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淑清临床经验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2:21:43

点击下载

作者:孟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傅淑清临床经验选

傅淑清临床经验选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傅淑清临床经验选/孟萍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064-3

Ⅰ.①傅… Ⅱ.①孟…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88174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傅淑清临床经验选

主  编:孟 萍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5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064-3策划编辑:陈东枢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傅淑清简介

傅淑清,女,生于1944年,江西樟树人,旴江医学流派工作室主要传承人,全国名老中医傅淑清工作室指导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全国中医药职教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中医药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抚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现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科协专家库成员,江西中医药学会顾问,抚州巿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先后被选为江西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共江西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表;江西省第八届、第九届妇代会执行委员;中共抚州市第一次党代表;抚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和抚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2部。系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被评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傅淑清教授工作中傅淑清教授与弟子(部分)合影

王序

淑清同志与我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相识,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友谊。值此《傅淑清临床经验选》出版在即,诚邀我为序,欣然而为,以期共勉。

淑清同志是新一代的名中医,也是江西中医药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连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还被评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她出身于杏林之家,自小耳濡目染,立下了继承弘扬中医的伟大志向。1962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1967年毕业时值“文革”初期,她却立足临床,潜心医疗,为百姓解除病痛,当然也夯实了坚实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业务水准不断提高,成为当地名医。自1986年起,接受组织安排,筹建抚州中医学校,出任首任校长,自此,呕心沥血地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一步一个台阶地,把抚州中医学校建成了省重点中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专。2004年4月,通过严格评估,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她用20年的岁月,为江西中医药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淑清同志退休后,仍在为中医事业继续发光发热,继续坚持临床和带教学生。她的学生们感于她的中医情怀,精心编辑了《傅淑清临床经验选》一书。是书从生平简介、学术思想、医话医论、医案选编、经验方药五个方面阐述了淑清同志近半个世纪的中医之路。该书文笔流畅,内容充实,为后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经验。我衷心祝愿这本专著的出版,让名医的精神永存、名医的学术思想得到发扬,推动江西省中医学术水平及中医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西中医药学会第三、第四届会长江西省卫生厅原副厅长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参事王鱼门2015年6月10日

何序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往今来,有抱负的读书人都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傅淑清先生行医近五十年,从教逾三十载,悬壶济世,培桃育李,今日已是德高望重,功绩显著,言之有立,实现了“三不朽”之人生目标。

医为仁术,仁者爱人。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爱病人、爱学生、爱同事、爱家人,以博爱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名扬赣东,有口皆碑!2014年,傅先生当选“中国好人”,理所应当,当之无愧!此为立德也。“大丈夫处世兮当立功名”,傅先生巾帼不让须眉,为教育建功勋,为中医添光彩。宜黄卫生改革,抚州艰苦创校,好局长,好校长,好师长,创造了卫生事业一流业绩,树起了中医教育一面红旗。救死扶伤为民众除疾苦,学术创新妇儿科有建树,被遴选为国家级名中医,此为立功也!

旴江流域名医辈出,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傅先生出身中医世家,独承家技,渊源有自,又学而不倦,博采众长,融汇各家于一炉,形成颇具特色的妇儿科学术思想。先生勤于临证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四诊精练,辨证精确,用药精致,起沉疴,挽垂危,疗效卓著,求医者门庭若市。古稀之年,老当益壮,总结一生经验,发挥妇科学术,著书立说,流传后世。此为立言也!

我与傅先生同事、邻居三十年,曾同舟携手创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常促膝谈心,交流中医临床经验,知己知彼,志趣相投,故对先生为人、从医、治学知之颇深,敬佩十分!今孟萍等同志整理总结了傅先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著《傅淑清临床经验选》一书,有幸先睹为快,受益良多。全书着眼临床,融古汇今,推陈出新,内容丰富,论理明晰,简明实用,可读易懂,又是一部旴江医学之佳作。此名家之论,足以学习,此名医之术,足可传承。感谢傅淑清先生命我为序。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何晓晖2015年6月1日

胡序

傅淑清教授在近50年的工作中体现了既是名中医,亦是名师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作为一名名中医,她挚爱中医,关爱病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行医近50年来,接诊患者无数,许多疑难杂症在她的诊治下,药到病除,因而美名誉满临川,名扬旴江,是一位真正的名中医。作为一名教师,她讲授《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课程达2000多学时,她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学生受益匪浅。她先后培养了徐宜兵、项豪华、高晓静等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及10余名高级学徒。近年来,更是深入社区、基层进行讲学、会诊,听众逾万,是位真正的名师。

傅师一直强调青年中医要“读经典,做临床”,因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本书根据傅师传奇的名医名师生涯,记录下她的

生平事迹

治学精神

学术思想

、医话医论、临床医案及经验方药,体现了傅师的人格魅力及学术特点。希冀通过本书,回顾她那种献身祖国医学事业、勇攀科学高峰的坚定决心,勤奋自勉、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精诚为民的高尚品德,激励广大的青年中医学者们振兴中医药事业并弘扬旴江医学;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临床精华,提升业务能力,并造福百姓。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胡志方2015年5月25日

