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上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8:21:51

点击下载

作者:令狐马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上下册)

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上下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封面版权信息

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上册)

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下册)

目录

CONTENT权力的构建与传袭:汉武群雄(上册)

作者采访录

自序

第一章 初登大宝少年郎 尊儒不成自心伤

第二章 力排众议战匈奴 强君虎将破胡虏

第三章 外戚交恶惹风波 主父倒行食苦果

第四章 扶摇直上公孙相 淮南衡山谋反忙

第五章 经济改革帝敛财 外儒内法吏得道返回总目录作者采访录

时间:2016年9月 地点:北京

编辑:今天我们请到了非常年轻却非常有才的本书作者——令狐马,来和我们一起聊聊这本书和那些人。这不是小马哥第一次写书了,2015年还是23岁的小马哥就写了两本很好看的历史著作《你不知道的汉朝:刘邦开国》和《你不知道的汉朝:文景之治》。如果你还不知道,不妨去读一下,很好看的哦,别说我没告诉你。作为一个怀才却不幸太年轻,而且所喜欢的事情和所学专业还没什么关系的人,小马哥往往被质疑。听说小马哥一开始想把爱书发表的时候相当不顺,被出版社拒绝了18次,当时有没有想过找块豆腐撞死?

令狐马:其实还好。当时,虽然我在新书上花了很大精力,出版社拒稿让人有些伤心,但毕竟成年了,要学会承受,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不顺的事儿,出版不了书算不了什么的。我觉得人活着还是要快乐一些,有一颗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我才不会遇到点挫折就淋个雨、喝个酒、哭一场,自我陶醉得像个拍MV的男主角。其实,就算当时没人要我的书,我也觉得自己不亏,因为在写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那被人看到的几十万个字,不过是我的成果展示。老实说,如果因为出版不了一本书就难受得死去活来,我会觉得自己太无能了。被质疑嘛,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我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专业,让看过作品的人不再怀疑,同时也不辜负喜欢我的读者们。至于说有才华,我一直对这个赞美感到惶恐,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编辑:如果你万幸被雷劈死了……穿越回了汉武群雄时代,你想成为谁?

令狐马:老实说,汉武帝时代的人想活好不太容易。即便汉武帝,他也挺累的。当皇帝要处理那么多事不说,国家弄得不好了,他的压力最大。他晚年事业受挫不说,还家破人亡。不过说心里话,当汉武帝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一点没什么好遮掩的。不过除了他,还有两个人也挺好。

一个叫汲黯,喜欢放炮,是当时最敢说的人,经常跟汉武帝唱反调,搞得汉武帝见了他都怕。那虽然是个专制社会,言论很不自由,但汲黯是个例外,他哪怕说得没有道理,哪怕把刘彻惹得怒火冲天,刘彻也没有杀他,顶多对他无语。此人最后是以中二千石级别老死于任上的,中二千石官员,搁今天至少是个中央部长级别了。做汲黯,可以成为言论最自由的人。

另一个叫文翁。很少有人知道他,就算在我的书里,也只是提了一下,因为他虽然是个蜀郡太守,却像个官场中的隐士,所以故事不多。文翁在蜀郡时,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最终把偏远落后的蜀郡搞成了一个教育发达地区,他算得上一个教育家。他一辈子不争不抢,地位不高不低,活得应该很潇洒。他死后百姓给他建祠堂,名声极佳,可算是个流芳百世的人物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能够读书,能够为官,当官时为百姓做实事,还能终老任上,死后被百姓爱戴,这算得上人生赢家了。

编辑:好精彩的回答!我们的男性读者给你鼓掌的同时,我们的女性读者开始不满了。为了世界和平,请问如果你万幸被豆腐撞死了……穿越回了汉武群雄时代,成为一位美女,你最想嫁给谁?试从健康状况、情敌人数、婆媳关系、收入水平、遗传因素等多角度、客观全面地回答该问题。我是很严肃的。

令狐马:如果是被豆腐撞死的,我会先去找汉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跟他说他发明的豆腐能把人撞死。至于想要个什么样的老公,不太好回答,因为我毕竟不是妹子。如果非要选的话,我可能会选卫青。

刘彻的条件倒好,活了七十岁,汉朝最长寿的皇帝;性格强势,他喜欢的女人没人敢说三道四,母亲也不行;此人富可敌国,想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长相嘛,史书没记载,应该也不差,就算不太好看,人靠衣装马靠鞍,他好好打扮一下,在这方面也不丢分。他一切都OK,问题就是太优秀了,女人太多,据《汉武故事》说他有七八千个女人。而且伴君如伴虎,搞不好还会丢了小命。所以,可以将刘彻当梦郎、当偶像,但不建议当丈夫。

霍去病也好,功勋卓著,少年英杰,豪气逼人,睥睨一切,是武侠小说中男一号的不二人选,可是他寿命不长,二十四岁就没了。如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可以嫁给他。

司马相如也不错,文采不是一般好,是汉武帝手下的第一笔杆子,后来有个叫扬雄的人叹道:这司马相如的赋,好的简直不该是人间之物啊。他有气质,就算身无分文也能让达官贵人们仰慕其风采;懂音乐,能通过琴音对女子表达爱慕,浪漫得很;他找人给卓文君表白后,当夜卓文君就偷偷跑到他家里,然后就跟他私奔了。反正这是个魅力十足的男人,如果我是个文艺女青年,可能会考虑他。不过司马相如是个结巴,而且有糖尿病,这或多或少会给他减分。

为什么选卫青呢?他为人谦和厚道,所以不用担心家暴;他的妻子是汉武帝的姐姐,他不敢娶太多妻子,虽然在家里主角是公主,但从数量上讲,情敌不会很多;他是大司马大将军,收入不是问题;他有个后母,从小不把卫青当人看,卫青不收拾她都不错了,谅她也不敢在卫青的女人面前胡来;他是汉军统帅,威风凛凛,浑身散发着军人的气息;他有气质、有权势、有智慧、有胸怀,他的心态好,在生活中懂得满足,所以嫁给他幸福指数高。

编辑:卫青俨然就是汉朝好男人啊!小马哥之后有什么出书计划?会接着写汉朝历史吗?

令狐马:现在这套汉史作品已经写到第六部,在这个过程中,想法也很多,我想在这套书写完后写一些小说。因为写通俗历史作品,我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史书,很多细节都没法展开写,对文笔的限制比较大。比如你想写点爱情,可是古书中很少有关于爱情的记载,你不能觉得哪个男人和女人应该有一段爱情就虚构一段旷世恋情;你想写点权术,可古书中记载的权谋诡计并没有小说中的详细精彩,你又不能你为了精彩而凭空虚构。

编辑:这倒也是,不过你的历史作品其实已经很有趣了,坚持“真实并有趣”很难,但是我相信你的努力和坚持,读者会看得到。能否从掌权经历、执政风格、后宫经营、敛财手段以及军事才能绯闻等方面比较一下刘彻和你下本书的皇帝有什么异同吗?

