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大财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0:08:05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继伟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生意大财路

小生意大财路试读:

前言

PREFACE

资本来源于积累,赚钱之道在于积少成多。人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拥有很多资产,许多富翁在年轻时候,生活也是很拮据的。生活拮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赚钱的信心。赚钱是每个正常人必须做的事情,只有赚得了钱,才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赚得了足够的钱,才能成家立业。因而,很多人都在为赚不到钱或者赚钱太少而苦恼。其实,赚钱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困难,只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掌握了一定方法与技巧,就能轻轻松松赚大钱,让赚钱成为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想赚钱,不可太心急。要知道金钱如同人的社会经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要为赚钱做好长久付出的打算,不要幻想着“一夜暴富”,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的今天只会促使某些人“一夜成名”,而想“一夜暴富”是几乎不可能的。

想赚钱,要放得下身架。有些人对自己看得太高,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人想赚钱是相当困难的。身架只会限制他们赚钱的机会,限制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赚钱的路上寸步难行。

想赚钱,思路就要开阔。思想改变,行动跟着改变,行动改变,你的整个人生也就有所改变。赚钱亦是如此,只有思路开阔了,才能生财有道,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赚钱之道。

想赚钱,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每个人的自身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包括经验、人生阅历、资金等,因而也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

想赚钱,就要有创业的打算。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创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创业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难。生活之中有很多适合创业的小项目,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新的创业项目还将不断涌现。所以,只要在有一定经验和经济基础的同时,及时掌握时事信息,就一定能够成功创业。

想赚钱,也可找个兼职做。兼职在当今社会中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兼职的行列。做兼职,既打发了多余的时间,又能赚得外快,可谓是一举两得。《小生意,大财路》分为上、下两篇,从独立创业和业余兼职两个方面,详细地为读者介绍了如何从小生意中赚钱,如何运用小生意获得大收益。本书中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作者以开阔的思路和严谨的分析向人们介绍了众多生财之道。

相信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受益匪浅,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你会觉得机会就在身边,你会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足以创业,你会觉得自己此刻有很多赚钱的方法……赚钱,在你眼里已不再模糊,你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详细的计划和对成功的把握。上篇:自主创业、新奇致富的技能第一章便民服务创业:眼光好,自然有好财1.乡巴佬开起蔬菜连锁店

如果你对北京熟悉的话,就一定听说过一个叫做“珍妮璐”(Jenny Lou’s Shop)的连锁小超市。这些署名为“珍妮璐”的超市一般都没有显眼的招牌,但是经常进出其中的大部分顾客却都是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

与附近的居民打听过之后,你就会明白,原来这是一个主要面向境外客人的店。如果你有幸与进出“珍妮璐”的那些老外们聊上两句的话,他们个个都会翘起大拇指:“我喜欢那里。”进到店里之后,吃的、用的、许多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都是在中国其他大型的普通超市中所不常见的,上面的说明让人眼花缭乱,英文、法文、德文……连一个中国字儿都找不到。

这个天天与洋人、洋货打交道的超市老板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出来的高材生,更不是什么“海龟派”,他只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他的名字叫卢旭东。从摆地摊卖菜,到经营起“珍妮璐”蔬菜连锁超市,再到在如今寸土寸金的京城繁华地段拥有11家颇具模样的小超市,卢旭东只用了10年的时间。

卢旭东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初中刚一毕业,他就辍学回家务农了。1992年,为了生活,卢旭东来到了繁华的北京打工。他所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给别人做扛水泥袋的小工,在辛辛苦苦了两年之后,卢旭东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存到什么钱。

1994年,卢旭东决定去三里屯市场卖菜。当时他的妻子王建平正怀着孩子,他便与妻妹王建英一起干了起来。回想起那段时光,卢旭东至今依然认为那是一段极为辛苦的日子。在那段日子里,卢旭东与王建英两个人每天凌晨两点多便起床,跑到离家有几十里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货,将菜拉回来之后,天还没有亮,他就赶去早市。如果哪一天的生意不好,在散市之后还没有把蔬菜卖完的话,二人还要蹬着三轮车到附近的居民区里面到处吆喝。后来,王建英受不了这样的苦,到北京的某个工厂里面打工去了。

没有了能说会道的王建英的帮助,蔬菜摊的生意一下子清淡了起来,卢旭东一个人忙里忙外。但是不管他怎样努力,少了一个人的照应,生意大不如前。在进货的时候,卢旭东一个人根本抢不过别人,他只好每天少进几个品种的蔬菜,而一些抢手的菜品根本轮不到他。卢旭东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段时间,西葫芦卖得特别好,他根本进不到货,即便是偶尔地运气好一些,抢到的也都是人家挑剩下的小个儿……正在卢旭东为生意发愁的时候,这些小个儿的西葫芦却为他带来了意外的商机。

