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掌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0:40: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掌故

历史掌故试读:

编写说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中国人的文化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善于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调和、主平衡,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如百川之海,浩淼无垠。《中国文化史》叙述中国从史前到现在的国土开辟、民族形成、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不平凡的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用了近1200万字、8卷68分册的洋洋篇幅来记述。

政治卷:分为历代帝王、王朝更替、历代名臣、权臣末路、宫廷政治、后宫政治、政治事件、千古奇案等8分册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军事卷:分为军事统帅、兵书通览、著名战役、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军事谋略、军事工程、军事间谍等8分册来演绎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和军事斗争的残酷。

文学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等8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

艺术卷:分为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10分册来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科技卷:分为古代生物与医学、古代数学与物理学、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与农学、古代化学、古代发明与发现、历代科技、科学名家等8分册来展示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巨大成就。

民俗卷:分为传统节日、婚育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信仰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民居民俗、游艺文化、中华武术、风水与巫术等10分册来表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会卷:分为商业贸易、社会经济、农业制度、古代教育、古代民族史、思想文化、千秋教化、典章制度等8分册来解读古代社会生活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

历史卷:分为历史典籍、中外关系、历代律令、历代官制、历代宦官、历代状元、历史掌故、历史之谜等8分册来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为了摒弃传统历史教科书条条框框式的说教,增加直观性、可读性、趣味性,本丛书分门别类采用辞条的形式,并辅之以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以立体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的宏伟历史画卷。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悉心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政坛掌故

师旷论“墨墨”

春秋晋国主乐太师师旷,字子野,自幼失明,善辨音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政治思想也很敏锐。他说,国君若养民如子,民就会爱之如父母。提出了天生民而立之君、民是社稷的主体的观点。一次,师旷陪晋平公闲坐,晋平公很同情地说:“你生来就没有眼睛,一切都墨墨漆黑呀!”师旷说:“天下有五大墨墨,而我与它们都没有关系。”晋平公问他天下的五大墨墨是什么?师旷回答说:“群臣行贿,百姓蒙冤,无处投诉,一墨墨也;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二墨墨也;奸臣欺诈,国库空虚,闭塞贤路,三墨墨也;国贫民困,上下不和,而好用兵,四墨墨也;法令不行,吏民不正,五墨墨也。臣乃小墨墨,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贫贱者骄人

战国时魏国贤人田子方,名无择,以字行。曾就学于子贡,魏文侯以友待之。与贤者段干木齐名。魏文侯曾说:“自从我与田子方结为好友,君臣之间日益亲善,天下百姓更加信服于我,这都是我与田子方交友的好处呀!”田子方性情高傲,鄙视权贵。一次,他与魏太子击在路上相遇,太子击下车拜见,十分恭谦,田子方则不还礼。太子击很生气地说:“是富贵者骄人,还是贫贱者骄人?”田子方回答说:“贫贱者骄人,富贵者不敢骄人。国君如果骄人则失其国;大夫如果骄人则失其家;只有贫贱者骄人,才不怕失去什么。如果言语不能被采用,行为不合人家心意,那么穿上鞋子便可以离去,不管走到哪里只不过都是贫贱者罢了!”

窃瓜灌水

战国时梁国大夫宋就,任边关县令,与楚国相邻。梁、楚两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人种瓜因善于管理,经常浇水,瓜长得又大又甜;楚人种瓜,不善于管理,又不勤于浇水,因此瓜长得不好。楚人忌妒梁人的瓜美,经常至梁人瓜园中偷瓜。梁人将此事报告给宋就,并主张捉拿偷瓜的楚人。宋就劝阻梁人未去抓捕偷瓜的楚人,并派善于种瓜的梁人天天到楚人瓜园中替楚人浇水,楚人的瓜因此也逐渐好起来。楚王知道了这件事,颇受感动,以重金相酬谢,并主动与梁国交好。从此,梁、楚两国建立起友好的睦邻关系。

吕后与商山四皓

秦朝末年,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都已80多岁,德高望重,隐于商山,时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已立吕后所生的刘盈为太子,后因宠幸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用张良的计谋,以重金聘请商山四皓陪伴太子。刘邦见这四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甚伟,经询问始知为商山四皓。刘邦以为有此四人辅佐,可见太子羽翼已丰,于是便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从此,吕后怀恨在心。高祖死后,戚夫人被吕后断其手足,熏耳剜眼,以哑药饮,弃之于厕所,称为“人彘”,其子如意亦被毒死。

陈平门前的辙迹

西汉大臣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初居家贫困,喜道家之学。秦末农民起义时,投魏王咎任太仆,因进言不从,归项羽,封信武君,为都尉。后投刘邦,任护军中尉。献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封大将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人心。汉朝建立,刘邦封其为曲逆侯。刘邦北击匈奴,被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用其计得以逃出。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氏把持朝政,不理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合谋铲除诸吕,立文帝,后代周勃为右丞相。少时因家贫,住在穷巷中,以破席为门。同村一张姓富户有一个女儿,先后嫁了五个丈夫都死了,没人再敢娶她。陈平想娶此女为妻。女子的祖父来到陈平家,见门前有很多车辙,说明经常有长者来访。心想,陈平虽然贫寒,将来必能富贵。回来后,便对儿子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儿子说:“陈平终日无所事事,乡里人都笑话他没出息,怎么能嫁给他呢?”女子的祖父说:“陈平有许多美德,日后不会长贫的。”于是将这个女子嫁给了陈平,并告诫她说:“不要以为夫家贫穷,就侍奉不恭,要努力克尽妇人之道。”后来,陈平果然立有大功,成为西汉的名臣。

以军法行酒令

西汉宗室刘章,齐悼惠王子,娶吕禄女为妻。入宿卫,吕后封为朱虚侯。吕后死后,他与周勃、陈平诛诸吕。孝文帝时立为城阳王。诸吕擅权时,一次酒宴上,吕后令他为酒吏,主持酒令。他请求说:“酒令如军令,我是将门之后,请让我以军法行酒令。”吕后答应了他的请求。刘章行酒令前,先赋一首《耕田歌》:“深耕灌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正当此时,吕氏中有一人喝醉了,按酒令应该他唱,他却避席而逃。刘章追上前去,挥剑斩之,举座大惊。但吕后曾答应刘章以军法行酒令,故亦无可奈何。从此,诸吕都惧怕刘章。

不问人问牛

西汉大臣丙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初学律令,为鲁狱吏,积功劳迁为廷尉右监。巫蛊之祸时,受武帝诏治狱,力救皇曾孙(宣帝)得生。后迁大将霍光长史,奏议迎立宣帝。任御史大夫,封博阳侯,代魏相为宰相。为政宽大,好礼让。一次外出,遇见一群人相斗,死伤颇多,丙吉见后没有过问。又前行,遇见人赶着牛,牛吐舌喘气,丙吉则派人上前询问。人们颇为不解,说他不关心人而关心牛。丙吉则说:“民斗相残杀,京兆尹职当禁止防备;如今方春未热,恐怕是以暑致牛喘。时气失节,关系一年的农事,身为宰相,理应忧虑,因而问之。”

孝子与忠臣

西汉时王阳为益州刺史,一次外出办事,当车行至邛崃九折坂时,道路崎岖险峻,时有野兽出没。王阳说:“肌体发肤是父母留下的,不加爱惜,即为不孝。怎么能走这样危险的道路呢?”于是驱车而返。后来,王尊接任益州刺史,也是外出办事,行至邛崃九折坂时,问驾车人说:“这不是王阳所畏惧的那段险路吗?”驾车人告诉他说:“对,这里便是有名的九折坂。”王尊说:“为朝廷办事,怎能怕路途艰险呢!”于是,命驾车人驱车快走。因此,世人嘲讽王阳为“孝子”,赞颂王尊为忠臣。

三世为郎

西汉人颜驷,文帝时即为郎官,历经文、景、武帝三朝,仍为郎官,终不得升迁,老于郎署。一次武帝乘车经过郎署,见颜驷眉发皆白,便问他道:“你为什么这么老了,还只是一个郎官?”颜驷回答说:“臣自从文帝时即为郎官,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时,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因此三世不遇,老于郎署。”武帝听了他的话,颇有感触,便擢升他为会稽都尉。

卜式牧羊

西汉大臣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以田畜为业,历十余年,羊至千余头,置田宅,由此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武帝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20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为中郎,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诏令其治县,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官至御史大夫。后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他在上林苑中为皇家牧羊时,身着布衣,脚穿草鞋,羊个个长得都很肥壮。武帝在上林苑中见他如此精心牧羊,对他进行夸奖。他说:“不仅牧羊如此,治理百姓也是这样。起居有时,存优去劣,不让不好的害群。”武帝觉得他的话很有见解,便坚持让他去做官治民。

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大臣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为乡啬夫,平徭赋,理怨结,颇得人心。后举孝廉,补淮阴国医工长,曾被光武帝刘秀召见,问以政事,授会稽太守,擢升大司农。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章帝时,代牟融为司空,主张抑制外戚擅权,以正直廉洁著称。有人问第五伦说:“公也有私心吗?”他回答说:“有。从前有人送我一匹良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为朝廷选拔人才时,我心中总是忘不了那个人,当然最终并没有录用。我侄子有病时,夜里我几次去探望,回来后仍能安下心来睡觉;当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没去看他,但心里总是放不下,彻夜难眠。像这样一些事情,不都可以看出我的私心吗?”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东汉大臣张纲,字文纪,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少明经学,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征召高第,始为侍御史。曾上书反对宦官专权。汉安元年(142),顺帝派遣八名大臣巡察州郡,表彰贤良忠勤之士,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2000石以上者送京处置;贪污1600石以下者,八大臣有权就地处置。在这些被派遣的八名大臣中,其他七人皆为名宿耆儒,居高官显位;惟有张纲年少,官次最微。七人皆已去赴任,张纲却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于是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罪恶十五事,京师为之震惊。

日蚀有如月之初

东汉大臣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初以父任太子舍人,谢病不就。顺帝永建年间,经公卿推荐,任议郎,迁尚书仆射,后任尚书令,迁司空、司徒,转太尉。他对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权颇为不满,凡冀举荐之人,不分善恶,一概不用。临死前,上疏力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弊端。他的孙子黄琬,聪明颖悟。黄琼任魏郡太守时,一天发生日蚀,黄琼上报朝廷。因在京师一带见不到日蚀,太后下诏向黄琼询问:“日蚀所蚀多少?”黄琼一时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回答太后。他的孙子黄琬年仅七岁,对祖父黄琼说:“何不说日蚀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听后,甚感惊奇,便按照黄琬所说回答了太后。后黄琬累官五宫中郎将、侍中、少府、太仆,封关内侯。

汉明帝杖打嵩

东汉大臣藥嵩,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天性朴忠,曾为郎官,独自在署中值夜,家贫无衾枕,常食糟糠。明帝一次入郎署,见藥嵩如此清贫,予以褒奖,赐朝夕飧,并给帷被皂袍及侍史二人。历官南阳太守。明帝心胸狭窄,好发人隐私。一次,明帝因事恼怒藥嵩,竟至以杖击打。蘖嵩躲到了床底下。明帝大怒,呼喊藥嵩出来。藥嵩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明帝听了他的话,忍不住笑了,消了气,饶恕了他。

崔烈买官

东汉大臣崔烈,涿郡安平(山东益都西北)人。经学世家,冀州名士。历任郡守、九卿。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灵帝中平二年(185),朝廷开鸿都门,公开标价出卖官爵。崔烈的母亲输钱五百万为其买得司徒官职,位至三公。崔烈问他的儿子崔钧:“我如今已位至三公,不知外面都有些什么议论?”其子崔钧说:“人们都在议论你,嫌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恼羞成怒,举起手杖便向儿子打去,崔钧只好从家中跑出去。