令狐马:其实下一本书一共有三个皇帝,但第一个是傀儡,第二个只当了二十七天,所以能和刘彻比较的只有第三个皇帝刘病已了。从掌权经历来看,他们在执政的前六年,都有人管制着,但情况完全不同。管刘彻的人像亲妈一样望子成龙,管刘病已的人,是生怕刘病已抢了自己利益,连后妈都算不上;执政风格,两人几乎是相反的,总的来说,刘彻属于高冷严酷外放风格,尤其到后期感觉有点像走火入魔了,刘病已平易体贴,走的是亲民路线;后宫经营上,俩人都换了好几茬老婆,他们最爱的女人都没能和他们走到最后;敛财手段嘛,两个人也差不多相反,刘彻是与民争利,刘病已是为民谋利;刘彻的军事才能那没得说,要是不行也不会取得那些成就,刘病已嘛,看不出来,也曾对前线将军下达过一些指示,不过人家没听,回来还要跟他掰一掰谁说得对。

编辑:让你说的大家都对你下一部书心里痒痒的了,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刘彻的故事,希望你的下本书能尽快和大家见面,别让大家等太久哦。自序

这是一部讲述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历史的书。翻开它你会发现,汉武帝小时候不叫刘彘,汉武帝也没有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没有下“轮台罪己诏”,没有在晚年放弃求仙,飞将军李广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厉害……

你会发现许多矛盾集中在汉武帝本人和它的帝国。你觉得刘彻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他通过对外征战让中国人挺起了脊梁,可他又穷兵黩武,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你觉得他是个顶天立地无所不能的英雄,同时也发现他是个冷血无情的暴君;你想说他的帝国是大汉盛世,却发现这个帝国差点在他的手中灭亡;你发现他求贤若渴,可同时又发现他杀人如麻,视人才如草芥;他时而宽宏大量,时而容不得任何批评;他推崇儒家,可似乎也喜欢法家;他总是英明神武,洞明世事,可又经常被一些小人物玩弄于股掌……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可是你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要问他:当年,李陵战败后,为什么冲动之下将司马迁处以腐刑?为什么在事情没弄清楚前就杀害李陵的全家?为什么在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期间关押他的家人?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要跟儿子拼个你死我活?为什么……

你会发现是一些小人物左右了历史。倘若李陵属下那个军候不在关 键时刻出卖汉军,李陵也许就不会被俘,就可能逃回汉朝,司马迁也就 不会被阉了;如果在巫蛊之祸时,刘彻能换一个去长安城和刘据沟通的 使者,那场父子之间的相残很可能不会发生,汉朝的历史也将改写;如 果当年刘彻发动三十多万大军袭击单于时,那个巡逻武官不去和匈奴拼 斗,不被匈奴抓获,单于也许就掉入汉军的包围圈,汉朝以后也不会花 那么大代价与之作战了……

你会看到一幕幕精彩的故事。有十八万骑兵恢我汉边,骠骑将军封狼居山,汗血宝马来自大宛,丝绸路上艰难前行的张骞,还有两将领打到了朝鲜;那时有谎话连篇的大仙,夜郎自大的笑谈;有宫廷内部明争暗战,外戚夺权轮番上演;有姗姗来迟的期盼,一顾倾城的容颜,有通灵台上的青鸟,还有一见钟情的酒宴……

你能看到汉武帝一生中引以为豪的事件:他三十八岁那年,孤注一掷,派十万大军北伐匈奴,那一战汉朝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匈奴远遁,不敢南下;他四十六岁时,平定了南越、西羌和西南夷;四十七岁,平定东粤,同年率领十八万骑兵向单于喊话,吓得单于龟缩不出,同年,他登上泰山,宣示了大汉的主权……

你会发现,贵为天子的刘彻,临死前还有很多遗憾:霍去病才能卓越,可是才二十四岁就阖然长逝;李夫人是那么清丽动人,却在她最美的时候离世,临死前他都没能看到她最后一眼;他的得力干将张汤,他只不过派人去训斥了一顿,却没料到这人为了自证清白,竟然自杀了;还有,他求了一辈子神仙,一直渴望长生不老,却没有丝毫成果,还被几个神棍骗得团团转……

你能感受到汉武帝的痛苦:他刚当皇帝时,心气高,想做一番大事,可遭到了奶奶反对,他眼睁睁地看着给自己冲锋陷阵的臣子身陷囹圄却无能为力;他二十四岁时,派三十多万人攻打匈奴,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让爱将王恢出来当替罪羊;他喜欢钩弋夫人,可为了钩弋夫人的儿子当了皇帝后没有太后干政,他不得不把她杀死,在他余下的生命中,她离开他时的绝望眼神,就像一个梦魇,经常在午夜梦回时将他惊醒……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关于这本书我就介绍到这里了,我相信当你看完了它,会被汉武帝和他的帝国所震撼,会像汉武帝七十岁时,想起他十九岁那年出宫玩耍的夜晚。那时候,他冒充自己的姐夫,夜里出发。一帮人骑着骏马,闻着熟透的庄稼,恣意奔跑,大声酣呼……令狐马2016年8月第一章初登大宝少年郎 尊儒不成自心伤

1.少年天子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在汉孝景皇帝刘启驾崩的同一天,十六岁皇太子刘彻继皇帝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刘彻这个皇帝,当得不容易,他不是汉景帝的长子,不是嫡子,也不是窦太后心目中的爱孙。他几乎没有任何先天优势,那么他想当皇帝,必然要干掉一些竞争者。

刘彻在十六岁之前就会杀人?

那倒不至于,杀人的人,是他父亲汉景帝刘启和他母亲王氏[1]。

刘彻四岁那年,被封为胶东王,同日,汉景帝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

刘荣的母亲栗姬见刘荣当了太子,顿时傲娇起来,刘启的姐姐刘嫖想把女儿小陈嫁给刘荣,栗姬竟然鸟都不鸟,弄得刘嫖耻辱感爆表。刘嫖为了找回场子,立即跑去问王夫人愿不愿让儿子娶她女儿。王夫人意识到机会来临,当即表示:姐姐啊,我正想给我家刘彻[2]娶个老婆哩!

刘嫖刚刚受挫,听到王夫人这话,简直如饮美酒,她笑靥如花的同时,把栗姬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

就这样,王夫人和刘嫖成了亲家。但刘嫖如此并不是因为女儿小陈没人要非嫁给刘彻才行,而是她希望小陈当皇后。所以,两个女人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把刘彻扶上太子之位。

怎么办呢?

刘嫖可是铆足了劲的,可谓舍得一身剐,要把“太子”拉下马。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大杀器——嘴,在汉景帝面前陈述栗姬是烂女人,论证栗姬是烂女人,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刘启听多了也心烦意乱,觉得栗姬不可靠。

有一回,刘启就考验栗姬:我驾崩之后,你要好好照顾我的孩儿们啊!

哪知栗姬顿时翻脸:你的娃,干吗要我来照顾?

史书说,栗姬很愤怒,不肯答应,还出言不逊。

你知道她说什么出言不逊的话了吗?据《汉武故事》说,栗姬骂汉景帝是一条“老狗”。

我经常想,栗姬不答应就算了,干吗骂人家是“老狗”呢?难道是像今天的女孩子骂男生“死鬼”那样的娇嗔?

