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战争与武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9:16:4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战争与武器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战争与武器试读:

内容提要

现在有许多古代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古代的战争场面:身着古装的士兵们摆开阵势,个个穿甲戴盔、手持盾牌,面对敌方的飞矢流箭毫无惧色,继续前进为什么他们能抵挡大部分射来的利箭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了“护身之宝”——盔、甲、盾牌。这是当人类认识刀箭等器械能伤害人体的同时,也寻找出某种能作为防身护卫的工具。

世界上划时代的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后,雅典倚仗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盟主(提洛同盟)地位,大肆扩大势力范围和对外移民。而此时,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已经形成,并对雅典的扩张十分不安。因为雅典是民族政治城邦,本来就与斯巴达贵族政治统治格格不入。双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扩大到其他希腊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各邦的贵族派,相互敌对,各不相让。在经济上双方为争夺奴隶、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断发生争端。雅典的扩张政策严重威胁到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海上利益,所以双方矛盾日趋尖锐,一场大规模内战势在必行。

公元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争端,于是雅典出兵援助克基拉,逼科林斯退兵。接着,雅典为防范它的盟邦反叛,要求它的盟邦同时亦是科林斯的殖民地的波提狄亚拆毁面向帕利尼一面的城墙,并向雅典送交人质,驱逐科林斯派去的官员。波提狄亚人与雅典人谈判,希望不要破坏他们的现状,同时又与科林斯人一同前往斯巴达,期望在必要时得到斯巴达的援助。雅典人没有满足波提狄亚人的愿望,而斯巴达人却一口答应:如果雅典人进攻波提狄亚,斯巴达人就入侵阿提卡。

随后,科林斯兵去支援波提狄亚,雅典派兵前去镇压,途中又获得原已在这一地区重装步兵的增援,同时还得到从盟邦和马其顿来的马其顿骑兵的增援,因而雅典人迅速取得了胜利,雅典人即用城墙和战船把波提狄亚与外界完全隔绝开了。

两大集团因此互相指责,科林斯人声讨雅典人在包围它的殖民地,雅典人指责斯巴达支持它的盟邦叛变。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集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公元前431年3月,伯罗奔尼撒盟邦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发战端。同年5月,斯巴达国王阿基丹姆二世率军侵入阿提卡,战争全面展开。

当时,斯巴达方面有步兵和骑兵6万人,雅典方面有重装步兵、骑兵约3万人,另有一支庞大舰队约300艘战船驻守在比雷埃夫斯港。斯巴达的战略是发挥陆军优势攻占阿提卡,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达到包围与孤立雅典的目的。雅典执政者伯里利克则采取陆上取守势,海上取攻势,利用雅典城到比雷埃夫斯港的长墙工事保持与外界的陆上通道,派舰船袭击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鼓动希洛人暴动,逼斯巴达人求和。

公元前430年,人口密集的雅典城内发生了严重瘟疫,死了很多人。伯里克利也于次年病死。三年后米蒂利尼等盟邦发生反雅典起义,陆上形势对雅典不利。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占领了美塞尼亚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并煽动斯巴达的奴隶暴动,使斯巴达陷入困境。

为了对抗雅典,斯巴达将领伯拉西达率兵于公元前424年攻占爱琴海北岸重镇安姆菲波利斯。次年,双方在安姆菲波利斯激战,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昂与伯拉西达都在这一战中死去。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领尼西阿斯与斯巴达缔结《尼基阿斯和约》。和约规定:交战双方退出各自占领地,交换战俘,保持和平50年。

50年和平条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交换了一纸空文。双方都没有履行他们的诺言,谁也不愿意交出土地。在签约后的几年中,虽然没有进行大的战役,但违犯条约的事时有发生,双方在军备和外交上继续展开角逐。

公元前415年初,雅典人企图出兵西西里,首领尼基阿斯劝阻雅典人不要远征西西里,可野心勃勃的将军阿尔基比阿德斯竭力煽动进军西西里,打击斯巴达。他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他的远征计划。

公元前415年6月的一天黎明,停泊在雅典外港的一支庞大舰队,正在扬帆待发。

一阵悠扬的号角声过后,庄严的沉寂笼罩了一切。阿尔基比阿德斯登上一艘指挥舰,用洪亮的嗓音喊道:“勇士们!我们今天将要去完成一个光荣的使命——征服美丽富饶的西西里。那里有最便宜的奴隶,有无数金银财宝。如果我们不去,它就会落入斯巴达人之手!勇士们!现在让我们为远征胜利,向伟大的神盟祈祷吧!”

