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预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5:37:4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忠海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传:预见

李嘉诚传:预见试读:

第一章 内地地产布局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凭着我们的意志,凭着我们的毅力,运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原创力,将之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承传的强大文化,使之转化成为我们的智慧,使之转化成为我们的力量。”2000年6月1日,李嘉诚捐赠港币一亿元予香港理工大学。左为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胡应湘。▲ 2004年12月26日,李嘉诚大规模投资内地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推动“关心是潮流”的奉献文化。

在过去二十年中,李嘉诚一直以慈善家和爱国绅士的形象出现在内地。但让人不能忽视的是,李氏帝国已将超过600亿港币的资金悄悄投向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

从码头到写字楼,从超市到互联网,从石油到电讯,从洗发水到中药,和记黄埔为旗舰的长江集团已经成为渗入内地领域最多、覆盖区域最广、业务网络最完备的企业巨头。迄今,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内地已孕育成为和黄最重要的利润源泉。

1980年,李嘉诚应邀重返内地,与郑裕彤等企业家合组公司,在广州兴建中国大酒店,这是中国首家五星级酒店,这也是长和系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步。尽管这最初的第一步是如斯艰难,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论如何,也算是牛刀小试。从那以后,李嘉诚保持着同官方及社会各阶层的密切良好关系。

1982年,环球海运业一片萧条,连世界闻名的船王包玉刚也受其冲击,何况技术力量不强,资金实力有限的大连造船厂。正是李嘉诚属下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向大连造船厂订购四艘万吨巨轮,总造价5600万美元订单,使濒临绝境的船厂起死回生,渡过难关,壮大实力,提升技术等级,今天能跻身于世界造船业先进行列,有能力造出30万吨油轮。

此举同行和媒体均不好理解,如此巨额订单为何要冒着风险给大连船厂?李嘉诚坦然地说道:“我对大连造船厂有信心,而且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谁知下订后,船价大跌,价钱几乎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李嘉诚并未反悔,仍然原价买船,如期下水。事后,他在北京遇到一位当时船厂的负责人,那人对李嘉诚说:“你是唯一没有向我们提出减价,或者希望取消部分订购的人。”

在李嘉诚的一生中,在对待国家民族的问题上,又何止这一个“唯一”。李嘉诚还参与投资由中国发射的美制“亚洲一号卫星”。他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1990年4月7日,李嘉诚偕次子李泽楷等亲自到西昌观看卫星发射。那天晚上天阴,甚至有雨,发射时间已多次延后,亦有人建议改期发射。虽然当时香港有许多事情等待他办理,但他对同事说,即使在西昌再等一星期也是乐意的。他说:“想到以中国人制造的火箭把美国人生产的卫星射上太空,那种兴奋之情难以形容。”在发射之前的两三分钟,他仍在控制室,当快接近倒计时之时,难掩兴奋激动心情的李嘉诚立即跑上观望天台。

当看见火箭在轰鸣中拖着长长的火舌,从头顶掠过,飞向太空,他欢呼跳跃,异常激动,比他幼时过新年第一次点燃爆竹时的那种兴奋心情更胜多倍。他说,自己这样年纪的人还这样天真,真有点不敢相信,但他愿意保留这份天真。许多时候,李嘉诚确实很天真,尤其是在内地。

李嘉诚投资内地,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更试图注重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些行业成为国家鼓励投资的项目。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福州、重庆、深圳、珠海、青岛、汕头等地,许多项目都是属于当地发展的重点。

尽管这些项目一般涉及巨额资金,每笔投资动辄数十亿乃至百亿,且回报期较长。但是,李嘉诚还是签下了许多合约。

2004年8月23日,李嘉诚在长江集团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承认:“全球经济放缓无疑令正在复苏的香港经济蒙上阴影。”但他同时又高调地告诉投资者:内地经济持续强劲,已经加入世贸,并将主办奥运,均会缔造庞大商机,为整个大中华地区注入无限生机及活力,有利于内地及香港的长远经济发展。本人对两地的经济前景抱有极大期望及信心。

几乎同样的话,他在2004年3月的和黄年度股东大会上已经讲过。

在内地,李嘉诚被公认是一个乐善好施的爱国实业家。迄今为止,他向国内的慈善教育事业捐出逾60亿港币,这为其赢得如日方中的声望,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其投资提供了种种便利。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不过,李嘉诚从来都未承认这一点。就连北京的东方广场项目,李嘉诚也照例否认其中的一切,再三强调,公开的一切都是看得见的,这里没有看不见的东西。

一个证明是,外交部当年在香港投资一亿美元建外交部香港大楼,李嘉诚亲自督建,严格把关,费用却分文不收。缺钱的地方政府也常常找上门来,请求合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李嘉诚都一一慷慨答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愿望。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在内地五个省份的收费公路和桥梁拥有权益,总长约660公里。另外,在内地四个省份的发电厂持股,总发电量高达2500兆瓦。

超人也非常看重在港发展的中资企业,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带头认购在港发售的中资股票。中国电信、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保险、中国银行等,李嘉诚都是策略投资者。

当年,荣毅仁之子荣智健只身来港,赖以发家的第一桶金便是这位超人先生帮忙。如今中信泰富已经是香港市值最高的红筹股之一。

对于这种与内地政商的人脉通畅,李嘉诚并不讳言。他坦承,从未用个人声誉或私人关系去赚不该赚的钱。但这足以帮助他进入高门槛的行业。甚至,可以先人一步突破许多政策禁区。因为,许多时候,这是潜在的无形资产。

开发地产,绝不可能放过上海

李嘉诚的真正兴趣所在是港口和房地产。地产开发是李嘉诚的拿手好戏,对于盖楼卖楼,李嘉诚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李嘉诚的地产触角首先伸向上海。你要相信商场上的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李氏麾下的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宣布,在上海推出旗舰物业发展项目——豪华住宅汇贤居及甲级商厦The Center。该公司中国市务部总经理谭健旭接受采访时说:“这次和黄要在沪缔造最优质的生活居所和最理想的办公环境,和黄的地产要成为上海新一代的豪华商业地标。”由此,香港地产商争夺上海物业高端产品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土地转让已趋市场化,内外销房业已并轨,在这些利好政策和市场因素的激励下,香港地产商纷纷转向进入上海圈地造房,港资圈地如火如荼,愈演愈烈。而此时,香港房地产市场已趋饱和,行业利润稀薄,在此背景之下,未来几年,上海房产市场将成为港商的发展突破口。

作为香港主要上市公司之一,和记黄埔在全球52个国家都有投资项目。在和黄主要从事的五项核心业务中,除了电讯、能源、港口、零售,地产业一直是李氏家族最重视的部分,也是长和盈利的核心部分。

和黄地产一位高层透露,该集团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深圳、广州、西安、天津等城市的地产项目已经超过30个,比如北京的东方广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开发地产,和黄绝不可能放过上海。“上海拥有极优厚的潜力。”和黄地产中国总经理谭健旭如是说,这已经透露出和黄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充满了信心。其实和黄已先后在上海开发了多项大型发展项目,其中包括梅龙镇广场及商厦、四季雅苑及其毗邻的Regency Park、古北项目。

除了和黄的业绩,其他港资在上海也是极其活跃。香港新鸿基集团斥资60亿元人民币构建陆家嘴金贸区旗舰商务项目,香港兴业集团也在洽谈一个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的静安地产项目,香港瑞安集团已经在太平湖兴建了一个4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等。

曾经有一位科学家约瑟·亨利(Joseph Henry)这样说过:“伟大发明的种子不断在我们周遭浮现,但却只会在那些已准备好迎接它们的人心中萌芽。”

全球化竞争剧烈,工商业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难以容纳滥竽充数的人,要不被淘汰,就要以视野和好奇心为主要的推动力,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标榜的创新精神。怀着锲而不舍、敢于向前的勇气,以及求创新求完美的心,成为李嘉诚一生最重要的资本。

长实过去在内地的发展步伐较和黄慢,长实执行总裁赵国雄解释,作为兄弟公司,长实与和黄在内地的发展是有分工的,基本上每一个项目都是各占一半股份,谁找回来谁主理,但以前一直以和黄为主,投标土地是和黄,项目亦交由和黄经营。“以前内地项目少,有和黄做就成了!两家都去,只是同自己人争!”上车盘也好,豪宅也好,毛利都相若,“大概15%~30%,视乎土地成本。”赵国雄称,就算楼市向好,毛利亦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不算暴利。每个地产项目的发展周期要四五年,即使有20%的回报,算起来每年只有4%或5%,是正常的投资回报;外间觉得暴利,是因为金额大而已。”

李嘉诚要对上海地产市场慷慨挥金的迹象已非常明显,种种迹象表明,和黄的投资重点在上海。在上海的问题上,和黄一改以往给人的低调印象,高价夺地,隆重盖楼,大张旗鼓地卖广告。

和黄在上海的项目包括四季雅苑、汇贤居、世纪商贸广场、御翠园、梅龙镇、华尔登广场一期、古北区七个项目,其中汇贤居更是在上海创造了一项新的售楼纪录。汇贤居由长江实业与和黄联手兴建,其中一套位于四十三层的顶楼单元,共计550多平方米,曾以6500美元/平方米的价格售出,创了上海房地产单价新高。和黄负责中国业务的一高层人士透露,这套豪宅的买家是一位已经在上海居住多年的马来西亚华侨。

李嘉诚投资上海,最吸引他们的是上海房地产市场的高回报率。和黄地产一位高层曾经透露,单以纯回报率计,上海楼市的利润在亚洲属偏高,去除各项成本,写字楼每年纯回报率有5%~7%,住宅的纯回报率高达8%以上。自1992年开始,和黄地产在上海的投资据保守估计已超过百亿元以上。2004年,和黄又投资12亿港元开发古北新区二期高档物业。

上海滩,五十年后,又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理想天国。

2005年4月18日,上海陆家嘴中心区Z3-2地块给初定入围者发送投标邀请书。李嘉诚旗下长和系已领取了该地块标书。

此次引起李嘉诚兴趣的地块无论是地理位置,抑或规划容量,都可堪称明星。陆家嘴中心区Z3-2地块位于陆家嘴核心位置——北至花园石桥路,东至东泰路,与金茂大厦和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丁字路口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地块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规划容积率9.83,为商办综合用地。目前暂为高尔夫球练习场。按规划地积比率来看,该项目一旦建成,将是一座八十层至一百层的超高层建筑,与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构成上海建筑的制高点。此外,该幅地块的天价市值,也使许多觊觎此地块的企业被迫出局。

业内人士指出,以陆家嘴地区商办物业当前每平方米1200美元的售价推算,该幅地块的市值将超过2亿美元。有实力夺地者不多,这一次,李嘉诚又遭遇哪些劲敌呢?李嘉诚在上海地产市场不断出手,大手笔必然伴随激烈争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感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此前,长和系还参与另一幅起拍价为23.5亿元人民币的地块竞标,该地块用途为商业金融和商业住宅,同样位于浦东陆家嘴地区,与Z3-2地块相去不远。那一块地,李嘉诚遭遇了他在香港的老对手新鸿基郭炳湘的强有力的挑战。

2006年12月26日,上海三号土地公告推出十七幅土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普陀区真如城市中心综合地块因为只招全球五百强企业而备受关注,却并无多大悬念地被李嘉诚以底价22亿元人民币收入囊中。

分析人士则表示,地块出让条件苛刻反映出相关主管部门对外资、大企业的期待,希望借助他们的实力与声誉推动区域发展,如今李嘉诚成为真如地块的真命天子,对该区域市场的发展应是大有裨益。

尝试再尝试

没有实验,我便一无是处,尝试再尝试,谁知道什么是可能的。

这也许是李嘉诚纵横商场数十年的经验之谈。2005年6月28日,李嘉诚在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中强调: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艺术在其接受新事、新思维与更新的能力。人的认知力由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有时我很惊讶地听到今天还有管理人以“劳累”为单一卖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只是时下流行在介绍企业时在powerpoint打上使命,或是懂得说上两句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模糊的地带力求建立正直诚实的良心。这路并不好走,企业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是正确及必要的。商场每一天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者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已经天天精疲力竭,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我常常跟儿子说,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在肩负经济组织其特定及有限责任的同时,也要努力不懈,携手服务贡献于社会。这不能只是我对你的一个希望,而是你对我的一个承诺。

长和系在公司网站上声称,“于1992年签署第一份合资合同,自此不断参与内地的地产发展项目(很多物业是与和记黄埔合作发展)。”十年间,该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超过400万平方米,可谓“失败和成功多少都有一点”。2002年到了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出击内地市场的关键时刻。

2002年8月,和黄地产副董事总经理徐建东在珠海,11月14日和黄地产中国总经理谭健旭在东莞都表示,2003年是和黄在内地的售楼高峰期,推出3500~4000套,包括北京姚家园、广州番禺大石、重庆江北、深圳黄埔雅苑、宝安、珠海海怡湾畔以及东莞海逸豪庭七个项目。

虽然,李嘉诚在内地地产的投资呈爆发之态势。但是,来自各方的隐形挑战对李嘉诚的内地房产影响渐显。在金融中心上海,除了梅龙镇广场及浦东的高级低密度住宅四季雅阁等,和黄未再大举扩张。其他的港资巨头的表现则十分抢眼——香港地产五虎上将之一恒隆集团集中投资上海,投资额已超过12亿美元。2003年上半年,新鸿基地产大动作曝光:投资8亿到9亿美元,在金茂大厦附近兴建一座标志性建筑;随后,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宣布,正考虑投资靠近上海浦东的一两块地。

2002年国庆过后,和黄开始全力出击上海,毗邻世纪公园,将建北美风情的别墅;豪华住宅楼汇贤居于年底发售,甲级商厦The Center 2003年预租;并斥资3.9亿美元买下上海古北新区一块地皮。

上海市政府方面对港商开发地产也给予了充分支援,徐汇区建委一位官员就公开说:“我们十分重视和黄的投资,对和黄开发徐汇区地产项目我们将尽可能提供便利。”众所周知,和黄一向以公关能力著称,尤其在政府方面,和黄的口碑相当出色。其他发展商可谓望尘莫及,妒忌有加。虽然它一直低调,但是未来在上海地产界后来居上也极有可能。

和黄在上海地产扩张的步伐非常迅速,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低调进行。在当地业界眼中,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捂地”功夫确实了得。从广州的黄沙地铁上盖物业到上海的汇贤居,以至北京的逸翠园地块,均是和黄“捂地”获取地产开发高额利润的典型案例。

实际上,在御翠豪庭之前,和黄上海的项目几乎都有过“捂地”加“捂盘”的经历。最早且最有名的是汇贤居。这座位于上海长乐路、乌鲁木齐路的高档豪宅曾经是上海的“楼王”,2003年就以一套顶层复式6500美元/平方米的单价引起市场轰动。而该项目的地块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获得,其间经过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将楼盘推向市场,成为和黄“捂地”惜售的典范之一。和黄于2005年在上海取得的三个项目,至2007年中仍无一正式动工。位于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项目在地块拆平近一年后几无动静。

实际上,除了在上海“捂地”外,和黄在内地其他城市也在悄然“捂地”。同样于2005年取得的重庆渝北区的陡溪项目,至2007年8月还处于“做土方”的状态,并且已经“接近9个月都还是这个状态”。

以这种开发及推盘速度,和黄目前已列入发展计划的内地31个项目中,除已经接近尾声的项目外,其余的项目想不“捂盘”都难。推盘的速度减慢,就意味着开发的速度也将随之放慢,“捂地”也成为顺其自然。

当然,对和黄而言,不论“捂地”或“捂盘”,为其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项目售价抬高,利润倍增。尤其在楼价飞涨的今日,其效益更是不言而喻。“捂地”四年、“捂盘”两年之后的御翠豪庭,其售价在最后即将开盘的几个月之内就已在公司内部被多次抬升。

这是李嘉诚的“惯用策略”,素以获取“边缘”土地、待土地升值后获取超额利润的地产开发手法著称。和黄在内地的种种“捂地”行为,不过是李嘉诚将上述手法在内地“故技重演”。和黄地产公司上海总经理佘耀庭此前针对媒体关于公司“捂地”的提问时曾解释:和黄本身并没有故意拖长一个项目,只是具体考量市场对于项目会不会产生收支差异,从而决定项目的进度和推出时间。

