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名著(第十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21:08:57

点击下载

作者:李楠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四大名著(第十卷)

中医四大名著(第十卷)试读:

温病条辨(下)

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解读】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湿病,邪热在中焦阳明气分阶段久留不解,无论已经使用下法或尚未运用下法,症状表现为身热不退,面部红赤,口中发干,舌体干燥少津,病情严重的还可见到牙齿焦黑,口唇干裂。着脉象沉实有力的,仍可运用攻下法治疗;若脉象虚大无力,手心和脚心部位的热度高于手背和脚背的,则应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温热之邪久留中焦,病位在阳明胃肠,阳明实热久留不去,最容易损伤少阴肾水。其中有因已用攻下方药而损伤阴液的,也有未经攻下而肾阴已经耗竭的。如果患者的实证表现仍然比较明显,正气还没有溃败的迹象,脉象沉实有力的,还可以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伤寒论》中关于急下存阴论述的具体运用。

如果患者中焦并无燥屎内结,温热实邪的病变少,而以阴伤虚热的病变为主,这时患者的脉象必现虚弱,手、脚心部位的热度也必然高于手、脚背,这是因为手、脚心热属阴虚内热,而手、脚背部热属病邪在表。这时若再用攻下法泻下实热,必然会使已经损伤的阴液进一步耗竭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所以,治疗当用复脉汤以滋养阴液,阴液恢复,阳气就可以有所依附,不至于导致阴离决而死亡。具体运用时,须去掉复脉汤中温补阳气的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再加白芍以养血敛阴,所以定名为加减复脉汤。

汉代张仲景当时用复脉汤治疗的是伤于寒邪,阳气损伤而致的脉象结代病证,所以方中必须用人参、桂枝、生姜、大枣等,以恢复血脉中的阳气。现在用该方治疗湿病过程中阴液耗竭而阳气偏亢的证侯,所以就不能再用这些药物温补阳气了。采用古人的治法而用药又不能完全照搬古方,医生必须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变化。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解读】

温病误用辛温之剂发汗解表,津液被劫灼耗损,以致出现心中悸动不宁,舌体强硬,神志昏迷等症状,治疗宜用加减复脉汤恢复其阴液。服药后如果患者舌面由干燥转为润泽,这是阴液有所恢复的表现,则预后良好。若患者不断出汗,心中空虚而慌乱无主的,应用救逆汤治疗。

温病误用辛温药物发汗解表,势必损伤阳气。心气受伤则心悸不宁;心液受伤则舌体强硬不灵活,所以治疗宜用加减复脉汤恢复津液。若阴液损伤太甚,阳气失去依附,阴阳有离决的表现,这时用加减复脉汤已不能胜任,必须用救逆汤治疗。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浸假:逐渐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者不可不知。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解读】

温病出现耳聋,是足少阴肾阴精损伤的缘故,若误用小柴胡汤治疗,必然会导致病情的恶化。本证大多发生在温病六七日以后,宜用加减复脉汤之类的方剂治疗,以恢复其阴精。

温病过程中虽然没有《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太阳、少阳、阳明等三阳经的经证,但有阳明腑证(本书在中焦篇已经说明腑证的形成原因)和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经的脏证。脏有藏的意思,具有储藏阴精的功能。温病最容易损伤阴精,所以在病程中三阴脏多首当其冲而先受损害。如阳明实热内结,则脾阴亦多受损而不能正常运行。因为脾胃同居中焦,位置邻近,相互联属,两者关系之密切如同生活中的夫妻,丈夫发生问题要连累到妻子,这是常理,所以对阳明热结阴伤证的治疗,可用急下以保存阴液的方法。位于中焦属土的阳明胃腑,一旦形成实热内结,就会消耗津液,并逐渐损伤下焦属水的足少阴肾阴,肾中阴精亏虚,则出现耳聋、不能入睡等症状。并是,肾阴亏虚则肝阳亢盛,病情就会逐渐由足少阴肾影响到足厥阴肝,以致出现两眼紧闭不喜睁、手足搐搦等症状。以上所说是病变从上而下,由属阳的腑传入属阴的脏的传变途径,后学者对这些传变规律必须全面了解。

四、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此两感治法也。甘能益气,凡甘皆补,故宜复脉。服二、三帖后,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解读】

平素劳倦太过,脏腑已受损伤,再感受湿邪而发生温病的患者,发病后六亡日病情仍不能缓解的,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这是先有内伤再感外邪的“两感”证的治疗方法。甘味药能补养正气,大凡七昧药都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所以本证治疗宜用加减复脉汤类的方药。如果服药二三刘后,未见发热,精神倦怠较为显著的,则应在加减复脉汤户再加入人参。

五、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已与发汗而不得汗,已与通里而热不除,其为汗下不当可知。脉尚躁盛,邪固不为药衰,正气亦尚能与邪气分争,故须重与复脉,扶正以敌邪,正胜则生矣。【解读】

温病已经运用发汗方法治疗而没有能出汗,已经使用攻下方法治疗而身热仍然不退,病程经过六七日之后,脉象仍然躁急有力的,用大剂量加减复脉汤治疗。

温病已经使用解表发汗的治法而没有能出汗,已经使用通里攻下的治法而身热仍然不退,显然这是运用发汗、攻下方法不当所致。若脉象仍然躁急有力,说明虽然邪热没有因发汗、攻下药物的作用而衰减,但正气也没有受到严重损伤而仍然能与邪气进行抗争。所以治疗必须使用大剂量的加减复脉汤,扶助正气以驱除邪气。只要正气能够战胜邪气,病情自然就会好转。

六、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此留人治病法也。即仲景里急,急当救里之义。【解读】

患温病时错误地使用了升散方药治疗,患者脉象出现结脉或代脉,甚至一呼一吸间脉仅搏动2次,应采用大剂量的加减复脉汤治疗。即使兼有其他证候,也要等到以后再治疗。

这是一种以保存人体正气为先的治疗方法。也正是张仲景所说的虽然有表证,但以里虚证为急时,治疗应当优先救治里虚的道理。

七、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在中焦下后与益胃汤,复胃中津液,以邪气未曾深入下焦。若口燥咽干,乃少阴之液无以上供,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象,故与复脉。【解读】

