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3:42:26

点击下载

作者:黄玉玲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

你的善良,也许只是软弱试读:

推荐序

你觉得自己活得真实吗?你有真切的存在感吗?你会常常体验到自在吗?你能充分享受与人的相处吗?你能自如地谈判吗?你能直接与人谈利益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原因很可能是,你没有活出攻击性,你的攻击性被压抑了。而你的攻击性被压抑后,你可能呈现出一种瘫软的好人状态,没有活力,也没有创造力。在他人看起来很善良、很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同样是一种软弱。

攻击性,是精神分析中的核心概念。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温尼科特说,每个生命都宛如一个气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就要扩张气泡的大小。所谓“攻击性”,就是气泡扩张之动力的直接展现。

我喜欢直接说:“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如果你不能合理地表达攻击性,那意味着温尼科特所说的能量泡在你这里出现了坍塌。具体就是,你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生命不断萎缩。并且,你很容易成为滥好人,努力压制,拼命付出。

然而,你会悲哀地看到,你的好并不能换来认可,特别是不能换来亲密,甚至会被辜负和背叛。

真爱,必然要从真实开始。如果你失去了攻击性,也就失去了真实。然后,真正的爱与亲密,你也一并失去了。

当然,谈攻击性,我从来不是说,你要直接去伤害他人。那样意味着,攻击性变成了破坏性。攻击性,是中性的、原初的生命力,它可以被祝福,也可以被诅咒。

黄玉玲老师是我们广州工作室的首席咨询师,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解读攻击性,学会支配自己的力量,活出自在人生。我由衷地觉得,黄玉玲老师是为大家解读“攻击性”这个话题的最佳人选。

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写“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的一年多时间里,黄玉玲老师一直是我专栏的顾问。同时,我们每周会召开一次例会,进行各种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但凡涉及攻击性的话题,黄玉玲老师那里总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并且是成功地表达、处理或转化攻击性的。也就是说,在这方面,她心中有大量饱满的故事,这是比有系统的理论更为重要的基础。

更深层的原因是,黄玉玲老师的父母、爷爷、奶奶都是不好惹的人,特别是她的父母和奶奶,攻击性堪称“超群”。

讲个故事吧。

她的妈妈和奶奶持续发生冲突,她爸爸请奶奶离开自己家,奶奶就叫了娘家人来教训儿子。她奶奶请来的是她爸爸的舅舅和四个兄弟。这五个男人,特别是其中一个还是长辈,你可以想象那种场景,那种压力。

她爸爸的舅舅对他说:“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我必须打你一个耳光。”听到这句话,黄玉玲爸爸立即“爆”了,他说:“你试试看,你要敢这样做,我会让你们五个都倒下。”

黄玉玲的爸爸的确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他有这个名声,他的气势也吓住了这五个男人。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终究没敢动手。

爸爸不好惹,妈妈也不好惹,奶奶也一样。同样地,黄玉玲也不好惹。这一家人都是活出了攻击性的人。同时,他们的世界是开放的,情商很高,人缘很好,相互之间也充满情感。当然,有爱也有恨。

你必须活出攻击性,然后你才能真实。也因为真实,你才有可能建立真实的情感关系。当然,攻击性也是危险的,它不能简单地发泄,也不能真去伤害人、真去搞破坏。把攻击性活成生命力,这需要智慧。

在这一点上,黄玉玲老师是极好的人选。无论从数据上还是从直接反应上,她都是我们工作室最好的咨询师之一。就做咨询这一点,黄老师远胜于我。通过黄老师讲述个案以及她生活中的细节,你会看到黄老师的功力。

攻击性的确是极为重要的命题。这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将学会平衡自己的攻击性,升华、转化它,有策略地运用它。

跟随黄玉玲老师,开启你的隐藏力量。不再惧怕软弱,不再伪装善良,活出一个有创造力、有生命力的自己,活出一个肆意、畅快的自在人生。武志红

自序

我这本书,与大家做一个关于攻击性内容的探讨与分享,这源于曾和武志红老师有一年在“得到”小组的思想碰撞。我跟伙伴们分享最多的,是我和我的来访者、我和我家人,以及朋友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有许多是很沉重的,它们常常带我们进入更深的思考。也有很多是轻松、温暖,甚至有趣的,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透过心理咨询这样深入生命的工作,我逐渐深刻地看到,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过得不快乐。而这样的人,多数内心都很善良,不会甚至也不忍心拒绝他人的要求。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尽职尽责,甚至过度付出。但是,他们没有因此感觉到力量和富足,反而感到越来越孤单。

发生了什么?当你那样去呈现你自己时,其实,你没有照顾好自己。也许,不会拒绝的背后是恐惧被报复、内疚。这里面藏有巨大的软弱。人们总是不愿意让这软弱见到光。这背后,或许是更深的羞耻。这一环扣一环的痛苦,使人们必须穿上保护的衣衫。比如善良,又或者,我们用另一个更精确的词来说——“好人”。这件衣服穿上后会带来某种安全感,但这是虚假的安全,内心的匮乏没有停止过。真正的力量来自我们直面内心的软弱、人性的暗黑,并从中成长。

你是否也会逃避这些软弱?

你是否在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的时候,说过“不”?

你是否想过你自己的愿望,可以不再羞耻,而是理直气壮地去追求?

我看到身边还有很多人,他们热烈地活着,他们勇敢地去爱,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他们勇敢地去做,不管别人怎样反对。他们可能碰得头破血流,也会沮丧、感到挫败,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眼神,总能看到希望和快乐。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这个旅程很短,你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而这些大胆,来自哪里?就来自你内在的攻击性。

但是,我们的常见误解是:攻击性是可怕的,是恶魔,会毁掉我们的生活,毁掉我们的一切。这是把攻击性等同于破坏性,这是对生命力的误解与辜负。

我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对攻击性的全新视角,还能让你借此打开一扇窗,去真正理解你自己,活出充满力量的自在人生。我会通过自己的解读,帮助你多维度地理解攻击性。相信这将为处于成长困境、关系泥潭中的你提供解决问题的动力。

深入地体会这本书,你将会读到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重新认识攻击性。我将分享给大家的是攻击性的美学篇。因为攻击性被误解,很多生命体验被卡住。我会从生命动力与发展需要的角度去阐述攻击性,让你重新认识及审视自己的攻击性。

