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日本史之明治物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7:29:27

点击下载

作者:陈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麻辣日本史之明治物语

麻辣日本史之明治物语试读:

致读者

每当日本跃进我们视野的时候,似乎总是笼罩着什么。

曾经无数次在东京街头游走,却仍然看不透这个国度模糊轮廓下的底蕴,由此有了很多妙想。这些妙想来源于历史,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怪、力、乱、神,来源于小小的神龛、居酒屋、插花和忍者物语。

我们必须要用独一无二来形容这个国度。这个奇特的岛屿,空间狭小却充满了想象;那里的人,尽管曾经身材矮小却创造了很多激荡的历史。

我希望用这样一本书来描述历史的惊鸿一瞥,看看日本的创造者是如何思考、如何改变、如何操刀的。我希望用这样一种笔调来描绘这一切,有战争、有人物、有真性情、有朝日啤酒和生鸡蛋。我希望这个故事在很多年以后,依然能让你感受到理想、狂躁、情感和欲望。

这本关于日本历史的书关注的并不是书斋的雅兴,更多的是入世的情怀,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杯酒人生的无限遐想。

虽然有时笔调调侃,但我满怀真诚地书写。陈伟

推荐一

并非自大

我们是日本的祖师,日本是我们的老师。

不是自大,不是妄自菲薄,是真正的客观描述。

日本的近代史其实是连续的,即使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明治维新的积累也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当年日本军旗没有插到的地方,在今天却被日本商品占领,而其背后的企业多是一百多年前就创立的,它们至今仍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

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这个事实,忽略了这个国家成长路径背后的精彩,直到我遇见《麻辣日本史》。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让读者觉得历史原本很精彩,那么同样精彩的《麻辣日本史》会让读者感受到其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与中国改革开放在时间上相差了100年,但在过程和效果上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激荡的改革开放有30年,而明治维新的历程大约也是30年。《麻辣日本史》在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中,把王阳明的“心学”放在很高的位置,如果说日本可以成为中国的老师,那么中国就是日本的祖师。梁启超曾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心学”的核心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用邓公的话说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可是中国人时间久了常常要数典忘祖,无论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都曾试图与中国传统文化分道扬镳,却漠视了日本正是在有效继承东方文化的基础上,移植西方文明才获取成功的。

后世的人喜欢归纳演绎故做高深的文章,于是日本和它的那段历史就始终保持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不过还好,我们有了这本《麻辣日本史》,它“有真性情、有朝日啤酒和生鸡蛋”。在入世的嬉笑怒骂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当年的日本如何颠簸激荡;在现代的幽默情怀里,我们又活生生目睹了这个岛国如何崛起。

嬉笑怒骂、嬉皮笑脸,各种幽默、智慧信手拈来,却又有收获、有激情。

陈伟站在我面前的时候,大约是2008年10月。当时他还是《东方企业家》杂志的记者。在言谈之中,我发现眼前这位年轻记者跟以往接触的记者大不一样,对日本企业很了解,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有着深刻的见地。固然,日企的工作经历、日语专业的背景,能让他更接近日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对文字的驾轻就熟以及80后特有的幽默态度才成就了这本书的问世。

在欧美思想成为主流的今天,这个年轻人更像一个非主流。

最后,我想,历史原本就比我们想象的精彩,那么多英雄豪杰终其一生在表演。来一壶浊酒、一杯清茶,看看隔壁蕞尔岛国那段峥嵘岁月,得出教科书以外的思考吧。白益民2009年7月7日

推荐二

老兄弟陈伟出书了,内容与我的祖国有关。一口气读完,给人的感觉确实很“麻辣”。

我知道陈伟一直以来对日本很感兴趣。我们一起吃过饭,讨论过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也接受过他的采访。超越中日国界,我们是好朋友。

他作者、我读者的沟通,这还是第一次。我想,应该很诚恳地向我老兄弟呈上读后感,同时是对《麻辣日本史》读者的一个交待。

陈伟的文字很通俗易懂,像我这样的老外也能容易读懂。而对我这个日本人来说,本书则充满着亲切感。陈伟把目光主要放在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前后的故事和内幕上,把重点放在革新人物上:岩仓具视、木户孝允、高杉晋作、坂本龙马、伊藤博文、井上馨、大久保利通、涩泽荣一等。他们都是给日本近现代史留下深远影响、贡献以及遗憾的“哥们儿”。本书不是简单轻易地评论那段历史,而是踏踏实实地向读者介绍当时走出锁国、打开国门、面向亚洲与世界的日本人的心情和动静,因此有可读性,不嗦,不高调。

难能可贵的是,陈伟不是单纯地描述历史和人物,还从中寻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抱持着“以对方为师”的精神,思考今天祖国的发展。

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段。对于其中的历史人物,我是抱着缅怀和崇敬之情的。他们所具备的品格、素质以及武士精神,是当代日本人所普遍缺乏的,今天的日本人应该好好回顾当年的前辈们所奋斗的历史,并对未来进行思索。

我从陈伟的文字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祖国的历史,有了新的发现。不知他究竟阅读了多少本书,才能对异国的历史积累这么丰厚的知识和理解。他对日本历史的兴趣、热爱和激情,以及进取、求知和向心的态度,我是感觉到了的。我很有信心地向诸位读者推荐这本书。加藤嘉一2009年盛夏于北京某角落

引子

你很难想象,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在这张发黄的照片里,坐在中间的是一个身着日本传统和服,挽着高高发髻的中年男子,他双目细长,眼神凌厉,似乎有意避开镜头而凝视着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坐在他周围的是四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他们看着镜头的眼睛紧张而羞涩。

这个一身和服的男子名叫岩仓具视,环绕在他周围的分别是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岩仓具视使节团合影(出自维基百科)

这张照片在日本流传非常广泛,它被认为是日本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昭示。这四个还显得有些土气的日本人开创了大和民族的一个新时代。

照片拍摄于1872年1月23日的旧金山,当时,这四个日本人带着梦想、懵懂和期待远赴海外寻找一条路径来改变自己的祖国。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远赴海外的是1853年那支从美国开来的“黑船”舰队。美国人马修·佩里看透了这个自我封闭的国家蕴藏的种种危机,他面前的这个国度,狭小、自闭而又充满着神秘感,在它背后是广阔的亚欧大陆,这个岛屿像是一艘巨大的战舰,谁拥有这里谁就有继续前进的资本。

佩里终于用条约、港口开放把口香糖、香烟和西装带到了日本,更重要的是,“黑船”舰队让原本如一潭死水的日本惊起巨大的洪流,在这股洪流的涌动下,这个狭长的国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第1章 漫长的分裂

从黑暗时代到城堡时代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款名叫《帝国时代》的游戏受到各个宿舍痴迷般的追捧,翘课、不写作业、放弃和姑娘约会也在所不惜,只为了在这个战场中厮杀不停。我们不妨用《帝国时代》划分时代的方式来重新梳理日本的历史。游戏《帝国时代》将人类的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黑暗时代、封建时代、城堡时代。

日本黑暗时代的起点至今没有定论,基于这个起点的故事倒是很多。比如,有人说是秦朝大将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远赴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定居于此,也有民间戏言,说日本人是武大郎的后人,武大喝下潘金莲的毒药之后并没有死,反而练得了绝世神功,因为看破红尘一怒之下带着几个小弟奔赴海外修炼,最后碰巧比哥伦布早四五百年发现了新大陆,并且过上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第一种说法没有力证,第二种说法更是荒诞。实际上,从史书上看来,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世纪,日本已经有少量的农业,打鱼狩猎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日本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非常类似于《帝国时代》里黑暗时代的景象,有人杀猪、有人宰羊、有人耕田。日本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弥生时代与绳纹时代。绳纹时代之后的二百年里,日本原始部落间开始互相争斗不休,到公元5世纪,实现了统一。在这个时期,大量中国和朝鲜人移民至此,在他们的帮助下,日本人终于学会了种植成块的田地。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向当时的中国纳贡,并且将稻米引入了自己的祖国,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种的粮食,他们终于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这几百年,日本被称做弥生·古坟时代。

接下来,日本就进入了封建时代。大唐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席卷而来。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过数次伟大的改革,但其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出现一个商鞅、王安石、周杰伦、陶那样具有原创精神的人,他们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向其他国家学习、效法之后的产物,他们习惯将别人的想法、行动巧妙地更改,最终成为日本化的文明。

在我们的这部断代史中将出现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种种身份向邻国或者遥远的国度学习、成长,经过几次强烈的变革,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而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也是这本书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写到这里,第一位学生就要闪亮登场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于公元592年被推古天皇立为太子,辅佐朝政。推古是日本古代非常有名的女政治家,为了顾全大局,她毅然决然地扶植起颇有政治能力的外甥而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这也成为日本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因为本书的重点是描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发展路径,所以圣德并非浓墨重彩描述的人物,在这里只是简要记述一下他的功绩。

在圣德太子及其后人的努力下,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确认了依法治国、佛教为国家宗教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794年,奈良时代终结。794年,对中国来说也是个不安分的年代,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也陷入了混战时代。

从794年一直到1603年,日本进入“城堡时代”。庄园力量的强大促使武士阶层崛起,这些起初为了维护庄园安全而招募的保安们力量越来越大,最强大的一些武士发展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名,大名与大名之间又不断混战,而天皇也就成了摆设。

有很多人喜欢拿日本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相提并论。的确,大名之间的争夺历史在日本被称为战国时期(1467~1573年)。只可惜日本国土过于狭窄,每一个大名根本称不上一个小国家,无非是这个镇的镇长把那个村的村长给灭了。

再加上,日本的征兵制有严格限制。一般农民是不能当兵的,武士也都是世袭制,属于半贵族,所以能拿着武器打仗的人也不多。比如,那位赫赫有名的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是与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对决。今川义元率大军而来,人数是25000人;而织田信长的精兵则仅有5000人。

到1603年,德川家康在杀妻、杀儿以及和无数村长死斗之后,终于统一了日本,创建了德川幕府,史称江户时代。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很多能人志士也期待着维新救国,最后都无疾而终。实际上,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

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结构表面上和中国比较类似。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士为武士阶层,掌握着兵权;农就是农民;工指的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在商之下还有两个备受歧视的阶层,一个叫做秽多,也就是很脏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非人,干脆就不是人了。

在这里要特别描述一下日本农民的生活。日本农民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虽然从当时的法令来看,农民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土地,但史料上记载农民迁徙的案例并不少。一种迁徙是因为难以忍受苛捐杂税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还有一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奔赴水草丰美的地方。随着社会逐渐稳定,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好,他们会借着去神社里祭祀的名义游山玩水。而一个村落只要按时按量缴纳赋税,还是有一定自治权的。村里的村官通常负责征税,他们本身也是农民。当政府派遣检察官下来检查税收情况时,村官就邀请检察官大吃大喝,酒肉温泉洗浴一条龙之后,检察官流着泪向上级汇报说,这个地方太穷了,饭都吃不上,自然税收大减了。

后来政府为了稳定税收就实行了“定免法”,根据过去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收入来决定税收。

江户史学家田中圭一说,江户时代的农民是一群极不安分而且非常独立的群体,只要税收政策稍不合理就敢起义闹事和幕府对抗。如果四个农民凑在一起不堪税负就敢扯起大旗上书“Farmer Four”(F4)而与幕府血拼。

农民虽然气性大,动不动就起义,但跟中国农民比起来,他们绝不是大字不识的乌合之众。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成败。

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这也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就认为,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才之人,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而江户时代的日本,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并且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研究,平时还教民间小孩子们识字。

跟中国类似的是,当时的公立学校也是把儒家学说当做教育的核心任务,但有特色的是,日本的儒家教育家们把修正中国的古典思想体系当做最重要的功课来研究。

比如说,中国的儒家学说讲求三从四德,这个大家都知道,女子要忠贞不贰。像潘金莲,这个追求爱情和性解放的伟大女性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辱骂,可曾有人想过,哪个美女嫁给武大郎不是郁闷终生呢?而日本在这方面就开放很多,后人都说,日本人有“色”的传统。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中,男欢女爱的描写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在那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枕草子》中就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古旧的木屋、纸拉门,烛光闪烁,身穿和服的武士、发髻高簪,对着他的情人‘哼’了一声,那女人头颈低垂到完全看不到脸,迅速爬了过来,武士矜持地坐下,然后……”对比一下中国,虽然说咱们国家是泱泱大国,但毕竟自古含蓄,一部《金瓶梅》如今翻阅还随处可见此处删掉多少多少字。

让我们回到有关教育的话题。除了儒学之外,日本在与外国发生了关系之后,很多学问所也开始讲授荷兰语、西方技术等济世之学。

在日本地方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起初藩校是为了培养武士,让这些保安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具备文化素质,避免“业主”的挑剔。到了江户末期,很多藩校也开始增设了军事、外语等学科,正因为如此,武士阶层逐步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技术、有力量、有理想的“四有新人”,他们蓄势待发,等待着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

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与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重点教授外语和技术。学生也不仅仅限于武士们。到了江户末期,很多渴望报效祖国、改变国家境况的有志青年们纷纷加入到民间学塾来。像后来的倒幕英雄高杉晋作,日本最著名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著名改革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都毕业于民间学塾。所谓的寺子屋则是进行儿童教育的民间学校。因为日本农民的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所以很多老百姓都热心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城市到乡村,寺子屋随处可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商业已非常发达。因为各地的大名经常要到江户向领导汇报工作而不得不频繁往来于江户和领国之间,这给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个道理很简单,哪个领导到达一个地方不得吃吃喝喝,没准儿还要顺便游山玩水、买点儿土特产。后来,幕府更是开通了五大商路和几条海路,这些通道沿途的商人们就承接了给过往的官员及客人提供马匹、人手帮助的项目。

随着米市、手工业的发展,富商和高利贷者成为了令日本人艳羡的职业,就如同我们今天崇拜巴菲特一样。而日本传统的商业城市大阪也成为汇集商人、高利贷者的繁华城市,这个城市还形成了大米的期货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

几百年后,曾经被视为美国投资天堂的华尔街一夜之间变得冷清凄凉,而大阪这个有些古老的商业城市依然坚强地运转着,发端于这个城市的众多财团、企业依然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它们在未来会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来改变世界。

