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一起长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8:56:45

点击下载

作者:甜甜妈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女儿一起长大

陪女儿一起长大试读:

前言

女儿甜甜会说话之后,她那些可爱的话语以及天真可爱的神态,经常惹得我和先生捧腹大笑,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温馨的回忆。

每次,我带着甜甜走在大街上,她看到小猫、小狗就喜爱得不忍离开,会拉着我的手撒娇道:“妈妈,你给我生几个小猫、小狗好不好?”她过生日的时候会告诉爸爸:“爷爷是属公老鼠的,我是属母老鼠的。”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她拉完屎之后,会拉着我去看她的小便盆,问:“臭不臭?”每当回想起这些美好的时光,我都深感甜蜜。

有一天,下班回家,甜甜欢呼着向我跑来,紧紧地抱着我,向我撒娇。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她在一天天长大,既而想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说过什么好玩的话,做过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在成长中留下了什么“亮点”……最后干脆打电话给妈妈,问及此事。妈妈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都三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哪还能记得那么清楚……”挂了电话,原本很期盼的内心一下子失落起来,不仅自己不记得成长中的点滴,连妈妈也忘记了,那段记忆成了一片空白。

再看看甜甜,我突然意识到,在甜甜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色彩,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她长大之后,假如问起我她小时候的事情,我那时候的回答必定会如同妈妈的回答一样。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将之前写的育儿日记又翻了出来,继续记录甜甜每天的学习和生活。

在记录甜甜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总结出很多适合女孩的教育方法。现在再回头读一读,发现这些教育方法很有普遍性,对其他家长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正是在记录甜甜成长点滴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随着甜甜的不断成长,我也随之“成长”起来,和她一起面对挫折后的失落,一起迎接成功后的喜悦,一起拥抱博大的自然,一起迎接竞争的挑战……似乎时光倒转,我又一次经历了童年,将妈妈忘记的事情完完全全地重温了一次。

后来我渐渐萌发了写书的念头,最终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在整理书稿的时候,甜甜的倔强、上学之前的哭闹、生气时的言行、学习的苦乐……一幕幕都涌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的内心因此而充实。我很庆幸,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针对她的各种表现摸索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我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有母女间的亲密又不失朋友间的默契。

我在内心中期盼:我的女儿——甜甜,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一直保持这份本心,做个有理想、有爱心、有担当的女孩子,希望纯净的女儿,不仅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展现无与伦比的魅力,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人。当然,我也希望她能够在学习上“建功立业”,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喜欢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欣慰的是,长大后的甜甜也一直如我期盼的那样,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了过去,直到考上她心仪的大学。我相信这些都离不开最初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也一直坚信,一个好女孩,在小学阶段就需要不断地“包装”自己,让自身无限地接近完美,如此才能为将来的优秀打下坚实的基础。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和我一样深爱着女儿的家长们!第一章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女儿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会受父母的影响。想要女儿做出改变,妈妈就需要提前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是将双眼紧紧地盯在女儿身上,强硬地要求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说,作为母亲的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做出了好的改变,女儿身上才会出现好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要女孩单方面做出的。让女儿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的精髓蕴含于“榜样”二字之中:想要女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就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原则。要知道女孩的眼睛是最精密的摄像机,她会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可以说,明天的她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想让女儿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样女儿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甜甜上小学之后,我便有了每天晚饭后带她出去散步的习惯。记得有一天,我和她走着走着,路过一个小书摊,老板向我们打招呼,推销他的书:“过来看一看吧,这些都是很好的书。”

我们走了过去,在书摊前驻足。我随便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老板一直说自己的书品质如何好,价钱很合理。这让我生出些许反感情绪,因为我发现手中的书质量并不怎么好,纸张会时不时地飘出些许异味儿,所以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觉得这位老板很不实在。我脸上表情的变化被甜甜捕捉到了,她对书摊老板说:“叔叔,你可不能欺骗我妈妈,我妈妈可是什么都知道的。”甜甜的话让老板“哈哈”笑了起来,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她的心目中,我是榜样。

其实不光是我,很多家长在自家女孩的心目中也是榜样和偶像:她有了不懂的问题,家长会耐心地解答;她弄坏了东西,家长会奇迹般地“变”好;她做不到的事情,家长总是能很轻松地搞定……于是在女孩子心中,家长是无所不能的,是她学习的榜样,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变成这样。

但是生活中的我们,真的会如同女孩想的那样,永远成为她眼中的“榜样”,不断地提升自己吗?

甜甜回家之后和我说:“妈妈你知道不,我们班的小菲很讨厌,我们都不和她一起玩了。”我很奇怪,因为前几天,甜甜还跟我说和小菲玩得很好呢,怎么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在一起玩耍了?“她爱骂人,还给我们每人起了一个外号,什么‘麻子’‘龅牙’,我不是有点黑吗,她就叫我‘黑泥巴’,所以我们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虽然我安慰她“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但是内心却有些生气,我觉得小菲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了一些问题。

第二天我去送甜甜,正好在学校大门口碰到了小菲的妈妈。我很友善地同她打招呼,提醒她应该抽时间好好和女儿谈一下,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就不好教育了。但是小菲的妈妈却对我说:“我家的事情我自己都不说什么,你管得着吗?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我无语,只得低头走开。

还有一次,我从一位当老师的朋友那儿听到一个故事。在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很爱动手打人的女孩。有一次,班干部让那个女孩打扫教室,她非但没有执行,还反唇相讥,最后大打出手,将班干部的脸抓了一道血痕。我的那位朋友便教育了她,可她很抵触,拒不认错。无奈之下,朋友只得打电话将女孩的妈妈叫到了学校。那位妈妈到了之后,没等老师和她说明情况,就冲女孩的头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朋友对我说:“当时我看到那一幕,就可以理解那个女孩的举动了。家长这么冲动暴力,家里的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朋友话语间满是遗憾和无奈。我很理解,女孩平时看多了妈妈的冲动,时间久了,不自觉地模仿起来,将从妈妈那儿学到的方法用在了自己的同学身上。在我看来,这是为人父母者的失败,他们为家中的女孩树立了一个负面榜样。

