意味着今天教育的面貌会完全改变。我则把它看作最后的革命——没有暴力,没有血腥。因为儿童的心理创造力会因一点点血腥的污染而黯然失色。

我们必须捍卫的是人类正常状态的建设。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不就是要为儿童发展扫清障碍,消除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误解吗?

这就是教育,为生命提供帮助的教育,从刚刚降生就开始的教育。它形成了一场和平革命,并且将所有事物集中和吸引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中心上来。儿童以他们神秘的心理潜能进行着这场革命。父母们,包括政治家必须对这一进程保持尊重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人类新的希望。人类灵魂所要求我们的并非是重建,而是促进这一建设性工作,以使其取得成果。它可以挖掘上天赋予儿童——我们子孙——的巨大潜力。PART 3 成长的不同阶段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玛利亚·蒙台梭利些心理学家对儿童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这一时期可以明确地分成不同的阶段。继哈伍洛一克·爱里斯和最近的W·斯特恩之后,其他许多人也持这一观点,尤以夏洛特·布勒和她的追随者为甚。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在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这与先前流行的一些观点非常不同。先前的那些观点认为,人在刚刚出生时没有什么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增大。根据这一理论,新生婴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渺小的,其价值在逐渐提高,但通常具有相同的形式。心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这一陈旧的观点。他们现在认为,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有趣的是,它们与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密切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非常明显,人们不时生动而又不失夸张地说:“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这一系列阶段的第一个发生于出生之后到6岁这一时期。虽然它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心理的类型基本保持不变。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小的时期:从0~3岁和3~6岁。在0~3岁阶段,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事实上,也没有学校会接受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在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在6岁之前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能通过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的对比才能看出这一变化。我们暂时抛开这些惊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不说,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6岁的孩子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可以去上学了。

下一个阶段为6~12岁。这一阶段没其他变化伴随发生。儿童表现得平静而快乐。从精神上讲,他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表现在精神上也表现在身体上”,罗斯在写到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时说,“这种稳定性是儿童阶段后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如果一个对人类毫不了解的外星人来到地球,假设他们没有碰到真正的成年人,他们很可能会把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当成成年人。”

从身体方面说,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儿童替换牙齿就是其中一例。

第三个阶段是从12~18岁。这一阶段的人也有相当大的变化。它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一个是从12~15岁,一个是从15~18岁。这一阶段也有身体方面的变化,身体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的人已经基本发育完成,18岁之后不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增长的仅仅是人的年龄。

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经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但他们的这种认识好像仅仅是一种模糊的直觉。从0~6岁的第一阶段已经明确地得到认可,因为这一阶段不属于必须接受教育的范围。众所周知,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孩子可以上学了。因此,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6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事情了。事实上,如果儿童没有自主能力,不能走路,不能听懂老师的话,那么就说明他们无法在集体中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变化已经在事实上得到了认可。然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接受这一变化的问题上却表现得相当迟钝。儿童可以上学,具体有自主能力,可以听懂别人的话,说明从0~6岁这一阶段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刚刚出生时,以上这些事儿他们一样也不会做。

第二阶段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得到了认可,因为大多数国家的儿童12岁就离开了小学或初等学校进入中学了。为什么说6~12岁这一阶段适合向孩子教授基本的文化理念呢?这是大多数国家通常的做法,并非偶然巧合。只有一个对大多数儿童来说都通用的心理基础才会形成这种类型的教育结构设置。这种设置是通过经验得出来的结论。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一时期儿童可以在心理上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他能听懂老师说话的意思,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去听讲和学习。在整个这一阶段,他能够坚持学习,并且很健康。这就是为什么这一阶段被认为是接受文化的最佳时间的原因。

12岁之后,一种新的学校教育形式开始了,也就是说官方教育已经认识到,个体已经进入了另一种类型的心理阶段。这一阶段仍然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就是其明证。初中三年,高中通常为四年。教学时间如何划分并不重要。我们关心的是中学教育的六年通常也被分成两个阶段这一事实。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没有前一阶段那样平静和简单了。心理学家关心青少年教育,因为在这一阶段人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与0~6岁这一阶段有些相似。青少年的性格在这一阶段表现得非常不稳定,有一种叛逆的倾向。与以前相比,身体方面也不是那么稳定。但是学校并不关心这些。不管青少年愿意与否,学校已经为他们制定好了时间表,他们必须遵从。他们也不得不长时间坐下来听讲,他们必须花费很多时间用心学习。

大学是这些年来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大学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当然在课程量方面可能有所变化。在大学里,仍然是教授讲,学生听。许多学生在读书期间不经常刮脸,留着各式各样的小胡须。他们成群地挤在教室里看起来有些古怪。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只有在父亲的慷慨允许下才能抽烟或坐电车,而且还要接受因考试成绩差而招来的责骂。这些年轻人的智慧和经验正是将来社会所需要的。他们的头脑是将来所从事事业的基础,他们将来可以去当医生、律师或工程师。

那么,我们会问,他们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呢?他们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吗?他们能合格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吗?工厂会将设计方案交给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吗?这样年轻的律师能打官司吗?这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的现象我们又如何解释呢?原因就在于这些年轻人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医生需要实习几年、年轻的律师需要专家指导、年轻的工程师需要做几年的实习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工作的原因。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从事这些实际工作,毕业生们还不得不寻求帮助和推荐,逾越许多无法预料的障碍。很遗憾,这种情况在所有国家都存在。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纽约曾经发生过一次毕业生游行,数百名无法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举着这样的条幅:“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饿得慌。我们的将来会怎样?”没有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教育脱离实际,并且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传统。它们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认识到了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人关心2~6岁的孩子。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学前班招收3~6岁的孩子。但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心理学家虽然已经开始对人本身进行研究,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这一观点给那些对生命潜能进行研究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人已经开始对新生婴儿及1岁大的婴儿进行研究。因为这一阶段决定了婴儿长大成人后的人格特征。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不亚于人类早期对死亡的关注。人死之后是什么样的?没有什么比这一问题更让人关心的了。但是现在又有一个新的领域勾起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因为我们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了不为我们所知的能力。

人类为什么必须经历如此漫长而令人辛劳的婴儿时期呢?没有一种动物是这样的。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呢?毫无疑问,有一种创造力在发挥作用。婴儿刚一出生什么都不知道,而一年之后,他却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刚出生时没有知识、没有记忆、没有任何主观的东西,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成长。猫在出生时就可以“喵喵”叫,刚孵出的小鸟和刚出生的牛犊也可以发出与它们成年个体一样的声音。但人类却不行,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对于人类,我们无法解决成长发展过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对发展成型这一事实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从无到有的过程十分奇妙。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了解这一奇妙过程是很困难的。

婴儿需要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大脑来完成这一步骤。婴儿大脑有一种与我们成年人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创造性非常巨大。婴儿不但完成了语言的创造,同时也完成了发音器官的发育成长。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等因素的发展做身体方面的准备。这些伟大的工作都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们成年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儿童却不知道。儿童必须同时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意愿。

如果我们称成年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那么儿童的行为就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一个无意识的头脑可以具有非常的智慧。我们发现这对于每种生物来说都是适用的,甚至包括昆虫。它们都具有某种天赋的无意识的智慧。儿童就具有这种类型的无意识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帮助婴儿取得了这些进步。

这一过程开始于婴儿对环境知识的吸收。婴儿是如何吸收周围知识的呢?婴儿就是通过我们现在所知的那些特点来吸收知识的。周围的事物唤醒了婴儿的注意力和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对事物的特殊敏感性。婴儿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也就随之产生了。儿童并不是通过主观思想,而是通过他们的天赋来吸收环境知识的。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儿童学习说话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说,他们天生具有听取人类声音的能力。即使同意这一点,我们也还会问,在他周围数千种声音之中为什么会专门听取和学习人类的声音呢?如果婴儿仅仅听取人类的声音,仅仅学习人类的语言,那么人类语言留给婴儿的印象肯定比其他声音留给婴儿的印象更深。这种印象肯定非常强烈,并且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婴儿体内的神经随之产生很大的热情,这种神经又促使婴儿自己将这种声音发出来。

我们可以作个比喻,音乐会上优美的旋律会改变听众的表情,听众的头和手也会随着旋律的节拍运动。对音乐的心理反应也会产生这一现象。在婴儿无意识的大脑里也可能产生了这种反应。婴儿对语言声音的这种反应比人对音乐的反应要强烈得多。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舌头在动,看不到他们的脸颊和发声器官在动。他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静止中随时准备学习发声。这在他无意识的大脑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儿童又是如何准备学习语言的呢?语言是怎样成为其心理人格的一个固定部分的呢?婴儿时期学习的语言被称为母语。母语与其他后来学习的语言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好像真牙与假牙的区别一样。

这些最开始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又是如何赋予含义和思想的呢?儿童不但学习了单词和单词的意思,他事实上也学习了句子和句子的结构。我们理解语言就必须理解句子的结构。假设我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单词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句子的意思。如果我们说:“上桌子在玻璃杯”。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很难捉摸。我们通过单词的顺序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的句子才能为儿童所理解。

那么,所有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在人知道语序影响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

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他们的智慧与成年人不同。

可以说,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他的母语,一种精神的化学反应在他们体内进行。相反,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知识输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又把它储存起来,我们与这些知识却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联系一样。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想象婴儿的心理能力是一个什么样子,但它的优势却无法否认。如果我们具有婴儿的这种能力,在嬉戏玩耍之间就能够学习一种新语言那该有多好!如果我们能像吃饭、呼吸一样毫不费力地学习知识那该有多好!开始,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变化,然后我们学习的东西突然像星辰一样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然后,我们意识到了新知识的存在。