在那段时间里,细心的卢旭东发现,光顾他的外国顾客明显多了起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他发现,那些老外在挑蔬菜的时候,都有一个特点:不仅蔬菜要水嫩、新鲜,而且他们还特别偏爱那些个头小、极为饱满的,这与我们中国人喜欢挑大个儿蔬菜的特点正好相反。卢旭东在对朋友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感觉到非常奇怪,最后,一个朋友告诉他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审美情趣的差异与饮食习惯的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人看来,那些小巧的菜品不仅看上去更加好看一些,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在得知了这一缘故之后,卢旭东再去批发市场进货的时候,都会刻意地挑选别人剩下的一些小巧菜品。而这一招果然见效,卢旭东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在一段时间之后,他抓住机会,到批发市场与一些供货商签订了一份看上去极不可思议的合同——以后对方所有的小巧菜品都归他所有。

卢旭东的生意火红起来后,已经有了一些积蓄的他与妻子王建平商量,开起了一家小超市,由妻子负责进货。这个仅有初中文化的中年妇女在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招呼进店的外国顾客,于是,一些好心的外国朋友在空暇时间就会教她一两句。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连一点英文都不懂的乡巴佬竟然可以将这个专门与老外打交道的店经营得如此好,而卢旭东所说的理由也非常简单——诚信,顾客需要什么,他们便进什么;顾客预定了什么,他们便去找什么。

有一次,美国大使馆里的后勤人员在卢旭东的小店预定了一卡车的小个儿西葫芦,双方约好一个礼拜后交货。但是,由于对方所需的数量过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凑齐,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另一个市场进行采购,但是这样一来,菜的成本再加上运费,根本就是一桩赔钱的买卖。但卢旭东为了不失信于人,也为了节约成本,竟然自己蹬着三轮车一车一车地往回拉……当大使馆工作人员准时收到货时,敬佩地翘起了大拇指:“卢,你是讲信誉的,了不起!”在完成了这次不赚钱的买卖之后,卢旭东的生意越来越好。许多国外的大使馆、外国餐厅都找到了他,要求从他这里得到供货。在外国朋友的帮助之下,他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专营蔬菜店Jenny Lou’s Shop。

起初,Jenny Lou’s Shop的发展并不顺利,由于生意过于红火,卢旭东遭到了同行们的嫉妒,各种各样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不断有小流氓隔三差五来闹事,后来更有猖獗者通过关系让电力部门将卢旭东店内的电源切断了。而后者的打击则最为沉重:不但生意无法进行,许多需要保鲜的货品也都开始腐烂。卢旭东后来求得司法机关的帮助,最终恢复了电源,但是小店的生意却倍受打击,甚至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正在这个时候,一些热心的外国朋友主动伸出了援手,帮助卢旭东把原本位于三里屯的店搬到了酒仙桥。卢旭东的生意也因此而渐渐好了起来。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他搞起了连锁经营,同时也在郊区承包了一大片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蔬菜基地。

此时的Jenny Lou’s Shop除了从供货商那里进货之外,也开始与他人拼凑一些集装箱,直接从国外进货。这样的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也是店中独有的。如今的卢旭东正在计划着将Jenny Lou’s Shop打造成新的绿色环保商店,从而赢得更多国人与外国友人的信赖。

Tips-经商军规:

卢旭东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经营之道可以推广,在他看来,员工的服务与菜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而许多的外国朋友也正是看中了Jenny Lou’s Shop的这一点,才频频光顾的。卢旭东讲究实在,从来不会因为外国人不懂中国话而对他们进行坑蒙拐骗,而且他们所提供的菜品也的确是极为出色的。而卢旭东的“国际化服务标准”也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不管哪国人,以人交心是最重要的。2.做稀饭做出来的百万富姐

四川人生来爱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都知道这样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是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则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面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的时间,上千名的食客都挤在了大院里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来,霎时间“呼呼”声大作,声势颇为壮观。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李姐稀饭店”里面客人喝稀饭的声音,就连“飞机上的人都听得到”!

其实,将稀饭生意做到了如此地步的“稀饭大王”只是一对没有多少文化的下岗夫妻而已,他们靠着卖稀饭,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面,竟然拥有了高达数百万的财富!而这一致富奇迹的创造则成为了众人皆想知道的秘密。

李姐名叫李春花,她与丈夫都是重庆人,二人在双双下岗后,由于生活上没有着落,又受到朋友的欺骗,原有的一点积蓄也被朋友骗走了,便想着要找个路子来翻身。李姐在意外中得知,卖稀饭不但不需要什么大的投入,而且风险极小。虽然利润微薄,但却不失为一条赚钱之路。

由于害怕债主逼债,丈夫与李姐到了成都双流机场附近的双流县城,两人在县城里面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花了3000元的年租费将它租了下来。稀饭店铺开起来之后,二人一算计,一共投入了1.5万元。稀饭店总算是开张了。