温病经过发汗、攻下治疗之后,出现口燥无津,咽喉干燥,精神倦怠,想睡眠,舌质红赤,舌苔干而无津,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温病邪在中焦经过攻下治疗以后,一般宜选用益胃汤,以恢复胃中受伤的津液。这是因为此时中焦的邪热还没有深入到下焦的肝肾。若患者出现口中和咽喉干燥,则为下焦足少阴肾的阴液亏损,不能滋润于上所致。神倦不语而欲睡,与《伤寒论》所说的少阴病但欲寐的表现相似,所以应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八、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

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按地黄三种用法:生地者,鲜地黄未晒干者也,可入药煮用,可取汁用,其性甘凉,上中焦用以退热存津;干地黄者,乃生地晒干,已为丙火炼过,去其寒凉之性,《本草》称其甘平;熟地制以酒与砂仁,九蒸九晒而成,是又以丙火、丁火合炼之也,故其性甘温。奈何今人悉以干地黄为生地,北人并不知世有生地,佥谓干地黄为生地,而曰寒凉,指鹿为马,不可不辨)生白芍(六钱)麦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从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不为无见。今治温热,有取于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仍从麻仁)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救逆汤方(镇摄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如复脉法。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解读】

温病邪热深入于内,或侵犯足少阴肾,或侵犯足厥阴肝,均应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这里所说的加减复脉汤治法,是温病邪热劫灼下焦真阴的基本治疗大法。因为足少阴肾内藏阴精,足厥阴肝的功能活动,必须在充足的足少阴肾精滋养下才能正常发挥。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都可用加减复脉汤治疗,就是因为“乙癸同源”的缘故。

加减复脉汤(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按:地黄有3种使用方法:生地黄即没有晒干的鲜地黄,既可入煎剂煎煮内服,又可捣烂取汁内服。

生地黄性味甘寒,温病上、中焦病证可以用其袪邪退热,保存津液。干地黄即晒干的生地黄,由于经过太阳的曝晒,去掉了寒凉之性,所以本草书中称它的性味甘平。熟地黄是用干地黄加酒和砂仁,经过9坎蒸煮和9次曝晒制成。由于它既经过太阳的曝晒,又经过炭火的蒸煮,所以性昧甘温。

遗憾的是现在某些医生都把干地黄当做生地黄,北方的医生甚至不知道世界上有生地黄这味药,都把干地黄称为生地黄,并认为它的性味寒凉,这实在是犯了指鹿为马的错误。临床运用时不可不辨别清楚)生白芍18克麦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按:柯韵伯说,过去传说复脉汤中用的是火麻仁其实是错误的,应该是酸枣仁。他是从复脉汤所主证候中有“心动悸”3字中看出是抄写流传的错误,也是没有道理。现在用本方治疗温病,需要用火麻仁的味扩补气和质润去燥作用,所以方中仍用火麻仁)。

上药用水8杯,煎煮至3杯,分3次服下。病情较重的,甘草的用量可增加至30克,地黄、白芍加全24克,麦冬加至21克。白天服药3次,夜间服药1次。

救逆汤方(镇慑法)

即加减复脉汤中去火麻仁,加生龙骨12克、生牡蛎34克,煎法与加减复脉汤相同。脉象虚大欲散的,再加人参6克。

九、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下后法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而频数,非其人真阳素虚,即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若以复脉滑润,是以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故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即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

一甲煎(咸寒兼涩法)

生牡蛎(二两,碾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一甲复脉汤方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解读】

温病经过攻下治疗后,大便稀溏比较严重,一昼夜间三四次,脉象仍然呈现数脉的,不可用加减复脉汤,应当用一甲煎治疗。服药一二日后,如大便已不再稀溏,可改用一甲复脉汤治疗。

温病经过攻下治疗后,按照常理应该停数天不大便,现在反而大便稀溏,而且次数较多,这种现象不是患者平素真阳虚弱,就是攻下法使用不当起的,有导致阴液衰亡的可能。这时若用滋养阴液而质地滑润的加减复脉汤治疗,反会引起阴液更加耗伤。所以治疗只用牡蛎一味,单独使用则药专力宏,既能保存阴液,又能固涩大便,而月还能清泄在里的余热。虽只用一味药,却能发挥三方面的治疗作用。

一甲煎(咸寒兼涩法)

生牡蛎(碾成细末)60克

上药用水8杯,煎煮成3杯,分3次温服。

一甲复脉汤方

即在加减复脉汤中去火麻仁,加牡蛎30克。

十、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预防泄阴之弊。【解读】

下焦温病,只要出现大便稀溏的,就可用一甲复脉汤治疗。

温病邪热深入下焦劫灼肾阴,此时的治疗,必须以救阴液为当务之急。但是滋补阴液的药物大多质地滑润,所以下焦温病只要出现大便稀溏,不必等待病情发展到大便每日三四次,就可使用一甲复脉汤治疗。因为本方在恢复阴液的同时,还有预防阴液下泄的功效。

十一、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前复脉法为邪少虚多之治。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甘草即不合拍。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奈;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不测之妙,全在一鸡子黄,前人训鸡子黄,佥谓鸡为巽木,得心之母气,色赤入心,虚则补母而已,理虽至当,殆未尽其妙。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有莲子之妙用;其性和平,能使亢者不争,弱者得振;其气焦臭,故上补心;其味甘咸,故下补肾;再释家有地水风火之喻,此证大风一起,荡然无余,鸡子黄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震动也。然不知人身阴阳相抱之义,必未能识仲景用鸡子黄之妙,谨将人身阴阳生死寤寐图形,开列于后,以便学者入道有阶也。