假设一个没有学校和老师的星球,不知学习为何事。那里的居民什么也不做,每天仅仅吃饭走路,却学会了很多事情。你一定认为我说的仅仅是一种浪漫的想象,但这却是事实。这就是儿童学习的方法,儿童无意识地学习了每一件事情,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毫无负担逐渐地学习。

人类的学习看起来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又使大脑成型。但我们也要付出代价,在我们的学习成为有意识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件重要内容。新生婴儿要在襁褓中生活数月。但不久之后,他就能走能动,能做事情了。他整天高兴地玩乐。他无忧无虑,并且一点点地学会动作。他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现在他开始学习动作。不仅如此,他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会许多其他东西。他学习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习惯、传统、宗教,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大脑里。

儿童对动作的学习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它固定的规律,每一动作的学习都有其特定的时期。在儿童开始学习动作时,他的大脑也已经开始学习周围的环境。在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儿童就已经有了无意识的心理发展。当他开始学习第一个动作时,无意识的就开始变成有意识的了。如果你观察一个3岁的儿童,你就会发现他总是在玩弄一些什么东西。这就意味着,他对起先无意识的东西开始变得有意识起来。通过一些他看起来是游戏的外部经验,他开始对以前无意识学习的东西进行研究。他开始变得完全有意识了,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完善自己。他通过自己的经验亲自完成这一过程。起先,他把这些看作游戏,后来就变成了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作为这些经验的结论,儿童的性格决定了儿童本身,当然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因为相对于无意识的和潜意识的世界来说,知识世界是非常有限的。

婴儿降生之后就开始了这一神秘的过程,逐渐建立起他的个人力量,以适应他的国家和时代。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直到它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并且具备理解力和思考力。最后,在他6岁的时候,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儿童突然具有了理解力,并且有了足够的耐心去听他们讲话,否则他们将无法教授他们。

本书将要讨论的就是这个第一阶段。对婴儿出生后几年内的心理研究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没有人不会被这一情况深深震撼。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对婴儿的大脑发展提供帮助。如果我们做好准备,正确地对待儿童的智慧,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如果我们能帮助人类毫不费力地学习知识,那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如果人类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学习了知识,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当然,大概自然界的所有作品都是神奇、神秘的吧!

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为什么性格形成的阶段,也就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十分重要。儿童在这一时期最需要正确的帮助。我们应该减少妨碍他创造力的任何障碍,以使其发挥至极。我们应该帮助儿童,不是因为他们幼小无力,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非常脆弱,需要关爱和正确保护。我们向儿童这些潜在能力的发挥提供帮助,不是指帮助儿童本身,也不是向他们的弱点提供帮助。当我们知道这些能力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必须通过从周围环境获取经验等时才能变成有意识,我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年人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指导和直接介入这一过程来达到目的,于是整个有关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教育成了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了。

这就是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PART 4 新的途径儿童的生命是连接两代成年人的一条连线,一端是创造者,另一端是被创造者,从一个成年人开始,到另一个成年人结束。——玛利亚·蒙台梭利代生物学正在转向一个新的方向。过去,所有的研究都集中于成年个体。科学家们研究动物或植物时,他们所选取的标本通现常是成体,对于人类的研究也是一样。无论有关伦理还是有关社会形态的问题,只有成年人才是研究的对象。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就是死亡。但这不会使我们感到惊奇,因为所有成年人都正走在通向死亡之路。道德的所有问题就是有关法律或成人世界的社会关系问题。但是,科学现在正转向相反的方向,甚至看起来有些倒退。因为现在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其他形态生命的研究,重点总是集中在幼年个体甚至集中到这些生命的起源上。胚胎学和细胞生态学(对细胞生命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前列。通过对这些低级形态东西的研究,一门新兴的哲学正在兴起——这门哲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根据观察,我们可以说,它更具科学性,而非抽象思想家早期得出的结论。随着在实验室内正在进行的实验进展,这门新兴的哲学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实际上,胚胎学将我们带到了成年个体的起点。这一早期阶段的许多东西与成年阶段不一样,亦或是存在形态有所不同。早期思想家对生命一无所知,这一科学则为儿童性格的研究带来了曙光。

让我们以一种非常简单的说法开始:与成年人逐步走向死亡不同,儿童正在走向生命和辉煌。他要做的是尽力去打造一个真正的人。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儿童了。因此,儿童的生命是朝着完善和完美的方向发展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推论得出,儿童非常乐意去做完善自己的事。儿童的生命因为这一过程充满了快乐和幸福。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压抑。

生活对于儿童来说是自身的一种延伸和扩大。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变得愈加强壮和聪明。他的工作和行动帮助他获得了这种力量和智慧。但年龄的增长也有它不好的一面。也就是说,他无法像儿童时期那样完善自己。简单地说,再没有人像以前帮助他成长。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婴儿出生前,他也是与成年人有联系的,因为他的胚胎是生长在母亲子宫里的。在此之前,父母的两个细胞结合到了一起。不论我们追溯儿童的原始状态还是研究儿童的成长,总是与成年人有联系的。

儿童的生命是连接两代成年人的一条连线,一端是创造者,另一端是被创造者,从一个成年人开始,到另一个成年人结束。这就是儿童所要经历的路线,这条路线与成年人非常接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自然规律总是要求我们照料儿童。他们因爱而生,爱是他们的自然源泉。一旦出生,他们就会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这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弃儿,父母是他与外界的第一道防线。自然界赋予了父母对儿女的爱心,这种爱是装扮不出来的。这种爱不需要任何原因。成人对婴儿的爱是伟大的,它代表了一种爱的能力、一种本能,它可以激发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可以促使一个人为他人服务。在这种爱的深处,所有父母都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儿童的生命,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奉献会给他们带来快感,而不是牺牲感。没有人会说:“看那个倒霉蛋,他有两个孩子!”相反,他会觉得有两个孩子非常幸运。为孩子做事情会让父母感觉到快乐,这是父母的天性。孩子唤醒了人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家庭外的成员来说是无法做到的。一个努力赚钱的商人绝不会对他的商业对手说:“我不要了,这些好处全给你吧。”但是一旦缺少食物,父母会把仅有的一片面包留给孩子,而宁愿自己挨饿。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父母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心态。成年人作为父母的心态表现出了人类美好的一面。

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也在动物中普遍存在。即使最凶猛的动物在对待幼仔时也是非常温和的。狮子、老虎对它们的幼仔会表现出十分温情,而平日温顺的母鹿为保护小鹿也会显得凶猛异常。这一规律对于所有动物来说似乎都适用,当它们面对自己幼仔时会本能地表现出另一种状态。作为父母,它们可能有一种特殊的本能,这种本能与我们平常所见完全不一样。一些比人类还温顺的动物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但它们在保护幼仔时,这种本能会变得异常强烈。

鸟类也一样,当危险来临时,其本能驱使它们赶快飞走。但如果它们正在孵化小鸟,它们就不会离开巢穴,而是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用双翅挡住很容易被发现的白色鸟蛋。一些禽类宁可冒着被狗咬伤的危险,将狗从巢穴边引开,有时狗可能根本就没注意到巢穴的存在。通过对无数动物的研究,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动物有两种本能,一种是自我保护,一种是保护幼仔。伟大的生物学家J·H·法布尔曾经举过一个非常精彩的例子。他曾用这样一句话作为他巨著的结束语,各种生物都应该感谢母爱为他们生存提供的保护,如果逃避灾难仅仅依靠生存技能的话,那么这些小家伙在它们具备这种生存技能之前又怎样保护自己呢?虎仔生下来是没有牙齿的,小鸟孵出来是没有羽毛的。因此,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首先就需要父母为不能自卫的幼仔提供保护。

如果生存仅仅依靠强壮的身体,那么物种早就消失了。因此,生存和物种延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年个体对幼仔的爱。

自然历史最为神奇的一部分就是对智慧的外在表现的研究。这种智慧的外在表现也存在于最为温和的动物中。每种生物都被赋予了防卫的本能,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智慧。但这种智慧都被主要用在对幼年个体的保护上。同时,自我保护本能的种类就相对较少,其智慧程度也相对低下。以上仅仅是很少的一些例子,法布尔在他著作的十六章中都对成年昆虫对幼仔的行为进行了描述。

如果我们对生命的不同类型进行研究,就会发现这两种本能和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如果我们把这一结论放到人类身上,仅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也有必要对儿童进行研究,因为它对成年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人类的研究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从对儿童的研究开始。PART 5 造物的奇迹每种动物、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动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的,就像许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玛利亚·蒙台梭利代思想家都被这样的事实所迷惑,那就是一个生物为何会从无到有,并最后长成一个具有思想的男人或女人。历

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如此复杂而神奇的各种器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眼睛由什么组成,我们用来说话的舌头由什么组成,还有大脑等所有身体的细小部分是由什么组成的呢?18世纪初的科学家和那时的思想家都认为这些东西很早就形成了。他们认为,在细胞里肯定有一个小的或缩微的人。他们认为这个小人非常之小,以至于我们的肉眼都无法看到,但他们认为这个小人肯定存在,并且会长成大人。这种观点对所有哺乳动物都适用,但他们也分成了两个学派:一个是精子论者、一个是卵子论者。也就是说,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小小的人存在于男性的生殖细胞中,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于女性的生殖细胞中。大部分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一问题上。

但一个名为G·F·伍尔夫的药师决定使用当时刚刚发明的显微镜亲自进行观察,想看一看究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对鸡的受精卵细胞进行了研究。最后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鸡蛋里并没有小鸡。小鸡是慢慢形成的。他同时对他的所见进行了描述:最初只有一个生殖细胞,然后这个细胞分成了两个,两个又分成了四个(见图1),如此分化下去,最终形成了小鸡。

持原来观点的那些学者自然对伍尔夫非常愤怒。无知!大胆!异端!亵渎宗教!各种各样的批评随之而来。伍尔夫的观点面临非常大的困境,以至于他不得不逃亡国外。现代胚胎学的创始人就这样不得不流亡海外,并异死他乡。图1 生殖细胞的增殖

