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1:00:13

点击下载

作者:(加) 莎伦·M.,凯(Sharon,M.,Kaye)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

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试读:

版权信息本书纸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书名: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著者:莎伦·M.凯电子书定价:53.99元Critical Thinking: A Beginner’s Guide by Sharon M. KayeCopyright © Sharon M. Kaye 2009Fir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Oneworld PublicationsAll rights reserved测一测你了解批判性思维吗?

1.下列哪些属于直言命题的类型?(多选题)A.全称肯定型B.全称否定型C.特称肯定型D.特称否定型

2.在256种直言三段论中,只有多少种是有效的直言三段论?(单选题)A.13B.14C.15D.16

3.下列哪个类别不属于非形式谬误的一种?(单选题)A.相干谬误B.不当归纳谬误C.歧义性谬误D.肯定后件谬误

4.下列哪种谬误属于相干谬误的类别?(多选题)A.诉诸众人B.诉诸不当权威C.红鲱鱼D.诉诸无知E.人身攻击

5.下列哪种谬误不属于歧义性谬误?(单选题)A.合成谬误B.分解谬误C.稻草人谬误D.对主项的不当处理扫码下载湛庐阅读App,搜索“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获取问题答案。前言逻辑是最强有力的结构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第一节逻辑学课程。

那天,我坐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演讲厅里,窗外阳光明媚,有几缕洒在身上,感觉暖洋洋的。我的周围坐着上百个身穿T恤衫和牛仔裤且心不在焉的学生。

埃勒里·埃尔斯(Ellery Ells)教授站在讲台上,告诉我们逻辑是思维的法则。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但这仅仅是因为我对于这个观点十分不认同。是什么给他这样的勇气,让他站在这里,传道授业般地告诉我真实是有所限制的,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艺术家。我并不赞同他的理论观点,并坚信创造力是比明晰的思维更重要的东西。对世间事物的想象力是产生幸福感的秘诀,不需要任何规则的束缚。

我在这门课的笔记本上画满了肆意生长的花朵茎蔓,而不是埃尔斯教授那些“不友善”的理念。

但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我上完了埃尔斯教授的全部课程。当我结束这门课时,我明白了:美丽因无序而失其意,逻辑是最强有力的结构。

而现在,我竟已教授他人逻辑学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10年有余了。

我真的很感谢那些像曾经的我对抗埃尔斯教授一样对抗我的学生,也很感谢约翰·卡罗尔大学同意减少我的工作量,让我得以完成本书的撰写工作。我还要感谢特里·布雷德利(Terry Bradley)和伊丽莎白·芬克(Elizabeth Funk),他们四处奔波,才获得了本书中所有事例的引用许可。最后,我要感谢编辑迈克·哈普利(Mike Harpley),是他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一直帮助着我。

这本书是献给特里斯等人的,你们都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你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这毫无疑问。

提出意见是我们定义自己的方式,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盟”的方式(例如,我也喜欢那个节目),也是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方式(例如,那个节目是为傻瓜准备的)。

孩子或许在厌恶(我讨厌豆子)和喜好(我喜欢游泳)方面与父母有所不同,但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形成与父母相矛盾的观点。拥有独立的意见是成长的第一个标志。

提出与父母不同的观点在一开始是令人恐惧的,但也会带来令人振奋的刺激感。很多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会为了追求这种刺激感而利用每一个机会去表达与他人相反的观点,甚至在他们感到无聊时还会无中生有地制造冲突。

尽管这令人感到厌烦,但是不可否认,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家庭、朋友、社交媒体、政府以及宗教信仰对思想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仍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模式,这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思考并说出对任何事情的真实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这无疑是现代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生活在欧洲中世纪的人们是不允许反对权威的。但幸好,历史上不断涌现出来勇敢的反抗者使这一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同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仍有许多国家的人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以致有时人们错误地认为拥有自己的思想就是智力成熟的高级阶段:一旦你形成了独一无二且有趣的观点,就做好准备去面对世界及所有的挑战。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事实上,拥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开始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自由的时代,不需要为自己的想法辩护。但是,难道你不想吗?如果你对事情的思考远超过孩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喜好和厌恶,那你应当乐于去捍卫它。

无论身在何处,你的思考都会让你对面临的事情有自己的观点。然而,拥有自己的思想不足以完美地解决待处理的问题,还需要把你的观点转变成一种立场。观点和立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立场是用论据去支撑的。

每个人都可举出论据来,但是不可否认,总有一些论据要优于其他的论据。

要想找到一个好的论据,首先必须做的是应用逻辑,因为逻辑是人类思想的基石。虽然人天生就拥有理性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常常会犯各种逻辑性的错误。通过揭示和检验普通推理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聪明的人每天都在滥用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时候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你,从而得到对他们有利的结果,这在广告宣传领域十分常见。若只是诱导你去购买可口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乐倒没什么关系,但是这种控制性的逻辑,还常常应用在一些更重要的环境中,例如法庭上。

来看看下面的总结陈词:各位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已经听到了关于卡桑德拉·托马斯女

士被杀一案的证词。她是一家街角食品杂货店的店主,于7月10

日在店里被枪杀。被告文森特·科克利先生坚持称他毫无犯罪动机。然而,他

现在深陷债务纠纷,并且他的前女友证实说他的心理状况不稳

定。此外,尽管在一家公司已经工作5年了,但同事都感觉他们

并不真的了解科克利先生。科克利先生的律师让我们相信科克利先生只是一个非常害羞

的人,他甚至不敢伤害一只小小的苍蝇。但有一个基本的底线问

题是:要么他是一位正直的公民,要么是一名暴力罪犯。一个超

过两年都不纳税的人,无论是否害羞,都绝不会被视为正直的公

民。所有人都知道说谎是不好的,然而,科克利先生已然承认,

在警察第一次询问他7月10日晚上的去向时,他说谎了。经过进

一步的询问,警察得知他当时正在计划去墨西哥旅行,这使他几

乎逃脱了逮捕。尽管科克利先生声称这场旅行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修建房屋的一次慈善活动。然而慈善活动的组织者证实,大部分

