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庄出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18:04:57

点击下载

作者:酉水老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村庄出发

从村庄出发试读:

自由的母亲——以此文纪念我的母亲青云女士

心无杂念之时,我要为我的母亲写点文字,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母亲离开我已四十四年了,但对母亲的怀念却越来越浓,一直鼓励我努力生活下去,无畏无惧,坦然之。

关于母亲的相貌我永远是模糊的。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刚满六岁,姐姐八岁,大弟四岁,小弟不到两岁。家里吃饭都存在问题,不可能有什么照片存在。后来长大了,特别想母亲的时候还哭过一次,那是工作以后,家里许多事情都需要我去努力才能克服当时的困难,两个弟弟结婚需要钱,家里的银行超期贷款需要还,可父亲老了,承受不了生活之重,我是长子,担子理所当然在我的肩上来了。为了鼓励他们努力生活,充满希望,我穷得没钱添加衣服但还得让兄弟和父亲感觉我没有问题。记得有两次回老家我都是掏空身上所有的钱步行三十多公里到来凤县城的一个穷朋友赵春峰处借宿,第二天还向他要十元钱买车票回恩施上班。这个时候我好希望母亲在身边,向她诉说一下我的艰难和心酸。在一次初冬回深山老家探望父亲时,在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喝了一点苞谷酒放松心情解除疲乏,围着火炉烤着熊熊燃烧的柴火,看着火苗蹿上蹿下,满腹的苦衷和莫名的情绪缠绕着我,挥之不去,忍不住在父亲和一个邻居面前放声大哭,不知道我母亲在天之灵是否有感应,也不知道我的思念是否让我父亲再次心伤。另一次也是想母亲想得不行了,背着父亲偷偷地问同一个村子的曾家幺满(幺叔),我母亲相貌是什么样子,他停下手中活路(干活),吧嗒着旱烟看了我半天,说与我姐姐样子差不多。

我母亲是来凤县漫水乡陈家堡人,酉水河的右岸,就是现在的塘口电站坝址那个位置,那一个山头都是陈姓人,山的另一边叫明家寨,明家寨已淹灭成了库区。我父亲是手艺人,瓦匠,少年就出门到处做瓦,那个时候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年代,他作为生产队富余人员出去为小队搞副业,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行政单位派出人员去搞创收。一年时间到了,他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然后小队就不要他了,他就自由地到处游荡,到漫水乡一个叫渔塘的地方做瓦时,认识了另一个热爱自由的人——我母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自然而然成了夫妻,然后就有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个。

我灵魂深处记忆我母亲的最早时间应该是我三岁多的时候。当时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漫水乡一个叫洗车的地方,洗车是土家语地名,大意是有水草的河。父亲在那里做瓦,成品卖给当地的生产队,母亲就负责照看姐姐、大弟和我,一家人过得悠哉乐哉。我们住的房子是当地生产队的,半山腰的一栋瓦房,我们一家住了左边一间,右边一间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妻,还带着个哑巴女儿,中间是堂屋,两家共用。房子的左前端是一栋吊脚楼,很气派,户主姓杨,女主人我们叫她姑婆,长大后才知道叫她姑婆的原因是我有一个姑姑与她的女儿是结拜姊妹。房子的右前方有一栋与我们住的一样的木房子,男主人姓张,女主人姓陈,与我妈相认为同姓姊妹,成为我的姨娘。这三栋房子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槽形院落,中间形成一块不大不小的院坝。这座山的斜对面山腰部有一个比较大的院子,里面有一户人家就是我的远房姑婆家。怎么说呢,给我们居住的这栋房子与我们家的渊源太深了,1980年以后分田到户,那个时候哑巴姑姑早已出嫁,她的父母成了队里的五保户,两位老人终老以后,房子就成了空置的集体财产,那时的生产队已名存实亡,改名称叫村民小组,组长商议大伙一百一十元卖掉,这个消息无意中让我父亲知道了,他就建议我幺姑父买下,于是乎这栋房子在左邻右舍齐心协力肩挑背扛努力下,辗转来到了旧司乡新乐元堡庄,成了我幺姑的新居。

记忆中,我母亲第一次表扬我就发生在洗车,当时我在我们家后山背后一个烧灰(集农家肥的一种方式)的空地四周捡了很多干柴堆放在这块空地上,我母亲来了,发自内心地高兴,高兴儿子能捡柴了,能为她做点事了,她特地在山上给我找了十根左右的野生脚板苕,工作后知道叫山药,让我拿去叫吊脚楼上的姑婆帮我烧着吃。

那个时候农村有有线广播,准时开叫。早晨六点左右会播放《东方红》晨曲,我当时听不懂,一直到小学都还以为是东花红,睡意蒙眬中那个韵律让我感觉是在爬我家房子后面的山路去我父亲的瓦场。我父亲的瓦场在山的另一边,先上后下,翻过屋后的山脊来到一开阔地就是瓦场,我母亲有时忙不过来就会把我和我姐放在父亲这里。

在洗车居住的一年里,我第一次看到飞机,那个时候不知道是什么飞机,飞得太低,经常贴着屋脊飞,来了好几次。大人争先恐后跑出房子来到院子看飞机,我母亲抱着我大弟,我姐姐拉着我妈的衣尾巴紧贴着她。我就一个人在房间里面闩着门,一边哭一边从门缝里看飞机。中午时分,飞机又来了,这次大人厌倦了看飞机,各自在家吃饭,有母亲在身边,我是美美地无恐惧地看了一次飞机。岁月轮回,无数次回忆此事无数次甜在心头。

在洗车,我第一次见到打架死人。那天,我一个人坐在堂屋的门槛上,家里人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在吊脚楼的屋檐口边堆放着很多桐籽,看见许多人用背篓在运送这些桐籽去什么地方,只有一个是男的,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些女人三下两下就把那个男的打死了,女人们瞬间就散去了,天快暗下来的时候才来了几个人把尸体运走。我一直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高中毕业后遇见了一个家住洗车的人,我向他求证,他说确有此事。

一年后,我们全家来到了明家寨,住在瓦场的工棚里,与陈家堡为邻,可以去舅舅家玩。在这里,我们全家迎来了我的小兄弟,农历四月那个晚上下着小雨,我姐姐睡着了,我迷迷糊糊感觉我父亲屋里屋外忙个不停,天亮后,妈妈告诉我们增加一个弟弟,起名叫鱼,与酉水结缘。不久,我的婆婆(奶奶)和三个孃孃(姑姑)也来登门祝贺,我第一次知道我有婆婆和孃孃。树叶渐黄,秋天来了,我的公公(爷爷)也来了,我第一次知道我有公公。幸福满满地赛过惬意的金秋。