生平简介

生平事迹一、女承父业 立志从医

傅淑清(下称傅师),女,祖籍江西清江(今樟树),1944年7月25日,出生于杏林世家。其父傅思义先生(下称傅老)是旴江医学流派的重要传承人。傅老从事中医事业58年,临床疗效显著,在旴江流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旴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傅老自幼酷爱医业,初习举子业,后与伯父傅少霖先生一起随祖父习医。1925年,祖父去世,傅老17岁便独自行医于永修县涂家埠近仁堂药店。1939年,日寇窜扰赣江流域,曾举家避难至吉安,悬壶于乡间。1945年,为躲避日寇侵华战乱,傅老带着一家老小从樟树移居抚州,在抚州市穆堂路106号开设中医诊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因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久便在抚州城郊声名远播,且深受抚州百姓爱戴。抚州解放后受政府所托,先后担任抚州市联合中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抚州市原市立医院(现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傅老一生只生育了4个女儿,而傅师的三个姐姐均无意从医,傅老便对傅师从小就耳提面命,希望傅师能继承衣钵,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于是傅师自懂事起就侍诊于侧,多年的耳濡目染,父亲与患者交谈时的言行举止、辨证思索时的全神贯注、处方书写的苍劲有力以及患者对父亲表露的赞美感激之情,都让傅师立下了问道中医、探求真理的伟大志向。二、孜孜以求 声名鹊起

1962年,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闻着中药味长大的傅师如愿以偿考入江西中医学院。在校期间,傅师广泛涉猎中医知识,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除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傅师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其父诊室见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傅师谨记其父叮嘱,在南昌实习西医半年后,紧接着回抚跟随傅老临床实习半年多。实习期间,傅老倾心教诲,傅师则潜心侍诊,为即将独立工作夯实了基础。

1968年,傅师毕业分配到宜黄县谭坊卫生院工作。艰苦而简陋的医疗条件、纷杂而变化多端的疾病,让傅师倍感压力,但“医者父母心”的责任感又促使傅师不断地充实医学知识,虚心向同事请教。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立即翻找书本寻找答案,同时也努力回忆或翻阅其父的诊治方法。实在碰上疑难病证或积累记录下一些难题后,就抓机会坐便车(多数是货车或拖拉机)回家向父亲请教解惑。傅老晚年患有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不顾年迈体弱一直忘我地工作,甚至于咯血在家静脉输液时,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在病榻上为群众看病。傅师因父亲之病,特向组织上申请平时的节假日不休,只要父亲病重咯血时,就请假回家为父亲取药打针。此时若碰上患者登门求治,傅师主动先写好病历、捋清思路、拟好方药,然后由父亲纠正指点。这对傅师慢慢领悟父亲的学术思想,更好地辨证论治大有帮助。

傅师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韩愈《师说》),因此,除家传所学,她还常常虚心向同道甚至群众质疑求教。在宜黄基层工作时,傅师注意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总结群众防病治病经验的同时,集众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比如针对急性腮腺炎的治疗,不仅强调以清瘟败毒饮或凉膈散加减辨证内服,还要通过鸭蛋清调青黛辨证外敷,如此则可迅速缓解患者腮部不适,药到而病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傅师在总结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医学的精髓,业务水平逐年提高。在基层卫生院工作期间傅师不仅会用中医看病,还会打针、静滴、洗胃等常规护理技术,甚至连一些外伤小缝合等都能处理。一年后,傅师在当地影响迅速扩大。1970年,宜黄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创建凤冈公社卫生院,时方26岁的傅师调往筹办,被任命为卫生院业务负责人,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历练,傅师在宜黄县医疗界声名大噪,特别是她用中医药治疗麻疹病得心应手,成了远近闻名的“女郎中”。1981年,宜黄县政府决定创办宜黄县中医院,傅师又被调往筹办并被任命为首任副院长主持工作。依靠傅师的“名医效应”,卫生院和中医院的业务都得到飞速提升,多次被地区卫生局评为全区的先进单位。随后傅师还兼任宜黄县首届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1984年,傅师被提拔为宜黄县卫生局局长。三、建校育人 矢志不渝

1986年初,傅师被组织提名为宜黄县副县长候选人,但是创办抚州中医学校(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的消息改变了傅师的人生轨迹。抚州地区卫生局领导找傅师谈话,地区政府拟新建抚州中医学校,殷切地希望她能担任首任校长,傅师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当时得知消息的朋友和同事都来好心劝阻,甚至开玩笑说傅师是“吃错了药,不当县长当校长,何况是连学校影子都没有的学校校长”,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好心挽留,但傅师都一一谢绝,说她太热爱中医,愿为中医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尽力。1986年7月7日,接到地委组织部调令,傅师克服家中的诸多困难,次日就只身前来报到,开始了她的第三次更为艰苦的创业。

