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22:44:00

点击下载

作者:沈双宏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

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试读: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4部分,即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及年谱。医家小传:着重介绍杜建教授从医经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肿瘤中医辨治,杜建教授有独特见解,其发挥温病理论,主要从气阴两虚论治肿瘤,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法,并注重瘥后调理。专病论治:收录了杜建教授近年中医辅助治疗肿瘤的典型医案,以病为线索,每案例后加按语点评,以解析其立方遣药的宝贵经验。诊余漫话:介绍杜建教授中医辨治肿瘤学术思想,从温病理论认识肿瘤的病因病机、治法;创立“解毒消癥饮”“扶正抑瘤方”和“扶正清解方”三方的理论基础、运用经验;肿瘤研究的相关成果介绍。年谱: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杜建教授经历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陈序

杜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享誉海内外,任职福建中医学院(后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二十余载,为省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福建中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广为大众所称羡。

杜建教授为人诚挚朴实,谦虚谨慎,励志好学,有真切性情。我与杜建教授相知数十年,深为其知心结交之情谊所动。他不仅精通岐黄理论与医术,且思路开放,不墨守旧规,能与时俱进,吸纳当代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联系实际;有博采众长之大家风范,成一家之长,言有尽而意无穷,难能可贵。

杜建教授在学术上,崇尚温病学理论,注重养阴保津治疗理念。他善于吸纳温病学说精华,重视热、毒、痰、瘀、虚的温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治疗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病机观点和治疗原则,点铁成金,并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消化道肿瘤病人常因久病伤阴,或因接受放化疗而致伤阴耗气,杜建教授联系实际,发展温病理论于肿瘤的治疗,创制扶正抑瘤方以扶正养阴,解毒消癥饮以清热存阴,扶正清解方以益气顾阴。针对病情实际灵活应用,取得优异效果。在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的支持下,其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受邀到美欧、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交流经验,为弘扬中医药、扩大海内外学术交流,使中医药走向海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今值杜建教授弟子整理《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一书行将出版面世,该书案例实在,言之有据,行当自远。谨以此序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祝愿杜建教授健康长寿,友谊长存。2017年10月北京

黄序

杜建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多年,擅长肿瘤、老年性疾病及各科疑难病症,诊疗思路敏捷,处方用药灵活,临床效果显著。

杜建教授精通中医典籍,崇尚温病学理论,把以温病为主的学术思想拓展应用在内科学上,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辨治恶性肿瘤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瘀毒内蕴而耗伤阴液,又易发生各种变证、危证,与温病学说的“热象”与“伤阴”并存,以及“易内陷生变”相似。肿瘤发病为内虚而邪毒留著;进展期邪盛毒深,内热伤阴;肿瘤手术、放化疗后,邪虽祛除或者暂时消落,但是正气亏耗,阴液大伤,如不注意“瘥后”恢复期的调护,会“复发再燃”,使病情反复。杜建教授依据肿瘤治疗的不同时期,创立三方:①解毒消癥饮:手术前患者毒邪久留体内,居于经络脏腑。清热解毒之药,可抑制体内毒邪的滋生及蔓延。②扶正抑瘤方:手术后及放化疗过程中,治以补气养阴,起到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放化疗毒副等作用。③扶正清解方:攻补兼施,作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结束后的长期辅助用药。这三方在临床上延缓了肿瘤患者病程发展,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患者遍布海内外。

杜建教授任职福建中医学院(后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院长二十余载,所培养的包括海外和港澳台在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学术经验继承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学科带头人、专家或业务骨干,为中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建功立业。杜建教授还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成果显著,为中医药走出国门做出巨大贡献。

今值杜建教授学生整理的《国医名家杜建治疗肿瘤经验集萃》一书即将出版,该书收集了杜建教授近几年治疗肿瘤的医案,内容翔实,论证严谨,可供借鉴,行当必远。

爰以为序。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2017年10月杜建教授读书是杜建教授最大的爱好神采奕奕的杜建教授杜建教授与沈双宏在首批传承博士后进站启动会上合影杜建教授与学生合影杜建教授在做临床研究杜建教授在指导学生看病杜建教授和传承工作室成员在一起杜建教授在做实验研究《扶正、清解法组方辅助消化道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扶正、清解法组方辅助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章医家小传

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早期的学子,杜建教授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师。他接受传统中医药教育,经历时代变革及学院变迁,虽身兼教学、科研及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却依然坚持临床诊疗工作,擅长肿瘤、老年性疾病及各科疑难病症。其诊疗思路敏捷准确,处方用药灵活机变,是老百姓心中的“救世良医”。一、博极医源,勤于临床

杜建教授受家学渊源影响,自幼喜好中国传统文化。他出生于福州一个与医学相关的家庭,外婆熟悉岐黄之术,母亲是一名从事药物研究的医药工作者。自幼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和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就觉得中医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又可以看病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聪明好学的他,于1959年考入刚刚成立一年的“福建中医学院医疗系”。在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通过六年制系统的专业医学理论学习,他于1965年以全优的成绩留校承担温病学教学工作,并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和从事临床工作带教。1970年被下放到福建省邵武金坑公社。金坑公社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气馁和退却。除了指导生产外,杜建还想尽办法找草药来给当地群众治病,并积极指导当地赤脚医生,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挖掘、采摘草药,救治病人。杜建刚到邵武金坑公社的冬天,遇到一个被打翻的火笼烧伤面部和口腔的孩子。当时这个孩子因为口腔疼痛,6天没有进食,只能喝一点糖水,饿得奄奄一息。山区没有输液设备,杜建灵机一动,让山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买了一种叫“冰硼散”的中成药放在孩子的口腔。凉凉的冰硼散吃下去,孩子觉得口腔不痛了,能喝冷稀饭。就这样,孩子被救活了。小山村一下子炸开了锅——“来了个大学生医生把快死的人救活啦”!对于杜建而言,除了因当地村民的信任而欣慰之外,更因中医学而骄傲。他由衷地感叹道:“中医药真行!”由此更进一步坚定了他学好中医、用好中医、用中医药为百姓服务的执着信念。此后,杜建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中医药的思维、方法、手段治疗疾病,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取得了丰硕成果。