有谁会想到,其实,早在明治维新之前,这一切都已经注定。

农业、商业、教育、运输,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着,能人、志士、武士们也都蓄势待发。到了19世纪中叶,他们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发现了一个精神密码,打开之后,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激情的世界依次展开,而他们则用奋斗、阴谋和杀戮震惊了世界,这种震惊一直延续到现在。

接下来,我们就会解开这个密码,看一看这个世界。天皇,唯一的依靠

15岁的睦仁生活是很困苦的,他常常一顿饭只吃一个饭团子加一杯煎茶。他居住的京都宫殿里也非常冷清,加上睦仁从小性格懦弱,宫里人都把他当做一个少言寡语的少年。

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比他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在日本有两个“朝廷”:一个是居住在京都的孝明天皇;一个是掌握着国家真正权力的幕府将军。

也许你会认为,即使被软禁在京都,天皇的小日子应该也过得不错,不愁吃穿吧?那你就错了。天皇一直过着撑不死、饿不着的日子,粗茶淡饭而已。一方面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没什么好吃的东西,像中国皇帝(包括傀儡们)一顿饭好几百道菜、满汉全席,他们想都不敢想。况且,除了天皇的女人和几个老妈子以外,宫里能伺候他的人少之又少。

宦官?恐怕天皇都不知道宦官为何物!这是个有意思的插曲。在日本的宫殿里是没有宦官的。有的史学家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岛国,基本上没有畜牧业,所以没有掌握阉割的技术,故而没有宦官这个奇特的阶层。的确,阉割绝对是门技术活。在中国古代,从事帮助普通人成为太监的工作是一项很热门的职业——技术含量高、薪水高,而且永远不会失业。就算是金融危机了,皇上也要由半男不女的人来伺候不是?而好的阉割师傅必须下手快、迅速止血、保证不会感染等。据说当年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因为实在太贫困没钱请专业技师阉割,只好自助,结果血流不止,晕倒在大街上,幸亏一个老中医好心拯救其于血泊之中。不过因祸得福:魏忠贤因为手艺太潮没割干净,进宫之后反倒成为太监中的极品。

天皇没有太监照顾,而权倾天下的幕府将军更是不拿正眼看他。睦仁和他的父亲一样,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比冷宫还要寒冷的宫殿里。

可是最近,睦仁似乎感觉到某种力量正在涌动。他那年轻的心似乎也蠢蠢欲动。

不仅仅是睦仁,整个日本也在阴暗、恐惧、怀疑和明争暗斗中艰难前明治天皇睦仁(出自维基百科)行。

1853年,一群美国人来到日本,他们的要求是通商、开口岸。幕府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割地、赔款,也深深感到自身难保。这个几千年来一直是他们偶像的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块鲜嫩的红烧肉,群狼觊觎。这让幕府更加坚信,闭关锁国是抵挡外敌入侵的法宝。

然而,第二年2月,佩里(还记得吗?带着黑船打开日本门户的那个美国人)再次光顾日本,幕府在坚船利炮面前默默地屈服了。这种屈服也并非全无反抗,只是反抗的方式万分奇特。

据说佩里到达日本之后,幕府邀请他看了一场相扑比赛,希望能在洋毛子面前一展日本的暴力美学。而佩里看得一头雾水,他不明白两个肥硕的人扭来扭去有什么美感,在两个胖子的斗争中,他看不到暴力,更看不到美。

由此,佩里断定,这个国家的人想法奇特甚至变态,他更加相信,这个国家肯定像他的邻居中国一样好欺负。

佩里的想法很快获得了其他列强的首肯。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之后,与日本签署了条约,开放下田、箱馆两港。很快,英、荷、俄等国也纷纷踏上这个孤岛,摩拳擦掌地准备分得一杯羹。

日本的孤立、愤世嫉俗被彻底打碎了。很多大富豪需要在政治上博取权力支持,那些从前受人艳羡的武士也发现,自己效忠的领导——大名已经失去了力量,甚至沦为外国列强的傀儡。他们愤慨之下,离开了主人,去从事一个更高尚的职业——浪人!

浪人其实和土匪、地痞没什么区别。很多人误以为浪人就是中国的游侠,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金盆洗手之后再当个饭店跑堂的,最后娶了老板娘安度晚年。其实,真正的浪人生活极为困苦,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打砸抢。

生活没有来源还不恐怖,最可怕的是,武士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领袖。终于,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和一些明智的武士决定抛弃幕府的统治,把那些勾结海外的大名推翻。与此同时,他们把寻找精神领袖的目光投向了天皇。

孝明天皇也很争气,他痛恨幕府将军的不作为,甚至以退位来表达自己对幕府的不满。地方上的很多大名也纷纷表示无条件支持天皇的决定,准备着推翻幕府的统治。但孝明天皇认为,幕府的统治还是要的,如果推翻,日本可能大乱。

1867年冬天,倒幕的呼声越来越高,36岁的孝明年富力强,他周围汇集着守旧派,当然也有革新派。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天花找上了孝明,很快,孝明不治而亡。关于他的死因,史料上并没有特别的说明。只是说,在天花出现之后,孝明天皇经过治疗,病情趋于好转,痘疮已经不再流脓,而且开始进食。可是之后病情突然恶化,上吐下泻,最后天皇七窍流血而亡。看他死的形状,颇似吞食了砒霜一类的毒药。

有些史学家认为,毒死孝明的就是他的枢密顾问公卿(就是天皇的高级政策和法律顾问)之一的岩仓具视。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不仅仅因为他是个倒幕派,更重要的是他为明治维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孝明天皇在矛盾中蓦然死去。

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天皇只是个摆设,但还是必不可少的。

孝明死去之后,睦仁经历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终于成了日本天皇。他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天皇之一,史称明治天皇。恐怕睦仁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创造、改变了日本的历史,成为近代皇权回归的代表人物;他更没有想到,他的后代将会给亚洲其他国家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

在日本人眼里,天皇始终是神的化身。虽然这个神不怎么管理众生的事情。天皇就像玉皇大帝一样,每天跟王母娘娘吃着蟠桃、喝着美酒、看着嫦娥跳舞,遇到齐天大圣闹天庭,赶紧呼唤如来佛祖,让佛祖不远十万里地从西天赶来解救危机。

但神就是神,与人有着本质区别。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归宿和信仰。

危机到来了,幕府不争气,老百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了。

天皇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统治了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虽然刚刚上任的将军(实际的日本统治者)德川家茂是个软柿子,但他手下毕竟汇集了一群能文能武的臣子,他们各个心狠手辣,企图重新恢复幕府的集权统治。

而天皇的朋友也不少。一部分开明的藩主——大名希望天皇能带领他们抵抗列强的入侵。

那些沦为浪人的武士也把希望寄托在天皇身上。这些武士读过儒家经典、练习过剑术,却生不逢时,远离权力核心。在西方文化的侵略下,他们意识到革新的重要性。在乱世之时,他们总是找机会起义、闹事,跟农民兄弟打成了一片。他们也传播西方学说、思想。总之,这些人就是会武术的康有为、梁启超。有道是,文人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获取这股力量的支持是天皇收回王权的必胜法宝。

睦仁的父亲孝明天皇还算争气,当幕府要求天皇答应与美国通商时,孝明断然拒绝了。天皇的举动赢得了很多大名(藩的最高长官)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武士也对幕府非常不满,吵吵着要“大政奉还”。

力量在一步步向天皇靠拢,推翻幕府的斗争也一触即发。

终于,坐落在本州岛最南端的长州藩率先发起了倒幕运动。长州藩天高皇帝远,跟幕府一直关系冷淡,再加上幕府纵容美国等列强的军舰在长州家门口耀武扬威,使得长州对内憎恨幕府,对外厌恶列强。因为被压抑得太苦,长州藩的军队总是时不时炮击美国战船一下,搞得美国人非常头疼,天天要幕府给个说法,而幕府根本没力量对抗长州藩的叛逆行为。

最后,美国人忍无可忍了。1863年7月,美国派出军舰袭击长州炮台和军舰,长州守军猝不及防,三艘军舰被打沉。同时日本封锁了下关海峡,很多藩内平民跑到山里躲了起来。接着,法国人也来浑水摸鱼,袭击长州舰队。

长州的那些武士们抱着不成功则剖腹的决心与列强们对决,但毕竟打不过西式的坚船利炮,长州藩军很快败退。

就在长州岌岌可危之际,一个人横空出世,他以自己的旷世奇才挽救了长州,也挽救了日本。奇兵出击

他,就是高杉晋作。

这是个了不起的人,首先因为他有名字。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平民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儿子就叫太郎,二儿子就叫次郎,依此类推。只有那些有身份的贵族和武士才有取名的权力。他们不仅仅有取名的权力,而且还喜欢来回改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官位的变迁,贵族和武士们的名字也就变来变去。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德川家康,他原姓松平,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在得到天皇认可后,改姓德川。

可见,一个人官位越高越容易忘了自己姓什么。

高杉晋作出生于官宦之家,所以就有自己的名字,而且还有好几个。他又叫春风,字畅夫,号东行;还叫过西海一狂生、楠树和谷梅之助等名字。因为家境殷实,高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颖,很快成为一名优秀青年。后来,高杉晋作拜当时著名儒家学者吉田松阴为师,学习经世治国之道。因为吉田老师一直批评幕府的黑暗统治,最终被幕府处死。高杉晋作(出自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之后,高杉同学到全国各地游学,了解民生,学习西洋学说和技艺。

外国列强的所作所为让高杉晋作非常愤慨,他决定走出一条更宽阔的路——当杀手。

高杉晋作在神奈川跟几个小兄弟歃血为盟,决定一起暗杀外国人,并且真的干起了杀人放火的勾当——偷偷烧毁了正在建设中的英国大使馆。

成功纵火之后,高杉晋作决定沉寂一段时间,隐居乡下。直到长州与外国列强开战之时,他才又一次闪亮登场。

当藩军被美、法军队打得一路败退之时,高杉晋作挺身而出,大声说:“听我指挥吧!我们会胜利的!”

虽然年轻的高杉晋作一直做的是没本的买卖,但在他年轻的心里始终相信,当个杀人放火的土匪是没什么前途的,跟宋江一样归顺一个开明的朝廷才是王道。

引荐他进入朝廷的伯乐叫木户孝允(还记得这个人吧?我们在开头描述过的,和岩仓具视一起赴西洋学习的四志士之一)。木户孝允的人生轨迹和高杉颇为类似。不同的是,木户一直在努力向长州官府靠拢。他曾经希望通过参加剑术比赛而进入藩政府,后来被对手打败。于是一怒之下,木户像鲁迅先生一样,决定从思想上改变国人,他从老家长州奔赴江户学习西洋技术和思想。归来后,木户孝允的才能被长州藩所赏识,终于进入政府机构,成了一名地方公务员。

乱世当中,公务员的作用是很大的。当高杉晋作振臂一挥的时候,木户给了他扬名立万的机会。给高杉晋作机会不仅仅是因为赏识他,更重要的是,木户孝允也曾经拜吉田松阴为师,如此说来,木户和高杉就是师兄弟。打仗亲兄弟,这两个人在危急时刻绑在一起,互相取暖。

就在高杉晋作摩拳擦掌准备精忠报国的时候,一个问题突然涌上他的心头。他向木户提出了这个问题,木户也很客气地回答了他,两个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按时下流行的小品段子翻译整理过来,就是下边的意思:

高杉:长州有强大的正规军吗?

木户:恭喜你,没有!

高杉:长州的军队有西洋的武器装备吗?

木户:恭喜你,没多少!

高杉:有……有多少?

木户:不足以打人,只能打鸟!

高杉:那么,长州军队战胜洋人的决心,有……有吗?

木户(低声):有……还是没有?

高杉:你是当头儿的,有没有你还不知道,我这儿不差人!

木户:哦,那没有。

高杉(怒):这个可以有!

木户(沉吟):这个,真没有!

没有装备,没有决心,没有一支足够强大到能与外国列强抗衡的正规军队,怎么打仗?木户有些惭愧地沉默了,高杉晋作却笑了:“没有也没关系,我有,给我几天的时间就好。”

几天后,木户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高杉晋作招募了怎样一支军队啊?在这将近六百人的军队里下级武士占到了一半,各个如狼似虎好像时刻准备要吃人一样。剩下的大部分是农民、小商贩,还有几个愤世嫉俗的和尚。他们平时被外国人、幕府欺负,今天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木户看着这些眼中带着血丝,拿着战刀、锄头和禅杖的“军人”有些迟疑了,他们行吗?对手可是西式装备的军队啊!“我看行!”高杉晋作大声说。因为他深知,这支军队没有财富,只有仇恨;没有养尊处优的生活,只有报国的决心。他们不会瞻前顾后,只会奋勇前进。更何况,军队里的好多人都曾经跟着他打家劫舍,杀过洋毛子,烧过外国大使馆,算得上是战功赫赫,绝对可以委以重任。

但高杉晋作也深知,仅凭着这些人是不可能战胜外国军队的,于是,在木户的帮助下,他对这些人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首先,要包装一个能一炮打响的名字——“奇兵队”!然后由长州藩出钱,为奇兵队添置了西式的军装、武器,进行西式的操练。这支虎狼之师在高杉晋作的领导下迅速成长起来,居然成为了日本第一支有着西式装备的军队。

在德川幕府统治日本时期,农民是禁止参军的,幕府的黑暗统治加上外国列强的压榨,原本生活还算滋润的农民兄弟们越来越困苦,他们成为了坚定的无产者,他们要把自己的愤恨发泄出去。

高杉晋作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奇兵队虽然有着西式装备,但总有些恐怖分子的影子,除了正面与外国列强斗争外,还不遗余力地进行暗杀和骚扰活动。几个月下来,欧美军队被整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好暂时停止对长州的野心。

奇兵队的建立成了一个标杆。之后,长州藩内风起云涌般地成立了众多类似的军队,如“农民队”、“力士队”、“先锋队”、“八幡队”、“集义队”、“义勇队”、“荻野队”和“游击队”。这些军队一般都是由下级官僚和农民们组成,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与幕府周旋。后来,高杉晋作将这些军队收编进来,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正规军。

在后来的倒幕运动中,这支军队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生俯首王阳明

高杉晋作为长州藩创建了一支奇兵,以后他更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很多做法、思想来源于中国。早在高杉出生三百多年前,一个中国人就曾经用征集非正规军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后来,这个人的思想越过大海传到了日本。

这个人叫王阳明。

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实干家。当年他被贬官到了贵州农村当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他面临着土匪横行、正规军队消极怠工的险恶环境。王大师招募了一群如狼似虎的草寇与土匪斗争,最后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他两手空空凭借着超群的智慧又平定了宁王的反叛,成为大明朝不二功臣。

他也善于总结自己的思想,他的名言是“知行合一”。他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他也能将这些道理转化为实际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批评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想法,提出天理人欲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不可回避也无须回避的。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实干家,还是一位真正洞悉人性的哲学大师。

高杉晋作的所作所为和王阳明颇有几分相似,这不是偶然。

高杉晋作的老师吉田松阴深受日本另一位儒学大师的影响,此人叫大盐平八郎。大盐平八郎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坚信“知行合一”是一个人成功的终极力量。

概括说来,没有王阳明可能就没有高杉晋作,没有中国人对哲学的探索,也许就没有日本的今天!

