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首富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3:33:40

点击下载

作者:夜何其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代首富传

中国历代首富传试读:

前言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于世,少不了物质条件的支持,丰裕的物质可以提升人的自尊与自信。“视金钱如粪土”之人,是他们的生活有别的途径可以保障,若是老无所养,少无所依,谁会把金钱不当回事呢。

固定时间内,天下财富的总值是固定的,但是天下财富不是平均分散在每个人手中,而是有人占有的多,有人占有的少,这就造成了财富的不均衡状态,就是说,造就了富人与穷人。从古至今,人们为消灭贫富差距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不得不说,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渴望拥有财富,这是人之常情,用什么方式获取财富,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一个“道”字。这个“道”字,含义广泛,简单来说,是指合法的渠道或不合法的渠道。一个美好的社会是让那些聪明而勤劳的人合理合法地拥有财富,心安理得地享用他获取的财富,旁观者羡而不妒。不美好的社会则相反,是奸诈而投机取巧者拥有财富,趾高气扬地炫耀财富,旁观者恨而且妒。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万年,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类像动物一样在山林草泽间觅食,所得仅够维持生存,无积蓄,亦无贫富差距。人类产生贫富分化是近几千年的事情。然而,最初产生贫富分化的那些时间,很难说谁是天下最富有的人,一个部落或氏族之内,是这个部落的首领或氏族的首领占有财富较多一些,不同部落或氏族之间,谁占有的财富多?很难说。

尧、舜、禹是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那个时代的“天下之王”,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紺,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说,尧住在茅草房子里,房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剪,梁椽没有雕琢,他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冬天穿兽皮,夏天穿麻衣。禹亲自拿着农具率领民众劳作,腿上磨得不生汗毛。两人名为天下之王,生活艰苦得跟囚徒奴隶差不多。这样的情况下,最富与最贫,能有多大差距?

西周以后,井田制瓦解,贫富差距变大,富人和穷人以鲜明的群体形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下首富才出现。首富出现的前提是有个富人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与穷人群体有明显差距,若是天下之人处在普遍贫困状态,首富不首富有何意义?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富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那是个简单淳朴又自由活泼的时代,部族的约束力瓦解,强大的国家政权尚未形成,人更多是以自然人的状态出现。那些优秀者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中有抱负的寻求政治舞台,有思想的开始著书立说,有经济头脑的制售商品、周转物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工商业由专门的奴隶从事。

本书就是从春秋时期的商圣范蠡写起。他不是因分封而形成的世袭贵族,也不是因战争与掠夺而起家的军事贵族,虽然他曾经参与战争,也获得过越王的封邑,但他的“巨万“财富与此毫无关系,完全是凭借他的个人努力而得来。因而他深为后世之人所敬仰,人们把他作为富翁的代名词。

本书从各朝各代选择了二十位超级富翁,他们或者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着“富拟于公室”“富可敌国”“敌国富”,或者在那个时代或后世以富有而闻名,他们都在正史留名,事迹真实可考。本书记述这些富翁的事迹时,以他们个人的生平为主,如果他们的财富呈现家族性或群体性,则兼涉他们的家族或群体。

首富的形成是有时代背景的,故而,本书叙述每个人物时,都用一定笔墨叙述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与高层有何关系。不了解这些,便不了解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也不会明白他们如何被财富压垮,耀眼的一瞬过后,悲剧多于喜剧。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处在怎样的时代?他们的人生有什么不寻常之处?请从本书中寻找答案。第一章  从灭吴功臣到千金巨富的华丽转身——陶朱公的故事一、楚国狂人范少伯

范蠡早年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

根据古代书籍中的零星记载,范蠡字少伯,也有人称他为范伯。一般认为范蠡是楚国宛地三户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南阳人或徐人。宛是南阳的旧称,春秋时期楚国在此设宛邑,战国时期此地被秦国占领,秦国在此设南阳郡。所以“宛”与“南阳”之说并不矛盾,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南阳”这个地名在本书中还会多次出现,它位于楚、汉文化交汇之处,是有名的交通中心与冶炼中心,富商云集,名人辈出,被誉为天下名邑。后来,光武帝刘秀从南阳起兵,重兴汉室;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前,在此躬耕陇亩,观察天下形势。有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就是借用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诸葛亮那样的聪明人,怎么会随便选个地方躬耕呢。

早年的范蠡,除了出生地不寻常,别的客观条件都寻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世代无人享有爵禄,如果他生活于宋代或宋代以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春秋时期是世卿世禄制,贵族头衔世代承袭,贫寒人家的子弟几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按范蠡的家庭条件,他本应是庸碌世人中的一员,却很早表现出迥异于常人的见识。我们不知道他那些远见卓识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纸张没有出现,教育没有普及,知识的传播极其缓慢。今人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书,当时几乎不可能,只有周天子、诸侯和一些世卿世禄之家保存着一些图书资料,民间很少有书可读。除了老子、孔子、孙子等几位先贤,人们也没有著书的想法。

当时的智慧主要是装在人的脑袋里,尤其是那些天资过人、见多识广的聪明人的脑袋里,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这种地方往往藏龙卧虎,人们的见识和知识水平普遍比较高。以范蠡家的贫困程度,他不可能跑到外地学习,很可能他遇到高人指点过他。在宛这样的地方,一个人有心又足够聪明,是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增长见识的。

青年时期的范蠡并不是我们想象中老成持重的样子,相反,他认为自己家境贫寒,世代无人享有爵禄,不可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心情郁闷,自暴自弃,披散着一头长发,说些别人不懂的话题,很像今天人们所说的“愤青”,人们认为他头脑有点不正常。

这时,范蠡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伙伴文种出现了。

文种与范蠡初见时,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差不少,文种担任宛令时,范蠡只是一个普通贫寒人家的子弟。文种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听到人们议论范蠡,他对范蠡很感兴趣,派一个小吏去拜访范蠡。小吏回来说,范蠡是个狂人,脑子有毛病。

文种一听笑起来,说:“范蠡外表狂妄,内心聪明,他这样的人,不是你们能明白的。”于是文种驾车亲自去拜访范蠡,范蠡却躲起来了。

后来,范蠡认为文种会再来拜访他,就去跟哥嫂借了身衣服,说,今天会有客人来。果然文种来了。范蠡出门迎接文种,礼貌周全,君子风度,不再是原先的狂人模样。

文种是怎样见到范蠡的,还有一种说法。

文种担任宛令时,到辖区内巡视,巡行到三户,范蠡蹲在墙后的狗洞里学狗叫,文种的随从小吏怕文种看到这不雅的一幕,用衣服遮挡文种视线。文种说:“你不用遮挡,我听出来了,那是有人在学狗叫。我此行是来寻访圣贤的,那个学狗叫的人我听着气度不凡,应该就是我要寻求的圣贤之人。”于是请出范蠡相见,范蠡大模大样地站到文种面前。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搞笑,其实比上一种说法更靠谱。

范蠡出生于哪一年没记载,从他后来的经历推算,文种见他时,他大约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人狂妄自大,披着长发,蹲在狗洞后面学狗叫,种种怪异不合常情的举动,是很容易理解的。

文种跟范蠡见面以后,越谈越投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过了几年,范蠡觉得他在楚国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邀请文种跟他一块到吴国去。有人劝他俩,伍子胥刚刚跑到吴国去了,有伍子胥在那里,你们怎么可能引起吴国人的注意呢?

