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注释发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8:07:27

点击下载

作者:陈以国,王淑娟,成泽东

出版社:辽宁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针灸歌赋注释发挥

针灸歌赋注释发挥试读:

编者按语

针灸学术源远流长,源自人性之初成,流始于炎黄之滥觞,针本天成,灸乃神术,堪称中华之瑰宝。针灸歌赋,言语简练,韵律十足,数千年来,以活泼之形式传播针灸理论于中华宇内,是针灸学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歌赋凡共百余首之多,涉及理论与临床,内容广泛可谓浩繁,今与同事择其实用者30首分为基础和临床两篇注释,内容参悟针灸前贤学人智慧,从中稍作发挥。书将付梓,心尚怔忡,深恐言粗语拙,管见赤心,幸无哂诸。陈以国2013年3月

基础篇

1.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题解】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选自《针灸大全》,本歌赋主要说明了十二经脉与气血的关系。《针灸大全》系明代徐凤编撰。【原文】[1][2]

多气多血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3]

少血多气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4]

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注释发挥】

[1]多气多血经须记:对于多气多血的经脉必须要牢记。

[2]大肠手经足经胃:多气多血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

[3]三焦胆肾心脾肺:分别指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4]膀胱小肠肝所异:指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各条经脉因气血多少而不同。

歌中指出十二经表里经脉之间中存在气有余则血不足,或血有余则气不足的规律。例如:肾与膀胱二经互为表里,肾经多气少血,膀胱经则多血少气;心和小肠二经互为表里,心经多气少血,小肠经则多血少气;心包与三焦二经互为表里,心包经多血少气,三焦经则多气少血;肝与胆二经互为表里,肝经多血少气,胆经则气多血少等。唯有胃与大肠二经气血俱多,与其相表里的脾经与肺经均为多气少血,不遵循这一规律。笔者曾经对这一问题做过专题讨论,认为《内经》中论述气血如环无端在经脉中流动的现象,正是由十二经脉流注的起始端气多于血的气压差所决定的。由此可见,十二经中的气血各不相同,是有生理依据的。《灵枢·经水篇》中指出:“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因常有合乎!”经文记载的各经气血多少,主要是作为在某经脉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的依据。一般来说,多气多血之经气易行血宜泻,则用出血泻气法;多血少气之经则宜泻血不宜泻气,行针得气较难;血少气多之经则宜泻气不宜泻血,行针得气较容易。经脉的气血多少,与生理和治疗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更具有一定的意义。十二经气血多少划分见表1。表1十二经气血多少划分《内经》强调:“治病当先祛其血。”这种思想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刺血疗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多血之经可放血,多气之经可出气,是有着相当深的实践渊源的。在经络上刺血,能调理脏腑阴阳,增强血脉机能。泻血对于实证可以起到祛瘀通络泻实的作用;虚者可起到去除瘀血补充新血的作用。

实际上,在临床实践中,“血多之经”和“血少之经”都可以泻血,可“出血如珠”、“出血如豆”,甚至可出血“盈盆”、“盈碗”,只是一定要遵循“血变而止”的原则。即放血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出血的颜色变化,血的颜色由深变浅当是止血的最佳时机。

2.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

【题解】

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选自《类经图翼》一书。《类经图翼》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撰著,共11卷,刊于1624年。该书以图表结合的形式论述、阐析运气和针灸,以补充《类经》注文的不足,故名“图翼”。书中针灸部分,首论经络、腧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广泛征引有关文献和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歌概述了脏腑营气运行及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规律。营,指营气,也指营养,即运行于脉中对全身脏腑器官有营养作用的精气。其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功用。《灵枢·邪客》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的运行从中焦上注肺,通过肺脏的宣发布散作用输布全身,在经脉中不停地运转,营养人体上下、内外各个部分。所以从生理的角度而言,营气就是指血液的作用,故有营血之称。行,指运行、流动。《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逆,与“顺”相对,即方向相反。这里指经脉循行走向不同。逆顺,引申为经脉的走向规律。【原文】[1]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2]

手阴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注释发挥】

[1]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十二经脉的营气运行从肺经开始。即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顺序依次相传。续,连接,继续。即十二经脉始于肺经而终于肝经,又从肝经复入于肺经,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循环不休。