黄连阿胶汤方(苦甘咸寒法)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阿胶(三钱)白芍(一钱)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解读】

温病邪热传入下焦足少阴肾,真阴耗损将要枯竭,而邪火仍然炽盛,症见心烦不宁,不能入睡的,用黄连阿胶场治疗。

按:前面所说的加减复脉汤法,是用于温热实邪已经衰微,而阴液耗伤较为明显的邪少虚多证的治疗方法。本条所说的是阴液虽己亏虚,但温热实邪仍然炽盛的证候,因此加减复脉汤中的甘草就不适用了。本证出现的心烦不宁,是由于阳热实邪夹心火炽盛于上,心阴严重消耗,阴阳不能交通,因而见有心中烦躁不适的症状;不能入睡,是因为阳气亢盛不能进入阴分,阴液亏虚又不能接受阳气进入,因此即使想睡,又怎么能够入睡呢?

本症在病机上阴阳都已经产生病变,不能相互协调而保持动态平衡,所以病情严重,极易导致死亡。所以治疗出黄芩配合黄连,清泻在外的实火而坚敛在内的真阴;用白芍配合阿胶,保护内在真阴而平抑亢盛于外的阳热。

方名之所以称黄连阿胶汤,是取黄连性味之刚强以杭御侵扰心经的邪热,阿胶性味之柔润以保护心脏阴液的意思。本方交通心肾、调和阴阳作用的奥妙之处,全在于用了鸡子黄这味药。

前人在讲鸡子黄时都说:鸡属于八卦中的“巽”针,与风木相应。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而木能生火,所以属于风木的鸡,便自然获得了能生心火的母气。因为它色呈红赤,所以能够入心经。前人所说的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子虚补母的道理,虽然道理正确,但没有说清楚其中的奥妙所在。

鸡子黄有地球的形象,属于血肉有情一类的药物,具有生生不断的特性,是安定中焦的理想药物。既有甘草的功能而又优于甘草。因为它正中有孔,所以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安定中焦而又能通达到上焦和下焦,有类似莲子的奇妙功用。鸡子黄性味和平,能使偏亢的阳气不再炽盛,虚弱的真阴得到恢复;其气味焦臭,所以能上补心阴;其味甘而咸,所以又能下补肾阴。

此外,佛教有地上的水可被风火消灼的比喻,本证若一旦出现肝风内动的变化,则阴液必然会被完全消灼干净,而鸡子黄能镇守并安定中焦,可通达上下心肾,配合阿胶就能预防虚风内动的发生。如果人们不了解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道理,就必然不能理解张仲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鸡子黄的奥妙所在。

黄连阿胶汤(甘甘咸寒法)

黄连12克阿胶9克黄芩3克白芍3克鸡子黄2个

取水8杯,先煎煮黄连、黄芩、白芍3味药,煎成药液3杯后去掉药渣,加入阿胶并使其完全溶化,再加入鸡子黄,搅拌调匀,1日分3次服。

十二、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解读】

夜间发热,清晨热退身凉,热退时不伴有出汗,属邪热从阴分而来的,用青蒿鳖甲汤治疗。

卫气夜间循行于阴分时出现发热,白天循行于阳分时热退身凉,说明发热是邪热深伏于阴分引起的;热退时不出汗,说明邪热没有随汗从肌表外出而仍然深伏于阴分,所以说这种邪热显然是从阴分而来,并不是上焦或中焦的阳热之邪。病邪深伏在人体的阴分,混处在气血之中,治疗既不能单用养阴的方法,又因为不是壮盛的实火,所以更不能过分地使用苦燥药物。

因此,用取自善于蠕动的鳖的甲壳,深入肝经并达于人体阴分,既能滋养阴液,又能深入血络搜索病邪,用气味芳香的青蒿透达脉络中邪气,并可引导邪气经少阳经排出体外;用细生地黄清解阴经血络中的热邪;牡丹皮清泻深伏在血分的火邪;所谓知母,顾名思义,就是能知道病变产生的根源,它与鳖甲、青蒿相配合,可共同发挥搜寻、驱逐病邪的功能。

此外,本方的作用还有先入于里然后出外的奥妙。青蒿不能直接进入阴分,但鳖甲能够引导它深入阴分;鳖甲不能独自外出阳分,但青蒿可以引导它外出阳分。

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6克知母6克鳖甲15克细牛地黄12克牡丹皮9克

上药用水5杯,煎煮成2杯,1日分2次服。

十三、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此示人痉厥之渐也。温病七、八日以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但觉手指掣动,即当防其痉厥,不必俟其已厥而后治也。故以复脉育阴,加入介属潜阳,使阴阳交纽,痉厥不可作也。

二甲复脉汤方(咸寒甘润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解读】

热邪深入下焦肝肾,脉象沉数,舌面干燥,牙齿焦黑,只觉手指蠕动,急需防止痉厥的发生,用二甲复脉汤治疗。

这里主要提示人们了解痉厥发生的早期表现。温病发病七八日以后,热邪深入而不能外解,内现口中干燥无津,只觉手指时常不自主地蠕动时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痉厥的发生,不必等到痉厥症状非常明显后才开始治疗。所以治疗用加减复脉汤滋养阴液,再加入介类药物潜阳熄风,使阴阳能够相互协调,这样就可以避免痉厥的发生。

二甲复脉汤(咸寒甘润法)

即在加减复脉汤中再加入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

十四、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前二甲复脉,防痉厥之渐;即痉厥已作,亦可以二甲复脉止厥。兹又加龟板名三甲者,以心中大动,甚则痛而然也。心中动者,火以水为体,肝风鸱张,立刻有吸尽西江之势,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既痉而水难猝补,心之本体欲失,故憺憺然而大动也。甚则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热久伤阴,八脉丽于肝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非如寒气客于心胸之心痛可用温通。故以镇肾气、补任脉、通阴维之龟板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济成功也。

