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特训营——30天超级灵感唤醒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5:07:49

点击下载

作者:(美)Stefan Mumaw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意特训营——30天超级灵感唤醒术

创意特训营——30天超级灵感唤醒术试读:

前言

新兵特训营是一个军事术语,用来描述对新兵的基础训练。它的目的是传达军旅文化,并且传授给学员成为一名出色士兵所需的基础技能。

创意特训营引用了这个概念,并将其付诸于基础的创造力训练中。创意特训营的目的是传达创造性思维的文化,并且传授给你成为一名优秀创作者的基础技能。

当然这个特训营里不会要求你剃短头发,如果你真的想这么做,依照本书的原则,就是请你务必想出各种方法来剃头。

来看看下面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识。

2004年夏季,短短的四天改变了我的人生。八年前,我从传播艺术专业毕业,艺术设计由此充满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被设计深深俘获,时至今日,一如既往。但是这种对艺术的倾慕越是强烈,越是发现仅仅如此,对艺术的追求很难至臻至善。于是我开始沉心探索艺术的主旨和设计的核心——那就是创造力。我开始尝试其他的方法,写作、摄影甚至编写程序。以前我从未真正涉足过这些活动,但在我这样做以后,我发现自己对设计的热情却逐渐淡化,兴趣转而延伸和扩展到了其他的领域中。我一直未能探明其中的原因,直到后来某天,一段赴圣地亚哥的绝妙旅程让我顿时豁然开朗。

当时公司临时决定,要我赴圣地亚哥参加一场设计研讨会。此前我还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场合。会议历时四天,穿插着各种对话、专题讨论,等等,这里充满了人际机遇,四处都是聚会,无论是走廊还是酒店大堂,总能看见大家聊天讨论。在这短短四天之中,我一发不可收拾,足足记了31页笔记,每个演讲都令我感受到新的启发、学到新的方法,随时随地的谈话内容也充满了绝妙的灵感和新的可能。除了少数几个工作窍门,我重点大量记录的主要是各种方法、思想和令人振奋的精神食粮。

从这次会议归来,我当年的专业热情被重新燃起。就好像一个刚从特训营跑回来的孩子,兴奋地用刚学回来的新招式去折腾各种新奇的东西,一刻不得安分。

但是和参加特训营有所不同的是,这种激动、兴奋和好奇并未随着时间衰退。我挥别了过去的自己,变得充满活力,设计了更多作品,撰写了更多著作,更多更好的想法不断在脑海中迸发。不久前我想到不少希望实施的项目,妙极的是它们没有虎头蛇尾,而是茁壮成长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我只不过是去参加了一个会议,重点原本是探讨如何执行创意,而回来后我的收获却是产生创意的欲望和能力不断放大升华。而在会议期间,我从未参加过任何激发创造力的对话、没有任何正式的创意训练,也没有学习过什么新式头脑风暴的技巧。那么,对于后来出现的创造力提升,又该如何解释?

经过一番经验积累和深思熟虑,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出现了,那就是沉浸。

在那四天中,我沉浸在了一种创意文化中。身边接触的人全部都视创新为习惯,并且总是在探索创新的方法。他们又术业专攻各有所长,大家汇聚在一起,彼此分享交流着方法、观点和经验体会。会议本身的价值已不再单单围绕讲台上演说的内容,而是带来了一种令人沉浸着迷的创造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贯穿会议始末、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当沉浸到这种氛围中,即便只是短短一阵,这段时间、这段对话中,我的意识和下意识已经全部集中到了我要做的事情上。此时此刻,我意识到了我所爱的并非是设计,而是创意。

什么是沉浸于创造?

如果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我永远没法说清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迷恋设计。现在我意识到,令我设计成瘾的根本是创意迸发的环节而并非实现创意的环节。我喜欢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且一如既往热衷于此,这种热衷甚至让我开始研究和探索其他人和其他团队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极其喜爱挖掘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过程。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曾担心过自己没办法想到更好的创意,然而事实上却总能做到。随着我对创作过程研究得越多、学习得越多,创意也变得越来越好。思维不断活跃,我能够更快地想到创意,每一个创意也越来越棒。越是让自己沉浸到这种创意行为之中,自己便越是得心应手。

沉浸,也正是这本书的目的。本书讲的不是高深的科学内容,不会研究什么收缩思维和发散思维,也不会去探索大脑左右脑的工作原理。它也不是什么魔法药剂,也不会阐述什么革新性的创作方法。这本书就是希望简简单单地告诉你:如何沉浸到创意之中。正如你所见,创作本身也没有什么神秘的面纱或者不可知的力量,它只是一项技能。然而对于所有技能而言,你提高的法门就只有练习。在这本书中,我会告诉你如何锻炼创意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经过30天的训练,你就会从新的作品中发现明显可见的优异改善。

不过,也不要指望特训营生活会特别轻松简单,令自己沉浸到创作文化的氛围中还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这段时间会充满乐趣,这点你可以确信。不过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目标。你需要付出和努力,就像所有特训营一样,这要求你这段时间不可贪享安逸。有时候,一些项目也会希望你放下尊严放低姿态,会希望你在创造力十足的时候保持坦诚率性,希望你能逾越已知的范畴,能够掌握新的领域,能够在陌生的世界仍然游刃有余。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没办法做得很好,但是只要胸怀诚挚、热情和动力,跟随这本教程向前行进,你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和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一样,总有一天你会从本次特训中收获到曾经自己播种的果实。如果你只是粗略翻翻这本书来打发无聊,并不准备切身参与到本书的训练中来,你的精力无法集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准备给予回应,那么你在这本书中也收获不到什么价值。但如果与此相反,你能够投身到特训中来,你便能够在短时间后学会高产优质创意的技巧!

如果我不是设计师呢?

