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格培养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02:46:15

点击下载

作者:吴建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业人格培养论

职业人格培养论试读:

前言

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要想完善自我,就要有“水”一样的人格,即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就如同大理石或花岗岩,天生的质地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重新打造我们的外形,可以选择改变我们人格中的某些特点,重新塑造我们的人格。完善人格的核心问题是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决定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决定日常行为,日常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就会形成一种人格,而人格可以决定命运。

职业人格决定着职业发展的长远。事业的成功与否,同职业人格密切相关。一个受人欢迎、容易与人沟通和相处的人,往往是一个人格发展得比较均衡的人。一个人如果能有意识地均衡发展自己的人格,他在工作和事业中便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优势与长处,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职业与他的人格相适应,并有能力相支撑时,他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心情舒畅,也就会提高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工作绩效,进而容易取得成功。如果人格与职业不适应,人格就会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从业者感到被动,缺乏兴趣,力不从心,精神紧张,给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一种人格都有优点和缺点,能积极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发扬人格中好的一面,克服坏的一面,就是一种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谋求职业是一个重大问题,在职业岗位上获得良好发展,更是一个重大问题。无论是谋求职业还是寻求在职业岗位上的良好发展,首先都需要劳动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各类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人格是职业人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职业人格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其具体内容笔者在本书中将以各章形式分别阐述。

第一、二章是职业人格培养的总论,主要介绍职业与职业化、人格与职业人格的内涵,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和途径。职业既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职业是关系个人前途的大事,职业及其活动内容可能成为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人就像是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车子,职业化便是方向盘,如果缺少了方向盘,车子有可能误入歧途,陷入困惑、迷惘的泥沼。因此,职业化就是在上路前明确最终方向并找到适合的途径,上路后不断根据环境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在选择的道路上发挥最佳状态,而最终目标是使我们在职业道路上,在各种苦与乐中收获人生成长的喜悦,并带着这份满足感更好地生活。

第三至第八章以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阐述了其内涵、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职业人格的形成必然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往往能使自己正确的职业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行动上表现出有自制力、创造力、坚定、果断、自信、守纪律等优良意志品质。

职业人格并不全是先天决定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是由后天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的职业不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职业人格,还应该致力于良好的职业性格的塑造和养成。职业人格是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在人格上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人格倾向的职业,随时随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职业的特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使良好的人格特征得以保持和发扬,不适应的人格特征得以纠正和重塑。

职业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正确地认识到在社会职业生活中,什么是高尚和卑下;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什么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职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人格向往,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合理地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塑造健康、理想的职业人格。

健全的职业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外界社会环境对人们职业规范要求的有机结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各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一支主导力量,承担着培养职业人格的重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应用型人才。不论面对如何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困难,都能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稳健的处世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强烈的职业竞争和创新意识。职业人格教育是一个健康的职业心理教育、坚定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过程。

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失败只是成功的一个过程,它是每个成功人士必经的阶段,所以,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失败永远地打倒。只要你有勇气从失败中站起来,只要你有决心去争取成功,那么命运还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成功还是在你眼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轰轰烈烈、风风光光的,是成功的一生。成功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意志,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态度,靠自己的习惯,特别是靠自己的职业人格的培养和调整。

相信人格的力量;

相信职业人格是可以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力量;

相信你的职业人格决定着你的事业前程与生活质量;

相信培养一个良好的职业人格将使你终生受益。作者2012年5月

第一章 职业与职业化

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个行业就是选择一种未来。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由衷地赞美!而一个职场中人,受到最高的赞美就是:你这个人很“职业”!职业不但是每个人的谋生之道,也是每个人享受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说一个人很“职业”,其实就是说这个人“职业化程度高”,“职业化素质高”!

第一节 职业的内涵

一、职业的概念

从词义上看,“职业”一词是由“职”和“业”两个字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责任、权利与义务的意思;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独特性工作的意思。“职业”与“就业”这两个词,含义上比较接近。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职业一词更偏重于社会意义,偏重于个人和人生;就业一词则更偏重于经济意义,偏重于体制和制度。可以说,社会学、管理学主要关注职业;经济学、政治学主要关注就业。

所谓职业,从含义上看,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不同的职业,通常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职业通常意味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选择了职业,也就选择了相应的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职业还往往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符号、最主要的特征。人们说,某某人是个“什么”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因为,职业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自身的文化、能力、素质水平等。当你确定了你的职业以后,尽管你的工作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但是职业的道路却相对稳定了许多。有时候,由于工作的要求,不得不偏离了职业发展的主线,你会慢慢进行调整,直到找机会回到原来的发展方向上去。即使有较长时间偏离了职业主线,你也可以因此学到更多技能。在今后的某个时间里,这将会对你产生意想不到的帮助。

二、职业的特点

职业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个因素是个人可以选择的,尽管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多数情况下还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选择。不同职业对一个人有着深刻的终生的影响。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目的性

职业一方面以获得现金或实物报酬为物质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往往是人们在一生当中都去选择职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二)社会性

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与其他行业人员进行一定的交往,并经常性地保持关联并相互服务。职业的这种社会性体现在职业发展中的合作与团队精神方面。(三)稳定性

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且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分化,特别是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劳动者的配置如流动的活水,在自我追求和客观需求的情形下,职业的稳定也呈现出相对性。面对体制带给我们的契机,大学生也就不必再担心,被困在某一角落而终生不得迁徙,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自身,个人可以选择最佳的方式出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还是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四)规范性

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由许多大类中派生出来的细类职业也随之出现。虽然有些职业还没有明确的法律道德予以规范,但是无论从业者选择哪个行业,都应该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从业,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五)群体性

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选择职业就是为了选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就要求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在条件具备时还可形成一定的职业群。

三、职业的功能(一)职业的个人功能

职业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又是人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人们从社会中牟取各种利益的资源,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具体来说,职业对于个人有以下作用:

职业是人生主要的社会活动。职业作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社会活动、进行人生实践的最主要场所,从多方面决定了个人的特征和境遇。无职业者则不同。职业使从业者进入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职业就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和形成一定行为模式的条件。

职业是人们获利的基本手段。职业是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职业作为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成为个人生存和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趋利”与“避害”一样,都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人的“趋利”更多地体现在追求高收入的职业上,这也就成为人们选择职业的主要目标。职业活动还可以使个人获得多种非经济利益。这种非经济利益包括:名誉、地位、权利、各种便利等,从而使个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达到“乐业”的境地,也可以转化为金钱或者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职业是个人发挥才能的手段。人们从事的某种特定职业类别的工作,不仅要求人要有一定的素质,还要使人的才能发挥,并成为促进人的才能和个性发展的手段。

职业是个人为社会贡献的途径。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就是进入一个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之中参与其活动。个人在这个体系中的活动结果,就是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二)职业的社会功能

职业是社会存在的内容。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仅是人的社会身份、等级的体现,其本身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内容。职业分工及其结构,是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通过人的职业劳动,生产出社会财富,这也为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职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职业的社会变动,包括个人改善职业的流动,与社会经济结构相联系的职业结构变动,不同职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等等,构成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此外,人们为了追求未来的“好职业”而进行人力投资,从事学习,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职业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职业是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共同愿望,衣食足而知荣辱,饥寒则起盗心。政府为公众创造职业岗位、执行促进“充分就业”的政策,从其功能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减少社会问题、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三)职业是重要的社会现象

职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中都有其重要性。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有了劳动的分工,也就产生了各种职业。社会越发展,职业种类也就越多。可以说,职业是一个有着广泛内容的博大精深的领域,每个人一般都是在某种职业岗位上工作,这就使每个人都成了“职业”这个社会劳动大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又在社会的运转中扮演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

1.从个人的角度看

职业是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是个人生活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领域。职业还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不论男女,不论年长或年少,不论家庭背景如何,不论受教育程度如何,不论个人志向如何,都会遇到职业问题。职业更是关系个人前途的大事,职业及其活动内容可能成为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2.从家庭的角度看

职业是需要做出重大选择的事情,甚至是家庭得以建立和维系的重要因素。人们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前者即是职业问题;后者所嫁“错”的“郎”,除了人品、个性等因素外,无疑也有丈夫的职业好坏问题。因为“郎”的不同职业,可以带来丈夫和妻子自身的即整个家庭的不同收入、不同名誉地位、不同社会关系、不同的资源,从而影响家庭的组合模式和总体利益。也带来夫妻关系的不同,现代社会,妇女已从“锅台”走向社会,同样有着择业问题。因此,“女”也有怕入错“行”的问题。另外,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前途、有成就,所谓前途和成就,主要是后代在职业方面的成功。

3.从单位的角度看

职业是各单位吸收社会人力资源的具体岗位,也是用人单位使用人力资源的具体方式。合理解决好组织成员的个人职业发展问题,是各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选择配置合格的员工,是完成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选择出色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是在竞争中制胜的诀窍;用好人才,培养好人才,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塑造员工的职业生涯,是增加凝聚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这些都涉及了人的职业问题。

4.从社会的角度看

职业是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项基础,构成社会运行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构成了社会成员的阶层划分与社会地位归属。职业涉及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动力;涉及人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矛盾和冲突;涉及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分配;涉及人的价值观与社会风气;涉及一个社会的平等与效率的选择。

