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光线:商业人像摄影布光、实战与后期(全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1:48:00

点击下载

作者:隋晓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掌控光线:商业人像摄影布光、实战与后期(全彩)

掌控光线:商业人像摄影布光、实战与后期(全彩)试读:

作者简介

隋晓龙

职业摄影师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商业摄影委员会委员;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客座讲师;《中国摄影》杂志专栏作者;

哈苏(中国)合作摄影师;

SONY特约讲师。

摄影作品及文章广泛发表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摄影之友》 《数码影像》《DV时代》 等专业媒体;

电视剧宣传海报及剧照《东宫》《唐砖》 《武媚娘传奇》《暗算》《血色迷雾》 《光荣大 地》《彼岸》等;

电影宣传海报及剧照《东风雨》《暖春》 《夺命旅行》;

拍摄电影《英雄》及《玉观音》纪录片。

Email:s645@163.com

微博:摄影师隋晓龙

微信公众号:隋晓龙工作室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掌控光线:商业人像摄影布光、实战与后期/隋晓龙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5

ISBN 978-7-121-38900-9

Ⅰ.①掌… Ⅱ.①隋… Ⅲ.①商业摄影-人像摄影-摄影技术 Ⅳ.①J41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52793号

责任编辑:杜永乐 文字编辑:姜伟

印刷:北京缤索印刷有限公司

装订:北京缤索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5 字数:384千字

版次:2020年5月第1版

印次: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定价:108.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 88258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 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88254161~88254167转1897。

自序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本人从事商业摄影将近20年。在大量商业拍摄和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影友和学生在看了教程、听了课之后拍摄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但有的人也一直在原地踏步。很多影友提问最多的往往不是照片本身带来的视觉价值,而是更多关于“我要不要买更好的相机、金圈红圈镜头我如何选择”这类问题。很多影友一直在攀比器材,觉着阻碍自己进步的是器材的陈旧和落后,而忽略了摄影内在的价值和外在体现。也有一部分已经从事商业摄影的学生,他们也缺乏对摄影技术的探究以及对商业摄影本身的追求。久而久之就落入俗套,成为“老法师”。

为了解决众多此类不是问题的问题,我早就有了写书的想法。用一本书来“正三观”,让更多的影友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树立正确的摄影观。另外,国内针对商业摄影的书也少得可怜,很多书里的内容已经过时。可是大家知道,拍片我天天拍都不怕,但写文字对我来说太难了!终于,在出版社的邀请和鼓励下,我这个文字拖延症患者,终于不得不动笔了!

商业摄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经验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我自己大概摸索了十年左右才觉得有些游刃有余,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如果后续的影友还是走这么慢的话,太浪费时间,不等成熟可能已经被淘汰了。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实际拍摄经验和对现场的技术把控经验分享给朋友们,希望大家在商业拍摄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我会结合20年的商拍经验,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强调扎实的技术,在日常人像拍摄、尤其是商业人像拍摄中,用最基础的器材,从技术层面,实现审美需求,并一步步地积累经验,让自己作品具有商业价值。

书里呈现的是职业商业摄影师在人像拍摄中的具体工作流程,在技术上和思路上都会与普通拍摄不同,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商业摄影并不神秘,并且相当有意思。

当然我个人是从商业摄影师角度来写的,这本书中提到的摄影表达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达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希望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有种“生在罗马”的感觉!其  他第一章 了解你的器材什么是商业拍摄

从广义上来说,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摄影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商业摄影。比如常见的广告作品、明星写真、艺术家们拍摄的艺术创作等。

在这本书里面,我要讲解的商业人像摄影是指单纯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人像创作的过程。主要包括商业广告和明星写真。

商业摄影其实操作难度很高,不仅要动用很多辅助设备,甚至需要与美术设计、道具、服装等其他部门协作。商业摄影对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摄影师对技术控制得当,对成片质量精湛把控。总之,要想自己拍摄的照片成为真正的商业摄影作品,技术一定是要到位的。有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然后才是对作品内容的深层次表达。

商业摄影追求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对作品的准确表达,这其中最难的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拿捏、对审美的理解和落实。正确理解数码相机的像素

很多影友经常问我是不是相机的像素越高就越专业,这样在拍摄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拍,不用构图。反正文件很大,后期再剪裁就行了。

