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残缺家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2:54:1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残缺家庭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残缺家庭试读:

前言

这似乎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但我还是尝试着用一些或长或短的文字,与我的弟弟妹妹们交流,共同探讨一些成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太过沉重,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却不得不遭遇它。既然这是生活的馈赠,我们就得接受它,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直面它。

新年的第一天,我在稿纸上写下了第一行文字。二十多年来,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异乡过春节。深夜,站在宿舍里望着窗外,窗外正是万家灯火,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在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里面,多少人正分享着全家团聚的欢欣,却只有无尽的思念陪伴着我。及至有一天,突然收到弟弟的来信,告诉我,过年的时候,家里照例为缺席的我摆上了酒杯,准备了吃食,不长的文字却撩发了我无尽的乡思,不知不觉间泪水已布满了整个面孔。

家是什么,也许你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很久以来,我们却一直对它有种深深的依恋。当我们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也许很多人都无法真切地体会出家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至有一天,当我们遭受着父母的离异或父母的突然故去,才领会到没有家的痛楚。许多东西,只有在失去之后,才能体会出它的珍贵,家也是如此。

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是在一个简朴却不乏温馨的家中长大的。少言寡语的父亲,含辛茹苦的母亲,活泼开朗的姐姐,聪明调皮的弟弟和我。在这个平常的五口之家中我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我一直以为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爱,同时也教会了我去爱别人。

正因为承受了太多的爱,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去关注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孩子,试图帮助他们走出生命的低谷,替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快乐。

在这里,我将试图说明一些问题。有些是与“家”有关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家,家在人一生中的位置;你明白作为个体的“你”在“家”的定位吗?对于整天生活在一起的爸爸妈妈你又了解多少?有些问题是关于“死亡”的。“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然而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我不好,妈妈才离去的吗?如果你的亲人不幸离你而去,你能承受这样的现实吗?如何看待自杀行为?怎样避免自杀行为?

还有些问题似乎只与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关,但这些足以影响你的一生。假如有一天,爸爸妈妈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身处其中的你何去何从?你的新爸爸或新妈妈一旦走进你的生活,你能接受他或她的到来吗?

面对同样的不幸,不同的态度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结果可能成就你,有的结果可能毁灭你。

这同时也是一本写给家长的书,这里所谈及的许多“不幸”,很多是大人强加给孩子的。你如果爱孩子,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样的“不幸”,避免各种可能避免的“不幸”。我尽力将孩子的心理展示给你们,从而使你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珍爱他们。一、关于家庭过家家

记不清小时候玩过多少回“过家家”的游戏,往日的一幕幕如今回想起来仍是那般亲切。

小伙伴们各自从家中拿来了一些小板凳,桌上摆放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炊具,许多客人应邀而至。小娃娃躺在“妈妈”怀里,妈妈轻轻地哄着宝宝:“乖,别哭!”“爸爸”系着小围裙,用小勺、小铲拨拉着锅里的青菜。不多久,桌上就摆出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客人们你一碗我一勺,“吃”得心满意足,“爸爸”“妈妈”也笑得乐开了花。

这就是我眼中最初的家。

大人们总是看不上这样的游戏。他们无法体会出童心的欢乐,而那时的我们同样也不明白为人父母的艰难与不易。

家是生命的起点。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在爸爸关切的期待中,我们一天天长大。等到有一天,我们能够与父母并肩行走在大街上,猛然间才发现岁月染白了妈妈的头发,时光更改了爸爸的容颜。

家是永远的港湾。在你疲惫的时候,在你失意的时候,在你受惊吓的时候,亲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可以化解心中厚厚的冰层,可以为你疗治一切创伤。

长大以后,你就会离开父母,告别熟悉的家园,开始自己的生活,慢慢地你也会有自己的“家”。但是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无论你身处何方,心中永远难舍故园情,心中难以割舍对家的眷念。

曾经有人这样描绘说:家就是美,它是美的化身,美的载体,美的精华,美的品德、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佳肴、美的装饰、美的器物……人世间一切美的事物都浓缩到了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家,这道美丽的风景,不仅把人生装点得绚丽多姿,而且也保证了社会在良好的秩序中稳步前进。