很多家长,总是要求女儿做好这个,做好那个,但是放在自己身上,这些“标准”没有一条能达到的。女孩把这些看在眼中,必然会产生这么一个疑问:连爸爸妈妈都做不到,为什么我却要做到?如此一来,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实我也曾经犯过相同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吃火锅,吃完饭后,先生去结账,而我则带着甜甜在窗边玩耍。窗户边摆放着几盆花,花盆里装满了各种颜色的鹅卵石。甜甜很喜欢,于是我便从花盆里面捡了两颗,让她拿着玩耍。

快到家的时候,先生发现了甜甜手中的鹅卵石,便问她从哪里拿的,甜甜一一道来。先生听了甜甜的话后问我:“当时你拿鹅卵石的时候,和人家老板说了没有?”我回答道:“没有。”先生听了之后说:“那就属于偷的。”

甜甜听说鹅卵石是偷的,就将石头塞进了我的手中,表示不喜欢了。我对甜甜说:“你先拿着玩吧,下次咱们再去吃饭的时候还给老板。”但是甜甜坚决不要,她问我:“妈妈,你拿别人的东西怎么不跟人家说一声呢?以前你不是经常告诉我不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吗?但是你却没做到。”

甜甜的质疑让我很尴尬,平时我的确经常教育她,拿别人的东西前要和别人打招呼,但我这个教育者却没做到。于是我对甜甜说:“这次是妈妈错了,你以后可不要跟妈妈学啊,妈妈现在就改正过来。”之后我便拉着先生和甜甜返回了那家饭店,将鹅卵石放了回去。

这件事情过去没几天,母亲的脚扭伤了,没办法走路。我悉心照顾,跑前跑后,足足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那时候正值盛夏,每天我都会给母亲擦洗身子,洗脚,偶尔还会背着她到楼下和那些老朋友们聊天。

有一天晚上,我给母亲洗脚,甜甜在身边,一边帮着我给姥姥洗脚,一边对我说:“妈妈,等你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我也要给你洗脚。”看着甜甜稚嫩的小脸上一副很认真的表情,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妈妈,你不相信吗?我说话算数,就像你现在照顾姥姥一样。”甜甜很不服气地说道。显然我的笑声让她很不平,以为我不相信她的话。我连忙说道:“怎么会不相信你呢?妈妈相信。”听我这么说,她才笑了起来。

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是老师,却比老师更了解自家的孩子,可以根据女孩的性格特点制定出更适合她的教育方法。但是我们在给予孩子目标和希望的同时,别忘了亲身示范,自己先一步做到,这样才能理直气壮地站在女孩面前,要求她做好。

教育无他,唯榜样而已。假如我们想让女儿成为怎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是最重要的家教原则。多肯定和赞美,少批评和斥责

生活中,肯定、夸奖家中的女孩,用欣赏一件完美艺术品的眼光欣赏她,她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相反,假如我们处处批评女孩,斥责她的言行举止,她就会备受打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的成长会偏离我们的期望。

记得有一次,甜甜的班主任向我反映,甜甜最近一周的家庭作业写得很潦草,很不认真,但是在学校里写的作业质量却很好。班主任还特意将甜甜的班级作业和家庭作业摆放在一起做比较,让我看。的确,两份作业不像出自一个人之手。

从甜甜班主任办公室出来之后,一路上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甜甜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定是我平时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但是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我想了很久,一时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在之后辅导甜甜写作业的时候,我格外留了一下心,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且很仔细地观察甜甜的反应。

没过几天,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在辅导甜甜写家庭作业时,说话的方式有问题。每天晚上,当我检查甜甜的家庭作业时,都会指出她哪些字写得不好,并且要求她擦掉重写,但是每次甜甜都不太情愿。于是我便批评她学习态度不好,责怪她三心二意,最终导致甜甜对自己不自信,家庭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糟糕。

找到了原因,我坐在沙发上想了很久。之后再检查她的家庭作业时,我便换了一种说法。每一次,我都会从她的家庭作业里找出写得比较好的几个字,然后夸奖道:“你这几个字写得非常好,其他的字多练习的话也能变得漂亮起来。”这招效果很好,没过多久,甜甜家庭作业的质量越来越高了。

为什么只是换了一种说话方式,甜甜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原因就是,后面一种说话方式是通过表扬的手段肯定她的优点,是一种鼓励和欣赏的姿态,是一种“赏识”教育。有调查显示,一个没有受到鼓励和赏识的人,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而当这个人受到鼓励和赞美后,其能力是赞美前的2~3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特别是女孩子,需要不断地赞美和赏识,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我总结出几个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不夸大女孩身上的优点。肯定和赞美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说几句好听的话就完事。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女孩身上的优点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和赞美。这种夸奖和肯定要发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没有任何感情的敷衍,也不是为了哄女孩开心,为了夸奖而夸奖。有时候,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赞赏和鼓励,都能让家中的女孩体会到我们的爱和关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地夸大女孩的优点,假如言过其实,会让女孩子觉得我们所说的话不真实,次数多了反而会让她变得麻木。女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客观的评价,时间长了她就看不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很难持续进步。

多发现女孩身上的优点。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女孩的每一个举动,她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句话,都充满了童心、童趣,可爱得让人难忘。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女儿具有独一无二的优点,假如我们能够多鼓励和赞美她,就会发现她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相反,假如我们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女孩的言行,她势必会感到迷茫,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生活中的甜甜就是这样,生气的时候会将小嘴噘得很高,甚至专门和我唱反调,这些在我的眼中都是可爱的、难忘的。有时候看到她不顾弄脏刚刚穿上的新衣服而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我不会阻止她;看到她不顾弄脏双手的后果而玩泥巴时,我也不会指责她;当她坐在我的身边很不靠谱地描述未来的理想时,我也不会嘲笑她……我一直坚信,这些都是她的可爱之处,是她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优点,只要我给予甜甜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她性格中的一些小缺点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其实在我看来,宽容、理解和关注都是一种肯定和赞美,尽管它们表达的情感很“含蓄”。在甜甜的成长经历中,我一直采用多元化的赏识教育方式,比如一个小小的拥抱,虽然无声无言,但是能传递我对她的鼓励和赞美;一个温润的吻,传达了我无尽的爱和欣慰;一件小小的礼物、一次亲子旅行,等等,都是我对甜甜的一种肯定,一种赞美。