而上海某开发商曾对和黄有过一个评价:和黄很会卖房子。这个评价与佘耀庭上述解释的意思一致:和黄总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将项目推向市场。御翠豪庭此次开盘时间正好是上海楼市重回景气之时,从这一点来说,和黄对市场的判断是非常精准的。

统计资料显示,香港发展商投入上海房地产的金额高达103亿美元,大部分是综合商务办公楼及高级住宅。以近年港商特别看好的徐汇区为例,香港的和黄、新鸿基、恒隆、东方海外、九龙仓、嘉华、永新等,在该区内均有逾1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近五年来,港商已在徐汇区完成房地产投资数十亿美元。

上海证大投资管理公司总裁戴志康认为,房地产业有典型的属地化特征,即本地的地产公司有明显的地缘属地优势;相对来讲,和黄则开发成本偏高,对市场的动态分析可能与实际脱节。

李嘉诚的大手笔大写意甚至大夸张大跨进式的运作,到了内地,指点江山的李嘉诚难道真的水土不服吗?人们期待李嘉诚,期待地产大王李嘉诚能够将内地房地产运作,引领到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点,新的爆发点。

街头推销少年,谦和、腼腆、勤奋。加工塑胶花企业家,精明、和善、诚信。所有这些,虽然还在人们的理解范畴内,但已在人们昨天的记忆中。

可是到了地产中人弃我收,到了要挑战置地,要举资兴建汕头大学,要弄潮新经济,八十高龄了还难得半日闲,还不愿半日闲,劳劳碌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着实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不可思议。

不过,他的身体很好,精神很好,心境很好,思维很好,一切都很好。李嘉诚的生活和内心已超乎了寻常人的理解,已非寻常人所能窥视和把握了,更非寻常人所能认知与体察。

当然,凡夫俗子又如何揣度?也许,你我仅仅是凡人而已;也许,仅仅是某种偏见支配下的鼠目寸光;也许,仅仅是某种利益影响下的坐井观天;也许,仅仅是某种夜幕笼罩下的人云亦云;也许,仅仅是某种烟雾迷惑下的东施效颦。

尤其在擅以名利富贵来揣度人的市俗眼光看来,李嘉诚的行为更叫人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捉摸了。但是,人们尤其是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依然好此不倦,用十分幼稚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在那里喃喃自语。

李嘉诚自己也说过,第二个一千万比第一个一千万元要容易,到目前,钱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了早先的意义。

李嘉诚依然那么执着,是完全不能放低的责任与使命吗?是如同有人说的,只知道股票机的数目字吗?对于人的生命极限的挑战与冲刺是多数人难以理解,难以领悟的,也是多数凡人难以超越的。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生意,这就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铁定规律,是立身处世的法宝,是纵横商场常胜不败的奥秘。

这是一个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的道理。这是一个根本就不是秘密的秘密。但,却是成就商圣李嘉诚的基石。

李嘉诚遵循这些信条行事,万试不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魅力与实力并存,人格与品格并重的响当当的大人物。

李嘉诚实实在在地在多个领域里,做了尝试做了挑战。这里有着老子的智慧,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无为而为;有着孔子儒道最深的底蕴发挥作用,生生不已,其命唯新,其言唯慎;有现代最本质的要求,唯新则尚变,变通即生命,超凡乃入圣。

由今天起到跨越21世纪,这是亚洲人的时代,亦是中国人的时代。没有人否认,这也是李嘉诚的时代。

李嘉诚在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上感言道:“从过去二三十年至今,崛起的亚洲国家已直追欧美。70年代东亚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已达5.5%,比同期欧美经济的增长率高出一倍。80年代东亚地区平均增长率是世界之冠,90年代地位更加确定。而在这波经济的增长中,中国内地扮演了无可替代的火车头作用。”

李嘉诚,极其幸运不失时机地搭上了这趟百年罕遇的历史顺风车。

角逐武汉

种种迹象表明,和黄斥巨资杀入武汉,也许只是为长和系内地新一轮投资拉开序幕,好戏还在后头。实际上,自2004年6月“汉港经贸洽谈会”在港开幕当天,和记黄埔集团与武汉市就上述项目签署合作意向协定那一刻起,李嘉诚麾下的长和系航空母舰,就缓缓驶入了长江边上这座繁盛的也是古老的三镇。

据了解,除了位于汉口硚口区占地千亩的旧城改造项目基本尘埃落定外,和黄还有意在市中心江汉路商业区开发一个建筑面积10万至1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两项总投资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这里商机无限,我们很有信心取得好的发展。”前来武汉考察的和记黄埔执行董事徐建东曾表示。

2005年2月,和记黄埔与世茂集团共同争夺武汉鹦鹉洲,当许世坛为武汉鹦鹉洲喊出31.5亿元人民币的报价,整个拍卖场鸦雀无声,坐在旁边的父亲许荣茂沾沾自喜。此时的李嘉诚,只是静静地坐在千里之外的长江中心大楼内,若无其事,好像什么事没发生过一样。

这又令人不禁想起李、许二人房地产投资理念的许许多多。许荣茂卧薪不尝胆,隐没两年之后,再度发飙,天价博得武汉地王。而参与这场角逐的竞争对手中,人们甚至看到李嘉诚坐帐军中。许荣茂此时天价拍地,到底是出奇制胜,还是兵行险棋?许荣茂豪气冲天地说:“等到武汉发展了,万商云集之时,我们再想拿这样好的地就没有可能了。”这位地产大亨对于此次掷出的31.5亿元人民币显然充满了信心。

许荣茂首次接受访问时,坦诚自己喜欢读关于李嘉诚的传记,显然,因为敬仰崇拜李嘉诚。看来,本书出版后,一定要知会老许买一套,赚他十几元的版税。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偷师不少,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已经炉火纯青。青虽出于蓝,但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胜于蓝。

李、许二人的第一份工作都与地产无关,第一桶金均来自香港。许氏1970年来到香港,从药店伙计开始做起,后来又做了好多份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做了证券经纪人,并以此掘得第一桶金。

许荣茂的发迹史比李嘉诚多了一点点的就是,许荣茂曾经以北京为跳板,最终才转战上海滩。不过最终奠定许荣茂根基的还是上海世茂滨江项目。“我们是以每平方米300美元从浦东新区政府手里买的。当时,他们的开价就是300美元,我一点都没有还价。当时浦东根本还没发展起来,很多人都认为我拿得不划算,但我们的眼光和别人不一样。”多年以后,许荣茂对此依然津津乐道,沾沾自喜。

虽然李嘉诚看中的是武汉汉江北岸地块,但此前武汉方面给和黄开出了580万元人民币一亩的天价。而按照挂牌价,鹦鹉洲地块只有245万元人民币一亩。

2005年5月10日,香港会展中心回归大厅,2005年“香港—湖北周”隆重开幕,来自香港商界五十多名重量级人物李嘉诚、郑裕彤、许荣茂、罗康瑞等人的莅临将武汉捧成一片热土。10.4亿美元的合同投资额为大武汉奠定了牢固的地基。

2005年4月30日,和记黄埔地产出资16.23亿元人民币,独家拿下江汉路周边花楼、老甫两块地。而已在武汉投资13年总投资超50亿元人民币的香港新世界集团董事长郑裕彤在考察武汉之后,表示将加大在武汉投资力度。

在短短六十多天时间,香港地产界的三大巨头先后登陆武汉,83.27亿元港资砸向江城,并接连制造全国两大地王。武汉真的像火炉一样,突然间,炙手可热。长期徘徊在内地地产主流话语圈边缘的洼地武汉,一夜之间忽然站到了地产的潮头浪尖,成了香港富豪的新宠。

有人认为“武汉人住不起好房子”,而李嘉诚却认为“武汉人没有好房子住”。武汉这个价格洼地同时也是资本的洼地,资本家的福地。

2005年4月30日,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集团的志力有限公司走进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在无人竞价的情况下,和黄地产以16.23亿元人民币拿下汉口闹市区两幅土地,其中一幅每亩价格达950万元人民币,为武汉市历来土地出让最高单价纪录。

此前两天,温文尔雅的瑞安集团董事局主席罗康瑞亲临武汉土地交易中心演绎一个人的精彩:他在最后时刻亮出33.9亿元人民币的底牌,未遇任何挑战,轻描淡写地将汉口永清片719亩商务及住宅用地收入囊中。

罗康瑞夺得的永清片地块,其楼面价高达2339元人民币/平方米,但最让人吃惊的是,李嘉诚摘得汉口两宗地,其楼面价分别高达3163元人民币/平方米和3167元人民币/平方米。不论是单宗地的价格,还是楼面价格,香港地产的巨头,不断在武汉刷新着一个又一个全国最新纪录,成就着一个又一个全国地王。

一个饶有趣味的背景是,就在瑞安集团夺得新地王前一天,即2005年4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引导的八条措施(民间通称“国八条”或“温八条”),其中第二条正是“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要求地价、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适当增加中低价位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用地供应量。

这边是短短三个月内80亿元港资空袭武汉,接连制造两大全国地王,那边是中央政府连出猛招严控房地产投资过热,如此情形让人雾里看花。“武汉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楼价仍有不少上升空间,投资风险较低,对外来投资商会有更多吸引力。”深圳德思勤地产武汉公司副总经理江浩表示,无论是为了规避风险进行投资组合,还是挖掘潜在的商机,精于计算的长和财团此时逐步移师武汉等二线中心城市,都是合理的选择,在调控政策风声趋紧之时,武汉无疑成了一块资本洼地。

武汉中天置地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朱戈说:“除资本洼地效应外,武汉市政府近年来极力倡导的中部崛起战略,也是本地楼市的一剂强心针。”他认为,该战略构想如果得到国家认可,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优惠政策及基建投资方面的倾斜自不待言,对外来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可以说,李嘉诚来武汉发展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的计划和打算,同时,背后还有很深的原因。近几年香港住宅出售总数不断下滑,房地产市场已经临近饱和,不再适合大规模的操作,利润空间越来越窄。最主要的是,香港已经没有李嘉诚喜欢的大块地皮,难以运作大兵团作战的大气势。谁都知道,地产大王李嘉诚不喜欢小打小闹,就好像他本人走路一样,总是一副大模大样的大气候大姿势。

而内地从停止福利分房全面实行住房商品化的1998年开始到2003年,六年间房屋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20%,内地房地产业的高利润与高回报也像巨大的磁场一样吸引了地产大鳄的投资目光。统计资料显示,同样是写字楼或住宅项目,内地比港台地区的利润平均高出5%~8%。如此大的利润,港资财团怎能不觊觎大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李嘉诚又怎么能错失良机?

此外,包括和黄在内的香港地产巨头2005年在内地大肆圈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CEPA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香港和内地的联系;二是当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一些资金不足、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地产开发商已无力承担地产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这对资金实力雄厚的港资地产商恰好是以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武汉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于20世纪90年代败给上海,但上海的投资成本已大幅上升。比较武汉与上海目前的房价,武汉的普通住宅价格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豪宅价格为四分之一,武汉的劳动力成本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因此,武汉对外资显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我们计划十年内持续投资一百亿,在该片区内开发中高档住宅、高级酒店和商务办公物业。”拿下永清片后喜气洋洋的罗康瑞宣称:“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武汉再造一个新天地。”

和记黄埔中国地产副董事、总经理徐建东也表示,江汉路的两块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初步意向是,在老城地块上做精品商场,融餐饮、零售、娱乐于一体;伴有居住,紧邻长江的花楼片区以居住为主,尝试与江汉路步行街对接,建设一些特色零售物业。

由于港资注重地产专案的长线投资,其产品线能弥补城市功能的一些不足,这也是各城市对香港地产资本追逐的另一个目的。

扩张二线

2005年4月29日,李嘉诚计划投资5.73亿元人民币在长沙和长春购买两块土地,这是这位地产巨头又一次在中国地产业非热点投资区域烧钱烤地。

李嘉诚近年在内地圈地、布局的策略明显有变。知名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公司商务部总监陈立民称,李嘉诚关心的未必是地产投资热点区域。2004年10月,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投资烟台港八角港区和重庆渝北区,之后又在12月在西安签下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的遗址性主题公园,以及一处占地达千亩的规划住宅区。

2005年2月底,李嘉诚旗下的国诚公司在成都近郊温江光华大道西延线拍下了一块面积560亩、价值3.47亿元人民币的土地,当时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已在成都拍得1000多亩地。3月底和记黄埔(重庆江北)有限公司又以5亿元人民币揽得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区陡溪片B17路西侧地块。“李嘉诚选择这些非热点区域进行房地产投资可低成本先行进入这一区域市场,并利用雄厚资金进行配套建设。这样可抬升当地地价。”陈立民分析说,李嘉诚的这种投资策略,完全可以保证其在购买土地初期就得到相应回报。

但是陈立民同时指出,李嘉诚旗下公司的财务预算非常严谨,对成本把握也很严谨。在2005年2月武汉有史以来最大宗的一场土地竞标中,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出价28亿元人民币最终输给出价31.5亿元人民币的世茂集团,李嘉诚“未必以价格取胜”的拿地策略由此可见一斑。

从实际拿地动作看,和黄向内地二线城市扩张的力度更大。半年左右,就有五个重要城市被纳入其在内地的投资版图。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李嘉诚在五座城市已拥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而之前,它在这些城市的投资还属空白。

2004年下半年,和黄连下两城:10月29日,以21.35亿元人民币拍得成都“城南地王”,总面积为69万平方米;12月6日,以10.05亿元人民币拍得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六幅土地。

港资开发商进入二线城市的浓厚兴趣,被各界以不同的原因分析,包括:一线大城市投资过热,回报率下降,风险增大;中西部崛起的契机;二线城市处于刚开始迅速发展的阶段,机会更大;可以拿到大幅土地,这等城市更热切盼望外资进入等。“我们进行长线投资。”增加在内地的投资,已成为港资开发商发展的总体方向,这个方向丝毫没有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

200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调控房价措施陆续出台后,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回稳,特别是二手房楼盘急剧增加,带动增量房市场开始松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但在二线城市,由于市场炒作气氛不浓,房地产投资维持在合理水平,因此市场波动较小。

李嘉诚就是属于洞悉先机的政策层人士,所以“九七”之前,进京最早,投资最好最大的项目如东方广场,坚持不售,搏的就是政策。所以,政策不根本好转,十几年也不再投入。李嘉诚的政策入市可以说包含这样几个层次:

其一,坚持看定政策风向,在未确认政策走势变化时,绝不贸然行动。

其二,坚持以政策确定投资,在政策范围内,确保能够有必要的利润空间。

其三,坚持政策决定调控市场,要在现有政策的框架范围内,能够把握到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其四,政策的变动必须能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为投资带来更大的便利,即投资的规模必然与未来动态的社会政治气候相适应。

其五,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事在人为,灵活掌握政策变化及相关的人事因素的弹性尺度,在其约束范围内,尽可能地用尽政策之灵活性。

其六,如果能够争取到地方政策为我所用,以政策确保利润,甚至是唯我独尊的政策,如武汉投资项目、成都投资项目、西安投资项目等,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为上谋。

李兆基则属技术面,香港投资内地形成多头排列时便跟一把,但技术心态强,追高就跑,跑得也快,恒基中心不仅率先开卖获利,而且也卖得不错。郑裕彤则有市场层面分析,来得略晚,投资高档综合楼不利,便立刻考虑北京市场的供求关系,率先投资崇文区的住宅开发,坚持如今,虽有闪失,也是收获颇丰。至于其他人,或多或少有点羊群心理。

实质上,技术派的李兆基,获利最先,损失最少,基本上没有土地储备,只能是一个短平快的投资决策;而市场面的郑裕彤,因定位于住宅项目开发时有大量土地储备,所以,回报正在全面铺开,陆续有来。

表面看起来似乎大有损失的李嘉诚,因为政策牌好,一方面东方广场早通过银行巨额贷款解套并成为长和系在内地地产投资的招牌;另一方面持续投资普通住宅势必获得巨大利润。当然,从市场角度看,李嘉诚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未雨绸缪,进退自如,伸缩如常的投资战略,显然技高一筹。

2004年11月,传出了和黄地产将在西安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消息。11月20日,和黄中国市务部总经理谭健旭更亲口证实:“这个项目将于12月初签约。”

早在10月下旬,有消息称,据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官员透露,李嘉诚曾先后四次派员到该区及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考察包括一个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的遗址性主题公园,以及一处占地达1000亩的规划住宅区在内的若干大型项目,涉及投资额高达百亿元人民币以上。消息还引用该官员的话说:“已向和黄递交多个合作方案,并于近期展开实质性洽谈,一旦落实,就在下个月(即11月)赴港签署协定。”