1972~1980年,杜建在福建省邵武县医院从事内科、小儿科、传染病科和急诊科等一线临床诊治工作。在基层工作中,他遇到了许多以发热为主的病人。经过仔细观察,杜建发现这类病人都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属于温病的“外感热病”范畴,于是便潜心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辨证施治,取得很好的疗效。

20世纪70年代初,福建省“乙脑”肆虐,患儿多见高烧、抽搐、昏迷,除一般支持疗法和降颅压外,杜建秉承明清温病学家经验,大胆采用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的药液进行鼻饲治疗,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活人无数,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在冬春季节,小儿支气管肺炎极为常见,杜建在经方“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结合病因病机调整方剂为大金连麻杏石甘汤(大青叶、银花、连翘、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取得明显效果。小儿科“秋泻”甚为多见,杜建采用野麻草、马齿苋合四君子汤内服,药到病除。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杜建应用白毛藤、田基黄合茵陈蒿汤,一般都能1周左右退黄,半个月左右肝功恢复正常。良好的疗效,让杜建对温热病有了更为直观、现实的理解,对温病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二、博采众长,拓展温病

1980年,杜建在调回福建中医学院后,便开始承担中医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并到福建省立医院从事临床诊治及带教工作。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杜建对《伤寒论》《温疫论》《温热论》《医原》和《温病条辨》等经典医籍有了更为透彻和深层次的理解。1984年,杜建等编写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浅释》一书。该书对《外感温热篇》原文逐条进行校勘,对条文的含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还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注说,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展开评析,明晰医理,对后学者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博采众长,杜建将以温病理论拓展应用,将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热、毒、瘀、虚、痰”的基本思路应用于老年病,并结合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对温病发展过程的病因病理特点内涵加以引申拓展,形成独具特色的老年病学观点。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首创性地提出“血管性痴呆患者多虚多瘀,以肾虚血瘀为常见证型”的理论,制定“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的治疗法则,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创制的中药复方“康欣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B20020032),经临床应用,康欣胶囊能减轻血管性痴呆患者病情,延缓病程发展,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的护理负担,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康欣胶囊相关研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杜建教授应用现代医学研究的方法,开展温病学理论的实验研究;从微观生理病理变化入手,探讨温病急性热瘀证的病理实质,丰富了温病热瘀证的理论;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辨证、立法、处方、用法中吸取精髓,为临床辨证治疗打开思路。杜建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辨治恶性肿瘤,其辅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认为,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热象”与“伤阴”往往并存,特别在温病的后期,阴伤的表现尤为突出。温病临床表现的又一特点是易内陷生变,若病邪较盛,正气不支,邪可内陷,发生各种变证、危证。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放化疗期间,每可出现瘀毒内蕴而耗伤阴液,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邪毒的传变,与温病学说的论述颇有相似之处。肿瘤发病病机为内虚而邪毒留著,其发展经历了邪正相争、肿瘤毒盛而蔓延。在肿瘤进展期邪盛毒深之际,又经放化疗而致火毒炽盛,内热伤阴尤其突出,治则不离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温病病程中易伤津耗液,温病瘥后虽然邪热已除,但机体多未恢复正常,需要进一步调理。肿瘤手术、放化疗后,邪虽祛除或者暂时削弱,但是正气亏耗,阴液大伤,如不注意“瘥后”恢复期的调护,会“复发再燃”,使病情反复或变生他病。依据肿瘤治疗的不同时期,杜建创立三方:①解毒消癥饮:手术前患者毒邪久留体内,居于经络脏腑。清热解毒之药,可抑制体内毒邪的滋生及蔓延。②扶正抑瘤方:手术后及放化疗过程中,治以补气养阴,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③扶正清解方:作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放化疗结束后的长期辅助用药,攻补兼施,在临床上延缓肿瘤患者病程发展,提高生存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相关组方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1010130786.0),并制成院内制剂在临床应用。同时又获得20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高效管理,运筹帷幄

杜建教授除了在中医药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外,在管理和发展福建中医药大学方面亦立下汗马功劳。1983年,他被任命为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1987年被任命为院长,历经21年的院长生涯。当被问及作为高校管理者的感想时,几乎经历了中国高考恢复后大学发展各个阶段,以及福建中医学院三个转变阶段的他感叹道:“中医院校的院长不好当。”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医院校发展逐渐顺利,很多地方抢着要应届毕业生,并逐渐成为各大医院的中坚力量。“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大师,方能培养一流的人才”。2005年,由杜建教授一手创建的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更是顺应当时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为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打下基础。该研究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研究员任院长,主要围绕重大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平台,设有基础研究基地、临床研究基地和信息研究基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建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广泛、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医学专家,他给人们留下的不只是医术的辉煌与成就,更多的是认真求索、传承创新的精神!第二章专病论治第一节 鼻咽癌一、概述