第二部分,了解攻击性的起源。这部分主要谈的是攻击性与全能自恋,聚焦在一个人无所不能的自恋需要,以及对他人的期待上。这也是攻击性发展的起源阶段,我们将通过对这个阶段的了解,学习如何通过攻击性,建立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探知现实的边界。

第三部分,是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进入真正的“江湖”,看到现实的残酷、人性的挣扎与自我的冲突。我将通过大量的咨询案例与个人经验,与大家分享在不同关系、情境下,如何实现攻击性的转换,找到应对困境的资源。具体聚焦于常见的抑郁、焦虑的原因,主动攻击、被动攻击的表现,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要特别感谢金庸先生,他的《射雕英雄传》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我借用了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来帮助我们更有趣地理解攻击性。

现实惨淡,我们需要被安抚,同时也需要去创造。世界经由你的心,将会不同。愿你有勇气、有策略,活出一个有创造力、有生命力的自己。黄玉玲PART 1攻击性:美学篇攻击性之真实之美:过度防御会使关系陷入困境

可能你会疑惑,攻击性怎么会有美感呢?什么是攻击性?

来看看下面的一些场景,看看你是否有攻击性冲动。

1. 假设你是一个孩子,你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眼看着就要搭完了,你的小伙伴跑过来恶作剧地把它推倒,却傲慢地拒绝向你道歉。

2. 假设你是一个孩子,你正在兴致勃勃地搭积木,你的爸爸或者妈妈走过来,对你的积木进行各种指点,认为你应该搭成那个样子,而不是现在这么难看的造型。

3. 假设你是一个孩子,你的积木已经搭成,你满怀期待地喊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来看,迫切地希望与他们分享你的成果,你很兴奋。但是,你的爸爸在打游戏,脑袋都没抬一下,让你喊妈妈。你的妈妈正在做晚餐,她顺口埋怨地问你,为什么不喊你爸爸去看?

这三个场景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正在建造的东西被破坏掉;当我们正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被父母打断,被批评、贬低;当我们满怀期待地想跟亲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成就时,对方却非常冷淡、埋怨和漠视。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生气、沮丧,还会想吵、想闹。现在,你仔细感受一下,当这些感觉到来的时候,还会有一种冲动出现。这种冲动使人们很想去还击,想去破坏,想让对方知道你有多么不爽。这种冲动,就是攻击性冲动。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攻击性,但是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只能叫作一种攻击性的冲动。它通常是当人们的内心感觉到一些外在的危险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本能,具有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受挫折的一种反应。

在上面讲述的场景里可以看到,攻击性发生在关系的双方之间时,一方对待另一方的方式可能本身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入侵别人的节奏、未经邀请随意批评、忽视对方,这些也是在表达攻击性。而攻击性也会唤起被攻击者的攻击性,使冲突升级,不利于关系的发展。真实面对情感,会带来改变

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人们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攻击性呢?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直接表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是什么?就是与自己内在真实的情感在一起,不去伪装,不去遮掩,对自己坦诚,对别人也坦诚。

当你不能跟真实的自己发生连接时,这通常意味着,有一些障碍挡在了当下的你和真实的自己之间,其实也挡在了你和他人之间。这些障碍有可能是很让你难受的,你可能会感到恐惧、愤怒,却难以表达。这些感觉是非常不舒适的,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儿,人们会启动一种防御,就像建造城墙,有了这个防御工事,城里的人就会感到安全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假时刻,这是一种防御策略。它像面具一样,为我们挡住了许多危险。这样的时刻逐渐多了以后,真实的自己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仿佛他们失联了一样。就像我们前文提到的例子,如果那个小伙伴愿意面对自己的过错,勇敢地承担责任,跟你说:“对不起,我看你搭得这么好,我却搭不出来,我就很生气,于是破坏了你的作品。”我想你的感受会不一样,你可能会觉得生气,但是不至于很想报复了。

在另外两个例子里,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而感到愤怒,那么他们将有机会去处理自己的愤怒。他们也有可能反思,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他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一直以来不断地挑剔你,是因为我在你那里投入了太多期待。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我知道了,很抱歉让你受了这么多委屈。”当父母可以这样表达自己,跟自己的愤怒在一起时,他们就有机会真正地看到孩子本身。

在第三个例子里,如果父母能够明白自己的确很累,需要休息,也许可以坦然一点儿跟孩子说:“我实在太累了,刚刚无法回应你,这可能让你不舒服,我希望我还有机会来看看你的积木作品。”这样的方式也是直面自己的疲惫和无助。当你带着诚意说出你的真实想法时,孩子会去理解这一点。那么,孩子因为被拒绝而产生的攻击性冲动也就这样被化开了。

这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会带来的改变。当人们受到的伤害被看见、被承认、被尊重时,人们的攻击性会减弱,而呈现一种非凡的力量之美。心理咨询中的真实与坦然

我在咨询中也常见到这种情形,比如我没有理解来访者,当来访者表达愤怒的时候,如果我的反应是防御式的“我没有啊,我很理解你啊”,那么就会使关系的张力变得更大。可是,如果我放松自己,允许自己更加真实地存在于这段关系里,我就会体会到对方真正的感受。他可能正在经历着某种挫败,我无法理解他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失望,这里面隐含着一些攻击。而如果我回避和防御,就像是否定了他的感受,这也会让他感到被攻击。所以,他也会攻击我。这样的咨询关系很有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

更加真实的方式就是坦然面对。我一般会这样对来访者说:“哦,刚刚你觉得我没有理解你,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就这样的一句话,意味着咨询师进入了来访者的世界,去理解和尊重来访者的感觉。生活中的真实之美

