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1:10:21

点击下载

作者:盛红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

半山一眸,世界真奇妙试读:

引子 北纬30度上的又一奇迹

北纬30度,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而言,都有着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这条穿越了四大文明古国的神秘纬度,也为四川带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而峨眉半山七里坪,便是这条纬度上一块璀璨的翡翠。它仿佛一颗沉寂千年的夜明珠,就那么静静地隐藏在时光背后,直到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后,这颗夜明珠终于大放异彩。峨眉半山七里坪,震后新的避暑天堂,一个包含着东方神奇力量的颐养桃源惊世亮相!

那一年,跟随一群发现者和开拓者的脚步,我和他们一起,无意中闯入这里,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重访、再访和又访……也成就了五年来深入半山七里坪的种种发现,原来,太多的秘密和惊喜深藏其中……

纯净质朴的山水,唤起我们内在的美;

简简单单地呼吸,便眼亮、心静、念纯;

这一份清凉与优雅,常记心头……

第一部:神秘半山

第一章 神秘的半山之灵

从高原天堂到平原天府,

一山之隔的两处桃花源,

共生出峨眉奇秀,和美成半山逸悦!

第二章 神奇的“双遗”之佑

峨眉禅意,空灵无限;

安然于此,修身养性;

既入半山,何必成仙?

第三章 绝世的避暑天堂

浓郁的森林植被隔离了外界的喧嚣,

清泉汩汩,鸟鸣天籁,水润青山,惠风和畅……

第四章 绝妙的半山养生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其实就是融入自然。第一章 神秘的半山之灵新雨之后,枝叶挂珠,苍翠掩映,烟云缭绕。栖居山林溪流之间若隐若现的小洋楼里临窗眺望,原来这里离金顶是这么近,近得直接沐浴在十方普贤的佛光里。

开启神秘的半山文明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述了一个未来的理想国,成为西方世界经典的社会意象。

421年,东晋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个隐逸的山野乐土,成为中国人的梦中家园。

乌托邦与桃花源,时间相隔一千年,空间相距两万里,却构建出人类共同的完美图景!

然而,乌托邦是乌有之乡,桃花源则是渔人梦境,是高尚之士追寻未果的虚幻的范特西(fantasy)。千百年来,美好的人居似乎只能在梦中徜徉,古人的理想仍是今天的未来。千百年来,人类对乌托邦、桃花源的憧憬和追求始终没有停止。从《圣经》中的伊甸园、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到梭罗的瓦尔登湖……乌托邦和桃花源已经成为人类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图腾的代名词。

东西方的视野在峨眉半山交会!上帝为什么造四川,因为山的一边是香格里拉,山的另一边是川西田园,从高原天堂到平原天府,一山之隔的两处桃花源,共生出峨眉奇秀,和美成半山逸悦!《说文解字》释:“半,物中分也。山,土有石而高也”。山之一半,俯仰之间,景色宜人。峨眉半山在蜀山高岳之间,超然出一种气度。南撷天下之秀,北望天府之都,西奄瓦屋之顶,东纳岷江之韵。峨眉半山,寓含了天府蜀都区位的空间吉象!

从成都出发,到洪雅七里坪,行走西南坤位,文运粲然,应对时辰未方,万物皆成。半山七里,暗合九六中分,大道易数,造化无穷。峨眉半山,蕴含了中国传统地理之大和大美!

半山之半,居正为中,中者,天地正道,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半山之半,分而在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峨眉半山,描画出拟人的山岳柔美。

从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走来,“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蛾眉焉……”。峨冠博带,妩媚人间,高凌五岳,秀甲九州。峨眉之美,如天地仿生,一道黛眉,尽显韵致。半山之美,纤柔动人,袅娜十分娇,风韵半节腰。峨眉半山,透视出山水自然的神形视野。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西瓦屋,北青城,半山之处,峨眉之脐。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远离都市的逸情,在山水透视和想象中无限延伸。峨眉半山,静思于心灵的禅意空间。

孝亲尊师,地藏之心;慈悲众生,观音之愿;聪慧辨识,文殊之智;大德圆满,普贤之果。从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到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源流出佛教的最高境界。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峨眉之秀,本质在于佛门的内秀,文质相应,花落莲成。峨眉禅意,空灵无限,半山之间,万象意漫。峨眉半山,体验休闲人居的至美境界。

休闲是一种“自由时间”,休闲是一种生存状态,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雅典宪章》把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定为人类四大基本活动。半山的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生态养生、风情小镇、商务酒店,开启了承接东西古今的潮流,让人自在地休闲放松,享受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偶读清代李密庵一首《半字歌》,甚觉人生大智,受用无边: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其实,人为半生所累,一定留半生给自己给亲人,工作之余别忘了,生活的一半是休闲。一生在城市为功名利禄奔跑,被钢筋水泥困扰,何不留一半清醒做个半山隐士,给自己半时空间不被惊扰?在爱中修行,在爱中享受温情的滋润。居心静,可除世间之躁;居心简,可化世俗之繁;居心正,可离世途之妄。西方哲人尼采说:不要在平原驰骋,也不要在山巅远眺,半山一眸,世界最美妙……

为何峨眉半山成震后避暑安全岛?

2013年4月20日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大地摇晃,雅安芦山地震再次让四川惊魂,让全国人民担心!在灾后发来的许多问询中,我收到与雅安相距百余公里的峨眉半山七里坪公司小陈的平安短信,她说,虽然震感强烈,但无任何损失,一切都安好。

我的思绪再度回到五年前。自汶川大地震后,峨眉半山悄然进入人们视线,成为一个托起人们安全度假理想的“诺亚方舟”。五年后,峨眉半山在芦山地震后再次引起大众的强烈关注,是什么力量支撑起这个群山环抱中的半山台地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安全的避暑岛屿?

芦山地震震后一周,我再度上山,去寻找答案。

穿越绵绵群山,深入半山腹地,翻阅史志书籍,求教专家学者。一个跟峨眉半山地质构造有关的漫长演化之旅就此崭露冰山一角。令人称奇的是,自从完成了数亿年的反复演变,历史上峨眉半山再没有过任何关于大地震的记录!峨眉山地区不在导致了“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两次大地震峨眉半山均未受丝毫影响!

漫步于半山石径,不时可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遗迹。触摸它们,仿佛能听见来自远古时代海洋的咆哮,让人越发感受到造物力量的神秘难测。距今约8.5亿年前,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伴随大量花岗岩岩浆的浸入,峨眉山基底开始演化,形成有点类似今天“地基”一样的岩层。

距今5亿~7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东部、南部漫卷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因为有“地基”的作用,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露出的地层。这个时候,大量的低等植被和单细胞动物开始诞生,现在洪椿坪附近的岩石上藻类的化石遗迹尚清晰可辨。从仙峰寺到洗象池的地层上遗留下岩石交互成层、色彩交错的奇妙现象。

距今4.5亿年左右,海水退去,峨眉山区又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的一座孤岛。在其孤岛生涯的2亿年里,大地发生了地质史上从未有过的改变,变得生机勃勃,万事万物都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而奇怪的是,峨眉山区却始终平静地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

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再一次沦为海底。当峨眉山区好不容易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时,却好景不长,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惊天动地的岩浆喷溢而出,覆盖了5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冷却后便形成了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

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演变,在经历了第四次沧海桑田般巨变后,直到距今约7000万年末,四川盆地边沿一座貌不惊人、海拔仅1000余米的小山开始崛起,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不断地变形、移位、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再之后,喜马拉雅山运动震撼了整个亚洲东部,峨眉山区不断遭受挤压,断层面开始迅速提升。距今300万年左右,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峨眉山与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近数十万年以来,峨眉山主体再度在造山运动中上升了近1000米,最终形成峨眉山今朝之雄姿。

8亿多年的地壳巨变,7000万年的岩层雕琢,2000万年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加上其间三次以上的强烈冰川活动,完成了峨眉山区的地质构造。充沛的雨量、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冲刷着各种岩层,使得玄武岩层质地变得更加坚硬、牢固、密不可摧。

今天,当我们走进神秘的半山文明,置身半山茂密的浓荫之中,仿佛穿越漫长的时空,听到远古时代的造山震颤。在我充满好奇与敬畏地探索半山生命的奥秘,欣赏地质节理和化石标本,仰望高山上古老的“普贤像树”,把玩河岸上各种风化后坚硬的岩石时,我眼前浮现着这样的画面:在遥远的洪荒时代,一群群三叶虫,一条条原始鱼,一只只小海贝……沿时空之海朝今天美好的生活畅游而来。而今,一切都归于宁静,唯有莽莽山野在静静地呼吸。

小贴士汶川大地震和雅安芦山地震区分别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南段,而成都、乐山、峨眉山等地区均不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从地质结构来看,峨眉半山七里坪地区平均海拔1300米,属中山区。该区域处于凉山山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域,为盆周山地地貌,是中国地势的一级台阶和二级台阶的结合部。区内地势整体为西南高北东低。与峨眉山、洪雅县等周边地方丘陵地带相比,这是一块独一无二的平坦之地,其漫长的地质演化史、比龙门山地区还早7亿多年的地质构造,以及历经风雨侵蚀仍坚不可摧的玄武岩“地基”使峨眉半山地质结构非常稳定。

装在瓶子里的空气

曾几何时,空气这种无色无味、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东西,竟变得如此珍贵;曾几何时,空气这种看不见抓不着却是万物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变得如此混浊不堪;曾几何时,我们用自己制造的汽车尾气、各种工业生产垃圾毁了肥沃的土壤、干净的空气和水;曾几何时,我们不得不戴着口罩一类的面具变成套中人才能走出家门……

被厚厚的灰霾包裹的城市,从北方到南方,从北京到四川,沙尘越来越多地向我们生活的城镇聚集,被污染的城市一天天地增多,各种程度的污染指数触目惊心。一直独立监测空气质量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面对北京持续不断被灰霾裹挟的天空,找不到更能准确表达的词汇,不得不将其形容为“令人发疯的糟糕”。

2013年1月,由亚洲开发银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的报告指出: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位于中国。浮尘南移,四川有18个城市空气质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个名为“PM2.5”的名词连同“爆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2013年初最热门的词汇。

有这样一个段子开始流传:爱调侃的网友们开始纷纷议论要给PM2.5取个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高端点就叫“京尘”,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但是看了很多人取的,都不怎么样,直到那五个字映入眼帘,我才明白了中文的强大:喂人民服雾。

调侃之余是焦虑和深思。刚刚过去的2012年8月,高调慈善、力推环保的陈光标在南京举行的一场宣传活动中宣称,他将在北上广等地售卖罐装空气,每罐售价4~5元。陈光标说,新鲜空气将装在易拉罐中,深吸几口就可以感受心情舒畅、头脑清醒。看似异想天开,却让人感到我们是多么需要干净的空气,连原本无需任何代价就能呼吸的新鲜空气都被贴上了标签,这是多么悲哀而无奈的情形!