一钱太守

东汉大臣刘宠,字祖荣,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以明经举孝廉,任会稽太守。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深得民心。被征为将作大匠。临行时,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各赠以百钱来为刘宠送行。老人们称赞他说:“自从你来做会稽太守,犬不夜吠,民不见吏;如今你要走了,特来相送。”刘宠被老人们的深情厚谊所感动,收受每位老人一钱。从此,人们称他为“一钱太守”。后刘宠官至司徒、太尉。

郁林石

东汉末年学者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以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为郁林太守时,为官清廉,任满还乡时,行装极为简便,因船载太轻无法越海,便装上一些石头,以求船体平稳。唐朝诗人陆龟蒙是陆绩的后裔,陆龟蒙家乡门前尚有一块巨石,即当年陆绩返乡时船载回来的。因此石来自郁林,人称“郁林石”,以此赞颂陆绩的清廉。

送葬学驴叫

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西邹县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幼随家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称其“有异才”。十七岁时,诏任黄门侍郎,辞不就。避难至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任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任侍中。他博学多识,颇有文名。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建安二十一年(216),从征吴,途中病卒。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死时,魏文帝曹丕前来参加他的葬礼。曹丕对王粲的诸位友好说:“王粲喜欢听驴叫,大家都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葬吧!”于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

傅粉何郎

三国魏玄学家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何进孙。母尹氏,为曹操夫人。何晏自幼为曹操收养,以才秀知名,好庄老,倡玄言。正始初年,曹爽辅政,任为散骑常侍,迁侍中尚书。与夏侯玄等均以清谈著名,士大夫效之,遂成一时风气。后遭司马懿所杀。何晏面皮白嫩,人称“傅粉何郎”。魏明帝曹叡,怀疑他真的面上搽了粉,有意地试他,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给何晏吃热汤饼。何晏直吃得大汗淋漓,撩起衣襟擦汗,脸上更加光洁白净。

该加此刑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孙权之孙。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纪四年(280),晋武帝伐吴,王潜水师一路先到建业,孙皓归降称臣。当他拜见晋武帝时,西晋大臣贾充在侧,他问孙皓说:“你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等何刑?”曹魏时贾充任大将军、司马、廷尉,曾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因此,孙皓回答说:“人臣弑君,奸佞不忠,该加此刑!”贾充听了孙皓的话,羞愧得无地自容。

王为灭吴首功

西晋将领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初年,任巴郡太守、益州刺史。晋武帝将伐吴,朝中多异议,他与杜预、张华力主必伐。大造舟舰,训练水军,积极准备。吴军以铁锁横截大江,王濬则以火炬烧断铁锁,戎兵八万,方舟百里,浮江东下,相继克丹阳、夏口、武昌,直取建康(今江苏南京),接受吴主孙皓投降,为灭吴首功。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当时,王濬的战船东进的第二天,征虏将军王浑才率军渡江,但他却表奏晋武帝,说王濬不受节制、争先行动,以此与王濬争头功,为时人所讥笑。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西晋大臣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浑之子。善《易》及《老子》、《庄子》,好清谈。年二十,拜中书郎,累迁侍中。爱马,时称“马癖”。王济的叔父王湛,字处冲。少年时,寡言少语,人以为痴。一次,王济去看王湛,见王湛的床头放有《周易》,与之交谈,王湛侃侃而谈,剖析入微。王济曾对人感叹道:“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晋武帝司马炎问王济:“卿家痴叔近况如何?”王济回答说:“臣叔不痴!”武帝又问:“谁可比之?”王济答:“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舒,字阳元,西晋大臣,深受司马昭器重,每朝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武帝时,累官司徒。王济将其叔父王湛比做山涛、魏舒,是一种很高的评价。由此,王湛之名日显,38岁开始入朝做官。

小草与远志

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少康)人。辅佐孝武帝,任尚书仆射。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倾国而出,统兵87万南下,东晋朝野震恐。谢安则镇静自若,令弟谢石、侄谢玄及桓伊统北府兵八万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继而北伐,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谢安年少时即有重名,朝廷多次征召而辞之不就,时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之语。40岁之后,因其弟谢万兵败被废,为家门计,始出仕。先是任大将军桓温属下的司马,一次有人送桓温药材,其中有一味是远志。桓温问谢安说:“远志又名小草,为何一味药竟有两个名称?”谢安尚未来得及回答,桓温的参军郝隆在一旁抢着说:“此甚容易解释,未出山时就是远志,出山后就是小草。”谢安听后颇有愧色。

王导卖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曾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后依琅邪王司马睿,任安东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他相偕南渡,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东晋初年,国库空竭,惟有数千端布,积压库中,卖不出去。后来王导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与朝中的大臣都穿起布制作的衣服,许多士人看到朝臣们都穿布衣服,竞相模仿,都买布做衣裳,一时间价暴涨。王导见时机已到,便将国库中的数千端布抛出,竟卖到每端一金的好价钱。

廉泉让水

南朝宋大臣范柏年,陕西人。当地有一条河,名曰让水,一名逊水,在今陕西勉县西南,源出廉水。一次,范柏年奉命进京谒见宋明帝刘彧,明帝谈到广州石门的贪泉,便问范柏年:“卿州复有此水否?”柏年回答说: “梁州惟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明帝又问:“卿宅何处?”柏年回答:“臣所居廉让之间。”范柏年说居位于廉让之间,意谓自己有清廉谦让的美德。范柏年很为明帝赏识,授梁州刺史。

量沙迷惑敌军

南朝宋大臣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初为刘裕部将,以战功显名。历任武陵内使、中书侍郎、冠军将军等职。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取许昌、洛阳。文帝时,率军伐魏,官至征南大将、司空。后为刘氏宗室所忌,被杀。北伐时,一次大军抵达历城,因粮草将尽,不得不向南撤退。有一个兵士投降北魏,向魏军讲出了宋军已无粮草等情况。于是魏军追赶过来,形势十分危急。檀道济为了迷惑魏军,夜晚令军士唱筹量沙,将少量的粮米覆盖在沙上。第二天,魏兵追至,见宋军“粮食有余”,便不敢再追赶了,还杀掉了那个投降的宋兵。

其狂不可及

颜延之,南朝宋时临沂人,字延年。少年时,家境贫寒,酷好诗书。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五君咏》和《秋胡行九首》等诗为其代表作。如《秋胡行》中“原隰多悲凉,回飙卷高树。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等诗句,都写得颇佳,反映了颜诗“清真高逸”的一面。

宋初时,颜延之为太子舍人,历任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孝建中,加金紫光禄大夫。为官廉正,不为财利所惑,但嗜酒如命,不拘细行,狂放不羁。元嘉时,有一次文帝召见他,他正在酒店里痛饮狂歌,醉得无法朝见皇帝。文帝无奈,只好等他酒醒后再召见。还有一次,文帝问他朝廷中各位大臣的才能如何,他回答说:“竣的笔力可以和我相比,恻的文采可以和我相比,的义理可以和我相比,曜的酒量可以和我相比。”当时在场的何尚之问:“谁能比得了你的狂放呢?”颜延之脱口答道:“这一点是谁也比不了的。”所谓“其狂不可及”,即源于此。

王饮鸩

南朝宋大臣王彧,字景文。好言理,少与陈郡谢庄齐名。孝武时迁司徒左长史。明帝即位,官至尚书右仆射。明帝担心其门族强盛,恐其日后有贰心,当帝病危时,赐王彧鸩酒。敕令送达的时候,王彧正在与人对弈,看罢敕令,面不改色,仍从容对弈,直至一局棋终,收子入盒之后,才平缓地对棋友说:“明帝给我送来鸩酒,赐我死。”并出示敕令给客人们看,然后举起鸩酒说:“这杯酒我就不再相让给各位了!”说完一饮而尽。死后追谥懿侯。

受贿赈灾

何敬叔,南朝齐剡(今浙江嵊县)人。任长城令,廉洁清正,从不接受馈赠。打算行贿的人,皆苦于找不到门路。有一年遇到灾荒,庄户人家收成大减,都在为交不上地租而发愁。端午节到了,何敬叔突然府门大开,接受赠礼。消息传开,行贿者听说他只收粮米,不收财物,便担挑车运地赶来。一连数日,共计得米二千八百余石,全部代替贫苦农户交了地租。此后再有人送礼,他仍是坚拒不收。

不读谢诗觉口臭

南朝梁武帝高祖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善音乐诗赋。未称帝时,曾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同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的门客,号称“竟陵八友”,为“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其中,以谢朓诗的成就为最高。梁武帝十分喜爱谢朓的诗,常说:“不读谢诗三日,便觉口臭!”

谢朓,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时称小谢。因做过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存诗二百余首,风格清新秀丽。长于写景,颇多佳句。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中“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风云有鸟道,江汉限无梁”,《云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谢朓的诗。梁武帝的这句话,既说出了他对谢诗的喜爱,又巧妙地反映了谢诗清新冷俊的特色。

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梁武帝诗多有佳作,如《逸民》、《西洲曲》、《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等,其中的佳句有“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等。但他过于注重声律、讲究辞藻,据说对于双声、叠韵字的运用,即自梁武帝始。有一次,他和群臣各作五字叠韵。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刘孝绰:“梁王长康强”;沈约:“偏眠船舷边”;庾肩吾:“载碓每碍埭”;徐摛:“臣昨祭禹庙,残六斛熟鹿肉”;何逊用曹阿瞒的故事:“暮苏姑枯卢”。只有吴均,终未能想出五字叠韵的句子。梁武帝说:“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吴均因无诗,被责怪为“不均”;何逊因用魏武帝的故事,而被说成是“不逊”。梁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在他如此倡导下,更加助长了那种过于讲究声律和词藻、内容空泛的“齐梁体”诗风。

关西安在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诗人。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刺史,吴均为郡主簿,二人日相赋诗。时人称他们的诗为“吴均体”,多有仿效者。他的代表作有《答柳恽》、《酬别江主簿屯骑》、《春咏》、《山中杂诗》等。吴均的诗,有时用语过重,好作惊人之笔,如他的《剑骑》诗中“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等诗句。后来,他做了朝廷的奉朝请,经常与天子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和他开玩笑说:“天子今见,关西安在焉?”吴均无言以对。他的诗中还有“秋风识白水,雁足印黄河”句子,他的诗友沈约曾当面批评他:“‘印黄河’用语太实、太险了。”沈约的《早发定山》诗中有“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句子,吴均不服气地说:“你的‘山樱发欲然’,不是也说得很实、很险吗?”沈约说:“我只是‘欲然’,可你已经‘印’上了!”