的建筑工人都是有前科的罪犯。这证实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一个

罪犯通常和其他的罪犯有所联系。科克利先生声称,7月10日晚上,当他到达托马斯女士的杂

货店时,真正的罪犯正在逃离现场,他一直在镇上追那个罪犯,

直到最后跟丢了罪犯。然而,我必须提醒,科克利先生已经撒过

一次谎了。我们如何才能继续相信他所说的话呢?除此之外,犯罪现场调查人员已经确定杀害托马斯女士的罪

犯曾戴过证据A中展示过的手套。如果这个手套的大小与科克利

先生不符,就可以证明他无罪。然而,正如你们所见,手套的大

小和科克利先生的手刚好合适。因此,科克利先生是有罪的,他

应被判以最重量刑。

你或许一眼就能看出这篇陈词是有缺陷的,但你是否能找到全部的10个错误呢?你是否可以标出这些错误并解释原因?(答案就在本书的末尾)

这篇陈词是虚构的,你几乎不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逻辑混乱的推理,除非你有阅读减肥广告的习惯。优秀的演讲者和作家都会努力让他们的作品合乎逻辑,此外,还会有编辑和校对去检验这些作品的逻辑性。

真正令我们惊讶的是,逻辑错误通常发生在我们脑海内潜意识的思考中,而不是社会演讲和公众读物中。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你不是上述陪审团中的一员,而是阅读刊载下述内容的报纸的读者:之前有很多人推测在证据A中所展示的手套大小与科克利先生的手并不匹配。然而在今日的庭审过程中,科克利先生同意试戴,更令人惊讶的是,真实情况与之前的推测完全相反,手套的大小和科克利先生的手掌大小一模一样。

当你阅读完这段内容后,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好吧,如果手套并不合适,那他就是无辜的。但是,现在手套完全合适,那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逻辑。报纸绝对不会把这样的文章刊登出来,只有最卑鄙的律师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样的话。然而,当我们阅读完上述内容后,这样的逻辑关系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因为演讲稿和文章会被仔细地校对,但我们的思想不会。

这些未经仔细推敲过的想法是很恐怖的,它会导致我们在生活中情绪低沉,甚至树立一个不那么正确的人生目标,它削弱了我们清晰思考的能力。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当反复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人们有时认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者就是那些爱批判他人的人,特别是那些不墨守成规的团体,或是一些标榜自己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主流思考者团队。他们或许真的具有批判性思维,也可能只是随口一说,这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批判性。

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应用正确的逻辑去思考事情。通过学习优秀逻辑的基本原理,就不会再轻易地被混乱逻辑所愚弄。同时,你将更容易在重要的问题上提出可靠的观点。本书的目的就是阐述所有你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技巧。

成为批判性思考者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论证。在日常对话中,论证总是用在生气时的言语交流中,人们通常将论证看作一个十分常见的情况。但是,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当中,“论证”一词具有其专门的含义。论证是一种提出了有利理由的讨论,是支持你观点最有力的方式,完全不需要感到不愉快。标准形式

为了鉴别和学习论证,我们需要按照标准形式(standard form)来重写论证。标准形式是确定论证步骤的简要体系。下述就是最常见(1)的一种标准形式:1.第一个原因是……2.第二个原因是……3.综上所述,结论是……

一个论证可以由任意数量的前提来得到一个结论,也可以包含一系列子结论。子结论是一种可以推出更高层次结论的前提结论,也可以被称作小结。例如:1.混合动力汽车的效率最高。2.效率最高的汽车最省钱。3.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是最省钱的汽车。4.我应该买最省钱的汽车。5.综上所述,我应该买混合动力汽车。

第三步的内容在这个论证的标准形式中就是小结,通常会用“因此”或是“所以”这样的词语来作为小结的标志,而不会选择“综上所述”,因为在这之后还有相关的讨论,这并不是论证的最后一步。

尽管论证无处不在,但它们仍让人难以辨别,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几乎从不将他们的论证过程以这种标准形式展现出来,而是将论证“藏”在冗长的阐述中,让读者来判断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

下面举一个很罕见的例子:美国哲学家威廉·莱恩·柯莱格(William Lane Craig)在他的文章中不仅阐述了他关于论证的讨论,而且用标准形式这样直白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麦凯教授和卡拉姆宇宙论证在这里,我想把重点放在麦凯教授对一个特别论点的分析

上,也就是卡拉姆宇宙论证。他在这方面的探讨显得有些浅显,

我认为这可以说明他没有对这个论点提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或是直

觉上具有吸引力的反对意见。卡拉姆宇宙论证可简述为:1.任何存在的事物必有起因。2.宇宙是存在的。……3.综上所述,宇宙必有其存在的起因。W. L. Craig, “Professor Mackie and the 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 Religious Studies 20 (1985), pp. 367-8.

柯莱格关于卡拉姆宇宙论证的标准形式的阐述说明他对此有着极具条理的思考和讨论,且他的最终观点是宇宙必有其存在的起因。而他的反对者麦凯,则坚持相反的立场,认为宇宙可以是无前因的。面对柯莱格的论证,麦凯必须解释清楚他对柯莱格的哪一步“前提”有所异议。

柯莱格预估麦凯会对前提2提出反驳意见,于是他额外增加了两个小结来支持此前提。最终形成了一个11步的论证过程:1.任何存在的事物必有起因。2.宇宙是存在的。2.1 论证基于实际的无限的不可能性。2.1.1 实际的无限是不存在的。2.1.2 事件在时间上的无限倒退是实际的无限。2.1.3 综上所述,事件的无限倒退是不存在的。2.2 论证基于通过连续的加法不可能形成实际的无限。2.2.1 由连续加法形成的集合不可能实际是无限的。2.2.2 过去事件的时间序列是由连续的加法形成的集合。2.2.3 综上所述,过去事件的时间序列不是实际的无限。3.综上所述,宇宙必有其存在的起因。