范蠡一想也是,伍子胥是楚国名臣伍奢之子,能力出众,见识不凡,个性强烈,有他那样光芒闪耀的人物,吴国为什么要任用默默无闻的他和文种呢。

范蠡说,吴国跟越国地理相近,风俗相同,既然去吴国不可能出头,就去越国吧。文种跟范蠡交往几年之后,对范蠡差不多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范蠡说去越国,他就跟着范蠡去了越国。二、越国的智囊范蠡大夫

范蠡和文种到越国的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很可能是越王允常在位时。越王允常是越王勾践的父亲。

越国在今浙江中北部,这里今天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春秋时期,它因远离华夏文明中心而被人们视为蛮荒之地。春秋初年,诸侯争霸,越国只能远远看热闹。允常在位时,开疆拓土,越国强大起来,开始称王。

允常跟春秋时期那些雄心勃勃的君主一样求贤若渴,范蠡到越国之后,允常经常去跟他谈话,一谈一整天。有个叫石买的大臣看不惯范蠡的张扬性格,他跟越王说,有才能的人都是内敛的,范蠡跑了好几个国家都没有被重用,恐怕不是有能力的人,他真有能力,别国早就重用他了。允常听了这话也有些疑惑,只有文种一如既往地支持范蠡。文种说,高世之才,必定不合于世俗,绝顶聪明的人,必定受众人非议,如果范蠡跟众人一样举止平庸,他怎么会是绝世高才呢。允常想想也是,就继续任用范蠡。

越王允常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

范蠡经过多年历练,脱去原先的青春浮躁之气,渐渐成熟稳重起来。新继位的越王勾践却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白天冶游,晚上饮宴,一副花花公子做派。

在越国北面,有其死对头吴国。

吴国位于今江苏省南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吴、越两国像是一个子宫里的两个胎儿,两国被吴江、钱塘江、浦阳江三面环绕,居民生活习惯相近,风俗相通。越国要北上称霸,非经过吴国不可,吴国要北上争霸,要时时提防越国背后偷袭。两国之间可以说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吴王阖闾听说老越王去世,新越王年少,认为这是一个打败越国的好机会,就发兵攻打越国,结果被越国打败,吴王阖闾被斩中脚趾,重伤而死,临死之前他嘱咐儿子夫差勿忘父仇。夫差继位以后,日夜练兵,准备为父亲报仇。为了激励自己,他让侍卫立于门庭,每逢他出入,就大喊:“夫差,你忘记越王杀你父亲了吗?”夫差每每都会恭敬地回答:“我不敢忘。”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趾高气扬,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为父报仇,勾践打算先发制人,不等吴国发兵,先去征伐吴国。

范蠡坚决反对。他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之道是满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所以圣人顺应天时,顺应民意,不干违背天意民心的事情。现在的你还没满就要溢出来,还没强盛就骄傲自大,还没有辛劳就夸耀功绩,对方没有天灾人祸,你就贸然挑起事端。你违背天意民心,如果一意孤行,一定对国家不利,对你自己不利。明清时期,大臣敢这样跟君主说话,那是他活腻味了。春秋时期的君主是比较有胸怀的,勾践听了范蠡的话心里不舒服,脸上也没表现出来,继续做伐吴准备。

范蠡又说:“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

这话的大意是:逞勇是很不道德的,战争是很凶险的,争执是下下之策。你现在逞勇打仗,致使两国相争,这是很不好的。

勾践说:“你不要再说,我已经下定决心了。”

勾践兴兵伐吴,夫差发兵反击,双方大战于夫椒,越王勾践大败。勾践带领五千残兵败卒逃到会稽山,夫差将他们包围在山中。勾践懊悔地对范蠡说:“我不听你的话,沦落到这地步,可怎么办?”范蠡说:“我们只能给吴王送上厚礼,言辞卑下地恳求他答应议和,我们愿以身为奴,到吴国侍奉他们。”

勾践派大夫文种到吴王大营中求降。文种用膝盖爬行到吴王营中,恳求吴王放过他们,他们宁愿男为奴,女为婢,到吴国服侍夫差。

夫差看着文种卑下的样子,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刚要答应下来,旁边的大臣伍子胥说:“这是上天给我们灭越的好机会,此时错过时机,将来后悔不及。”勾践听说吴国不答应议和,打算杀死妻子,烧毁宝器,带领残余人马跟吴国决一死战。文种制止他说:“我听说吴国太宰伯嚭是个贪财好色之徒,我们重金收买他,或许能有一条生路。”勾践让文种带上美女宝器去贿赂伯嚭。文种跟伯嚭说:“如果您能说服吴王放我们越王回国,越王还有更珍贵的东西和更美貌的女子送来。”

伯嚭果然重色轻国,见利忘义,他去跟夫差说:“勾践杀了妻子儿女,烧了宝器,跟我们拼个鱼死网破,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f不如我们收了越国的宝器,让勾践夫妇来给我们当奴隶,我们人财两得,不是更好。”夫差认为伯嚭说的有道理,就答应了勾践的议和请求。夫差答应议和还有个原因,他要去北上争夺中原霸主,不想把太多精力浪费在越王勾践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君主身上。

勾践让范蠡留下来守国,他带文种去吴国为奴。范蠡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文种不如我。让文种留下来守国,我陪您去吴国吧。”

范蠡陪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勾践给夫差养马,勾践夫人在吴国做女奴。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夫差对他们的表现很满意,三年后,夫差释放他们回国。