当攻击性冲动甚至攻击性行为在双方之间来回穿梭时,真实能够带来的巨大力量存在于很多方面。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情感问题专家,她每一次做讲座,总是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她的讲座确实简单明了、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且饱含深情,总是能够打动人心。有一次,我问她:“是什么原因使你被这么多人喜欢?”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本事,我说出来的只是一些很真实的东西。我看过,我体验过,我相信,我就分享给大家,仅此而已。”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我问过她的一个粉丝:“是什么吸引你去听她的讲座的呢?”她说:“因为老师讲得很清楚、很真心。我以前听过一些其他的讲座,当老师不能够直接地表达的时候,我听得不舒服。听完了之后甚至感到很生气,觉得被堵住了。听这个老师的讲座,听完了就像五体通泰,特别喜欢。”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当一个人的发言总是绕来绕去的时候,我自己也感觉厌烦,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最后就莫名其妙地感到生气。根本原因是,这种发言没有跟事物的本质相连,也没有那种真实的力量。真实意味着你需要透过面具去看那个你一直想要隐藏的自己,那里面可能有许多脆弱、许多羞耻、许多恐惧,但是一旦你诚实地面对它、看见它,你就有更多的内在力量,你便不会非要以攻击性行为来处理冲突。

有时候,我没管住自己,对孩子凶了一些,我的女儿就会跟我说:“妈妈,你对我很凶的时候,你一点儿也不美。当你温柔地跟我说话的时候,你就像花儿一样美。”凶她,意味着我在防御,我感觉到有些不舒服,却没有直接说。通常,当我的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我会比较包容。这个时候,我对孩子会比较有耐心,也会很温柔。但是,我并不能时时刻刻都做到这样。真实的自己就是,当我做不到的时候,我跟女儿说:“宝贝,我现在很累,我想先休息一会儿,等我休息好了再回应你。”

我注意了一下,当我没有敌意地对她这样讲的时候,她一般都是能够接受的。

真实的人总是非常有魅力的,既不会因为恐惧而过分迎合,也不会因为自卑而过度收缩,他就是一个真实、简单的存在。真实的表达使攻击性冲动有更大的空间去转化。

真实就像花儿一样美好,就像我的孩子说的那样。总结(1)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攻击性,但是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只能叫作一种攻击性的冲动。它通常是当人们的内心感觉到一些外在的危险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本能,具有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受挫折的一种反应。(2)人们不能够真实、坦诚地表达自己时,便会采用防御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过度防御会使关系陷入困境。(3)当我们真正地与自己的情感在一起时,就会重新找回与真实自己的连接,也将会有力量化解冲突中的攻击性。攻击性之流动之美:允许负面情绪流经自己的身体

如果说我们把攻击性的真实之美比喻成大自然的山,那么流动之美就是水,它有着水的灵动、柔软、富有张力。

在关系里呈现的攻击性,如果能够被接纳、理解和消化,便会呈现如水一样流动的质感,让人感到通畅。你会发现,两个人打闹一场后,关系反而更加亲近了。晓文和我的故事(1)

给大家分享一个在我的咨询中发生的故事。

我们就叫她晓文吧,她向我咨询了快两年时间。最近几次见面,她都表示正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咨询。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觉得咨询没有什么用,也帮不了她什么,在这里感觉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我请她说多一点儿。她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就是这些。

显然,我们的咨询陷入了僵局。某种能量被卡住了、凝固了,甚至变得没有温度,也没有希望。晓文心里有许多不满,她无法直接表达她对我生气、对咨询生气,甚至是对自己也很生气。所以,她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幽怨的无助,以及随时准备逃离的紧张。我听着她的诉说,我很明白,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她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痛,并且这种痛需要空间来容纳。我回应她:“是啊,感觉什么帮助都没有的时候,真的是想要离开的。”

我们谈了失望,又谈了生气。这个时候,晓文才提到,在一年多以前,她就对我挺生气的了,但那个时候她不敢说。这一次,她是鼓足勇气才说出口的。对于她来说,她是用尽全力的。这个时候,她的情绪需要被接纳。我鼓励她说出心中的感受,我相信这些挡在我们关系之间的“石头”被看见之后,它们会化为水,进而成为关系的助力。

她说:“我上一次也对你挺失望的,因为我做不到你说的那样,我觉得你没有理解我的无能为力。”她补充道,“嗯,我也很生气。”她说得真诚,而且勇敢。我告诉她,我“听到”了她的失望,我也明白了她为什么对我生气。她是多么想要一个人更深刻地理解她呀。

我的回应让她有了一些安慰,她看起来有些放松了,情绪也缓和了一些,仿佛阴沉的天气有了转晴的迹象。

在下一次咨询中,她跟我说,上一次咨询好像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咨询结束之后,她离开房间,下了楼,好像闻到了春雨的味道。那是她很久都没有感受过的味道了,那一刻,她有一点儿爱上了这座城市。

这真的是一种特别美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是水,当“石头”被看见时,水会将“石头”魔法般溶化,会流得更加顺畅、更加欢快。当有人透过迷雾理解你,给你承托

再来分享一个我的同行的故事。她在找个人体验师(就是咨询师的个人治疗师)的时候,看体验师的第一眼,她就感觉很不喜欢这个人。她心里想着,反正给了钱也退不回来,那干脆就把不舒服说出来吧。神奇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她说在说完之后觉得心情舒畅,觉得压在心底的好多愤怒都表达了出来。她的体验师的功力也不差,任你刀剑凶猛,我自岿然不动,还找机会将个人的理解反馈给了我这个同行。这种感觉就像一条小溪,让爱和希望流进了心田。

一场厮杀下来,筋疲力尽。如果有人透过迷雾理解你,承托你的感受,确实如春风化雨般美妙。

有过咨询体验的人知道,当你攻击你的咨询师时,如果你的咨询师能够接住你的攻击,还能够通过你的攻击去理解你,你们的关系其实是会变得更加亲近的。我这么说,不是鼓励你随意去攻击,而是说当你在咨询关系里感觉到不舒服时,可以尝试去表达,这样会给你们的关系一个把堵在你们中间的“石头”移开、消化掉的机会。咨询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咨询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去尝试。

当你在咨询关系里有足够多的信心的时候,你在咨询关系之外的表达也会通畅很多。妈妈和婆婆仇人变闺密

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她的妈妈曾经跟她的婆婆大吵了一架,还大打出手。不过神奇的是,自这次打闹之后,她们竟然成了闺密。开始是吵架,接着发现吵不过瘾,就开始打。打着打着,两个人都哭了起来。前一秒还是一对前世的冤家,下一秒眼泪和鼻涕流着流着就变成了患难与共的姐妹。就这样把“千年的委屈、怨恨”哭出来之后,彼此开始惺惺相惜,相互安慰:原来我受过的苦你也明白,原来我经过的难你也经历过。