他说完后,祭台上冒起了青烟,士兵和指挥官们按照古老的风俗,用酒祭神。接着,船上和岸上唱起了颂歌,舰队排成纵队,徐徐航行出港。

舰队远征出发不久,雅典城内发生了一桩惊人的事件:一天夜里,许多竖在十字路口的赫尔墨斯神像的面部被人捣毁。赫尔墨斯神是希腊的手工业和商业之神,也是航海和旅行者的保护神。雅典人认为这是远征的不祥之兆,必须追究这样重大的渎神案。其实,这是阿尔基比阿德斯的政府搞的鬼,他们乘阿尔基比阿德斯不在雅典的时候,设法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阿尔基比阿德斯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

就在远征舰队来到西西里岛并在岛的东部登陆、与叙拉古的骑兵交锋时,雅典派来一艘国家战舰,带来了公民大会的一项命令:阿尔基比阿德斯立即回雅典受审。他不得不把指挥权交给另一位主将,自己跟随那艘战舰返回雅典,但在归途中,他乘隙潜逃到斯巴达,取得了生命和安全保证。他向斯巴达人献媚,和盘托出了雅典人的战略计划,并向斯巴达人提出两项打败雅典的建议:斯巴达立即派舰队援助叙拉古,同时派出陆军占领雅典附近的狄西里亚。斯巴达完全采纳了这两项给雅典以致命打击的建议。结果雅典战败,远征军全军覆没。

远征西西里,使雅典丧失了最精良的陆军和几乎全部的舰队。此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虽然还持续了将近10年,可是西西里的惨败,已经注定了雅典最后失败的命运。

公元前404年,斯巴达的舰队封锁了雅典。经过4个月围困,雅典城内粮尽援绝,最后终于向斯巴达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约:解散提洛同盟,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长墙工事,只保留12艘警戒船。

此次战争,雅典自恃拥有海上优势,麻痹轻敌,且由于内部矛盾、奴隶逃亡、盟邦叛离、财源耗尽等原因,逐渐陷入被动而最后崩溃。斯巴达求助于宿敌波斯扩建舰队,增强海上实力,加上指挥员在决战中指挥得当,终于取得胜利并成为希腊的霸主。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非正义的争霸战争,给希腊文明带来了空前的破坏,给小农经济以毁灭性打击,摧毁了希腊文明的基础,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斯巴达虽称霸于全希腊,但其政治的蛮横统治引起了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混战。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断,各邦力量彼此消耗,后来终于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陆军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的机动作战与协同作战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机动作战;海战规模扩大,争夺制海权包括夺取海上交通线、海上封锁与登陆成为战争中突出的战略问题;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在战争进程中,完成了公民兵向雇佣兵的过渡,出现了职业军人,对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

正当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诸城邦大伤元气的时候,北方近邻马其顿逐渐强大起来,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趁希腊各城邦混乱不堪、无力外御之机,先后夺取了一个个衰落的希腊城邦。

腓力二世在军事上有一系列改革:

他把政权和军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军队变原来的民军性质为常备军和雇佣军相结合的体制,规定所有壮年男子都要到步兵或骑兵中服役;以方阵为基础,创造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大力发展攻城技术装备,使用马其顿军拥有优势的弩炮、破城槌、攻城塔。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于喀罗尼亚城下,确立了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下一步侵略目标,便是东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世界。然而,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自己的王宫里为女儿主持婚礼时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受军队的拥戴登上王位,时年20岁。

亚历山大曾拜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自幼接受希腊文化教育,拥有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知识。他酷爱希腊文化,梦想不仅要征服世界,而且要使世界希腊化。

早在公元前338年8月,腓力二世出征希腊前,曾对亚历山大说:“我已经老了,没有几仗好打了。你要好好练习马其顿方阵的阵法,今后好接替我的事业。”

亚历山大却说:“这一回您去攻打雅典,将来还要去打波斯、印度……全给您一人打光了,我还有什么可打?”

腓力二世大笑道:“有志气!好,这一次就跟我去!”