[2]手阴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即手足阴阳经脉在人体大体的循行方向。根据《灵枢·逆顺肥瘦》记载:“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经脉的走向,在针灸补泻方面十分重要,是迎随补泻法的重要依据,历代针家都十分重视。施用迎随补泻方法时,必须首先审察经脉循行的方向,然后决定针尖顺逆下针,针尖顺经脉刺者为补法,针尖逆经脉刺者为泻法。如果顺逆不分,迎随无据,则谈不上补泻。

关于记忆经脉的走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双手上举,所有的阴经皆向上行,所有的阳经皆向下行,即“阴升阳降”。所有的阴经都在肢体的内侧,所有的阳经都在肢体的外侧。这种方法对记忆经脉的走行方向很有帮助。

3.十四经穴分寸歌

【题解】

十四经穴分寸歌选自《医宗金鉴》卷八十一至卷八十四中,原载有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分寸歌,本歌赋只取十四经穴分寸歌,其他略除。本歌赋载十四经335个腧穴的定位及排列顺序,熟记本歌赋对临床准确取穴具有重要的意义。肺经【原文】

肺经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1]

上行云门寸六许,

云在任玑旁六寸,[2]

大肠巨骨下二骨,[3]

天府腋三动脉求,

侠白肘上五寸主,

尺泽肘中约纹是,

孔最腕上七寸拟,[4]

列缺腕上一寸半,

经渠寸口陷中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

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端内侧,

鼻衄刺之立时止。大肠经

大肠经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

二间来寻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5]

合谷虎口岐骨间,

阳溪上侧腕中是,

偏历腕后三寸安,

温溜腕后去五寸,

池前四寸下廉看,

池前三寸上廉中,

池前二寸三里逢,

曲池屈肘纹头尽,[6]

肘髎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

肩髃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

天鼎喉旁四寸真,

扶突天突旁三寸,

禾髎水沟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

大肠经穴自分明。胃经

胃经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

承泣目下七分寻,

再下三分名四白,

巨髎鼻孔旁八分。[7]

地仓夹吻四分近,[8]

大迎颔下寸三中,

颊车耳下八分陷,[9]

下关耳前动脉行。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

水突筋前人迎下,气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横骨陷,气户下行一寸明,[10]

库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阙旁二寸,一寸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寻。

枢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陈,

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归来存。

气冲归来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匀,

髀关膝上尺二许,伏兔髀下六寸是。

阴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记,

犊鼻膝髌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条口举,

再下二寸下廉穴,复上外踝上八寸,

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则从丰隆下,[11]

内循足腕上陷中,冲阳解下高骨动,

陷谷冲下二寸名,内庭次指外岐骨,[12]

厉兑大次趾端中。

脾经分寸歌

大趾端内侧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

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脾经

再上三寸漏谷是,

踝上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

血海膝髌上内廉,

箕门穴在鱼腹上,

动脉应手越筋间。[13]

冲门横骨两端动,

府舍上行七分看,

腹结上行三寸入,

大横上行一寸三。

腹哀上行三寸半,

食窦上行三寸间,

天溪上行一寸六,

胸乡周荣亦同然。

外斜腋下六寸许,[14]

大包九肋季胁端。心经

心经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

腋下筋间动引胸,

青灵肘上三寸取,

少海肘后端五分,

灵道掌后一寸半,

通里腕后一寸同,

阴郄腕后内半寸,[15]

神门掌后锐骨隆,

少府小指本节末,

小指内侧取少冲。小肠经

小肠经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

前谷本节前外侧,

节后横纹取后溪,

腕骨腕前骨陷侧。

阳谷锐骨下陷肘,

腕上一寸名养老,

支正外侧上四寸,

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贞肩端后陷中,[16]

臑俞肩臑骨陷考。

天宗肩骨下陷中,[17]

秉风肩上小空,

曲垣肩中曲髃陷,

外俞上一寸从。[18]

中俞大椎二寸旁,[19]

天窗曲颊动陷详,[20]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锐骨量,

听宫耳中珠子上,此为小肠手太阳。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旁五寸,

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

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21]

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

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

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

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

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

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

白环俞穴廿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22][23]

腰空上次中下髎,会阳阴微尻骨旁,[24]

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

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25]

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膈关七,

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

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

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

背部三分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膀胱经

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

屈膝得之浮郄寻,委阳承扶下六寸,

从郄内斜并殷门。委中膝腘约纹里,[26]

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27]

穴在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

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

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

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

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

通谷节前限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28]

去爪甲之韭叶方。

心包经分寸歌

心络起自天池间,乳后旁一腋下三,

天泉绕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参,

郄门去腕后五寸,间使腕后三寸然,

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29]