虽然显微镜大量使用,但在此之后的50年内,没有人敢用它去对这一秘密进行观察研究。伍尔夫这位先驱者就这样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之后,一位名为K·E·范·拜尔的科学家重复了伍尔夫的实验,并发现伍尔夫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一新的事实,至此,科学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分支诞生了,这就是胚胎学。

胚胎学无疑是最为神奇的科学之一。它不像解剖学一样研究成年个体的器官,不像生理学一样研究器官的功能,不像病理学一样研究疾病,这门科学是对生命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对生命从无到有这一过程进行研究。

每种动物,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动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的,就像许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因为这些细胞非常小,所以就让人感到非常神奇。男人的生殖细胞没有十分之一毫米长。更为直观地说,你用一个削尖的铅笔点一个点儿,并且紧挨着点十个点儿,这样十个点儿的总长度肯定不超过1毫米。由此可见,最终发展成一个人的细胞最初是多么的微小。这个细胞与人身体分开成长,它的外面包着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囊。这个囊将它与承载它的人体分隔开来。

以上发现对于每种动物都适用。生殖细胞与它的母体分开,这个细胞从小到大的成长完全是自己完成的。这为我们的想象开辟了无限空间。所有伟人,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拿破仑,不管是但丁还是莎士比亚或者甘地,与他们所有的同胞一样都是由一个微小的细胞发展而来的。

用功能更强的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生殖细胞是由一定数量的血球组成的。这些东西可以很容易地受化学物质染色,所以我们称之为“染色体”。染色体的数量因物种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人有46个染色体。其他物种有15、13个不等,染色体对于每一个物种来说数量是固定的。染色体被认为是遗传特征的载体。最近,用功能更强的超大显微镜观察发现,每个染色体是一个装有一个链的小盒子,每个链包含有大约100个小颗粒。染色体打开之后,小颗粒被放了出来,这个细胞就成了一个装有约4000个小颗粒(基因)的仓库(见图2)。“基因”一词含有传宗接代的意思。大多数观点认为,基因里面承载着特定的遗传信息,如鼻子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图2 用一条线表示100个基因组成的链,这些基因存在于左面以几何方式排列的46个染色体中

当然,这一科学现象还不能仅仅通过显微镜的帮助来解决,因为人的大脑是具有创造性的。大脑不仅仅把外界事物像照片一样存起来,它还具有创造力。人们通过想象力和“研究挖掘事物”的能力,可以将正在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人们的这种能力得出的。如果我们不相信生物起源的这一发现,单调的科学叙述中就会充满神秘主义的东西。在这个小得看不见的生殖细胞里,包含着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遗传信息。这个小小细胞里面包含着所有人类经验。

在我们能用肉眼看到这个细胞发生变化和开始成长之前,基因已经排好了序列。这些基因的排序也存在着竞争和优胜劣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在未来人体的成长中发挥作用。只有在竞争中取胜的基因才能发挥作用,它们承载着具有显性的遗传特征。

其他基因不发挥作用。这些基因具有隐性特征。生殖细胞这一奇异的现象是首先由蒙代尔发现的。他根据他著名的演化实验提出了这一科学假说。实验中,他对属于同一科的植物进行杂交,两种植物一种开红花,一种开白花。杂交种子所长出的植物开红花和开白花的比例为3:1。也就是说,显性的红色基因与隐性的白色基因所长出的植物的比例为3:1。通过这个事实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显性和隐性遗传特征出现数学组合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对基因可能的数学组合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基因所具有优势的不同,相同条件下的任一生殖细胞所长成的成体的美丑、强弱都会有所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基因组合的不同,每个人才与其他人不同。因此,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也会有美、丑、强、弱、聪明与愚笨之差别。

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对优良遗传基因出现的条件的研究上面,一门新的科学——优生学应运而生了。

虽然本章是对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科学历史(有关基因及其组合的科学)的研究,但本章却对组合完成之后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影响。

一个个体成长的生物过程自此开始。它是一个细胞分裂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很容易观察到。伍尔夫甚至能够在第一次通过显微镜对胚胎成长过程进行观察之后,就可以对胚胎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描述。

最初,一个细胞分裂成了相同而又彼此相连的两个细胞。两个分成四个,四个分成八个,八个分成十六个,如此不断。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数百个细胞出现为止,就好像我们要建一幢房子需要先买足够的砖一样。之后,这些细胞被分成了三个界限分明的层,有如买来的砖砌成了墙(哈克斯利的比喻)。之后的过程对每一种动物来说都是相同的。首先,细胞形成了一种空的球,就像印度橡胶球的不同侧面(桑葚胚)。之后,它的外壳向内弯曲,形成了彼此相对的两个面。于是,它就有了三个面,最终结构的完整形状即将形成(见图3)。图3 左上为原始细胞球(桑葚胚)由单壁组成(右上),左下为向内部弯曲的原肠胚。右下为原肠胚双壁之间形成的第三壁

细胞有如下不同的层:一是外部的外胚层,一是中间的中胚层,最后是里面的内胚层。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细小的延伸个体。在这个个体中细胞的大小相同。当然,它们要比开始分裂的第一个细胞在某种程度上要小。

这三个复杂的“面”每一个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的器官系统。外面的会长成皮肤和感觉、神经系统。实际上,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一层直接与外界接触,并由皮肤对其进行保护,感觉与神经系统是它们与外界进行联系的纽带。最里面的“面”会长成各种器官,如肠、胃、消化腺、肾、胰、肺等,为人体提供营养。中间的一层会长成骨架,支持整个身体和肌肉。神经系统器官被称作“联络器官”,因为它们负责人体与外界进行联系。消化和呼吸系统器官被称作“植物器官”,因为它们只为生物的植物性部分或非活性部分服务。

器官本身发展的方式是最近才研究发现的。同一个层中出现了许多中心点,这些中心点突然显现出巨大的生物活力。这些小的模型中开始出现细胞并且长成器官或器官的雏形。不管器官最后是什么样的,这一起始过程都是相同的,所有器官都开始于这样的中心点。当然,以后的过程各不相同,我们也无法知晓。以上过程是由芝加哥大学的查尔德教授发现的。他把这些中心点称为“生理梯度”,一位英格兰的胚胎学家道格拉斯几乎同时与查尔德获得了同样的发现,只不过他的观察仅限于神经系统而已。

器官开始出现时,最初形态相差无几的细胞开始变换类型,它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一过程取决于未来器官的作用。为了满足未来器官的工作需要,这些细胞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这一“专业化”的过程是为了满足器官未来的特殊功能需求,但在这些功能开始发挥作用之前,这些细胞就已经适应未来器官的需求了。

通过图4可以发现,这些细胞之间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肝脏细胞呈六边形,并且彼此相连,就像铺路用的石板。但它们之间却没有连接组织。骨细胞呈椭圆形,数量少而且间距大,它们之间通过细小的线状组织相连。但是,骨头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一种由细胞本身组成的固体连接组织。气管的表层细胞非常有意思。散布于三角形细胞中间的细小的环状物不停地分泌一种类似于树脂的物质,粘住空气中的尘埃。这些纤维边缘的三角形细胞一直处于不停地震动之中。这种震动可以使黏液不停地向体外方向移动。皮肤各层分布一种特殊的扁细胞,外表皮的细胞不停地死去,并由其下面的细胞所取代。这种对身体外部起保护作用的细胞让我们想起了随时准备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战士。

神经细胞是最发达也是最重要的细胞。它们是无可替代的。它们长长的卷须是传递命令的通道,就好像连接于各大洲之间的电话线。图4 细胞类型

这些细胞之间的区别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毕竟它们的起源是非常相像的。它们为了完成未来的使命开始发生变化,它们最开始都无法完成后来所要做的工作。一旦变化完成之后,它们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了,肝脏细胞永远也不会变成神经细胞。为了完成它们的工作,他们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在最初的基础上进行准备,而是改变自己的形态。

我们发现,人体器官可以比作某些特定类型的人,仅家庭副业这些人在最开始可以做很多种工作。同一个人可以是建筑人员、木匠、医生等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越来越强,每个人都选择一种职业,于是在心理上就不能适应其他工作。从事一种工作并不等于学习一种技术。专门从事一种工作会使这门工作做得更好。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适合该项工作的心理。这应该是一个人的理想,成为他的终身目标。

让我们回到胚胎问题上。每个器官都由特定的细胞组成,具有一定的功能,并与其他器官截然不同。这些功能对人体健康和器官的正常工作来说都是必需的。每个器官都是为这一目标而成长发育的。

胚胎的发育不仅仅会长成器官,而且会为器官之间提供某种联系。这一工作由两个重要的系统完成——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者比任何器官都要复杂。它们是人体仅有的两个连接各个器官的系统。

循环系统就像一条河流,将各种物质输送到人体各个部分,犹如一个从事搜集工作的人。实际上,循环系统就是一个将营养物质运送到人体各个细胞的运输工具,并同时从肺部吸取氧气。同时血液也承载腺体所分泌的某种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作荷尔蒙。荷尔蒙会对人体器官产生影响,刺激它们的活动。最主要的是,荷尔蒙可以调节器官的工作,使各个器官保持必要的协调。

需要荷尔蒙的器官与产生荷尔蒙的腺体距离很远。运载荷尔蒙的工作则由循环系统来完成。每个器官都长在这个“河流”的“岸边”。这些器官从河流里取得它们所需要的物质,并且把自己所产生的物质倾倒于河流中。这些物质可能正是其他器官所需要的。