三年的奴隶生涯改变了勾践年少轻狂的心性,他不再是那个喜欢玩乐的花花公子,而是成了一个勤劳刻苦、深沉坚忍的有志青年,灭吴成为他唯一的目标。如果说他还有其他目标,就是灭吴之后北上,争做中原霸主。他听从文种的建议,把越国出产的最好的东西美女、珠宝、建筑工匠、精美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吴国,一部分奉献给吴王夫差,让他建宫殿,佩珠宝,拥美女,消磨他的意志,消耗他的国力;一部分送给以伯嚭为首的吴国大臣,让他们在吴王面前替他多说好话。

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积聚财富,繁衍人口,训练军队,吸纳人才。他访贫问苦,给国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和夫人吃自己种的粮食,穿自己织的布衣,名义上是一国之君,实际上生活艰苦得像个囚徒。复仇的烈焰灼烧着勾践的心,他一次次跟范蠡商量:可以攻打吴国了吧?范蠡都说时机未到,勾践只得忍住。

夫差打败越国之后,目光转向北方,挑战东方大国齐国和中原大国晋国,争夺诸侯霸主地位。吴国朝堂之上,只有伍子胥对越国君臣念念不忘,他知道勾践的野心是什么。

公元前484年,夫差要去攻打齐国,勾践君臣赶来送别,他们给吴国将士每人送了一份厚礼,吴国君臣欢天喜地,只有伍子胥心中恐惧,他说:“这是越国人在麻痹我们。”他跟夫差说:“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共存,我们的百姓习惯于水乡生活,即使打败中原国家,百姓不愿迁往那里生活,于我们毫无益处。中原国家也不会越过长江、淮河来攻打我们,它们是疥癣之疾,越国是心腹大患。”

夫差听不进去,他兴兵伐齐,大败齐国,吴国上下喜气洋洋,只有伍子胥一点也不高兴。

文种见夫差骄傲自大,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便让勾践向夫差申请购买吴国粮食,伍子胥认为粮食是国家最重要的物资,拦着不让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他的话,把粮食卖给了越国。

伯嚭等人收受了越国大量的贿赂,不断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坏话,他们说伍子胥貌似忠厚,实则心狠,他不让攻打齐国是图谋不轨。夫差将信将疑,让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料到吴国以后必为越国所灭,自己一家在劫难逃,就把陪同他出行的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牧。夫差听闻伍子胥把一个儿子留在齐国,相信了伯嚭的话,赐给伍子胥一柄剑,让伍子胥自裁。

伍子胥愤愤地说:“我坟头上的树长成材的时候,吴国就会灭亡了。”又说:“把我的眼挖出来悬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掉吴国。”夫差让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革囊,扔进江心激流中,说“让你想看也看不到”。

勾践听闻伍子胥已死,跟范蠡商量是否可以攻打吴国了,范蠡认为不行。

又过一年,吴国受灾,粮食绝产,勾践跟范蠡商量攻打吴国,范蠡还是否决。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会盟,争夺中原霸主,精兵良将都被他带走,留下太子带领老弱守国。勾践问范蠡攻打吴国可以吗?范蠡说,这是天赐良机啊。

越国兵分两路进攻吴国,一路切断夫差军队的归路,一路直逼吴国都城,俘虏吴太子姬友。夫差怕影响他的霸主地位,对外封锁消息,会盟以后,他匆忙回国,向越国求和。越国考虑到一时无法灭掉吴国,与夫差暂时达成和平协议。

四年之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的精锐部队在与齐、晋等国的战争中消耗殆尽,无力抵挡越国进攻,吴国大败。

公元前475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围困吴国都城三年。夫差突围出城,逃往姑苏山。越国包围姑苏山。夫差走投无路,派公孙雒到越王营中肉袒膝行,上演二十多年前文种求降的一幕。勾践心一软,就要答应下来。范蠡说:“上天曾经赐给吴国一个灭越的机会,吴国放弃了,如今上天让我们灭吴,我们不能违背天意。我们为此奋斗二十多年,一旦答应议和,不是前功尽弃?”说着击鼓进兵。

吴国使者哭着走了,夫差在绝望中自杀,吴国灭亡。

伍子胥曾经忧虑地说,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后,吴其为沼乎!

越国从被吴国打败,险些亡国,到灭掉吴国,用了二十一年。

越国国力弱小,要积蓄起能够支撑战争的财富,非十几年至二十年时间不可。越国人口少,一役失败,全国青壮年损失过半,非得一代人长大,才能够弥补人口损失,一代人长大大约需要二十年。这是勾践一次次心急求战,范蠡总说时机不成熟的原因。

勾践灭吴以后挥师北上,在徐州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范蠡居功至伟,被封为上将军。

如果范蠡的故事到此结束,他的人生也很圆满了。可是,他还有更辉煌的人生传奇将要上演。三、齐国的神秘富翁鸱夷子皮

勾践得胜归来,走到五湖,范蠡跟他说:“大王您多保重,我不回国了。”勾践大惊,问范蠡为什么这样做。范蠡说:“国君有烦忧,臣子应该为国事操劳,国君受屈辱,臣子应该以死相

报。昔日您被困会稽之时,我作为臣子,应该为国君而死。我当时没死,是希望报仇雪耻。如今我的心愿达成,我应该接受当年的惩罚。”

事业刚刚成功,最重要的谋臣就要出走,勾践怕传出去影响自己名声,千方百计挽留范蠡,他不惜使出无赖手段,威逼范蠡:你留下来,我跟你共分越国,

你要走,我就杀了你,再杀你的妻子儿女。”

范蠡说:您作为国君,执行您的命令,我作为臣子,遵从自己的志趣。”他暗中收拾好珠宝细软,带上家人随从,坐上一只早已准备好的船就走了。

勾践为表示不忘范蠡之功,把会稽周围三百里划为范蠡的封邑,起誓道:这里世代是范蠡封邑,后世子孙谁也不得侵犯。

范蠡一去杳然无消息,连最好的朋友文种也不知他的去向。

某天,文种收到一封信,信是失踪已久的范蠡写来的。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看了范蠡的信,内心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文种的年龄比范蠡大,这时应该是六十岁以上,这个年龄的人大都希望安逸地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不愿意迁往陌生环境开始新生活。再说他跟随勾践忍辱含垢二十余年,终于迎来今天的安稳日子,放弃了也不舍得。但是文种觉得范蠡信中的话很有道理,勾践细长脖子,尖嘴薄唇,的确不像宽容厚道之人。他只好称病,不去上朝。朝中本来有人嫉恨他,于是文种要犯上作乱的谣言传到了勾践耳中。

勾践让人送给文种一柄剑,告诉他几句话:你说你有七条灭吴之计,我用了三条灭掉吴国,你还有四条计策,如果你带着这四条计策投奔别国,我怎么会放心!你还是跟随先王去试验你余下的四条计策吧。”文种知道这是勾践不放心他,怕他去别的国家与越国为敌,要逼他自杀。文种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伏剑自刎。