这样,才18岁的亚历山大被任命为马其顿军队副统帅。当马其顿军队到达希腊中部喀罗尼亚城附近时,遭遇希腊各城邦的联军。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大决战。

马其顿军队在黎明前排好了方阵:士兵们列成长达16排的纵队,每个士兵都被遮住全身的巨盾和长达5米的长予武装起来。后排的士兵把他们的长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前排的士兵就得到好几排向前伸出的长矛的保护,整个方阵行动起来像一个整体。方阵分左右两翼,腓力二世指挥右翼,亚历山大指挥左翼。

决战中,双方相持很久,难分胜负。但是不久,亚历山大指挥的左翼军队,就给当时自认为无敌于天下的底比斯人的“神圣部队”以致命打击。他父亲腓力二世那一边,却遭到了失败。联军突破了马其顿的队伍,对它进行紧压,但是一阵冲锋,却搞乱了自己的队伍。在高处观战的亚历山大当机立断,迅速帮助父亲改变方阵队形,向联军反扑过去。结果联军溃败,腓力二世大获全胜。

这是决定希腊人命运的一次战役。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村召开全希腊会议,宣布自己是希腊军最高统帅,从而确定了马其顿在希腊各城邦中的领导地位。

亚历山大即位后,大胆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削弱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君主的权力,奖励发展工商业。他创立了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将步军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发展了其父的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起义之后,即调兵遣将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

公元前334年初,亚历山大授权安提帕特将军摄政,亲率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向波斯进军。这支远征军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

当时的波斯帝国是个没落的军事奴隶制国家,在大流士三世统治下,内政腐败,政局不稳,国势日衰,在小亚细亚仅部署有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2万、舰船400余艘。

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沿河东岸展开,以骑兵为第一线,步兵为第二线,凭岸固守,阻敌波河。远征军则置步兵方阵于中央,两翼为骑兵。亚历山大命令先锋部队佯动,诱使敌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波斯军的标枪如滂沦大雨,铺天盖地;马其顿人的长予似万道金蛇,左刺右扎,但是,远征军第一回合的冲击未能奏效,波斯军居高临下,顽强拼杀,阻住了马其顿先锋部队的强攻。

正当鏖战关头,亚历山大亲率部分骑兵赶到,他的盔甲光彩夺目,头顶飘动着白色羽毛,正是敌人注目的中心,一些波斯兵一时看得发呆,来不及放箭和投掷标枪,只见亚历山大头一个冲进敌阵,全体骑兵一拥而上,霎时冲乱了敌人的阵势。

此战波斯骑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马其顿军四面打击,迅即溃败,2000余人被俘。希腊远征军仅亡百余人。

初战告捷,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再南下奇里乞亚。

公元前333年10月,希腊远征军在西利西亚东部的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所率13万大军,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此役后,希腊远征军获得战争主动权,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次年,亚历山大挥军南下,沿地中海东岸前进,攻占叙利亚,顺利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国王),他自封为法老。希腊远征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作为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步兵4万、骑兵7000从埃及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巴比伦尼亚与伊朗高原推进,寻找波斯军主力决战。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

大流士三世此时已组织了较强的新军,集结的军队来自24个部族,号称百万,有刀轮战车200辆,战象15只。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骑兵战和肉搏战。希腊远征军骑兵主力纵队利用缺口迅速楔入敌阵,直逼大流士三世的大营。大流士三世逃遁,波斯军惨败。

远征军乘胜南下轻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随后进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毁了大流士三世政权。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三世,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统治者。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公元前325年,远征军侵入印度,占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再加上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还有疟疾的流传,毒蛇的伤害,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公元前324年,其陆军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后返抵巴比伦,东征即告结束。

亚历山大率远征军十年血战,行程万里,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作战,彻底摧毁了古波斯帝国,降服了大量的土著部族,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北到多瑙河,南达尼罗河,东跨印度河,西连亚得里亚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退到巴比伦以后,就把巴比伦城作为马其顿帝国的新都。他很想再远征酉方,征服北非和意大利。公元前323年夏,他的远征计划已经准备妥当,但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末日已经临近。

一天,亚历山大像往常一样向诸神献祭,对神明赐给他的好运气谢恩。当晚,他同一个好友一起饮酒作乐,然后又去洗澡。突然,他开始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但他还是每天召见军官,指示他们如何准备远征。过了几天,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可是他还用眼神示意军官们要继续西征。

临死时,他留下话来:在他的丧礼期间,要举行盛大的军事竞赛。这一年,亚历山大才33岁。

亚历山大作为古代西方的伟大统帅和著名战略家,虽然只活了33岁,但他军事远征的辉煌战绩,他的建军、作战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他的指挥艺术,把古代军事学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作战中,亚历山大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善于组织步军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都很成功。

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一些学者指出:亚历山大曾为西方人打开了东方的大门,也为东方人敞开了西方的大门,因此亚历山大是深刻改变了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历史的进程。

亚历山大一死,他的部将便展开了激烈的争权斗争。经长期混战,在亚历山大所征服的土地上,形成了几个独立的王国: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塞琉西王国。

十字军的“圣地之战”