事实上,新建一所学校谈何容易。站在“新学校”门口,眼见四周用竹篱笆围着,其上写着“基建重地,禁止放牛”字样的一片荒山坟地、一栋空空如也的三层高办公楼,想着如此种种却还必须在9月开学时接受350名新生的报到,傅师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当时离开学只剩2个月时间,傅师没有也不能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积极筹划,兵分几路,没日没夜地工作。一方面租借原抚州军分区军营作为临时校舍,一方面四处奔波筹集建校资金,一方面率领从医学分院划分过来的76名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再一方面组织人员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只拨给50万元的筹办经费,为了用好每一分钱,傅师想尽一切办法从简办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傅师和她的团队既是学校图书室的搬运工,又是为书桌上漆的油漆工,还是制作办公室窗帘的缝纫工。外单位的人都说,现在都八十年代了,怎么还能做到这样的工作作风?但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抚州中医学校终于在1986年9月20日迎来首批学子350人。在开学典礼上,傅师发出了豪言壮语:“我们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把我校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学校,让中医文化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1989年初,傅师因劳累过度,颈部包块迅速长大,一经检查,发现患有甲状腺癌。为了不影响工作,傅师特意安排春节假期前往上海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的住院恢复期间,傅师都还记挂学校事务,不时通过电话了解和指导学校工作。缝合线刚拆,傅师就匆忙出院回抚州返校上班。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专程前来中医学校视察工作,在听闻傅师关于建校情况的汇报后深受感动,高度赞扬了傅师及学校领导班子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傅师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地一方面抓理论教学,一方面抓临床实践,把握每一次的办学评估机会,以评估促发展、以评估促建设,学校一步一个脚印上台阶。十几年间,抚州中医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格中专学校、江西省重点中专学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专学校,并于1996年6月更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4月,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升格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了江西省当年唯一一所从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学校,跻身全国5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一,自此,学校建设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了高等院校的建设行列。当教育部专家宣布这一结果时,自诩“女汉子”的傅师五味杂陈,第一次流下了欢喜的眼泪,因为这次学校的升格得来太不容易,这里面融入了傅师太多的困惑、艰辛、喜悦和骄傲。四、仁心仁术 大医精诚

2004年10月,傅师因为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市政府续任她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按理来说,她可以清闲下来,可是她没有。她选择了门诊临床,为病患解除病痛,直到2008年才正式退休。虽然退休后,傅师得到了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高薪邀请,但她热爱生她养她育她的这块热土,于是不改初衷,选择留了下来,担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特聘专家,继续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传道授业等工作。

虽然傅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但她对病人的热情和忠诚却始终如一。她离不开她的病人,也离不开她的诊室。无论是当院长、局长还是校长,她都坚持抽调时间在诊室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诊治疾病。即使当年担任宜黄县卫生局局长时,她还曾专门开辟“局长接诊日”,每周三上午在县医院为群众义诊。时至今日,傅师遥想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时,常说:“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看病我也不会别的。”她用“圆满”二字总结自己几十载对中医事业的不懈追求,感慨道:“我这半辈子就像一个圆圈,最早从做医生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辗转,现在又重新当起了专职医生,我的人生圆满了,我也不再有任何遗憾。”

傅师一生都非常推崇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之语,她在诊室高挂一块题有“大医精诚”的匾额,目的就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医术要过硬、医德修为要高。傅师不但将古人精诚为医的精髓熟稔于心,而且将其践行于每一次诊治过程中。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高官,只要是她的患者,她都和颜悦色以待。耐心询问患者的病症,认真向患者解释病因。开具处方时,她一贯遵循“在治好病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药”的原则,拒绝任何“搭车药”。所以经常会听到有病友感叹:这药钱还比不上挂号费!2013年12月,傅师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被群众高票评选为“全国敬业奉献类好人”。治学精神一、熟读医著 融会贯通

傅师自幼随父侍诊,在傅老的耳提面命下,熟读医著,博闻强记。她除熟练诵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等经典医籍外,深受其父影响,还精读李东垣、吴瑭、陈修园等医家的医书,深得其要旨。即便如今已入古稀之年,亦能娴熟于心,临证运用,无不得心应手。傅师认为,中医的经典之作是临床的浓缩精华,务必参透以融会贯通。试举小柴胡汤辨治某男反复低热一案。患者3天前下乡检查工作,舟车劳顿,复感寒凉之邪,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自量体温38.5℃,服退热药后即汗出热退,但第二日起即发反复低热(37.1~37.5℃之间),不得全退。来诊时自觉头顶部紧箍感,两目灼热,口干口苦,干咳无痰,汗出后热稍解,后复起,纳食一般,大便偏硬,1~2日1行。查体右胁下苦满,舌尖略红,苔白厚,脉浮数。3个月前单位体检报告表明:B超检查提示轻度脂肪肝,胆囊壁粗糙。生化检查表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谷丙转氨酶41U/L,空腹血糖6.22mmol/L,三酰甘油1.83mmol/L。刻下血常规检查提9示:白细胞10.1×10/L,其中淋巴细胞比54%,中性粒细胞比42%。此案为表里俱病,非常复杂。傅师根据《伤寒论》第99条所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即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藿香10g,佩兰10g,连翘10g,荆芥10g,薄荷(后下)10g,法半夏10g,北沙参15g,浙贝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甘草3g。果然一剂病知,二剂热退,三剂痊愈,效如桴鼓。傅师指出,邪踞太阳,则恶寒身热,且头顶部为太阳经循行之所,头顶部紧箍感是太阳经经气不利的表现;邪入阳明,化热伤津,则口干、大便偏结;少阳属胆,少阳胆火上攻,则口苦、两目灼热,胆气郁滞,则右胁下苦满。如此可知,此病是三阳证见,治当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能运转枢机、宣通上下、畅达内外,故以小柴胡汤化裁治之,则三阳之邪得解、身热自退。由此可见,没有经典做底蕴,面对这样的疑难病症,是无法辨治的。二、虚心求学 胆大心细

从1968年毕业至今,傅师在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载的期间,一直坚持学习,要求进步。傅师对中医的热衷源自父亲的身体力行。幼年时期,傅老对傅师的严格要求,迫使傅师不敢懈怠;高考后,傅老鼓励傅师填报江西中医学院,只为寻求中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文革”期间,傅师潜心随父侍诊,逐步为今后独自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工作后,傅师仍时不时地搭车返家请教于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即便傅师后来已然成为宜黄谭坊当地有名的“女郎中”,傅师在傅老面前依旧也只是小女儿、小学生。