无须多说,在这些子论证中有很多术语概念需要柯莱格去定义和解释,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研究这些细节,但可以看出柯莱格的论证过程对于麦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已经对卡拉姆宇宙论证熟悉的读者,毫无疑问会很喜欢柯莱格简单明了的概述,因为它是如此清晰而有逻辑性地描述了此论证。如果每个人在阐述时都写出像柯莱格这样的概述,会不会让人感觉更好?让我们来想象这样的一个世界,政治家将他们对所有事情的论证均以标准形式来说明,这样或许我们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立场,但却很难再从言谈中得知他们的偏向和内在所蕴含的个人情感,甚至在他们尚未结束论证阐述之前,就会感觉无聊透顶。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作者不会把他们的论证过程简明扼要地直述给我们,而是希望能够多给读者一些空间去思考、去琢磨。因为只有自己进行积极的阅读和探索,才能获得以自己的方式解读作者的机会。

来看看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经典励志书籍《思考致富》(Think and Grow Rich)。这本书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超过3 000万册,至今仍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名之一。下面这段文字就出自这本书,它无论是在风格还是内容上都与柯莱格的文章完全不同,然而两者内在的论证过程却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性欲转换的奥秘性的激情会转换为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人们通常将这种心理状态和生理联

系在一起。而且由于多数人在获取性知识时受到了错误影响,还

误认为它是纯生理的东西,其实它与心理有很大的关系。性的激情背后隐含了3种建设性力量:1.人类的繁衍生息。2.保持健康(它的治疗作用无可比拟)。3.通过性欲转换把庸才变成天才。性欲转换很简单,且易于解释。它是一种心态的转换,就是

把通过生理表现的意念转化为其他意念。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欲望。被这种欲望驱使时,人们会

产生强大的想象力、勇气、意志力、毅力,以及在其他时候所没

有的创造力。对性接触的欲望非常强烈,往往使人沉溺其中,甚

至冒生命和名誉的危险。但如果加以控制,并向其他方向引导,

这种欲望就会保留其强大的想象力和勇气等性质,成为能够被应

用在文学、艺术或其他专业、职业(其中当然包括积累财富)上

的强大创造力。当然,性能量的转换需要运用意志力,不过带来的回报是值

得的。性欲的表达是天生的、自然的。这种欲望无法也不该被埋

没或抹杀,但它应该通过丰富人类身心与精神的表达方式来发

泄。如果没有给予这种形式出口,就会通过纯粹的肉体渠道来寻

求发泄。我们可以修筑堤坝,在一段时间内控制河流的水量,但它终

究需要宣泄。性欲也是如此,它可以被压抑一段时间,但其天性

还是会不断地寻求表达方式。假如不用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引导,

就会以没有什么价值的渠道发泄出来。N. Hill, Think and Grow Rich (New York: Fawcett Books, 1937, 1960), pp. 155-6.

尽管希尔的论证有一些漫无边际,部分地方还出现了重复,但总体来说仍是新奇有趣的。这时,我们需要思考,他的结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他提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第三段中出现的3种建设性力量并不能构成论点。它们构成了一个列表,但这只不过是一组符合给定描述的列表集合。而论证与之不同,它包含了结论和支撑其结论的论点。正因为在希尔的这些标注了数字的列表中没有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所以它只是个列表,而不是一个论证过程。

当我们在思考论证过程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作者想要证明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的最终观点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涉及一些解释。每一位读者顺着自己的逻辑来思考出与他人不同的答案,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希尔的本意并不是得出一个关于河流的结论,但他关于河流的描述极其形象,能让读者很容易就理解他关于性欲的结论,但只专注河流的阐述则会造成对作者意图的误解。

希尔在倒数第二段中写道:“性欲的表达是天生的、自然的。这种欲望无法也不该被埋没或抹杀,但它应该通过丰富人类身心与精神的表达方式来发泄。如果没有给予这种形式出口,就会通过纯粹的肉体渠道来寻求发泄。”他认为就像河流需要泄洪一样,性欲也是如此。在这段文字中他直接或间接的话语都是为了支撑这条结论。“性欲转换”是希尔自己所用的说法,指的是在专业性职业或其他创造性职业中给性欲一个非物质性的出口。从这方面来讲,希尔明确定义了何为“性欲转换”。

然而,一项提议本身并不是一个论证。为了创建这个完整的论证过程,作者还需写出前提来支持结论。那么,支持希尔“性欲转换”的前提是什么呢?

希尔用了这段文字中最长的篇幅来说明性欲是人类的欲望之最。假若我们将此作为他论证过程的首要前提,就可以写出一个标准形式:1.性欲是人类的欲望之最。2.3.综上所述,性欲应通过转换来得到释放。

暂且将希尔的这段文字放到一旁,这时我们应该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在步骤1和步骤3之间应该填写什么才可以使之构成一个有着合理逻辑的论证呢?

我们在这里所寻找的方式就像数学中的可迁性,而这也是论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transitive一词来自拉丁文,意为在一个序列里,中间的部分成了开头和结尾的桥梁。下面就是可迁性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X是Y。2.Y是Z。3.综上所述,X是Z。

在这里,Y就是X和Z之间的桥梁,如果X是Y且Y是Z,那么X必然是Z。

我们当然也可以用除“是(is)”以外的词语来创建关联桥。比如,杰克吃了培根,培根中包含钠元素。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杰克吃了钠元素。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表达形式都具有可迁性。例如,杰瑞喜欢玛丽,而玛丽喜欢哈利。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得出结论说杰瑞喜欢哈利。

当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尝试去寻找作者的论证过程。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你就会知道在哪些情况下逻辑具有可迁性,哪些情况下则不具有。