我们把目光离开越国,移向遥远的齐国。在齐国海边,有一只船靠了岸,船上下来一群人,说话是越地口音。为首一人自称鸱夷子皮,今天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春秋时期的称呼很随意,名字经常稀奇古怪,人们也没觉得这个名字有什么不妥。他自称鸱夷子皮,人们就叫他鸱夷子皮。

齐国临近大海,有鱼盐之利。鸱夷子皮带着家人和随从搭建房屋,耕田煮盐。烈日曝晒,海风吹拂,他们的脸被太阳晒得黢黑,手足被寒风吹得皲裂,可是,鸱夷子皮的财产以几何倍数增加,几年达到千金,成为齐国数得上的大富翁。

鸱夷子皮的名声传到齐国国君耳朵里。齐国国君想,齐国有这样的能人,应该让他担任齐相。鸱夷子皮当了几年齐相,喟然长叹:我居家则家致千金,居官则位至卿相,尊贵至极,一定会生祸患。”于是封还相印,散尽家产,只收拾了些细软之物,带上家人和随从,从小道上走了。

在《墨子》和《韩非子》两书中,却有另外的说法,范蠡入齐时,齐王势力衰落,田氏贵族正在崛起,鸱夷子皮与田氏贵族的首领田成子往来密切。如果这些记载属实,那么,他的逃遁很可能是政治避难,怕受田成子牵连,祸及己身。

这位鸱夷子皮神秘地来,神秘地走了。四、陶地的传奇富翁朱公

鸱夷子皮消失后不久,在一个叫作“陶”的地方,出现了一位神秘老人朱公。

朱公对此地考察一番后,似乎很满意,指挥家人建造房屋,开辟土地,看样子是要定居于此。

朱公定居的“陶”,一般认为就是后来的定陶,在今山东西南部,今天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战国至秦汉时期,它是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项羽的叔叔项梁战死于定陶,汉高祖刘邦宠幸的戚姬生长于定陶。汉代,定陶成为皇子的封国,汉元帝把宠妃傅昭仪之子刘康封于定陶,刘康之子刘欣还当了几年皇帝,就是汉哀帝。

陶邑原是曹国的都城。曹国面积不大,地理位置却很特别,四面被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环绕,它大致上处在中间位置。因此,陶被誉为“天下之中”。

范蠡来陶居住时,曹国刚刚被宋国所灭。这对陶的繁荣并无影响,相反,陶正迅速崛起,成为一座一流的商业城市。

陶在春秋末年迅速崛起,说起来与吴王夫差有很大关系。

夫差打败越国之后,一心北上争霸,为了运输物资,他让人开凿了一条沟通江、淮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这个名称人们听起来肯定有点耳熟,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最南一段叫邗沟,那就是夫差所修运河的旧河道。后来,夫差为了与晋国在黄池会盟,又让人开凿了一条沟通泗水和济水的运河——菏水。泗水属淮河水系,济水属黄河水系,这样就把江、淮、河、济四大水系串联起来,这是当时唯一联系这四大水系的水上通道。

陶位于菏水和济水的会合处,由此经水路向西可到达晋、秦,向南可到达吴、越,向东北可到达齐国。陶在当时中国的地位,类似于武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朱公选择在陶地定居,就是看中它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当时,运河建成不久,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它优越地理位置的意义,朱公却有超前眼光。

朱公带着家人放养牲畜,卖往各国,获利丰厚。放牧之余,他带着家人往来各国贩运物资。他不追逐厚利,走薄利多销的路子,把利润控制在物价的十分之一左右。

朱公的财产很快积累至千金。朱公在陶地居住十九年,几次家累千金,每次他都把家产散出去,然后从头积累。晚年,朱公退居二线,把产业交给儿孙打理,才任由他的儿孙积累财产,积财至“巨万”。巨万代表什么具体数字,我们也说不清了。

因朱公居住于陶地,人们称他为陶朱公。

慢慢地,人们知晓了他的身世,原来他就是齐国富翁鸱夷子皮,也就是当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人们才明白,为什么别人做个富翁难得要死,朱公却能轻易完成一轮又一轮的财富积累。对陶朱公来说,做富翁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一次次拥有千金,然后散尽千金,不过是想证明,换一个环境,换一种生活方式,他照样能经营好人生。

极致的富贵与极致的贫困,极致的荣誉与极致的屈辱,陶朱公都经历过,他的一生比一般人的人生更丰富多彩。五、穷二代与富二代

朱公在陶定居以后,生了最小的儿子。某年,朱公的中子在楚国杀人,被拘捕入狱。中子,即中间的儿子,我们姑且称之为次子吧。

朱公叹息道:“杀人偿命,本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千金之子,不应该被杀于闹市。”他让小儿子带上千金去楚国营救次子。长子听说以后,争抢着去搭救弟弟,朱公不答应,长子伤心地说:“父亲让我掌家,弟弟出了事,父亲却不派我去,说明父亲信不过我,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就要自杀。朱公夫人着急地说:“次子还没救回来,长子却要死了,这可怎么好!”朱公不得已派长子去,他给昔日好友庄生写了一封信,让长子到楚国后把他的亲笔信和千金交给庄生,一切遵从庄生,不要跟他争执。长子点头,还怕千金不够用,私下又带上了几百金。

长子原以为庄生是豪门权贵,拜访庄生时却发现他住在外城,门外蒿草遍地。长子不禁起疑,庄生门前冷落鞍马稀,能救出弟弟吗?他还是按父亲所说,把信件跟千金交给庄生。庄生说:“你赶快走吧,你弟弟过几天就会放出来。”长子将信将疑地从庄生家出来,但他没有离开楚国,而是去结交了别的达官贵人,向他们送上厚礼,让他们设法营救弟弟。

庄生让妻子把千金收起来,跟她说:“这是朱公所赠,我收下是为让朱公之子放心,将来还要还给他,你不要动这笔钱。”庄生居住在穷街陋巷,却以廉洁正直而闻名,上至楚王,下至百姓,无不对他敬服,他入宫跟楚王说:“我夜观星象,发现某个星宿移动位置,怕是对楚国有害。”

楚王问他如何化解。他说:“多行仁义,就能免祸。”于是楚王就让使者封锁三库。楚国达官贵人跟朱公长子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了。”朱公长子问他怎么知道的。达官贵人说:“楚王每当大赦天下之前,一定先让使者封锁三库。”