前前后后,我越发地思念那一方净土。过去,多少次地前往峨眉半山,听山上的人说空气如何的好,当地居民寿命如何的长,皮肤如何的光洁……虽感同身受,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珍惜那完美的空气。那些曾经在我脑子里过了无数遍的负氧离子数字,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跳跃:“七里坪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周边没有任何污染型的工业生产场地。空气中所含的负氧离子,一般情况下,其浓度晴天比阴天高,夏季比冬天高,上午比下午高。森林及绿化带周围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8万多个,比城区高出200至400倍,而室外又比室内高出2至3倍。”无边无际的大森林、五十年以上的杉林、大面积的竹林及丰富多样的植被覆盖、无忧无虑生活在大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各种珍稀名贵的中药材、不施肥不喷药的有机茶、各种天然生长的蔬果,还有取自山泉夏凉冬暖的饮用水源……这一切都变得如此珍贵,这才是人类最珍稀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北戴河、三亚有颐养身心的海水和阳光,长白山有广袤的林地和稀有的药材,桂林有山有水有秀色,还有很多养生之地各有所长,然而拥有天堂般清凉,又有“薄荷空气”之称的峨眉半山却是独树一帜。但凡去过的人,谁不稀罕它清新的空气带给身心的愉悦,谁不稀罕它作为养身养心之地拥有如此优越的天然氧吧?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颗粒,大气中时常发生高压放电现象——闪电,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被电离,从而产生大量负氧离子。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含负氧离子800多个,而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有200多个。

记得小时候,我生活的小县城,家家户户都烧煤,无论家里还是街上,印象中人人皆灰头土脸。小县城还有一个别称叫“光灰的城市”。那时候,县城多雾,或许跟烧煤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个清晨,上学的路上都看不清十米以外的行人。那时候我对浓雾深锁的清晨有一个认识误区,感觉这样的清晨烟笼雾罩,特别神秘特别美。当医生的母亲常常让我戴上口罩去上学,当时觉得戴着口罩上学是多么的时髦。这个美丽的误会在我的心里埋藏了很多年,直到科学常识告诉我,那仅仅是一个美丽却虚幻的想象,才明白自己有多幼稚。

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问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点头称是。

呼吸着才是生命的延续,快乐地呼吸着才是生命的真谛,干净快乐地呼吸当属生命之最高境界了。假使有一天,人类真的只能靠装在瓶子里的空气才能存活,那么人类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回想峨眉半山七里坪那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张弛之间,恍若天堂,沉香、甜美、迷醉……PM2.5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会呼吸的半山森林

只要踏上那条路,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半山林海图,即使还在喧嚣的都市,被雾霭深重地包围,却已经感受到林中徐徐吹来的清风。

那是通往峨眉半山的路。过了报国寺,城市渐渐远离,脑子开始清醒。沿盘山公路一路上行,公路两旁的葱绿逐渐加深,随着山势的变化,那层层叠叠的林海逐渐展开,像一张巨大的墨绿色地毯,铺展开来,绵绵延延,不张扬不浮夸。看似轻描淡写而成,其实却蕴藏了亿万年的天造地设之精华。

这样绕山而行,车是不能停的,车速放得很慢,正适合静观。无论多少次地踏入,无论每次带着怎样的心情,仍然回避不了一种迫切的冲动,总想伸出手去抚摸窗外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哪怕只能碰到一片叶子,也能立刻触及那亘古的久远。“最能体现七里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是数量众多的花灌木及草本花卉植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关于七里坪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这是峨眉山系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它是亿万年岁月的累积,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落叶都沉淀到土壤里,新的覆盖旧的,旧的化成了沃土。森林是那样的浓密深邃,密密地织成一片辽阔的“海洋”,它是3700多种植物的家,是230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的王国。你可以去猜测、去遐想那林中深藏的秘密和故事,却不可以轻易介入,更不可以破坏了它们和谐的相处。外来的任何动静都会让它们惊恐,不要有声音,让它们自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吧。

在这样的半山森林,远远地看去,人和车都像是一只只小虫,或者一只只蜗牛,缓缓地爬行在一根纤长的细绳上,盘旋而上。

越是深入那片绿色,身体的每一部分就像是上过油的零件,越发地畅快灵活。记得有一回,绕行至一大片的松树林,正是早春时节,除了浓墨重彩的深色,还间杂了深黄偏红的暖意,最惹眼的正是那一大片笔直得犹如军人的杉木林:标准的站姿,凌云的气势,风雨吹打练就的坚实的外表,还有沧桑却又坚毅的脸庞。它们站成了岁月的姿态,构筑成生命长绿的根基,让人类能自在地呼吸。我情不自禁在心里深深地拥抱了它们……雅杉七里坪的木材品种繁多,以雅杉最为知名,其树身笔直端正,木质坚硬,树心红润,芳香浓郁,耐腐防蛀。明嘉靖三十六年修皇宫三大殿,评峨眉洪雅所贡之木材“为诸郡邑先,其材量亦异”,雅杉遂名播京都。今日半山森林广袤,绿海扬波接天碧,雅杉葱郁千山秀。

我听植物学家讲解半山森林里植物树种的构成,据说有特别珍贵的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眉冷杉、桢楠、洪椿,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据统计,峨眉山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或许在穿梭森林时它们和我擦肩而过,却是相遇而不相识,不过没有关系,只要它们存在着,不湮灭,不消亡,积日月光芒之精华,吸大地母亲之乳汁,哪怕只剩下一粒种子,也在生生不息地传承。这就是人类最大的欢欣。

峨眉半山的森林是四季常绿的,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成就了它四季不变的秀色,独特的生态环境让各类生物尽情地繁衍生息。十多年前去九寨沟,一路看见大卡车装载着被砍伐的林木,源源不断地被送出大山,我的眼睛一次次地被刺痛。好在,几年后这一幕终于停止。而这一片静静的林海,可曾有过被砍伐的痛?还是它顽强地生存着,战胜了一切劫难?庆幸那些有着百年千年年轮的老树,能带着它们的子孙活到如今,并毫无私心地提供丰富的负氧离子、洁净的空气,将大地包围,将身心融化。→打开生命之门

千百年的宛转与轮回,年复一年的代谢和重生,使得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峨眉半山地区,在最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北纬30度,隐藏和聚集了无数珍稀生物。那里有会说话的花,有会飞翔的叶,有数亿年不灭的蕨类,还有长胡子的青蛙、会唱歌的鸟、世界上最大的蚯蚓……五年来,频繁往来于峨眉半山,也机缘巧合地见到过一些奇特的生物,在这里所展示的,相较于峨眉半山博大的动植物王国,仅仅只是沧海一粟。不妨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领略这些生命的奥秘吧。会飞翔的“鸽子树”:珙桐

珙桐是大自然的留声机,记录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珙桐属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存活下来,成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也是中国独有、世界著名的珍稀植物。

我曾见过峨眉半山的珙桐枝叶繁茂,叶大如桑。那青葱的枝叶脉络分明,还残留着恐龙时代的温热心跳。纯白的花苞悠悠垂下,形似鸽子展翅。当珙桐花开时,朵朵白色的花苞在绿叶中浮动,犹如千万只白鸽栖息在树梢枝头,振翅欲飞,有象征和平的寓意,故称会飞翔的“中国鸽子树”。历经沧桑的“国宝”:桫椤

桫椤是现存极少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是古老蕨类家族的后裔,隶属于较原始的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门桫椤科,可制作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院观赏树木。

在距今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它身形高大,与恐龙一样同为“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多数被深埋地下化为煤炭,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桫椤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多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在半山七里坪,有心的花艺师巧妙而不经意地摆植那么几株,穿插在七里坪百草园里,既朴实无华,又孤傲一方,默然无语。七里坪野生猕猴桃会说话的“花西施”:杜鹃

杜鹃花为峨眉半山“四大名花”之一,又叫桫椤花。乍暖还寒的初春,峨眉半山便悄然迎来花的世界:红梅和报春花早早地开放,带来春的信息,玉兰花、油菜花、梨花、桃花闻言竞艳,簇簇丛丛,彩妆宜面,向游人吐露芬芳,最惹人的莫过于从春到夏花开不败的杜鹃。作为峨眉半山的一大特色,峨眉杜鹃从4月开始次第绽蕾,黄、紫、白、蓝、粉红、深红、玫瑰红各色缤纷,姹紫嫣红,艳似朝霞,美不胜收。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如波叶杜鹃、长蕊杜鹃、黄花杜鹃、腺果杜鹃等,可以说真正进入了一个杜鹃的海洋。当地人习惯将杜鹃同佛联系在一起,称其为佛而开。清人彭元吉有诗云:桫椤本是佛前花,开遍峨眉灿若霞。不信佛身常住世,见花如见佛无差。在七里坪,各色杜鹃最是繁盛,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只看你是否有那慧根,能解花语。形似枯叶的“精灵”:枯叶蝶

各种色彩斑斓的珍稀蝴蝶丰富了峨眉半山的天空,如枯叶蝶、帝王蝶、柑橘凤蝶、三尾褐凤蝶、虎斑凤蝶等等。当数十种稀贵的蝴蝶在林间上下翻飞时,它们就像花间的精灵掠过绿树枝头,飞飞停停,美丽的身影令人陶醉。

其中中华枯叶蝶是峨眉半山蝶类中最名贵的一种,蜚声中外。它的翅膀宛如一片褐色树叶,翅面闪烁着黑蓝色的光泽,其前翅中部金黄色的“绶带”酷似叶脉,故而得名枯叶蝶。从暮春到初秋,在花枝间、草丛中、曲径上,很容易就能看到枯叶蝶随风飘舞的身影。枯叶蝶喜欢单独长途飞行,时飞时息,采食花蜜或树液。一旦遇有“敌情”,立刻疾速地飞落在树枝上或草丛中,伪装成一片枯叶,静悄悄地躲藏起来。依靠它这种特殊的自卫能力,枯叶蝶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世界上像蛇一样的大蚯蚓

有一回在去七里坪的路上,长年奔波于峨眉半山的张总对我说:“你信不信,这山上最长的蚯蚓有一指粗、一米长!有几次,长长的蚯蚓爬到了公路上,我们还误以为遇到了山蛇。后经山民证实,说是蚯蚓。”车上的美女小刘头点得像啄木鸟,以证明这些话一点都不夸张。

我虽未见过,但七里坪半山的大蚯蚓却有记载可查。它学名秉前环毛蚓,是世界上最大的蚯蚓。整体外形像一光泽发亮的软管,一般体长30厘米,长的可达80厘米,体宽1~2厘米,全身由160个环节组成,肌肉发达,伸缩力强。每节生有短而坚硬的刚毛,具有行走的功能。感觉器官虽已退化,但头部有肉唇状的前叶,伸张时可摄食、钻土,兼有感知功能。身体后部多具有感光细胞,能分辨白昼和黑夜,常于夜间或暴雨后出动觅食,过着穴居生活。寒冬腊月,能钻入1~2米深的土层避寒,故当地叫“透山龙”。峨眉山大蚯蚓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具有改良土壤、净化环境的功能;入药性寒、味咸,有清热、定惊、利尿等疗效。像男人一样长胡子的青蛙

在海拔700~1800米左右的峨眉半山地区,生活着一种形态颇为奇异的珍稀蛙类,学名峨眉髭蟾。因雄蛙发情期的上唇缘长有如男性胡须的锥状角质黑刺,故名髭蟾,山区习称“胡子蛙”。峨眉髭蟾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首次发现和定名的,他认定这种胡子蛙是峨眉半山特有,并专门将其划归为髭蟾属。

胡子蛙在非繁殖季节极难得见。白天多隐藏在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夜晚才出外活动觅食,捕食昆虫、蜗牛等。繁殖期时,雌蛙钻到溪水的石块下去产卵。卵块呈圆圈状,每个卵块有卵200多粒,1个多月后,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形体较大,最大全长在10厘米以上。特征是体尾交界处的背面,有一淡色的“丫”形斑。它们发育很缓慢,在水域中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峨眉髭蟾已濒于绝灭,严禁捕捉。娇小如黄蜂的小小蜂鸟蛾