在明家寨我第一次挨打,我的姐姐也由于我第一次挨了打。我与我姐姐闹着玩,我扯坏了她的衣服,我妈就把我和我姐狠狠地揍了一顿,打得我们躺在田边沟里都起不来了,也不知道我爸爸那个时候去了哪里。可想而知当时的穷,撕坏了衣服竟让我母亲如此不高兴。我第一次去酉水河里洗澡,很怕水,只敢在河边上玩水。我记得有一个叫笔笔的男孩,应该比我大,他能够潜入水里抓鱼,然后送给我。工作十三年以后,我重访明家寨寻找儿时记忆,由于明家寨紧邻酉水河,地处塘口电站坝址的上游一点,整个寨子已成库区,找到一户姓明的人家打听笔笔的下落,告之笔笔上门去了河对面的湖南龙山县某个地方,我想应该儿孙满堂了吧。我母亲在河边洗衣裳,她把茶枯(洗衣用品,油茶籽榨油后的渣压成饼状)放在背篓里与背篓一起潜入水里,然后成串的小鱼就往背篓里来,我一提背篓就全跑光了,直到我母亲洗完衣服,我一个鱼儿也没有揪住。酉水河的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鱼儿成群结队游荡,那时的人们也没有如今贪婪,虽穷困饥饿但与自然还比较和谐,只钓鱼不炸不药鱼,鱼篓子(嚎子)也是一头大一头小,大鱼进去出不来,小鱼进出自由。

我的大弟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要去漫水乡街上(集镇)看病,我有个远房舅舅是赤脚医生,他也经常上门来给我大弟打针。我母亲在娘家兄弟姊妹排行是最小的,父母早逝,两个亲哥哥都很心疼她,她在整个陈家堡都比较有影响力,感觉她叫谁来帮忙谁就会马上来。所以,在去漫水集市的水路上,我坐过当时的所有小木船,都是陈家堡的亲戚划船,长大后看《边城》特别亲切,场景历历在目。

从我抓鱼和看飞机的场景,我母亲认为我是她孩子中最傻(hǎ)的一个。还有一件事更加坚定了她的看法,那就是她很想知道男性的乳房是不是也有乳汁,于是,她用剪刀把我的一个乳头剪了一个小口,结果当然是没有,我痛得大哭。她当时动员我和我大弟,我同意让她这样做,我大弟不允许她这样,她判断我傻(hǎ)得不行了。从此,我妈对我更加关注,心放不下。

我妈是个有胆量的人,也很聪明,对唱山歌可以随口应答,也有很多童话故事。我们兄弟几个的牛痘都是她用扣针帮我们种的。她善于用身边的事情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在明家寨有一个裁缝师傅,他的老婆在山上摘吃野果中毒死了,我们看见他号啕大哭扶着他老婆的方子(灵柩、棺材)几欲晕厥。我妈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让我们知道不能乱吃山上的野生果实,产生一种害怕。其实我妈不知道,我和我姐,还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停靠在河边的木船时,差点让她失去长子,当时刚发洪水,水位还没消退,我不小心掉进河里了,当时我姐背上绑着我的小兄弟,无力帮助我。河水深不见底,我哭一声喝水一口,双手胡乱挥舞,水灭过头顶,我奋力上浮,通过两次攀爬终于抓住岸边一柳树枝得救,同时,得救也受益于家境贫穷,夏天不穿衣服,不过肚皮和双手破皮火辣辣地痛。现在想来仍不可思议,命中注定有神相助。这次让我彻底怕水好多年,以至于秋天我公公来时带我去河边走走,他走河边的路上,我走远离河边的草地上和树林里仍觉得不安全,他不明白我刚在水中经过了一次生死考验。

秋尽冬来,我们全家迁回我的老家五台曾家界,五台现属于绿水乡,那时还属于旧司公社。回老家的路程现在看来也还是很长,我大学假期去陈家堡来回用了差不多两整天。一路涉水蹚溪,上山下山,沟里沟外。过漫水集镇,进入洗车,翻越粟树坡,经岩口,上将军岩,过学堂坪,到曾家界。我和我大弟由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叔叔用两个箩篼挑着出发,不到一岁的小兄弟由母亲抱着向老家进发,我那七岁左右的姐姐就靠自己步行努力向前了,实在走不动了,爸妈鼓励我下来步行,让我姐姐坐一下箩筐,我又傻傻(hǎ)地同意了。家虽不大,一应俱全,所以当时陈家堡和曾家界的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全部出动了,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也算是浩荡。

至于为什么回老家我是不清楚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我父亲是独子,回家尽孝完全有可能;人民公社管理从严也有可能;这么多孩子,不应该四处漂泊也有可能。总之,回到了老家。

我们全家九口人一起过了一个年,春节后就分家了。我的公公婆婆和幺孃孃在一起生活,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和父母生活。老家的编号是第四生产队,但我的父母劳动在第五生产队(覃家界),所以我妈每次去第五生产队称口粮时都会带上我,一是给她做伴,两队之间相距三座山,路上荒无人烟让人有点害怕,二是让我增长见识,减少点傻劲。回老家后,我妈除了赶集(当天往返)因路程太远没带我以外,其他任何时候都是带着我的,下地干活、上山砍柴、走亲戚,我与她都是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她会给我讲许多好玩的故事,说俏皮话,还说一些生活常识让我记住,有时也会开玩笑。有一次在地头干活,我看见一块大石头很漂亮,她说等会儿让你爸背回去,我就相信,坐在那里等我父亲来,她就会无奈摇头。那块石头现在还在那里,估计重量有四吨左右。有一次我在椅子上睡着了,她放了一点红薯在我嘴边,看我醒来会不会吃掉,我醒来吃掉了,她和我姐、弟弟都非常开心地笑我。还有一次是寒冬腊月,家里正在院坝推豆腐准备年货,我妈叫我去房间把刷把拿来清洗石磨,我动作还是比较快,但拿给我妈的是洗碗巾,她当时真的很无语。其实所谓的增长见识也不过方圆五公里左右,但我非常感激我母亲,没有她当时给我的五公里,就不会有我现在的万里之遥,就不会来伦敦体验异国风情。

我上学能静下心来念书得益于我母亲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冬天。在那个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的阴沉沉的冬日,我妈一直在山上砍柴。回老家不到半年,我父母的劳动关系就从五队转到四队,好像是四队的队长建议的,四队的队长与我父亲关系友好。长大后才知道,整个四队的人都很友好。后来我也才明白,我母亲当时已有身孕,所以那个冬天她请假休息,才有时间上山砍柴。她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早上出发,上山就是一整天,进家门时一定是夜幕降临。她给我一把生锈的刀,让我学砍柴,中午就在山上生火烤红薯吃。整个冬天,我就随我妈从一个山头转战到另一个山头,我拿着我的刀砍了一个冬天也没有砍断一棵树,但增强了我毅力,不怕与寂寞为伴。有时她忙,顾不上我,我就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或坐或躺数小时,极端地没趣。我也想在家与村里小伙伴一起玩,但我妈需要我做伴,她也想让我变聪明。背着柴出山也不容易,我又走得慢,她就叫我在原地等她,她先送一捆柴到家,然后背第二捆柴时我们一起回家。我坐在石板上等我妈时,天渐渐暗淡下来,恐惧也慢慢袭上心头,树林里草丛间的响动更平添一股寒意。我妈来接我时,看我一动不动坐在石板上,与她离开时一样。她见我如此傻乎乎,悄悄捡起一小石子扔向我旁边的树林子,看我只是头微微侧一下又恢复原状。我想我妈的心应该如当时的天色一样往下沉降。