三甲复脉汤方(同二甲汤法)

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一两。【解读】

温病热邪传入下焦肝肾,由于邪热深入,以致四肢抽搐厥冷的症状非常严重,脉象细小而短促、心中剧烈跳动,甚至出现心中疼痛的,用三甲复脉汤治疗。

前面所说的二甲复脉汤法,主要作用是防止痉厥的发生,但即使痉厥已经发生了,也可用二甲复脉汤熄风止痉。本法在上方中加入龟甲,并定名为三甲复脉汤,主要是因为出现心中剧烈跳动,甚至心中疼痛的症状。心中剧烈跳动的原因是,在生理上心火依赖肾水的滋养,本证肝风大动,有立刻耗尽肾水的趋势,而肝风内动引起的痉厥,又起因于肾水亏虚不能滋养肝木。

因此,当痉厥已经发生,耗损的肾水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心脏失去了肾水的滋养,所以产生了心中剧烈跳动的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心中疼痛,正如《内经》所说“阴维脉病变的主要表现是心痛”,本证邪热久留不解,损伤肝肾真阴,出于人体奇经八脉都隶属于肝肾,肝肾阴虚就会累及阴维脉,以致出现心中疼痛的症状。

这种心痛在治疗上不同于寒邪侵犯心胸的心痛可用温通的方法,所以来用具有潜镇肾气、滋补任脉、通调阴维脉作用的龟甲治疗心痛,再配合能入肝搜邪的鳖甲、牡蛎,三者协同发挥作用,可望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甲复脉汤方(同二甲复脉汤法)

即在二甲复脉汤中再加龟甲30克。

十五、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龟板补任(谓任脉)而镇冲脉;阿胶沉降,补液而熄肝风;淡菜生于咸水之中而能淡,外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之真阳,其形翕阖,故又能潜真阳之上动;童便以浊液仍归浊道,用以为使也。名定风珠者,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熄肝风,肝为巽木,巽为风也。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未有无风者,雷静而风亦静矣。亢阳直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

小定风珠方(甘寒咸法)

鸡子黄(生用,一枚)真阿胶(二钱)生龟板(六钱)童便(一杯)淡菜(三钱)

水五杯,先煮龟板、淡菜得二杯,去滓,入阿胶,上火烊化,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再冲童便,顿服之。【解读】

下焦温病既有手足发痉厥冷,又见呢逆频频(俗称打呃忒),脉象细而弦劲有力的,用小定风珠治疗。

湿邪留滞下焦日久,消烁肝脏阴液则出现手足发痉厥逆,病变影响冲脉则导致呃逆频频,脉细是阴阳气血都已虚衰的表现,又因肝风内动则自细而弦劲有力。所以方中用鸡子黄培补脾胃而镇静肝风,用龟甲滋补任脉而潜镇冲脉;阿胶药性沉降,能够滋补阴液而内熄肝风;淡菜虽生长在咸味的海水中,却味道清淡,它的结构外面成双而内部却是单个,很像八卦中坎卦的形状,所以能补养少阴肾中的真阳;它的外形呈收敛关合的状态所以又能潜镇下焦真阳的向上冲逆;童便属于浊液,因浊液易归下焦浊道,故以它作为使药。

本方之所以命名为定风珠,是因为方中鸡子黄很像珠子的形状,它获得了与八卦中巽卦相应的木之精华,所以能够平熄肝风。按五行归类,肝与属巽卦的木相对应,巽卦又同时主风。龟能生蛋,蛋也有珠子的外形,它如同传说中威震北方的真武神灵一样能镇住与震卦相应的木。震卦与雷相应,在人体与胆相对应,天上打雷的时候没有不起风的,一旦雷声停止,风也就随之平静。亢盛的阳气向上直达巅顶部位,就像龙在天上游动一般,而能够制伏龙的只有龟。古代就有驯养龙的方法,虽然早已失传,但其精华大致如此。

小定风珠方(甘寒咸法)

鸡子黄(生用)1枚真阿胶6克生龟甲18克童便1杯淡菜9克

上药用水5杯,先煮龟甲、淡菜,煎至药液剩2杯时去掉药渣,加上阿胶,继续放在炉火上加温使其完全溶化,然后加入鸡子黄,并搅拌调由最后冲入童便,1次服下。

十六、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观脉虚苔少可知,故以大队浓浊填阴塞隙,介属潜阳镇定。以鸡子黄一味,从足太阴,下安足三阴,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斯阳可立根基,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庶可不致绝脱欤!

大定风珠方(酸甘咸法)

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连心,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生,二枚)鳖甲(生,四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解读】

热邪久留不解,消烁耗损下焦肾阴,或因为误用辛温解表,或因为滥用苦寒攻下,导致患者精神委靡困倦,手足搐搦,脉象虚弱无力,舌质红绛而苔少,随时都会发生虚脱现象的,可用大定风珠治疗。

这是邪热已经去除十之八九,而肾中真阴只剩十之一二的治疗方法。从患者见有脉象虚弱、舌苔少等症状可以明确,本证以真阴虚为主,所以用大量味浓质稠的药物以填补真阴,补充不足;用甲壳类药物熄风潜阳,镇定止痉。方中用鸡子黄这味药,作用于中焦足太阴,并能向下安定足三阴经,向上接济手三阴经,使经络上下交通相济,则阴液能正常内藏而不被耗损,阳气便有了立足的基础。只要能使阴阳如同夫妻一样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便可避免阴竭阳脱的危险证候出现。

大定风珠方(酸甘咸法)

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甲12克干地黄18克火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连心)8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生)2个鳖甲(生用)12克

上药用水8杯,煎煮成3杯,去掉药渣,再加入鸡子黄搅拌和匀,1日内分3次服下。如果兼见气喘的加入人参,兼见自汗的加入龙骨、人参、小麦,兼见心悸的加入茯神、人参、小麦。