另外一个协调整个身体的组织就是神经系统。它负责传达命令的工作,将来自于大脑,也就是“控制室”的命令传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即使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循环系统。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流通过程中买者各取所需。商品通过河流带到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商人和叫卖者不就是血液中的红细胞吗?在人类社会中,难道不是也有商品在一个地区生产又在另一地区消费的情况吗?近些年来,我们也目睹了一些对“荷尔蒙”的调节工作。

一些大的国家开始对环境进行规划,对商业进行控制,对企业进行刺激、鼓励和指导,为的就是使社会更加和谐,造福于人类。有人会说,这些工作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这仅仅能说明“社会循环系统”的胚胎发展还处于开始阶段,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在人类社会中,起神经系统作用的东西还是非常短缺的。

鉴于当今世界还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可以说,起神经系统作用的东西还没有真正出现。由于没有这些东西在社会机体上发挥作用,社会就不能达到和谐的程度。现代文明的最高形式——民主,允许我们每个人投票选举自己的领导。这在胚胎学中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如果每个细胞必须高度专业化,那么对这些细胞进行指导的细胞必须是更加专业化的。对所有其他细胞进行指导是非常困难的,这一指导工作需要比其他细胞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对于细胞来说,没有所谓的选举工作,而是一个逐渐锻炼适应条件的过程。指导他人必须先改变自己。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谁也不会成为领导者和舵手。我们应该注意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一定会看到它所起的巨大作用。

胚胎学对我们也起到了指示作用,激发了我们的灵感。朱利安·哈克斯利对胚胎的神奇之处总结道:“人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直到长大成人是生命的一个伟大奇迹。如果我们没有被这个伟大奇迹所震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生。”

无论我们研究鸟类、兔子或者其他任何脊椎动物,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由非常复杂的器官组成的。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器官非常复杂,并且精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对循环系统进行细心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系统的管道是如此精密复杂和完整,以至于我们发挥最高的科技水平也不能造出与之媲美的东西。大脑也是一样,这个思想的机器把感觉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处理。这个过程是如此神奇,它的一点点工作都是现代机器所无法完成的。没有哪个人造机器能够完成眼睛和耳朵的神奇工作。如果我们对人体内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人体是一个完整的、装备精良的化学实验室,它可以自己进行加工合成。这是我们任何人工技巧都无法企及的。

神经系统的通信网络是电话、无线电、电视、电报等人工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神经系统面前,这些手段都会显得愚笨可笑。

即使现代社会最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无法与肌肉进行比较。它会在大脑的指令下迅速完成所要求的工作,就像一个温顺的奴仆,随时准备准确地完成接收到的指令。如果我们想一想这些事实,想一想这些传导器官,想一想肌肉,想一想连接细小细胞的神经,再想一想它们都是由一个简单生殖细胞发展而来的,我们就会感叹自然界是多么神奇和伟大。PART 6 胚胎学与行为儿童不但有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他们的存在必定还有另一种目的,那就是创造和谐,为整个生物群体服务。儿童一生下来可能就具有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得到发挥。——玛利亚·蒙台梭利们研究发现,胚胎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包括人在内的高级动物来说是都适用的。但低级动物仅因为发展不完全而有所不同。我这是由早期的某一个阶段的阻碍作用所引起的。

例如,团藻在发展到球形阶段后就不再发展了。它始终是一个在海洋中旋转的中空球体。在它细胞表层的外面是不停震颤的须状物质,使团藻保持转动和移动。

腔肠动物双“面”发展阶段相似。中空球体的外表开始向内弯曲形成细胞的外胚层和内胚层。一旦三个层全部发展完毕,以下的阶段对于大多数物种来说都是相似的,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就把这些胚胎混淆。图5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图5 胚胎形态

最后这一事实被认为是动物不同程度演化的有力证据。因此,人被认为是由猿演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被认为是从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这些爬行动物又是从两栖动物演化而来的。两栖动物又从鱼演化而来,如此等等,一直到生物的最简单形式——单细胞动物。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胚胎必须经历他祖先所经历的所有阶段,胚胎明确地反映物种演化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发生重复系统发生。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胚胎学被纳入达尔文的理论中。达尔文的理论被认为是最为可信的证明。但不久在德·弗雷斯的发现被公布之后,人们意识到,如果想对生物进行正确解释,胚胎学还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我们从突变理论开始讲起。德弗雷斯对同一母体培育出的不同品种的植物的进行了观察。他发现,突变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称之为自然演化。如果我们不能在外界环境中发现这些变化的诱因,那么这就只能归因于胚胎的内部活动。也就是说,单独在胚胎里面也可以发生快速的演化。

因此,我们还应该正视其他各种可能性,而不应该停留在达尔文“适应-变化”的理论假设上。适应变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这使研究者可以更为自由地在其他方面寻求答案,接受更多的可能性。

实际上,显微镜所能观察到的胚胎发育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因为,生物不仅仅是一个器官的集合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高级动物胚胎经过几乎相同的过程之后,有的长成了爬行动物,有的长成了鸟,有的长成了哺乳动物,甚至人。

这些动物发展的最后形态,如肢体、牙齿等等,并不与他们的胚胎形态有多大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在生存环境中的行为。

这说明自然界有其特殊的生存规划。胚胎的发育与人的工作有几分相像。各种建筑,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从准备材料(石头、砖)开始,之后将材料建成墙。但是,是什么使建筑的外形和材料各不相同呢?不是因为它们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而是因为它们建筑设计的目的不同。

但真正重要的是,胚胎学已经走过了逻辑推理阶段,并初具模型。胚胎学并没有向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是向我们指明了一条通过实验对其进行研究的道路。我们已经通过实际应用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实际上,胚胎可能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对胚胎施加影响,改变人生的进程。已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对基因及其组合的影响改变蔬菜或动物的遗传过程。这一新的、非常令人感兴趣的领域已经向我们敞开了大门,它不只是理论性的,而且具有实践作用。胚胎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在胚胎还没有长成各种器官之前,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对其施加影响。人类目前已经掌握了这一秘密。

数年前,美国授予了第一个胚胎学领域的商标。我们已经可以培育出没有针刺的蜜蜂,它可以比普通蜜蜂采集更多的蜜。同样,植物可以结更多的果实,长没有刺的茎。有些植物可以长出有更高食用价值的根,而且有些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可以减少。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我们已经通过这一方法培育出了不同的花。另外,也许我们大家还不知道人类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动植物等陆地生物以外的海洋生物。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地球进行美化和丰富。如果我们像生物学家那样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进行研究,并根据我们的需要对其施加影响,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人类也成了改造宇宙的一股伟大力量。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延续了造物这一过程,好像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加快造物的进程。通过对生命的控制,人类已经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了。

因此,对胚胎学的研究已经不再是抽象和枯燥的了。

我们可以设想,运用同样的方法,人类今天可以造出新型的物种,明天就可以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形成进行控制。

人类心理世界的发展与身体的发展一样,也会遵循同样的规律,从没有差别逐渐发展为有差别。

就好像人类的原始生殖细胞里面没有人一样,新生婴儿也似乎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个性。我们发现,人类的心理平台最初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堆砌,也就是说仅仅是一个细胞的组合。这一过程是由我所称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来完成的。在这一平台上,在感觉中心点的周围依次逐渐形成了心理器官。这一过程是如此精密,以至于我们无法重现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已经隐藏到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不是心理本身产生的这些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是由其器官产生的。在这里,每个器官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例如,在语言发展的同时,对距离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同时在独立发展。两腿平衡等协调能力也在独立发展。

这些能力各有特色,并且这种感觉类型非常活跃,它可以使人类完成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动作。但这些感觉类型都不存在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类型都在心理器官形成后消失。一旦这些器官形成,这些感觉类型就消失。但在形成过程中,它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能量。我们在器官长成之后已经记不起我们曾经具有过这种类型了。当所有器官长成之后,它们就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组合。

这种短暂感觉类型的出现在昆虫身上也找到了例证。前面提到的对突变理论进行阐述的德·弗雷斯向大家展示了这些感觉是如何在昆虫出生、并经过一系列活动之后开始发挥作用的。每一种感觉类型对昆虫来说都是求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德·弗雷斯的这一发现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扩展到了其他动物身上。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各种理论和学派的兴起,直到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森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上辟出了一条新路。“让我们丢开那些无法验证的东西吧!”他说,“我们应该专注于那些我们能够证明的东西。现在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我们可以观察到的,那就是动物的行为。让我们以此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走出一条新路吧。”

他的研究从我们所能看见的动物的外部行为开始。由于他认为这些行为能为我们加深对生命的研究提供了最为保险的指导,因此,他将研究目标转向了人类的行为和儿童的心理。但他很快就发现,刚刚降生的婴儿没有什么行为可言。他于是认定儿童没有所谓的本能和心理方面的遗传,并且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一系列特定条件下的反映。这些反映在一系列平台上层层相叠,越来越高。于是他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这一学说曾经在美国非常流行,但在其他国家却遭到反对和批评,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和肤浅的。

然而,他的建议却引起了两位美国研究学者的兴趣。他们决定通过实验或试验的方法对行为进行研究和探索。

他们就是考格西尔和盖塞尔。考格西尔以行为学为基础研究胚胎学。盖塞尔则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费城的考格西尔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对一种动物的胚胎发展进行了研究。这种动物的演化还没有达到两栖动物的水平。这种动物的简单结构非常适于进行研究。考格西尔的实验结论直到1929年才发表。他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才发表,是因为他的实验结论与当时根深蒂固的生物学思想格格不入。虽然他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精确地重复他的实验,他还是发现大脑的神经中枢比接受它指令的器官发育得早。例如,视觉中枢在视觉神经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如果胚胎发育遵循“物种发展过程中先出现的结构就先在胚胎中出现”这些的规律,那么,从实际使用的角度讲,胚胎中先出现的应该是器官,之后才是其神经中枢。那么,为什么视觉中枢不但比眼睛出现得早,而且比控制眼睛信息传递的神经出现得还早呢?