回老家后,我发现我妈的笑容少多了,明显没有原来开心,她也只是与她的好朋友开玩笑时才会笑笑。那个冬天虽不下雨下雪,但相当冷,我的耳朵有点受不了,我做梦都在想我妈要是能帮买一个套子把我耳朵遮住就好。想啊想导致我母亲去世以后我还会出现这种幻觉。我母亲喜欢自由,热爱无拘无束的生活,归队以后失去这些,少了许多欢乐。在那个时代,不管你多能干,多有本事,集体生活,束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的按劳分配,按工分记酬,我们家孩子老人多,年底注定短出。失去了自由又增加不了财富,一家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看着新的生命又要降临,她心中的难有多难只有她自己清楚。过完春节,在农历二月的某一天下午,她决然离开了我们,还带走了孕育中的生命。

母亲出殡的早上,我们兄弟姊妹四个都睡过去了。长大后才明白是大人故意为之,让整个村庄的小孩都很晚才睡觉,早上就醒不过来,大人们担心小孩子害怕。所以,我的母亲葬于什么地方什么方向一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才让我知道。母亲去世一个月后,在某一个深夜,我婆婆叫醒我们兄弟起来小解,我小解上床后,告诉我婆婆,我说我妈回来了,婆婆当时有多害怕我说的话我不清楚。我告诉婆婆,妈从什么方向来的,穿着什么衣服,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现在来到床边了,站在我的身边。我婆婆迅速起床点亮煤油灯一直到天亮才熄灭,估计那天晚上全家老小都吓着了。这件事情让村子里的大人一直困惑无解,因为我说得全对。一直到初中快毕业了,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妈回来了,她告诉我说是阎王弄错了,把她放回来了,我当时感觉幸福溢满全身心,梦醒平添一分忧伤和愁绪,心中怅然若失。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梦见母亲了,但生活中仍时时思念母亲,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愿母亲在天堂一切都随她的意念生活!

在从明家寨回到老家的第一个春夏之季,老家门前有一棵枇杷树,枝繁叶茂,挂满了果实,不堪重负,风吹倒了几次,我父亲都找人帮忙把它扶正,最后在风雨交加的一个下午终被折断,再也无法挽救了。母亲去世后,天终于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雨润春秋,带走了阴沉的冬天,但愿以后冬日都有阳光。

母亲,你知不知道我是多么想念您!我不知道您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带走了浓浓的爱,是因为我又做错了什么让您生气了吗?为了亲近您,我拼命学习,勤奋工作,忘我阅读,不断地浪迹天涯,苦苦追寻,弥补我生命中的缺失和遗憾,努力去找回那永远也找不回的母爱,也奢望为母亲找回幸福和笑容。

村庄变迁记

我的村庄很小,但在我心中很特别,萦绕我灵,梦牵我魂。我大约五岁时,随父母来到这个村庄居住,真正离开村庄生活是高中毕业,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宁静与遐思,快乐与忧伤,村庄伴我成长。我说的村庄是自然村落,有点世外桃源感觉,不是中国官方文件中的村,中国现在意义上的村是行政村,包括许多自然村(组)。我的村庄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出县城南行到我村庄的行政村所在地(一组)是二十八公里的公路,从一组到我的村庄(四组)就全是山路了。从村委会所在地(一组)靠右上山,半山腰有一个寨子,寨子的人全部为潘姓人家,叫潘家院子,穿过潘家院子继续上山就到了我的启蒙学校——南马山小学,现已人去楼空,并入五台中心小学。沿小学边的羊肠小道继续爬山很快就到此山的一个垭口,翻过这个垭口下山一直到山脚,横过不到五十米的一个平地又继续右上爬另一座山,到达半山腰出现一块平地,这里有一片水田,水田后面就是我的村庄。翻过村庄后面的大山就是另外一个村庄,叫大坝的地方。我的村庄坐北朝南,东边隔着三座山与覃家界自然村为邻,西边同样隔着三座山与枸皮湾自然村相依,所以上山下山都不容易。这就是我的村庄,梦中的香巴拉。村庄地名源流考

我村庄现在的名字叫曾家界,是因为除了我们一家姓龚以外,其他户人家全姓曾。我家所在的地方叫满家坨,听曾家老人讲,这里原来住的是姓满的人家,属于清朝,人丁兴旺,后来发生白莲教起义,满家受到牵连,清朝大军压境进行歼灭。民间传说很神化,说姓满的人家功夫了得,清军来时,他们驾着板凳就飞走了。长大后,查来凤县志才明白,清朝嘉庆年间,在四川(包括重庆)、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清朝从此走向衰落。我老家这一条线全是白莲教控制,总舵在今天的小坳(五台管理区住辖地),一字长蛇阵直达距离县城七公里的旗鼓寨,旗鼓寨属于前锋所指,中间还有一分舵在茶园坪。清朝军队历时数年,几乎是村村屠庄,击毙了数万人众。从小坳到旗鼓寨这一线上叫万人坟的地名很多,与此次战役有关,我村庄后山有个山包就叫万人坟,土壤与其他地方也不一样,不知道何故。我有一个兄弟迁出村庄去旗鼓寨安家落户,他告诉我旗鼓寨那里也有叫万人坟的地名,他还告诉我,旗鼓寨的满姓人家就是从我的村庄搬迁出去的,他们很怀念他们原来的地方,我想旗鼓寨的满姓人也许是打仗后漏网留下的。在清军的围剿下,来凤的白莲教徒部分突围成功,逃向宣恩县长潭河、会口等地,但仍被清朝军队追击,最终灭亡。宣恩有不少的满姓人家,不知道是否与我的村庄满家坨有关联,按来凤白莲教徒突围路线分析是有这种可能的,可惜无从考证,就算有关联也查无实据。试想,起义失败后,满姓人家会想尽办法开脱与白莲教的关系,修改家谱,改写家族迁徙路线,这是生存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时间一长,假的也成了真的,真的尘封在记忆深处,最终遗失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中央王朝是鼓励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编造与汉族与内地有关联的家谱,这种造谱运动可以增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向心力,现在的时髦语言叫认同。比如土家族中的彭姓家谱记载他们就是从江西迁入湘西的,让人感觉不是原住民。鹤峰县容美土司的田姓也是这样的,田姓土司上层认为他们是从陕西迁入的,以示与下层田姓人的区别。后来容美土司进行改土归流,田姓土司的上层部分人员真的迁往陕西西安等地安置。我在伦敦访学期间遇见西安一所大学的访问学者田老师,田老师就是西安本地人,我开玩笑说田老师有可能是容美土司的后裔,对此,这位老师认为也有可能。