如果像素只是为了后期剪裁用,那么就应了那句老话:杀鸡焉用牛刀。

不可否认,未来相机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朝着高像素层面走,像素相对来说当然是越来越高,但是也必须要注意相机像素高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相同画幅下,像素高导致像素点的密度大,造成相机传感器成本高,最终影响相机价格。此外,高像素也会影响到高感的表现,像素越高,高感的表现就会越差。如果你习惯用高感表现画面,就要考虑高感和高像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这需要摄影师在拍摄时要注意寻找相对的平衡点。

此外,相机像素高就会要求配套的镜头分辨率也要高。比如商业摄影师常用的飞思IQ3数码后背像素高达1个亿,但如果搭配在阿尔帕上使用,机身的高像素就完全没有什么作用,清晰度也不会得到提升。原因就在于一般的老款镜头搭配在IQ3这样的超高像素机身上,镜头的分辨率根本跟不上。只有更换了最新的专用数码镜头,照片的清晰度才能展现出来。因此,机身达到一定像素密度之后,镜头分辨率一定也得跟得上才行。

还有些容易被忽略掉的问题,比如摩尔纹出现的频率。在拍摄服装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摩尔纹是一种光线干涉现象,就是拍摄条纹物体时经常会出现的水波纹状的线条。高像素的传感器出现摩尔纹的频率相对会高一些,这就需要摄影师在拍摄条纹时特别注意。此外,高像素也对镜头的最佳光圈提出要求,使得某些光圈无法使用。比如阿尔帕最佳光圈是f/11,光圈如果调到f/22就容易出现衍射现象,对画质产生影响。所以为了避开衍射的影响,在有特殊景深的要求时,摄影师必须拍摄多张照片来进行拼接,这也是高像素会带来的问题。

当然,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我相信未来这些问题都会解决。高像素对商业摄影来说并仅仅意味着随意剪裁,更重要的是,摄影师要充分利用高像素带来的优势来解决拍摄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像素只是相机性能参数里面的一个要素,像素并非越高越好。在商业摄影领域中,像素不是由摄影师来决定,而是由实用性来决定。比如拍摄建筑、汽车、珠宝、化妆品等领域的照片,往往会对像素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定是像素越高越好,更加能够完美呈现产品的细节。而在商业杂志类的输出只需要2000万像素就够,市场上很多相机都能满足杂志跨页的印刷级别需求。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拍摄的题材决定购买多少像素的相机。如果你很多拍摄都需要使用高感,那么高像素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买把宰牛刀当然也能杀鸡,但好不好用,用的好不好要看自己。如果你问我要不要选高像素的相机,我的建议是,如果个人预算足够,在合理的预算之内,购买最高像素相机。说到底,摄影是一种影像形式的表达,不要局限器材本身。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相机感光度和白平衡如何设置

在常规拍摄中,相机感光度(ISO)当然越低越好,低感光度会让图像的噪点少,画质也更加细腻;感光度高,图片的噪点多,画质也随之下降。使用高感会让画面的动态范围降低,图像细节丧失,导致画质下降。

在商业拍摄里,要特别注重感光度的调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ISO25或ISO50的感光度,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画面的画质。但是摄影没有固定参数,更不是万事不变的。凡事都有特例,感光度也不例外。比如万宝路的商业广告拍摄,需要那种粗颗粒、体现野性的质感。所以他们在数码时代还是沿袭这种拍摄风格,会故意调高感光度,并根据每个年代的审美进行不断调整和变化。

在日常拍摄中,感光度的设置基本上从ISO100起步。作为一个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商业摄影师,我在拍摄中还会沿袭胶片时代的习惯,相机感光度尽量越低越好。进入到数码时代之后,我都是根据不同场景随时手动调整感光度。而在抓拍类人像的拍摄中,从室外到室内、从室内到室外光线会有剧烈的变化。因此我会用自动感光度,以确保应对不同光线和拍摄场景的变化。相机之所以可以自动和手动调整感光度,就是为了应对不同情况的拍摄任务,灵活掌握这一点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应有的职业习惯。

在影棚中拍摄,摄影师通常会使用低感光度。这是因为在摄影棚里会使用影室闪光灯,有足够的光线保证,可以允许感光度设置得很低。但是要注意,普通135相机的扩展感光度我不太建议使用。扩展感光度是机身处理器通过算法计算出来的,对拍摄或多或少有影响。如果要刻意使用这种方法降低感光度,往往适得其反。

通常来说,白平衡会分为日光白平衡和灯光白平衡,这是从胶片时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到了数码时代之后,相机根据不同拍摄场景增加了很多常用的白平衡模式,来方便大家的使用。