傅师对现代科学的认识也是很前沿的。在江西中医学院读书时,傅师就认真学习西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工作后,面对基层单位疾病谱的复杂性,傅师虚心求教于西医出身的大夫、护士,学会了打针、静滴、洗胃,甚至于外科清创和缝针。这段经历,为她日后中西医汇通专攻妇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傅师学习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作息习惯的改变,妇科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傅师常感叹“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不断加强自身对现代最新知识的更新。2013年,应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妇科名家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项目组之邀,编写了自己在诊治当今新发病、多发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2014年7月,《妇科名家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经验》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傅师在内、妇、儿三科均有所长,尤对妇科研究极深。在临床上,傅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关心、呵护每一位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傅师常说治女子之病,心要细、胆要大。概妇科之病,莫不出经、带、胎、产、杂诸症,对常互相干扰且涉及个人隐私的经、胎两症,傅师问诊必细。曾记得有位哑女因月经停闭3个月来诊,虽此女常发月经延后,但傅师并没有常规施以催经之药,而是考虑到育龄妇女,仔细号脉后认为受孕可能性大,后通过B超证实其妊娠。此案对笔者震撼极大,在无法问诊、仅凭脉诊的情况下做到不误诊,心思是要多么的细腻。傅师对于经、产、杂诸症中有瘀血、水饮或他邪阻滞,势必攻逐者,比如因瘀而崩、因瘀而痛的患者,谨守“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之古训,在不伤气耗血的前提下,必用泽兰、丹参、三七甚至莪术以活血化瘀,务必瘀去而血止或痛安。三、灵活变通 实践创新

傅师认为,学习前贤理论,务必领其要旨。但临证千变万化,患者不可能按照书本来生病。于是她又引父亲之言“只有刻板的书,没有刻板的病”告诫晚辈,临床重在辨证论治,必须变通活法,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她对经典医著中的精辟论述反复玩味,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常能突破前人理论和治疗上的局限,进行创造性发挥。又举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案:万姓室女,初病头痛,发热恶寒,经治热稍退,片刻后复起,如此反复低热16日,尤以下午更甚。多方求治不但未果,还增夜寐不安一症。来诊时仍低热(38.1℃),时恶心欲吐,不恶风,纳少,至夜辄心烦无以名状,难以入睡,睡则噩梦纷纭,梦呓不止,惊醒后盗汗明显。问及月事,方知平素月经常需13天完全干净,初病之时正处月经第10日,恰病后1日经血即净,自谓正是月经当净,并未在意。就诊2日前,月经又按期来潮,量少,色黯,有多量小血块,且行经第1天小腹疼痛,得温则减。查体舌尖红,苔薄黄白,脉细涩。傅师谓发病之时正值经期,血室空虚,无以抗邪,邪热内陷血室,故发热不已。邪热与血相互搏结,当有谵语及胸胁或少腹满等症,而此虽无谵语,但夜寐梦呓,心胸躁扰,不过症轻耳。仍诊为热入血室,急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处以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5g,薄荷10g,藿香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地骨皮10g,当归10g,甘草5g,合欢皮15g,果然3剂即安。

再比如对“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一句中“肝生血气”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傅师却对此深有领悟。傅师认为,肝是“体阴用阳”之脏,在生理上通过行气血、助运化或贮血液、调血量达到“以生血气”;在病理上则以“体阴”不足及“用阳”抑郁(或亢奋)两个方面、多种途径影响人体气血,可出现气虚血弱、气滞血瘀、气血逆乱等现象;在治疗上,必须从其生理特性入手,治其体、用,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或甘缓,或酸收,或辛散,或焦苦,方能重归“以生血气”的状态。女子一生与气血关系密切,因此傅师针对妇科病症尤多从肝论治。从肝论治的最终目的是“补气生血”,而手段则可多样变通,或“通气”“降气”,或“行血”“止血”,等等。如傅师在诊治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时即是在“肝生血气”的启示下,认识到肝气有余、暗耗肝肾之阴以至“不生血气”,往往是当今环境下女童出现8周岁以前乳房局部疼痛、肿块,开始发育,10周岁月经提前来潮的关键病机,不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方药常规滋肾降火,而是通过逍遥散合一贯煎化裁,共奏疏肝健脾、养阴清热,兼化痰软坚、缩乳止带之效。

傅师对“和法”的理解亦发挥不少。她认为“和法”就是通过借用平和的药物,调和脏腑之间、气血之间或邪正之间的关系,缓和取效,以使机体重新达到脏腑协调、气血流畅和阴阳平衡,即“治法重调和、选药宜平和、取效当缓和”。此“和法”不仅包涵了传统所谓的和解少阳,还囊括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调气和血等诸多治法。此“和法”既是治则又是治法,还是治疗目的,真实地表达了中医“以平为期”的重要思想。