峨眉半山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宝地,也是各种珍稀昆虫的天堂。有这么一种昆虫,号称昆虫世界中的“四不像”。它像蝴蝶,和蝶类一样拥有长长的口器、膨大的触角和色彩缤纷炫目的翅膀;它像蜜蜂,在夏秋时节飞舞穿梭于百花丛中,以花蜜为食,并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它又像蜂鸟,白天活动夜晚栖息,时而在花间盘旋,时而在花前疾驰。它就是蜂鸟蛾,学名小豆长喙天蛾。

由于它和蜂鸟大小相近,样子类似,连生活方式也几乎一致,因此常常被误认为蜂鸟,尤其在飞行状态下,更是连动物专家都难辨真假。但实际上蜂鸟仅分布于西半球,中国是不存在蜂鸟的。蜂鸟蛾原本也只生活在北美地区,数量极少,非常珍稀。这样一种珍贵罕有的昆虫,是怎样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峨眉半山的呢?或许,它们是被半山繁盛的百花所吸引、陶醉,心甘情愿地停留并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吧?叫声如婴儿啼哭的大鲵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种鱼不仅叫声独特、有足有尾,还能爬树。这种奇特的生物就是大鲵。大鲵是峨眉半山珍贵的两栖动物,也是我国独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被划为国家二级保护对象,严禁捕杀。大鲵一般体长60~70厘米。背面棕褐色,有无数大黑斑,腹面色泽较淡,周身皮肤润泽光滑。头宽而扁,口大,鼻孔和眼极小,无眼睑(眼皮)。身躯粗壮而扁平,尾长侧扁,四肢很短,前肢4趾,后肢5趾,趾间有微蹼,犹如婴儿的手掌,叫声似小儿啼叫,本地习称“娃娃鱼”。《本草纲目》载,大鲵肉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白嫩鲜美,味香可口。肉和胆又是良药,可治贫血、胃病、霍乱、痢疾、癫痫、痔疮、血经和小儿嗝食诸症。但由于生存环境、栖息地遭受破坏,大鲵濒于绝灭。峨眉当地民众出于慈悲心,常常从捕得大鲵的渔人手中救下其性命,并交由法师住持放生于禅院水池。峨眉半山的松鼠个头很大,有的甚至有好几斤重。它们白天在树林间自由穿行,夜间有时潜入寺庙,踏得楼板噔噔作响。半山地区的野山鸡是神话中“凤凰”的原型,高贵典雅的姿态、七彩斑斓的羽毛为七里坪增添了许多靓丽的色彩。

神奇的“黑”土地

2013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些,柔暖的阳光十分眷顾巴蜀大地。在峨眉山地,尽管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还是冬雪未消,但海拔1300米的峨眉中山区却尽显翠绿之色,春意盎然。

经历了严冬后,万物复苏,各种植物开始蓬勃生长,而动物们也开始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正是寻找和发现半山生物成长奥秘的最佳时机。

一年之计在于春。天尚未亮,七里坪的村民王大姐便早早地下地干活了。因有预约,我不得不起床跟随她来到地头。王大姐说,天气暖得早,比往年提前这么多,正好可以早点翻土,让即将来临的春雨好好地浇灌冻了一冬的地。王大姐要翻挖的地是她家的菜地,她预备了各种时令蔬菜的种子,就等着播种。

翻挖好的土地在王大姐身后渐次展开,肥厚的土壤在清晨慢慢升起的太阳照射下,散发着柔润的体温,不时有蚯蚓在土里钻进钻出。王大姐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么好的土,又从不需施化肥,她可能也不会一直守着这些地耕种。好在,现在城里人都喜欢无公害无化肥无农药的生态蔬菜,她种的菜值钱了,地也变成宝贝了,而且她的这些地已被七里坪公司圈定为有机蔬菜基地。

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克尔认为,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在峨眉半山,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搭配完美,并孕育出半山三宝:堪比阿尔卑斯山的薄荷空气、天然回甘的山泉水、经岁月沉淀而成的肥沃土壤。土地,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中国人生来便有浓厚的土地情结。即使在城市生活,也总忘不了一亩三分田的耕种之本。是啊,生命怎能离开空气、水和土地呢?

峨眉半山七里坪的土正是千百万年各种生物不断腐化沉积所形成的不含重金属的天然腐质有机酸土,呈炭黑色。由于受降水充沛、植被丰富、野生动物众多等影响,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盐基高度不饱和,使得这一大范围的土壤均呈酸性或弱酸性,非常有利于各类植物生长。在此土地上种植蔬菜水果无须施肥,其生产的粮食蔬果是当之无愧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记得那一年,七里坪度假区项目地刚刚开建,“金杯”老总带我实地了解项目规划,我跟着他边走边看,开挖的道路尚未填平,一堆堆的黑土码在路边,我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这些土是黑色的?他自豪地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些土可是宝贝,是要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在国内,这样的土也是稀缺之物,那些喜欢种植兰花等奇花异草的人才会买来培土,以确保这些挑剔的花草能够顺利成活。你看,在七里坪,掘地三尺都是宝。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方生灵,留下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养生之地。”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尽规。唤回一片闲云,亲近脚下泥土,表达的都是我们对土地深深的依恋。诚如诗人艾青的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立足于古老的大地,重新审视深厚而又静美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我们会发现,人与土地之间既神秘又开放的亲密交流与互相依存,所形成的正是生活和文化的双重体验。正所谓:“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水的秘密

我仰头,从树梢上落下一滴水,刚好滴在眼睛上。再睁开时,瞳孔从未如此干净过,清晰明亮的感觉,真好。

溪谷边,有一群行走的城里人,我看见有人拿了壶,也有人提了桶,在一处泉眼前,他们安静地排着队在等候,等待的不是别的,只为提取一泓山泉水。我问他们,再好的水,你们能带走的毕竟有限啊。他们笑着说,哪怕只有一口,也是福,就当是中了彩票吧。当然,若是每天都能喝上这样的水,该多好。

从七里坪下山返城的路上,顺手拿过放在车上的一瓶矿泉水,一口下去,感觉和平时喝的不太一样,甘甜在舌尖上回旋,丝丝冰凉的气息在喉咙处回升。同行的好友吴先生一边开着车,一边看我有些不解的表情,笑着说:“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我摇头。“这是我清晨在七里坪接的自来水,怎么样?比矿泉水好喝吧?”

七里坪度假区的李先生告诉我说,有一回他们在洪雅县开会,当地工作人员用取自七里坪的水冲泡采自半山的有机茶,茶水中那种茶叶的清香和水的干净纯洁,让参会的外地人十分惊讶,连称从来没有体验过,待再续水时,便坚持一定要用七里坪带来的水续泡茶叶。

半山七里坪的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多人的钟情与偏爱?

七里坪度假区项目部的李先生受公司之托,曾带着七里坪的水专程前往相关部门多次检测。当忐忑不安地等待几个月后,他将检测后的数据呈现给大家时,人们这才解开了七里坪神水神秘的面纱:原来,七里坪的水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到令人咂舌。尤其是锶含量,超过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的10~20倍。加之七里坪的饮用水采自天然深井,其中所富的含偏硅酸,也超过国家标准的2.5倍!根据科学界对全世界五大长寿村的调查研究结果,长寿村之所以长寿,跟当地水中锶和偏硅酸含量成正比。含量越高,则平均寿命越长。故而长期饮用七里坪的水可强壮骨骼,保健心肌,增强消化系统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预防结石,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

山谷幽幽,层峦叠嶂,花草欣欣,绿树成荫。半山七里坪就像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雨水像泪水一样多。一年四季,多情的雨季占了大半时间。春天里花香伴细雨而飞,烟笼雾罩编织出一帘幽梦。充沛的降雨润泽万物,生命在水的哺育下焕发生机:夏季里,说来就来的及时雨降温消暑,浇灌着干涸的土地;秋天的雨在秋风的吹拂下,冷冷地落在地上,洗净尘垢,还大地一片洁净;冬天的雨都融在洁白的雪水里,雨雪难分;待到春天,又是清风化雪,山泉汩汩而流。从天空到大地,从春夏到秋冬,在深黑的岩石下,在山谷的回响中,在瀑布飞流处,在潺潺小河里,在人们手捧的茶杯里,在烧过多久都无水垢的水壶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清亮透明,自由自在,令人陶醉。

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妙玉用雪水煮茶招待宝玉、黛玉、宝钗一段,当黛玉问及“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

玄武古岩炼甘露,一滴净水折射的是亿万年的地质巨变,数百万年的春风化雨,几千种珍稀林木的固本培元。它在地表之下波澜壮阔,奔腾不息,修炼成灵,变成大山的乳汁,养育万物众生。峨眉半山之水是内外水的结合,外以岷江、大渡河环绕,岷江之水来自“天门”(松潘天门阙),邛崃之水源于“天台”,大渡河之水发于神圣的藏山,紧围半山的内水曲水收气,生气源源,山高云缥缈,智水净人心。在半山七里坪,山与水不仅是仁者和智者的精神乐取,更是生命长寿的本源。

在七里坪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山上一位90多岁的老人被儿女好心接到城里养老,临终时老人最后的请求是,走不动了,回不到山上,能不能带点山上的泉水给我喝,只想再尝一口那泉水的味道。当儿女们从山上取了泉水回来,让老人喝下后,老人心满意足,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溶霜化雪渗入泥,清净怀远呈智霖。花红柳绿源头是,荡尽尘嚣有冰心。”一滴再普通不过的水,也是地球的一滴眼泪。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干净的水,会发现像七里坪这样的天然矿泉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寻找峨眉半山的人文轨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云山浩渺、鬓黛瑶妆、秀甲天下的峨眉山不仅为国人所钟情,也令一些西方人所景仰:1887年,美国人魏吉尔哈特在《西川旅行记》中第一次用英文描述峨眉风光。1925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东方学院的哲学博士费尔朴游历峨眉,随即为之倾倒。此后几年,费尔朴流连徜徉于峨眉地区,这位洋教授开始系统研究关于峨眉山的书籍。在读完清代黄绶芙、谭钟岳合著的《峨山图志》后,他被此书吸引,于是着手翻译此书。历时数年,终于完成第一本用外文系统介绍峨眉地区的专著——新版《峨山图志》(Omei Illustrated Guide Book),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发行。

费尔朴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对峨眉地区的研究“扩而充之,且可使余深体中国人之精神,更进,则其将为此精神之天才与真理发扬于西方之一助欤。”

可见,他是将峨眉山作为代表中国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来研究的,并深信峨眉文化、中华文化将有助于西方。《峨山图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伟大民族之历史,每与其山岳有密切之关系。奥林帕斯山之于希腊,昆钦景加山之于印度,关乎中国,何独不然,有五岳名山,亦有佛教圣地。”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之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相对如眉,故称峨眉焉。”

峨眉半山历来便是名士文人喜欢游历之地。汉武帝时著名隐士窦谊游览峨眉,夜里听到破竹之声而思念家乡;隋朝大历年间,药王孙思邈曾经住在峨眉半山采药炼丹,他根据峨眉山的气候条件,为当地人留下了养生治病的《三十六味药王酒》方剂,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唐朝诗人李白,怀着无比的诗情游览峨眉山,以这座仙山为素材和背景写了不少名篇,《峨眉山月歌》《听蜀僧广浚弹琴》广为传诵;宋代诗人黄庭坚、范成大足迹所至,题咏着墨,诗文流传至今;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杨慎入峨眉,也在山中行吟歌咏,不舍离去;到了清朝,四川籍的文人李调元、著名画家廖九丹、四川名士刘光第等同样流连于峨眉山色,赞美均在诗文画笔间。