网友看得都傻眼了,这也太戏剧化了!我看到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一想,逻辑是通的。无论是打、是吵,还是哭,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攻击性被人看见了、理解了、陪伴了,人就是会变得柔软一些,会更容易看见彼此真正的样子。

在我和孩子的关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次暑假,她们去了奶奶家。有一天,大女儿心情不好,冲我发脾气,跟我说只有家里小仓鼠的照片才能让她高兴,问我有没有。我感觉自己被逼到了一个角落,但是又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我当时不在家,没有办法满足她的这个心愿。于是,我跟她说:“真的抱歉啊,明天保洁阿姨来家里工作时,会拍小仓鼠的照片给我们。我现在的确没有办法拍给你,但是我爱你。”她看到我发的信息,还是嘟囔了几句,我发给她各种拥抱的表情。过了一会儿,她说:“妈妈,我去玩了。”

孩子的情绪没有办法消化的时候,会扔到爸爸妈妈这里来,这是很正常的。有时候,我根本没有惹她,她也会把气撒到我这里来。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妈妈撑托住她的情绪,她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怎样转化她的情绪。

我诚恳地告诉她什么时候可以看到照片,这是希望。接下来,我说我现在真的没有办法,是告诉她我真实的处境,以及这件事我没法办到,这是事实。最后,我说我爱她,这是表示无论怎样,我们的关系都在,妈妈一直在。外在的照顾者与内在的照顾者

当你将攻击性表达出来之后,有一个容器能够承接是很重要的。所以,首先你要去感觉,去寻找那个能够承托你的情绪、让你有一些安全感的人,然后表达你的攻击性。如果对方是一个不能够承接你情绪的人,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冒这个险。这个表达过程也考验着关系的牢固性。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人担心表达攻击性会导致关系断裂,所以不敢表达。如果说出来之后,关系仍然是稳定的、安全的,攻击性就能被转化。

我把这种承托和容纳理解为妈妈的子宫的延伸,也称为“外在的照顾者”。子宫的意义是保护孩子,给孩子成长提供养分。那么同样,在离开子宫之后,爸爸妈妈的内在心智空间会成为新的“子宫”。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容纳客体出现,帮助我们成长。

孩子一表达攻击性,爸爸妈妈就说“我不理你了”。这种方式在孩子看来,就是一种断裂,至少有一种关系会断裂的恐惧。那么,孩子的很多情绪就没有办法经由父母的帮助容纳而重新消化了。表达了攻击性而关系不断裂,是攻击性能够转化的基本前提。

以上说的是关于外在关系中的攻击性表达呈现出来的流动之美,再来说一说“内在的流动”,即我们有一个内在的照顾者。内在照顾者是由大部分外在照顾者的不断照顾而形成的自我意象,渐渐也会发展成自我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情况是,虽然没有得到更多的外在照顾,但是内在仍然有一股力量是可以照顾自己的。

所谓“内在的流动”,其实也是我们内在关系的流动。比如说,当我们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跟这些感受在一起时,我们就启动了内在照顾者模式。内在照顾者会有一个空间,允许那些不舒服的情感流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每一部分,中间会经历各种情绪,比如想逃开,或者恐惧得快要死掉,等等。当这些情绪慢慢地消散时,就会体验到一种快乐和平静。没有外在照顾者,只有内在照顾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当负面情绪存在的时候,允许它们流动起来,经历险滩、旋涡,就会体验水一般的柔美和平静。总结(1)攻击性的流动之美,就像水一样灵动、柔软、富有张力。(2)攻击性流动的前提是关系不断裂。(3)外在的照顾者起到承托和容纳的功能。(4)内在的照顾者大部分是由外在的照顾者内化而来的。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照顾自己的力量。(5)当允许不舒服的情绪流经自己的身体时,就会体验到水一般的柔美与平静。(1) 笔者在书中讨论的案例均已得到了来访者的同意。攻击性之活力之美:在“生能量”的驱动下,深情而炽烈地活

攻击性在表达的时候,会呈现一种张力,让你感觉随时都在被扰动,有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但是这种张力很迷人。可以吵闹,可以狂欢,一种迷人的关系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家里的独子,他们家在当地算是富庶之家。在他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他的父母物色了一个貌美如花、品性温良的姑娘来做他们的儿媳妇。老两口对儿媳妇甚是满意,但是他不喜欢,只是勉强娶回了家。他说:“实在是对这个女人没有兴趣,因为她什么事情都听我的,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两个人艰难地离婚后,他找了个女朋友,跟前妻完全是相反的样子。从外貌上看,皮肤黑,眼睛小,身材偏瘦,看不出特别之处。我们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他说:“她敢跟我吵、跟我闹啊!我跟她在一起很有意思啊。”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都是亮的。这表明,他跟这个女人在一起是真的很快乐。如今,这个女朋友早已成为他的妻子,并且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既吵吵闹闹,又和和美美。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个温良恭顺的妻子不是大多数男人梦寐以求的吗?但是,他就是不喜欢。他说:“我觉得跟她(前妻)在一起,整个人像是要死了一样,特别压抑。”

我们说“特别压抑”的时候,压抑的是什么呢?是攻击性。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隐藏着的攻击性小精灵。从内在动力的角度来看,当事情不能如人所愿时,活力便会受阻,整个人呈现出比较凝固的状态。我的这位朋友对他前妻的态度就是这样:不满被父母安排的婚姻,不得已娶对方回家,任她貌美如花,压根儿不想理。对他来说,找到一个可以激发内心的攻击性、可以吵、可以闹的伴侣才是真正的幸事,因为这样的关系有活力。

他前妻的听话让他无从安放自己的攻击性:她那么美好,看起来没什么可以挑剔。但这样的生活,仿佛一潭死水,让他窒息。他和前妻之间没有交集,或者说他不想与她有交集,因此他们的关系没有进入亲密关系的阶段,只是表面上的婚姻维系。

但他和现在妻子的关系就明显不一样了,他们可以打闹、可以狂欢。这种有活力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滋养,整个关系所呈现的是一种力量的美感。孩子的闹腾是生命力和攻击性的体现