梁武帝的玩笑和沈约的批评,都是受着诗应“温柔敦厚”的传统观点的影响。但诗的用语也不宜太实、太险,否则会破坏诗的意境和韵味的。

惟余“竞”、“病”二字

曹景宗,字子震,南朝梁人,屡有战功。天监初年,破魏将杨大眼于淮水,振旅凯旋。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为他庆贺。席间,武帝与群臣联句吟诗,令右仆射沈约限韵,沈约限定为“敬”韵。因曹景宗素为武将,没有请他赋诗,他颇有不平之意,祈求联句。梁武帝笑着说:“卿人才英拔,技能甚多,何必计较作诗这一件事呢?”当时,曹景宗已有醉意,执意请求赋诗。“敬”韵字不多,这是个险韵,而可用的韵几乎都让大家用上了,惟余“竞”、“病”二字未用。显然,这是两个十分难用的韵脚字。无奈,武帝只好让赋此二字。曹景宗操笔立成:“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武帝看了这四句诗,欣喜不已。于是晋爵为公,拜侍中中卫将军。

曹景宗这四句诗,真实、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出征将领凯旋而归的心情和状况。霍去病为西汉时名将,六次出征匈奴。这个典故用得既贴切又巧妙,否则,这个“病”字是很难用上的。

陈伯之归梁

丘迟,字希范,南朝梁诗人。他的诗词采丽逸,代表作有《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旦发渔浦潭》等。《与张伯之书》是用骈体文写成的劝陈伯之归梁的一封信,这是一篇骈文名作,文词清丽,情意缠绵,说理严正,凄恻感人。陈伯之本为南人,因受部下邓缮、朱龙符等的挑唆与欺骗而反梁,兵败奔北魏。魏任其为平南将军。《与陈伯之书》即梁武帝派临川王宏讨伐北魏时,令丘迟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信。当陈伯之读到信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句时,一股乡愁油然而生,于是,复又率众归梁,武帝任其为通直散骑常侍。“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实为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强大的。

元帝焚书

南朝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后任荆州刺史,都督荆雍九州诸军事。侯景攻下建康,逼死梁武帝。他依附西魏,消灭宗室萧纶、萧纪势力。继命王僧辩讨平侯景,即帝位于江陵。承圣三年(554),雍州刺史萧詧引西魏军来攻,他战败被杀。元帝好谈玄学,西魏兵已攻至城下,他还在龙光殿上大谈玄学,百官身穿军装听讲。都城被魏军攻下,他集古今图书40万卷付之一炬,并感叹道:“读书万卷,却有今日,文武之道何用!”

魏晋名士的清谈,展现其独立的人格,自有其可爱之处。作为一代君主的梁元帝,当兵临城下之时,还在大讲玄学,必然是清谈误国了。

茶为酪奴

北魏大臣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王导后裔。太和十七年(493),因父兄为南齐武帝所害,遂投奔北魏。佐孝文帝厘定朝典官制,甚受倚重。曾参与南伐萧齐,咨议军事。任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孝文帝死,遗诏与咸阳王元禧共辅朝政。王肃初到北魏时,不习惯于吃羊肉、喝酪浆,平日里只是食鲫鱼羹,渴则饮茶。后来常与魏高祖会饮,才渐渐习惯于食肉酪粥。高祖问他说:“羊肉与鱼羹相比哪个好?茶与酪浆相比哪个好?”王肃回答说:“羊比如齐鲁大邦,鱼比如邾莒小国。至于茶则更不足道了,只能与酪为奴了。”彭城王对王肃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飧,亦有酪奴。”

行军总管的诗

隋文帝杨坚建国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意平定南朝陈。为此,精心挑选一个得力的行军总管。经高颖推荐,由贺若弼充任此职。贺若弼,字辅伯,不仅弓马娴熟、作战勇敢,而且有文才谋略,曾献《平陈十策》,颇受文帝称赏。平陈时,他与寿州总管源雄配合作战,写诗赠源雄:“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

汉宣帝曾设麒麟阁,列功臣像于阁上。贺若弼以此激励自己和源雄,为国立功。开皇九年,大举伐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俘获陈后主陈叔宝,灭陈,统一天下。陈后主陈叔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沉迷于声色,这是陈被隋所灭的内因。他曾亲制《玉树后庭花》曲,多为后人引用。

任环妻喝醋

唐朝大臣任环,字玮,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年十九岁,试守灵溪令,迁衡州司马。陈亡,弃官归去。隋仁寿年间任韩城尉,不久罢归。高祖即位,授谷州刺史,迁邗州都督。他的妻子刘氏生性忌妒。太宗赐给任环两个宫女,受刘氏虐待,头发被拔光。太宗听说后,赐刘氏一瓶酒,说是鸩酒,喝了即死,如刘氏表示不再忌妒,便可不喝此酒。刘氏则拜道:“我与任环坎坷半生,互助互爱,如今他做了高官,养了这么多小妾,我还不如早些死了。”说完,举起酒瓶一饮而尽。然而,她并未能死,原来瓶中所装的不是毒酒,而是陈醋。太宗对任环说:“你的夫人连死都不怕,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将这两个宫女另做安置。

佳鹞闷死怀中

魏征,字玄成,绾陶(今河北绾陶)人。唐朝初年大臣。太宗重其才干,擢任谏议大夫,历官秘书监、侍中等职。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反复以隋亡为鉴戒提醒太宗,强调“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要求国君要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务必使人民得到安息。他敢于不断对太宗犯颜直谏,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予极有益的影响。太宗平日酷爱一只佳鹞,一次正在宫中持鹞为戏,见魏征到来,急忙将鹞藏入怀中。魏征已将此看在眼里,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肯离去。待魏征走后,佳鹞竟闷死在太宗怀中。太宗任人惟贤,虚怀纳谏,对魏征十分信任。魏征死后,太宗曾慨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一棋子识人

唐朝大臣吕元膺,字景夫,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策贤良高第,调安邑尉,历官蕲州刺史、同州刺史、御史中丞。后为河中节度使,入拜吏部侍郎,改太子宾客。一次,吕元膺与一位棋友下棋,棋盘一侧堆放着待批阅的文件。元膺落下一子后,便秉笔阅览。棋友以为元膺的注意力不在棋盘,便偷换一子而取胜。元膺已看在眼里,只是没有说破。棋友是元膺的幕宾,第二日元膺便将此人遣去。他人不知何故,棋友亦很不安。棋友临走时,元膺赠以束帛等物。十年后,元膺病重,儿子列于床前。元膺对他们说:“交游处友,应精选。当年我因一棋子而遣走了一位幕宾。偷换一棋子,本是小事,但心迹可畏。我一直没有说过此事,我想还是应该让你们知道。”说完,溘然长逝。

何虑天下人语

唐朝武则天临朝执政后,改革科举制度,只要有真才实学,有实际才干,不经过考试即可做官。因此,御史评事拾遗补阙等,不可胜数。学士张鹫傥荡无检,每好诋诮时政,写了四句诗,嘲讽这种现象: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

有一个叫沈全交的人,性情傲诞,总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穿一件长长的衫子,在南院吟诵张这四句诗,并续作四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

沈全交被把推御史纪先知捉向右台对仗弹劾,欲加以讪谤朝政、败坏国风之罪,请于朝堂决杖,然后付法。武则天听后笑了笑说:“只要卿等不胡作妄为,何虑天下人语?不须问罪。”当即释放了沈全交。

娄师德授智厨人

唐朝大臣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进士出身。唐朝高宗上元初年,为监察御史。时吐蕃势力东进,威胁关中,乃自请从军,屡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后官累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二年(699),突厥入寇,转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督。一次他出使至陕,地方官接待他,厨人进肉食。当时武则天时令严禁屠宰,娄师德问厨人:“敕禁屠杀,何为有此肉?”厨人说:“豺咬杀羊。”娄师德便放心地食肉。厨人又为他进鱼。娄师德又问:“敕禁屠杀,何为有此鱼?”厨人说:“豺咬杀鱼。”娄师德大声呵斥道:“智短汉,何不言獭咬杀鱼!”于是,厨人改口说是獭咬杀鱼。娄师德才又放心地吃鱼。

药笼中物

唐朝贤相名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任大理丞时,断狱以平恕著称。为江南道巡抚大使时,拆毁吴、楚地方淫祠一千七百余所。任豫州刺史时,使六七百家冤狱得以免死。天授二年(691),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为来俊臣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697),复为宰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大臣。死后追封梁国公,故世称狄梁公。为相期间,注重人才的举荐任用。一次元行冲对狄仁杰说:“下之事上,就好像富人储存各种物品备用一样:干肉熟肉等各种美味,以备膳食之用;人参茯苓各种药材,以备防病治病之用。在您的家中,各种美味食品一定很多,请您把我当作一味药石储存在药笼中吧!”狄仁杰早就发现元行冲是一位栋梁之材,便高兴地说:“你正是我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没有!”

二、圣贤掌故

陶答子妻

周人陶答子,为陶地的大夫,治陶三年,没有什么政绩,名声也不好,家中却比从前富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能力差的人做了大官终究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中暴富无疑是积下灾殃。我听说南山中的豹子,在大雾中隐藏七个月不下山觅食,这是为什么呢?它是要润泽皮毛长成斑纹,因此才隐藏起来以避免遇害。猪不择食,肥壮了就被杀掉。你现在这样做,能没有后患吗?”陶答子不听妻子的劝告,反而将妻子赶走了。一年以后,陶答子果然被诛,母亲年迈免于死。陶答子妻又回到家中,供养婆母,以终天年。

三件乐事

孔子带领着他的弟子游于泰山,遇见荣启期坐于树下,鹿裘带索,鼓琴而歌,怡然自得。孔子问他说:“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值得我快乐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万物,惟有人最为高贵,而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也;人有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因此以男人为贵,而我得以为男人,这是二乐也;人生有不得见日月、未离襁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岁了,身体还很强健,这是三乐也。至于贫穷,乃是人生常事;死亡,乃是人生终结。处常而待终,有何不乐呢?”孔子点头称善,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一位达观乐天能自宽的人啊!”

庭训

《论语·季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看见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便问道:“学诗乎?”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按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学诗。几日后,孔鲤又从庭前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乎?”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又按照父亲的教导,开始学礼。这就是有名的《庭训》故事。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教育自己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学诗”,并阐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有关学诗重要性的道理。在古代,诗浸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士大夫的交往中,在诸侯国之间的外事活动中,离开诗几乎无法交流与对话。据统计,一部《左传》记录或引用《诗经》之处竟达219处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诸侯卿大夫交结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与不肖而观盛衰焉。”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鸣琴而治

宓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曾任单父宰,赴任之前曾去拜访贤人阳昼,请教为治民之术。阳昼对他说:“我出身寒门,自幼贫贱,不懂得治民之术。我只懂钓鱼的两个道理。当你刚垂下钩投下鱼饵的时候,急着迎上来吞钩的一定是那种白鱼,肉瘦味道也不鲜美;那种似欲吞饵又迟迟不肯吞饵的一定是鲂鱼,肉肥而味道鲜美。”宓子贱觉得阳昼说得很有道理,便乘着车子到单父上任去了。还没等他来到单父,便有很多官吏在路两旁迎接他。宓子贱对驾车的人说:“驱车快走,驱车快走,你看阳昼所说的白鱼来了!”他没有答理前来迎候他的这些人。到了单父,他亲自去拜见有名望、有知识的长辈与贤者,向他们请教治理单父的办法。这些长辈与贤者,深受感动,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果然他的政绩卓著,鸣琴不下堂而治。孔子称赞宓子贱为君子,被后世追封为单父侯。

羊殖每变益上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羊殖,有美德,与成博友善。一次晋国正卿赵简子问成博道:“人们都说羊殖是一位贤大夫,他的品行究竟如何呢?”成博说:“我不知道。”赵简子说:“你与他是好朋友,怎么能不知道呢?”成博说:“他这个人总是有变化。开始15年只知道他廉洁,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到了20年的时候,知道他仁慈而且讲信义;到了30年的时候,他就任晋中军尉,英勇果敢而且存有厚德仁义之心;到了50岁的时候,他为晋国守卫边城,能使近者悦、远者亲。我与他已经五年没有见面了,实在不知道这五年他又有什么变化。”赵简子说:“羊殖真是位贤大夫,每变益上。”

韩伯俞泣杖

韩伯俞,汉代梁(今河南开封)人。性情至孝。一次,母亲认为他犯有过失,便用手杖打他,他痛哭起来,哭得十分伤感。母亲奇怪地问他:“从前我也曾用手杖打你,你从未哭过,今天为什么哭得这般模样?”韩伯俞回答母亲说:“从前母亲用手杖打儿,儿都觉得痛,知道母亲康健有力;今天母亲用手杖打儿,儿不觉得痛,知道母亲已年迈力衰,因此悲泣。”曹植在《灵芝篇》诗中写道:“伯俞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疼,欷歔泣沾巾。”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翟公的感慨