2004年12月,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地产以总价10.05亿元人民币,成功拍得了西安高新区727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此举标志着李嘉诚的和黄地产正式进入西安房地产。该宗土地位于西安高新区二期,净用地727亩,建设项目集中小学、广场、停车场、写字楼以及高档住宅等于一体。土地拍卖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全国多家房地产企业的关注。

由于整个项目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西安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高新分局最终选定李嘉诚的公司与另一家中国五百强企业进行现场竞价。土地挂牌起始价7.26亿元人民币,每次竞价增幅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在经过29轮的角逐后,和黄地产最终以10.0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竞拍成功,平均每亩地价高达138万人民币。据了解,10.05亿元人民币的土地款将在两个月内全部付清,和黄地产将在三年内首批完成30亿元人民币的建设项目,然后继续在西安高新区CBD内投资高档商业写字楼、商务酒店等大型商业设施项目,规划总投资将达百亿人民币。

2004年7月,在香港举行的西安香港经济合作项目推介会和11月下旬在香港举行的陕西香港经贸合作周上,李嘉诚与西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经贸合作周一结束,和黄地产的代表就马不停蹄地赶赴西安实地探察。

据和黄公关部门核实,和黄在内地的地产项目已有20余个,截至2004年11月8日,和黄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已达238.78万平方米。而和黄内部透露,20余个项目全部开发所需资金在五百亿元以上。

种种迹象显示,在内地投资一贯谨慎、以稳健作风著称的李嘉诚,蓦然重演了香港资本天下围攻、板块腾挪、大盘开发、分段推出、加价惜售的又一幕精彩好戏。一个月时间,大手笔甩出两个百亿。李嘉诚在内地的豪情投资,超出了内地企业的想象。

回顾和黄2004年4月以来在内地的圈地运动着实令人炫目:

4月22日,和黄地产集团董事总经理周伟淦到武汉寻地踩点,稍后不久即拿下了汉口硚口区占地1000多亩的旧城改造项目,并规划在市中心江汉路商业区营造一个建筑面积10万至15万平方米的大型主题概念商场,两项总投资额粗略估计达数10亿元人民币。

8月底,和黄在广州黄埔及芳村区的两个商业物流项目拍定,加上坐落黄埔、占地500亩、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三项投资总额高达35亿港元。

9月初,长实执行总裁赵国雄、和黄总经理佘耀庭考察天津顺驰并有意参股。

10月19日,和黄宣布与深圳中航集团联手以23亿元人民币打造深圳航母级商业地产项目中航广场。

10月19日,和黄高层透露,和黄有意投资35亿港元和16亿人民币用于广州白云新城建设及亚运村。

10月下旬,和黄签下重庆渝北区一个10亿元人民币的豪宅项目。

10月29日,和黄以超过21亿元人民币在西南重镇成都投得一幅总面积1036亩的土地。

10月30日,和黄地产(北京)宣布,将斥资30亿人民币投资北京朝阳区姚家园项目(该40万平方米的地产项目已前期投入7亿元人民币)。

李嘉诚内地投资的重点已悄然转向中心商业城市的豪宅市场。李超人公开的经营秘诀是一定要同合作伙伴分享足够的利润,这样,他们才会给你更多的回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水要比香港浑得多,当然,有时也确实深得多,但对地产高手李嘉诚而言,只不过是闲庭信步。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绝大多数土地采取的不是拍卖,而是政府审批制,拿地能力就成为衡量房地产商实力的重要标志。初来乍到的港资地产商,中规中矩,直出直入,吃了不少哑巴亏。李嘉诚的对策是同有背景的中资伙伴合作。

截至2005年,长实和黄在内地共持有4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足够未来六到七年发展。但它们仍然在不断地签约收购土地。和黄地产项目有广东的海逸高尔夫球会、上海的浦东花木区洋房及公寓式住宅、梅龙镇及华尔登广场以及青岛太平洋中心、重庆大都会广场,以及多家酒店等。单在西部的重庆和成都,和黄就投资超过30亿人民币。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员评价和黄内地的地产项目时,却认为其投资决策还存在“规模过大,开发过慢,前期投入过高”等问题。在他看来,和黄能够取得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政府的良好特殊关系。这种良好关系在现阶段谋求的只是“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当然是蓄势待发。未来也许会增长较快,但现在还谈不上是和黄的重要的利润来源。

和黄的大军压境,则是真真切切的威胁。因为比起大陆很多尚不够成熟的弱不禁风的房地产企业,李嘉诚的优势无疑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资金管理,房地产的资金密集度非常高,对于资金的依赖性也高。和黄这样的跨国集团虽然并不一定要依赖本土企业在当地银行业寻求强力支援。但一方面他们有在蛰伏阶段对自有物业的建设进行经营管理的增值,另一方面又通过他们原来的国际背景和异地政策环境,特别是后者,将之进行各种手段的资本运作,比如进行资产证券化或设立信托基金,以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援与保障。

一边搞开发,一边搞融资,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使得和黄的资金充沛,实力雄厚。不动则已,一动则石破天惊,风卷残云,气吞山河。

内地房企过多注重眼前利益,并以勾联政府取得土地、勾联银行取得资金引为能事,忽略了可持续性发展。虽然这在内地商品房短缺、房地产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轻松获利,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想长久延续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可谓难上加难。

这也是很多房地产老板看到许多境外地产商开发的物业只租不售时,觉得十分困惑的原因——为何要放弃眼下最好赚钱的时机不赚呢?殊不知,企业的长足发展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得权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适时而动,因地制宜。

境外公司进入一个陌生的政策制度与商业环境中,他们首要的选择是站稳脚跟,而并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可将来之后,大军压境的和黄,以及其他境外公司代表的力量,可能会给国内不够成熟的房地产行业造成灭顶之灾。

当然,李嘉诚在房地产的咄咄进逼,对大陆房地产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大陆房地产业进入第二轮开发热后,竞争加剧,质量提高,二级市场(二手房买卖)成熟,大陆现有的房地产公司的管理规划便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这时候和黄的进入不但给内地房地产业带来竞争,也带来新的知识和血液,促使它的竞争对手们也不断向前发展。若是这次和黄能成功地站稳脚跟的话,相信会有更多的香港公司及境外资本涌入内地。

2005年6月15日,李嘉诚麾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开发总投资额达7.14亿元人民币的重庆项目。长和系近期在西部重镇重庆、成都连番出手,使业界纷纷推测:李嘉诚正在加速落实深度介入西部地产市场的策略。

此次长和系看中的是重庆地产开发最为活跃的北部新区地块,位于经开园陡溪片区B17路西侧。公告中称,这块面积47万平方米的地块将被开发为住宅及商用物业,长和系以5.032亿元人民币价格购入。该地块紧邻陡溪文化体育公园,是区域文化、经济中心和商业繁华地带,非常适宜发展别墅为主的高档小区。

早在20世纪90年代,长和系已在重庆最为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内兴建商业地产项目——大都会广场,至今仍维持着当地写字楼市场的最高租金,多国领事馆驻渝办事机构也多选址于此。

2003年,长和系在重庆北部新区投资开发占地20万平方米的纯独立式别墅比华利豪园,单幢最大面积达1000平方米,售价达到1万元人民币/平方米,被誉为西部豪宅地标。同年,奥林匹克花园以9.5亿元人民币拿下与长和系此地块同一区域的2367亩土地时,地价只有40万元人民币一亩。两年之后,长和系付出的土地成本已达到71万元人民币一亩。

在长和系已经进入的山城重庆,也风传其有意扩大投资,据重庆市渝北区一位官员透露,长实将在该区开发一个新的高档住宅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

至于长江实业拟于广州旧白云机场原址投资约35亿港元开发商业地产的计划因故押后,以及和黄高层曾多次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亚运村(初步预算投资约16亿元人民币)规划选址悄悄踩点等传闻,更为当地业界所津津乐道。

对人要慷慨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李嘉诚说过: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

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香港名媛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那天下雨,我一身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无论如何,见到李嘉诚的人都会眼睛为之一亮。虽然,千千万万的人,早已通过电视等传媒熟悉这张面孔与他鼻梁上几乎具有传奇色彩的黑框眼镜。但是,当他的热情握手与灿烂笑容,突然间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所感受到的决不仅仅是王者之气度,同时,你也会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自然与舒适,亲和与随意。

一个循循善诱的学长风范,一位面目慈祥的长者气度,一个叱咤风云的商圣度量。这个目光炯炯的温和的人是否真的就是《亚洲周刊》眼中“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或是《福布斯》坐标系中世界财富第十,但影响排名第五的商业领袖?“我不是个伟大的人。”在评价自己时,李嘉诚保持着一贯的谦虚,他的真诚表情使人相信,这种谦虚完全发自天性,发自内心,发自真情,其中甚至蕴含着对自己对世界的纯真想法。

李嘉诚为所有后来者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世纪坐标,而一些简单的数位与排名很可能淹没他本人的真正价值所在。他的财产到底有多少?他的财富排名是第十位还是第三位还是第五位?世俗的人们永不厌倦地谈论着这些。李嘉诚的眼光从来都没有在自己排名第几的富豪榜上停留过一秒钟。

对于香港人来说,他们不止谈论这些,他们还准备随时追随这位不喜欢随便讲话的商业巨子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比如说,看看李嘉诚什么时候增持长江、和黄股票,或者其他股票。他们知道,跟随诚哥买进,一般不会错。中环有一位股民,数十年来如一日,后知后觉,见到媒体报道李嘉诚买什么股,马上跟进,居然成就一位亿万富翁之下的新富豪。

在这座700万人口的城市中,他被称作超人——在一个由自由市场、民主政体与数码科技缔造的现代之都中,他是梦想的制造者,也是香港梦的体现者。

没人比年近九旬的李嘉诚的个人经历更能折射出香港在过去五十年的兴衰,从塑胶花大王到地产大王再到电讯大王再到新经济的倡导者,他不仅神话般演绎了一个穷小子励志奋斗的凄美苍凉感人故事,更是华人资本崛起的世纪标志,也是香港面对不同的潮流进行自我转变的历史折射与社会聚焦,当然,亦是香港精神的唯一直接完整的体现。

李嘉诚的历史就是现代香港的历史。当代香港的历史就是李嘉诚的历史。只不过,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这段历史,从不同角度去编写这段历史。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演绎这段历史。而在更广阔的华人世界,他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他几乎是唯一摆脱了亚洲商业人物普遍性弱点的一位。除去巨额的财富,因为,今天的李嘉诚,如果还谈论他的财富,似乎层次低了一点点。它更代表着一种现代家长式、开放、充满着艰辛与谋略的企业模式——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财产如何获得,并被如何支配。

李嘉诚本人则被抽象成货币本身,他既代表着传统的潮商的,虽然成熟但仍在不断进取的商业精神,当然,与商业世界的未来潮流在某些方面可能格格不入。如果完全一致,可能未必能成就李嘉诚。李嘉诚则一直致力于创造非我非你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子他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诚如李嘉诚所言,在香港,个人财富多过他的,大有人在。

或许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并购举动仍未引起足够的注意,但当时间到了90年代,他已成为国际资本舞台最不容错过的主角之一。他在橙公司上的进取与冒险令人难忘,那次交易使他至少赚取了1200亿港币。

当他在2003年收购环球电讯的几次起伏中,所有西方媒体似乎都在惊呼:“我们是否应该害怕李嘉诚?”甚至,我们是否欢迎李嘉诚?美国在防范李嘉诚,印度在拒绝李嘉诚,欧盟在担忧李嘉诚。就连自己的国门,也担心李嘉诚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垄断。难道,李嘉诚真的如斯法力无边吗?

在电讯业的3G之争中,和记黄埔的势力遍布英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以色列、奥地利以及中国香港。如果电讯业的另一场革命可能到来,唯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只能是李嘉诚,也只能是商圣李嘉诚。迄今,都无人会怀疑这一点。

2003年9月2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颇有信心地说:“未来几个月,这种变革即将出现。”

总之,通过90年代一连串令人瞩目的行动之后,李嘉诚已经毫无愧色地跻身全球最闪耀的商业领袖的行列。在2003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的富人榜中,只有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排在他前面,而著名的沙特阿拉伯的王储阿尔瓦利德·塔拉尔则位居其后。

常常有人这样比喻,将李嘉诚称之为“亚洲的沃伦·巴菲特”,这似乎或多或少低估了他的影响力。因为,巴菲特虽然钱很多,但是,他的影响力始终主要局限于美国,局限于股市。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沃伦·巴菲特称之为“美洲的李嘉诚”呢?

李嘉诚似乎不在意这一切,确实,他也从来都不在意在乎这些在他看来是虚无的东西。就像他在采访中所说:“我从不担心我在历史中的角色。”他身上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矛盾:他的事业与经历拥有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桥段的情节——财富、权力、名声与时代急流与风云变幻,但他却以罕见的低调方式,尽量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我行我素。在某次采访结束时,他也不忘抬起脚,提醒人们这双鞋他已穿了多年。

让我们再次把历史视角回放到2003年9月28日这一天。上午10点,在北京东方君悦的一间套房中,李嘉诚坐在沙发上,他穿着深色的西装,裤脚整齐地挽着,搭配白衬衫的是蓝色条纹领带,稀疏的头发被一丝不苟地梳理过,一双不太新的皮鞋铮铮发亮。他的手掌很厚实,他的眼神谦和慈祥,炯炯有神,讲话时习惯做很有力得体的手势。面对记者,充满了慈祥与智慧,绝无居高临下的气度。“我现在的能力不比他们差。”李嘉诚相信自己仍和年轻人一样敏锐,他也很少提及退休问题,他说这是他最为幸福的时光之一,他可以享受没有压力的工作。是的,他仍以超前的思维憧憬未来,但他也喜欢漫不经心地回忆过去。他使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他的思维习惯性地回到那个更年轻、生活也更为艰苦的年代,比如说他在少年时如何精明地购买旧书。

他专注地倾听你的问题,在回答时,面带微笑地看着你。比起媒体塑造出的那个精明强干、无所不能的超人形象,眼前的李嘉诚显得非常亲切,极富感染力与亲和力。他似乎具有典型的他向型人格,关注别人的感受犹甚于自己。他坦白地承认,在一个竞争激烈、效率至上的年代,这或许也是他性格中最难以克服的弱点。

没人指望能够通过短暂的会面,甚至一个回头微笑,或者一个招牌笑容来了解一个人,尤其当他是一位缔造了过去半个世纪亚洲最重要的传奇之一的人,他对于华人世界的作用,只有微软盖茨之于全球的作用堪与媲美比肩。

布局全国

一位熟悉内地情况的香港地产界人士表示,包括长和系在内的不少港资地产商在土地公开竞拍中表现逐渐活跃,原因之一是以往多年在二手市场上获得物美价廉土地的习惯做法,由于政府土地管理政策调整而遇到了一些困难。更重要的是,内地楼市整体走势向上,像长和系这样全国布局的大地产商,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并不算多,要实现各地项目持续滚动发展,策略自然得有所调整。“今后他们不但要举牌,而且要力争举赢,随着内地土地市场逐渐规范,想继续发展就别无选择,一定要双管齐下。”这位人士说。

其实,早在2002年底就有业界人士分析指出,下一阶段李嘉诚的长和系内地投资的主流很可能会回归基本面,也就是其最擅长的房地产业这个老本行。

不过,一直关注港资地产商动向的中原(中国)专业顾问有限公司研究部高级经理关志康对此仍持保留态度。他指出,2004年10月中旬李嘉诚以高出起拍价近九成的94亿港元竞得香港何文田豪宅地块,加上5月份购入的马鞍山地块,仅支付地价就超过110亿港元,总投资额则接近160亿港元,而且项目的开发回报期为两到三年,相比之下,长和系目前分布内地多个城市的投资,规模并不算很大,加上投入期可能分摊至5~10年,平均每年实际投资就更有限。“如果考虑到长和系等香港地产商与内地同行土地储备上的差距,以及一部分土地出让金还没到位,还有新增投资更多处于意向洽谈阶段等因素,我觉得对其增资内地幅度的估算不能过于乐观。”他强调说,“毫无疑问,他们地产投资的重心仍然会放在香港。”