朱公长子一听,觉得有道理,三库储存着国家物资,如果有人不慎走漏将要大赦的消息,可能有人趁机打劫,反正今天抓到牢里,明天就会赦免出来。接着他就心疼起送给庄生的千金,他决定去把钱要回来。庄生看到他很吃惊,问他为什么没离开楚国,他说他已经得到可靠消息,楚王明天大赦,弟弟自会被释放出狱,所以特来辞行。庄生明白他是来要钱,跟他说:“钱在内室,你自己去拿吧。”

千金失而复得,朱公长子很高兴,辞别庄生,准备第二天接弟弟回家。

庄生恨自己被朱公长子戏弄,入宫对楚王说:“现在街上议论纷纷,说陶地富翁朱公之子杀人,他用厚金贿赂您的左右,人们说您大赦天下不是体恤楚人,而是为朱公之子才大赦天下的。”楚王说:“我确实是要行仁义,怎么会是为朱公的儿子才大赦呢。”楚王让人先处死朱公之子,再大赦天下。

朱公长子用车载着弟弟的尸体回家,全家人大哭,只有朱公面色平静。他说:“这个结局,我早就料到了。长子从小跟着我吃苦,知道创业的艰辛,所以把钱财看得重,不舍得花钱。小儿子出生时家境富裕,他驾高车,乘驷马,花钱如流水。我打算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长子不是不心疼弟弟,只是他吝惜钱财,终于害了弟弟的性命。”

朱公移居陶地时,大约五六十岁。朱公的长子、幼子虽是同辈,年龄相差大约有二三十岁,长子经历了创业的艰辛,算是穷二代,幼子生活安逸,算是富二代。

穷二代的节俭受人尊重,富二代的奢侈遭人谴责,殊不知,特殊情况下,富二代的奢侈也可以发挥作用。只不过,一个人即使能够预料事情的结局,也无法阻止事情的发展,这种悲剧,再聪明的人也无法避免。六、他传承了谁的理财思想

牛顿有句话是:“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陶朱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是有位巨人在理论上为他铺好了路。

为他铺路的这位巨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计然。

计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祖上是晋国公子。计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长于观察,见微知著,只是外貌平庸,又不肯主动结交诸侯,因此虽才华绝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计然南游越国,遇到范蠡,范蠡拜他为师,把他推荐给越王勾践。计然说,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共利也。如果这记载真实,那么,范蠡给文种的书信中说越王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显然是受计然的影响。《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段文字记述计然的主张。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这话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做好准备,知道要打仗,就要准备好战略物资,知道什么时节用什么东西,就知道市场上需求什么物品。岁星移动到金星的位置,丰收;岁星移动时水星的位置,歉收;岁星移动到木星的位置,饥馑;岁星移动到火星的位置,干旱。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每石二十钱,对农民不利;每石九十钱,对商人不利。对商人不利,他们的钱就流通不出来,农民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会影响生产,土地荒芜。每石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低于三十钱,对农民和商人都有利。平买平卖,市场上的物资才不匮乏,关卡的税收才有保障。积存货物,要确保保存完好,不要滞留太多资金,容易腐烂变质的货物不能久留,不要冒险囤积以求高价。看某种货物的市场供应有余还是不足,就能判断它价格的贵贱。贵到极点就贱,贱到极点就贵。贵到极点的时候,要像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抛出,贱到极点的时候,要像看到珠玉一样及时购进。货物、钱币要像流水一样周转不息。

计然这个人太神秘,以至于有人认为计然与范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范蠡有一篇文章《计然》,人们误认为计然是人名。从《货殖列传》中的这段话来看,计然与范蠡并非一个人。这段话中的岁星是木星,木星在黄道上运行,一年运行到一个星座,十二年绕日公转一周。它与地球上水旱丰歉之间的关系,要观察很多个十二年才能得出结论。勾践会稽之败时,范蠡刚刚人到中年,他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天体运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那是要很多代人观察才能总结出的经验。那么,计然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来的?《汉书.艺文志》介绍计然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如果计然是老子的弟子,他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就不奇怪。老子在东周管理王室藏书,有机会读到历代积存的天文历法资料,计然的那些知识很可能是老子传授给他的。

按照这个脉络,范蠡的思想也属于老子一系。《越绝书》中有个“计倪”,这个计倪虽然年少,却无所不知,越王勾践感到奇怪,问他,你年龄这么小,怎么天地万物的道理都明白。计倪说,人跟人不一样啊,聪明人生出来的孩子就聪明。有人认为这就是计然,但从年龄上来看,他应该是计然的儿孙。

勾践从吴国释放回国,向计倪咨询灭吴之策。

计倪告诉他多积蓄物资,没有足够物资,士卒吃不饱饭,就无法打仗。他说:月亮十二年为一个运行周期,月亮运行发生变化时,大地上的万物也会发生变化。月亮运行到金星的三年,粮食丰收;月亮运行到水星的三年会有灾害,月亮运行到木星的三年平平常常,月亮运行到火星的三年会有旱灾。大自然的规律是六年丰收,六年平常,十二年一次饥荒,如果处理不好,民心就会背离。所以圣人预知灾祸,提前做好准备,商汤的时候,七年大旱,百姓没有饿死的。夏禹的时候,九年水灾,老百姓没有流离失所的。聪明的君主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任用贤德之人,从千里之外转运物资。不了解事物运行规律的君主,哪怕遇上百里范围内的小灾荒,也会束手无策。聪明君主能够根据物资的盈余或短缺,组织百姓生产,这样百姓的财富会越积越多,国家会越来越富强。

计倪还说:“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这段文字也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高度相似,都认识到农业生产十二年一个周期,都认识到农、商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看来勾践积蓄物资,打败吴国,是依据这个理论。范蠡经商之时,贱买贵售,逐什一之利,也是依据此理论。

范蠡一次次把积累的财产散出去,大约也是受此理论影响,认为财富应该在天地间流来流去,不应该在某个人那里滞留下来。七、谁传承了他的理财思想

朱公在陶居住时,有位鲁国青年慕名拜访他,向他请教致富之道。这位青年名字叫“顿”,他后来移居到猗地,人们称他为猗顿。

猗顿对陶朱公说,他在鲁国生活困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他问陶朱公有什么办法帮他改变生活现状。陶朱公说:“鲁地在洙水、泗水以北地区,人多地少,没有山林水泽资源,又屡遭水旱灾害,吃饱饭都困难,如何谈得上致富。”他认为猗顿无资本,无法做生意,最可行的办法是从事不需要太多资本、周转周期不太长的行业。什么行业最适合猗顿呢?朱公认为是畜牧业。