不知道是不是娇嗔,反正刘启这辈子也没被人骂过老狗,气得勃然大怒,对栗姬失望透顶。

渐渐地,在刘嫖那张嘴的攻势下,加上栗姬“自作孽”,刘启对栗姬越来越不满,终于在汉景帝七年(前150)将刘荣废掉,立刘彻为皇太子,立王夫人为皇后。被废的刘荣,去当临江王了。

但刘启担心他归天后刘荣闹事,于是过了两年,就找了个借口,将刘荣逼死了(不是刘启亲自逼的)。

刘荣死了,可刘彻的地位还是不稳当,因为还有个对皇位垂涎欲滴的刘武。

刘武是刘启的弟弟,刘彻的叔叔。当年,刘启为了刘武能尽心竭力地帮助自己,就说愿意在驾崩后将皇位传给刘武,把刘武激动得欢呼雀跃,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姿态,在“七国之乱”时力抗强敌,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在刘荣和刘彻争夺之时,刘武也在一旁虎视眈眈,试图渔翁得利。可是当刘彻当了皇太子,刘武一下就急了,整天抱着他母亲窦太后的大腿不放。

窦太后对刘武喜欢得很,当然希望刘武继承刘启的位置了,所以不断给刘启施压。

不过刘启是个乾坤大挪移高手,他用高超的手段,一点点化解了压力,最终把刘武赶回了家,刘武再也不敢觊觎皇位。

到汉景帝十三年(前144),刘武去世,这之后刘彻的皇太子之位终于坐稳。

可刘启还是不放心,因为他发现,有些大臣张狂得很,比如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他驾崩后,少年刘彻会不会压不住呢?

刘启不想留下这些隐患,于是在汉景帝十四年(前143),将周亚夫下狱。最终,周亚夫被诬以“地下谋反”,死于狱中。

汉景帝十六年(前141),刘启驾崩,十六岁的刘彻登基,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将所有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人都除去了。

以上所讲的,是刘彻十六岁之前的故事,这些我在拙著《你不知道的汉朝:文景之治》一书中已经有过非常详细的叙述。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十六岁之后的汉武帝。当然,我们应该清楚,在刘彻活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叫“汉武帝”的,因为“武”是他死之后他的继任者给他的谥号——严格来讲,刘彻应该叫汉孝武皇帝。

* * *

由于公元前141年还没过完,所以这一年的纪年仍然用汉景帝后三年。也因为这一年老皇帝尸骨未寒,所以新皇帝在这一年一般不会有什么大动作。

但十六岁的刘彻是很想干点事情的。他憋啊憋,终于等到了武帝元年的第一个月——十月[3],就立即颁布一道诏书:丞相、御史大夫、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及诸侯相给朝廷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人。

该诏书下发之后,各级官员便风风火火地举荐人才,一时之间,人才涌现,各种奇人异士纷纷前往长安。就在这时,一个人突然发话:“这些被推荐上来的人,有几种人是不能用的。”“哪几种人?”“学习法术、诡辩之道的人,因为这些人会扰乱国政。”

刘彻听了此人这话,当即同意。

这一年,刘彻十七岁,在此时此刻,除了他那几个亲人之外,也许这就是最能够影响他的人了,因为此人不但贵为丞相,还是教了他好几年的老师。

这个人不简单。汉文帝刘恒临终时向汉景帝刘启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功臣周亚夫,另一个就是此人。

此人名叫卫绾,曾担任将军平定过“七国之乱”,立下大功被封为建陵侯。

丞相、老师、功臣、侯爷、三朝元老,就这资历、身份,足以成为汉武帝继位之初的政坛风云人物。

然而卫绾有些悲哀,因为就在他刚刚登台,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忽然被人轰了下去,不准唱了。

和卫绾一起被轰下台的,还有御史大夫直不疑。

且这两人都是在刘彻颁布了那道求贤诏书之后的第八个月——武帝元年(前140)六月被免。

卫绾、直不疑,虽然名气不大,但毕竟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两个人同时被免,又在刘彻登基之初,这一定是件震动朝野的大事,且这里面一定有深层原因。

这个原因至今已无人知晓,史书对此也语焉不详。据史书说,卫绾是因为有过错被免(见《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当然,同样的史书还说卫绾是因为生病被免(见《汉书·窦田灌韩传》)。但所谓的生病和有过错,恐怕都不是他们被免的根本原因,因为朝廷要将一些没有大错且又有些威望的官员免职,通常都说这个人生了病,至于所谓的“过错”,倘若不大,根本不是将丞相免职的理由。而卫绾是个敦厚之人,也没干过啥坏事,所以他被免职,很可能是高层不喜欢他。

当时,能免去丞相的“高层”,除了天子刘彻,还有刘彻的奶奶窦太后。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刘彻是没有什么实权的,臣子们奏事的时候,都得另备一份给窦太后。刘彻想干什么事情,还得看窦太后的脸色。

那么,究竟是谁不满意卫绾和直不疑呢?是窦太后还是刘彻?

这个问题,我先放在一边,因为卫绾被免后,朝廷紧接着就来了一场不带刀剑、结果残酷的斗争,斗争的主角,都是帝国中最具权势的人。只有知道了这场斗争,才能知道谁不满意卫绾。

* * *

武帝元年(前140)六月,卫绾直不疑被免之后,三公位置空缺。

于是,摆在刘彻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谁当丞相?

有两个人对丞相之位蠢蠢欲动。一个曾经想当丞相却被刘启“判了死刑”——刘启明确说了此人当不了丞相;另一个,是个籍籍无名之徒,至少在刘彻继位之前,毫无存在感。

那个被刘启“判了死刑”的人,就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窦婴,刘启曾说:“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刘启在时,他没有出头之日。

那个无名之徒,叫做田蚡(fén),是刘彻的亲舅舅。刘彻的娘姓王,舅舅姓田,只因刘彻的外婆臧儿嫁过两个男人,田蚡的父亲就是臧儿的第二个男人。当然,刘彻的母亲也有过两个男人,第一叫金王孙,第二个就是汉景帝刘启。

窦婴和田蚡,都有后台,窦婴的后台是窦太后(她本来是太皇太后,为了称呼方便,习惯叫窦太后),而田蚡的后台就是皇帝的娘,王太后。两人的后台都硬。

但田蚡毕竟比不了窦婴,窦婴曾当过大将军,又很早就被封侯,而田蚡只是在刘彻当上皇帝之后才混了个武安侯,他的威望、资历和影响力都与窦婴相去甚远。而且,在刘启时代窦婴最辉煌的时候,田蚡就是窦婴的马仔。史书有明确记载说:(田蚡)往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姓。

除了往日的积累远不如窦婴,更关键的是,窦婴的靠山是窦太后,田蚡的靠山是王太后,而窦太后的能量要远远强大于王太后。毕竟,窦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妻子,连刘启都不敢在她面前放肆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田蚡的政治能量远不如窦婴。

然而田蚡竟然率先出手了,他听从一个叫籍福的人的建议,找到了姐姐王太后。

他找王太后,并不是让王太后帮自己当丞相,而是让王太后在刘彻面前说话,好让窦婴当丞相。

这算什么?窦婴是他的竞争对手,窦婴都没去说,他跑去说什么呢?