这本书并非设计师专用指南,所以无论是作家、摄影师、插画师、程序员、营销人员、牛仔还是任何爱好文艺的人均可受其裨益。尽管“创意”一词看上去有点被设计圈垄断独享了,但实际上我们都是充满创意的。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常常得益于新奇的点子。我们都喜欢麻利灵巧地解决问题。此次特训营的练习和指导就是为了帮助你建立起以创造力为核心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设计师、作家或者摄影师,尽管对此它能有所帮助,本书的目的终归是为了告诉你如何高产优质创意,所以不要过于纠结自己某张画的品质或者小说里的某个用词,也不要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法画出来或者自己摄影技术很糟糕而放弃其中的某个练习。不要在意你进行创作的品质如何,要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背后的创意上。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也就永远没有更好的未来。”在这个特训项目中,我提供的某些方法可能偶尔会让你略感为难。但是假如当我鼓励你去找一个搭档来进行即兴表演,抑或逼你去向他人问责时,请鼓起勇气完成它。给你的回报,将是爱迪生所说的美好未来。

特训会很难吗?

创意特训绝对会充满乐趣,对这一点我信心十足。寻找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案是件非常过瘾的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乐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将创造总结为“享受美妙的智力游戏”,这也正是本书力求达到的。对于特训没必要太担心,这种特训不会让你大早晨空着肚子跑几千米,也不会让你在泥里匍匐前进。除非,在泥巴里爬一爬有助于解决项目中某个问题。总之,无论如何,放轻松。

你是否感受到了乐趣,这是一种评测特训效果的切实标准。如果你在进行这些训练时感到索然无味,可能说明你的方法有问题。当你越是觉得好玩,创意也越容易来袭。

现在帮我个忙,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曾经有不由自主灵光一闪的时刻,无论是在会议室、酒吧还是什么地方,无论是和大家在一起还是只有你自己,就是有什么东西引发了你一系列的创意风暴。回想一下那个时刻,尽量多地联想当时的各种色彩和情感……你看到了吗?是否画面已经重现在了眼前?现在来和我说说吧,这种体验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相信一定是这样的!新创意诞生带来的喜悦之情正是推进你成为最佳设计师、最佳作家或是最佳摄影师的动力。千万不要在创作过程中丢失这种欢愉之情,正是它,能够带给你无限的创造力。

听上去这些说法是否有些耳熟?30天,我们约定30天,这些就会实现。

购物车角色模型

首先我们来讲一个购物车的故事,让你了解创作是怎样的一种过程。[1]

1999年,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的夜间节目夜线(Nightline)播放了一部叫作《深潜》(《The Deep Dive》)的专题[2]片,将产品设计公司IDEO 搬上荧幕。在这部专题片中,CBS 夜线栏目了解IDEO创作的方法是这样:我们找出一个问题请你们帮忙解决,这其中有一些限制,请你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录制下来。这个项目,是在5天之内改良设计购物车。

可能你还不了解IDEO,IDEO是一个出色的产品设计公司,但它又绝不仅限于领衔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产品设计。IDEO有一套员工们深深笃信的创作法则,小到恐龙玩具大到航天飞机百试不爽。IDEO的创意团队成员汇集了公司内外各种出色人才,在创作过程中也不拘泥于任何职能角色。讨论之中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能提出各自的启发观点和经验体会。IDEO一度经手过许许多多你了解或不了解的革新性产品设计,有极富盛名的第一个苹果鼠标,也有平凡入微的我们每天握在手上的牙刷防滑胶杆。IDEO能够并且已经将自己的创意方案成功付于在数不胜数的产品上,挖掘出无数有用且美观的设计方案。

这种我们司空见惯的购物车,自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就基本成型,没再发生过什么大变化,所以当CBS夜线栏目邀请IDEO对这种购物车进行设计时,IDEO抓住了这个用创意解决问题的大好机会。IDEO将他们创作的过程称之为深潜,喻意便是全心全意沉浸到眼前的问题中。大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接着分成小组去调查购物车的使用、制造及存放方法。他们观察顾客在商店中如何使用购物车,向材料、仓储和机动性专家进行专业咨询,第一天满载而归,接着小组之间相互分享收获。

解决问题

第二天,他们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每个小组分别开始组织草图设计、原型建模以及讨论,接下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可行性,通过头脑风暴和分享观点来找出其他的可行方案。他们构建出临时模型来测试理论推断,但是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无法达成眼前的某些目标。不过,IDEO对待失败的态度很积极,他们的一个信条便是“败的越多,胜得越快”。失败并没有给小队成员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大家始终都在积极探讨新的方案,从失败中一点点总结经验,并且不断尝试新的可能。IDEO还有一个法则,“一段时间,仅围绕一个核心发言。”但是在一个小组进行发言展示成果和表达观点时,并不妨碍其他小组继续推进草图设计和绘制。这气氛看上去可能有些混乱,但是当节目组向其CEO 大卫·凯利(David Kelley)询问这是否就是所谓的“有序的混乱”时,对方回答说:“不,这叫作‘有核心的混乱’。”

在这些小组提出一个又一个创意的同时,一个由CEO 凯利、项目主管彼得·斯科曼(Peter Skillman)等人自建的“家长会”也聚在一起构建着方案,他们的目的是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的轨道发展。“创作的过程比较混乱”,凯利解释道,“你得把握时间,要不然大家就会一直这样进行下去。”他们分派了几个小组来解决大家挖掘出的四大问题:如何购物、如何保障安全、如何结账以及如何找到自己想找的东西(请注意,这里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购物车本身,他们探讨的范围已经涵盖了购物行为,而购物车本来也是为解决这个更大问题的一种工具)。

接着各小组开始准备解决方案,他们进行了更多的原型设计、测试、草绘和讨论。他们建造好模型来阐述自己最棒的设想方案,围绕的唯一核心就是他们被分派到的任务。没有人被要求重新设计整个购物车,甚至也没有人被指派去解决四大问题中的某一个。他们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展现出团队智慧结晶的成果。这种效果,正是IDEO有意引导的,斯科曼这样说道:“试验和失败中收获的启发远胜过一个单枪匹马天才的方案。”也许你会觉得,原型设计上的屡次失败会给团队带来不小的挫败感,但事实上,大家的状态却出人意料地活跃,这一点同样也是IDEO精心引导过的,凯利说:“感到快乐是创新的一个大前提。”就在这种玩乐的气氛中,那些对材料和角度问题几乎学童式的探索、涂鸦般的草稿和记事贴却逐渐变得有模有样,解决方案开始成型,各个小组对项目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晰。在凯利的指导下,每个小组都在各种方案中找到了最佳方案并且组装出了成品,大家投入了整个晚上来构建自己的部件,最后将整个团队的部件组装起来。