话说回来,高杉晋作的奇兵队暂时控制了局势,但幕府已经不能忍受地方实力的膨胀,认为它们威胁了自己的生存。

长州藩一直跟幕府不对付,幕府还曾经派兵镇压过长州藩的反抗,到木户孝允等尊王派(要求将政权归还天皇的志士)掌握了长州政权之后,与幕府的关系更加紧张。

但是,长州藩孤掌难鸣,虽然有高杉晋作的奇兵队,但毕竟势单力薄,幕府根基深厚,掌握重兵,不可等闲视之。

就在长州藩为难之际,同样对幕府不满的萨摩藩伸出了橄榄枝。

拿着橄榄枝来的这个人叫坂本龙马(1835——1867,土佐藩人)。

这是日本倒幕时期的又一个传奇人物,从他一出生就很传奇。据说他妈在生他之前,梦见飞龙在天,由此而得名。

似曾相识吧?很多中国皇帝、能人志士出生之时都与众不同,不是紫气漫天就是天降祥瑞。可见,连封建迷信日坂本龙马(出自维基百科)本都学习中国。

不过,和中国那些英雄的童年不一样,坂本龙马的童年过得非常绝望。他从小就性格软弱,喜欢尿床。出去玩儿就被土佐藩村里的小孩欺负,常常乐着出门玩儿,然后大哭而回。

坂本家原来经商,开过当铺,卖过和服,后来花钱在乡里买了个乡士的身份。乡士是武士阶层里地位最低下的,简单说就是混迹在农村的武士,比农民强一点。到了幕府末期下级武士成为反抗当权者的主要力量,也是因为他们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

不过,坂本家因为是从商人转变为乡士的,所以家境还不错。可惜小坂本不争气,除了被小孩欺负,读书也很不顺利。先是在楠山塾学习汉文,因为成绩不好中途辍学(小学没毕业)。又因年纪太小,不能出去打工,坂本龙马只有在家里跟姐姐学习剑术、游泳,锻炼自己的体魄,后来村里的小孩就不敢欺负他了。

小坂本练习剑术还是很有一套的,很快就成为乡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乡里也没多少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剑术,坂本龙马在14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小栗流剑术,师从著名的剑客日根野弁治吉善(人名,也是名人),这在江户时期是非常著名的剑术流派,讲求“以剑术为表,以和术(柔道)为里”,同时融入拔刀术(看过漫画《浪客剑心》的都知道吧)枪术、骑射等,是土佐藩非常有人气的一门武术流派。这个流派把气和剑糅和到一起,避免出现华山派剑气之争的恶果,可见非常有创意。

坂本龙马励精图治地学习了五六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初级毕业证书。之后,坂本就跟高杉晋作一样,去江户继续学习剑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之后不久,坂本回到了故乡土佐。在他的家乡,坂本探访名师,学习舰船知识,甚至还学了荷兰语。他终于从一个厌恶学习文化知识的小孩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后来,坂本龙马一鼓作气,拿下了小栗流剑术高级学位证书,正式毕业成为一名高级剑客。之后龙马还担任过海军学校的校长(塾头),因为与藩内领导政见不合,屡次举行勤王活动未果,最后决定脱离老家的管辖,跑到了江户,也是在这里,坂本龙马的想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862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坂本龙马与幕府的一位低收入官员——军舰奉行胜海舟会面。俩人寒暄了一下,胜海舟把这个年轻人引到了内室。

沉默了几分钟,胜海舟突然微笑着说:“你是来刺杀我的吧?”

坂本龙马大惊,脸上立刻变色。

胜海舟接着说道:“你虽然把刀藏起来了,但我从你脸上的笑容里看到了杀机。”

龙马还是沉默。

胜海舟叹了口气:“年轻人,你为什么要杀我?”

龙马抬起头,坚定地说:“因为你和西方国家走得太近了!你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日本早晚成为列强的盘中餐。”

胜海舟哈哈大笑:“年轻人,你太稚嫩了!我问你,要抵抗洋人的进攻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军队!海军!”

胜海舟赞许地点头:“没错!但是,建设海军要有钱吧?如果我们不跟洋人贸易哪里来的钱?”

坂本龙马陷入了沉思:“莫非我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的确,龙马太不了解胜海舟了。时年48岁的胜海舟是幕府里的开明派,年轻的时候以抄字典的方式学习了荷兰语,后来又学习了西方的造船、炮击等技术,是既懂外语又能打仗的两栖人才。

胜海舟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出发,向坂本龙马详细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种种优势,畅谈日本将来的发展方向,听得坂本龙马那叫一个激动。

最后,龙马突然下跪:“小人愿意拜公为师。”胜海舟道:“我如今正在创办海军学校,你不如投到我的门下吧。多为国家做事情,没事别总是暗杀暗杀的!”

正是因为拜师胜海舟,才使得龙马的政治生涯到达了顶点。跟随胜海舟的日子让龙马学会了舰船知识,懂得了海上战术。

后来,萨摩藩看中坂本的才能,给他出钱成立了一个叫做龟山社的组织,从事一些贸易活动,可惜坂本龙马不安心做一个倒爷。当时,长州藩的倒幕运动如火如荼,萨摩希望能跟长州联合起来,却找不到合作的机会。这时候,坂本龙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这个主意叫做各取所需、投其所好。当时长州虽然有年轻英俊的高杉晋作对抗幕府,可缺乏武器装备;而萨摩藩武器充足,却苦于没有粮草。龙马发现了这个双赢的契机。他一方面和萨摩藩的领袖西乡隆盛(记住这个人,后边我们会详细介绍)沟通,一方面游说长州藩的木户孝允,经过漫长的斡旋,双方终于达成军事同盟,准备团结起来推翻幕府。让我们团结起来

长州藩和萨摩藩因为共同的伟大理想走到了一起,它们一个粮草充足,一个武器精良,各有特色,还能互补。

对幕府来说,萨长联盟就像广源的桔子和三鹿的牛奶合作推出了桔子味的牛奶一样,毒害颇深,力量难以抗衡,虽然幕府表面控制着日本政权,却对萨长联盟这类“有害的食品”束手无策。

幕府终于忍无可忍,不能任由这股剧毒的力量膨胀起来了。1866年4月,幕府纠集了还算听话的几个藩准备讨伐长州,要将这股新锐力量扼杀在摇篮里。

这几个听话的藩分别是松山藩、宇和岛藩、德岛藩和今治藩。这四个藩对幕府极其“效忠”,战争还没开始,就有三个藩宣布退出讨伐工作,宣称在精神上永远支持幕府的大政方针。唯一准备参战的松山藩也很不坚定,一方面,他们担心倒幕派力量强大后会把自己吞噬,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幕府,生怕哪天幕府振作起来了翻旧账。几经踌躇,最后还是决定把宝押在幕府身上,只可惜这一赌注压得太不靠谱。

5月29日,天气不错,松山藩翻看皇历,适宜出兵。于是,松山集结兵力准备与幕府军队一起讨伐长州。军队盘踞在藩内的兴居岛,其目标是长州的门户——大岛。

与此同时,长州藩已经意识到威胁的来临,但是当他们看到这只军队的时候,哭了——喜极而泣。

因为这是一群只能在古装剧里才能看到的军队: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士兵们都穿着古代日本的甲胄,各个神色仓皇、目光呆滞。率军的首领也是松山藩的家老(藩内的高官),他们头脑保守,完全不懂得近代战争的特点。

军队中唯一具备西式装备的一支大队有500人,占整个军队的1/3。于是我们看到,这只不足2000人的队伍里还有着深深的代沟。一方面是还活在战国时代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刚刚开化,会用火枪的兵卒。

而幕府的对手是高杉晋作率领的野蛮、善战、手下不留情的奇兵队。幕府也看到了对手的强大,给予了松山藩巨大的武力支援——一支1000人的火枪队。

两相对比,优劣非常明显了。

松山藩的军队硬着头皮往上冲!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大岛。

与此同时,长州藩军队摩拳擦掌,准备给松山藩的敌人迎头痛击。正在大家群情激奋、准备大战一场的时候,一个人站起身,微笑着说:“把大岛留给他们吧!”

说这话的是长州藩的军事总指挥——大村益次郎。大村的理由只有四个字“引蛇出洞”。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大村益次郎(出自百度百科)松山藩的军队,只有大村益次郎看到了幕府的险恶用心。

幕府表面上派遣了1000人的队伍支援松山藩,而与此同时还安排了另一支队伍在背后作为预备队,准备随时支援松山藩的进攻。如果松山藩胜利,这支幕府军队就乘胜追击;如果失利则审时度势,再决定是否出兵。

大部分长州的军事领袖们看到了松山藩的军队,而忽视了幕府在背后偷偷筹划的事实。所以,大村最后的军事安排是这样的:派奇兵队驻守在离大岛不远的熊毛郡,少量兵力放在大岛,松山藩的军队本来就不堪一击,即使攻占了大岛还可以再抢回来。而幕府的军队看到大岛被友军占领一定会迅速将预备队投入进攻,支援松山藩。所以待敌人的全部兵力暴露之后,奇兵队就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将幕府、松山藩的军队一举歼灭。

这是一个天才的构想!

好了,一切筹备都结束了,敌人,放马过来吧。

1866年6月7日,晴。

幕府军(包括松山藩)正式进攻大岛。起初是海军向岛上炮击,因为长州军队驻扎很少,所以并未遇到任何抵抗。幕府军由此判断,长州藩军队不堪一击,打不过我幕府正规军!于是,幕府军整装待发,准备第二天登陆大岛。

8日,松山藩的陆军加上幕府的富士山丸号、大江丸号一起向大岛发起了猛烈进攻。在炮击之后,步兵登陆作战。

大岛上很多住民在幕府军的炮击下送了命,松山藩军队登陆后更是放火烧岛,一时间哀鸿遍野。

之后,幕府军队和松山藩的舰队高歌猛进,持续炮击大岛上的村落。那些观察局势的幕府援军也按捺不住,生怕自己落后,纷纷赶来加入劫掠的队伍。

12日,幕府和松山藩的陆军继续深入大岛,更多岛上住民惨死在自己同胞的刀下。

与此同时,大村益次郎看到了机会——长州藩对幕府军队残杀大岛住民恨得牙根痒痒,怨恨已经到达顶点。

反击的时刻到了!

大村益次郎的计划非常顺利。一方面,长州藩看清了幕府军队和松山藩的真正实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幕府军深恶痛绝。天时地利人和都跑到了自己这边,再加上萨摩藩的物资支持,打败幕府指日可待。

12日,幕府和松山藩的军队占领了大岛,他们一步步走进了长州藩的圈套。

打响反击第一枪的是我们的老朋友——高杉晋作。高杉晋作率领的奇兵队早已等候多时,这支具有西式装备的虎狼之师跃跃欲试。

高杉晋作的助手林友幸沉不住气了,向晋作进言:“我们什么时候反击?敌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高杉晋作笑了:“是要反击,就在今天!”

林友幸大喜:“请您下指示!派多少军队出击?”

晋作接下来这句话,让林友幸大吃一惊:“我率领一艘军舰出击,你在后方待命!”

林友幸摸不透高杉晋作的想法,但他深知,自己的统帅是一个深谋远虑、智勇双全的武士,他的决定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12日夜,高杉晋作率领战舰丙寅丸号突然出击,袭击大岛海岸边幕府海军驻扎地——久贺冲地区。

当时,幕府和松山藩的海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喝酒、唱歌,不亦乐乎。停靠在岸边的四艘军舰也熄火、抛锚,仿佛进入了梦乡。

高杉晋作一声令下,丙寅丸号向敌军战舰开炮。幕府海军从快乐中惊醒,一片大乱。众军士们放下酒碗、筷子仓促应战。

高杉晋作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又发了几炮,便下令调转军舰,返航。

返航的过程中,高杉晋作下达了一个奇特的命令——他命海军们高声喊叫:“萨摩万岁!萨摩万岁!”

幕府军队听说萨摩藩也加入了战斗,更加胆战心惊、军心涣散。

高杉晋作的目的达到了——利用快速攻击让敌人陷入恐慌,同时虚张声势,对敌人宣称萨摩藩也加入了倒幕的队伍。

幕府军队就这样被一艘军舰彻底忽悠了。

高杉晋作因为快速袭击敌人,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同时虚张声势地增加了自己的力量(萨摩军队),而成为众军士追捧的英雄,大家送了他一个伟大的外号——“快男”。

6月14日黎明。长州陆军开始反击。他们迅速进入大岛,与幕府军队正面交锋。双方在大岛展开激战。奇兵队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耍诈的风格,将幕府军队打得晕头转向。

最后,双方决战在久贺冲。战斗之初,长州藩军队痛击敌人,敌人后退;长州藩以为幕府不敢再叫板,随即后撤,等待海军配合;哪知道敌军很快又卷土重来,占领了久贺冲的几个村落,烧杀奸淫又搞了一遍。这次更加激怒了长州藩军队,他们调转矛头,反击而来。

在陆军大举反攻的同时,高杉晋作率领的海军也抵达久贺冲,猛烈攻击幕府军舰,幕府军队腹背受敌,无心应战,全线溃败。

高杉晋作大获全胜,他亲自站立船头,大声指挥战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他镇定自若的英武形象成为所有日本人心中的偶像。

但是,也许是船上风太大了,高杉晋作在战斗结束之后就开始咳嗽呕吐,不久患上了肺结核。一年后英雄病逝在京都,年仅27岁。

我认为,高杉晋作是日本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为倒幕运动的胜利呕心沥血,他的去世,是倒幕派与萨长联盟的重大损失。在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晋作没有被火化,骨灰没有被撒向大海,他如今的墓地坐落在日本山口县下关市。

晋作还是个风雅之士,得了肺结核后,还有雅兴观赏艺妓表演。所谓死在花底下,做鬼也风流。

他的风流野史足可以再写一本书,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他去世之后,他宠爱的小妾小丝削发为尼,一直守在晋作的陵墓旁,四十多年青灯黄卷,直到死去。

第2章 开国创举

坂本龙马,阴魂不散

再说萨长联盟彻底击败了幕府之后,各藩也纷纷揭竿而起,宣布不再效忠幕府。而此时,将军德川家茂也很合时宜地病逝了。

倒幕派的胜利和将军的去世让日本人民欢欣鼓舞。据说在1867年,日本人民开始天天庆祝,虽然大家都不说庆祝什么,但庆祝从未停止。庆祝的方式除了喝酒吃饭以外,就是漫天地撒传单,大都是宣传“幕府将倒,天皇当立”什么的。日本文字史料里面记载,有一部分传单是人为抛撒,有一些却来自于自然界。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记录。

除了人,还有谁会撒呢?难道真的是天降祥瑞?