有多少人羡慕你,羡慕你有个温暖的家,有爱你的父母。习惯的东西我们常常无法真切地体会到。但是你不妨想一想,战乱使多少无辜的孩子失去了父母,也夺去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离婚这一人生无奈的选择也使多少人无法享受一份完整的爱;还有许多的不幸,都足以让人饱尝没有家的痛楚。有家的感觉真好,这种感觉需要你用心去品味,细细去思量。慈祥的母亲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千差万别,但是“妈妈”这两个字的发音有着惊人的相似。孩子们牙牙学语时,最初学会的也常常是这两个字。这一平常的现象里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母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永恒的感情。

当你躺在妈妈的臂弯里吮吸乳汁的时候,你的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母爱的光辉里。多少个夜晚,妈妈哼唱着摇篮曲,凝望着你安然入睡。你一天天长大,而你的妈妈却一天天老去,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时光使她的腰背不再挺拔。

你终于长大了,开始挣脱妈妈的臂弯独自上路,妈妈的关怀却像根无形的线,一头连着你,一头连着妈妈,你飞得再高,走得再远,妈妈的思念始终伴你上路。此刻,妈妈的心分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

母亲,是给了我们生命的人。她又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流着母亲的血,我们的灵魂打上了母亲的烙印。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世界上一种最朴素、最伟大的感情。“阿娘是苦过的”——谈起自己的母亲,鲁迅这位有着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柔情。他的母亲是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女性,她乐善好施的美德,善良、愤世嫉俗的性格,她嗜读小说、报刊的生活习惯,以及来自她母亲家的风土人情,给了鲁迅非同寻常的影响。“母爱是一部书”——谈起自己的母亲,冰心总是满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的作品中始终充盈着母爱的光辉,童心、母爱、大自然是她一生为之吟颂的永恒主题。“世界上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地吃‘红的’(一种粗粮)。”——这是语言大师季羡林对他母亲的最真诚的表白,长年奔波在外的他没能陪伴母亲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他一生中“永久的悔”。“来生还要做您的孩子”——一位身患绝症的孩子弥留之际用尽全部的气力向他的母亲诉说了长久以来埋藏在心底的一句话。妈妈耗尽了自己的心血,虽然没能留住他匆匆离去的脚步,却让他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到了无限的关爱。

我试图用文字来尽情地描绘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翻开报纸、杂志,打开一本本书,赞扬母亲的文字很多,但是这些与博大的母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严厉的父亲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的“坏”印象往往多于“好”印象,这与父亲的严厉不无关系。

做了错事,妈妈最多批评几句,爸爸火一上来,小家伙的屁股上少不了又是一通打。尽管眼泪还在你的眼眶里打转转,爸爸却会“逼”着你做检讨,并发誓:“下次再也不这样了。”

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见了准会上来安慰你,爸爸却不,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对你说:“自己站起来,以后好好走路。”

商店里五颜六色的玩具惹得你心痒痒的,妈妈经不住央求就会满足你的要求,爸爸就不理这一套,先是给你说一通道理,道理说不通,就扔下你不管了,别提你心里有多委屈。

爸爸真的“不近人情”。

其实父亲自有他表达爱的方式。

一位朋友讲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他一直以为父亲缺乏温情,不爱他。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每次打电话回家,只要是父亲接电话,父子之间就只有冷冰冰的简单的问候。有一年放寒假,他在学校里捱到最后才回家。走到火车出站口,突然看见了父亲的身影,一年不见,父亲的腰似乎比以前更弯了,头发也一下子花白了许多。“其实不用来接我,这段路也不知走了多少回了,”他淡淡地说。“生怕你东西多拿不了,你妈妈今天又没空,”父亲平静地说。“来了很久了吧?”“不,刚到。”

他清楚地知道,这趟火车晚了三个小时,也就是说父亲独自一人在火车站翘首期盼了三个多小时。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爸爸不是不爱他,只是换着一种方式爱,把自己躲藏在妈妈后面。他一下子觉得以往亏欠爸爸太多。平生第一次,父子俩愉快地交谈着,回家的脚步也变得轻盈了许多。