西汉官吏翟公,下邦(今陕西渭南县)人。文帝时为廷尉,每天总是宾客盈门,求官的、办事的络绎不绝,一些人还带着厚礼。罢官后在家中闲居,再无宾客过访,门前冷落,可设雀罗。后又复官再为廷尉,宾客们又是盈门不绝。翟公在门上大字书写四言六句韵语:“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关西孔子

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经学世家,时称“关西孔子”。50岁始出仕,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中常侍樊丰等贪纵枉法,国库为空,他多次上书切谏,为樊丰所恶,受诬陷而罢官,自杀。杨震性廉洁,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一次路经昌邑,他所举荐的王密在此做官。夜间王密怀金十斤来献给他。他对王密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这究竟是为什么?”王密说: “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将金子拿走了。杨震的子孙也世代高官,时称“弘农杨氏”,是东汉中后期的世家大族。

童子不伤野鸡

东汉大臣鲁恭,字仲康,章帝年间任中牟县令。当时全郡蝗虫成灾,惟独中牟县未闹虫灾。河南尹袁安听说此事后,觉得很奇怪,便派属吏到中牟县察访。属吏来到中牟县,在鲁恭的陪同下,到田间视察,果然见不到蝗虫伤害庄稼。属吏和鲁恭坐在一棵树下休息,看见一只野鸡从一个儿童身边飞过,野鸡飞得很缓慢,儿童也不去捕捉。属吏问这个儿童:“为什么不去捕捉这只野鸡呢?”儿童回答说:“野鸡将要孵化小鸡了,怪可怜的!”属吏回到河南向袁安汇报说:“我在中牟县看到三件奇事:一是蝗虫不入县境;二是恩泽化及禽兽;三是童子有仁爱之心。”鸟以虫类为食,鸟类是害虫的天敌,中牟县未闹虫灾,是鲁恭教化人民懂得保护鸟类的结果。袁安听了属吏的报告,认为鲁恭政绩很好,便向朝廷做了举荐。

杀鸡奉母

东汉人茅容,字秀伟,陈留(今河南开封东)人。家贫有气节,奉母至孝。40多岁时,一日与乡人在田野耕地,忽然天下大雨,人们都来到树下避雨,互相倚靠着坐在树下。独有茅容一人挺身端坐,神色泰然。名士郭泰路经树下,见此情景,颇为惊异,对茅容怀有钦佩之情。茅容将郭泰请至家中留宿过夜。第二天早晨起来,茅容杀鸡奉母,自己则以蔬菜淡饭与郭泰共食。为此,郭泰更受感动,赞叹茅容是位大贤人,并劝茅容读书。后来茅容果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屋顶之金

东汉人雷义,字仲公,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献帝时,为郡功曹。雷义与陈重友善,结为生死之交。顺帝时,州刺史举荐雷义为茂才,他非要转让给好友陈重不可,刺史不允,他便装疯披发出走。后来,终于与陈重同举孝廉,同拜尚书郎。时人称赞说:“胶漆自谓坚,不如陈与雷。”雷义平日慷慨好施,常解人于危难。他曾解救一个犯有死罪的人,使之得免于死。此人深为感激,以二斤黄金送给雷义,雷义坚辞不受。那个人便乘雷义不知,将金子扔在雷义家的屋顶上。直到雷义死后,家人修理房子时才发现。当时,黄金的主人已死,雷义的家人便将黄金交付县曹归公。

煮饭成粥

东汉名士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家贫,少做县吏。有志于学,入太学就业。历任闻喜长、太丘长。恶上司赋敛违法,辞官家居。党锢祸起,众皆逃避求免,他自请囚禁。党锢解,屡蒙征召,皆辞不就。有盗夜入其宅,伏于梁上,为他所见。他召来子孙,训导他们说:“人不可不自免。恶人未必本来就恶,往往习以成性所致,比如这位梁上君子,恐怕就是如此。”盗贼听后,从梁上下来向他谢罪。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陈谌,次之陈纪,均有高名。父子三人,时号“三君”。陈谌、陈纪年少时,有位客人来拜访父亲陈寔,谈锋颇健,气度不凡。父亲命他们兄弟二人为客人做饭,迟迟没有做好,父亲来到灶间问其原因。兄弟二人回答说:“父亲与客人谈话,孩儿只顾偷听,忘了锅中的饭,结果饭已煮成粥了。”父亲问他们都听见了什么,兄弟二人将父亲与客人的谈话复述一遍,竟然毫无遗漏。父亲高兴地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喝粥吧!”

母子三人争相抵罪

东汉末年学者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幼有异才,随父诣京师,勤奋博学。历任中军侯、虎贲中郎将、议郎,官至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后曹操召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性好宾客,抨议时政,为曹操所忌,被戮。孔融年少时,一日兄孔褒因事外出,家中只有他陪伴母亲。孔褒的好友张俭因触犯宦官侯览,亡命外逃,来投奔孔褒。孔融便将张俭藏匿起来。张俭走后,官府获悉此事,便将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收捕入狱,并要由一人抵罪。孔褒说:“张俭是投奔我来的,应由我抵罪。”孔融说:“张俭是我藏起来的,应由我抵罪。”母亲说:“我是这一家主人,凡事都由我来做主,应由我来抵罪。”三人相争不下,郡县也无法决断,最后由皇帝下诏定由孔褒负罪。

留侄弃子

东晋大臣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历任西晋汝阳、河东太守。东晋元帝时官以吴郡太守,刑政清明。因擅自开仓赈灾,为桓彝等所劾,然为百姓所恋。终官尚书右仆射。时值两晋之交、永嘉末年,石勒为乱,邓攸担着自己的亲生儿子和侄儿逃难。路遇贼兵,无法同时担着两个孩子逃走。想到早已亡故的弟弟只留下这么一个侄儿,无论如何要保全住侄儿的性命,于是便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丢弃,携侄儿逃至江东。邓攸以后再无子嗣,时人都为之不平,说: “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林宗巾

东晋名士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东南)人。少时家贫,博通典籍,游于洛阳,为太学生首领。与李膺等友善,名震京师。绝意仕途,曾征召为有道而不就。归乡时,诸儒者送车千乘,郭泰独与李膺同舟而济,众人望之,以为神仙。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一次,郭泰行走在路上,遇雨,便折巾一角,于是时人纷纷效仿,称为“林宗巾”,可见人们对他倾慕到何种程度。死后,四方之士皆来会葬,志同者为其立碑,蔡邕撰写碑文。蔡邕曾对卢植说:“我为人写的碑文很多,难免有溢美之处,惟有郭有道当之无愧!”

罗可释盗

宋朝学者罗可,性情宽宏大度,词学赡丽。乡试得中,后见黜于礼部,从此绝意于仕途。以疏放自适,乡人皆以师礼对待他。一次,有人偷他家园中的蔬菜,被他察觉,他蹑足潜伏于草间,直到偷菜者走后他才从草中出来。又有一次,有人偷杀了他家中的鸡,他携一壶酒,到偷鸡人的家中。偷鸡人深为惭愧,罗可拉着偷鸡人的手说:“有幸与你同乡,不能烹鸡备酒招待你,我实在感到惭愧。”于是,与偷鸡人同饮,尽醉而归。而且从不将此事告诉他人。从此,再无人来偷他家的财物。他曾作百韵咏雪诗,其中有“斜侵潘岳鬓,横上马良眉”,被誉为警句。

三、情爱掌故

偷香

贾午是太尉贾充的小女儿。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魏国司徒韩暨的曾孙。韩寿其人,相貌英俊,举止潇洒,被太尉贾充征召为司空掾。

贾充常常宴请宾客,每次宴请时,贾午都从窗户眼里偷看。她一看到韩寿,便脸露喜悦之色,忙问身旁的丫环:“你认识这个人吗?”丫环说:“他叫韩寿,我曾经在他家做过工。”贾午听了很感慨,便常常在梦中和韩寿相见。后来,这个丫环来到韩寿家,就把贾家小姐的心意转告给韩寿了,并且告诉他小姐天生丽质、美貌绝伦。韩寿听了,顿生爱意,忙写了一封信,托丫环给小姐带去,替他们牵线搭桥。丫环回到贾府,不但把韩寿的信交给了小姐,还转述了韩寿对她的爱慕之情。贾午读了信,又听了丫环的话,心情激荡,也马上修书一封,让丫环转交给韩寿,邀他夜晚在家中相会。

韩寿不仅长得俊美,而且敏捷过人,很有功夫。他见小姐相邀,非常激动,好不容易盼到夜深人静,便急忙来到贾府院外,一闪身便跳过高墙,进入了小姐的闺房。贾午和韩寿私通的事,除了那个传书递简的丫环之外,别人谁也不知道。贾充更是被蒙在鼓里,他只不过觉得女儿的心情比平日更为欢悦而已。

这时候,西域贡献给皇上一些香料。这种香料香气甚浓,只要沾上一点点,香味就会月余不散,所以皇上很喜欢这些贡品,把它当作宝贝,只赐给了太尉贾充和大司马陈骞。贾午却把这种皇帝赐给的宝物偷偷地送给了韩寿。在一次宴会上,贾充的一个部下和韩寿相邻而坐,闻出韩寿身上的香气和西域进贡来的香料气味相同,便将这件事告诉了贾充。贾充一听,就猜出一定是女儿和韩寿有私,但他却怎么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府第门禁森严、墙高院深,韩寿又是怎么进来的呢?于是,他就假说夜里有盗贼,派人在高墙内外巡视,看会有什么动静。巡视的人回来禀报他说:“没有什么动静,只是在东北角上,好像有狐狸走了一趟。”贾充听了很生气,便拷问贾午身边的丫环。丫环见贾充动怒,很害怕,便详细地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贾充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害怕张扬出去有辱家风,便不再追究,反而把女儿嫁给了韩寿。后来韩寿官至散骑常侍、河南尹。

春思满红船

江右的吴君,曾任福州太守。他有个未成年的女儿,不仅容貌秀美,而且聪明伶俐,所以深得他们夫妻的喜爱,视如掌上明珠。每次外出,他们都将女儿带在身旁,害怕有什么闪失。

吴君在福州的任期满了之后,乘船返回京城。船行到淮安版闸,突然刮起了大风,恶浪汹涌,不断向船舱拍过来。船已无法行进,只好靠岸停泊,等风平浪静再走。在一起停泊的邻船上,有一位姓江的太原商人,他带着一位16岁的少年,名叫江情。江情长得眉目清秀、姿态清雅,而且知书能文、聪明过人,他读书的地方正对着吴女卧室的窗口。吴女常常从窗口偷看江情,江情也迎着她的目光相对。可是尽管两心相通,却总也找不到表达爱意的机会。有一天,吴家的丫环到船边洗衣服,江情见了忙走过去用好吃的东西贿赂她,问她吴女是否订婚。丫环说:“我们小姐还没订婚。”江情听了很高兴,就又问:“小姐识字吗?”丫环说:“识字。”于是江情就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难认的字说:“这几个字我一时记不起来了,请你替我向小姐求教。”吴女见到这几个字后,微微一笑,逐个看了一遍后说:“秀才怎么会不认字!”丫环把小姐的话转告给江情。江情知道她已有些动心,就作了一首诗来表白心意:空复清吟托袅烟,樊姬春思满红船。相逢何必蓝桥路,休责沧波好月天。

吴女见了这首诗,心里很高兴,可是表面上却假装生气地说:“我们萍水相逢,怎么竟用这样轻薄的诗句来撩拨人?你这个小贱人,居然背着我给他传信,等我告诉老爷来惩治你!”丫环以为小姐真生气了,便跪在地上再三讨饶,求小姐开恩宽恕。吴女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就笑着说:“起来吧,这次我饶了你。我写首诗骂他一顿解解恨,你给我送去。”说着便用一张绿色的小纸写了一首诗:自是芳情不恋春,春光何事惨闺人。淮流清浸半边月,比是郎心向我亲。