戴德梁行广州公司研究顾问部副董事黎庆文也表示,不少港资大地产商都会到内地各个城市积极寻找投资机会,但真正落实到签约时肯定非常谨慎,因为全国布局发展,资金调度是一个问题,人力资源准备也很重要,按港资企业一贯作风,各地分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从总部派出,如短期内大量项目上马,人手安排确有困难。

但是,也有内地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长和系近期在香港天价拍地,与其增资内地的策略并无直接冲突。他们普遍认为,香港楼市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市场,讲究短平快,内地项目投资则偏重长线平稳发展,两者结合,将形成更理想的低风险的投资组合,李嘉诚及他的长和系正是个中高手,而且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势头不减,尤其是近年来京沪穗等三大经济中心先后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及亚运会等大型国际性盛会,对楼市会有较长时间的正面刺激支撑作用。精明如李嘉诚者,大概不会对此熟视无睹,以致坐失良机。

2004年11月底,长江实业集团属下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派员前往海南考察,了解海南房地产和旅游业的有关情况。早在11月16日,李嘉诚宴请了正在香港出席海洽会的海南省省长卫留成。李嘉诚表示,海南自然风光很美,环境好、空气好、沙滩好,搞旅游业,做酒店、别墅都会很好。之后,到2005年6月,市场更传出李嘉诚将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到海南发展五星级酒店。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掀起地产投资高潮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瞄准长沙。长沙市招商局外资联络处向媒体证实,李嘉诚的代表会到达长沙进行一系列考察。至于李嘉诚在长沙投资的总金额和地产总面积,外资联络处的工作人员以“双方合作只是在意向之中,还不便对外公布”为由不肯透露具体数位。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双方合作的可能性极高,因为双方都有很大的诚意。”为了迎接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到来,长沙市招商局在静园山庄专门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做好李嘉诚来长沙投资的联络服务工作,确保双方合作成功。之前,湖南省在香港地区举办港洽会,湖南省几位高层官员已与李嘉诚会面,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根据湖南省的意向,希望能够与李嘉诚共同开发长株潭湘江风光带,建设内容包括防洪工程、道路工程和景观工程三大部分。

按照规划,长株潭湘江风光带总投资20.31亿元人民币,申请世行贷款1.119亿美元,湖南省希望李嘉诚填补另外的十多亿元资金缺口,整个工程至2008年12月完工。作为回报,长沙市将在湘江风光带为李嘉诚提供开发地产项目的土地,其中在长沙市猴子石大桥湘江西岸以南就有一块超过万亩的大盘地块。

湖南省商务厅一位官员透露,一旦李嘉诚在长沙的投资全线展开,总投资将创下长沙地产投资新纪录。而长沙市地产投资目前的纪录是中信新城50亿元人民币,国中新城70亿元人民币。

一些地产界人士据此推测,李嘉诚在长沙的投资可能会超过80亿元人民币,甚至是100亿元人民币。长沙多数地产界人士表示欢迎李嘉诚的到来。湖南凯达集团董事长乐根成认为,长沙楼价在中西部省会城市中明显偏低,如果李嘉诚在长沙推出高端产品,势必带动本地开发商进行产品升级。

而李嘉诚这三个字,在世人眼里就意味着财富和实力。早在2004年上半年,李嘉诚旗下的投资公司就在成都设立了和记黄埔地产(成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300万美元,成都是和记黄埔继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八大城市之后,进入内地的第九座城市。显然,此举是李嘉诚强势挺进成都房地产的信号。果然,还在人们未回过神来时,李嘉诚就抛出21亿巨资当上成都地王,想打造第二个香港。

10月29日上午,随着一声槌响,李嘉诚旗下的房产巨鳄和记黄埔以21.3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拿下1036.47亩的位于成都南部新区的城南地王,创下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单宗土地的最高价。

有知情人士透露,拿下城南地王,和记黄埔将开发“一个全新的香港城”,不仅将运用香港一些先进的理念开发住宅,还将开发具有香港风情的商业物业,其住宅价格肯定会超过5000元人民币/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带动南部新区的发展。

10月29日公开拍卖的成都城南地王位于南部新区起步区,南面交通便利,东靠天府大道,北靠三环路,西南则是机场高速,南面是武侯大道。从区位看,城南地王北侧是桐梓林富人区,周围房屋均价已接近4000元人民币/平方米,南部紧邻规划中的成都科技园区和政府办公及商务区。

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预测,当该地块的销售价格在3800元人民币/平方米以上时,开发商的投资利润率就有望达到33%以上,综合目前成都楼市的发展及和记黄埔的开发实力和水平来看,该项目有望成为城南又一大型高档物业。当项目整体售价在4500元人民币/平方米以上时,投资利润率有望达到55%,项目投资开发前景看佳。这一预计,似乎太过夸张了点儿,好在,这是自由公开竞投得来的,不然,又可能闹出什么闲话来。

这块炙手可热的地块起拍价高达每亩120万元人民币,是占地1800亩的城西地王价格的三倍多(每亩35万元人民币),参拍保证金也近2亿元人民币。该地块吸引了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房产巨头,最终被神秘出场的香港地产大鳄和记黄埔以每亩20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拿下。和黄进驻成都城南新区,对这个失去政府南迁概念后招商明显乏力的地块显然是极大的利好,有望带动这个片区开发的升温。

据悉,2004年4月和黄也参与了1811亩城西地王方案竞标,却因准备时间仓促而淡出,这一定位开发国际社区的地块最终被中海集团以60万元人民币一亩的价格收入囊中,从而给李嘉诚留下了些许遗憾。

业界不少人士用“八年抗战”来形容和黄在成都的拿地过程。在这八年中,和黄谈了不少地,主要都是市中心高地价商业用地,但都没有定夺。据业内一与和黄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士称,这次和黄对城南地王是志在必得。

在拍卖结束后,和记黄埔负责西南地区业务的重庆公司总经理屈榕荣在众多媒体的围追堵截下,发表了寥寥数语:“对于这块地,我们志在必得,如果成都还有合适的地块,我们还会继续拿地。”话音落地,一行人就匆匆离去。“公开拍卖、价高者得”原本是大家欢迎的公平透明的交易方式与原则,但是从10月2日拍卖公告发布之日起,质疑之声就在成都业界流传。“由于拍卖公告时间距正式拍卖只有27天,加上中间有一个国庆大假,又是如此大规模的一个地块,对各家有意参拍的企业来说准备时间确实太短,很难在短期内筹集1.87亿元人民币保证金和五个工作日内要交的六个亿,并完成地块论证。”一位资深地产界人士评论说,由于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在拍卖前多久进行土地公告,加上该地块属于今年成都土地市场的计划外供地,因此政策层面上出现了恰如其分的空当。“拿下这块地,一方面要靠地产巨头们拼实力,另一方面要靠各自的政府公关能力了。”该人士议论。

就此,成都业界早有传言说成都市政府在4月份的地王拍卖结束后,就有意将和记黄埔留在成都,因此为其量身打造了这一地块。

有关人士分析,由于成都市政府搬迁到城南新区的办公大楼项目还没有向国务院报批,加上“8·31大限”之后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城南新区开发曾经一度降温。因此,政府就急需引进一个明星企业,以带动和吸引更多的地产商进入,从而迅速提升该区域土地价值。

据了解,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在拍卖会前几天还专门到该地块进行了考察。正因为对城南地王有企图心的并不止和黄一家,所以整个地块拍卖的操作手法引起多方议论。“如果采用整体规划、分零拍卖的形式,将千亩地块分成若干几百亩地块来拍,地价可能会拍到每亩300万元人民币。”一直与十八号和黄抗衡到每亩205万元,最后以单价差一万元人民币惜败的成都建川集团老总樊建川话外有音地说。

何其相似,同时不同地,香港,正在为西九龙文化娱乐中心地块展开热烈的论争,其中,就有这样的声音,呼吁政府,应该化整为零,拆散拍卖。按其说法,真实地价水平应比拍卖价格高出近百万元。但是,不论外界如何质疑,李嘉诚都全力以赴地公开反驳有关说法。我的所有财富,我赚的一分一毫都可以公开。任何人都清楚知道,李嘉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赚取不明不白的钱。

樊建川还说,建川集团参与竞拍时提出的最高竞价是他和合作伙伴能拿出的所有钱的总和。这是一家拼了全力,还是在资金实力上输和黄一筹而败北的本土企业。“政府可能面临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想引进投资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推进城市经营;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地价太高,以免挫伤投资者热情。”成都房产企业协会主任孙宏志点出了问题的症结。

一专业人士就此分析,公开拍卖地价是政府不能操控的,怎么办才能又引来大投资商又不因为地价过高挫伤其积极性呢?自然是用高总价的门槛替大投资商清场。

李嘉诚的一连串动作确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全国整顿土地市场形势趋紧和“8·31”清理土地大限的到来,都使人们相信作为公平与直接购地方式的竞拍将成为主流,而竞拍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实力。一向抱怨国内土地交易方式不透明和暗箱操作的外来资本,看起来应该是土地竞拍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和黄地产中国市务部总经理谭健旭充满信心地说:“凭借自身先进成熟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和黄在内地土地市场的动作还会加大。”

针对和黄的土地收购方略,和记黄埔上海分公司市场推广部称:“对于公司是否更多地采取了收购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获取土地,公司方面并无有关这一方式获取土地的详细资料统计,所以对此说法不发表任何评论。”

和黄就是和黄,李嘉诚就是李嘉诚,上述的可能在李嘉诚的楼盘,永远不会成为可能。当然,除了成本和机会的竞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战略上的不同。

世茂、顺驰和绿地是近两年来在住宅市场上最风光的三个代表性内资企业。他们看起来永远不担心地价到底有多高,而相信地价有多高房价就有多高。在高价拿地之后,世茂等企业总是能迅速地推出精品楼盘,并迅速炒作为高房价。以世茂滨江为例,作为沪上豪宅的代名词,世茂滨江花园在面世伊始即以全球竞拍确立其市场定位与品牌形象。

与内地企业不同,和黄的操作显得平稳和长线,除商业繁华地段必夺之外,住宅上并不过于追求高、精、尖。和黄本身在香港新界的发展历史也说明,和黄总是善于早期获取边缘土地,待土地升值之后变现以获取超额利润。

和黄对与内地企业的差异认识也很明确精到。据谭健旭透露,长实和黄在内地及海外开展的地产业务,均从不同的入口,采取扩大投资组合的中长线投资策略,而且这种策略“取向将会是持续性的资本扩张”。

李嘉诚将香港成功的推销概念手法嫁接到内地的楼盘上。就如同广州玩具城奇迹一样,因为有了李嘉诚的金字招聘,滞销的产品转眼之间就变成了畅销抢手的产品。就市场而言,营销只是一个从实物变为货币的过程而已。

李嘉诚在大陆楼盘的销售,集中凸显如下的基本特色:其一,与众不同的高品位的豪宅;其二,厚重的文化气息;其三,人性化的休闲舒适的环境;其四,方便快捷的交通;其五,自成独立格局,配套完善的社区生活;其六,舒适自然亲情独到的家庭概念;其七,多样选择的不同空间组合;其八,独立完整而又与外界畅通无阻的空间延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后,客户可选择的余地增大,竞争愈加激烈,为适应这一形势,房地产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房地产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谁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胜利。

在房地产销售过程中一般存在着买涨不买落的普遍心理,涨价销售是最佳的售楼方案,所以“开盘必特价,特价必涨价,涨价必升值”成为楼盘比较常见的价格策略。但过去的一年广州楼盘却呈现价格营销的多元化。甚至,如番禺的珊瑚湾畔惜盘停售,待价而沽。

地段与规划设计是营销的先天条件。李嘉诚曾说:“搞房地产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句话被业内人士赞为经典。选择理想的地理位置依然是营造房地产品牌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考虑。

附录:长和系在内地的部分楼盘

北京——东方广场、丽来花园、丽都广场、逸翠园、天竺花园城、昌平区北新家园项目

天津——和平区营口道项目

长春——净月潭项目

沈阳——丽都喜来登饭店

西安——高新区项目

青岛——太平洋中心

上海——四季雅苑、汇贤居、世纪商贸广场、御翠园、梅龙镇广场及商厦、华尔登广场、古北区项目、马桥镇项目

重庆——大都会广场、比华利豪园、南岸项目、陡溪项目

成都——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温江新城区项目武汉——花楼街项目、老浦片项目

长沙——望城金星大道项目

广州——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黄沙项目、珊瑚湾畔

深圳——黄埔雅苑、御龙居、凤凰山项目、观澜项目

东莞——海逸豪庭

珠海——海怡湾畔

第二章 千亿卖橙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当梦境破灭、无力取胜、无能力转败为胜时,会否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锁里?是否跌进万念俱灰无所期待的沮丧之中?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 2001年2月24日,李嘉诚在贵州大学,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2005年9月,李嘉诚参观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的扩建模型,左二为李泽钜。

由零开始,白手起家,李嘉诚几乎成了人们心目中成功富豪的唯一典范。然而历数李嘉诚几次重大赚钱交易,却发现这位被称为“财技之神”的资本谋略专家,更多时喜欢人弃我取,人抢我避,逆境取胜。

1967年香港政治风潮,地产、股票市场大跌,许多富贾世家纷纷移民,贱价变卖家产物业。此时李嘉诚大举挺进,趁低购入大量地皮、旧楼和厂房,令自己的资本出现了爆炸性的扩张。

1981年,香港前途问题令港人面临一次重大的信心危机,股价楼价大跌,移民成了香港人最时髦的选择。每个港人见到老朋友,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走了没有。每个港人见到老朋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你怎么还没走?言下之意,再不走就没活路了。

李嘉诚却再次逆潮流而动,非但没有撤离香港,反而大举投资。1982年,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功从英资手中夺得港灯控股权: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草签前夕,李嘉诚宣布投资40亿港元兴建大型屋村。1994年,和黄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橙),推出个人通信网络。起初并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销售直线上升。1996年4月,橙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

之后,股价持续上扬,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橙的英国客户突破了百万大关,成为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商。

1999年是香港人难挨的一年,金融风暴的打击令许多亚洲富豪身家大跌,甚至退出世界富豪榜的排位。李嘉诚正是在此逆境中,一门三杰冲锋陷阵,屡出奇招,攻城略地,打了一场又一场商场硬仗,成了世纪末低迷的香港商界一道耀眼炫目的风景。

1999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性日子。身兼香港长实、和黄集团主席的李嘉诚,兴高采烈地向外界公布:和黄与德国电讯公司曼内斯曼经过一周的谈判,最后达成协定,和黄将以价值1130亿港元的价格向曼内斯曼出售44.81%的Orange(橙)电讯公司股份,而曼内斯曼则分别以折220亿港元的现金、价值220亿港元的欧元三年期票据及1184万股曼内斯曼新股支付。

待交易完成,和黄除持有曼内斯曼10.2%股权,成为该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外,还可套现440亿港元现金。这是世界商业史上的第二十二大交易,也是香港历史上的最大宗交易。“这是我最骄傲的交易。”记者会上,征战商场四十多年的李嘉诚按捺不住心中的无比喜悦,自豪而又兴奋地对记者表示。

两公司合并后,和黄更可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位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李嘉诚在欧洲电讯市场曾经有过十分艰难的开拓过程。

1989年,李嘉诚在英国的和记电讯注资84亿港元收购了一家英国电讯服务公司,并于1992年推出名为兔子的CT2移动电话服务,然而这只混血兔子却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发育生长得并不理想。一年之后,李嘉诚不得不痛下决心,挥手斩了这只兔子。随后,和记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移动电话服务。

1996年,橙在英国成功上市,经过几年的发展,股票价格已上涨七倍。 1999年年初,李嘉诚初试啼声,出售橙4.2%的股权,套现50亿港元。由于和黄在历年的交易中已套现近百亿港元(超过当初投资额),因此和黄在橙的投资成本已等于零。

1999年10月,橙引起了德国最大的无线电话业务商曼内斯曼的兴趣,曼内斯曼的行政总裁于10月14日在香港和李嘉诚见面,商讨收购事宜,到21日,收购正式完成。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嘉诚进账过千亿,创下了香港世纪末的商业奇迹。

