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韩哲仙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3:40:25

点击下载

作者:韩政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韩哲仙学术经验集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韩哲仙学术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韩哲仙学术经验集/韩政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

ISBN 978-7-117-25013-9

Ⅰ.①韩… Ⅱ.①韩… Ⅲ.①韩哲仙-生平事迹②中医内科-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K826.2②R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501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韩哲仙学术经验集

主  编:韩 政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0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013-9

策划编辑:崔长存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 编委会

总 主 编 严世芸

常务秘书 徐 燕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其 王羲明 邓跃毅 朱生樑

    孙增坤 严世芸 李其忠 何立群

    陈丽云 胡鸿毅 袁灿兴 徐 燕

    蒋梅先 韩 政 潘华信主编简介

韩政,现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肝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流派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肝病学会委员、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韩哲仙临床基地负责人。1980年跟随韩哲仙学习肝胆疾病经验,临证学习10余年,在治疗肝硬化、肝硬化腹水、黄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疗效。出版学术论文及论著3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韩哲仙老中医治疗肝病经验》《清利活血汤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韩哲仙老中医攻下逐水剂应用与评价》《软肝化瘀通下汤治疗肝腹水硬化50例》《韩哲仙治疗肝硬化腹水临证经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肝病学术会议,并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内容提要

本书是贯彻执行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对海派中医丁氏内科传人韩哲仙学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丁氏内科韩哲仙在肝病学术特色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韩哲仙的肝病学术思想,收录了具有诊疗特色的临证医案和经验方,精选了传承人在临床实践中发表的论文和病案分析。

本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海派中医研究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插图年轻时的韩哲仙80岁时的韩哲仙韩哲仙、韩政的合影韩哲仙获得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证书韩政与全国名老中医海派基地丁氏内科总负责人严世芸合影全国名医、本基地顾问王灵台和韩政合影丁氏内科韩哲仙临床传承基地主要成员合影总 序

鸦片战争以后,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设立租界,列强割据,华洋杂居,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和文化侵蚀的一种政治权利形态,但也冲破了封建传统文化羁绊,促进了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使上海很快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远东商贸中心,以及城市人口85%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移民城市,是公认的世界四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发展形成的人文特点及对医药需求的增长,给中医医疗和中药实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中医流派、地方医派的贤才和中医学子纷至沓来,汇集沪上,成为人文荟萃之乡,名医辐辏之地。在上海城市环境和文化土壤的催化下,孕育和造就了海派中医,出现了学术思想交融,学术观点争鸣,中医西医汇通、医疗技艺交流,中医医院与中医学校林立的生动局面,形成了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鼎新而变,领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色,为我国中医的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泽周(字甘仁)先生,顺潮流而动,于19世纪80年代来沪寻求发展。丁家三世从医,先生承家业,学医于江苏武进孟河镇,初学于纡塘马绍成,继则师承一代宗师马培之,并时与族兄丁溪松问学。学成之后,始悬壶于孟河,后客寓苏州,再东迁沪渎,设诊于上海仁济善堂,问道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名家,过往甚密,撷取各家之长,轩岐之学得以交融升华,造诣日深,医道大昌,一时煊赫,名噪海上。

丁甘仁先生孜孜矻矻,追学不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深得同道赞誉。其重理论而崇临床,精专博学,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尊经典,博众长,融时论,援古证今,别开生面;破 “寒” “温”对峙格局,倡 《伤寒》《温病》统一法门;杂病证治,主以 《伤寒》《金匮》方论,兼采各家,首重脾胃调治;外感热病证治,宗 《伤寒》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攻补相宜,肺胃同解;重痰湿致病,擅用化解痰湿诸法;崇尚和缓归醇,常变有度的临床风格,用药重辨证,贵轻灵;不囿临床分科,内、外、妇、儿、喉各科兼长,堪称典范。此外,先生虽繁忙诊务,却着意立说,著作颇丰,有《医经辑要》《脉学辑要》《药性辑要》《喉痧证治概要》《丁氏家传珍方》《丁甘仁医案》等多种著作刊行,皆脍炙人口之作,深得同道青睐。先生乐善好施,孙中山先生曾以总统名义赠予 “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其大医精诚,可见一斑。

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而且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先驱者。1913年,先生会同夏应堂、谢观诸同道在全国医药联会上提议筹款集资兴办中医学校。经反复与当局请愿,成功立案,于1916年8月23日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家经由政府正式注册的中医学校。学校请谢利恒任校长,汇集一大批医理精深、学问渊博、临床高超的中医名家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就课程体系、教材、教师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医近代学校教育的先河,使中医人才培养走出了单纯家传师承的狭小天地,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洋洋千言的办学 “宣言书”中,详述了创办中医学校的目的,计其大要有四:“国粹之可虞也”;“生命之攸系也”;“气质之不同也”;“利权之外溢也”。发出了 “唯有争胜,奋起振奋” “竞争乃出,优胜劣败”的呐喊,表达出了 “昌明医学,保存国粹,中体西用” “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之学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种子”的办学宗旨,并立 “精诚勤笃”校训。凡此,抒发了丁甘仁先生及其同道面对欧风美雨,中医危亡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和忧虑,以及与之抗争的决心和韬略,其心系国粹的中医情结,由此可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办学凡32年,共30届,869名毕业生。1926年先生谢世后,由次子丁仲英、长孙丁济万,以及夏应堂主持学校工作,并于1932年改名为 “上海中医学院”。学校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陈存仁、张伯臾、沈仲理、裘沛然、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等等当代名医,皆师出丁甘仁门下,承丁氏之学,蔚然有 “丁派”之誉,是海派中医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在丁氏内科流派诸多弟子之中,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二任院长者;有成为国家卫生部顾问者;有成为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员者;而成为上海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上海市及全国诸多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的资深教授、主任者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弟子更是名噪港台、海外,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医学术方面,他们砥砺潜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体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常善变,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在各自的临床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学术风格和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内涵,深刻影响着上海乃至海内外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为高等中医教育、各级中医院的建立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中医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其功莫大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重启了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并与高等中医药教育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对地方医学流派的继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在市政府、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组织领导下,领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对上海中医学术流派——海派中医的发掘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各学术流派的基地建设,其集流派学术特色研究总结、流派团队培养、流派优势病种特色门诊的设立、流派相关文献的集成等等为一体,促进海派中医各学术流派学术经验特色的弘扬和发展。丁氏内科流派在先后二期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市政府的重点支持,并通过论证,根据是否具备研究条件的实际情况,遴选了丁氏内科流派内六个分基地建设项目(黄文东、严苍山、张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以及六个学术思想研究项目(丁甘仁、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裘沛然)。尽管遴选过程中,不乏存在遗憾之处,有些较有影响的丁氏内科流派的医家因找不到传人或缺乏可查考资料而未能立项研究,如许半龙、王一仁等,殊深痛惜。然而,就当前研究项目而言,大致已能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特点及其发展的基本面,尚属幸事。