我家房子正西方向的一条小路是通向枸皮湾村落的,经过一个山坳,山坳地名叫兴隆坳。叫兴隆坳这个地名的地方太多了,来凤县就有好几处。所以兴隆坳也是我村庄的名称,寄托了美好希望,也许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真的兴隆一时。我村庄所辖范围还有许多小地方都有名字,叫姚家土的地方应该是姚姓人家居住过,叫高家屋场属于高姓人家所有,叫杨家槽的地方一定住过杨姓人家,这些地方现在都已没有了人烟,我每经此地必猜想他们去了何方。叫学堂坪的地方也无学校,只有一个叫螃湾的地方现在仍然有螃蟹时常从泉水处涌出,叫丁草湾的地方丁草依然茂盛得一年又一年地疯长,叫坟坨的地方,原来有许多无主之坟,后被土地持有人平掉不少,但那个地方仍然阴森。姚家、高家、杨家、满家与现在的曾家和龚家都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也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述说的是比较遥远的故事一样。你来我往,地还是那块地,但村庄的人却数度变换,如江河之水不知流向何方,可以断定,我的村庄一定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无主之地。我每次回家祭祖,在我祖先坟墓的附近地方有许多无主的坟墓,不知这些坟墓的后代现在何处安身立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村庄整理土地,从泥土深处挖出许多坟墓,村里大人惊奇不已,想不到会有坟墓,棺材已成乌木,不再腐烂,不知道他们又是何时在此定居,他们把村庄会叫什么名字。在姚家土有一座坟墓立有墓碑,比较气派,他的后人在当时应该是厉害人物了,要建造那样一座墓碑是需要相当财力的,这座坟墓后来被村庄的小孩子给毁坏了,有点可惜。

村庄行政隶属关系一直属于旧司,行政隶属关系全称是旧司公社五台乡南马山村第四生产队,南马山村“文革”期间也曾叫作第五生产大队,简称“五大队”。我村庄的经济流向和亲缘关系也是以旧司方向为主。这样划分隶属关系应该是以古驿道走向来确定的,有其历史形成过程。早年,我村庄的女孩子长大嫁人,婆家多数在旧司方向,村庄男性找对象也是以旧司方向居多。五台乡供销社属于旧司公社供销社的一个分社,有线广播也是从旧司方向过来,村民赶场(赶集)也是以旧司和五台为主,偶尔会去漫水赶集。早年五台没有通公路,主要是受制于一个叫深弯的地方,这里悬崖绝壁,山势陡峭,人畜难以逾越,顾名思义叫拦马山,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南马山”,算是寄托我的超然情怀,放马南山。公路从县城延伸到深弯戛然而止,继续往前代价太大,公路修到此处也是由于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营煤矿的缘故,因此,五台供销社的商品都是靠人力肩挑背扛从旧司供销社搬运过来,俗称叫挑力,人们于是多了一个挣钱的机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路途不是一般的遥远,属于苦力中的苦力。20世纪70年代,来凤县在南马山村一个叫大天坑的地方新建了一个国营煤矿,于是公路就修进了五台辖地,大约在1977年前后,公路终于延伸至五台乡政府所在地,驿道的作用和价值淡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于是乎经济流向发生改变,人流物流顺着公路流向绿水公社,人们赶集以上寨为主了,行政隶属关系因此调整为绿水公社五台乡南马山村第四生产队,现在的名称叫绿水乡五台管理区(片区)南马山村第四村民小组。从生产队变成村民小组,意义不是一般的重大,并不亚于六十年前把村民小组变成生产队的重要性。曾经沧海难为水,名称回到了过去,文化和社会的自然亲和力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在逐利成为大众评判成功标准的唯一条件时,功名利禄让善良的人们耳目失聪,失去人之为人的灵魂根基,我们离生活已越来越远了。民国时的村庄追忆

民国以前村庄是什么状况无从考证,来凤县志无记载,也没有村庄史。我所记录的民国时的村庄也只是我总结村中老人口述历史形成。曾姓人家应该是现居住村庄的最早村民,他们迁入此地有一百多年历史,据我的邻居曾家大伯告诉我,他的先辈是从湖南逃难(逃荒、乞讨)过来的,最早是在来凤县城边上,那个地方叫黄茅坪,当时那个地方人烟稀少,到处是齐人高的茅草,土壤肥沃,但是曾家先辈不敢在此地安家,因为地势太低,距离酉水河太近,怕水淹,所以继续一路逃荒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感觉比较安全,就此立足于此,开启山林,繁衍后代。

龚姓是第二批到此定居的人家,也是从湖南逃难过来,但路线有所不同,龚姓是从湖南龙山县南部进入湖北来凤县,没有经过来凤县城附近,应该是经卯洞或漫水然后到五台,早先在五台的三黄沟居住,后来迁入曾家界。龚姓迁入时间在清朝末年,20世纪初叶。曾家虽然是最早进入这个村庄的定居者,但是这个村庄的好田好土都被邻村枸皮湾占有,他们到得更早,只是不住在这里。按照先占先得的规矩,龚家的土地比曾家的还要差些。

据我的婆婆(祖母)告诉我,她来到这个村庄是1932年,那年她十一岁,来到我们家做童养媳。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只有曾姓和龚姓人家,龚姓也有五六家。大约是从1938年开始有其他姓氏的来到曾家界居住,具体是些什么姓氏人家,我祖母也记不清了,这批人在1945年后都差不多离开了,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曾家太姑婆告诉我,人真正多起来是解放前三年,也就是1947、1948、1949三年,不知道是从哪里跑来这么多人,好多是逃避兵役的,当地叫爬壕,太姑婆说那三年特别乱,土匪经常光顾我的村庄,白天也来抢东西,更多的时候是晚上来抢。那个时候曾家界热闹,山顶上都住有人家,但都是些流动人口,来来去去的,外面形势好转,这些人就离开了。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我的村庄仍然是曾龚两姓人家。其他时间我的村庄也是平静的生活,封闭而边远,贫穷而安详。

从1947年始,我村庄匪情严重,但村民也多起来了,可是没有组织起来,各自为政,任由土匪欺凌。村庄没有出嫁的姑娘晚上都不住在家里,天黑之前就去山洞里躲藏起来,家里的粮食和值钱的东西也是藏在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的山洞。我的一个远房爷爷个子高大,有一次土匪白天来袭,他在自家房子附近干活,来不及躲藏,一个土匪用梭镖向他刺来,他反而把这个土匪给弄死了,这事情比较严重,土匪肯定要报复,我的爷爷想办法摆平此事,后来土匪也知道我爷爷在当地是个厉害人物,此事就不了了之。还有一次深夜土匪来洗劫村庄,我爷爷的哥哥(大公)是个慢性情的人,他不想躲藏,就在自家火塘边烤火抽烟,土匪翻遍一贫如洗的家里家外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一气之下推了我大公一掌,我大公站立不稳,一只脚不小心踏入火塘中的三角里面,脚腿肚子被滚烫的三角烙了个深沟,一年之后才康复,留下个大大的伤疤。我小学语文书有一课的句子我至今还记得住几句:“贫农张大爷,身上有块疤。大爷告诉我,这是仇恨疤……”记忆深刻应归功于大公腿上的伤疤。由于我的爷爷是国民党的地方保安警察,一般不在家,我奶奶带着我爸爸和四叔在家,与我的太婆(爷爷的母亲)一起生活,土匪一般不杀人,只抢劫东西,所以进村时都会提前鸣枪,让村里人知道土匪来了,赶快离家躲藏。深夜土匪来扰,我的奶奶就会一手抱着我爸爸,另一手抱着我四叔,带着我太婆摸黑跑向我家的后山躲藏,四叔太小不懂事会哭,我奶奶就会把他嘴堵住,不让哭出声音来。这种糟糕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年底解放军进驻来凤才结束。新中国的新村庄