职业问题是个人、家庭、单位、政府共同关心的大事,解决好广大社会成员的就业出路和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人们在从事劳动和职业工作岗位方面各得其所,是个人、家庭、单位、政府共同的责任。(四)职业可以造就人的命运

人的命运是前世注定,还是今世奋争?是他人、神灵、上天决定,还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开拓、争取?人的际遇与命运是不是真的不可把握?这的确是摆在每一个从业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人们都有着对好机遇和好命运的渴望,即使人们为自身的前途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外部因素却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在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情时,许多人就强调自己的“命运”是不可把握。事实上,命运问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如何看待人的社会存在,特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相应的社会生活态度问题。

命运实际上是人们自身条件、自我活动和努力与所处外部环境互动的产物。一个人为了自己生活得美好,进行方方面面的努力、对策和应变措施,于是才有了种种结果;而种种机遇、种种结果的累积,才形成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长大成人后,需要解决两项重要问题,即:“家庭”和“工作”。组建家庭,是婚姻社会化,工作岗位是职业社会化。所谓职业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走上社会,寻找到一定的职业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适应职业、适应工作环境,在社会就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并得到了归宿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生涯造就了人的命运。

四、职业的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其中的工作性质,是指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对工作性质的同一性所作的技术性解释,要视具体的职业类别而定。(一)职业分类的目的

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决定着社会的职业构成。而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又客观地反映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结构变化。《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订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种职业进行科学分类,并编制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不仅可以作为劳动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对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开展与相互衔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职业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

职业分类要做到客观性,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职业分类要遵循职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客观反映社会劳动分工的实际状况。从宏观层次上看,职业分类中的大类基本上反映了产业层次的特征,中类和小类反映了行业层次的特征,而细类则反映了职业层次的特征。

2.适用性

国家职业分类的确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不能割断历史;要充分考虑各个产业、行业、部门的工作性质、技术特点、劳动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状况;要适应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技术鉴定考核以及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工作的实际需要。

3.先进性

国家职业分类要跟踪和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生产力急剧变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代表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职业日趋衰亡,而代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分类要及时反映出这一大趋势,体现时代感和前瞻性。

4.开放性

国家职业分类是一项动态性很强的工作。从横向看,每年、每月都会有一些旧的职业、工种和工作在消失,同时,又会有一些新的职业、工种和工作在产生。从纵向看,一些在过去一般或者通用的技能,可能随时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动,及时增补新兴的、正在发展着的职业,删减或者调整旧的、已经过时的职业。

5.国际性

研究和借鉴国际职业分类的通行做法,并在总体结构框架方面和国际接轨,是我国确定国家职业分类体系的一个指导原则。尽管世界上已经有140个国家制订职业分类,但大都比较粗糙,往往只有名称和编码,没有明确的范围和定义,相互很难比较。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一直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国完善自己的职业分类,并力图通过提供一个国际范本促进世界各国分类的相互接近,提高可比较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这个范本就是《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简称ISCO。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在整体结构和分类方法的确定上非常接近ISCO提出的要求,这使我国职业分类具备与国际接轨的特征。(三)职业分类的方法

1.国际标准分类法

从世界的角度看,联合国劳动领域的专业性组织——国际劳工组织(LTO)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组织许多国家的有关专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编制职业分类的工具书。1985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机构——国际劳工局颁布了第一部《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它成为各国编制分类的依据和各国间交流的标准。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体系,是一个“提供了包括全部文职工作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在内的系统化的分类结构”。在这个体系里,包括8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在这一分类体系里,每一个职业都有一个五位的编码、一个名称、一个定义,职业定义说明该职业工作者的一般职权、主要职责和任务。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组织本国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编制职业分类的本国标准。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又有不同的管理需要,因此其国家职业分标准也就有所不同。

2.我国标准分类法

我国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职业,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体系。与此相关,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在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1995年,我国开始编制详细的职业分类大典。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编制工作,由原国家劳动部主持,共组织了50多外部委、机关从事涉及职业分类的劳动人事干部和有关研究机构、大学的专家学者近千人参加。该大典的体系与国际标准基本对应,于2000年颁布。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比照国际标准,把职业分为四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分类大典的“细类”,是我国分类体系中最基本的类别,即我们所关心的“职业”。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概述、职业定义、职业内容描述,以及归属于本职业的工种名称和编码。

3.部门标准分类法

对于政府不同部门来说,由于所进行职业方面的管理内容不同、角度不同,因而也有着特定的职业分类。政府劳动部门从就业、劳动管理、职业技能的角度进行分类;政府教育部门从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职业选择的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我国政府劳动部门制定了工人类别的“工种目录”;政府教育部门所搞的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也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如:税务专业、文秘专业、烹调专业、计算机专业。

4.职业指导分类法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的领域,从对人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看,也有着若干种职业分类方法,而且这些分类方法与心理学对“人”的划分紧密联系。职业指导领域的职业分类方法主要有:(1)霍兰德分类法。这一方法把职业分为现实型(即技能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即指导型)、传统型(即常见型)6种。这是一种非常重要又应用普遍的分类法。鉴于其重要性,该内容将在第十章专门进行阐述。(2)兴趣分类法。这一方法与人的活动兴趣相联系,把职业划分为户外型、机械型、计算型、科研型、说服型、艺术型、文学型、音乐型、服务型、文秘型10种。(3)教育科学分类法。这一方法把专业大类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农学、医科、家政、教育、艺术、体育10种,职业则与之近似和相关。(4)DPT分类法。这一方法把职业分为与资料打交道为主的工作(D)、与人打交道为主的工作(P)和与事物打交道为主的工作(T)3种。有的学者还增加了“思维性工作”(I)的内容,使这一方法成为DPTI分类法。

5.人力资源管理实用分类法

从现实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职业或者工作、岗位,首先是体力、脑力两个最大的类别(对应于我们常说的“工人”、“干部”)。

进一步来说,能够为用人单位掌握、用于招聘选拔人员和进行岗位管理的职业,可以划分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经济工作、文化教育、文艺体育、医疗卫生、行政事务、法律公安、生产工人、商业工作、服务工作和农林牧渔12个类别。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工作中,也使用上述霍兰德分类法、DPT分类法等。

6.社会地位分类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中,还把职业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层进行划分。主要划分方法是爱德华兹(A.Edwards)的职业地位划分法。该方法把职业分为:专业人员(或专门性人员)、业主经理和官员、职员与类似职业、熟练工人与工长、半熟工人、非熟练工人6类。

第二节 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是国际化的职场准则,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第一游戏规则;职业化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职场人士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与行为准则。

一、职业化的概念

职业化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是职业人在职场中的语言、行为及操守规范,即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态度、道德、礼仪、处世方式、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职业化就是拥有规范的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心态、良好的职业资源、良好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形象、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比如着装、形象、礼仪、礼节等;也有很多内在的意识要求,如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内在的道德标准等。

二、职业化的作用

职业化是对于社会职业分工分化出来的、群体的、约定俗成的职业规范或水准。它构建职业信息平台,总结实践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科学技术标准,演化为教育和培训讲义以及教材,以促进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培训,形成职业群体逐步扩大,促进工业职业分工更科学,促进职业分工发展。(一)职业化是实现职业目标的前提

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选择到达的目的地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乡村田园,都自有其原因,而企业或行业就像是一条道路,不论平坦或崎岖都有风景。员工个人就像在这条道路上奔跑的车子,职业化便是方向盘,如果缺少了方向盘,车子有可能误入歧途,陷入困惑、迷惘的泥沼。因此,职业化就是在上路前明确最终方向并找到适合的途径;上路后不断根据环境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在选择的道路上发挥最佳状态;而最终目标是使我们在职业道路上,在各种苦与乐中收获人生成长的喜悦,并带着这份满足感更好的生活。(二)职业化是实现事业成功的规则

它体现了我们对个人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能够从实现职业化素质的过程中,获得追求成功和执著于事业的无限动力。有位人力资源总监这样感慨地说,他做人力资源总监多年,见过许多没有受过职业化熏陶的人,给他的感觉就像是没有成熟的杏子,看上去很青涩。在他看来,这与崇尚成熟与理性的职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那些经过系统训练的职业人,因为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无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找到具有职业化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人才。今天你不重视职业化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明天你就会失去自己的工作。职业化就是以此为生并精于此道,就是于细微处做得专业,就是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客户、企业、同事、老板和自身,就是专业和优秀,别人不能够轻易替代。(三)职业化是实现最大效益的途径

职业化的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却自觉发挥得很不理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那就很可能是自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高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个人的工作价值大为降低。

职业化是成就人生事业的金钥匙。经常参加一些职业化训练能够提高你的职业化素质,使你在职场上得心应手,也可以帮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好心态,促使你成就事业。

第三节 职业化素质的内涵

职业化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化精神、职业化心态、职业化习惯、职业化形象。

一、职业化精神

所谓职业化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从事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态度,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当前的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的职业精神是: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团队精神。

职业化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

社会主义职业化精神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职业化精神,社会主义职业化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社会主义职业化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化精神模式。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一)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事业成就的追求。青年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我们的职业理想孕育的关键时期。作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理想,它体现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直接指导着人们的择业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化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二)职业态度