胶片时代是不能调整白平衡的,胶片中的专业反转片都是按照日光白平衡设置的,这个设置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光源都来自于太阳,我们的视觉认识也是基于日光带给我们的感受。拍摄人像的时候,摄影师为了追求现场氛围和色彩感觉,建议优先选择日光白平衡。

作为摄影师一定要了解这一点:那就是没有所谓准确的颜色,只有准确的色彩。比如,晚霞照在人的面部呈现出金色的感觉,这时候人物面部的颜色并不准确,但是整体画面的感觉是美的,这就足够了。作为摄影师,拍摄人物时对色彩的要求不用像科学数据那样绝对准确的还原。

再来说说人工光源,人工光源通常是指日光灯、LED灯这些非自然界产生的光源。这些光源显色指数不同,目前只有三基色灯和专业级别的LED灯能达到98%以上显色性,其他灯暂时都不能准确还原颜色。既然不能还原,又何来准确之说?

我想说的是,色彩还原没有绝对准确一说,白平衡的使用也没有对错之说,只要你达到了你想要呈现的视觉效果,那就是“对的”。

既然没有准确的要求,摄影师了解白平衡还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啊!熟练掌握白平衡你就能实现对画面的控制啦!可以让画面更加艺术化!如果摄影师不对色彩进行把控,照片就会变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缺乏灵性。

那有没有要求颜色准确还原的时候呢?当然有!在拍摄艺术品以及对色彩还原要求极高的场景时,要求颜色准确还原。这时候,日光很难满足这种需求,通常摄影师会使用闪光灯、三基色灯控制现场光源。白平衡的设置也不能依靠相机本身设置好的。职业摄影师通常会使用色卡进行前后期手动白平衡的设置,以对现场物体颜色做最大限度的还原。

要提一句,自动白平衡对职业摄影师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自动白平衡更多出现在家庭合影、旅游街拍等场景中,此类拍摄对白平衡要求不那么苛刻。随着技术发展,各个相机厂商自动白平衡越来越精准,作为职业摄影师一定要谨小慎微,不管自动多么精准,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使用RAW格式,为后期留下更多创作空间。

总结一下,没有准确的色彩,只有合适的颜色!没有绝对的标准,适合自己的口味和想象最重要。相机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选择

关于相机快门速度,每个人使用习惯一定是不同的。体育摄影师和星空摄影师的参数一定不一样!因此不能脱离实际拍摄环境去谈数据。盲目地追求参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是拍摄同样的题材,比如极光、星轨,都不能盲目地套用固定参数。

在某些情况下,固定的快门速度参数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在影棚中使用影室闪光灯拍摄时,由于环境单一几乎没有变化,相机往往可以设置使用固定参数。通常快门速度会固定在1/125s。

在外景拍摄的时候,如何设置相机的快门速度因人而异、因相机而异。与相机的快门速度密切相关的一个技术点就是安全快门。所谓安全快门,是指正常情况下,快门速度能保证拍片不虚的那个临界点。安全快门的数值是焦距数值的倒数。比如85mm定焦的安全快门应该是1/85s,但是相机上并没有1/85s,因此我们根据就近原则使用1/90s作为这支镜头的安全快门。也就是说,使用85mm定焦这支镜头,快门速度能保证在1/90s以上,片子就不容易虚。安全快门上下会有浮动差,不是绝对的。

是不是只要保证在安全快门的速度之上,片子就绝对不会虚呢?错!因为导致片子虚的原因有很多,安全快门只是一个基础参考点。在一些情况下,安全快门会变化。常见的例子是拍摄运动主体,比如拍摄奔跑中的孩子,孩子跑得快,需要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捕捉运动瞬间,那么这时1/90s的安全快门就不安全了。常规来说,快门速度要在1/125s左右,才能应对普通的运动场景。而如果要拍摄跳远等激烈运动,想要抓拍凝固住瞬间,往往需要1/1000s或更高的快门速度。也就是说,要根据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来决定快门速度,同时快门速度要根据拍摄对象运动速度以及镜头的焦距段来进行调整。

在光圈的选择上,商业人像摄影师往往不会特别在意使用大光圈镜头。这一点很多摄友都会觉得吃惊。这是因为,在商业拍摄中,摄影师更在意的是如何控制拍摄时的景深。另外商业摄影师往往对画质有严格的要求,会用镜头的小光圈来保证画面有足够高的清晰度。一个好的摄影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器材,什么时候用大光圈、什么时候用小光圈,小到多少,为什么选择这个光圈数值,了然于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镜头最大光圈这个简单的指标。