劳宫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肾经分寸歌[30]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内踝一寸前,[31]

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骨边,

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真,

复溜踝后上二寸,[32]

交信后上二寸联,

二穴只隔筋前后,

太阴之后少阴前,

筑宾内踝上腨分,

阴谷膝下屈膝间。

横骨大赫并气穴,

四满中注亦相连,

五穴上行皆一寸,

中行旁开五分边,

肓俞上行亦一寸,

但在脐旁半寸间。

商曲石关阴都穴,

通谷幽门五穴联,

五穴上下一寸取,

各开中行五分前,

步廊神封灵墟穴,[33]

神藏彧中俞府安,

上行寸六旁二寸,

俞府璇玑二寸观。心包经

三焦经分寸歌

无名外侧端关冲,肾经[34]

液门小次指陷中,

中渚液门上一寸,

阳池腕前表陷中,

外关腕后二寸陷,

关上一寸支沟名,

外关一寸会宗平,

斜上一寸三阳络,

肘前五寸四渎称,

天井肘外大骨后,[35]

肘上一寸骨罅中。

井上一寸清冷渊,

消泺臂肘分肉端,

臑会肩端前二寸,

肩髎臑上陷中看,

天髎肩井后一寸,

天牖耳下一寸间,

翳风耳后尖角陷,[36]

瘈脉耳后青脉看,

颅息青络脉之上,

角孙耳上发下间,

耳门耳前缺处陷,[37]

和髎横动脉耳前,

欲觅丝竹空何在,三焦经

眉后陷中仔细观。

胆经分寸歌

足少阳兮四十三,

头上廿穴分三折,

起自瞳子至风池,

积数陈之依次第。

外眦五分瞳子髎,

耳前陷中寻听会,

上行一寸客主人,

内斜曲角上颔厌,

后行颅中厘下穴,

曲鬓耳前上发际,

率谷入发寸半安,

天冲耳后斜二寸,

浮白下行一寸间,[38]

窍阴穴在枕骨下,

完骨耳后入发际,

量得四分须用记,[39]

本神神庭旁三寸,

入发四分耳上系,

阳白眉上一寸许,

上行五分是临泣。胆经[40]

临后寸半目窗穴,正营承灵及脑空,

后行相去一寸五,风池耳后发陷中。

肩井肩上陷中取,大骨之前寸半明,[41]

渊腋腋下行三寸,辄筋复前一寸行,

日月乳下二肋缝,下行五分是穴名。

脐上五分傍九五,季肋夹脊是京门,

季下寸八寻带脉,带下三寸穴五枢,

维道章下五三定,维下三寸居髎名,[42]

环跳髀枢宛中陷,风市垂手中指终。

膝上五寸中渎穴,膝上二寸阳关寻,

阳陵膝下一寸住,阳交外踝上七寸,

外丘外踝七寸同,此系斜属三阳分,

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阳辅穴,

踝上三寸是悬钟,丘墟踝前陷中取,

丘下三寸临泣存,临下五分地五会,

会下一寸侠溪轮,欲觅窍阴穴何在?

小趾次趾外侧寻。

肝经分寸歌

大敦足大端外侧,行间两趾缝中间,

太冲本节后二寸,中封内踝前一寸,

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上行二寸中,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屈膝尽横纹,

阴包膝上行四寸,

气冲三寸下五里,

阴廉气冲下二寸,[43]

急脉毛际旁二五,

厥阴大络系睾丸,

章门脐上二旁六,

期门从章斜行乳,

直乳二肋端缝已。肝经

任脉分寸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

曲骨毛际陷中安,

中极脐下四寸取,

关元脐下三寸连,

脐下二寸名石门,

脐下寸半气海全。

脐下一寸阴交穴,

脐之中央即神阙,

脐上一寸为水分,

脐上二寸下脘列。

脐上三寸名建里,

脐上四寸中脘许,

脐上五寸上脘在,任脉[44]

巨阙脐上六寸五,鸠尾蔽骨下五分,

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

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

膻上华盖四八举,膻上璇玑五寸八,

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45]

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浆颐前唇棱下,

任脉中央行腹里。

督脉分寸歌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

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

十椎中枢筋缩九,七椎之下乃至阳,

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

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

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上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