我想,这是因为记录历史的人也迫切地希望倒幕成功,他们也学会了中国那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伎俩,告诉大家,倒幕是上天的旨意,天意不可违。

幕府在征伐长州的战役中彻底失败,威风尽失。远在京都的睦仁天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情非常复杂。虽然很多日本人要求政权重归天皇,但他眼看着萨长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其他各藩也各自为政,整个日本如一盘散沙。

他该如何在这个乱世中立足?他该如何重新树立起天皇的大旗,让大和民族振兴起来呢?

日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以长州、萨摩为主导的倒幕派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握国家大权,实现日本的统一,对抗外国列强的蚕食,实现民族振兴。

这是日本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页,那些具备西式武器装备的地方领袖没有夺取统治权的欲望,他们希望国家能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抵抗外国的侵略;而被日本人寄予厚望的天皇也不是酒囊饭袋之辈,他刻苦研究西方体制与技术,深刻思考日本将来的走向。

这是难能可贵的。中国在遭遇外敌入侵的时候,天下大乱,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头颅酒热血。袁世凯、张勋到后来的北洋军阀没有一个人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自己的权力欲望。

有人说,日本人的这种品质来自于岛国基因——孤悬海外,更容易团结起来对抗外敌入侵。

让日本人团结起来的功臣是之前我们提过的坂本龙马。这个从小性格懦弱、干嘛嘛不行、吃嘛嘛香的哥们儿最后励精图治,学会了一流剑术,横扫日本,在萨摩和长州藩的联盟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树大招风,坂本龙马在成功斡旋促成萨长联盟之后遭遇了反对派的袭击,左手被砍伤。为了养伤,坂本龙马带着自己的老婆先是泡温泉,后来乘船从京都到萨摩,开始进行萨摩自助游,俩人游山玩水,寄情于山水之间。后来日本的史学家说,坂本龙马和他老婆的疗养之行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蜜月之旅。

这也算龙马的一个创举了。

休养生息之后,坂本龙马又开始了自己的征程。这时候的坂本龙马已经名声在外,很多单位争着抢着要挖他来上班,最后还是他老家土佐藩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胜出——任命龙马担任海援队队长,执掌该藩的海军建设。

1867年,是坂本龙马事业上的又一个高峰。在他的努力之下,日本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坂本龙马为日本做出的贡献。

那一天,坂本龙马和土佐藩参政(高级政治顾问)后藤象二郎一起乘船出差,在那艘小船里,坂本龙马向后藤阐述了自己宏伟的政治构想。

估计他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龙马模仿孔明的《隆中对》,自主研发出一套新的治国学说,叫“船中八策”。正是这八大政策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让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

八大政策都写得比较枯燥,让我们简单描述一下吧:

一、大政奉还。幕府将军立刻下岗,明治天皇成为政治领袖。

二、建立议会政治,还政于民。

三、建立内阁制度,保留有能力的贵族继续工作,不争气的统统回家卖红薯。

四、跟美英帝国主义建立良好关系,同时防范它们侵犯日本。

五、制定宪法。

六、扩充海军。

七、建立禁卫师团保卫首都的安全,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御林军。

八、收回关税自主权。

后藤象二郎看到这八条政策的反应跟当年的刘备一样,彻底地折服了。之后,后藤就像保险推销员一样,拿着这所谓的八大政策游走在各藩之间,希望大家能团结在这个政策之下,一起推翻幕府。长州和萨摩首先表示完全赞成这八大政策。土佐、萨长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缔结了合约,准备团结一致推翻幕府。

1867年11月15日,就在倒幕运动即将胜利之际,我们的坂本龙马却告别了他热爱的土地和战友。

那一天,龙马同志正住在京都的近江屋。黄昏,有人求见,说是当地的乡士。龙马召见!来的是七八个人,看起来憨厚、质朴。龙马坐下来,叫他们也坐。那些人谦虚地说:“在坂本君面前还是站立着合适。”龙马有些飘飘然,哈哈大笑。正在此时,几个人突然拔出刀向龙马奔去,刀光映照在龙马惊恐的脸上,他毫无防备,等想反抗的时候,刀刃已经刺破了胸膛。

这个举世闻名的剑客、政治家惨死在暗杀者的屠刀下,年仅32岁。

至于刺客是谁,史书上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幕府的刺客,也有人说是激进的浪人组织。

不管怎样,结果是,坂本龙马没能完成他的梦想就猝然离去。

但是龙马的身影没有从日本人的生命中退却。在他去世之后很多年,日本还流传着有关他的种种传说。据说在日俄战争期间,皇后非常担心日本会战败,整日坐卧不安,心神不宁。某夜,她在睡梦中遇到一个白衣武士,他跪在皇后面前说:“我是坂本龙马,您不用担心,有我的灵魂关照着,海军是不会战败的。”

后来,日本大获全胜,原来是因为坂本龙马阴魂不散。

好了,坂本龙马和那些有理想的志士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创造了日本的辉煌,也造就了日本的罪恶。1867年,新任将军德川庆喜荣登“大宝”,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萨长联盟的胜利让幕府陷入了危机,“船中八策”更得到了倒幕派的拥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也就成了众矢之的。说起来,德川庆喜不能算是一个昏庸的统治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可怜人。德川庆喜(出自维基百科)德川庆喜生于1838年,在他9岁的时候被父亲德川齐昭过继给德川家分家一桥家,所以在他接任将军之前,都称一桥庆喜。当上将军之后,面对日本日渐凋敝的现状,庆喜也曾经希望能力挽狂澜,富国强兵,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现代版的德川家康”,但因为幕府积弊太深,庆喜的理想难以实现。而与萨长联盟的战斗失败之后,他更是心灰意冷,不知何去何从。

或许是因为看破红尘,战败的庆喜最大的愿望居然也是“大政奉还”,他希望天皇能重新统治这个国家,而自己则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只可惜,他身边还有众多家臣要养活,所以一直没能成真。

直到1867年10月的一天。菊花旗引导人们前进

那一天,对长州、萨摩等倒幕各藩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那一天对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来说,也是成就他们辉煌的日子。

这些倒幕派领袖在高杉晋作、坂本龙马等传奇人物殉国之后再接再厉,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而这一天就是这个时代的开端。

事情发生在京都。

15岁的天皇睦仁看着跪在下边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脸色凝重。父亲的早逝、国家的动荡、人民的期望都压在他年轻稚嫩的肩膀上。

他把一张纸条递给大久保利通,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慢慢打开,凝神读道:“不讨此贼,何以上谢先帝之灵,下报万民之深仇!”

三个人兴奋了!他们在这个年轻领袖的脸上看到了希望和信心。

几天以后,三位精英召集倒幕志士在天皇面前宣誓,保证推翻幕府、向天皇归还政权。那天天气晴朗,众人意气风发、摩拳擦掌、义愤填膺地诅咒幕府不得好死。

诅咒完毕,众人开始商议倒幕大计。几个武士说:“有了天皇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失败。”

三位精英的心情却没有那么轻松。幕府势力仍然强大,将军庆喜也是个厉害人物,未必能一举成功。天皇虽然英勇果断,但毕竟太过年轻,胜利恐怕没那么容易。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地商量如何与幕府决一死战的时候,一匹快马跑进皇宫。马上的军士翻滚下地,把一封书信交给了天皇。

天皇慢慢打开信,读着读着脸色骤变,而且变化多端,时而高兴,时而担忧。

众人看着天皇脸色变化无穷,都深感疑惑。

过了良久,天皇仰天长叹:“我们不用打了!”

众人大哗:“陛下不能退缩啊!我们武士是不会失败的!”

天皇微笑着说:“将军投降了,他同意交回政权。”

众人再次大哗。

西乡等人不愧是老江湖,他们先稳定住众人情绪,然后秘密商议对策。

商议了半天之后的结论是:这是将军的缓兵之计!

没错,这的确是将军迷惑敌人的。

三位政治精英马上增派京都的军队保护天皇,同时在京都外围驻扎重兵,时刻防备幕府的进攻。

对峙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868年1月3日,这一天倒幕派簇拥着明治天皇,在经过了一番复杂的仪式之后郑重宣布“王政复古”,天皇重新成为日本的统治者。这时候,德川庆喜坐不住了,他希望垂死的幕府能回光返照一次。

庆喜在大阪集结了1.5万人的军队,杀气腾腾地奔向京都,其宣传口号是“解救天皇,清除奸臣”。应该说这个口号还是有说服力的,毕竟天皇年幼,那些倒幕武士个个如狼似虎,谁知道睦仁是不是被人要挟呢?

问题是,睦仁还真不是被要挟的,这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情愿地倒幕,亲自督战,站在大炮旁边指挥进攻。双方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两地展开决战。

说是决战,其实就是倒幕派屠杀幕府军队。前边我们说了,长州、萨摩虽然只有5000人的军队,但都是西式装备,完全可以以一当十,而幕府则还生活在古代。枪炮无眼,无数幕府军士成为炮灰。最后,幕府的军队被困在小巷中与萨长联盟的军队进行决战。幕府的统帅表现“英勇”,敌人还没进攻就先溜之大吉了,剩下一群军士誓死抵抗。双方在小巷里进行激战,这时候,萨长军队开始表现出弱势,因为他们的洋枪洋炮在小胡同里根本发挥不出来。对峙持续了五天之后,萨长军队拿出了传说中的王牌——御之锦旗,这是代表天皇的菊花旗,旗子的意义是,你要是打旗子,就等于打天皇;你要让我菊花残,我就叫你满地伤。幕府军队终于崩溃,乖乖地举手投降了。

所谓墙倒众人推,京都附近的商人、农民们早就恨幕府恨得牙根痒痒,一看幕府不行了,赶紧跑上去踩两脚,有的用铁锨拍,有的用菜刀砍,其景象甚为惨烈。

更重要的是,天皇还得到了当时的富商三井的大力支持,在资金上保证了供给。这也成就了三井财团在其后的日子里一直占据着日本商界最高峰的位置,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德川庆喜这次彻底消停了,他怒气冲冲地对着手下那些只会空想的家臣大喊:“你们看你们看,我说不打,你们非打!赶快投降才是正经的!”说着这位将军赶紧开着督战的开阳丸跑回老家江户,因为跑得太仓促了,连船长都没来得及上船。

将军在一片叫骂声中,终于投降了。

德川庆喜在被倒幕派击败之后,彻底绝望了。原本就对政治不怎么关心的他,更是决定远离权力的核心,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庆喜为了摆脱嫌疑,与从前的家臣彻底老死不相往来,每天就是打猎、听民谣,后来又爱上了摄影。但这位将军的摄影技术实在不敢恭维,据说他给几家媒体投稿都被无情地退回。

在这段日子里,庆喜并非安享晚年,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乱臣贼子(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自己愧对天下和天皇,所以一直不敢面对明治。直到1897年,庆喜才从自己居住的静冈县搬到了首都东京,并且拜见了明治天皇睦仁。

1902年,天皇封他为公爵。1913年,庆喜因为患上肺炎去世,死时75岁,也算是善终了。

庆喜的一生夹杂着荣耀、梦想、绝望和痛苦。他早年胸怀大志,希望能带领日本走向复兴,像他的祖先德川家康那样青史留名,可惜生不逢时。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他没有生出过度的权力欲,而是该放手时就放手,交出了政权。

晚年的庆喜远离权谋、战争,和自己的家人享受着生活本身的乐趣。据说他特别喜欢吃猪肉,所以有人称他“猪一样”(“豚一样”,这并非骂人,庆喜本名一桥庆喜,“样”在日语里表示尊敬,所以这个词的意思是,热爱猪肉的一桥大人)。庆喜后来还取得了驾驶执照,但开车技术也不怎么样,曾经因肇事和人争执不休。

总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理解和记忆的人物,如果不是他悬崖勒马停止与倒幕派的斗争,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死于刀枪之下呢。没有中国哲学,焉有日本胜利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很多英雄被拍死在沙滩上之后,日本迎来了新的时代。

率先登场的当然是在“大政奉还”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三位政治精英了。西乡隆盛和木户孝允不用多说了,他们的光荣事迹我们已经进行过介绍。大久保利通,这位政坛新人将闪亮登场,迎来他辉煌的改革生涯。

大久保利通生于1830年9月29日(吉利吧),家境殷实,他的父亲大久保利世是萨摩藩鹿儿岛著名的藩士,对王阳明的心学兴趣浓厚(又一个中国哲学的继承者),同时还研究历史、禅学、西洋学说等,是个不折不扣的改革派。

大久保小时候就是听着王阳明的故事、《三国演义》长大的。成人之后,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于是16岁的大久保利通步入政界——担任藩记录所的助理。在他端茶倒水几年之后,因为在萨摩藩藩主继承问题上,大久保利通站错了队伍,结果被革职。

失业的大久保利通并没有灰心,因为在他内心,一个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继续前进,这个信念就来自于王阳明的“心学”。