傅师出身于基层,看似平凡普通的一线临床实践却是给了她太多的启迪和感悟。她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会到中医要发展、要创新,不是靠背几首汤头歌括、几条经典条文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医理医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女子一生所经历经、孕、产、乳的生理现象和功能,全都依赖肝的疏泄与藏血。如肝失疏泄或不藏血,又或因“数脱血”而血不养肝、肝失疏泄,则易出现经、带、胎、产、杂各种妇科病症。对此叶桂提出“女人以肝为先天”。叶氏弟子秦天一将此说改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后,受到后世王九峰、刘奉五、何子淮等知名大家的极力推崇。可是“女子以肝为先天”常会让人误以为女子有两个先天,甚至是对“肾为先天”产生质疑。罗元恺先生曾明言“叶氏‘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既不符合经旨,也不切合实际,反而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紊乱。”对此傅师总结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女子以肝为先天”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大胆提出“女子以肝和为贵”的学术思想。“女子以肝和为贵”之理论既避免了对“先天”认识的误解,又注重女子疾病与肝生理病理的联系。傅师认为,女子“肝和”则体健寿延,“肝不和”则百病蜂起。一旦得病,在治疗上,傅师重在“和肝”,要求“用药轻灵活泼,用温不耗气、用寒不凝血”,务求“肝不和”之病理恢复至“肝和”之生理。学术思想

巧用和法疏解 平复阴阳气血一、“和”之溯源

中医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傅师从小随父侍诊,耳提面命,熟读医典,理论扎实、文化底蕴丰厚,十分推崇中医“和”的思想。

中医“和”之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它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却完善于《伤寒论》。1.中国传统文化之“和”思想“和”字,古时写作“和”“龢”与“盉”,段玉裁说“调声曰和,调味曰盉。今则‘和’行而‘龢’皆废矣。”由此可知,“和”与“龢”往往相通,而“和”“盉”二字意义则略有不同。但随着社会发展,后世“和”“龢”“盉”三字逐渐融合为“和”,其义也由“音声相和”或“五味调和”逐渐引申出和合、中和、和谐等义,将人对事物的听觉、味觉等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社会、物理、人事等抽象的理性认识。

西周史伯最早将“和”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行论述,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组合起来,相互间没有差异性的话,只能是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也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二百多年后,齐国晏婴对齐景公大谈和、同之别,不仅继承史伯的观点,更通过“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指出:正是不同事物的差异性或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才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孔子主张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事物内部或各事物间存在客观差异性,而事物内部的各差异或各事物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互济互补,使事物归于统一平衡状态,相反,如果事物内部或各事物间不存在差异,那事物反而不能趋于和谐。

孔颖达疏注《周易》曰:“和,犹合也”。“合”字本义是指上下唇合拢,后引申为相合、统一等义。殷周之时,“和”与“合”各自单用,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开始联用,表示协调、结合等义。“和合”思想最早始于《周易》。《周易·乾卦·彖传》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周易》用“保合大和”的概念,以“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揭示阴阳之“和合”是宇宙、自然、生命发生发展的根本规律。《礼记·郊特牲》亦云:“阴阳和而万物得。”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可划分阴阳,阴阳相互冲和,宇宙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由此,“和合”思想得以产生。“和合”是指在将存在差异和矛盾的不同事物统一在一个整体当中,通过取长补短、生克承制的方法,促进新事物的诞生,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合”是“和”的前提,“和”是“合”的方法。“和合”主张的“相反相成、相合协调”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还影响了古代医家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医“和”的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尚“和”,追求以“和”为本,但尚“和”还需守“中”,“和”必以“中”为正。尚中思想源自“允执厥中”(《尚书》)或“允执其中”(《论语》)。《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可知,“中和”思想强调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中和”思想主张不偏不倚,只有以“和”为本,以“中”为正,自然才能生化,社会才能运作,生命才能繁衍不息。“中和”观念深植于中医理论体系当中,直接影响了中医的治疗观。温长路先生曾一语道明“中和”思想对中医治疗原则的影响:“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2.《黄帝内经》之“和”思想《黄帝内经》是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她沿袭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之思想,将“和”的思维广泛地运用到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并通过求“和”论述治疗及养生的方法。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当“和”。人处于宇宙当中,自是与自然成为一体。《黄帝内经》从整体观的角度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昼夜晨昏的交替、春夏秋冬的变更以及东南西北的迁徙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导致人体发病。所谓“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素问·五运行大论》)即是说“和合”状态就是人与自然相适应的状态,人必须适应自然变化,人与自然相适应则不发病,人与自然不适应则发病。因此,《黄帝内经》教导人们要“处天地之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注意“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才能“和而不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以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才能平和安康、延寿年年。

其次,《黄帝内经》注重人体本身应“和”。人体本身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气的升降出入,沟通上下内外。有机整体中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和谐统一,才能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并防范病邪入侵,诚如“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乃成为人。”(《灵枢·天年》)、“营卫相随,阴阳已和。”(《灵枢·五乱》)、“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灵枢·本脏》)、“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所言。但是《黄帝内经》又说“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灵枢·脉度》),这就是告诫人们,如果气血、脏腑、经络各系统间或各系统内部关系失和,人体就要发病,或七窍不通或留结为痈。