而在刚才希尔的那篇文章中,逻辑是具有可迁性的。我们认同了一个结论,即性欲需要通过转换为其他形式而得到释放,因为我们都认同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并且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若将其以标准形式写出就是:1.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2.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3.综上所述,性欲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

这就是一个可迁序列。

现在,回过头来看希尔的文章,尽管他并没有明确说明前提2,但仍认为读者们应当直接接受它。他告诉我们,如果强烈的欲望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将以一个更低价值的方式释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就像柯莱格在他的论证中一样,希尔也在前提2下得出了两个小结。由此,我们可以把刚才的标准格式扩展为:1.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2.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2.1 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将以一个更低价值的方式释放。2.2 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如果有着合理的释放通道,就会创造出伟大的事物。3.综上所述,性欲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

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希尔认为我们应当接受前提2。

尽管在标准形式中并没有原因来支持步骤2.1和2.2,但希尔通过将性欲类比成河流来做出最有力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二者中的相似性来判断希尔的真实目的,并以此得出两个子论证:1.性欲是人类最强烈的欲望。2.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2.1 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就将以一个更低价值的方式释放。2.1.1 如果不给一条河流合理数量的排放口,那么迟早有一天它会冲破大坝。2.1.2 如果河水冲破大坝,就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1.3 综上所述,如果不给一条河流合理数量的排放口,那么它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2 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如果有着合理的释放通道,就会创造出伟大的事物。2.2.1 如果一条河流有着合理数量的排放口,那么它所具有的能量也将得到合理应用。2.2.2 如果一条河流的能量得到合理应用,那么它将可以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供电。2.2.3 综上所述,如果一条河流有着合理数量的排放口,那么它将可以为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供电。3.综上所述,性欲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

注意一下这两个子论证的传递格式,它们可以为前提2提出最强有力的支撑。就像希尔所说的那样,人类最强烈的欲望就像河流一样。

现在我们对希尔的论证过程做了全面分析,知道他的结论是什么以及支撑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毫无疑问,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因为我们需要删除文章中那些无意义的成分,还需要补充缺失的内容。希尔本来可以像柯莱格一样把自己的论点直接展示出来,从而为读者省去很多麻烦。

但是,如果希尔的书中充满了标准形式的论证过程,还能在全球销售超过3 000万册吗?大概难以做到吧!首先,当读者碰到这种格式的书籍时,很难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会使书更容易被人质疑。事实上,把论证转化为标准形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它能使读者处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上来进行评估。

现在我们都知道,希尔的论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他认为性欲应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这种说法有多大的说服力?通过类比,我们知道允许性欲顺从身体的自然需求得到释放等同于让河水自然地流淌。与此同时,将性欲转换为其他形式就等同于给河流修筑堤坝,产生能够供给很多人使用的电力。希尔认为用河流发电远比单单只是让它们自然地流淌要好得多。但在这一点上,尚存很多可以被反驳的地方。

举个例子来说,一些环保人士坚持认为:随着阻断河流自然流淌的时间延长,将对周围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样,针对希尔论证的反驳也立足于随着将性欲转换为其他形式进而得到释放的时间延长,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伤害。回想一下,在希尔论证的第三段中,他认为性欲有保持健康的作用,其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矛盾。当你第一次阅读希尔的文章时,你很容易认同他的观点。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后,就会发现他不仅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而且其中很多内容是自相矛盾的。

这就是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所做的事情。坦白来讲,这样做是很令人扫兴的。我们穷追那些伴着清风、欢愉漂荡的帆船,只是为了抓住那些在起航时就伴随左右的风的气息。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都想要学习这样的技能呢?

伴着清风的帆船因为没有注意航行的方向而遇上暴风雨,那乐趣就不会持续太久。但如果我们直面事实的真相,则会变得更好。

然而,标准形式真的对所有论证的梳理都能发挥作用吗?

是的,确实如此。事实上,我是从我丈夫那摞书山中随意抽取到了希尔的这本书!而且,如果你觉得我把希尔的论证梳理成标准形式就像魔法一样,那大概是因为你只是刚开始尝试批判性思维。当你阅读完本书之后,你将会具有同样的能力。归纳与演绎

当你开始观察论证时,首先会注意到的就是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

在经验科学中,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你通常会使用一种名为归纳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是推理的一种,只得出一个可能的结论,尽管所有的前提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错误的。

人们熟悉的天气预报科学就是运用归纳的方法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情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无须任何的精密仪器或复杂的计算,我们可以凭借下面的推理,得出自己的天气预报:1.去年12月纽约下雪了。2.前年12月纽约下雪了。3.大前年12月纽约下雪了。4.以此类推……5.综上所述,今年12月纽约将会下雪。

这就是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提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我们或许能百分百保证纽约在去年甚至100年前的12月都有下雪。但尽管如此,仍不能说在今年的12月纽约百分百会下雪。为了强调这一点,天气预报员通常会将他们的结论量化为可计算的数据,如:“我们预估在这个月有95%的可能性会下雪。”

而演绎论证,则恰好与之相反,其前提的真实性可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如果所有的前提都是真实可靠的,那么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归纳论证通常可以转化为演绎论证,反之亦然。下面是刚才问题的演绎论证版本:1.如果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纽约每年12月都会下雪,那么今年的12月也必然会下雪。2.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纽约每年12月都会下雪。3.综上所述,今年12月纽约将会下雪。

这个论证迫使作者依靠过去天气模式的可靠性,无视那些有关数据的预测,从而阐述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观点(前提1),然后继续去证实这个观点,进而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演绎论证肯定能证明纽约会在今年12月下雪,而归纳论证不能?

当然不,这两种论证具有同样的不确定性。归纳论证在其结论上有不确定性,而演绎论证则是在其第一个前提上有同样的不确定性。前提1中叙述的“如果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纽约每年12月都会下雪,那么今年12月也必然会下雪”是很有争议的。每年地球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造成巨大的影响,而这就很有可能会对前提造成影响。演绎论证告诉我们:如果前提是真实可靠的,那么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但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并不能保证前提的真实性。

既然两个论证过程都具有同样的不确定性,那区别是什么呢?是否有原因让我们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而不是另一种呢?