1095年秋,数以千计的人们来到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城,参加一次规模很大的宗教会议。参加者有来自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等地的大主教14人,主教200多位,修道院长400多人,在场外还聚集着成千的教士、封建主、商人和无数的平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亲自从意大利赶到这里,表明这次会议的特殊意义。

在宗教会议结束那天,教皇特地到城外的田野里,向聚集在那里的成千上万的人们发表演说:“上帝的孩子们!耶路撒冷是主的圣地,耶稣基督就降生在那里,他的陵墓也在那里。可是现在,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异教徒已经占领了圣地,并且还在继续前进,占领更多的基督教徒的土地,他们屠杀和俘虏了许多人,毁坏了许多教堂,正在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我现在恳求你们,不,不是我,而是主在恳求你们,把圣地从异教徒那里拯救出来,把那些邪恶的种族消灭干净!”“拯救圣地!拯救圣地!”人们狂热地呼喊着。

教皇高高举起胸前的十字架:“这是主的召唤,一切等级的人,包括骑士和步兵,穷人和富人,要迅速到东方去拯救圣地!耶路撒冷并不遥远,到达圣地并不困难。凡是走上主的道路的人,假如在旅途中或者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生,他们的罪过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等待了,赶快回去料理好事务,筹集足旅费和置办好行装,到冬末春初的时候,在上帝的引导下,奋勇地踏上向东的征途吧!”

教皇的话刚讲完,如痴如狂的骑士、封建主和平民们都争先恐后地拥上前去,向教皇的随从人员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这块十字红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成为十字军的一员。

第二年春天,由法国北部、中部和德意志西部穷苦农民组成的农民十字军在法国隐修士彼得和德意志小骑士穷汉华尔特的率领下渡过莱茵河,沿多瑙河向东进发,通过匈牙利进入拜占庭帝国。

这支农民十字军衣衫褴褛,拿着棍棒、镰刀、斧头和铁耙,有的步行,有的乘着双轮牛车,拖儿带女,怀着摆脱奴役、压迫和饥饿,到东方“天堂”世界去过好日子的美好幻想,背井离乡,踏上了连自己也不知目的地的遥远征程。由于他们既没有必须的给养和装备,又没有起码的组织和训练,一路上不得不靠抢劫维生,因而不断受到当地人民的袭击。当到达指定的集合地点——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时已经丧生3万人。

1096年8月,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分别从诺曼底、洛林、南法等地出发。当时,西欧各大国君主忙于各自的内部事务,所以这次十字军东征都是由二流封建君主担任领导的。十字军号称20万甚至30万,但实际上到达小亚细亚的不过3万人。他们与农民十字军相比,有较好的装备,有相当的组织和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其装备也非常笨重:每人一把剑和一支长矛;一个能把头套进去以保护脑壳和鼻子的盔;一副由铁网制成、从头颈到脚踝都可盖住的铠甲;一个长尖形的盾。这些装备行军时由骑士的仆人背负,作战时才穿起来。每个骑士需要两匹马,一匹骑着走路,一匹打仗时用。加上很多封建主都带着自己的家产和家属,一路上有仆役侍候,所以随从出征的人很多。

1097年春天,所有的十字军队伍在君士坦丁堡会合,接着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拯救”圣地的侵略战争。当时,十字军东侵的地区,属于突厥(土耳其)人的势力范围。十字军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6月占领塞尔柱突厥人的都城尼西亚等城,7月在多里列会战中大败突厥人。多山的小亚细亚夏日酷热,突厥人坚壁清野,十字军缺水缺粮,并时常遭到伏击,然而被黄金、白银迷住了心窍的封建主、骑士不顾一切地向圣地耶路撒冷进军。

1097年10月21日,十字军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大城市安条克近郊。安条克是小亚细亚通往叙利亚的门户,在政治经济上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原属拜占庭,1085年为塞尔柱人所占。该城方圆12英里,有60英尺高的城墙,城墙极厚,可以四马并行。城上有450座了望楼和5座城门,西南部有崇山峻岭为天然屏障,东北部布满沼泽,且有阿朗提斯河为掩护,河上架有9拱的铁桥,铁桥两端设有塔楼。该城守将为总督巴吉塞扬,他拥有6000名骑兵和1.5万名步兵。由于守军顽强抗击,十字军又不熟悉攻城战术,因此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将城攻下。