父亲具有大山一样的性格,宽广而坚忍,纵使有万种柔情也只是深埋在心底,很少流露哪怕是一丝半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们爱得更加深沉,无需过多的言语,他们只是在远处默默地关注着自己所爱的人,在心里为他鼓劲、加油。傅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严厉得近乎过分的父亲,实际上他也许是世上最细心的父亲,厚厚的一本《傅雷家书》,他悉心地教傅聪如何为人处事,怎样签名,弹琴时身体不可摇动,围巾应该怎么摆放等等。这是一位有着何其慈爱心肠的严父啊!成年后的傅聪不止一次地说起:“父亲是我的一面镜子,如果没有父亲,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顽皮的儿童而已。”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爱需要用心去体会,不然你永远读不懂朱自清笔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小小的我

哲学家叔本华早晨常到公园去散步。有一天,他正在漫步沉思时,一个孩子好奇地问他:“你是谁?”叔本华从沉思中抬起头来,微笑着对孩子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无比感激,受用不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人之初,许多人对于这个有关生命个体的命题总是不甚明了,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论证这个命题的过程。“我”是从“爸爸妈妈”那儿衍生出的一个概念。

是爸爸妈妈给了你生命,当你啼哭着来到这个世上,你的“爸爸”“妈妈”同时“诞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就会听到爸爸妈妈之间亲昵地互相称作“孩子他爸、孩子他妈”。因为你的存在,爸爸妈妈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你的存在,爸爸妈妈的爱情中增添了浓浓的亲情。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小时候,爸爸妈妈每每端祥着你,左看右看,一会儿觉得像爸爸,一会儿觉得像妈妈,其实你是爸爸妈妈共同的“杰作”。在他们的眼中,你无与伦比,你无可替代。难怪无论哪位母亲提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神采飞扬,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无论你有多大,在父母眼中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父母永远牵挂着你,关心着你,惦记着你。

你是父母的希望,在你未出世的时候,爸爸妈妈无数次地设计着你的未来,如果是个男孩,那么……如果是个女孩,那么……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希望也在一日日地延伸,及至你来到人世,父母就会更加忙碌起来,他们关切地注视着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声啼哭。有位新娘在她最幸福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五大本厚厚的日记及相册。她的双亲在她开始在腹中蠕动的那一刻起就细心地记下了所有的惊喜和欢欣,而一张张开始泛黄的照片则诉说着她与父母共同拥有的一段快乐往事。

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着父母的梦想,也许这曾是爷爷奶奶的梦想,而你的爸爸妈妈没能实现这份梦想,他们也就很自然地把这份梦想给了你。可是,爸爸妈妈究竟要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无论如何,不要轻易粉碎父母的梦想。因为在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他们也曾编织过各种各样的梦想,岁月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就把这一份梦想寄托在你的身上。孩子在接受父母影响和教诲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着成人的认识。

已步入中年的父母,常被儿女的青春朝气所感染,生活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又增添了一份活力;面对孩子们明澈的眼睛和天真无邪的笑脸,成年人的心灵时常为之震憾,从而忘却了成人世界的纷争与无奈。“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几年前,人们就曾这般热切地呼吁过,今天,他们仍然需要时时地问自己:为了孩子,我该做些什么?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父母喜欢问孩子这个问题,那时他们急切的目光中更多的是一份期盼;这时候,孩子们往往无所适从,看看爸爸,看看妈妈,最后的回答通常是:“爸爸妈妈一样好。”

爸爸妈妈相对一笑,虽然他们对这样的回答也许不尽满意,然而却相信这是真的。

很多时候,爱无法衡量,爱更无法割舍。“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候包含着不同的涵义。