鼻咽癌是来自鼻咽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高发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配合化学治疗可提高疗效。中药治疗主要是配合放疗和化疗,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扶正固本;而晚期患者已不能再行放疗或化疗时可采用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鼻咽癌不经任何治疗,自然生存期平均为18.7个月。Ⅳ期自然生存时间为7~9个月。早期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95%。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鼻咽,与肺相关。因肺开窍于鼻,肺经郁热,上焦热盛,迫血妄行,瘀血阻络,久而成癌肿。病属本虚标实,病性为热、毒、气虚、阴虚、津伤,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治法;并常加用白及、藕节、仙鹤草、生地黄炭止血,旨在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使鼻窍得通,燥热得清,阴津得滋,而改善患者放疗后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二、典型病案病案1

林某,女,70岁。

初诊:2015年5月25日。

主诉:鼻咽癌化疗后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前于某三甲医院确诊为“鼻咽癌”,穿刺病理示:非角化性癌,左侧淋巴结低分化鳞癌,已完成6疗程化疗。辰下:鼻塞,痰白易咳,量少,口干明显,食欲差,舌红两侧黑斑;苔白腻,脉沉细偶结。

证型:肺气阴虚,邪闭鼻窍。

治法:润肺通窍。

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合苍耳子散加减。白芷6g,三棱10g,辛夷花10g(布包),莪术10g,金蝉花10g,生晒参15g(另炖),麦冬10g,五味子6g,浙贝母10g,重楼15g,仙鹤草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1日。

鼻塞明显,今晨咳痰带血,涕带鲜血,食欲差,时有便溏,每天四五行;舌红两侧紫,苔厚黄,脉细微。

处方:仙鹤草15g,侧柏叶15g,白及10g,黄芩10g,藕节15g,辛夷花10g(布包),沙参15g,麦冬15g,瓜蒌18g,山楂15g,鸡内金10g,旱莲草15g,玉竹10g,玄参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6月8日。

上周鼻衄2次,现仍有鼻塞,喉中异物感,咳少量淡黄痰,纳少,口腔溃疡,口干,舌红,苔黄厚,脉细。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辛夷花10g(布包),黄芩10g,鱼腥草15g,苍耳子10g,天冬15g,白芷6g,白及10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鸡内金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5年6月15日。

近两日鼻涕带有血丝,鼻塞明显,喉中有异物感;纳少,舌红,苔黄厚,脉沉缓。处方:辛夷花10g(布包),白及10g,仙鹤草15g,川贝6g(分冲),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5g,生地黄15g,黄芩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15年6月22日。

无鼻衄,晨起痰多,鼻塞明显,喉中有异物感,食欲差;舌红,苔黄厚,脉沉缓。处方:辛夷花10g(布包),白及10g,仙鹤草15g,川贝6g(分冲),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天花粉15g,生地黄15g,玄参15g,百部10g,黄芩10g,玉竹10g,金蝉花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六诊:2015年6月29日。

今晨涕中带血,鼻塞,咽干喜饮;舌红,苔黄厚,脉细偏沉。

处方:旱莲草15g,天花粉15g,辛夷花10g(布包),百合15g,鱼腥草15g,黄芩10g,白芷6g,金蝉花10g,浙贝母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七诊:2015年7月6日。

仍有鼻涕带血,鼻塞,咽干,口干;舌红,苔黄厚,脉细沉重按无力。

处方:仙鹤草15g,侧柏叶15g,白及10g,沙参15g,麦冬15g,金蝉花10g,百合15g,旱莲草15g,天冬15g,玉竹10g,乌豆15g,白芍10g,生地黄炭15g,藕节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按语】患者鼻咽癌化疗后,出现鼻塞,有白痰、口干等症状。肺开窍于鼻,肺喜润恶燥,而化疗后常有口鼻咽干燥的表现,足见化疗易伤肺阴,故治以润肺通窍之法,以沙参麦冬汤合苍耳子散加减,配合芪灵扶正清解颗粒益气养阴、润肺通窍解毒。鼻咽癌常有鼻衄发生,故配伍仙鹤草、藕片、白及、生地黄炭等止血。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病案2

林某,女,66岁。

初诊:2016年2月24日。

主诉:左鼻咽癌术后1个月。

现病史:1个月前因“左鼻塞、流涕伴头痛”发现“鼻腔肿物”,行“鼻内镜下左鼻腔肿物切除+左上颌窦、筛窦外侧壁切除+双极电凝、低温等离子凝切术”,病理示:(左鼻腔上颌窦)肉瘤样癌。拟1周后行放射治疗。现症见:左侧面额部疼痛,左鼻腔分泌物黄稠,鼻塞,现仍有少量血丝,畏冷,疲乏,左目流泪,纳可,睡眠差,大便欠畅,二三日一行,小便尚调,口干口苦,50岁绝经;舌淡红,苔微黄,脉弦。

证型:肺气阴虚,邪闭鼻窍。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通窍清解。

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合苍耳子散、扶正清解方加减。黄芪30g,白芷6g,苍耳子10g,女贞子15g,灵芝30g,辛夷花10g(布包),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15g,三棱10g,莪术10g,半边莲15g,沙参10g,麦冬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6年3月14日。