陶朱公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是母牛之意,泛指雌性动物。言下之意是,养母牛、母羊、母马,尽快繁殖幼畜,扩大规模。

猗顿茅塞顿开,他离开鲁国,来到猗氏(今山西临猗),发现平原广阔,土地肥沃,猗氏城南的对泽,地势低洼,水草丰美,是个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猗顿用仅有的一点积蓄购买幼畜,精心饲养,看到好的母牛就留下来当种牛,繁殖幼畜,不好的卖掉。母牛生小牛,小牛长成大牛,卖掉以后继续买母牛孕育小牛。“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猗顿往来各地贩运牛羊的过程中,注意到猗氏之南的河东池盐。河东池盐质量优良,将含盐池水引入地面畦内,不必煮炼,风干水分就结成白矾状食盐。猗顿发现生产食盐比饲养牲畜利润更大,这时他已经积累了足够资本,就组织人生产贩卖食盐。

猗顿发现车拉牛驮的方式运盐效率太低,不如船运效率高,就组织人开凿了一条百里长的人工河。据说后来魏国永丰渠就是在他开凿的人工河基础上修建的。

猗顿注意到珠宝也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又做起珠宝生意。《尸子.治天下篇》中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淮南子.汜论训》中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两本书不约而同提到猗顿善于相玉。他大约是在做珠宝生意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鉴玉专家的吧。

经过几十年辛苦积累,猗顿成为天下闻名的大富翁,“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他的名字与陶朱公并列,成为富翁的代名词。司马迁感叹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韩非子.解老篇》中说:“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可见猗顿已经超过陶朱公,成为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的天下首富。

猗顿在晋南的活动不仅为他带来大量财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采盐业,开发土地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当地人民皆受其惠。猗顿“其财能聚,又复能散”。从这个记载看,他很可能仿效陶朱公,财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把全部或部分财产分散出去。八、财子佳人的千古暧昧

勾践时代的越国给中国历史贡献了两位符号化人物,一位是范蠡,作为富翁的代名词,古代说一个人富,总是说“富比陶朱”;一位是西施,作为美人的代名词,古代说一个女人美貌,总是说“貌比西施”。

很多人相信范蠡跟西施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恋人。范蠡奉勾践之命寻觅越国最美的女子献给吴王,他在苎萝山下遇到一位美丽无双的浣纱女子(一说是卖薪女,父伐薪,母浣纱)西施。范蠡与西施一见钟情,可是为了越国的复兴大计,西施必须到吴国去。

西施到吴国以后施展媚术,把夫差迷醉在温柔乡里,让他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她伪装成一个喜欢享乐的物质女,让吴王给她大修宫殿,耗费国财,吴国百姓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怨声载道。其实她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情人范蠡,经常对花垂泪,对月伤怀。经过十七年煎熬,她终于盼来越王的大军,吴王夫差兵败自杀,她与范蠡相见,范蠡带着她泛舟五湖,在青山绿水间相守到老。

这个故事真是太美丽太浪漫了。可惜,太美丽浪漫的故事总是经不起再三考证。

范蠡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国语》《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书中,只有《越绝书》上说“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别的书中都无范蠡携西施而去的记载。《越绝书》是东汉人所著,东汉距离春秋几百年,可靠性很成问题。

另外的书籍中,西施的结局很悲惨。《墨子》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西施因为太美而遭沉水而死。墨子出生于公元前468年,距吴国灭亡只有五年,他的出生地距离吴越比较近。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吴越春秋》中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伍子胥死后就被吴王夫差装入鸱夷,扔入江中。吴国灭亡以后,失去利用价值的西施也被勾践装入皮囊,在江水中漂浮,沉入水底。

这个记载更符合勾践的性格,西施在吴宫多年,勾践君臣在吴王面前奴颜婢膝的行为她耳闻目睹了不少,谁能保证她不说出去。只不过,在人们心中,才子不配上佳人,就像红花不配上绿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既然两位符号化人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何不把他们编排在一起,让他们擦出感情火花,浪漫一把!于是,才子(后来是财子)佳人在后人的想象中暧昧,千年等一回。第二章  五任秦相,富比玉室——穰侯魏冉与他的富豪家族一、扶助外甥坐上王位

魏冉又名魏厓,本姓芈,原是楚国人。芈是楚国国君之姓,芈姓之人大都来自楚国。他后来为何改姓魏,是随继父姓魏,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不得而知,战国时期的姓名很随意,不像今天这样固定。

魏冉一家从楚国来到秦国,来秦国的原因很简单,他姐姐在秦王后宫里受宠,一家人千里迢迢来投奔姐姐。

魏冉的姐姐芈八子很值得大书特书,上下五千年,像她这样的女人找不出几个。她精力充沛,野心勃勃,要说后宫里这样的女人多得是,可她运气好啊。芈八子姓芈,“八子”是她在秦后宫里的封号。《汉书O外戚传》说,西汉初年,后宫沿袭秦时制度,帝王妻称皇后,妾称夫人,以下是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从这个排序可以看出,芈八子在秦后宫中的地位不算很高。

芈八子在后宫里的地位不高,不等于她不受宠。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的婚姻大都是政治婚姻,国君想与哪国结盟,就娶哪国之女,或者把女儿嫁与哪国,比如秦国想与魏国结盟,秦王就娶魏王之女,这个魏女再不受宠,也不影响她在后宫的地位。同样道理,如果家族的背景不够强大,一个女子再受宠,在后宫的地位也高不到哪去。

芈八子是惠文王的姬妾,惠文王去世时,她三十岁左右,生了三个儿子。秦王后宫女人无数,芈八子一人生有三个儿子,从这个生育频率看来,她是比较受宠的。

只可惜芈八子生的儿子既非嫡子,也非长子,没有继位的机会。惠文王死后,她眼睁睁看着惠文后的儿子嬴荡继位。芈八子作为先王姬妾在后宫里靠边站。一般人也就认命了,芈八子这种女人不会,她像一只盯着水面的鱼鹰一样寻找机会。

看起来芈八子和她儿子不会有机会,新继位的秦武王身体壮得跟牛一样,在王位上坐几十年都没问题。谁知秦武王身体太强壮,喜欢逞强,反而早早断送了性命。

秦武王从小身体孔武有力,喜欢跟人比力气,当上国王以后仍然如此。公元前307年,他到洛邑参观周天子宗庙,看到宗庙里的九鼎,非要跟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他尽全身之力把一只巨大沉重的龙文赤鼎举了起来,却没法把它稳稳放下,那鼎摇摇晃晃跌落下来,正砸到他身上,把他的胫骨砸得粉碎。秦武王伤重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秦武王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到秦国,举国震惊。秦武王之母惠文后把孟说抓起来灭族,发泄心中的愤恨。可眼下怎么办呢,秦武王没有儿子,秦王之位谁来继承。