鉴于上述,《黄帝内经》要求立足于整体“和”的基础,在治疗上,应当顺应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调动、调节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配合时令、节气的变化适时调养,如“内外调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修养和神”(《素问·刺法论》),“养之和之,静以待时……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问·五常政大论》)等所云。同时,《黄帝内经》还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致和平”是治疗的最终目的,而调理阴阳是达到“致和平”的重要手段。3.《伤寒杂病论》之“和”思想《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和”的思想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和”是人体的健康状态,如“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此外,张仲景还通过用“口中和”“胃气和”“腹中和”“表和”“卫气和”“荣气和”“脉调和”等阐述人体的“和”生理,突出“和”是健康的基础。同时,仲师还以“不和”立论,探讨机体失“和”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如“卫气不和”“表解里未和”“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其气不和”“睛不和”“胃气不和”“里未和”等。既然疾病的发生在于“失和”,那么治疗就必须以“和解”为手段,以“求和”为目的。如“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另外,张仲景非常重视人体“阴阳自和”的机能,他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即是认为“阴阳自和”是疾病自愈的关键。此论强调机体正气在疾病愈合中的重要作用,治疗疾病务必注意固护正气,所以选方用药不得伤正,既不能刚燥动火,耗血伤阴,也不能苦寒伤阳,凝遏气血,更不能滋腻碍脾,助湿生痰,这些都为后世主张的“取效缓和”奠定了基础。二、和法溯源

金代成无己是明言“和法”第一人,他在《伤寒明理论》中说伤寒之邪“其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愈,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指出和法即和解少阳。后世医家大多从成氏之说,凡言和法,悉以小柴胡为准绳,如清代程钟龄亦言“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

此“和法”之义过于狭隘,明显不符《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旨意。后世学者尝试扩大和外延“和法”之义。清代戴北山通过《广瘟疫论》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第一次对“和法”做出与“和解少阳”不同之理解,认为“和法”不是单一的治法,而是两种治法的组合;并且“和法”还指和缓之治法。何廉臣继承了戴天章的观点,并进一步总结了“和法”的涵义,提出:“凡属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等方,皆谓之和解法。和法者,双方并治,分解其兼症夹症之复方,及调理复症遗症之小方缓方也。”唐宗海则认为“至于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他以和气血为治疗血证的关键,提出“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犹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以和阳,或损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的治疗原则。费伯雄倡和缓之治为“和法”,他在《医醇义·自序》中说:“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三、和法内涵

有鉴于上,傅师认为,“和”有调和、缓和、平和之意,对应而言,真正的和法应从治疗法则、取效特点和组方用药规律三大方面来理解。1.治疗法则“和”首先强调的是“调和”。所谓调和就是纠正偏颇,针对多因素致病、多部位发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而制定的调节、纠正各方面失调的一种治疗法则,包括和解表里、调节升降、寒温并用、消补兼施等,体现多病兼治、多法并施、纠偏求和的精神。2.取效特点“和”其次突出的是“缓和”。所谓缓和,就是缓和取效之意。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时,因邪气渐深,正气渐虚,疾病呈胶着状态,非短时间能够治愈,只能逐步进行,缓缓求功,而不能急于求成。在此,还必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治疗的先后顺序及用药剂量的不同,体现缓治致和的精神。3.组方用药规律“和”还包含了“平和”。平和体现了一种组方用药规律,临证时针对正虚邪杂的境况,已非峻利攻邪或厚重大补所能解决,只能选择药力温和、药性平和之品。傅师用药十分平和,用温不过参、芪、归、术之辈,用寒不过柴、地、芍、丹之属,极少大寒大热,以药践行“和法”。

以上三方面共同阐述“和法”的深邃含义,不可或缺。总言概之,所谓的“和法”就是“取法调和”“取效缓和”“用药平和”,即通过借用平和的药物,调和脏腑之间、气血之间或邪正之间的关系,缓和取效,以使机体重新达到脏腑协调、气血流畅和阴阳平衡。此“和法”不仅包涵了传统狭义的和解少阳,还囊括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调气和血等诸多治法。此“和法”真正表达了中医“以平为期”的重要思想。

提出“女子以肝和为贵”观点一、女子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女子一生以血用事,而血为气配。肝为刚木之脏,主疏泄和藏血。《黄帝内经》又谓“肝化生血气”,是以说明女子与肝之间密切相关。(一)肝主疏泄与女子的关系

肝主疏泄,最早见于《丹溪心法》,原文说“司疏泄者,肝也”。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发、条达、喜躁动的生理特点,对女子来讲,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调节情志、调理冲任五个方面。1.调畅气机

肝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基础。气机即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调畅气机就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正常与否,全赖人身气的升降出入是否有序。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写道:“凡脏腑十二经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这即是说明脏腑和谐、经络通利而不病的前提是气机调畅,因肝能调畅气机,故脏腑气化有赖于肝,由此可见,肝的调畅气机作用对脏腑气化生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2.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

气血均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时时刻刻相依相随地运行在人身之中。《血证论·吐血》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却相互影响。“气为血之帅”即高度概括了气是血液运行的主导因素: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行则血行,异常病理状态下,气滞则血瘀。肝通过调畅气机以促进血的运行,只有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运通调则血行调和。另外,津液同气血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机的基本物质,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是脾气运化、肺气宣降、肾气蒸化、肝气疏泄和三焦通利等多脏腑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而肝的调畅气机在这纷繁复杂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为三焦脏腑气机通道顺畅,津液运行顺畅,所以肝气条达,能推动津液的输布。3.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脾胃同属中焦,一为阴土,一为阳土,阴阳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运纳协调,以保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共为气血生化之源,被誉为后天之本。周学海通过“世谓脾胃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指出肝的疏泄功能正是气机升降的发始根源。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分泌排泄胆汁,既助脾之升清,又促胃之降浊,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平衡,饮食物得以消化吸收,血气化源充足,保障女子经、孕、产、乳的正常生理而病难从生。这也是肝化生血气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4.调节情志