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

前顶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

一尺一寸上星位,前发尺二神庭当,

鼻端准头素髎穴,水沟鼻下人中藏,

兑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齿缝乡。【注释发挥】

[1]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穴位于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1肋间隙;三肋间,是指乳头正对的第4肋间向上数3个肋间,即第1肋间隙。中府穴直上1.6寸,锁骨下缘陷中即是云门穴。督脉

[2]大肠巨骨下二骨:云门穴在胸部外上方锁骨下缘凹陷中,即手阳明大肠经巨骨穴之前下方下陷中,两穴以锁骨相隔,按之动脉应手,举臂叉腰取穴。《内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云门穴具有布散肺津的作用,目前临床常取之用于减肥及治疗皮肤疾病。

[3]天府腋三动脉求:天府穴在腋前横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肌腱桡侧。

[4]列缺腕上一寸半:列缺在阳溪穴上1.5寸,桡骨茎突上呈条形的凹陷中。本穴为“四总穴”之一,擅长治疗头项部疾患,故称“头项寻列缺”。一般多用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端所按压的位置就是列缺。也可以屈腕关节,在桡骨茎突触及一条形凹陷就是本穴。

[5]岐骨:《医宗金鉴》说:“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虎口张开成90°在第1掌骨和第2掌骨之间交叉处形成一个凹陷就是合谷穴。

[6]肘髎上臑外廉近:从曲池穴上行在肱骨外缘凹陷中,为肘髎穴,即曲池穴斜上1寸处,屈肘取穴。

[7]吻:从口,勿声。本义:嘴唇。《华严经音义》云:“吻,唇两角头边也。”《医宗金鉴》注:“吻者,口之四周也。”此指从巨髎穴下行,夹口角旁4分外许即地仓穴。

[8]大迎颔下寸三中:大迎穴在下颌角前下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方出现一个沟形凹陷即是此穴。

[9]下关耳前动脉行:下关穴在耳屏前约1寸凹陷处,下颌关节髁状突前方凹陷中。《针灸甲乙经》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即闭。”

[10]屋翳膺窗乳中根:屋翳穴在第2肋间,气户与乳头连线中点,从屋翳下行1.6寸(一肋宽),前正中线(任脉)旁开4寸即膺窗穴;从膺窗穴下行1.6寸第4肋间隙,当乳头处即乳中穴,此穴不针不灸,只作定穴标志。从乳中穴下行1.6寸第5肋间隙,任脉旁开4寸即乳根穴。

[11]冲阳解下高骨动:冲阳穴在解溪穴下,足面上高骨间有动脉应手,即趺阳脉。

[12]大次趾端:此指足第2趾端,趾甲角外侧。古称第2趾为大趾之次趾。

[13]冲门横骨两端动:冲门穴在耻骨两端,腹中线旁开3.5寸,髂外动脉外侧。横骨即耻骨。

[14]大包九肋季胁端:大包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

[15]神门掌后锐骨隆:神门穴在掌后锐骨端凹陷中。锐骨指手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豌豆骨。《素问·缪刺论》云:“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王冰注:“谓神门穴,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之腧也。”

[16]臑俞肩臑骨陷考:臑俞穴在肩端臑上肩骨下,当肩胛骨肩峰突起之下陷中。

[17]秉风肩上小髃空:秉风穴在肩上髃骨后,举臂有空即是。髃骨,肩端之骨,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

[18]中俞大椎二寸旁:肩中俞在大椎旁开1.5寸处。

[19]曲颊:《医宗金鉴》注:“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即下颌角部。

[20]颧髎面锐骨量:面骨下缘,锐骨端凹陷中即颧髎穴。《医宗金鉴》注:“者,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即今称颧骨下缘凹陷处,当目外眦直下方。

[21]自此脊中开二寸:膀胱经第1侧线,当是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2]腰空上次中下髎:夹脊两旁第1空陷中是上髎穴。从上髎下行夹脊旁第2空陷中是次髎穴。从次髎下行夹脊旁第3空陷中是中髎穴。从中髎下行夹脊旁第4空陷中是下髎穴。

[23]会阳阴微尻骨旁:会阳穴在阴尾尻骨两旁5分许。即下髎下,尾骨角旁开5分处。

[24]别从脊中三寸半:膀胱经第2侧线,督脉旁开3寸。

[25]第五椎下神堂尊:第5椎下脊中旁开3寸凹陷中,是神堂穴。

[26]承筋脚跟上七寸:承筋穴位于合阳与承山之间,约在外踝上7寸处。

[27]腨肠:《医宗金鉴》注:“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腨肠,俗名小腿肚。

[28]去爪甲之韭叶方:至阴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如韭叶宽之处,即0.1寸处。