稀饭的确是不太好卖,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但是稀饭店的生意却并不见好,刚刚开张不到三个月,便亏了3000多块钱。眼看着光投入、不赚钱,李姐急得寝食难安。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姐向他倒苦水,说生意不好做,而对方一句话就点醒了李姐:“要想把稀饭店办好,就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拥有创新意识。”李姐虽然听不懂什么是“理念”与“创新”,但是却听明白了一点:只有懂得变,才能使稀饭店开大。

光懂了道理是没有用的,接下来,李姐便开始琢磨起怎么变了。在与丈夫商量了之后,李姐认为,稀饭目前只是中国人的早餐,很多人都对它不太重视,如果让人们养成中午晚上喝稀饭的习惯,那么稀饭店的生意便自然会好起来。而人们一般观念中的素稀饭是肯定不能满足需要的,只有推陈出新,将稀饭品种进行改良,推出既可口、又营养的“荤稀饭”才可以,像“鱼稀饭”、“腊肉稀饭”、“斑鸠稀饭”、“肥肠稀饭”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根据稀饭的不同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便可以将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而卖稀饭也不再是微利行业了。

在想好了粥品的名字之后,李姐又给自己的稀饭起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大王。为了创建“稀饭大王”的品牌,李姐的丈夫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并且还发明了“野生蒌龙花粥”。这种粥是一种全天然的绿色食品,由全野生的植物组成,本身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

为了熬稀饭,李姐与丈夫总是在头天夜里便将大米泡好,凌晨3点钟便开始生火,然后再加井水以文火进行熬制。她所用的大米全部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与野生动物。为了把住质量、卫生关,李姐对每一种入锅的原料都进行了严格的挑选,并进行了精心的清洗。同时,夫妻二人还在县电视台做了一系列的广告,并在广告中提出了自己将稀饭改为正餐的理念,而这一宣传方式使得许多人纷纷赶来品尝“李姐稀饭大王”。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的那一天,一大清早,夫妻二人便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让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稀饭也可以做得这么精彩、这么好吃。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里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每天的客流量高达上百次,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随着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李姐又开始盘算起来,她想: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将稀饭产业做大。2000年夏天,夫妻二人在经过了认真的商量之后,决定将稀饭店迁到一户农家大院中,并根据城里人喜欢乡下田园风格的心理,另投资了10多万元,使得整个农家大院一片土香土色。他们还招聘了一批服务人员,这些人均以农家打扮出现,更令农家氛围多了几分。

果然不出李姐所料,在新店开张的那一刻,稀饭店的生意更加火爆了,每逢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站满了前来喝粥的人。但是李姐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冲晕头脑,她非常明白,想要留住顾客,就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那种水平上。

此后,李姐与丈夫一门心思地开始研究起“稀饭经”来,他整天所思考的就是如何熬出其他粥铺所没有的美粥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换的揣摩与实践之后,夫妻二人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了20多个。而李姐的丈夫更是向许多老中医请教,开发出了清热解毒稀饭、开胃健脾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各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

后来,李姐又在自己的粥铺中增添了中餐与小吃等各种项目,由于味道纯正,价钱合理,也深受顾客们的喜爱。有时候,“李姐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竟然高达1.7万元!而此时,李姐早已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稀饭已经成为一个特色品牌,她迅速到有关部门进行了“李姐稀饭大王”商标的注册。

如今,李姐已经将“稀饭大王店”迁到了三亩多的农家小院中,而且又聘请了60多个服务人员。由于李姐稀饭如今早已名声在外了,所以即使迁址,“李姐稀饭大王”的生意依然极为火红,而那些稀饭迷们纷纷追随李姐来到了新的店址。有时候,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们便会自己动手,像在家里一样盛稀饭。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的热闹场面,使人感觉这里仿佛在进行一场稀饭大战一般。

虽然现在已经贵为百万富姐,但是李姐非常明白,以自己的学历是无法将目前的稀饭业继续扩大的。她与丈夫又到相关的饭店管理专业中进行了培训,并准备到成都去开一个更大的“李姐稀饭大王”分店,使更多的城里人可以品尝到她独特的稀饭。

Tips-经商军规:

其实,很多下岗工人与打工青年在到李姐的店中学习完技术之后,都认为做稀饭的过程并不神秘,而且操作工艺也极为简单,而李姐之所以可以依靠稀饭成为百万富姐,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没有因为做稀饭的利润极为单薄就不去做。不以利小而不为,小利渐渐会积成大利,而小生意做大了自然会就成为大生意。这就是为什么李姐可以依靠做稀饭成功的主要原因。3.60岁老人卖凉粉发家

下岗后自力更生,不但没有让自己沉沦,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幸福;放弃“铁饭碗”下海,成为了令邻居们羡慕不已的“万元户”……由于国家政策而使个人或者家庭的命运得以改变的故事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0年,已经80岁高龄的刘大娘便是其中一位。