肝主疏泄还可调畅情志。情志,是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归心所主外,也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正常的情志活动必须依赖气血的正常运行。七情致病往往首先表现为气机紊乱,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但因气帅血母的关系,情志疾病后期逐渐伤及血分,诚如《类证治裁·郁证》所云:“七情起内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相对于男子,女子更易发生情志疾病。《笔花医镜·妇女证治》有云:“妇女之症……然大要不离乎情郁结者近是。盖妇女阴啬之性,识见拘墟。一有逆意,即牢结胸中,又不能散闷于外,则郁久而成病矣。”由此可见,女子调畅情志显得尤为重要,远郁就得疏肝。5.调理冲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之所以能有月经并孕育胎儿,是以冲任二脉的盈盛和通调为必要条件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指出:“冲脉为月经之本也。”就经络循行而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而腹为阴,因此任脉总揽、总任一身阴经脉气。冲任二脉都起于胞中,出会阴后,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曲骨,所以古人曰“冲任隶属于肝”。肝主疏泄,通过调畅气机可以调理冲任。任通冲盛,月事以下,能有子。

总之,肝气调达,则脏腑安和,气血津液充沛,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事按时以下,带下分泌正常,易于受孕,胎体壮实,分娩顺利,乳汁充足。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诸脏皆郁,津滞血结,百病蜂起,可出现月经不调、带下过多等症,若是已孕,则多有胎水肿满、堕胎、小产之变。(二)肝主藏血与女子的关系“肝藏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收摄血液的功能。1.贮藏血液

血化生于脾,受藏于肝,故肝有“血库”“血海”“血之府库”之别称。《素问·五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此可见,肝储备血液可在机体各脏腑组织缺血时提供不时之需。《灵枢·本神》还说:“肝藏血,血舍魂。”指出肝藏之血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血也是女子经血之源,肝血充足,冲脉血盛,保证月经按时来潮。另外,肝主藏血还能制约肝中阳气,防止其升动太过,保持肝体柔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其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2.调节血量

肝贮藏的血液,可根据机体各部分器官活动量的变化而调节输入和输出,以保障各脏腑组织正常生理活动的需求。《素问·五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对此王冰这样注解道:“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能调节血量,是通过肝贮藏血液和调畅气机的作用共同实现的:储备充足的血量是血量调节的前提;肝气的条达是血量调节的动力。3.收摄血液

肝藏血之“藏”,还有约束、固摄之义。《卫生宝鉴·师尼寡妇异乎妻妾之治》云:“夫肝摄血者也。”肝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肝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肝气与肝血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肝气属阳,肝血属阴,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肝气充盛,能固摄血液,防止其逸于脉外而发生出血;肝血凝聚,亦能使离经之血迅速凝固。因此,只有在肝的气血调和、阴阳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收摄血液而不致各种出血现象的发生。

女子一生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的发生无一不与血有关:经血有赖气血化生,胞胎有赖气血濡养,分娩需借助血濡气推,产后乳汁亦为气血所化。《医学入门·杂病提纲·血》曰:“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血的生成及功用虽涉及心、肝、脾、肾诸脏,但总以肝之藏血最为紧要。若肝不藏血,要么因肝血不足,血海虚空,胞宫失养,出现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萎不长、缺乳等病症;要么则可因收摄无权,血不循经,出现月经过多、崩漏、胎动不安等现象。(三)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与女子之间的关系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按语道:“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也说:“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叶桂及唐宗海所言都表明了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联,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共同构成了“肝体阴用阳”之基础。藏使气固摄有权,血运有节;泄使气固摄有度,血运有力。肝主疏泄有赖于肝主藏血之濡养;肝主藏血又得益于肝主疏泄之条达。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肝有血藏;肝主藏血功能正常,则可发挥血的濡养作用,制约肝阳升腾太过。月经为女子特殊生理之首,月经的生成和排泄,正是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的结果。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关乎肝气肝血、肝阴肝阳,而气血之间、阴阳之间最关键是一“和”态。由此可知,肝体本身贵在阴阳和、藏泄和、血气和、升降和与动静和。二、“女子以肝和为贵”思想的提出

鉴于肝之疏泄和藏血功能失调在女子疾病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前人意识到从肝论治女子疾病是捷径也是必要手段。《傅青主女科》一书当中贯穿疏肝之法,发前人所未发,突出妇科疾病须从肝论治。叶桂对治肝法亦颇有研究,将“治肝”之思想应用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对后世妇科学产生深远影响。“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问世后,受到后世王九峰、何子淮、刘奉五等知名大家的极力推崇。但“女子以肝为先天”常会让人误以为女子有两个先天,甚至是对“肾为先天”产生质疑。对此,傅师结合中医“和”之思想,对“女子以肝为先天”进行重新命题,指出“女子以肝和为贵”:既避免了对“先天”认识的误解,又注重女子与肝生理病理的联系。女子“肝和”则体健寿延,“肝不和”则百病蜂起。一旦得病,傅师强调“和肝”为法,务求“肝不和”之病理恢复至“肝和”之生理。三、“女子以肝和为贵”理论内涵(一)肝和的内涵

肝为刚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及藏血,体阴而用阳,肝体本身要“和”,肝与他脏也要“和”。肝和具体表现在藏泄相和、阴阳相和与升降相和。1.藏泄相和