到了民国年间,登临峨眉半山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文人雅士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军政要人有李宗仁、冯玉祥、蒋介石、刘文辉、邓锡侯,外国名师则有华西协合大学教授、美国人费尔朴及其夫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陈毅、钱伟长等领导人,都曾登临峨眉山,饱览山色,修身养性……

他们在山林短暂小憩后,或实现人生目标,或勾勒出经国宏略。

郭沫若先生可算是现代真正的峨眉山诗人,他的故居“绥山馆”就在二峨山下的沙湾镇。虽然他生前从未登临峨眉山,但他在诗、文里常常谈到峨眉山,今日峨眉山山门上的“天下名山”牌坊亦出自他的手迹。那首《峨眉山上的白雪》深深地表达了他对峨眉山的怀念和向往:峨眉山上的雪,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巅?那横在山腰的宿雾,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我最爱的是在月光之下,那巍峨的山岳好像要化成紫烟;还有那一望的迷离的银霭,笼罩着我那寂寞的家园。啊,那便是我的故乡,我别后已经十有五年。那山下的大渡河的流水,是滔滔不尽的诗篇。大渡河的流水浩浩荡荡,皓皓的月轮从那岸升上。东岸是一带常绿的浅山,没有西岸的峨眉那样雄壮。那渺茫的大渡河的河岸,也是我少年时爱游的地方;我站在月光下的乱石之中,要感受一片伟大的苍凉。啊,那便是我的故乡,我别后已经十有五年。在今晚的月光之下,峨眉想已化成紫烟。

翻阅历史,岁月仿佛苔痕上折射的阳光,回望的都是过往的光芒。当我再次穿行在峨眉山的山林寺庙,仿佛随处可抚摸到历史名人留在峨眉山间的种种印迹,连同他们的呼吸,都已深深地浸润在每一寸光阴里。那每一道光环都让后人心生景仰,也给峨眉山这座充满道家佛学奥妙、充满自然生态演绎玄机、充盈着无穷钟毓灵秀之气的山峦增添人性的光辉。

走近山居原住民

当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被纳入流转开发的那一天起,那些祖祖辈辈皆居于当地、依附土地生存的村民们,他们没有因失去土地而离开习惯的居所,他们和新兴产业、新来的居民们渐渐融为一体,但他们似乎又区别于一切外来的人群,他们改良创新地保存着原来的风俗习惯,他们平静乐观地面对一切生活的改变,他们自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原住民”。

在改变、融入的过程中,这些原住民的生活又构成新的旅游版图中的一部分。他们传统的农耕文化吸引着外来人的目光,总想走进他们的世界,去揭开那层遮盖仙山云霞的神秘面纱。这样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山居原住民的家。

在峨眉山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居住着一个乡16个村约1.7万多名农民。这在中国国家级景区乃至世界著名景区中都极为少见。他们承恩于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在完美的空气、土壤和水的润泽下,在广阔的动植物世界包围中,因山得福,靠山而生,子孙繁衍,代代生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在峨眉山区一些依山傍水的地方,还能看到他们的居住形态,吊脚楼便是其中一种。虽不似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那般壮观,只是零落地坐落在白云山间,但当太阳从山间冉冉升起,袅袅炊烟与云雾交融缠绵,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自然的生活图景构成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人居图,让人想起张大千画笔下的峨眉山水,此时无声胜有声。如今,这样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但其建筑精华在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度假房中又被吸纳体现;依山顺势而建,没有大开挖,采取恢复和还原的方式,架空而立,成为吊脚楼的升级现代版。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峨眉山的原住民依然部分地保持着耕种的习惯。他们在择定的土地上,整地播种,不施肥不打农药,多种作物混种,仍以镰刀、锄头为主要耕作工具,种植的农作物也大多自给自足。因外来人群对原生态食物的需求,他们也会适当地让自家的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留居的原住民普遍喜欢山间采集,采集来的自然之物既可作为食材自用,也可作为城市人稀罕的山珍出售。峨眉半山丰富的自然馈赠让原住民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春夏时节,各种各样的野菜、野果、药材以其丰富的营养和对人体而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构成了峨眉半山地区食物养生的基础。

峨眉山尊奉普贤,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原住民们普遍都有自己的信仰,他们有约定的祭祀方式和朝山习俗,逢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会进庙上香,点灯祈福。家里不论大事小事他们也会烧香拜佛祈愿平安顺遂。尤其是农历正月十五的供灯法会,已成为峨眉山重大的佛教盛会,当地的原住民更是不会错过这样的盛事。当万盏圣灯齐明时,也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灯。

山居原住民的婚丧嫁娶也充满了原乡特色,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丧嫁娶也与时俱进地悄然演变,但其浓浓的川西精髓却依然还在。峨眉半山七里坪村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在讲述这部分习俗时十分详细地作了本色呈现。

尤其是婚嫁,他们说,一般来讲,当地从迎娶新嫁娘算起得操办三到四天:第一天开始筹建酒席班子,首先是选定知客士,由知客士代表主人全权统筹整个婚礼。当地左乡右邻都会积极帮忙,一家的喜事就是大家的喜事,帮着搭灶台、提供桌椅板凳、杀猪杀鸡、请乐队……第二天正式迎亲,只是迎亲的唢呐队被时下的流行乐队所代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晚上放映的坝坝电影变成了如今的演出晚会。

自古流传下来的彩礼也自然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转一响”。新娘接到婆家后,拜堂成亲,婆家点燃花炮礼花以示庆贺。新婚第一夜被称为花夜,新郎官得粘花拴红戴帽子穿新鞋,这个过程,知客士还会配合吟诵祝福的话,戴帽子时会唱道:“一顶儒冠色色新,周公制帽到如今。新郎今晚加冠后,子孙后代中翰林。”拴红时会唱道:“一匹红丈二尺长,今晚拿来贺新郎。左缠三转得贵子,右缠三转状员郎。”穿鞋时会唱道:“鞋袜一双像鸳鸯,拿在手中贺新郎。左脚穿起踏州府,右脚穿起进朝堂。”

新房的布置、婚床的铺法都有讲究,铺床的人也必是当地夫妻健全家庭和睦之人。新床上必得放一些花生、桂圆、莲子,寓意不言自明。老辈人还是会放上避邪的火盆。闹洞房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婚宴的场面是最热闹的,通常的八仙桌、九大碗、坝坝宴依然保存至今,只是红事的九大碗和白事的九大碗多少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配菜时,结婚可用笋子,生子就万不可用笋子,修房子办丧事可用笋子,但修房子就一定不能上烧菜,寓意也不言自明。

婚礼第三天新娘回门,坝坝宴照常进行。第四天小夫妻回来谢客发谢帖,帮忙的邻人带着自己的锅碗瓢盆回家,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式谢幕。

这些传统的习俗,有新有旧,有些老调老曲渐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在老辈人传给了小辈,尚未失传。在峨眉山区,因着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双遗”之地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总有些博大精深的历史值得不断探索,总有些深邃而又神秘的古老传说和轶闻旧事值得玩味,这也不失为半山之地的又一道人文风景。

第二章 神奇的“双遗”之佑

在峨眉半山,开启一段净心之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随缘而行。

云雾缭绕,风雨仍存,

峨眉求索之路其实是心的试练。

追寻佛光的踪迹,最终让佛光在心中绽放。

你是那个有缘人吗

每个前往峨眉半山七里坪的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是个有缘人,能在半山看到远处的金顶,能看见普贤真身的佛光耀世。我也一样,每每上山,总是惴惴地期待着这样的机会。如果说金顶佛光为峨眉十景之最,而今新十景中半山观金顶更值得期盼。

每次去半山,我总抱着强烈的愿望朝金顶的方向仰望,许是去的次数多了,有那么几次,冥冥之中佛光若隐若现,在佛照心灵的霎时,内心仿佛真的与远方的十面普贤悄悄地有了默语。

据常住半山上的人说,七里坪的大部分区域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都能看到峨眉山金顶与四方十面普贤金佛,而且在半山住宅区任何一个房间都可感知金顶普贤菩萨的方位,有些房间甚而能推窗即见佛,这对于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来说,既是面佛的最佳地点,也是一个心灵的寓所。

七里坪距峨眉金顶直线距离10公里,若观金项,须天气晴好时,阳光充足,目力所及,视线开阔无阻。选一个小小的平台,抛开各种杂念,将脑子放空,让你的心静下来,再静下来。只有当我们把眼前景物视为有生命力时,佛才会在眼前,自远处高山驾莲台而来,化金身而现。佛缘才会自半山突显出来,成为能触及灵魂的色彩斑斓的影像。它就像一个镶着金边的幽远世界,既明朗空旷,又深不可测。

辜鸿铭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物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在半山七里坪,过的就是一种心灵的生活,寻找的也是一个心灵的归宿。那一回,我在短暂的一刻中,感觉周围弥漫着一种充足的气场,它将生灵万物都笼护于其朗朗光泽中,安静、沉迷、无所思无所想。心底只有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论及圆满的心灵时,影响巨大的禅宗高僧百丈怀海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再次想到古老的《周易》中“阳主阴从”的原理:万事万物都有其主体性,也就是“阳”,而“阴”是各种各样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唯有“阳主阴从”,“阳”不断获得肯定,“阴”不断被“阳”所用,方是事物传播衍生过程中的正道。

天地有阴阳,人间有男女,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天地相荡,阴阳相摩,原生本性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川游历中感悟天地之大美,向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乐,或者追求渔翁江湖之乐,樵叟山林之乐,甚至进入虚玄恬淡、静悟参禅的道佛纯心之乐,都是自然其间、乐在其中的生活境界。

有人正言,若想得普贤之佑,必先让自己干净;若想观日出金顶,必先让自己安静。

如今,高压下的城市人群,心烦气躁,诸事纠结,生意、金钱、疾病、家事纷争,无一不左右着人的神经和大脑。“魔由心生”,要懂得如何驾驭自己的心,必先消灭心魔,使之清明澄澈。让自己常怀“四心”,即菩提心、宽恕心、知足心和感恩心。这才是普贤所想要告诫众生的养心真经。

无论是在浩如烟海、重峦叠嶂的林中,还是迂回曲折的溪谷栈道;无论是在大尺度落地采风窗前,还是在清池泉水树林环抱的休闲养生公园;无论是无所事事地放空发呆,还是在漫不经心地闲逛品茗,一个人只要真正懂得了“乐”,那么他就已和光同尘,置身于天地的无限性之中,实现了生命自身的解放,尽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完成生命自身的超越和感恩。

半山七里的风水密码

随着门卡的轻响,轻轻地推开房门,放下行李,不用插卡开灯,径直走到窗前,拉开碎花的窗帘,打开通往露台的落地窗,通透的门和窗开始了室内空气的对流,屋子里是我熟悉的气息,无论哪个季节到来,永远是清新的爽爽的感觉。习惯地往床上一躺,松软舒适的床上卧具是所有我在山区度假中最喜欢的,在多云多雾又多雨的半山七里坪,最令我惊讶的便是,屋子里从无霉味,干爽的被褥像是随时都敞开它温暖的怀抱,每个拥被而眠的夜晚,睡梦总是那么香甜。

无论海边度假还是山居度假,最令人烦恼的便是始终解决不好的室内潮湿,而在海拔1300米的半山七里坪,为何却完全不同?难道这也是冥冥中承恩于菩萨的保佑?还是真应了风水学家的言说,这座被山环水抱、层层护卫的半山台地,山北水南,是为世上少有的阳山之一?