再给大家谈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生了三个儿子,她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儿子成灾”,听起来特别有画面感。我问她养了三个儿子是什么感觉。她说:“你看我的名字,我已经死了几回了。”三个孩子经常在家里上演一场场“大片”——想想好莱坞那些经典的枪战桥段,攻击性满满。

虽然这位朋友有时候会苦恼自己的确被孩子们弄得精疲力竭,但是有一天,她很沮丧地说:“这几天,孩子们生病了,一个接一个地发烧。家里安静了很多,我却希望他们快一点儿好起来,继续闹腾。”

孩子们生病了,是没有精神再闹的。这个时候,你想让他们闹,他们都不会闹。病菌攻击了孩子们的免疫系统,他们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件事情上,根本没有办法像平常一样活力四射。这个时候,看到他们憔悴的小脸,父母真的希望他们还是闹腾一些。

闹腾是什么?就是活力。有活力,你会感觉整个人有一种流动着的感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情绪能量非常生动,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

我这位朋友跟我开玩笑,说自从养了这三个娃,她发现自己都不抑郁了,因为她根本没有时间抑郁。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他们不仅有活力,还会有让他们的照顾者不舒服的破坏性。活力和破坏性都是攻击性的一部分。孩子用活力来呈现攻击性,也在日常的玩耍中释放这些攻击性,并在释放这些攻击性的过程中学习怎样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只是当照顾者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的时候,照顾者会感到比较辛苦。老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一提到老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死亡、老态龙钟、行动迟缓、软弱无力。这的确是一个接近死亡的状态,伴随着毁灭、绝望、破坏的感觉。

很多老人喜欢跟孩子在一起,因为孩子身上的活力可以让他们感觉到希望、快乐,可以感染他们,减轻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他们甚至能够以宠爱的眼光看待孩子身上的一切攻击性。在老人眼中,攻击性代表的是活着的感觉。

也有人在年老之后开始过想要的生活。摩西奶奶七十多岁时决定为了心中的愿望开始画画,八十岁时在纽约举办了画展。此后,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品,赢得了很多奖项。在摩西奶奶一百岁时,日本有个叫渡边淳一的年轻人问她,该不该为了自己热爱的写作而辞掉外科医生的工作?她的回信是一张明信片,上面画了一座谷仓,并附有一段话:“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八十岁了。”

后来,渡边淳一成了名扬世界的大作家,出版了《失乐园》《光与影》等五十多部长篇小说。

摩西奶奶说:“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才是你的天赋所在。做你喜欢的事,你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活力。”摩西奶奶把自己晚年对于死亡的、绝望的攻击性转化成希望,把这种破坏性的、毁灭性的感觉融在自己的画里。她的画既有对过往经历的感伤,也有对现在生活的满足,还有对美好的祝福和期待。这样的死和生之间的转化让人赞叹。攻击性“爆棚”的边缘来访者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界有一类来访者,他们拥有边缘性人格组织特征。跟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在一起工作,咨询师几乎是不会打瞌睡的。因为在咨询关系里随时都有一种张力,他们会因为灯光刺眼了一些而感到很生气;会因为今天咨询师迟到了一分钟而大发雷霆;会因为咨询师说的某一句让他们感觉不适的话而立刻攻击咨询师,并说咨询师竟然如此无能,竟然不能够理解他们。

刚入门的咨询师很有可能瞬间就“倒下去了”,因为对方的火力实在太猛。但同时这样的来访者又很深情,当他们能偶然感觉到咨询师的一丝善意、一丝温情时,他们将给咨询师更多的深情。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在我们的一次会面时说,她今天路过一家店,发现里面有很多很飘逸的裙子,她想到了我喜欢穿这样的裙子。在那个时刻,被人这样想起,我很幸福。

有的来访者会说,等他搬到另一个地方了,要拍照片给我看一看他住的地方。他会让我看到他窗外的风景,会告诉我他很想念我。

他们的行为、语言通常都非常具有攻击性,而透过攻击性我看到了深情和炽热。如果进一步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在童年时代往往经受了很多可怕的对待。这种经历就像是一种“死能量”,紧紧地压迫着他们。同时,在他们的攻击性背后,一种叫作“生能量”的驱动力顽强而坚韧地活跃着。那些生与死的对抗是让人震撼的,也是极其悲壮的。

在咨询关系里,咨询师为此类来访者提供的是类似于妈妈子宫的包容环境。在平时的关系里,一些人非常喜欢和这一类人在一起,比如没有活力的人会非常喜欢这类人能够带来的刺激。很多和边缘人格者相处的人,都会难以忘怀他们的活力,但是建立的亲密关系大都难以长久。总结(1)没有攻击性,伴侣间的关系就是一潭死水,无法让人期待。(2)孩子的活力是攻击性的体现。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更多地表达攻击性,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的意义。(3)老人在迟暮之年仍然可以通过创造性方式转化攻击性,以防御对死亡的恐惧。(4)具有边缘人格组织特征的人,可以搅动关系,让人们着迷,但过于强烈的攻击性会破坏关系。互动:攻击性本身就是动力

当我向这个世界发出我的攻击性——我的愿望时,你们呼应了我。当你们决定阅读本书的时候,内心也正是有一个愿望,即想跟内心的攻击性发生连接。最重要的是,你已经在以实际行动展开生命力了。

我们说攻击性是一个人生命发展的动力,你必须主动有“我想要”这样的概念,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当你想向这个世界表达你的意见想法、你的意志、你的感受时,你是在尝试表达内在的攻击性。从这一点上讲,攻击性无所不在。

我也不断看到大家对“攻击性”这个主题的看法,你的声音,正是内在攻击性的表达和呈现。同时,因为你的表达,我感觉到了你与我的互动,攻击性就这样流动起来了。当你愿意真实地面对自己时,无论你在表达什么,都能让人感觉到你内心的热情和期待。

我所见证的个案,给我提供了极其特别的视角,使我看到了早年养育的失误给一个生命带来的伤害与帮助。同时,我在做修复的工作,咨询工作中的理解和接纳,相当于“子宫”。在我的来访者中,有很多人的内心发展有待完善,有的人内心甚至是有缺陷的。我们并不能回到小时候重新成长,那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修复。所幸,我看到了很多攻击性被转化为创造力的真实案例,这让我非常有信心。我相信有一些人会从这里面获益,找到一些共鸣。