昨天还在同一屋檐下的父母,今天却要各奔东西。

孩子这时更是无从选择。

缺少父爱或是缺少母爱,你所拥有的就是一份残缺的爱,谁都期望拥有一份完整的爱。

一位父母离异的女孩佳佳,在一封信中倾诉了她的苦恼:“自从父母离婚后,我就一直和母亲同住。虽然母亲在物质生活等方面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我仍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和失落。我无法和别的同学一样,得到父亲的那种鼓舞和支持,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自豪地谈论有关爸爸的事情。因此在许多事情上,我都显得怯懦和不自信。”佳佳的不幸在于他们无法得到健全的父爱,也在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人格教育中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代表着理性、权威、坚毅、成就的一面,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按照要求不断取得进步时这种爱才能被他们感受到。而母亲代表着感情、温柔、关怀、亲切的一面,她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如何,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始终如一,不易改变的。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来看,父爱和母爱缺一不可。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形成所谓的偏阴人格,即表现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没有果断性等。而缺少母爱,孩子又会形成所谓的偏阳人格,孤僻,冷漠,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安全感,偏激狭隘常常是这类孩子的人格特点。没有父亲或母亲是一大缺憾,但是,有时没有父亲或母亲反而比有一个变态的、讨厌的坏榜样更好些。有一位小男孩的爸爸酗酒成性,脾气暴躁,他一见到爸爸就吓得胆战心惊,久而久之他变得非常胆小、孤僻。在经历了几年马拉松的争吵之后,他父母的婚姻以离婚而告终。妈妈逐渐从失败婚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在生活中不仅扮演了一位成功母亲的角色,而且尽力弥补没有父亲的缺陷。家庭的不幸使小男孩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他体会到了妈妈的难处。他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就应该帮助妈妈,不知不觉地他无意中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几年过去了,生活的磨练加上母亲的悉心教导,一个原本胆小怕事的孩子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也许,生活的得失都是如此。爱你的爸爸妈妈“要爱你的妈妈”,这是前苏联巴姆雷什中学长期悬挂的一条醒目的标语。有人问该校校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在学校里挂上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而仅仅让学生去爱他的妈妈?”苏霍姆林斯基微笑着说:“一个人如果连他的母亲都不爱,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去爱祖国、爱人民?”对于孩子而言,接触最多、受惠最大、感受最直接、最具体的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去爱祖国、爱人民,首先就应该让他学会去爱自己的妈妈。“要爱你的妈妈”,这是爱的最美最好的起点。

然而,我要问你:

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吗?

你知道妈妈最喜欢吃什么?有好吃的东西时你会不会想起妈妈,是否你一个人独自享用?妈妈生病的时候你有没有关心过她?

平日里,当妈妈为你忙里忙外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说声“谢谢”?

你主动替妈妈干过家务吗?哪怕仅仅是擦擦桌子、扫扫地?

如果没有,那么就说明你还没有学会爱你的妈妈。不过不要紧,一切都不会太晚,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真心地去爱妈妈。

真的,在这个价值多变的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可以替代,唯独母亲不可以,母爱不可以。

母爱如此,父爱亦然。回家!回家!“什么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春节前,一位朋友匆匆收拾行李,匆匆登上了南归的列车,匆匆留下了这句话。站台上挤满了无数像她那样归家心切的游子,其中还有一位十几年没有回过家乡的8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家里来了一群家乡的客人,听着熟悉的乡音,她突然萌生了回家看看的愿望,儿孙们都劝她打消这个念头。老奶奶却是执意要走。临到去火车站的那一天,平日里腿脚不太灵便,一天中大多数时间睡在床上的老奶奶一下子判若两人,竟然把年轻人甩在了后面。早春时节,北京还有着几分寒意,老奶奶的脸上竟洋溢着少见的红晕。“累吗?”有人小心地询问。“不累,回家高兴啊。”

久居家中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一旦你离开家,独自一人远在千里之外,家便成了一个温馨的代名词,想着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想着生病时妈妈温暖的手,想着爸爸烛光里的微笑,想着故乡青青的竹园,想着老家布满青苔的石板路……浓浓的乡愁不知不觉间布满了整个胸间。

人长大了就该到外面去闯荡,就会离开自己的家。父母再牵挂孩子,也希望孩子能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就要上路了,怀揣着一把家乡的黄土,默念着父母的叮咛,满载着乡亲们的嘱托,你几步一回首,直到那熟悉的风景消失在天外,你还依稀能看见乡亲们热情挥动的双手。无论你身处何方,心中眷念的永远是故乡。而到了归家的日子,人们又是怀揣着怎样的一份心情踏上回乡的路啊!“爸爸妈妈还好吗?儿时的伙伴又在何方?还有那旧时的校园……”无数的话语在心头萦绕,你的心儿早已飞回了故乡,总觉得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来到了家门口,轻轻喊一声“爸爸妈妈”,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离家的脚步匆匆,回家的脚步总是充满了喜悦。二、关于死亡体悟死亡