成果展示

接下来的一天,IDEO团队展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最后的购物车设计异常卓越,在美观度和实用性上均为上乘。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那个网格大筐被换成了几根滑轨,上面装着手提篮。调研购物方式的小组成员们发现,原来的购物车设计在狭窄的过道中非常难以穿行,但是把购物车扔到过道入口再走进来购物也不太合适。所以他们采用了可拆卸的篮子来代替之前一体化的车体。这样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盗,这也是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大车筐非常容易丢东西,人们什么都往里装。使用更小的手提筐,便能切实地解决掉这些问题。

调研安全性的小组则发现,每年都有许多孩子因为购物车受伤,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儿童座椅,带有环绕式可扣放的安全护围,还有一定可活动的空间。IDEO还将购物车底部常常被顾客蹬踩的支架变更成Z字形,这样底部仍然可以放置东西,但顾客没法再踩上去了。此外,他们还采用了一种能够360°全向旋转的车轮,以便购物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灵活挪动,顾客遇到狭小的角落也无需发愁了。

调查如何结账的小组观察发现,顾客常常会在收银员扫价前至少翻看两次商品:一次是从货架上拿东西,另一次则是把商品放到结账台上。于是这个小组为购物车安装了一个扫价器,这样顾客就能在把从货架上取来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前方便地扫描价格,而且还能在结账时直接交给收银员一份账单,极大地节约了结账所需的时间,还能够避免人们在货架前对商品价格的困惑。寻物小组则甚至在这个扫价器上植入了一个小对讲机,如果想要在商店里找什么东西,就直接用它问店员好了。

短短5天内,IDEO重新设计了我们所熟知的购物车,不仅很好地实现了购物车的功能,更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解决了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造价却几乎没怎么提升。而且,这次项目的成就远远超越了提升购物便利度的问题。IDEO的“深潜”的创作过程和其革新的购物车设计让我们在创作和创意的实施层面看到了非常独到的观念,它展现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提高自己的创作品质。IDEO的方法也成为了一种领悟创意、为创作训练打好基础的良好范本,在后续的章节中,你会陆陆续续地详细了解到这些创作基础技巧。不过为了完成概述,接下来要讲的是创意特训营的指南,这也是参加本次创意特训需要了解的基础说明。

创意特训营指南

开始特训之前,请阅读了解下述8条特训营准则。掌握这些基础准则能够保障你对特训营投入的时间精力真正得到回报。了解这些信息后,特训项目会给你一个小测试来考察你所掌握的内容,针对以下8条准则,每一项都会向你提供一种实用场景。接下来,你将看到的是这8项创意特训项目的概要说明。

① 创造力源自习惯

一直以来人们对创意存在一个误解,认为那是你无法控制、索求或影响的外来灵感。但事实上,创意还真不是在你洗澡时突然击中你的那种神秘瞬间。确切来说,创意源自习惯,你完全可以用对待其他技能一样的方式掌控它——备好热情、甘于奉献、勤于练习。

社会为创意赋予了两种重大含义,但没有一个是对的。首先,你曾经被误导过“创造力是种天赋”。但是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就算是那些人们眼中的天才,也都是花了无数的心血不断磨练,最终才能在自己的领域达成天才的成就。接下来,你肯定还想过“创作等于美”。而实际上创作压根不是为了传承艺术,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想要锻炼创造性思维,首先你要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想办法用创新且实用的办法解决掉它。《70个团队建设艺术工具》(Orchestrating Collaboration at Work)(2007年,BookSurge出版)一书的作者及创意指导联盟Creativity at Work的创始人琳达·奈曼(Linda Naiman)这样写道:“创造力关系到两个环节,一个是想,一个是做。如果你空有创意而从不执行,你只不过是想象力丰富,而不是创造力非凡。”

② 目的性+局限性=创作的动力

如果创造力源于习惯,的的确确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升,那么,你准备怎样进行练习呢?创造力既是一种内在的才能,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有个好消息,NASA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著名调查显示出,几乎所有人都曾经在小时候接受过创意训练。但是也有个坏消息,随着你的成长,要么由于屈服于某些权威指导,要么是因为自己,你的创造力不断流失。幸运的是,你的创造才能其实一直蛰伏于内心深处,也正是因此,你才能够在后天的学习中变得出色。如果你能为创造力营造恰当的环境,便可以唤醒曾经那个善于创造的自己,甚至可以将自己多年的阅历融入这一度蛰伏的创造力中,引爆新的创意,也许你自己都从未想过能做到这样。那么这个恰当的环境是什么呢?一个是目的性,一个是局限性。

如果没有目的性和局限性,你也没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这也是对于创作环境而言仅有的两项要求。作为其中的核心,创造力本身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既然如此,想要锻炼创造力,也就必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有用武之地。如果你只是画了一幅画,哪怕精美绝伦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你也只是个艺术家,和创造力搭不上什么关系。所以你需要一个摆在那里亟需你去解决的问题,相应地也必然存在一个你力求达成的目的。同理,局限性也是激发创意的关键,如果自己所面临的局限性越大,卓尔不凡的创新机会也就越多。

③ 乐观对待失败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曾经说过“创造力的一个关键便是不惧怕失败。”相信我们都清楚创作的过程中难免遭遇失败,但问题在于老板大人们明显缺乏这个思维。通常创造力不太会被企业文化左右,但是失败却常常会带来不小的挫折,令人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但你的世界能脱离别人而存在吗?当然不能,除非那不是你的世界。多么简单却又沉重的答案。