当然,当女孩在思想上和我们有着不小的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从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得有一次,我带甜甜去玩耍时,看到路边有一个已经坏掉的乒乓球。甜甜很高兴地捡了起来,要求我和她一起玩。那个乒乓球比较脏,我很想让她扔掉,但是最终打消了这个冲动,因为我想到在甜甜眼中,快乐是如此简单,一个被别人丢弃的乒乓球也能带给她满心的愉悦。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蹲下身来,用女孩的眼光看待她的言行,和她一起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幸福。

在我看来,赞美和肯定中长大的女孩通常比较自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挑战和挫折。在肯定和赞美中长大的她,也会用肯定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赞美别人的优点,从而为将来的社交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做女儿的“监工”

我们不是警察,女孩也不是罪犯,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时刻监督她。在我看来,过度的监督会打消女孩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让她对我们产生依赖。更严重的是,过度监督会伤害女孩的创造性,让她趋于平庸。妈妈最重要的职责是要让女孩学会自我监督,这会比我们的监督更加有效果。

有段时间,甜甜对她爸爸说话总是带着情绪,而且父女之间对话的次数也明显变少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回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正好周末,甜甜早晨起床后就嚷嚷着去书店,她一直想买一本童话书,而且还坚持自己去,说我们跟着没意思。那家书店虽然距离我们家没有多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但是之前甜甜自己没去过,所以先生有些不放心,担心她在路上出些什么状况。

见爸爸不同意,甜甜改口说:“爸爸,我可以约小欣一起去,我们俩在一起就安全了。”但是先生还是不放心,担心她在路上被车撞到或者迷路。“我都上小学一年级了,自己出去买本书你还不答应!”甜甜抗议道。“以前都是我带着你去的,再说爸爸可是了解小欣的,她是个路痴,走几步就分不清东西南北。所以不允许你自己去,要去必须我们跟着你。”先生很严厉地说道。甜甜大哭,最终还是先生亲自跑了一趟,给甜甜买回了童话书。

难道是因为这件事情,甜甜记仇,所以才故意不理先生的?想到这儿,我倒是有些高兴,因为甜甜不喜欢我和先生当她的“监工”,不希望我们时时刻刻注视她、照顾她,我和先生应该给她这个机会才对啊!

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先生,先生也觉得是这个原因,很赞同我的想法。于是等到下一个周末,我们便主动给甜甜100元,让她自己去书店买课外书,从那之后,甜甜对先生的态度有了转变。

在我看来,女孩想要独自做事的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便会感到沮丧,当她能够抛开所有顾虑,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记得有一次逛街的时候,我偶遇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她比我结婚早,女儿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她的女儿学习很优秀,在班里能进前三名,这让她很自豪。我们见面后谈了很多,其中大部分话题都和孩子有关。“别看我女儿现在很乖巧,在别人眼中也很优秀,但是刚上一年级那会儿,却是很不让我省心的。”同学说道,“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晚上会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初我和先生两个人轮流做‘监工’,她写得不好了,抑或出了错误,我们会第一时间指出,给她纠正。但是时间长了,女儿心理上变得懈怠起来,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不提醒她,从来不主动写作业。有一次,我们忘了提醒她写作业,直到睡觉的时候她才想起作业没有写,于是着急起来,但是我们都没理她。没想到那件事情之后,女儿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次数多了,再也没忘记写作业。我们也不再充当‘监工’的角色了,让她自己做作业,她的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出色了。”说到这儿,同学幸福地笑了起来。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充当女孩“监工”的角色,原因有很多:也许是担心女孩自己做不好,会犯错误,抑或是觉得孩子做得很辛苦,想要伸手帮助,也有可能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后不懂得如何改正……但是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自己做事是女孩必须学会的“人生功课”,女孩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也就是说,给女孩自由,鼓励她大胆行动,会让女孩获得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其实假如我们放手了,就会惊喜地发现,越是不监督女孩,她的主人翁意识就越强。既然不用我们费心费力女孩也会慢慢变优秀,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充当“监工”的角色呢?

在我的记忆里,甜甜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早晨起床后洗漱,我都会站在她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她的举动,生怕她会不小心滑倒,抑或没有将脸洗干净。就算甜甜偶尔会嫌弃我,说我“很讨厌”,我还是乐此不疲地充当“监工”的角色。

但是当甜甜上了小学之后,我经常会听到班主任夸奖她,说甜甜“很爱干净”“乐于助人”。我对此很奇怪,因为在家里我一直监督她,觉得她做事很不“靠谱”,怎么上了小学之后,甜甜就变得懂事起来了?

那天甜甜放学回家之后,我第一次没有督促她,但是我发现她在放下书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脸,而且睡觉前也自觉地刷牙和洗脚。我才醒悟,原来不做她的“监工”,她会变得更加自觉。

家长的过度监督会使女孩做事的兴趣荡然无存,甚至会使她产生逆反情绪,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最聪明的方式就是培养女孩自觉做事的习惯,让她自己监督自己。别替孩子做决定

一直以来,在教育咨询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一类家长是:他们总是觉得孩子是他们人生的附属品,是延续他们梦想的载体。所以这类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总是习惯替家中的女孩做决定,从来没有站在女孩的位置想一想。

在我看来,这类家长并不允许女孩做她自己。要知道女孩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应该受我们主宰,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把握住大方向,引导她、鼓励她,而不是强迫她、替代她。

曾经,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对她做出的某些决定指手画脚,甚至直接跳过她,为她做出决定。

记得甜甜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后,甜甜扑过来搂着我的腰高兴地嚷嚷道:“妈妈,快来看我的新玩具。”我仔细瞧了瞧,甜甜手里抓着一只毛茸茸的小熊,但是颜色有点旧了。我问她这个小熊怎么来的,甜甜嘻嘻一笑,很得意地说道:“我和班里的同学交换的,用咱们家的小兔子。”听甜甜这么说,我就有些生气了,因为那个小兔子玩具是前几天才买回家的,会自己唱歌,晚上还会自动发光,花了整整500元。没想到买回来才几天,甜甜竟然私自决定拿去交换了,换回来这么一个旧玩具。