我有自己的考虑,我也相信,每个人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存在的,都是很珍贵的。于我而言,这些觉察和反思带给我更多的变化和成长。

每个人的期待是不同的,现实反馈过去的差别也是不同的。当这个世界正好满足了你的期待,就像是婴儿体验到的那种“我想要,你就到”的全能感被完美地实现时,你便会感觉满足、舒服。但是,当这个世界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时,你便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应对挫败感。

婴儿的应对方式并不成熟,他们直接进入分裂的好与坏。这两个维度,好的部分容易理解,坏的部分——没有被满足的部分,会成为一种影响整体感的威胁,婴儿会以攻击性的方式来呈现。在这种情况下,攻击性通常带有破坏性。但是,破坏性是可以被转化的,当攻击性背后的渴望被看见时,转化就会发生——破坏性会变成创造性。看见就是转化攻击性的灵丹妙药。有一位朋友这样说:“真实之美在于与真实的自己连

接,真实地表达自己,从而减弱攻击性,缓解冲突,维护关

系。是这样吗?而提倡攻击性,是因为有攻击性才有生命力、

才有魅力?”

攻击性从来不会减弱。真实地表达自己,减弱的不是攻击性,而是攻击性行为。过分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的结果是那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反而积累了起来,就像是越吹越大的气球。而这个“气球”爆炸时的威力很有可能会伤害一段关系。

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过度压抑,攻击性才不会产生破坏力。也就是说,当你真正地关注自己的内在,照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时,攻击性更可能朝着创造性的方向前进。你的表达不会含有那么多敌意,甚至几乎没有敌意,而是带着深深的理解。

有的朋友会对我的表达失望。如果我“看不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很有可能会认为他们在挑剔我,甚至在指责我、打压我。我最初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些不舒服的。毕竟人都喜欢美好的感觉,有自恋的需要。但当我跟这些感觉待在一起的时候,我能够体会到那种失望感了。我渐渐地理解了它,也接纳了我心里浮现的小小挫败感。当这些感觉慢慢流过的时候,我开始看到,这些表达带着很多诚意。而通过这些诚意,我看到了美好的愿望。

于是,我相信这些表达并不是要夺走我的意志,而是要给我反馈,使我变得更好。我也很清楚自己的状态,我并不需要去讨好任何人,我只是做自己,不断地成长。这样一来,我就没有感觉到被攻击,而是觉得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谈到生命力的时候,攻击性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有了这种动力的推动,生命力才会呈现生机勃勃的样子。我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更多的时候是鼓励被压抑的人,因为过度压抑会导致破坏。我希望更多的表达、更多的展开能够减少这种破坏性。一些攻击性特别强的人需要学习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和行为。有的朋友说:“我是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人。在一段亲

密关系中,如果我有情绪了,我会表达出来,不会忍气吞声,

有时候激烈的言语就伤害了对方。但事后我又常能看见自己

的情绪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并且道歉,这使对方对我又爱又

恨,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关系。我要如何平衡攻击性呢?”

平衡是我在这本书里要传递的一个核心理念。过度压抑和过度放任攻击性都是对自己的伤害,都是对关系的破坏。

如何平衡呢?你要穿越黑暗沼泽,走向黎明,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可以说,我们学习的每一课,我们对自己的每一次觉知、对困难的每一次面对,都是在穿越黑暗。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实反馈中确认自己的位置,移动自己的位置,直到慢慢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没有捷径,需要勇气、智慧、时间。

路途虽远,相信一切值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前行。PART 2攻击性:神仙篇神仙自恋与现实挫败:婴儿式大人的行事方式会受到现实的反击

在武侠小说里,江湖老大的共同特点是武功盖世、品行过人。在传说中的仙界也有一个最厉害的神,他无所不能、统管众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拥有此类幻想,并且凭借这种幻想生活,幻想成为世界的王。

了解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高铁霸座事件的人,基本上都挺生气的,很多人有想暴打那个人一顿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不肯让座位还理直气壮的人,用他的“神仙自恋”深深地挫伤了大众的“基本自恋”。这两种自恋的对撞,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舆论大战。当神仙自恋遭遇现实边界

著名的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自恋是一种借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胜任的经验从哪里来?从外在的反馈而来。

婴儿最初是与这个世界混合在一起的,在他的感受里,他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我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我想要吃的,我哭了,就会有人送到嘴边;我冷了,一哭,就会有人关注到我,给我温暖的照顾。外在给予的回应,是对婴儿内在需求的一种反馈。这种“我想要有什么,立即就会得到什么”的感觉,使婴儿有了“我能”的感觉。这是一种全能的感觉、神仙一样的感觉,它会衍生出价值感,即“我是珍贵的、值得的”。这对于婴儿最初内在心智的发展相当重要:只有感受到“我能”,才能感觉到安全,才愿意更多地向世界伸展生命力、渴望以及热情。

说到这里,你们也许就明白了: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我们也需要自恋。但全能自恋只有在婴儿阶段才能被随意使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那个阶段:你们都为我服务,我理直气壮、当之无愧。在和照顾者(大部分的照顾者都是妈妈,我们暂且统称为妈妈)的关系里,婴儿才可以这样肆意妄为,却不用担心后果。妈妈作为最慷慨的容器,容纳着婴儿的一切需要。

婴儿对妈妈的需求,是带着强烈渴望和攻击性的。这意味着妈妈需要为她的婴儿而存在,以此呼应婴儿的一切需求。如果一个成人一直沉浸于婴儿式的全能幻想中,那么他就是把社会和他人当作了妈妈,这显然是界限的混淆。这种成年婴儿仍然活在“我一动念头,一发出信号,你就要满足我”的幻想里,这种想法超越了基本的人与人的界限,是对他人的权利和自尊的碾轧、抢夺。这是对他人的一种攻击。

那么,他人就会不舒服:你既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子;不是残疾人,也不是身体不舒服;我不是你的妈妈,你也不是我的宝贝,那么我为什么要把本属于我的位置让给你呢?我当然不想让。霸座的人却说,列车员竟然偏向请他让座的乘客,这让他很不舒服。这个“神逻辑”就是:你们本来应该偏向我啊!我才是王,我有需要,你们就要满足。此言一出,网络上的反应就更强烈了。

