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7:48:08

点击下载

作者:孙毓修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哥伦布

哥伦布试读:

出版前言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曾经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他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蓬勃朝气,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或许是受到梁启超先生的感召,1908年冬天,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推出了一套系列丛书——《少年丛书》,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部历史人物类学生课外阅读丛书。首任编辑和作者是林万里,第二任编辑是孙毓修,孙毓修是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后期加盟写作的骨干还有国学大师钱智修。他们都博览中外,以精准而严格的眼光审视中外古今文化资源,选取其中有益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材料,予以整合,编写成册。这套书出版以后,广受少年儿童的欢迎,每册前后加印达几十次,若整套书累计,恐怕达到数百次之多,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广,在二十世纪的人物传记类图书中堪称罕见。《少年丛书》前后出版了近三十余种,每一册传主为一位中外历史名人。我们在全国各地经过多方的搜寻,共得二十八册,其中中国名人十五位,外国名人十三位。每篇先叙述名人的生平传记,后加以作者的评论,根据时事,启发少年,借以激励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奋斗目标,成就健全人格。著名作家茅盾在阅读这套书后曾评论说:“记事简明,议论正大,阅之足以增长见识,坚定志气。”这套出版之初即为砥砺少年志向的书影响了当时无数少年儿童由此走上振兴中国之路。著名作家张天翼、赵景深、陈伯吹等,都曾深受这套书的影响。《少年丛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当时学贯中西的通儒,不仅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也有睁眼看世界的非凡眼光。撰写本套书册数最多的孙毓修先生,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他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少年丛书》,他还先后主编出版《少年杂志》、《童话丛书》等,被茅盾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另一位作者钱智修,浙江嵊县人,字经宇,是著名的国学大家,博古文学家,东方学派思想家。他在学时,就以“国学国文湛深,文章洛阳纸贵”赢得尊敬,并被上海多家进步报馆争揽为特约撰稿人。1911年毕业后,他应编译所长高梦旦之聘,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20年7月他任《东方杂志》主编,长达12年,是该杂志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主编。他还参与编辑《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

第三位作者林万里是民国年间著名的报人,原名獬,又名白水,字少泉。他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在杭州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后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传新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帝制取消后,林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过多份报刊。

鉴于每位作者独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热点,每位编者对人物都有自己的选择。孙毓修所撰写的大部分是中国历史名人,而且写作的视角也非常独特,如其所写的《玄奘》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不是《西游记》中的唐僧。现代的普通读者对玄奘的了解绝大部分是来自于《西游记》等小说,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却鲜有人知——玄奘取经并非唐太宗支持,相反还受限于当时的法令,他冒着生命危险才得以出境。这就需要有人为读者打开另外一扇窗户,还原真实的玄奘,而不是小说中的文学形象。茅盾先生对孙毓修所写的《玄奘》评价很高:“可以说是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既宜于少年阅读,也使成年人增加历史知识。”再如《苏秦》,作为一位著名的辩士,《史记》必然为之列传。孙毓修在写苏秦游说各国发言的时候采用了《史记》中记载的史料,而在后面的评论部分对苏秦的表现作了恰当的点评,分析苏秦游说秦、燕、赵、韩魏、齐楚的过程,阐述了苏秦辩术策略的不断提高。对于国外人物的选取,孙毓修也是偏爱励志型的,如德谟士,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大演说家;彼得大帝,从受制于人,成为欧洲赫赫有名的皇帝。

另一位作者钱智修,先后写有《林肯》、《苏格拉底》、《拿破仑》等,这些都是西学东渐后中国人十分崇仰的外国名人。值得注意的是,钱智修秉承严复所主张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特别讲究传记所含的真实性。他所抒发、张扬的传主虽然都被列为人们仿效的楷模,写法却不做作,更没有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更改史实。