十七、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此诸方之禁也。前数方虽皆为存阴退热而设,其中有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者;有一面补阴,一面搜邪者;有一面填阴,一面护阳者。各宜心领神会,不可混也。【解读】

下焦温病邪火仍然炽盛的,不能用大、小定风珠及加减复脉汤等方剂治疗。邪火已弱而阴虚较重的,不能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液亏虚将要发生痉厥的,不能用青蒿鳖甲汤治疗。

本条说的是下焦温病常用方剂的使用禁忌。前面所列的几个方剂,虽然都是以保存阴液、祛除邪热为治疗目的,但具体作用并不相同,有的方剂是用补阴药物夹达到退热的目的;有的方剂是一面滋补阴液,一面搜除病邪;还有的方剂是一面填补真阴,一面保护阳气。因此,临床血细心体会各方剂的作用特点,不可混淆乱用。

十八、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痉厥神昏,舌蹇烦躁,统而言之为厥阴证。然有手经足经之分,在上焦以清邪为主,清邪之后,必继以存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手少阴证未罢,如寸脉大,口气重,颧赤,白睛赤,热壮之类。【解读】

温病手足抽搐,四肢厥冷,神态昏迷、舌体短缩,烦躁不安,如果手少阴心包证候还没有完全解除的,治疗应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的方剂,以开通心窍、搜除病邪;然后再用加减复脉汤滋养阴液,牡蛎、鳖甲、龟甲等三甲熄风潜阳。临床辨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仔细分析,治疗次序不可颠倒紊乱。

温病出现手足抽搐,四肢原冷,神志昏迷,舌体转动不利,烦躁不安等症状,总体来说都属于厥阴证范畴。但厥阴证又有手厥阴经病变和足厥明经病变之分:邪在上焦的手厥阴病证,治疗必须以清泄邪热为主,邪热清除之后还必须继续滋补阴液;邪在下焦的足厥阴病证,治疗则以保存阴液为主,但如邪热仍然较盛,则养阴之前又必须先搜除病邪。手少阴心经病变没有解除的证侯表现,可见寸脉较大,口中热臭气重,两颧红赤,眼睛白睛发红,身热较高等。

十九、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或因下后邪欲溃,或因存阴得液蒸汗,正气已虚,不能即出,阴阳互争而战者,欲作战汗也,复脉汤热饮之。虚盛者加人参;肌肉尚盛者,但令静,勿妄动也。

按:伤寒汗解必在下前,温病多在下后。缚解而后得汗,诚有如吴又可所云者。凡欲汗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若正虚邪重,或邪已深入下焦,得下后里通;或因津液枯燥,服存阴药,液增欲汗,邪正努力纷争,则作战汗,战之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此系生死关头,在顷刻之间。战者,阳极而似阴也,肌肤业已甲错,其津液之枯燥,固不待言。故以复脉加人参助其一臂之力,送汗出表。若其人肌肤尚厚,未至大虚者,无取复脉之助正,但当听其自然,勿事骚扰可耳,次日再议补阴未迟。【解读】

下焦温病邪气久留不解,患者皮肤干糙起屑,此时或者由于运用攻下法后邪热将要向外溃散,或者因为经过滋阴法治疗后阴液得以恢复将要蒸汗外出,但因正气已经亏虚,无力鼓动阴液而不能即刻汗出,待正气来复,邪正剧烈交争,患者出现全身战粟症状的,是将要发生战汗的表现,治疗可用加减复脉汤趁热服下。如果正气虚弱较甚的,再加人参;如果患者形体还比较丰满的,只需让患者安静休息,不要随意打扰。

按:一般而言,伤寒病能够通过出汗而使病邪解除的,大多发生在攻下法运用之前;温病治疗过程中,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攻下法运用之后。确实如同吴又可所说的那样,搏结之邪外解之后才能出汗。

大凡患者将要出汗的时候,必然先出现烦躁不安,而后才出汗并使邪气外解。如果患者气既虚而邪气又重,或邪气已经深入下焦,通过攻下后里气得通;或者因为津液枯涸干燥,服用滋阴方药后阴液恢复而将要作汗,这时邪正剧烈交争,便可导致战汗的发生。

如果战栗后全身出汗,则预后大多良好;如果战栗后汗不得外出,则预后大多不良。可见战汗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生死变化就在顷刻之间。战栗是人体阳气郁积到极点而产生的一种状似阴证的表现,患者既然皮肤干糙起屑,其津液已经枯涸干燥,已是非常明显的现象。所以治疗用加减夏脉汤再加人参以助正气抗邪之力,促进汗液从肌肤外出。

如果患者形体还比较丰满厚实,尚没有达到十分虚弱的程度,则不必用加减复脉汤以扶助正气,只要任其白然,安静休息,旁人不要惊动干扰,等到第二日再考虑滋补阴液也不为迟。

二十、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犀角地黄汤方(甘咸微苦法)

干地黄(一两)生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解读】

患者不时用水漱口但又不愿下咽,大便色黑而容易解出,这是内有瘀血的表现。用犀角地黄场治疗。

温病邪入血分,大多不想喝水,但因热邪耗伤津液而口中干燥,又想求救下水,所以出现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愿下咽的症状。由于摄血流阻于肠道,血色因瘀滞日久而变为黑色,血液性质柔润,所以大便色黑而易于解出。本方中犀角味咸,能深入下焦血分以清泄邪热;地黄能袪除瘀血积聚而又滋补阴液;白芍可祛除瘀血,滋生新血;壮丹皮能泄伏藏于血分中的邪热,4药合用则蓄结于肠道的瘀血就能下行外解,所以选用犀角地黄汤这一活血化瘀轻剂进行调治。

犀角地黄汤方(甘咸微苦法)

