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平《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4:54:4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金平《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史金平《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管理学概述

第一章 管理、管理者与管理思想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与管理者

1.管理是什么(1)管理与组织的概念

①管理

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管理必须是在组织或集体活动中实现的,而且通过管理过程使得组织或集团活动的效率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②组织

组织是由具有共同目的的人组成的一个又一个的群体,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组织可以有不同的规模、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态。组织有正式的组织,也有非正式的组织。(2)组织的特征

①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可以分解成若干更小的目标,组织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些目的来展开。

②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组织的活动。

③组织发育出一定的系统性结构,用以规范化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每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系统结构(又称管理结构)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

2.谁是管理者(1)组织中人员的分类

管理者在组织中工作,但是并不是组织中的所有人都是管理者。组织中的人员分为两类:

①操作者。是组织中的大多数,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任务,没有监督和指挥其他人员工作的职责。

②管理者。是监督和指挥其他人工作的人。(2)组织中管理者的分类

在组织中,根据管理者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在的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分为:

①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对组织的重大问题和长远发展作出决策并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

②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执行组织中高层管理决策的执行和分解,并对分解的任务进行决策。

③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是各个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并进行具体的日常安排。

根据组织规模和层次的不同,在大的或者高层次的组织中担任中层或基础管理者角色的人员在基础组织中又担任着高层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资源配置、创新等。(1)管理者是计划的制定者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能否具有效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2)管理者是组织的组织者

组织的组织者是指要设计组织结构、分析岗位职责、配备岗位人员。组织职能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障,它包括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如何分类和组合,设立什么样的岗位和人员配备,如何进行分工与协助,各自的责任、权利是什么。(3)管理者是行动的领导者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动决定了组织的活动以及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管理者要不断地给下属下达各种指令,指挥下属的行动,制定措施,以此来统一成员的行动和意志。管理者必须要善于激励下属的行为,了解下属的需求,调动和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具有人格魅力,有一批追随者和拥护者,能够带领下属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满足下属的需求。(4)管理者是关系的协调者

管理工作要有效益,组织中的各要素、各功能之间必须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协调工作包括:①部门与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和上下之间的纵向协调;②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③人员协调和职责协调、任务协调、物资协调、资金等资源协调。(5)管理者是活动的控制者

管理者要能够善于控制局势,使得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执行,或者根据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目标和内容。管理者要对计划的内容有详细的了解,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计划执行与计划本身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6)管理者是资源的配置者

组织中的资源是有限的。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组织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二、传统管理思想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既有科学、合理的一方面,也带有强烈的封建社会的痕迹。在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时候,既要吸收其科学、合理的方面,又要剔除其封建、专制的一面,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学习。(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历来重视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作用。中国传统管理中以人为本是在社会的“道德化的人本主义”中体现出来的,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于人的社会价值,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突出特点。强调人生价值的外化,人的价值以社会价值为表现。这种中国人特有的“类价值观”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义务、服务、贡献。

②体现重义、崇德、轻利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过分地强调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衡量个人的内在价值,而过多地、过分地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的需要,进而否定个人的食色之欲、物质之求。传统文化否认人的自然属性,而把人的道德、理想、意识,把天理、社会、秩序等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在道德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

③强调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特点又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家庭或宗法的家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这种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是儒家伦理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④崇尚人治,轻视法治

与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一种专制制度,中国古代一开始就是以道德立国、道德治国,采用伦理的方式对国家进行管理,因而是重人治而忽视法制的。

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天人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偶然的,而是缺乏西方式的自然哲学的必然结果。(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缺陷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管理思想的封建专制特征非常明显。与现代西方管理思想比较起来,其消极的方面主要体现为:

①强调集体产权而否定个人产权的存在

儒家伦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忽视,造成了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对财产观念的淡漠。在财产权方面,中国古代整个国家的财产都被看作君主的私人所有物。同时,家族制度财产属于整个家族或家庭所有,个人(父亲)享有财产的均分权,但难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财产。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某些财产权集体共有的观念。财产权观念的普遍淡漠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限制。