随着相机传感器像素密度越来越高,光圈衍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光圈也要结合实际需求和像素来使用,摄影师应找平衡点进行选择;另外,光圈大小的选择还和相机画幅大小有关系,比如同在APS-C画幅下,大光圈会比小光圈获得更小的景深,获得更好的虚化。

光圈需要考虑画幅影响,不同画幅的相机在相同光圈条件下景深是不同的。比如手机上的光圈f4和数码中画幅上的光圈f4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在景深上完全不一样。摄影师要了解这些,这样就可以明确的选择器材了。比如拍摄昆虫,在同样光圈大小下使用全画幅相机会比APS-C画幅相机能获得更好的虚化效果。

总之,摄影师要对使用的器材性能、指标有了解,不要盲目地去背参数。关于光圈f/8

每个相机的镜头在设计出来的时候都是有一个最佳光圈的。大多数镜头会倾向于光圈f/8,相对而言f/8是镜头的一个均衡数值。这个数值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在成像和画质方面往往是最好的。

在影棚内进行拍摄,职业摄影师使用135画幅相机的时候大多数会把光圈设在f/8。因为在影棚内不会追求光圈虚化效果,但是太小的光圈会带来衍射,会造成成像质量急剧下降和细节损失。光圈f/8在画质、景深层面都是最好的平衡点。在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光圈f/8往往是一个常用的选择。

但不是说镜头光圈只能用f/8,不必固守这点不变。要合理使用器材,享受科技给器材带来的性能提升。在拍摄和选择之前做一个合理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过大的光圈或者锐利的画质。

使用中画幅相机镜头时,因为中画幅相机镜头传感器面积比较大,可以允许镜头使用更小的光圈。中画幅相机镜头的最佳光圈往往是f/11。

选择光圈和快门是一个权衡的过程,这是个挺复杂的事。商业摄影师往往会根据镜头、机身、像素密度来平衡这点,没有固定的绝对值。焦距和焦段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优势是让摄影师可以非常方便地调整焦段。但是很多摄友并不理解变焦,以为变焦只是方便站在原地进行距离拉进或推远。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只是距离的拉近或者推远,干脆找台像素高的相机拍一张照片,然后剪裁成不同的画面不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种视觉感受—近大远小。通俗一点讲,这种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就叫做透视关系。为什么把50mm的镜头叫做标头,是因为它和人眼看物体近大远小的关系最为相似,最接近人眼的透视关系。所以使用标头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比较舒服自然。比标头更广的镜头叫做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是夸大了透视关系,让近处的更大,远处的更小。而比标头更长的镜头就叫长焦镜头。长焦镜头会弱化透视关系,让远处的不那么小,近处的不那么大。大多数厂家会把85mm-135mm焦段的镜头称之为人像镜头,这个焦段拍人像通用性更强、更好掌握一些。

也就是说,焦距的改变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不同透视关系的变化。

广角镜头会夸大空间感。在同样的构图情况下,让背景信息量变得更丰富。懂得了广角镜头的透视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想要表现建筑物的高大,摄影师一方面可以选择从建筑底部仰拍的角度,还可以利用广角镜头的畸变加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让建筑显得特别高大。

长焦距镜头可以压缩画面的空间、减少背景信息量。懂得了长焦镜头的透视特点,那么就明白了为什么体育摄影中要用那么长的焦距,目的就是要把主体人物从纷乱的背景当中脱离出来。

正是因为不同焦段的镜头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才有了使用广角镜头拍风光,使用85mm定焦拍人像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选择镜头的方法。但是,是不是拍风光必须用广角、拍人像非得是85mm定焦?这并不绝对,使用85mm定焦、甚至200mm定焦也可以拍全景。同样,使用35mm广角也可以拍摄特写。如果非要固守一成不变的套路,久而久之就成了“老法师”。所以,旅行的时候试着带个长焦拍拍风光,或者使用35mm广角来拍一次人像,都会让你有更新鲜的感受!