1997年公司业绩公布时,李嘉诚就表示未来集团的主要盈利将依赖电讯业务。1999年上半年,和黄因分拆Voice Stream Wireless在美国那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而获利5.85亿港元。随后,李嘉诚通过分拆澳大利亚和记电讯在澳大利亚上市,获利3亿港元。再加上两次出售橙股权而获得的1180亿港元的收入,1999年李嘉诚仅从分拆出售电讯业务中,便获利近1200亿港元,成了世纪末香港商场上最大的赢家。一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地紧张了一番。此一役过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十位,成为世界前十位富家排名榜上的唯一一位华人。财富世界瞬息万变,不知《福布斯》是否需要每日重排富豪榜。

三Q命运

一直以来,李嘉诚的过人之处,是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一项业务的极盛时期,洞悉其危机所在、利益所在,然后迅速地当机立断地做出新的部署和尝试。当年他生产塑胶花的时候,塑胶花行业正大行其道,如同股市的龙头一样,大有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之势。然而李嘉诚却看到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前途有限与风险所在,于是断然转向房地产发展,全力拓展房地产市场,并在紧接着而来的房地产高潮中获得可观的回报。那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香港炙手可热的富豪级人物,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香港房地产最高峰时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危机。

1997年,他开始不断出售手上的物业,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把资金分投于电讯、基建、港口、零售等多个领域,使集团避过了金融风暴中楼价大跌的重大打击。与其他地方相比,香港实在占有优势,百多年来的工商贸易活动为我们带来较高的储备,若能适当地善用,当能为我们争取多一点的时间及资源,创造更多选择机会。发展中的中国为我们提供无限的投资商机,使我们可就出口、生产及商贸方面重新部署竞争优势。这个世界由于信息传递与交通工具不断发达,令我们可生活得更加接近,并更能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多元化。以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制造了很多严峻的环保及贫富悬殊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我们要同心协力,建立一个新的大同世界,协助舒缓痛苦、知识贫乏、贫困等问题,以我们的技术及资金,参与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做出贡献。

李嘉诚常说内心深层的心理素质和心力是胜败关键,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

2001年12月4日,李嘉诚在香港理工大学,向莘莘学子发表演讲。这些充满激情的话,无须让人们恭维其字字珠玑,但对今天渴望求变求新的人来说,依然回味无穷,发人深省。李嘉诚在谈到所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成功方程式”时说: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当梦境破灭、无力取胜、无能力转败为胜时,会否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锁里?是否跌进万念俱灰无所期待的沮丧之中?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

靠什么顶住命运的“寒风”不断拼搏向前?李嘉诚说是靠“三Q”。他的诠释是:人生是一个很大、很复杂和常变的课题,我们用分析、运算、逻辑等的理性智商(IQ)解决诸多问题;用理解力和自我控制的情绪智商(EQ)去面对问题;用追求卓越、价值及激发自强的心灵智商(SQ)去超越问题。在我个人经历中,对此三Q的不断提升是必要的。IQ、EQ、SQ皆重要:学术专业的知识,使我们有能力去驰骋于社会各行各业中;对自己及他人环境的了解,能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加强家庭、学校、机构的团队精神;慎思明辨的心灵能力驱使我们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促动创造精神,把经验转化成智慧,在顺境和逆境之中从容前进。

谈起卖橙神话,李嘉诚又提到一个小小的插曲。1999年我决定把橙出售,卖出前两个月,管理层建议我不要卖,甚至去收购另一家公司。我给他们列了四个条件:如果他们办得到,便按他们的方法去做。一、收购对象必须有足够流动现金;二、完成收购后,负债比率不能增高;三、橙发行新股去进行收购之后,和黄仍然要保持35%的股权,我跟他们说,35%股权不但保护和黄利益,更重要的是保证橙全体股东的利益;四、对收购的公司有绝对控制权。他们听完后很高兴,而且也同意这四点原则,认为守在这四点范围内,他们就可以去进行收购。结果他们办不到,这个提议当然就无法实行。我建立了四个坐标给橙管理人员,让他们清楚知道这个坐标,这是公司的原则,然后他到那边发展时,在这四个原则发挥才干。但是不能超越我这个四个coordinates。

请自己吃一块饼干

市场预料,在未来几年中,李嘉诚将会调拨更多的资源发展高科技项目和电讯业务。同时,和记黄埔在海外的投资,比如加拿大的石油、英国的货柜和巴拿马运河港口等,也正一步步发展起来。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不慌不忙地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

李嘉诚基金会在2007年底,以6000万美元(4.68亿港元)买入Facebook的0.4%股权。被问及有否开设账户时,李嘉诚笑言自己没有玩Facebook:“我个人吗?我时间咁多(即工作太忙),点会自己整个名,自己去跟人交私心?我点样做、点样做,被人点击都点‘爆’了。”他谓互联网世界转变得很快,现在总算还跟得住,但却是学不完。至于是否有信心Facebook可上市,李嘉诚自言不是大股东,但相信大股东迟早会将它上市,又说Facebook公司前景好,个人及其私人基金都会继续投资。

虽然李嘉诚没有开设Facebook账户,但依然无阻网民表达对其欣赏及敬重。Facebook中有两个李嘉诚的专属网页,有过千个网民视他为偶像,成为他的“粉丝”。网友“黄昱树”声言十分欣赏李嘉诚的为人及营商之道。“一直都很敬重李嘉诚先生的为人风范,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个人今天的成就,更是一个人品德!”“一直很喜欢李嘉诚先生的儒商哲学经营之道”,又有粉丝认为偶像影响力横跨一代人,心生仰慕,“记忆中很久很久以前就熟悉你的名字了,好像是在80年代早期吧;直至今时今日,李嘉诚这个名字依然是这么响亮。”一些网友更视李嘉诚为人生目标,指要向他学习刻苦耐劳的精神,期望日后可以像他一样成功。

记得有则寓言,讲两个在海边钓鱼的孩子,一个买了渔船出海,历经千辛万苦创下富可敌国的产业;另一个却一直留在海边钓鱼,过着知足温饱的生活。

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富翁和渔夫又在海边一起钓鱼,渔夫忍不住问富翁:“你得到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钓鱼?”

富翁慢条斯理地回答:“虽然我们一样钓鱼,甚至可能钓到同样的鱼。但是,有谁能说,我们俩钓鱼时的心境一样呢?”

表面看来,渔夫和富翁的结局似乎是一样的,然而因为经历的不同,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他们所得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人生,则完全不同。

谁敢说李嘉诚的饼干和我们通常所吃的不一样?谁又敢说,此时李嘉诚口中的饼干与通常人所吃的饼干一样呢?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吃的饼干没有什么两样,但其价值,其平常而又特殊的味道,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让我们用慢镜头回放李嘉诚进账千亿的惊心动魄的十八小时。

1999年10月20日:

23∶00等待交易落实消息未到,离开办公室回家。

10月21日:

00∶30通过和黄公关,通知传媒开市前可能公布重要消息。

01∶30再经公关告知传媒,下午两点半可能会有消息。

11∶00第三次通过公关通知传媒,集团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

12∶30午膳,仍惦记交易,无甚胃口,味同嚼蜡,进食不多。

15∶30出席新闻发布会,表现异常兴奋。

16∶10宣布交易喜讯后轻松离开。

16∶30折返会场,吃一块几毛钱的饼干奖赏犒劳自己。

李嘉诚不仅是不少人心目中成功人士的象征,更给人一种打滚商场多年,见惯风浪不惧不畏不徐不疾的感觉。不过超人也有忐忑时,在其变身欧洲电讯大亨的18个小时中,也充分反映了李氏的紧张期待焦虑情绪。他在宣布交易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上兴奋莫名地承认:“多年来做生意以这次最令人兴奋不已。”

和黄出售英国橙电讯,涉资高达1130亿港元。面对如此重大交易,香港媒体无不通宵达旦等待,原来一向早睡早起的李嘉诚,在交易完成的一个晚上,竟在办公室内等待至深夜11时才不得不离开。回家途中,李嘉诚又通过公关大员通知当地各传媒,在第二天开市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交易详情,指令刚刚发出,但其后又突然改变主意,通知传媒记者发布会将改在下午,免得已忙碌至深夜的记者熬夜还得早起。李嘉诚就是李嘉诚,心思缜密的商圣,

世纪交易

前夕,不忘体谅跟随他的一班记者的辛苦。

最能反映超人忐忑情绪的莫过于他即使睡觉,也特意将手提电话放在枕边,更将铃声调至最响,恐怕在睡梦中错失交易落实的天外喜讯!

李嘉诚习惯在睡前看书,看到精彩处,他会舍不得放下,继续追看直到把文章看完才肯关灯就寝。在这样的晚上他绝对不敢看床边的小闹钟一眼,他说他怕知道自己看书看得这么晚,翌日便会提不起精神影响工作。不看闹钟,不理会自己因看书而减少了多少睡眠时间,翌晨05∶59时闹钟一响,他便照样起床,迎接六时整的电台新闻广播,新一天的开始。

黎明,晨曦,朝阳,清风,绿茵,又一个激动人心的今天。

经过一夜煎熬,焦虑等待,交易终于宣告落实。当李嘉诚踏入新闻发布会会场,宣布好消息之际,其兴奋之情空前澎湃,其激动之意溢于言表。李嘉诚还向记者表示:“今次交易可以与多年前长实收购和黄相比。”他特别强调:“我事先不认识对方,也从未见过面,只听过他的名字,那次对方只有数小时逗留在香港洽谈。因为我事先已熟悉蜂窝电话的前途,做好准备,向对方表达清楚,所以很快便可做决定。”

最后当有记者问他完成交易后如何奖励自己时,他说请自己吃一块饼干。等到新闻发布会完毕,没想到李嘉诚走出会场后又折返回会场,果真当着记者的面吃了一块饼干——一块奖励自己完成一宗过千亿元交易的饼干!然而,李嘉诚对下属的犒劳却是丝毫都不吝啬。其中,霍建宁当年就分得超过亿元的花红。

在接受专访时,李嘉诚曾对他的创业与成功做了一些真诚的剖白。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把握时间。我自己从创业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一个小公司,在实力和资金都很单薄的情况下,跟众多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竞争,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和黄幕后重臣周胡慕芳,亦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1999年和黄“卖橙”,她亦是功臣之一,花红加年薪达4800万港元,更是打工皇帝榜中唯一的女将。估计她在次年仍能保持收益,稳夺“打工皇后”的宝座。

一向低调的周胡慕芳,在和黄工作十多年,深受李嘉诚与霍建宁器重。其父胡兆炽乃香港知名富商,50年代靠经营护发用品起家,与地产界三剑侠:李兆基、郭得胜及冯景禧十分稔熟。她的丈夫乃前律师会会长周永健,而其同父异母的哥哥则是商界巨子胡宝星,他亦是著名律师行“胡关李罗”创始人之一。

周胡慕芳作风一向低调平实。周胡慕芳的冒起,并非倚仗其家族关系,因她为执业律师,在法律界所拥有的超卓的江湖地位。当然,在中国人为主的香港,无人能够否认家族背景在某种特殊场合中所发挥的不易察觉的作用。由于她的低调务实勤奋,加上是律师出身,和黄不少交易,她都充当集团法律顾问。

凭着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人脉关系,为李嘉诚出谋献策,居功至伟。虽然外间对她所知不多,但一名在和黄工作多年的员工说:“Usan(周之洋名)平时做事都很好交代,但就好低调,不过她对下属好照顾就真。”平日出席公开场合,鲜见她发言,更不会说三道四,只是默默做其“和黄背后的女人”。

2000年,霍建宁收取超过2.7亿港元薪金加花红,需要纳税4100万港元而跃身“打工皇帝”。即使他自己亦笑言:“李生(李嘉诚)收五千港元一年,但我收好贵。”不过,风光背后,其实亦要付出超乎常人数倍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李嘉诚向来善待下属,从商半个世纪,从未闻亏待过哪个伙计,和黄更以董事酬金丰厚见称。

1999年,和黄卖橙劲赚超过千亿,自然要论功行赏。但在2000年,和黄在缺乏巨额特殊盈利下,且要为持有的沃达丰股份拨备340亿港元,纯利因而大跌七成一。是故,2000年至2001年度的“打工皇帝”,霍建宁将或许“让位”于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幸好,和黄亦能成功投得四个欧洲3G电讯牌,管理层亦是功不可没。

李嘉诚的商业智慧和财技谋略,曾一次又一次在一些大的商业战役上表现出来,广获称道。而他的长远目光和策略,更为长和带来巨大收益。这宗交易令我最开心的不是利润的满足,而是我和我的同事都知道我们十年的辛苦经营、多年的努力,得到一份真正的回报,这就是别人认同我们所得到的成就,令我们感到很光荣。我时常勉励我的同事和家人,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成就或天赋的恩赐,常常只不过是引以为荣,那你纵使感到自得,亦令人难以忍受。成就加上谦虚,才最难能可贵。

李嘉诚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发表题目为《全球化不可承受之重压》的演讲。经常反思全球化这个逆转趋势的李嘉诚称,全球化不但令一般雇员感到压力增加,连管理阶层亦疲于奔命,须为机构、股东及员工的利益而全力以赴。

李嘉诚更反问:经济如不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那么,经济的作用到底为了什么?他提出,漠视此问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当我们如此高兴地共聚时,我们可能不会想到,假如这世界全部只是我们潮州人,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富有趣味的世界。大家请不要误会,我作为潮州人,对潮汕地区的历史、乡情及我们独有的性格都感到自豪,童年的我,在家乡亦有很快乐的回忆。然而,文明社会的发展精髓在于多元汇聚,是建基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及信仰。历代各国的交往,为世界发展带来创意和动力,使世人更懂得、更珍惜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各种权益,或许这所有共同的进步,为的是要创造“更富知识的人类”,在其个别追寻更丰盛的人生中,可不断发挥智慧与审慎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人道、互相关怀及具效率与高生产力的世界。保障利益疲于奔命在强大的创业精神驱使下,商贸逐渐变成一种革命,在丝绸之路上孤独的骆驼队伍,已演变成为全球每个角落的竞争。全球化对文明发展和进步有独特贡献,但有些人认为它像一个脱缰的社会,其不断伸延、复杂常变及互相矛盾的性质,为懂得参与其中的人创造无限的商机及庞大的财富,也压逼着更多的人,令他们生活更艰苦和绝望,令他们感到彷徨及激愤,因他们意识到自己生命和生计已经被一些超乎其掌握范畴的力量所支配。企业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是正确及必要的。庞大的资金轻而易举的流入可钻营的市场,层出不穷,寻找最低成本、最佳人才及机会。商场每一天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层天天精疲力竭,为了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被逼永无止境地开源节流。科技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每天生活其中,但经济的融合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全球化更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消除歧见、和谐共进。社会最重要的动力是安定和信心,但如何达到,现今谁都没有全部的答案。世纪交易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卖橙的波澜壮阔的场景。的确,和黄对1999年“卖橙”一役非常重视,务求一击必中。李嘉诚派出心腹霍建宁,亲往英国与对手磋商周旋。结果,霍建宁不负众望,李嘉诚对他的能力更连连称赞:一众高层都卖橙努力,霍建宁连觉都睡不好,他回香港时病才刚刚好。

世上无免费午餐,霍建宁收取天文数字薪酬,说来轻巧,写来随便,算来简单,拿来又谈何容易!

1993年,霍建宁出任和黄董事总经理,随即接手

马世民

留下的“烫手山芋”。因为,和黄在80年代后期,受海外业务扩张亏损拖累,令股价长期处于偏低水平。当霍建宁接手后,不断改组,透过收购合并,襄助“圣主”李嘉诚成功将业务做大做强。之后,更引入中国海洋石油,合作开发南中国南海文昌油田,深获赞赏。继后,他更接手处理亏损多年的欧洲电讯业务,因橙成立以来,一直蚕食和黄在港的电讯业务盈利,和记电讯变相白做。到1996年,协助李嘉诚毅然分拆橙上市,成功套现,及后见时机成熟,于1999年底将橙转售,成功替集团赚取超过1200亿港元,创造了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种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决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李嘉诚是成功的,这是每个香港人都看到也都看重的事实。但是,李嘉诚为成功所付出的心血,所经历的艰辛,却往往被一般人所忽略。有多少人知道在功成名就之后,李嘉诚仍然像年轻小伙子那样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三Q”。

五十多岁,一些人含饴弄孙的时候,李嘉诚却马不停蹄地追求新知;年近九旬,许多人寄情于青山绿水、“方城之戏”、儿孙之逸时,他却在网络上自由驰骋……就是靠这种终身学习永不言倦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李嘉诚一步步地攀上成功的高峰,赢得了经济超人的美誉。以至于好友郑裕彤不时鬼马问道:你累不累?