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后却越吵越严重。如果坐错了座位,换回去就可以了,但是霸座的人偏不,他觉得他想坐哪儿就坐哪儿,整个世界在他的幻想中变成了他的王国。但是,社会因为规则而有秩序。霸座者打破了基本的规则和底线,把人民大众当作“妈妈”,理直气壮地耍了赖。这狠狠伤害了大家的心,而人们受到了攻击,需要自保,于是对霸座者进行各种反击。霸座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一场帝王般的全能幻想,在现实的边界面前成了一地鸡毛。

边界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王国,我们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如果你来践踏我,那就变成了入侵。以婴儿方式行事的成年人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碰到有着婴儿行事方式的成年人。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跟我讲了她的故事,她的丈夫像君主一样发号施令,一进门就要她拿好拖鞋、倒好水,饭菜要摆上桌。这位来访者并不是全职太太,也要上班。她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照顾丈夫。这就像是多了个祖宗一样,得一天到晚供着,时不时各种要求就来了。她实在受不了,就拒绝服从。她的丈夫开始各种骂,她便跟他对骂。两个人就这样对抗了一段时间之后,她的丈夫感受到了她的气势,不敢那么嚣张了。

以前,她的丈夫还拆她的包裹,被她严词抗争了之后,他不敢了。双方的关系稍微缓和了一点儿,她的丈夫又开始拆她的包裹。于是她再次申明界限,表达抗议,他就再不敢拆了。

这位来访者在和她丈夫的关系里已经基本上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他,让他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现实层面坚决地维护自己的界限,不纵容他的婴儿式行为,才是最有力的方式。这反倒让丈夫学会了尊重,知道她的包裹未经本人允许和授权,不能乱拆,知道自己的妻子也是有情绪的人,也会生气。

我还记得一个例子。在一个综艺活动的海选现场,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唱了一首歌之后,评委以及现场的观众都觉得这个女孩的才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她多多学习,下次再来。这个信号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女孩子站在台上不肯下来。她撒娇又带点儿耍赖式地说:“不,我就不下来,我就要在这儿。”现场的气氛突然陷入尴尬。主持人劝说她先下来平静一下,但她还是继续站在台上。又过了一会儿,台下的观众大喊:“下来,下来!”她才哭着走下来。

我想台上发生的事情让这个女孩很痛苦,她经历的挫败甚至羞耻感是很强烈的。这是现实给予她的反馈。她的婴儿式需求没有被满足,她也用婴儿的方式耍赖。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在台上有这样的反应,大概是因为她的家人没有帮助她从全能幻想的状态中分化出来。她仍然在婴儿的世界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获取满足。在成人的世界里,用婴儿的方式更会让自己失望,更不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会让父母痛心。当你看到你心爱的宝贝被这样轰下台时,你的痛苦程度不会比她低。你可能会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如果父母的反应是:都是你们评委不好,观众不好,所以我的孩子才被你们这样对待。那么,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还是会遭遇现实的打击。看见现实的边界,才会真正地帮到孩子。

世界是面多棱镜,可以照出每个人不同的样子。世界的反馈对于全能幻想的婴儿来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婴儿阶段,反馈一般由主要的照顾者来完成,是为了让孩子有对自己全能感的把控感,是为了让孩子能喜欢自己,喜欢照顾者,喜欢这个世界。孩子是要发展的,他不会一直保持全能自恋,他需要一些挫折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这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当然,挫折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制造,因为发展的路上挫折从来都不会少。这些挫折也就是现实的边界存在之处。总结(1)全能自恋是把自己当作全能的神,认为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这是每个人的个体发展都会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只有在婴儿时期才有的特权。(2)现实中用婴儿式方式来行事、处理关系,是对别人的一种攻击,会受到现实的反击。(3)现实给予的边界会给婴儿式大人带来挫败感,但也能教会他成长,学会尊重别人。神仙自恋与绝对依赖:外部环境影响着婴儿处理攻击性的方式我想要的,你就得给我

成年人拥有婴儿般的神仙自恋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活边界变得模糊和混乱。在婴儿的神仙自恋时期,的确没有什么边界可言。正因为如此,那种“只要我想要的,你就得给我”才会显得那么理直气壮。如果婴儿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然会获得那种“我是全能的,我很厉害”的神之自恋,因为世界在他的掌控之内,他成了这世间的统治者。对于婴儿来说,这更是一种幻想层面的全能感。

如果婴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产生挫败感,而挫败感带来的那种强烈体验,会使婴儿瞬间产生巨大的愤怒。自体心理学称之为“自恋暴怒”。“暴怒”的词意在说明愤怒时的级别很高。自恋暴怒这种体验几乎带着毁灭般的敌意。

一般人遇到挫败都知道这很正常:人就是会有各种犯蠢的时刻。但是,神仙是不能有挫败的,神仙不能又蠢又笨,神仙只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本质上来讲,婴儿之所以会在出生之后的半年内都处在神仙自恋的幻觉中,是因为在子宫里他就是这样被对待的,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供给过程。婴儿出生后,身体上与母体分离了,精神上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来过渡。这半年就需要妈妈的内在心智提供给婴儿一个类似于身体子宫一样的精神子宫,帮助孩子适应未来。

人类的婴儿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新生儿了。很多动物的孩子出生之后就能自己找奶、站立行走,但是人类的不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婴儿从母体脱离,来到世间,经历了一个大考验。婴儿从温暖的子宫经历一个黑暗隧道——阴道,受到挤压,才能抵达人间。

这个过程是必经的,也是不舒服的。可以说婴儿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失控,也可以理解为,他经受了磨难、挣扎,产道的环境、外界的环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攻击,这种攻击可能是致命的。每一个胎儿都要经历产道的挤压,如果胎儿过大,妈妈产力又太弱,胎儿出不来,卡在那里,那就是生死时刻。有一些婴儿就是因为难产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窒息,还有很多婴儿因为难产而死亡。婴儿的彻底无助与绝对依赖