放射治疗已8天。仍有鼻衄,量不多,便秘,两天一行,偶咳,黏液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0g,天冬10g,浙贝母10g,白及15g,仙鹤草15g,瓜蒌15g,郁金10g,决明子15g,火麻仁15g,枳实10g,三棱10g,莪术10g,木蝴蝶15g,玄参15g,生地黄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6年3月21日。

药后症减,仍有少量鼻衄,咽痛,吞咽时尤甚,咳嗽,偶有白色黏稠痰,纳食欠佳,便秘改善,寐欠佳;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天冬15g,三棱10g,莪术10g,仙鹤草15g,白及10g,板蓝根15g,决明子15g,火麻仁15g,枳实10g,连翘10g,石斛15g,生地黄15g,玄参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6年3月28日。

放疗治疗中,现咽痛,口干涩,易呛咳,痰白量中质黏,鼻塞,偶有血丝,恶心欲呕,食之无味,“手术伤口处”微痛,大便干结,两日一行,夜寐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沙参15g,麦冬10g,天冬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三棱10g,莪术10g,金蝉花10g,鱼腥草15g,白及10g,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淮山药15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16年4月11日。

少量鼻衄,口干灼热感,左脸颊微痛,鼻塞,偶头痛,食欲差,乏味,寐尚安,小便调,大便时偏干;舌红苔薄,脉弦。

处方:沙参15g,麦冬10g,天冬15g,白及10g,仙鹤草15g,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芷10g,白花蛇舌草30g,元胡10g,川芎6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按语】患者鼻咽肉瘤样癌术后,左侧面、额部疼痛,左鼻腔分泌物黄稠,鼻塞,现仍有少量血丝。考虑患者素体肺气阴虚,虽已手术,但毒浊之邪仍闭于鼻窍,故鼻塞,分泌物黄稠,治以益气养阴润肺,通窍清解,以沙参麦冬汤合苍耳子散、扶正清解方加减。肺通窍于鼻,用苍耳子散辛温通窍,化浊排毒;沙参麦冬汤合扶正清解方益气润肺,以恢复肺的正常宣降功能,标本同治;并加三棱、莪术祛瘀以生新,旨在术后恢复鼻窍之正常功能。药后鼻腔分泌物减少,患者遂按医嘱行放射治疗,鼻衄时发,并出现咳嗽、便秘的情况,遂加白及、仙鹤草以止血,决明子、火麻仁、枳实以润肠理气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得通,肺的宣降方能恢复,鼻窍才得以宣通。患者连续服用中药,以配合放疗,症状虽有反复,但均明显减轻,且放疗的不良反应均减轻。病案3

余某,男,73岁。

初诊:2016年2月27日。

主诉:鼻咽癌放疗后2年半。

现病史:2013年8月发现鼻咽癌,于某肿瘤医院行放疗34次。辰下:每日清洗鼻腔1次,咽干喜饮,咳嗽,咳少许黄白色稀薄痰,不易咳出,易疲乏,纳可,寐尚安,夜尿5次,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近革。肺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肺气肿,肺大泡。有高血压病史,今晨血压165/74mmHg。

证型:肺气阴虚。

治法:益气润肺养阴。

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合扶正清解方加减。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石斛15g,玄参15g,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三棱10g,莪术10g,天冬15g,旱莲草15g,百合10g,甘草3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6年3月12日。

药后症减,咽干,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稠痰,易咳出,易疲乏,纳可,寐安,小便偏多,大便调;舌暗红,苔根偏厚,脉弦数。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石斛15g,玄参15g,生晒参10g(另炖),沙参10g,麦冬10g,辛夷花10g(布包),莪术10g,三棱10g,甘草3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6年3月26日。

药后症减,疲乏困倦,头晕,痰少色白,涕少色白,咽干舌干,腰酸背痛,纳可,寐易醒,夜尿4~5次,大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脉弦右细。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石斛15g,西洋参10g(另炖),辛夷花10g(布包),沙参10g,麦冬10g,三棱10g,莪术10g,白芷6g,甘草3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中成药:片仔癀胶囊1粒,每日1次。

四诊:2016年4月11日。

鼻涕较前减少,质稀白,鼻塞,偶有喷嚏,舌干、咽干,纳可寐安,夜尿4~5次,腰酸背痛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金蝉花10g,连翘10g,辛夷花10g(布包),三棱10g,莪术10g,白芷6g,甘草3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中成药:片仔癀胶囊1粒,每日1次。【按语】患者鼻咽癌放疗后已有2年半,每日清洗鼻腔,就诊时咽干喜饮,伴咳嗽,且脉弦数近革。考虑患者鼻咽癌并放射治疗后气阴损伤,故以咽干为主要不适,且脉近革,革脉是亡血、失精的脉象,可见患者气阴亏耗之严重,故治以益气润肺养阴,以沙参麦冬汤合扶正清解方加减治疗。药后症状减轻,且脉革明显缓解。患者素易疲劳,故选用生晒参或西洋参益气扶正,并用辛夷花、白芷等以通鼻窍,加用片仔癀胶囊清热解毒,抑制肿瘤复发,共同减轻患者鼻窍、咽喉等的不适,改善生活质量,以期延长患者生命。第二节 肺 癌一、概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呈明显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是治疗本病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中,60%左右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多采用以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短,一般小于6个月,预后不佳,并且大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足量疗程配合度差,更是影响疗效。