在这本书中,你将会习得如何高产优质创意。创意的质量是通过两项因素决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创新性的根本属性便是“创”和“新”。所谓“新”,即是这种东西以前从未出现过,所以它也面临着遭到拒绝和否定的很大风险。想要推出自己的创意,你需要将创新性视为评价质量的首要标准,也必须能够坦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正视各种肯定与否定。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创作的路途上遇到坎坷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否则你永远没法真正学会创作。

④ 解决问题,征服战火的洗礼

在IDEO设计购物车的案例中,你可以看到大家全心全意沉浸在解决问题的气氛中。IDEO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头奔赴各地展开调查和收集信息。他们的任务本来只是重新设计购物车,但是他们却没有将自己单单局限在购物车上,而是深入去了解购物车的应用环境,以至最终设计出了更加绝妙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战火的洗礼,带上用创造力征服问题的决心,让自己完完全全投身到问题所在的战场中去。

对你而言,大多时候创造力主要是用来发掘各种各样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但它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创造力能够帮助你正确地把握问题。IDEO对顾客的购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且由内到外地解决了更全面的问题。

⑤ 化整为零,逐一突破

大家总有一种感觉,认为会有一个简单却能适用于各种问题的万能方案。尽管确实有些简单的方案能通用于部分问题,但只要问题稍微复杂一些,简单的办法就束手无策了。而如果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拆解开,剖析到细节的程度并给予解决,就算最终的方案相对复杂,也一定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也是征服一个困难挑战时将会遇到的衍生问题。你总有一天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堆在一起也会变得复杂。而IDEO选择将一个项目拆解成四个小问题逐一突破,这样一来大家可以集中从小问题入手,最后再将一个个小方案融汇起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这种拆解剖析问题的方法与思维几乎适用于任何问题,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学会化整为零、逐一突破,大多数的问题基本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这种技巧学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长期以来你已经被培养成习惯给出答案而不是解决方案。没错,这里所说的解决方案和答案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答案是绝对的、果断的,而且大多时候是单一的。而解决方案却不同,它抽象、灵活,出自主观判断。而你,曾经又是如何遗忘了创造的能力?一直以来在你接受的教育中,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你还是错的。但是创新要求的却是突破这种普遍认知,在无限的可能面前没有唯一的答案。这些可能性都蕴藏于复杂之中,想要俘获它们,你必须学会拆解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逐一突破。

⑥ 游戏也是一种新工作

著名创意大师、《Rules of the Red Rubber Ball》(2005年,ESPN出版)一书的作者凯文·卡罗尔(Kevin Carroll)认为,创作和游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这其中蕴含着非常积极的情感心态,你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不断努力,心神自在徜徉,不会遭受大的损失,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乐趣。想一下你玩游戏的过程。在游戏中你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胜利;同样你也会遇到许多局限,这就是游戏中设置的规则;你不会承担太大的损失,通常不至于有人因此被炒鱿鱼或丧命。这些活动也建立在娱乐之上,你为了享受乐趣而参与游戏。这些都是对创造性思维而言最理想的环境。假设你知道自己绝对不会失败,这时再想象一下你会想出什么样的创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游戏性是创意训练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正是为什么我们特意将本次特训营中的各种练习设计得充满乐趣。

大家对游戏存在一种普遍误解,感觉游戏都比较肤浅无聊。而Carroll则不这样认为:“游戏并不总是不需要动脑子,这其中也存在着各种策略性元素。在游戏过程中,你必然会遇到各种需要创新、解决问题、抽象思维、勇于冒险等等的环节,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同样面临的要求。”另外,还有一个特征能够印证游戏与创作之间的共性,那就是即兴。即兴表演者或即兴创作者必须放开自我、不加拘束地进行表演,需要克服畏惧心理、勇于冒险、行为果敢、思维敏捷。如果你能够在创作工作中发挥出相同的特质,那你在创作方面也必定大有作为。

⑦ 突破障碍

每一段征途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坎坷,此次我们征途的目的地就是培养出善于创造的习惯。但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打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所谓征途,这一路上就总有障碍,需要你披荆斩棘。比如说,你下定决心减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结果下午2:30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冰箱里却恰好有块巧克力蛋糕!这就是动摇你习惯养成的东西。同理,如果你想要培养出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可能阻挠你的敌人是什么。明白这些障碍的所在,才可以制订计划规避它们。

在橄榄球比赛中,防守前锋的职责只有一个:抵挡进攻球员前进。他们为了阻止对方带球球员组成了怪兽一样的人墙。相应地,进攻球员也有许多办法在门线突破这堵可怕的人墙:绕过去也好,冲过去也罢,当然还可以越过去。不过,只有准备就绪,抓住机会让自己的身体像导弹一样弹出去,才能展现出最精彩的一跃突破你面前的巨人防线。在创作中也是如此,你必须明确哪些障碍会影响自己顺利养成创造性思维,找到对面的防线,准备好一次次摔倒再爬起的觉悟,最终将其击溃。

⑧ 衡量你的创造力

人们一直认为创意飘忽不定、稍纵即逝、难以把握,只有在非常偶然的不经意瞬间会突然迸现火花,所以大家也听天由命,很少试图去衡量它。但是,如果创造力能够变成一种习惯并且还能够为你所控,也就意味着必然有一套能够衡量这一过程的方法和标准。我们这次的特训不也正是为了高产优质创意而进行的吗?