从古老的《周易》中,我读到一个“阳主阴从”的原理:万事万物都有其主体性,也就是“阳”,而“阴”是各种各样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只有“阳主阴从”,“阳”不断获得肯定,“阴”不断被“阳”所用,方是事物流衍过程中的正道。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西周时期就有西南方位吉利的思想。四川大学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认为,只有成都平原西部的山脉,最符合中国理想的风水格局。四川大风水格局以龙门山为靠山,山后有三条龙脉形成少祖山,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以巴颜喀拉山为祖山。秦岭和云贵高原分别形成青龙、白虎,巫山山脉为四川的案山。山的两大功用是向吉祥之地传递生气和藏风。生气传递山脉形状,即龙脉,藏风取决于环绕的四神砂。水的功用主要是有助于生气在风水穴中聚止。在山、水、方位的协调下,大地经络活体形成风水穴位。

风水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精华所在,它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派生出了“天人感应”和“地人感应”思想,在古代,“风水”的幽灵游荡在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莫不趋之若鹜。

这让我想起《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诗意栖居:“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莫不就是峨眉半山桃花源版的现时重现?

每每盛夏来临,半山七里坪天高地阔,万物竞发,阳气上升,充盈着每处屋宇与树梢。一群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大师便会来到半山,晨起月落,吐故纳新,广采山中之阳,以补体内之虚。他们会在山中待上2到3个月,让身体在天形、地势、气候、阳光乃至风与水的洗礼后,直至天凉秋降,饱满地回到山下,做该做又想做的事。中医火神派传人赵君先生便在半山七里坪有自己的半部居,从城市里的半部居到半山的半部居,赵君先生定是领悟到了半字人生的真正寓意。他说,半山七里,之所以阳气充分,是为养生修身的福地,不仅仅是因为有阳光的普照,事实上有阳光的地方多了,未必都是养生之地。半山七里坪凝聚了天地经纬中的灵气,又蕴藏着丰富饱满的地气,半山的地形护卫穴区,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串,构成风水罗城的乾-坤格局,这样理想的风水,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山势成龙土亦温,茂林修竹木盘根。灵源奇石天然巧,吐气兴云看晓昏。”半山之地在昆仑龙脉的延伸之穴,同时位于峨眉、瓦屋之间,神护佛佑,绝世宝地。走在半山七里坪,眼前无论是自然的山水,抑或建筑结构,还是居住者的心理,从居住群体、建筑空间、风情街区到山镇一体,都构成了半山层层空间和无限递进的山川门阙和风水扬起。房屋院落的东南西北四方与“四象”相配,又与四季相依,自然形成封闭合围格局,多进的庭院加强了封闭的层次,从半山回归自然,佛佑众生,道行天下,半山之吉!

取道成都出发,向西南的半山七里坪而去,可取修心养生之密码。

“圣灯”谜中谜

在峨眉半山,有时在寂静无风的夜晚、林间或山谷,会出现许多奇怪的光点,如节日燃放的焰火,又似暗夜里星星点点的渔灯,现代人有目睹此情景的,把这种情形说成是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些光点就是外星人的眼睛。也有人说那是有的人家走丢了小孩,正打着灯笼找孩子……而更多的人则愿意相信,那是“万盏明灯照普贤”。

某日饭间,一位在半山行游的现代“侠客”朋友很诡秘地说,遇月隐之夜,山下黑沉沉的幽岩间,会突然涌出十到数百点荧光。荧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忽明忽暗,忽东忽西,或近或远,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古人将其看成是过路的神灵或仙佛手提灯笼穿行在天地之间,现代人口口相传叫它“圣灯”,又称佛灯或神灯。据记载及目击者描述,“圣灯”的颜色有白、青、蓝、绿等,很像天上的星星,只不过从山上看去,光芒主要在山下,高度很低,忽明忽暗,闪烁离合。千百年来,除了峨眉半山,在中国庐山、青城山等地,也一直流传着“圣灯”之说。神奇的“圣灯”似乎从来就是悬而未解的千古疑谜。

关于“圣灯”,早在古代人的诗句中便有记录。只不过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闪烁变幻,常人不易看到,使其比“佛光”更显得神秘莫测。“莽莽空中稍稍灯,坐看迷雾变澄清。须知火尽灯无尽,一夜栏别说问僧。”这是唐武宗年间工部尚书薛能对峨眉半山佛灯的描述;“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这是明代王守仁对庐山文殊台佛灯的记载。“金顶佛光”也许看到的人不少,它是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人体在高空云雾上形成的投影和反射光、折射光的彩色光环。然而深夜里那星星点点的“光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峨眉半山问及许多人“圣灯”的由来,各种传说更是神乎其神。有的说这是普贤菩萨化现之光,只有不断地向菩萨虔诚地祷告,功深心诚之时,才能看到“圣灯”;有的说这是山谷下埋藏的金佛像闪烁的祥光;有在庐山文殊台亲眼看到“圣灯”的人说,他认为“圣灯”是月光照射在山谷里的潮湿云雾上产生的反射光、折射光的光点。由于月光在通过空气传播时遇到了高于空气密度的第二种媒质──潮湿的云雾,因而具备了产生反射和折射的物理条件,“圣灯”才短暂出现。这种看法有些道理,然而为什么在其他山区很难看到这种云雾上月光反射、折射的现象呢?似乎仍无法自圆其说。在对“圣灯”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认为它很可能是山下灯光的折射,还有人认为是星光在水中的反射,也有人说是一种大萤火虫在飞舞,更有山中蕴藏镭或金等可发荧光的矿石的推测。然而最普遍的解释是磷火说。认为佛灯即民间所说“鬼火”,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动物的骨骼或含磷地层中所含的磷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产生磷化氢和四氧化二磷气体。它们在空气中极易自燃,因比空气轻而随风飘动,故有闪烁离合的景象。由于磷化氢燃烧时发光不强,所以必须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看到。但研究者认为,“磷火说”漏洞也很多。一是磷火多贴着地面缓缓游动,不可能飘得很高,更不会“高者天半”或“有从云出者”;二是磷火的光很弱,庐山文殊台和青城山神灯亭的海拔皆在千米以上,峨眉山金顶海拔超过3000米,不可能看得那么清楚。

1983年,有一支科学考察队发现了“圣灯”,为了弄清发光的原因,把发光区的土壤、枝叶和不发光区的土壤、枝叶采样化验,结果发现在栗子树、苦槠树和枫香树等枝叶上,寄生着一种叫密环菌的物质,这种带有密环菌的枝叶含水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即能发光,干燥后光亮消失;含水量越高,光的强度越亮。这种枝叶之所以能在夜空中光亮闪烁,就是因为密环菌遇到雨水和氧气摩擦作用而造成的。

假如在庐山、峨眉半山、青城山等出现“圣灯”现象的山区,能证实也有含密环菌的枝叶存在,那么,“圣灯”之谜可谓真相大白了。可惜,迄今无人完成这一化验工作,因而名山“圣灯”依然仍是未解之谜。

打开天窗就拜佛

翻阅《峨眉山志》等资料,读到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足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回头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象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供奉普贤。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后世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此传说,历代修建寺庙时均以普贤菩萨为中心,从而使峨眉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贤,梵语称“邲输跋陀”,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普贤协助释迦佛弘扬佛法,且遍身十方,与释迦牟尼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峨眉山金顶的十方普贤金像高48米,山高佛为峰,须晴日,金顶天下,佛光普照。诗文载:孝亲尊师,地藏于心。慈悲众生,观音之愿;聪慧辨识,文殊之智;大德圆满,普贤之果。从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到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源流出佛教的最高境界。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峨眉之秀,本质在于佛门的内秀,文质相应,花落莲成。峨眉禅意,空灵无限,半山之间,万象意漫。

佛之地,便是福之地。于半山七里坪的山中仙城,打开天窗拜拜佛,将成为稀世唯一的可能。在家里拜佛,在窗前观佛,日夜受佛祖庇佑。尤其当人造500亩的半山湖泊建成后,湖光之上看佛光,果岭之上观金顶,又是一种何等珍贵的境界。

中国人有一种深切的山水情怀,喜欢看到山水在自己的身边萦绕。这种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今它在峨眉半山,尤其是七里坪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河沙含识悟真如,万类有情登彼岸。”生命的顿悟,人生的升华,涤荡心胸,慈悲为怀,从此岸达至彼岸。

而“世外桃源”的理想追求,也在恬淡抒情、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的传承中留下痕迹。

无社会喧嚣,唯有自然天籁,是为静界;

无城市污染,唯有天然生态,是为净界;

无心头琐事,唯有闲云野鹤,是为境界。

探寻佛光之谜

每次去峨眉半山,总听人说到一个神奇的现象: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对面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这就是峨眉金顶令人称奇的“佛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闲居半山的日子,我开始对佛光着迷,总想有一日能与它撞个正着,那便是今生的福气了。《华严经》上言,有一光明山,乃普贤住地,常常给三千弟子说法。此山昼有“佛光”,夜有“圣灯”,一片光明。《杂花径》上亦称,普贤曾显相于峨眉山中,化度众生,密引世人。普贤乃阿弥陀佛的第八太子,在神台上与释迦、文殊合称“华严三圣”。他妙像庄严,坐骑白象,身披袈裟,手执如意,头戴五佛金冠,形态空灵慈祥。

我想,佛教宗派众多,神佛颇多,可这峨眉山偏偏有着自己的特色呢,它的七十八座庙宇中全部供奉着普贤。虽然,普贤只是释迦牟尼的随侍菩萨,但他那坚韧不拔地将佛门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的精神和超度众生的德量,深受教徒们爱戴。于是我找来佛书佛经,过去觉得无边深远的故事不再晦涩难懂,心也跟着那些轮回与普度的故事颤颤悠悠。于是更加执着地相信,一定有佛光显灵的时候出现。

谚云:“朝看西午看东。”看神奇的佛光,最佳时间是下午2点至5点,最佳地点是曙光台、舍身岩。有几次,当我伫立于半山某个山头,或者行至途中某个开阔的地方,会神经质地突然转身,朝着金顶方向望去。有时眼前会出现一种幻觉,仿佛普贤骑白象而来,神采飞扬,一时金光闪闪,灼烫得我热血沸腾,心内也已三叩九拜,待回过神方觉十分荒唐。但那些依山取势,或筑于危岩险崖,或耸于峻岭高峰,或架于溪壑幽谷,或隐于翠林松柏之中的梵宇琳宫更加清晰地呈现脑中,让我感动,时时萦怀!唯有那神奇的佛光始终不曾有丁点的显露,更觉其千年难遇,神秘难觅。不是说,峨眉佛光每月均有出现,夏天初冬出现的次数最多,最多时全年可达100次左右么?