中医药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注重辨证施治,成为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经验总结及对肺癌患者经历手术、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期间的中医证型研究发现,虚证(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是肺癌患者的主要病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痰、瘀、毒等兼夹证。治疗原则当以扶正为先,益气养阴佐以解毒散结。在“扶正清解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具有较好的带瘤生存疗效。这种在中医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综合治疗肺癌,是目前最佳支持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不宜手术而采用放化疗、靶向治疗患者和晚期体弱的患者,在稳定瘤体、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及配合西医增效减毒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二、典型病案病案1

刘某,男,38岁。

初诊:2012年10月18日。

主诉:肺癌术后1月。

现病史:患者2012年9月体检发现右肺阴影,于某三甲医院确诊为“肺癌”,遂行“根治性右肺中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黏液表皮样癌(pT1bN2M0,ⅢA期)。已予化疗1周期,过程顺利。现神疲,胸闷,偶有咳嗽,无痰,术区疼痛,纳可,寐欠安,易醒多汗,二便调;舌暗红,苔根白厚,脉弦数。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

证型: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清解。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苦参10g,山慈菇10g,生晒参15g(另炖),白术15g,茯苓15g,三棱10g,莪术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0月27日。

近1周因冷空气刺激咳嗽阵发,流清涎,无痰,无活动后气促,神疲,纳可,寐欠安,易惊醒,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22×109/L。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清解。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金蝉花10g,北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浙贝母10g,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2年11月10日。

服上方后咳嗽缓解,期间患者自服“红豆杉”当茶饮,第二剂始腹泻,稀水样,偶有里急后重,服上方4剂后停“红豆杉”,大便每日2~3次,便溏,纳可,寐欠安;舌尖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茯苓15g,白术15g,生晒参15g(另炖),金蝉花15g,浙贝母10g,枳壳10g,前胡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3年2月21日。

改方及停服“红豆杉”后患者症状改善,期间因复查发现脑转移,经历化疗及全脑放疗,予以上方去前胡、枳壳,加沙参15g,麦冬15g。至2013年1月23日放疗结束。放疗后诉头痛,枕部尤甚,服泰勒宁后可稍缓解;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自服胃复安无明显减轻;自汗盗汗,手足心刺痛;纳差,寐欠安,大便时干时溏,每日2~4次;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生晒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金蝉花15g,陈皮 6g,半夏6g,元胡10g,乌药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甘草3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13年3月2日。

头痛明显缓解,恶心、呕吐、自汗、盗汗消失。诉近1个月右胸痛,与呼吸、体位改变无关。查PET-CT示:放射性肺炎。省肿瘤医院予以抗感染治疗,现胸痛减轻,偶有咳嗽,少痰,纳可,寐好转,大便每日2~3次,溏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金蝉花10g,苦参10g,山慈菇10g,三棱10g,莪术10g,重楼15g,川芎10g,北沙参15g,麦冬15g,鬼针草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六诊:2013年9月7日。

期间患者开始服用靶向药物,并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配合服用半年,仍有咳嗽,无痰,面部间断性出现皮疹,双手湿疹,瘙痒,纳可,寐欠安,二便调。治法:益气养阴,健脾。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金蝉花10g,北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鱼腥草15g,浙贝母10g,甘草3g。

荨麻疹、湿疹缓解时用上方,发作时上方去沙参、麦冬、天冬,加芋环干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

日一剂,水煎服。

七诊:2014年6月28日。

2014年5月复查头颅MRI示:肺癌脑转移瘤较前进展。遂于杭州某医院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过程顺利,偶见头晕沉,余无明显不适。6月起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行DC-CIK生物免疫治疗。舌淡红,苔薄,脉近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15g,仙鹤草15g,地龙干10g,全蝎6g,丹参10g,川芎10g,生地黄15g,赤芍10g,丹皮6g,枸杞10g,山茱萸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八诊:2015年1月17日。

DC-CIK生物免疫治疗结束(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现诉时有咳嗽,遇冷加重,动辄汗出,口干欲饮,纳可,寐欠;舌红苔白,脉弦。复查F-FLT示:左侧枕叶及左侧顶叶高代谢灶,考虑肿瘤转移;右侧小脑稍高代谢灶,建议观察随访。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45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天麻15g,蜈蚣1条,地龙干10g,全蝎6g,泽兰10g,当归10g,三七粉6g(分冲),赤芍10g,苏木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按语】患者为年轻男性,长期吸烟,熏蒸于肺,久则肺气虚,肺气不宣,水道不利,津液不能输布,聚湿成痰,痰蕴日久结于肺,久成肺积。肺为“娇脏”,属太阴经,与大肠相表里。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主皮毛”。其病变证虽多,但总的说来不外乎“司呼吸”及“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所致。患者起病时以咳嗽、咯痰、气急、胸痛为主要症状,从体检发现肺癌至今3年余,经历了手术、一线化疗、脑转移放疗、靶向及生物免疫治疗。病程迁延,经手术及多次放化疗后机体正气更虚,极易外感;痰饮为邪,无处不到,故入脑,放化疗后更伤津耗气。血瘀于下不能上荣于头面,且脾胃运化无力,而见患者反复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头晕、头痛、纳差、便溏、寐欠佳等症状。正如《医宗必读·积聚篇》所言:“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汇编》也论及“正气虚则成岩”。治应以扶正为先,兼化痰散结、行气解毒化瘀为基本治法,拟方以“扶正清解方”辨证加减。