创意的数量其实不难衡量:只要把解决问题这个目标摆在你面前,再约定一个时间限制,你就会想到一系列可行的办法,想到多少方案,数量就是多少。但要衡量创意的质量就不容易了,这是人为判[3]定的。创意的品质包括相关性 和创新性两个层面。我们很难对相关性的好坏给出一个绝对评价,每个人都会带着不同的主观意识来看待同一个创意。不过,创新性也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相关性不好评判,你可以借助创新性来衡量自己的创意效果。你可以训练自己不断发掘新的创意,随着时间推移,也一定能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创意特训营指南介绍已经完毕。在这8条准则的指导下,你已经大致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也明确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结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进入创意特训营的第一堂课,找到自己创造力的基准线。

[1]译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三大广播电视公司之一。

[2]译注:IDEO是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以产品发展及创新见长。

[3]译注:相关性,Relevancy,指是否和问题实际情况良好相关,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第1章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习惯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创意视为一种“神奇神圣的存在”,它是个变幻无常的小精灵,难以捕捉也难以驾驭,无论你如何努力和渴求也没法呼之即来。包括你在内的创造型人才都希望能够更多更好地发挥创意,不仅是针对自己的作品,更是要去提升自己。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中探索到价值所在,能够提出富有价值的创意。几乎没有人愿意声明自己绝对满足于现状。创意又好像尖啸飞驰的过山车和刚出炉热腾腾的巧克力甜点,一次体验总不过瘾,你总想要更多。

接着挑战就出现了,我们要如何尽多获得自己没法控制的东西?答案很特别,它是从命题的谬误中诞生的——其实你原本可以控制这些。事实上,创造性思维可以养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高。让我们揭下创造力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的真实面目吧。1.1 创造力,精灵与魔法

2009年2月,《一辈子做女孩》(Eat,Pray,Love)的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发表了一则名为“呵护创造力”的TED演讲。在演讲中,她讲了一个故事,代表着我们整个社会对创造力的普遍认知。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并不认为创造力来自于人类本身,而是相信创造力是一种神圣的守护精灵,从遥不可知的地方来到艺术家身边,带着某种深不可测的目的。希腊人通常将这种伴随创造力而出现的精灵奉为‘守护神’,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就有这样一个守护神,从遥远的彼方赋予其无上的智慧。古罗马人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们把这种擅长创作的无形生物称为‘精灵’。这种观点很奇妙,因为罗马人并没有认为‘精灵’是某个特别聪明的个人,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奇妙的神圣存在,他们认为‘精灵’居住在艺术家工作室的墙壁中——就像小精灵多比一样——它们会悄悄地钻出来,为艺术家提供无形的帮助,并最终助其作品成型。”

这些伟大的古代帝国曾经创造过无数实用的惊世之作,但创造力本身却未能列入其中,被视为一种神秘莫测的特殊能力。事实上,创造力并非魔法,也并非难以掌控,当然也不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像闪电一般袭来。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时刻往往出自不经意的瞬间,而并非经历过事先有意识的刻意准备。自己什么都没做却获得了神赐般的伟大创意,你当然会觉得它是一种玄妙的魔法。

我们来看看典型的应试学习法,假如你为了准备一场考试而疯狂备战,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收集有助于考试的资料,接着你如愿以偿成为考场上的佼佼者。这种情况下,对于你的成就没人会质疑有魔法或其他的超自然力在作怪,是你自己的努力备战换来的成功。不过如果我们把准备环节去掉,会发现大家的想法同之前不再一样了。如果你从未对这门考试认真学习过,没有翻过一页书,没有记过一行笔记,却不知道为何考出了优异的成绩,那你毫无疑问是受到老天眷顾了,尽管有时候这被改称为“运气”。如果你和我一样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会觉得老天时不时就眷顾一下自己。但如果你真的和我一样,我们才不会指望借助老天的眷顾进行创作。

你会相信创造力源于魔法,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井井有条的准备来孕育一个伟大的创意。你觉得创意纯粹是灵感一闪,也是因为在大多的例子中,都没有讲过创意是如何经过深思熟虑后逐步成型,反而过于强调它是怎样在不经意的时间和地点突然降临。

然而,真正的错误其实是你一直一厢情愿认为自己从未准备好迎接创意的诞生。而事实却是创造力本来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这个事情在你小时候就得到过证明,只不过创造力反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所以如果你被一个创意“击中”,请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力的杰作,而是你内在自我的短暂回归,重返你的体内激活了蛰伏已久的创造力,这是你告别童年、创造性思维系统化衰退后的宝贵余留。1.2 创造力的再次习得

1968年,科学家乔治·兰德(George Land)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曾对1600名5岁大的幼儿进行了创造力测试,NASA原本用这种测试来评估优秀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造力潜能。在这些小朋友长到10岁时,他再度进行了测试,再过5年当他们15岁时,进行了第三次测试。后来,他对28万成年人进行了相同的测试。结果非常惊人,尽管人们的创造力随着年龄走下坡路,但仍然证明了其实人人都有创造力。

在这项测试中,98%的5岁儿童都被评为“具有高度创造力”,见证过这些孩子们如何创作的人,都能够证明这一结论所言非虚。5年后,兰德博士发现这些已经长到10岁的孩子,只有30%还保持着高度创造力。而到他们15岁时,仅剩12%具有高度创造力。后来兰德博士聚集了一些成年人进行测试,结果惊人,成年人之中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只有2%。兰德博士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造力并非必须后天习得,也不是某一天偶然获得的超自然力量,它是你与生俱来的才能,却随着岁月消磨殆尽。

那么,如果创造力是被我们“遗忘”的,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重新学习”这种能力。说到学习的方法,其实和应对考试是一个道理——你需要好好准备。1.3 创造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的脑瓜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好点子,没必要大吃一惊,你这一生原本就时刻准备着冒出各种创意。当你从橱柜里翻出一大堆菜烹制成美味佳肴,这就是发挥了创造力。当你看到前方高速公路堵车而决定改道,这也发挥了创造力。电脑中的一个文件无法打开,但你仍然找到了提取内容的办法,这还是发挥创造力的表现。其实我们早已在日常生活中频繁调动着创造性思维,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未曾想到这也是经过你一番准备后才会出现的结果。创造力不是魔法,而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不经意养成的习惯。

创造力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出现在特别的需求下和必要的环境中。究其核心,它就是一种处事方法。在你解决每一个问题时,你都会用到程度不同的创造力。常见的问题只需发挥较低水平的创造力即可解决,而较为罕见的问题对创造力的要求也就更高。

