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曲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3:43:2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君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客家曲韵

客家曲韵试读: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岭南文化形成了兼容、务实、开放、创新等诸多特征,为古老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重构提供了多样态的个性元素和充沛的生命能量。就地域而言,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而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为核心和主体。为了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总结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岭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繁荣,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岭南文化书系》,该书系由《广府文化丛书》、《潮汕文化丛书》及《客家文化丛书》三大丛书共30种读本组成,历史胜迹、民居建筑、地方先贤、方言词曲、工艺美术、饮食风尚无所不有,试图从地域分类的角度完整展现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阐述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们希望这30种图书能够成为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为岭南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再次腾飞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系曾获批为2009年度“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项目申报和丛书编写过程中,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多次给予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以及暨南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岭南文化书系》编委会2011年6月18日

客家文化丛书·序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与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邱国锋 曾令存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

一、客家山歌

(一)《诗经》遗韵国风体格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客家山歌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具有《诗经》遗韵,国风体格。应该指出,我国中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吴楚地区,对于岭南来说都是北方,中原汉人南迁,带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吸收所经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

我们可以从客家山歌与古代中原民歌、唐代竹枝词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及修辞风格的比较中探讨它们共同的特色。《诗经》中“十五国风”的民歌,创作于西周初叶至春秋战国中叶,反映了古代中原的民间文化,其歌词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富有诗意。大量的例子表明,客家山歌与中原古代民歌中的《诗经》“十五国风”、“乐府民歌”以及唐诗中的竹枝词,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修辞风格上,特别是在“赋”、“比”、“兴”、“比喻”、“双关”、“韵律”和“声调”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我们来看《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意思是:你送给我木瓜,我回赠你玉佩,这不是物质的报答,而是为了结下永久的情谊。用比喻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再看《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意思是:美丽的姑娘啊,约好在城墙角等我,我来了你又故意躲藏,害得我搔头徘徊难过。这是民歌的“赋”体,它直抒胸臆,语言直白通俗,这与客家山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一致的。

又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思是:一对对啾啾叫着的雎鸠,活跃在河上沙洲,好像那幽娴、美丽的姑娘,引起年轻小伙子的追求之意。这又是一首描写男女之情的民歌,在表现手法上用了“比兴”,借物托起,触景生情,先言他物,然后引起所咏之物。

这一手法在客家山歌中也是常见的。例如:麻竹搭桥两头空,两人相好莫露风。燕子衔泥嘴爱稳,蜘蛛牵丝在肚中。河边石子生溜苔,思想阿妹唔得来。七寸枕头睡三寸,留开四寸等妹来。

应该指出,在实践中,“赋”、“比”、“兴”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所谓“赋”,即直叙,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所谓“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以他物比作此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作者要表达的事物。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又比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米谷。多年侍弄养肥了你,你却对我一点儿也不怜惜照顾。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愉快的乐土。乐土啊乐土,哪里才能得到我们安居的处所?!这首诗“赋”、“比”、“兴”兼而有之,又是“迭句体”。我们来看下面使用比兴手法的客家山歌:一朵红花在水中,想去探花水又深,因为探花跌落水,纵然浸死也甘心。种树爱种松树秧,恋郎爱恋老实郎,松树正系常青树,老实阿哥情正长。

在客家山歌中,借物托起,触景生情的比兴手法随处可见。日头一出照四方,唐山隔番路头长,鸳鸯枕上矛双对,日里挂念夜思量。鸭子细细敢落塘,鲤鱼细细敢漂江,蜜蜂细细恋花树,妹子细细恋情郎。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风吹竹叶满天飞,两人离别正孤凄,灯草跌落猪红钵,呕血攻心脉人知?