②强调集团利益和价值而否定个人利益和价值

a.儒家道德伦理使中国人难以确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独立地追求利益和承担责任的精神,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动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b.儒家价值观将个人与社会对立,从而否认个人利益;将义与利对立,重义轻利。实际上,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力,才能不断成长、生机蓬勃,它的动力就是一种渴望,一种对目标的追求,对利润或盈利的追求。

③忽视法治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立国、道德治国、人治主义造成了中国人普遍的契约观念缺乏、法制意识淡漠,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④忽视创新精神的建立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人缺乏西方式的科学技术理性。西方人的近代科学技术理性思维方式、“人同自然相对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企业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对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西方国家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悠久,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辉煌同样促进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1)古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之一,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埃及人很早就懂得了分权的道理,因此,古埃及的分权制度比较完善。埃及人也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重要性。(2)古希腊

希腊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缔造了古希腊的辉煌,并孕育了现代的西方文明。

①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很早就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他认为“管理私人事务和管理公共事务仅仅是在量上的不同”,并且认为一个人若不能管理他的私人事务,也就不能管理公共事务,因为公共事务的管理与私人事务的管理带有一定的共同性。

②色诺芬

色诺芬根据自己经营和管理庄园的经验写成了《家庭管理》一书,首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断标准,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是要加强对人的管理,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③柏拉图

柏拉图通过研究国家范围内的分工来体现其独特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面执行一种最适合于他天性的职务”。

④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体现了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并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3)古罗马

古罗马的奴隶制度闻名于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但从奴隶制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管理思想。具体包括:

①古罗马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一些性质;

②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验;

③罗马人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具备了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能力;

④奴隶主们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丰富了管理思想。

三、现代管理思想的启蒙与形成

1.现代管理思想的启蒙

现代管理思想的启蒙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这些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具体包括:(1)詹姆斯•斯图亚特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其政治经济学教程中系统阐述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并先于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他比泰勒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制的实质。(2)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也是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重点研究了劳动分工、控制职能、投资还本和经济人等问题。(3)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是19世纪初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主要包括:

①在资本和管理技术的关系上提出了“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

②提出了关于经济人方面的群氓假设:

a.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

b.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

c.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2.现代管理思想的起步

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各种工厂出现,代替了过去的手工作坊,也促使各个企业主开始在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和思想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和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1)理查德•阿克赖特

理查德·阿克赖特在企业的协调、组织、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2)塞维茨

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和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齐名,并用其来介绍工商业的经营,他认为要管理好一个大型组织,必须有细致的规划,而首先要求的是确定组织的目标。(3)安德鲁•尤尔

安德鲁·尤尔是安德逊学院的教授,他的著作《制造业的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制造业的原则和生产过程,他指出企业中存在三类有机系统,即机械系统、道德系统和商业系统。(4)查尔斯•杜平

查尔斯·杜平是法国的管理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管理技术可以通过讲授来获得。(5)丹尼尔•克•麦卡勒姆

麦卡勒姆通过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来管理企业,使得这个当时由几个小型铁路公司合并而成的大型的铁路公司的管理有序而平稳。(6)亨利•普尔

亨利·普尔在法约尔提出统一指挥原则。领导人不仅要了解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了解所有的人。普尔在泰勒之前就提出了管理制度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对人的因素的认识问题。(7)亨利•汤

亨利·汤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认为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企业家们所需要的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因此应该鼓励办管理杂志和管理协会;在《利益分享》一文中提出了激励职工的受益分配制度。(8)弗雷德里克•哈尔西

弗雷德里克·哈尔西致力于劳资矛盾的研究,他分析了汤的收益分配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方案。

3.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1)现代管理科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技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和发展了各文明古国的科学成就,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繁荣了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第二次是英国继承了意大利、荷兰、德国的科学技术,在产业革命中实现了工业化;