李嘉诚为何对曼内斯曼情有独钟?“李嘉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定出一个长远的策略和计划。以进军石油业为例,赫斯基石油过去一直为和黄带来财务负担,但李嘉诚认为有的做,便一直坚持下去,目前已渐见起色。”

1999年是世界电讯企业最风光的一年,电讯类企业的股票市值屡创新高,和记电讯又一次抓住了时机。先是在2月份,出售约4%的橙股份,套现50亿港元,至此和记电讯已经收回了在橙的全部投资成本。10月,将橙剩余约45%的股权全部出售给德国曼内斯曼,价格为1130亿港元,包括现金、债券及约10%曼内斯曼股票,和记电讯保留在香港、澳大利亚与以色列的橙品牌永久使用权。

在欧洲八年的经营时间里,和记电讯通过资本运作创造了电讯业乃至整个投资领域的一个奇迹,总投资回报率高达千倍。

李嘉诚在公司经营战略上又酝酿着一项大动作。根据卖橙交易协议,收购方将以三种方式支付,除220亿港元现金及价值220亿港元为期三年的欧元票据外,曼内斯曼还会以每股9.89英镑的价格,向和黄配售该公司新股,占其扩大后股本的10.2%,从而使和黄成为曼内斯曼最大的单一大股东。

李嘉诚说,本次出售橙电讯,是和黄历史上最大的交易,对于取得曼内斯曼10%的权益,也感到振奋。他指出,该10%的股份将会作为长线投资,18个月内都不会出售,至于是否会增加曼内斯曼的持股量,他表示现阶段不会做任何考虑与决定。

李嘉诚表示,和黄将委派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加入曼内斯曼董事局及顾问团。李嘉诚介绍说,此项交易双方在正式接触不足一星期便达成了,这主要是和黄看好曼内斯曼的增长前景,特别是其在欧洲电讯市场的优势,这是和黄进一步投资欧洲及全球电讯业务的好机会。

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从事工业起家,业务包括电讯及生产多项工业产品,发展百年至今,电讯投资已占其总资产的80%以上,只有15%的资产属非电讯资产。

1999年10月21日下午3时半,李嘉诚亲自主持大局,向传媒尽情剖述达成“和黄历史性最重要之交易”的经过及点滴。他直言:“请(记者)多次来(采访)之中,(今次)是最高兴的一次。”事实上,李嘉诚对其笑容毫不吝啬,一步进会场除即展示其灿烂笑容外,欢迎之声亦不绝于耳,内心之喜悦完全溢于言表。

这次与曼内斯曼交易所以为历史性,其中一焦点乃是为和黄带来1180亿港元(今次1130亿及早前减持“橙”所带来的50亿)的总收益。

李嘉诚亦坦言:“1180亿,我自己都认为是一个好大的数……相信股东都想我做主席。”

他相信,橙的管理层可因此分发相当多的花红。事实上,橙的通告披露,因该项交易令原本的橙股权认购计划取消,另因确认管理层对橙的贡献,以及反映橙日后的盈利能力,橙现有董事及经理,可悉数获得若干款项,款项由和黄及曼内斯曼共同支付。

资料显示,当该交易变为无条件六个月内,橙的行政总裁Hans Snook可获分派1000万英镑,财务董事Graham Howe可获560万英镑,橙董事Colin Tucker可获200万英镑。另外,Hans Snook及Graham Howe另可于未来18个月,分别获500万英镑及280万英镑,实质金额视乎橙日后整合的表现。

谈及曼内斯曼这次的历史性交易,李嘉诚表示,于短短一星期内,双方已无任何争议地顺利达成协议。他说,自己绝对算是幸运。集团于海外50多个国家均受欢迎,集团如要于海外上市,相信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就能成事,但要先研究对集团是否有利。他说,集团一定会继续研究新的业务,事实上目前亦有很多计划,但暂不是公布的时机。他强调,集团会“适当的时间考虑适当的部署做适当的事”。

被问及集团会否考虑收购其他电讯公司时,李嘉诚笑言:“当然不讲啦,有都不能讲。”当有记者问长实会否增持和黄时,他亦回赠一句:“哎呀,当然不对外讲啦,(否则长实)股价会上升。”总之,除赌博的生意及对人有害的生意外,集团其他什么生意也会考虑投资。

李嘉诚表示,集团每一日所做的工作,很多时不是应付今时今日的工作,而是计划未来五至十年的投资。他说,自己是一个dynamic(有活力),aggressive(进取)的人,但坚持做生意的一个宗旨就是:负债不能高。多年来的营商历程,近日与曼内斯曼的交易,可算是最骄傲的一役,因对股东做了一件有利益的事。

李嘉诚顺口说到,这次交易与1979年长实收购和黄时一样开心。他说:“当时买和黄也经过好多研究,当时买不到和黄,都会买另一英资公司,一定买到。”

在这项交易后,和黄之欧洲电讯业务将会透过曼内斯曼发展及经营。李嘉诚称,这项交易无论对橙股东、和黄及曼内斯曼三方,均能取得极大成就及效果。他对曼内斯曼之管理及经营极具信心。在交易完成后,该集团将持有曼内斯曼10.2%的股权,其公司市值亦会由5000亿港元增至7000亿港元,移动电话客户则增至2500万人。

对被问及突然悉数出售橙权益,该集团环球电讯业务的长期发展策略会否出现改变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长实本身亦有庞大及甚具潜力之投资,唯目前尚未成熟,故不宜公布。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港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投资扩张。”

至于集团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会否加速集团在美国上市的计划,李嘉诚表示,该集团若现在准备上市,可在一个月内成事,但他并不贪求虚名,为的是股东的利益。

集团副主席李泽钜表示,集团同意是项出售是着眼于相互能产生协同作用,他指出,现时电讯业务是越来越全球化,经营有关业务必须以此概念作理念。不过,他说,双方并无就共同发展欧洲以外地区之电讯市场达成正式协议安排。

曼内斯曼是德国最大的电讯商,购入和黄集团旗下的橙电讯后,据和黄主席李嘉诚估计,合并后的新公司市值将增至7000亿港元,欧洲的手机用户将达到2500万,远远超过位居第二、拥有1800万用户的意大利电讯,新公司将一跃成为欧洲移动通信市场的龙头老大。这项和黄历史上最重大的交易,仅用了一周时间。

曼内斯曼扩大股本后的市值高达7238亿港元,而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上市公司市值为7631亿港元。

由于和黄是曼内斯曼的最大单一股东,所以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将暴涨一倍至1.48万多亿港元,李嘉诚在长和系的实际权益约为1120亿港元,由此李嘉诚在全球富豪排名由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十位。

这项由华人通过英国上市公司进军欧洲大陆电讯业的成功计划,成为欧洲及香港各主要报章的头版头条新闻。

市场讯息一日千变,距李嘉诚的“世纪交易”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人物。

1999年11月3日,英国沃达丰电讯公司(VOD)声明,将动用超过一万亿港元(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做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为。

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手上所拥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的收购案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11月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明送秋波”为沃达丰拉票。

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318亿港元。曼内斯曼行政总裁Klaus Esser更在纽约指出,该公司每股价格至少值350欧元,上述价格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高出四成。若如属实,大股东长和系及李嘉诚水涨船高资产大幅上涨以百亿美元计。

Kluas Esser在纽约与投资者会面寻求支援,共同对抗沃达丰出价1470亿美元的敌意收购行动,其每股收购价为250欧元,相等于曼内斯曼市价升值11%。

曼内斯曼在美国、德国及英国进行了两星期的巡回推介,第一站在伦敦,将在美国及欧洲进一步与投资者会面。

Klaus Esser指出,基于近期电讯行业收购行动及潜在发展,若要收购曼内斯曼最少要支付四成以上溢价才可反映该公司潜在价值,而潜在价值四成至八成的溢价为电讯公司的收购的平均准则,因曼内斯曼不单为电讯行业公司,其在欧洲亦占有领导地位,所以需要较高溢价。其中八成溢价相等于每股450欧元,而四成溢价则相等于每股350欧元。此外,沃达丰行政总裁Chris Gent亦赴美国及欧洲,游说投资者支援该公司收购曼内斯曼50.1%的控制性股权。沃达丰曾提出,增加140亿美元收购价,但被曼内斯曼拒绝其收购行动,该项收购若成功,上述两公司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

曼内斯曼于早前刚完成以股权及现金方式向和黄收购橙,因此和黄成为了曼内斯曼单一最大股东,持有曼内斯曼10.2%股权,不过和黄亦已拒绝了沃达丰的收购建议。1999年11月23日,和记黄埔正式表态拒绝沃达丰Airtouch收购德国曼内斯曼的建议,令沃达丰敌意收购成事的可能性大减。李嘉诚认为,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偏低,和黄与曼内斯曼会是更好的合作配搭,拒绝收购不会为任何一方带来损失。

最大的赢家

1999年11月23日晚,李嘉诚在出席一个英国团体颁奖典礼前说,不满意沃达丰的收购价,是和黄决定不支援该收购计划的原因之一,但他不评论沃达丰若调高价钱,他会不会改变初衷。他说,和黄一直与曼内斯曼管理层保持联系,拒绝沃达丰收购的决定虽非他亲自与曼内斯曼管理层洽商,他却认同曼内斯曼管理层的见解。他说,和黄与曼内斯曼的合作是最佳配搭,和黄既是曼内斯曼的股东,双方利益应该一致,而拒绝收购的决定未有为任何一方带来损失。和黄计划尽可能地长期持有曼内斯曼股权。

李嘉诚说,此项交易是由他和曼内斯曼行政总裁Klaus Esser商讨敲定的,当时总裁要求他持有德电讯公司股权一年的时间不出售,他回答说:“我的意向是长期持有。”现时的协议是和黄持有的股份中,有八成在18个月内不会出售。

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说,曼内斯曼与橙联合后,在电讯业的前景将较沃达丰更佳,并可以为和黄股东提供机会,参与欧洲增长迅速的电讯业务。和黄的通告重申,该公司持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份,最少会持有18个月,并会把这批股份视作长期策略投资。不过,《华尔街日报》欧洲版报道,沃达丰行政总裁Chris Gent向欧洲的投资者指出,他有信心会获得足够曼内斯曼股东支援以完成收购。

被问及沃达丰需要赢得哪个比数的股东支援才算成功,他说:“现时看来,我们会漂亮地取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援。”他说,已与持有两成至两成半权益的曼内斯曼股东会面,他们有些也持有沃达丰股份,这些投资者对沃达丰提出的收购建议也感兴趣。

德国的公司法例规定,不论股东持多少股,最多只有5%的投票权。沃达丰要成功收购曼内斯曼,就必须取得绝大多数的海外股东接纳,因为德国当地的民族情绪高涨,要取得德国股东支援恐非易事。曼内斯曼六成的股东来自海外,和黄持有一成曼内斯曼股份,现在沃达丰成功的机会不高,最终可能需要大幅提高收购价。

曼内斯曼及沃达丰股价在爆出收购后均逆市下挫,曼内斯曼跌近2%,报184欧元;沃达丰跌1%,报2.72英镑。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案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只有一个,这就是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李嘉诚对沃达丰敌意收购曼内斯曼一事,不肯正面评论,同时又称,整件事情非由他主动,故此只能够视为对公司的大事及高兴的事,并且给予香港人更大的信心,反映一切事在人为,中国人在获得一视同仁的情况下,一样做到好的事情。

对于沃达丰Airtouch提出敌意收购曼内斯曼,李嘉诚坦言不觉意外。他声言,在当今世界趋势下,公司本身的行业赚钱当然最好,但是他对于本身、公司的行政人员,加上有好的伙伴及同事均勤力工作及付出努力,更感到“好happy”。

另一边,虽然沃达丰完成收购需时逾半年,以致曼内斯曼未必可以在指定期限引用公司附例,将股东投票权限制至最多5%,不过,曼内斯曼仍然王牌在握。据德国最大工会指出,曼内斯曼的移动电话及钢铁部门逾千名工人已对沃达丰的建议表示反对。同时,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在接受德国传媒访问时提出警告,敌意收购德国公司既具破坏性,并且难于成功。

沃达丰提出以总值1310亿欧元,全面收购德国曼内斯曼,比较早前被拒绝的建议加价14%。根据沃达丰最新建议,将以其每53.7股换取一股曼内斯曼的形式,即折约每股曼内斯曼值232欧元收购曼内斯曼。

不过,曼内斯曼管理层以有关收购未能够反映公司的潜质为由,建议股东拒绝沃达丰的收购建议。以法兰克福为基地及持有曼内斯曼百分之一股权的DWS investment基金经理Matthias Trimm亦认为,沃达丰的出价不够高,并相信其在争取大部分曼内斯曼股东同意方面会遇到强力挑战。

市场预期,曼内斯曼会提出反建议力阻沃达丰的收购行动。据称,德国曼内斯曼已考虑与法国综合企业维旺迪(Vivendi)旗下的电讯部合并,以抵抗来自沃达丰的敌意收购。不过,曼内斯曼的声明却指,无意寻求白武士及友好伙伴。《星期日泰晤士报》声言,曼内斯曼计划提早至明年首季将总值80亿美元的工程及汽车部门分拆,以反映电讯业务的潜在价值。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决定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电讯市场撤出的一个明确强有力的讯号。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定,由“橙”换回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以放弃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更大的影响力和更有说服力的决策权,同时,亦可以保留对欧洲电讯市场未来更大的影响。

有业界分析到:李嘉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定出一个长期的战略与计划。如果沃达丰成功收购曼内斯曼,账面上会实时赚取318亿港元,而且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的最大的单一股东。可是,和黄欲扩大其股权,增加其影响力,则成本会增加,而且,曼内斯曼的电讯业务,可与和黄配合,而沃达丰则与和黄的业务重叠。除了上述因素外,李嘉诚支援曼内斯曼是有其好处的,当然李嘉诚亦会考虑到,英国法例规定,一个集团不可同时拥有两间电讯公司,沃达丰若成功收购,意味着橙一是摒弃在新公司之外,一是橙的品牌将被取消,完全合并在沃达丰品牌之内。虽然李嘉诚已卖橙,看其一手凑大的公司被人吞落肚,心中肯定不是味儿。长远来说,和黄会在美国会以Voice Stream为电讯旗舰,欧洲以曼内斯曼为电讯旗舰,亚洲则有机会和日本最大的电讯公司日本电讯电话(NTT),以及德国电讯合作,发展亚洲(主要是中国)的电讯业务,加上和记电讯和数码通,和黄的全球电讯王国有机会成事。

一位颇熟悉李嘉诚性格的分析员认为,这次李嘉诚发表支援曼内斯曼管理层声明,是为和黄在电讯业的长远战略发展和即时既得利益之间,做出关键性的取舍与战略平衡。“沃达丰的收购会妨碍李嘉诚的电讯王国大计,因为沃达丰的业务和Voice Stream等公司的业务有太大的重叠,不利整体的配合。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种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决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马世民

前和黄大班马世民(Simon Murray)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交游广阔,不少国际的大企业都乐意邀请他为商业顾问,难得的是这位曾经行伍当兵闯荡江湖的大班一点架子也没有。年届六旬的马世民后来自行创业,成立直接投资公司GEMS,他说最喜欢这份工作,言谈间不太留恋以前为和黄冲出海外的战绩。

1992年和黄决定关闭英国移动电话Rabbit(兔子),马世民仍看好欧洲电讯市场,因此极力游说李嘉诚再投资,结果催生了橙。和黄成为国际焦点,不单是卖橙赚了超过千亿元的利润,也因为卖橙后所触发了一场世纪的敌意收购战。

和黄现稳坐钓鱼船,马世民不单错过参与这场精彩交易,更一早出售了五万股橙,但他一点也没有后悔。“说真的,我为和黄感到高兴,因为橙绝对是空前的成功。”马世民说,“我在英国买了一间屋,内里有一个花园,种着几棵很美的树,到来探望我的朋友都很喜欢这个花园,但这些树不是我种的,是屋的上手所种的,但我一样高兴。”马世民表示,如果没有李嘉诚,橙根本不会是如斯规模的橙。

马世民与李嘉诚是香港上市公司发展海外业务的最佳拍档,1966年马世民加入怡和集团的工程部,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推销员做起,一份工程合约给予两人首次接触的机会,李嘉诚收购马世民创办的公司,并聘用他为和黄的大班,李嘉诚提拔了他,马世民也协助和黄迈向更广阔的希望田野。

马世民继续上路,1993年年底离开和黄之后,到德意志银行负责亚太区业务四年,至1998年开始创业,拉拢美国通用金融、日本三井、南非Richemont及和黄等股东,筹组了一间三亿美元的基金公司GEMS,继续找寻在亚洲的投资机会。“我们做的交易自然不能与和黄现时所做的交易同日而语,但我很享受现时的工作。”马世民说。GEMS目前已落实三项投资,由电讯零件及晶片的高科技公司,到拥有60万公顷的树林公司都有,投资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日本、中国的台湾、韩国等地,每项投资涉资2000万~3000万美元之间,已投入8000万美元。另外有四个投资项目也会于短期内落实。

马世民形容,他是股神巴菲特的忠实信徒,因为他只喜欢投资熟悉的行业,而通常持股量都不超过两成以上公司的股权,马世民亦甘心乐意作被动投资,并会放心让管理层继续拥有管理权,因为他自谦不是“公司医生”。“亚洲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当然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在亚洲打滚32年的马世民说,他没有考虑过有一天会退休。

李嘉诚因出售橙引发一场欧洲大陆的移动电话收购战,到底曾经任德意志银行亚洲区主席的马世民是否会引德国电讯商曼内斯曼东来?