从以上四首客家山歌可以看出,其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表现形式上是每首山歌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押韵;第二,使用了比兴、双关、比喻的手法,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第三,其内容上主要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由此可见,客家山歌与《诗经》中“十五国风”在修辞手法、艺术风格上基本一致,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流传在中原地区的古代民歌用的是文言古语,而客家山歌用的是方言俗语;前者多为四言体,后者多为七言体。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七言体民歌“竹枝词”逐渐盛行,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上述七言体民歌“竹枝词”在晚唐时期的中原汉民中已很流行,客家先民在第二次大迁徙中,把中原这一体裁的民歌带到南方来也是很自然的事。

下面的客家山歌与上面的《竹枝词》很相似:隔远听到崩苎声,看紧有行又矛行,一阵日头一阵雨,看紧有晴又矛晴。

以天气是睛还是雨作比,得出双关语“有晴(情)”和“无晴(情)”,以“晴”暗指“情”。这样生动有趣的双关语在客家山歌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如:讲起交情真有趣,郎有心来妹有意,白纸写字矛纸格(阻隔),滚水蒸饭就来气(去)。新做大屋四四方,做里上堂做下堂,做里三间又二套,问妹爱廊(郎)唔爱廊(郎)。

所谓双关语,即一句话或一首山歌中,含有两重意思,有两种解释。双关语有谐音和借意两种,因客家话字音不同于其他方言,因此有些双关语只有熟悉客家话的人,才能体会到此中的妙趣与韵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式与韵律上比较客家山歌与唐诗。如唐诗中杜牧的《山行》与客家山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树杨梅半树红,哥系男人胆爱雄,恋妹爱哥先开口,妹子开口面会红。

在大量的唐诗中,四句一首,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末押韵,且多为平声。这种规整的句式结构,俗称“豆腐块”。我们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豆腐块”这种诗歌形式,唐诗才大放光彩,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展示出唐诗无穷的生命力。客家山歌正是受到唐诗极大的影响,其形式大多数是“豆腐块”,与唐诗的形式基本上相同。在诗歌中,把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使它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押韵”,押韵的方式叫作“韵律”。在韵律及平仄上,客家山歌不像唐诗中的格律诗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然而它与“竹枝词”很相似,且富有音乐节奏韵律之美。

我国近代著名维新变法先驱、外交家、爱国诗人黄遵宪先生,是梅县人,他很注意收集当地客家山歌并加以创新,在他的《人境庐诗草》中就有九首客家山歌,其中有: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矛人知。因为分离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催人出门鸡乱啼,送人出门水东西。挽水西流想矛法,从今唔养五更鸡。

这些山歌的韵律、声调,双关及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和七言体形式等与唐诗、“竹枝词”民歌都极为相似,和传统客家山歌也很相似。黄遵宪先生在所辑录客家山歌集的《题记》中认为:“(《诗经》)‘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而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念及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他肯定了客家山歌与《诗经》“十五国风”是一脉相承的,并高度赞扬了客家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客家山歌的美妙。

客家山歌发展为七言体,能熟练运用如赋、比、兴、双关和比喻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及民间群众通俗的口头文学形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客家山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南方民歌的影响,我们不妨把传统客家山歌与南方民歌作一比较,从中了解两者的异同。在明代著名文人冯梦龙编辑的十卷《山歌》中就有:郎有心来姐有心,二人相似线和针,针儿何曾离了线,线儿何曾离了针。

传统客家山歌中有: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棍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妹来寻。

冯梦龙的《山歌》中有:郎有心来姐有心,唔怕人多屋又深,人多那有十只眼,屋深那有千重门。

传统客家山歌中有:郎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撑渡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传统客家山歌已经糅合了南方民歌的许多元素和风格。

总之,客家山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汉民迁徙是同步进行的。“歌随人走”,经过千余年漫长的时间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家民系与客家山歌,经历了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艰难历程。但不管历程怎样艰难,客家山歌本身仍然保存着《诗经》遗韵、国风体格,仍然保存着中原文化的精华。

(二)地域与曲体调式

1.地域

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即分布在以汀江、梅江、赣江流域为中心地带,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还有四川、广西以及台湾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在福建,主要分布在闽西,如宁化、长汀、目坑、武平、永定、清流、连城、龙岩、永安、上杭、明溪等客家地区。在江西,主要分布在赣南,如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崇义、上犹、赣县、广昌、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兴国、于都等客家地区。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粤东北梅州的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县以及粤东南的河源、惠州等地区。客家山歌腔调总的特点是:多种多样,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见多种节拍混合。山歌曲调中几乎都有波音、前后倚音、滑音与三连音等装饰音的适当使用,使曲调回环曲折,优美委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梅江桥——梅州市标志之一(汤明哲供图)