林万里所写的外国传记和钱智修的作法大致相近,即在第一章抒发己之传记宗旨,后文谈及传主读书之术、治学之道与其行事风格,并进行了点评。此外还有其他人关于传主的言论,更有编译者自己的评论,以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地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一味盲从。《少年丛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记事简明,议论正大”。书中除了记叙人物的生平故事之外,作者的评论也让这套书大为增色。其议论宏富,既能够结合少年的成长特点,指明如何学习书中人物的优良品质,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引导少年如何立志修身,大有裨益。

这套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全部用文言文写作,语言凝炼,文笔流畅,保持了中国传统作史传的鲜明特色。当时,白话文风已经悄然兴起,而作者能够不从时髦,采用文言写作,甚为难得。以至我们今日再读此书,依然能够体味到文言笔法的无穷魅力。然而考虑到近百年来,国人的文言文水平已经一落千丈。今日的大部分少年,阅读文言文尚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特别组织人员,将全套书进行了白话翻译。尽管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文言文的神韵依然是难以用白话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希望少年朋友通过阅读这套书,体会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进而热爱和学习文言文。《周易》有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说的就是多学习古人的嘉言懿行,对我们修身立德至为重要。古人尝言:“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壮年养德。”少年时期是人生至为关键的时候,这个时期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往往会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成就。而一个人少年时期读的书,也足以改变他的一生。在今日少年课外读物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少年丛书》堪称鲜有裨益少年的优秀读物。若今日的少年,能够认真研读这套《少年丛书》,对于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健全人格、完善道德情操将大有裨益。或许,今日的风华少年,即是将来成就伟业的千古豪杰、泽被世人的大圣大贤。勉哉!勉哉!

为什么要读名人传记——《少年丛书》白话语译序

我从小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身处偏僻山村,小的时候却无书可读。那个时候,家中只有父亲买的一本《古文观止》,儿时翻阅过无数次,虽看不太懂,却记忆深刻。有人说,儿童时期读的书,一生也难以忘记。此言确实不虚。

没有想到的是,儿时无书可读的我,日后竟然投身于出版业。今天,我国的出版业已经非常发达,给少年儿童读的书也非常多。可是,若细心寻求,真正的好书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给少年儿童介绍历史文化的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与这套百年前的《少年丛书》结缘,这套当初专为少年而写的中外名人传略,让我眼界大开,没想到,百年前的前辈们,竟给少年们创作出如此优良的传记读物。要知道,给少年儿童写作,比给成年人写作更难,尤其是给人物作传,既要符合历史史实,不可随意编撰,又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如何取其长,避其短,以免误人子弟。因为,作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处处皆堪为今人楷模。这就需要作者要极富有爱心、责任心和严谨精神,才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纯净的人生智慧。可以说,目前各种写给青少年的人物传记,很少能与这套《少年丛书》相提并论的。

这套书中的二十八位中外名人,大多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但是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也许就知之甚少了。读了他们的传记,方知欲为圣贤豪杰,需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成就。“人人皆可为尧舜”,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圣成贤的资质,然而虽有圣贤之资,也需后天的不懈努力,方能成就一番伟业。所以,这一套书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一下名人轶事,而是以伟人的事迹启迪和激励少年朋友,树立人生的志向,汲取这些英雄豪杰的人生智慧,修身立德,练就自身本领,最终成为造福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这套书虽然是写给少年看的,并不意味着就不适合大人阅读。大作家茅盾就曾大力推荐这套书。现在的青年人,乃至家长、老师,若能读读这套书,对于人生事业,教育子弟,也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这是一套老少皆宜的好书。《少年丛书》在当时之所以大受欢迎,销量巨大,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套书每册文字量不大,文笔流畅,史实可靠,评议精彩,这都是许多普通名人传记所不具备的。因此,这套书深受读者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

读名人传记,重在学习名人的智慧和经验。正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有涯,知也无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求到人生的价值,获取人生的智慧,而不浪费光阴?《少年丛书》中的这些圣贤豪杰,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比如孝友、善良、爱心、坚毅、勇敢等等,这些人性的光辉,都是我们的学习之处。