在近六年的研究中,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均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寻根访踪;焚膏继晷,爬罗剔抉、穷搜冥索,搜集遗秘,补苴罅漏,集腋成裘;刻苦研究,译慎不拘,刮垢磨光,去粗存精,全面总结,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凡此,其有耗于呕心沥血,无累于名利得失,专心致志,几经寒暑,编著成以。其中,旧居家貌、传承谱系、先贤年谱、医案医话、医论学说、经验特色、文献影像,一应俱全,于继承与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功不可没。

200余万言,计12分册的煌煌著作——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将付剞劂,面市问世。该书是首部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医学全貌,又切合实用而富有研究价值的集成性著作,为今后深入研究、总结、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奠定了基础。于此,心存感激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创导,上海市政府、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鼎力支持,也深切感动于丁氏内科流派研究团队全体同道的不懈努力,成就该书的铸成。纵然我们付出了艰辛,但深知遗阙错谬之处尚属难免,祈同道仁人点拨赐教,以臻完善。严世芸二〇一七年八月序

还曾记得3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上海中医学院学生时,就曾听说过许多有关韩哲仙擅治疑难肝病的传奇故事,得知他是一位医道精湛的名医大家,因药方灵验、全国各地前往求医问药者众多。当年这些中医界前辈名家们的高超医术、渊博学识让我心生敬仰,当此 《韩哲仙学术经验集》一书付梓,吾有幸先睹,以之鼓舞,片言成序,以示敬贺。

韩哲仙(1911—1993),祖籍浙江慈溪,出生于中医药世家,系孟河医派丁氏内科传人,生前是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1929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中医专门学校(第九届毕业生),毕业后就职于沪上的四明医院。韩哲仙在抗日战争后,悬壶沪滨,1973年入国立医院,1980年始任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韩哲仙以丁甘仁先生的学术理论为指导,精研 《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又专研金元诸家及明清吴又可、王孟英等医家学说,博采众长、融诸家之学于一身,临证推崇张仲景辨证思想,审证求因,灵活施治,内外参合,表里并兼。

韩哲仙在治病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治法灵活多样,不拘内服外用,以获效灵捷为先机。同时,韩哲仙因有祖传 “黄病丸” “臌胀丸”,尤擅治 “黄疸”“臌胀”,是本埠著名肝病专科老中医之一。199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经担任上海市中医学会肝病学会理事、农工党上海分会医学委员会顾问、黄浦区医学学会肝病分会主任,1993年韩哲仙治肝方面独特经验被入选 《中华名老中医选录》一书中。

韩哲仙生前学古而不泥古,主张古为今用,今为我用。既秉承家学又富创新,对中医理论见解透彻、融通运用并有所阐发,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了清、通、消、补四法治疗肝胆疾病的学术思想。且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以清热解毒、化湿消瘀之民间草药,研制出系列治肝的有效方剂,如八味降酶汤、新方禹功散,以及用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剧烈疼痛者的肝病外用药等,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韩哲仙生前虚心好学,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根底浑厚,对肝病诊治有独特见解,常根据病理特点,拟制验方、新方,其治学的经验为后人继承发展。

如今上海市中医医院海派学术传承基地根据韩氏肝病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经过基地成员的学术研究、文献整理,并结合临床诊治心得,汇编成《韩哲仙学术经验集》一书。总结出四大优势病种,分别为黄疸、癥瘕、臌胀和昏痉。以此加强上海市中医医院优势病种专科建设,把丁氏内科流派思想发扬光大,使海派学术传承基地队伍做强做大,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 徐建2017年8月前 言

中医学之精髓,不仅在于理论体系的相对完整,更在于临床治病的独特疗效。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这些经验总结升华了中医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无疑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年轻一代医师学习进步的重要阶梯。

本书是贯彻执行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对海派中医丁氏内科传人韩哲仙学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丁氏内科韩哲仙在肝病学术特色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韩哲仙的肝病学术思想,收录了具有诊疗特色的临证医案和经验方,精选了传承人在临床实践中发表的论文和病案分析。

感谢上海市中医医院的领导和丁氏内科韩哲仙临床基地全体成员的大力协助,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

由于时间较紧,编者能力有限,本书可能存在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韩政2017年8月上篇 生平史略一、人物生平

韩哲仙(1911—1993),浙江慈溪人,出生于中医药世家。1929年毕业于丁甘仁师创办的中医专门学校,第九届毕业生。孟河丁氏传人,毕业后就职于四明医院(现名曙光医院)。丁氏学派中主要成员有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严苍山、章次公、秦伯未等一批著名老中医。丁甘仁在《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甘仁宣言书》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他创办这所学校的思想依据、目的宗旨和办学方法。积极倡导中医教学改革,将西方教学模式与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不仅授以中医经典,还学习西医解剖学、生理学,以及中国文学等。日后,学校成为上海及全中国的中医界摇篮,世人盛赞他 “医誉满海上,桃李满天下”。学校建立之初,丁甘仁先生亲自制定了校训,即 “精诚勤笃”四个字。精——学贵于精;勤——业在于勤;诚——待人以诚;笃——笃志不渝。学校和教员们正是按此精神来培养和造就中医人才,学生们也以此严格鞭策勉励自己不断进步。1929年,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曾亲书 “博施济众”的匾额赠予医坛楚翘丁甘仁,嘉奖他的道德品行。

韩哲仙长期以来,以丁氏流派的学术特色、丁甘仁的临床思想和见解为宗法。丁甘仁医学造诣甚深,精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又钻研金元诸家及吴又可、王孟英等学说,博采众长,融诸家之学于一身,临证推崇张仲景辨病审证求因,用药灵活施治,内外参合,表里并兼。韩哲仙在长期学习丁甘仁先生的学术理论中,在治病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治法灵活多样,不拘内服外用,以获效灵捷为先机,临床疗效显著。