2.曲体

曲体也叫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形式多样,这与客家山歌的歌词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客家山歌曲式结构常见的有两个乐句组成的二句式单段体和四个乐句组成的四句式单段体。至于三句式、五句式及多句式的乐段结构则较为少见。(1)二句式单段体。一般是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从素材看,两句之间是重复型结构,乐句的上、下句的小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五华水寨传统山歌《莫怪阿妹矛喙码》:谱例1(2)四句式单段体。它比二句式单段体复杂,它可以是起、承、转、合乐段(即abcd),也可以是复合乐段,如aba(a’)b(b’),还可在四句中重复某一句,如aabc、abbe、abcc等,甚至123可以连续地变化重复第一句,形成aaaa的变奏形式。如梅县梅城山歌(直头筒)《你莫嫌耕田郎》:谱例2

从整首山歌看,四节为一个乐句,四个乐句十六小节构成一首山歌。第一乐句结束在属音2,第二、三乐句结束在属音1,第四乐句结束在属音6。第三、四乐句都是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这种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山歌节奏前紧后松,较为自由,歌唱时听众较容易听懂歌词。在兴宁,这种山歌又被称为“过山梆”。梅州客家人经常用这种传统山歌曲调来对歌,效果很好。

3.调式

我国民族音乐多用五声音阶,我们的先民只用五个音,按高低排列,1—2—3—5—6,即宫、商、角、徵、羽,构成五声音阶。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都可以成为音阶的主音,构成一种独立的调式。即以1为主音的五声音阶,称为宫调式;以2为主音的五声音阶,称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五声音阶,称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五声音阶,称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五声音阶,称为羽调式。

客家山歌的调式,从总体来说,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俱全。以徵调式居多,其次是羽、宫调式,而角、商调式较少。

梅州地区的客家山歌以“羽”调式为主,再次是“徵”调式,而“宫”调式不多,“商”与“角”调式则少见。同是“羽”调式,由于受到各地语言及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四种:①沿江色彩区:包括梅县、兴宁、蕉岭以及大埔、丰顺沿梅江、韩江一带地域;②兴平色彩区:包括兴宁、平远县地域;③五华色彩区;④大埔色彩区:沿江色彩区羽调式山歌的音阶为6、1、2、3四声音阶,五华色彩区和兴平色彩区为6、1、2三声音阶,其中个别出现3是经过音。同是梅州“徵”调式客家山歌,又可分为丰顺色彩区和大埔色彩区。“羽”调式客家山歌与“徵”调式客家山歌,这两种不同调式的山歌因表达了不同情感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色彩。一般来说,“羽”调式较易表达优美、婉转、哀怨的情绪,如松口山歌《八月十五光华华》:谱例3“徵”调式较易表达喜庆、欢快、激越的情绪,如丰顺县新山歌《山上没树变荒山》:谱例4

(三)自古山歌松口出

梅县松口镇外景(李树林摄)

梅县松口镇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地方。松口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梅江下游,闽粤要冲,北通上杭、武平,东邻永定,西连蕉岭,南接大埔,水陆交通方便,历来是商贸重镇。松口又是一个蕴含客家特色的人文秀区。明清两朝曾出4位翰林、9位进士、27位举人;金星村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嘉庆年间经史学家吴兰修便是松口人。松口境内风光旖旎,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丽的母亲河——梅江河,缓缓流过。松口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自成一格。有建于明末的“峰呈天外秀澜向阁前回”的元魁塔;有依崖傍河的有关歌仙刘三妹美丽传说的甘露亭;还有1918年5月孙中山视察松口时的住地爱春楼、雅致优美的密庵亭。当时,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率胡汉民、姚雨平等人从潮汕坐小轮船到松口,探望谢逸桥、梁密庵等老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在爱春楼住了3天,亲笔书写门联相赠:“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另一联是:“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梅县是“山歌之乡”,松口是山歌之乡中的“山歌之乡”。20世纪50年代这里出了远近闻名的山歌手饶金星、梁带英,还有李月娇以及林钦英、廖佛莲、李开英、黄作柱、饶森祥、廖小荣等一批山歌手,而歌仙刘三妹的美丽传说也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松口镇中山公园(李树林摄)“自古山歌松口出”,传说以前松口上坝码头刘屋有个爱唱山歌的姑娘,排行第三,左邻右舍都叫她刘三妹。刘三妹家境贫寒,没有念过书,但天资聪颖,能随口编山歌,远近都知道她的名字。