老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记得,由于没有钱,他们并没有搞什么开业典礼,30多平方的店铺里面就摆了6张桌子。老人的母亲、两个哥哥,再加上另外聘请的两个服务员,小店就算是正式开张了。

现年已经80岁的刘大娘依然闲不住,头发早已花白的她在自己的小儿子位于成都土桥处的凉粉店里面帮忙,老人家不仅手脚麻利,思维也极为清晰。虽然小儿子的店面规模不大,但是上面的招牌却不小——“成都名小吃刘婶凉粉店分店”。

自小聪明能干的刘大娘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祖传的川北凉粉手艺。后来,刘大娘与丈夫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再加上赡养双方的父母,两口子一直过着紧巴巴的生活。1961年,刘大娘来到了办事处做勤杂工,而丈夫则到附近的一家水泥厂里面做工。

1973年,丈夫意外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刘大娘的身上。在改革开放之初,她从原来的工作单位退休,单位一次性支付给她1100元的退休金。那时候,她的老伴刚刚去世,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待业在家,有一个正在读书。生活的紧迫使得当时已经60的她不得不放弃安享晚年的打算,刘大娘拿着单位给的1100块钱皱紧了眉头:这日子怎么过啊?“你不是会做凉粉吗?我看你做的凉粉味道不错,要不你去卖凉粉得了!”老姐妹帮刘大娘出主意。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允许搞个体经营,而刘大娘采纳了老姐妹的意见,在家人的帮助下开起了一家店面不大的凉粉店。当时店铺在成都市惟一一个电影院的对面,成都市无缝钢管厂、成都工程机械厂等许多的大企业都在附近,这是整条街乃是整个成都东城出现的第一个个体餐饮店,几乎没有一个竞争对手。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刘大娘有一手做凉粉的好手艺,开张的头一天,顾客就排了将近200米的长队。很多客人找不到位子,就蹲在路边吃,路边堆满了一排吃过的碗筷。

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当时一角钱一碗的凉粉、一角五分钱一碗的肥肠粉和4角一笼的小笼包,开业当天竟然赚了200多块钱。当时的200多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壮年两个月的工资了。

大约4个月之后,家里便有了上万元的积蓄。有了钱,刘大娘的家里添置了不少当时的普通人看起来极为珍贵的东西,其中便有一台价值1400块钱的14英寸的彩电与一台价值668元的神笛牌收音机。这在普通人家看来,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时,哪家有了收音机,都会将至少半米长的收音机放在自行车上,走在大街小巷上显摆一番,而很多人也会跑到那些有了电视机的人家里面去看个稀奇。

不过,虽然早已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但是依然有很多人都尽量保持低调。在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去国营单位上班才是脸上最有光的事情,而个体户做生意则被人看成是极为丢面子的事情。当时,刘大娘正在上学的三儿子的同学就经常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还嘲笑他说,他是个“卖凉粉的”。

1983年,刘大娘的大儿子决定自立门户,在成都另一条繁华商业街上开起了凉粉店。随后,另外两个儿子也纷纷跟随着大哥的脚步,开起了自己的凉粉店。刘大娘为了照顾三个儿子的生意,便将牛市口的凉粉店关闭,去帮助三个儿子了。

经营了几十年的刘家凉粉店,如今在成都早已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小吃品牌。而这时的凉粉店也开始向行家取经,进行了技术方面的改良,并增加了许多的新品种。四川餐饮协会收集整理的《成都名小吃》时,也将刘大娘所开的牛市口凉粉店收录其中了。

现在,刘大娘已经老了,而她的三个儿子却踌躇满志,他们准备投资上百万元,在成都建立起一个新型的饮食城,里面开起一间更大的凉粉店,不怕没有生意,母亲教给他们的手艺便是饮食城的活招牌。

Tips-经商军规:

很多时候,想要发财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如果你和刘大娘一样,手中有某项祖传的技艺,又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手艺发财致富的话,外出租门面开个小吃店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一来可以起到补贴家用的作用,二来也可以让大家知道自己手中还有一项传家的本领,而这项本领说不定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路。4.做麻辣烫发家的李彬

麻辣烫,一种并不新鲜的食品,你可能吃过,但是你却并不一定知道它的做工流程与卖点,而里面有多大文章可做,你更可能没有想过。一位在河南郑州打工的小伙子,在与女朋友吃了一回流动的夜市摊之后,看中了麻辣烫中的商机。等到她自己开始卖的时候,发现麻辣烫可以这样做,钱竟然可以这样赚。

2007年10月1日下午5点,位于河南郑州某街道的一家专营麻辣烫的小店中,来吃饭的人与往常一样越来越多。就在顾客接近了爆满状态的时候,店主李彬突然要向一位向他抱怨店里筷子太短的顾客颁奖。只听李彬说:“很感谢大家这么多年来对小店的支持,从今天开始,本店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大型挑刺活动,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而这位先生就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了感谢他对本店服务质量的关心,我们特奖励他100元!”