第三次是德国学习英国的经验,重视技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发展了本国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实力上超过了英国;

第四次是美国利用欧洲移民,效仿欧洲技术,继承欧洲科学技术的传统,在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了更多的突破,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使其经济超过了欧洲。

这四次技术转移都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泰勒对管理科学作出的贡献

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和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是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从此管理就从过去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

①泰勒认为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

a.经营者方面不明智。如果工人拼命于活产量当然会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也相应地增加,但经营者却因为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产量的工资标准,因而引起单位产量的工资率下降,致使工人越努力干活,其工资率越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工人把自己的工作量定在只要适当地把活干到不被解雇的程度就不再继续提高产量,这时的工资率最高。

b.工人们存在的误解,他们认为如果过分地努力工作,同伴们就业的机会就越少,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

a.工人的认识问题。工人认为加快工作会使另外一些人找不到或者失去工作。

b.管理问题。他认为当时的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c.工人的传统问题。工人们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工作而不是依靠知识工作。

因此他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主要责任在管理部门而不是在工人,只要管理部门能够适当地确定工资标准,提供适当的激励,就能减少怠工现象。

③泰勒著名的实验

在泰勒对管理问题的研究中,有三个著名的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

④泰勒的地位

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管理学的经典著作,泰勒由此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3)法约尔对管理科学作出的贡献

①法约尔的地位

法约尔是泰勒同时代的人,是欧洲大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在管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和泰勒同等重要,他的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与《科学管理原理》一样,都被认为是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也被认为是管理科学诞生的标准。

②法约尔与泰勒的不同点

法约尔和泰勒的经历不同,泰勒是从工徒出生,逐步逐级走上管理岗位,因此泰勒对管理科学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方面;而法约尔的主要经历都是在企业担任管理人员,因此其着眼点主要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方面。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管理?管理者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答:(1)管理的含义

管理者是指监督和指挥其他人工作的人。(2)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①“管理科学之父”泰勒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认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九个方面的条件:健全的脑力;受过一定的教育;专门的或者技术的知识;机智灵敏;充沛的精力;坚强的毅力;忠诚老实;具有判断力和一般的常识;良好的健康状况。

②法约尔从组织的角度对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描述:

a.在体力方面,必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敏;

b.在智力方面,必须有理解、学习和判断的能力,思想开阔、适应性强;

c.在品德方面,必须有干劲,坚强、愿意承担责任,有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忠诚、机智、自尊;

d.在一般知识方面,必须对于不属于执行方面的事务有一般的了解;

e.在专业知识方面,对于所担任的技术、经营、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掌握;

f.在经验方面,必须具有从工作本身产生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2.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1)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资源配置、创新。(2)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①管理者是计划的制定者。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能否具有效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管理者是组织的组织者。组织的组织者是指要设计组织结构、分析岗位职责、配备岗位人员。组织职能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障,它包括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如何分类和组合,设立什么样的岗位和人员配备,如何进行分工与协助,各自的责任、权利是什么。

③管理者是行动的领导者。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动决定了组织的活动以及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管理者要不断地给下属下达各种指令,指挥下属的行动,制定措施,以此来统一成员的行动和意志。管理者必须要善于激励下属的行为,了解下属的需求,调动和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具有人格魅力,有一批追随者和拥护者,能够带领下属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满足下属的需求。

④管理者是关系的协调者。管理工作要有效益,组织中的各要素、各功能之间必须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协调工作包括:a.部门与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和上下之间的纵向协调;b.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c.人员协调和职责协调、任务协调、物资协调、资金等资源协调。

⑤管理者是活动的控制者。管理者要能够善于控制局势,使得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执行,或者根据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目标和内容。管理者要对计划的内容有详细的了解,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计划执行与计划本身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⑥管理者是资源的配置者。组织中的资源是有限的。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组织中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什么特点?缺陷在哪里?