佛光因色调、形状、大小的不同,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光,如水光、辟支光、童子光、金桥、清现、反现、大现、小现等等。佛光,佛家说是普贤菩萨向凡夫俗子显露真容,随缘应化,故又称“光相”。

实际上,佛光是一种关于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作用而形成。云层上有时会出现绚丽多彩的光环,光环中心出现的人影,是在阳光下的投影,每人眼中见到的光环,只能映出自己的身影,互不干扰,这就是所谓奇妙的“佛光”。当然,这种难得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不知陶醉了多少人,可我终究没有福分见到它啊!但我想,佛性人人有之,无论你去不去峨眉半山,佛光都会关照你的,只要存有善根,还怕见不着此异象么?!你一定有机会的。

生生不息的生命晨钟

有一首老歌,叫《南屏晚钟》,虽然唱的是西湖南岸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但每次在峨眉半山停留时,耳边总会响起费玉清那抒情悠扬的歌声: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只看到那树摇风。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说到对佛教的信仰,听住在峨眉半山的老人介绍,过去峨眉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信佛的很多,每月初一、十五(农历)便结伴入寺,烧香拜佛。即使平日不做佛事,或对佛半信半疑的老年妇女,一遇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时,也会急时抱佛足,入庙敬香,礼拜菩萨,祈求消灾免祸。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或除夕之夜,大多数人家都要为死去的父母烧钱化纸。若父母亡故,一般都要请和尚念经,为其超度。大富人家,还要请来众多和尚做道场,使亡灵远离“三涂”,求得善果。“阿弥陀佛”成了当地人的习惯用语。人们在相见或分别时,总爱说“阿弥陀佛”以示祝福。遇到别人有难时,也爱说:“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有难时,也会幸灾乐祸地说:“阿弥陀佛,报应。”有的人家遇困难或遇灾害,会入寺向菩萨许愿,祈求免灾。

峨眉山寺庙众多,每日定时敲钟击鼓,峨眉山区的原住民对寺庙的晨钟暮鼓,颇有感情,这几乎成了他们生活规律的报时钟。每当寺里敲响晨钟,山民们便穿衣起床;中午,寺里敲响云板,在田地里耕作的农民,便收工回家吃午饭;晚上,僧人念经击鼓时,山民们便回家休息。晨钟暮鼓,日升月落,时间就在钟声和鼓声中似水流年,岁月也在这钟声和鼓声中来去匆匆。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听着钟声长大,听着钟声安然离开。在他们年轻时,若是外出他乡,没有听到晨钟暮鼓,便会若有所失,内心怅然。山区人自幼听惯了晨钟暮鼓,这便是他们生活中最悦耳的天籁,亲切贴心。在这样的晨钟暮鼓中,更寄托着山居村民们内心的虔诚和愿望。

探秘敲钟击鼓的来由才知,与寺庙敲钟击鼓以示集众参禅的寺规性质不同的是,在古代,敲钟击鼓是一种报时的方式。古代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等)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但鼓声传播范围有限,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并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暮鼓先河。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暮来击鼓,自此不绝。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各有规定。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汉魏时期则兴晨鼓暮钟。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

唐朝李咸诗《山中》有句:“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清晨和日落,几番听音,我也从鼓声中感知一种默默的牵念和深情,或是久未联系的故人,或是相交多年的友人,又或是远在他乡的亲人……我本凡人,心存七情六欲,到得峨眉山寺,点一炷香敬天敬地;再点一炷香,敬神敬祖;点上第三炷香,敬亲敬友。思古抚今,岁岁年年,坐看云起云落,花谢花开,听晨钟暮鼓,呼吸便是梵唱,心跳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庙宇,无处不是宁静……

藏在细节中的符

游走峨眉半山,深入七里坪那12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有意无意间你会发现,千秋雨露滋润之下,这一方台地承袭着“双遗”之佑和最好的自然资源遗产,自成一个神秘的气场,而无处不在的文化遗产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无时无处不在传递道佛之音。有人问,这里是谁家的道场?我以为,它既是道家“第七洞天”的延续,也是普贤道场的铺展,更是当下人们心中的福地和圣地。

在明代以前,这里道佛并存,到了唐代,二教曾一度势力相当。明清以来,道教逐渐式微,佛教依然鼎盛。可是道教在山中影响,并未完全消失,甚至有的地方仍保存遗风,许多道家遗迹,至今景物依然。道家的思想也在影响着后人的观念和行事。

但在当地,人们更加尊崇的仍然是普贤金身,这大约与佛教文化影响更加深远有关。当地人无论信佛与否,对寺里菩萨都是敬重无比,有时还会把一些美好的事物,乃至自然景象都与菩萨联系起来。如山中有一种野菜,鲜嫩可口,平时无人采食,饥馑之年,便采以充饥,于是人们便取名“普贤菜”,笃定是普贤为普度众生而恩惠及人。山中还有一种苔类植物,长于岩壁或枯树之上,因能治病,不需花钱即可采到,人们便叫它“普贤钱”;还有一种能治肾炎、水肿、血尿的草药,随处可拾,人们便叫它“观音莲”;山中还有一种结晶石子,“形六棱,锐首,色莹白明彻,日隙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由于是种稀有石材,人们称它“普贤石”或“菩萨石”。

更有山中盛放的各色杜鹃花,佛家称其为“桫椤”,民间管它叫“佛花”,有诗句赞道:“桫椤本是佛前花,开遍峨山灿若霞。不信佛身常住世,见花如见佛无差。”在半山七里坪度假区,见得最多的就是品种繁多、体态万千又芬芳沁人的杜鹃花了。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在与七里村的黄书记聊天时,他说,当地有很多传说都跟普贤有关,或者和佛教尊崇的象征物有关。比如,传说很多年前在村里一个叫池坪的地方,有一个很深的水池,长年水满,村里人就围池搞种植。有一天,有人半夜起来解手,突然看见水池中浮起一朵金莲,像是花仙子踩着莲花翩翩起舞,转瞬便消失不见。莲是佛花,翻读佛经书籍时,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的。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在新建的七里坪度假区曹溪栈道,也有一处亭台取名莲花亭,犹记得上书楹联:“并蒂莲中寓真情,三生石上有前因。”甚是喜欢。

同样,在七里坪度假区温泉会所门前还有一处象征人们尊崇普贤的景观,那就是以几头金色大象为主题的雕塑,你看到后可千万别以为是到了泰国。普贤菩萨的坐骑是一头六牙白象,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在峨眉半山,无处不在的普贤之尊,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无处不在的佛光之佑,都化作一个个有形的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第三章 绝世的避暑天堂

在半山,找回失去已久的清凉。

清凉是古老的一段记忆,浓妆淡抹在脑海的深处,也许是一缕清风,也许是一杯新茶,也许是一丝微笑,就那么的忘不了了。其实人和自然大小周天的润和,身心安于当下,所处之地便是一片清凉。

半山净时光 七里静生活

有人问:什么是净土?净土是一块清净、安乐的土地,净土不一定在遥远的世界,净土就在你的周遭。我想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有净土,只要你愿意去寻找。

曾几何时,我们选择将征服自然的人工智慧作为发展的唯一标准,并津津乐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许多人逐渐与自然剥离,他们拥挤在喧嚣的城市,无论是居住还是生存的目标都是“钢筋森林”。巨大的生活与精神压力让人的生理能量急剧萎缩,在远离自然的都市,人的自然性被其社会角色所彻底压制。在这种状态下,焦虑与烦躁占据我们的大脑与内心,到哪里去寻找平静的时光与干净的生活?

这世间有高山、有河流、有海洋。高山有它的巍峨气势,河流有它的曲折蜿蜒,海洋有它的壮阔无边。回归自然,欣赏山河大地的高低曲折,奇特景致,就会觉得大自然奇妙无比,而这世界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方净土就应该超然于这样的物外。

半山七里坪,撷天地之灵气,孕育了世间万种精华,自古以来便是修身养性,回归自然的人文之山。早在五千年前,华夏之祖轩辕黄帝就两次来峨眉山问道。一千多年前,天真皇人在此论道,道教开始勃兴于峨眉山;一千九百年前,当一位修行者在峨眉山修建了岷江流域的第一座禅院后,峨眉山便成为岷江流域的佛教发源地,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直到今天,峨眉山的血脉里仍然流淌着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三教并存的生命哲理和生活智慧。这是巴蜀文化地赐予人们的永世的精神净土……

曾听:“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又听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细细思之,感慨良多。双方各执一词,但菩提究竟有树还是无树,我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是否还保有一方净土。心干净了,时光也会变得安静而从容。特别欣赏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焐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和淡然面对人生的高尚品格便是人生的至高追求了。

然而,人终究是自然的动物。现实的巨大压力之前,重拾自然的生活方式,重建身心与自然的一致性,是缓解压力、提升生存品质的最佳选择。峨眉半山的山居是一股与心灵呼应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自然的降温避暑,更是世人在匆忙都市人生之外一个安静的空间。从迷失中找回自我,从灰暗中触摸绿色。漫山遍野的山花,清澈的泉水,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无与伦比的空气和负氧离子,郁郁葱葱的山谷,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身处如此净地,每个人都会感到血脉中渗透的滋养和熨帖,这是自然给予的澄澈宁静。我们更会听见空谷的呼唤,这种呼唤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与天地的共振。不由想起《幽窗小记》中的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诸葛武侯在《诫子书》中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喧嚣的尘世中,能寻得这样一方净土,能保留这样一段净时光静生活,才能向外看得更远,向内寻得更深。

寻找理想的居所,是地球上每一个物种共同的自然天性。当我们不再一生一世居囿于一个固定场所,而是像候鸟一样从南到北,随季节迁徙,寻找的正是人类最初的梦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把门打开

好友从北美的加拿大游学归来,带回好多北美的生活气息,都贴在她的博客世界里,那是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她眼中的北美森林。她说,她住的公寓在温哥华闹市区,相隔不到一百米有一座不起眼的公园,但走进去之后,视线所及,都是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倒伏的巨大树干和树根到处都是,除了开辟出来的小道,根本无法进入其中。“凌乱的巨大根须,任由它们在黝黑的土中沉沦和融化。另一边的一些池塘,则有一群海鸥和野鸭每天在这里觅食,热闹喧嚣,恬适自然。松鼠会在人经过的时候从树上爬下来,站在路中间可爱地捧着双手,仿佛在向人讨要食物。有些时候,还会顺着裤管爬到人身上,眼巴巴地望着你。一直纳闷这些百年大树为何能和人共生在闹市,带着他们成百上千的年轮……”好友说,像这样多得不可计数的原始森林就像他们日常生活的家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只要把门打开,就能呼吸到森林的气息,就能听到自然清新的天籁。

这让我妒忌了。伴随城市的不断进步,我们生活的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人居空间却越来越小,多少美丽的田野变成了开发区,多少楼群每天都在拔地而起。汽车尾气充斥着我们的呼吸道,目不暇接的各种招贴、广告,对林林总总产品极尽其溢美之词的推波助澜,拥堵的车流和难以平和的情绪,各种指标的考核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即使给所居住的小区增添小桥流水、栽种绿树绿草,即使让喷泉在灯光闪烁下呈现晶莹的水花,即使让家家户户的阳台通往游泳池,即使让房前屋后保存自留空间,即使把装潢弄得更加富丽堂皇……

且不说这都是比照人心的理想投机取巧开辟,单就其成本,已经令多少人不可企及,那都是需要金钱的累积和岁月的拼搏,怎是普通人靠薪酬就敢想敢有的?而且,只要没能逃离城市的界限,囿居于人类自己营造的钢筋水泥的楼宇之中,到哪里去满足推窗就是几百年森林老树的奢望!城市里百年古树即使还有所保留,也逐渐稀少,或许需要点击搜寻才能找到。

好友关于北美森林的衷心赞美,让我等羡慕之余内心起了波澜。他们是如何将这样的城市森林理念传承下来,又是如何做到了不遗余力的保护?