他坚信自己和王阳明一样,历经磨难才能成功,百折不回才能等来辉煌,知识与行动合二为一才能创造奇迹。

写到这里,有种骄傲和羞愧交织的感觉。众多日本优秀人士都是王阳明的信徒,而如今的中国,能讲出王氏学说的人少之又少。

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被异族无情地践踏,被我们自己亲手截断,却在另一个国度里生根发芽,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们。

是为惭愧。

对王阳明学说的信仰让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走到了一起。之前我们说过,西乡隆盛也是王阳明的信徒。这两个人认识之后,和几个哥们儿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精忠帮”,每天在一起喝酒聊天,讨论国家大事。

风水轮流转,很快,大久保利通官复原职,由于表现优异,被提升为藩记录所书记(相当于藩秘书处的一把手)。

在长州与幕府的战斗中,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一起在京都、萨摩、长州间奔波、斡旋,最后促成了萨长联盟,并且一举打败了幕府,完成了“大政奉还”的光荣使命。

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是“大政奉还”的功臣,后来也为明治维新呕心沥血,所以三个人被称为“明治三杰”。为了记忆方便,我们姑且称为“三明治”。大久保利通(出自维基百科)

大久保利通还自诩为“东洋俾斯麦”,他不仅仅在施政上模仿俾斯麦老人家,在外形上也刻意模仿他的穿着打扮(照片为证)。

幕府被推翻之后,天皇和明治三杰并没有特别轻松,很快,一场新的战争就将爆发;与此同时,改革日本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868年3月14日,踌躇满志的明治天皇睦仁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那一天,他率领百官、诸侯在京都宽敞明亮的紫宸殿上颁布了著名的《五条誓约》,这五条誓约也成为了明治维新的施政纲领。

我们还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吧:

一、建议会,把权力交给公众。

应该说这是倒幕运动一开始的理想,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貌似都没有真正实现。

二、所有人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主要是向欧美学习。

三、公卿、老百姓、武士都是日本人民,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这条的目的就是打破从前老百姓被人欺负的历史,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在内部解决。

四、打破幕府时代的陋习,遵从自然科学(立基于天地之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尊重皇权。

天皇受够了被将军鄙视的日子,终于要雄起一回了。应该说,这是十分强悍的五条理想,表现了日本人民破旧的强烈渴望、团结一致的期待以及向西方敌人学习的热忱。这五条誓约和《美国独立宣言》有一拼,经过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一批精英千锤百炼而成。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忘性大,据说后来木户孝允去美国访问的时候,被随从人员问起这五条内容的时候,居然忘得干干净净。

虽然领导忘了,但是日本大部分人都没有忘,而且记忆深刻;不仅记忆深刻,还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执行的结果就是,日本不仅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还给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难以忘记的悲惨经历。

1868年7月,天皇定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睦仁终于光彩地住进了皇居,其后历代天皇都住在此地。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如果你今天有幸光临皇居会发现,在喧闹的东京中心有一个安静的所在,这里草长莺飞、宁谧舒适,虽然没有紫禁城的宏大壮观,但精致细腻的设计绝对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有人说,古代中国贡献给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精致。而我不得不悲哀地说,日本人继承了这种精致,中国人自己早已抛诸脑后。

当然,这和日本单一民族、岛国文化有关。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经历了五胡乱华、蒙古铁骑、满清侵略、列强洗脑,加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原本灿烂精美的中国文化出现深深的断层,难以愈合。

看起来,天皇接下来就该踏踏实实地过小日子,搞改革了,其实不然。明治天皇虽然成为日本最高的统治者(理论上),但环顾国家,还有二百多个大名散落各地,公卿与武士之间也勾心斗角,各地农民不甘寂寞,常常搞点起义什么的。当然,还有,欧美亡日之心未死。列强觊觎、内患不断,就是天皇见到的景象。

在德川庆喜被击败之后,政府军队(主要是长州萨摩)又相继平定了几个藩的叛乱(其实也算不上叛乱)。最残酷的一场战役发生在会津藩(今福岛县西部)。

1868年8月,3000多人的政府军突然袭击一直不听话的会津藩若松城,双方相持了近一个月,最后,若松城没粮没水,只得打开城门欢迎政府军。这场胶着的战斗中,共死伤了3000多人,很多若松城守军因为没法忍受投降的耻辱剖腹自尽,也算得上是日本内战历史上自杀人员最多的战役了。但政府军还是不满意,他们虽然没有残忍到鞭尸的程度,但很长时间拒绝掩埋尸体,等到尸体发臭苍蝇横飞之后才下令清扫战场。

所以,到现在,会津的日本人见到长州萨摩的人还会满眼怒火呢。

不管怎样,到9月,日本国内基本上消除了反抗势力,实现了统一。

1868年9月8日,天皇睦仁终于定年号为“明治”,开始了漫长的改革之旅。伊藤博文,一烧天下晓

明治政府在跌跌撞撞中终于成立了,人们称这段历史为“大政奉还”,也就是将政权还给天皇的意思。其实,纵观日本历史,你会发现,天皇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少之又少,大部分时间是个不算帅的花瓶。

所以,天皇没有治国的经验,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倒幕派的精英们,而这些精英大部分是长州、萨摩和土佐藩的领袖。

这个国家到底该如何治理呢?明治天皇睦仁也没有清晰的想法,他只知道,自己的帝国现在一穷二白、内外交困。

首先,朝廷没有兵将,平定天下的士兵都是萨长联盟的军队;其次,国家没钱,每天靠着从富商那里借来的钱度日,拿人家的手短,老借钱花也不是个过日子的样;最后,明治政府没有实权。下边的藩都各自为政,自己征税自己花,从不上交国库。至于西方侵略者,国家一没钱二没兵,更谈不上对抗了。

这就是明治政府面临的问题。天皇每天为了这些事情焦头烂额,他甚至一天召见木户孝允几次来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木户孝允也是一筹莫展。一方面,他希望天皇能雄起一回,率领日本发愤图强;而另一方面,各个藩都认为长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包藏祸心,木户是长州的领袖,自然希望能用实际行动来摆脱骂名。木户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焦虑万分。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神户的信,看着寄信人的名字,木户高兴地伊藤博文(出自百度百科)大叫:“怎么把他忘了!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啊!”

写信的人,叫伊藤博文。

这个人一直在幕后摩拳擦掌。之所以我一直没让他出场,是因为在倒幕的过程中,英雄、剑客、政治家悉数登场,个个强悍勇猛,伊藤还显得渺小。如今,天下大定,改革急迫,很多英雄又英年早逝,终于轮到伊藤博文闪亮登场了!

他的确是个该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他是日本最著名的总理大臣(注意,没有之一),他热爱战争和女人,他有铁血、冷酷的一面,也有柔情似水、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时刻。他始终把国家的扩张、富强放在第一位,却一不小心成为东亚各国深恶痛绝的战争贩子。

天保十二年九月二日博文生于日本周防国熊毛郡束荷村(现日本山口县南部),父亲名叫林十藏,后改为重藏;所以,伊藤博文原名为林博文。母亲有个很酷的名字——琴子。博文是家里的独生子,虽然家境贫寒,倒也过得快乐健康。

在他名满天下之后,人们觉得他的出身过于平凡,就编造了各种有关他的传说。有人说伊藤博文是林十藏从井里捡回来的野孩子,有人说他是庙里和尚跟寡妇私通的产物,总之,名人就该有个不平常的出身才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

其实,如果你对比林十藏和伊藤博文的照片就会发现,这父子俩长得如出一辙,说是同胞兄弟都有人相信。

林氏家族的祖上曾经是源赖朝的高官。而源赖朝是镰仓幕府的创立者,也是他开创了幕府当国的时代。后来林氏家族犯了事,为了躲避幕府的追究跑到了束荷村隐居。

博文快乐的童年到7岁就戛然而止。本来,父亲林十藏在村长(村正)家里有个稳定工作,但林先生实在太过粗犷,花钱大手大脚,几年下来债台高筑。铁饭碗虽然稳定,但是收入不高。林十藏为了还债,把媳妇和儿子寄养到了岳父家,自己则远行打工。

这样,琴子女士和博文就成了留守寡妇和留守儿童。

做了留守儿童的小博文身体虚弱,脸色时常铁青,所以常常被村里的孩子们欺负。小孩子们一边追打他一边骂:“你是个青色的葫芦娃!”

葫芦娃伊藤虽然性格软弱,但脑子灵活,还很会搞关系,在外公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居然跟欺负他的那些小孩子成了兄弟,常常一起嬉戏游玩。但这孩子脑子太灵活了,常常让小兄弟们受伤挂彩,有的还差点送命。

有一次,几个孩子玩打仗的游戏,博文率领的队伍潜伏在芦苇深处,看到“敌军”过来了,博文下令几个人正面出击和敌人打斗,另外几个人跟着他迂回到敌人背后。

几个孩子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这位“将军”一向用兵如神,不好多问,就随着他在芦苇里匍匐前进。等他们绕到敌人背后之时,博文同学竟然从口袋里拿出了打火石,将芦苇点燃。估计他也学会了借东风的把戏,火借风势,冲着“敌军”就烧过去了。“敌军”和正面的小孩子们打得正欢,忽然觉得后边炽热,连忙回头,才看到火苗汹涌而来。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几个孩子被烧伤破相,伊藤的外公无奈地为战争支付了大量赔款。

俗语说“七岁看小,八岁看老”。小小年纪的伊藤博文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难怪能成为一代枭雄。

后来,林十藏在外打工居然打出了成绩,有个姓伊藤的人非常喜欢林十藏,居然收他为养子,还把琴子、博文都接到了荻城(今天的山口县市)。从那之后,博文就正式改姓伊藤。

到了伊藤家之后,9岁的小博文有了新工作——去村里有钱人家当侍童,也就是小仆人。但这小孩非常有志气,主人有时候欺负他,给他冷饭吃,他坚决不吃。也是在这时候,小家伙开始学习读书写字,虽然伺候人的工作繁重,但伊藤博文还是抽空练习汉字和书法,据说他跟当年的岳飞一样,常常在沙子上默写新学会的汉字。

虽然伊藤博文的生活条件不怎么样,但他非常有志气——从来不在别人家大便。

有人问他,为什么快憋死了还要跑回家去?他笑着说:“不知道啊,大便不听话!”

时势造英雄,如果伊藤早生或者晚生十年,他也就不过是个奇特诡异的小孩而已,偏偏是生于这个年代,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缘。

在伊藤博文十四五岁的时候,日本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黑船舰队不请自来,让这个沉寂的岛国掀起巨浪。外国列强侵略的威胁给日本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按理说,这些事情和伊藤博文都扯不上半点关系,那时他还只是个下了班就奔往自家厕所的小毛孩而已。

可偏偏造物弄人,人要是该大红大紫,谁也拦不住。

很快,伊藤博文的怪癖必须要改改了,因为很快他就要离家远行,不能只在自己家厕所里方便了。

实际上,他要和一群人共用一个厕所,因为他要去当兵了。

黑船敲开了日本的大门,沉寂的岛国掀起了惊涛骇浪,长州藩率先打破了已有的征兵制,开始向社会征集年轻人当兵来报效国家。

我们之前说过,日本的军队人数很少,前面提到今川义元率领25000人攻击对手,就算是大军压境了。兵少的原因并非日本人少,而在于日本的征兵制有很大的限制,武士基本上都是世袭,农民想当民工可以,想当兵吃皇粮基本上就是做梦。

但到了幕府末期,像长州这样比较开明的藩逐渐打破了武士世袭的惯例,开始向社会征兵,很多农民应征入伍,伊藤博文就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初秋,天气清爽,满眼金黄。16岁的伊藤博文告别了家人、小时候的玩伴,踏上了一条崭新的路程。博文的目的地是一个叫相州藩的地方,当时长州的军队奉命管理相州的警备。在这里有三四十人的军队驻扎,管理这支军队的大队长叫来原良藏。来原这人也算得上长州藩的一号人物,他一直倡导打开国门,以夷制夷。后来,伊藤博文说:“要不是来原良藏老师想不开自杀,功绩必不在木户孝允之下。”

来原和伊藤博文可谓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俩人在酒桌上认识之后开始畅谈人生、理想、治国安邦之道,加上博文这孩子看过不少书,又会混人际关系,小嘴比蜜还甜,把来原良藏哄得眉开眼笑。来原良藏红着一张大脸,拍着胸口说:“你放心,有我在,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士!”

当天晚上,俩人酒后抵足而眠。

来原良藏不是一个酒后不负责任的人,第二天一早醒来,他就开始履行自己的誓言。对博文来说,他也开始一段炼狱般的训练。

来原对博文的训练可以用“灭绝人性”来形容。每天早上,鸡还没起床,来原就跑到博文的大营里把他叫醒,激动地说:“跟我学兵法去!”俩人就开始研读《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午时分,伊藤博文要在来原老师面前背诵四书五经;下午就要锻炼身体和剑术。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不辍。

冬雪飘荡的时候,来原良藏偷偷把博文的草鞋藏起来,博文四处找不到,来原平静地说:“在战场上经常会赤脚与敌人交战!”