干地黄30克生白芍9克牡丹皮9克犀角9克

上药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服,药渣再加水煎成1杯服。

二十一、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畜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少腹坚满,法当小便不利,今反自利,则非膀胱气闭可知。夜热者,阴热也;昼凉者,邪气隐伏阴分也。大便闭者,血分结也。故以桃仁承气通血分之闭结也。若闭结太甚,桃仁承气不得行,则非抵当不可,然不可轻用,不得不备一法耳。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芒硝(二钱)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芍药(三钱)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虻虫(炙干为末,二十枚)桃仁(五钱)水蛭(炙干为末,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解读】

下焦温病小腹部坚硬胀满,小便正常,人夜身体发热,白天热退身凉,大便秘结,脉象沉实有力的,属于下焦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治疗,病情严重的可用抵当场治疗。

一般而言,患者小腹部坚硬胀满,应当小便不利,现在反而正常通利,说明本证不是由膀胱气化功能闭阻引起。夜间发热,是邪在阴分发热的特点;白天热退身凉,是邪热隐藏潜伏于阴分所致。大便秘结不通,是瘀血内结的表现。所以,治疗用桃仁承气汤通导血分的淤滞。如果血分瘀血蓄结程度严重,用桃仁承气汤不能使瘀血破散,则必须用抵当汤才能奏效,但抵当汤不可随便使用,这里仅作为临床必备的一种治法提山来以便应急。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15克芒硝6夫桃仁当妇芍药牡丹皮各9克

上药用水8杯,煎煮成3杯,先服1杯。服药后如果大便得通,则停服余下的药物;如果服药后没有反应,则继续服药。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虻虫(炙干燥后磨为粉末)20枚大黄桃仁各15克水蛭(炙干燥后磨为粉末)15克

上药用水8怀,煎煮成3杯,先服1杯,如果服药后大便下利,则停服余下的药物;如果没有反应,则继续服药。

二十二、温病脉,法当数,今反不数而濡小者,热撤里虚也。里虚下利稀水,或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温病之脉本数,因用清热药撤其热,热撤里虚,脉见濡小,下焦空虚则寒,即不下利,亦当温补,况又下利稀水脓血乎!故用少阴自利,关闸不藏,堵截阳明法。

桃花汤方(甘温兼涩法)

赤石脂(一两,半整用煎,半为细末调)炮姜(五钱)白粳米(二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石脂末一钱五分,分三次服。若一服愈,余勿服。虚甚者加人参。【解读】

温病的脉象,按常理应该是数脉,现在反而不数并且脉濡而小的,是邪热已经消退而脏腑虚弱的表现。因脏腑虚弱而大便下利稀水,或者大便如脓血样的,用桃花汤治疗。

温病的脉象应该是数脉,由于病程中运用清热药清解邪热,邪热虽然消退,但脏腑正气已经虚弱,所以脉象表现为濡而小,下焦阳气虚弱就会出现寒象,即使不出现大便下利的症状,也应该使用温补的治疗方法,何况本证已经出现了泄泻稀水和脓血样的大便呢!所以采用治疗少阴病泄泻不止,肛门关闸不固的堵涩阳明肠腑的方法。

桃花汤方(甘温兼涩法)

赤石脂30克(一半整用入煎剂,一半磨成细末调服)炮姜15克

白粳米60兑

上药用水8杯,煎煮成3杯,去掉药渣后加入赤石脂粉末45克,分3次服。如果服1剂后病已痊愈,剩下的药就不必再服。里虚严重的加人参。

二十三、温病七、八日以后,脉虚数,舌绛苔少,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身虽热者,桃花粥主之。

上条以脉不数而濡小,下利稀水,定其为虚寒而用温涩。此条脉虽数而日下数十行,至于完谷不化,其里邪已为泄泻下行殆尽。完谷不化,脾阳下陷,火灭之象;脉虽数而虚,苔化而少,身虽余热未退,亦虚热也,纯系关闸不藏见证,补之稍缓则脱。故改桃花汤为粥,取其逗留中焦之意,此条认定完谷不化四字要紧。

桃花粥方(甘温兼涩法)

人参(三钱)炙甘草(三钱)赤石脂(六钱,细末)白粳米(二合)

水十杯,先煮参、草得六杯,去渣,再入粳米煮得三杯,纳石脂末三钱,顿服之。利不止,再服第二杯,如上法;利止停后服。或先因过用寒凉,脉不数,身不热者,加干姜三钱。

邪热不杀谷,亦有完谷一证,不可不慎,当于脉之虚实并兼现之证辨之。【解读】

温病发病七八日以后,脉象虚弱而数,舌质红绛而少苔,大便下利1日数十次,粪便中央有没消化的食物,患者即使仍有发热,也应用桃花粥治疗。

上条依据患者脉象不数,濡而细小,大便下利稀水等表现,确诊为虚寒证而用温涩的方法治疗。本条患者脉象虽为数脉,但其大便下利1日数十次,甚至类便中央有没消化的食物,显然其在里的邪气已经通过频繁下利而全部排出体外。粪便中夹有没消化的食物,是脾阳下陷,阳气衰微的征象;脉象虽然为数脉却虚弱无力,舌苔消退而少,身体虽有余热未退,但仍是虚热之证,完全是属于大肠关门不力,失于禁固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用补涩的方法治疗,就有可能出现滑脱不禁。之所以将桃花汤改变剂型为粥,是为了使药性逗留在中焦的时间更长。本条识证的关键就在于“完谷不化”这4个字。

桃花粥方(甘温兼涩法)

人参炙甘草各9克赤石脂18克(研成细末入药)白粳米60克

上药加水10杯,先煎人参、甘草,煎取药液6杯,去掉药渣,再加入粳米继续煎煮,最后煎取药液3杯,加入赤石脂末9克,1次服下。如5大便下利不止,再服第2杯,方法如上;如果下利停止,则停服余下药物。如在本证发生之前过度使用了寒凉药物,以致脉象不数,身体也不发热的再加干姜9克。

二十四、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伤寒论》原文。按温病热入少阴,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复不少,故采录于此。柯氏云: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肾,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用其肤以除上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自止矣。