其实,这是田蚡或者说是籍福看得清形势,他们很清楚,王太后居于窦太后之下,和窦婴抢是抢不过的。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助窦婴当上丞相,博取一个美名(有让贤名),那时窦太后一喜:啊,这小田挺懂事儿的,王太后毕竟也是太后,我吃了肉,总得让人家也喝口汤。

于是,在几个人的运作之下,窦婴当了丞相,至于小马仔田蚡,则当了太尉。

由此看来,选窦婴当丞相是窦太后的意思,选田蚡当太尉是窦太后和王太后的意思,这次官场大调整,似乎都没刘彻什么事。刘彻也是个十七岁少年了,血气方刚,又恰巧在叛逆期,他能满意这种安排吗?这么大的人事变动都没他啥事,他这个天子岂不是白当了?

让人意外的是,刘彻对这个安排很满意。

刘彻是真的满意,因为窦婴和田蚡很合他的胃口。

在此时此刻,让刘彻和窦婴、田蚡一起工作,简直就是黄金搭档。他们是刘彻的至亲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这三人有个共同爱好:儒学。

皇帝、丞相、太尉都喜欢儒学,所以毫无悬念的,汉朝开始了尊儒运动。

2.尊儒之路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上一节内容中的几个关键词:汉武帝、尊儒、不用法家和纵横家,这是不是很熟悉呢?

熟悉就对了,因为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上说过,汉武帝时代有一件大事,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过很遗憾,刘彻继位之初搞的还不是教科书上说的那件事。那年的事情是这样的:

刘彻以窦婴、田蚡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此二人一上台来,就推荐了两个重要人物:赵绾和王臧。其中赵绾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而这两个人,都是学儒出身。

既然好儒,那就得干点儒家提倡的事情。他们凑在一起,思量一番,觉得朝廷得建一座明堂。

明堂这东西,简单来说,是天子的布政之所,一些大型的、复杂的典礼什么的,都在这里面举行,说得通俗点,这就相当于一个豪华大礼堂。建这个东西,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皇帝的威仪,显示皇帝的唯我独尊,令天下臣服。

增加皇帝权威,这种事刘彻当然欢喜了,所以刘彻对修明堂一事非常热心。

有了皇帝的支持,还有什么办不成呢?

事情还是难办得很。因为明堂是周朝的东西,秦朝没有,汉兴六十多年来也没有,那不过是一个传说中的事物,没有人知道明堂是个什么名堂,也很少有人知道王臧赵绾想搞什么名堂。就连想搞明堂的王臧赵绾,他们在跟刘彻讲了明堂的种种好处、勾起了刘彻对明堂的兴趣和欲望后,也只能白瞪眼,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明堂长什么模样。

他们这是想玩弄刘彻吗?是在给刘彻画饼充饥吗?

他们能当上高官,当然不会犯傻,他们虽然不知道明堂,但既然敢提出来,就有办法来修一座明堂。

他们知道,自己虽不懂明堂,可有个高人一定懂,也一定知道该如何建明堂,如果说天下只有一个人懂得明堂,那就非此人莫属。

王臧、赵绾心里的那个人,的确是个高人,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师傅。

但此人的资历,绝不仅仅是王臧、赵绾的师傅那么简单,因为此人和刘邦都还有一些渊源。

这个人,叫作申公。

申公其人,是有点来头的。他的老师,叫浮丘伯,浮丘伯有个老师,叫荀卿。荀卿,也就是写下那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荀子。荀子的学生中,浮丘伯算是名气较小的,他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学生,其中一个是秦朝著名丞相李斯,另一个就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是写下“扁鹊见蔡桓公”的那个人)。至于浮丘伯,他的学生中除了申公,还有个叫刘交的人。刘交,是刘邦的四弟,被刘邦封为楚王。

申公和刘交是师兄弟,也就和刘邦是同代人。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去过孔子的故乡鲁县,在那里,刘邦会见了浮丘伯。申公作为浮丘伯的弟子,也参与了那次活动,所以,申公是见过刘邦的。

在刘彻的时代,申公是为数不多的见过刘邦的人,又是修建明堂的设计师,所以刘彻二话不说,立即下令接申公进京。

申公所在的鲁县,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刘彻所在的长安,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今天坐火车,从曲阜到西安都得十多小时,火车路线将近一千公里。而在当年,申公来长安只能坐马车,马车的轮子是硬的,还没有避震器,且那时的道路也远没有今天的柏油马路平坦(更不说铁轨),所以让八十多岁的申公千里迢迢赶到长安,很可能走到半路就散了骨头,一命呜呼。

刘彻显然考虑到这点,他担心马车把申公颠死了,就命人把申公坐的马车的车轮上都裹上蒲草,增加车轮的柔软度——在当年,这也算是最好的避震系统了。

申公终于来了,也没被颠死。他来了之后,就得到了刘彻的接见。

见到申公,刘彻向他请教了关于国家治乱方面的问题。

可申公的回答让刘彻非常失望。因为在刘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后,请来的这个申公,在他的殷切期盼下,竟然只说了一句话就闭嘴了(那种八十多岁又有资历的老头子,可能说完这话就闭目养神起来了)。

申公说:“治国者治理国家,关键不在于说多少,而应该想想自己能做多少。”

申公的话很有道理,可刘彻不爱听。刘彻还是个生龙活虎的少年啊,他喜欢的,肯定是那种能够侃侃而谈的人。他像所有少年一样,都觉得自己的前途不可限量,觉得世界可以被自己玩弄于股掌,都心比天高,认为自己是天纵奇才,希望搞出大动静。申公这种惜字如金的高人,他的魅力,刘彻欣赏不了,所以他根本不是刘彻的菜。我想,刘彻和申公的那次会面,场面应该是尴尬的——少年口若悬河、眉飞色舞,老人双目微闭、面无表情,少年意气风发、妙语连珠,老人不置可否,最后只呜啦呜啦地说了一句话,且那句话就像一盆凉水浇在刘彻的头上一样让刘彻感到不自在。

哎,和这种人有什么好谈的?算了算了……

老先生快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情要忙!

申公让刘彻大失所望,那么刘彻该如何处置申公呢?是把申公赶回家去吗?

汉武帝倒还不至于这么不厚道。人家申公都八十多岁了,本想在家里面安度晚年,不想来不想来,是刘彻三番五次邀请来的,最后申公看在他是皇帝的面子上,搭上半条命来了,怎么能因为申公没大用就逐走呢?更何况,刘彻要修明堂,还得请申公当顾问呢。所以,刘彻把申公安置在了鲁县驻长安的办事处(鲁邸)。

刘彻虽然没有赶走申公,但申公最终还是回去了。

申公也不是自愿回家,他其实是被赶走的。

这都是因为朝中的一场政治斗争。

* * *

当年,刘彻登基之初,想大干一番事业。据史书记载,刘彻和他手下的窦、田、王、赵干了五件事:修明堂;令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解除关禁[4];兴礼仪;窦婴更是大义灭亲,把那些品行不好的窦姓皇亲国戚都削除了门籍,表示这些人以后不是他窦家人了。

这几件事,顿时引起了窦家人和列侯的反抗,于是,许多人把状告到了窦太后那儿——没办法,小皇帝是铁了心要跟窦家人作对,连窦婴都被收买了,弄得我们活不成,现在能救我们的就只有老太太了。

其实,窦太后早就对刘彻窦婴田蚡等人不满了。

因为在窦太后眼中,这伙人的做法,是在挑战国本。汉自建国以来,一直都奉行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如今刘彻像得了多动症一样,尊儒,这不是颠覆国本吗?