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学研究表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因此,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职业责任

这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例如,企业是拥有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责、权、利的经济实体。在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中,责是主导方面。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正确划分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也规定了企业与从业者的责、权、利,并使三者有机结合。这里的关键在于,要促进从业者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四)职业技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职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熟练从业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者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各级科技人员之间以及科技人员和工人之间都应有恰当的比例,生产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五)职业纪律

社会主义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新型纪律。从业者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职业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职业纪律可以保障从业者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但更有为从业者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从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自觉的意志表示和服从职业的要求,这两种因素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职业纪律的基础。这种职业纪律是社会主义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六)职业良心

这是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职业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从业者重要的精神支柱。职业良心能依据履行责任的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在职业行为之后,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和影响作出评价。对于履行了职业责任的良好后果和影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欣慰;反之,则进行内心的谴责,表现出内疚和悔恨。(七)职业信誉

它是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客观评价和正确的认识。从主观方面看,职业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职业良心中的这些方面,能使一个人自觉地按照客观要求的尺度去履行义务,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不愿违背职业良心,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职业精神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职业信誉鲜明地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和主人翁的职业态度。从客观方面说,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者的肯定性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或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又要求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强调职业信誉,更重视把社会的客观评价转化为从业者的自我评价,促使从业者自觉发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八)职业作风

它是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看,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的习惯性表现。社会主义职业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好比一个大熔炉,能把新的成员锻炼成坚强的从业者,使老的成员永远保持优良的职业品质。职业集体有了优良的职业作风,就可以互相教育,互为榜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二、职业化心态

职业化心态是指在从事职业中,应该根据职业的需求,表露出来的心理感情。即指职业活动的各种对自己职业及其职业能否成功的心理反应。良好的职业化心态是营养品,会滋养我们的人生,积累小自信,成就大雄心,积累小成绩,成就大事业。有相当数量的人,分不清个人心态和职业心态,凭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个人心态来对待工作。区分个人心态与职业心态,能够更好地胜任自己职场的要求。

日本的管理大师安岗正笃说:“心态变则意识变,意识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性格变,性格变则命运变。”具备积极的职业化心态,将会使你感到生活与工作的快乐。(一)文化认同是职业人融入企业的前提

有三种员工在企业里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员工:一是不能融入企业文化,不尊重企业规划的员工;二是拿着工资却整天想着跳槽的员工;三是习惯冷眼旁观,没有工作激情的员工。

作为一名职业人,只有在认同企业文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在企业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你是否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认同:一是制度认同,二是情感认同,三是价值观认同。只有认同企业价值观念的员工,才是可能被委以重任的员工。(二)宽容待人是职业人良好风范的体现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他人宽容的。在许多时候,求同存异能够帮助你找到与同事更多的相似点,形成和谐的团队。适度妥协如同职场中的润滑剂,它能够使你在竞争日益激烈、节奏越来越快的职场中迅速地做出正确决策,加强与团队的协作。

宽容待人是一种独特的视野,看到的总是鲜花和希望;是一种谦虚的态度,懂得学习和追求;同时,它更是一种人生的标尺,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和不妄求。宽容待人还需要你做到心胸开阔,拥有一种宽容的胸襟,以大象无形之势接纳形形色色的个性。(三)克服挫折是职业人工作激情的源泉

一个人要取得大成就,最关键就在于:当不幸降临时,他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幸福和不同的经历。

不要因为某个阶段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就试图在下一个阶段来弥补。要做目前该做的事情,而不试图弥补前一阶段的缺憾。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己走向胜利。(四)老板心态是职业人成就自我的品质

老板心态不是当老板才有的心态,不是老板的专利。所谓老板心态,指的是一种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指的是一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精神,是对效率、效果、质量、成本和品牌等方面持续的关注与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工作,就要像老板一样,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

当你像老板一样思考时,你就真正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真正地找到了可以为之献身的事业,你就真正地成为自己事业的老板。“要做就要做得更好,否则就不做。”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职场人士的工作原则和态度。

心态决定成败,成功赢在心态。心态若改变,你的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行为就跟着改变;行为改变,你的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命运就跟着改变。让我们一切从心开始。

三、职业化习惯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名刚踏入岗位的职场人士,不仅要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职业化习惯。

对于员工来说,培养职业习惯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因为在步入职场前,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习惯,这样的习惯或许会时刻干扰和左右着我们。但只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选择,把职业作为一种责任,就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职业人。(一)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一点我们必须在职场中认识到。如果希望别人尊重你,那先要尊重别人。在沟通交流中,切忌伤害对方的自尊;否则,受损失的一定是你自己。只有认同和尊重了他人的利益,才能最好地保障自己的正当利益。(二)善于沟通

善于沟通是我们高效工作的基础。沟通是你与他人合作的开始,优秀的职员一定是一个有着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沟通可以获得信息,但信息不是沟通。沟通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一个完美有效的沟通过程必须遵循以下沟通原理:

1.沟通内容应尽量取得他人的意见;

2.沟通时应注意内容和语调;

3.尽可能传达有效的信息;

4.应有必须的反馈跟踪与催促;

5.不仅着眼于现在,还应着眼于明天;

6.应该尽可能地做到言出必行;

7.应该不遗余力地成为一个“好听众”。(三)高效工作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尽量减少浪费掉的时间。时间往往是被这样浪费的:

1.工作无计划;

2.东西摆放没有条理;

3.做事拖延;

4.工作中途打断;

5.工作缺乏重点;

6.个人独揽;

7.准备不足;

8.电话过长。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要遵守以下三项管理时间的基本准则:总体规划原则、事先安排原则、优先处理原则。

在决定任务的重要性之前,你要问自己以下问题:哪些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哪些工作立刻去做的话,效果将会更好?哪些工作可以暂时不做?该任务必须立刻完成吗?如果我现在不做,以后会后悔吗?“知道”固然重要,最重要、更关键的是“做到”。工作是需要我们想到了就要去做,做了才会有收获。当我们把所知道的各种原则、态度、方法都化为习惯,就不仅是知道,且一定做到了。

四、职业化形象

形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形象真实地体现职业人的个人教养和品位,客观地反映了职业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如实地展现了职业人对交往对象重视的程度,是职业人所在单位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职业形象,是指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言行作风等方面的整体表现状态。(一)职业仪表礼仪

仪表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渴望传达某种信息,而一个人的仪表则充分表露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外界的反应,基本上体现了他的文化教养、社会地位、个人品位和性格特征。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形象,才能促进你的职业心态良性发展。

1.职业男性仪表礼仪(1)保持仪容的整洁。男性可以用点清洁类的化妆品,给人干净、阳光的感觉即可。在香水的使用上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浓烈或味道怪异的香水。淡淡的清香容易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2)注意头发修整,不要蓬松散乱。如果稍嫌过长,应该修剪一下。要洗干净头发,避免头屑留在头发或衣服上,最好吹吹风。发型不仅要与脸型配合,还要和年龄、体形、个性、衣着、职业要求相配合,才能体现出整体美感。男性忌颜色夸张的染发、长发和光头。(3)将胡须剃干净,且在剃须时不要刮伤皮肤。须后水是男性香水适当的替代品;注意指甲修剪整齐。

2.职业女性仪表礼仪(1)女性可以适当地化点淡妆,更显亮丽。用薄而透明的粉底营造健康的肤色,用浅色口红增加自然美感,用棕色眉笔调整眉形,用睫毛膏让眼睛更加有神。但不能浓妆艳抹,过于妖娆;香气扑鼻,过分夸张,这些不符合职业女性的形象与身份。越淡雅自然、不露痕迹越好,一定不要将清纯美掩盖掉。(2)不管长发还是短发,一定洗得干净、梳得整齐,增添青春活力。发型可根据衣服正确搭配,要善于利用视觉错觉来改变脸形。如脸形过长的人,可留较长的前刘海,且尽量使两侧的头发蓬松,这样看起来不太明显;脖颈过短的人,则可选择干净利落的短发来拉伸脖子的视觉长度;脸形太圆或太方的人,一般不适合留齐耳的发型,也不适合中分头路,应该适当增加头顶的发量,使额头部分显得饱满,在视觉上减弱下半部分脸形的宽度。根据职业的不同,发型也应有所差异。(3)得体的穿着打扮能使其为你加分。自己也增加自信,在工作中发挥得更好。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研究着装风格,注意细节修饰。(二)职业着装礼仪

聪明的职业人永远会为了职业而着装,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先给予对方的印象,是外表而不是内心,因此,在职业活动中就应该注重着装。

1.职业男性的着装

职业男性的着装须遵守的原则是:正规而庄重,做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男生最好穿西服,配上硬领衬衫,系上领带,显得潇洒、英俊。要做一个成功的男子汉,应随时装扮自己,时时展现男子汉的气魄和魅力。(1)挺括的西装:一般更正式的西装是三件套:上衣、西裤和马甲。两件套也可以,但衣裤要成套。颜色应当以主流颜色为主,如深蓝色、咖啡色、黑色、灰色等,不要穿格、条、花的,这样在各种场合都不会显得失态。

