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实务(微课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6:06:4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岩 丛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财务会计实务(微课版)

财务会计实务(微课版)试读:

前言

财务会计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需求,财务会计新版教材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紧跟新时代步伐。本书以新税制和新会计准则为依据编写,在理念及形式上体现了信息化、数字化、技能化、应用化,对会计岗位的工作更具有指导意义。

为适应新要求,本书采用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项目、任务式写法,根据岗位需求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新整合,覆盖了财务会计学科要求的知识点。本书中的每个项目均安排了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视频,弥补了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打破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相分离的传统做法,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的新的教材体系。

本书由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王岩、丛莉担任主编,赵丽丽、赵婧、郭娜、吴延姣、赵晖担任副主编,杨京智、纪淑青教授担任主审。主编王岩、丛莉对全书进行总纂、修改和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临沂职业学院张元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张蕾、威海职业学院丁小华、德州鼎跃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王洪远等专家的大力支持。这些专家提供了相关的会计资料,参与了本书内容的研讨和审阅,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项目一 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报告,最终生成财务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税务机关、银行证券监管机构等。任务一 财务会计的定义及特征知识目标

① 了解财务会计的定义及特征

② 理解财务会计的目标及作用能力目标

• 能根据财务会计的定义及目标,简述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一、财务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财务会计又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项管理活动。二、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也称财务报告目标,是指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对财务会计的规范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我国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密切相关,因此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除投资者以外,企业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通常情况下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三、财务会计的特征(1)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当然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2)财务会计是会计人员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行为,定期编制财务报告。(3)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监督,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提供财务报告。(4)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有较为统一规范的确认、计量、报告程序。任务二 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目标

① 掌握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② 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能力目标

• 能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影响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如图1-1所示。图1-1(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原因如下。

第一,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第二,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我们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我国的会计年度是指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等。(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一)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编制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让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因此使用者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它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1. 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种要求的目的是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过去,预测企业的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企业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的。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以确保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企业在租赁期结束时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判断,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从支出的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七)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会失去时效性,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要求,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任务三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知识目标

① 正确理解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

② 掌握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能力目标

• 能根据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判断相关内容是否为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从静态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从动态方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一项资源如果要作为资产,其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即企业享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项资源能被企业控制。(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后期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是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也就是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能作为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项商品的意愿或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此不能确认为资产。

2.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 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属于负债;反之,则不属于负债。(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2. 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

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2)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3)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该资产在符合资产确认条件时就相应地符合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了。(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 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就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增加所致,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2. 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收入确认条件却是相同的。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 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一般具有三个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管理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其目的是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投资者投资回报的分配,是所有者权益的直接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2. 费用的确认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1. 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二、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采用重置成本计量时,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时,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采用现值计量时,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课堂检测

一、单选题

1.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是( )。

A. 政府部门

B. 管理当局

C. 供应商

D 股东

2. 企业应当以( )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A. 权责发生制

B. 收付实现制

C. 持续经营

D 货币计量

3.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主要是( )。

A. 对外部的会计信息

B. 关于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C. 对内部的会计信息

D 关于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

4.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则其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为( )。

A. 可变现净值

B. 重置成本

C. 现值

D 公允价值

5. 下列不属于会计计量属性的是( )。

A. 历史成本

B. 现值

C. 未来现金流量

D 公允价值

6. 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7. 下列各项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

A. 相关性

B. 可靠性

C. 历史成本原则

D 实质重于形式

8. 下列各项中,符合收入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确认为收入的是( )。

A. 出售无形资产收取的价款

B. 出售固定资产收取的价款

C. 出售原材料收取的价款

D 投资者投入的超过股本的价款

二、多选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可以成为会计主体

B. 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C. 对于拥有子公司的母公司来说,集团企业应作为一个会计主

体来编制财务报表D.会计主体也一定是法律主体

2.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包括(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3. 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

