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3:30: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国兴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研究试读:

前言

2010年1月经广东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南方医科大学共同建设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概论”教学研究基地),落户于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学研究,打造优秀团队,交流教改经验,带动全省“概论”课整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概论”教学研究基地的基本功能。

为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基地的功能,自“概论”教学研究基地建立以来,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与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精心策划举办了每年一次的全省“概论”课教师高级培训班,“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暨“概论”教学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概论”课教师教学研究、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专题会等系列培训、研讨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研究》论文集,就是这些系列活动的成果之一。收入论文集的51篇作品,是从2010和2011年度,教学研究基地举办的全省“概论”课教师高级培训班活动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的数百篇课程教学研究论文(包括教学理念研究、教学设计探讨、教学难点解析、教学心得体会等)中,经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出来的优秀获奖论文,这些优秀成果曾在全省“概论”课教师高级培训班和教学专题研讨会上发言交流,是工作在“概论”课教学第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论文集分

教学方法篇

、教学设计篇、理论探讨篇三大模块,紧紧围绕“概论”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思政课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三进入”,展开系统、深入、全面的探讨,体现了广东省高校“概论”课教师在对本门课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勇敢尝试、努力追求、认真总结和不断创新。我们期待着这部凝结着全省“概论”课教师心血的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概论”课教学的整体发展。

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主要是作政治原则的把关和技术处理,文章内容均文责自负。由于篇幅所限,对许多优秀论文不能入选深表歉意!由于水平所限,编辑加工可能不细,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2月教学方法篇

关于“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思考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十八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好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简称“三进”)工作,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把握十八大精神,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一、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实质,为在“概论”课中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做好在“概论”课中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十八大精神实质,全面掌握和领会十八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师:一要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二要学习十八大通过的新修改的《党章》,三要学习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常委会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的主题,进一步找准新时期新阶段各项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方向;深刻领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定位,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深刻领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认识达到的新高度,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深刻领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的新目标,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刻领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二、结合“概论”课国家统编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教案、讲稿以及教学课件进行调整、增补和修改,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章的教学实践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是一本高度浓缩的“概论”课教科书。因此,“概论”课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是对某一个论述或某一个观点的简单阐述,而是要对整个课程进行谋划,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对照十八大报告,全面地梳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将十八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补充进去,对一些重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进行重新阐述。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案、讲稿、课件进行增补和修改。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这一章主要有两个内容需要重新阐述:一个是第一节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阐述,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解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论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另一个是第五节的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涉及本章的新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3)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八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4)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章需要重点阐述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报告提出了“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5)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6)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需要重新论述的是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要重点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十八大政治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论述,足以说明其的重要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涉及这一章的新提法还有:要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8)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9)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更加平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倡导人类共同命运意识,并提出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新四化观。(10)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1)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加强“概论”课教师的培训与督导,为十八大精神“三进”提供师资保障

当前,尽管各院校及其任课教师都在积极地采取多种方法,努力做好在“概论”课中贯彻十八大精神,这非常重要,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远远不够。毕竟由于教师学科背景、理论素养、理解水平不同,各高校重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贯彻的力度、广度、深度就有很大的不同。十八大精神在“概论”课中的“三进”工作开展得如何,效果大小,关键得看承担这门课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对“概论”课教师的培训与督导,使教师通过培训与学习,对十八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对“概论”课如何贯彻十八大精神进行研讨,谋划出贯彻的提纲和具体方案,下发到各院校,统一任课教师的思想。

其次,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培训。“05方案”实施以来,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定期的课程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鉴于十八大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对“概论”这门课的深远影响,非常有必要对教师进行新的培训。只有让教师吃透了十八大精神,把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的实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才能更好地实现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

再次,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十八大精神的理论研究。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召开各类型、多层次的教学理论研讨会,营造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学术氛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和各省市自治区思政课题,要列出十八大精神“三进”的专门课题,推动十八大精神“三进”的学术研究;在教研活动和组织生活中,开展十八大精神专题学习会,组织各个层面的“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出版学习十八大精神的论文集,对教师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给予后期资助。