摄影师应该正确理解焦距带来不同透视关系的变化,这个是焦距的核心。

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强调一下,透视关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距离。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站在一棵树下面,你在树下的时候,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树顶,透视关系都不会改变,也就是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不会改变。只有当你爬上树,你离树顶越来越近,你改变了自己和树顶的距离,透视关系才会改变。那么再回到变焦镜头的话题,你站在一个点不动,只不停的推拉镜头,透视关系会改变吗?当然不会!你改变的只是构图!商业摄影师对焦段的把控和选择

摄影师尤其职业摄影师真的不会做无准备的拍摄,更不会盲目拍摄。美国著名摄影师安塞·亚当斯倡导的“预先想象(Prevision)”概念仍旧适合当下职业摄影师的日常工作。大家都知道亚当斯是胶片时代的大师。在拍摄之前,就把底片显影过程中如何进行影调的压缩和扩张全部构思好,这就是亚当斯所倡导的“预先想象”。

相比较普通摄影爱好者的拍摄,职业摄影师在工作中的准备工作要非常充分。广告拍摄都是开了好几次会议提前计划好的,现场只是需要摄影师在既定目标基础上去进行创作。如果有其他需要自由发挥的,也都是在完成既定目标基础之上进行的适度创作。

因此,每一次拍摄,职业摄影师对器材的准备和选择都是非常审慎的。

很多摄影师在镜头选择上会遭遇“魔咒”——你准备很多器材和镜头,但是真正拍摄那天你只用了其中一支镜头。但是如果你只带了一支镜头,通常拍摄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的镜头根本不是携带的这支……

有朋友会问,职业摄影师肯定镜头很多,那选择器材时不会有选择困难症吗?答案是,不会。

所有的器材的选择都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根据任务选择器材是一个方法。比如要在一个仅10平米的房间完成既定的拍摄任务,摄影师往往会选择16-35mm变焦甚至更广的镜头,而不会去选择200mm定焦。再比如说,我在北京国贸附近拍摄嘉里中心,一方面距离很有限,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楼盘雄伟、挺拔的视觉冲击力,还要尽可能展现空间细节,这时就一定要用超广角了,也会带上移轴镜头来控制画面的畸变。

另外,一般来说职业摄影师都会有1~2支自己最喜欢的主力镜头,这些镜头呈现出来的视觉特性往往会反应一个摄影师的风格。每个职业摄影师都会有自己最喜欢的焦段和镜头,因人而异。我个人拍人像的时候常常选择中长焦段。这个焦段拍摄的画面透视关系显得更简洁,可以剥离出不必要的背景。另外可以和模特保持适度距离,不会造成相互的紧张感。在拍摄宝宝、宠物、羞涩的模特时,太近的距离会造成对方紧张,用中长焦可以很好地消除这种紧张感和压迫感。在摄影棚拍摄我也会选择中长焦端,这样不会因距离模特过近而挡住灯光。

没有不好的镜头和焦段,如何合理运用,去找寻每支镜头的长处。

总结一下:器材的多和少不是判断摄影师能力高低的标准。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喜欢的镜头和焦段。在选择器材上没有对与错,器材只是摄影的一个形式,没有绝对的标准。镜头只是工具,摄影师要发挥不同镜头的优势。焦距和景深的关系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景深,景深就是焦点前后呈现的清晰图像的范围。

简单来说,焦距和景深的关系是这样的:使用广角焦段景深会大(清晰范围更大),使用长焦焦段则景深会浅(清晰范围很小),更容易获得背景虚化效果。

影响景深的第二个因素是光圈。景深与光圈近似成正比关系,即光圈值越大,景深越浅,清晰范围越小。反之,光圈值越小,景深就越大,清晰范围就越大。这也是很多人追求大光圈镜头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到景深,那就是对焦距离。实际上,对焦距离对景深的影响要比光圈的影响更大。被摄主体离相机越近,景深就越浅;反之被摄主体离相机越远,景深就越大。通常,拍摄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定的物距,从这个点往远处到无限远的物体的成像都是清晰的,这段景深称之为“超焦距”。换句话说当镜头对焦在这个超焦距点时,从这个超焦距点到无穷远都是清晰的。至于这个点在哪里,也就是这个特定的物距是多少,是由镜头的焦距和通光孔径决定的。当然,控制光圈的大小也可以影响到这个物距的具体数值。

那么,光圈相同,焦距不同,景深会有变化吗?比如,我们站在同一位置,一个人使用70-200mm焦距,另一个人使用24mm焦距,都把光圈放在2.8进行拍摄。由于透视关系不一样,拍到的人物肯定在画面中所占比例是不同的。但如果把这两张照片的人物裁剪成等大的,你就会发现,景深是一样的。

很多摄影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焦距,但是不会控制景深。无论拍什么,都放到最大光圈。为什么要控制景深呢?摄影界有句行话:“焦距负责表达情感,景深负责叙事。”这句话很多人拍了很多年都没有悟出来。