A. 相关性

B. 可比性

C. 重要性

D 谨慎性

4. 下列会计要素中,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有( )。

A. 资产

B. 所有者权益

C. 收入

D 费用

5. 下列各项中,会引起负债增加的有( )。

A. 赊购一批原材料

B. 年末计提银行借款利息

C. 预收购货方货款

D 向销售方预付货款

三、判断题

1.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应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

2. 可比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但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并在附注中说明。( )

3. 谨慎性要求企业不仅要核算可能发生的收入,也要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以及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充分核算。( )

4. 行政单位会计属于非企业组织会计,财务会计属企业组织会计,两者在会计要素上是有区别的。( )

5. 财务会计仅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是向内部提供会计信息。( )

6. 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这三者是相互独立、分步进行的。( )

7. 财务会计记录是解决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应当在会计上反映”的问题。( )

8.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这种方法属于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 )项目二 资产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未来流入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资产按其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能够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和耗用,或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及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任务一 货币资金知识目标

① 掌握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的有关规定

② 熟练处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及银行转账业务

③ 掌握现金和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了解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能力目标

① 能根据收付款业务编制收付款单据,处理现金及银行存款业务

② 能进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序时核算、日常和期末对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③ 能正确填制银行往来结算凭证,合理选用结算方式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根据存放的地点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一、库存现金(一)库存现金的定义

库存现金是指通常存放于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库存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制度,正确进行现金收支活动,监督现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二)现金管理制度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现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现金的使用范围(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务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比赛等各种奖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除以上情况可以支付现金外,其他款项的支付应通过银行转账。

2. 现金的库存限额

为了满足企业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企业可按规定保留一定数量的现金。现金的库存限额是指开户银行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核定库存现金的最高限额。一般是按照单位3~5天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确定。远离银行或交通不便的企业,可按多于5天但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支出来核定。超过库存现金限额的部分应于当日终了前存入银行,现金不足部分可从银行提现。如需要增加或减少库存现金限额的,应当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开户银行核定。

3. 现金收支的规定

开户单位现金收支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办理。(1)开户单位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确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时间。(2)单位支付现金应从企业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不得坐支现金。因特殊需要坐支现金的,应事先报开户银行审查批准,并在核定的坐支范围和限额内进行。(3)开户单位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时,应当写明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4)因采购地点不确定,交通不便,生产或市场急需,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的,开户单位应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三)库存现金的核算

1. 主要账户设置“库存现金”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增减变化及结存情况。借方登记库存现金的增加额,贷方登记库存现金的减少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库存现金的结存额。

2. 账务处理

例2-1

2018年6月10日,华瑞公司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根据现金支票存根,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例2-2

2018年6月12日,华瑞公司报销办公室购买的办公用品200元,增值税32元,支付现金232元。

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3. 库存现金的序时核算

为了加强现金的管理,企业除了进行库存现金的总分类核算外,还要设置“库存现金日记账”,进行序时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为订本式账簿,由出纳员根据审核后的收付款凭证,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每日业务终了,出纳员要结出余额,与实存库存现金相核对,做到日清月结,保证账实相符。(四)库存现金的清查现金清查

库存现金清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金的安全,防止出现现金丢失或收支记账时发生差错,以及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库存现金的清查包括出纳员每日的清点和组成清查小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并将库存现金实存数与日记账核对。对于清查的结果,应当编制现金盘点报告单。如果发现账实不符,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或短缺,应先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然后调整库存现金账项,做到账实相符。

1. 库存现金短款

库存现金短款,应按实际短款数,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贷记“库存现金”账户,待查明原因后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记账差错的,应予以更正,属于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账户,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经批准后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例2-3

2018年6月10日,华瑞公司的出纳员在对现金进行清查时,发现现金短缺200元。(1)库存现金清查,发现短款时,根据现金盘点报告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上述现金短缺的原因查明,其中100元由出纳员刘萍工作失职造成,另100元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后转作管理费用。根据批准后的盘点报告单及相关单据,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2. 库存现金长款

对于库存现金长款,应按实际长款数,借记“库存现金”账户,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账户,待查明原因后,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长款,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例2-4