患者初诊时处于术后化疗期间,一般情况尚可,主要表现为神疲,偶咳,体虚极易外感。考虑脾胃乃后天之本,扶正清解方以生晒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前胡、枳壳、浙贝母降气化痰;金蝉花抗肿瘤;天冬、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因患者复查发现颅脑转移,故四诊开始放疗及二线化疗,这个阶段津液耗伤更甚,出现头晕头痛、自汗盗汗、纳差、便溏比一线化疗时反应加重,故去前胡、枳壳、浙贝母,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收敛止汗,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乌药、元胡止痛。在此期间一度出现放射性肺炎,加用天冬、沙参、麦冬,增强养肺润燥力量。

2013年9月7日始因服用靶向药物出现皮疹、湿疹,去沙参、麦冬、天冬,加芋环干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以祛风解毒。七诊时因脑转移进展再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开始出现血瘀表现,以丹参、川芎、生地黄、赤芍活血化瘀;地龙、全蝎通络止痛;三棱、莪术破气散结。后患者复查稳定,予以DC-CIK生物免疫治疗,期间继续配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配合,巩固疗效。随访至2015年11月,患者仍存活,病情稳定。病案2

陶某,女,60岁。

初诊:2014年9月2日。

主诉:肺癌术后2年半。

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2月于某三甲医院确诊为“肺癌”,遂行“左肺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肺腺癌。术后化疗6周期,过程顺利。2014年3月复查发现复发,又行化疗。现诉偶咳,少痰,无血丝,手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CEA(癌胚抗原)4.7ng/mL。

证型:气阴两虚,痰浊痹阻。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全蝎6g,沙参15g,麦冬15g,天冬15g,浙贝母10g,金蝉花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1月29日。

上方治疗2个月,近期服药后出现腹痛、腹泻,手腕伴肩背部麻,时有体位性眩晕,大便时干时溏,询问得知患者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舌红,苔薄白,脉弦数。复查CEA4.3ng/mL。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健脾。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沙参15g,麦冬15g,重楼18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党参10g,白术10g,金蝉花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3月21日。

上方治疗4个月,复查CEA11.5ng/mL。胸部CT示:左肺术后改变;右肺结节部分较前退缩;隆突病灶大小相仿。近期腰背部酸痛,左肩上部麻木感,晨起自觉头晕,无头痛,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消癥。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苦参10g,山慈菇10g,重楼18g,菝葜18g,墨旱莲15g,金蝉花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5年11月7日。

其间持续以上方加减治疗。现偶咳,少痰,时有腰酸,头部稍不适,情绪低落时加剧,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复查CEA 1.7ng/mL。胸部CT示:左肺术后改变;右肺结节部分较前相仿;隆突病灶较前退缩。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消癥。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金蝉花10g,陈皮6g,法半夏6g,枸杞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肺腺癌术后2年半,无吸烟史。初诊时肺癌复发行二线化疗,症见偶咳,少痰,手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辨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宜益气养阴,化痰通络。在“扶正清解方”基础上加三棱、莪术破气散结,全蝎通络,沙参、麦冬、天冬加强养阴之功,浙贝母化痰止咳,金蝉花解毒抗瘤。

二诊时得知患者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因处方药性偏凉,导致患者腹泻,引发情绪紧张,故加用党参、白术调理脾胃,柴胡、白芍、枳壳柔肝养阴。并嘱患者放松情绪。

三诊时患者已无腹泻症状,复查CT提示肿瘤病灶有所缩小,但CEA波动明显,患者情绪仍然紧张。效不更方,根据病情酌情加重楼、菝葜解毒抗瘤,但总不离益气养阴散结之品。病案3

林某,女,56岁。

初诊:2012年10月18日。

主诉:左肺癌术后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9月无意中发现右颈部有一肿物,约“花生粒”大小,经检查确诊为“右上肺腺癌伴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予以“NP”方案化疗2周期,过程顺利。现一般情况良好,偶干咳,无胸闷、气喘,胸背部偶有刺痛。昨日起咽干,声音嘶哑,鼻腔干燥,鼻涕中夹有血丝,颈部僵硬,疼痛,纳可,寐安,大便干,便中带血,小便调;舌淡红,尖点刺,苔薄黄,口腔有一处破溃,脉弦。

证型:气阴二虚,瘀毒化热。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清解。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苦参10g,山慈菇10g,白术15g,生晒参15g(另炖),沙参15g,麦冬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2月23日。

第四周期化疗结束。化疗期间,患者时有神疲、咽干、纳差、大便时干时溏等不良反应。在上方基础上,若纳差加鸡内金15g,山楂15g,木香6g;若便干加麻仁10g,枳实10g;若便溏加芡实15g。注意复查血常规,平稳渡过化疗期。

三诊:2013年7月5日。

复查头颅MRI示:左额叶右顶叶各见一直径约0.5cm强化结节,考虑脑转移。予以培美曲塞二线化疗六周期及头部放射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可,头晕,无恶心、呕吐,寐差,易醒;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益气养阴,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苦参10g,山慈菇10g,全蝎6g,当归10g,枣仁15g,赤芍10g,阿胶10g(烊化),夜交藤18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4年1月6日。

二线化疗结束。第六周期化疗顺利结束,期间易感风寒。诉流清涕,打喷嚏,头晕,头重,恶心,无呕吐。晨起血压136/86mmHg。舌暗紫,苔薄,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解表。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沙参15g,麦冬15g,百部10g,浙贝母10g,百合10g,白术10g,防风6g,白及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束后复查,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继续服用上方改善症状。