选择长焦镜头可以压缩画面背景,以突出被摄主体。选择广角镜头可以营造空间感,表达空旷或者寂寞,使画面呈现的信息量更丰富。但是怎么控制景深?我使用长焦时是把光圈放到最大,让背景中什么信息都没有,还是要收小一点点让背景有一部分呈现出来?使用广角时,是把光圈全开让场景毫厘毕现,还是要开大光圈让景深略浅一些?这就是“景深负责叙事”的隐藏含义。

景深和焦距配合可以呈现无限的可能性。控制景深需要摄影师长期大量的拍摄训练。

刚才分析的都是135全画幅相机的焦距和景深,简单说一下120中画幅相机,中画幅相机的特点是景深小。以中画幅的80mm焦距为例,它相当于135全画幅视角下的50mm焦距,但是表现的是中画幅80mm景深。因此中画幅拍摄物体更凸显立体感和空间感。这就是很多人喜欢用中画幅拍摄的原因,不是因为中画幅所谓的“底大一级压死人”,而是中画幅带来的不同透视关系营造的画面变化。测光模式如何选择

什么是测光?从字面上来说,“测”作为一个动词,那么测光就是一个动作过程。测光就是计测光线的明暗,使相机实现正确曝光的过程。体现在相机上,有一个叫做测光标尺的指示线,标尺指向0时为正确曝光。具体来说,在使用M档时,我们在选定光圈、ISO的参数后,通过拨动快门使测光标尺位于中间,得到的光圈、ISO、快门的组合就叫曝光参数,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相机在测光过程中,会将拍摄的所有物体都默认为反射率为18%的灰色,专业术语叫“标准灰”,并以此作为测光的基准。准确曝光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还原这种灰色。

为什么要18%的灰色而不是其他的百分比?因为18%灰与人皮肤平均反射光(16%~20%)的色调接近,而人是我们最常拍摄的对象。其他物体的反射率,如银是96%、绘图白纸75%,而纯黑则是3%等。如果按照反射率18%来曝光,被摄体的色彩和影调就会相对真实地被还原,尤其对我们的皮肤、平常色彩斑斓的景物来说,这种以灰色基调为还原标准的曝光是非常准确的。

但是,18%灰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像拍摄白茫茫的雪原、黑漆漆的煤炭,由于相机的测光模式是反射式测光,相机会自动把它们也当作灰色来还原。那么直接对着它们测光聚焦,往往就会拍出灰色的雪和煤,导致了画面的影调和色彩的失真。所以职业摄影师通常会使用入射式测光表来保证测光的准确性。

目前主流相机有4种测光方式:评价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评价测光。

评价测光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光模式,也叫多区域测光。

局部测光是对画面的中央部分进行测光,相机的测光元件会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并最终进行平均加权而得出测光数据。

点测光的测光范围比局部测光更为精确,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最中心1%~3%的极小范围区域。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一般在主体占画面较大面积,或者在光比与色彩差异比较大时使用。这种测光模式将画面中央约60%的区域作为测光的重点,同时兼顾画面的边缘。

现在很多影友喜欢用点测光,觉得点测光准确,其实并不是这样。

简单来说,相机在设计的时候会综合优秀摄影师的使用习惯数据,在拍摄照片时会自动比对设置好的照片数据。而到了数码时代,像索尼相机将测光变得更加简单。

摄影师抓拍画面的时候,建议放在多区域测光,结合相机的RAW格式,基本上可以弥补现场条件不足的遗憾,后期进行二次矫正。还是那句话,没有准确的曝光只有合适的曝光,测光是为了曝光服务,测光模式本身是基于摄影服务的。

技术的进步让之前的曝光参数、多分区曝光、点测光对焦联动等变得更加简单,尤其现在微单相机的所见即所得功能,让摄影师在操作相机上花费的时间更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测光模式也会逐渐消失,连之前摄影师必备的测光表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在静物摄影领域,摄影师为了更好地衡量现场光比,尤其是使用闪光灯的时候还是会用到入射式测光表。

平时影友拍摄,在自然光下建议大家还是放在多分区测光,不要太纠结测光模式,以至于失去拍摄的乐趣和错过精彩瞬间。随着相机技术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进步,很多壁垒会逐渐消失。曝光补偿是怎么回事

曝光补偿是一种控制曝光的方式,单位用“EV”表示。并不是在所有拍摄模式下都可以使用曝光补偿。一般来说,在使用程序自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以及快门优先模式时,可以通过调节曝光补偿量来控制照片的曝光。然而,在使用手动模式时,曝光补偿无法调节,此时通过调节相机感光度,也能起到曝光补偿的效果。