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这句话是我小学课本上的,抒情性地描写老百姓对共产党到来的欢迎。其实我村庄改朝换代是1949年年底,但真正改变生产生活状态是从1950年春天开始的。我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进行剿匪的同时开始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按人口多少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那个时候我的村庄归旧司公社管理,负责我村庄土改的工作队驻地在旧司的螺蛳塘村,就是来凤县风云一时的大土匪向卓安的老家,我的爷爷曾经给他当过警卫。螺蛳塘村土地富裕一些,分配土地的时候,我的村庄有一部分人去了螺蛳塘村参与土改,主要是姓龚的人家,包括我的大公一家人。所以仍然留在曾家界的就只有曾家的全部和姓龚的三户人家,村庄前面的水田也分配给了我的村庄,还在南马山行政村一组给我村分配了一块油茶树,可惜在人民公社的时候被队长送给了一队。

这种分田分地到户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多久就开始搞人民公社,开始土地集体所有,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我的村庄应该是从1957年开始进行人民公社的,我奶奶告诉我说,1958年大办钢铁(“大跃进”),我的村庄也与全国一样热火朝天冶炼钢铁,村庄附近山上的古树砍光了,原始森林消失了,大型野生动物也没有了,每家只剩下一个三角和一口锅用来煮饭,其他的全部用来炼钢。最为极端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在集体统一吃饭,谁家要是私自在家里做饭就会挨批斗,我奶奶说在集体统一吃饭浪费特别大,味道也不好,特别是家中有小孩子的很可怜,不敢在家给小孩做饭。紧接着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年(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灾害开始了,现在有部分人总结那个年代,定位的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客观来看我的村庄其实整个就是人祸。我的四叔、八叔和九叔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失去了生命,四叔十多岁,八叔和九叔还不到十岁。我有一个远房爷爷饿着肚子带着家里的一点废铁去集市铁匠铺打挖锄,当天没有走回来,家里人循着去集市的路上寻找,发现他就背靠在离家不远的一块大石头上离开了人世,这块石头位于我的村庄与岩口这个自然村(三队)之间,从我村庄右边直行过两座山然后经学堂坪下山去岩口的半山腰位置,石头高大威武,叫将军岩,衷心希望我这个远房爷爷来世是一名将军,可以不再挨饿。我还有一个太爷(太公)饿死在自己家里,整个村庄的人都没有体力把他抬上山进行埋葬,只好用门板把我这个太公传送到他屋檐下的一块空地进行简单安葬,留下我太婆一个人艰难度日。整个村庄活着的成年人也是忧心不已,不知道自己饿死的时候是否还有人帮忙埋葬。山上能吃的野菜挖光了,能吃的树皮也剥光了,人人面黄肌瘦,大人还得进行集体劳动,由于营养极度不良,村里的小姑娘个个像怀孕的妇人大着肚子,我的三个姑姑也不例外。

从1962年开始有所好转,上面允许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和粮食,生活恢复了活力,人们脸上有了笑容,村庄显现生机。村庄里富余的劳力也可以为生产队从事副业,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时候响应号召离开生产队到处漂泊做瓦,一直到1971年才归队。但是好景不长,文攻武斗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的村庄也不能幸免,虽然没有值得批斗的右派、文化人、“臭老九”和老干部,但是上面有指标要求,所以也揪出一个现行反革命分子送大队开批斗会,其实也就是我村庄里日子相对来说过得好一点的那家的男主人,这个现行反革命分子每逢上面有政治运动下来,他必被斗争一次,一直持续到1978年才停下来。到此,村庄除了饥饿时时威胁着人们,又多了一项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任务,从此村庄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人都戴着面具小心谨慎地活着,在和谐的村庄文化里种下了伤痕,慢慢地侵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村庄生活记忆

我自己的村庄生活是从1970年开始的,早期记忆也是模糊的。1970年的秋天,我们一家人从漫水乡明家寨搬回了老家曾家界,与我的爷爷奶奶和小姑生活在一起,那时我才五岁。那个时候村庄四季分明,春天阳光特别明媚,夏天阳光特别炽热,秋天阳光特别恬淡,冬天的阳光特别温暖;春天的雨沁人心脾,夏天的风凉爽惬意,秋天的叶红透村庄,冬天的雪任性飞舞。

村庄的景色刻画在我心底深处。春天最先开放的花是核桃花还是阳雀花我已记不太清楚。我家乡的阳雀花有两种,家种的是木本,开黄花,还半开的时候采摘下来用制茶工艺制作,然后替代茶叶做油茶汤,另一种是野生的,草本的,开各种红色的花,是猪、牛特别爱吃的草。然后是梨花、桃花竞相开放,野花漫山浸透,最后是整个村庄和群山被鲜花包围环绕,天空弥漫着花粉和淡浓不定的香味,蜜蜂来回穿梭繁忙,各种鸟儿呼朋引伴唱响山林,晚上露珠静悄悄地滋润万物,群山和村庄从黎明醒来时饱含深情,梨花带雨桃花含露,太阳缓缓从村庄的东山向上攀升,阳光一层一层地铺满村庄的大山小包。夏天真的是满目皆绿,稻田的绿浪一波一波地整齐地闪着些许光亮,玉米地的绿帐如大海一样深不见底,远山的秀色如绿幔一样伸向他方,深深浅浅的绿色让炎热的夏季徒增许多清凉,南边的风从村庄前方的垭口徐徐送来,劳累的村民坐在屋檐下美美地享受着这能消疲解乏的快意凉风。常有行雨会让炎热的夏天降温,甘露滋润禾苗,行雨一般在太阳特别炙热的某个下午来临,经常雨未停而日又现,雨后蓝天如洗,舒卷自如的白云在天边堆出各种形状,随风写意变换,一条或数条彩虹(村庄的人们称为杠,出现彩虹叫打杠)斜横在村庄的上空,孩子们紧盯着彩虹直到慢慢消散也未见牛郎从天桥上跨过去会他的妻子织女。田间地头有一种草,我们称作翻天晴,孩子们经常把这种草茎对着酷热的天空从中间撕开,这样天气立马变化,就会风起云涌,雷声滚雨点落,就会降温。当彩虹出现时,孩子们会把翻天晴对着彩虹扯断,这样彩虹也会断成好几段,然后彻底消失,不见踪影。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心中都有点害怕,心怀敬畏,感觉破坏那美丽的彩虹实在太残酷。秋天的色彩斑斓一片,空气无春天的湿润,但偶有秋霜滋润大地,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稻田金色满地,玉米林各色杂呈,夏收以后抢种的伏荞正开着红白相间的花,在互不相连的耕地上争相怒放,随着秋风渐劲,村庄后面的山依然绿意盎然而不解秋意,而村庄两旁的山已被一种叫雷公槁的树叶披上红装,秋色一片,如醉酒少女的脸庞。有阳光的冬日珍贵而温暖无比,多数时候是阴冷的天气静静地流淌,春节前后时常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村庄,寒冷的风裹挟着丝丝细雨夹着雪粒加固冰雪苍茫主宰的大地,火红的救兵粮仍不屈服地在雪中张扬,竹林成片爬下,常绿的树木也不堪重负,结了冰的稻田成了村庄孩子的乐园,山洞前的冰柱和冰笋雕刻得鬼斧神工,偶有猎队吆喝着从村庄的后山经过。积雪慢慢消融,小鸟开始歌唱,春天又要来了。