考格西尔的工作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他的研究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如果器官比中枢发展得晚,那么这些器官的形成必定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可以得出,不但行为是可以遗传的,器官的形成也是生物在行为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

实际上,我们在自然界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例证,器官的形态与它们所负责的工作有很大关联,虽然有些器官不对动物本身起多少真正的作用。以花蜜为食的昆虫会长有长长的嘴,以适于在花冠中吸取花蜜。它们也会长出一种对它们采食花蜜不起任何作用的表皮,但这些表皮可以为这些花施加养分,以便它们可以再次采食花蜜。食蚁动物的嘴非常小,仅可供它们的细长舌头通过,这些细长舌头外表覆盖有粘性物质,对粘食蚂蚁有所帮助。

但为什么动物的行为方式如此有限呢?为什么有的动物爬行,有的动物跳跃,有的动物攀缘呢?为什么有的动物吃蚂蚁,有的动物吃花朵?为什么有的动物吃活物,有的动物仅吃腐肉呢?为什么有些动物食草,有些动物吃木头,而有些动物只在土壤的腐殖质中穿行呢?世界上存在如此多的物种,原因何在呢?为什么每一物种都有其固定的、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呢?为什么有些动物不但凶残而且具有进攻性,有些动物既温和又驯良呢?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目的可能不只像达尔文进化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在周围环境中获取利益。“生命力量”好像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完善生命形态的过程。完善本身似乎不是生命的真正目的。

这对我们的观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根据这一理论,生命的目的似乎与环境的要求有更大的关系。也就是说,生命可能是造物的手段,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特定任务,有如一个大家庭中的仆人或工厂中的雇员。地球表面的自然和谐是由无数生命的共同努力得来的,每种生命都有它们各自的任务。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行为模式。生物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是这样,在科学界立足这么长时间的进化理论又何去何从呢?难道进化论会走向没落吗?不是。它只是得到发展而已。当然,进化论观点不可能停留在“逐步进化、永臻完善”的旧有形式上了。今天,对物种进化的研究视野应该更加广阔,它应该延伸到各种边缘领域。它应该包括一些或远或近的功能关系,这些关系能够将不同形态的生命活动联系起来。

这些联系不应该被认为是互助的简单例证,而应该被理解为与整个世界环境有关的最终目的,最终达到自然的某种统一。在自然达到某种统一之后,所有生物都可以获取它们生存所必需的要素。

生命的功能与地球具有某种联系已经为上个世纪的地理学家所认识。这个人就是与达尔文同时代的人莱耶尔。他向世人展示了不同地理时期不同生物在地球上的不同生存形态。他通过不同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对动物进行研究。但从那之后,其他科学家也研究证明动物行为也对地球表面的建设起影响作用。德国地理学家弗雷德里西·拉兹尔的论文《地球和生命》本世纪初在我国非常著名。此后的其他一些出版物也谈到了大量的发现和推理。

起初,我们对在喜马拉雅或阿尔卑斯山脉的高高岩层中发现海洋动物的遗迹感到非常震惊。这些东西也可以在从山顶冲刷下来的堆积物中找到。毫无疑问,这些动物曾经对陆地建设起到过帮助作用,我们目前仍能看到他们在无数珊瑚岛上做这样的工作,像花一样在浩瀚的海洋中不停地成长。这些都是那些无名建设者留下的标志,这些建设者为日益没落的地球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各种各样的证据和研究结果不停地涌现。地球表面现在的形态不能只归因于风和水的作用,动物、植物和人类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意大利地理学家安东尼奥·斯托帕尼向大家展示了生物是如何影响地表状态的。他在其著作中写道:“动物逐渐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为保卫自然和谐而战斗的大军。”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谈某个或某一部分观察结果了,因为现在有一门名为生态学的学科专门对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对一个物种对另一物种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正如经济学对自然的影响一样。通过这门科学的帮助,我们可以解决许多农村的实际问题。例如,为了防止人类无法控制某一地区引进的物种,我们可以根据生态学引进一种与之相克的昆虫,来恢复自然界的平衡。澳大利亚就有这样的典型例子。

生态学可以被称为实际应用中的生物学,它研究物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每个物种的特征。

现代科学最有意义的部分在于其实用性,它认为进化是由特定环境下的生物活动所完成的。这就把我们同真理的距离拉近了一步。从这一角度讲,它们的作用最强,也最有决定性。生命不只是为了保持其物种的延续而存在于地球上,它要对所有其他物种负起应有的责任。

现代科学成就所得出的发现和理论都不足以解释生命的奇迹,但这些科学成就的每一个成果都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了解。

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外在事实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所有像我一样想通过教育对生命提供帮助的人都应该像研究其他生物一样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人类的婴儿时期在生物学以及在整个生物世界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传统的进化理论仅仅通过适应遗传和完善来研究生物发展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发现了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和谐,这种力量将所有生物的贡献结合起来,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因此,儿童不但有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他们的存在必定还有另一种目的,那就是创造和谐,为整个生物群体服务。

你也许会问:“童年时代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回答这一问题,就无法充满自信地进行科学的教育。

儿童负有双重责任,如果我们只考虑其中一个,也就是他们的成长问题,儿童的巨大潜力可能就发挥不出来。

我们已经探讨过,儿童一生下来可能就具有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得到发挥。

儿童一生下来从精神到物质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种潜能会以他周围环境为依托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新生儿的一无所有与生殖细胞的“一无所有”有一定可比性。

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易让人接受的。伍尔夫通过向世人展示生物体的成长过程对他同时代的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的理论与此前的哲学家们所持的观点完全不同。

我们发现,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从他周围的人群中索取,不从他家庭中索取,所有的东西都由他本人创造。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呀!在世界各地,任何种族、任何文明程度的人都是如此。

在这里发挥作用的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的创造本能,这种创造力促使人逐步地完善自己,直到他能够适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这种具有学习、吸收力的本能是全世界的人共同具有的。

他的责任就是对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现代社会进行了解。对儿童和成年人在这一特有现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适当区分是很不容易的,对这种遗传特征过程进行区别也是很难的。

儿童对学习知识具有一种本能的超然态度。他通过从周围环境中学习知识塑造自己的性格。这种对人类整体性的证明使每个人都会感到惊异。

对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的发现激起了一股对原始部落进行研究的热情,人们都期待着通过对它的研究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

罗斯·拜尼迪科特博士在他的《文化类型》一书中谈到了一个对现代民族学进行研究的法国传教团体来到了巴塔哥尼亚,他们在那儿发现了一个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人种。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习惯还处于石器时代。当这些人见到白人之后,四处逃散,匆忙之中,他们丢下了一个新生的巴塔哥尼亚女孩。这个女孩被一个传教团体收养。现在她已经成了一个能说两种欧洲语言的人,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信奉基督教,并且正在大学生物系学习。在这18年间,她从石器时代快步跨进了原子时代。

这说明生命个体刚刚出生之后可以毫不费力、无意识地学习很多东西。

这种对外界特征的学习吸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它提出了一个生物模仿的问题而并非像我们从前想象的那样罕见。我们可以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柏林的动物博物馆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例子。模仿是一种保护现象,它包括对周围环境中的东西进行学习。北极熊的白色绒毛、蝴蝶带有花纹的翅膀、昆虫的生活习惯、鱼的扁平外形都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这种对周围环境的模仿与这种特征的历史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依赖于生物对周围环境的理解。一些动物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另一些动物则进行模仿。

这一有关其他生命类型的例证有助于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解,虽然他们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PART 7 精神胚胎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原因。——玛利亚·蒙台梭利生婴儿必须经历一种形成阶段。这一工作与胚胎的物理成形不同,它是指婴儿在精神方面的成长。婴儿所面临的是一个与他新在子宫中的孕育过程完全不同的阶段,当然与他将要长大成人的成年阶段也不同。这一出生后的建设性活动在我们称之为“形成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刚出生的婴儿称为“精神胚胎”了。

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原因。婴儿的这种能力是其他动物所无法具有的,婴儿的出生是生命的一次跳跃,是生命新里程的起点。

我们之所以能辨别各个物种,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而不是因为他们的相似之处。一个物种存在的基础正是它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之处。一个新物种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前一物种的继承,但它可以表现出前一物种的基本特征,也会具有一些以前物种所没有的特征,于是生物王国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推动力。

因而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之后,为世界带来了新的气象。它们不仅仅是原来物种的遗传、适应和延续。恐龙灭绝之后,鸟类出现了新的特征,它们加强了对鸟蛋的保护,建筑巢穴,保护幼鸟。相反,鸟类的前身爬行动物却经常抛弃鸟蛋。而从鸟类发展而来的哺乳动物则更加强了对幼仔的保护。他们把幼仔放在体内,用自己的血液为其提供营养。

这都是一些新的生物特征。对于人类来说则更进一步,人又有了一个新的特征。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具有两个胚胎时期。这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所具有的一个新的特征。

对此我们必须加以研究,我们应该在儿童发展和人类心理研究上有一个新的起点。如果人类在地球上的劳动与他们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有关,那么精神和智慧必定是人类存在的支点。他的行为和活动是以这一支点为基础展开的,人类就是在这一精神前提下发展的。

现在西方也接受了印度哲学的这一重要观点。经验告诉我们,精神状态能够对行为产生影响,生理障碍常常是心理状态,即精神控制失灵引起的。

如果人类的天性是由精神所控制的,如果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精神的外延,那我们就应该对新生婴儿的精神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更关注其身体。

成长中的婴儿不但具有学习成年人的能力,如力量、智慧、语言等,他还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婴儿具有一种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类型。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与我们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一样。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儿童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婴儿心灵的一部分。婴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自我塑造。成年人对所见所闻可能无动于衷,但这些所见所闻可能会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这种具有无意识记忆和吸收力的记忆类型被帕西·纳恩先生称为“记忆[1]基质”。