原来,李彬这几天一直在对外公布,希望大家可以向小店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意见被采纳者可以获得100元的奖励,而常来这里吃饭的一位客人便注意到店中的筷子使用起来并不是那么方便,他的意见被李彬所采纳,并立即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100元奖金送到了这位顾客手中。

类似的活动其实在李彬的麻辣烫店中并不鲜见,而麻辣烫店也因此而不断地得到了改进,并同时打出了名声。这个仅有100余平方米的小店,靠着一碗看上去极不起眼的麻辣烫,在半年多里,就帮助李彬赚了50多万元。

按厨师刘峰的话来说,一锅差不多刚好可以做一碗麻辣烫,一碗十元钱,而两三分钟便可以做出一碗可口的麻辣烫。厨房就像是一个会印钞票的机器一样,每6碗为一锅,3分钟便可以赚毛利60元。

李彬原本为东北人,2005年毕业之后,李彬与女朋友晓虹一起来到了河南郑州,两人凭借着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找到了一份艺术设计的工作。然而,谁也没有料想到,两年后,女朋友爱吃麻辣烫的嗜好竟然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一天晚上,晓虹又缠着李彬去吃麻辣烫。在那个不大的流动摊位上,李彬发现,看上去那么不起眼的麻辣烫竟然可以将生意做得那么火爆。那天晚上,他与女朋友一直排了20多分钟的队,才买上了一碗。当时的李彬便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开一个麻辣烫的店。

李彬所看中的麻辣烫其实非常常见,就是在城市街头随时都可以见到的一种小吃,一辆小推车、一个煤气炉、两个大锅,一边为麻辣味,一边是清淡味。用料则是5毛钱一串的青菜,一块钱一串的肉类。想吃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随意的挑选,在煮熟之后再搭配上好的汤料,5元便可以吃饱,10元便可以吃好。这种极为方便廉价的小吃不管摆在哪里,都有极大的市场。

2008年初秋的某一个晚上,郑州的街头便多出了一辆三轮车,李彬蹬着,晓虹推着,两个人在昏黄的路灯下面,拉开了卖麻辣烫的架势。在最开始的时候,李彬总是会与女朋友躲到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谁也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时间长了,顾客不多,二人也非常着急,晓虹便数落开了李彬,一个大男人,连这点小事都不敢做,也叫不开。而李彬则反击晓虹说,女孩子的声音比较清脆,比较大,还是她来叫比较好。最后,还是李彬亮开了嗓门,虽然最初的声音非常低。

那天晚上,两个人守摊位守到了12点,赚了40元钱。从此后,两人白天打工,晚上便卖麻辣烫,半年下来,光卖麻辣烫就赚了将近3万块钱。李彬从中尝到了甜头,便梦想着可以尽快攒下一些钱,早日结婚、买房。但是时间一长,李彬便发现,其实卖麻辣烫有着太多的弊端,人人都喜欢吃这种廉价的小商品,但是好像人人都在怀疑麻辣烫的卫生。为此,他时不时地会受客人的气。

2009年春节后,刚刚从老家回来的李彬刚刚把摊摆上,就来了两位极为特殊的客人。来人连着换了三碗麻辣烫,却依然说不太干净,而整天都将菜洗得干干净净的晓虹也感觉到特别委屈,便与来人争执了起来。后来,李彬告诉对方,你们不要在这里吃了,你们吃过的东西也不算钱。但是来人却不依不饶,最后还来了这么一句话:“看你女朋友干干净净的,还做这么脏的活儿!”当时李彬头脑一热,要不是有女朋友在一旁拉着,他很可能会与来人打起来。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李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去摆摊。他整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麻辣烫变得既体面、又赚钱。一次出去逛街,李彬偶然间发现一家饭店的门口张贴着一张对外转让的广告,他猛然间联想到了自己的麻辣烫,于是便与女朋友商量说,为什么不能租个门面,将原本是街头小食品的麻辣烫也体体面面地搬到店里来呢?

由于没有资金,李彬便打算用将来结婚用的10万块钱,用来开麻辣烫店,当时晓虹特别气愤。因为两人相处了五六年的时间,由于双方的家境一直不太好,结婚的事情被一拖再拖。好不容易连打工、带卖麻辣烫积攒下了10万块钱。就在晓虹想要风风光光地办一场体面的婚礼时,李彬却节外生枝地打算说,要将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开个麻辣烫店。李彬只得先说服了晓虹,才开始了正式的开店准备。

2009年5月1日,李彬的麻辣烫店正式开张了,而两个人也在这一天去领了结婚证。夫妻二人同心协办,首先从外观上改变了麻辣烫一直是不上档次的街头小食品的形象,使得原来那些赚街头麻辣烫不太卫生的人也抱着前来尝尝的态度来试了一下。开业第一个月,几乎每天的营业额都在5000元以上。