2018年6月12日,华瑞公司的出纳员在对现金进行清查时,发现现金溢余100元,根据现金盘点报告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1)库存现金清查,发现长款时根据现金盘点报告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上述现金溢余的原因无法查明,经批准,转入营业外收入,编制会计分录如下。二、银行存款(一)银行存款的定义

银行存款是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企业应当根据业务需要,按照国家《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在当地银行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转账等结算业务。

银行的支付结算必须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根据我国《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目前企业常用的转账结算方式有九种,即“四票、一证、一卡、三结算”,其中,“四票”指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一证”指信用证;“一卡”指信用卡;“三结算”指汇兑、托收承付和委托收款。(二)银行转账结算方式

结算是指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由商品交易、劳务供应或资金调拨等经济往来引起货币的收付行为。结算按支付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现金结算是指收付款双方直接用现金进行款项的收付。转账结算是企业或单位之间的款项收付不动用现金,而是由银行将收付的款项从付款人的账户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的行为。为了规范全国的银行结算工作,以及方便各企业及各单位的交易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了可以使用的各种银行转账结算方式,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转账结算的方式主要有: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信用卡等。

1. 支票

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普通支票三种。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支票上未印有“现金”“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普通支票左上角画两条平行线的,为画线支票,画线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支票结算程序如图2-1所示。图2-1

付款人由于购买商品或其他交易采用支票结算方式,可以签发一式两联转账支票,将正联给收款人,存根联留作记账凭证;收款人收到支票后,填写银行进账单,连同支票交收款人开户银行,办理收款手续;收款人开户银行审核无误后,向付款人开户银行提出付款要求,划转资金,将款项划到收款人账户上,然后通知收款人。收款人以收款人开户银行转回的收账通知作为收款依据。

2. 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出票银行,由出票银行签发,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的金额无条件付款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适用于同城或异地单位或个人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债权债务等各种款项的结算,该种结算方式使用范围广,方便灵活,结算迅速,“票随人走”,兑付性强,剩余款项由银行负责退回。

银行汇票的提示付款期为自出票日起一个月,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代理付款人不予受理。

银行汇票可以背书转让,背书转让以不超过实际结算金额为准,未填写实际结算金额或实际结算金额超过出票金额的,银行汇票不得背书转让。申请人因银行汇票超过付款期限或其他原因要求退款的,应将解讫通知同时提交到出票银行,缺少解讫通知的退款应当在银行提示付款期满一个月后办理。银行汇票结算程序如图2-2所示。图2-2

3. 银行本票

银行本票是指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申请人凭以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均可使用银行本票。银行本票具有手续简便、信用度高、使用灵活等特点。

银行本票分为定额本票和不定额本票两种。银行本票可以用于转账,也可以用于支取现金。银行本票一律记名,其提示付款期限为自出票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银行不予受理。收款人可将银行本票背书转让,但填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不得背书转让。

付款人申请办理本票,应向签发银行填写“银行本票申请书”,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为存根,第二联为借方凭证,第三联为贷方凭证)。银行受理后,收妥款项,签发银行本票。收款人收到付款人送来的本票,审核无误后,在银行本票背面签章,连同据以填制的两联进账单,一并交开户银行办理转账,根据盖章退回的进账单第一联和有关原始凭证编制收款凭证。银行本票结算程序如图2-3所示。图2-3

4. 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指由收款人或付款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必须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才能使用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付款人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承兑。承兑银行按汇票金额向出票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

商业汇票一律记名,其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其提示付款期限自汇票到期日起10日,持票人超过付款期限提示付款的,银行不予受理。商业汇票可以背书转让,也可以办理贴现。

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方式的,付款人须在商业汇票上面签署“承兑”字样和承兑日期并签章。承兑不得附有条件,否则视为拒绝承兑。付款人应于汇票到期前将票款足额存到银行,银行在到期日凭票将款项划转给收款人、被背书人或贴现银行。如果到期日付款人账户不足以支付票款,开户银行将商业汇票退还给收款人由其自行处理,同时,银行按规定对付款人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承兑银行按承兑协议以及票据,无条件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被背书人或贴现银行,随后向承兑申请人收回票款。如果汇票到期,承兑申请人未能存足票款的,承兑银行除按承兑协议以及票据无条件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被背书人或贴现银行外,还将按承兑协议的规定,对承兑申请人执行扣款,并将未扣回的金额作为逾期贷款,同时收取一定的罚款。商业承兑汇票结算程序如图2-4所示。图2-4