马世民说:“没有,这是和黄的功劳。这是李嘉诚自己的杰作。”

今天和黄的成功建基于海外业务的增长,当年带领和黄踏出鲤鱼门的便是马世民,创办橙的亦是他。“李嘉诚是我在世界上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他从头到尾都对我很好。很多人都知道我和他的意见经常不同,但彼此了解。即使我不是替他工作,我们还经常有见面,谈一些老朋友会谈的问题。”马世民创办的GEMS,和黄也是股东之一。“我想,李嘉诚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掌握时机,不单是今次出售橙予曼内斯曼事件可见,更重要的是他更够胆人弃我取,在市场最没有投资意欲的时候投资,今天和黄的港口和电讯业务,都是当年其他人没有信心投资的项目。”

和黄有今天的成绩也应归功于接任马世民为大班的霍建宁。“霍建宁也是我的老朋友,当年相识时他还是一个后生仔。我当时对李嘉诚说,这个后生仔是我们将来可信赖的人。”他说,霍建宁有两样最出色,一、善于运用数字;二、善于讲数。

三赢

2000年后,伴随3G牌照竞拍与网络建设的资金需求,和记电讯出售股份到达高峰时期。2000年将曼内斯曼股权换沃达丰股权,获得净利润500亿港元,一年期投资回报率为78%,随后又售出沃达丰集团约1.5%的股份,溢价利润16亿港元。

2001年5月,美国Voice Stream Wireless Corp被德国电讯收购,和记电讯将在其中持有的股份全部出售给德国电讯,获得溢价利润300亿港元,四年期的投资回报率为300%。

2002年4月,以4.1亿美元出售香港和记电话有限公司19%的股权给日本NTTDoCoMo公司,溢价利润22亿港元,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开发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等等。

通过研究和记电讯的经营历史,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其他电讯运营商相比,和记电讯最引人注意的不是它的电讯营运管理技术水平,也不是客户规模,更不是他引以为自豪的经营模式,而是它的资本运作频率和效率。短短18年发展史,经历了大小六十多宗资本运作事件。

据《亚洲新闻》2001年的报道,从1999年到2000年,和记电讯通过出售股份在两年期间的盈利,已超过AT&T和英国电讯1996年至2000年五年内的盈利总和。这样的奇迹也许只有“点石成金”的“超人”李嘉诚才能创造。这样百年一遇的机会,也只有商圣李嘉诚才能够把握到。

至此,和记电讯似乎已完全退出欧洲移动市场,但到2000年,购买3G牌照卷土重来,在欧洲八年的经营时间里,和记电讯通过资本运作创造了电讯业乃至整个投资领域的一个奇迹,总体投资回报率高达1475%。

欧洲电讯风云变幻的过去,注定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一个令人迷雾重重的故事,一个令人遐想翩翩的故事,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当然,这绝对是一个令你我他热血沸腾的精彩绝伦的故事。当然,这必然是一个令李嘉诚回味无穷的故事。

2000年3月出售固网通信、互联网和资料业务50%的股权给亚洲环球电讯,成立合资企业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和记环球电讯)获得溢价利润17.2亿港元。

曼内斯曼早在1885年成立,由曼内斯曼兄弟Reinhard和Max创办,最初只从事钢管生产,百多年来,曼内斯曼经常透过收购合并来壮大自己,渐成为德国的工业巨头。

沃达丰资历就浅许多,最初只是英国Racal Electronic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一个部门,1982年RacalTelecom赢得英国移动电话的牌照,故在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沃达丰,并开始在英国推出移动电话服务。不过,论从事通信业的资历则沃达丰和曼内斯曼大家不相伯仲,因为到1955年才由钢管生产商发展成钢铁集团,直至1968年曼内斯曼再演变成科技集团,到1985年才开始踏足电讯业。

业务背景方面,曼内斯曼企业十分多元化,旗下的MMN Tubes是全球最大的钢管生产商,MMN Engineering是世界先进的水力工程公司,至于MMN Automotive则是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配件生产商。

沃达丰与曼内斯曼在财务资料上,有颇大的差别。论市值、市盈率、经营边际利润率比较,沃达丰比曼内斯曼明显胜一筹。不过,有三点需考虑:第一,两家是不同类型的公司,沃达丰是纯移动电讯公司,而曼内斯曼则是综合工业公司,营运效益难直接比较;第二,由于曼内斯曼刚斥巨资收购橙,在负债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财务结构有很大影响,曼内斯曼的预期市盈率特别被拉高;第三,沃达丰及曼内斯曼分别是英国及德国的公司,两地在税率上相差颇大,尤其德国税率较高,直接影响曼内斯曼的盈利前景表现。

如果说曼内斯曼具有优势的话,那就是,英国作为传统的欧洲国家因其地理位置的岛国属性,而与欧洲大陆长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就可以充分表现出来,而德国则位居欧洲心脏地位,无论从地理环境位置,还是从经济环境角度,或者从纯粹的电讯技术角度而言,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中心辐射功能。或者从业务的多元化角度来分析,曼内斯曼似乎有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与风险规避。

但无论如何,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欧洲两大电讯巨头沃达丰及曼内斯曼,都必须唯执欧洲电讯牛耳的李嘉诚之马首是瞻,都必须端视李嘉诚的脸色行事。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欧洲社会各界所不愿见到的无可奈何的事实。以至于后来面对欧洲议会高调地把李嘉诚点名,引来了很多猜测,其中一个猜测便是李嘉诚左冲右突,赚尽了欧洲洋人的钱,而且还要牵着洋大鼻子走,让这班自视高人一等的洋人心有不甘,甚至胆战心惊。

香港经济学者曾渊沧在香港《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欧洲议会突然管起香港的经济,这主要是欧洲商人已经开始对李嘉诚的商业王国进军欧洲感到不安,因为不少欧洲商人已经尝过败在李嘉诚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万万的欧洲人已经在使用和黄欧洲提供的电讯服务。和黄卖英国的橙(英国一移动电话通信公司),获利1100亿港元。之后,和黄再卖曼内斯曼电讯(德国最大的移动电话商)与沃达丰(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权,不但获得近千亿港元的现金,也轰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诚,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他们开始惧怕李嘉诚,因为他们不是李嘉诚的对手。”“看李嘉诚从卖橙开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断地增加现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国3G牌照、意大利3G牌照。当人人出高价抢德国3G牌照,和黄急流勇退。全球电讯股股价急跌后,拥有大量现金的和黄才来买平货,以低价取得德国的3G牌照。这样出色的商业手法,是应该赞扬的,为什么欧洲议会会反过来抨击李嘉诚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李嘉诚不是欧洲人。

卖橙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

李嘉诚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商圣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本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橙,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援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只用了几年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

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他并且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其中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

仁慈的狮子

用孙子的话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用开明的管治,达至万众一心,上下一致,没有异议,就可以生死与共地争取胜利。这正如李嘉诚多年来所奉行的诚实经商原则一样,坚持做人经商的基本道行,就一定会得到上苍的眷顾。有信用的人,专业能力就算稍差,别人也愿意给他机会。专业能力强但没有信用的人,别人一次就怕了,这种人的成就有限。你有信用,这种评价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将带给你无限的好处。衡量一位商人的能耐有多大,不仅仅要看他拥有多少资本和钞票,更重要的是要看他能否调动他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情。他有多大实力,有多大的号召力,要看他能调动的资本量有多大。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生意人不计其数,其中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回报给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孙子通过战争对国力消耗的分析,非常求实地,具体地道出了经济是支撑战争的基础,并得出对待战争要谨慎和“兵贵胜,不贵久”的论断。决定一件事情时,事先都会小心谨慎研究清楚,当决定后,就勇往直前去做。

孙子的慎战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其一,备战要脚踏实地充足充分。《孙子兵法》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着又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其二,开战要三思而行特别谨慎。“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其三,力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先伐谋,次伐交,不得已而伐兵,攻城。伐谋、伐交是在明道、备力的基础上,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使对方不战而屈。即使伐兵、攻城,也要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方可战而胜之。

其四,要充分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其五,计划周详缜密,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谋攻的方法,有些是带有很高超指导性实用性很强的思想和原则,都是建立在慎战这一基点之上。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基础上力求进展,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多么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应变的准备。

李嘉诚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他后来进一步阐述道: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地进行。不疾而速,你靠着老早有这个很多资料,很多困难你老早已经知道,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如果你没有主意,怎么样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我们现在大概有25万个员工,分布在55个国家,而我们员工大部分在西方国家,如果你没有良好制度,你没有足够时间去管理。

2007年12月,李嘉诚七年来首次接受台湾媒体《商业周刊》长达五小时的专访,他表示,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便是成功了。因为仁慈是本性,但单是仁慈,业务不能成功,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赚钱。但如果人家不好,狮子有能力反抗,他想自己做人应该是这样的。他又说,多年来,由1950年到今天,个人资产从来没有一年比去年少。他说:“要做到这样,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有负债。我在1956、1957年以后,个人没有欠过一个债。”他续说,关键在于做足准备功夫、量力而为、平衡风险。他常说“审慎”也是一门艺术,是能够把握适当的时间做出迅速的决定,但这不是议而不决,停滞不前的借口。

白手兴家的李嘉诚又说:有一句话,要牢牢记住:“穷人易过,穷生意难过。”你再穷,不能吃好的白米,可以买最便宜的米,还是可以过,人家吃肉,你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穷生意很难,非常难。

谈到1977年以2.3亿港元收购希尔顿酒店所属的永高公司,在不足一星期完成整项交易时,李嘉诚认为,最重要的是事前汲取经营行业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才有深思熟虑的计划,让自己能轻而易举在竞争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他说:“你掌握了消息,机会来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有动作。”曾表示成功没有方程式的李嘉诚,在专访中说出成功的三项原则,他说:第一,你做哪个行业,一定要追求哪个行业最好的知识、资讯,最好的技术是什么。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第三,建立好的制度与人才。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第三章 中药国际化

“凭仗自己的本事你会受人尊重,凭仗自己的贡献你更会感动别人,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反馈社会和民族的信念。”▲ 2001年2月初,李嘉诚率基金会西部教育考查访问团,到甘肃偏远山区定西县鲁家沟乡太平小学参观,了解山区孩子们读书的情况,并赠送文具和体育用品。▲ 2001年2月初,李嘉诚率基金会西部教育考查团,访问新彊医科大学时与其附属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合照。

2000年10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中药联手北京同仁堂旗下的同仁堂科技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两亿港元。同月,同仁堂科技上市之后,和黄更购入同仁堂科技10%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03年12月,和记中药又与北京同仁堂正式签约,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

在上海,2001年,和黄旗下的和黄药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各出资50%,将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重组改造为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2.2亿元人民币。

在广州,和黄旗下的和黄药业(广州)投资公司又与广药集团控股的白云山股份合资建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合资公司总投资3.45亿元人民币,合作双方各占股份50%,2004年1月开始正式运作。

至此,和黄在中国内地的中药产业领域由北到南的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华北由“同仁堂和记”主打,华东由“上海和黄”牵头,华南则由“白云山和记”压阵。

联手白云山

2003年12月,李嘉诚亲自致函广州市领导,希望与国有控股企业白云山中药厂合作。这一意向立即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实时批转给该市国资部门,双方立即动手,进入有实质动作的拍拖期。期间,李嘉诚本人也多次亲自过问合作细节,并接纳白云山建议,不再坚持控股权,最后在广州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广药集团的主持下,双方签下一纸“订婚协议书”。

虽然双方同任何合作伙伴一样,也曾有细节上的摩擦与争执:如在股权上,两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财务总监的设置上,都坚持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鉴于双方强烈的合作意向,最终在不到五个月的谈判时间内,达成了这项涉及10亿元人民币、被外界称为闪电战的合作意向。

2004年5月24日,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终于水落石出: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已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初步意向书,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

2004年11月29日,白云山制药宣布,董事会已通过与和记黄埔合资成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为3.45亿人民币,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股份。和黄药业以1亿元人民币出资,白云山以白云山中药厂的1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不含白云山商标专用权)出资。

初步合资期限为50年,合资公司可以在相关领域内无偿使用“白云山”、“BYS”商标及“和记黄埔”、“和记”、“和黄”、“HWL”商标。新的合资公司定名为“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设董事会,由六名董事组成,双方各派三名董事。

消息人士透露,在双方签订意向书后,将共同成立评估组,对白云山中药厂现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后有多少资产,和黄就会注入相对等的现金。

李嘉诚投资白云山是短期之举还是长期打算?外界对此疑虑重重。

此次协定透露了一些端倪:一是协定约定,双方合资期限为50年;二是“和记”也进入合资公司名称,有分析人士称,这在李嘉诚近年收购中相当少见的战略性举措,因为在李嘉诚五十年来的折冲尊俎历程里,绝少允许合作方使用和记商标,这也表明超人对“白云山中药”产品及未来发展的信心及恒久之战略意向。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不但要紧贴转变,最好还要走前几步。要有国际视野,掌握和判断最快、最准的资讯。不愿改变的人只能等待运气,懂得掌握时机的人便能创造机会;幸运只会降临在有世界观、胆大心细、敢于接受挑战但能谨慎行事的人身上。

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表示,业界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白云山”一说,白云山中药厂近年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特别是“标牌产品”板蓝根、复方丹参片、穿心莲等抗生素替代型产品,已成为抗生素“凭方限售”后的市场亮点。李楚源说,“白云山中药”旗下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已有相当基础,正面临冲出国门走向欧美市场的关口,而与和黄的牵手,有望加快这一进程。李楚源更动情地说:“这对于中药挺进国际市场极为有利。”

与白云山合作后,和黄药业填补了在华南市场的真空。“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谈判。”一位广州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和黄与白云山的“拍拖经历”。

证券业人士分析,和黄将在资金、销售渠道以及产品提升上,利用自己在欧亚已经成熟的销售渠道,给“白云山中药”走出国门装上现代化的强力发动机,为白云山药业冲出亚洲增添无穷动力。

李嘉诚对广州的药品保健品投资情有独钟。这也秉承了李嘉诚一贯对教育与医疗的重视与痴恋。李嘉诚一直有很深的中医药情结,对他而言,仿制药或外包生产的挑战都不够大,甚至屈臣氏代理销售,其利润率都不够高,唯有中药制造才具有战略运作持久发展的利润空间,才是他的心头所爱。

但他的中药梦做得并不太顺畅,与香港新世界集团联手投资五十亿美元打造的香港“中药港”始终不冷不热,有风无雨,进军海外市场的计划也是障碍重重。直至2004年8月,美国药监局通过了植物药审批方案,制定了专门针对植物药行业指导手册,这才让和黄的中药国际化战略“守得云开见月明”。谈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国家面对的情况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因为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有足够的竞争力。但是我们的制度是需要培养精英,因为科技越发达,越多工人会被机器取代,但机器取代不了良好的管理和创意。所以在过去好几年我跟学生的谈话中都提出要认真面对经济全球化,除了有学识,要让自己有经验,能面向全球竞争。