惠文后跟秦武王之妻悼武后商量之后,决定拥立秦武王的异母弟嬴壮继位。

秦武王猝逝,王位空缺,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芈八子怎么肯错过,她动员一切力量,想让她的儿子继位。她的大儿子嬴稷在燕国做人质,一时赶不回来,她想让二儿子嬴市继位。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这是让儿子继位的唯一机会,一旦错过,不会再有。

芈八子只是后宫一个地位不高的嫔妃,不是惠文后和悼武后那样的正牌王后,惠文后和悼武后还有魏国做靠山。芈八子跟她俩相比实在是没优势。不过,恰恰是芈八子的出身不够高贵,她的兄弟们在楚国没前途,才跑来秦国投奔她,她反而有帮手。

芈八子有两个弟弟,同母弟芈戎和异母弟魏冉,他俩从惠文王时就在朝中任职,尤其是异母弟魏冉,有勇有谋,有胆量,还跟朝中一些王公大臣建立了良好关系。芈八子夺权的过程中,魏冉起了重要作用,以后几十年,他与姐姐芈八子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共掌秦国大权四十余年。

芈八子在魏冉等人的帮助下摆平国内各方势力。这时,她在燕国做人质的长子嬴稷也回来了。原来,秦国发生变故以后,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密切关注着秦国的局势变化,盘算怎样做对赵国有利。惠文后和悼武后是魏国人,她俩拥立的国君一定亲魏,赵武灵王不愿秦国出现一个亲魏政权,他认为还是芈八子的儿子继位更好些。燕国也认为嬴稷回去继位比在燕国做人质更符合燕国利益。于是,燕赵两国联手把嬴稷送了回来。

嬴稷在国内外力量的推动下回国,坐上秦王之位,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刚坐上王位,就任命舅舅魏冉为将军,负责国都咸阳的安全保卫工作。二、成为秦国的二号国王

嬴稷坐上王位以后,秦国政坛暗流涌动,嬴稷的王位并不牢固。如果芈八子与魏冉等人控制不住咸阳局势,嬴稷被别人推下王位,整个与他有关的利益集团将被斩尽杀绝,那样,还不如嬴稷在燕国做人质,芈八子在宫中做个低调嫔妃,魏冉等人在朝中做个不起眼的官员更安全,说不定还能安享天年。

嬴壮本来就要坐上去的王位被嬴稷夺去,当然不甘心。别的公子和大臣也有很多人心中不服。惠文后和悼武后更不情愿,芈八子是什么样的女人她们清楚,芈八子的儿子继位,她们就要靠边站。还不是靠边站这么简单,她们背后站着一个魏国,她们的父兄把她们嫁到秦国,是让她们做一条纽带,保证秦国不站到魏国的对立面。芈八子的儿子继秦王之位,受损的不仅是她们的利益,还有她们的母国的利益。

秦昭襄王继位第二年,嬴壮在惠文后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这就是季君之乱。

魏冉等人早就料到嬴壮等人不会甘心失败,不铲除这些反对势力,昭襄王的王位永远坐不安稳。嬴壮等人发动政变,正好给了魏冉等人铲除反对势力的机会。魏冉无情地把政变镇压下去,嬴壮和支持他的王子王孙全被处死。

关于惠文后,《史记》中的记载前后冲突,《秦本纪》说她“不得良死”,《穰侯列传》说她“先武王死”。其他记载中,有说她“被诛”,有说她“忧死”。综合分析,她应该是死于此次事变,很可能是被逼自杀,或者被幽禁,气愤而死。

悼武后被送回魏国。

芈八子姐弟全面掌握了秦国大权。

芈八子后来被尊为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太后的帝王母。她死后的谥号是“宣”,人们称她为宣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公然站出来帮儿子处理政务的帝王母。

秦昭襄王继位时不到二十岁,宣太后以儿子年少为由,出面帮儿子处理政务。最初一段时间,她帮儿子处理政务确有必要,昭襄王年龄小,国内政局不稳,国外强敌侵扰,她比儿子更有经验。后来昭襄王政治经验丰富,处理秦国政务绰绰有余,芈八子还不放手,就纯粹是揽权了。一直到昭襄王五十多岁,须发斑白,宣太后当权接近四十年,还不愿归政。昭襄王不得不强行收缴她的权力,让她在后宫养老,不得干预政事。

秦昭襄王对母亲的感情很复杂,他对母亲感激、尊重而又畏惧。没有母亲的智慧与勇气,就没有他的秦王之位,母亲处理政务的老辣冷峻也着实让他佩服,但他也害怕母亲,母亲能把他扶上王位,也能把他从王位上拉下来。

如果是母亲一个人,昭襄王并不畏惧,可是母亲身后跟着一个实力不俗的团队——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舅舅控制着秦国的军队,他们会给母亲做帮手,弟弟是候补,拉下他,弟弟就可以坐上去。他母亲不用担心后继无人。

秦昭襄王继位最初四十年,秦国是处在“共治”状态,秦昭襄王与他的母亲、舅舅、弟弟共享秦国权力和财富。昭襄王的母亲、舅舅和弟弟在秦国权倾朝野,他们想进宫就进宫,想上朝就上朝,想出国就出国,想发布命令就发布命令,每人都是一个小号秦王,人们称他们为“四贵”。

四贵之中,魏冉最有野心和能力,他掌握的权力最大,名声最大,对秦国的贡献也最大。魏冉后来受封穰侯,他经常代表秦国到国外缔结盟约,所到之处,各国无不把他当作秦王一样接待,他在各国名声之大,甚至到各国只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的地步。

在严母训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性情软弱,比如吕后的儿子刘盈,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李旦,慈禧太后的侄子光绪,秦昭襄王跟他们不一样,他诡诈狡猾,精明果决,宣太后和魏冉也时常拿他没办法。昭襄王与宣太后、魏冉的“共治”状态能够维持四十年,是因为这三人个个实力不凡,任何一人想把另两人排斥出局都很难。

他们维持四十年共治状态,还有一个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雄心勃勃地向超级大国的目标迈进,搞内讧得不偿失,不如联手对外。因为这两个原因,昭襄王与宣太后、魏冉形成稳定的政治三角,在内打败秦国诸公子,让昭襄王坐稳王位,在外扩充秦国版图,削弱东方诸国。