于是更加想念那些零零碎碎住在峨眉半山的日子。峨眉半山的森林也是累积了千年的精华,默默地传递着时空与亘古的传说。那些老人般沧桑的年轮,每一道年轮里都埋藏着一个大地变迁生物进化的故事。这些年在峨眉半山那个叫七里坪的地方,我更是找到了一种在城市边缘最接地气的生活,多少去过、待过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悟。随着度假区的层层深入和延伸式的开发,对森林的保护却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于是,便有了森林中的小屋,小屋外的森林。为了不破坏固有的生命轨迹,所有的规划都可以让路。

无论是清晨还是日落,你站在窗前,就能闻到森林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静谧,耳畔是低低的虫鸣。把门打开,风景入画,画在眼前,人在画中。那些已经拥有一方物业且入住的聪明人,他们已经率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时光交与那个宁静的空间,让后半生的血脉在山清水明的半山流淌得更舒畅,更干净。适中的海拔高度,高于90%的森林覆盖率,漫步在林荫之间,呼吸着高达60000~280000个/cm的长寿因子——负氧离子。享受夏季24℃气温的清凉,让人心旷神怡!

完美度假 一天零一夜

2013年3月。清晨8点,伴着晨起的初阳,开车从成都出发。上成乐高速,一个半小时后与乐山朋友会合,享用午宴。餐后上山,不过半小时……当汽车驶进半山七里坪的霎时,已经有居民入住的几个度假村落,三三两两的游人和业主,不远处建成的一期逾万平方米、灰瓦白墙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风情小镇七里坪……这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建筑和景观错落地呈现面前,让我一时眼花缭乱。

2008年第一次上山,只能暂居农家小院。第二年上山,入住四星级华生国际酒店。第三年上山,当我从宿雾温泉度假酒店前台拿到公寓套房门卡时,便意味着此刻才算真正住进七里坪的度假房了!设施齐备宾至如归的温泉度假酒店早在2010年7月便开门迎客,其采取的三亚运营模式已开始令投资者获取回报。2012年我再陪朋友上山,除了宿雾度假酒店,新开业的四合院式温泉度假酒店B区也已正式入驻。2012年冬,当我带着友人住进顶级独栋别墅区时,那温馨体贴、细致周到的希尔顿管家式服务,真是贴心!独栋别墅的魅力尽可心领神会。

凉爽宜人的下午,我在度假项目地四处巡游,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打望,手中的相机从未曾停止过拍摄。此时的七里坪度假生活,已可以满足人们从早到晚多样的需求:或登临茶山采茶,或河边小憩戏水,或溪谷漫步栈道,或回到田间“采菊东篱下”……喜欢运动的话,或租辆山地自行车沿山而行,或在拓展营地,攀岩、射击,玩把勇敢者的游戏,或运动场馆打门球、乒乓球、网球……让运动充分激活你的机体。半山风情小镇板块位于七里坪南区,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酒吧区、文化购物区、餐饮区、客栈区。已于2011年5月投入使用。

傍晚时分,温泉度假酒店备有鲜美可口、原汁原味的农家宴,木桌木椅透着木香,桌上饭菜融合了山水阳光之清凉,淳朴的山里妹子献上殷勤的微笑和服务,如暗香暖心。天渐黑,橘黄色的灯光点亮七里坪之夜,美好的夜生活从掌灯时分开始揭开序幕。如果你喜欢更温馨的餐饮,温泉会所阳光餐厅明亮的大厅和四面环景的包房,还有露台上的天然植景,无不将你带入另一个纯美的忘我境地。一边品着山里的高粱美酒,一边吃着山里自产的蔬菜野果,听耳语清风、忘身外之事,碗里盛的嘴里咀嚼的都是舒心的满足和幸福。

借着傍晚的余晖,沿溪谷栈道散步实在是最惬意的选择。闻弹琴蛙叮叮咚咚,此起彼伏,奏响半山小夜曲;又见漫山野花芳菲,花姿纷呈,轻吟诗情画意;茂密的植被输送着清新无比的空气,荡涤心胸,山上山下两重天。对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稀缺而又弥足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从来不吝啬溢美之词。这里常年保持着人体最舒适的16℃~24℃的气温和比城区高出400倍的富集的负氧离子,使其“薄荷空气”的美名四处传扬。尤其当城里酷暑难耐之季,七里坪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不可比拟的气候条件优势。

半山温泉运动会所和半山风情小镇为留下来的游客和业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真正实现“白天山地休闲运动,夜晚小镇风情体验”和“夏季休闲避暑,冬季温泉赏雪”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模式。这一切,五年前听起来还遥不可及,五年后已全部变成现实。

夜里,在温馨的温泉汤池泡却一身的疲惫,从肌肤的每一个毛孔到筋骨的每一处都得以舒展,从精神到内心都得以完全放松。那一刻,听着松涛阵阵如丝竹,看山影起伏若海浪,我只想说一句,这一切你都可以有,只要你愿意。

是夜,回到温泉度假酒店,在山色环抱中拥被而眠。公寓小屋如诺亚方舟,载着你从现实的此岸驶向梦想的彼岸。

有人说,人生赏心悦事莫过于以下情形: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林间踏雪寻梅;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迎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在七里坪度假区,这一切,都不再是梦;这一切,你都能轻松获取。

迷失在那一抹清凉

从冬到夏,忙忙碌碌的都市生活,有一阵儿没去七里坪了。她就像闯入我梦里的“海市蜃楼”,忽而若隐若现,忽而又仿佛触手可及。

记得2009年的那一次重访,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个画面永远定格。那只是清晨时分的一个动作,却让我一生都不能忘怀。

依然是驱车走成乐高速,转道乐峨高速,从零公里处分道向右进山。刚一进山,陡然而至的那分清凉,以及冰清玉洁般的空气中时而飘过的一缕香甜气息,提醒我这是与都市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切都是记忆中错过已久的味道,勾连的正是一段已经挥之不去的情结。

半小时后落脚七里坪,已是午后时分。那天,刚刚开业20天的准四星级七里坪华生国际酒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我们的入住。作为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月6日,一场高规格的“中国旅游胜地度假生活高峰论坛”就在这里盛大举行,酒店迎来许多远道而至的专家学者及贵宾。占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拥有豪华套房、行政套房、商务套房、标准客房共170余套的华生国际酒店的落成,提前在七里坪华丽亮相。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建的工地,来此休闲旅游避暑的人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当地的农家乐。之后不久,在建中的度假房和星级酒店陆续完工,迅速成为无数避暑半山七里坪的人们追逐的心灵栖居。

在丽江,最容易让人迷失的是声色酒吧,在半山七里坪,又会是什么呢?无疑则是那一抹萦之绕之的清凉。每回上山,在七里坪已经待了一年多的李先生总忘不了提醒我多带外衣。平均海拔1300米的半山七里坪,浓郁的森林植被像一道屏障隔离了俗世的喧嚣,清泉汩汩,鸟鸣天籁,水润青山,惠风和畅。尤其是一早一晚,可谓凝聚了峨眉清凉气候全部精华。身旁是从重庆赶来度假的黄老先生夫妇,看着他们洗却炎炎山城火炉所有的酷热,脸上带着无比的满足和欣喜,我不由得感慨:又是一对注定将与七里坪缘结后半生的人啊!

傍晚时分,推开客房偌大的落地玻璃窗,浓郁的黛色山林泼墨而成一幅山林画,天然地悬挂窗前,5月的凉风吹拂着脸庞和发丝,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顿时有点迷蒙。抬手关窗,拥被入眠,一夜无声。

次日清晨,早早爬起,再度推开窗户。没想到就是这一个推窗的动作,让我的心怦怦直跳。眼前呈现的画布般的景致,瞬间秒杀了我的神经。昨日傍晚时分的慵懒和倦怠无影无踪,此时大脑无比清醒的我,再也挪不动半点脚步。我固执地守着晨雾渐渐散去,露出七里坪山地无边的翠华魅影,然后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刀片山棵棵矗立的青松,密密地排列成矩形队阵,树叶交织,轻轻拍打出沙沙的琴韵,又似海边击节的涛声。而那一抹沁人心脾的清凉,穿透的不只是肌肤,还有身体的每个细微的毛孔,一点点地洗净你的五脏六腑,还有在城市里堆积起来的油脂。我忍不住闭上眼睛,只用刻在脑子的那份感觉,品吸着,存留着,不想遗漏一丝一毫。

清凉,就是那一抹清凉,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空翠湿人衣”的绵绵意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化作荷花翩翩舞

每到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而这酷暑季节,也是荷花盛开之时。不论夏夜还是清晨,于盛开荷花的池边、湖畔赏荷,绿水荫秀,粉紫相间。当清风徐来,荷香随风散发、芬芳四溢,不仅是赏心悦目,更让人的心肺宛如被洗涤过,顿觉清凉。于是荷花池塘自然而然成为众人避暑的胜地,不可错过的胜地。

峨眉山地区有几处特别的荷花池塘不得不提。一是峨眉山大佛禅院的等觉莲池、圆觉莲池及弥勒殿前的莲池。据说每年的四五月间,禅院便会新种植一批莲花,等到盛夏季节,各莲池便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还有就是七里坪度假区。有一年酷暑上山,正值傍晚时分,我在项目地里闲逛,无意中走到云岭组团度假房区,只见一片30亩的人工湖在黄昏里披上一层霞光。湖面上成片的绿色莲叶衬托着一朵朵娇艳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姹紫嫣红,有的羞红了脸低眉颔首,有的则随风轻轻摇摆,像是对我诉说着什么。此时天色澄明,远处金顶佛光隐现,空气里透着凉爽和惬意,周围三三两两的路人,连同身边小桥、流水、荷花、山居都被笼罩在一层金色的光晕里,似无声又胜有声。

这样的时候自然便静了,凉了。暑热已成了遥远的事,山下的事,牢笼般蒸腾的城市里的事。终于明白,为什么荷塘是夏夜避暑的代名词,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的荷塘美景不夜天,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可以消暑化烦,点点浸润于心,多少年来都百读不厌。依稀记起孟浩然有诗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像是印证了当时的一番心境。

峨眉半山的清凉,少不了荷塘送爽。虽然,它只是半山生活的一景一衬,却是清凉之夏的不可或缺。于是,多了份心思,想要更多地了解它。从百度中查到,荷花是睡莲科莲属植物,该科有8属约100种。其别名繁多,芙渠、芙蓉、莲、菡萏。木芙蓉清雅,水芙蓉秀逸,无论是什么品种,其高贵的风姿,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都为世人所推崇喜爱,赞美不绝。“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夏日荷花的美丽,应是由根植于淤泥中的莲藕所给予,而莲蓬下莲子的成熟又无疑是荷花的牺牲换来。以莲入水,取其精华,便是那青嫩的莲心了。何曾有人想到过,在莲花的高洁外表下,却包藏着一颗如此脆弱而苦涩的莲子心?这颗心,又何尝不是岁月风霜历练之后的凝结呢?莲心体会了莲花所有的喜怒哀乐,却依然那么新鲜嫩绿;即使饱含痛苦,却不曾怨恨愤怒。由此除了荷花赐予我们的清凉之美,它用牺牲换来的莲子心还成就了一道清莲素心茶。苦夏夜长,淡淡微苦的清莲素心茶带来的却是由内而外、发自肺腑的静心消脾之功效。“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登峨眉,住半山,踏尽千石万级,一朝心情盛开,那便是青莲的世界,清凉的世界了。