江情读了吴女的诗;心花怒放,让丫环转告吴女:“晚间开窗敬候小姐光临。”吴女听了丫环转述的话,嗔怪道:“我是名门闺秀,自幼胆小,怎么能轻易地涉足舱外呢,难道他没有长脚吗?”江情明白了吴女的意思,便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登上了吴家的船板。这时,吴女正在船头倚栏远眺,像是在等候月出。她见江情上了船,欣喜雀跃,挽着江情的胳膊便进了自己的卧室。两个人相见恨晚,至今才能互道这缠绵之情,随之相亲相抱、如胶似漆。云雨过后,便都朦朦胧胧进了梦乡。哪里料到后半夜风顺月明,两家的船都解缆起航了。两只船所行的方向相反,顷刻间相距便有百里之遥。

第二天早晨,商人江翁见儿子不在船上,以为是夜里上厕所不慎掉进淮河淹死了,便急忙返航回来寻尸。可是打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捞到,只好痛哭一场,含泪而去。

在吴家船上,江情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打算溜回自家的船上,可是一看自家的船已不知去向,不禁焦急万分。吴女也十分害怕,却无计可施,只好让他先在自己的床下躲起来,白天吃饭时就把自己的饭食分给他,晚上就让他出来和自己同床共枕。就这样躲躲藏藏过了三天,江情沉溺于美色,也不考虑父母远离。

吴女的嫂子见她整整三天没出舱门,吃的东西却比平时多,觉得很奇怪,便在夜里偷偷地躲在小姑子的窗下探看,突然看见小姑子和一个年轻英俊的少年在窃窃私语,于是就把见到的情景告诉了婆婆。婆婆以为她说的是诬陷之词,就把她训斥了一顿,并警告说:“如果再瞎说,小心我撕烂你的嘴!”儿媳退出之后,吴老太太转念一想,儿媳从不说谎话,看来事情不那么简单,便在当天晚上亲自去察看,隔窗一瞧,才知道儿媳的话是有根据的,就急忙回房把女儿的事告诉了丈夫。吴君听后大怒,马上敲开女儿的卧室,到床下把江情揪了出来。吴君把刀架在江情脖子上,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说要一刀下去让他脑袋搬家。江情一见,知道凶多吉少,便抬起头来,连连哀告,那神色、语调都十分感人。吴君见他那种可怜的样子,就把刀拿下来,问道:“你是什么人,是怎么到我船上来的?”江情详细地回答了吴君的问话,还说:“我家在山西,本是名门望族。这几天做的事,实在张狂,望大人饶命。不过,我来到这条船上是和您女儿约好的,不是我个人的主张。但不管怎样,我也是罪该万死。”吴君听了他的话,又仔细看看他,见他不像那种刁顽人家的浪荡子弟,就说:“我的女儿既然已被你玷污,就没法再嫁给别人了。你如果肯做我女婿,我就成全你们!”江情听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禁泪如雨下,急忙叩头拜谢。吴君怕女儿与人私通的事传扬出去有辱家风,便让江情跳下水去,抱着船舵呼喊救命,就好像是因沉船落水而幸免于难的人。于是江情按照吴君的吩咐做了,等撑船的人把江情救上来之后,吴君假作惊讶地说:“这不是我老朋友的公子吗,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于是,让人找来干爽的衣服给他换上,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

船到济州的时候,吴君租了一幢豪华的楼房,又请来傧相,为江情和女儿举办婚礼。船上的人都参加了婚宴,但谁都不知道其中的情由。后来吴君的全家从京城返回故乡,吴君为江情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来训导他,使得他的学业大进。吴君又派人到太原去寻找江情的父亲。江翁得知儿子竟还活在人世时,真是大喜过望,忙带了贵重的聘礼,随着前来寻访的人来到吴君家,在吴家住了一个多月才回太原。

在江情23岁时,得到县官的举荐,参加了科举考试。第二年中了进士。及第后,他便携同妻子一起回太原去拜见父母、探访亲友,然后携家上任。最初任南京礼部主事,后来升任为某郡太守,又有了几个子女,还受过皇封。他的事远近相传,以为奇遇。有好事的以他的事为题材写成了小说,名为《缘舟记》。

羹污朝衣

刘宽是个性情温和、能宽容人的人,即使是遇到了让他尬尴受窘的场面,他也从来不疾言厉色。他的夫人曾几次试着让他发火,但都没有达到目的。

那天,刘宽要上朝议事,早上起来,他就穿上了干干净净的朝服,等着上朝。他的夫人让婢女给他端去一碗肉羹,婢女不小心把碗给弄翻了,羹汤全部洒在刘宽的朝服上。婢女很害怕,赶忙收拾残羹碎碗。可是刘宽抖抖朝服,神色不变,还慢慢地问那婢女:“烫坏你的手没有?”他的品性就是这样,所以被天下人称为忠厚的长者。

为公子点筹

许玉珍,字宝如,燕地人。她虽然是个妓女,却眉目清爽、举止大方,可称得上是女中豪杰。浙西有个吴公子,携带重金来到京城,想用钱买个郡佐的官职。他客居京城的时候,闲来无事,到处游玩。有人便把他带到了许玉珍的妓馆。吴公子和她一见倾心,就搬到许家来住了。两个人每天寻欢作乐,感情也随之加深,竟私定终身。吴公子虽然刚十八九岁,相貌英俊,却喜欢饮酒赌博。他性格豪爽,一掷就是几十金,绝不吝惜。那些赌徒听到他的名字便蜂拥而至,大家谋划好了来跟他赌。这样,不到一个月,吴公子装有千金的行囊便要空了,可是赌博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许玉珍见到这种情形,很为吴公子担心,便想为他寻找个必胜之术。她考虑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她先让人买来酒肉菜肴,然后着意修饰打扮,打扮得非常漂亮,再出来拜见众赌客。赌徒们见她出来了,都欢呼雀跃。玉珍朝他们拱了拱手,便坐到吴公子身旁,帮他点筹。吴公子见玉珍在身旁,更是兴奋,喝雉呼卢,又连输了几掷。玉珍估计吴公子口袋里的钱已经不够偿还赌博所输的赌金了,便手提衣襟、面带笑容地站了起来,对赌客们说:“公子输了,请你们允许我替他一掷。”赌客同意了她的请求,并约定一掷为五十金。她让赌客们先掷,大家也不客气,你投枭我投雉,交错投于盆中。轮到玉珍的时候,她慢慢从骰盒中取出骰子,低下头微笑道:“愿上天赐给我全绯。”说完,轻轻一掷,六个骰子都是绯色。赌客们见了,无不惊愕。玉珍又慢慢收起骰子,口里祈祷着:“上天保佑,助我如愿。”然后,她面对赌客们说:“我有幸掷了个全绯,希望各位贵客把案上的金银都赏给我。”赌客们纷纷点头同意,于是玉珍便命侍儿把案上的金银全部收起来。一计算,有近三千金。接着玉珍命摆上酒菜,请大家一起狂欢宴饮。酒席将散时,玉珍又对赌客们说:“我已经准备好酒宴,请各位贵客明天早晨光临。”大家同声应允。第二天,赌客们果然早早就来到了玉珍的妓馆,玉珍吩咐侍儿开筵,只见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应有尽有。每道菜都烹饪得法,香气袭人。玉珍手捧酒杯,不慌不忙地对客人们说:“今天邀请各位贵客赴宴,是为了让吴公子戒赌。请公子先喝了这杯!”接着她又依次给赌客们敬酒,而后慢慢走进卧室,捧出一个匣子,把它放在几案上,手提衣襟向鸨母拜了两拜,说:“玉珍身受母亲养育之恩,没有什么可报答的,这匣子装有五百金,请您收下,以备养老之用。”鸨母听了,十分惊骇,也很悲伤,手捧那五百金,泣不成声。玉珍又转身拜谢客人们说:“现在我已成为吴公子的姬妾,不能再与各位贵客相见了,就此告罪了。”说罢,便翩然进入内室。酒宴未散,马车已等在门外了。客人们散了以后,她就和吴公子一起乘车南下了。回到家里,吴公子也不再赌了,只是常去玉珍屋里下棋、饮酒而已。半年以后,公子被选授某郡别驾。他本想带玉珍一起上任,可是玉珍身患重病不能随行。公子为她请了医生、巫婆调治,延迟了两个月才去上任。但玉珍终因医治无效而离开了人世。吴公子整理她的遗物时,在她的妆奁匣子里发现了一个绣囊,打开一看,里面有六个骰子,再仔细一看,每面都是绯色。这就是从前那一掷千金的骰子。公子睹物思人,放声大哭,于是便以隆重的礼节厚葬了她,并且终身不再娶妾。

桃叶与桃叶渡

王羲之子王献之,字子敬,也是晋代有名的书法家。七八岁时学书法,王羲之从他身后掣其笔而不能,说“此儿长大后当有大名”,果然。

王献之有个爱妾名叫桃叶。桃叶渡江时,王献之到渡口送别,作诗唱道:桃叶复状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若,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从此,人们便把这个渡口叫做“桃叶渡”了。

云雨分飞二十年

张又新,字孔昭,元和进士,官左司郎中,故称“张郎中”。对宰相李绅怀有怨恨。李绅出镇淮南,张又新罢江南郡,于荆溪遇风,二子漂没,悲戚之中,又惧李绅的到来,便给李绅写了一封长信深表愧悔之情。李绅在回信中表示不计前嫌,并对他的不幸深为同情。李绅待张又新甚厚,有如旧交,每宴饮必醉。张又新为广陵从事时,曾与李绅府中一歌伎有旧;20年后重又相见,二人神情悒然,如将涕下,趁李绅入内更衣,张又新以指染酒,题诗于盘上。伎默记心中。李绅既至,见张又新持杯不乐,即命歌伎以歌送酒。于是歌伎唱道: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正是张又新于盘中的题诗。待张又新归时,李绅便令张携伎而去。

笑服新衣

桓冲生性节俭朴素。有一次,他刚洗完澡,妻子拿了一套新衣服给他穿,他很生气,催促着妻子快把新衣服拿走。他的妻子说:“衣服没有新的,哪来的旧的?”桓冲见妻子说得有理,便笑着换上了新衣服。

不愿屈法的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字阿五,是高祖隋文帝的第五个女儿,招河东柳述为驸马。

当初晋王杨广想把她许配给自己宠妃的弟弟萧场,高祖答应了。但不久,高祖又改了主意,把公主许配给柳述了。为此,杨广很不痛快。而后高祖又重用了柳述,这就使得杨广更为恼火。

仁寿四年(604),杨广杀死了他的皇父,做了皇帝(即隋炀帝),就把柳述贬到岭南,并且下令让公主和柳述断绝关系,改嫁他人。公主誓死不从,并再也不去朝拜他。而后又上奏章,请求免除她公主的名号,让她与柳述同到岭南。隋炀帝见了奏章大怒,说:“除了柳述,难道天下再没有男人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和柳述一起流放到岭南?”公主说:“父皇把我嫁到柳家,现在柳述有罪,我理应和他一起受到惩罚,不愿意让陛下为了我的缘故而改变法律。”隋炀帝没有答应她的请求。公主终于忧愤而死,享年32岁。临终之际,她再次上书给隋炀帝,说要效法古人忠贞不渝,活着的时候既然不能和丈夫同去岭南,但愿死后和柳述葬在一起。隋炀帝看了奏章,十分生气。公主死时,他连一滴眼泪也没掉,竟然违背公主的心愿,把她葬在洪渎川,葬品也很微薄。因此朝廷内外都为公主的遭遇感到悲伤。