对于死亡,人们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恐惧。

亲人弥留之际,在场的亲属目睹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而不在场的亲属怎么也想象不出生与死的界限。因而对许多人来说,死亡又是一种奥秘。

这种恐惧与奥秘是科学上无知的表现。而科学上的无知常常会导致人们相信什么禁忌。于是,人们不说“××死了”,而是说“××老了”、“××去了”,死便成了一个忌讳的字眼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一对年轻的父母回到家中,发现他们的孩子一个人呆在屋里闷闷不乐。父母很诧异,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几番追问,孩子的眼泪止不住涌了出来:“我不想长大,长大了,爸爸妈妈就会变老,就要死去。”

父母听了,却笑了起来,直说:“瞧这傻孩子!”孩子因为生怕自己的父母离去,所以拒绝让自己长大。童心永远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让人感动。

当我和你们一般大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我。第一次感受死亡的时候,我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

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变型金刚,没有机器猫,就是那种现在许多孩子看不上眼的布娃娃也是很难得的玩具。淘气的弟弟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只雏鸡,身上满是淡黄色的绒毛,乌黑的眼睛仔细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就是这样可爱的小东西,竟无端地毁在弟弟的手中。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小盒里,盒子里铺了一层软软的棉絮。我们站在小盒边等了很久很久,内心里期待着它能重新醒来,可是它始终没能睁开眼睛。

最后,妈妈走了过来,看看盒子,对我们说:“小鸡已经没有了,它死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死就是“没有了”,可是一个东西好好地,为什么会“没有了”?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上大学,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爷爷奶奶先后“没有了”。过了很久,我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即使在此刻,我的脑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回忆出他们亲切的笑容。

也许,生命正如花开花落。春天,一抹新绿;秋天,黄叶飘零,回归大地,回归自然。你的爷爷奶奶老了,就会在某一天“没有了”。他们的生命在你爸爸妈妈身上得到延续。社会在不断的生生死死之间循环反复,由过去走向未来。

因而,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在某一个地方走到生命的尽头。在这个过程中,又存在着无数的偶然,疾病、地震、火灾、车祸……这些偶然就像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陷阱,也许你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稍不留神就掉进了陷阱,再也爬不出来。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愈显出生命的可爱,我们就得珍惜有限的生命,努力描绘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

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一切的努力、辛苦似乎是不必要的了——有些时候,你仿佛洞穿了生命的本质,逐渐变得消极无为,生活在无尽的失望之中。你之所以害怕死亡,只因为你对生命有更深的依恋,既如此,为何不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呢?用一种明朗、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一切得失烦恼都抛开。当你步入老年,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可以微笑着说:“我没有虚度这一生!”是我不好,妈妈才走的吗?

孩子可能不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当他知道因此再也见不到妈妈(爸爸)时,无疑会陷入极度的悲哀之中。

有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生性调皮、好动,妈妈没少替他操心。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他的妈妈死于非命。当他在殡仪馆看到妈妈时,一直以为妈妈睡着了。看到那么多大人不停地垂泪甚至号啕大哭时,他仍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多少天过去了,他每天在幼儿园里等着妈妈接他回家,最后等来的不是爸爸就是姥姥,妈妈再也没有露面。小男孩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是我不好,妈妈才走了,丢下我不管了。回到家中,他站在妈妈的遗像前,哭着说:“妈妈,宝宝再也不调皮了,听你的话,妈妈快回来。”爸爸和姥姥在一边听了暗自垂泪,却不知如何安慰他。

此后,一个活泼的孩子变得多愁善感,深深的内疚占据着他的心灵。

长大以后,他才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此时,他已在自责中度过了十几个年头。

如果他的父亲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的真相,告诉他人终归都是会死的,这并不是谁的过错,孩子就不会背负如此沉重的感情负累,他的人生路也许会走得更轻松一些。还有一个名叫媛媛的女孩,很小的时候没有了妈妈。她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别人有妈妈,我却没有?于是,她给寻呼台打了一个电话,想呼妈妈回家。好心的寻呼台小姐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媛媛也以为妈妈真的回来了。这是一个美丽却有些凄凉的故事。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明白事情的真相,走出幻想之后的她该如何去面对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呢?“活着”的爸爸