韩哲仙抗战胜利后悬壶沪滨,1973年进入公家医院,1980年始担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内科主任医师。韩哲仙出身中医药世家,其祖父于清乾隆九年(1744),于沪上小南门开设了沪上最早的“韩万年堂”药号,自制黄病丸、臌胀丸、脱力膏等惠及沪上人民。韩筱仙承祖上 “韩万年”中药店,并在店内开设中医门诊。韩哲仙因有祖传“黄病丸”“臌胀丸”行于世(该二方自清乾隆年起,即在沪郊享有盛誉),故以擅治 “黄疸”“臌胀”,尤其擅用峻下逐水之法治疗肝硬化腹水而别树一帜,是上海地区著名肝病专科老中医之一。199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之一。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经担任上海市中医学会肝病学会理事、农工党上海分会医学委员会顾问、黄浦区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1980年韩哲仙发表的《肝硬化腹水临床体会》,收入上海市卫生局编写的《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之中。1993年韩哲仙治肝方面的独特经验被选入《中华名老中医选录》一书中。韩哲仙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长期运用清、通、消、补四法在治疗各种肝胆疾病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韩哲仙平素虚心好学,强记博识,对医学著作收藏尤丰,主张吸取现代医学之长,为祖国医学所用;认为应用现代检测设备,与中医传统的 “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九届合影照片(第一排左三为韩哲仙)韩哲仙祖上开设的韩万年药堂留下的处方(清乾隆九年韩万年堂药号在上海小南门开设)二、人物故事回忆点滴——纪念韩哲仙老中医逝世二十二周年韩哲仙之子:韩启璋(一)饮水思源

我的父亲一生贡献于救死扶伤的中医事业,直至自己生病的当晚,白天仍在医院诊治病人。同病人接触,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折磨,这成了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今天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仍然难以忘怀,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20个年头了。

父亲1911年生于上海,1993年于上海逝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是他总说浙江慈溪是他的籍贯地。其实,200多年前,早在乾隆年间,父亲的先祖已离开慈溪前往上海谋生,先祖创办的韩万年中药店,据上海地方记载,是上海最早的中药店之一,坐落在前南市区外企桥街一带。祖父生长在中药世家,这使他在后来接触较多的黄疸、臌胀病人,积累了许多治疗经验,总结出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我的记忆中,抗战前的韩万年中药店是由我曾祖父经营的,中药店的规模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不能算小,是三开间、三进深的沿街房子,最外面的一圈是柜台,里面从上到下都是抽屉,放有各种药材。房子中间部分是制药的器材,有切药的刀具,依次排列着好几个切药的位置,还有磨药的石磨子、煎药的锅子等等。药房除配方外,还出售祖传的成药,有纯阳膏,还有黄疸丸、臌胀丸等。1937年上海爆发抗战后,搬迁到当时的法租界(现黄陂南路)。

父亲将浙江慈溪视为自己的根,是他感受到他在医药上的一些成就,是和他的祖籍地分不开的,是和孕育他先祖的山山水水分不开的,这点对我们的教育也很深刻,告诉我们凡事不能忘本。饮水思源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应该牢牢记住。(二)一心一意为病人

父亲为人谦和,对待病人态度既认真又亲切。他看病时询问仔细,从目前症状、过去的病史,到胃口、睡眠、二便情况一一了解。然后诊脉,看舌苔,按肚皮(臌胀病人),看眼白(黄疸病人)等等。一个初诊病人一般要看十几分钟。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诉病人注意事项,比如臌胀病人要忌盐,饮水不要过量。最有特色的是他竭力使病人建立同病魔斗争的信心。父亲病人中有不少是重病患者,有的患病多年已到中晚期,虚实兼有,病情复杂。他要求病人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当病人问自己的病治疗得好吗?父亲总是安慰道:治疗的好,不要急,急对身体没有好处。父亲常说,病人来治疗时对医生抱有很大希望,如果医生还说,你的病无望了,对病人的打击会很大啊!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病人和医生的配合非常重要。病人信任医生,对病的康复有信心,这些积极因素对治病是有利的。所以医生除了准确地把握病情、对症下药外,还应该在心理上对病人多加安慰,使他从恐慌的心理状态中摆脱出来。当然对于危重病人的全力挽救,仍然无法挽回的,病人也该对此谅解。

在我的记忆中,有两个病例,已经隔了几十年,仍然记忆犹新。一个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病人是由家属用担架抬来,病情很重,诊断为臌胀病,腹水已经上升到腹部上端,病人气喘,说话也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危重病人,一般来说,医生是很少接受的,因为病人虚实夹杂,攻下逐水,风险很大,不攻下用补法则可能加剧病情,左右为难。父亲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病情是危重的,但并非没有一点希望。父亲凭借他多年经验,采用先攻后补、攻补结合的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直至康复。病人对此感谢不已。这个病例充分说明父亲不计个人利益,一心为病人治病,治好病人,病人恢复健康,是他最大的快乐。

另一个病例发生在“文革”期间。在“文革”中父亲被称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虽然精神上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回家后仍醉心于中医事业,为病人服务的信念并未动摇。仍然与以前一样,保持乐观的态度。就在此时,有病人家属邀请父亲为某亲人看病,说是病情很重,无法上门。家属准备了一辆黄鱼车,上门放了个椅子,父亲那时已经年迈了,家人都劝他不要去了,因为经过多年折磨,身体还未完全复原,而且天还下着绵绵细雨,路上很滑。但是父亲却选择前行。再一次说明了父亲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医德。(三)学古而不泥古

父亲年轻时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丁甘仁、丁济万、秦伯未等名师,熟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但他学古而不泥古。一个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他参加了西医学习班后,就认为中医除了用四诊八纲观察病情外,应采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查身体,有利于疾病的确诊和治疗,除了中医术语外,也可采用现代医药名称,如臌胀病为 “肝硬化腹水”等名称,以利于中医的普及。