答:(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历来重视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作用。中国传统管理中以人为本是在社会的“道德化的人本主义”中体现出来的,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于人的社会价值,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突出特点。强调人生价值的外化,人的价值以社会价值为表现。

②体现重义、崇德、轻利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过分地强调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衡量个人的内在价值,而过多地、过分地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的需要。传统文化否认人的自然属性,而把人的道德、理想、意识,认为天理、社会、秩序等看成至高无上。在道德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

③强调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家庭或宗法的家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制度使每一个这样的小单位都成为独立的组织,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这种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是儒家伦理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④崇尚人治,轻视法治。与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中国政治制度是一种专制制度,中国古代一开始就是以道德立国、道德治国,采用伦理的方式对国家进行管理,因而是重人治而忽视法制的。

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天人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偶然的,而是缺乏西方式的自然哲学的必然结果。(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缺陷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管理思想的封建专制特征非常明显。与现代西方管理思想比较起来,其消极的方面主要体现为:

①强调集体产权而否定个人产权的存在。儒家伦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忽视,造成了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对财产观念的淡漠。在财产权方面,中国古代整个国家的财产都被看作君主的私人所有物。同时,家族制度财产属于整个家族或家庭所有,个人(父亲)享有财产的均分权,但难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财产。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某些财产权集体共有的观念。财产权观念的普遍淡漠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限制。

②强调集团利益和价值而否定个人利益和价值。具体表现为:

a.儒家道德伦理使中国人难以确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独立地追求利益和承担责任的精神,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动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b.儒家价值观将个人与社会对立,从而否认个人利益;将义与利对立,重义轻利。实际上,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力,才能不断成长、生机蓬勃,它的动力就是一种渴望,一种对目标的追求,对利润或盈利的追求。

③忽视法治的重要性。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立国、道德治国、人治主义造成了中国人普遍的契约观念缺乏、法制意识淡漠,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④忽视创新精神的建立。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人缺乏西方式的科学技术理性。西方人的近代科学技术理性思维方式、“人同自然相对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企业要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首先要对传统的管理思想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

4.在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哪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贡献主要在哪些方面?

答:(1)在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有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贡献分别为:

①詹姆斯·斯图亚特,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其政治经济学教程中系统阐述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并先于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他比泰勒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工作方法研究和刺激工资制的实质。

②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也是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重点研究了劳动分工、控制职能、投资还本和经济人等问题。

③大卫·李嘉图,是19世纪初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主要有:

a.在资本和管理技术的关系上提出了“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

b.提出了关于经济人方面的群氓假设,主要观点为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5.在管理思想的起步阶段,哪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贡献主要在哪些方面?

答:(1)在管理思想的起步阶段,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有理查德·阿克赖特、塞维茨、安德鲁·尤尔、查尔斯·杜平、丹尼尔·克·麦卡勒姆、亨利·普尔、亨利·汤、弗雷德里克·哈尔西等等。(2)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①理查德·阿克赖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实业家,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于1771年创办了第一个棉纱工厂。当时这家工厂就拥有5000多名工人,即使在现在也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阿克赖特出色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使得这个在当时堪称巨型的企业运转十分良好。阿克赖特在企业的协调、组织、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所。

②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和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齐名,并用其来介绍工商业的经营,他认为要管理好一个大型组织,必须有细致的规划,而首先要求的是确定组织的目标。

③安德鲁·尤尔,是安德逊学院的教授,他的著作《制造业的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制造业的原则和生产过程,他指出企业中存在三类有机系统,即机械系统、道德系统和商业系统。

④查尔斯·杜平,是法国的管理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管理技术可以通过讲授来获得。

⑤丹尼尔·克·麦卡勒姆,1848年进入纽约伊里铁路公司,1858年被任命为公司总监。麦卡勒姆通过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来管理企业,使得这个当时由几个小型铁路公司合并而成的大型的铁路公司的管理有序而平稳。

⑥亨利·普尔,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他在法约尔提出统一指挥原则60年之前就认识到高层管理层的问题就是要使下级能对组织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领导人不仅要了解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还要了解所有的人。普尔在泰勒之前就提出了管理制度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对人的因素的认识问题。