弹琴蛙 夏夜的清凉之音

谁没见过青蛙?可是你见过弹琴蛙吗?听过弹琴蛙那悦耳的琴声吗?第一次去半山,就听当地的人提到弹琴蛙,甚觉惊异。后来每次下山,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给他人介绍,你想听青蛙弹琴唱歌吗?去峨眉半山七里坪吧。

夏夜,户外漫步。当一切归于宁静,却有一种声音是你极期盼的。朝着有沼泽水草或有静水水塘的地方走,只要是有田有水有草,轻轻靠近,不要出声,片刻工夫,你的耳边就能响起一种“咚咚咚”或“噔噔噔”有节奏的奏鸣,时断时续,时缓时急。缓时犹如夏夜绿岛小夜曲,急时似高山瀑布强流音。有时琴声是单一的,或许正寻找另一个知音合鸣;有时琴声是成片的,又像是一场齐奏的音乐会。弹琴蛙弹琴蛙为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纲动物,学名仙姑弹琴蛙。两眼间至肛上方有浅色脊线,体侧浅灰散有棕色斑。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鼓膜大。弹琴蛙常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梯田、沼泽水草地、静水水塘及其附近地方。白天隐匿、夜间外出觅食。因常常发出“登登”悦耳之声,故而得名。

这就是峨眉半山特有的弹琴蛙。它是半山夏夜的又一道清凉之音。

关于弹琴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朝时候,峨眉山万年寺有一个和尚名叫广浚,很会弹琴。他每天念完经,就焚起檀香,怀抱绿绮琴,在毗卢殿后面弹奏。那琴声柔和时,像松涛细语;急促时,像百鸟争鸣;舒缓时,似行云流水;洪亮时,又似寺钟共鸣。每当他弹琴的时候,周围树林里的山雀、毗卢殿旁边池塘里的青蛙,都停止了鸣叫,静听这悠扬的琴声。

有一次,大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到了万年寺,被广浚和尚优美的琴声吸引,每天都要到毗卢殿听广浚和尚弹琴,两人交情很好。李白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广浚和尚,诗是这样写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为广浚和尚弹琴题诗的事一传出,广浚和尚的名声就愈来愈大了。许多诗人、画家来到峨眉山,都要到万年寺听广浚和尚弹琴。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作听琴台。

有一天黄昏,广浚和尚像往常一样,焚起檀香,弹起绿绮琴。忽然他看见一个身穿绿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门外听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听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经过和尚几次询问,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欢弹琴。今天是师父的琴声把我引来了。”和尚听她说会弹琴,就说:“姑娘既然喜欢弹琴,那就弹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说:“我的琴弹得不好,还请师父多指点。”于是手拨琴弦弹了起来。从此以后,和尚每次弹琴,绿衣姑娘就来听琴,有时也带着琴来请师父指点。

后来广浚和尚去世了,绿衣姑娘也不再来了。但是每当黄昏的时候,庙里和尚仍然听到毗卢殿后面的听琴台有琴声传来,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当琴声悠扬的时候,和尚们就悄悄地跑到听琴台去看,只见一群青蛙正在鸣叫。叫声叮叮咚咚,好像琴弦初拨,与广浚和尚的琴声相似。大家才知道广浚和尚弹琴时,前来听琴的绿衣姑娘,就是青蛙变的,它从广浚和尚那里学会了弹琴。广浚和尚去世后,青蛙代替他继续弹出优美动人的琴声。

后来人们就给这种青蛙取名叫“弹琴蛙”。

半山之夏,何以解忧?如此动人的传说,在不被纷扰的午夜,只怕绿衣姑娘的琴声不仅入了你的心,还会入了你的梦呢!

飘来的羌风与楚韵

“山中笋子一样生,打两根来留一根。要想三根一齐打,又怕来年不能生。”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下,在冰清玉洁般的晚风中,耳边隐约飘来清亮的山歌,随着脚步向半山七里坪七里风情小镇走近,歌声也越来越清脆动听。待走到戏楼处,只见正在准备晚上演出的一群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年轻女子一边清唱练嗓,一边打闹嬉戏着,几个年轻的后生手里拿着各式叫不上名的乐器正在和音响师调试对音。

自半山七里坪度假区拉开避暑度假的帷幕,夏天的夜晚便热闹起来。戏楼的表演团队总是一个接一个,而来自洪雅复兴村清羌艺术团的节目是最有特点的原生态表演。他们的歌声、鼓声、锣声在夜空中飘荡,成为半山七里坪避暑养生季又一缕清凉之风。

说起距半山七里坪仅四十余公里路程的洪雅复兴村,可是隐藏在半山腰上的又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村寨。据史料记载,复兴村距今已有2231年历史,是土著青羌人和楚王后裔的居住之所,历史上,秦灭楚后,将楚王后代押至复兴村开矿炼铜。楚人失去了家乡,为了复出,将家乡命名为复兴,河流称为王河。被押送来的楚人和当地羌人共同生活,繁衍生息。村里现尚存有2200多年前的严道古城遗址。复兴村木屋大多依山而建,据说楚人与青羌祖先都与江河有不解之缘,屋脊两端悬挂“木鱼”,以鱼为图腾。青羌民俗和楚人后裔文化的结合,便是该村独特的“羌风楚韵”。

在戏楼处,我见到一位年轻的穿着羌族演出服装的女子显得十分干练,指挥着大家排队练歌,一问才知,她便是复兴村年轻的村支书尹成静,现在也是青腔艺术团的负责人。

热情开朗的她说起清腔和山歌,眼里更加灵动,闪动着光彩。她说,当地不仅六七十岁的老人能歌善舞,年轻人也是如此,连八九岁的小孩子都不例外。每到夏夜,村里老老少少都会集中到院坝里,一边喝茶聊天,一边唱歌跳舞,若是来了外地的客人,还会热情地敬上一杯蜂蜜酒,甜甜蜜蜜的酒水和着原汁原味的歌声,便是复兴村人最好的表达。为了将“羌风楚韵”更好地传承下去,村里成立了艺术团,老带新,一个教一个,现在经常应邀到各地表演,传播复兴村保存下来的遗风和文化。

小尹说,他们代表复兴村的清腔艺术团和半山七里坪有着不解之缘,同一个纬度上的神秘传奇像纽带,缔结着相通的生活和文化。每每七里坪的重大节日,一定少不了他们的演出,先先后后,正式的演出就有十多场,他们的山歌、舞蹈以及古老器乐表演都深深地吸引着游客们的眼球。平时里,他们也常常到七里坪游玩,这里很多人都跟着他们学会了唱山歌,比如《报门歌》《打笋歌》和《送情歌》等。

一轮新月从半山升起,穿过浓密的树梢,跃上半空。朗朗的月光照着这片充满神奇魔力的半山台地,歌声依然热闹着,但我已离开那份热闹,只保留着那纯粹的干净的清腔在脑海回旋。这样怡然的盛夏之夜,在半山听山歌,享清风,品月色,念去去烟波,思故友亲人,无论做什么,想什么,都是一种超然又超值的回报。

第四章 绝妙的半山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风水。美好的云、风、水、空气、呼吸、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性格、美德,这些元素都在人们日常的相处中彼此妥协、调和、谦让,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活物,能够应和天地的变化,与自然界更加和谐。也正因此,好山好水成为支撑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实现天人合一”之梦的栋梁。

你是我心中的那一亩田

“每个人心中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中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一个梦,一个不醒的梦……”第一次听到台湾歌手齐豫唱这首歌,就莫名地感到心动。后来得知歌词来自女作家三毛所作,顿时明白了歌中深意,这是多少人心中的东方浪漫情怀,也是多少人心中一个田园归隐梦。

曾经,我们的祖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走出农耕社会,筑起钢筋水泥的城市。当现代文明之光照亮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工业文明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破坏。如今,人们开始寻找那已经远去的田园气息,渴望回到海滨和山野,在能看到海岸线和海上升明月的地方,有自己的滨海小屋;也渴望回到郊外和旷野,在远离纷争的地方独钓寒江雪。还渴望上山下乡,寻找那没有空气污染、没有食品安全之忧的地方,延年益寿。这是多少现代人的终极理想。

我的童年在大巴山区度过。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田野里的情形仍然清晰地储存在记忆的底片上。成年后,每每周末或假期,只要走进任何一处田野或山乡,都能勾起我心底最柔情的回忆,那是一生都无法改变的乡土情缘。

在深入峨眉半山七里坪之前,我去得最多的是青城后山,喜欢那里的农家乐,天井小院,屋檐片瓦外望出去的天空,还有成片的麦地里散发的麦穗甜香。自2008年转道峨眉半山,一次又一次往返于半山七里坪,才发现,这里才是我心中真正的那一亩田。

城市生活改变了我们的习性、要求和眼光,我们已无法完全回到原初的生活状态。简单低端的农家乐只是某个阶段的精神补白。虽然,我依然深深地怀念在青城后山度过的那些闲散时光,它仍然并且永远是我以及很多人不可忘怀的美丽记忆。但是一场大地震彻底改变了青城山地貌,过去美好的景象不复存在。我们不能空自嗟叹,我们需要更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度假方式,或是度假田园,或是度假山庄,甚至是超越普通度假,融入和成为度假区一部分的高级模式。半山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帮我们勾勒了心中的一番山居田园美景,帮我们重新开启现代人的半山生活,又帮我们逐步实现这样的梦想。

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半山七里坪天然地具备了太多的优势:春天里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盛夏里草木葱茏,溪流潺潺,周围平均21℃~24℃的气温恰好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让你心平气和;秋天里层林尽染,色彩缤纷。冬日里白雪覆盖,让人联想起伏尔加的冰河和婉转抒情的苏联老歌。晨品禅茶一味,午沐温泉水滑,夜尝麻辣鲜香,再邀峨眉山月。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养生之所,自由之境,尽在眼中心中……七里坪不仅仅拥有绝美的自然环境,其旅游元素的齐备,度假设施正逐步齐全,亦是其他度假区所不能比拟的。分时度假酒店、养生公寓、花园洋房等物业规格完整,还配套有温泉会所、户外运动基地、风情小镇、主题酒店以及医疗康体设施等。完美的度假方案,引领半山七里坪避暑休闲度假风潮。这不仅是财富的保值,更是对健康的投资。多少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只在这绝世的避暑养生天堂!

半山而居,天地山水间,以天工琢天物。从养生到养心,从湖光到佛光,凡是有过了切身感受,谁不希望私藏这一方水土?山色素雅如水墨,林间浅淡有清香。

这里山高,离天近些。这里天低,离房近些。这里每个人依偎大地怀抱,不与红尘纠葛;素雅成一幅水墨,浅淡出几缕清香。无论是度假洋房还是温泉酒店,那一片片如同山林中生长出来的建筑,正如同一处处心中的桃源。七里坪对于喜爱她的人来说,不仅是夏季的一处度假房,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块归隐地。进都市,退田园。忙碌于尘世的人们,在“半山生活”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方式。

也许,在每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心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象,也存在着“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的终南之径。七里半山给予了国人一个实现田园情结的机缘。森森冷杉林,遮蔽着半山的云和月,也凝滞了时间的部分流逝。在这里,你也能找到心中潜藏的一份古老的情怀,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梦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