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正在下暴雨,你怀里抱着装满一大堆东西的纸袋想要打开门锁,这时你会怎么做?你可以选择把东西放到湿哒哒的地上腾出手开门,虽然这只调用了相对低级的创造性思维,但总归能够解决开门问题。但是这种解决方法没什么新意,假设现在你装东西的纸袋本来就湿了,如果放到地上袋子可能破裂,新买的东西会乱七八糟散一地,这么做就行不通了。但是如果你仍然把东西抱在怀里,你还可以改用鼻子去按车库的电子锁,通常车库与住宅相通,这样你就可以回到家里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更进一步地解决问题。相对而言,这种方案就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新意。1.4 增加创意的数量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其实你已经在不经意中锻炼着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准备着时不时创新。但如果你期望做到高产优质创意,想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最富有价值的办法,“不经意”的练习已经不够了,而是要有意地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尝试更好更新的方案。让自己更加随心所欲地发散想法,更频繁地发挥创造力,同时还要有意地重视创新,这样才能提升创造力的品质。

蒂娜·齐莉格(Tina Seelig)在《InGenius》(2012年,HarperOne出版社)一书中阐述了大脑调用创造性思维时引发的脑内活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查尔斯·林普(Charles Limb)的基础大脑研究指出,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大脑中原本负责自我监察的部分会停止工作。林普使用了核磁共振仪来监测大脑中的各个机能区域如何进行新陈代谢活动,邀请了爵士歌手和Rap歌手参与研究,让两人分别躺在核磁共振仪中即兴创作一段音乐。

林普发现,在他们创作音乐时,原本负责‘判断’工作的大脑前庭区域活跃度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大脑会积极放松对新生想法的警惕和排斥。正常情况下,你的大脑原本具有高度的自我监察能力来帮你控制自己,这样你才不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一旦你发挥创造力,这种机能便自动退让了。显然,在创造方面大有所为的人更是擅长控制自己的大脑,他们能够让创意随心所欲,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锻炼自己高产创意的关键前提:学会控制自我否定。齐莉格指出,自我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过滤器,避免你做出某些让自己事后(甚至立刻)感到后悔的行为。如果你能够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让这个过滤器放宽条件、放松精神,灵感便能泉涌而来。掌握了这道自我否定的开关,你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挥洒创意。

我们再回想一下之前那个暴雨天怀抱大堆东西想要开门的场景,站在门廊下的你显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把东西放到门廊的湿地上,要么始终抱在怀里。自我否定会在你斟酌解决方案时,得出绝对不能把袋子放到地上的判断,那么此时原有的两条出路就只剩下一条了,你只能抱着这堆东西,一边从兜里掏钥匙开门,一边倾尽全力保持平衡防止东西掉出来。

现在我们再试试把大脑中那个风险开关关掉。这时候你的大脑不再自我否定,也不会立刻来评断你的想法。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下,现在还是两条路可选,问题也还是那些。把纸袋放在地上必然会弄湿袋子,但如果真想这样做,我们其实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想想其他办法。例如,可以在地上铺一块干的东西再把袋子放上去,可以把袋子放到其他东西里面,也可以干脆直接放在自己鞋上坚持一会儿直到打开门。或者,尽管你现在站在门廊下,但这不是唯一一条回家的路,你可以去开车库门上的电子锁。你还可以在门廊下多走几步,把袋子放到没有被水浸到的地方,还可以找个栅栏把纸袋挂上去等等。只要能够控制住那个会在想法诞生时立刻跑出来指指点点的自我否定,你一定可以想到更多的办法。

尽管你想到的点子不是每一个都有价值,但是可以得到更多备选方案以后再逐一评估。如果你只是傻站在门廊下顶着一颗严谨的大脑一条道走到黑,你永远也没法找到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期望和教育

想要克制住自我否定意识并不容易,因为你一直被灌输着“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理念。从父母对你的简单期待开始便是如此,当你的父母让你学学小狗叫时,他们期待的答案就是“汪汪!”,但狗的叫声原本有好几种。后来你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观念开始根植在你的心中,在课堂上没有“其他答案”存在的环境。教育系统对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在于你能够记住以及答出多少这种单一的答案。随着你接受教育等级的提高,创造力和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更是在公共合理认知体系(也就是教育体系)中遭到了系统性的剔除。

著名教育家肯·罗宾逊(Ken Robinson)在其著作《让天赋自由:如何用激情改变你的世界》(The Element)(2009年,企鹅出版社)一书中这样写道:“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在体系结构上没什么两样,学科等级森严,无论你在哪里,全部都一样。你觉得多多少少会有些差别,但事实上却没有。数学和语言能力位于学科中最高的级别,人文学科其次,处于最底层的才是艺术学科,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甚至在学科之内还有级别差异,在学校里,音乐和美术的地位通常比戏剧和舞蹈更高。在这个星球上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一个会像教孩子们学数学一样教授他们舞蹈……现实中的真相是:随着孩子们在长大,大人们开始逐步地训练他们,首先是腰部以上的部位,然后是集中训练他们的大脑,并且渐渐地有点偏向大脑一侧。”

罗宾逊认为,我们被剥夺了犯错的权利以及与之共生的创造力。“如果你没有做好犯错的准备,你就永远没办法发挥真正的创造力。”但如果你愿意试错,能够控制住自我否定意识,你就有机会找到产生更多想法,就算并非每个都有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连想都不想,你永远都没有机会产生更多想法。1.5 提高创意的品质

数量显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我们还希望能够提高创意的品质。不过想要提高品质,首先你要明确品质到底是什么概念。其实品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认定的,通常评价解决方案的品质有两项基本标准,一个是方案能否彻底解决问题;另一个是方案是否创意够新。虽然在给出这两种评价时都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借助一系列限定条件达成有效的评判。当我们判断一项方案是否能解决问题时,可以从方案是否克服了障碍入手。还是以我们刚才抱着袋子进屋的问题为例,对此我们可以有3条评价标准:1)你是否顺利地进了屋?2)纸袋有没有弄湿?3)是否又快又简单解决了问题?如果你的方案能够帮你很快进到屋里并且没有弄湿纸袋,你就可以认定这种方案是成功的。现在第一条已经达标了,但是创造力发挥了几成还值得商榷。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不要太过浅显,也不要过分特立独行,只要把握好这个程度,便也能满足第二条标准,可以由此判定你发挥创造力的水平不错。