一位朋友在闲谈中透露了他的大胆设想:制作一种电子元件,把人的思想记录下来,一旦这个人离去,他的思想就可以永久保存。

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一位母亲在向她的孩子讲述去世多年的父亲时,总是说:“喏,这是你爸爸当年最喜欢吃的菜。”“爸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是一个功课不错,挺讨人喜欢的好学生。”“孩子,你长得越来越像你爸爸了,你爸爸如果见到你肯定会高兴的。”

尽管父亲去世时孩子还很年幼,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可在这一次次的谈话间,孩子总感到爸爸并没有离去,一个活生生的爸爸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一直在关注着他们。

死亡确实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然而当我们试着用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对待它,感觉又会是两样的了。

我们可以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保留一些有关亲人的记忆,一块手帕,一副眼镜,甚至一个尘封已久的旧匣子,都可以把你的记忆拉回到久远的过去。

有位美国女孩,父亲已去世多年,靠了一些点滴的“回忆”,她相信父亲一直活在她的心中,她依然能时时感受到父亲的爱。圣诞节快到了,她给自己的父亲寄去了一张精美的贺卡。“爸爸”是无法收到这张贺卡了,善良的人们不忍心让女孩的愿望落空,于是,圣诞前夜,许多人从四处赶来,给小女孩送上了她“爸爸”寄来的礼物。

用心想想,死亡带给人的不完全是恐惧,多少还有些美丽的意味。

当你的亲人饱尝了疾病的折磨,一次次因疼痛而悲惨地呻吟,揪心地哭泣,死亡之于他们是一种彻底解脱。

一位老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亡之于他是生命的回归。“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真好,死亡也并不可怕。三、关于离婚“闹”离婚

生活并不永远都是风平浪静。

尽管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每次回想起来我总有一种深深的痛。爸爸、妈妈也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那时我像个骄傲的小公主,假日里,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幸福写在我们的脸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爸爸经常很晚才回家,妈妈的脸上也布满阴云。饭桌上是最难捱的时光,爸爸妈妈谁也不讲话,默默地各自吃着饭,默默地各自回到屋里。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一场“战争”终于爆发了。

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爸爸妈妈回家后就先后进了卧室,随后一场争吵开始了。

爸爸妈妈吵得很厉害,虽然房门紧闭,可是声音不时在撞击着我的耳膜,爸爸妈妈怎么了?

夜已深,我一个人蜷缩在冰冷的小屋里,只有洋娃娃陪伴着我。

不知什么东西砸在地上碎了,妈妈哭着回到了外婆家,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无忧无虑的童年提前结束了。仿佛一夜之间,我长大了。

无可挽回的一刻到来了,戴着“大盖帽”的法官问我:“你愿意跟爸爸一起生活吗?”“跟!”年幼无知、未谙世事的我不懂问话的深长意味。“那你愿意跟妈妈一起生活吗?”法官循循善诱。“跟!”我还是果断而坚决。

这样的答案似乎让他左右为难,他继续问:“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了,而你只能跟一个人,你愿意跟谁?”“都跟!”我眼泪汪汪地看着父母,可是他们谁也不看我。

爸爸狠狠地抽着烟,妈妈只是哭泣。后来我被“判”给了爸爸,离婚后原先温顺的爸爸脾气一下子变得很暴躁,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每天我都胆颤心惊地生怕做错了事。

人们都是在欢声笑语中步入婚姻,又往往在无休止的争吵中结束婚姻。婚姻本是一种缘份,缘已尽,就应该平静地说再见,然后各走自己的路。

处在离婚漩涡中的夫妻却少有人顾及到这一点。他们通常失去理智。漫长的离婚过程,就是不断争吵,乃至刀光剑影、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可怜的孩子无处躲藏,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一位西方学者曾断言:父母离婚对子女的打击和伤害,仅次于亲人死亡。

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关怀时却目睹了父母离婚过程中的争吵打闹,欺骗虚伪,绝情负义。由此孩子可能会丧失生活的信心,甚至怀疑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造成“反社会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