3.儒生杀猪

儒生,在窦太后看来就是一帮摇唇鼓舌、吹嘘拍马却不干实事的人,让这种人进入朝堂无异于招来一群洪水猛兽,妖魔鬼怪。不仅窦太后这么认为,汉朝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这么想太正常了。因为我们知道,汉朝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国势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从六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完全可以这么讲:实践证明,汉朝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无为而治”的道路,才能够繁荣富强,其他的路,都是死路。

更严重的是,道家一直都反对儒家。在道家看来,天下之所以有问题,就因为出现了儒家那批自认为可以救世的“圣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庄子》甚至激烈地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既然如此,刘彻想搞儒家的那一套,就势必要遭到道家捍卫者的抵抗——倘若国家让儒家那些所谓的“圣人”来掌治,非乱套不可。

而在汉朝,最坚定的道家捍卫者就属窦太后了。据史书记载,她当了太后,就要求刘启和姓窦的人都必须熟读《老子》。

当年,刘启做皇帝的时候,儒道之争就已经非常激烈了。一个叫辕固的儒生和一个叫黄生的道家博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们辩论的内容,就是说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这种取代是否合法。

道家学者黄生认为,帽子再破也必须戴在头上,鞋子再新也只能穿在脚上,夏桀、商纣就是再无道,也是君王,商汤、周武再贤能,也是臣子,他们因为君王有过错就攻打君王,是以下犯上,是弑主,所以他们建立的国家不合法。

但辕固不这么看,他认为,商汤和周武王是民心所向,他们是被形势所迫、不得已才当的君王,他们的行为顺应了天意,因此他们的政权合法。

其实说到底,两个人争论的焦点就是:如果国家出了问题,能不能进行革新。显然,道家持否定意见而儒家积极支持。

两个人争啊争,争到最后,儒生辕固突然放出一句狠话:要按你这么说,我们高皇帝取代了秦,当了天子,这难道也不合法吗?

学术争论居然争到大汉政权是否合法的问题上,就有大问题了。这时候在一旁观战的刘启就必须站出来说话。

可刘启能怎么说呢?

支持道家,那么按照道家的逻辑,帽子必须戴头上而鞋子必须穿在脚上,则秦政权再烂也不能推翻,那么汉政权就不合法,他这个皇帝也不合法,他就是贼寇;支持儒家,就是贬损道家,挑战奉行了几十年的指导思想。

刘启不能明确表态说自己赞成哪一个,他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吃肉的人不吃马肝,我们不说他不知肉味;学者们不讨论商汤、周武受命等敏感问题,也不能说他们没学问。”[5]

虽然有刘启出来打圆场,但明眼人都看出来,辕固的话更有道理,换句话说,在这次辩论中,道家吃了瘪。

道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如今跳出来一个儒家狂徒指斥其非,道家信徒窦太后岂能置之不理?

于是,窦太后招来辕固,准备和辕固来一场“真理大讨论”,顺便改造一下辕固的世界观。

窦太后是个瞎子,也许当她还苦口婆心地跟辕固“老子”“老子”地讲个不停的时候,辕固早就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了。

那一天,辕固的反应令窦太后十分吃惊,因为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辕固这个老家伙,嘴里竟飙出这么句话来:“你讲的这些,是普通老百姓说的话。”(此家人言耳。)[6]

一个喜欢讲大道理的人,且总能够说服他人,那么如果在他给别人讲了他引以为自豪的人生观价值观之后,不但没被人赞美,反而被评价为浅薄幼稚,这个人一定恼羞成怒,恨不得将评价自己之人狂殴——你是个什么玩意儿,你的脑袋和正常人构造不同吗?

这一回,窦太后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想都不用想,窦太后被辕固气得咬牙切齿。

大怒之下的窦太后反唇相讥道:“哼哼,道家经典怎么比得上那些掌管刑罚之人才读的刑律书籍呢?”(安得司空城旦书乎!)[7]

但辕固的话毕竟还是太重了,他不但瞧不上汉朝的治国思想,还瞧不起窦太后,所以窦太后绝不会仅仅反击一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就放过他。

老头儿,你不是嘴硬吗?你不是行得很嘛,那我倒要看看,是你厉害还是猪厉害!

窦太后这话可没有骂辕固是猪,窦太后的意思是:让辕固和猪进行搏斗。

很快,窦太后就下令将辕固投入猪圈。

我想,猪圈里的猪一定不是凡品,它绝不会像今天的猪一样,除了哼哼哼就是睡了吃吃了睡,那头猪应该很凶猛,还会咬人。否则,把辕固扔进一个普通的猪圈,一猪一人待上一天都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辕固很快就被推入了猪圈。

那头猪也果然有攻击性,一见辕固就扑了上来。

很快,战斗结束,该倒的倒了。

倒下的,其实是那头猪。因为辕固只用了一招,那凶猛的猪就软绵绵倒地了。

而我们的辕固,此时正站在猪圈里,双眼微闭,调匀内息——刚才那一战,他也紧张啊!

辕固用了什么招,一下就搞死一头凶猛的猪呢?

辕固并没有身怀绝技,也没有用毒,更不会使暗器,他用的,只是一把剑而已。

可辕固见窦太后的时候,身上绝不可能藏有武器,他杀猪的剑是从哪来的呢?

是刘启给的。当刘启得知窦太后要辕固和猪进行PK,知道辕固虽然无罪,却又不能让窦太后收回成命,只好给辕固一把利器,反正瞎眼的窦太后也看不见。

于是,当猪遇到辕固,就死了(彘应手而倒)。

盛怒过后的窦太后,也觉得把辕固扔进猪圈的做法有些过分,毕竟,辕固只不过在跟她谈论学术的时候言辞激烈了点,若因为这个就让猪把辕固咬死,那就太没人性了,这样影响也很坏,窦太后在令天下知识分子寒心的同时,很可能被刻画成一个臭名昭著的恶妇,甚至遗臭万年。所以辕固杀了猪之后,窦太后的气消了,也就没再给辕固找麻烦。

虽然辕固没有被猪咬死,但由此能看出,窦太后是多么笃信道家的思想。

汉朝以“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理念,所谓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少作为,是指政府少干预,让民众自己去发展。可这个刘彻,今天改这个明天改那个,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这明明和无为而治背道相驰。

再加上刘彻的一系列措施触犯了窦家人的利益,这伙人又跑到窦太后那儿哭诉,把刘彻窦婴等人的“新政”批得体无完肤,把窦婴等人尊儒贬道的行为都告诉窦太后,弄得窦太后对这个新领导班子越来越不满意。(是以窦太后滋不说。)

但窦太后还没有发作,她并非蛮不讲理之人,能理解小孙子想干一番事业的心情。不过,窦太后毕竟限制、掣肘着刘彻,窦太后虽然没明着反对刘彻的“新政”,但“新政”的实施,必须窦太后点头才行。

只是窦太后绝不会支持新政,她不支持,很多政策就落实不下去。

新领导班子对窦太后的限制感到很不自在。

于是,他们决定剥夺窦太后的权力,让少年皇帝来亲自掌权。

4.儒道之争

汉武帝二年(建元二年,前139)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写了一封十分重要,也十分有力量的奏疏。

奏疏的内容就是:陛下啊,臣有个建议,以后臣子们上书言事的时候,直接把奏疏给你就是了,不用给窦太后也交一份。(毋奏事太皇太后。)

这奏疏的意思就很明显了:皇帝你不用再请示窦太后,你把大权独揽,将窦太后架空,到时候咱几个想干啥就干啥。

刘彻会因为这封奏疏就夺走了窦太后的权力吗?