我们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将这一套书作了白话语译,希望今天的少年们,能够喜欢阅读并且从中汲取智慧。若能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有所收获,那就不负当初写作这套书的三位老前辈的一片苦心,而我们的工作也就没有白做了。

这一套书规模宏大,在校对和语译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少年丛书》语译小组 主编 萧祥剑第一章绪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此二语真可为吾辈少年宝训。诸君试思,以君等之聪明才力,若欲求学问,则何人不可为博士?若欲建事业,则何人不可为英雄?盖此等根基,在诸君固已人人尽有矣。

吾今欲将外国古今名人,编成传记,供给诸君观览。当编书时,心中忽发一思。所思者何?因吾所编之人物传记,皆不过外国之博士英雄而已。诸君此时,人人既已有此根基,将来或能驾彼外国人物之上,则吾此时欲以此等人物传记,供给诸君观览者,岂非十分多事乎?

呜呼诸君,君等得毋以吾前说为然耶?吾今再思之,乃自觉吾言之多失当矣。夫吾辈黄种,在世界种族中,本属最优。不意传至于今,聪明才力,虽尚仍旧,而环顾国中,有学问者,竟无几人。至如大英雄大豪杰,更不多见。此其故非他,只因吾人无忍耐心,无冒险性,遂致今人不若古人。

诸君不观孔子乎?孔子欲行其道于天下,周游列国,为人所忌,遂致在陈绝粮七日。若在他人,处此境遇,正不知其当发几许悲叹矣。然而孔子并不因处境困难,而变更其济世救民之志,此其忍耐心为何如乎?即至桓魋阳虎,皆欲得而甘心,而孔子亦并不以一人之祸害,而生畏避。此其冒险性为何如乎?由此观之,则凡欲办天下之大事者,必先有忍耐心、冒险性,而后事乃可成。盖是二者,常与英雄豪杰相伴而为生涯者也。

呜呼!吾不意吾中国今日之人,即此忍耐心、冒险性为最缺也。夫惟人人无忍耐心、冒险性,故少而读书,长而办事,稍遇困苦之境,即生烦厌,即发牢骚,于是有废书不读者矣;稍逢危难之时,即起迟疑,即思畏避,于是有置事不办者矣。呜呼!不遇岁寒,焉知松柏;欲观劲草,当在疾风。世未有不贮苦停辛而可以建大事功、成大学业者也。惜乎吾少年之多未省耳。

吾今欲敬问吾国少年诸君曰:“君等亦欲为大博士大英雄乎?苟欲为之,君等慎勿自谓根基已立,聪明才力皆已有余,只须坐而待之也。君等当知吾辈今日所最缺者,止此忍耐冒险,则吾辈今日之所希望为大博士大英雄者,亦止在于忍耐冒险而已。苟能忍耐,苟能冒险,则虽聪明不如人、才力不如人,而学业事功仍可以成就也。苟遇困苦而不能忍耐,遇危难而不肯冒险,则虽聪明才力之有余,譬如筑墙然,基础虽立,苟不施版筑之劳,而一经风雨,终有飘摇倾倒之日矣。”呜呼!诸君疑吾言乎?则试读此世界大忍耐家、大冒险家哥伦布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两句话真的可以当做我们青年一代的宝贵格言。各位试想一下,凭借各位的聪明才智,如果想要学得知识,那么什么人不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呢?如果想要成就事业,那么什么人不可以成为非凡出众的人物呢?这些基础对各位来说本来就已经人人都具备了的呀!

我今天想将国外的古今名人事迹,编写成传记,供大家阅读。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忽然产生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因为我们所编纂的人物传记,都不过是外国有学问的人或者非凡出众的人物。各位现在已经具备了成为有学问的人或者非凡出众之人的基础,未来或许能够超过这些外国人物。那么我们现在想要给这些人物编订传记,提供给大家阅读,难道不是显得十分多余吗?