最后,组织教研室认真开展集体备课,督促教师修改自己的教案、讲稿、课件。高校“概论”课教研室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结合教材,围绕教学大纲,将十八大精神与“概论”课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将十八大精神全面融入课程的各章节之中,并最终形成十八大精神在“概论”课贯彻落实的基本教案。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十八大精神,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教案、讲稿和多媒体课件,使十八大精神在“概论”课的“三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赵军祥 南方医科大学)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概论”课因材施教方法及途径探索

“概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因为本课程的思想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本课程组从2008年开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对不同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探讨现实问题等诸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大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识材的方法与途径——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辨材、识材是前提和基础,因而,施教之前必须对教育对象的特点、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一)分析的维度

现代教育在宏观上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分类,学生通过高考进入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同一专业的学生具有“同质性”,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理论基础、对课程的认同程度、关注点、兴奋点、专业需要、社会需要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

基本思路如图1:图1 因材施教课程设计思路(二)分析的方法与途径

了解学生思想特点的方式、方法很多,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会、课堂教学观察法以及参与学生活动、与辅导员建立联系等方式外,还可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联系,如浏览学生论坛、学生的个人博客等。(1)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获取的信息全面、具体、及时。通常是在开课前及课程结束后,分别做一次问卷调查,并以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为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基础性工作。课程结业后的问卷调查,是作为教学效果分析的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方法的关键是拟定调查问卷和进行问卷分析,比如,对学生关注点的调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您上网喜欢浏览的信息、喜欢事例的性质及类型等,通过对学生日常关注及感兴趣的信息的收集,再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生的关注点。(2)学生访谈、座谈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反馈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对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个星期深入一个宿舍、每学期参加专业系(部)组织的一次学生活动、每个月组织一次辅导员联席会议、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在实习基地开办一次专题讲座。同时,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反馈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纳入辅导员职责、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社团组织(2008年我院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宣讲协会),从而架起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有效途径。(3)课堂教学观察法,是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分析以及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更为直接的调查方法。听课教师不仅要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且要记录学生听课过程中的状态,并填写课堂教学观察表,从学生的反应中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特点。(4)网络交流法,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而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特殊性,学生在网上的匿名言论往往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所想所思,这个途径获取的很多材料不仅可以分析学生的特点,也可以融入教学中形成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实地考察方法,是针对高职院校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而相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冲突,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机会,要深入实地了解企业、学生实习等相关情况,查阅学生的实习周记。对各专业学生的了解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同时,有条件可在实习期间安排专题讲座,将课堂搬到实习现场,这样教学针对性强,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与自觉性。二、施教的方法与途径——因材施教的组织与实施

有针对性地施教,是成功进行因材施教的关键,在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显得更为重要。(一)基于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的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承担组织协调工作,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保障机制,健全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列入学院发展规划,并为思政部与专业系、部及职能处室之间建立沟通、合作的平台。

二是师资保障。“教改”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的深层次培训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参加本学科的培训及研修,而且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参与所承担教学任务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等,以加深教师对专业的了解,从而对专业培养的需要、学生需要均有较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社会理论工作者及专业系部的优秀辅导员为导师或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二)基于不同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总体设计体现在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

1.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针对性

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总体目标一致,使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分项目标的确定上,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寓于本课程教学中,比如将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纳入课程的能力目标中;在教学单元中根据专业及学生的需求特点,如数控专业强调“独立制订计划与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对实际工作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的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强调“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各专业“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依据统编教材,“概论”课必须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和基本要求,这是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主要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理解能力等差异性,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上有所侧重和区别。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经济类专业(商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对其讲解的广度、深度会更广、更深。