那是不可能的。窦太后此时在汉朝廷的地位,任何人都无法比拟,哪怕刘彻也不行,当年刘启在时,对窦太后的许多命令都是不能违拗的。

所以,当窦太后得知这伙改革派准备来革自己的命,顿时大怒,她骂道:“上疏的这家伙是想当第二个新垣平吗?”[8]

刘彻夺不走窦太后的权力,窦太后更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对她而言,她掌握权力与其说是为了自己,不如说为了大汉帝国。毕竟,她是个黄老信徒,眼看着孙儿在这帮儒生的教唆下逐渐偏离正轨,踏上邪路,她能不着急吗?她是刘家的女人,是刘氏政权的捍卫者,她绝对不能容忍刘氏政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走向衰败——至少窦太后相信,儒家思想没有道家思想好,用儒家那一套治国方略,国家会乱。

可窦太后就是再不想交权又能如何呢?赵绾的提议并无不妥,刘彻都十八岁了,让太后放权皇帝亲政,这无可厚非啊!窦太后有什么理由拒绝交出权力呢?

她没有理由。

但这不代表窦太后在面对攻击的时候就束手待毙。

可窦太后还能怎样呢?她不能说赵绾在胡说八道。赵绾向她刺来的剑是无坚不摧的。

要应对无坚不摧之剑,正确的方式不是去攻击这柄剑,而是攻击持剑之人。因为人不可能无坚不摧,当持剑的人被摧毁了,那柄剑就是再锋利,也都是死物了。

窦太后决定攻击赵绾,而不是反驳赵绾的那封奏疏。

她私下派人去调查王臧、赵绾干的不法之事,然后把这些罪状呈给刘彻。

在给刘彻看王臧、赵绾罪状的时候,窦太后自然免不了要把刘彻痛骂一顿——娃娃呀,你看你身边都是些什么人,这种人你也敢重用?这种人的话你也敢听?我看你简直是糊涂透顶,猪油蒙了心,这几个人该怎么处置,你看着办吧……

刘彻还能怎么办呢?现在窦太后说他的领导班子有问题,且领导班子确有问题,他必须给窦太后一个交代。

而窦太后要的交代很简单,就是严厉处置王臧和赵绾这两个大奸徒。

虽然刘彻很想护短,可王臧、赵绾是问题官员,铁证如山,刘彻只能将此二人下狱。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局势就很清晰了。赵绾、王臧率先对窦太后亮剑,但没有刺着窦太后,如今窦太后发招,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的确只能死,因为他们的地位比不上窦太后,他们只有一次向窦太后发招的机会,一击不中,他们就只有死。

至于他们的刘彻“大哥”,被窦太后骂得狗血淋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根本没法替他们求情。要知道,刘彻初登帝位,汉朝的权力都掌控在窦太后手中,而这次他做的事情又是革窦太后的命,窦太后一定对他十分不满意,他此时若不收敛,惹得窦太后忍无可忍,小心老太婆大发淫威他把废了。反正刘启留下来十多个儿子,且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当年吕雉就废过皇帝。所以刘彻现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噤若寒蝉,低眉顺眼,奶奶说什么就是什么。

王臧、赵绾在狱中很自觉地自杀了。

现在,窦太后肯定又要发话:王臧、赵绾这号人,谁推荐的?

窦婴、田蚡。

哎呀,是这两个能人推荐的呀,算了,你们也别干了,滚回家休息去吧!

就这样,窦婴、田蚡被免——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侄子,一个是王太后的弟弟,都没法杀。

至此,刘彻的“改革帮”土崩瓦解,连刘彻自己都变成了窦太后眼中的危险分子。而这些人捣鼓出来的“尊儒”“修明堂”“遣列侯归国”等新政,通通宣告流产。

至于那个儒家大亨申公,此时也没了来时的风采,灰溜溜回家了。

* * *

上面讲的就是那场政治斗争,斗争的结果:刘彻完败。

那么在刘彻登基之初的时候,卫绾是被谁免了的呢?窦太后还是刘彻?

这得看卫绾的风格。

史书对卫绾的记载,就突出了一点:谨慎、忠心。

当年,刘启手下的丞相刘舍被免后,窦太后曾推荐了窦婴,但刘启没有用窦婴而用了卫绾。然而在卫绾当丞相的几年里,他除了做些日常工作之外,就没干过其他什么事。从卫绾的行事风格来看,他的执政理念就是无为而治,和锐意改革扯不上关系。那个跟卫绾一同被免的直不疑,史书明确说此人是学习《老子》出身。

这种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工作时没激情、没干劲,那生龙活虎的刘彻能喜欢这种丞相?

当然不喜欢。刚好,刘彻发现,在刘启病重之后,作为政府首脑的卫绾,本应该挑起大梁来,可这个卫绾仍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对国家事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竟造成了许多的冤案。

于是,刘彻以此为借口,将卫绾免职,同时免掉和卫绾风格类似的御史大夫直不疑,换上了好动的窦婴和田蚡。

以卫绾、直不疑的做事风格,窦太后主动免去他们的可能性不大,而让喜欢儒学的窦婴、田蚡代替他们的可能性更小。

所以我认为,将卫绾免职的人,是刘彻,而非窦太后。

* * *

从窦太后和刘彻这一回合的交锋来看,刘彻是革新派(有时也叫冒进),而窦太后是保守派(有时也叫稳健),窦太后打压积极向上的刘彻,让人觉得她很讨厌。

一个太后,不乖乖在长乐宫养老,却整天对朝政之事指手画脚,这样的太后,汉朝曾出现过,那就是吕雉。

不过,窦太后和吕雉是不同的。因为窦太后紧紧掌权,更多是为了汉朝能平稳发展,在她的内心里,从来没有想着像吕雉那样自己一手遮天,她干预刘彻,只是希望刘彻别走上歧途,她其实是非常希望刘彻快速成长为一个成熟君主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她才会容忍刘彻在登基之初干那么多令她不满的事,否则刘彻根本废不了丞相,尊儒活动也根本不可能开始。