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所讨论的语言问题。儿童不是“记住”了语言如何发音,而是形成了发音的能力,并将其发挥至极。儿童讲话时完全遵循语法和特殊用法,并不是因为他对语言进行过研究或记忆。他可能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对语言进行过记忆,语言已经形成了其本身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与记忆完全不同,它应该是儿童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儿童具有一种特殊的学习周围知识的敏感性。他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儿童是在童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无意识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儿童生命的第一阶段是一个适应的阶段。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这里所说的“适应”一词的含义,并且将它与成年人的适应行为区别开来。儿童的这种特殊适应能力将儿童的出生地变成他将要永久生存的地方,就好像他唯一能说得流利的语言就是母语一样。一个生活在国外的成年人永远也不能达到婴儿一样的适应程度。想想那些传教士吧,他们主动地来到遥远的国度,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说:“我们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呀!”这说明,一个成年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但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非常喜爱,不管那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他们也会感觉到从其他地方无法找到快乐。不管那里是芬兰的冰冻平原,还是荷兰的沙地都是一样。每一个人都会适应和喜爱生他养他的地方。

这种喜爱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成年人仅仅是具有这种喜爱而已。他已经属于自己的国家,他必须去爱这块土地,他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找不到这种平和与快乐。

很久以前,意大利农村出生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出过远门。意大利形成国家之后,很多人因为工作、结婚等原因离开了他们的出生地。但在他们的晚年经常会得一些怪病:面色苍白、压抑、虚弱、贫血等等。许多治疗都不奏效,最后医生建议他们回到出生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一建议效果非常好,许多人都恢复了健康。很多人都说,家乡的空气是最好的治疗,虽然他们家乡的气候可能不那么好。但是,这些病人真正需要的是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在潜意识适应了他们出生地的那种平和的气氛。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的这种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社会秩序、气候等条件。我们的所有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大家都会说:“我喜欢我的国家”。与之相反的言论都显得那么虚伪而又不真实。

由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能力,我们由此知道了婴儿是如何吸收传统和当地习俗的。最后,他长成了一个与他所处时代相符的典型的当地人形象。适应当地的行为方式也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没有人天生就适应某一地区的习俗,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我们对儿童的行动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的行为发展不但适应时间和地域的要求,也会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印度人对生命非常尊重,甚至对动物也非常崇敬。这种感情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无法获得的。仅仅说:“应该尊重生命”这样的话是不会使人们像印度人一样崇敬动物的。我可能会想,印度人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尊重动物,但这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一个推理而已,却不能激起我们的情感。例如,印度人对牛的感情是欧洲人永远也无法体验到的。即使印度人向相反的方向推理也无法改变他们对动物的这种感情,这种情感在印度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这种心理特征看起来好像是遗传的,但实际上它是儿童在婴儿时期从周围环境中学习的结果。在蒙台梭利学校边上的一个花园里,我曾经看到一个两岁多的印度小孩,他蹲在那里似乎正在用他的手指划线。我发现他那儿有一只少了两条腿的蚂蚁正在艰难地爬行,那个小孩正在用手指划线以帮助蚂蚁爬行。很多人都会认为那个小孩受到了喜欢动物的遗传。

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小孩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孩子可能上前去踩死,有的可能毫不在意地走开。那些对动物没有感情,认为动物不可与人同日而语的人可能会原谅这些行为。可以说,对动物的热爱和尊敬取决于人。

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宗教,但即使人们在批判陈旧传统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强烈不安。因为这种情感和信仰已经成为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我们欧洲人的话说就是:“它在我们的血液里。”社会和道德习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等各种情感。有了这种特殊情感,我们才会是一个典型的印度人、意大利人或英国人。这种情感是在婴儿时期由一种心理学家称为“记忆基质”的神秘精神力量所形成的。

这一问题也适用于人的习惯性动作、神态、步态等,这些方面在不同种族之间都是有所不同的。一些非洲人就具有一些对付猛兽的特殊心理倾向,另一些非洲人则努力锻炼自己的听觉,这些部落人的听觉都异常敏锐。儿童吸收学习得来的具有个性的东西都永久地存留在他们的头脑之中,虽然这些具有个性的东西以后就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使用,但它们在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因为婴儿时期形成的东西是无法完全剔除的。“记忆基质”(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超记忆的东西)不但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会保持这些特性在他们体内的生命力。儿童时期学习吸收的东西会永久地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的肢体和器官来说也是一样的。成年人在儿童时期所学习的东西会在他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

任何想改变成年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当我们说:“这个人没有教养”或某个人举止懒散时,我们会很容易伤害他,或者令他感到耻辱,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们不会根本改变这些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是根深蒂固的。

我们也可以据此解释他对所处时代的适应。生活在古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现代人的生活的。儿童会很快适应他所降生的世间的文明水平。不管这种文明程度的高低,他都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与这种文明相适应的人。这说明婴儿在人类个体发生中的真正功能是具有适应性的。他要建立一种行为模式,以便把自己自由地融入到这个世界中,进而影响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联系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明水平的纽带。婴儿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如果我们想引入新的思想,改善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在自然特征中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就必须以儿童作为工具,成年人则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即将结束时,一个外交官经常让印度保姆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到一家印度酒店吃手抓饭,就是想让孩子在没有相互歧视的环境中长大。印度人的这一吃饭方式也激起了欧洲人的兴趣。这种日常生活的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敌对情绪是人类之间摩擦的主要根源。当然,如果我们想恢复旧有的传统,我们也得求助于儿童。

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儿童来影响社会进程。由此,我们必须了解幼儿园的重要性,就是这些小东西不断对人类社会进行创造,我们则应该为他们提供恰当的成长环境。

通过教育影响儿童必须以环境为载体,因为儿童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吸收和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儿童可以成为前人和后人的纽带,他也可以成为创造者。儿童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新的观念。作为老师,我们要将人性带到一个更深更高的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出生开始就把婴儿看作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教育。实际上,新生婴儿的心理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学科。毕竟从身体方面讲,现在已经有专门的儿科诊室为儿童治疗疾病了。

但如果一个新生婴儿就具有了心理生活,那说明他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了心理生活,否则他出生后也不会具有。实际上,这种心理生活在他的胚胎时期就已经存在。当这种观点被大家接受之后,另一个争论出现了,那就是胚胎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具有这种心理生活。因为我们知道,一个7个月大的早产婴儿就可以健康地生存下来。这说明他的心理在7个月的时候就具有了。这个例子说明,所有生命都具有一定的心理,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力量和某种特定的心理,虽然这种生物可能是低等的。如果我们观察单细胞生物就会发现,它们同样具有感知能力,会远离危险和寻找食物。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科学界还认为婴儿没有心理能力。现在婴儿具有心理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广泛接受,而这一观点以前一直被疏忽。

许多事实日渐显现,并引起了成年人的关注。这些事实说明我们成年人具有某种责任。出生这一问题突然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这不仅体现在心理疗法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心理学家现在经常说出“出生的痛苦之旅”这样的话。这句话不是针对母亲而是对婴儿而言的。这些儿童受到痛苦却不能表述。婴儿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其痛苦旅程的结束。

婴儿不由自主地突然来到这个陌生世界。这里的环境与他以前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他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又无法用语言描述这一[2]辛苦的适应过程。现代心理学家用“出生恐惧”一词来描述婴儿心理生活这一重要而决定性的时刻。

我们所讨论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如果儿童会说话,他会说:“你为什么把这带到这个可怕的世界?我该怎么做?我怎样才能在这种新的环境中生活?我如何能忍受这样可怕的噪音?我怎样才能完成在母体里由母亲器官完成的功能呢?我怎样才能学会呼吸和消化呢?我怎样才能忍受如此巨大的天气变化呢?要知道母亲的体温是温暖而恒定的。”

儿童对所发生的这些事情都没有意识,他无法知晓出生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肯定在他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里打下了烙印。他的潜意识肯定对此有所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这一领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必须帮助新生婴儿适应这个世界。我们不要忘记,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有恐惧感。如果你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到水里洗澡,你就会发现他们也会做“抓”的动作,好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一样。这是一种对恐惧的典型反应。那么自然界又是如何帮助新生儿的呢?当然会有一些措施,例如,母亲会本能地将孩子抱到自己的胸口,这样可以防止婴儿受到阳光的直射。所有这些事情好像母亲已经在潜意识里意识到了外界对婴儿的伤害。母亲紧紧抱住婴儿,给他温暖,不让他受到伤害。

在人类世界中,母亲对婴儿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似乎没有动物那么积极。例如,我们会看到母猫会把小猫仔儿放到黑暗的角落,有人接近时它会变得异常凶猛。人的母亲保护本性似乎没有这么强烈,并且这种保护本性也容易消失。婴儿出生后很少会出现被抢走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他洗澡穿衣,把他抱到阳光下看他眼睛的颜色。我们似乎更愿意把婴儿看作一件有趣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人。这是因为人类的理性超过了天性在起作用,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儿童没有心理生活。

很显然,我们必须对出生这一时刻单独进行认真研究。它一般不涉及儿童的心理生活。儿童来到世界是一段插曲。自然历史告诉我们,自然界赋予这一时期的哺乳动物很大的智慧。幼兽出生前,母兽就与兽群分开,一直到幼兽出生一段时间之后。这一现象在大量群居的动物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马、牛、大象、狼、鹿、狗等。新生的幼兽利用与兽群分开的这段时间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当它单独与母亲一起生活时,能接受母亲的关爱和保护。在这段时间,幼兽逐渐发展到了与成年野兽差不多的能力水平。在这段短暂的隔离时间内,幼兽不断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并逐渐训练得与其他野兽差不多。因此,当母亲回到兽群中时,幼兽已经可以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生活了。到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幼兽都可以被称为小马、小狼或小牛了。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经过驯化的哺乳动物在这一方面也保持了他们的原始本能。家养的狗、猫也会把他们的幼仔暖在怀里。它们保持了野生时期的本能,保持了幼仔在母亲身边的传统。幼仔虽然已经离开了母体,但可以说,他们仍然是母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让幼仔逐渐适应生存环境的最好方法。