⑦亨利·汤,是美国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他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认为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企业家们所需要的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因此应该鼓励办管理杂志和管理协会;在《利益分享》中提出了激励职工的受益分配制度:每一名职工享有一项保证工资,然后每个部门按照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规定定额时,由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定额保持三、五年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⑧弗雷德里克·哈尔西致力于劳资矛盾的研究,在如何分配利润和支付工人工资的问题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哈尔西分析了汤的收益分配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分配方案:即以工人目前的产量作为标准产量,以工人目前所用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如果工人提前完成了工作,则把节省的时间收益按一定的比率发给工人作为奖金。

6.管理科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科学技术中心的不断转移,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和发展了各文明古国的科学成就,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繁荣了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第二次是英国继承了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的科学技术,在产业革命中实现了工业化;

第三次是德国学习英国的经验,重视技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发展了本国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实力上超过了英国;

第四次是美国利用欧洲移民,效仿欧洲技术,继承欧洲科学技术的传统,在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了更多的突破,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使其经济超过了欧洲。

这四次技术转移都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7.泰勒为管理科学的形成作了哪些贡献?

答: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管理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从此管理就从过去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泰勒为管理科学的形成作出的贡献包括:(1)泰勒认为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包括:

①经营者方面不明智。如果工人拼命于活产量当然会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也相应地增加,但经营者却因为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产量的工资标准,因而引起单位产量的工资率下降,致使工人越努力干活,其工资率越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工人把自己的工作量定在只要适当地把活干到不被解雇的程度就不再继续提高产量,这时的工资率最高。

②工人们存在的误解,他们认为如果过分地努力工作,同伴们就业的机会就越少,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2)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包括:

①工人的认识问题。工人认为加快工作会使另外一些人找不到或者失去工作。

②管理问题。他认为当时的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

③工人的传统问题。工人们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工作而不是依靠知识工作。

因此他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主要责任在管理部门而不是在工人,只要管理部门能够适当地确定工资标准,提供适当的激励,就能减少怠工现象。(3)泰勒为了获得实验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每项实验都取得了重要的结果,这些实验为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泰勒将其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和提炼,于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管理学的经典著作,泰勒由此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第二章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效率

泰勒认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工作量”,就必须进行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而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工作定额原理。(2)必须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泰勒认为“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到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即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一个人合适,而他又愿意去干,他就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非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在体力或智力上不适于干分配给他们工作的人。(3)标准化原理

标准化原理是指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一种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鼓励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的内容包括:通过时间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同时采用“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的“精神革命”

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两者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6)把计划职能(管理职能)同执行职能(实际操作)分开

计划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部门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进行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②制定有科学依据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

③拟定出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

④比较“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7)推行职能工长制

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具体细化的结果。为了事先规定好个人的全部作业过程,必须使指导工人工作的工长具有特殊的素质。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应当具有9种素质:脑力、教育、技术知识、机智老练、精力充沛、毅力、诚实、判断力和良好的健康状况。

但是每一个工长不可能同时具有这9种素质,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需要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为此泰勒设计安排了8个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室。这就是最初的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的雏形,如图2-1所示。图2-1  泰勒的职能工长制(8)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泰勒等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必须应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外的一般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物(即重要事物)的决定权和监督权。这种例外原则对管理进行控制的原理以后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2.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

弗兰克•吉尔布雷思也是管理科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被人们称为“动作研究之父”,他的夫人利莲•吉尔布雷思是“管理的第一夫人”。(1)弗兰克·吉尔布雷思夫妇的研究从建筑工地开始。他们对砌砖的动作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实验。(2)把动作研究扩展到疲劳研究领域,并从建筑业扩大到一般制造业。他们利用电影摄影技术对某项工作的动作进行摄像,并将一系列动作分解成为若干个动素,分析每一个动素在工作中的作用,保留必要的动素,剔除不必要的动素,最后根据保留下来的动素制定出工作标准程序。(3)探讨工作、工人和环境相互之间的影响,认为工人本身的情况和工厂环境条件会影响工作的进度。