藏泄相和不仅指肝自身的疏泄与藏血功能协调,更突出肝的疏泄与肾的藏精功能相互协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何梦瑶通过《医碥·杂症》亦说:“藏属肾,泄属肝,此肝肾之分也。”肾主封藏,体现了生命活动需要阴精的潜藏,肝主疏泄,体现了生命活动依赖阳气升发。两者一藏一泄,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肾藏肝泄之间的协调趋于“静藏不至于枯寂,动泄不至于耗散”的平衡状态,才能维持和调节机体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肾、肝也能各自主司功能正常。若二者协调平衡遭到破坏,或肾失封藏或肝失疏泄,都会影响对立的另一方,而最终导致肾不藏精、肝不疏泄同时发生。2.阴阳相和

李中梓说:“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雷火出于肝,实为水中之火。肝中之雷火使肝血不凝,保持气机之升,发挥其疏泄的功能;肝血充盛,制约肝火亢奋,防止火旺迫血或阳亢风动,此为肝之阴阳相和。

另外,李中梓还说:“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龙火起于肾,亦为水中之火。肾中之龙火,使肾水不寒,水火得济,促进其气化功能。龙火与雷火名虽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水中之火,需阴水(液)方能潜藏宁静,而肾精肝血相互化生,同为阴液,作用于龙火或雷火,可使其静归守位。若肾精不充或肝血不足,则水不制火,龙(或雷)火亢盛,一方面火灼肾阴而致肾阴亏损,一方面则火势凶猛而致肝火上炎。诚如张介宾所说:“夫相火者……炽而无制,则为龙雷之火,而涸泽燎原,无所不至。”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云:“君火惟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中龙火与肝中雷火即为相火,肝与肾共司相火,其关键在于精血同源,肝与肾之间务求阴阳相和,方能少火生气,各脏气化有源。3.升降相和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风厥痉痫》提到:“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说明肝以疏泄为前提,以藏血为条件,总司人体气机升降。肝血有藏,趋静属阴,肝气疏泄,趋动属阳,阳升阴降,肝之升降相和,气机如常。藏泄共同调控升,也共同调控降,如此才可使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和。

肝的升降相和还可表现在对脾升、肺降的调控。脾升胃降是机体气机升降枢纽,叶桂说:“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而脾升胃降需靠肝气的条达,这是因为一者,肝气升发可推动促进脾胃的运纳,二者,肝气疏畅可促进胆汁的分泌与向下排泄,帮助饮食物消化。故周学海又云:“世谓脾胃为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另外,《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阐明肝的生发之气在左上升,肺的清肃之气在右下降。肝升肺降对气机的升降运动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但在肝升肺降之间,肝的升发对机体的气机条达起着主导作用,肺的肃降则制约肝的升发以防止其升发太过。肝升或肺降的任何一方出现太过或不及都可引起肝肺升降失衡的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全身的气机失常或气化紊乱。(二)气血相和是“女子以肝和为贵”理论的基础《灵枢·五音五味》曾这样概括女子与气血的关联:“妇女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论到:“然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神自清。”这铺就了后世医家认为女子一生以血为本之理论的基础。女子之经、孕、产、乳生理皆靠血之化源,然气为阳、血属阴,阴静阳躁,阴阳平调,气血安和,女子则能经带如期,嗣育理想。若气血不和,或气滞血停、或气不生血、或血随气逆,以至影响女子经、孕、产、乳正常的生理功能,继而引起经、带、胎、产、杂的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与肝主藏血的两大功能揭示了肝与气血之间密切相关,气血相和的关键基于肝之藏泄相和、阴阳相和与升降相和。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女子之生理重在气血相和等同于女子之生理贵在肝和?因此傅师大胆提出新的命题:“女子以肝和为贵”。(三)“女子以肝和为贵”理论的具体体现1.肝肾相和对女子的影响

肝主疏泄,肾主藏精,精又化血,血藏于肝,因此肝肾相和主要表现在藏泄相和。若肝肾安和,肝泄肾藏,各司其职,肝的疏泄功能防止肾精过度封藏,使肾精源源不断地化生肝血,并促进天癸应期而至,而肾之封藏又可防止肾精挥霍过度,使得经血按时常有,保证了“月事以时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要么因为疏泄不及而使脏腑之精气不能藏于肾,引发肾精不足,天癸匮乏,肾水不足以滋养肝木,肝反又不能生血,则可发生月经衍期、月经过少甚至闭经乃至不孕;要么因为疏泄太过影响肾之封藏,引起月经先期、带下病、胎动不安等病证。反之,肾之藏精功能失常,肾不藏精,精不化血,肝血不充,无以司血海,可致崩漏、带下病、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不孕等。另外,血又能生精养精,肾中生殖之精依赖肝血化生的补充,如果肝血亏虚,则生精养精功能减退,肾中癸阴衰少,生殖机能也随之减退。2.肝脾相和对女子的影响

就生理位置而言,肝与脾胃同属中焦。肝之疏泄正常与否是脾胃气机升降的关键。肝疏泄功能正常,通过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协调脾胃气机的升降平衡,饮食物得以消化吸收,血气化源充足,保障女子经、孕、胎、产、乳的正常发生。肝与脾之间又属于相胜与相不胜的关系,肝失疏泄极易导致肝木横逆乘脾土,而脾失运化易致土虚木乘。肝脾不和则临床可见气机不畅、脾胃升降紊乱、血液化生不足的病理现象,对女子来说,可引发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带下病、妊娠恶阻、妊娠肿胀等病证。3.肝心相和对女子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