因此,我们现在不得不对这一重要阶段做出以下解释:动物的物种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并不是艰难的环境刺激了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而是动物的这些行动促进了其本身的发展。

这一现象发生在动物身上,也必定适用于人类。我们所讨论的并不只是一个困难的时刻而是一个对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刻。这是一种潜在力量的觉醒。这些潜在的力量会帮助儿童(我们所称的“精神胚胎”)做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因为在身体发展的每一重大变化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确实可见的明显标志,婴儿出生后与母亲脐带的断开就是标志之一。这一最初的阶段非常重要,那种神秘的潜在力量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

因此,我们不但必须注意所谓“出生创伤”,还要注意它所带来的各种行为。虽然儿童没有什么先天决定的行为模式(与动物一样),但他必须具有一种能够产生行为的潜在力量。在儿童的记忆里,没有所谓遗传的东西,但儿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潜在能量产生的迫切需求阶段。这种潜在力量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帮助他在周围环境中形成自[3]己的性格。我们把这种无形的要求称为“星云”。动物出生之后就遗传了这种能力,它们可以很自然地就会活动或控制自己,它们也可以选择适当的食物和防御方式。

人类必须在社会生活逐渐展开的时候对这些做好准备。儿童在出生之后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相适应。儿童不是出生时就具有这些东西,而是出生之后逐渐形成的。婴儿出生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因为他们不像动物那样天生就具有那种类型的行为。

记住儿童的这一特殊功能,我们现在就将儿童发展作为生命的普遍机制进行研究,这是非常有趣的。

身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婴儿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不像刚出生的动物那样具有一定的本能,与周围世界进行接触。虽然婴儿已经出生,他还会继续他的胚胎生命,以此来完成他一系列人类本能的形成。

既然在婴儿身上没有什么预先存在的东西,他就不得不自己构建自己的精神生命,建立自己对外表达的机制。

婴儿这个弱小的生命甚至还不能支持自己脑袋的重量,但他即将开始了一个重要的旅程。由学会站立到学会走路,婴儿逐渐地把自己溶入到这个世界中。

儿童的巨大潜能使我们想起了考格西尔的发现,那就是器官是在神经中枢形成之后形成的。因此,儿童行为的心理类型在他能够做出行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

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发展。因为人类的活动必须通过精神的指导和控制来进行。智慧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智慧的形成应该是第一要务,其他方面只能排列其后。

婴儿出生之后,他的器官成长还远远没有完成,骨骼也没有完全硬化。运动神经也没有被髓磷脂所覆盖,无法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因此,婴儿的身体还处于反应迟钝阶段,仅仅具有了一个雏形而已。

因此,人类出生后首先是开发智慧,其他各器官的发展形式和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

没有什么比出生后第一年更加重要了,智力的开发也是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

儿童的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遵循固定的规律。对婴儿出生后发展的细心研究表明,当婴儿的头盖骨长成之后,当婴儿的囟门逐渐长合(软骨组织的接合)之后,当前部骨缝消失之后,整个身体结构就开始发生变化,骨骼的硬化也逐渐完成。我们知道,这时脊柱精神也被髓磷脂所覆盖,人体的平衡器官小脑在刚出生时是非常小的,这时也以很快的速度开始成长,达到了一个与大脑半球的协调比例。最后,内分泌腺以及与这些腺体有关的消化系统逐渐形成。

以上情况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这说明身体成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与神经系统发展变化同步协调进行的过程。例如,如果小脑没有达到足够的成熟程度,儿童就无法保持平衡,无法稳坐和站立。

教育和练习无法为这种可能设置其他限制。为了逐渐成熟,运动器官渐渐接受大脑的指令,并且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进行运动,以便他们能够在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

通过这些经验和练习,儿童的运动变得更加协调,直到能够完全正确地完成大脑的指令。

与动物不同,人不是一出生就能够协调运动的,它是一个逐渐协调的过程。在儿童的大脑里没有什么预先设定的东西,他必须自己摸索。婴儿与其他幼小的哺乳动物完全不同,这些小动物出生之后就可以走、跑、跳。它们很快就能学会做非常高难的动作。比如,如果它们遗传获得了跳跃能力,它们出生后不久就可能跃过障碍,快速逃跑。

人类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具有这些能力,但人类具有学习运动的天赋。他们可以学习做各种各样的高难度和技巧动作,如体操运动员、飞行员、舞蹈演员、音乐家、钢琴家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因为运动器官的成熟而得来的,而是从运动经验和实践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教育的结果。每个人都从相同的起点自我学习这些技巧,是人自己将动作技巧发挥至极。

对于儿童,我们必须对他们成长的几个部分加以区别。为了阐明观点,我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身体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虽然身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但心理发展状况却不依赖于这些。因为我们知道,人类是首先发展其心理。器官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之后开始,并由心理所控制。但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这种心理发展是在运动过程中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运动器官长成之后被限制运动,他这方面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虽然心理的发展没有界限,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但运动器官却一直是自主发展的。

心理的发展只与一个神秘的东西有关,那就是心理将来的作用或者说是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每一个体都有圆满完成这一过程的能力,但我们在儿童处于“精神胚胎”阶段还无法对其进行观察。

在这一期间,我们只能观察到,所有婴儿都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所有婴儿刚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以同样的规律成长。”他们的大脑发育与胚胎差不多。细胞的分裂通常经历相同的阶段,我们很难找出一个胚胎与另一个胚胎之间的差别。但这些细胞却长成了蜥蜴、鸟、兔子等完全不一样的生物。所有这些动物的胚胎开始都是一样的,最后又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因此我们说,不论是天才的艺术家、受人拥戴的领袖,还是圣人或普通人,他们都是由“精神胚胎”发展而来的。这些普通人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在社会结构也会有不同的位置。很显然,他们不会像低等动物那样受遗传限制,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

但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后期发展过程和这些不同的结局,我们也不能在人类形成的胚胎阶段对其进行考虑。

在这一阶段,我们能做的只是帮助生命进行发展。这是人类适应过程的第一阶段,是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开始。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根据人类的需要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帮助,他今后的个人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对弱小的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教育从出生之后就开始,那么教育就必须适应这一时期的条件。教育的程序对于印度婴儿、中国婴儿、欧洲婴儿都是一样的,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婴儿也是一样的。我们只能谈一种遵循人类自然成长规律的方法。所有儿童都具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在长大成人过程中都要经历相同的阶段。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相同的阶段。

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主观所能决定的,不是某个哲学家、思想家或是某种实验工作者所能改变的。而是大自然建立了一定的法则,决定了人类发展进程的需要。只有大自然才能决定我们教育所应遵循的方法。因为它是由一个固定的目标所决定的,那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和规律。

儿童自身自然的发展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需求。婴儿的宁静和愉悦以及他的不懈努力都是最好的见证。我们的任务就是对其加以研究并且更好地为其服务。

现在,医疗心理学从出生后这一段时期内单独提出了一个短暂的具有决定性的时间段,就是出生时。这一作法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并且有自己的论据和证据。它介于与“出生创伤”有关的“回归症状”和与成长阶段环境有关的“压抑症状”之间。回归并不等同于压抑。这些症状都表明新生婴儿的一种无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回到母体而不是继续成长。

现在已经知道“出生创伤”不仅导致儿童的哭泣和抗议,它还会使儿童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发展。其结果会产生一种心理变化或心理力量的背叛。与我们所说的正常发展方向不同,儿童会向一个异常的方向发展。

新生婴儿还留恋于出生前的状态拒绝进行发展。所有婴儿都会出现一些回归症状。婴儿会在出生时感觉到这种不适应,他似乎在内心深处说:“我要回到母体里去。”新生婴儿长时间睡眠被认为是正常的,但时间过长就不正常了。弗洛伊德把它看作婴儿逃避的一种形式。婴儿对他所面临的生命和世界有一种畏缩的情绪。

另外,睡觉也促进了对潜意识的挖掘。当我们遇到很大的困难,我们会很想睡觉,因为在睡眠中我们所面临的是梦境,而不是现实世界,不用再为生活而挣扎。睡觉是一个脱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我们也应当对睡眠姿势加以注意。婴儿的自然睡眠姿势是把手放在脸的附近,并且将腿卷起。这一姿势在有些成年人中也可以见到。这说明人有回归他在子宫里的姿势的倾向。另一个回归症状可能就是婴儿醒来之后的哭声。他似乎对再次面对这个令人不快的世界而感到恐惧。婴儿经常会做噩梦,这一点也没有增加婴儿对这个世界的好感。

长大成人之后,这种回归现象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似乎人们都害怕独处。这种依赖倾向并非因为喜好,而是因为恐惧。胆怯的儿童总是喜欢呆在别人的附近,尤其是母亲的附近。儿童不喜欢外出,更喜欢呆在家里,与世隔绝。外界那些本应该让他高兴的事物对他来说似乎充满了恐惧。他对新的环境感到非常陌生。本应该吸引他的周围环境看起来好像拒绝了他。如果出生的早期婴儿就对他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有一种畏缩感,这肯定会妨碍他的正常成长。这个儿童将来肯定会桀骜不驯,并且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对于他来说,学习吸引周围事物永远是一个困难而无法完成的事。人们可能会用一句格言来形容这样的人:“人生而痛苦”。他对所有东西都感到厌烦。呼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件费劲的事儿。他所做的事情都是有悖常理的。这种类型的人比别人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睡眠。他们的消化能力通常也很弱。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儿童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况且说这种症状是很难改变的,将会伴随终生。这种类型的儿童爱哭,经常求助于他人,看起来很懒,并且显得压抑。长大之后,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不愿见到陌生人,非常胆小。这种人参与生存竞争的能力很弱,他们需要鼓励和帮助。