3.亨利·劳伦斯·甘特的管理思想

甘特发明了著名的甘特图,这种图是企业进行生产控制和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甘特图是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来控制计划和生产的进行,又称生产计划进度图或线条图。它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

甘特图被广泛推广应用,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在的“计划评审法”、“关键路线法”等管理方法。

二、一般管理理论

1.法约尔的管理思想(1)企业的管理职能(见表2-1)表2-1  企业的管理职能职能具体内容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要素。管理人员应对与企业有影响的未来事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并制定一项计划指导未来决策的行动计划组织包括有关组织结构、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以及职工的招募、评价和训练。这个职能将决组织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适当机器、物料和人员调配指挥是对下属的活动给予指导。要求指挥者必须以身作则,对下属及其与企业之间的合同应有透彻的了解,定期检查组织机构,对不称职人员及时处指挥理,经常与主要助手开会协商,以便达到指挥的统一协调是结合、统一以及调和所有企业活动与个人努协调力,以实现一定共同的目标控制是指为了保证实际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去完成的那些活动。涉及企业管理过程其他4项职能,它控制促使计划编制得更准确,使组织简化和加强,提高指挥效率,并便于进行协调(2)管理的基本原则

①分工。劳动专业化是各个组织机构前进和发展的必然手段。

②权利和责任。权利是指发布命令并强使别人服从的力量。前者来自主管人员的职位,后者则是智力、经验、道德品质、领导能力以及过去的功绩等的综合。权利与责任相互一致,并互为因果。

③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企业内部各方达成的协议。纪律好坏主要取决于领导人能否以身作则,赏罚分明。

④命令的统一。受雇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

⑤指挥的统一。为达到相同目标而进行的集体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和一项计划。

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⑦职工的报酬。职工是“经济人”。报酬及其支付方式要公平,给雇主与雇员以最大可能的满足。

⑧集权。指权力集中或分散的程度。集权程度随不同情况而定,小企业存在绝对集权化,大企业则要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才能下达命令。

⑨管理层次。企业内部权力由上而下逐级下放。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法约尔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又称“法约尔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⑩秩序。物资的存放,人事的安排,各有其位,各就其位。

⑪公正。主管人对下属要公正,可以使下属忠于职守。

⑫保持人员的稳定。

⑬发挥职工的主动和创造精神。

⑭集体精神。在企业内要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法约尔指出,分裂敌人的力量是聪明的,但分裂自己队伍是对企业的严重犯罪。

2.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M.韦伯将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阶层,即高级管理阶层、中级管理阶层和低级管理阶层。韦伯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1)把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实现目标所需的全部活动都划分为各种基本作业,作为任务分配给组织中的各个成员。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经过最大限度的分工,在组织的每个环节上,就可以由拥有必要职权的专家来完成各项任务。(2)各自职务和职位按职权的等级原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每个下级接受他的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不仅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而且还要对下级的行动负责。为此,他必须对自己的下级拥有权力,能发出下级必须服从的命令。(3)组织中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上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训练来实现,每个职位上的人员必须称职,同时也不能随意免职。(4)除了某些按规定必须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外,管理人员是委任的。(5)这些管理人员并不是他们所管理单位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这种公正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同顾客之间的关系。(7)管理人员是专职的,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按照年资、工作成绩或两者的综合考虑升迁。但管理人员是否升迁,完全由上级决定。通过这种制度,在组织的成员中培养集体精神,鼓励他们效忠组织。(8)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制定的规则和纪律,它们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组织要明确规定每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以便正确行使职权,减少摩擦和冲突。

三、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是指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行为科学探究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问题。行为科学基本上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时期。前期称为人际关系理论,后期称为行为科学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等人从霍桑实验中得出了主要的结论,形成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

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仅仅看成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人活动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霍桑实验则表明,人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社会效益,即人不仅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