2015年6月基因检测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予以克唑替尼(赛可瑞)靶向治疗,以期带瘤长期生存。【按语】患者为女性,肺腺癌术后1个月,无抽烟史。患者初诊时诉有偶咳、偶见胸背刺痛、鼻咽部干燥、便干等症状,符合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治宜益气养阴,扶正清解。在“扶正清解方”基础上,加三棱、莪术破气散结;苦参、山慈菇清热解毒;生晒参、白术补脾益气;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二诊时患者还处在化疗期间,效不更方,若纳差加重,加鸡内金、山楂、木香开胃;便秘严重,加麻仁、枳实润肠通便;便溏加芡实固涩收敛,以便平稳渡过化疗期。

后因复查发现脑转移,需行二线化疗及颅脑放疗,患者出现头晕、寐差等症状,继续在“扶正清解方”基础上,加当归、赤芍活血,全蝎通络,酸枣仁、夜交藤安神,以巩固疗效。但患者因多次行放化疗,正气益虚,极易外感,故在治疗过程中逢天气变化,均提醒患者添衣保暖,并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患者现口服赛可瑞靶向治疗至今,并坚持中药治疗,一般情况尚可,仍带瘤生存。病案4

李某,男,52岁。

初诊:2013年7月1日。

主诉:左上肺癌术后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咳嗽、咳痰”就诊于某三甲医院,确诊为“肺癌”,行“左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浸润性腺癌(pT2aN2M0,ⅢA期)。术后行“多西他赛+洛铂”方案化疗4周期。现咳嗽,痰白量多,易咳,晨起胃脘不适,无恶心,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型:气阴二虚,痰浊阻肺。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清解。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沙参15g,麦冬15g,百部10g,浙贝母10g,百合10g,天冬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5月26日。

配合二线化疗及放疗。近1年患者定期复查并配合中药改善症状。2014年2月复查PET-CT示:右侧锁骨上高代谢淋巴结。MRI示:右侧外侧裂池区结节灶强化灶,考虑脑转移。已在某三甲医院行二线化疗3周期。颅内转移灶行伽玛刀放射治疗中,已行15次。现诉痰多,色白,右侧肘关节酸痛,寐差,纳欠,口干,便结;舌淡红,苔稍白厚,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消癥。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金蝉花10g,重楼18g,全蝎6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枸杞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7月25日。

配合三线化疗及放疗。复查MRI示:小脑蚓部占位,考虑转移瘤可能。查CEA 10.4ng/mL。行三线化疗及小脑转移灶伽马刀治疗。诉时有头痛,偶咳,少痰,纳可,寐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腻偏黄,脉弦。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0g,莪术10g,金蝉花10g,重楼18g,全蝎6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枸杞15g,山茱萸15g,陈皮6g,法半夏6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按语】患者就诊时手术病理分期为ⅢA期,术后行标准一线化疗四周期。典型的手术及化疗后气阴耗伤之象,治疗当以益气养阴,扶正清解。扶正清解方基础上更是加用沙参、麦冬、天冬、百合养阴润肺,百部、浙贝母止咳化痰。

次年患者出现淋巴结及脑转移,单纯用初诊方解毒散结之力有不足,故加三棱、莪术破气散结,全蝎通络、金蝉花、重楼解毒抗瘤,且考虑到随着肿瘤消耗,病程迁延,多次放化疗后,脾胃功能失调,加四君子汤调理。《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源流》云:“邪聚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气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因此,肺癌属本虚标实之证,从其病情演变分析,因“子病及母”,肺癌病位虽在肺,但与脾关系密切。肺金亏虚导致脾土化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从而使肺气更虚,脾虚痰湿内生,久则形成痰毒,痰毒走窜,侵于肝、脑,浸润包膜,蚀于骨髓,使变证百出。因本病在临床上表现的证型复杂多样,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强调顾护脾胃是肿瘤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病案5

王某,男,72岁。

初诊:2014年7月12日。

主诉:左上肺癌靶向治疗2年余。

现病史:患者2012年8月22日因发现左锁骨上肿物就诊于某三甲医院,病理活检示:淋巴结转移腺癌。胸部CT示:左上肺阴影。行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特罗凯)”靶向治疗。辰下:头面部皮疹,稍痒,精神尚可,纳可,寐安,时有便溏;舌红少苔,脉弦缓。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腹股沟疝术后。无吸烟史。

证型:气阴二虚,痰瘀互结。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清解。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北沙参15g,麦冬15g,金蝉花15g,天冬15g,浙贝母10g,枸杞15g,山茱萸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23日。

患者服用前方1月余,皮疹、便溏有所好转,仍感头皮痒,诉胃脘不适,恶心欲呕,前胸多汗,后背无汗;舌暗红,少苔,脉弦缓。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固表。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茯苓15g,生晒参15g(另炖),三棱10g,莪术10g,重楼18g,金蝉花10g,全蝎6g,浮小麦30g,白薇10g,陈皮6g,姜半夏6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2015年2月14日。

患者口服特罗凯及配合中药至今,症状改善明显。近2个月来面部皮疹再发,头皮瘙痒,纳可,大便时干时溏,寐差,需服用安定10mg辅助入睡;舌红少苔,左侧有瘀点,脉滑。复查CA224升高(10.15U/mL),CEA、CA153、AFP正常。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散结。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三棱10g,莪术10g,重楼18g,金蝉花10g,全蝎6g,菝葜18g,浙贝母10g,沙参15g,麦冬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布包),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2015年9月5日。