各位,大家最开始都认为我前面所说的是正确的。我现在反复思考,才感觉到自己的言谈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我们黄种人,在世界种族中,本来是最优等的。不曾想传承到现在,聪明才智虽然和过去一样,但是看看国内,有学问的竟然没有几人。至于像上面说到的大英雄、大豪杰,更是不多了。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其他,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忍耐的心,没有冒险精神,最终导致现代人的成就比不上古代人了。

各位没有看到孔子的作为吗?孔子想要在普天之下推行他的大道,游遍各国,被人们所嫉妒、憎恨,最后导致在陈国断粮七天。如果对其他人来说,遇到这种境遇,真不知道要发出多少悲哀的叹息了!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处境艰难,而改变他救济世人、帮助百姓的志向。这种情况下他的忍耐心怎么样呢?等到遇到司马桓魋、阳虎,他们都想让孔子无处立足才甘心。然而孔子却并没有因为自己一人遭遇的灾难而畏惧、躲避。这种情况下他的冒险性又如何呢?由此看来,凡是想要在天下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要先有忍耐心、冒险性,然后事业才有可能成就。大概是这两者经常与英雄豪杰相伴随并且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的原因吧。

唉!我没有料到我们国家现在的人,忍耐心和冒险性成为了最为缺失的东西。因为人人都没有忍耐心、冒险性,因此少年时代读书,长大后做事,稍微陷入艰难困苦的境地,就会心生厌烦,大发牢骚,于是便有了放弃书不读的人;稍微遇到危难,就拿不定注意,便想着逃避,于是便有了遇事便放弃不理的人。唉!不遇到寒冷的年岁,哪里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要想知道劲草的生命力,应当在大风吹起的时候。世上没有不忍受困苦艰辛就可以成大事、成就大学问的。可惜我国的青年人大多数都没能领悟到这一点。

今天,我想要请问我国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也想要成为大学者、大英雄吗?如果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你们就千万不要自以为知识的根基已经具备,聪明才力已经绰绰有余,只需要坐着等待成为大学者、英雄的那一天。你们如果知道我们这辈人目前所最缺乏的,只是这种忍耐心与冒险精神,那么今天我们这辈人中想要成为大学者、大英雄的人,也只需要忍耐心与冒险精神了。如果能有忍耐心,如果敢于冒险,那么即使聪明比不上别人、才智比不上别人,想要学有所成、事业成功,也一样可以实现。如果遇到困难而不能忍耐,遇到危急情况不肯冒险,那么即使聪明才智过人,就好比筑墙一样,根基虽然打下了,假如不用版筑使它变得牢固,一经风吹雨打,最终会有随风飘摇乃至倾倒坍塌的一天。”唉!各位不相信我的话吗?那么请试读这个世界大忍耐家、大冒险家哥伦布的传记吧。第二章哥伦布之少年一、小学校之生活

哥伦布者,意大利国人也,其家世执工业。父曰德美尼克,有子四人,哥伦布其长也。西历千四百三十五年,哥伦布生,幼时好海居。有与谈海上生活者,每倾听不倦。入小学校,习国文、数学、图画及普通各科。是时哥伦布甚贫困,父为梳毛业。日命哥伦布梳毛,哥伦布请于其父,画入学校读书,夜归梳毛。梳毛本贱业,然西人视职业重,每以安闲无事为羞。苟能执一业,而其业又无害于社会,则虽甚小者,咸不轻之。盖以有业者必能自立,不为社会之累。故人但称哥伦布善读书,并不以操业贱而笑之也。

哥伦布既勤学业,然因家贫不能多买书。乃又请于其父,以每夜梳毛所得之金,一半助家用,一半为买书之费及学费。父许之。于是哥伦布每夜归,梳毛加勤。父怜其苦,命之就寝。然其父未寝,哥伦布不寝也。二、英雄之风仪与性行