武帝元年(前140)的时候,窦太后给了刘彻相当大的自由,只是到最后关头,窦太后发现刘彻即将脱离自己的控制并走上“邪路”,这才紧急出手,制住那快要脱缰的小皇帝。那次事件过后,窦太后开始为刘彻的成长表示担忧,她是刘家的女人,非常担心自己这个十几岁的孙子会把帝国带上迷途,走上一条危亡之路,所以她在废掉窦婴和田蚡之后,做了新的人事安排。

新安排的人,都是些黄老信徒,他们在历史上没多少名气,也没干出什么大事。

但新安排的人里面有个亮点,那就是:郎中令石建,内史石庆。

郎中令,差不多就是宫廷的总管,中二千石[9],像郎官、大夫等皇帝身边的官,都归郎中令管;内史,是京城地区的长官,晁错曾任此职,二千石。

说石建和石庆是新人事安排中的亮点,是因为这两人太不亮了。他们还有个更“不亮”的父亲:万石君。

* * *

万石君,名叫石奋,他之所以叫万石君,是因为他和他的另外四个儿子,都做过二千石的高官,五个人合起来,一共一万石,于是石奋就被誉为万石君。

万石君石奋,以及他的几个儿子,都是极品。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东击项籍,前往彭城时,行至河内郡,遇到了十五岁的石奋。那一年,陈平因为被项羽责备而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第一次见刘邦就是石奋引荐的。到汉武帝二年(前139),石奋已经八十一岁了。

石奋服侍过刘邦,也许是刘彻时代最熟悉刘邦的人了。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英明神武,创立了大汉的基业,在子孙眼里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少年刘彻一定十分崇拜。我想,刘彻肯定找到过石奋,问过他:“我那高祖爷爷,长的什么样子啊!”

石奋一家就出了五个二千石高官,这种家庭,一定在朝中有着很大影响力,可我之前那几部有关汉朝的书中(《你不知道的汉朝》)从来没讲过这家人的故事。

这不是我忘了讲他们,而是这家人太低调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混得如鱼得水,不是他们多有能力,而是太低调了。

他们升官的秘诀就只两个字:恭谨。

史书举了许多万石君一家人恭谨的例子,在本书中我就说一件事。

石庆,后来官至太仆,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刘彻忽然问石庆,自己的车是几匹马拉着的。

皇帝乘坐的马车都是标配,必须由六匹马拉着[10]。石庆是太仆,交通部长,专门管理皇帝的车驾,遇到这种问题,一定要想都不想就能回答出来的。

可石庆似乎不知道。

为了弄清楚皇帝的车驾由几匹马拉着,石庆举起马鞭,一匹马一匹马地数着:一、二、三、四、五、六。

数完,石庆确认了一下的确有六匹马,才收回马鞭,举起手来恭恭敬敬地向刘彻汇报:“有六匹马!”

堂堂的太仆居然做出这种事情,是很让我震惊的。他的行为,就好像有人问交通部长轿车有几个轮子,交通部长不直接回答,而是绕车一周详细数下来,才不紧不慢地说有四个轮子一样。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有骂人的冲动。小心谨慎不是错,但如果像石庆这样,那就是装怪了。他不就是想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一丝不苟吗?他一个位居太仆的人,难道不知道皇帝的马车有六匹马吗?他又不是弱智,皇帝也没有让他去数千军万马,他有必要像个三岁小孩一样一匹一匹地数吗?如果凡事都按这个效率去做,国家非完蛋不可。

石庆如此谨慎,应该是极品了吧。可你绝对想不到,数马的石庆是石家最放肆、最不细心的人,他的父亲石奋以及另外几个兄弟,比石庆还要恭谨(庆于兄弟最为简易矣)。所以,万石君一家都是些什么货色,读者就自己想象吧![11]

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少年刘彻,身边尽是些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刘彻不能与这些人合作干出点什么。

皇宫里面有窦太后,想在宫里做点事业是没戏了。可年少好动的刘彻闲不下来,他总得干点什么才行。

想来想去,刘彻决定出宫,微服私访。

汉武帝是个极负盛名的皇帝,这样一个皇帝,外出巡视,按说会留下许多他爱民如子、受人尊重、人格伟大的故事,说不定还会发生一些美丽的爱情故事。

可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

这一年是武帝三年(前138),刘彻十九岁。没人知道这个锦衣少年就是皇帝。在民间走动的刘彻,不但没有人说他好,反而遭到民众的辱骂,几乎没有人喜欢他(民皆号呼骂詈)。有一次,他还差点被人打了。

这简直和偶像剧中应该出现的桥段截然不同。

其实,这都是刘彻自作自受。

刘彻微服私访,不但没有关心民生疾苦,反而胡作非为,惹得人民怨声载道。

5.微服出宫

刘彻在宫外自然不能到处扬言说自己是皇帝,他其实打着自己姐夫的名号在活动。

他的姐夫,是平阳侯。汉朝的第一任平阳侯,是曹参。平阳侯的爵位传到刘彻时代,已经是曹参的曾孙曹寿(一说曹时)了。

八九月份的时候,刘彻带着一帮善于骑射的人,夜里出发,骑着骏马,他们呼吸着夜风,到山里打猎,在田间驰骋。

那正是农民庄稼成熟的季节,可刘彻兴致一发,便什么也不顾,带着马队就在即将可以收割的庄稼地里胡乱奔跑。

在那个时代,庄稼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百姓突然遇到这么个无故毁坏自己庄稼的畜生,他们岂能不怒?他们在大声喝骂“平阳侯”的同时,聚集在一起,去找县令告状。

县令自然是知道平阳侯的,因为平阳侯娶了公主,所以县令虽然痛恨“平阳侯”的恶行,但也知道平阳侯有后台,不能当一般的歹人处理。出于礼貌,县令打算前去拜会。

但县令打死都不会想到,就在他准备和“平阳侯”寒暄交涉的时候,“平阳侯”身边的人竟然扬起马鞭,准备殴打自己。

县令再也不能忍受了——小畜生!爷跟你打招呼是瞧得起你,你居然蹬鼻子上脸,敢打爷爷啦!爷能在京城当县令也不是吃素的,我依法办事,还怕个平阳侯不成?再说了,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平阳侯!来人,先把这狂徒给我拿下!

大怒的县令二话不说,就命手下的人冲上去包围“平阳侯”,看样子是想把刘彻一伙人捉拿归案,严加查办。

刘彻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贪玩,他当然不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身份,所以见县令要逮捕自己,就骑着马逃跑。

但县令准备得很充分,他们被困住了。

这下就不好玩了,如果再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他很可能要吃苦头。就算不会被县令毒打,但至少也会被关起来的。

没办法,刘彻只好亮出自己的身份:我是天子。

可县令怎么会凭他一句“我是天子”就相信他真的是天子呢?

这个少年,一会儿是平阳侯,一会儿变成天子,说不准什么也不是,纯粹咋呼人呢!