落梅杀妾

瑯琊王萧奂,曾经是南朝齐国的尚书左仆射。他诚挚地相信佛法,而性情却最嫉妒。

有一天,他在书斋内让爱妾给他修整胡须。忽然有一只乌鸦叼着一颗黄梅,飞到了院子里,来到书斋前,便把那颗黄梅扔了下来。萧奂怀疑爱妾和别人有秘密约会,掷果子作为暗号,便派奴仆到门外察看。事有凑巧,奴仆刚来到门口,便见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在篱笆旁边漫步。奴仆便追上去,打算抓住他。那人见有人追来,害怕无端地受到诬蔑,就急忙逃跑了。奴仆回来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萧奂,萧奂说:“这不就是证据吗!”于是便把爱妾抓起来拷打,逼她招供。爱妾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反复辩白,可是萧奂就是不信。他竟让人把她拖下台阶,拷打致死。临死之前,爱妾解开衣带发誓说:“今天我死得实在是冤枉!如果还有天理,我一定要让上天知道,为我报仇。”后来,萧奂便常看见那个爱妾来喊冤。

爱妾死后不久,萧奂调任为雍州刺史,性格更为狂暴了,就像有人唆使他那样似的。有一次,他竟无缘无故地把府里长史打死了。因为他长时期这样狂虐暴戾,就惹得很多人不满。刘兴祖便诬告他想要谋反,御史中丞孔稚圭将这一情况上奏给了皇上。齐世祖便派中书舍人吕文显、直阁将军曹道刚率领禁卫军去逮捕萧奂。萧奂的儿子萧彪,平素是出名的强悍。他和萧奂的女婿殷叡劝萧奂说:“吕文显和曹道刚今天来抓您,怎么没有见到皇帝的诏令呢?恐怕有诈。我们应先发制人,把他们抓起来,派快骑送到京城,奏知皇上。”萧奂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组织了一千多人,关城拒守。萧彪则带着另外的人马出城和官军交战,可是他战败了,逃到宁蛮。长史裴叔业又在城里叛变,杀了萧奂。当时人们都以为这是萧奂的爱妾在报仇。

剖腹取书

梁州刺史杜怀瑶的二儿子杜山从,任西荆州刺史,他性格强横又嫉妒。新近纳了一个容颜很美的小妾,甚得他的宠爱。有一天,这个小妾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信中说:“近日以来,我的生活很困苦,想求得你的帮助。”小妾正倚着门读父亲的来信,不想杜山从从外面走了进来,她自以为新来乍到,羞于让丈夫知道这件事,就把信放在嘴里嚼碎吞了下去。杜山从以为是她的情人写来的信,竟让人剖开小妾的肚子取信。小妾的气还未断,信就被取出来了。杜山从看了信,叹息地说:“我不应该这么冲动,伤了天下人的和气,这怎么能长久呢?”当天晚上,杜山从就见小妾前来向他喊冤。小妾死后仅十天,杜山从也暴病身亡了。至今襄阳人还常常谈起这件事。

严武逃妾

严武是唐代的西川节度使。他年轻的时候,仗着气盛曾做过一些侠义的事。

严武在京城居住的时候,有一位当军使的邻居。这位军使有个女儿,容貌俊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严武看见了她,心中十分爱慕,便用金钱贿赂了她身边的人,把她诱骗到自己家里。一个月以后,严武又偷偷地带着她逃跑了。他们出了东门,想跑到淮河、泗水间躲避起来。

军使突然不见了女儿,焦急万分,便严厉询问女儿身边的人。那个接受严武贿赂的人自知隐瞒不住,便向军使交待了诱骗他女儿的经过。军使听了大怒: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敢拐骗良家妇女!于是便报告给了官府,而且上奏给皇帝。皇帝下诏,命万年县捕贼官亲自去捕捉。捕贼官接到诏令,一刻不敢耽误,立刻便开始行动,每天都查访好几个驿站。几天工夫便有了眉目,查到了严武的行踪。

严武带着军使的女儿逃出京城以后,慌慌张张地来到巩县,想从那里坐船跑掉。可是刚登上小船,就听说捕贼官要到了。他担心逃不掉,竟用酒把军使的女儿灌醉,半夜的时候,解开琵琶弦,用琴弦把军使的女儿勒死了,随后又把尸体沉到了河底。第二天捕贼官果然来了,他们把严武乘坐的小船里里外外搜了个遍,也没有见到什么可怀疑的东西。

后来,严武做了剑南节度使。他生性强悍,更不相信什么鬼神巫祝之类。如有人和他谈这类事,他就要将这个人判罪。严武身患重病的时候,他的部下曾有人劝他祈祷鬼神消灾弥祸,他大怒,竟将那人推出去罚打了40大板。可是有一天中午,突然有个道士来到了严武的官署。他自称是峨嵋山来的,要见严武。守门人知道严武不信神仙道士,就不让他进去,也不敢向严武报告。可是道士厉声高叫,非要进去不可。守门人无奈,只好进去禀报。严武听了觉得很奇怪,就让守门人把道士领进来。道士进了严武的官署,刚上台阶,就大声呵斥起来,好像在跟人辩论,很久才停下来。他来到严武的病床前,寒暄之后,道士对严武说:“你有病,已经命在旦夕。你的冤家就在身边,为什么还不忏悔,上香祭祀来道歉呢?你怎么这样固执?”严武大怒,还没等他说什么反对的话,道士就又说:“你想一想,有没有做过负心杀害人的事情?”严武想了想,说:“没有。”道士说:“那我刚才迈上台阶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个冤死鬼向我控诉呢?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山精鬼魅在你身上作祟,就呵斥责骂她,可是她还是不离开。她告诉我说:‘我是被严武冤杀才死的。现在上帝有旨意,让他和我一起去,为我申冤。’”严武惟恐有诈,就问道士:“那个冤死鬼长得什么样?”道士说:“是个十六七岁的女子,脖子上系着一条像乐器弦一样的东西。”严武听了,恍然大悟,忙从床上爬起,给道士叩头道:“您真是个圣明的人,我是冤杀过这样一个人。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道士说:“她想见你一面,你可以当面求求她。”于是严武忙派人打扫厅堂,撤去种种没用的东西,点上了香。道士让人把严武抬到厅堂门里,沐浴更衣,手拿笏板,只留一个童仆在身旁侍候。厅堂外东侧有间小屋,道士也让人打扫干净,放下门帘。这一切都安排好之后,道士坐在厅堂外面,开始作法。只见他口里含着清水,连着喷了几口,便站起来用柳枝扫地,然后又回到座位上瞑目叩齿。过一会儿,就听东边的小屋里传出了叹息声。道士说:“娘子可以出来了。”话音刚落,就见一个女子掀开门帘走出来,她披散着头发,脖子上套着琵琶弦,来到厅堂门口。,她用手把头发往两边拢了拢,向严武下拜。严武见了这个女子,又惊又愧,急忙用手捂住了脸。女子说:“我跟着你逃走,是我的行为失当。但我却没有辜负你,你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地把我勒死呢?如果是怕被治罪,把我抛弃到哪里都可以,又何必要杀死我呢?”严武吓得浑身发抖,连连叩头,表示悔恨,请求女子宽恕。并且表示愿意终生诵经为她祈祷超度,厚赠纸钱来作为她冥间的费用。道士也恳切地替严武向那个女子求情,可是那女子说:“不行。我含冤而死已三十多年,这些年来我历尽艰辛向上帝申诉,现在总算得到了上帝的许可,让我来报这血海深仇了。报仇的日子就在明天晚上,现在是说什么也没用了。”说完,便退了出去,刚到东屋门前,便没了踪影。道士见到这种情形,便也告辞而去。严武知道死期临近了,忙着安排后事。到了第二天黄昏,果然,他就一命呜呼了。

富豪定亲为戏

张氏是大名府人,家资雄厚,为京城首富之家。当时有钱人家放债,不仅要看借款人情况,还要收取一半的高额利息。这被称为“行钱”,也就是放款。富人放款是扩展势力的手段。向富人借款的人家,因为怕得罪富人没处借款,对待富人总是礼敬有加。所以当富人来到向他借钱的人家时,借款的人家总是要备酒设宴,并让主妇出来陪酒。借款人则侍立在旁,富人招呼他同坐,他也要反复推辞,直到富人一再坚持,他才能就坐。

张家的公子年龄不大,父母已经亡故,虽然主持家事,却还没有成婚。有一天,他到州西去拜灌口神,回家途中经过他家放了款的孙助教家。孙助教见债主来了,急忙摆上一桌酒席,把张公子迎进门来,酒过数巡之后,还让女儿出来陪酒。孙助教的女儿长得很漂亮,还没有许配人家。张公子一见,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竟对孙助教说:“我要娶你女儿。”孙助教听了,惶恐不安,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我是您的家奴,家奴如果做了主人的岳丈,岂不被邻里笑话!”张公子说:“不会的。你不过家里没多少钱罢了,怎么敢让您做我的家奴呢?”张公子一向挥金如土、奢侈惯了的,当下便从手臂上取下一个古玉条,赠给孙女作为信物,还说:“挑个日子再下聘礼。”喝完了酒,张公子便扬长而去了。邻里听说这件事,都纷纷前来给孙助教贺喜:“这回你女儿竟做百万富翁家的主妇了。恭喜,恭喜!”可是从此以后,张公子便把这酒后的戏言忘到脑后了,又和别人家的姑娘订了婚。孙助教自知张家势大敌不过,所以也不敢去问个究竟。

第二年,张家公子结婚了,而孙助教的女儿却不肯另嫁。母亲劝她说:“张公子已娶了妻子,你别再等他了。”女儿没回答,心里却想:“哪有送了信物,有约在先还另娶他人的。”孙助教夫妇见女儿执迷不悟,就借张公子与妻子一起拜神回来的机会,把他们请到家里来喝酒,让女儿偷偷地看个真假。等张公子他们走了之后,孙助教问女儿:“你看人家张公子真的已经结婚了,这回你该嫁人了吧!”可是女儿什么话也不说,回到卧室,蒙着被子便躺下了。不一会儿工夫,竟死了。父母见女儿暴亡,万分悲痛,把邻居郑三请来,让他帮着操办丧事。郑三本以送丧为业,就是被人称做“仵作”的。在入殓时,郑三见死者手臂上有一个玉条脱,便起了贪心。他对孙助教说:“我在州西有个园子,可以把你女儿葬在那里。”孙助教正愁没有合适的地方埋葬女儿,听郑三一说,心里十分感激,便谢道:“那就请你看着办吧,事后我一定好好酬谢你。”说完,大哭不止,也不忍心再看女儿一眼。他催促郑三快办丧事,和亲友们送完殡就回家去了。

郑三见孙家的人都已离开墓地,心里欢喜,好不容易熬到半夜,忙趁月色来到孙家女儿的墓旁。他打开棺盖想取玉条脱,不料,棺盖刚被打开,那女尸竟突然坐了起来。她转过头见郑三在身边,便问:“我怎么在这里?”她从小就认识郑三,郑三吓她说:“你爹妈怕你只想着张家不肯嫁人,坏了你家名声,便让我把你活埋在这里。我心里不忍,就把棺盖打开,你果然还活着。”孙家女儿说:“那你就赶快送我回家。”郑三说:“不行。你如果回家,必死无疑。我也会因此被判罪。”孙家女儿无奈,只好听任郑三安排。她竟被藏到别处,做了郑三的妻子。郑三重新把空棺钉好,掩埋妥当之后,就迁到州东去居住了。郑三的母亲见儿子娶了媳妇,非常高兴。他们本是小门小户人家,能娶上媳妇就知足了,哪管媳妇是从哪里来的。