单纯为达成第一个标准而练习没法提升你的创意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的确是一种办法,但如果你因为追求速战速决而将眼光局限在“行得通即可”,而不在乎它的创新度如何,你的创意品质也很难提高。创新程度和解决方案中蕴藏的创造力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如果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水平,务必要在日常的练习中注意创新性的运用。在实用性之上创新

在发挥创新时,确保实用性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字典上对创造力的定义是“一种能够超越传统思维、开创更有意义的新想法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词一个是“有意义”,另一个是“新”,如果没有实用性的限制,想出新创意其实要容易许多,但是如果不考虑实用性,随随便便想出来的主意也无法称之为创意。对于解决问题,就算你再天马行空,无可奈何的是你终归得把实际问题解决掉。而这个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是方案的实用性。为了新而创新绝不是真正的创新。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果是在角色扮演游戏中,你完全可以轰碎大门,方法够新颖,没有军旅生涯的凡人轻易想不到。但是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太差了,就算你顺利抱着一袋子东西进家,但接下来你要面对的是战后废墟一样的家门。这种想法够新,但毫无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又该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很好地实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呢?让我们一步一步来。就好比你去参加马拉松,你不可能提前6个月报名却无动于衷不去训练,指望比赛那天枪声一响就开始冲刺,这么做的结局通常都不怎么样,甚至可能一开始就一塌糊涂。想要挺过全程四十多公里的马拉松,你必须日积月累反复锻炼自己的耐力。一开始练习的距离相对较短,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将身体锻炼到能够适应更高体能消耗的水平,接下来再加长训练距离,一点点积累下来,最终能够支持你跑完比赛的全程。

练习提高创意的品质也需要与此相同的锻炼过程。一开始多花一些时间,从实用性着手,结合创新性进行创造。然后不断提高自我要求,从显而易见的方案逐渐向创新性更强的方向探索。本次的创意特训营将会在整个特训的过程中,为你提供许多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从浅显入手,至创新收官。在特训结束时,你的创新能力会更加活跃,你可以创造出水平更高的作品,创意的品质也会大有提升。1.6 小结

定期解决问题,掌控自我否定意识的开关,不断尝试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相关性的方案,这样便可以逐步养成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也能够让你在需要的时候本能地给出更多更好的创意方案,甚至有时会下意识地为你带来帮助。我们常常会发现,关闭创意[1]的开关远远比打开更难。如果你的睡眠多属于快速动眼状态,你可能有必要暂停阅读此书。优质创意的大量产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创造力,就好像在你关闭水龙头后仍然长期漏水一样。你的大脑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到目的性与局限性的章节,这是发挥创造性思维时仅有的两重条件。我们的特训营中有着贯穿始末的各种练习,而目的性与局限性,正是这些练习的基础。

[1]译注:快速动眼状态是一个睡眠的阶段,眼球在此阶段时会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的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快速动眼状态中发生的。第2章目的性+局限性=创造的动力

目的性和局限性是发挥创造力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有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目标,还需要有一些你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克服的障碍,也就是局限条件。如果没有这两项前提,创造力也就没有用武之地。这两项前提彼此相依,为创造力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想要展现出创造力,还有第三项隐含的条件:行动。我们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欲望,还要将其付诸行动,这样才能把握住“创造力”中的核心词——“创造”。2.1 登克尔的蜡烛难题

1945年,克拉克大学的完形心理学家卡尔·登克尔(Karl Duncker)发表了一则著名的认知行为试验研究,叫做登克尔的蜡烛[1]难题(Duncker’s Candle Problem)。其目的是衡量功能固着性会在人们解决问题时产生多大的影响。登克尔发给参与者们3样东西,一个蜡烛,一盒图钉,一包火柴。题目是这样的:把点燃的蜡烛固定在墙上,并且不能让蜡油滴到地板或桌上。

这样的题目很显然是对创造力的挑战,登克尔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解决方案,他很期待参与者们能够发觉这个小窍门,那就是让这盒图钉发挥多种功能,而不是单纯地局限于唯一的常规用法。确切来说,他就是想看看有多少参与者会重视及使用这个图钉的盒子。登克尔预期的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盒子里的图钉都倒出来,把盒子钉在墙上,再把点燃的蜡烛放进去。但是由于受到功能固着性的影响,人们对物品的使用意识只限定在了它的常用功能上。所以,参与者们能否突破常规认知,不再将图钉盒仅仅看做装图钉的容器,而是能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便是登克尔测试的核心挑战。

结果,有些人试图将蜡烛融化后黏在墙上(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些人甚至企图将蜡烛直接钉到墙上(当然又以失败告终),只有少数人使用了登克尔所期待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后续的研究中,登克尔对题设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考察参与者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的解决方案。非常明显的是,如果将图钉盒单独摆出来而不是像原来那样装着图钉,大家几乎都想到了这个做法。甚至只是描述语稍微变化一下,在对话中强调蜡烛、盒子、图钉、火柴包,火柴,结果也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总而言之,只要把图钉盒单独摆放出来或者在描述语中强调一下,就会给解决方案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

尽管这项练习明显旨在测试功能固着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从这之中吸取到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创造需要前提。2.2 有目的性地确立问题

目的性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属性,它界定了问题的定义。问题的形式很多,可以小到一个提问,也可以大到一种状态。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没有目的,你的创造力也就无从发挥。只有以解决问题为前提,创意才能应运而生。

用一幅艺术作品来举例,如果有人画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画,无论是抽象派还是写实派,也无论丰富多彩还是灰暗压抑,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绘,它都算不上发挥了创造力。它只是艺术品,但没有创意。但反之,即使是针对最小的问题,同样的作品就变得具有创造力价值了,只是创意水平不同而已。