村庄的生产是被人民公社给高度集体化了的,正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管制很严。记忆中,青壮年劳力,如果没有得到生产队同意,赶集会被抓,然后生产队派人去领回来。如果有人想去走亲戚,青壮年劳力最好带上生产队的路条,不然,在路途中也可能遭遇其他生产队盘问,极端的结果是不让你离开,帮当地生产队干活,晚上收工时才让你回家。当时,许多生产工具都是集体负责采购,生产队也允许每家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砍柴用的刀具、种自留地的锄头等。劳动是热火朝天,但收入永远是朝不保夕,经常挨饿。共同劳动的生产方式也有一些好处,村庄里的成年人每天都会在一起交流,感情上友好相处。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之余偶尔也会有一些游戏活动,如讲故事,经常是一些在村庄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讲故事一般发生在冬天或雨天,还有就是空闲时给孩子们讲故事,因为冬天有时在集体屋(集体堆放粮食的房子)劳动,如剥玉米籽、粮食等级分类等,下雨天上山劳动比较困难,就集中在集体屋开会或从事室内劳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人开始倡议讲个故事,一般是年长者先讲,然后是年轻人讲,有的故事有时要讲好多遍,经常改编,看谁讲得更有意思,更流畅。在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有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诸葛亮、白娘子、观音等,但故事的内容与我长大后看的电影内容差距不小。还有一类故事是在晚上聚集在某一家开会传达上面的精神和填写工分本后进行的,正事做完了聊天时开讲的,内容多是神仙和鬼怪的故事,晚上听来比较恐怖,部分胆小的社员开会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都会害怕。唱山歌也是劳动时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经常在劳动过程中,突然某一个人在劳动时候就唱起来了,劳动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就会有其他的人接着唱,有时也会出现对歌,一般情况是男女对唱,其他人帮忙出主意,想歌词。偶尔也会出现更大场面的对歌,如果我村庄的人在山这边劳动,而另一个生产队的人在对面山上劳动,这种场景就会出现两个生产队的开始对歌。歌词内容一般都是讲述生产、生活内容的,传承祖先美德的,也有抒发自己情感的,还有歌唱爱情的。唱歌过程中,丝毫没有生活的辛酸,也没有饥饿的困扰,充满豪情、斗志和洒脱,一片欢乐景象。我在这里举例几首歌词欣赏一下吧:(一)吃也要吃嗨(玩)要嗨,没想银钱做世界;我好吃懒做没讨米,你穷扒苦做没发财。(二)我这边唱歌一个人,你那边唱歌一大群;把你幺妹许给我,刚好凑齐一对人。(三)走截(段)平路上截坡,调转(调头)看见乱岩(āi)科(窝);前世姻缘配错了,郎门(怎么)配到我两个。(四)对门(山对面)大姐手莫招,路边芭茅硬(én)如刀;小心芭茅割(gē)着(cuō)了,恶痒恶痛又心绞(jiāo)。(五)送郎送到桐子林,郎解(gāi)裤子姐解裙,郎解裤子高高挂,姐解裙子铺(bā)草坪。(六)凉凉快快好做鞋(hāi),可惜鞋样没带来;我脚撩(kuò)到姐身上,比到脚样剪下来。(七)讲起唱歌就唱歌,讲起行船就下河;唱歌不怕你歌师傅,行船不怕你乱岩(āi)科(窝)(kuō)。(八)马槡越长越勾(弯)腰,枫木越长越抽条(伟岸挺拔)。抽条不过枫香树,漂摇(漂亮美丽)不过姐漂摇。(九)油菜开花遍地黄,大路边上修学堂。过路(路过)几个黄花女,爱死(超喜欢)几个学生郎。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十岁以上的人会退出集体劳动或安排一些轻体力劳动,十五岁以上的人会慢慢编入劳动大军。我的姐姐就是不满十五岁参加集体劳动,与她同时参加集体劳动的还有村庄的另外两个女孩,一个不满十五岁,一个十六岁。我们上学的孩子假期也参加集体劳动,主要是从事一些轻体力活,如种洋芋时帮忙摆放洋芋种子。根据劳动量的大小记工分,男性劳动力一般每天记八分,女性劳动力一般每天记六分,我们学生一般每天记四分。在与村庄里的大人一起劳动的同时,也学会了唱歌和讲故事,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和分工。我们学生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一件轻体力活要做,就是为集体放牛、割牛草。集体的牛一般都是放在社员家里饲养,有老人和学生的社员家庭都要为集体养育至少一头牛,当然年底为养牛的家庭会给予一定数量的工分。

村庄里的生活与集体劳动不无关联,但毕竟是与每个家庭和个体关系更大,因此显得更个性化一些。生活并不是一团乱麻,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真的。我的村庄几乎家家都缺粮少衣,但对我们孩子来说,村庄的峥嵘岁月并无愁苦,着破烂衣,吃半饱饭,赤脚上学,光膀干活,一路欢歌成长。离开村庄后的我时时梦回故乡,梦里岁月仍然甘甜如蜜。我的公公(爷爷)生于1908年,六十岁以后就不再参加集体劳动,但依然拼命做事,主要是为集体搞副业,我的婆婆(奶奶)一直参加集体劳动,直到邓小平同志复出实行家族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姑出嫁后,我们家就只有奶奶和我父亲两个人常年挣工分,年底按工分分配时我的家就分得很少,粮食不够吃,没有钱买新衣服,我婆婆的衣服全部是补丁,找不见衣服原来是什么面料做的,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依然穿着开裆的裤,从春到秋一直赤脚上学、打柴、放牛。那个时候,政府每年给每个人提供一丈五尺布票、三两棉票,可以凭此票拿钱去购买布匹和棉花,如果没有这些票就是有钱也买不了,我们家的布票、棉票很少用上,送人也没人要,因为村里其他家也好不了多少,布票、棉票也用不完。春末夏初之季,我家就开始粮荒,中午喝稀饭,晚上就是白开水泡玉米籽(苞谷籽),我那个时候夜晚经常端着碗到屋外阶檐边,看着碗里的月亮发呆,由于玉米籽太硬嚼不烂,嚼着嚼着就迷糊了,碗就掉地上了,这个时候大人就会把我抱起来放床上睡觉。我的婆婆在五十岁左右牙齿就全部脱落了,吃的东西必须是软的才行,晚餐对她来说是与生命抗争,她必须用牙床磨碎玉米籽。一般情况下,早晨煮的饭会吃不完剩下一点点,晚上会用锅炒热,然后给我三岁左右的小弟吃一点点,给我婆婆一小碗,还有剩余就给我的爷爷吃,我姐姐、我、还有我大弟也很想吃这早上剩下的饭,但都在我父亲严厉的目光下自觉说不吃,时间久了,已经不再需要父亲的威严目光暗示,我们兄弟姐妹都能做到不吃这剩下的饭了。其实真正吃饱晚饭的可能只有我小兄弟一个人,因为他小,吃不饱就会哭闹。我的婆婆经常只吃一点点剩下的饭,其余的让给我爷爷吃。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1978年分田到户才结束。