哥伦布体极雄伟,面长,带赤色,隆准(高鼻也)高颊,两目有光,举动不苟。年二十余,头发已灰白,盖劳苦之所致也。饮食不求多量,甘味美服。一无所好,口善辩论。然所遇苟非其时,所接苟非其人,则默默不出口。故不知哥伦布者,咸以哥伦布为讷也(讷,不能言也)。哥伦布既毕业于小学校,不数年由中学升入大学,专治几何、地理、天文、航海(海上行船也)诸学。年三十七,游于葡萄牙。是时哥伦布家益贫。其父每寄书言,自哥伦布出外,家中乏人梳毛,将不得食矣。令哥伦布急归,助之梳毛。哥伦布得父书,惊忧不止。自思不归,则父将不得食;归,则学问又废。是时哥伦布因治地理之学,善于制图,乃日制地图卖之,得金不敢用,均寄归以养老父,并为教育其弟之费。葡萄牙人但知哥伦布得金多,而自奉特俭,咸疑其吝,而不知哥伦布之孝友也。【批评】

西人重职业,故其人咸能自立,而国亦富强。吾国人每以安闲无事为幸福,视工商为贱业,此所以至于贫弱也。哥伦布如此穷苦,何以不求亲戚帮助?何以不向朋友借贷?吾知哥伦布必曰:“梳毛自食无可耻,倚赖他人为生活可耻也。”昼读书,夜梳毛,一半助家用,一半为学费,英雄出身,如此可怜!或曰:“不如此可怜便不能成英雄矣。”吾愿有如此可怜之人勉之。或又曰:“无如此可怜,更容易做英雄矣!”吾愿无如此可怜之人勉之。

肯读书人,又须梳毛;不必梳毛,人又不肯读书。或曰:“惟其必先尝梳毛之苦,而后才肯读书,而后才精地理学,而后才能制图卖图以代梳毛。因制图卖图,而后地理学才益精,而后才能发现新大陆也。吾青年男女学生勉之。”做英雄是极不平常,孝友是极平常。然以哥伦布之极不平常,而卒不能逃却极平常的道理。可见,英雄也要根本于孝友。一、哥伦布的小学生活

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家中世世代代从事手工业制造。父亲德美尼克一共有四个子女,哥伦布是长子。公元1435年,哥伦布出生。他小时候就向往海上生活,如果有人和他谈论海上生活,他每次都细心倾听,从不感到疲倦。上小学后,他学习国文、数学、图画和其他普通学科。当时哥伦布家里很贫困,他的父亲从事手工纺织业。一天,父亲让哥伦布学习纺织术,哥伦布就向父亲请教,准备白天进入学校读书,晚上回家纺织。纺织业在当时本来是低贱的职业,但是西方人很重视工作,都以无所事事为羞耻。如果能够从事一项职业,并且对社会没有危害,那么即使是很小的一项事业,人们都不会轻视它。所以有职业的人一定能自立于世,不会成为社会的拖累。因此人们都只称赞哥伦布善于读书,并没有因为他从事的职业低微而嘲笑他。

哥伦布勤于学习,但是因为家庭困窘不能多买书。于是又向父亲提出请求说,把每天晚上纺织得来的酬金,一半用来补贴家用,一半用来作为买书的钱以及学费。父亲答应了他。从此以后,哥伦布每天晚上回家,织布更加勤奋了。父亲心疼他辛苦,让他先睡。但只要父亲没有入睡,哥伦布也不会先行睡去。二、英雄的风范与性行