其次,讲究具体操作方法。除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及教学流程外(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效果较好的还有两种方法和途径: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下达教学任务,为保证学习效果,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二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成立社团组织,各专业有分会,将各专业理论素养较好并对此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专题讲座、论坛、采访、调研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协会成员的理论素养与水平,由协会组织系列活动,营造学习和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氛围,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择优选拔组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培养理论骨干,发挥朋辈教育的功能;再择优选拔学生聘为教学助理,与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讨,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

3.考核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旨在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坚持开放性原则,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原则。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占20%)、自学情况考核(占20%)、实践教学考核(占20%)、期末考试(占40%)。期末考试以材料分析题为主,主要是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模块的考核均拟定实施方案,让学生明确标准及要求,不仅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更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见图2。图2 考核评价示意图三、结论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评价看,学生普遍认为学有所获,转变了学生对“概论”课的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与践行;改变了“一刀切”教学模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和同一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且变教师的满堂灌为教与学的互动,试行后,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从不同专业对思政课的态度上看,改变了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的看法,各系主动与思政课教师联系,协同解决问题。从社会评价看,我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的建立和宣讲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与赞许;学生的作品荣获第十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三等奖。

总之,实践证明“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提高思政课授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应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和完善。(陈艳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充分运用教学互动,改变思政课的传统育人模式——以“概论”课为例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灌输”为主,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由教师大量“灌输”,学生才能“接受”。不仅思政课如此,其他课程也大同小异,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背。虽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有了不少改变,课堂上学生提问多了一些,开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总体上,这种模式没根本改变,尤其是思政课。由于普遍重视不够,大班教学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少,加上教材不断更新,对教师来说挑战很大,教师为了应付教学,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够。而“概论”课又是一门新的理论课,诞生的时间不长,内容多、课时多、要求高,教学对象又多是“90后”的学生,年轻,没有阅历,理解能力弱。因此,改革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提高理解能力,促动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但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从理论指导到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概论”课为例,谈谈如何构建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一、教学互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思潮,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目前对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填灌”,而应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尤其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接收的信息来自各个方面,对接收到的信息处理后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为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使学生主动、有创意地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船或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目标要靠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丰富的内容需要合适的教学形式来表现,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实现教学目的。即通过形成课堂教学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得当运用,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和运用了多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法,现将主要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

1.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附加大量的影像资料,加强学生的感知。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在讲述“概论”第一章时,选择《走近毛泽东》、《百年小平》等纪录片加强大学生对伟人的了解;在讲第四章时,有选择地放映电视剧《上海的早晨》片段,使“80后”、“90后”的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深切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来较为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文字、影音文件等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看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学生看得清屏幕文字,听得到音箱声音,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2.课堂讨论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一起分析,教师作点评、归纳总结,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对问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无疑对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有帮助的。例如,在讲第八章时,我们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又要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历史任务等开展讨论,学生讨论激烈,学会了从国情、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3.案例式疏导教学法

案例式疏导教学法的特点是使教学活动呈现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讲第五章时,我们举了华西村书记吴仁宝接受凤凰卫视专访的案例,谈他是如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先富带后富;通过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第一只股票的案例到改革开放30年来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借鉴,破除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观念,认识到我们要借鉴世界发展经济的一切先进经验,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理论真正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使学生身体力行,真正体现了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特点。

4.辩论教学法

在辩论教学法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提出辩论题目,组织引导学生辩论,充分阐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在辩论中提高认识,然后由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问题。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在课前要布置好辩论题目,引导学生查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念。比如,在讲授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部分时,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剥削现象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收集资料、论证观点、听取教师点评的过程中,总结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剥削存在,但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剥削现象作斗争,最终消灭剥削,从而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的合理性。

5.专题演讲式教学法

专题演讲式教学法通常选择与教材紧密结合的现实问题,一般分两种:一是先由学生演讲,后由教师点评;二是直接由教师演讲,以演讲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一般地,我们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确保每周有一个小组进行一个课时的专题演讲。于开学初确定若干演讲专题,并根据大班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及早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和做演讲准备。等某一章节内容开课时,请对应的学生小组专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先是一周新闻评述,后是结合课堂知识专题演讲,最后是教师结合演讲主题与同学辩论,并释疑、解惑。通过学生间的互相问答以及教师的点评总结,最终形成对热点问题的正确认识。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时,让学生进行专题演讲。学生在课外收集大量资料,如台湾的地理、历史等,从而轻松实现了教学目的。