士气是指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梅奥等人认为,“士气”的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越高,则生产效率越高。员工的满足程度依赖于两个方面:

①员工个人的情况,即由于个人历史、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影响而形成的个人的态度;

②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是指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自然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不仅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而且还可以影响整个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它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它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因此要注意倾听工人的意见,设法使正式组织的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性需要尽可能取得一致,取得平衡。在发挥正式组织作用的同时,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防止其负面作用。

2.行为科学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需要与行为动机关系的一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又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下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是研究需求对行为积极性影响的一种理论。赫茨伯格将影响人的动机的因素分为两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赫茨伯格认为,两种因素各具不同的作用。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作用,但是当保健因素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3)成就需求理论

成就需求理论是研究人的成就需求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学者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情谊需求,而成就需求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有高成就需求的人一般具有关心事业成败、喜欢挑战性工作、能制定明确的目标、愿意承担责任、不怕疲劳等特点。成就需求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提高,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它拥有高成就感的人数多少有很大关系。(4)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研究人的期望与行为积极性关系的一种理论。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发力决定于目标价值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这个理论提出一个期望值模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个模式说明,管理者只有善于提高目标价值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激发职工的行为积极性。(5)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是研究目标与行为关系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实现目标、满足需求。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①目标导向行动,是指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准备行动;

②目标行动,是指直接实现目标的行动。

这两类行为对需求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目标导向行动对需求强度起促进作用,需求强度随着目标导向行动而提高,直至目标行动开始或者遭受挫折为止。目标行动则对需求强度起减退作用,当目标行动开始后,需求强度便有减低的倾向。(6)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研究挫折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追求目标受阻或者失败为挫折。人们遇到挫折后可能会产生6类行为:坚持、合理解释、对抗、放弃、改变方法、改变目标。这6类行为是有规律地发生的,是一定因素影响的结果。(7)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研究控制行为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学者斯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正强化,用来刺激行为重复出现,保持、巩固和加强某种有利的行为;

②负强化,用来制止行为重复出现,改造某种不利的行为。

正强化与人的心理需求一致,比负强化起作用的时间长,效果显著。企业管理中采用的奖励和惩罚,实际上是正强化和负强化方法的具体运用。(8)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Y理论是美国学者麦格雷戈提出的研究管理思想和人性假使关系的理论。

①麦格雷戈称传统理论是X理论。X理论认为人性懒惰,所以总是逃避责任,只有少数人才能克服这样的劣根性,成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而绝大多数人必须用“胡萝卜加大棒”方法进行威逼利诱,使他们为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努力。

②麦格雷戈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Y理论,Y理论认为人是“需要”工作的,因为人“需要”成就自我,所以只要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员工的这种“需要”,他们就会积极进取,不仅能够承担责任,甚至还能勇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9)不成熟—成熟理论

不成熟—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

①美国学者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一般经历7种变化,主要表现为:a.从被动到主动;b.从依赖到独立;c.从少量的行为到能做多种行为;d.从错误而肤浅的兴趣到意义较深的兴趣;e.从目光短浅到目光比较远大;f.从附属的地位到同等或者优越的地位;g.从不明白自我到明白自我和控制自我。

②消除个性和组织之间的不调和以及使之协调起来的办法包括:

a.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使职工有从事多种工作的经验;

b.采取参与式的以职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c.加重职工的责任;

d.更多地依靠职工的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10)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是研究非正式组织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卢因及其合作者认为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量的一种“力场”,各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11)冲突调节理论

冲突调节理论是研究冲突行为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①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必然产生分歧,分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冲突,企业内部冲突一般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②冲突并非都是坏事,按性质来说,冲突可以分为两类:

a.破坏性冲突,是指双方目标不同而产生的冲突,这是坏事;

b.建设性冲突,是指双方目标一致但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这是好事。

③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冲突,防止和制止破坏性冲突,适当调节建设性冲突。(12)行为效果理论

