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命大穴9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2:51:39

点击下载

作者:成向东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命大穴99

养命大穴99试读:

前言

中医认为脏腑与腧穴相应,按摩腧穴能调节脏腑机能,改善局部病痛,有助于养生防病。中医为了方便记忆,将疾病与腧穴一起搭配编成口诀,比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内关心胸胃、胁肋寻支沟、外伤阳陵泉、妇科三阴交、安胎公孙求、阿是不可缺”。这些口诀所提到的腧穴都是人体常用的保健腧穴。

这么说来,人体三百多个腧穴中确有防病治病的特效大穴,这些腧穴是人体自身的“灵丹妙药”,经常按摩它们,是激活人体自愈力的最简单途径。头痛、牙痛、颈肩酸痛、腰痛、胃痛、痛经时,力道适中的揉捏能让人如释重负;感冒、胸闷、盗汗、失眠、便秘、晕车、水肿、尿频、尿急……只要找到合适的腧穴,能让这些小毛小病烟消云散;对迁延难愈的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炎、哮喘、前列腺炎等慢性病患者,经常按摩特效腧穴,也能起到辅助疗效,让人一身轻松。

本书收录了人体99个特效大穴的按摩方法,还介绍了腧穴的定位、配伍、主治、功效,穴名的由来(穴名由来自古众说纷纭,此处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按摩注意事项等,一个腧穴两张图示,让你既能通过人体肌肉图精准定位,又能通过真人演示图轻松找准腧穴。一个腧穴治疗多种疾病,多个穴配伍好比身体自带的药方,让你在突发意外,日常保健,亚健康,慢性病,男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病痛面前不再不知所措,看图就能马上操作。

只要记住头颈部、胸腹部、上肢、下肢、腰背部几个养命大穴,就能随时随地保养身体。只要每天坚持几分钟,就能通气血、解酸痛、排毒素、消百病。成向东2016年10月

突发毛病,点穴大急救

NO.01

◆掐压内关穴治疗恶心、腹痛

对恶心、欲吐或出现腹部疼痛,可用右手重重掐压左手腕处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持续时间约5~10分钟,能缓解症状。若遇到晕车之类不适,用此方法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NO.02

◆掐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病情非常危急,时间尤显重要。在送往医院救治的同时,应立即让病人侧卧,低头垂臂按压病人至阳穴(后背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常可使病人症状缓解。

NO.03

◆掐压三阴交穴治疗肾绞痛

肾绞痛患者非常痛苦,掐压双侧三阴交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10分钟,便可缓解疼痛症状。

NO.04

◆按神庭止头痛

神庭穴对于神智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如惊悸不安、头痛、癫狂、痫症等。如果时常感头脑不是很清楚,昏昏沉沉的,或者情绪波动很大,也可以每天按摩此穴50~100次。

NO.05

◆指揉足三里穴减轻胃痛

当突然出现胃部痉挛性疼痛时,可以用双手拇指揉按患者的双腿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持续3~5分钟,可以改善胃肠功能,使胃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NO.06

◆按压鱼际穴缓解哮喘

当哮喘突然发作时,可以用食指指端在患者一侧手掌鱼际穴处用力向下按压,并做左右方向按揉,3~5分钟即可见效。

NO.07

◆捏压合谷穴治晕厥

由于劳累、饥饿等原因可致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用拇指捏压患者的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3分钟,一般即可苏醒。

NO.08

◆按人中治休克

人中是督脉腧穴,点按人中穴可以快速振奋阳气。在有人休克时,用手掐患者人中穴2~3分钟,一般即可苏醒。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连续长时间刺激人中穴,以免影响呼吸。对患有高血压或脑血管病的患者禁用此法。

NO.09

◆压气舍止嗝

气舍穴对于胃痛或恶心想吐的感觉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用食指和中指朝向锁骨内端指压,每次按压3~5秒,可以缓解恶心呕吐。如出现打嗝,可一边吐气,一边在气舍穴处强压6秒钟。

NO.10

◆按曲骨解决尿频尿急

通利小便、调理月经,都可找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治疗。每天按摩曲骨穴50~100次,可以缓解前列腺的压力,解决尿频尿急等小便问题。