父亲除了用传统的方剂治疗外,还重视对中草药的开拓。他认为中草药在治疗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曾经苦心钻研,拟定了 “八味中草药方”治疗肝癌。经过实践,证明了疗效不虚。可见其思想的开放,能够不断探索、创新。(四)乐于助人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乐于助人的。当时我们的住处离秦伯未老师家很近。大概在1948年,父亲的一位友人有事求助于秦师,要父亲陪同前往。父亲虽然工作很忙,仍抽出时间前去。父亲还认识个青年针灸医生,因为从医不久,病人不多,就请求父亲帮助介绍病人,父亲也欣然同意。后来这位医生突然患病逝世,经济上困难,父亲予以资助帮他的家庭渡过难关。

父亲为人谦和,毫无架子,我记得 “文革”以后,每天单位派大客车来接他上班时,父亲上车第一句话就是招呼车上的在座医生:“早,大家好。”对于司机,在逢年过节时,总会送些糖果等小礼物表示感谢之意。重视友谊,尊重前辈。父亲因为年老体衰,行走不便。春节时命我代他前去向前辈拜年。有次去张镜人大师家拜年,张老和蔼的态度,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父亲一直居住在黄陂南路,附近住有很多中医名家,如石筱山、石幼山伤科专家就住在前面一条马路,旁边的金陵中路里住有祝味菊、黄仲年等名家。同一条路上还有针灸专家杨永旋。太仓路有严苍山前辈等。父亲总是怀着敬重的心情提到他们。(五)爱书

爱书,买书,父亲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买书是他认为的一件乐事。工作之余,经常跑书店,看到好书就买。他要买的书一种是中医药书籍,另一种是文学书籍。中医药书籍中有《皇汉医学丛书》《珍本医学丛书》《中医药大辞典》及历代名家著作。从《内经》《伤寒论》到温病学说等,近现代的著作,应有尽有。文学著作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法国巴尔扎克、美国海明威的著作等等。我国的文学著作也很多,如《鲁迅合集》就有两套不同的版本,其他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老舍、冰心、徐志摩、沈从文等的著作,还有不少的文学杂志。父亲买书有个特点,就是书放进书柜后,除了他自己外,任何人都不准翻阅、借阅。原因是父亲论借书不像借别的东西,借书不还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只有严加看管,才能长久拥有。这确实是事实,由于不外借,所有书籍都没丢失,直到 “文革”前一直都保存完整。

父亲年轻时爱好文艺书,中年以后工作忙,无法抽身阅读,年轻时他对侦探小说情有独钟,不仅对福尔摩斯书籍反复阅读,而且有时跃跃欲试,想当个福尔摩斯,家中遗失东西,他要侦察一番,闹了不少笑话。

除爱书外,父亲还喜欢新奇的事物,比如隐形眼镜,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时,父亲就托人去买。电视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时,市场上很难买到,父亲也设法买来一部进口的二手电视机。到周末,除我们一家外,好多邻居也来观看。父亲在老年时,还爱好玩具,市场上一些模型玩具,他看到也会买。虽然买回家后,也像书籍一样不准家人玩弄。玩具也成了家中的装饰品,也反映出父亲的真情和童心。书籍使他开拓眼界,扩宽思想。(六)丰子恺的一幅画

在父亲诊疗室的墙壁上还挂有一幅丰子恺的画,画得是几个活泼可爱的身穿鲜艳衣服的儿童共同双手托起一只彩色的寿桃。这幅画是父亲在祖母七十大庆时托人请丰老画的。父亲的诊疗室很狭小,只能容纳医生和患者,除了一张看病用的狭长的红木桌子外,一边靠墙是一只书柜,内放中医书籍,在看病的红木桌旁就挂着这幅画。病人偶一抬头就会看见这幅画,为这狭小的诊疗室增添不少春意,仿佛是在安慰病人,告诉病人你也会长寿的。说起这幅画的来历,与父亲他的友谊是分不开的。父亲的好友陈医生是钱君匋老先生的小舅子,父亲就是通过陈医生向丰老求画的。父亲与陈医生和另一位钱医生每天都要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闲谈一番,然后回家。关于钱老,我曾在一次宴会上看到过,席间有人问钱老如何刻字。他讲了很多,最后说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试试,多刻了自然会刻好。丰子恺大师的一幅画,成了我父亲朝夕相见的珍贵品,也反映了父亲对祖母的孝顺之心。执笔于2015年5月

简介:韩启璋,系复旦大学法律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席教授,曾担任中共上海市总工会法律顾问、国际法学会理事、九三学社会员。三、主要传承人简介

韩哲仙一生勤学,桃李满布江南,诸多学子亦在各地有所建树,如嫡传子孙韩政,弟子莫锦明、张玉琴、张存义等在沪上地区都很有名望,求医者络绎不绝;弟子郑宋明在江浙一带亦是青出于蓝。

韩政:现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肝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中医肝病学会委员、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韩哲仙临床基地负责人。1980年跟随韩哲仙学习肝胆疾病经验,临证学习10余年,在治疗肝硬化、肝硬化腹水、黄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疗效。出版学术论文及论著3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韩哲仙老中医治疗肝病经验》《清利活血汤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韩哲仙老中医攻下逐水剂应用与评价》《软肝化瘀通下汤治疗肝腹水硬化50例》《韩哲仙治疗肝硬化腹水临证经验》。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肝病学术会议,并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

莫锦明(已故):主任医师,曾任上海市中医院肝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982年进入肝科,既学医于韩哲仙,临证学习10余年,整理并编写了《著名老中医韩哲仙治疗肝病的经验》《八味降酶汤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等。

张玉琴: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曾任上海市中医院肝科副主任,从事各种肝胆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1987—1989年参加上海市第五届肝病进修班学习,1991—1994年参加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学习,师从韩哲仙,曾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有《韩哲仙治疗臌胀病经验》《精选妙方,勇于创新——韩哲仙治肝用药特色》等。

郑宋明:男,1955年出生,主任中医师,医学学士,丽水市名中医,海派中医丁氏内科传人韩哲仙肝病学术继承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丽水市人民医院中医教研室副主任,中医科中医肝病专科专家门诊。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年。1987年起师从上海市中医门诊部肝科韩哲仙学习进修中医肝病,对韩哲仙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维、组方遣药、疗效和经验作了一些总结,至今共主编、副主编、参编医学著作5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73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共10余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次,获首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次,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1次,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和二、三等奖各1次,丽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国际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获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10余次。出国参加国际医学交流2次。

祝峻峰:现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肝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消化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的临床工作20余年,发表及编写多篇学术论文与专著,承担国家、卫生局等各级科研课题多项。