当时,邻县有个姓刁的秀才,自称是天下无敌的“山歌精”。有一天他特地邀了一帮朋友,雇了两只木船,逆流而上到达松口,要找刘三妹对歌。当船停靠在松口上坝码头时,刚好刘三妹到河边挑水。

由于被刁秀才的船头阻碍,三妹无法汲水,便唱出一首山歌:两只大船一字排,霸占码头理唔该,相公莫误挑水,请把船头傲开来。

秀才见唱歌的是一个衣着朴素的村姑,便手摇白扇,开口唱道:妹子要船傲开,山歌唱出道理来,船到码头爱靠岸,时到春天花爱开。

三妹毫不客气地驳道:相公讲话十分差,强龙不压地头蛇,手摇白扇斯文样,像个老蟹横横伽。

秀才仍不罢休,唱道:妹子唔好柬无情,系有名山歌精,雇船上来会三妹,山歌一定驳赢人。

三妹跟他对驳起来:敢同三妹驳山歌,问你山歌有几多?一条唱出一条转,惊怕歌精败阵逃。

刁秀才摆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唱道:个山歌真系多,大船载来几十箩,拿出一箩同你驳,驳到明年割早禾。

三妹听后,暗自好笑,不紧不慢地唱道:相公唔使逞歌才,比得柬差爱认衰,自古山歌从(松)口出,那有山歌船载来?

秀才被三妹驳得哑口无言,向旁人打听,才知道跟自己对歌的就是鼎鼎有名的“歌仙”刘三妹。他自知不是对手,便灰溜溜地调转船头走了。

梅县松口山歌,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中国客家山歌中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松口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而产生、发展、传播,是中国著名民歌客家山歌中的一朵奇葩。总的来说,松口山歌曲调旋律优美,柔润婉转,情意绵绵,绕绕韧韧,像糯米粄一样甜软,充满乡土气息,极富感情色彩。传统松口山歌唱腔多种多样,《客家山歌特出名》、《八月十五光华华》、《桃花开来李花开》、《你系敢过妹敢连》、《送人离别水东西》、《松口行上甘露亭》等,是传统松口山歌代表性的唱腔。不同的传统松口山歌唱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色彩。如《八月十五光华华》,节奏自由、优美、舒展、宽广、高亢。《松口行上甘露亭》,节奏上工整、紧凑,情绪上较平稳,叙事性较强,曲调可用于对歌。

四句八节的松口山歌极富地方色彩,如《你系敢过妹敢连》:谱例5

上述四句八节松口山歌,歌词共四句,八节是指有八个乐句,是把一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歌词中夹带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松口山歌歌词形式与其他地区客家山歌一样,大部分是四句七言,保存了《诗经》“十五国风”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歌词内容大都反映客家民众的爱情、婚姻、家庭、劝善、盼望、安慰、生活和戏谑等,尤以情歌为主。

梅县县委和政府非常重视松口山歌的传承与保护。2002年6月,梅县松口山歌协会成立,该会现有会员30多人,经常开展山歌艺术研讨和演唱交流活动,在中小学开设山歌培训班。1983年起,梅县举办“中秋山歌节”,至今已举行了25届。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梅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歌艺术),这与松口山歌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年2月,梅县以“千人山歌大对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参加2006年梅州国际山歌节,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

(四)方言歌词与艺术特色

1.方言歌词(1)客方言又叫客家话。客家话的源头是客家先民在南迁时带来的以中州话为主的北方话,在迁徙途中,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其与南方的其他方言互相融合,逐渐变成与中州方言大不相同的语言。据考证,梅州地区的客方言,也经历了客家先民几次大迁徙,在明末清初时,客家先民定居粤东山区后,与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了包括畲、瑶、苗、黎这些少数民族的一些语言,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方的客方言不相同的梅州客方言。

梅州客家山歌是用梅州地区客方言来写、唱的,它被称为“客家山水的天籁”,有独特的韵味。因此,了解梅州客家山歌,必须研究其歌词与客方言之间的关系。(2)歌词中的“韵脚”。每一首客家山歌,一、二、四句末尾应押上客方言中同一韵母的平声字,第三句末尾押仄声字,这种押韵的方式,在客家山歌中最为普遍。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用韵,不是使用普通话的“十三韵”,而是经常使用客方言的“十七韵”。这17个平声韵分别是:江阳韵、东冬韵、天仙韵、关山韵、茶花韵、寒千韵、忧愁韵、夫姑韵、春伦韵、英明韵、青声韵、开来韵、排街韵、贪南韵、多歌韵、消苗韵和依基韵。而究竟怎样去使用,完全是作者的事。如:当梨花开满山香,当梨花下送情郎,莫话当梨花好看,想到当梨割断肠。