5. 汇兑汇兑付款业务

汇兑结算方式是汇款人委托银行将其款项汇往外地收款单位的一种结算方式。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的结算,均可使用汇兑结算方式。汇兑按款项划转方式不同分为信汇和电汇两种,由汇款人选择使用。信汇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通过邮寄方式将款项划给收款人。电汇是指汇款人委托银行通过电报将款项划给收款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银行结算方式中得到广泛应用,结算速度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因此,目前商业银行均采用“电子汇划”的方式办理汇兑结算业务。汇兑收款业务

采用汇兑结算方式,付款单位汇出款项时,应填写银行印发的汇款凭证,列明收款单位名称、汇款金额及汇款用途等项目,送达开户银行,委托银行将款项汇往收款银行。收款银行将汇款收进收款单位存款账户后,向收款单位发出收款通知。汇兑结算程序如图2-5所示。图2-5

6. 委托收款

委托收款结算方式是由收款单位向银行提供收款依据,委托银行向付款单位收取款项的一种结算方式。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的结算,均可使用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委托收款还适用于收取电费、水费等付款人众多且分散的公用事业费等。委托收款在同城或异地均可使用。委托收款结算按款项的划转方式,分为邮寄和电报两种。

收款人办理委托收款应向银行提交委托收款凭证和有关债务证明。在委托收款凭证上写明收款人名称、付款人名称、账户及开户银行、委托收款金额、委托收款凭据名称及附寄单证张数等。企业的开户行接受委托后,将委托收款凭证寄交付款单位开户行,由付款单位开户行审核,并通知付款单位。付款单位应在收到委托收款通知的次日起3日内,主动通知银行是否付款。付款人审查有关债务证明后,对收款人委托收取的款项需要拒绝付款的,可以办理拒绝付款。付款人同意付款的,其开户行将款项主动划给收款人的开户行。委托收款结算程序如图2-6所示。图2-6

7. 托收承付

托收承付是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人收取款项,付款人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收款人和付款人必须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并经银行审核同意的企业;办理托收承付的款项,必须是签有购销合同、有真实的商品交易以及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劳务供应的款项。代销、寄销、赊销商品的款项,不得办理托收承付。此外,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企业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收付款双方必须签有合法的购销合同,并在合同上注明使用托收承付结算。(2)收款人办理托收,必须具有商品确已发运的凭证。(3)托收承付结算每笔的金额起点为10 000元,新华书店系统每笔的金额起点为1 000元。

托收承付结算程序:分“托收”和“承付”两个阶段。(1)托收。销货单位(收款人)按合同发运商品,办妥托运手续后,根据销货发票、代垫运费单据等,填制“托收凭证”,连同销售发票、运费单据送交收款人开户银行,办理托收手续,银行收到托收凭证及其附件后,对审核无误同意办理的,应将托收凭证回单联盖章后退回给收款人,表示已经办妥托收手续。(2)承付。购货单位(付款人)开户银行收到由收款人开户银行转来的托收承付凭证,审核无误后,应将托收凭证及相关单据转给付款人,付款人收到单据后,应在规定的付款期内认真审核,安排资金准备付款。承付货款分为验单付款和验货付款,两种付款方式由收付款双方商量选用,在合同中明确规定。验单付款的时间承付期为3天,从付款人开户银行发出承付通知的次日算起;验货付款的承付期为10天,从运输部门向付款人发出提货通知的次日算起,付款人在收到提货通知后,应向银行交验货通知。不论是验单付款还是验货付款,付款人都可以在付款期内提前向银行表示承付,付款人在承付期满日,款项不足支付的,其不足部分即为逾期未付款项,根据逾期天数,按每天万分之五计收逾期未付赔偿金。验单或验货时,发现所到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价格等与合同不一致的,应在承付期内,向银行提出全面或部分拒绝付款。付款人提出拒绝付款时,必须填制“拒绝付款理由书”,注明拒绝付款的理由,送交开户银行。开户银行必须认真审核拒绝付款理由书,查验合同;开户银行同意全部或部分拒绝付款的,应在拒绝付款理由书上签署意见,并将拒绝付款理由书、拒付证明和拒付商品清单及有关单证邮寄收款人开户银行,由其转交收款人。托收承付结算程序如图2-7所示。图2-7