当前提包含经验数据的时候,我们通常选择归纳论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却无法用经验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演绎论证就是更好的选择。思考下面关于美国和英国律法的演绎论证:1.如果堕胎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那么罗伊诉韦德案(Rve v. Wade)应判败诉,并且堕胎法案应被废除。2.堕胎是一种错误的做法。3.综上所述,罗伊诉韦德案应判败诉,并且堕胎法案应被废除。

这个论证在前提1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并在前提2中证实了它。如果你认同这两个前提,就会得到唯一的结论,有时你甚至无须完全认同这些前提。

假设有人想要通过递归的方法来提出反对堕胎的理由,以此来减小前提中的不确定性:1.第一次堕胎是错误的。2.第二次堕胎是错误的。3.第三次堕胎是错误的。4.以此类推……5.综上所述,任何一次的堕胎都是错误的。

这一努力的尝试是荒谬的。即使你确实能找到一些支持自己观点的堕胎实例,也没有办法去判定它是不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个性质的问题,不是经验可以衡量判断的。

既然科学没有办法帮我们解决法律上的问题,而我们又必须做出判断,那么就需要选择并表明自己的立场。演绎论证迫使人们将自己的观点以一种简单明确、可被评估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加以评估。一些质疑上述关于堕胎论证的人也可以列举那些堕胎未必会是一个错误选择的例子。这会使前提2的真实性得到质疑,进而破坏结论的真实性。

记住,在演绎论证过程中,如果前提是真实可靠的,它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但如果前提的真实性并不能得到保障,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再是可靠的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思考一个演绎论证的时候,会更多地去关注前提,而不是结论。因为结论是由前提决定的,如果结论的真实性出了问题,那么问题的来源必然是一个或多个前提。对演绎论证的评估意味着你要对其中最有争议的前提提出质疑。

尽管归纳论证通常用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上,但其中一种可被用在处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上,也就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基于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来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我们其实早在之前引用希尔的那篇文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类比论证。为了有效地评价类比论证,我们必须弄清楚为什么类比论证是归纳论证的一种。

假设有人这样说:琳迪和劳里是双胞胎姐妹。我的意思是,她们很像!而且琳迪已经结婚了,所以我猜劳里也结婚了。

现在试试把这段话的内容转换为标准形式:1.琳迪和劳里很像。2.琳迪结婚了。3.综上所述,劳里也结婚了。

这不是一个演绎论证。我们都知道,当结论是错误的时候,前提却可能都是真实可靠的。两个人相像并不意味着她们在任何方面都是相同的。事实上,不论两个人是不是双胞胎,她们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尽管这两个前提都是真实可靠的,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回想一下上文的探讨,结论的不确定性是归纳论证的标志,而不是演绎论证的标志。

尽管这个论证与之前探讨过的纽约下不下雪有所不同,但将两者进行深入分析后却展示出了相同的结构。毕竟,为什么有人说琳迪和劳里“很像”,除非有一些品质以下述这种形式在我们的脑海中叠加起来:1.琳迪和劳里同样都是40多岁。2.琳迪和劳里同样有着宗教信仰。3.琳迪和劳里同样有着孩子。4.……5.综上所述,琳迪和劳里同样都结婚了。

这个论证的结构与“下雪”的归纳论证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基于大量的已知事实,进而推出一个先前所不知道的可靠结论。

从某些角度来讲,类比论证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说服力。琳迪和劳里的相似性列表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了那些应当结婚了的人的样子。尤其是前提3似乎暗示着很多潜在的信息:如果两个人都有孩子,她们必然也都结婚了。

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世界上有很多未婚妈妈的实例。这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带着偏见去预估任何一种可能性。那么,批判性思考者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

在关于纽约下雪的论证中,我们把论证转化为演绎论证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哪些观点处于危险中,这基本也是我们在面对希尔的类比论证中所做的。这个类比论证可以通过下面的标准形式表现出来:1.河流与大坝的关系就像性欲和转换的关系。2.河流应通过大坝从而被给予可控制范围内的排水,以此来合理应用它所具有的能量。3.综上所述,性欲应通过转换从而被给予可控制范围内的释放,以此来合理应用它所具有的能量。

这个是演绎论证的形式,如果前提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其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这种方法之所以很有用,是因为它揭示了作者所认同的观点,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去评判该论点的基础平台。回想一下,我们之前曾说过有人可能会反对该论证的前提2,是因为大坝的存在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我们同样可以对关于姐妹的论证做出同样的处理:1.琳迪和迈克的关系与劳里和罗斯的关系一样。2.琳迪与迈克结婚了。3.综上所述,劳里和罗斯也结婚了。

这个论证和先前的那个论证一样都是演绎论证。如果前提是真实可靠的,其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但是,这个前提究竟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呢?该判断很明显取决于前提1,即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与后两个人完全相同?如果我们不知道劳里是否已经结婚了,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确实知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又为什么还会有任何关于劳里是否结婚了的质疑呢?用类比论证来进行演绎重构的模式可以象征性地表示为:1.a : b :: c : d(a对b的关系与c对d的关系相同)2.a—P—b(a和b通过P建立起联系)3.c—P—d(综上所述,c和d通过P建立起了联系)

小写字母的a、b、c、d代表着被比较的个体,大写字母P代表着它们共同的连接纽带。一旦从演绎论证中重建出一个类比论证,就能从中得到所有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重建揭示了所谓支持该结论的前提是有多么不堪一击。我们不应该再相信“劳里已经结婚了”这个结论,就像我们不再坚信先前所被告知的“劳里和琳迪很像”一样。