初入职场不必穿新装和高档西装,七八成新的服装最为自然妥帖。在价钱、档次上应符合身份,不要盲目攀比,乱花钱买高级名牌的西服。但是,西服一定要挺括,不能皱巴巴的,也不能太过时、老旧。西服袖口的商标一定要剪掉。如果穿的是三颗纽扣的西装,可以只系第一颗或系上面两颗,就是不能单独系最下面一颗,而将上面的扣子敞开;穿双排扣西装时,所有的扣子都要扣上,特别是领口的扣子。长裤熨烫以笔挺为好,长度以直立状态下,裤脚遮盖住鞋跟的3/4处为佳。(2)洁净的衬衫:以白色或浅色为主,经典的白色衬衫永不过时,较好配领带和西裤。深色西装配上白色衬衫,给人以潇洒的风度;而蓝色衬衫是IT行业男士的最佳选择,能体现出智慧、沉稳的气质。衬衫领开口、皮带扣和裤子前开口外侧应该在一条线上。衬衫应该是硬领的,领子要干净、挺括,在正式场合不宜穿短袖衬衫和圆领衫。平时也应该注意选购一些较合身的衬衫,应熨平整,不能给人“皱巴巴”的感觉。衣领、袖口都洗毛的旧衬衫或一件还从没有下过水的新衬衫都不合适。前者显得太拮据,后者太露刻意修饰的痕迹。衬衫的下摆要放入裤腰内。内衣、内裤和衬衣等都不能露出。(3)潇洒的领带:男生宜在衬衣外打领带,这样会风采加倍。领带以真丝的为好,领带必须干净、平整、挺括,上面不能有油和其他痕迹。平时应准备好与西服颜色相称的领带,在配色方面以和谐为美,不要追求标新立异,以免弄巧成拙。一条价格适中、清洁整齐、色彩和谐的领带,远远胜过不合时宜的名牌货。领结要打得坚实、端正,不要松散,或耷拉在一边,领带尖千万不要触到皮带上,尽可能别上领带夹。(4)配套的鞋袜:皮鞋以黑色为宜,黑色皮鞋好搭配服装。不要以为越贵越好,而要以舒适大方为度。皮鞋要上油、刷亮,擦去灰尘和污痕。穿着时,鞋带要系牢。尽量不要挑选给人攻击性感觉的尖头款式,方头系带的皮鞋是最佳选择。皮带和皮鞋应是同一质地的,如果不是,就要在颜色上找到统一。袜子的颜色也有讲究。穿西服时,不要穿白色袜子;尤其是深色西装,一定要搭配同色系的袜子。如果没有配上,必须是深灰色、蓝色、黑色等深色,最好和鞋的颜色一致,这样在任何场合都不失礼。袜子应保持足够的长度,以袜口抵达小腿为宜。

2.职业女性的着装

职业女性着装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优雅、大方而不艳丽,成为庄重高雅的职场白领丽人。忌讳过于时髦、过分暴露、过分可爱、过分潇洒。(1)庄重典雅的服装让女性更有职业气质。相比之下,女生的服装比较灵活,每位女生应准备1~2套较正规的套装。女式套装的花样可谓层出不穷,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随着女性择业的广泛多元化,职业女性的着装也成为一种艺术和学问,简单的职业套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选择,从色彩、款式的多元化,细微的服饰搭配,到鞋的选择等方面,让传统生动起来,活泼又不失庄重。职业女性尽可独树一帜,穿出自己的风格,突出个人的气质,强调个人的魅力。(2)参考法则是,选择适合的套装,必须与准上班族的身份相符,要以内在素质取胜,先从严肃的服装入手。不管什么年龄,裁剪得体的西装套裙,色彩相宜的衬衫和半截裙使人显得稳重、自信、大方、干练,给人“信得过”的印象。裙子的长度应在膝盖左右或以下,太短有失庄重。服装颜色以淡雅或同色系的搭配为宜,穿着应有职业女性的气息。颜色鲜艳的服饰会使人显得活泼、有朝气,但T恤衫、迷你裙、牛仔裤、紧身裤、宽松服、高跟拖鞋等,虽然在街面上铺天盖地,也应列为编外服装,以免给人留下太随便的印象。(3)中高跟皮鞋使你的步履坚定从容,带给你一分职业女性的气质,很适合穿着。相比之下,穿高跟鞋显得步态不稳,穿平跟鞋显得步态拖拉;如穿中、高统靴子,裙摆下沿应盖住靴口,以保持形体垂直线条的流畅。同样,裙摆应盖过长筒丝袜的袜口;夏日最好不要穿露出脚趾的凉鞋,或光脚穿凉鞋,更不宜将脚趾甲涂抹成红色或其他颜色。穿裙装袜子很重要,丝袜以肉色为雅致。拉得不直或不正的丝袜缝,会给人邋遢的感觉。(4)画龙点睛的装饰品,当今是一个追求和谐美的时代,适当地搭配一些饰品,无疑会使你的形象锦上添花,但搭配饰品也应讲求少而精。一条丝巾,一枚胸花,一条项链就能恰到好处地体现你的气质和神韵。但是,应避免佩戴过多、过于夸张或有碍工作的饰物,让饰品有画龙点睛之妙。否则,容易给人留下不成熟的印象。皮包大大方方背在肩上,不要过于精美或太珠光宝气,但也不要太破旧,有污垢。

第四节 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职业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是对事业的尊重与执著的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一个人职业化素质的程度决定了他在职场中的发展前途,想参与职场竞争,想要成为职场中的成功者,想要取得职业生涯的辉煌,就必须懂得和坚守这些职场规则,培养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化素质。一位职业化素质高的员工,他必将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员工;一个职业化素质高的企业,它必将成为一个社会尊敬的企业。拥有较高职业化素质的你会受广泛欢迎。

一、融入职业

很多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其实不知道怎样做事,不知该从何处下手。除了学习知识,似乎不知道还应该学些什么?从学生到职员应该如何进行转换。(一)尊重职业,服从规则

职业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对职业的充分尊重,尊重自己的职业就是尊重你自己。所有的真爱都基于一份尊重,那么,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如此。只有我们真心地尊重了自己的职业,职业才会给予我们真诚的回报。尊重自己的职业就是尊重职业化的一种表现。你若想要从职业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收获金钱、获得荣誉,首先得尊重自己的职业。(二)尊重对手,驾驭情感

在“职场人生”中,大家需要朋友,也需要对手。是的,朋友可以从感情上带给你最好的鼓励,对手则可以从理智上带给你最深的刺激。若善用对手的刺激,就可以学到最重要的工作方法。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朋友,在知识上却需要对手。若有幸获得一个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的对手,往往可以带来长久的成长。

二、适应职场

每年都有大量刚毕业的学生涌入“社会的动脉”,迈开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的第一步。人在职场,总是从新人开始做起的。在新人期间难免会磕磕碰碰,做错很多事情,再吸取许多教训。就此指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方法,以使大家少走弯路。

新人都需要度过“适应期”。每个新人从象牙塔到职场,都逃不过一个“适应期”。而新人在初上岗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没有能够快速做到角色转换,在很多时候太学生气。

在你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就要学会尽快适应这个新身份。什么是适应?人与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协调、平稳的状态,便可称为“适应”,或者为了形成这种良好的状态,人与环境之间相互调整的过程,也可定义为“适应”。适应可分为“外部的适应”和“内部的适应”。前者指人在环境的相处中,其行为符合所处社会的规范,能与他人协调配合;后者指人在与环境的相处中,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相符合。(一)心理适应——培养工作意识

1.适应环境

缺少基层生活经历的人,最初可能不习惯一些具体的制度和做法。这时,千万不要用你的习惯去改变环境,而是要学会入乡随俗,适应新环境。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出你的整体协作意识、独立工作意识和创造意识。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会做错无数事情,但只要能够吸取经验,慢慢地在同事、前辈们的帮助下,你的整体协作意识,独立工作意识就会养成了。

2.主动耐心

一般新人刚跨入职场,总是从基层做起。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要有耐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凡事要进行具体分析和对待,然后脚踏实地的工作。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创造力也很强。在一个行业准备好从底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就能为今后的职场奠定好的基础,形成延续性的职业发展历程。(二)生理适应——调整生活规律

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为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就都得该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读书期间,这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如果你犯些什么懒病、娇病和馋病,每一件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请你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调整生活规律。当然,调整规律并非要求你成为一个机器人,有些事你可以灵活地决定是否调整。这主要得看你的工作环境与公司文化。(三)岗位适应——建立职业意识

年轻人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而理想化。在跨出学校门之前,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这个过高的目标接触现实环境时,许多所谓的“现实所迫”让他们在初入职场时就走了弯路,以至于碰了壁还莫名其妙、不知所措。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根据职业机构的大量案例分析表明,这类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呈现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过于远大;另一种则是完全没有规划。原因在于,他们都没有一个职业角色的意识,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该往哪方面发展,以至于频繁跳槽。因此,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要能够根据现实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自己在职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该怎样强化职业意识,且在这一行业上钻研下去,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四)能力适应——完善职业结构