我严肃地斥责她:“你多大了,到底懂不懂事?竟然拿着新买的小兔子换回来这么一只破小熊!”也许没想到我会生气,刚刚还兴高采烈的甜甜委屈地噘着嘴,轻声地向我解释道:“我很喜欢这只小熊,所以才决定交换过来的。”

听甜甜这么说,我突然醒悟过来,是啊,只要她自己喜欢就好,我为什么要指责她的决定呢?这样想着,我内疚起来,因为就在前几天,我还因为差不多的一件事伤了甜甜的心呢。

那天中午我打扫卫生,看到一个玩具木马,有些旧了,就打算扔掉。但是甜甜看到后决定留下来,说什么也不同意我扔掉那个木马。于是我便找了个机会,趁她回屋忙别的事情时将破旧的小木马扔进了垃圾桶。后来被甜甜发现了,她就哭了起来。我一生气,便对她说道:“你决定不扔就不扔了?你想把家里变成垃圾堆?”听了我的话,甜甜哭得更厉害了,她抽泣着说:“小木马不是什么垃圾,她是我的宝贝,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

那一刻,看着甜甜脸上的泪痕,我内心中一阵疼痛。在甜甜的心中,什么该扔,什么不该扔,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只要她喜欢,即使再破旧的东西都是她的宝贝。她的决定我要学会尊重,而不是指责,更不是代替她做出决定,那样只能深深地伤害她的心。

其实生活中,像我这样犯错的家长还有很多。我们习惯了站在自己的价值观念上去指责女孩的决定,代替她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决定,而不去考虑她的内心感受。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正好朋友在给她八岁的女儿做思想工作。朋友女儿放暑假了,朋友便打算给她报一个奥数班,但是女儿却并不想去,于是朋友便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劝说了一上午,女儿还是决定不去,最终朋友便拉下脸来,冲女儿吼道:“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已经给你报名了,由不得你。”

在我看来,朋友和我犯了同样的错误:忽视了女孩的意愿,指责她们的决定,继而代替她们做了最终的决定。其实允许女孩成为她自己,不去过多地干涉她的决定,才是最好的亲子相处之道,也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一直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女孩,决定她的爱好和发展方向,希望女孩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但是女孩并不是一块木头,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和取舍。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女孩自己做出决定,尊重她的决定,允许女孩做真正的自己。

退一步想,即使我们替女孩做了决定,她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行事,我们自己做得又怎么样呢?我们所做的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其实遇事换位思考一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和女孩相处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后,我们就能了解孩子所喜欢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巧妙地影响她,而不会引起她的反感。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普罗克鲁斯特之床”的故事。普罗克鲁斯特是一个妖怪,但是从表面看上去,他很和善,也很好客,会将所有路过他家门口的人请到家里休息,但是当客人睡着后,这个妖怪就开始折磨那些人:他要求那些客人的身材必须和家里的床相适合,假如客人腿太长或者脚太大,就会被他砍掉;假如客人的身材太矮小,那么他就拼命地将其拉长。如此一来,许多到他家休息的客人都被他折磨死了。

在我看来,那些习惯替女孩做出决定的家长,在生活中就扮演了“普罗克鲁斯特”的角色,他们将女孩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之床”上,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各种条条框框强加到女孩的身上,妄图将女孩生硬地套进他们设计的框架中去。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它会扼杀女孩的创造力,让女孩变得墨守成规,失去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个聪明的妈妈,我们不妨将命令式的语气改为商量式,比如“这件事怎么做才好呢?我想能不能这样?”这类表达方式会让女孩觉得我们比较尊重她,继而启发她的思维,让她自己做出最终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样能帮助她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提升她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事情的能力。

要知道,虽然女孩年龄小,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作为女孩的家长,我们应该给女孩表达自己意愿、自己做决定的自由和机会。比如,当我们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要先征求一下女孩的意见,买她喜欢的玩具;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让女孩决定要购买什么物品;暑假报特长班的时候,也应该让女孩自己决定,报还是不报,学什么不学什么,让她自己拿主意;等等。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命令和强迫。

生活中,我尊重甜甜的决定。虽然我在选择衣服和饰品的时候很自信,品位也很高雅,但是假如我给她选择的衣服她不喜欢,我也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更不会强硬地决定她一定要穿。我会尊重她的决定,尽管她最终选择的衣服、饰品和我的审美观念大相径庭。

只要我们放手让女孩自己去选择,女孩就会让我们惊喜于她的未来。所以想要改变女孩,让女孩的未来更美好,我们要先改变自己,放手让女孩做决定,做她最真实的自己,信任她、尊重她,不要对她横加干涉和指责,更不需要代替她做出选择。如此,女孩才会在我们的信任中健康成长。给女儿一个犯错的机会

在咨询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这样一类父母:他们很在意孩子身上有没有问题,一旦发现自家孩子身上有了问题,就会觉得整个天都要塌下来,继而很难认可孩子今后的行为。他们觉得孩子的言行让自己失望了,但是回头仔细梳理一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原本家长口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错误,很多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通常遇到这类父母,我会建议他们先仔细想一想,是孩子怎么了,还是他们自己怎么了。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那么完美,孩子不会,我们自己也不会。所以我们不应该刻意要求女孩该怎样、不该怎样。应该适时给她一个机会,也是给女孩一个空间,让她有犯错误的机会,能够在错误中警惕并有所感悟,相信经过了错误的“淬炼”后,她会走得更加稳健。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像一盘录像带,需要预演和体验所有的情绪和行为,留下适当的印痕,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这些印痕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断地通过“心理反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应对方式和方法。孩子在小的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这些错误来认知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长大后就能获得对更多错误的免疫力。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有一次,她去一位美国教师家里做客,看到那位美国教师教育家里不满3岁的女儿,拿着一把钥匙,并尝试将钥匙插进锁孔,将卧室的门打开。女孩笨拙地尝试,一次又一次,但是怎么也插不好。