韩中颖:系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韩哲仙嫡系传人,参与海派基地各项科研项目的整理和研究,发表论文多篇。获得2016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学员。中篇 学术钩玄一、韩哲仙肝病学术经验

韩哲仙所治疗之肝病,实为西医学肝脏实质性损害,应归属于中医 “黄疸”“臌胀”(中满)等病证。数十年的治肝病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除了有家传 “黄病丸”“臌胀丸”之临床实践为肇始外,韩哲仙对中医理论的透彻见解与融通的运用,并有所阐发,则是其根本原因。

韩哲仙诊治黄疸、臌胀两证,均基于《内经》、仲景之说,并更有发挥。如仲景在《伤寒论》中十八处提及黄疸;《金匮要略》设“黄疸”专篇,将黄疸证分为五类,并对其病之变证、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均作了详尽的阐述。臌胀之逐水一法,也由仲景首创,观《金匮要略》 “痰饮”“水气”二篇中逐水之方最多,《伤寒论》中也有 “大陷胸汤、丸”及“十枣汤”等方供逐水饮之用。以上治法,为韩哲仙所宗。金元四大家对《内经》之具体阐发,韩哲仙受之影响更巨。如: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对《素问》“病机十九条”进行了发挥,创立“主火论”。韩哲仙认为:用之于黄疸最合。黄疸一证,热多于寒,实多于虚,阳多于阴,故应以热证为主。凡黄疸之属实属热者,均主张迅速及时运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清淤,利胆化湿之品,以寒凉方药施治。②张从正宗法刘河间,坚持寒凉立论,主张治疗痞膈中满,应以攻为主,当补则补。以河间舟车丸、三花神佑丸及自制浚川散、禹功散为先驱,后又以刘氏桂苓白术丸调理收效。韩哲仙认为臌胀虽是 “本虚标实”之证,但又如徐灵胎评论所说:“胀满之为病,即使本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又胀必有湿,湿则有热,《内经》所以指为热证。”在腹大如瓮,二便不通邪实为主的情况下,峻下逐水不但不会伤正,反能起到 “邪去则正安”的作用,水去则应扶正作善后之用。韩哲仙自制腹水丸、禹功散之类。③李东垣《东垣十书·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论》提出:热胀用中满分消丸,寒胀用中满分消汤。韩哲仙极以为是,故其治臌之汤方,均以中满分消法开始,重用厚朴,取“气行则水行”之义。东垣立《脾胃论》。其健脾胃、升阳气的“保元汤”是韩哲仙制 “保肝能”注射液的根据,即以此方去肉桂之刚,加入丹参、五味子之柔,以益气调元、柔肝养阴合成针剂,用于 “黄疸”“臌胀”后期,正气虚衰为主时之治疗。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臌胀》阐明:“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传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朱氏主张健脾行水,也为正治之法。韩哲仙常用之于虚为主的臌胀。丹溪认为 “疸不用分为五,皆是湿热,如曲相似”,则直截了当地反对《金匮要略》的黄疸分类方法。其大小温中丸与韩哲仙拟制之新方黄病丸,均以针砂为药,且有清化湿热、活血消瘀、健脾磨积之功能。因此,韩哲仙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也是很清晰的。

总之,韩哲仙辨治“黄疸”“臌胀”之证归其宗:不离《内经》法度,而又阐发;深受刘、张影响,不薄李、朱;以清、通、消为先,不轻温补;气、血、水、毒兼祛,着眼正气。

韩哲仙既秉承家学,又富创新。其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根底浑厚,对肝病诊治有独特见解,常根据其病理特点,拟制验方、新方,其治学的经验可为吾侪后学楷模。(一)韩哲仙治肝研究特色1.利胆解毒、化痰消瘀治疗黄疸

肝病黄疸,临床所见甚多,有内外因之分。外因为瘟邪疫毒,如《诸病源候论》所谓“瘟毒气”所致。内因有饮酒过度,《诸病源候论》谓之 “酒食过度,热气郁蒸”所致;《辨证奇闻》又有 “肝气郁结”为诱因之说。不论疫毒、酒积与气郁,均能化生湿热,蕴蓄于肝胆,以致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于经隧,浸渍于肌肤而发黄疸。韩哲仙认为:病毒性肝炎,以瘟邪疫毒传里,湿热血瘀熏蒸发黄最多。倘若伴有高热、昏迷、出血、腹水之重度黄疸,即中医所谓 “急黄”“疸水”之类的重症肝炎,杀人最速。黄疸持续不退,肢体困倦无力之淤胆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诸证,预后也属不佳。故韩哲仙主张迅速、及时、大剂量地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胆退黄药物,不仅有利于一般肝炎黄疸的消退,还能对某些危、急、重黄疸患者有所救治。2.急攻、缓调、攻补兼施消除臌胀

臌胀,类似于肝硬化腹水证,属难治痼疾。韩哲仙认为,除瘟邪疫毒之病因外,臌胀尚可由情志抑郁、饮食失调、身心过劳等引发。从病机言,臌胀可由疫毒湿热壅塞脾胃,而致肝郁气滞,血瘀阻络,脾失健运,水湿聚留,正气耗损,逐渐发展而成。其时气、血、水、毒胶结,精、气、津、血匮乏,而致 “本虚标实”重证。如《医宗必读》谓:“泻之不可,补之无功,极为危险。”韩哲仙从实际出发,总结了一条 “急攻、缓调、攻补兼施”的治臌胀原则。这是他60年治臌经验中极宝贵的总结,尤其是突破了某些古代医家所设立的峻下逐水禁区,根据病情实际,大胆而审慎地应用峻下逐水剂,取得了较好疗效。缘自元代朱丹溪以降,绝大多数中医医家主张健脾利水治臌胀,忌用逐水剂。但也不乏认为尚须用逐水劫夺者。如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曰:“水肿之病亦土不能克水也,方用牵牛、甘遂各三钱,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平成矣。但二味药性峻烈,过于猛矣,人疑非正治之法,然水势滔天,必开决其水口,则水旋消,此二味之中病源,妙在于猛也。”陈士铎还批判不敢应用峻下逐水药的错误观点:“今人一见牵牛、甘遂,视为必死之品,过矣。”说明在一定情况下,灵活运用峻下逐水药是十分必要的,非如此,不足以消臌胀。韩哲仙在严格辨证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了逐水之法。臌胀多属本虚标实。偏实者,以气滞、血瘀、水蓄、疫毒为主,多有腹大如箕、二便不通、寝食全废、舌苔腻厚、脉沉滑而实等;初次大量腹水者,可以先行急攻,然后缓缓调整。偏虚者,因腹水日久未除,伤及正气,出现气、血、阴、阳诸不足的证候,可表现为气短神倦、畏寒肢厥、腹泻足肿、苔白舌质胖嫩或晦滞;或口干舌燥,疲惫乏力,舌质红无苔;或颜面、颧部、爪甲白,或萎黄无华。对以虚为主者,需培本缓调为先,佐以利水。虚实并重者,则需攻补兼施,但其攻不能太过以防伤正,其补只能灵动流畅,以免碍邪。故而韩哲仙建立起缓、轻、重不同的排水方剂,以善其治,并制定了逐水三原则以保证排水疗效。3.擅用草药组方,改善肝功能检验指标