麻辣烫一直都是以麻辣为本的,但是在开店后不久,李彬却发现,每天都会有顾客被麻辣烫辣得受不了。为此,他干脆准备了好几个不同的汤锅,分为清淡、微辣、较辣、辣几种程度,同时改变了传统的配方,配制了一种适合大众味道的汤料。而李彬的目的很明确,一定要制作出符合绝大多数、大众化口味的食品。

在李彬将麻辣烫搬到了店中以后,由于客流量激增,一天大约要消耗掉数百斤的蔬菜。由于麻辣烫的锅子比较小,菜的大小必须是20公分以上。而这样的菜如果去市场进行采购的话明显成本过高,为此,他找到了当地一家种菜的大户,按着较为合理的价格签订了长期供菜合同。他的卖价依然与街头麻辣烫一样,素的五毛一串,荤的1块钱一串,但是由于成本降低下来了,李彬的盈利还是颇为可观的。

将麻辣烫搬进了装饰颇为讲究的店里,毕竟在当地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是如何将麻辣烫的生意持续做下去,如何聚集人气是李彬最为关心的问题。李彬向人们散发了大量的优惠卡,并且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欢迎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他的麻辣店提意见,凡是被采纳的可以得到100元到500元不等的奖励。

自开业以来,李彬已采纳了许多对改善店内营业情况有益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到麻辣烫的口味,小到一双碗筷,都使他有针对性地改进了自身的服务质量。同时,这些活动也帮助他换回了人气,他的麻辣烫在郑州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开始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他的小店、走进他的小店了。

麻辣烫本身就是一种不分阶层、不分年龄、不具备市场针对性的大众食物,这种小吃不但物美价廉,而且由于其生产的便捷性,使它受到了普通民众的热烈欢迎。而做麻辣烫的原料也颇为常见,不仅是蔬菜、豆制品、海鲜、鱼类、肉丸等,凡是菜市场上有的食物,都可以用来做原料,从而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喜欢吃新、奇、特的消费心理特点。

Tips-经商军规:

一般市场上常见的麻辣烫店都是流动性的,看上去既不干净,又很难留住生意。而李彬思想改变,租店经营麻辣烫的主意也为自己赢得了丰富的回馈,再加上他吸引人气的各种活动,他的小店想不火都难。如果你有经商的想法,而自身又没有太多的投入资金,麻辣烫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李彬的改善性经营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重点所在。5.腌萝卜腌出来的老板

如果你去过2007年中国农业博览会的话,你一定会对一种名叫水晶萝卜的泡菜印象深刻,而制造出这种泡菜的女孩贺旭辉则更是引人注目。

一脸文静、穿着素雅的贺旭辉仅仅从大学毕业三年时间,尽管已经成为了一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她依然有几分腼腆。在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贺旭辉说与自己大学时的专业不无关联。

2005年初,在华中农业大学主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贺旭辉与同学们一起被分派到浙江金华某个下属分公司进行实行,而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正是金华正在大力推广的特产——小萝卜。

当时,公司管理层正在为如何改善腌制泡萝卜的方法而发愁,众所周知,萝卜刚刚开始泡的时候极为清脆,但是如果泡的时间过长的话,萝卜便会发黑、发软,从泡制到食用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贺旭辉实习的几个月里,公司一直没有找出好的方法解决这一点。

与自己的同学不一样的是,贺旭辉在实习结束、回到了武汉之后,还一直惦记着金华的萝卜,她总感觉自己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想要回去将问题解决掉。在当年的7月份领到了毕业证后,贺旭辉放弃了在大城市里面工作的大好机会,回到了实习时那家不大的农产品企业中正式担任起了技术员。

贺旭辉生性执著,为了解决萝卜“泡得时间过长容易变色”这一难题,她做了400多次的实验。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会做上四五坛的泡菜。做过泡菜的人都明白,不管是哪一种配料,哪怕是增减千分之一,也会导致最终的味道大不一样。就这样埋头苦干了很长时间之后,贺旭辉意外地发现,所有的实验都找错了方向。其实想要解决萝卜变色的问题,只需要改动腌制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程序。

萝卜容易发黄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泡出来的萝卜时间长了脆度不佳、保质期不长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了。2006年年底,在经过了1000多次实验之后,贺旭辉终于找到了泡萝卜的“秘密方法”。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这个执著的女孩有些郁闷:由于公司的管理与执行问题,生产车间里面做出来的泡萝卜味道,怎么都不如她在实验室里面做出来的好吃。