对刚出道的职场新人来说,可能你的文凭比公司里一些前辈过硬,但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工作你什么都不会。因为在学校里的时候,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然而到了职场上,更注重的是动手能力和累积的经验。因此,职业新人要努力投入到再学习中。

学习不但是一种心态,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1世纪,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发激烈。谁不去学习,谁就不能提高,谁就不会去创新,谁就会落后。同事、上级、客户、竞争对手都是老师。谁会学习,谁就会成功,就能使得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更加完善。学习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五)人际适应——建立职业关系

与象牙塔里单纯的人际关系不同,踏入职场,人际关系也相应地复杂起来。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过于高傲,尤其是“名牌”大学出身的大学生。高学历、名校的背景,有时反而会引人嫉妒。把姿态放低一点,恰当的礼貌往往会赢得好感。无论对领导还是同事,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都要彬彬有礼。对待年长的同事,如果他没有职务,不妨称呼“×老师”或“×师傅”,因为他们有很多工作经验确实值得你学习。

努力工作,适当地表现自己,尽快地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认可是必需的。在论功行赏时应展现一个新人的宽广胸怀,赢得职场人缘。千万不要居功自傲,任何老板都讨厌自己的下属居功自傲、擅做主张,更没有人能忍受自己的下属对自己指手画脚。

如果真正能够注意并做到这五种适应,虽然你还是新人,但是已经能够胜任你的工作岗位,并且会给你的老板和同事留下很好的印象。

三、把握策略(一)方向比努力重要,态度比知识重要

选择方向比盲目努力重要,确定方向比出力流汗重要。起跑的时候,要明确自己冲刺的终点在哪里。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是获得职业成功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二)能力比薪水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在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懂得投资自己比得到更有意义。学会做人的智慧,成为一个受同事欢迎、受上司喜欢、受企业重用的人。(三)团队比个人重要,第一比第二重要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才会有更大的力量,要成就自我,离不开强大团队的支持。职场竞争很残酷,只承认第一,不记得第二。机会就一次,做到最好,争取第一才是成功。(四)只有培养意识,才能提升素质

1.在职业化意识中,最首要的是对企业具备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才会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在工作中善始善终,在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寻找改进的方向而不是互相责怪、互相推诿。有了责任意识才会郑重地兑现承诺,才会坚守职业道德,对企业忠诚。

2.优秀职业人应具备工作的职业化目标意识。新员工在企业中常犯的错误之一是缺乏主动性,推一推,才动一动。不懂得自己主动设定上级认可的工作目标,并落实到行动。

3.优秀职业人应具备对客户的服务意识。职场新人往往不在客户服务的一线岗位,就会忽略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更有甚者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在工作中形成本位主义,严重影响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还有许多职场新人没有树立为内部客户服务的观念,对于讲究团队合作的企业形成致命伤。

4.优秀职业人应具备对上级职业化的沟通意识。走出校门不久的新员工往往会沿用在校园中与老师的沟通模式,即到期交作业,老师不问则不会主动汇报作业情况。因此到了企业中也没有向主管主动汇报工作进程的意识,要么上级被迫主动来询问他,要么上司总是不知他在忙什么,造成上下级之间的不默契,影响企业效率和效能。

5.优秀职业人应具备职业化的协作意识。职业人士在遇到冲突时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强调事实,而职场新人往往感情用事,忽略事实;职业人士注重引导讨论程序,而不是主导结果,同时尊重少数意见,避免盲点,力求寻找共同解,而不是多数解。

6.优秀职业人士应当具备职业化的礼仪意识。职业化的礼仪是职业化的内在心态、意识和素质的外在体现。职业化的礼仪意识要求职业人要从仪容、表情、举止动作、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六个方面展现职业人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现企业的良好形象。

7.优秀职业人士要具备学习和发展意识。职业人士要不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通过阅读、参加培训、工作实践、向先进者学习、辅导他人、自我反省等多层次的学习保持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保证自己的知识结构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应思考自己的职业道路,确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实践中前进。

【职业自信心测评】

一、量表简介《自信心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该量表具有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等特点。

二、《自信心量表》

指示:以下是一组有关自我感觉的句子,请按你的情况作答。

1=很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很同意

题目: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基本上是与别人相等的。

1 2 3 4

2.我觉得我有很多优点。

1 2 3 4

3.总括来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

1 2 3 4

4.我做事的能力和大部分人一样好。

1 2 3 4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

1 2 3 4

6.我对于自己是抱着肯定的态度。

1 2 3 4

7.总括而言,我对自己感到满意。

1 2 3 4

8.我希望我能够更多的尊重自己。

1 2 3 4

9.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自己很无用。

1 2 3 4

10.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

1 2 3 4

二、计分方法

受测者对测题作答:在10个条目中,第1、2、4、6、7五个条目的算分是正向的,即:1=1分,2=2分,3=3分,4=4分;第3、5、8、9、10五个条目的算分是反向的,即:1=4分,2=3分,3=2分,4=1分。因此,其最低得分为10分,最高得分为40分。

三、得分解释(一)10~15分:自卑者

你对自己缺乏信心,尤其是在陌生人和上级面前,你总是感到自己事事都不如别人,你时常感到自卑。你需要大大提高你的自信心。(二)16~25分:自我感觉平常者

你对自己感觉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不好。你在某些场合下对自我感到相当自信,但在其他场合却感到相当自卑,你需要稳定你的自信心。(三)26~35分:自信者

你对自己感觉良好。在大多数场合下,你都对自我充满了信心,你不会因为在陌生人或上级面前感到紧张,也不会因为没有经验就不敢尝试。你需要在不同场合下调试你的自信心。(四)36~40分:超级自信者

你对自己感觉太好了。在几乎所有场合下,你都对自我充满了信心,你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自卑。你需要学会控制你的自信心,变得自谦一些。

第二章 人格与职业人格

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人格是个体在不断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的影响,以及自身实践的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贯穿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并对学习、生活、交往、成长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职业人格一经形成,往往能使自己正确的职业观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行动上表现出有自制力、创造力、坚定、果断、自信、守纪律等优良意志品质。

第一节 人格的内涵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犹如我国戏剧中的脸谱。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人格(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通俗地说,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合,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一个人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构成

人格(个性)的结构十分复杂,是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的有机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个性(活动)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个性因素。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统,也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在个性倾向性的各个组成因素中,需要是基础,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最初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信念等都是需要的各种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处于主导地位,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动机系统的最高调节者。(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而形成的,因此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性心理特征又缓慢地发生变化。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直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另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说,个性是一个各因素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一)独特性

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心理学家着重于个别差异的研究,但也承认,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国人含蓄内向,西方人直率外向;德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等等。(二)稳定性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人格具有稳定性。由于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例如,性格内向的人因为喝了些酒比较兴奋,一时话多了点,并不表明这个人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就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三)整体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他的独特的精神风貌。(四)功能性

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即人格决定行为乃至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它受到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但是,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又是大脑的机能,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所以,人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 影响人格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一、遗传影响人格的形成

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主要指同卵、异卵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二、环境影响人格的发展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更是一个社会个体。人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于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和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同伴、社会变迁和生活事件等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二)父母教养方式

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气质特征非常相似,而性格却明显不同;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分开生活的时间越长,性格的差别也就越大。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可以影响到一个人接受刺激的能力、动作反应的速度和灵活性,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一个家庭内,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出现完全不同的性格,这显然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也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并长期生活的场所,因此,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儿童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见表2.1)。表2.1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的关系

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互助互爱、民主团结、通情达理、和睦相处,则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反之,家庭生活气氛紧张,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斗,则导致儿童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还有,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素养、为人处世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三)其他因素

1.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同伴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如感到自信或自卑,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他在团体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扮演或学习不同角色,主动的与被动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这些活动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发展。

同伴关系的影响不仅限于儿童,即使是成人,旁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同事好友对人对事和对人生的看法会影响他的态度,别人的行为和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他的行为。例如,同伴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刻苦奋斗精神,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态度。某人在人生转折关头,与朋友一番交谈,可以使他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他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改变了他的生活观念,从而整个人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2.学校经验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有自我理想形成。儿童常常在学校期间确立奋斗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老师也许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3.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常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其人格的形成。生活中的变故或生活事件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亲人去世、父母婚变、家庭不和睦、好友关系破裂、学业失败等等。小孩长期缺乏母亲的照顾,可能对他的性格,甚至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不良影响。父母的离异、家庭矛盾等因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上蒙上阴影,造成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此外,生理的问题,如重大疾患或某些慢性疾病、生理残疾,同样会影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4.大众媒体

大众传播媒体在现代社会非常普及,电影、电视、广播和书刊到处可以看到和听到,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对我们的思想、信念乃至行为产生极大影响。这方面最为典型的研究是关于暴力电影电视内容对人们的影响,研究表明,反映暴力的影视内容确实可以引起人们的暴力行为,增加或对暴力行为的认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激光影碟中的消极内容,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如追求生活的享受、意志的丧失、道德观念淡薄等。还有年轻一代对明星的崇拜、模仿,也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当然,传播媒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英雄形象的宣传和对英雄的学习与模仿,便可促使人格向有利社会、有利他人的方向发展。