好吧,伊藤博文认了!他光着脚在雪地里奔跑、舞剑。

就这样,伊藤博文苦苦锻炼了一年。一年之后,这支军队宣布解散,博文启程返回长州藩。

就在伊藤博文临行前,来原交给他一封信,告诉他,去找这个人,只要这个人肯收你为学生,你必成大器。

这个人叫吉田松阴。吉田松阴是日本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还有个更伟大的老师,这个老师叫王阳明。吉田松阴是中国王阳明“心学”的坚定信徒。他培养的学生也始终如一地信仰着阳明先生的学说。

伊藤博文顺利地进入了吉田松阴创办的学校松下村塾。在这里,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他发现,这里的师弟师兄们每天不仅仅学外语、背唐诗宋词,他们还秘密地从事着一项高风险、低收益的工作——暗杀。

吉田松阴领导的松下村塾是不折不扣的“开明派”,对幕府的统治非常不满,他们除了宣传学习西方技艺以外,也会偶尔对幕府人员下黑手。

暗杀也是日本幕府末期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

为了暗杀,伊藤博文和他的兄弟常常要奔波在各个城市间,所以,他也顺便了解了日本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幕府黑暗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更加坚定了要推翻幕府的决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伊藤博文尽心尽力于杀人游戏的时候,他的授业恩师吉田松阴被政府杀害,这使得伊藤博文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远在长州的来原良藏怕伊藤失业之后更加消沉,决定再次帮助他实现再就业。于是,来原又给木户孝允写了封信,推荐博文做随从。原来来原良藏是木户孝允的妹夫,木户自然不好推脱,再加上博文的确风度翩翩、言谈得体,而且有着丰富的暗杀经验,很快成为木户孝允的左膀右臂。

这时候,木户还只是长州一支军队的队长,这位兄台也不是省油的灯,经常和长州的流氓地痞混迹在一起,偶尔干干杀人放火的勾当。

长时间和流氓一起混,也让伊藤博文的交友圈子越来越大,在这些江湖朋友里有一个人成为他一生的挚友,这个人叫高杉晋作。

我们说过,高杉晋作和伊藤博文是生死之交,在高杉晋作弥留之际,迫切地要看艺妓表演的时候,是伊藤博文为他挑选了几个美女,所以二人可以算得上同生共死的交情。

两个人最初的友谊建立在一次暗杀事件上。

高杉晋作约了十几个兄弟(包含伊藤博文)去火烧英国使馆。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阴云密布的夜晚,这十几个人歃血为盟,带上火种奔向品川(今东京南部)的英国使馆,一声暗号,火种被点燃、抛出,火势迅速蔓延。使馆猝不及防,加上英国人也不了解日本人打黑枪的手法,急忙从使馆中跑出。几个人等大火将建筑彻底烧毁之后冲进去抢劫(有创意!)。

战利品如下:

枪一支、木屐一支、写给妓女的情书一摞。

伊藤博文在实际战斗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智慧和胆识。之后,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要他完成。版籍奉还与废藩置县

作为日本“40后”(1840年后)的代表人物,伊藤博文非常自负,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偶像加实力派。直到他认识了高杉晋作之后才发现,这个人比他帅、比他有风度、比他有智慧。而且俩人还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高杉晋作小时候也非常软弱,总被欺负;而伊藤博文更是被人侮辱为葫芦娃。俩人想起悲惨的童年,手拉着手,泪如雨下,深感相见恨晚。

在这些年轻人一起火烧英国使馆之后,高杉和伊藤的感情更是如火如荼,成为至交好友,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还有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看艺妓表演,这个已经说了很多了,不再赘述。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理想还是爱情,他们都一同分享;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们都携手相伴,直到高杉晋作英年早逝。

伊藤博文一烧成名,长州藩的领导看中了他的思想和能力(暗杀),决定给他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出国留学,此时,伊藤博文年仅23岁。

这次出国留学共有五个年轻人(高杉晋作为了组织奇兵队没能出国),这五个孩子坐了半个多月的船远行到英国伦敦。当然,在旅途中,伊藤博文没有碰上丰满性感的贵族小姐,等待他的是晕船、呕吐、狂风暴雨等难以想象的困难。

历经苦难,伊藤等人终于抵达伦敦。在这个英伦城市里,他们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工业化、火车、金融、财富、议会民主每一天都震荡着这几个年轻人的大脑(差一点就脑震荡了)。他们利用每一分钟学习造船技艺、语言能力,了解英国议会政治、民主精神。仅仅半年之后,伊藤博文的英语就能够自由交流了。

也正是在半年之后的1864年,伊藤博文从报纸上得知,自己的故乡长州正在遭受外国列强的蹂躏,他决定返回祖国,誓死抗敌。

日本很多史书中都详细记录了伊藤博文留学的经历,更有史学家评论说,正是伊藤博文半年的留学经历改变了日本,如果没有伊藤博文就不会有日本的今天。

回到祖国之后,伊藤博文就陪伴着高杉晋作一起抵御外敌、与幕府斗争。

幕府被推翻之后,因为伊藤博文外语能力强(绝对达到专业八级),所以先被任命为参赞,掌管外交事务,主要是担任翻译工作。后来出任日本兵库县(神户地区)知事(省长),此时伊藤博文才28岁。

木户孝允这时候正在为建立新日本日夜操劳,就在他倍感艰辛的时候,收到了伊藤博文的来信,邀请他到神户一叙。木户看到这封信,欣喜若狂,禁不住高声道:“我怎么把他忘了!”第二天一早,木户孝允收拾行李,单人独骑奔往神户,他希望自己一顾茅庐就能请伊藤知事出山。

木户孝允是明治政府的中流砥柱,他与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合称“明治三杰”(简称“三明治”)。明治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出自百度百科)

木户孝允绝对是三明治里的夹心,有营养、值钱又美味。他能力非凡、有魄力,更有一双发现光明的黑眼睛,他用这双黑眼睛寻找到了伊藤博文。

到了神户之后,木户孝允急急忙忙找到伊藤博文:“如今政府工作不好办啊,各藩的人心都散了,队伍不是不好带,是根本不听天皇号令(朝廷今日力弱)。你的意见呢?”

伊藤博文笑着拿出一张纸,写下了四个字——废藩置县。

木户孝允仰天长叹,曰:“难啊!”

伊藤博文不屑一顾地说:“你想想啊,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不就是要大政奉还吗?就是要一切权力归天皇。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得废藩置县,否则国将不国。”

木户孝允着急:“你说的是,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万一整不好,各地藩主叛乱那才是国将不国呢!”

伊藤博文冷笑着不说话。

客观地说,木户孝允的担忧是靠谱的,伊藤博文的态度是不靠谱的。

当时,各个藩的藩主和家臣都是世袭的,一旦裁撤,家臣们就会失业,失业人员必然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样得来不易的稳定局面就会瞬间崩溃。

两个人最终因为想法不合,结束了这场谈话。但木户孝允心知,废藩置县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是不像伊藤博文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到东京,木户孝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思冥想,废藩置县到底该如何操作才不会天下动荡呢?苦苦想了一个星期,木户孝允在一个微凉的早上打开房门,冲着仆人高喊:“我想到了!笔墨伺候!”

他摊开白纸,奋笔疾书,写就了一篇千古流传的废藩置县理论,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现在各个藩的领地都是以前幕府将军按照藩主的功劳分配给你们的,现在将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你们也就别混了,乖乖把土地交出来吧!

读者肯定发怒了,木户想了一个星期就写出了这么一篇废话?别着急,待我慢慢分析。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篇片儿汤文章;而从本质上看,这也是一篇片儿汤文章。

但是,别忘了,所谓的政治高手就是会把一切问题都“片儿汤”化的人。

这篇文章的智慧在于,没有明确提出确立郡县制,给藩主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另一层意思是,弄不好土地给了天皇之后,还会还给你们。

木户孝允写完了之后,将自己的理论总结为“版籍奉还”,然后,就洋洋自得地笑了。写爽了之后,木户孝允把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人召集到自己家,神秘地拿出自己的作品,给他们传阅。这“三明治”里面的“两块面包”看了之后,半天不说话,良久,大久保利通沉吟:“这样……能行吗?”

木户怒道:“不行也得行,这是最好的方式了!要想国家强盛,必须要废藩置县!版籍奉还已经是最妥协的办法了!”西乡隆盛点点头:“我同意你的说法,这样吧,我们应该先说服自己的藩主交还土地,这样,一方面表现出长州藩、萨摩倒幕不是为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给其他藩做表率。”“算你狠!”木户心想,“这不是让我背黑锅吗?”他思忖了一下,点点头说:“好,我来办,你和西乡君要配合我!”

表面上木户让“两块面包”配合,实际上,他知道还有一个人会帮助他——伊藤博文。

当夜,木户孝允给伊藤博文写了封信,请他帮忙实现废藩置县的理想。远在神户的伊藤博文收到信之后就开始积极奔走。首先,他到了东京,跟木户孝允一起向朝廷里的公卿们讲述废藩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些公卿中,除了岩仓具视表示支持外,其他人都持观望态度,他们等伊藤演讲完毕就不置可否地退出了大厅。伊藤博文这孩子想得开,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众人吃剩下的饭菜席卷干净,然后倒头就睡,他相信,明天会更好!

木户孝允将废藩置县称为版籍奉还,版的意思是土地,籍就是户籍了,也就是让土地和人口重新归政府统一管理。

版籍奉还肯定是一次艰辛的旅程,涉及这个国家各个层面的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从倒幕的过程来看,日本人有时候会空前地团结一致,作为岛国的国民,他们更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有时候会战胜自己的利益。

废藩的突破口出现在姬路藩(今兵库县内)。姬路藩的藩主是酒井家族,这家人本来是反对倒幕的,当初鸟羽伏见之战(参见前文)的时候还跟倒幕派交过手,被打败之后,充分发扬了墙头草、随风倒的“优良品质”,开始听从明治政府的调遣,尽心竭力地支持天皇陛下。姬路藩的家老们甚至在战败之后,劝说前任藩主酒井忠绩进京向天皇表达藩内人民的一颗红心。要说忠绩这哥们儿也是背,原本他已经宣布退出政坛,隐居起来准备安享晚年,但家老们都觉得他能力强、有名望,再加上战败之后,明治政府敦促姬路藩进京“谢罪”,环顾藩内,只有忠绩同志能担当这个重任。

但酒井忠绩非常高兴地拒绝了!

他的理由很简单。其一,我已经年岁大了(其实才42岁);其二,现在的藩主是酒井忠淳(他弟弟),藩内的事情我不想过问,也别来烦我。

这下家臣们傻眼了,忠淳是藩主,不可能轻易离开自己的领地去当人质,但如果违背明治政府的意思,拒不谢罪肯定还是要被狠抽一顿。

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15岁的少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叫酒井忠邦。酒井忠邦是当时藩主酒井忠淳的养子,既然不是亲生的,那就不用客气,有荣耀我来,受死你就去吧。

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最后决定以酒井忠邦代替德高望重的酒井忠绩去东京向天皇谢罪。

纷乱的时代,一个15岁的少年成了人们的期望。

1868年3月3日,宜出行。酒井忠邦开始向东京进发。刚走了四天,就接到了一个晴天霹雳。原来,明治政府嫌他们太磨叽,迟迟不肯上京谢罪,最后发了一道诏书,以天皇的名义剥夺忠淳藩主的官位,还拒绝忠邦进京谢罪。

酒井忠邦欲哭无泪,就连谢罪表忠心人家都不给机会。

无奈之下,酒井忠邦一行人只得暂时回到了姬路藩等待时机。

明治政府的态度激怒了姬路藩内的一些家臣。藩内的公务员们分成了两拨,一拨支持听从天皇命令,向天皇谢罪;而另一拨则主张跟天皇理论、对抗。

天皇成了渔翁,看着这两拨人互相斗争,最后藩内还发生了一系列暗杀事件,几个反对勤王的藩士被人杀死。

藩主忠淳被这些人折腾得不行,又担心亲政府的长州、萨摩会派兵干预,急切地希望能得到天皇的原谅。之后,藩主又几次给天皇写信,表达自己忏悔之心,希望能得到原谅,死也瞑目了。

这是日本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幕。姬路藩虽然内部争斗不休,但藩主屡次向天皇表决心,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如果所有的藩都像自己一样迷恋权力,日本没有团结起来的那一天,国家就不可能强大。

但明治政府显然不买账,还指责忠淳纵容下属反对大政奉还。

姬路藩矢志不渝,几次表示愿意出兵帮助天皇讨伐不听话的藩,但都遭到了拒绝,后来,姬路藩更是开始大把使钱,向明治政府献金37.5万两,有钱能使磨推鬼,天皇终于接受了姬路藩的诚意,同意原谅他们在鸟羽伏见战斗中不听话的罪过。姬路藩大喜过望,藩主忠淳再接再厉,交出了手中的大权,也让版籍奉还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日本第一条铁路

姬路藩给了明治政府很大的信心,看来各藩对版籍奉还的看法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木户孝允的想法非常正确,他知道,姬路藩是一个被政府修理过的地方,他们完全是靠武力打击才交出政权的,要让所有藩都乖乖地交出土地和人民,只能让长州、萨摩等藩率先交权,然后利用它们的军队去打击那些不听话的藩主们。

思路非常正确,接下来就是努力奋斗了。木户、大久保利通加上西乡隆盛开始向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几个比较开明的藩主游说,劝他们交出政权。我们前边说过,木户的政策是很温柔的,他不提废藩,还向藩主保证,只要交了权还有高官厚禄、良田千顷,以前你是一个藩的领导,以后你要是表现得好还能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长州的藩主毛利庆亲终于被木户说动,同意奉还政权。接下来萨摩、肥前和土佐纷纷上书同意政府的安排。这其实很好理解,一来,明治政府基本上就是这四个藩的武士一手炮制出来的,他们都跟藩主互相信任;二来,交出政权也是表个姿态,我们支持新政府绝不是出于私心,我们是为了国家大计着想,你看,国家要我们交权我们就交。

1869年3月,这四个藩正式移交政权,为了兑现承诺,明治政府还让藩主担任自己藩的藩知事,不仅仅仍然享有主权,还能额外拿到政府发的工资。四个藩的藩主美坏了,不仅端上了公务员的铁饭碗,还能照旧说了算,哪有这样的好事?之后,其他的藩也都哭着喊着要拿工资,当国家的公务员。当然,这个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总有那么几个藩持观望态度。木户孝允等人给那些不听话的藩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交权就刀枪说话,姬路藩就是你们的榜样。

明治政府现在有实力说这样的话,萨长的力量不可小觑,它们武器先进、兵士不要命,美英的战舰都不放在眼里,还怕你们这些土财主?

在软硬兼施的策略下,到了1870年初,日本的各个大名都在形式上交出了政权,藩主这个名称从历史上彻底消失。

政治有时候就是下黑手,过河拆桥、鸟尽弓藏是各个国家政客们奉行的经典。版籍奉还之后,在萨长的支持下,明治政府立刻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皇家亲兵,这支队伍有炮兵、骑兵、步兵,论实力,各个藩的军队都比不上。天皇又搞了几次军事演习,让其他藩看得不寒而栗。

军队有了,天皇的权威也树立起来了,各个藩主们,你们也该下课了!