哥伦布体格雄伟,长脸,面带红光,高鼻梁,高颧骨,眼睛炯炯有神,办事一丝不苟。二十多岁,头发就已经灰白了,大概是劳累导致的。他吃的不求量多,只要自己觉得味道好即可。没有什么特殊喜好,只是善于辩论。然而如果不是在合适的时间,接触的人不是合适的,就会默默不言。因此,不了解哥伦布的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木讷的人。哥伦布小学毕业以后,没几年就又由中学升入了大学,专攻几何、地理、天文、航海等各学科。三十七岁的时候,到葡萄牙游学。这时候哥伦布家中经济更加困难了。父亲每次寄信给他都说,自从哥伦布离开家以后,家里就没人织布,已经快要没有吃的了。父亲命令哥伦布快点回家,帮助他织布。哥伦布收到父亲的信以后,感到非常忧愁。自己思量:如果不回去,那么父亲将没有吃的;如果回去,那么又将会荒废学业。这以后,哥伦布凭借对地理的学习,善于绘制地图,就每天画地图卖钱,得到的酬劳都不敢自己用,全寄回家赡养年老的父亲,并且作为弟弟的学费。葡萄牙人只知道哥伦布得到了很多钱,但自己生活却特别节俭,都觉得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却不知道哥伦布原来是个友孝之人!【评论】

西方人重视职业,因此他们都能自立,而国家也富强。我国人民都认为无所事事才是幸福,把工商业看做低贱的职业,这就是导致我国贫穷弱小的原因。哥伦布如此穷困愁苦,为什么不求他的亲戚帮助他呢?为什么不向朋友借贷呢?我想哥伦布肯定会说:“靠织布来养活自己不可耻,依赖他人生活才是真正的可耻!”白天读书,晚上织布,一半补贴家用,一半用来做学费,英雄的出身竟是如此可怜!有人说:“如果没那么可怜那么就不能成为所谓的英雄了。”我希望像他一样可怜的人能以他的事迹勉励自己。有人又说:“如果没有这等可怜的遭遇,更容易成为英雄了!”我希望没有这样可怜的人以此勉励自己。

喜欢读书的人,又必须要织布;不用织布的人,又不喜欢读书。有人说:“正是他先尝试了织布之苦,然后才喜欢读书,然后才精通地理学,然后才能画地图卖钱来代替织布。因为画图卖图,他的地理学才日益精进,然后才能发现新大陆。我国青年学生应该以此作为勉励。”做英雄是件极其不平常的事情,做到孝顺、友悌倒是常事。然而以哥伦布极不平常的经历,最后却不能逃脱极平常的人生道理。由此可见,英雄也要从做孝顺、友爱开始。第三章当时地理上之见解

哥伦布之事业,与地理学有绝大关系。故欲知哥伦布之事业,不可不先明地理。

大地之体,浑圆如球。中分五洲,曰亚洲即亚细亚(吾国即在亚细亚之东部),曰欧洲即欧罗巴,曰非洲即亚非利加,曰澳洲即澳大利亚,曰美洲即亚美利加是也。球体即为圆形,自有东西两面。亚细亚、欧罗巴、亚非利加、澳大利亚,均在地球之东半面。而亚美利加在西半面焉。五洲既分,又有海洋三,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是也。由欧赴美,必经大西洋。由美赴亚,必经太平洋。由亚赴欧,必经印度洋。地球最中之处为赤道。赤道者,正照太阳。太阳直线,垂于赤道,故赤道为最热。而南北之处,为南北极。南北极距太阳线甚远,其地最冷,恒结冰经年,故又曰南冰洋、北冰洋。此地球之大概也。而当十五世纪时,地理上之见解则如何。今分三节述之。(一)当时一般人民之地理见解

人民思想未发达时,其思想材料,不外二种:一则遇不可解之事,辄归之于神怪;一则遇不可解之事,辄以日常所目见之事物,类推其情状,未尝深求其故,即妄断以为必不出其所料。此即号为学者,亦不免有此浅见,而笔之于书。古今中外皆如是也。