5.酒精和药物

酒精和药物滥用是近代的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酒精依赖的临床特征是:(1)饮酒至上,置个人健康、家庭、事业、社会规范于不顾;(2)如停止饮酒或血内酒精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时便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四肢及躯干震颤、情绪激动、恶心、呕吐和出汗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错觉、幻觉、癫痫发作、震颤性谵妄。若饮酒,这些症状则可消失。为避免戒断症状,有些酒精依赖者早晨醒来就要喝酒,甚至白天携带酒瓶,随时饮酒;(3)对酒精产生耐受性,酒量越来越大;(4)人格改变,工作不负责任,家庭关系恶化,道德败坏。

第三节 职业人格的内涵

一、职业人格的概念

所谓职业人格,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而形成,以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为特征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修养、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

职业人格是职业人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

职业人格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具体将在以后各章分别阐述。

二、职业人格的形成

职业人格并不全是先天决定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是由后天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的。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的职业不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人格。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社会态度的塑造和职业准备的完成,最终都表现为职业人格的形成。

职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发展与外部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讨论职业人格问题不能超乎个体职业的发展,更不能脱离个体生活的客观环境,也正是由于职业活动才使两者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活动是成人,或者说是具有成熟人格的个体的主体活动,也正是由于职业活动才赋予了一个人的主要的和真实的生活意义及职业人格。

三、职业人格的类型(一)霍兰德职业人格分类

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人的职业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如果个体选择的职业与人格类型匹配,就会感到能胜任工作而且心情愉快;如果不匹配就会感到不能胜任,自己也很痛苦。

1.现实型(实际型)

他们动手能力较强,喜欢与机器、工具打交道,喜欢实际操作,做事喜欢遵循一定的规则。他们不善与人交际,对新鲜事物不太感兴趣,情感体验也不太丰富。现实型的学生适合填报工程技术、医学专业等理工科专业。

2.探索型(调研型)

他们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很感兴趣,思维逻辑性较强,善于通过分析思考解决面临的难题,喜欢对疑问进行不断地挑战,不愿循规蹈矩,总是渴望创新。他们追求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物质生活的质量。探索型的学生适合填报各种理论性专业,将来适合从事研究工作或者做大学教师。

3.进取型(企业型)

他们喜欢竞争和冒险,好支配他人,善辞令,好与人争辩,总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不愿从事精细工作,不喜欢需要长期复杂思维的工作。进取型的学生适合填报各种管理类或市场营销类专业。

4.常规型

他们喜欢有秩序、安稳的生活,做事有计划;乐于执行上级派下来的任务;讲求精确,不愿冒险;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差。他们对花大量体力和脑力的活动不感兴趣。常规型的学生适合填报财务、图书情报、统计等专业。

5.社会型

他们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周围有别人存在,对别人的事很有兴趣,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他们喜欢与人而不是与事物打交道。社会型的学生适合填报师范、医学、社会服务类专业。

6.艺术型

他们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喜欢通过新颖的设计引起别人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感情丰富,创造力很强,精细的操作能力较强。艺术型的学生适合填报语言文学、广播影视、园林建筑、广告等专业。(二)其他职业人格分类

杜君立先生在《找准你的职场定位》一书中将职业人格分为个体性职业人格与社会型职业人格两大类。前者包括工具型、技术型和专家型,后者包括管理型和权力型。

1.工具型

工具型职业人格的特点:思想单纯,思维简单,情绪反应低,善于从事枯燥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工具型职业人格指那些技术要求不高、不需要创造性发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一种职业人格。主要表现是思想单纯,思维简单,情绪反应低,可接受枯燥重复或繁重的工作;这种人普遍缺乏和不需要专门的职业技术。工具型职业人格最为普遍,众多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都是由这种人承担。他们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劳动者,比如杂工、抄表员、投递员、门卫、清洁工、售货员、收银员和搬运工等等。

2.技术型

技术型职业人格的特点:具备相当的思维变通能力和专业性,可以完善地处理专项事物。

技术型职业人格是技术型人才的典型人格,其最擅长的是通过他们的劳动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产品、工程,他们大都处于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技术型职业人格具备相当的思维变通能力,可以完善的创造性地处理专项事物,也就是说具有专门的技术能力;学校教育目前已经构成技术型人格教育的主体,技术型职业人格是中国当下无数大学的奋斗目标,对社会组织来说,完善的技术型人格也是主要的人才需求。比如电工、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导演、技术员等等,他们都具备技术型职业人格。

3.专家型

专家型职业人格特点:指在一定领域内达到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甚至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专家型职业人格拥有最出色的智商,他们具有“研究者”的性格特征。

专家型职业人格一般注意力非常集中,执著专注,持之以恒,因此在一定领域内达到相当高的专业水准,具备一定的权威性。专家型人格是技术型人格的升级版,但更多的技术型人格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专家型人格。专家型人格需要有相当坚强和执著的毅力,这样才有可能在专业领域达到他人所不及的高度。专家型职业人格是一个人依靠专业能力所能达到的顶点。科学家不用说都是行业的顶尖专家了,即使一般情况下,许多对专业持之以恒不懈钻研和提高的职业人往往也具备一个典型的专家型职业人格,比如高级工程师、高级顾问、学术权威、特级艺术家等等。

4.管理型

管理型职业人格的特点:性格精细,富于耐心,自制力强,善于决策和处理错综复杂繁琐的事物。

管理型职业人格情商最高,一般比较敏感,性格精细,富于耐心,善交际,自制力强,擅长处理错综复杂繁琐的事物;管理型职业人格是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构成庞大的经理人群体,使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管理型职业人格也是社会资源的实际整合者,他们使社会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实干家和实践者。

5.权力型

权力型职业人格的特点:精于世故,支配欲强,工于心计,擅长权谋,野心勃勃。权力型职业人格属于那种最善于捕捉权力的顶尖高手,他们对权力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

权力型职业人格一般性格外向、社交技巧强、成功欲高、勇敢果断、特立独行、精于世故、人情练达、工于心计、擅长权谋、意志坚强、野心勃勃。在职业层面上,权力型人格是人类社会的精灵,他们往往构成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仅是意见领袖,而且扮演着各类型职业人格的最终整合者的重要角色。

这五种职业人格类型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幸福,而每个人的幸福观是不同的。就职业人格而言,每个人都是复合型人格,即集合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人格特征。特别是管理型人格和权力型人格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管理型人格使我们善于管理事物,权力型人格使我们倾向于独立。

一个初出茅庐身无长物的年轻人只能体现出工具型人格的一面,但与社会的交流中他将发现自己的管理型人格和权力型人格,前者可以使其成长为一个管理者,后者可以支持其创业成为老板。如果这两种社会型人格都不显著,那么他可以通过学习积累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体型职业人格,发展技术型人格,乃至专家型人格,同样会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实际也是一种权力型人格。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可能独立存在。管理型人格和权力型人格都是社会型人格,是人格的社会性体现。只有当一个人极其内向的时候,他才可能出现纯粹的工具型、技术型和专家型。按照人格分类理论,中国人相比西方人要偏于内向。因此相对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管理型人格和权力型人格较弱,这体现在中国人一方面不善于合作,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依附心理。人格缺席的中国教育模式使我们大多数人沦为廉价劳动力的工具型人格,再好一好成为技术型人格或者专家型人格。管理型人格和权力型人格的缺乏使我们的人生自主能力大大不足,使中国经济的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权力型人格是对职业人格的整合者,它的人格独立可以使人的工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四节 人格与职业人格的理论基础

一、人格理论

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系统、完整的关于自己以及对接触的人的行为、品行的看法,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人格理论”,这种理论帮助你随时随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一)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虽然人类从很早就开始思考人格的本质问题,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了第一个被认可的人格理论家。此时,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提出了惊人的观点:年幼儿童存在性欲;令人费解的生理障碍背后存在无意识的原因;心理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一种复杂、耗时的程序进行——病人躺在沙发上,医生听他诉说看似无关的话题。这位神经学家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1939)。他不断开创、发展、维护自己的思想,尽管遭受到尖锐的批评。直到1939年去世,弗洛伊德撰写了大量著作。他被认为是一场重大神经运动的领袖。弗洛伊德改变了心理学家、作家、父母及普通百姓多年来的想法。

1.以无意识为核心的意识层次论

弗洛伊德把意识(这里指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意识是指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于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这两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特别注意时,也可以转如前意识中,因此,弗洛伊德把它们看成同一个系统,与无意识系统相对应。

人格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所谓无意识是指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对于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影响。它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婚姻对象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爱好、兴趣和习惯等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为了说明无意识的重要地位,他借用了费希纳的冰山类比。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就像漂浮在海中的冰山分三层,意识是最上层浮在水面上,我们能看见,它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前意识是紧挨着水面之下的那部分中间层;无意识是冰山的最下层占了大部分,它支持着整个冰山,是我们无法看见的。意识与前意识可以相互转换,同属一个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于不同的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到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

2.以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创造了人格结构模型,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在三部人格说中,弗洛伊德保留了无意识的概念,无意识概念仍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这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与直接满足个体需要的东西有关,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当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去够它,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人或者有害,这种反射行为一直保持到成年。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制。