6.情景式专题教学法

情景式专题教学法通过设置一个生动鲜活的情景,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呈现理论,它的特点是突出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实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尽可能地占有相对鲜活的教学资源,充分了解教学参与者的思维习惯。在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实践运用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以便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语言,达到相应的教学互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第二章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前,我们让三个学生扮演顾客、售货员、生产队长角色,表演“文革”中的经典对话,使学生体会文化大革命中的情景,通过让学生评判,理解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升华精神境界。

7.社会实践式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法通过社会实践,既开阔学生的视野,纠正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成熟、不正确的认识,也使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如我们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时,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黄埔军校、黄花岗烈士陵园参观,利用暑假到井冈山学习,亲临革命先辈们曾经历的战斗场景,感受先烈们在追求革命真理中表现出的无畏与执着;在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内容时,组织学生参观珠江新城、亚运会场馆、汽车城等现代化设施和工业基地,感受改革开放30年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把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三、“概论”课互动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完成信仰体系的构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我们提倡按照建构主义的原则,尽量开展互动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完成由教材、教学内容向知识体系的转换,向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理论素养的转换,尤其是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使学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向马克思主义信仰转换,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精彩在课上,功夫在课外。当学生发现课程的进行是在解决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变被动为主动,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正是在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就要靠教师点燃,使之进入角色,其燃点正是课下的功夫。另外,课堂互动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多发言、多表演、多提问、多演示,每个学生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出身条件、教育环境及生存状态各不相同,如果不能畅通思想、情感和心理交流的渠道,就不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要求,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和充分交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空谈。怎样才能保证信息反馈不滞后,这正是目前教师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创设课前、课后灵活多样的交流通道,如建立QQ群、课后辅导、答疑、建立教学信息联络制度、手机短信等都不失为了解学生的好方式。

互动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缺陷,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不得不学”转变为“喜欢学、主动学”。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创造型、研究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乐趣,认识到学习政治理论、培养政治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政治理论课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乐趣,进而形成注意观察、自觉分析、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坚持探索,持之以恒。四、互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形式要和教学内容相统一

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等于思政课可以模糊政治立场,也不等于盲目迎合学生的喜好,哗众取宠。所以,教师在采用互动式教学时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用灵活的形式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服务,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主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

2.要加强对学生言论、行为的引导

学生作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识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正处于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因而,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要重视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实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大学生的目标。

3.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思政课应该是充满感情色彩的交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进行观点及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观点,理解社会现存的问题,融入到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去。课后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有利于教师对互动方式、互动主题的适当选择,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观点、行为加以引导。

4.重视考核方式的辅助作用

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改变传统的“先学习,再考核”的既定顺序,采用“边学习,边考核”的办法。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评价,并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期末再综合理论考核,评定最后成绩。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得到较大的满足,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配合互动教学的热情。(王琳 广东培正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改革之合理性探析

在高等教育领域,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技能型、应用型课程,比较容易被接受,但是,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合理,一直受到争论和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较强理论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的人文素质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教学改革,是否偏离了课程教学目标?能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本文试图论证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改革的合理性。一、项目教学法释义