孙家女儿虽然已与郑三结婚多年,但是一提起张公子,还是感到愤愤不平,总想去质问张公子为什么要违约。郑三百般劝解,并且时时提防她去找张家。

崇宁元年,圣瑞太妃要去永安拜神,依惯例郑三要随同前往。临行前,郑三嘱咐母亲说:“千万别让我媳妇出去!”郑母说:“没事儿,你放心走吧!”郑三走了以后,她母亲总是不离孙家女儿左右,以防止出事。一天中午,郑母睡着了,孙家女儿就借着郑母熟睡之机,溜出门去。她驾着马车直奔张公子家,来到张家门前对仆人说:“我是孙家女儿,要见你们公子。”仆人进去通报之后,张公子十分惊异,便和仆人一起出门去看个究竟。孙家女儿见了张公子,一下子扑到他面前,拽住他的衣服,边哭边骂。仆人因为她是妇女,也不敢上前劝解。张公子则以为她是鬼怪,吓得要拼命逃跑,可是孙氏死命抓住他不放。张公子用力掰开她的手,直掰得鲜血直流。张公子又顺势一推,把她推倒在地,当场就摔死了。给孙氏赶车的人怕受到牵连,忙跑回去报告给郑母。于是郑母便向官府递上了诉状。官府将郑三召回对质,这时郑三才交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按当时法律,郑三掘墓,应判死罪,但他又因救活了孙家女儿而得到了赦免。张公子推人致死,也理应偿命,又因上奏给皇帝,得到了宽恕,却被责打了几十大棍,后来因为在狱中忧郁畏惧而死去了。

“曲娘子”张红红

唐代宗大历年间,代宗皇帝有个嫔妃叫张红红。原来她一直跟随父亲沿街卖唱乞讨。有一天,他们路过将军韦青在昭国坊南门里的住所。韦青在临街的窗子里听到她的歌声,清亮甜润,就让人把她召了来。红红来到韦府,韦青见她不仅歌唱得好,人也有几分姿色,就纳她为妾,并且把她的父亲安置在后院住下,用优厚的资财供养,吃穿日用不乏。韦青则亲自向红红传授音乐声律。红红生性聪明,点到即会,会无不精。一次宫里有位乐工根据传统的《长命西河曲》改编了一首新曲,打算演唱给皇帝听,在给皇帝演唱之前,先给韦青预演。韦青便让红红在屏风后面听那个乐工演唱,她边听边用小豆数来记曲子的拍节。乐工演唱完之后,韦青到屏风后面问红红:“怎么样?”红红说:“都会了。”韦青见红红很有把握,便出来对乐工说:“你演唱的本来不是什么新曲,我有个女弟子早就会唱它。”于是便命红红隔着屏风演唱这支曲子,红红唱得一点也不差。乐工甚感惊异,恳请她出来相见,见面之后,又一再对她表示钦佩叹服。红红对乐工说:“这支曲子开头有一声不大稳妥,我已经把它改正了。”不久,代宗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便把红红召到了宜春院,对她宠爱有加。宫中的人都称她为“曲娘子”,后来代宗又封她为“才人”。

以后有一天,内史向皇帝奏报说,韦青死了。当代宗把这个噩耗告诉给红红的时候,她十分难过,哭着上奏皇帝说:“我原本是个沿街乞讨的风尘女子,老父死后能得到很好的安葬,如今又能有幸侍奉在皇上身边,这都是韦大人赐予的,我不能忘记他对我的恩情。”红红终因悲伤过度、抑郁而死。她如此注重情义,代宗皇帝十分赞赏,追封她为“昭仪”。

十三旦报恩

山西某县有个年近60的老贡生,生活十分困苦,连妻子儿女都难以养活。他想到京城里还有一两个亲友,到那里或许会得到他们的资助,于是便徒步千里到京城去找亲戚。尽管一路上受尽风霜之苦,终于来到了京城,可是亲友却都不在了。老贡生真是懊悔惆怅、悲痛欲绝,路费已经用尽,回不去了。况且即使回去又有什么办法来抚养妻儿呢?想来想去,也只有在京城寻死这一条路了。可是又一想,就这么白白地死去也不值得。他听说京城里有唱喜剧的最好,不如先去看戏,回来再死不迟。于是,他便漫不经心地到戏院去看戏。

这时正有个名角艺名十三旦的新登台,名震京师。每场演出都有很多富豪显贵列坐在两边,他们以能够亲耳聆听、亲眼观看十三旦的演唱为最荣幸的事。老贡生来到戏院便也杂坐在这些贵人们中间。过了一会儿,帘子挑开,十三旦登场了,台下的喝彩声不绝于耳。老贡生正凝神观看之间,忽然有人送来一筒水烟,贵人们都侧目注视。老贡生还以为是戏院里的惯例,就漫不经心地接过来吸食。又过了一段时间,十三旦的戏已经唱完。老贡生正吸着烟,忽然有位少年来到自己面前半跪请安。老贡生很惊讶,不知所措,忙问这位少年是何人。少年站起来,垂手而立,很恭敬地回答说:“我就是刚才在台上唱戏的十三旦,老先生您不就是山西某县某村的某某老先生吗?我原来在乡下曾跟从先生读书,每次要被老师责罚鞭打时,都亏了先生保全。我能有今日,常常想到先生的恩德和为人,没想到方才在台上竟然看到您在这里看戏。不知道您是何缘故有时间来到这里,所以特地来给老先生请安。”老贡生仔细回忆一番,当年在乡下还真有这么一位少年。十三旦又详细地询问了老贡生的住址,并且说他现在很忙,不能久谈。今夜十二点以后,一定派人接先生到家里,那时再细叙过去的恩情。老贡生听了又惊又喜,更是不知所措了,只有连声答应。十三旦随后又来到各个达官贵人面前,一一寒暄应酬。

老贡生回到客店以后,吃完晚饭就坐在那里等候。可是时钟敲过了十二下,也不见有人来接。直到凌晨四点,仍旧没有一点消息。老贡生逐渐起了疑心,认为自己已是穷困要死的人了,怕没有这么大的福分。又想:唱戏的艺人大多是说过的事便忘,我在这里傻等,不是太痴了吗?想想不如一死了之。正当他解下腰带想悬梁自尽的时候,忽然听到如雷的敲门声,店主人从梦中惊醒,忙去开门。只见门外有三四盏灯笼,两三辆大轿车,随行的两个人急着打听山西某客官是否住在店里。于是店主人便对他们指示了老贡生的住所。来人敲开老贡生的门告诉他,主人让他们来接先生,车就在门外,请他带上自己的箱笼行李。老贡生说自己身外并无多余的物品,就只身随来人而去。

曲曲弯弯走了四五里的路,才来到一所住宅。老贡生被领进一个房间里,室内灯烛辉煌,陈设十分华丽。连座椅上的坐垫都是用大红缎子做的,上面绣着松鹤延年的图案。落座以后,随行的陪侍说:“主人正在应酬贵人,还没有回来,请先生稍等。”以后,他又被领进另一间客厅,室内的椅垫都是用黄缎子做的,那是亲王贝勒才能够享用的。接着又领他来到另一个房间,室内的装饰精致典雅,古书典籍插满书架。随行的陪侍拿来饮食,也都十分精美。时间不长,十三旦回来了。他忙着进来见老贡生说:“先生屈居敝舍,实在简陋。又没能陪侍先生,深感抱歉!先生是读书人,想必喜欢读书。我这里的书籍还可以,先生可随意阅览。如果想出外游玩,也可以随时让仆人陪同侍候。”随后十三旦又拨了几个仆人,专门侍奉他,然后便匆匆离去了。老贡生住在这里,饮食丰盛佳美,服饰温暖华丽,就像住进了迷香洞里。可是一想起家中妻儿,还不知饥寒到何种程度,就心如刀绞一般。虽然夜来倚枕歇息,常是卧不能寐;可是白天闲闷无聊,他也有时和童仆出游。就这样悠悠过了十余天。

一天,十三旦又来请安,说:“实在因为太忙,没能多陪先生,不知道您住得习惯吗?”老贡生说:“我是个穷乡僻壤的老人,看到如此奢华靡费,如痴如醉。只是千里之外的家室,时常萦绕在我的梦中,还不知妻儿老小怎样度日呢!”十三旦说:“这些事怎么敢烦老先生过虑呢!我已经派人前去安置了,现在恐怕连房子都已经盖好了。”老贡生听了,更加欣喜,连连称谢。十三旦又说:“我想为先生从长计议,只有做官还不失为上策。因为先生没有什么专能特长,别的事恐怕也不熟悉。”老贡生大吃一惊,说:“我读书一生,平时想获取一官半职,尚且不能,现已年老,怎么敢谋求官职呢?”十三旦笑了,说:“先生真是乡下人,天下事惟有做官是最容易的。请允许我为您谋划吧!”说罢,便离去了。

几天以后,十三旦又来对老贡生说:“我已经和同辈的友人联系了,还聚会了一次。为报答老先生的恩德,大家都欣然应诺,不过所筹集的资财不多,才三万多银子。打算为您捐个候补道,其他官职怕也不适合先生。不知道您意下如何?”老贡生听了十分惊讶:“候补道就应当被称为大人了,哪里是我这个寒酸的老人所能胜任的呢!”十三旦说:“天下只有大官才越容易做,您不要有什么顾虑。”第二天,十三旦又来祝贺,为老贡生送行。他从袖子里取出道员的公文凭证,以及王公大臣嘱托的信函,交给老贡生,并对他说:“官服行李和车马仆人,都已经准备齐全了。请老先生上路赴任,好自为之,不要忧虑不得志。”于是老贡生高高兴兴地拜谢而去。不料他途中突然患病,因为缺少医生诊治,竟然死去。随行的仆人急忙函告十三旦,十三旦接到信以后,便到班主那里去请假,说要为恩人某公去办理丧事。班主大惊,说:“你平常从来没有轻易出过京城。况且这里的王公显贵有事,也非你登台演唱不可。为什么要因这种事浪费时日呢?”十三旦痛哭流涕地说:“这位老先生待我甚厚,如果没有他的栽培,我也不会有今日。望班主一定要给假。”班主给假以后,十三旦便策马急驰上路奔丧,亲自护送老贡生的灵柩,直至他的故乡。

知音

有个戏子姿容秀美,技艺精湛,曾经游历到陕西卖艺。因为陕西崇尚秦腔,少有懂南方昆曲的人,所以她竟困苦得衣食无所得。当时某戏班是陕西的秦腔之冠,她不得已去投奔献艺。戏班里的人常讥讽嘲弄她,也不让她经常登场。一次适逢巡抚宴请方伯,戏班前去助兴,当地的各位同僚也都应邀到场。方伯就是平阳中丞大人。他不喜欢秦腔,开戏后唱了几折,他就问有没有会唱昆曲的人。戏班里无人答应,只有戏子独自跪到前面自荐说,她会唱昆曲。方伯非常高兴,于是她便登台演唱,刚一叫板,就使得方伯喜上眉梢,满座也都倾耳细听。一曲唱罢,方伯说只留笛、板相伴,其他乐器一律停止,让她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而后方伯又派人叫来府中的家乐来相和,让戏子演唱《扫花》一出。戏子的技艺长久未得发挥,况且又历经坎坷,郁愤无处发泄,于是便尽情尽兴地演唱,流利顿挫、曲尽其妙。方伯深受感染,越听越入神,竟不自觉地身离坐席。方伯是被称为“知音”的人,举座的客人见他如此倾倒,便都啧啧称赞戏子唱得好。终场以后,自抚军以下馈赠钱财的竟有千余人。第二天,戏子便声名鹊起、誉满长安了。这时戏班里的人对她也都随顺恭维了,还有人拿着方伯的信到戏班里来求见聘请她的。一时之间,长安城中的富贵之家都争相赏赐,每逢宴集也非有戏子的演唱助兴便不足为欢了。此后,戏子的声名便越来越大。