自我:主要是以现实性的方式满足本我,是人格中立志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由于本我冲动倾向于不为社会所接受,自我的工作是将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中,与本我不同的是,自我可以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弗洛伊德把本我与自我的关系比喻为马和骑手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手则调节、引导和改变能量的方向,指引马向目的地前进。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

超我:它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超我有两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和惩罚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某些行为作出“好”的评价,给儿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儿童的另一些行为,父母作出“坏”的评价,并给以惩罚。长此以往,儿童就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父母关于奖惩,儿童行为的标准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行为规范。儿童可以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己评价自己,当自己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就感到愉快和满意(内在奖励);当自己行为违反了这些规范,就感到内疚(良心谴责)。到这个时候,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坏”的惩罚规则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这样超我就形成了。

本我、自我、超我的区别:本我是我的自私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现实的部分,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为道德的部分,超我的行为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的联系:本我、自我、超我相互补充,相互对立,好似作用于三个角上的拉力形成的三角形一样。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制约;超我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对立和冲突,力图限制本我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自我在本我、超我、现实之间周旋、调停,力求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达到相对平衡。可见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学派对人格进行了不少研究,其主要特点是关心个体的有意识经验的整合和成长潜能。该理论特别看中自我实现的概念,认为自我实现的愿望是一种基本驱力,是人所具有的多样化力量,而这些力量不断的交互作用就塑造了人。人本主义认为,行为的各种驱动力量来自个人独特的生物和习得倾向,这些倾向促使人向着自我实现的积极目标发展、变化。由此可见,自我实现是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发动人的积极行为去追求完善。

在方法上,人本主义学派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整体论”观点,主张把人看作一个统一体,从人的整体人格去解释各个行为。二是“倾向论”观点,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倾向,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如出一辙。三是“现象学”观点,主张个体的参照框架,认为应从个体自身的主观现实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四是“存在主义”观点,注重个人的意识的高度理性过程,以此解释现时经验和生存的各个方面。

1.个人中心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派的开创者,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病人中心式治疗”和“个人中心式人格”理论。所谓“个人中心”,是指要倾听人的内在心声,个体的内在世界——他的现象学领域正是心理学家们要去探究和理解的。

罗杰斯的理论核心是自我实现的概念。他把这一概念定义为:不断努力实现固有的发展能力和才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个人潜能。然而,罗杰斯发现,不幸得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实现的努力常常与寻求赞赏的需要相抵触。在现实中,儿童为了获得奖赏,必须遵从父母、社会规范,否则奖赏、爱就会被取消。罗杰斯把这样的奖赏叫作“有条件的正性奖赏”。罗杰斯指出,这种奖赏促成一种不良的现象:儿童学会以特殊的行为和感受方式以获得别人的赞赏,而不是获得内在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只是在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价值活着。而这也就形成了人们一贯的生活风格。为此,罗杰斯主张,要给予人们无条件的奖赏,鼓励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目标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

2.“自我”理论

历史上,有不少学者探讨过自我的概念。威廉·詹姆斯曾认为自我有3个成分:“物质的我”指自我的躯体内容;“社会的我”指别人对自己看法的意识;“精神的我”指自我中监视内在思想、情感的部分。

很多年以后,罗杰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我”概念的兴趣。他把自我定义为人格的连续性、稳定性所赖以产生的最小单元。罗杰斯把自我概念划分为两个部分:实际自我,这是人对自我现状的知觉;理想自我,指人对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的理想。罗杰斯认为,人格一致性并不是指人格各个部分之间、或特质与行为之间、或过去与现实机能之间的一致性,而是指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致性。现实的自我总会与理想的自我有距离,这促使人们努力追求理想。而如何追求个人理想就构成了不同人的生活风格。

3.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马斯洛是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他把这一心理学派称为“第三势力”,以取代心理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心理分析更像是病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更像是动物的心理学,而人本主义才是还人性以其本来应有的地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学。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基础,是他的“健康的创造性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运用所有的才能、潜力、技能,努力发展潜能至极限;人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努力成为我所能成为的理想的我。

4.对人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人本主义理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性、关于人的未来的美好画卷。在心理分析曾经喧嚣一时、行为主义统治几十年后,的确给理论界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然而,对人本主义理论同样也存在不少批评。一个主要的批评意见是认为,人本主义理论不够科学化,主观性强,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义,其理论很多是基于科学上无法证明的推论,而这些推论又是以不准确的方式描述的,如“自我实现”。还有人批评到:人本主义理论难以说明人的特殊品质,它主要的本性和品质都是普遍性的、一般化的,是人皆有之的,并没有说明个体差异。(三)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与心理分析及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内在本能或过程相反,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在条件,强调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1.严格的行为主义理论

严格的行为主义的人格观认为:行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人格是外显与内隐反应的总和,这些反应是作为个人被强化了的历史的结果而被可靠地引发的;人之所以有个体差异,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被强化了的经历。不难看到,行为主义理论实质上把人格等于行为,而这些行为是通过环境条件作用的强化而被固定下来,并形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模式的。行为主义学者关心的是行为如何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而不是像其他派别那样,关心具有持久性的特质、本能和自我。

2.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学派对传统的理论做了大量革新,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他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补充以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人格研究方法,形成了行为主义新流派: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内力驱动,也不是环境的摆布物。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它们参与行为模式以至人格的获得和维系。由于人的认知活动首先是人们能够从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的可能的结果,而不需要实际去经历它们。这种学习叫做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这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次,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第三,人们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左右。

社会学习理论的改良拒绝了经典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强调个体、环境、行为三因素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又被称做“交互决定论”。在这个理论中,所有的成分对于理解行为、人格、社会生态来说,都是重要的。

3.米歇尔的人格理论

米歇尔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位有特色的学者。他认为,可以用5个相互重叠、相互交错的概念解释行为的独特性和一致性。一是“能力”:在过去学习的基础上,构造起对不同情境作出反应的行为程式,它们具有个人独特性和相当的稳定性。二是“编码”:以独特的方式认识、划分经验。三是“预见”:经过学习,形成关于不同行为的奖惩期望。四是“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环境作用造成的结果,一种是基于个人能力的结果。五是“计划”:计划或规定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这种计划具有相当的个人独特性。米歇尔认为,这5个方面构成人格的5个元素,它们是个人过去学习的结果,并指引着未来的学习,因此,它们是个人生活的结果,也规定了未来生活的风格。

4.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人格理论的客观内容,用明确界定的语言研究,描述可测量的行为,其结论、观点可以被检验、再检验,符合普遍的科学性标准。而且由于其方法以客观测量、操作化定义下的实验为基础,所得到的结果有长效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尤其是,行为学派提供了很好的行为矫正方法,见效快,疗效巩固。

二、职业人格理论(一)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1.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的发展

兴趣测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桑代克于1912年对兴趣和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915年詹穆士发展了一个关于兴趣的问卷,标志着兴趣测验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27年,斯特朗编制了斯特朗职业兴趣调查表,是最早的职业兴趣测验。库德又在1939年发表了库德爱好调查表。1953年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我指导探索(1969),据此提出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理论(1970)。不难看出,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提出之前,关于职业兴趣测试和个体分析是孤立的,霍兰德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后,霍兰德理论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2.霍兰德职业人格的类型及匹配职业(1)社会型(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匹配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2)企业型(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匹配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3)常规型(C)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匹配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依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4)实际型(R)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匹配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5)调研型(I)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匹配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6)艺术型(A)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匹配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3.霍兰德职业人格的观点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这三种)。霍兰德认为:(1)多数人可被纳入六种职业人格类型中的一种,但人们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相近于另外两种类型,且也能适应另两种职业类型的工作。(2)各类型职业人格间,存在着“相邻”、“相隔”、“相对”等关系。

1)相邻关系:如RI、IR、IA、AI、AS、SA、SE、ES、EC、CE、RC及CR。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R、研究型I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2)相隔关系:如RA、RE、IC、IS、AR、AE、SI、SC、EA、ER、CI及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3)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RS、IE、AC、SR、EI、及CA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共同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3)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个人能找到与其人格类型重合的职业环境,如实际型人格的人在实际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此称之为“一致性或谐和”。(4)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一致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容易感到乐趣及内在的满足,也最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才能。(5)如果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近似的职业环境中工作,经过努力,应该可以适应此种职业环境。(二)MBTI人格理论

MBTI人格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职业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MBTI源自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后经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职业发展、职业咨询、团队建议、婚姻教育等方面。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并且有时不能互相理解。这个工具已经在世界上运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夫妻利用它增进融洽、老师学生利用它提高学习、授课效率,青年人利用它选择职业,组织利用它改善人际关系、团队沟通、组织建设、组织诊断等多个方面。在世界五百强中,有80%的企业有MBTI的应用经验。

1.MBTI人格理论的内容

MBTI人格共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面。分别是:

●精力支配:外向E—内向I(驱动力的来源);

●认识世界:实感S—直觉N(接受信息的方式);

●判断事物:思维T—情感F(决策的方式);

●生活态度:判断J—知觉P(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

每个人的性格都落足于四种维度每一种中点的这一边或那一边,我们把每种维度的两端称做“偏好”。例如:如果你落在外向的那一边,那么就可以说你具有外向的偏好。如果你落在内向的那一边,那么就可以说你具有内向的偏好。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