[29]劳宫屈拳名指取:应作“中指取”。位于掌中横纹中,第2、第3掌骨之间,轻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30]然谷内踝一寸前:然谷穴位于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凹陷中。

[31]大钟跟后踵骨边:大钟穴在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医宗金鉴》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此处指跟腱内缘,太溪穴下5分稍后处。

[32]交信后上二寸联:交信穴位于内踝上2寸,复溜穴前1寸。

[33]神藏彧中俞府安:神藏穴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从神藏穴上行1.6寸,第1肋间隙,亦去前正中线旁开2寸是彧中穴。彧中穴上行至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是俞府穴。

[34]小次指:指第4手指,即无名指,又叫小指之次指。

[35]骨罅:罅,缝隙。骨罅即骨缝隙。

[36]瘈脉耳后青脉看:瘈脉穴在耳廓根后,耳后肌中,有耳后动静脉,故称青脉。

[37]横动脉:指颞浅动脉后缘处。

[38]枕骨:《医宗金鉴》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隆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头窍阴在枕外隆凸外下方。

[39]本神神庭旁三寸:本神穴在神庭穴(督脉)旁开3寸,入发际5分。

[40]临后寸半:应为头临泣穴后1寸处。

[41]辄筋复前一寸行:辄筋穴在渊腋穴前1寸,第4肋间隙。

[42]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43]急脉毛际旁二五:急脉在耻骨联合下毛际处正中旁开2.5寸。

[44]蔽骨:即剑突骨,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45]颐:腮,颊下。

4.十四经要穴主治歌

【题解】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选自《医宗金鉴》。本歌赋选取了148个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的腧穴,按头、胸腹、背、手、足等部位从上到下分述各重点穴的主治病症,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原文】(一)头部

百会主治卒中风,兼治癫痫儿病惊,

大肠下气脱肛病,提补诸阳气上升。

神庭主灸羊痫风,目眩头痛灸脑空,

翳风专刺耳聋病,兼刺瘰疬项下生。

上星通天主鼻渊,息肉痔塞灸能痊,[1]

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

哑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2]

颈项强急及瘈疭,头风百病与伤寒。

头维主刺头风疼,目痛如脱泪不明,

禁灸随皮三分刺,兼刺攒竹更有功。

率谷酒伤吐痰眩,风池主治肺中寒,头部要穴[3]

兼治偏正头疼痛,颊车落颊风自痊。[4]

临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泪云翳生,[5]

惊痫反视卒暴厥,日晡发疟胁下疼。

水沟中风口不开,中恶癫痫口眼歪,

刺治风水头面肿,灸治儿风急慢灾。

承浆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儿紧唇,

偏风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痒若虫行,

先补后泻三分刺,此穴须知禁火攻。[6]

口眼斜灸地仓,颊肿唇弛牙噤强,[7]

失音不语目不闭,动视物目。

听会主治耳聋鸣,兼刺迎香功最灵,

中风瘈疭斜病,牙车脱臼齿根疼。

听宫主治耳聋鸣,睛明攒竹目昏蒙,

迎风流泪眦痒痛,雀目攀睛白翳生。(二)胸腹部

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瘿,

巨阙九种心疼病,痰饮吐水息贲宁。胸腹部要穴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

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水分胀满脐突硬,水道不利灸之良,

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8]

气海主治脐下气,关元诸虚泻浊遗,

中极下元虚寒病,一切痼冷总皆宜。

膺肿乳痈灸乳根,小儿龟胸灸亦同,

呕吐吞酸灸日月,大赫专治病遗精。

天枢主灸脾胃伤,脾泻痢疾甚相当,

兼灸鼓胀癥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章门主治痞块病,但灸左边可拔根,

若灸肾积脐下气,两边齐灸自然平。

期门主治奔豚病,上气咳逆胸背疼,

兼治伤寒胁硬痛,热入血室刺有功。

带脉主灸一切疝,偏坠木肾尽成功,[9]

兼灸妇人浊带下,丹田温暖自然停。(三)背部

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强急动作难,

腰下至足不仁冷,妇人经病溺赤痊。

至阳专灸黄疸病,兼灸痞满喘促声,

命门老虚腰痛证,更治脱肛痔肠风。

膏肓一穴灸劳伤,百损诸虚无不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