一天,各国统领们正在会商攻城的事,突然接到报告:将有几万大军开抵安条克援助被围的突厥人。统领们听了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他们纷纷议论:“要是援军从外部围攻我们,我们将受到内外夹击,如何是好?”“我们已经弹尽粮绝了,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迅速把安条克拿下来,要么撤退。”“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正当人们一时拿不出好对策时,统率南部意大利骑士的首领包蒙公爵的话吸引了会场的注意力,“我有办法迅速占领安条克,解决目前的危机,但我有一个条件:攻下安条克后,该城归我管。”

原来,包蒙已经买通了一个守卫安条克外城的军官,他答应在十字军进城时把他所管辖的城门打开。各个统领虽然都眼馋安条克这个诱人的战利品,但别无他法,且面临危险处境,只得答应了包蒙提出的条件。

1098年6月30日深夜,十字军利用突厥军官的叛变,长驱直入,城内守军措手不及,安条克落入十字军手中。十字军入城后,大肆抢劫、杀戮。他们连日盛宴狂欢,几天就把城内仅存的食物吃得精光。

正当十字军庆祝胜利狂欢的时候,灾难如晴天霹雳般地降临了。安条克陷落第三天,突厥人的援军包围了安条克。昨日还是围攻胜利者的十字军,不得不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吃起死人肉了。为了活命,大批十字军逃亡,其中包括许多将领。陷于绝望的十字军,日夜祈祷,幻想上帝创造“奇迹”,能使他们转危为安。

不久,果然出现了“奇迹”。有一天,一个士兵报告,他在梦中得到了“神谕”,昔时罗马磔杀救世主耶稣的神矛,就埋在该城圣彼得教堂,若能得到这支神矛,就能克敌制胜。于是十字军统领命令搜查这支神矛,果然找到了。这本来是十字军统领和僧侣为鼓舞士气而搞的诡计,但陷于绝望的十字军却因此振奋起来,在宗教狂热的鼓舞下,冲出城门,与突厥人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将突厥人的援军击溃。历时8个多月的安条克围攻战,就这样神话般地结束了。

1099年6月,十字军进抵耶路撒冷并将该城团团围住。围城的骑士有4万人,而守军只有1000人。十字军为了攻城,建造了很多攀登城墙的木梯。由于守军飞矢如雨的射击,十字军伤亡过重,只得决定建造攻城机,用巨大的木槌来撞破城垣。

攻城机造好后,十字军利用一个昏黑的夜晚,把攻城机拆散搬到城垣一个突出隐蔽的部位,然后迅速组装好,猛力摆动木槌,撞击城墙。这一行动很快被守军发现,立刻在城头生起火来,把一勺勺沸滚的油脂、一个个燃烧的火炬投向攻城机和十字军,十字军又一次失利。

7月15日,天刚蒙蒙亮,十字军改变战术,集中攻城机向城垣的一个地方猛攻,同时向城垣上投掷燃烧着的木头,致使一座塔楼起火,浓烟和火焰使守军不得不退缩或逃生,十字军乘机攻入城内。一面面绣着十字的旗帜在城垣上升起,“圣城”耶路撒冷终于落入了十字军之手。

半个月后,埃及派兵增援,但为时已晚。十字军入城后大肆烧杀劫掠,3日间杀死穆斯林7万之众,妇孺老幼都不能幸免;他们甚至把尸体堆成山,烧成灰烬,以搜寻死者生前吞下的黄金。

这就是所谓的“拯救圣地”!

由罗马教皇煽动起来的对东方的侵略,前后共进行了8次,历时200年,大小战役为数甚多,胜败参半,影响深远,堪称中世纪的世界战争。以侵占耶路撒冷告终的远征是第一次,所以又称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47~1149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十字军远征,但未达到任何目的。

1189~119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五世再次率军东征。由于全军没有确立统一指挥,英法德三军各自行动,互相猜疑、妒视甚至反目,导致十字军分裂,力量减半。腓特烈一世溺死,腓力二世中途回国,剩下理查五世虽然勇敢善战,但兵力单薄,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放弃“解放”圣地的使命,不光彩地返回欧洲。

1202~1204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进行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初目标是东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采取威胁利诱手段促使十字军改变作战方向,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业劲敌拜占庭。十字军开进拜占庭帝国,先后攻陷两座基督教城,并在其领土上建立起了几个国家。

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第七次(1248~1254年)东征,进攻目标均为埃及,第八次东征(1270年)进攻北非突尼斯,无不以失败告终。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先后被埃及攻占。1291年,十字军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卡。