这首山歌使用了“江阳韵”。又如:做田要做大丘嫲,哥边犁来妹边耙,哥边耙来妹边莳,哥哥莳田妹送茶。

这首山歌使用了“茶花韵”。(3)歌词中的衬词。衬词指不包含确定意义的虚词、象声词或语气词。应用于山歌中,则具有文学与音乐的双重含义,起到美化语言、强化风格、渲染氛围和增强感情的作用。同时,衬词鲜明的地方语言声调特点,也成为人们辨别各地山歌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一个标志。梅州客家山歌歌词中常常出现客方言中的衬词,比如,梅县山歌常使用衬词“呵嘿”、“哟”、“哎”、“嗨”、“咓”、“啊”、“哦”、“个”;兴宁山歌常使用衬词“时”、“哇”、“唉唉哉”、“溜啄”;五华山歌常使用衬词“喏”、“佢话”;大埔山歌常使用衬词“哀堆”、“哆”;蕉岭长潭山歌常使用衬词“依溜呀哀”等。客方言衬词使用恰当,能使山歌更流畅、更富有地域特色。还有一类山歌则运用客方言熟语作衬词,如五华常用“阿哥哩”、“阿哩妹”、“勾髻妹”;兴宁常用“老妹”、“刁嫂子”、“二招嫲”、“骆啄妹”、“骆啄心肝”;平远常用“衰呀鬼”。

使用这些可以产生联想的熟悉的人物形象作衬词,一方面起到美化润色唱腔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山歌更具有人情味,从而能进一步拉近山歌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山歌的感染力,提高山歌的艺术价值。梅州市梅城一瞥(李树林供图)(4)歌词中的方言熟语。客家山歌中常用一些地方性的熟语方言,这些熟语方言运用在歌词中,使得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与色彩。如梅城叠字山歌《嫁郎爱嫁劳动郎》:新打(个)镰刀紧磨紧利紧擦(就)紧发(哒)光(哦),(话)老妹(呀)(你都)紧大(就)紧会劳动生产会写会算会弹会唱样样(咓)工作都在(呀)行(哦嗬),老妹(你)千祈(哟)唔好嫁畀十字街头游游荡荡好食懒做花花假假骗骗撮撮(个)郎当古(哦嗬),老妹(你)千祈(哟)爱嫁深山壁背角里烧灰打炭战天斗地勤勤俭俭会划会算老老实实乌乌赤赤背囊晒到松光色水涿(呀)去都会弹(那)走(个)劳动(咓)郎(哦)。

上面山歌歌词中,如“紧大紧会”、“游游荡荡”、“花花假假”、“骗骗撮撮”、“乌乌赤赤”,既是叠词,又是客家方言熟语,另外,“郎当古”、“壁背角里”、“背囊晒到松光色”、“水涿(呀)去都会弹(那)走”,这些歌词也属于地方方言,有了这些方言熟语的使用,山歌地方风格特别明显。嘉应学院师生学唱山歌(汤明哲供图)(5)客家情歌方言歌词。客家情歌,在传统客家山歌中占了绝大部分,它产生于客家民众的劳动中,满足了客家男女表达对彼此感情的需要,为客家民众所喜爱。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岭头岗尾、田头地尾、村落墟场或城镇公园歌亭,总能听到那缠缠绵绵、牵魂动魄、感人至深的客家情歌,这些客家情歌总在客家山水间流荡。

客家情歌歌词,反映了客家男女之间爱情的方方面面:如追求、向往、赞美、相思、劝解、表白、真情、拒绝、失恋、自叹、想念、送别和断情等。表达了客家男女专一、自由、自主、纯洁、坚定、贫贱不移的爱情观。客家情歌使用客方言编写、押韵以及演唱,歌词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质朴、直白,意境含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具有“浓、真、土、野”的地方风格与色彩。例如:生也缠来死也缠,生死都在妹身边,阿哥死哩变大树,妹变葛藤又来缠。岭岗岽上种布惊,唔使淋水也会生,还生两人共枕睡,死哩两人共金罂。