猪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解读】

温病邪入下焦少阴,大便下利,咽喉疼痛,脑中满闷,心烦不安的,用猪肤汤治疗。

这是《伤寒论》的一条原文。温病邪热传入下焦少阴,逼迫阴液下行,见有大便下利,咽喉疼痛症状的,临床并不少见,所以特将这条原文抄录在这里。柯韵伯曾经说过;“少阴病出现下利,是小于下焦虚寒所致。”足少阴肾经向上循行到咽喉,它的支脉连络到心,并进入胸中。本证所见的咽喉疼痛,胸中满闷,心烦不安等症,就是由于肾中之火不能潜藏,沿着少阴经脉浮越到上部属阳的部位,以致阳气行于上,阴液流于下,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肾水不能上承于心火,这是一种水火不能相济的现象。猪按五行归类是属于水的牲畜,它的津液主要保存在皮肤中,所以治疗用猪肤以消除上浮的虚火,配合甘味的白蜜、白米粉,以泻心火,润肺燥而调和脾胃。各药合用则能滋补阴液化生之源,培补脾胃之母的心火,使肾水能升,心火得降,则浮越于上的虚热自能消除,而下利也能自然停正。

指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500克(用洁白的猪皮,尽量将里面的肥肉油脂刮净,使它薄如纸一样)。05升、白米粉150克,煎熬至有香味溢出,调和均匀。

二十五、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柯氏云:但咽痛而无下利胸满心烦等证,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热微,故用此轻剂耳。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桔梗汤方(苦辛甘开提法)

甘草(二两)桔梗(二两)

法同前。【解读】

温病邪入少阴,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汤治疗;若服药后症状没有减轻,再用桔梗汤治疗。

柯韵伯指出:邪入少阴,只见咽喉疼痛,而没有大便泄泻,胸中满闷心烦不宁等症状的,治疗只要用药味甘甜、作用缓和的甘草汤就够了。如果服药后症状未见减轻,可再配合桔梗,以桔梗的辛味透散邪热。由于本证邪热轻微,所以治疗只用这种药力较轻的方剂。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60克

上药1味,用水15升,煎煮成075升,去掉药渣,分2次温服。

桔梗汤方(苦辛甘开提法)

甘草60克桔梗60克

煎服方法同前。

二十六、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王氏晋三云: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疮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虑;然半夏之功能,全赖苦酒,摄入阴分,劫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为名。

苦酒汤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制,二钱)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解读】

温病邪入下焦少阴,出现呕吐,咽喉部溃烂生疮而不能言语,讲话时声音发不出的,用苦酒场治疗。

王晋三指出:苦酒汤是治疗邪入少阴,肾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而致的咽喉生疮、讲话声音发不出的专方。所谓疮,是指局部肿痛溃烂的疳疮。本方中的半夏味辛性滑,配伍性味甘润的鸡子黄,具有通利咽喉、促进发声的功能,而无耗伤津液的弊病。但是半夏发挥这种功能,完全要依赖苦酒的配合,因为苦酒能够引诸药入阴分,祛除痰涎,收敛疮口,即使少阴虚火炽盛沸腾,也可因苦酒的作用而使其降伏,所以用苦酒作为方名。

苦酒汤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制用)6克鸡蛋1个(去掉蛋黄后,将上等米醋倒入鸡蛋壳中)

上药用时,先将半夏和入盛在鸡蛋壳内的米醋中,然后把鸡蛋壳放在刀柄后的环圈个,放在炉火上煎煮,煮沸3次,去掉药渣,取药液少许慢慢舍咽。如果药后症状不见缓解,可再制作3剂服用。

二十七、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此与两感证同法。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补上中焦之未备;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外热未除,里热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叶,两清表里之热。

竹叶玉女煎方(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六钱)干地黄(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二钱)牛膝(二钱)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余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复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以牛膝为下焦药,不得引邪深入也。兹在下焦,故仍用之)。【解读】

妇女患温病过程中,月经正好来潮,出现脉数,耳聋,干呕,心烦,口渴,应用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热邪的方法治疗。如果病情严重,10多日不能缓解,以致邪热内陷而发痉厥的,可用竹叶玉女煎治疗。

这一证侯的治疗与表里两感证的治法相同。这里所用辛凉药物解除肌表之邪,又兼清血分邪热的治法,正可以补充上、中焦篇的证治内容,使其更加完备。病情严重的,10多日邪热仍不能解除,甚至邪热内陷导致痉厥发生,这是外在的气分邪热尚未清解,在里的血分热毒己盛的表现,所以用玉女煎加淡竹叶,两清表里气血的邪热。

竹叶玉女煎方(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18克干地黄12克麦冬12克知母6克牛膝6克淡竹叶9克

上药用水8怀,先煎煮生石膏、干地黄,煎至药液约剩下5杯时,再加入其余4味药,煎成2杯,先服1杯,停12小时后再服1杯,服药后病情缓解,即停服余下汤药,若病仍不解,继续再服(上焦篇用玉女煎时减去牛膝,是因为牛膝为下焦药,以防引邪深入。本证为病在下焦,所以仍用牛膝)。

二十八、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此系承上条而言之也。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故以参、甘护元阳,而以白芍、麦冬、生地,和阴清邪也。

护阳和阴汤方(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

白芍(五钱)炙甘草(二钱)人参(二钱)麦冬(连心炒,二钱)干地黄(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解读】

温病邪热侵入血室,医生用气血两清的方法治疗后,邪热已去一半,但脉象仍数,余邪还没有完全解除的,用护阳和阴汤治疗。

这条是紧接上条内容来说的。一般来说,身体平素虚弱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邪已经袪除一半,就必须兼顾保养元气,当然仍要配合清除邪热,所以方中用人参、甘草固护补养元气,用白芍、麦冬、生地黄和养阴律清除余邪。

护阳和阴汤方(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是加减复脉汤的治法)