韩哲仙世承药业,对草药,尤其是四明山区之草药药性极为熟稔,故常善用草药组方治病,对治疗急、慢性肝炎,改善功能生化指标,则更具有疗效。

如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检验指标之一的谷丙转氨酶(GPT)增高,常因疫毒内蕴,具有湿热郁伏中焦、肝脾气滞血瘀等病机表现。韩哲仙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全部以清热解毒、化湿消瘀之民间草药,组成 “八味降酶汤”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急、慢性肝炎谷丙转氨酶有较明显的效果。又如,肝功能检验指标中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麝香草酚絮状试验(TFT)、硫酸锌浊度试验(ZnTT)增高,以及蛋白电泳中γ球蛋白增高,常因疫毒羁留、肝络瘀阻所致。故以清热解毒之草药,加上化瘀活血之丹参、郁金组成 “清利活血汤”,抑制疫毒,化瘀通络,疏理肝木,再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合理运用方药,其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γ球蛋白,疗效远胜单纯辨证方药。确切反映了韩哲仙的治肝经验。4.精拟验方,研制成药

韩哲仙不仅对黄疸、臌胀等证与肝功能指标改善方面有极宝贵的经验,而且还通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研制出很多治肝有效方剂。简示如下:(1)乙肝冲剂:

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瘀、扶正强壮之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抑制乙肝病毒。(2)宁血抑亢糖浆:

有养阴宁血、清营和络之功,以治脾功能亢进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的出血倾向。(3)新方黄病丸:

有消瘀磨积、健脾养血、利胆退黄之功,原治脱力黄病,现移用于淤胆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而致黄疸持续不退者。(4)保肝能注射液:

具有益气调元、柔肝养阴之功,符合臌胀 “本虚”特点,改善传统给药途径,使之易于吸收,不仅有利于腹水消退,更有助于机体功能恢复,巩固疗效。(5) 腹水丸:

具有峻下逐水之功,用于腹水初起,形成尚实,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疫毒、痰浊、水蓄之重证,超声波检查波幅在三格之中、大量腹水患者。(6)新方禹功散:

有行气逐水之功,一般用于超声波检查波幅在三格以下中。少量腹水者,或证情属虚实并重、超声波波幅在三格以上腹水患者。(7)肝病外用药:

有消癥散积、解毒止痛之功,用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剧烈疼痛者。该药以鸡蛋清调敷患处4小时后再用活蟾皮1张敷2小时,其镇痛之力常常会取得想不到的疗效,受到患者欢迎。(二)治肝四法——清、通、消、补

治肝四法,是韩哲仙常用的治肝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1.清法

是用寒凉药来达到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目的的治疗方法,即《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之意。凡瘟热、温毒等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疫毒”。肝脏实质性损害(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的相当一部分由 “疫毒”引发。在肝炎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时,常可表现为烦热、肢困、黄疸、皮肤赤丝红缕、斑痣、龈血、鼻衄、吐血、便血、癥瘕、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等热象,并可见到谷丙转氨酶、絮状试验、浊度试验、胆红素、蛋白电泳、肝炎病毒的相关抗原抗体、甲胎蛋白、酶谱、凝血功能等多项指标的异常。属中医学疫毒羁留,湿热壅积,血瘀不畅的病理表现。应用中医清法治疗,不仅有利于症状、体征的好转,还可以改善生化检测指标,也反馈地说明对肝组织的修复起到有益的治本作用。

韩哲仙对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与慢性活动期的诊治,特别强调一个 “毒”字,而应用解毒、泻火、凉血为主的清肝治疗,是治本之举。(1)解毒清热法:

适用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其生化指标异常者。

1)八味降酶汤

组成:穿破石、岗稔根、板蓝根、蒲公英、平地木等药。

适应证:面色垢浊,心烦口干,四肢困倦,小便黄赤,苔黄腻,舌质红,脉象弦滑数等。应用于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

功效:清热、解毒、降酶。

韩哲仙认为:肝炎在急性感染期或慢性活动期,均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增高。其症状、体征,多属湿热郁伏中焦征象,而 “疫毒”羁留是其病因。韩哲仙针对其病因、病机,从大量民间草药中,筛选出针对肝炎治疗的中草药,拟定 “八味降酶汤”一方,既具有强大的清热解毒、化瘀利湿作用,又可持久应用,以适应疫毒羁留中焦、湿热蕴结不解的病证。临床实践证明,降酶疗效良好。

2)清利活血汤

组成:丹参、郁金、岗稔根、平地木、白花蛇舌草等药。

适应证:肝炎日久,疲惫乏力,面色黯晦,两胁癖积或胀痛,或龈血、鼻衄,或见面部赤丝红缕、肝掌或蜘蛛痣,舌红苔黄,脉细弦或带数。肝功能检测各项指标异常。

功效:解毒清热,化瘀理气。

韩哲仙认为:慢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瘟邪疫毒羁留,肝脾湿热缠恋,瘀血阻络成癥,郁久化火伤络,暗耗气阴等等。其病因病机之本质,还在于“疫毒羁留”,故以平地木、鸡骨草、白花蛇舌草针对疫毒久羁,解毒化湿消炎;郁金、丹参、岗稔根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与抗纤维化,是从研讨慢性肝炎病理本质出发的治疗方剂。临床上根据证情的本虚与标虚的不同侧重,辨证和辨病灵活处理,多能取得改善症状、体征与生化指标的较好疗效。(2)泻火清热法:

应用性味苦寒的药物,以泻火泄热,治疗肝病中属实证火热者。如躁烦热渴,黄疸,目赤,便秘,苔黄,舌红等。

利胆退黄汤

组成:焦山栀、大黄、茵陈、金钱草、郁金、车前子草等药。

适应证:面目色黄,烦热、口渴、溺黄赤短涩,苔黄舌红,脉弦数等。

功效:清热泻火,利胆化湿。

中医认为:胆汁阻滞,湿热郁蒸,泛于肌肤,则发为黄疸。其病机是湿热壅结郁蒸所致。“疸”的字义,亦属热的意思,肝胆、胃、肠之血毒愈甚,黄疸愈深,故利胆退黄,包涵一定的清泻火热之意。韩哲仙认为:肝胆热毒炽盛,烦热胁痛,目黄口苦者,必参以龙胆泻肝汤;胃肠积热,便秘腹胀者,必参以茵陈蒿汤而重用生大黄;黄疸不甚,腑行尚可而溲涩黄赤者,可参以栀子柏皮汤;泻下焦湿火,利水通淋退黄,瘀热内结外泛颈、面、皮肤有赤丝红缕,肝痣者,加赤芍、丹皮、丹参等;肝脾瘀结成癥者,可参入下瘀血汤;热毒入营,并见发热、神昏者,应酌加安宫中黄散、片仔癀等,往往可救治一些危、急、重症的黄疸患者。(3)应用清法的小结

1)治本疗法:

各类肝病均以病毒与毒素侵蚀为主要病因,属中医热病范围,湿热瘀毒为其病理产物。在热病传变的气、营、血诸阶段的证情中,均可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应用解毒、泻火、凉血等清热药物治疗,一则清除病因,二则能解除各不同阶段的病证与病理产物,即姜春华所谓 “病本于毒,应重治本”,而解毒、泻火、凉血的治肝疗法,即是抑制病毒、消除病毒的重要治本手段。

2)施用时间:

肝脏疾病的急性期与慢性活动期,一般具有中医温热病的临床特点,即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和阶段,其临床表现多为湿热羁留,极其缠绵迁延,黏腻难解。尤其是乙型肝炎,每多病情反复,极似温病学说中 “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的理论,易于死灰复燃,故其应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方药之时间,远较其他热性传染病为长。

3)注意点:

清热药应用过多、过久,能导致中阳虚寒,尤其是苦寒燥湿泻火药物,最易败坏脾胃,且能耗伤津液,故应用时,禁忌证有四:①肝病时,兼外感风寒表证,阳气被遏而发热者。②肝病日久,体质日虚,脏腑本寒,胃纳不佳,大便溏泄,畏寒肢厥或见阴黄,虚寒臌胀者。③慢性肝炎气血虚津液耗损较甚,劳累过度,中气不足之虚热证;血虚阴津耗伤而引起的虚热烦躁证。④肝硬化、肝癌晚期,出现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命门火衰之虚阳上浮者,均不可误用苦寒.2.通法

通者,下也。通法是一种攻逐体内瘀滞、通泄二便的治疗方法。根据 “六腑以通为用”,“实则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血实宜决之”等理论,认为通下法具有荡涤壅热、化瘀行血、消胀逐水等功能。凡热邪搏结,肠胃壅实,燥矢内结或水蓄、血癥、痰癖等,均为应用下法。

肝脏诸疾病中,急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重症肝炎、早晚期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等病种,在其适应的一定阶段时间里,运用通下法,对减轻症状、体征,消除肝脏疾病的致病因子与病理产物,改善生化指标,调节肝功能,有相当作用。(1)通腑利胆法:

本法是应用通腑利胆中草药,以治疗肝脏疾病及其合并症之胆汁郁积,腑气不通,是肝脏疾病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1)加味茵陈蒿汤

组成:生大黄、黑山栀、茵陈、金钱草、车前子草等药。

适应证:周身面目色黄,溲涩而赤,腹胀满,大便秘结等。

功效:通腑利胆,清化湿热。

2)加味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赤白芍、枳实、大黄等药。

适应证:发热,呕泛,胁痛拒安,大便干结,或黄疸渗出,脉弦滑数,苔黄腻,生化检查可见到白细胞增高,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适应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胆囊感染。

功效:和解清里,利胆通腑。

韩哲仙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凡严重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常可合并胆囊、胆道炎症,及时应用和解清里、利胆通腑的通下治法,可起到清热、抗感染或清除黄疸等多方面作用,抑制与清除引起肝胆疾病的细菌、病毒,改善肝功能,有可能阻止或延缓肝炎慢性化进程。(2)逐瘀通下法:

逐瘀通下,主要用于肝脏疾病中由瘀血阻结而导致腑气不通所产生的多种病证。

逐瘀通下汤

组成:大丹参、炙地鳖虫、桃仁、生大黄等药。

适应证:胁下癥块,按之有形或刺痛,面色黧黑,或有紫丝赤缕遍身,腹大坚满,青筋显露,腹痛拒按,二便涩结,或有神志恍惚,如狂谵妄,舌紫绛,脉沉实等。

功效:逐瘀破癥,软坚散结,通下除满。

韩哲仙认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等,就其病理实质言,均属于血瘀肝络之证。肝脏严重郁血时,不仅可见肝脾肿大刺痛之 “血癥”证,也可见到腹壁静脉怒张,腹水渗出之 “血臌”证,在重症肝炎,肝硬化晚期,由于瘀血积毒,上冲心脑而发生语言错杂、烦躁昏谵之肝性脑病属 “瘀血乘心”表现,只要有大便涩结之主证,应用排除热毒瘀结之通下逐瘀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肝脏淤血,改善肝脏门脉高压与消除血氨等毒素上壅,对肝病危重证候治疗有一定的效验。(3)应用通法的小结:

通下法主要应用于肝病之重症,高热、出血、黄疸、癖积、臌胀、昏迷、痉搐诸证,可起到釜底抽薪的泻实作用。不论热毒、血瘀、水蓄等危、急、重、实诸证,应用通法,必须中病即止,因为通下药大多性峻力猛,甚至伴有较大的毒性,故切忌施用量过重、时间过长,徒耗正气。在运用通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凡高年体虚,产后或久病伤津亡血者,虽有大便秘结,忌用或慎用通下法;②妇女妊娠期及经期,宜慎用;③凡服泻下剂后,忌食油腻或不消化食物,避免已受影响的胃气重复受伤。3.消法