一个画家要为一个美妇人绘制一张肖像,如果他的目标只是创造或者重现这种美,这就完全没有涉及解决问题,因为美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判断结果。“我要怎么把某样东西弄得非常漂亮”并不构成一种问题,这其中没有绝对的正误。但如果多一些限制,这个画家要在使用仅仅三种限定的颜料、使用特定的画法甚至不用画笔来画这幅肖像,这时候作品就是为解决问题而诞生了,不仅富有美感,同时也倾注了创造力。这种预设的问题也意味着包含一系列预设的限制,只有发挥相应程度的创造力才能将问题解决。2.3 问题的收缩与扩展

我们将会在第4章详述如何解决问题,但为了更好地理解“目的”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收缩性与扩展性特征。每道难题都可以经过修整,达到一种最适宜发挥创造力解决的状态。有时候这些问题需要收缩,还有的时候则需要扩展发散。打个比方,想象一下用气球做动物造型的过程,要想将不同长度、不同形状的气球有效地组合起来,气球造型师必须给气球灌充不同程度的气体。有些气球充气只充了一半,这样方便捆绑在其他气球上。另外一些则充满了气,以便呈现并保持完整的形状。通常,气球动物造型师都是先对气球充气再将多余的气体放出来。

通常,气球动物造型师都先将气球充满气然后再放出或补充一些空气进行调整,以制作出长颈鹿或孔雀。同理,在我们遇到非常棘手的问题时,可以尝试稍微做些调整,将这个问题塑造成最适合我们解决的状态。收缩问题

通常我们可以将问题缩小来增加解决问题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进一步加强条件局限性的做法。不过尽管约束条件增加了,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明确地界定问题。解决一个定义清晰的问题要比解决模糊不明的问题容易无数倍。克雷格·科克伦(Craig Cochran)在其著作《The Seven Lessons》(2012年,Paton Professional出版社)中描述过这样一种问题情景:一个小女孩被一阵阵挠抓的声音吓得彻夜难眠,这个声音来自她床铺正上方的阁楼,小女孩显然非常害怕,她问爸爸这种怪声到底是什么。爸爸提议两人一起上阁楼去调查调查。小女孩虽然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爸爸的提议。于是父女两个带着手电爬上了阁楼,经过一番探索,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是一群松鼠溜进了阁楼。小女孩非常开心,疑问解决后和爸爸回到了房间。“现在不害怕了吧?”爸爸问道。“没错,不会再害怕了,”小女孩回答,“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了问题,原来不是什么怪声,都是小松鼠!”

一些棘手的问题就是这个例子中的“怪声”,它是没有具体形态的东西,令人琢磨不透甚至心生恐惧。但如果你知道它是什么,你就可以更加灵活熟练地把问题解决掉,因为你知道什么样的办法更有效,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弄清解决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将其克服。扩展问题

与收缩问题相对应,我们还可以将问题扩展,这样也能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一些问题被界定得过于精细严格,导致我们很难找到可行的办法,此时如果放宽问题的条件,我们才能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更有可能提出富有创新性的方案。

在公司中,我曾经问一些同事大家希望看到办公环境有哪些改善,结果好几个人的回答都提到这个:“我感觉后院那里需要搭个遮篷。”我们的办公楼带着一片后院,但是目前没有遮篷,每逢雨雪天,后院就没法用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难有什么别出心裁的好创意,因为问题里本身就自带了一个解决方案,于是我决定对问题略微进行一些调整。我将提到这种想法的同事聚集在一起,仔细询问他们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结果发现其实他们想要的并不是“遮篷”这个确切的物体,而是想要一个能从办公室里解脱片刻的户外环境,大家可以聚在那边喝点饮料抽抽烟,扯两句工作之外的话题。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遮篷的后院没法常年使用,但是就算有遮篷,还是解决不了冬天户外的气温问题,大家在试图解决雨雪问题时却没考虑到这方面。现在我们对原有问题进行了扩展,不再单纯地考虑遮篷问题,而是将提高办公环境质量作为核心,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提出更多更好的办法。2.4 局限性促成解决方案

发挥创造力的首要前提是需要明确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还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如果脱离了局限性,目的性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各种约束条件大多时候都会令解决问题的人感到非常郁闷,觉得自己在发挥创造力时一再受到束缚。然而这是大家一直以来对局限性的误解,它带来的影响恰恰与此相反,对于创造力而言不但不会束缚你,更会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如果无拘无束,创造力反而会失去用武之地。在你探索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过程中,障碍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解决方案的创新程度,进一步说,就是影响创造力的水准。

在第1章中抱着东西进门的例子中,首要问题非常清晰:走进屋子。但是问题中的局限条件还会影响到创造力的发挥:尽快进屋,不要弄湿装东西的纸袋。如果我们无需满足这些局限条件,其实进屋这件事并不难,放下袋子开门就好,但是加上了局限条件,就需要更加高级的解决方案。“跳出框架思考”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我们通常用这句话来鼓励打破陈规大胆创新。但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框架”,《Houdini Solution》(2006年,McGraw-Hill出版社)一书的作者厄尼·申克(Ernie Schenck)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你最终是想要凭借创造力解决问题,完全摆脱框架是不可能的。你需要的是更善于掌握框架,事实上你的思维空间还是要遵守框架规则。局限条件就像河流的两岸,如果没有河岸,河流会立刻失去形态任意奔涌。尽管看上去能够流往任意方向,实际上却无法抵达任何地方。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也对局限性的价值给予了肯定,“创造力需要局限条件,人类需要克服困难冲破障碍,也正是因此,才产生了创造活动。”

现在我们再补充一条:问题中的约束条件越多,越有利于激发创意。甚至有时一些老办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也会变得富有创意,尽管我们未曾对其进行过任何变动。

假设你需要为公司设计一个新LOGO,你有一整年的时间进行工作并且无需担心任何费用,你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图形,总而言之,给你的就是一块空白画布,再无其他限制。

自从接手项目后,一年过去了,你提交了自己的方案:新LOGO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