十字军东征是打着宗教旗帜进行的侵略战争。十字军远征最后失败,主要原因是参加者的成分复杂,意图各异装备极不统一,军纪松弛,指挥不一,且劳师远征,不适应东方的自然环境。十字军多为重骑兵,人员、马匹均着甲胄,虽有较强突出能力,但装备笨重,不便机动,因此常遭挫败。而与十字军作战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主要是装备有弓弩、马刀的轻骑兵,虽挡不住重装骑兵的正面冲击,但作战能力优于十字军的重骑兵,熟悉地形,机动灵活,善于运用避实击虚、诱敌深入或攻敌侧后等战术,故常操胜券。

十字军远征实际上只打了25年,但持续了将近200年,它使西亚诸国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使西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断送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它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西欧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艺复兴,阿拉伯数字、代数、航海罗盘、火药和棉纸,都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内传到西欧的。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与军事技术的发展。西方人学会了使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开始制造火器;海军战术有了新的发展,帆船取代了桡桨战船;重装骑兵的使用走向衰落,轻装骑兵和步兵的作用受到重视。

三十年欧洲战争

公元前962年,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创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其疆域包括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可是,到了13世纪末,德意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诸侯国,皇帝也失去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到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这个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帝国已今非昔比,穷途末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长期担任帝国的皇帝,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毫无实权。

这个皇帝对失去权力很不甘心,拼命想恢复往日的威风,这样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这样,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

当时,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捷克是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的。当时德意志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享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利。但到德意志三世皇帝马提亚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德意志皇帝指定的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一上台,便残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毁,作新教礼拜的人被投入监狱,这些措施,激起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的群众和新教教徒手拿铁棍长矛,冲进捷克王宫,抓到了国王的两个钦差。“把他们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在一阵怒吼声中,按照捷克的古老习惯,两名走狗被人们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落在御城河沟的垃圾堆上,两个人痛得哇哇乱叫。

这就是震动欧洲所有国家宫廷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奥地利决心发动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纷纷武装起来,他们选出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捷克独立。广大武装群众占领政府各部门,取消一切赋税,并把压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稣分子全部驱逐出境。

开始阶段,捷克起义军进展顺利,很快突入奥地利境内,逼近首都维也纳。此时奥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满皇帝统治,纷纷起来响应。

此时,德意志老皇帝死了,斐迪南接任皇位,仍兼任捷克国王,他得到捷克起义军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报告时,正同十几位贵族在宫中开会商讨对策,一名贵族见皇帝已吓得浑身发抖,忙抓住他的肩章说:“皇上,现在还来得及,你快派代表谈判签字呀!”

捷克的起义眼看快要胜利了,可惜由于起义军的领导权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幻想通过谈判让皇帝作出让步。于是,他们下令停止攻城,派出代表进宫与皇帝谈判,结果坐失良机,使皇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斐迪南缓过气来,向天主教联盟求救,宣布剥夺捷克议会选出的新教联盟首领、捷王普法尔茨选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联盟主力巴伐利亚选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2.5万人“救驾”,由名将蒂利统帅。天主教同盟还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参战。

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统帅的精兵与教军2万人展开决战。虽然新教军占有位于白山和沼泽之间良好的防御阵地,但士兵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步兵遭到敌兵的首次猛烈冲击便四散溃逃。这样,天主教军只用不到两个小时便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从此,捷克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一个省,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长达几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捷克起义被镇压后,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不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联盟,把势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则想统治荷兰,这又引起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国的不安。于是,哈布斯堡集团与反哈布斯堡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从此,这场战争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2月,丹麦在英、荷、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卢特城。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与丹麦军队作战。

瓦伦斯坦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原为捷克贵族,但因长期在德皇军中服役,已经德国化了,连他自己也自认为是德国人,他采用以战养战的政策,靠掠夺驻地居民的粮食和财富来维持军队的供应。每攻克一地,他的军队就像蝗虫一样将居驻地抢劫一空,人们称他的军队为“瓦伦斯坦蝗群”。

1626年,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吕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德皇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以后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在波罗的海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队。

瑞典害怕德意志的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于1630年7月从法国北方打了进来,揭开了“三十年战争欧洲阶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统率1.3万军队在德国东北部奥德河口登陆,不久,瑞典又派来了2.6万人援军,使古斯塔夫的总兵力达到近4万人。而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了内讧,瓦伦斯坦被免职,瑞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德皇闻讯后令蒂利率军阻击。9月17日双方主力集中于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展开决战。蒂利军3.5万人,装备火炮26门。瑞典军2.4万人,拥有火炮100门。

瑞典军排成新型的线式阵形,而蒂利军则按传统战法排成一个个密集的方阵,双方先是互相炮击,因瑞典炮兵火力占优势而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蒂利军在炮轰后发起攻击,但骑兵7次冲锋都被瑞军滑膛枪齐射的火力击退。