婴儿出生之后应对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需要自己呼吸。他饿的时候,也无法再用以前的系统直接满足自己,这个过程显然是会遭遇挫败的。虽然身体的发育已经提供了基本条件,他可以吮吸、吞咽、排泄,但是他得启动这一切。

有时候,婴儿很努力,可能还是喝不到一口奶,因为妈妈的初乳要在生产后的一两天才慢慢产生。他需要饮水,可能在等待妈妈有奶的过程中,要试着喝一点儿配方奶,还要多次吸吮妈妈的乳头,不管妈妈有没有奶。

不管怎么样,对于婴儿来说,这些情况可能会让他陷入一种彻底无助的状态,因为他不会说话。渴了、饿了、尿了、拉了,让他的照顾者(一般是妈妈)明白他的意思都得有个过程。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搞懂一些基本的信号。当时,我产后的状态并不好。我的妈妈一直在帮助我,她根据她的经验给了我一些指导,才让我稍微明白得快一些。我想很多新手妈妈在这样的时候会很有压力,她们如此希望照顾好自己的小婴儿,但这并不是很快就能够做到的。

虽然有这么多的问题要应对,但是小婴儿生命力是非常强的,没有大的问题,一般都能够存活下来。也就是说,不管有多艰难,他们都闯过了死亡的关卡。

因为婴儿彻底无助,他们势必与照顾者产生绝对依赖。事实上,没有了大人的照顾,婴儿的确会死去。生命早期的环境对于婴儿来说是关乎生死的,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婴儿会有如此强烈的自恋需要:内心的绝对无助需要神仙般的全能自恋来解除。全能自恋提供了强大的“生能量”,而一旦没有了全能自恋,死亡般的毁灭感便会扑向婴儿,仿佛要将他吞噬。自恋暴怒的背后是生死攸关的恐惧与挣扎

对婴儿来说,简单的小事变成了一件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暴怒的反应也就理所应当。婴儿通常的暴怒原因有:我尿了,不舒服了,你却认为我渴了,给我喝水,但我并不想喝水;我想要睡觉了,但我很烦躁,你不能让我的烦躁消失,这让我难受。

婴儿的自恋暴怒所携带的毁灭能量表现为婴儿对外在世界(更多是对妈妈)的攻击。很多妈妈反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安静下来,不管我怎么抱、怎么哄,他都不能停止哭泣,他会一直哭,哭到累得睡着。有位妈妈很崩溃,她说,她甚至想把孩子从窗户扔出去,然后自己也跳下去。

这其实就是婴儿强烈的无助感被妈妈感觉到后唤起了妈妈内心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仿佛无法被解决,就像神仙遭遇了挫败一样。同时,妈妈也体会到了“死亡威胁”,甚至想跟孩子一起死掉。有这样感觉的妈妈其实是非常精准地理解了她的孩子。孩子的内心正如她体验到的那样无助、挫败,其程度强烈到了会死去,所以孩子才爆发出那么绝望的哭号。

妈妈的内心可能也有一个全能神的愿望,就是孩子一哭,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办。当搞不定孩子的时候,妈妈也开始自恋暴怒,痛苦得想要死掉。

有很多人不能明白这样的妈妈的痛苦,觉得她们很做作。我做了很多年咨询,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妈妈的内心在那一刻有多么绝望。如果有一天,大家能够明白那些痛是直指生死的,也许会对这些妈妈多一些理解。

所有和生死有关的情感,势必带着一种杀戮的敌意在其中。就像你有一座城池,若有外军入侵,那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为,如果不消灭你,我就活不下去了。

生死相争还能没有敌意的情况也有。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Jack和Rose两个人只有一块木板,Jack选择让Rose活下来。有很多父母也会为孩子这样做。比如,有人得了尿毒症,妈妈捐出一个肾,还有地震、车祸、火灾中父母托起孩子,等等。这些是大爱,人们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带着“你是我的希望”这样的想法,选择让孩子活下来的。

满足婴儿的全能自恋,是婴儿自信和创造力的基础。温尼科特说,外部环境影响着婴儿处理其先天攻击性的方式。尽管婴儿有着这样深的幻想、恐惧和敌意,终究还是受制于他小小的身体,他能亲自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满足一个小婴儿其实也是简单的,因为他最初的需求就是那么多。

如果妈妈们能够有半年的时间全情投入,在婴儿的全能自恋阶段给予充分的满足,让他享受神一般的感觉,他就会把“我能”的感觉种植在心里,成为日后自信的心理基础。并且,因为被全能地满足,他更容易体会到热情、有创造力,他的攻击性会转化为创造力。而如果父母的照顾比较糟糕、经常打击孩子的自恋需求,婴儿的攻击性就会转化为破坏性的,甚至是暴力的。

武志红老师曾经提到一位女士的案例:她奶奶觉得幼儿园不好,在自己家里盖了个幼儿园。这就是一种全然被看见和满足的感觉。如果有这样的奶奶,我会超级幸福,觉得世界都变美了。类似的还有一位爸爸的事例:他觉得孩子下楼时喜欢握着玩的扶梯扶手不干净,但是孩子很喜欢,还玩出了各种花样,于是他每天把扶手清洁两遍。我不是说大家一定要这么去做,毕竟每个人的标准不同。不过,如果心里有孩子,是可以做更多能够满足孩子愿望的事情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愿望是在不断升级的。孩子年纪越小,对大人的挑战越低;年纪越大,对大人的挑战越高。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和玩耍需求被充分满足了的话,孩子跟父母建立的是很通畅、很融洽的亲子关系。孩子长大后不会总要买这个或买那个,也不会总要闹着要你陪。但是,如果小时候父母陪伴孩子不够,可能孩子长大后要买的东西就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了,说不定就算父母给他买一栋房子,亲子关系也不会改善多少。

这种感觉挺残酷的。我深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也知道很多父母都非常努力,比如看书学着了解自己。这就是孩子的希望,也是父母的希望。总结(1)婴儿的自恋暴怒,是因为内在的绝对无助,他需要神仙般的自恋满足来应对绝对无助。(2)自恋暴怒的背后是恐惧与挣扎。(3)后天的环境将影响婴儿对先天性攻击性的处理方式。(4)满足婴儿的全能自恋,是婴儿自信和创造力的基础。(5)孩子越小越容易获得满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