此前,早在2001年3月,和黄就与广州美晨成立“和黄健宝”,发展保健食品,和黄占80%股权,总投资额2.4亿元人民币,主推的是儿童保健品“脑灵通”。但由于脑力保健品市场竞争激烈,和黄健宝主打品牌“脑灵通”并未能如期如愿得手遍地开花。

2003年SARS一役,让白云山中药厂闻名中外,其板蓝根和复方丹参片风卷残云,横扫内地半壁江山,白云山药业在内地的地位顿然被拉高看好。

2005年9月,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方面透露,白云山和黄计划斥资1亿元人民币,收购二至三家内地药厂,以扩大生产能力。同时,白云山和黄欲借和记黄埔在欧洲的医药零售店SEN,向欧洲销售白云山饮料和四大中药品种,以开拓欧洲市场。

白云山和黄的目标是,两年内公司盈利增长一倍,经营规模三年内增长一倍,未来将发展为中药及保健中心,同时向生物医药及海洋医药行业进军。

合资同仁堂

早在白云山之前,李嘉诚在内地中药业就有行动。2000年,下属的和记中药便与同仁堂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两亿港元,和黄、同仁堂持股比例是5∶4。

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后,李嘉诚以3.28港元的发行价购入同仁堂科技600万股,占同仁堂科技总股本的10%,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2003年底,和黄更是把目光转到内地,直接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共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这家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由同仁堂与和黄各占一半的股权。

2003年11月25日,北京同仁堂集团宣布,旗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由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与香港泉昌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该公司将全面负责同仁堂香港市场的统筹和管理工作。其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其进军海外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3年12月12日,殷顺海和杜志强在一份合同书上,分别代表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签字。殷是同仁堂集团的董事长,杜是和黄(中国)的董事总经理。同仁堂与和记黄埔所属的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在京落地。

同仁堂的产品目前已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2002年,同仁堂出口创汇额列中国中药出口企业第一名。新成立的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负责北京同仁堂海外市场的规划、管理和发展,以香港为桥梁进行海外投资活动,积极开拓新市场。

就在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仁堂集团)旗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国际)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之当天,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国际化。”

丁永玲此番表态并非虚言,同仁堂这家自清康熙八年,有着334年历史的大型中药企业,将敞开胸怀吸纳港资入股,李嘉诚将在大宅门中理直气壮地进入其中,并期待发挥和黄的市场功效。百多年来科学家与企业家为了人类福祉,追求各种创新发明和工业发展,我们赖以舒适生活的内燃机、能源、解除痛苦疾病的药物到通信网络,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发明与创新。知识既然是我们生活的核心,它必然也是我们经济活动的核心。过去如是,将来也理当如是!中国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传统流传的智慧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早早就知道,投资在知识上是有所回报的。

百年老店同仁堂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权,出资方案有两种:其一是同仁堂集团以手中的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69.98%股权、共计2.32亿股投入,李嘉诚按照1∶1.5的比例现金出资;其二是同仁堂集团以集团内非上市资产中的盈利资产投入,可能是所有的药厂,也可能是所有的药店,而李嘉诚的出资比例不变。新公司的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将出资占余下2%的股权。和记黄埔在此次组建同仁堂和记投资有限公司中,实际注资1.17亿美元。

李嘉诚非常看重此次与同仁堂合作,为尽快达成协议,以便早日开始市场运作,李嘉诚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让步”,更应同仁堂建议,放弃各占50%股份的最初设想。双方初始谈判中在财务问题上有过争持,在“究竟该以内地的会计标准和审计标准进行,还是按照香港的相关标准操作”的问题上相持不下。但这毕竟是技术性问题而非原则性问题,不会影响到合约的实质内容。因为同仁堂A持有同仁堂科技54.7%股权,李嘉诚同时拥有同仁堂科技近10%股份。若按照香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操作,同仁堂的资产数目相比按照内地标准缩水10%左右。

实际上,2000年从同仁堂A股分拆而来的同仁堂科技在港上市,李嘉诚以策略投资者身份持有其一成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早已迈开了双方合作的第一步。之后,同仁堂集团与李嘉诚签署了战略合作构想,进行合资计划是双方合作的第二步。双方将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同仁堂集团整体与李嘉诚成立合资公司。

新的投资公司会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包括国内开设药店、药品或药材生产,也包括对同仁堂在海外开店。能否抓住时机和企业发展的步伐有重大关联,要抓住时机,要先掌握准确资料和最新资讯,能否抓住时机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

李嘉诚自下而上,由小渐大,由外而内渗透到同仁堂母公司的战略意图逐渐清晰明朗,更有甚者,和黄在适当的时机持股同仁堂A股可能性很大。

不论是此次与和黄联手的白云山中药厂,还是此前与和黄牵手的同仁堂,或者更早与和黄合作的上海中药一厂,其实都看中看重和黄在国外的分销渠道。与和黄携手便于将本企业的中成药销往国际市场,在关键的时刻,迈出了中药国际化的关键第一步。今天,每个国家、每个商业机构、每个人都清楚明白,创新动力可带来爆炸性的效益。我认为,所有新的理论、方法及分析架构,正在塑造一种新的心态和社会方式,都是在强调一点,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个人能力比任何其他资产更为重要。

同仁堂集团每年生产中成药一万多吨,旗下除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两家上市公司外,还有同仁堂国际、中同研发公司等十个左右的子公司。

此次,李嘉诚一掷十亿港元,其决心可见一斑。

国家竞争力仅仅来自于生产力,而不是市场规模、货币贬值或是其他任何指标。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在于如何为商业创造出一个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环境。在竞争机制、资本市场、市场观念、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很多亚洲国家。正是这样落后,李嘉诚寻得了实实在在的无限商机。

2003年11月23日,同仁堂与两位“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首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协定,三方共同出资5000万元人民币组建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在新公司里,同仁堂拥有51%的股份,成为控股方;首创、海王分别占有29%和20%的股份。“这意味着同仁堂销售模式的重大变革。”同仁堂总经理梅群这样说。该项目投资1亿元人民币,整体项目建设期六年,分两期进行。

前三年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三十个城市建成各类同仁堂药店200家,实现销售收入10个亿。后三年投入5000万至8000万元人民币,完成在全国建设300家店的发展经营规划。

同仁堂集团有关负责人称,同仁堂曾派代表团考察了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的中医药市场,并在胡志明市与一家当地华人公司洽谈,拟在该市成立同仁堂品牌的药店和门诊部。另外,北京同仁堂和上海第一医药股份10月28日在上海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上海南京东路开出第一家店中店药店——北京同仁堂上海分店。11月初,同仁堂、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华昱安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哈药慈航制药股份公司,联合组建了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老字号同仁堂是中医药发源地中国的金字招牌,各路资本对同仁堂的兴趣,正是对中医药前景的信任和看好。同仁堂成了投资者竞相追捧的目标。

不过与其他合资公司不同的是,和记黄埔此番进入同仁堂并没有圈定特定的投资领域。此前有消息称,和记黄埔的这笔投资将重点用于同仁堂的海外扩张。

同仁堂与和记黄埔组成的投资公司将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不论是在国内开设零售药店,还是药品制造,或是药材生产,只要项目有良好前景,投资公司都有可能介入,这当然也包括对同仁堂在海外开店进行投资。可以说,李嘉诚此番带来的十多亿港元投资是同仁堂这几年收到的最大单一投资,其对同仁堂未来持续扩大发展的意义自不待言。

李嘉诚缘何如此钟情同仁堂?原因很简单,一是目前中医药发展前景非常好;二是同仁堂品牌信誉非常好;三是中药在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目前同仁堂共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同仁堂股份,一家是同仁堂科技。在2003年7月揭晓的第五届“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五十强”评选活动中,同仁堂股份公司以其良好的行业地位和品牌优势再居第一,成为各界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而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股份,也成为国际投资者最青睐的投资目标。

从经营业绩看,该公司自2000年10月挂牌上市以后,2000年至2002年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417港元、0.515港元和0.76港元,每股派息0.198港元、0.283港元和0.368港元。2003年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继续强劲增长,一季度、上半年以及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35.6%、21.5%和22%。

对同仁堂来说,正处于发展的加速起跑阶段,如仅在零售药店发展方面,国内零售药店要在六年内从目前的三百多家增加到九百家,五年内海外零售店要从目前的十多家增加到一百家。李嘉诚携巨资而来,相信一定看到了同仁堂诱人的滚滚“钱”景。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同仁堂A的每股净资产为4.84港元。照此估算,李嘉诚入股的价格约为每股7.26港元,总共将拿出约16.84亿港元的现金入股。当时同仁堂A股价格在20港元上下徘徊。

李嘉诚倾心同仁堂由来已久,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亦是水到渠成。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与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以及京泰实业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二亿港元,和黄、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

毫无疑问,内地是全球发展最快,也是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在当前洋药大肆登堂入室之时,内地医药行业只有一边调整一边努力向前滚打摸爬。尤其是在发展资金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合纵连横是医药行业唯一发展壮大之路。而并购重组医药企业亦成为做大做强、打通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2002年10月30日,同仁堂科技再次与和黄属下的和黄中国签订意向,成立北京同仁堂和黄中药公司,主要从事中药的种植加工以及销售,投资金额约1800万美元。“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是身为同仁堂集团、同仁堂A和同仁堂科技三家公司的董事长殷顺海为同仁堂的发展提出的终极目标。

殷顺海曾表示,2003年是同仁堂“以集团化为目标,现代化为标志,产权多元化为保证”的重要一年。

同仁堂集团的产权结构为国有独资。在2003年初接受媒体访问时,殷顺海认为,目前同仁堂等老字号大小企业的股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多元化,“一股独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活力,这种状况急需改变。同仁堂A的历次公告显示,从2002年6月开始,同仁堂科技的高管人员就开始有计划地过档到了同仁堂A,而同仁堂集团和李嘉诚对合资公司的具体筹划也正是从2001年就开始实施了。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十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路,国内建五百家连锁药店,海外建一百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五至十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人民币,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最强大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因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李嘉诚。目前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

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其中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目前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和黄虽然涉足中药领域只有短短七年,但已经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资,而且每一次出手都是大手笔。李嘉诚显然是要为所有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李嘉诚亦要圆一个教育救国医疗济世的跨世纪之梦。

一切皆有可能

从1998年和黄联手香港新世界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到2000年开始和内地的中药三大巨头——北京同仁堂、上海药材和广州白云山建立合资企业,再到2001年开始在欧洲建立了一千多家兼营中西药的连锁药房,和黄在中药领域的投资直追3G。

和黄自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非药品零售)多年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借助吞并收购,就扩张了一千多家门店。“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中药企业与之合作,看中的正是和黄的资本扩张实力、分销的经验和管理水平以及李嘉诚个人在市场上的久负盛名的号召力。

换句话说,随着和黄涉及中药领域渐深,和黄极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将药品分销网络迅速在全球铺开,这才是“白云山中药厂”看中的广阔天地,这也是同仁堂看中和黄的诱因。而且和黄药业大药房所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生产的中成药,目前经营效益良好。

然而,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却还算不上是中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业界一直在做着改变中药标准的努力,正是因为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太低。即使《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大幅度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标准,但如果不能摆脱外人眼中传统的昏暗的脏兮兮的作坊式手工生产的印象,中药要想直接进军国际市场,仍然十分艰难。如果这一盲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分销渠道也是门可罗雀。

李嘉诚的介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因为和黄在国际上的品牌和信誉将帮助中药在国际市场建立中药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这才是中国中药企业频频与和黄联手的深层原因,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人相信今时今日的李嘉诚会用昏暗脏兮兮的手工作坊捣鼓自己的产品。尽管那些药丸可能是黑色的苦涩的。提高国际认知度、建立分销网络、提升中药标准,显然是中药国际化必经的道路。但是,仅有的一次功败垂成的例子却与上述三个因素毫无关系。

内地曾有一种中成药差一点就通过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堂而皇之地进入国际市场,但最后却因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中药界事后反省,要让一个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至少需要十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中药企业似乎没有一家能具备这种实力。

可是,和黄截然不同。十亿元人民币和黄绝对掏得出。诚然,十亿对任何企业都不是一个无须眨眼的小数目,但中药企业的国际化梦想却将因和黄雄厚的资本实力及其老到畅顺的国际市场运作而变得“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在进行中”。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业界幻想:如果中国诞生了一个通过了美国FDA认证的中成药,那么这个产品最大的可能出自于李嘉诚手下。

横在“中药国际化”梦想前面的困难有三个:一是标准,二是资金,三是市场。

目前欧美的中药市场才刚刚起步,其中中药的原因就在于其药理标准和西药是两个不同的药理体系。不仅如此,中药由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而导致缺少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这一点更是让许多欧美的消费者难以接受,甚至不敢接受。

日本的企业很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用西方药理标准来研发中药,而且采用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这样的结果是目前在欧美的中药市场几乎都被日本企业占据,“中药日本造”的尴尬处境让许多中国的中药企业寝食难安。

和黄正是在这两个瓶颈向“中药国际化”发起了攻势。一个真正做大事、有远见的人,是看世界的潮流,估计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在人为,不能有志无才,你可以夸口说你的志向是摘下天上的月亮,但你知道怎么摘下?所以我说事在人为,靠自己,靠意念,还要有最新的知识及经验积累才能达到。

为了使中成药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要求,和黄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建了一个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这个研发基地集中了三十多个曾经在辉瑞和强生这样的国际医药公司工作过的“海归”,他们的任务是借鉴美国西药开发规范化、标准化的成功经验为中药所用。

其次是生产的标准化问题。为了充分确保产品上市的质量,上海和黄药业先后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现代检验仪器,以确保产品的均一性、集成性、稳定性。

和黄在上海张江的中药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的一期投资就高达3000万美元,而为了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上海和黄药业仅在一个固体制剂和提取车间上的投资就高达8000多万元人民币。

从2000年以来,李嘉诚先后对六个中药企业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五家中国公司和一家英国公司。“和黄要能把中药做大做强,我们也希望能做成集团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杜莹表示,和黄的未来战略是要成为行业领军,集团下一步的打算是要把中药产业链做大做强。

杜莹表示,真正的跨国大药企大多对中药不感兴趣,因为这不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和专长,所以投资非常谨慎。因此,中西合璧的和黄在中药国际化方面独具实力。对于外资买方而言,他们看重中国稳定但分散的制药业市场。他还表示,在制药企业中,他最看好的还是中药企业,已经说服不少客户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部长则对和黄的勃勃野心显得非常慎重。她表示,国家鼓励同仁堂与多家外商合作,并不限于和黄一家。在她看来,和黄只是一个中药产业的投资商,最多是一个拥有欧洲分销渠道的代理商,并不具备制药的经验或优势。她分析说,目前,和黄集团25%的利润来源于港口,21%来自金融投资,在3G上的投资仍然看不到预期的回报。眼下,中药业务对集团的贡献少之又少,要打造成支柱产业任重而道远。

为了协调顺利,和黄(中国)公司已经把在内地的五大主营板块全部移交到香港总部,而一心一意运作其在内地的中药板块。这一非同寻常的运营转变,足以见证李嘉诚在中药领域的勃勃野心与战略考量。

业内人士预见,未来和黄必将把“和黄健宝”、“上海和黄药业”、“同仁堂和记”和“白云山和记”的销售捆绑在一块成立独立的销售公司,因为“整个和黄是一个国际概念,是个一体的环球市场概念”。整合销售更是和黄的长项所在。

其实,和黄入主同仁堂之后就已经可以称为内地中药市场的“老大”,然而,和黄几年来一直不停地进行资本运作,说明其目标不在于做中国的中成药老大,而是世界中成药老大,最起码是全球中成药企业的巨头之一。

事实上,李嘉诚在进行上述投资部署后,已经将医药保健板块列为继其集团主营的五大板块之后第六大板块,包括属下的香港长江生命科技公司,亦是致力推动合成生化药物的研制与推广。

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和黄五大板块中的任何一个板块都已经成为同行的翘楚,假以时日,作为第六大板块的医药保健生化板块,是否也一如李嘉诚当初之设想,成为医药生化行业的世界巨头?成为长和系未来第六个利润来源?人们拭目以待。

金字招牌

这些仅仅是和黄圆梦“中药国际化”的一小部分,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锲入中药行业,和黄早就开始和中国内地最优秀的中药企业展开合作。

其中的背景是广为人知的“中药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尚未平息,为了将香港带出经济困局,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香港建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