在实际拍摄时,遇到光线较暗的环境,若是想让照片更加明亮一些,我们可以增加曝光补偿;反之,则需要减少曝光补偿。

使用曝光补偿有个口诀叫做“白加黑减”。到了数码时代,摄影师可以随时查看拍摄的回放,回放觉着不够亮或者过曝了就调整曝光的加减即可。微单则更简单明了,可以随时在取景器里看到拍摄结果,准确还原照片的亮度。

谈到曝光补偿就必须谈到正确曝光。要明白一点,不是所有“准确”的曝光才是正确的曝光。在一些特定场合下,比如使用伦勃朗光线表现面部或者拍摄逆光剪影时,如果这时使用曝光补偿准确还原当时的光线,画面依然很明亮,那么氛围就会被严重破坏,美感不复存在。

摄影是艺术表达,不是准确的亮度合适的曝光就是好的,不要过分追求准确的现场还原。

拍摄时画面最重要的是氛围感,摄影师想要呈现怎样的氛围感,就怎样去合理曝光。有时候牺牲掉画面的层次感和质感是必要的。

这两张照片都是逆光拍摄的,但是氛围感是不同的。第二张是增加了很多曝光补偿达到的效果。所以说曝光是灵活的,摄影师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反光板的种类和使用

反光板是外拍必备的道具。小型的反光板折叠起来非常方便,可以放在摄影师的摄影包里。使用反光板可以让平淡的画面变得更加饱满带有质感。同时利用它还能改变画面中的光线亮度,对于逆光拍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反光板重要意义是调节反差、削弱阴影。

但是使用反光板的误区太多了!大部分使用反光板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反光板一般有5种不同颜色:银色面、金色面、白色面、黑色面以及半透明柔光布。不同颜色的反光板,都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使用呢?

银色反光板比较明亮,而且表面也很光滑,它能产生非常明亮的光线,在阴天和光线并不强烈的户外环境下,我们通常会使用银色反光板来补光。在人物背后勾勒轮廓光或者加大反差,银色反光板都是很好用的。在傍晚的时候使用银色反光板可以营造暖色调,但总体上,使用银色反光板的情况并不多。

白色的反光板所反射的光线非常柔和、自然,它可以补亮阴影暗部位置,让画面立体感更强、画面细节更多。白色反光板可以形成过渡柔和、细腻的补光,看起来更加自然一些。

另外,我个人极少使用金色反光板,偶尔用于营造暖色的反光,光质和银色的近似。

如果没有反光板,在自然环境中,很多东西也可以充当它的角色。左图是在一艘船上拍摄的照片,我让模特站在白色的木板墙旁边,使用白墙作为白色反光板,柔化光线,提亮模特面部。

这是阴天条件下,在走廊拍摄的一张照片,在女孩平行的位置,我放了一块反光板,把女孩肩部和后背提亮,让女孩的反差不那么大。

黑面反光板更多的作用是为了让平淡的画面变得有活力,用来增加画面的反差,营造立体感。黑色面并不是用来反光的,而是用来吸光减少光线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减光板”或者“吸光板”。在拍电影或者商业拍摄的时候行话被称作“黑旗”。

吸光板可以有效调整画面反差,上图使用前侧光拍摄,左右的黑色亚光服饰就是完美的吸光材料。所以模特的左侧脸暗部被明显的吸收掉了反射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右图是在狭小的门厅拍摄的,侧逆光本身就是很有立体感,而左侧的亚光墙面是墨绿色,反光映在皮肤上会偏绿,为了挡住颜色并且进一步强化暗部和亮部的对比,我在左侧用了一块黑旗挡住散射的反光,这样反差就接近我设想的效果了。

上图是在影棚拍摄中使用黑色反光板营造的光线特效。

反差小不等于没有反差!

最后一种是柔光板,它可以在太阳光与被摄物之间起到阻隔、减弱光线的作用,使光线更加柔和并降低照片对比度,特别适合拍摄女性模特时使用。

拍摄下页所示照片的时候,阳光非常强烈。我让模特站在窗边,在窗外加了柔光板再让阳光透过来,形成了柔和的光线效果,人物面部就更加细腻了。

总之,摄影师一定要在拍摄时灵活运用各类反光板。要善于观察运用拍摄现场的环境,让环境为我所用,只要能达到你想要的补光效果,用什么都可以!☆反光板TIPS☆

利用反光板补光时一定要注意角度。

在烈日下从正下方直接补光,画面会非常生硬。如果使用银色反光板更会加剧这一点,因为银色反光板反射的质地很硬,会让模特睁不开眼睛。另外也会显得皮肤质感不好,让模特脸部的瑕疵都显露出来,还会从下巴形成反向阴影。画面会变得更难看而不是更好看!