NO.11

◆按至阴治尿黄涩痛

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可点按至阴穴去火,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候),用食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

NO.12

◆按膻中穴缓解心悸

缓解心悸,可常按膻中穴。先用四指指腹自上而下直推胸骨,约10~20次,手法宜轻柔和缓,再用手掌顺时针轻摩心前区3分钟,约左乳头内下方2厘米处,然后用拇指点按膻中穴1分钟,最后用手掌轻拍心前区所对应的后背部2~3分钟即可。

绪论穴位按摩保健必修课

腧穴概述

腧穴(俗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古代医家称腧穴是“砭灸处”“节”“会”“骨孔”“气穴”等名称。

腧穴的位置从实践中来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使用砭石(最早的针具)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按压来减轻和消除伤痛。这样反复多次,逐渐认识到人体的某些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是“以痛为输”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无固定部位,也没有腧穴名称。

随着人们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体表的“砭灸处”及其作用逐渐深入了解,才确定了位置,明确了治疗作用,并赋予一定名称,即是今天所说的腧穴。

腧穴数量的增加

腧穴(穴位)的数目也是不断增加的。中医最早的经典医书《黄帝内经》记录了160个腧穴。以后的医书《难经》《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均有发展。到了清代《针灸逢源》一书,将历代医家书中记载的十四经经穴汇总,共有361个。

现在我国使用的国家经穴为362个,并将近几十年来的经外腧穴选定48个。这是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经穴标准。

特定穴简述

十四经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称之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特定穴是针灸按摩最常用的经穴。根据特定穴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其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五输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症等。

◆【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图说十四经脉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肺经解析

手太阴肺经简称“肺经”。《黄帝内经》上说肺为“相傅之官”,就是宰相大人,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黄帝内经》上又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这是说气虚的培补、浊气的排放、清气的灌溉,都可通过调肺来实现。

◆循行路线

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循上臂内侧,走心经、心包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外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它的支脉:从腕后走向食指内(尺)侧,出其末端,接大肠经。

◆关联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治病症

主治咳嗽、喘息、咯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

肺经速记口诀

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解析

手阳明大肠经简称“大肠经”,是人体传递糟粕的通道,中医认为它是一条气血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黄帝内经》上记载“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传导水津,也传导糟粕,将水津吸入体内,将糟粕排出体外。

◆循行路线

大肠经起于食指外侧末端,经过手背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转向后与督脉在颈后相会,再转向前一路下行,经过胸腔、腹腔,最后进入大肠。大肠经还有一条分支,向上经颈部至面部,在鼻子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关联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主治病症

主治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焮热肿痛或寒冷麻木等症,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咽喉肿痛、牙痛、面瘫、上肢麻木、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等。

大肠经速记口诀

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通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胃经解析

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它上下贯穿人体,每侧共有45个腧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日常的饮食营养都是靠胃来供应,胃的功能是否正常,影响着全身健康。因此,胃经的功能主治也以“消化”为主。

◆循行路线

胃经的主干起于鼻翼旁,在鼻根、口唇附近环绕,并经过耳前上行至额前及头顶。实际应用中,我们了解得更多的是它的分支,这条经络沿喉咙向下后行走至缺盆穴,接着折向进入胸腹腔,接着下行至大腿前侧,一直下行至足背和脚趾。

◆主要关联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头维、气舍、气户、乳中、乳根、天枢、水道、梁丘、足三里、丰隆、内庭、厉兑。

◆主治病症

主治胃肠消化系统疾病,对经脉循行的头面、目、鼻、口、齿等部位的病症也有良好的功效。

胃经速记口诀

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烂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脾经解析

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是一条与脏腑联系最为密切的阴经,每侧有21个腧穴。脾一方面“主运化”,能将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胃口差、大便稀溏、泄泻等消化问题多可通过脾经来调理。另一方面,“脾统血”,脾虚时,脾经走行的部位常出现放射性痛或者发凉等不适。

◆循行路线

脾经的主干起于大脚趾末端,沿大脚趾内侧向上至内踝前边,再沿小腿内侧、大腿前内侧,一路上行进入腹部,并穿过膈肌,在食管两侧上行至舌下。在体内,它还有一条分支从胃部分出,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汇。