2.MBTI 16种人格类型(1)ISTJ

1)严肃、安静、借由集中心志与全力投入,及可被信赖获致成功。

2)行事务实、有序、实际、逻辑、真实及可信赖;

3)十分留意且乐于任何事(工作、居家、生活均有良好组织及有序);

4)负责任;

5)照设定成效来作出决策且不畏阻挠与闲言会坚定为之;

6)重视传统与忠诚;

7)传统性的思考者或经理。(2)ISFJ

1)安静、和善、负责任且有良心;

2)行事尽责投入;

3)安定性高,常具项目工作或团体之安定力量;

4)愿投入、吃苦及力求精确;

5)兴趣通常不在于科技方面,对细节事务有耐心;

6)忠诚、考虑周到、知性且会关切他人感受;

7)致力于创构有序及和谐的工作与家庭环境。(3)INFJ

1)因为坚忍、创意及必须达成的意图而能成功;

2)会在工作中投注最大的努力;

3)默默的、诚挚的及用心的关切他人;

4)因坚守原则而受敬重;

5)提出造福大众利益的明确远景而为人所尊敬与追随;

6)追求创见、关系及物质财物的意义及关联;

7)想了解什么能激励别人及对他人具洞察力;

8)光明正大且坚信其价值观;

9)有组织且果断地履行其愿景。(4)INTJ

1)具强大动力与本意来达成目的与创意——固执顽固者;

2)有宏大的愿景且能快速在众多外界事件中找出有意义的模范;

3)对所承负职务,具良好能力于策划工作并完成;

4)具怀疑心、挑剔性、独立性、果决,对专业水准及绩效要求高。(5)ISTP

1)冷静旁观者——安静、预留余地、弹性及会以无偏见的好奇心与未预期的原始的幽默观察与分析;

2)有兴趣于探索原因及效果,技术事件是为何及如何运作且使用逻辑的原理组构事实、重视效能;

3)擅长于掌握问题核心及找出解决方式;

4)分析成事的缘由且能实时由大量资料中找出实际问题的核心。(6)ISFP

1)羞怯的、安宁和善的、敏感的、亲切的、且行事谦虚;

2)喜于避开争论,不对他人强加己见或价值观;

3)无意于领导却常是忠诚的追随者;

4)办事不急躁,安于现状无意于以过度的急切或努力破坏现况,且非成果导向;

5)喜欢有自有的空间及照自订的时间和行程办事。(7)INFP

1)安静的观察者,具理想性与对其价值观及重要之人具忠诚心;

2)喜外在生活形态与内在价值观相吻合;

3)具好奇心且很快能看出机会所在,常担负开发创意的触媒者;

4)除非价值观受侵犯,行事会具弹性、适应力高且承受力强;

5)具想了解及发展他人潜能的企图,想做太多且做事全神贯注;

6)对所处境遇及拥有不太在意。(8)INTP

1)安静、自持、弹性及具适应力;

2)特别喜爱追求理论与科学事理;

3)习惯于以逻辑及分析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者;

4)最有兴趣于创意事务及特定工作,对聚会与闲聊无大兴趣;

5)追求可发挥个人强烈兴趣的生涯;

6)追求发展对有兴趣事务的逻辑解释。(9)ESTP

1)擅长现场实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者;

2)喜欢办事并乐于其中及享受过程;

3)倾向于技术事务及运动,交结同好友人;

4)具适应性、容忍度、务实性;投注心力于会很快具成效的工作;

5)不喜欢冗长概念的解释及理论;

6)专精于可操作、处理、分解或组合的真实事务。(10)ESFP

1)外向、和善、接受性、乐于分享喜乐予他人;

2)喜欢与他人一起行动且促成事件发生,在学习时亦然;

3)知晓事件未来的发展并会热烈参与;

4)最擅长于人际相处能力及具备完备常识,很有弹性,能立即适应他人与环境;

5)对生命、人、物质享受的热爱者。(11)ENFP

1)充满热忱、活力充沛、聪明的、富想象力的,视生命充满机会但期能得自他人的肯定与支持;

2)几乎能达成所有有兴趣的事;

3)对难题很快就有对策并能对有困难的人施予援手;

4)依赖能改善的能力而无须预先作规划准备;

5)为达目的常能找出强制自己为之的理由;

6)即兴执行者。(12)ENTP

1)反应快、聪明、长于多样事务;

2)具激励伙伴、敏捷及直言之专长;

3)会为了有趣而对问题的两面加予争辩;

4)对解决新及挑战性的问题富有策略,但会轻忽或厌烦经常的任务与细节;

5)兴趣多元,易倾向于转移至新生的兴趣;

6)对所想要的会有技巧地找出逻辑的理由;

7)长于看清楚他人,有智能去解决新或有挑战的问题。(13)ESTJ

1)务实、真实、事实倾向,具企业或技术天分;

2)不喜欢抽象理论;最喜欢学习可立即运用的事理;

3)喜好组织与管理活动且专注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行事以达致成效;

4)具决断力、关注细节且很快作出决策——优秀行政者;

5)会忽略他人感受;

6)喜作领导者或企业主管。(14)ESFJ

1)诚挚、爱说话、合作性高、受欢迎、光明正大的——天生的合作者及活跃的组织成员;

2)重和谐且长于创造和谐;

3)常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务;

4)给予鼓励及称许会有更佳的工作成效;

5)最有兴趣于会直接及有形影响人们生活的事务;

6)喜欢与他人共事去精确且准时地完成工作。(15)ENFJ

1)热忱、易感应及负责任的——具能鼓励他人的领导风格;

2)对别人的所想或希求会表达真正地关切且切实用心处理;

3)能怡然且技巧性地带领团体讨论或演示文稿提案;

4)爱交际、受欢迎及富有同情心;

5)对称许及批评很在意;

6)喜欢带引别人且能使别人或团体发挥潜能。(16)ENTJ

1)坦诚、具决策力的活动领导者;

2)长于发展与实施广泛的系统以解决组织的问题;

3)专精于具内涵与智能的谈话,如对公众演讲;

4)乐于经常吸收新知且能广开信息管道;

5)易生过度自信,会强于表达自己的创见;

6)喜于长程策划及目标设定。

3.MBTI的四大归类

实际上这16种类型又归于四个大类之中,四个大类型如下:(1)SJ型——忠诚的监护人

具有SJ偏爱的人,他们的共性是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他们忠诚、按时完成任务,推崇安全、礼仪、规则和服从,他们被一种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强烈动机所驱使。他们坚定、尊重权威、等级制度,持保守的价值观。他们充当着保护者、管理员、稳压器、监护人的角色。大约有50%左右SJ偏爱的人为政府部门及军事部门的职务所吸引,并且显现出卓越成就。其中在美国执政过的41位总统中有20位是SJ偏爱的人,如:乔治·布什、乔治·华盛顿等。(2)SP型——天才的艺术家

有SP偏好的人有冒险精神,反应灵敏,在任何要求技巧性强的领域中游刃有余,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喜欢活在危险边缘寻找刺激的人。他们为行动、冲动和享受现在而活着:约有60%左右SP偏好的人喜欢艺术、娱乐、体育和文学,他们被称赞为天才的艺术家。我们熟悉的明星麦当娜、玛丽莲·梦露、篮球魔术师约翰逊、迈克尔·乔丹、帕布洛·毕加索、音乐大师莫扎特等都是具有SP性格特点。(3)NT型——科学家、思想家的摇篮

NT偏爱的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梦想,有独创性、创造力、洞察力,有兴趣获得新知识,有极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独立的、理性的、有能力的人。人们称NT是思想家、科学家的摇篮,大多数NT类型的人喜欢物理、管理、电脑、法律、金融、工程等理论性和技术性强的工作。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瓦特这些发明家、科学家你一定不陌生吧!还有比尔·盖茨、阿伯特·爱因斯坦、玛格丽特·萨切尔等都具有NT性格特点。(4)NF型——理想主义者

精神领袖NF偏爱的人在精神上有极强的哲理性,他们善于言辩、充满活力、有感染力、能影响他人的价值观并鼓舞其激情。他们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具有煽动性,被称为传播者和催化剂。如:弗拉基米尔·列宁、奥普拉·温弗尼、莫汉迪斯·甘地等都具有NF性格特点。

当然,MBTI的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大部分人在二十岁以后会形成稳定的MBTI类型,此后基本固定。根据MBTI理论,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使用MBTI进行职业生涯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大五”人格测评】

一、“大五”人格问卷

指导语:在以下的每个数字号表中,指出你一般最想描述的点。假使态度中等,就将记号打在中点。

二、记分指导(一)找出每组(用线分隔的)第一排题目你所选择的数字,并求和(第1排+第6排+第11排+第16排+第21排=)。这是你的“适应性”原始分。圈出转换表(表2.2)中“适应性”一列对应于原始分的标准分。(二)找出每组(用线分隔的)第一排题目你所选择的数字,并求和(第2排+第7排+第12排+第17排+第22排=)。这是你的“社交性”原始分。圈出转换表(表2.2)中“社交性”一列对应于原始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