经过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检索,笔者发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非常少,且大都很零散和肤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改革合理性的研究成果更为罕见。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设计覆盖教学内容的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全面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课程,同时还应辅以配套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和课程考核方式。“项目”可以是以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形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项服务。综合性的人文素质课设计的项目“生产”出来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有形载体表现出来。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点。第一,项目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综合性的人文素质课教学应以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性的人文素质课以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社会或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社会为背景,以实训为手段,强调教、学、做的一体化,理论知识和实践的一体化,学和用的一体化,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综合性的人文素质课实现的应是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第二,项目教学法突出能力本位,它通过设计和实施具有实用性、能够获得可展示的成果的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教学成果的产品化,按照市场、行业、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一般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从而加强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第三,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换言之,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力,通过创设丰富的真实或仿真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根据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需要和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因此,项目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第四,项目教学法实现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教师是项目活动的总导演,学生是项目活动的具体导演、组织者和演员。教学舞台的真正主角是学生。第五,项目教学法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建构自己的素质。所以说,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第六,项目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本,且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所以,应用项目教学法必须实行小班教学,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50人为佳,如果教学班学生太多,教师很难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第七,项目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不是教师讲得好不好,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和学会了什么。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兴趣是否明显增强,能力是否明显提高。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持续的。项目教学改革有其充分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做中学”教育理论、行动学习理论等都为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具有比较广泛的实用价值,它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个人优势突出、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人才。它既适用于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也应该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性质、特点、理论教学任务与项目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质疑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理性的理由,是认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实用性、操作性较强,采用项目教学法可能合适,而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项目教学法可能很难操作,也很难完成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任务。试问,学习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不是只停留在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而不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操作性的实践?应该没有人会给予肯定的回答。实际上,“实际问题”可以是物质性的问题,也可以是人的思想认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认识,个人人生实践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问题等。况且,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一般可以且应该应用于专业技术工作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也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邓小平同志就曾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知识本身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型课程,也是真正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改革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性质和特点,不会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1.项目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分析与认识人生实践中的问题、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科学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主要是能力和实践方面的,其次是观念、情感和意志方面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什么?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观念为主导、以情感为动力之源、以意志为支撑的系统,其中知识、观念、情感、意志都服务于以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构成素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非常重要。比如,以机械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还不能说是素质的构成部分,知识只有与个人的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形成有机联系,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即一起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后,才能成为素质的构成部分。所以,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观念、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必须相互联动,才能达到培养素质的目的。素质是内在的,素质必须外化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行为是素质的外化,对素质的外化起着最直接作用的是素质中的能力要素。一个人的素质只能通过外在的行为及其效果来评价。所以,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实现的程度等状况,就要通过行为及其效果看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能力,看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分析与认识人生实践中的问题、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能力,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观念、情感、意志。由此可得出,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应当以训练有关的能力为重点。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模式重点训练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能力,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生实践中的问题、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能力,科学指导人生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其次,能力训练项目活动不仅促进学生自学、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观念、情感和意志的形成三者相互联动,促进学生活用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并进一步内化为观念、情感、意志。仅靠知识的积累是很难形成观念、情感、意志的。例如,许多人在上大学时,在老师的教育和同学、老乡的影响下,明明知道钻研专业知识、博览群书、培养综合能力、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知识层面),但因怕累、怕难、贪图眼前享乐而没去做,参加工作、走上社会后在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中却产生了钻研专业知识、博览群书、培养综合能力或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观念、情感、意志,并坚定、持续地付诸行动并最终取得成功(观念、情感、意志、能力层面)。所以,行动、体验是培养素质的重要条件,强调行动、体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改革不但不会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反,更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与项目教学法的相容性

有人担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较强理论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的人文素质课,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能保障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吗?笔者认为,能够保障将教学大纲规定的具有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一个项目教学过程会经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抓住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在项目活动过程中,重视根据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系统学习该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项目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综合、归纳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梳理教材理论知识,巩固、加深其对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理论知识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持续自学和应用该理论知识系统。再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对课程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过程,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理论知识系统及其内在逻辑。应用项目教学法既要坚持项目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更讲究根据具体课程特征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处理,强调将项目教学法“用活”。总之,采用项目教学法,只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就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散乱,可以避免所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的现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较强理论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的性质、特点以外,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历史理论课,既强调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也强调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与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及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实践性特点和对能力培养的重视,符合项目教学改革的取向。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点不会与项目教学法相冲突,不会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教学改革,相反,项目教学法运用得好,还可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系统及其内在逻辑。

3.项目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