明白这四十年秦国的权力分割,就明白魏冉为什么能够成为公元前三世纪前期的中国首富,谁掌控一个超级大国四十年,会不成为首富?三、秦灭六国过程中的枢纽人物

我们知道,最终完成秦国统一的人是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王嬴政以摧枯拉朽之势,以十年时间灭掉东方六国。李白赞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六国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绵羊,它们都曾经称雄一时,有把别的国家打得满地找牙的辉煌往事,却在短短十年被秦国一一灭掉,这当然与秦始皇的英明决断有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六国已经疲惫衰弱,像一只只纸老虎一样不堪一击。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就是说,在秦始皇之前,已经有六世秦王为秦统一铺平了道路。这六世秦王是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为止的六代秦王,他们中哪位秦王为秦统一出力最多,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在位表现。这六代秦王的在位时间是:秦孝公24年,惠文王14年,悼武王4年,昭襄王55年,孝文王3天,庄襄王3年。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除昭襄王之外的五世秦王在位时间总共只有四十多年,昭襄王一人在位时间就长达五十多年,比其他五位秦王的总和还多。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创基业之后,把他的基业发扬光大的就是秦昭襄王。秦始皇的父亲和祖父在位总共不到三年,秦始皇接手的实际上是他祖爷爷昭襄王留下来的遗产。

秦昭襄王遗传了母亲宣太后的良好体质,活到七十五岁,在位将近五十六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统治下的秦国鲸吞蚕食,从东方六国掠得大片土地,将六国精兵良将斩杀将尽。从此六国面对秦国进攻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到他去世时,秦已是诸侯国中的超级大国,一个郡的实力抵得上一个诸侯国。秦灭六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昭襄王再活二十年,灭六国就不用他的重孙子嬴政完成,他自己就能把六国扫灭。

昭襄王刚刚继位时,形势并不乐观。秦与六国互为攻势,有时秦进攻六国,有时六国进攻秦国,双方都有取胜的可能。昭襄王十一年,齐国与韩、魏两国联合攻入函谷关。咸阳形势危急,秦国不得不向韩、魏两国割地求和。

到昭襄王后期,六国再没有能力对秦国发动进攻,面对秦国的强力进攻,六国只能采取被动守势。

秦昭襄王在位的这五十多年是秦国与六国军事力量的转折期。秦昭襄王前四十年,秦国军队被魏冉控制,这四十年的军事成就主要是魏冉的功劳。这期间,秦国军队多次打败韩、魏、楚三国,韩、魏两国元气大伤,楚国西部土地全部被秦国占领,楚国不得不迁都于陈。齐、燕两国在互斗中实力大减,难以与秦国为敌。到昭襄王从魏冉手中收回大权时,六国之中,只有赵国还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在昭襄王安排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从此赵国一蹶不振。那时魏冉已被昭襄王收回权力,长平之战与他无关,但是指挥长平之战的秦军将领白起正是魏冉最初发现并推荐给昭襄王的。

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魏冉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秦统一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司马迁、司马光这样正统的历史学家都予以承认的。他们一致认为没有魏冉,就没有那个让诸侯畏而拜伏的秦国。

司马迁评价魏冉:“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司马光评价魏冉:“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四、推荐良将霸天下

惠文后和悼武后都是魏国人,季君之乱以后,惠文后被逼死,悼武后被送回魏国,秦魏两国关系降到冰点,魏国转而与韩国结盟。秦武王在位时,是秦、魏两国联合攻打韩国,昭襄王继位以后,变为韩、魏两国联合进攻秦国。

秦昭襄王十四年,韩、魏两国共同出兵,意欲夺回被秦国占领的新城。昭襄王任命向寿为秦将,迎击韩、魏联军。魏冉极力推荐白起代替向寿。

向寿是宣太后母亲的族人(人们由此推断宣太后的母亲姓向),他早年跟随向氏来到秦国,投奔表姐妹芈八子。在芈八子为儿子夺位的过程中,向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芈八子敢于挑战惠文后和悼武后,就是因她身后有一帮强势亲戚做支撑。不然,她就是敢向两位正牌王后挑战,也会死得很难看。

昭襄王继位之前,向寿在秦国的地位可能不低于魏冉。秦武王在位时,向寿就在秦宫廷中担任官职。秦武王二年,甘茂出使魏国,陪他出行的副使就是向寿。昭襄王继位以后,向寿受到重用,昭襄王对向寿比对两个舅舅更有感情,两人同衣同车,关系很好。

魏冉推荐白起时,白起只是一名中下级军官,他的爵位是左更,秦国军爵二十级,左更是第十二级。

有人认为魏冉推荐白起有私心,是利用白起压制向寿。从魏冉的性格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他傲慢自大,唯我独尊,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他。白起是一员武将,再怎么功名显赫,也压不到他头上。向寿是宣太后亲戚,与昭襄王关系好,向寿势力大了,他控制不了。

不过,总体来说,魏冉不是个喜欢搞阴谋的人,虽说阴谋与政治总是相伴相生,但是爱政治的人不会太热衷于搞阴谋。秦汉与秦汉以前的人内心简单淳朴,张仪、苏秦、范雎等阴谋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心思单纯,把他们放在元明以后,就那点心计,不要说玩别人,不被别人玩死就算侥幸。

魏冉推荐白起的最重要原因是他慧眼识珠,看出白起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白起被誉为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战神,他的战术变化多端,出奇无穷,纵横沙场几十年,大小几十战,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魏冉推荐白起后不久,白起夺得伊阙之战的胜利,这是长平之战之前,秦国取得的最辉煌的军事成就。伊阙一役,秦国在人数远少于韩、魏联军的情况下以弱胜强,斩敌二十四万,从韩国夺得大片土地,打开了秦国通向东方六国的通道。自此韩、魏两国对秦国由攻势改为守势,再没有恢复元气。

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进攻楚国,攻占楚国都城郢,烧毁历代楚国国君的陵墓夷陵,楚国西部土地全部失去,被迫迁都于陈。

昭襄王后期,白起又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最初,秦军将领是王,赵军将领是廉颇,战争持续了两年多难分胜负,秦国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撤掉廉颇,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悄悄换上白起。后面的故事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赵括冒险出击,掉进白起设计的埋伏,赵军被围四十六天,粮食断绝,只得拼死突围。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军俘虏被坑杀。赵军前后损失四十五万人,赵国青壮年男子几乎死尽。

长平之战以后,昭襄王让白起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白起认为长平之战也让秦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不可能夺下邯郸,不肯接受任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