当时的贺旭辉并没有多想,在浙江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工作理念始终得不到领导的重视,2007年初,贺旭辉回到了故乡武汉。凭借着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腌制技术,她与大学时代的好朋友成立了武汉市微莲农产品科技开发中心,她还给自己的腌菜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洪山水晶萝卜”。然而两个刚刚工作不久的女孩子根本足够的费用去注册公司,只有开发中心不需要注册费。选择开发中心的形式使贺旭辉颇感无奈,那时的她们都没有多少积蓄,本希望以转让技术或者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发新产品。

然而当贺旭辉找到了那些企业的老板之后,他们却一致否定了贺旭辉的提议,在他们眼中,泡菜根本是一件极为简单的活计,不需要花钱来购买技术。与人合作的梦想泡汤了,贺旭辉只得另想方法。在接触了一些农产品企业之后,贺旭辉决定由自己来开发,她曾经工作过的金华一家有资质的食品企业愿意为她提供兰溪小萝卜。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贺旭辉在她租住的屋子里面隔出了一间实验室,她每天都会做上几坛泡菜。如今,她已经开发出了深受武汉人欢迎的水晶小萝卜与鱼酸菜、泡辣椒等十几个品种。生产问题解决了,但是贺旭辉是做技术出身的,没有钱开拓市场,光有技术还是没有用,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贺旭辉的生意肯定会失败。

的确,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贺旭辉与朋友每天一家家地跑到菜市场进行产品推销。为了吸引商户,她们主动地提出了先拿货、后付款的方法。也许是由于运气好,她没有遇到一个故意压款的商贩。但是如此零散的推销,再加上泡菜本身极低的利润,并不足以使企业正常运转。贺旭辉意识到,要想求发展,便必须要找到可以形成销售规模的经销商。

于是,第四届农博会开始的时候,贺旭辉为自己争取到了9平米的展示位。农博会上,贺旭辉刚刚摆出水晶萝卜,便引来了不少人品尝购买。短短的五天时间里,贺旭辉不仅卖出了3000多斤水晶萝卜,而且还结识了大批的经销商,并收到了著名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的邀请函。这一次“露脸”使得贺旭辉一下子便找到了市场的缺口所在。此后,贺旭辉先后参加了六七个大型的产品展会。

虽然产品已经得到了大量的销售,但是经销商最经常用的方法依然是先卖货再付款。而贺旭辉现在已经凭借着自身杰出的产品,足以维持起如此长的回款链条了。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泡菜销售旺季中,贺旭辉足足卖出了十多万斤的水晶萝卜。如果日后这些企业都可以按时回款的话,那么贺旭辉的收益足足有十多万元。

此时的贺旭辉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所有的大生意都是从手中的小雪球开始滚起来的。现在,她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开起自己的生产农场与加工车间,做最为纯正、最为新鲜的水晶萝卜。在贺旭辉看来,如果可以如同武汉鸭脖子那样,开起泡菜专卖连锁的话,那么自己的产品便也不愁没有销路了。

Tips-经商军规:

其实,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不少的挫折,虽然目前贺旭辉的泡菜还处于发展期,但是其销路并没有完全打开。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味道鲜美的水晶萝卜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话,贺旭辉的盈利便不仅仅是眼前的这十几万块钱了。如果你所在的地市对对泡菜类食品并不排斥的话,你不妨试一下这种最新出产的水晶萝卜,因为它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保留了萝卜的鲜脆与营养。相信在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发现,原来最为常见的萝卜也可以成为赚钱的起点。6.小小臭豆腐,造就大财富

2002年4月,浙江上虞市开起了一家名为“六十年老磨坊”的臭豆腐专卖店。这家店的开业几乎轰动了整个上虞市,因为这不仅仅是上虞市第一家臭豆腐专卖店,而且也是全中国第一家臭豆腐专卖店。开业第一天,顾客便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但是队伍却总不见少。路过的人见排了那么长的队,都知道是好东西,于是,一个长达好几十米的队伍就在街上七歪八扭地排了起来。有客人说:“虽然5块钱一块的臭豆腐是贵了些,但是相比于那些街头上卖的1块钱一块的干净、放心了许多,而且又好吃。”

臭豆腐店的老板叫吴利忠,黑黑的脸上一对单眼皮的小眼睛透露着机灵,似乎一眨眼就能冒出一个鬼点子一样,一根金灿灿的粗链子在T恤衫里面若隐若现。说实话,吴利忠的臭豆腐的确与他人制作的有所不同,看上去表皮金黄,但是却有一层密密的小细孔,好像是裹了一层鸡蛋之后才炸出来的。咬一口,外酥内嫩,清咸中带着鲜香的味道,不臭反香。当地人都说“尝过吴字坊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吴利忠学做臭豆腐不过三年的时间。

21岁的时候,吴利忠在一所职业学校里面做代教,此后又到一家事业单位做了一段时间的办公室,还曾经下海办过公司,也曾被人骗过30万元。他说,自己也想不到,闯荡了7年多,最后还是靠着家乡的名吃臭豆腐赚了大钱。目前,吴利忠仅靠炸臭豆腐一项,一年便能赚得百余万元。