补光时要从上方选择一定的夹角,利用反射的角度进行补光,拍摄的画面才会显得柔和透亮,也不至于丢失轮廓和皮肤纹理。正确的“打板”姿势应该是上下摆动寻找不同角度,摄影师要学会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运用。

使用反光板的目的不是消灭掉阴影,而是为了削弱阴影。要让画面呈现摄影师想要达到的立体感并且不能失真。

人的脸部需要有立体感,如果补光太强,就会使整个脸部的光线跟画面的整体光线效果完全不一致,照片看上去会非常怪异。反光板所做的只是局部调整,一定要做到画面暗部有层次,和自然光逻辑一致。用了反光板还要让别人看不出用了反光板,这才是最高追求。第二章 利用光线:自然光是最好的

有了光,就有了世界。

光是有颜色、质地、方向和强度的。光的颜色

光色是指光源的颜色,或者数种光源综合形成的被摄环境的光色成分。在摄影领域,人们常把某一环境下光色成分的变化,用“色温”来表示。

光色决定照片总的色调倾向,对表现主题帮助较大。在光学里以K(Kevin)为计量单位来表示,生活中一般接触到的光色为2700K-6500K,工业照明和特殊领域(如汽车照明)会使用超过7000K光色的光源照明。

地球的主要光源是日光,因此我们会以日光为基准来谈色温。日光的色温在5500K左右。通常来说,色温在6000K以上就算冷色调,在4500K以下就算暖色调了。

色温的冷和暖跟我们常说的温度的冷和暖没有关系。色温的数值越高越冷,越低越暖。这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温度恰恰相反。

比如我们常说阴影里面色温偏冷,这里不是说太阳光温度冷了,而是天空中的蓝色反射到阴影里面,导致阴影里面的颜色偏蓝也就是偏冷。而天空中的晚霞则相反,呈现暖色。

左图是冬季在798艺术区拍摄的一张片子,整体画面是冷色调的。拍摄当天天空颜色非常正常,为了让画面呈现冷色调,我让模特穿上专门准备的暗蓝色外套,衬衣也是一样的蓝色调。晴朗的天气里面,想要获得冷色调的感觉只能让模特站在阴影里面拍摄。所以我让人把车开到了阴影里,我找好角度进行俯拍。远处的车子反射天空的颜色,呈现蓝色调,近处的栏杆是蓝色、人物整体也是蓝色调,所以整张片子的主色调是冷色调。这样模特硬朗、酷的感觉就通过色调传递出来,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摄影师要合理地运用色温,也就是合理地运用色调来处理画面。使用冷色调拍女孩,皮肤质感往往不容易处理。因此拍女孩我个人倾向于使用暖色。在拍摄前页这张照片时,我特别想呈现出夕阳那种暖暖的氛围。拍摄时天空刚好有晚霞,我就一直等待我需要的光线,直到太阳落山后天空呈现出我想要的暖色调,我才完成了这张作品。

当然拍摄前对曝光也有预想,就是把女孩拍成剪影的感觉。曝光时考虑保留天空和衣服的层次。整体暖色调的画面,天空绚烂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受。

特别提示,傍晚时分拍暖色是特别容易出彩的时间段,但是宝贵的光线转瞬即逝,摄影师要预知天气状况,预想要达到的画面效果,然后耐心等待温暖的夕阳就可以了。光的质地

光线的核心是质地和方向。光的质地主要分为硬光和软光。但是在硬光和软光之间有无数种过渡,并没有具体细化的标准。但是基本的辨别方法还是有的:硬光投射到物体上,影子的边缘很清晰、边界很锐利,例如中午直射的阳光就是典型的硬光;软光也叫柔光,它的特点是在画面中基本看不到明显的影子,即使有,影子边界也非常模糊、柔和。软光的画面呈现出非常柔和的调性,例如雾天、阴天的光线以及晴天时阴影里的光线。拍摄时间的掌握,中午是不是不能拍照

在烈日强烈的光线下拍照,画面稍微控制得亮一点,模特的脸部就会过白、失去细节,此外中午的光线接近顶光,位置相对较高,光线会让模特在眉骨下方形成较浓的阴影,人物法令纹、眼袋明显,显得人物面部起伏较大、表情不自然,处理不当会使女性显得过“老”,而控制得稍微暗一点,模特的脸部会出现明显的阴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