看到这种情景后,朋友走上前,想帮助一下小女孩,但是被那位美国老师阻止了。她说:“先让她犯一些错误吧,琢磨一会,时间长了自然也就知道怎么开门了。这样,以后她才不会忘记这扇门是怎么打开的。”果然,小女孩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折腾了很久,最终还是将卧室门打开了。

在我看来,女孩所犯的错误大致可以归为两种:一种是违反道德规范的,这类错误长辈必须立即制止,比如偷拿别人东西、乱扔垃圾、不讲卫生、欺负弱小等。这类错误一旦我们放任下去,以后就很难矫正,会对女孩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而另一种,则是女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生活和学习之类的,这是允许她犯错误的。

女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假如生活中我们不提供这种机会,轻易地帮助她打开面前的那扇“门”,不仅剥夺了女孩寻求“开门”方法的乐趣,也会使得她惰于思考、疏于尝试,最终变得懒散,缺失独立性。

记得有一次,甜甜突然有兴趣想要考察下家里的瓷碗究竟有多结实,竟然在我面前将瓷碗摔在了地板上。面对满地的碎片,她先是一愣,继而惶恐,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以为我会很严厉地斥责她。

但是我并没有那么做,我仅仅要求她将碎片收拾干净,叮嘱她牢记“瓷器易碎”的常识。后来甜甜从“瓷器易碎”的常识联想到了玻璃、眼镜、瓶子之类的东西也是易碎品,于是她便很自觉地爱惜这些物品,再也没有打碎过任何东西。后来想一想,那一只被甜甜故意摔在地板上的瓷碗“牺牲”得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我看来,女孩犯错,通常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年龄差不多的女孩,所犯的错误也差不多。比如,因为粗心打碎一只碗,或因为贪玩而忘记了写作业,害怕大人责骂而撒谎等。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没必要表现得大惊小怪。实际上,小错误是女孩子成长的资源,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她才会了解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继而获得犯错的免疫能力。假如我们采取防堵的办法,从源头上断绝女孩犯错误的权利,这对女孩的成长体验反倒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当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的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孩子在小时候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甚至是非常需要的。假如药家鑫小时候能够多犯一些错误,并且知道犯了错误还能够改正过来,他就不会造成那个巨大的悲剧。小时候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了是要犯大错误的。小时候温顺乖巧的孩子,长大了可能叛逆得惊人。”

所以要允许女孩犯错误,而且在她犯错误之后,要给予她辩解的权利。甜甜上小学后,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做事的意愿也强烈起来,犯错的概率也提高了。每次她犯了错误,我都会给她辩解的权利。我会让她将自己想说的说出来,这样我才会了解她的真实想法。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轻易下结论,避免误解她,让她受委屈。

当然,让甜甜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还是一种尊重她的表现。在我看来,犯错误之后的辩解不是什么强词夺理,而是让她明白前因后果。只有让她辩解,她才会更加了解我所讲的道理,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

很多家长往往过于在意女孩做事的结果,却忽视了女孩在做事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会打消女孩努力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还会引发女孩自卑的心理。所以聪明的家长都会注重女孩努力的过程,允许女孩犯错误,而不是过分地看重结果。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罗曼·罗兰说的是人的一生,成人尚且如此,儿童更不用说。其实,如果我们明白了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就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家中的女孩,允许她犯错误,就不会因为她的一时失误或表现不佳而大发雷霆。给女儿做梦的权利

在女孩的头脑中,经常会冒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她会在玩积木的时候突然大声地宣布:“我要建造一座城堡,做一个最伟大的建筑师!”也会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说:“长大了我要成为一个女超人,将全世界的坏蛋都抓起来。”

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听女儿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面对女儿的这种行为,你是怎么做的呢?有没有充分地保护好她的这种想象力和好奇心?有没有鼓励她,引导她往更深层次想象?抑或嘲笑甚至挖苦了女孩的梦想,觉得她在痴人说梦,想法荒唐得很?

很多家长,自己整天梦想有一日自己能怎样怎样,但是一旦发现女儿想怎样,就会大加指责,甚至给孩子扣上一顶“不切实际”的帽子。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可笑的。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甜甜拿着一个熊猫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她将那个熊猫玩具送给了我,问:“妈妈,你觉得熊猫可不可爱?”我很随意地回答道:“可爱啊,妈妈很喜欢。”

甜甜听了兴奋地说道:“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去动物园当一名饲养员,那样就能天天和熊猫在一起了!”

先生听了之后立刻对她说:“当饲养员有什么好的,整天和动物在一起,很辛苦的。”“那我当动物园园长好了,这样既能不辛苦,又可以天天看熊猫。”甜甜说道。“你又当不了园长。”先生继续打击她。

我怕先生的话会对甜甜造成负面影响,于是蹲下来抱了抱甜甜,对她说:“宝贝,你一定可以的,妈妈相信你能当上园长。但是你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长大了才能有当园长的机会。”

女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假如我们扼杀了她心中的这种好奇,就等于扼杀了她的探索欲望和创造能力。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全力保护女孩的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不受到外来因素的伤害。特别是当女孩在我们面前说出我们很难理解的理想时,我们应该暂时放下疑问,鼓励她继续说下去,因为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会变成女孩向前的动力。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很尊重我的梦想,尽管我那时候头脑中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母亲却一一将之包容了下来。记忆中,母亲善于讲故事,漫长岁月中,很多故事我都记不清楚了,但唯有一个故事我至今难忘。

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有一个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自己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伊迪丝的妈妈听了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这个字母的。伊迪丝告诉妈妈说:“薇拉小姐教给我的。”

伊迪丝的妈妈表扬了女儿后,便将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这所幼儿园剥夺了女儿伊迪丝的想象力,她认为伊迪丝在认识“O”这个字母之前,会将之想象为太阳、苹果、足球、鸭蛋等圆形的东西,但是自从在幼儿园学会26个英文字母之后,伊迪斯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要求幼儿园承担这个责任,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一万美元。