看上去,吴利忠这一路走来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实际上他却为了这一天的成功费尽了心思。单说店名,一来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为了纪念今年已经80岁老师傅六十载的臭豆腐生涯;二来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臭豆腐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吴利忠28岁那年,已经失败了多次的他瞄上了油炸臭豆腐。在上虞,最为出名的臭豆腐莫过于松厦镇祠堂了。这个小摊的主人沈天智老人从17岁开始便挑着担子炸臭豆腐了,整整炸了60年,用当地人的话来说,“都成精了”。每一次吴利忠路过这里,都要吃个痛快,就这么一口锅子、一个煤炉,吸引了整个上虞的人都来这里吃。看到这一幕的吴利忠开始想了:为什么上虞无数卖臭豆腐的,单单就这一家最红火?现在只是小打小闹便如此赚钱,一旦把这门技术经营起来的话……精明的吴利忠想中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决定要拜师学艺。

那段时间,吴利忠跑到沈天智老人的臭豆腐摊上不下几十次,软磨硬泡,都被沈天智一句“我要把这活儿带到棺材里去”给顶了回来。吴利忠看当面求不成,托遍了亲朋好友来找关系说情,但老人就是不答应。就在吴利忠近乎绝望的时候,他眼睛一眨,又生出了新的主意。第二天,吴利忠把沈天智的老伴悄悄地叫到了一边,嘴上如同抹了蜂蜜一般甜:“师娘,您就让师傅收了我吧,您二老最多一年赚上两三万,这还不算师傅整天奔跑的辛苦,还不如我给您3万块钱的学费,让我看你们干一个月的活儿,接下去的11个月,您二老就在家享福吧!”老太太的心思一下子被说动了,倔老头倔不过老伴,只能默认了吴利忠这个徒弟。就这样,吴利忠成为了老人这一辈子惟一的一个徒弟。

在最初拜师学艺的那一个多月时间里,恰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吴利忠的家离师傅家足足有20多里路远。师傅一般都是早上三点多起来做豆腐,而吴利忠也只能凌晨两点多起来就赶去学习。在为期一个月的学徒期满了之后,吴利忠学着师傅的样子,一个炉子、一口锅子,在小巷里面摆起了小摊,炸起了臭豆腐。其实,此时的吴利忠已经打算好,要开起属于自己的专卖店了。

2004年开起了第一家老字号的专卖臭豆腐店后,吴利忠又动起了其他的念头。除了吃上面讲究外,吴利忠还提供了包装,供客人们外带。他为臭豆腐量身定做了一个包装盒,盒子的上面画着几桌古人尝着臭豆腐、品着绍兴老酒的情形,看上去极是精美。而这也似乎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针对臭豆腐所发明的小包装。此时,上虞“六十年老磨坊”已经每天为吴利忠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入,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

2003年10月,为了使四面八方的游客们都可以品尝到最为正宗的绍兴传统“臭豆腐”,绍兴面向于社会展开了“谁可以做出绍兴最香的臭豆腐”的征集海运。最后的赢家将会获得绍兴第一名吃“三味臭豆腐”的经营权。刹那间,整个绍兴地区最为著名的臭豆腐制作高手云集一堂。这次比赛不仅要烤大家炸臭豆腐的手艺,还要求进入前五名的选手可以提交一份有关于如何将臭豆腐做大、做广的计划书。

吴利忠所写出的计划书令所有的评委大开眼界,他说,自己要把臭豆腐以连锁专卖的形式加以发展,搞出统一的店内装潢设计、统一的包装外带设计。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激烈角逐之后,一份厚厚的计划书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同。此时的吴利忠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三味臭豆腐店的新掌门人,而这一次比赛也使得吴利忠的名声大噪。从开业第一天起,三味臭豆腐店便火了起来。

据吴利忠介绍说,生意最忙的时候,队伍可以排到鲁迅特色街上好几十米,把整条路上的交通都堵了。20多个店员、11个锅子根本忙不过来。好的时候,每一天的营业都能在2万元以上,而连锁店也开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臭豆腐接下来的发展完全按照吴利忠的想法,走向了全国连锁的道路。

至今,吴利忠的臭豆腐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60多个地区代理,开起了多达200多家的连锁店。吴利忠说,仅仅自己的加盟费、管理费与其他的一些外围收入,今年便可以坐收百万余元了。卖臭豆腐的利润的确不错,而一块原本价钱两三毛钱的臭豆腐竟然可以卖到五块钱一块,全国上下,除了吴字坊外,再也没有第二家。

Tips-经商军规:

千万不要小看那些街头不起眼的小吃摊,虽然看上去并不卫生,但是它们自身可以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还继续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生存力,并拥有着固定的消费人群。而吴利忠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毅然学艺开店的。他的选择没有错,而这样的选择也为他带来了年入百万的收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