这样“浓”情的山歌,将强烈疯狂、浓重深厚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你柬穷来唔嫌,别人富贵唔贪,有耳铁锅当天煮,矛鱼矛肉也清甜。米筛筛米谷在心,嘱妹恋郎爱真心,莫学灯笼千只眼,爱学蜡烛一条心。

这样“真”情的山歌,毫不掩饰,直率坦白,在客家情歌中随处可见。又如:九月过哩十月朝,霜打禾苗夜夜燥,鸟子矛双喳喳叫,阿哥矛妹心正焦。孤没狗来死孤没,有贼唔吠吠亲哥,同亲哥吠呀走,一勺沸水死过多。

客家情歌直抒胸臆,以熟悉的特定环境及熟悉的地方语言,烘托出其内心感受或本意,富有“土”味,能使人产生诸多联想,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又如:阿妹约哥榕树下,月出嬲到月西斜,半夜三更露水大,有情你爱脱衫遮。敢同阿哥唔怕羞,梅州同到五大洲,一天四角同呀转,妹个功夫更风流。

这样“野”的山歌,表白大胆泼辣,无所顾忌,表达了对爱情的强烈愿望与追求,这类山歌在客家情歌中比比皆是。

2.艺术特色

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它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的。仅从梅州客家山歌来看,就包括赋、比、兴、双关、夸张、对偶、排比、重叠、顶真等常用手法。(1)赋:又叫直叙,直抒胸臆,指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如:对面阿妺系么人,日头照等看唔真,有情阿妹过来嬲,无情阿妺莫转身。(2)比:就是比喻,以此喻彼,意在言外,这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例如:妺子生得好人才,好比月光云中来,妹系月光哥系日,唔知几时做一堆。

在这首山歌中,第一、二句是明喻,第三、四句是暗喻。又例如:半山腰上种条松,松树下面种芙蓉,芙蓉底下种生葛,生死缠紧嫩娇容。

这是一首使用借喻手法的山歌,在歌词中,表面上讲的是“芙蓉”、“生葛”,而实际上是借喻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3)兴:又叫起兴,借物托事。古人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触景生情,以兴起头。这里的景,可以与其下面表达的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如:柯树叶子皮皮青,阿哥今年二十三。柑子好食色鲜红,有心相爱唔怕穷。

上面两段山歌的开头第一句,都是以兴起头。而这里的“兴”与下面表达的内容是无关的。又如:蛤蟆解里叫涟涟,想娶老婆又矛钱,拿张凳子同爷讲,爷爷摇头又一年。八想情郎月转西,可叹无知五更鸡,梦中正想谈心事,鸡在窗前乱声啼。

第一首山歌讲述的是:在“蛤蟆解里叫涟涟”的春夜里,小伙子联想起自己没钱娶老婆的困境,触景生情,万般无奈。第二首山歌讲述的是:月亮快要西沉,而她还在思念着情郎,此刻,只能把一腔怨恨宣泄在乱啼的五更鸡身上,因为这鸡破坏了她的美梦。上面两首山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这里的“兴”,与下面表达的内容紧密关联。(4)双关:所谓双关,即一句话或一首歌中,含有两重意思,既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双关有两种,一种是谐音双关,另一种叫歇后双关。梅州客家山歌歌词经常使用客方言的“双关语”,使山歌更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榄子打花花串花,阿哥榄上妹榄下,牵起衫尾等哥榄,等哥一榄就回家。(谐音双关)爱唱山歌讲过来,一条去哩一条来,一条去哩么条转,水打戏棚会衰台。(歇后双关)矛情阿哥莫做堆,贴错门神面向开,背后穿针矛眼看,钝刀破竹想唔开。(歇后双关)