消者,消散与破削之意也。消法是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药物,排除体内有害物质的一种治法,可应用于癥瘕痞块、食积、蓄水、瘿病、结石、痰癖等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 “坚者削之” “结者散之”。由于坚积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故一般只宜用逐渐磨消之法,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由于慢性肝病属 “本虚标实”之证,故对其治疗,一般以渐消缓散为主,若用猛剂急攻,恐其积未消而正先伤,故常用消癥软坚、理气消胀、导水溢饮、消痰退黄、磨积消食等法。消法是中医学治疗慢性肝病病理产物,改善症状、体征与组织结构改变的常法之一。(1)消瘀软坚祛:

用活血化瘀与软坚散结药物,以治疗癥瘕、痞块。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良性或恶性肿瘤,以消癥散结。

代表方:消癥软坚汤。

组成:大丹参、桃仁、地鳖虫、熟大黄、炮山甲、生山楂等药。

适应证:面色黯黑,胁下癥块,触之有形或刺痛,二便不畅;渴不饮水,舌紫,脉涩。

功效:化瘀消癥,软坚散结。

韩哲仙认为,瘀血郁肝是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肝主藏血,也主调血,瘀血壅结则肝脾肿大,日久可致坚硬,瘀阻肝脾络脉,两胁引痛,痛有定处,癥块固定不移,发于皮腠,则为面色黧黑、赤丝红缕,蜘蛛痣,皮肤瘀斑;激伤血络则为鼻衄、龈血,舌质紫黯,青紫、瘀斑,更为瘀血之明证。应用活血化瘀方药可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组织纤维化,以延缓或扭转其慢性化倾向。(2)理气消胀法:

以疏肝运脾理气为主,佐以行水药物,条达气机壅滞与水气停聚,达到消除臌胀、中满的目的,称理气消胀法。

代表方:理气消胀汤。

适应证:脘闷胁满,腹胀如鼓,小便不利,苔腻,脉弦滑数。

功效:疏肝运脾,理气行水。(3)消水蠲饮法:

运用蠲除水饮的药物,以消除体内(主要是肠腹部)停潴水液的方法。

代表方:泻肺导水汤。

适应证:胸闷气窒,动则咳喘,脘腹胀满,二便不通,脉弦滑,苔白腻等悬饮停蓄之胸、腹水渗出者。

功效:利水消胀,泻肺降气。(4)消痰化瘀法:

黄疸经久不退,痰瘀阻于络脉,隐隐渗于皮肤,多为“黑疸”,可用消痰化瘀药物磨消之。

代表方:新方黄病丸。

适应证:面色黧黑,巩膜微黄,疲惫消瘦,胁有癥块之慢性肝炎、瘀胆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或萎黄无力钩虫病贫血患者。

功效:磨坚散积,涤痰杀虫,健脾燥湿,补血退黄。(5)消食散积法:

用消导食滞与疏理肝积的方法治疗肝病中的脂肪与其他病理产物的郁积致病。在小儿肝病与脂肪变患者中常用。

代表方:金蟾疏肝散。

适应证:两胁坚满,腹胀如鼓,纳谷衰少,大便或干或溏,苔腻,脉滑,或小儿食癖成积等。

功效:疏肝消食,杀虫散结。(6)应用消法的小结:

消法是治疗慢性肝病最重要、最常用的消除有形实积的方法,缘于慢性肝病之病理实质为瘀积郁肝使然。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经治疗,疫毒渐消,但肝络瘀阻(中毒性肝炎更是如此)难祛。若疫毒不净,迁延日久,则趋向慢性化,犹炉烟未熄,易死灰复燃,每多反复,则肝络之瘀积,气滞、痰凝更甚,久之而致癥瘕痞块增生,瘀热久羁难消,化火激络,发于肌腠,则肝痣肝掌、龈血、鼻衄显现;邪盛或正衰,水饮停聚,则悬饮胀渴、胸腹水之渗出。凡此种种,皆由血、气、痰、饮久瘀而成积,则多为 “本虚标实”之证。故活血化瘀、理气消积、化痰散结、蠲饮导水等法均针对肝病有形实邪而设。采取渐磨缓消,祛除肝脏的瘀积,是延缓或扭转慢性肝病病理进程的正确有效途径。

消法与通法一样,都是应用于肝脏疾病中瘀、痰、水饮、食积等有形实邪而设的治疗方法。然通法是针对燥屎、瘀毒、留痰停饮等严重急迫之实邪,采取猛攻急下以祛之,用之于暂;而消法是对较为慢性的积聚胀满,非猛攻所能解决的病症,则需要用渐消缓散,长期调理,以达到磨消实邪而不伤正气的目的。4.补法

补法,也称补益法,即《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意;就是以补益药来扶助或调整脏腑功能衰退,充实体内阴阳气血之不足。在正气虚弱,无力祛除病邪的情况下,使用补法,不仅能使正气恢复,也有利于祛除病邪,即属 “扶正所以祛邪”的道路。

急性肝炎阶段,在疫毒或毒素侵蚀下,一般以祛邪解毒为主,若旷日持久,进入慢性阶段时,就会反映出脏腑功能衰退。由湿热疫毒未净而羁留,气血痰浊之内结,进而耗伤、煎熬津液,灼伤肝阴,或阴损及阳,或气虚而阳衰,形成阴、阳、气、血诸不足。气、血、阴、阳诸不足使机体无力祛邪造成湿热疫毒、气血痰浊的壅积,形成了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复杂证情。“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慢性肝病时,既有肝体受损,又有肝用衰退,故益气、养血、滋阴、扶阳诸法,为提高肝脏功能与修复肝脏实质所必不可少;疫毒可祛,气血可行,痰浊可化。韩哲仙不仅擅用祛邪之药,也重视扶正,认为必须根据症状的不同、患者体质的迥异而随机应变。分述如下:(1)健脾益气法:

肝病趋向恢复期或慢性阶段,常兼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苔薄质嫩有齿痕,脉细软。中医治疗方法以健脾益气力主。代表方:

1)健脾益肝汤

适应证:面色白,气短神疲,腹满便溏,苔薄舌淡,脉细软无力等。适用于肝炎恢复期、慢性肝炎与早期肝硬化出现消化道症状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