这一仗,古斯塔夫沉着冷静地调动兵力,发挥炮兵和滑膛枪的密集火力,彻底打败了以长矛为主的蒂利方阵,蒂利军伤亡达8000人,蒂利本人负伤,而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共伤亡2700人,其中瑞典仅伤亡700人。这是古斯塔夫军事艺术的杰作,以机动加火力为基础的新战术第一次战胜以数量加长矛为基础的旧战术,显示了改革后的瑞典军队对旧式欧洲军队所具有的优势。

后来,德皇再次起用瓦伦斯坦重新组建军队,收复了布拉,出师巴伐利亚,迫使瑞典军撤向萨克森。1634年,德皇在西班牙军队支持下,在讷德林根大败瑞典军。瑞典军被迫北撤。

瑞典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主战仍在德国境内,但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法国和瑞典军队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648年10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它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这次战争对军事学术和技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火炮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在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旧的方阵战术已经过时,新的线式战术开始形成;

四是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军队编制趋向精干。

《独立宣言》与南北战争

1775年4月19日清晨,800名身穿赭红色军装的英国轻步兵,在一名小校的率领下,经过一夜行军,进入了莱克星顿时,遭到早已严阵以待的“一分钟人”的突然袭击。“一分钟人”是北美大陆人民对其民兵的亲切称呼。由于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只要一听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立即出动,所以大家都称他们“一分钟人”。“一分钟人”从岩石、树林、灌木丛后面对准英军发出雨点般的射击。英国伤亡286人,北美民兵伤亡93人。莱克星顿的战斗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打响了!从此,美洲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美大陆本来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世代生息繁衍之地。17世纪初,欧洲开始向北美移民。从1607年第一批英移民踏上弗吉尼亚至1733年最后一个殖民地乔治亚的建立,英国移民先后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后来美国最初的13个州。

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同时也把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北美洲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种植场迅速萌发。殖民地农业、工商业尤其是航海业、造船业、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日益融合。在独立战争爆发前,在北美这个新的地域上已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英国的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在不列颠商国的疆界内出现了与英国资本主义并存的北美资本主义。然而北美殖民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遭到了英国当局高压政策的阻挠。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了弥补战争损失,加重了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

1773年3月5日发生了驻北美英国军枪杀波士顿居民的“波士顿惨案”,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1774年英政府变本加厉,又接连颁布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使宗主国与殖民地矛盾进一步激化。北美殖民地人民忍无可忍,决心拿起武器与殖民当局抗争。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各个殖民地纷纷储集军火,制造武器,组建名“一分钟人”的民兵队伍,1774年9月5日,除乔治亚外的12个殖民地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会后,革命形势日益成熟,北美殖民地同宗主国之间除了战争解决问题外,已别无选择了。

莱克星顿战斗打响后,英于8月23日发布告谕,宣布殖民地的反抗为非法,声言“宁可丢掉王冠,决不放弃战争”。12月2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派遣5万军队赴北美殖民地镇压革命者的决议。面对这一形势,1775年6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正规的大陆军。原英军上校、弗吉尼亚种植场主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乔治·华盛顿,1732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年轻时当过测量员,在西部俄亥俄河流域做过土地买卖。在英法两国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中,他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因而晋升为英军上校。可是,英军占领北美后,把西部和北部的土地作为王室私产,不准他人垦殖。这样一来,华盛顿的几万亩土地全被英国吞没,从此,他竭力反对英国的殖民政策。

当华盛顿把大陆军的队伍集合起来时,大吃一惊。“这是什么队伍啊?”华盛顿骑在马上环顾四周说。只见那些参差不齐站队的人,大多是满脸胡须的农民。武器陈旧不堪,有的还是些猎枪;衣服破破烂烂,而且各式各样,根本不像一支军队。

华盛顿知道,他们是从各州临时凑集而来的民兵,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暂时还完成不了民族解放的任务。于是,他花了半年时间,把民兵编成一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团队。接着,发兵围攻波士顿的英军总部,切断它在陆上的一切供应线,封锁了海港。英军粮尽援绝,被迫于1776年3月17日逃离波士顿。大陆军旗开得胜,人民群众纷纷前来参加。华盛顿的队伍一下子发展到1.8万人。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美国独立。《独立宣言》道出了北美人民的心声,纽约人民马上行动起来,打碎了树立在那里的英国乔治三世铜像,把它铸成子弹,去打击英国殖民军。以后,美国就把7月4日定为国庆节。