1871年,天皇正式下令——废藩置县。所有的原藩主(知事)都搬家到东京来,以前他们在地方居住的城堡被夷为平地,日本的城堡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接着,政府把原来的280个藩精简为72个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级区划),从中央派人到县担任知事。要说日本人的工作效率那是相当的高,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作。

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老朋友伊藤博文却没有出现。因为,就在木户他们为了废藩置县四处奔走的时候,伊藤博文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1869年8月,伊藤博文在东京工作的时候,他的家乡传来了一个噩耗——博文的长女萨陀子因病去世。博文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几近绝望。

博文所有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小孩的人,女儿的去世无异于晴天霹雳。可是谁想到,这样一个喜欢小孩的人,竟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无数无辜的儿童死于刀枪之下。

痛失爱女让博文陷入了死亡与孤寂的阴影当中。夜深人静的时候,博文常常孤枕难眠,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幻灭成为他那段时期里的思考主题。

他有时候也想到了自己的国民,身处这个孤岛,没有依靠,外来的入侵敲碎了宁静,改变了这个岛国自给自足的生活,它被推向了变革的边缘。但这个国家该如何改变自己呢?隔壁那个地大物博的中国已经内外交困,它所有的努力都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日本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呢?

伊藤博文的焦虑是非常有道理的,改革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每一步前进都必然充斥着斗争、利益、血泪,日本也不例外。有人说,废藩置县绝不可能是那么轻易就完成的。的确,从木户孝允发布版籍奉还到明治天皇正式下令废藩历时三年,其后又发生了几次激烈的斗争,现在,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留文后续。

其实环顾当时的明治阵营,伊藤博文同学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革新派。自打木户孝允决定用和稀泥的方式来收回藩政的时候,博文这个小愤青就极端不满,他几次跟木户争执,要求政府一步到位,把那些藩主寄生虫扼杀在摇篮里永世不让他们翻身。但明治政府最后还是没采纳他的意见,博文也就变得更加愤怒。

愤怒源于博文对理想的坚持,他永远记得自己站在英国伦敦的街上看着车水马龙时艳羡的心情,自己的国家几时才能这样富庶、强大呢?

新政府已经建立起来,博文决定对自己重新定位,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他真心地希望日本能除旧布新,自强自立,吸纳西方先进的文明,彻底摆脱封建樊篱。为了这个理想,他决定以“文明开拓者”自居,带领日本实现革新。

这时候,在老乡木户孝允的推荐下,伊藤博文成为了日本大藏省少辅,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开始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伊藤博文洗把脸、振作精神,暂时把失去爱女的痛苦抛诸脑后,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来。他相信,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当了副部长的伊藤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修铁路。早在英国混迹的时候,博文就常常对大英帝国四通八达的铁路流口水,赞叹不已。1869年9月,英国公使找到了伊藤博文,表示愿意给明治政府提供贷款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伊藤博文副部长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连忙找到自己的领导大藏大辅大隈重信商量。大隈这哥们儿也是个进步主义者,他深知,横滨是一个港口城市,东京是政治中心,修建这条铁路无疑会促进日本贸易的发展。

俩人密谋了一夜,兴奋了一夜,第二天就向朝廷上书修建铁路。然后,两位同志回家睡觉等着朝野和人民的表扬。

可惜,朝野没有表扬,人民也很愤怒。正副部长的上书引起了朝廷内外的愤恨,就连老乡木户孝允都很诧异,他拉着伊藤博文的手,深情款款地说:“别闹!你看,我们国家刚刚统一,财力还不够怎么修铁路呢?铁路是个啥玩意儿?再说,跟外国人借钱这事也很不靠谱(从国家利益来说很难被接受),还是算了吧!”伊藤博文怒道:“开通铁路可以让交通方便,横滨贸易也能更迅速发展。跟国外借钱我们可以发行国债来偿还啊。”

木户困惑地问:“国债是啥玩意儿?”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状况,没人知道外债、内债是什么,他们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为荣。

修铁路的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光是木户等人,很多民众也对这个计划非常不理解,一些黑道上混的比博文还容易愤怒的青年和中年认为博文是个卖国贼,他们甚至策划要暗杀伊藤副部长。这些愤怒的刺客不停地给博文寄恐吓信、死猫死狗,威逼利诱他放弃计划。木户等跟博文交好的朋友也劝他暂时别再提这事,最好先带薪休假一段时间避避风头再说。博文还是很听话的,他安排老婆孩子回老家躲起来,自己一个人住在东京的家中,每天晚上坐在院子里等着刺客光临,他相信,刺客来了,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能说服刺客放弃暗杀计划,没准儿还能跟他一起去修铁路。那些刺客被博文的怪异举动所震撼,以为他武艺高强,可能在摆空城计,纷纷放弃了暗杀大计。

虽然朝野的反对声如洪水一般扑面而来,但大隈和伊藤还是力挽狂澜,再加上这俩人是当时政府中唯一有权力跟外国缔结合约的人,所以,他们在叫骂的口水中跟英国缔结了贷款合同。

就这样,铁路开始建设。两年后,铁路建成通车,这时候日本人民已经深知铁路的重要性,纷纷跑来观看。天皇同志也亲自莅临开通仪式,发表了重要讲话,并赐宝剑一口。

不过,英明神武的伊藤博文在贷款这事上还是被英国人黑了一笔。他后来发现,给他贷款的英国人列易是个为富不仁的高利贷者,他在英国国内贷款利息为9厘,可贷给日本政府的却是1分2厘,整整高了3厘。愤怒的伊藤博文又发飙了,他马上派人到英国起诉这位列易,并以如果不改利息就不还钱相要挟,后来凯旋而回。

这件事情给了伊藤博文很大的教训,他发现自己身为财政部副部长居然一点都不懂金融知识,为了弥补自己学历低、见识浅的缺陷,博文决定去美国留学。

第3章 进取精神席卷日本

日本人在美国

伊藤博文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准备去美国学习金融、货币知识来改革日本的财政制度。明治四年(1871年),伊藤博文从横滨出发,坐上了远渡美利坚的轮船。那一天,碧空如洗、海水荡漾,伊藤博文面对浩瀚的海水感慨万千,幼年的颠沛、师长的提携、朋友的眷顾,让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逐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是身后远去的那片土地给了他实现抱负的机会。此去虽然路途遥远,但激情在怀,心胸顿感开阔。

与他同行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叫芳川显正。这人也是个愤青,憎恨幕府的无能,推崇欧美的政治体制。所以他疯狂地学习英文和法文,后来还开了一所法语学校。芳川曾经教过伊藤博文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芳川突然迷上了话剧,还和伊藤博文一起开办了一个剧社,俩人从愤怒青年成功转型为文艺中年。

到了美国之后,伊藤博文一行开始认真学习西方的货币制度,从纸币的发行、内债的募集到税收政策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学习研究,写成了几十万字的报告。据说,现在日本的货币制度还是以当时的调查为依据呢。

第二年5月份,日本政府召博文回国。

回到祖国之后,伊藤博文除了负责国家财政工作之外,还被任命为工部大辅(建设部部长)。

这时候,日本官僚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868年之后,政府的组织架构屡屡刷新,新官职名称层出不穷,就是领导自己都常常弄不清自己的“Tittle”。

明治政府刚成立之后,天皇之下设立了总裁(不是CEO)、议定、参与三个职位,分别由公卿、以前的藩主和武士中的精英担当。后来又设立了太政官,职能类似于中国的宰相,可以说是天皇之下万人之上。到了1871年,权力核心演变为太政大臣和左右两院。太政下边设立了大藏(财务)、工部、外务(外交部)等省。太政大臣相当于总理,左院负责司法、右院负责草拟政令。

伊藤博文上演完“东京人在纽约”之后,带着复兴国家的梦想投入到了建设部的工作当中,他废寝忘食地建设祖国,任劳任怨的程度绝不逊于铁人王进喜。正当他忘我工作的时候,担任外务卿(外交部长)的岩仓具视决定带着他公费旅游一次。

当时日本的公费旅游一点也不快乐。在日本打开国门之后,很多武士都有公费旅游的机会,但他们不能坐VIP舱,不能住豪华旅店,桑拿按摩更是想都没想过。他们常常躲在下等船舱里啃饭团,住在比青年旅社还简陋的小旅店;白天四处学习,和外国人探讨技术、学术和新思想,晚上一杯啤酒、一个三明治遥想祖国的未来。总之,当时日本人真是把公费花到了刀刃上,每个从海外归来的游子无不是面黄肌瘦、一身褴褛,比去西天取经还要辛苦百倍。岩仓组织这次旅行的目的,一是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二是跟西方人商量能不能修改以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支公费旅行团的团长(大使)是岩仓具视,同行者有大久保利通(当时任大藏卿,财务部部长)、木户孝允(参议)和伊藤博文。

还记得这四个人吧?当我开始决定写日本历史的时候就把这四个人出使时的照片放在了文章的最初。因为这次出使是一次梦想之旅,就跟师徒四个取经人一样,渴望从西方取得治国安邦、国富民强的真经。

明治天皇在他们临行前举起酒杯(他倒是没有往酒杯里撒土),含情脉脉地说:“我相信你们能完成使命(可堪使命),从今天开始,我就盼着你们能安全归国!”最后天皇热泪盈眶地说:“远洋万里,千万珍重。”

天皇沉痛的表情一点都不是作秀,当时出国没有飞机、没有保险可买,又没有电话、手机联系,死在外边了都没人知道。

天皇说完之后,这四个取经人带着一支近百人的取经队伍(48名公务员,50名留学生)踏上了征程。轮船在大海上航行了近两个月,终于抵达旧金山。使团下了船正准备为安全到达欢呼雀跃的时候,发现整个城市一片洁白,而且非常寒冷。原来,旧金山遭遇了几年未遇的大雪。大雪封城,旧金山的铁路陷入瘫痪,使团只好暂时滞留在这里,长达半个月。

滞留期间,伊藤博文同学又一次发挥了他的才华,让旧金山市长都刮目相看。

有一天,市长大人设宴欢迎日本使团来访,起初他对这些土里土气的日本人没有好印象,看着他们洋不洋、和不和的服饰,心里想:“我真鄙视你们!”但就在正式开吃之前,伊藤博文缓步走到台前,即兴发表了一篇致辞。

他指着日本国旗说,这个红色圆球不是信封上的封腊,日本也不再被封闭起来,日本如今是刚刚爬出海面的朝阳。太阳刚刚出现的时候,光很柔和,色彩还有些稀薄,但等到太阳爬到中天就会光芒万丈,波及四海。

伊藤博文的演讲不仅睿智、幽默,而且他的演讲是用流利的英文完成的,所有在场的美国人都惊诧万分、佩服之至。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都用“朝阳初升”来为日本唱赞歌。

伊藤博文不仅取得了真经,还给美国人发出了信号——别再鄙视我们了!无论治国还是说外语,我们都很专业!

岩仓具视率领的使节团在美国旧金山扬名立万,一时间美国人对这些东方来的小个子刮目相看。特别是伊藤博文,这哥们儿思路敏捷、英语良好、演讲才能出众,跟马云有一拼,而且还比他帅很多。

很快,旧金山的大雪停了,岩仓一行兴高采烈地奔赴美国首都——华盛顿。使节团在旧金山的出色表演惊动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他亲自接见了岩仓等人,还督促外交部门赶紧和日本人重新商议修改条约的事情。

岩仓大喜过望。因为这次他们出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修改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是,等岩仓和伊藤博文拿着天皇签署的国书准备递交的时候,却被告知,他们没有信任状,条约无法修改。最后,美国的工作人员还不无鄙视地说:“信任状都没带来,还当外交官呢?懂不懂外交的基本规则?”

一般来说,国书是国家元首递交给对方国家的权威文件,写的都是溢美之词的片儿汤话,而信任状则是详细记录出使人员情况和目的的文件。当时日本国内还真没人知道修改个条约这么复杂。伊藤博文现了回眼,他压根不知道谈判还要信任状。

现眼的事还多着呢。除了伊藤博文以外,其他人都没有出过国,这些人吃西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刀叉、喝汤的时候声音如雷贯耳,弄得总统先生都非常之尴尬。

其实从他们一踏上美国大陆,现眼就如影随形。在旧金山、华盛顿居住的酒店里,他们成天对着大衣帽镜扭来扭去,观看自己的形象;在华尔街面对着高楼大厦,旅游团口水流了一地,这些成天居住在木头房子里的人哪里见过如此恢宏的大楼?一个叫佐佐木高行的随行人员站在五层高的楼上就头晕眼花,几乎休克过去。

为了了解美国城市建筑,岩仓等人请来当地一些建筑师讲解建筑物结构,这几个美国人口若悬河地大谈几何原理、城市布局,听得岩仓等人一头雾水。他们就如同人猿泰山从森林里来到城市一样好奇、迷惑。

最让岩仓使节团吃惊的是,美国人开放的男女关系。在他们来美国的船上,有一对美国夫妻搭船回国,俩人一路卿卿我我,暧昧缠绵,这些生活在儒家教育下的正人君子们着实被“雷”到了。到了美国之后,放眼望去,大街上的男男女女肆无忌惮地“Kiss”、拥抱,他们更是惊诧得眼球掉到了地上。岩仓几乎是哭着对伊藤博文说:“太露骨了!太露骨了!”使团里有个叫久米邦武的人天天跟博文愤慨地说:“美国人太猥琐了!”说完之后,这哥们儿就跑到大街上偷看男女之事,获益匪浅,后来还成了日本女性权力运动的支持者。最让日本人受不了的是美国男人对女性的尊重,一上电梯就说“Lady First”,这几个日本哥们儿还因为跟美国女人抢电梯差点被人群殴。为了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岩仓一行和美国政界的很多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他们发现美国的议会模式并不适用于日本,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让很多不合理的提案得以通过;而一些起初有争议的议案最后又会通过,可见其中隐藏当时的美国姑娘(出自《华尔街了权钱交易,美式民主并不完美。日报》)现在看来,岩仓等人的美国之行充满了新奇、丢人和窥探欲。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日本开始以一个国家的姿态来接触西方文明,所有的现眼、丢人、犯傻都预示着他们已经敞开了心扉,开始接纳世界。

这支队伍深入了解美国之后,开始了下一站。我要成为俾斯麦

轮船从7月3日出发,再经过了将近四个月的呕吐、颠簸之后,11月终于到达了法国,开始了欧洲六国游。欧洲给他们最大的震撼是商业贸易的发达。岩仓等人意识到,像日本这种一穷二白的国家必须靠贸易立国才能发财,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德国他们参观了啤酒工厂,几个人被啤酒熏得头晕转向,酒醒之后,岩仓就发誓要改良日本的酿酒工艺,重新包装日本酒推向国际市场。

后来久米(那个喜欢偷窥的哥们儿)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天然的财富是山,人为的财富是海。大力发展贸易是日本的唯一出路。

游历了欧洲之后,日本人除了发现自己跟世界脱节之外,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在英法的工厂里看见工人工作效率低下,二百个英法工人干的活也就是日本五六十人的工作量。岩仓向明治政府进言说,英法工作效率低下是因为工人自由散漫,管理混乱,所以日本要工业化必须得加强政府控制,让政府主导。

在欧洲,日本人找到了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这哥们儿在宴请岩仓一行的时候,啤酒喝多了,脸色通红,激情四溢,跟使节团大谈自己苦难的童年、艰辛的青年和辉煌的中年。他痛说革命家史,口沫横飞地回忆普鲁士如何从一个小国成为欧洲强国。最后,俾斯麦拉着伊藤博文的手说:“德国要强大就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从那一天起,恃强凌弱的思想播种进了博文的心田。

正当伊藤博文消化俾斯麦军国主义理想的时候,岩仓具视把伊藤博文叫到身边,痛苦地说:“博文啊,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除了自杀谢罪以外,别无他途)!”