8. 信用卡

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向单位和个人发行的,凭此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且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信用卡按使用对象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按信用等级分为金卡和普通卡。持卡人可持信用卡在特约单位购物、消费。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

9. 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信用证为不可撤销,不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信用证主要用于国际结算。

10. 网上支付

企业网上银行是根据企业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推出的网上自助服务系统。企业网上银行,可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缩短日常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财富的不断增值。企业网上银行服务具有以下特点:(1)账户管理全面,资金更加安全;(2)代收代付轻松,使用更加便捷;(3)集团理财高效,结算更加及时;(4)贷款融资灵活,流程更加简单;(5)投资理财多样,产品更加丰富;(6)客户体验良好,服务更加贴心。(三)银行存款的核算

1. 主要账户设置“银行存款”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银行存款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借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贷方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银行存款的余额。

企业应当设置银行存款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分别对银行存款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银行存款总账由不从事出纳工作的会计人员登记,一般采用三栏式账簿。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登记,账簿格式与登记方法与库存现金基本相同。

2. 账务处理(1)银行存款收入业务

例2-5

2018年7月10日华瑞公司收到南方公司转账支票一张,金额100 000元,偿还前欠货款企。业根据转账支票、进账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例2-6

2018年7月16日华瑞公司销售甲产品一批,货款20 000元,增值税3 200元,收到转账支票一张。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银行存款支出业务

例2-7

华瑞公司2018年7月28日外购材料一批,购买价格30 000元,增值税4 800元,材料已经入库,通过银行转账支付该货款,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3. 银行存款的序时核算银行存款的清查

为了加强银行存款的管理,企业除了对银行存款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对企业的存款进行序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采用订本式账簿,由出纳员根据审核后的收付款结算凭证,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每日终了,要结出余额,定期与银行核对,保证账实相符。有外币业务的企业应分别按人民币和外币设置银行存款账户序时登记,设立多个存款账户的,要按银行账户设立日记账,分别进行序时登记。(四)银行存款的清查

1. 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应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如果发现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记账错误或存在未达账项。如为记账错误,应立即更改;如果存在未达账项,则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双方余额应相等。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为了核对账目,不能作为调整银行存款余额的记账依据。知识链接未达账项是指企业与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和双方入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况。(1)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如企业销售商品收到的支票已经送存银行已作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妥转账收款手续,尚未入账。(2)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如企业开出支票购买材料,根据支票存根已作付款入账,而银行没有收到有关单证,未办妥转账付款手续,尚未入账。(3)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如企业委托银行代收的销货款,银行已办妥收款手续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通知,尚未入账。(4)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如银行代企业支付的水电费等已从企业存款账户支付,登记了减少,而企业因未收到付款通知,尚未入账。

2.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例2-8

华瑞公司在建设银行账户2018年6月30 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2 500 000元,银行对账单余额为5 500 000元,经逐笔核对后发现以下未达账项。

① 企业开出转账支票3 500 000元,并已登记银行存款减少,但持票人尚未到银行办理转账,银行尚未记账。

② 企业送存转账支票5 000 000元,并已登记银行存款增加,但银行尚未记账。

③ 银行接受企业委托代收货款4 700 000元,银行已办好手续登记入账,但企业尚未接到收款通知,企业尚未记账。

④ 银行代企业支付水电费200 000元,银行已登记企业银行存款减少,但企业未收到银行付款通知,企业尚未记账。

根据上述资料,企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表2-1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