行为效果理论又称人的有效性理论,是研究行为的有效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人的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3个条件的满足:①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一致;②有明确和正确的工作目标;③有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13)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是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一文,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他们在一个连续统一体的示意图上描绘出从专权式的领导到极度民主的领导的各种模式,并举出7种代表性模式:

①领导者作出并宣布决策;

②领导者“推销”决策;

③领导者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④领导者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⑤领导者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⑥领导者规定范围让群众作出决策;

⑦领导者允许下属在上司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他们认为,在这些模式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最好的领导方式,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领导者应能改变他的领导方式以适应环境与跟从者的需要。

四、决策科学理论

1.决策科学理论的提出(1)决策科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决策科学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理论。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综合,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企业整体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对组织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

①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它继承了巴纳德的社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数学的、统计的和计算机的方法研究在投资决策、生产、库存、运输等问题上各种制约因素的最佳组合问题,即管理科学学派。(2)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他在管理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理性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和完善了社会系统论。他在《管理行为》、《组织》和《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书中对决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决策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1)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

决策理论学派非常强调决策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决策不仅仅是高层管理的事,组织内的各个层级都要作出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

西蒙认为,组织是指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它向每个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决策前提、目标及态度,提供一些稳定的可以理解的预见。成员的决策其实也就是组织的决策,这种决策的制约因素很多,涉及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被称为“复合决策”。管理活动的中心就是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都是作出决策的过程。

因此,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西蒙强调管理不能只追求效率,也要注意效果。效率是在一定目标和方向上的效率,效果则是决定方向目标这一类的根本问题。(2)强调决策的过程

决策包括从一开始的调查到分析再到选择方案等整个一系列的活动。它是一个分阶段、涉及很多方面的复杂的活动。西蒙的决策划分包括4个阶段:

①搜集情报阶段

即搜集组织所处环境中有关经济、技术、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以及组织内部的有关情况。

②拟定计划阶段

拟定计划即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到的信息,编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③选定计划和实施阶段

选定计划即从可供选用的方案中选定一个行动方案,这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案。

④评价计划阶段

评价计划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对过去所作的抉择进行评价。通过评估和审查,可以把决策的具体的实行情况反馈给决策者。(3)提出“有限理性”的决策标准

有限理论提出的基于前提包括:

①信息的不完全性

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所以在选择方案时要做到绝对合理,就需要对各种备选方案可能的结果具备完整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在此方面的知识经常只能是部分和片面的,人们很难得到关于某一件事情的全面的知识,而且有时候得到的知识还是虚假的或者是错误的。

②预测的困难性

因为结果是未来的,还没发生的,所以在对它们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够说正确与否,对方案的判断只能够是想象力和经验的结果。价值判断更是不完整的和不可预测的。

③穷尽可行性的困难性

只有人们把所有的方案都找出来,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最优方案”,绝对的合理性要求在可能发生的所有替代方案中选择,但是没有人能够把所有的候选方案都找出来,尤其是对企业中一些较为复杂的事务的决策,涉及的面很广,信息多,还远达不到将所有可能的结果和途径都考虑到的地步。满意标准是绝大多数的决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4)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

①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结构良好的决策。一般来说,那种例行的反复出现的决策,如企业中的订货、材料的出入、产品的生产等,属于程序化决策。制定常规性程序化决策主要是应用运筹学和电子数据处理等新的数字技术。

②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即结构不良的决策。那些对不经常出现的、非常规的事情作出的决策一般都是非程序化决策。制定非程序化决策的传统方式包括大量的人工判断、洞察和直觉观察,还未经历过任何较大的革命。(5)将决策分为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

根据决策条件,决策可以分为:

①肯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执行后只有一种结果的决策,它又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一般来说,这种决策很少。

②风险型决策,大多数决策都是风险型决策,这种决策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一个方案可能会出现几种结果,但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大概是知道的。

③非肯定型决策,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但每种结果的概率也不知道。

五、其他管理理论

1.管理科学理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