所以,刘彻仍无法脱困。

到最后,眼看失去耐心的县令就要动粗,一行人只好把刘彻平时乘坐的马车上的物品拿出来给县令看(乃示以乘舆物)。

虽然“示以乘舆物”仍不能证明眼前这个少年就是天子,但县令也不是不识货,知道此人不好惹,于是在僵持了好一阵之后,才答应把刘彻放走。也不知他在放走刘彻的时候,有没有对刘彻进行批评教育。

* * *

除了被县令围困,刘彻还经历过一件很险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刘彻等人在一个叫柏谷的地方找到一家旅馆,准备留宿。

住下之后,刘彻忽然想喝点饮料,便去找旅馆老板要。(就逆旅主人求浆[12]。)

不知是什么原因,旅馆老板在听到刘彻要饮料的时候,竟说了句非常难听的话。“饮料没有,但我这儿倒是有尿哩!”

这开旅馆的老板疯了吧!没有就是了,干吗要说这种羞辱人的话呢?

老板没疯,他之所以对刘彻恶言相向,只因为在他看来,刘彻这伙人都是歹徒。(疑上为奸盗。)

也许,刘彻在宫外的行事打扮很像个痞子、恶霸,让人很看不顺眼。又或许,刘彻在进店之后,非常蛮横无理,惹怒了店主。

也不知刘彻究竟做了什么,竟然让店主觉得他是坏人,但可以确定的是,刘彻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店主在辱骂了这个“坏人”之后,还决定为民除害,把刘彻这帮人一网打尽。

此时,挨了骂的刘彻义愤填膺地休息了,但他不会想到,男店主正在召集打手,准备把他处理了。

刘彻外出打猎,身边绝不会带许多人,如今店主在自己的地盘攻其不备,他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幸好,店主擒拿刘彻的打算被他的老婆给制止了。在老板娘看来,刘彻这家伙长得好,不像是一般人,且刘彻身边的人似乎也都不是凡人,如果真打起来,一帮乡下少年不一定就稳操胜券。

单凭一个人的长相就认为此人不简单,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但是在汉代,这太正常了。刘邦和陈平,因为长相不凡而娶到了他们原本娶不到的女人;韩信和张苍,也因为样貌不凡而被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刘彻是堂堂天子,即便他是个纨绔子弟,外出期间带一些痞气,但他身上具有的帝王、贵族气息,散发于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他十多年宫廷生活所形成的习惯、教养,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部分,轻易是无法隐藏的。

老板娘说得有道理,可老板不听,他就是要教训刘彻。

后来刘彻当然没有被教训。

据史书记载,老板之所以没有打刘彻,是因为老板娘执意认为刘彻不是凡人,她害怕丈夫惹祸上身,就想尽办法劝丈夫喝酒。结果,老板娘灌醉了丈夫,把丈夫绑了起来,并把丈夫招来的少年打手们轰走,然后亲自杀鸡,招待刘彻。

刘彻受到老板娘的礼遇,非常高兴,第二天回去后,就传召老板娘,给了老板娘丰厚的赏赐。

故事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没有办法,史书就是这样记载的。也许,这件事情根本没有记载的这么简单,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历史上就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

史书记载的东西,不一定全都真实。

* * *

其实,刘彻虽然受到窦太后的管制,不能有太多动作,但在窦太后活着的时候,他除了外出打猎、游玩,还是干了些大事情的。

其中一件,发生在武帝三年(前138),也就是刘彻微服出宫的那年。

这一年,刘彻决定动兵,去降服“七国之乱”的余孽。

6.闽粤之乱

汉景帝三年(前154),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兵败之后,至东海国寻求庇护,不料被东海王出卖,死于当地,吴太子刘驹则逃到了闽粤国[13]。

刘驹一直都怨恨背信弃义的东海王,他去了闽粤国,不遗余力地挑拨闽粤和东海两国之间的关系,他希望闽粤把东海给灭了。

那么,闽粤国想不想攻打东海国呢?

想得很!因为东海国原本就不存在,这个国家是惠帝三年(前192)经中央朝廷批准,从闽粤国分出去的。

自己的国家被割裂开来,任何人都不爽,闽粤王一定很想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驹再在里面一搅和,把闽粤对东海的火气越煽越大。于是闽粤国越来越想把东海国收编了,将国家统一成原来的样子。

终于在武帝三年,闽粤国突发大军,将东海国围了个团团转。

东海国被围,自忖没有抵抗闽粤的实力,便派人向大哥求助。

东海国的大哥,就是中央朝廷了。

东海这个国家,是在汉朝廷的操持下成立的,汉朝怎能不管呢?

可这事情刘彻还真不好管。如刘彻的舅舅田蚡所言,那片土地上的人,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厮打(越人相攻击,固其常),那些小国反复无常,一会儿亲汉一会儿反汉,自秦朝时候,中央就没有管过它们了,它们不值得我们去管,它们爱打就打吧。

田蚡的话有道理吗?

有道理。闽南地区的什么南越、闽粤、东海、南海等蛮夷国,虽然在名义上臣属于汉朝,但从没有像汉朝其他诸侯国一样定期给汉朝上贡。那些蛮夷国,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出于礼貌把长安叫声“哥”,其他时间,跟长安是没有交集的。当年,吴王刘濞造反时,还准备拉越地诸国入伙。据史书记载,东海国还真的与刘濞合作了。后来刘濞战败,逃至东海国,东海王在收了汉朝的钱财之后才杀死刘濞。至于闽粤国,还收留了汉朝的敌人刘驹。这说明,越地诸国与中央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不买账的。

十多年前东海国都还跟刘濞一起来对抗长安,现在遇到麻烦了,才临时抱佛脚,当长安是自己大哥,这简直就是想上厕所了才挖茅坑的做法。长安与它没有情义,也没有帮助它的道义。

更何况,汉朝奉行无为而治,如果帮助东海国,就必须出兵。汉朝自立国以来,进行的所有战争都是防御性质的,那些战争都是在被欺负到家门口、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汉朝还从未对哪个没有挑衅自己的国家主动发起过战争。闽粤国只是攻打了一个和自己没有来往的东海国,根本没有侵犯汉朝利益,如果为了这么一个非必需的战争而劳民伤财,窦太后会同意吗?

按田蚡的意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不但有道理,也与汉朝的基本国策相符。

但田蚡的建议遭到了严厉批评。

批评田蚡的人,叫作庄助[14]。

刘彻继位之初,就要求郡国给朝廷推荐人才,庄助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批推荐上来的人,刘彻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的结果是庄助让刘彻最满意,于是刘彻将庄助由一介草民直接提拔为中大夫(秩比千石),庄助成了刘彻身边一个议论政事的官员。

对于东海国求救一事,庄助认为:就只怕没有能力救,如果有能力,干吗不救呢?

在庄助看来,东海国是小国,正因为有了困难,才来求助天子,如果天子不救助,它就不能再指望谁了。天子若不能成为小国的靠山,还怎么统领万国呢?况且,汉怎么能和秦相提并论呢?秦不但没有要越地诸国,还连咸阳都丢了呢。

庄助的说法有道理吗?

也有道理。因为朝廷如果不帮助东海国,将引发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即,其他小国不再愿意臣服于汉朝。第一,东海国是被欺负的国家,此时最需要天子帮助,可中央不闻不问,东海及其他小国将彻底对汉朝失望,它们没有必要臣服于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第二,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