诉状递上去之后,在内达华州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诉讼的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精神上出了问题,一些家长也觉得她未免太较真了,小题大做。甚至连这位母亲聘请的律师都不同意她的观点,认为这个官司赢的希望很渺茫。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最终这位母亲却赢了官司。在法庭上,这位母亲在辩论时讲了一个故事,也正是那个小故事感动了陪审团成员。她说:我曾经到某个东方国家旅游,在一个公园里看到过两只天鹅,其中一只被剪掉了左边的翅膀,另一只则完好无损。被剪掉左边翅膀的那只天鹅放养在一个比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那只则被放养在较小的水塘里。那个时候我很困惑,就去请教饲养员,他告诉我这样能够防止天鹅逃跑。因为将一只翅膀剪短,天鹅在飞行的时候就无法保证平衡,起飞后就会掉下来;而那只生活在小水塘中的天鹅,虽然完好无损,但是水塘太小,不具备滑行起飞的条件,所以它也只能老实地待在池塘中。当时我很震惊这种饲养智慧,但是也为天鹅悲哀。今天我站在这儿,为我的女儿打官司,是因为我觉得伊迪丝也变成了这所幼儿园中的天鹅,他们剪短了她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把她饲养在那片只有ABC的水塘里。

这个故事在时刻告诫我,不要将甜甜变成小池塘中的天鹅。柏拉图说过这样的话:“好奇者,知识之门。”因为好奇,女孩才会探索她不知道的世界。探索的过程,也是她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假如我们浇灭了女孩梦想的火焰,那么也就斩断了她好奇的源头,让女孩失去了梦想的权利。

所以,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嘲笑她的梦想。我一直都在鼓励她做梦,引导她做梦。就算她的梦在我看来是很荒唐的、不现实,我也会给予她足够的鼓励。因为我知道,有些梦并非一定要成真,但是甜甜酝酿梦想的这个过程却值得肯定。梦想可能是甜甜的幻想,也可能是她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会舒缓她心中的压力。

而且我会为甜甜创造一些做梦的环境。比如,我会在家里饲养一些比较奇怪的鱼,甜甜看到后就会问我一些相关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她会问我:“妈妈,这条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我会引导她自己寻找答案,让她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家长,不要给女孩的梦想涂上太多的功利色彩。我很少在甜甜面前说“等你长大了,当个企业家,挣很多钱”之类的话,也不会鼓励她长大后当官。我知道想象力的翅膀是承载不了这些包袱的,当我给她灌输这些的时候,她飞行的高度就会降低。第二章和女儿做朋友,而不是对手我从来都不会站在女儿的对立面,不做她眼中的“恶人”。我这样做,并不是出于毫无原则的溺爱,相反,我是站在女儿朋友的角度和她相处的,我时刻告诉自己:我是她的妈妈,同时也是她的朋友。很多妈妈在女儿面前爱显权威,不肯舍弃家长的身份,不觉间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女儿对手的角色,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别把自己当“家长”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逛街时,发现了一件很漂亮的毛衣,那件毛衣的衣领上有一串装饰性的珍珠项链,我看了一眼后就决定买下来,我觉得那串项链和毛衣搭配起来真的美极了。

两天后的周末,我和甜甜在楼下的小广场上打羽毛球。没打多长时间我就感觉有点热,便将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时候甜甜发现了我毛衣上的珍珠项链,便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串项链问道:“妈妈,毛衣衣领上是什么?”

我便蹲了下来,拿着甜甜的小手,摸了摸那条项链,对她说:“这是一条项链,你仔细摸一摸,告诉妈妈有什么感觉?”当时我想让她感受一下珍珠的华润,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甜甜央求我:“妈妈,你把项链摘下来让我仔细看看好不好?”因为项链是固定在毛衣衣领上的,要是摘下来的话,就意味着我要先将上面的珍珠一个个地摘下来,比较麻烦。但是看到甜甜渴望的眼神,我又不忍心拒绝她,于是便说:“好吧,妈妈这就给你摘下来,让你好好看一下。”

我话刚说完,甜甜便伸手扯住了我的毛衣,将衣领上的那串珍珠全部扯落了下来。我知道甜甜的这个举动并不是故意为之,只是希望将那串项链尽快拿到手,所以我没有指责她。我觉得甜甜没有错,她也是在我答应之后才伸手拉扯的,只是因为不了解项链的安放步骤,用力过大,将项链扯断了。

我一颗颗将散落在地上的珍珠捡起来,交到甜甜的手中,并告诉甜甜:“这些小珠子送给你了,拿出玩吧。但是妈妈要特别提醒你,之后要是再看到别人衣服上有珠子之类的饰品,不能这么去扯,这样很不礼貌,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这样。”甜甜点着头,说:“明白了。”

后来我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听了之后开玩笑说:“你怎么一点家长的样子都没有,要是换成我,我早就打她了,你太宠孩子了!”我听了之后反问:“在女儿面前我为什么要有家长的样子呢?是拿出家长的权威恐吓她,还是用暴力的手段威胁她?和做女儿的家长相比,我更乐于做女儿的朋友!”

在字典里,“家长”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父亲、母亲;二是家长作风,说一不二、集权。在女孩教育问题上,家长作风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刻意强调自己的家长身份。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她有时候会不称呼我为妈妈,而是调皮地叫“姐姐”。我听了后也不会生气,不会责怪她没有礼貌,更不会埋怨她不懂得尊重长辈。我很乐于接受“姐姐”这个称呼,这是甜甜将我当朋友看的一种行为。我知道,只有和甜甜如朋友一样相处,她才会更乐于和我分享与朋友而不是家长所分享的事情。

有一次,我带甜甜去吃饭,听到一位妈妈和她女儿的谈话,在这个过程中,那位妈妈几次称呼她的女儿为“小屁孩”。其实在我看来,那个小女孩很懂事,也很有礼貌,和所谓的流鼻涕、无理取闹的“小屁孩”有着天壤之别。

女孩问妈妈:“你天天这样叫我,那我能不能也这么叫你啊?”“那怎么成,闺女,你要知道,妈妈这么叫女儿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女儿不能这么叫妈妈!”那位妈妈刻意强调了自己的家长身份,语气很有一股“官”味。

我在一旁听得暗暗摇头,这样的妈妈怎么能真正走进女儿的内心呢?我在咨询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他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口气非常严厉,当孩子说话的时候,一有认为不对的地方就打断,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管场合,也不论周围有什么人。

有一次,我询问一位前来咨询的母亲:“你觉得总是站在家长身份牌后面和女儿说话对吗?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她听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那位母亲听了之后却很自然地说道:“这有什么,我是家长,说话严肃点不是很正常吗?”我只好询问坐在一旁的小女孩:“你觉得妈妈这样和你说话好吗?”小女孩非常机灵,回答得很委婉:“我们老师说家长这么说话不好,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和我们做朋友!”