博文大惊:“公卿为何如此啊?”

岩仓团长仰天长叹:“几个月以来,我们四处奔波于欧美,每天看到的都是西方列强的伟大成绩,想想我们的祖国,不知道几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啊。我身为朝廷公卿,却不知如何报效国家,唯有一死了之。”

伊藤博文眼珠一转,心想:“你要是真打算死还能等我回来?莫非是试探我?”博文大怒:“岩仓公卿何出此言?如今天皇仁爱(一句马屁),众臣贤明(说他自己呢),虽说日本与欧美相差甚远,但努力发展、励精图治,并非不可成为强国。”

岩仓具视含着泪点点头,道:“此次欧美之行,博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博文明白,这是要考察他:“环顾美利坚与欧洲各国,我以为日本的未来当以德国为榜样,对内加强天皇陛下的统治,实现工业化;对外强化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建立一个广泛的日本辐射圈。”

岩仓微笑着说:“我已经老了,以后国家的事情还要拜托你了。”博文心中暗想:“你不自杀了?”岩仓仿佛他肚里的蛔虫:“有你辅佐天皇陛下,我活着死了都一样,好死不如赖活着啊!”

其实,我后来查看博文的日记,当时,博文的心情和岩仓非常相似。欧美之行让博文等人非常震撼,更加深刻感受到日本的落后,甚至博文自己都想过自杀,撂挑子不干了。

自杀这个念头,好像出现在博文生命中很多次。不仅仅是博文,自杀似乎始终伴随着日本人。有时候,自杀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像是一种情绪、一种风尚。

村上春树曾经写道:“死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可见,日本人对死亡有种痛苦的迷恋。有个小说描述了日本人钟爱自杀的故事。说京都在明治之前都没有一条适合大家自杀的河,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很多人跑到寺庙里自杀,或者上吊求死。直到明治之后,京都修建水库,引水入京都形成著名的鸭川,才解决了大家对投河的需求,受到了京都人民的广泛拥护。而且,鸭川周边环境非常好,绿树成荫,成为了全家旅行、自杀身亡的第一选择。

后来一个居住在鸭川附近的老太太在这里找到了商机,她天天守株待兔,看见有人投河就把一根竹竿递过去,寻死的人肯定会抓住竹竿爬上来。政府早就为人们喜爱自杀这事郁闷不已,所以奖励老太太成功再就业,给她颁发奖状和奖金。

如今正逢金融危机,失业的想必特别多,或许在河边等着救人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

总之,日本人对死亡、凄美、虚无都有种难以名状的追捧,对自杀的形式也有很高的要求,后来有了地铁,更有好几十个高中生手挽手地集体跳向驶来的列车,血肉横飞的一瞬间,日本人看到了美丽。

扯远了,当时伊藤博文和岩仓具视被欧美的繁荣景象深深地打击了,他们暂时放弃了自杀的决心,擦干眼泪,一边唱着“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一边继续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和制度。

在欧洲的日子里,使节团最重要的任务是研究欧洲新兴的工厂。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调查报告,详细描述欧洲工厂的情况,还制定了日本振兴工业的计划。不仅仅是工业实力让日本震惊,欧洲的色情产业也让这些东方来的小个子们惊诧不已。身材丰满的姑娘站在橱窗里搔首弄姿,眉眼频频,害得旅行团流连忘返。博文和木户孝允考察了欧洲各大妓院之后,痛切地感受到日本在色情业方面的落后和含蓄,“英明”地指出,欲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男人。很快,日本开放了色情业,国家颁布了“娼妓解放令”,公开的妓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今天,日本的色情已经“征服”了世界,起点正是这次旅行。日本的妓院(来自维基百科)

在欧洲游历了七八个月之后,使节团到了俄罗斯,然后取道印度洋,回到日本本国。

踏上祖国的一刹那,使节团百感交集,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该如何变革才能超英赶美呢?岩仓等人有压力,也有动力,正当他们摩拳擦掌准备投入到建国大业的时候,一场意外的争论发生了,这场争论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西南战争”。国家富了,再侵略不迟

在欧美的日子让岩仓等人大开眼界,他们满载着对西方世界技术、制度的思考返回日本。原本师徒四人以为可以大展身手,改变日本、富国强兵了,未曾想,回到祖国之后才发现,朝廷里正乱成一团。

朝廷内争端的起因非常、特别以及极其无耻,那就是要不要打朝鲜。

事情发生在庆应二年(1866年),当时朝鲜国内对西方国家充满了敌视,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几个朝鲜“勇士”还杀了法国传教士。法国大怒,马上派军舰攻击江华岛,致使朝鲜人的排外情绪更加高涨。要说英美人也够倒霉的。之后不久,有一艘美国的商船被朝鲜捕获,船上的英美人被朝鲜兄弟杀得干干净净。后来有个叫八户顺叔的日本哥们儿不知道怎么恨上了自己的祖国,自费印了很多传单(报纸),宣称日本造了80艘火轮船要攻击朝鲜。朝鲜大惊,立刻质问幕府。幕府本来打算派使者去朝鲜说明情况,偏偏又赶上了倒幕运动如火如荼,无暇顾及朝鲜邻居的情绪,最后只好置之不理。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又派了使节跟朝鲜说明情况,但朝鲜心理上有阴影,一直没有接受日本的承诺。

1872年,朝鲜人对日本的戒备之心达到了顶峰,东莱和釜山的两位政府官员在日本使馆的大门上贴了宣传书,上书:日本船只不许进入朝鲜境内(不可许其来我境)。

日本政府知道这事之后大怒,很多人马上就要抄家伙打朝鲜。正在群情激奋的时候,西乡隆盛站出来说:“打是要打,但时机未到。我们应该先派使节跟他们修好,麻痹朝鲜,然后再派军队修理他们(其后派兵不迟)。”

西乡隆盛自告奋勇,愿意充当太白金星的角色,规劝大圣从良。据说西乡之所以愿意出使,是因为他想死在朝鲜(不知道追求什么)。当时,西乡同学跟朝廷内的几个领导关系很紧张,所以希望自己一死了之。

西乡为了迅速地死在外国,成天逼迫当时的太政大臣(宰相)三条实美批准他出国,三条实美懒得搭理他,对他的聒噪置若罔闻。后来三条实美实在烦了,就把这事告诉了天皇,天皇也懒得搭理他,告诉西乡隆盛:“等岩仓他们回国之后再议。”

岩仓他们回来之后,听说大家正在为要不要打朝鲜争执不休,伊藤博文几乎是跳起来大嚷:“打什么打!国家还没富强,有什么精力打别人?”岩仓、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也是这个看法。

要说留过学的人就是目光长远,他们认为,现在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富国强兵,实现工业化,打架这事必须等强大了才有底气。

但朝廷里的人根本不听这套,特别是西乡隆盛疯了似地要死在朝鲜。后来岩仓师徒四人一商量,决定立刻任命大久保利通为参议,和木户一起在内阁里抵抗西乡的战略。

大久保一听这个任命就哭了,因为他跟西乡隆盛是老乡,关系一直很好,他实在不愿意公开反对这哥们儿求死的决心。偏巧这时候,木户同学又得了重病。朝廷内部更是乌烟瘴气,剑拔弩张。后来,岩仓、大久保跟木户分别以辞职相要挟,反对进攻朝鲜。

要说日本领导人真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正在争执不休的时候,三条实美突然中风,见谁都哆嗦,后来更是不省人事。朝野内外众说纷纭,很多人说三条实美就是被朝廷内的矛盾给逼的。朝中不能没人管事,天皇马上任命岩仓具视摄行太政大臣(临时担任宰相),这时候,同样在病榻中的木户举荐伊藤博文进入内阁,说伊藤同学心思细密,是个少见的人才(同辈中所稀有),应当重用。西乡等人知道伊藤博文要入阁马上提出辞职,这几个哥们儿本来想威胁一下天皇。但天皇也不傻:你们不是辞职吗?那我就接受了,免得你们争吵不休。

关于要不要讨伐朝鲜的争论使日本朝廷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为代表的反对现在征讨派;一派是以西乡隆盛和板垣退助(出身土佐藩)的马上死在朝鲜的激进派。二者经过激烈交锋,最终西乡等人光荣退场。西乡死在朝鲜的梦想没有实现,反而丢了官,沮丧、愤怒无比。

而对博文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木户的推荐下,伊藤博文进入内阁成为参议,这位年仅30出头的少壮派开始进入帝国的权力核心。

但是,请注意,伊藤博文对朝鲜是有野心的,他只是觉得时间未到,反对现在进攻朝鲜,并不是反对进攻朝鲜。他深刻地知道,野心要靠实力来说话。大久保利通对朝鲜也是有野心的,但他也不同意马上进攻,因为他认为侵占台湾更靠谱。当然,这是个更阴险、无耻的想法。

事情要从琉球群岛讲起。琉球王国坐落在中国大陆东方、日本九州岛西南。从中国大明朝开始,琉球就向中国进贡称臣,使用明朝年号。据说,他们国王的宫殿都冒着破坏风水的大忌朝着西北方,就是为了表示对大明朝的仰慕之情。后来,琉球也和日本做生意,但是当时正处于日本战国时代,在本国内战中失利的武士转职为倭寇,时不时地要骚扰一下中国的东南沿海,中日关系比较紧张。所以,每次明朝使节一到琉球,琉球人就赶紧把所有日语文件、日本字画、日本货币统统藏起来,穿上汉人服饰,俯首称臣。

日本对琉球一直垂涎三尺,特别是萨摩藩几次袭击琉球,最狠的一次是1609年,萨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

1871年11月8日,有六十多个琉球人在海上遇难,后来漂流到了台湾,台湾原住民以为是外敌入侵,把他们抓住剥光了衣服,最后杀掉了五十多人,有十几个人侥幸逃脱。按说,这事属于中国和琉球之间的事情,算是半个内政,但日本外务省和当时正在琉球出使的鹿儿岛县知事大山纲良向政府进言,要给琉球人讨说法(无耻之极!)

1873年,日本使节出使中国,天皇特意把使臣叫到跟前,厚颜无耻地说:“告诉他们,中国伤害了我的国民(数次屠杀我国人民),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若弃之不问,后患何极)!”

天皇的发怒其实只是作秀,朝廷内部再次为要不要攻击台湾而争执不休。这次是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主战,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主张先不战。

主战的理由很简单,台湾跟朝鲜不一样,岩仓认为少量兵力就能搞定(后来反而被台湾人搞定);而木户和博文认为,如果攻打台湾中国不会坐视不管,而且当时俄国也在远东扩张势力范围,弄不好还会搅和进来。

但最后还是大久保利通一意孤行,在1874年派了3000人攻击台湾的原住民。日本兵将气势汹汹地抵达台湾之后,就开始跑肚拉稀,原来是水土不服,加上原住民也不是省油的灯,时不时地骚扰偷袭一下军营,结果有500人莫名其妙地死去。大久保一看没什么油水可捞,只得作罢,最后不甘心,从清政府那里要来了50万两白银做赔款。

到了1875年,台湾问题引发的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到了顶点。木户在4月份终于精神崩溃,懒得再争来争去,决定撂挑子不干了,剩下伊藤博文孤军奋战。

伊藤博文留下来不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权力欲望,他还有更深刻的考虑。

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来自萨摩藩;伊藤博文和木户孝允是长州精英。在战争岁月里,他们曾并肩作战,在开国之际也曾共谋大业。后来因为征韩论失败,西乡带着一帮萨摩藩众辞职回家再就业,如果伊藤博文和木户再离开,那么朝中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就会消失,国家或许会再次陷入动荡。

所以,博文选择了留下,他目送着木户孝允的背影,脸色阴郁,但内心坚定,自始至终他都相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后来,大久保利通同学发现自己孤掌难鸣,他请求博文让木户出山。博文当了回媒婆,他让两个人在大阪会面,我们在下文会讲到。“跟着我,有肉吃!”

话说关于要不要侵略的争论越演越烈,害得木户孝允身心疲惫,决定辞职。伊藤博文看着木户远去的身影,百感交集,从倒幕运动开始到国家初定、从考察海外到社会改革,日本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却面临着内乱的危险。年轻的博文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江湖的险恶、诡诈。他长吸一口气,有人离开了,就有人要坚定不移地留下来,在他的内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木户孝允走后,大久保利通成为了内阁的核心人物,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无力控制朝廷里种种斗争,而且,因为他反对西乡隆盛征韩,还时不时要受到暗杀的威胁,再加上当时日本跟中国对台湾问题的交涉也进展艰难,一时间,大久保也抑郁难耐。为了让国家不要后退,为了朝政稳定,大久保利通请求博文说服木户孝允再次出山解决国家面临的难题。

伊藤博文看出了大久保的难处,关键时刻决定拉他一把。更何况,博文和木户是亲密的战友,俩人惺惺相惜多年,当然不能两地分居了。

明治七年末(1874年),大久保利通找到伊藤博文,开门见山地说:“跟中国打交道很难,只有木户公能搞得定,请他出山吧!”

博文沉默。

大久保利通接着说:“别磨叽了!我知道木户公就在长州,我决定亲自去请他。”

博文沉吟了一下:“这样不太方便。你亲自到长州去请木户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