所以,扫兴的事又来了!作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只要当我们对某一件事情有所了解时,就可以去尝试推翻这个类比,这也是我们在前两个论证中所做的事情。在有关性欲的类比中,我们说明希尔无视了用大坝来限制河水流量所会造成的问题,在性欲转换中,可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有关姐妹的这个论证中,我们必须了解琳迪和劳里之间的一些亲属关系,才可以进一步判断她们是否结婚了。并且,如果我们对劳里的亲属关系知道得足够多,就无须从其他渠道得知这两个人很相似。换句话说,我们所了解到的是:是不是姐妹真的与她们的婚姻状况没有关系。所以,在上面两个论证当中,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些错误的逻辑。这值得我们花费如此之多的精力吗?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因为论证起源于个人观点,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尝试去评估它们就会显得很不合适。但是,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又总是要尝试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像我们需要给一个候选人进行投票,或是要雇用一个水管工的时候。总的来说,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依靠合理的标准。

通常有两种标准可以用来评估演绎论证。有效性

第一种是有效性。在日常对话中,人们经常用有效或有用来表明他们认同你的说法。人们经常说这是一个有效的观点,这是该术语的非正式用法。当我们运用逻辑时,应当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逻辑上,“有效”一词对于论证有学术上的专门释义。一个论证具有有效性,意味着它的前提对结论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若前提为真,则结论必定也为真。

事实上,当我们介绍演绎论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过有效性这个概念了。一个有效的论证只不过是具有正确形式的演绎论证。下面就是一个有效的论证:1.金钱比美貌更有价值。2.自由比金钱更为重要。3.综上所述,自由比美貌更重要。

若前提是真实可靠的,那么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通过象征论证,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1.M>G2.F>M3.F>G

放入任意符合这两个前提的数字,所得到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如:让M=2,G=1,并且F=3。鉴于这两个前提的真实性,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确定的。所以,凡是具有这种结构的论证形式都是正确形式的演绎论证。

有效性是一个评判论证的可靠标准。但有时有些人会去尝试使用演绎论证,但是没有正确地形成,这种情况被称为无效。下面就是一个无效的论证:1.勇气比诚实更重要。2.善良比诚实更重要。3.综上所述,勇气和善良同样重要。

在这个论证过程中,前提并不能得出这条结论。一个简单的象征论证就能说明:1.C>H2.K>H3.C=K

让C=2,H=1,并且K=3,在这个问题中,前提是正确的,而结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让C=2且K=2,那么就会有真实可靠的前提和一个正确的结论。但重点是,前提并没有明确地表示出C和K是同一个数字。因此,我们不能说C和K是相等的。我们把这个不确定性放在了结论中,而这在演绎论证中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由此意识到有效性只与论证的结构有关,而与论证的内容无关。也就是说,当你去检查一个演绎论证是不是正确的形式时,你是否认同它并不会对最终的判断结果造成任何影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1.奥斯卡是个派对的狂热爱好者。2.派对的狂热爱好者从不会在周六的晚上独自一人待在家里。3.综上所述,奥斯卡从不会在周六的晚上独自一人待在家里。

这是一个有效的论证,因为如果前提是真实可靠的,其结论必然也是真实可靠的。假设你碰巧知道这个论证的结论是错误的,事实上,在有些周六的晚上奥斯卡还是会独自一人待在家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论证是无效的。与之相对,这同样也意味着,至少有一个前提出了问题,因为结论的真实性是依赖于前提的。如果奥斯卡有时会在周六的晚上待在家里,那么或许奥斯卡不是一个派对的狂热爱好者,又或者并不是所有的派对狂热爱好者都不会在周六的晚上选择独自一人待在家里。你需要去判断哪个前提是更值得去质疑其真实性的。或许有的时候,你会同时对两个前提都产生质疑。

有效性与你对论证内容的赞同与否无关,而只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否正确。对一个你并不赞同的论证承认它的“有效性”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词语来形容该论证是结构正确还是错误的。考虑一下下面这个论证:1.奥斯卡是个派对的狂热爱好者。2.菲利克斯是奥斯卡的室友。3.综上所述,菲利克斯也是个派对的狂热爱好者。

这就是一个无效的论证过程,因为根据这些前提并不能得出结论。即使你碰巧认同所有的前提,但将每一个前提的可靠性罗列叠加起来,仍然有很大可能性是菲利克斯与奥斯卡是完全相反的,就算他们是住在一起的室友。

有效性是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并不暗示得出该结论,你就需要重新开始此论证的叙述;反之,你就需要去应用第二个评判标准了。合理性

验证演绎论证的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合理性。就像有效一词一样,合理也常以非正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对话中。例如,如果你说“厄尔做了一个合理的判断”,那基本可理解为你认同厄尔的思考逻辑。从逻辑上来讲,合理性有其专门的学术释义。一个论证是合理的,当且仅当它是有效的,并且其前提是真实可靠的。

逻辑学家故意把有效性作为合理性定义中的一部分,以此来强迫你在检查论证内容前先检查论证的结构是否正确。他们知道,这对于你来说,或许很难。毕竟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个论证的时候,他们最想要做的事情是观察其内容(即它究竟讲了什么)。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一旦结构被判断是错误的,你就已经必须重新从头开始了。我们可以用类比论证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假设你是个房屋评测员,专门去评估那些年久失修的废弃房屋。当你靠近这样的屋子时,从窗户外向屋内观望,发现里面摆满了很多奇怪且有趣的家具。于是你冲进去想要一探究竟。不幸的是,你忘记了要先观察一下房屋的构造。所以,一脚踏空,摔到了地下室。

这个类比论证是在警示我们:永远都要在看内容之前检查结构,即使你对其中的内容有着更大的兴趣。

政治家正是利用着人们对内容极高的关注度来进行宣讲的。比如,一个政治家就很有可能会做出这样的论证:1.战争是糟糕的。2.教育是好的。3.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4.综上所述,你们应当将选票投给我。