之所以提到上面这个小故事,无非就是要提醒广大父母改变教育女孩的观念和方式,给女孩营造一种宽松的精神环境。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我观察过很多家庭和女孩,而且还收集了数百个名校女学生的资料进行研究对比,试图从中探究优秀女孩和一般女孩在家庭教育上的差别。最后发现,最主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家庭精神环境上的不同。学习好的女孩一般家庭精神环境也很宽松,父母会将她当朋友看待,彼此间交流很多,父母能及时了解女孩的需求,能共同探讨、相互启发,这样的父母通常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给女孩适当的建议。

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我从来没有骂过她,也不会轻易地扬起手掌。我和她就像一对最要好的朋友一样,彼此相互尊重,遇事能够无拘无束地畅谈、沟通,甚至争论不休,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舒畅。而且遇到事情,特别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都会让甜甜自己拿主意,比如,暑假上不上兴趣班,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出去玩……

我的这些做法,也许在大多数家长的眼中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在这些家长眼中,他们是家长,不需要尊重女孩的意见和想法,他们总是想“管束”,认为必须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才好,这样家中的女孩才会“怕”自己,教育起来才方便。在这些家长眼中,父母和女孩之间是指挥和被指挥、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他们对女孩说话的语气永远是命令和质问式的,女孩的一切大事都需要父母做主。这类家长和家中女孩间的关系注定是“对手”,不管他们多么想教育好女孩,最终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我们要善于摆脱家长的身份,回归自然,不做女孩的“领导”,而做她的父母和朋友。在承担养育责任的同时,引导她、帮助她、温暖她,这样女孩才会感受到精神上的鼓励,继而走向成功。我和女儿一起成长

和女儿相伴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想要女儿不断地提升能力,家长也需要自我提升。也就是说,当我们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和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个过程才会愉悦、和谐,才会由传统母女的“对手”角色装变为“朋友”关系。

有一段时间,娇小的甜甜突然对各种“拳法”有了兴趣,像个小男孩那样伸胳膊、踢腿。每天和我外出散步的时候,以前的唱歌游戏也被“打架”游戏取代了。她会向我展示自己“独创”的绝招,这个时候我也会很配合,会摆出招式,说:“来,也接我一招降龙十八掌。”这个游戏甜甜乐此不疲,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都在和我“切磋”武功。

也许有些家长会觉得女孩整天“打架”,像个男孩一样,有失女性的婉约之美。但是在我看来,甜甜突然喜欢上所谓的“武功”,其实只是她的一种爱好罢了,并没有影响到她婉约气质的形成,还给她增添了一丝“英姿”,整个人显得活泼、干练。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反对呢?那样只会让女儿失去朝气,让我站在她的对立面,和她成为对手。

所以我很“自觉”地配合甜甜的游戏,而且还巧妙地引导,决定通过这个游戏向她讲述一下金庸几本小说中的武功,虽然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最有名的那几种我还是知道的。而且为了配合甜甜,我还重新阅读了一遍金庸的武侠小说,继而了解到金庸笔下的武功其实能分为很多种,比如,按照发功原理,可以分为外功和内功:著名的降龙十八掌属于外功,而九阴白骨爪则属于内功。

对我而言,阅读小说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一直以来,总觉得武侠小说并不适合女性阅读,但是仔细看了一遍,发现金庸的小说行文淡雅,情节引人入胜,很能抚慰人的情绪,引人遐思,既缓解了工作带来的压力,又在无形中增加了文学修养。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从中了解到各种人物性格之美,比如双儿的温柔贤淑、郭靖的忠厚老实,等等。

而甜甜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招式,当然我并没有告诉她这些都是从金庸小说里“搬”来的。我相信,等甜甜渐渐长大,接触到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其中的某部小说,她会想起曾经和我一起摆出的那些招式,从而在内心中升腾起一种美好的回忆:原来,妈妈才是我最好的朋友。

先生曾经提醒我,让甜甜了解这些对她的生活、学习没有什么帮助。是的,我了解这一点,但是我确信这些能够提升甜甜的认知能力,只有认知能力提升了,她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动力,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游戏,我和她一起提升了能力,让她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位母亲,还可以成为她合格的朋友。

春天到了,万物开始复苏,小草的嫩芽钻出了地面,河面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每次我带甜甜出去玩,她经常蹲下看刚刚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小草,问很多问题,诸如“它叫什么名字?”“它能长多高?”面对甜甜的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不耐烦过,虽然这方面的知识是我的一个盲区,我并不懂那些花花草草的名字。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查阅资料,恶补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很多花草的名字及其功能外形特征,比如,什么野菜可以煮着吃,什么花草能够做药材,哪些能够开出漂亮的花朵……

于是,以后甜甜再问我的时候,我就能很准确地说出花草的名字,讲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功能,而且向甜甜普及了一些农作物的知识,如在什么季节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等。没过两个月,甜甜就对这些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在甜甜学校的后院里,有一块大约40平方米的地,春天来的时候,老师要求他们自己带种子种在土里,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但是甜甜却告诉老师,她不需要观察就知道这些植物的特征,一开始老师还以为她在吹牛,在提问了一些白菜、菠菜的外形特征的问题后,老师就惊讶起来,她有些弄不懂,为什么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甜甜会知道这么多。

有一次,甜甜跟我出去散步,指着路旁的小草问我:“妈妈,这些小草什么味道?”我对她说:“你可以拔下一棵来闻一闻味道。”她果真拔了一棵,闻了一下,然后疑惑地说道:“哎呀,这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接过来闻了一下,一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怎么办呢,难道我要告诉甜甜“我不知道”?虽然我知道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但我还是想告诉她一个真实的答案。突然,我想到了一句话,于是对甜甜说道:“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啊,你想一想,春天到来了,小草汲取了泥土的气息,身上是不是也带有春天的味道?”