村庄生活虽然清苦,人人面黄肌瘦,衣难蔽体,但丝毫没有动摇人们的团结互助精神,村庄守望相依,敬老爱幼、子孝孙贤因贫困而更具力量。感觉有一股暖流静悄悄滋润着村庄,浸透着每个人的心房,艰难岁月里依然欢声笑语不断,日出日落,山上山下,房前屋后,一路跌宕一路歌,生生不息万物生。村庄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生日那天,每家都会拿点东西去祝贺,礼物可能是一把面条,也可能是两斤或一斤白酒(苞谷酒),也可能是几斤苞谷,也可能是几棵蔬菜,并派出一个代表参加寿宴热热闹闹庆祝一番。哪家如果有人生病,每家都会有人去探望,家里富裕一点的就带点礼物,家里困难的就空手去探望并带去安慰。如果哪家不幸有人(主要是成年人)去世,村庄所有的人就会自觉聚在这家人屋里,等候负责丧事的人安排工作,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报丧信的人就会不管天气如何变化道路如何艰难不分昼夜奔向四面八方去告诉那些需要来送别的人,家家都会主动想办法腾出自家一两间房子空着让丧家的亲朋好友和邻近村庄的人晚上休息,都会从自家拿出被子、桌子、凳子、碗筷供办丧事这家使用,丧事办完后都各自拿回自己家的东西,不需他人帮忙送还。哪家有小孩出生,都会去贺喜,简朴而隆重地欢迎小宝贝来到我们村庄。这么说吧,只要哪家有困难需要大家帮忙,都会尽力去帮助,只要哪家有喜事,大家都会去欢天喜地庆贺。孩子们的村庄

孩子们的村庄永远是春天。如果要问小时候最喜欢村庄哪一个季节,那是很难下决心的。村庄里“60后”的孩子有九个,“70后”的有十一个,还有一个5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姐大。1965年前出生的孩子都是女孩子,共六个,“70后”里有三个女孩子,其他都是男孩子。上学前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一年四季不厌其烦地玩,刚开始只是在房前屋后摆设几块石头,圈住一小块地方当作家,女孩子差不多都比男孩子大,所以,男孩子只好乖乖地听各位大姐调度,谁当儿子、谁当丈夫由她们说了算,每次差不多都会把家庭角色、家庭生活过程演绎一遍又一遍,只是角色有所变换而已。到后来就发展到各自偷家里的粮食、油、盐,偷摘菜园的蔬菜去后山树林子生火做饭,搞得热气腾腾,最后当然以被大人发现臭骂一顿收场,有时候孩子王也会被大人揍一顿。白天还玩一种跳房子的游戏,看谁最先完成游戏过程,可以是单个进行比赛,也可以分成几组进行。放牛时还玩捡子游戏,有五子和七子的两种,只是难度不同,我们经常把牛圈在某一片只有两个出口的山林里,然后分成两组看住两个出口,开始玩捡子游戏,不小心着迷了,牛跑出去吃了集体的庄稼,回家后大人必揍一顿来教训我们。爬树比赛一般是男孩子的竞技游戏,练习久了,采摘水果时就可以充分展示谁的水平高了。有月亮的晚上在院坝玩捉羊、捉迷藏、丢手绢集体游戏,输了的还要唱歌,输的次数多了,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歌可以唱,只好自己即兴创作编唱。玩累了,三五一堆躺在地上,看群星闪烁,浅吟低唱,夜深不归,往往是大人催促好几次才极不情愿地回家睡觉。这些游戏教会了我们合作与竞争,也教会我们秩序与服从,成败皆英雄。

上学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游戏,差不多家家的孩子都有家务活要干,一般都是刮洋芋皮,或者带弟弟妹妹玩。女孩子八岁左右就开始学煮饭,做针线活,洗衣服。男孩子八岁左右学砍柴、放牛、挑水。八岁以后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学种地、饲养等,认识植物,照顾动物。孩子们满山满坡采摘的野菜部分解决了家里缺少蔬菜的困境,采摘最多的是野生韭菜、芹菜、百合和鱼腥草,春天还可以上山掰水竹笋,这些野生韭菜、芹菜是否是我们不知道的村庄前辈离开时留下来的,无从证实。山上的野生果实也是孩子们的最爱,上山放牛、打柴或找山货时,常常与野生果实不期而遇。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泡(栽秧泡、打谷泡、乌泡、三月泡)和老哇(乌鸦)酸可以采来吃,酸甜可口,春季还有茅芊、莿苔和金银花露,夏天的莿苔味道已不可口了,但有野生的桃、枇杷可以偶遇,秋天的野果最丰富,八月瓜、各种类型的葡萄、牛奶奶、羊桃(猕猴桃)、救兵粮几乎山山有,冬天只有救兵粮最常见,也有少许羊桃,被冰雪冷冻过后的救兵粮味道更佳。

大人在农闲时间常说常新的故事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故事经常重复千百篇,但每次讲的都有一丁点不一样,每个人说的也有点区别,慢慢地,孩子们自己也开始讲故事,并且每次都进行改编和创造。上小学后,学校老师讲的故事也被我们带进村庄,但对村庄文化影响很小,时间不长就没多少人记得了。学校的故事多是讲打日本、打美帝,反修防修,听老师讲时,心中想着长大后一定去参军,消灭那些可恨的敌人。最怕的就是晚上听大人讲鬼故事,讲到最深处,孩子们就都依偎在大人的胸前了,从此不敢离开大人半步,晚上睡觉也要躲藏在大人怀里。岁月冲淡了记忆,现在还记得比较完整的故事有三个,一个是诸葛亮的故事,另一个是哪吒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白娘子的故事,最遗憾的是关于七仙女与董郎的故事,大人开讲时我睡着了。长大后,看了书中和电影里的那三个故事,心中有点小失落,情节设计远不如儿时的村庄故事精彩。