白芍15克炙甘草6克人参6克麦冬(连心,炒用)6克干地黄(炒用)9克

上药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温服。

二十九、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此热入血室之邪少虚多。亦以复脉为主法。脉右虚数,是邪不独在血分,故仍用参以补气。暮微寒热,不可认作邪实,乃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故。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即于前复脉汤内,加人参三钱。【解读】

温病邪热侵入血室,病邪己袪除十之八九,患者右手脉象虚而数,傍晚有轻微恶寒发热的,仍用加减复脉汤多方治疗。

本证是温病热入血室邪少虚多的证候,治疗仍然用加减复脉汤为主要治法。脉象右手虚弱而数,是病邪不单纯在血分的表现,所以治疗仍用人参以培补元气。傍晚有轻微恶寒发热,不能认为是空邪为患,而是气血两虚,营卫不和的缘故。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即在前述加减复脉汤内加入人参9克。

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条十数日不解用玉女煎者,以气分之邪尚多,故用气血两解。此条以脉左沉,不与右之长同,而神气忽乱,定其为蓄血,故以逐血分瘀热为急务也。

加减桃仁承气汤方(苦辛走络法)

大黄(制,三钱)桃仁(炒,三钱)细生地(六钱)丹皮(四钱)泽兰(二钱)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按邵新甫云: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见鬼,恐人认阳明实证,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证,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第五条明其一证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

仲景教人当知变通,故不厌推广其义,乃今人一遇是证,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要之热甚而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及山甲、归尾之属;血舍空而热者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属;表邪未尽而表证仍兼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血结胸,有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桃仁之治;昏狂甚,进牛黄膏,调入清气化结之煎。再观叶案中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煎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先圣后贤,其治条分缕析,学者审证定方,慎毋拘乎柴胡一法也。【解读】

妇女患温热病,月经正好来潮,病邪10多日不能解除,症见舌体痿软,喜饮冷水,心中烦热,神志时而清醒时而错乱,脉象右手长而左手沉,是瘀热在里的表现,用加减桃仁承气汤治疗。

前条病邪10多日不解,用玉女煎治疗,是因其气分之邪仍然亢盛,所以用气血两清的方法治疗。本条根据患者左手脉象沉,与右手的长脉不同,而且神志时而清醒时而错乱等症状,确诊为内有蓄血,所以治疗以驱逐血分瘀热为当务之急。

加咸桃仁承气汤方(苦辛走络法)

大黄(制用)9克桃仁(炒用)9克细生地黄18克牡丹皮12克泽兰6克人中白6克

上药用水8杯,煎煮成3杯,先服1杯,等待12小时后,如果大便解出黑血,并且随着大便解后患者神志转清,口渴减轻,就可停止服药。如果服药后病情没有变化,则继续服第2杯,或再服第3怀。

按:邵新甫说,考查有关热入血室证治的文献,《金匮要略》中载有5种治法。第1条是用小柴胡汤治疗,主要根据患者有寒热往来而使用该方,虽然此时患者月经恰好干净,但治疗仍宜急速提透少阳病邪,不使其陷入下焦血室。第2条是伤寒病发热,月经正好来潮,患者已经出现白天神志清楚,夜间神志昏糊,言语错乱。

张仲景惟恐他人误认为神志导常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所以提出治疗本证切不可侵犯胃气和上、中二焦的告诫。

第3条是中风证恶寒发热,患者月经正班来潮,迁延七八日后出现脉象迟缓,身凉不热,胸胁部胀满如同结胸证的表现,并有胡言乱语,这时显然已无表证,完全是一派热入血室的征象,治疗应立即针刺期门穴,从而提示人们针刺有时比药物疗效更加迅速。

第4条是阳明病证见大便下血,胡言乱语,仅头部出汗,这也是热入血室的征象,治疗也用针刺期门的方法。针后如果见有出汗,病即可以痊愈。

第5条明确指出热入血室证的表现也有可能因其他原因所引起,要加以区别。如痰浊上壅胸脘蒙闭清窍,也可见神志昏迷,人事不知,但治疗则应先化痰浊,而后再清除邪热。在这里张仲景的目的是教导人们治病要知道疾病的各种变化,所以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其中的道理。

可是,现在的人一遇到热入血室证,不辨清热邪的轻与重,血室的充实与空虚,就鲁莽地给予小柴胡汤,必然造成很多危害。

简要地说,热入血室证的辨治要点是:热邪重而兼有血瘀的,用桃仁承气汤以及字山甲、当归尾之类;血室空虚而邪热盛的,用犀角地黄汤加丹参木通之类;表邪没有完全解除仍兼有表证的,治疗不妨在当用主方中配合一些辛温通散的药物;瘀血结于胸中的,可用桂枝红花汤加入海蛤、桃仁的治法;神志昏迷、狂言乱语严重的,用牛黄膏调入清解气热、活血散结的汤药中。

再看叶天士医案中有两清气血热邪燔蒸的玉女煎治法;热邪炽盛而阴液受伤的,有滋阴补气的复脉汤治法;还有保护阴液,涤除热邪的和缓攻下治法。古代和后代的高明医家,对本证的治疗分析得有条有理,后学者临床必须认真审查证候而确定使用的方药,千万不要仅拘泥于小柴胡汤一种治法。

三十一、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此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医以辛凉甘寒,或苦寒清温热,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药过剂,以致中焦反停寒饮,令胃不和,故不寐也。《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盖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命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则寐也。

半夏汤(辛甘淡法)

半夏(制,八钱)秫米(二两,即俗所谓高粮是也,古人谓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仁代之。)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解读】

温病治愈以后,仍然咯吐稀痰,但无咳嗽症状,整夜不能入睡,可用半夏汤治疗。

这是平素中焦阳气虚弱的人偶然感受湿邪而发生温病后,医生使用辛凉、甘寒或苦寒性味的方药清除温热之邪,由于不了解阳虑患者使用寒凉药物的禁忌:病邪去除十之七八后就不可再用,寒凉药物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