接下来我又开始启发甜甜,问她:“既然春天有味道,那么春天有没有声音呢?”甜甜想了想,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告诉她:“小鸟鸣叫的声音就是春天的声音,鸟儿在向所有的人传递春天到来的消息。”“那么春天有没有颜色?”我继续问甜甜。“这个我知道,是不是绿色的?”甜甜回答道。“对,春天是绿色的。”我给了她肯定的答案。

我坚信生活中的这些素材对甜甜来说是很重要的。女孩有时候会问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假如我们置之不理,甚至粗暴地回应,那么最终伤害的是女孩的内心。积极回应她的问题,能够丰富女孩的知识储备,和她构建良好的关系。

其实说到底,和女孩做朋友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家长和女孩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从甜甜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坚强、豁达和乐观。更重要的是,我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成功将自己“家长”的身份转变成了“朋友”。不做女儿讨厌的“唠叨虫”“快起来,快起来,快点别迟到!快点洗,快点刷,快点梳个头!……钢琴班、奥数班、什么班,那些补习班你都别落下!要听话、要努力、要考好,别让你老爸又把脾气发;别调皮、别打架、别逃课,别让我到网吧把你抓!……看电视,坐远点,吃饭别发短信。晚上你不许再上网,买PSP?没门!除非你NO.1!……”这是一首曾经风靡网络的歌曲,它以妈妈的唠叨为歌词,它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快速地传播,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个“唠叨妈”。

有调查显示,九成的孩子都认为自己的妈妈太唠叨,甚至有些孩子会将唠叨视为妈妈的代名词,一提到妈妈首先想到的是喋喋不休的“唠叨语”。这样一来,在很多家庭,亲子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紧张,继而演变成“对手”关系,可以想一想,有哪个女孩能够在日复一日的唠叨中保持平静的生活状态呢?更别说和“唠叨妈妈”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在我看来,妈妈会经常叮咛女孩同一件事情,表现出“唠叨”的毛病。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妈妈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爱唠叨,她们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想把有用的经验教训告诉女儿,以便让她能够从中受益。但问题在于,这些话从来没有说进女孩的心里,对其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迫使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话,最终变得唠叨起来。

我曾经也是一个自认为不唠叨的妈妈,觉得在和甜甜的沟通中,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唠叨的“症状”。直到有一天,一位经常对女儿唠叨的妈妈前来咨询,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属于“唠叨妈妈”这一类。那位妈妈提到她已经担心了21年的女儿,一个人在外地工作,不知道她是不是会受冻挨饿时,我忍不住问她:“你的女儿既健康又独立,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奔驰,要是我的女儿长大之后和你的女儿一样,我早就放一百二十个心了!”说完这话,我却突然愣住了,因为总感觉这句话很耳熟,仔细一想,这不是很多年前妈妈经常在我面前唠叨的话吗?难道日常生活中,我也和眼前这位妈妈一样,因为对女儿的期望和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唠叨吗?

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学校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一贯成绩不错的我数学没有考好,只得了55分。回到家后,面对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和抱怨,我将自己关在了房间里,不说话,也没吃饭。

终于,爸爸回来了,敲开了房门,于是我们之间有了这样简单的对话——“乖女儿,怎么了?”“数学没考好。”“多少分?”“55。”“满分多少呢?”“100。”“比一百的一半还多5分呢,应该算及格了。走,跟爸爸吃饭去。”

几十年过去了,妈妈当时唠叨的话我一句也没记住,但是爸爸的话却一直在我的心头闪光,激励着我前进,还教会了我在遭遇坎坷时积极地看待问题。

有了那次顿悟,想到了小时候爸爸的话,我之后在和甜甜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在一些生活琐事上,会刻意放下,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大的事情上,照顾甜甜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对长辈和他人的关爱等,而不是在琐碎的事情上反复要求她怎样。

作为女孩的妈妈,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等待。很多妈妈都有着这样的心理:自己说出去的话,会希望女孩立刻执行;提出了一个目标,会希望女孩马上行动起来。有这种想法的妈妈并没有考虑到女孩的心智和能力还没有达到我们希望的程度,女孩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其实还没有同步。

甜甜有时候答应我做某件事情后,会比较拖拉。比如,早晨起床,我催促第一遍的时候,她答应得会很爽快,但是几分钟以后,她还在床上磨蹭。这个时候我不会再说第二遍,而是会慢慢地等待,让她自己意识到起床的必要性,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说第二遍、第三遍的话,效果微乎其微。

在甜甜的成长过程中,我渐渐摸索出一个克制自己唠叨的好方法——只说一遍。生活中,一些小事情我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如有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然后再和甜甜认真地沟通。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力,我通常会明白地告诉她:“你要注意听,妈妈的话只说一遍。”之后我会突出比较重要的话,捡着有分量的部分说一遍,当然在语言上我会力图做到精彩,这样甜甜听的时候才会全神贯注。我知道,唠叨的语言大都是不动听的,甚至是讨人嫌的,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良情绪,次数多了,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母女成对手。

当然除了只说一遍外,眼神交流也是一个避免唠叨的有效方法。记得有段时间,甜甜书桌上的文具摆得比较乱,我说了几次,她并没放到心上。后来我想了一个方法:先帮她收拾一遍,然后神情比较严肃地注视她一会儿,让她明白我已经做了示范,之后请你按照这样的标准做好自己的事情。甜甜看到我的眼神之后,很惊奇,不敢和我长时间对视,主动将目光游移到别处去了。我觉得她明白了我的意思,果然后来她再使用文具盒的时候,铅笔、橡皮等都会及时收进去,也非常注意整理书桌了。

看到她如此,我便投去赞许的目光,她的眼神里也蕴含了愉悦之情,我们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我快乐,甜甜也高兴,这比我一遍又一遍唠叨个不停的效果好很多。

所以在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唠叨什么,不然只会将女儿变成对手,处处和我们作对。最好的方法是,时刻告诉自己莫要唠叨,找到和女儿沟通最有效的方法,只言片语,传递真心和实意,和她做朋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