英国殖民当局为了扑灭这场革命,纠集大量军舰和3.2万士兵,围攻纽约。华盛顿的部队只有1.9万人,又无兵舰大炮,虽经几个月的顽强抵抗,但在英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华盛顿剩下的兵力不足5000,但士气旺盛。当他们行经飘满浮冰的特拉华河时,华盛顿酝酿了一个反败为胜的计划。他悄悄地访问了当地的渔民,掌握了英军的实际部署和河流的水流情况,制订了新的作战方案。12月25日,英国殖民军正为“圣诞节”而寻欢作乐,华盛顿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连夜渡河,占领特伦顿城,一下子俘虏了英国的德籍雇佣军1000余人。接着,又于1777年1月3日深夜,袭击英军重要根据地普林斯顿,把英国的精锐部队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华盛顿面临的敌人,毕竟是曾击败过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这些当时世界上第一流强国的大英帝国。美国弹缺粮少,供应困难,独立战争十分艰苦。9月,英国大举进攻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华盛顿率军顽强抵抗,但因兵力悬殊过大,不得不放弃费城,退守他处。当时正值寒冬,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常常是茅屋栖身,夜无毡毯,衣不蔽体,赤脚行军。在这样的条件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同士兵甘苦与共,赢得了士兵的尊敬与爱戴。

为了孤立英国侵略者,美国又多方开展外交活动,争取法兰西等国援助。1778年6月,法国军舰开进美国,英军被迫从费城撤退,把主攻方向转向美国南方。1780年,英军把主力转移到南方海港城市约克顿。法军与华盛顿部队两路进击。法军用海军封锁海港,华盛顿则以陆军猛攻城市。英军困守危城。挣扎了一个多月,只得于10月19日缴械投降。英国政府于1782年11月30日与美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于巴黎签订和约,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终于取得彻底胜利。

华盛顿在击败英军以后,于1787年主持制定了美国宪法,并于1789年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成为美国的开国元勋。

为了纪念华盛顿的功绩,美国国会1791年决定在大西洋岸边的波托马克河畔建立一个新的首都,取名“华盛顿”。1800年,新都建成,美国政府就从费城迁到华盛顿,还在那里建造一座华盛顿纪念塔,以缅怀这位美国独立战争的统帅。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是堪称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在广泛的国际援助下,经过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斗争,仅有300万人口的北美13个州军民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拥有近3000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大英帝国。

独立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后来法国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开创了资产阶级取胜的新纪元。”列宁指出,美国独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早的最伟大的真正的解放战争,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革命战争”,“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大英帝国惨淡经营数年,却败在一支力量上明显居于劣势而且是一支经常半饥半饱、衣衫褴褛的队伍手中,虽让人难以置信,但这毕竟是事实。这也充分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强大力量。在战略指导上,鉴于英美强弱悬殊,华盛顿正确地实行了持久的消耗战略,把战略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在广阔的战场上大踏步进退,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不断消耗敌人,逐步实现了战略力量的根本性转变。

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以工业为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南方则以农业为主,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严重窒息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南北矛盾和斗争自19世纪起日趋激烈。斗争主要围绕西部土地展开。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南方则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在奴隶主的进逼面前,北方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南方黑奴也不断组织暴动。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北方资产阶级开始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1854年共和党成立,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预示着奴隶制度的末日即将来临,于是,南方7州宣布退出联邦,于1861年2月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诸州联盟”,推选戴维斯为“总统”,定都蒙哥马利(后迁至里士满)。4月12日,南方军队发动进攻并于14日占领了联邦军的萨姆特要塞,挑起内战。

美国南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北方有23个州,人口2200万。南方只有7个州900万人口。南方人之所以敢挑起战争,是因为南方早就从军事上做好了准备,而且南方军火工业发达,军队素质高,并得到英法等国的援助,企图通过速战速决打败北方。而北方战争准备不足,内战爆发时陆军只有1.6万人,海军作战舰艇40余艘。

林肯当机立断,于4月15日发布募兵令,紧急招募志愿军讨伐南方叛逆,广大美国人民纷纷响应。林肯原想只招7.5万名,报名的人数却超过了10倍。这支部队士气高涨,作战勇敢,但是第一仗却被南军打得大败,一直退到华盛顿城郊。“一定要解放黑奴!”林肯为了扭转战局,于1863年1月1日发布了《解放令》。规定从即日起,美国所有奴隶都成为自由人,受政府和军队保护,他们可以平等地参加各项工作,包括参加军队等等。《解放令》发布后,黑人踊跃前来参军,多达四五十万。联邦军在葛底斯堡与南军大战三日三夜,击毙了南方军上万官兵,获得了南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与此同时,西战区格兰特军团也取得维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