这是潜意识心理的巨大负面作用。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于我们的有意识记忆中,而是存在于潜意识中。虽然看起来好像我们已经记不起任何东西,但它们已经存留于我们的“记忆基质”中了,已经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照顾的儿童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报复社会。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无知,这种无知比我们对待成年人的无知后果更加可怕。

它所产生的变化在个体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障碍,这种个性会阻碍世界的发展。

心理专家们强调出生那一刻对人心理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上面所强调的。我们仅仅对早期回归现象的危险性进行了讨论。同样,我们必须考虑一下哺乳动物对幼年个体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自然主义者认为,在刚刚出生后的几天内,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会唤醒动物的生物本能。我们也可以据此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对周围世界的适应,同时也必须重视出生对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其给予特殊对待。母亲和儿童要面临不同的危险,但他们的困难是相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身体的危险虽然很大,但与心理的危险相比,身体的危险就显得小得多。但如果“出生创伤”是回归症状的原因的话,那么所有儿童都应该有这种症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更倾向于一个同时适用于动物和人的假设。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很显然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与哺乳动物的遗传行为的觉醒的比较,儿童身上也可能有相似的事情发生。因为儿童虽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但他有学习这种行为模式的潜力。这种潜力能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发挥出来。

由此,我们提出了“星云”的概念,把这种婴儿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力比作天体发源的“星云”。天体中星云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几乎达到了没有密度的程度。但从遥远的星体看去它们就具有了一定的密度。与之相比,儿童从“星云”中获得了接受刺激、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不是儿童天生就会的,而是儿童通过周围环境、在一定规律支配下逐渐学习吸收的。由于儿童对语言这种“星云”式能力的作用,儿童可以区别不同语言的发声。正是由于这种潜能,儿童才逐渐学会使用语言,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吸收社会习惯和传统,使他成为其所生活群体的一部分。

语言“星云”并不决定儿童一定要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它要求儿童学习出生后生活环境中的语言。世界各地儿童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程序都差不多。

由于遗传的作用,刚出生的动物很快就可以发出它所属物种的声音,而人类儿童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会语言。这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果一个荷兰儿童在意大利长大,他会说意大利语而不是荷兰语,不管他的祖辈已经在荷兰生活了多长时间。

很显然,儿童不是遗传了某种语言模式而是遗传了通过某种潜意识活动吸收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潜能有如生殖细胞中的基因,可以精确地控制细胞长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器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星云”。

同样,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关的“星云”以及他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因为父辈行为模式的遗传。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也不是这样遗传而来的,但是它们赋予了儿童出生之后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特定模式的能力。这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来说同样适用。卡瑞尔这样写道:“科学家的儿子不会通过遗传得到父亲的知识,如果他们被弃于一个荒岛,他们就会像克鲁玛努人一样。”

我要在这里澄清一下我的观点。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印象,当我们谈到星云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本能的力量,每种力量各自独立,似乎并非一个整体。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星云”仅仅是一个比喻。大脑的工作形式与星体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我们来说,心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通过从周围环境中主动地吸收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结构。它是由一种能量(有目的的行动)指导的,这与星云是有区别的。

假设语言星云由于某种无法知晓的原因不再工作,无法学习语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会导致听觉、视觉器官和大脑都正常的儿童不会说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遇到过几个这样的例子,经专家测试他们的耳朵和神经都正常,不会说话的原因却一直是个谜。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应该研究一下他们出生后的前几天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很多其他领域无法解释的问题,如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问题。这一理论可能比“出生创伤”理论具有更高的科学实用价值。我认为,很多回归倾向是由于缺少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动。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儿童缺乏敏感性,他们不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或没有正确地吸收知识。外部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他们不再具有“对周围环境的热爱”。可他们本应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学习逐步达到自立。

当然,如果种族特征及传统、宗教等等不是以一种正常的方式吸收的就会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反常,这个人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并表现出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许多回归症状。人类具有创造敏感性而非通过遗传得到某种行为模式。如果儿童逐步适应周围的环境,那么很显然,个体的心理生命就是建立在出生后最初几年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自问,是什么使这种创造敏感性缺失或发展迟缓呢?我们无法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只能在那些出了问题的人身上寻找答案,让事实来做出证明。

现在,我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可能会对研究有些帮助。有一个年轻人不听话也不爱学习。他是一个性格不好的问题男孩,没有人愿意理会他。他长得很漂亮,聪明健康。他出生后的15天内有过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急剧下降,几乎成了皮包骨,尤其是脸部。照料他的护士觉得他难看,并称他为“皮包骨”。除了刚出生后的这两周,以后的发育成长都很正常。当然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但他可能已经注定要成为一个犯罪分子。

当然,现在有许多假设有待确认。但有一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感知的“星云”指导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如基因决定受精卵长成人体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像其他高等动物那样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给予新生婴儿特殊照顾。我们这里不仅仅是讨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一月对婴儿的关心,也不仅仅是在身体上对他的关心。我们的目的是提醒父母和家庭注意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恰当、准确地遵循规律,正确而适当地给予新生婴儿应有的照顾。[1]这里所提到的“记忆基质”一词首先由德国生物学家里查德·西蒙提出,帕西·纳恩先生在《目的行为理论》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发展和解释。“记忆基质”一词的意思与他所解释的意思相同。他也在《目的行为与记忆的痕迹》一书中作了同样的解释。[2]这个词由弗洛伊德的早期学生奥托·兰克于1923年在他的“出生创伤”理论中首次使用。虽然他的整个理论还没有被全部接受,但“出生恐惧”这一概念已经在心理分析学领域站住了脚。[3]星云的觉醒与动物行为本能的觉醒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觉醒发生在刚刚出生之后,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PART 8 儿童对独立的获取儿童要求独立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发展”的基本步骤。如果我们对儿童自然发展给予足够关心,儿童就会逐步达到独立。这不仅适用于心理方面,也适用于身体方面。——玛利亚·蒙台梭利果儿童没有回归倾向,他就会努力直接做到功能上的独立。儿童的发展会直接指向更加独立的方向,犹如离弦之箭。儿童刚如刚出生就已经开始了其独立进程。在发展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一个重要的力量在他们体内起作用,使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这种力量被帕西·纳恩先生称为“有目的的行动”。如果我们想在意识生活里找到与“有目的的行动”相似的东西,那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意愿”了吧。但这个比喻可能不大恰当。主观意愿是受到限制的,它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有目的的行动”属于生命本身,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天然的推动力、进化的源泉。这一重要力量可以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做出各种行为。如果他的正常成长不受任何干扰,就会产生一种“生命的愉悦”。儿童就会充满活力,快乐地成长。

儿童要求独立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发展”的基本步骤。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对儿童自然发展给予足够关心,儿童就会逐步达到独立。这不仅适用于心理方面,也适用于身体方面。因为身体也有向前发展的倾向,这种要求非常强烈,只有死亡才可以阻止这种倾向。

我们下面就对这一过程及其各个阶段进行研究。儿童出生之后,离开了母亲子宫这个“牢笼”,于是开始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此后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对世界,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强烈愿望。我们可以说,他生来就具有“征服世界的心理”。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吸收学习,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这是儿童降生于世后第一阶段的标志。如果儿童有一种征服周围环境的强烈要求,就说明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不一定准确),儿童爱上了这个世界。我们也可以用凯兹的话说:“世界对儿童来说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

儿童首先开始工作的器官是感觉器官。如果这些器官不直接吸收东西,它们又起什么作用呢?它们可以记录外界的刺激,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环顾四周,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视野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我们能听到什么呢?我们能够听到听觉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感知范围非常之大,但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简单分辨出某一声音。我们最初听到的是一种声音的混合体。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分辨出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别。这正好与完全形态心理学相符。

这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形态,也就是儿童先吸收所有东西,然后一一加以甄别。

假设有另一种儿童,他们感觉不到周围环境的诱人之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恐惧感,外部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恐惧之源。

显然,这两种情况有着很大区别。对婴儿的研究表明,如果外界对他的影响出现在婴儿六个月大时,婴儿的生长会保持正常。其中一些可以从身体方面找到证据,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测试。例如,婴儿的胃开始分泌胃酸帮助消化。婴儿开始长牙。他们的身体开始以一定的规律逐渐成长。其结果就是,婴儿可以在6个月大时不吃母乳,至少可以吃一些与母乳混合的食物。在此之前,婴儿得完全依赖于母乳,无法消化吸收其他食物。婴儿这时已经达到一种非常独立的程度。快长到6个月大时,婴儿似乎在说:“我们可以不再依靠母亲了,我们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地生活了。”这种情况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自己依赖于父母感到害羞,努力设法回报父母。

大约就在这一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看作最重要的时期),儿童第一次能够发音。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儿童还会继续发展,直到完全独立。一旦儿童会说话,他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别人也不必再揣摩他的需求了。他也可以与这个社会进行交流了,因为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

通过语言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在儿童独立的进程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起初一无是处、什么都不会做的儿童现在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并且能够听懂他人的话。他似乎同时具有了听懂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不久,儿童长到了1岁大,他开始学会走路,摆脱了不会走路的束缚。他可以四处乱跑了。如果你接近他,他会跑掉或躲藏起来。他的两条腿可以到处走动。因此,人是逐步发展的,这些能够促使他逐步迈向独立的能力迈一体现出来。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让他自由或想让他自由的问题了,他的自由独立已经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状态,是成长的必然结果,是自然给予了儿童成长的机会,是自然赋予了儿童独立的能力,是自然帮助儿童获得了自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