今请略述当时人民之地理见解如下:甲以地为不动说。彼以为天形如覆盂,地在其下。吾人处天之下,殆如人在室中,受屋瓦之覆,特其形有大小之异耳。故若语以地动之说,彼必震骇失措。以为地形若动,则彼之附着于地上者,必纷纷下坠。而江河湖海,亦必倾盆下泻矣。乙以地为神造说。原始人民,见不可解之事,辄以为是神所造者,且忌人泄其秘密。若有人欲泄其秘密,必加以刑罚。彼见赤道地渐热,辄以为由此前进,太阳直垂赫赫之光线,其地受日光之热,草木不生,海水殆如汤沸。至其地者,必不能生还。

又彼等在海洋遇风时,辄以为神怒;吾人欲发海洋之秘,故示以威。且又以为海洋者,其底必各有界限。若逾其界限,必遭危险。故其时人民航海,只肯航行于最近之海岸,一言远征,则皆摇首吐舌不敢前。

以上所述,当时人民之见解,自今日观之,若甚可笑者。然凡人当智识未开时,见解皆不能无误。但使此等见解,若至今不破,则虽有百哥伦布,亦无如之何。然而天下真理,固皆有其发现之机会,不能终秘也。(二)葡萄牙王显理之地理见解

凡事之成,不成于成之日,其机必有所由起。亚美利加之发现,事虽成于哥伦布,而机实始于显理。今请略述显理之事迹。

显理者,葡萄牙之亲王,生于十五世纪初。当十五世纪时,亚细亚东方商业甚发达。其商品输入欧洲者,必由印度经埃及。然道远税重,运费又昂。显理之意,欲更寻一直捷之航路,以求商务之便。故欲自葡萄牙南下,沿亚非利加西岸,至极南后,更折而东,以期达于东方之印度。当时反对显理之人极多,显理不顾。今按显理所为之事,有影响于哥伦布之事业者三。

——养成航海技术。显理兴航海学校,且设观测所,招集四方有名之士,研究航海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用自东方传来之罗盘针。因是其时之人,益练习于航海之术。即遇有风之日、有波之夜,辄敢大胆冒险,纵横于海上。而哥伦布航海时从行之人,皆习于航海之术者,实显理之赐也。

——鼓吹航海者之机心。自显理奖励航海后,其所发现陆地不少,一时人心若渴,咸以发现陆地为壮快之事业。而所谓远适异国,昔人所悲之见解,因之全息矣。

——破当时之迷见。如千四百四十一年,发现布兰克岛。此岛前人皆以为其地气候酷热,草木不生。而发现后,乃与前人所言大异。其地土壤腴厚,草木繁盛。于是人心一变,咸以前人之说,为不尽可信,无泥古之病矣。

如上三者,皆显理之功也。世人但知哥伦布,而不知显理;但知哥伦布之发现大陆,而不知其原因实造于显理。吾辈读书,及观察天下之事物,皆须先考其原因,而后求其结果,不可但观其结果,而不明其原因也。故特论及之。(三)哥伦布之地理见解

于此将述哥伦布之见解矣。哥伦布之见解,读者必以为真实无误,而孰知不然。天下事而皆可得真实无误之见解,斯亦已矣。然此必不可得者也。见解错误,仍沿而不知改,则天下之事何一可成?见解错误,而必欲俟其正当,而后见诸实行,则天下之事亦何一可成?何也?见解之正当与否,一由吾之断定。吾虽断定其无误,而其真为无误与否,犹无从实验也。苟因其无从实验,而遂永无自信之事业,则社会知识,何从而进?虽然,创立之见解,皆未定者也。未定而欲见诸实行,必有许多之危险。苟以此危险者,委之他人,于吾心必有所不安。