上面两首山歌中共使用了三个歇后语,“水打戏棚会衰台”、“背后穿针矛眼看”和“钝刀破竹想唔开”,这三个歇后语的使用使山歌显得含蓄,富有情趣。

歌词中使用恰当的客方言歇后语,能使山歌含蓄、幽默、有趣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在客家民众中间流行的歇后语非常丰富,如,石灰撒路打白行、石灰放水心就开、壁角挂灯系还盏、刀切瓮菜两头空、钝刀切菜望缸帮、冷水泡茶矛味道、水打伯公会脱神,等等。(5)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表达的意思相反或相关的一对句子。常见的对偶有正对、反对和复句对三种。如:哥系天上一条龙,妹系地下花一丛。(正对)有情千里来相会,么情对面么商量。(反对)有钱买酒酒壶重,矛钱买酒酒壶空,有钱问妹声声应,矛钱问妹诈耳聋。(复句对)(6)排比: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表达一个相同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如:问你唔声枉伢言,笠麻断筐枉篾缠,石壁栽秧枉下种,有针矛线枉连。老酒唔同长乐烧,花篮唔装番薯苗,凤凰唔同乌鸦嬲,画眉唔同屎缸鸟。(7)夸张:就是把某种事物故意夸大、扩张,变成另一种荒诞的事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常见的夸张手法有两种:一是白描式夸张,二是比喻式夸张。如:黄昏想郎到天明,目汁嘀嗒流唔停,流到床下鞋冲走,流到门外浸死人。(白描式夸张)妹子生得好人才,那边风水荫下来?眼拐打来镰刀样,割人心肝矛血来。(比喻式夸张)(8)重叠:又叫反复。就是在同一首山歌中,有意识地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或语意的表现手法。大体上有四种,即字重叠、语气重叠、语意重叠以及双关语意重叠。如:久唔唱歌忘记歌,久唔打鱼忘记河,久哩唔曾同妺嬲,唔知相思有几多?(字重叠)白白嫰嫰唔贪,乌乌赤赤唔嫌,阿哥好比当梨样,越乌越赤心越甜。(语气重叠)上了高山过横排,跌撇扇子跌撇鞋,跌撇鞋来还过得,跌撇扇子热死。(语意重叠)一支秤杆配一砣,一个锅盖配一锅,一针只有配一线,一针两线结头多。(双关语意重叠)(9)顶真:又叫顶针或连珠。具体特征是把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两个句子衔接起来,而这种衔接是有内在联系的衔接。如:新结塘头种苦瓜,苦瓜行藤打野花,野花柬靓矛子结,同妺柬好矛共家。

在客家山歌的斗歌活动中,尤其是“尾驳尾”山歌中,最常使用的便是顶真的表现手法。如:男:约唱歌就来,  放开喉咙打呵嗨,  个小生先带板,  阿妹旦角好登台。女:阿妹旦角好登台,  无奈阿妹矛口才,  昨晡食哩油炒饭,  声麻声失唱唔来。男:声麻声失唱唔来,  兜凳上棚唔使梯,  你个头弦唔起板,  喊笛子样般吹。

除了上面介绍的九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之外,客家山歌还有比拟、烘托、故问、借代、反语和引用等诸多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客家山歌既是中国民歌之一,又是一种口头文学,在客家民众生产生活中产生,为客家民众所创造。客家山歌歌词使用客方言,有较规整的形式,并按一定规则进行押韵,吟诵起来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学、易记、易传播。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在客家地区口传心授,广泛传承,即使是文化程度低的妇女、老人和小孩也容易掌握,并能唱上几首,有的还成为出色的山歌手。客家文化的根深深扎在人民大众心中,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客家山歌歌词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具有自然流畅、形象鲜明、感情浓烈、联想丰富、充满意境和带有地方风味的艺术特色,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其艺术感染力。总之,客家山歌是客家山水的“天籁”,正因为有了以客方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创作的歌词,套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腔调,客家山歌这“天籁之音”才会从古至今在客家山水之间久久回荡。

(五)从梁带英到汤明哲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客家山歌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在梅州各地都出现过一些杰出的山歌大师或山歌手,如梅城的曾宪眉、侯富华、钟青光、江淡梅,梅县松口的梁带英、饶金星,兴宁的陈贤英、周天和、巫敬谦、陈丙华,蕉岭的张一鸣、何城寿,大埔的张照英,五华的温松满、张吉添、赖加炽,还有“山歌王”张振坤等,这些山歌手大都年迈或先后离世。如今仍活跃在山歌舞台上的山歌大师有余耀南、汤明哲,近年来新评上的四位山歌大师是彭强、钟柳红、钟伟华、张献云,他们以及各县一批山歌新秀为客家山歌传承默默奉献着。在客家民众中至今还传颂着许多山歌能人高手有趣动人的故事。(1)梁带英,松口著名农民山歌手,她的歌声和腔板都很好,特别是唱松口山歌,没人能比得上她,在20世纪50年代,她唱山歌的名气很大。山歌大师汤明哲(汤明哲供图)