如果你只是关注于论证的内容,那么很容易就会深陷其中。毕竟谁能不赞同这几个前提的正确性呢?但问题是,这个结论并不能站得住脚,因为这些前提并不能得出这条结论,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当你遇到这样的论证时,谨记不要深陷其中,抛开它重新开始思考。当且仅当这个论证是有效的时候,你才可以继续去验证它的内容。

有效性是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而合理性则是一个主观的评判标准。我们可以用这个例子得出这个观点:1.金钱比美貌更有价值。2.自由比金钱更为重要。3.综上所述,自由比美貌更为重要。

我们已经知道,由此前提是可以得出这条结论的。所以,它是有效的。但是这些前提是否都是真实可靠的呢?在这一方面,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并且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准确给出正确与否的判定。有一部分人会说这个论证是合理的,另一部分人则会持相反的态度,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能期望人们像同意有效性一样同意合理性。

记住,前提里的不确定性是演绎论证的特点,而有一些演绎论证的前提看起来具有极高的确定性。举例来说,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讲:1.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是一个女人。2.克利奥帕特拉是埃及的统治者。3.综上所述,埃及的统治者是一个女人。

一部分人会对这个论证抱以怀疑的态度。虽然它是有效的,并且它的前提几乎从未被人质疑过。尽管如此,仍有人并不认同这个前提的真实性,但我们还是会将他的观点看作合理的。

我们可以想出很多用于反驳前提1的异想天开的想法,例如,有人忽然发现克利奥帕特拉实际上是一个嗜酒成瘾的男人。但其实无论是怎么样的想法,重要的是,这些并不是全无可能的。人们有权利去阐述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无论这些观点有多么疯狂。

当然,关于克利奥帕特拉究竟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的问题总有着一个客观的答案,但我们并没有一个最终的、肯定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答案。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你会发现这适用于任何一个你认为其真实性可靠的阐述,并且无论该阐述表现出来的观点有多么显而易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其实并没有任何方式能够证明你在阅读本书,因为你甚至可能是在精神病院里幻想出了这一切。所以,合理性通常被看作一个主观的评判标准。当你说一个论证是合理的时候,你想表明的是你对该论证的认同感。

然而有效性,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因为当结论可以由前提推理出来的时候,你是不可能会得到前提是真实可靠,而结论却是错误的这样一个论证。那么,考虑一下下面这种有关克利奥帕特拉的象征论证:1.C = W2.C = R3.W = R

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个结论。但如果你尝试去否定它,你并没有疯,只是单纯的错了。否定这个推论就像否定2+2=4一样。如果一个孩子的回答是2+2=5,我们只会让这个孩子再认真检查一遍,而不是夸奖他很有自己的想法。

合理性是你可以给予一个论证的最高赞誉。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该论证是有效的,并且就你而言,它有着真实可靠的前提。

你或许会想知道为什么合理性的定义没有其结论为真实可靠的这一条。答案是不需要。想想看,有效性+真实可靠的前提=真实可靠的结论。那么合理性定义的两个组成部分就已经隐含着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了。

我们早就见过有效的论证不一定具有合理性,但合理的论证是否可以不具备合理性呢?

因为合理性的定义是以有效性为先决条件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不可以”。尽管如此,人们有的时候还是会被下面这样的论证戏弄:1.苹果是水果。2.香蕉是水果。3.综上所述,梨是水果。

由前提并不能得出这条结论,于是我们便知道它不具有有效性。那么它是不是合理的呢?不可能——因为它甚至不是有效的。

但是它的前提和结论都是正确的啊!

那又怎么样?这顶多算得上是一个清单列表。我们不可能说一个有着标准形式的清单列表是合理的。因为合理性是对一个论证的最高赞誉,我们只会把这样的夸赞赠给心中最完美无缺的论证。而一个其前提都不能暗示结论的论证距离完美二字还差得远呢。如果你一定要形容这样一个关于水果的论证,你可以说它“含有真命题”或是用同样意思的其他词汇、语句来表达,但绝不能说它是合理的!

所以批判性思考者有两种评估论证的标准,一个客观(有效性)、一个主观(合理性)。但仅仅因为合理性是主观判断,并不意味着一切的抉择可以随心所欲。有些主观方面的判断甚至更为合理、公道。批判性思维还有很多方法来保证判断有着极高的合理性,我们将在后续的章节中更加深入地学习。练习

下面是象征论证的练习,用我们所学过的符号以有效(演绎论证)的标准形式来重构:1.a : b :: c : d(a对b的关系与c对d的关系相同)2.a—P—b(a和b通过P建立起联系)3.c—P—d(综上所述,c和d通过P建立起了联系)

这里有5个可以得出该结论的步骤:

步骤1:空白的、由3个步骤组成的标准形式:1.2.3.综上所述,

步骤2:填写结论,这是作者想要向你证明的最重要东西。1.2.3.综上所述,c和d通过P建立起了联系。

步骤3:在前提1中,把c和d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在前提2中,把P也放到合适的位置上。1.——————————与c对d的关系相同2.P3.综上所述,c和d通过P建立起了联系。

步骤4:填入a和b。这是与c和d之间关系做比较的东西。1.a对b的关系与c对d的关系相同。2.a和b通过P建立起联系。3.综上所述,c和d通过P建立起了联系。

步骤5:谨记:你需要用与这篇文章语言一致的专业词汇来重述这些通用短语,如“建立联系”。与此同时,你需要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观点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正因为论证的重建需要充足的解释,从而你有不止一种方法来做到这一点,就像在纸上随意涂鸦一样。你不能指望在第一次的尝试中就解决所有的问题!当你认为自己做了一个精确的重建时,看看这本书的最后几页,检查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就在那里。文化研究