上方陆续服用半年,期间皮疹、瘙痒等症状再次改善。偶见干咳,睡眠一直需要安定维持,腰酸,无耳鸣、盗汗;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复查CT示病灶有可疑增大。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安神。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白术15g,茯苓15g,西洋参10g(另炖),三棱10g,莪术10g,重楼18g,全蝎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远志6g,沙参15g,麦冬15g,白鲜皮15g,合欢皮6g,枸杞15g,决明子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口服特罗凯配合中药维持治疗中,每天适当外出活动,一般情况良好,定期复查。【按语】该患者为老年男性,确诊肺癌时已是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且患者拒绝放化疗。经基因检测为靶向治疗适应证,虽口服特罗凯靶向治疗取得控制瘤体生长的效果,但是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皮疹、腹泻、多汗、失眠等常见不良反应。杜师以扶正清解为主法,出现皮疹时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解毒;腹泻严重时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化痰;多汗加浮小麦除烦止汗;失眠时加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安神。症状时有反复,但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改善症状,能较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患者靶向治疗依从性。随访至2015年11月,患者仍存活。第三节 乳腺癌一、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全世界每年约有乳腺癌病人120万人,每年约40万人死于该病,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目前乳腺癌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及生物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但有些治疗措施伴随显著的不良反应,患者在术后、放化疗后多出现气阴两虚证。“扶正清解法”以减轻肿瘤病人的临床症状为要,可促进术后康复,恢复机体元气,为顺利进行后续放化疗创造条件;可减轻放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提高放化疗的通过率;可改善姑息治疗患者的症状,减少中晚期患者痛苦。对于本类疾病,杜师在益气养阴、扶正抑瘤的基础上增予疏肝理气之法,常用扶正抑瘤方或扶正清解方配合四逆散或丹栀逍遥散随证加减。二、典型病案病案1

张某,女,52岁。

初诊:2013年11月18日。

主诉:乳腺癌术后1周。

现病史:患者2013年7月于体检时发现右乳肿物,就诊某三甲医院确诊“右乳癌”,并于1周前行“右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病理示:原手术部位见少量浸润性导管癌残留,组织分级Ⅰ级,周围乳腺肉芽肿形成,皮肤未见肿瘤,上、下、内、外基底未见肿瘤,前哨淋巴结未见转移,常规石蜡切片见转移癌1/1。免疫组化示:浸润性癌,E-cadherin、P120切膜阳性,P63示肌上皮缺失。现手术切口疼痛,偶腹痛,腹胀,嗳气,纳呆,寐差,多梦,难入睡,大便欠畅,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偏沉。

既往: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史3月余;甲状腺结节术后1月余,术顺。

证型:气阴亏虚,肝郁气滞。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理气。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灵芝30g,淮山药15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牡丹皮6g,栀子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当归10g,白术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23日。

药后平顺,准备于下周开始化疗,现脘胀,嗳气,偶干咳,纳差,入睡困难,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偏沉。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疏肝,养血安神。

处方: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5g,生晒参15g(另炖),白术15g,茯苓15,柴胡10g,枳壳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中成药:芪灵扶正清解颗粒,每次20g,每日2次。

三诊:2013年12月7日。

四次化疗期间(2013年12月7日至2014年1月27日)。第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准备于12月18日进行第二次化疗。现患者疲乏,纳差,嗳气,食后脘胀,寐欠佳,难入睡,自觉全身关节疼痛;舌红,少苔,脉沉细近数。

治法: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处方: 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5g,鸡内金10g,山楂10g,厚朴10g,茯神15g,炒酸枣仁15g,柏子仁15g,柴胡10g,白术10g,郁金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中成药:芪灵扶正清解颗粒,每次20g,每日2次。

四诊:2013年12月21日。

第二次化疗结束后3天,疲乏无力,口淡无味,纳差欲吐,头皮痛,寐尚可,大便每日5~6次,量少,成形,质软,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偏沉。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处方:牡丹皮6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5g,陈皮6g,姜半夏6g,茯神15g,木香6g(后入),黄连6g,旋覆花10g(布包),代赭石30g(先煎),神曲15g,川芎6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五诊:2013年12月28日。

即将行第三次化疗,现患者寐差,入睡困难,胃脘不适,干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疏肝理气。

处方:炒酸枣仁10g,柏子仁10g,麦冬10g,五味子6g,鸡内金10g,木香6g(后入),山楂10g,黄连6g,牡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0g,黄芪15g,女贞子15g,淮山药15g,灵芝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六诊:2014年1月11日。

第三次化疗结束后。患者食欲差,恶心,烦躁,口腔溃疡,夜寐欠佳,大便干或便溏;舌红,少苔,脉沉细。

处方:在扶正清解方基础增生晒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10g,炒酸枣仁15g,柏子仁15g,夜交藤18g,熟地黄15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七诊:2014年1月27日。

第四次化疗结束。患者纳差欲呕,头痛,睡眠好转,小便调,大便欠调,已4天未大便;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在扶正清解方基础增生晒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10g,山楂15g,姜半夏10g,川芎10g,甘草3g。

日一剂,水煎服。

八诊:2014年2月20日。

四次化疗结束。目前在放疗期间(2014年2月20日至2014年4月12日)。疲乏无力,郁郁寡欢,纳寐欠佳,腹胀,头痛,二便尚可。

治法:扶正清解,疏肝理气,健脾安神。

处方:黄芪30g,女贞子15g,淮山药15g,灵芝30g,夏枯草15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