1956年,梁带英和李月娇应广东省歌舞团邀请随团赴北京演出,受到当地客家乡亲的欢迎。叶剑英元帅得知梅县客家山歌手到北京演出,很高兴,特设家宴招待并请她们唱客家山歌。她们在长辈面前十分拘束,不敢放声唱。叶帅心情愉快,毫无架子,如亲人般和蔼可亲,与众人谈笑风生,他带头念唱一首山歌:“山歌唔唱沤肚里,箫子不吹挂壁企,箫子唔系银打个,还是深山绿竹尾。”就这样打破了拘束场面,梁带英等也就打开歌喉唱起来。家乡的山歌洋溢在叶帅的客厅里,叶帅高兴地说:“很久唔曾听客家山歌了,真过瘾。”后来,叶帅还唱了一首山歌为她们送行,“盲爱转来盲爱归,深山大树伸哩尾。倒条大树做船板,做条凉船送妹归”。在叶帅的关怀下,后来梅县办起了山歌剧团,梁带英还被邀请到该团做艺术指导。(2)陈贤英,山歌大师,兴宁人。没上过学,但才思敏捷,山歌唱得非常好。那年她已80多岁,她家里砌新灶,按客家的风俗规矩,家里砌新灶要酿豆腐、炒猪肠,取其又富(与“腐”同音)又长(与“肠”同音)的寓意。她家里种有黄豆,自己磨豆腐。但酿豆腐必须用猪肉、鱼肉作馅,她来到街上的肉档前,说要买两斤猪肉。卖猪肉的刀手一看是著名山歌手来买肉,就说:“如果你能以我肉档的景致为题唱一首山歌,我就送两斤猪肉给你。”当时有10多个顾客在场,陈贤英微微一笑,随即开口就唱:“猪肝心肺好名声,食味唔当夹心尖。总爱猪肉卖上价,送减二斤还有赢。”陈贤英唱完之后顾客们热烈鼓掌,卖猪肉的刀手也很高兴,一刀下去,送了她两斤猪肉。接着陈贤英提着猪肉到鱼档去买鱼,背后跟着许多听众,鱼档的老板听说她的猪肉是用山歌唱来的,便说:“如果你能唱好我鱼档的景致,我的鱼也送给你。”在听众的助威下,陈贤英又唱道:“东走江湖西走山,南游沧海北游关,有马唔骑坐行路,直路唔行坐弯(鲩)。”鱼档老板只好送了一条鲩鱼给她。陈贤英提着鱼和肉回家,后面还跟着许多听众,她回过头来又唱:“人家鱼肉爱钱花,买鱼肉靠嘴码,山歌拿来酿豆腐,孝敬家灶君爷。”“山歌酿豆腐”的故事,从此在当地传为佳话。(3)余耀南,广东大埔县青溪镇长丰村人,1938年6月生于马来西亚。曾任大埔县侨联主席、大埔县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山歌大师。2008年,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余耀南多次出访东南亚各国,逢会必唱,出口成歌,侨胞们称他为“山歌圣手”、“大埔的侯宝林”。1990年10月2日,兴宁市合水水库举行了梅州市90’山歌节,规模巨大,盛况空前,有七万观众参加。在擂台斗歌中产生了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汤明哲4名山歌大师和20名山歌师。山歌斗歌擂台赛,有各县选手76名。比赛规则:现场抽签,现场对唱,对唱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当时余耀南对兴宁周天和,周天和给他出了道难题:“县委书记一年劳动多少天?”才思敏捷的余耀南唱道:“你问县委书记一年劳动多少天?话干部群众心相连,一年三百六十五,除了开会就下田。”周天和在斗歌中又出一道难题:“你家春节纸炮买了多少钱?”余耀南又对唱道:“你问家春节纸炮买了多少钱?今年不比往常年,家年三十晚放纸炮,初一开门还有烟。”精彩有趣的擂台斗歌,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他的捷才和风采所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