在其中寻找到两个类比论证。

生活在一个有着种族歧视的社会中,偏见的存在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文化种族主义塑造并传递出了白人具有优越感与有色人种具有自卑感的文化形象和信息,就像晴朗天空之下的阴霾。有时它很厚,以至于我们肉眼可见;但有时又不那么明显,让我们难以去寻找它的踪迹。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终究避免不了的是:我们仍旧日复一日地“吸入”它们!我们当中没有人愿意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个烟雾吸入者,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愿意被描述为是一个心存偏见的人,但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烟雾弥漫的环境中,难道要拒绝呼吸吗?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媒体用陈腐思想狂轰滥炸、时常被开涉及家人和朋友的伦理道德玩笑、却很少被告知这些弱势群体所达成成就的环境下,我们将对构成偏见基础的那些群体进行负面分类。

无论是白人还是有色人种都有这样的分类。甚至一个刻板群体中的一员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将对自己群体中他人的普遍看法内化。事实上,这样的过程时常发生,并被学者命名为“内化压迫”(interalized oppression)。

我有时把这些种族主义的影响看作机场里的自动步道。主动的种族歧视行为就像是在传送带上快速地行走,有这些行为的人被看作相信白人至上主义并只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而被动的种族歧视行为就像是直直地站在传送带上,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而传送带传送着这些旁观者去往与主动行走的人相同的目的地。其中一些旁观者或许能感受到传送带的存在,在看到那些积极的种族歧视主义者兴奋地走在前面之后,选择了转身,不愿去往那个与他们相同的终点站。但是,除非他们能够以大于传送带的速度向着相反的方向行走。也就是说,除非他们是反种族主义者,否则他们会发现自己无力反抗,只能顺着人流去往那个终点站。Beverly Daniel Tatum, ‘Defining Racism: Can We Talk?’ in Readings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ed. M. Adams et al., (Routledge, 2000), pp. 79-81.美学

一件工艺品在艺术性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对于其伦理取向的认同感,而所有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就会被看作失败的作品。

因此,我建议在工艺品和朋友之间做一个正确形式的类比论证。回想一下我的文章:只有当我们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或是他身上的优良品质时,才愿意与之成为朋友。这也就是说,精神上的同调是享有高质量友谊的潜在条件。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下面这种情况:强烈的冒险欲望可能是一种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友谊的优良品质。个人特性方面的地位可以与一件工艺品艺术上的优秀特征进行类比,就像该优秀特征是使工艺品变得更有价值的一个原因一样,强烈的冒险欲望也是使一个人成为优秀好友的原因。但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强烈的冒险欲望以下面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你会怎么想?一个人在酒吧邀请了一位年轻帅哥同他一起出行,但在他们将要离开酒吧的时候,他袭击了这个帅哥并把受伤的他抛弃在附近的小巷子中。尽管这种行为令人感到厌恶,但这确实是一种包含了暴力、危险及风险的冒险。如果我们认为这种行为在道德方面应受到强烈谴责,那么我们也不会再欣赏这种强烈的冒险欲望,更不会将之视为建立友谊的前提。这就是说,拒绝从一个人的道德取向来判断这段基于性格特征的友情的质量被证实是不可实现的。

休谟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与工艺品进行类比的论证。一个优秀的工艺品可能恰巧需要的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这是工艺品伦理上的瑕疵,并且就算通过后期的粉刷,这些瑕疵也无法掩盖。在这个例子当中,这些特点是美学的象征,但是之后这些伦理上的瑕疵却又会阻碍工业品在艺术性上的成功。A. W. Eaton, ‘Where Ethics and Aesthetics Meet: Titian’s Rape of Europa, ’ Hypatia(Fall, 2003), Vol. 18,Issue 4, pp. 175-6.文学

在《战争的主要问题》这篇文章中,其叙述性的语言引起了人们对于霍桑和林肯之间有关政治方面的疑问。表面上,该文章是对林肯的第一次称赞,实际上是其作者对林肯隐性的讽刺。然而,生活在19世纪的大部分读者认为这是在奉承林肯。霍桑对于文章题目中“主要”这一部分内容的描述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并且没有什么比对文章的注解更为精确且巧妙的解释了。在这里,霍桑运用了《格列佛游记》来进行讽刺暗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出版商——格列佛本身就是自己的出版方。或者可以说,他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出版商叫作斯威夫特,一个被捏造出长辈、亲密好友和兄弟姐妹的虚拟关系的格列佛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于其叙述的回应。事实上,斯威夫特已经将格列佛寄给他“表弟辛普森”的信添加到了1735年都柏林版的《格列佛游记》中,并且在1727年4月2日之前,第一版印刷时这封信就已经出现了。

霍桑就是在模仿斯威夫特运用编辑/作者,即格列佛和格列佛的“出版方”——辛普森之间的信件往来,以此成功塑造了一个讽刺性的信号:即本来并没有人断言,但是仍在自己文章中将有关林肯的部分额外加上脚注。和斯威夫特有着复杂的政治立场一样,霍桑也用这个叙述性艺术意味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斯威夫特应用讽刺性的处理比单单罗列出18世纪英国的政治弱点更加具有深刻含义,同时他对于出版商和格列佛之间的信件往来的批注也为霍桑用自己书写脚注来传播对林肯政治上的讽刺提供了一个先例。

我认为霍桑——这些赞美的言辞,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是对国家首领的尊重——使用斯威夫特的那种讽刺性技巧把林肯描述成一个只适合政治边远地区的幽默作家。霍桑因此可以说是参加了一场未被公开承认的政治运动。Grace E. Smith, ‘“Chiefly About War Matters”: Hawthorne’s Swift Judgment of Lincoln’, 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 Quarterly (June, 2001), pp. 150-1.章后总结

1.论证最常见的标准形式如下:1.第一个原因是……2.第二个原因是……3.综上所述,结论是……

2.一个论证可以由任意数量的前提来得到一个结论,也可以包含一系列子结论。子结论是一种可以推出更高层次结论的前提结论,也可以被称作小结,通常采用“因此”“所以”这样的词语作为小结的信号。

3.归纳论证是推理的一种,只得出一个可能的结论,尽管所有的前提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可能是错误的。归纳论证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提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而演绎论证,则恰好与之相反,其前提的真实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