故吾欲验吾之见解,必与吾同抱此目的者,与之实行其事。成则天下受其福,不成则一身任其祸。大丈夫行事,不当如是磊落耶。

虽然哥伦布见解,非全误也。全误之原因,必无从得不误之结果。今于彼之见解,分别言之。

甲、其见解不误者。如以地为圆之说是也。地为球形,转动不已,其附于上者,以地心有吸力,故能黏着。此理至显。试以纸附唇上,吸之以气,能久着不坠。古代人不知此理,故无信地圆之说者。哥伦布独能信之不疑,故彼以为由西航行,必可达在东之亚细亚也。

乙、其见解之误者。哥伦布之志,在于发现亚细亚,而无意中,乃得发现亚美利加。彼以为自西班牙航大西洋,至亚细亚,较之由红海东航过印度洋者为近。彼盖不知欧罗巴在亚细亚之西北,与亚细亚均在地球之东半面,而亚美利加乃在于西半球。自欧西行,欲达亚洲,中有美洲隔之也。因此之故,彼发现美洲后,尚误认为亚细亚。

如上所述,哥伦布之见解,不可谓完全。而彼乃本此不完全之见解,而成莫大之事业。可见,天下之事,重在实行矣。

哥伦布始终以美洲为印度,至其后有意大利人名亚美利加者,探险于南美沿岸各地,为详细之报告。于是乃以其人之名,名其地为亚美利加。此时新大陆之名称始定,同时又有克部拉尔者,自葡萄牙航行至东方印度,于是始知东印度之所在。

一千五百十九年,有马佳里者,自西班牙起程,环游世界一周,而地为球形之说乃得证明。然距哥伦布之没,已四十有余年矣。【批评】

当举世顽迷咸不知地球为何物之时代,而哥伦布独能不为附和自辟见解。今人只知随俗浮沉,笃守故见。故其所成就,终无远大之望。

读古人之书,不可不信古,然亦不可不疑古。苟古人之言,均不之信,则小而立身,大而应世,皆无所依据,无所模范。故圣之训,不可不从也。然苟古人之言,一一信之泥之,而不肯自辟见解,以补古人所不及,则数千年以后之文化,必至与混沌草昧之时代相同,则又成何世界?故吾辈读书,既不可不信古人,而又不可不疑古人。但疑古与蔑古不同。蔑古者,举圣贤之大经大法而均不遵守之之谓也。疑古者,则将古人所作之事,所言之理,时时体认。若有见其不足之处,必须即其事而改良之,即其理而矫正之。如此,则不特一身之学问事业均有远大之望,而社会之所以进化亦赖之矣。

当哥伦布以前,地圆之说,无人确道。而哥伦布独能自辟见解,以地为圆,此哥伦布之善于疑古者。然当时二三学者,已有作为影响模糊之论,或有言某处有岛,某处有陆地。此等书籍,在守旧泥古者见之,方斥为怪诞。而哥伦布独能平心静气,按之道理,徐为体察,于是决信其说,不惮冒万险而见之实行,此又哥伦布之善于信古也。今人或不知时势,但泥古而仇新;或好趋风气,每喜新而厌故。其实自己皆无一定把握,一定见解。故两者皆足为害。呜呼!世必有如哥伦布者,而后始足言求新世必有如哥伦布者,而后始足言好古也。

人类之初,其地理见解,奇异处甚多。不特西洋,即吾中国亦何尝不如是。如吾国古说,谓女娲氏炼石补天者,殆以天为石壁。又谓断鳌足以立四极,盖以天地之形。一如吾辈所居之屋,四方必有柱支之,若缺其一柱,则天必倾斜。故杞国之人,忧天崩坠。此虽或出于寓言,或出于神话,亦可见当时之一般心理矣。

哥伦布的事业,与地理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想要知道哥伦布的事业,不能不先弄清楚地理知识。

地球的形状,外表看起来浑圆,像个球一样。地球分为五个大洲,分别叫做亚洲,即亚细亚(我国就在亚细亚的东部);欧洲,即欧罗巴;非洲,即非利加;澳洲,即澳大利亚;美洲,即亚美利加。球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