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坟墓在何处一直是个谜,至今无人知道。诸葛亮精明过人,深知人心险恶,因此他知道自己大限快到之时,他就把他的厨师和两个埋葬他的人叫到床前,告诉他们等他归西后葬在何处,要求他们保守秘密并给他们一百两银子。这三个人都是十分忠于诸葛亮的仆人,伤心过后开始料理诸葛亮的后事,厨师在家做饭,另两个上山埋葬诸葛亮。负责埋葬诸葛亮的两个家伙商量,说一百两银子三个人不好分配,干脆我们两个分配,把厨子给做掉。哪知厨师也在心中嘀咕一百两银子三个人不好分配,干脆一个人独吞算啦,于是他就把饭菜下毒。埋葬诸葛亮的那两个仆人回到家就把厨师杀了,然后开始喝酒吃饭,中毒而亡。诸葛亮知道后人会不断地探寻他葬在何处,于是他生前也造了不少的假坟,其中一座就是专门对付明朝军师刘伯温的。刘伯温找到这座坟墓并请人挖开想在里面找到兵书之类的东西,但他只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两行字: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我知是你,你知是谁?诸葛亮为何如此神通广大,是因为他不仅前知五百年而且也后知五百年,前后相加就知道一千年的事情。诸葛亮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一个青胡子老头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把我脚上的皮弄掉一块,痛死我了。”诸葛亮一梦惊醒,吓出一身冷汗,检讨近期有无做错事情。诸葛亮悟性极高,他想极有可能是白天犁地时不小心伤着了地头那棵古树,等天明走到地头,拨开古树下的泥土,发现犁铧铲坏了树根的皮,于是诸葛亮就把树皮缝合好重新盖上泥土。是夜,青胡子老头托梦给诸葛亮,说他心好,为了感谢他,青胡子老头告诉他,经常来他家酒坊打酒的白胡子老头口里有颗仙丹,叫诸葛亮想法把仙丹吃掉,然后就会知道一千年的事情。但是诸葛亮并不知道白胡子老头家住何处,于是他就心生一计,他精心制作了一根拐杖,此拐杖里面镂空并装满石灰,底部钻上细眼,然后他就把这根拐杖送给来他家沽酒的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非常高兴,一路拄着拐杖回到住处,他并没有注意到拐杖在地上留下的石灰印迹。诸葛亮循着石灰印迹一路寻来,最后来到森林的最深处,发现拐杖就在一棵大树下,酒壶空空地悬挂在树上,酒已被白胡子老头喝干,树上一只大鹏鸟正在睡觉。诸葛亮终于明白原来白胡子老头是一只大鹏鸟,修炼成仙了。大鹏鸟打盹头低下时仙丹就会从嘴里吐出来由口涎包裹一直下垂到离地面很近的距离,头抬起时仙丹就又顺着口涎回到嘴里,如此反复。诸葛亮揪准时机,仙丹再次垂向地面时,他张口吞下了这颗仙丹,仙丹无法回到大鹏鸟口中,立马醒转化身为白胡子老头。定神一看是酒坊的年轻人,白胡子老头知道一切已晚,他追问诸葛亮是谁让他这么做的,诸葛亮如实说了是谁,气得白胡子老头骂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白胡子老头告诉诸葛亮,那古树上面有一碗水,喝了就会知道一千年的事情。于是诸葛亮回到家,搭上梯子,爬上树梢,发现树的顶部果然有一碗水,他俯下身子一饮而尽。从此,诸葛亮经天纬地,无所不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尽管时人莫之许,他依然如是。

村庄关于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也与电影场景设计很不一样。许仙一家人住在杭州西湖附近,在许仙小时候的某一个元宵傍晚,他们一家人来到西湖游园,快要走到断桥之时,许仙被断桥旁边卖汤圆的吆喝声吸引住,他拉着父母的手嚷着一定要去买汤圆吃,父母只好顺着他来到一个老头的元宵摊前,只见那老头一个劲地在吆喝“卖汤圆啦卖汤圆啦,大的一文钱三个,小的三文钱一个”,游人感觉这老头好奇怪,其他摊主都是大的三文钱一个,小的一文钱三个。于是大家纷纷抢买他的大汤圆,感觉很赚啊,买他大汤圆的游人个个心里乐开花。可是许仙他要吃这个老头卖的小汤圆,父母给他做工作,他哭闹着不依,非吃小汤圆不可,他父母只好给他买了三个小汤圆。吃完小汤圆,许仙一家人走上断桥,刚到桥的中间,许仙胃里翻江倒海,疼痛难忍,身子扑在桥栏杆上哇的一口呕吐了出来,刚吃下的小汤圆全部倒进了西湖。三个小汤圆慢慢沉入湖底,此时在断桥下面修炼的白蛇白素贞(白娘子)发现了这三个小汤圆,惊喜万分,一口全部吃掉了汤圆,白娘子吃了汤圆后功力大大提升,提前了五百年得正果修成人形。什么原因,原来许仙吃的小汤圆是仙丹,普通凡人是没有办法消化仙丹的,所以许仙的胃受不了,只好呕吐出来。许仙无意中帮了白娘子的大忙,所以她要找到许仙并嫁给他来报恩。其实元宵节晚上来西湖游园的人们并不知道,那个疯疯癫癫胡乱卖汤圆的老头是八仙中爱开玩笑的吕洞宾,当时吕洞宾正好经过杭州,见西湖游人如织,他突然想去凑个热闹,倒报价格卖汤圆,与凡人开个玩笑,由他们占尽便宜,喜乐人间。

关于哪吒的故事更是与官方版本相去甚远,但讲得有点邪乎,不过佛法无边救世济人。相传有一姓茶的富裕人家,非常善良,世代修桥补路,接贫济穷,虔诚的佛教信徒。茶家有一英俊年少公子决心在家乡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流上架设一座桥梁方便过往行人。桥建了三次都被洪水冲走,建桥耗去茶家大量家财,但桥仍然没有建成,为此茶家少年忧心不已。观音菩萨知道了此事,决定帮助少年把桥建成并为他发家致富,于是观音变身为一美丽少女来到建桥工地,说谁要是用铜钱掷着她,她就嫁给他,工地上的工人纷纷用铜钱扔向这个美丽少女,但无一人能够掷着,观音专等茶家公子来掷,但茶公子丝毫不动心,一心在寻思建桥的事情。此时,太乙真人从上空看见此场景,于是他变身一美少年来到现场,他用法力轻易掷着了观音,观音大为惊讶,定睛一看才发现是太乙真人在使坏,于是观音抽身逃跑,隐身在路边一棵棕树下边,太乙真人也一下钻入棕树蔸底下,修桥的人们凡眼是看不见的,只见棕树摇晃不停,觉得太神奇。观音从此有了身孕,但神仙是不可以生孩子的,除非下凡,于是菩萨来到长江源头通天河,剖腹取出胚胎,放入河中随水漂流而下,胚胎一路漂过,冲进了洞庭湖里。托塔天王李靖的妻子此时正好在湖边洗衣服,胚胎漂到了她身边,她以为是个红萝卜,就拿起来咬了一小口,感觉味道特别甜,她就全部吃进了肚里,于是她怀上了孩子,这一怀就是三年六个月。终于临盆生产了,生下了一个红球,家人不知所措,赶快通知托塔天王李靖,李天王也觉得甚是奇怪,于是用宝剑向这个红球砍去,奇迹发生了,红球慢慢张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莲花,然后从莲花中跳出一个有三头六臂的小男孩。这时,太乙真人飘然而至来到李天王府上向天王贺喜,并给小孩赐名哪吒,帮助恢复人身,还赠送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等宝物。长大后,我找到了一本《恩施中草药》书籍,查寻了关于棕树一科的解释中有这么一条,据传棕树的根可以避孕。不知道编辑此书的人是否受到这个神话故事启迪。

上学后,村庄的边界扩大了,村庄的核心在模糊,其他村庄和学校的文化随着我们这些学生进入村庄,还有电影、电视和广播也在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