◆关联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交会穴)、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胃脘痛、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足大趾运动障碍等。隐

脾经速记口诀

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胁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少阴心经

◆心经解析

手少阴心经简称“心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脏腑中,心的位置最高,就像是国王坐在高高的王位上,号令天下,调控五脏系统,进而控制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心经经气旺盛,可有力推动血液运行,对养神、养气、养筋有益,使人体精力充沛。

◆循行路线

心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

◆关联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主治病症

主治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心经速记口诀

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解析

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每侧共有19个腧穴。《黄帝内经》中认为小肠经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其做进一步消化,将水谷转化为气血精华。

◆循行路线

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

◆主要关联腧穴

少泽、后溪(八脉交会穴)、腕骨、养老、支正、天宗、曲垣、肩中俞、天容、颧髎、听宫。

◆主治病症

主治头、颈、面、眼、鼻、耳、口、牙、咽喉、肠胃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耳聋、牙痛、头痛、口腔炎、咽喉肿痛、腹痛、腹泻、便秘、痔疮等。

小肠经速记口诀

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经解析

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就像城市里的下水道一样,能汇聚身体各处的“污水”,并将其引导排出。这条经络一旦堵塞,全身都可能受牵连,因此被认为是“诸阳之首,也是病变为先”。膀胱经一侧有67个腧穴。

◆循行路线

膀胱经起于眼睛内侧,向上在头顶与督脉相会;接着一路下行,经肩胛内侧分成两支,沿脊柱两侧分别下行;其中一支在腰部进入体腔联络肾脏,随后继续沿大腿后外侧下行,与另一条支脉在腘窝会合后,下行至小趾外侧。

◆主要关联腧穴

睛明、攒竹、玉枕、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委中、膏肓、承筋、承山、飞扬、昆仑。

◆主治病症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通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

膀胱经速记口诀

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足少阴肾经

◆肾经解析

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每侧共有27个腧穴。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从胎儿时期就决定了肾与全身脏腑以及气血运行的密切关系,所以称肾为强壮之官。如果后天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体弱多病,就必须加强锻炼。

◆循行路线

肾经起于脚小趾下边,斜向脚底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中;上向小腿内,出腘窝内侧,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心包经。

◆主要关联腧穴

涌泉(井穴)、然谷(荥穴)、太溪(输穴、原穴)、大钟(络穴)、水泉(郄穴)、照海(八脉交会穴)、复溜(经穴)、交信、筑宾、阴谷(合穴)。

◆主治病症

主治妇科、肾、肺、咽喉病症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如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等。

肾经速记口诀

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解析

手厥阴心包经简称“心包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由心包来“代君受过”。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在中医里边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扑通、扑通”往外跳的时候。

◆循行路线

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

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

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中

端桡侧端。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

其尺侧端,交于三焦经。

◆主要关联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主治病症

主治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

心包经速记口诀

胸到中指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

图说十四经脉之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经解析

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分布在人体体侧,就像一扇门的门轴,起到人体枢纽的作用。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循行路线

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上行,经过手背、手臂到达肩部,在大椎穴与督脉会合后转向前下进入胸腔,广泛分布在胸腔和腹腔。它还有一条分支围绕耳朵四周运行,故又名“耳脉”。

◆主要关联腧穴

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主治病症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症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如头痛、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颊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以及肩臂外侧疼痛等。

三焦经速记口诀

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

图说十四经脉之足少阳胆经

◆胆经解析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顾名思义,少阳代表着“阳气初生”,每侧共有44个腧穴,是治疗热病的一条重要经络。《黄帝内经》认为,“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关系密切。我们思考问题时常会挠挠头,这其实是在刺激胆经,帮助醒神开窍。

◆循行路线

胆经的直行主干起于眼睛外侧,向上经过额角后下行至耳后,然后沿颈部、肩部,经腋下、胸腹侧面,一路下行至下肢外侧中线,止于第四足趾外侧端。它还有三条分支分别从耳朵、眼角和足背发出,与三焦经、肝经等经络会合。

◆主要关联腧穴

听会、头临泣、风池、肩井、京门、带脉、居髎、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足窍阴。

◆主治病症

主治头面五官、神志、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