几年以后,方伯被提升为陕西巡抚。后来他因为做假账的事被人告发,下了刑部大牢,家产被官府没收,家眷也被押解到京城。由于断绝了衣食来源,一家人相对而泣,好不惨然。一天,突然有个老人来看望方伯,说他受了主人的嘱托已经为他的夫人找到一处平安的住宅,并且用车马把他们送了过去。住宅的房舍精美,各种用具也都很齐全。方伯努力回想,也不知道他说的主人是谁。当时他已被判了死刑,关在狱中的时间很长,平生故旧却没有一个人前来看他。一天早上,突然有个人一直来到狱所,对着方伯哭拜不能起。方伯仔细一看,原来是流落到陕西的那个戏子。她已经离开戏班不再唱戏了,在京城成了富贵人家。方伯夫人的住宅就是她置办的,于是她在狱中备酒宴请方伯。方伯就请她再唱一次《扫花》,戏子遵命,刚唱到一半,方伯便痛哭流涕,戏子也唱不下去了,二人相对而泣。从此以后,每天戏子早晚都来看望,问寒暖、送饮食,真比孝子侍奉双亲还要尽心。到方伯被处斩那天,戏子又为他准备了棺椁厚殓,并且护送他的灵柩和妻子回归故里,又给了他妻子足够度日的生活费用。戏子后来如何,却无人知晓了。

月夜招邻僧闲话

许义方的妻子刘氏,平常总是以端庄贞洁自居。有一次许义方因事外出,一年多才回家。回来后,他问妻子:“我不在家的时候,你独处无聊,常和邻居亲戚往来吗?”刘氏说:“没什么往来,自从你走了以后,我一直是闭门自守,足不出户。”听了妻子的话,许义方赞叹不已。随后,他又问道:“那你靠什么打发时光呢?”妻子回答说:“没事的时候,就作几首小诗来解闷儿。”许义力很高兴,让她把写的诗拿出来欣赏。哪里料到,开卷第一篇的题目竟是“月夜招邻僧闲话”。

不忍更双飞

唐朝卫敬瑜早亡,其妻年仅16。父母舅姑皆逼其改嫁,不肯,逼甚,截耳为誓,终身不嫁。室内有巢燕,双双飞出飞入,后忽然一燕孤飞,女有所感,以布缕系燕足为标志。隔岁,此燕足带布缕,独自飞来。女感慨身世,作诗一首:昔年无偶去,今春又独归。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

从这首诗来看,其女誓不改嫁,并不是出于封建礼教的所谓“守节”,而是因为“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年仅十六,而称“故人”,可能是二人自幼青梅竹马、恩重情深。果真如此,便自有其感人之处了。

太原滩

唐朝某邑令永福,任期已满,同事们为其饯行,留连数日。永福让他的妻子王氏解舟先行,维舟于五里汰王滩下。等候数日,永福仍未至。月夜无眠,徘徊于岸边,于石壁上题诗一首:何亨潘郎恋别筵,欢情未断妾心悬。汰王滩下相思处,猿叫山空月满船。

诗末署太原族望,岁久年深,诗文泯灭,独“太原”二字尚可辨,后来,人们便称“汰王滩”为“太原滩”了。

李公佐解梦

谢小娥是洪州豫章人。她的丈夫段居贞是历阳郡的一位侠义少年,以重气节名闻乡里。他们结婚一年以后,段居贞便随岳父去外地经商了。不料离家不久,翁婿二人便被强盗杀死了。小娥闻讯,悲痛万分,纵身投入江水,想一死了之,幸亏被人搭救,才幸免一死。随后,她就沿途乞讨,来到父亲和丈夫遇难的上元。

有一天晚上,谢小娥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和丈夫告诉她12个字,凶手的姓名就在这12个字中。她遍问亲友,可是没人知道说的是谁。后来,陇西的李公佐为她解梦说:“它的意思是:杀你父亲的是申兰,杀你丈夫的是申春。你试着按这两个姓名找一找。”谢小娥哭泣着向李公佐道了谢。

那姓申的是有名的江洋大盗,都是亡命之徒。谢小娥自知女流之辈去寻找他们的巢穴并不容易,于是便女扮男装,给人家当雇工做杂活来追寻凶手的下落。一年以后,她终于得知申兰在江州、申春在独蒲,他们二人是叔伯兄弟。小娥辗转来到江州申兰的家里做仆役。她做事谨慎,待人又小心,很快就得到申兰的信任。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让她来料理,就连他出去抢劫来的物品,也让她来经营,所以她得以发现父亲和丈夫的衣物。这样她便知道以前的梦不假了,就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来报这血海深仇。有一天,申兰和申春邀集盗匪们来家中饮酒,兄弟二人喝得酩酊大醉,像死狗一样躺在床上。小娥见机会来了,便关上房门,拔出佩刀,割下了申兰的脑袋,而后大呼捕贼。邻居们跳墙过来,帮着小娥抓住了申春。于是小娥上书官府,为她父亲和丈夫申冤。官府便将申春斩首了。判史张锡很赞赏她的侠义勇气,上报给观察使,请求观察使上奏皇上,给予表彰。但是观察使没有给她请功。小娥回到故乡豫章,人们听说她的事迹后,纷纷来礼聘她。但她都没有答应,竟然削发为尼,终身过着布衣蔬食的清苦生活。

备奁具嫁名士女

姑苏人沈仲说40岁上还没有儿子,妻子邹氏觉得对不起丈夫,就趁他外出的时候,给他买了个年轻漂亮的小妾。沈仲说外出回来,邹氏便让小妾出来拜见他。仲说询问她的家庭情况,那小妾竟默然不语。盘问再三,她才哭着说:“我是范复初的女儿,因为父亲亡故,家中贫穷,才被母亲卖到这里。”沈仲说一听,恻然泪下,对妻子邹氏说:“这女子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为吴中名士。朋友的女儿怎么能做小妾呢?我们该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才是。”于是,沈仲说就找来她的母亲,让她母亲给她挑选个夫婿。沈仲说给朋友的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妆奁,把她嫁了出去。人们了解到沈仲说仗义的行为,都交口称赞他。

订婚店

唐代关中的杜陵有个人叫韦固,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就想早点娶妻成家。可是他求亲总是不顺利,婚事一直没有着落。唐太宗贞观二年,他到清河去游历,旅途中宿在宋城城南的一家客店里。闲谈中谈到他的婚事,同住的旅客便为他介绍了前清河司马潘昉的女儿,约好了第二天在客店西侧的龙兴寺门外相见。韦固求亲心切,斜月还挂在天边他就到龙兴寺去了。到那里一看,有一位白发老人正倚着行囊坐在台阶上,对着月光翻书。韦固走至近前看他翻的书,竟不认识那书上的字,于是问道:“请问老父您读的是什么书?我自幼勤学苦读,字书没有不认得的,连西方的梵文我也认识,可是您这书上的字我却没有见过,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世间的书,你哪里能见得到呢?”韦固问:“那么,这是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一本幽冥之书。”韦固又问:“幽冥之人怎么能到这里?”老人说:“你来得太早,不是我不该来。况且我们幽冥间的官吏都管阳间活人的事,现在每天在道路上走的人,都是人鬼各占一半,只是你认不出来罢了。”韦固问:“那您管什么事呢?”老人说:“我专管天下婚配的案牍。”韦固听了很高兴,说:“我自幼便成为孤儿,就想早娶,为先人繁衍后代。可是十多年来,我多方求亲,总不能遂愿。今天有人约我来见潘司马的女儿,这件事能成功吗?”老人说:“成不了。你的妻子现在才三岁,她十七岁时才能进你的家门。”韦固又问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专门用来系夫妻脚的。不论是相互有仇,还是贵贱悬殊,或是相距天涯海角,不同地域、不同籍贯,只要用这根绳子一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现在你的脚和那位三岁女孩子的脚已经被拴在一起了,你还向其他女子求亲,有什么用?”韦固问:“那么我那个妻子现在哪里?她的家是做什么的?”老人说:“就是客店北卖菜的老太婆的女儿。”韦固问:“我可以见到她吗?”老人说:“那个老太婆姓陈,常抱着女儿到这里来卖莱,你跟我走,我指给你看。”天亮了,可是原来约定的潘家的人却没有来。老人合上书拿起行囊走了,韦固便紧紧跟在后边。他们一起来到菜市,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抱着个三岁大小的女孩走了过来。母子两个穿着都很破烂,容颜也憔悴难看。老人便指着那个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生气地说:“我把她杀了行吗?”老人说:“这女孩命中注定要大富大贵,还会因为你的儿子而受到封邑呢!你怎么能杀了她?”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韦固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他磨了一把小刀,交给随身的奴仆说:“你办事一向很干练,能为我把那个女孩杀了吗?事成之后,我赏你一万贯钱。”那个奴仆便一口应承下来。第二天一早,奴仆就带着刀来到菜市,菜市人很多,拥挤不堪,他慌忙中刺了那女孩一刀。霎时,菜市大乱,他便乘机逃跑了。回去后韦固问他:“刺中了吗?”奴仆回答:“我本来想刺她的心脏,可是人多一乱,没刺准,只刺中了眉心。”后来,韦固又多次向人求婚,终不能成功。

十四年后,韦固受父亲恩荫,做了州刺史的参相。州刺史王泰让韦固兼任司户掾,专管司法事务。王泰见韦固很有才干,便将女儿许配给了他。王泰的女儿当时有十六七岁,长得很漂亮,韦固很满意。然而王女总是在眉心处贴一个花钿作为装饰,就是洗澡、睡觉也不拿下来,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次经韦固的再三逼问,她才潸然泪下,回答说:“我本是郡守的侄女,并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我父亲曾任宋城县宰,死在任上,当时我还在襁褓之中。不久,母亲和哥哥也先后去世了。我家有个庄子在城南,奶妈陈氏便带着我住到了那里。那个庄子就在一家客店附近,奶妈就靠卖菜维持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奶妈对我十分怜爱,一时一刻也舍不得丢开。三岁那年,她抱着我到菜市卖莱,突然有个歹徒朝我的眉心刺了一刀,于是便留下一个疤痕,我只好用花钿遮掩起来。七八年以前,我叔叔到卢龙做从事,便把我接到身边,当作亲生女儿。后来就以女儿的名义嫁给了您。”韦固听了妻子的话,怦然心动,忙问:“你的奶妈是不是瞎了一只眼睛?”妻子说:“是呀,你怎么知道?”韦固说:“那行刺的人就是我唆使的。”妻子说:“那这可太奇怪了。”于是韦固便把事情的始末根由告诉了妻子。两个人都觉得这姻缘真是上天注定的,就更加恩爱。

后来,韦固有了儿子,取名韦鲲,长大之后做了雁门太守,韦固的妻子也因此被封为太原郡夫人。于是韦固的奇异婚事便逐渐被外人知道了。人们都以为这是阴间就注定的事,谁也无法改变。宋城的县宰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就把韦固当年所住的客店题名为“订婚店”。

四、隐逸掌故

衾不蔽体

春秋时齐国高士黔娄,号黔娄子。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以厚礼,欲聘以为相,辞之不就。齐王又赠以厚礼,欲聘为卿,又辞之不就。一世清贫,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死时衾不蔽体,盖其首则露其足,盖其足则露其首。曾子前来吊丧,对黔娄妻说:“邪(斜)其被则敛矣!”黔娄妻说:“邪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以不邪之故,贫至于此,死而邪之,非先生之意也!”曾子颇感惭愧,无言以对。

为老者系袜

西汉法律学家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后为廷尉。多次请求文帝秉公执法,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景帝即位,为淮南相。他任廷尉时,有一位名叫王生的老者,对《老子》颇有研究,隐居不仕。张释之与王生结为好友。有一次张释之宴请客人,请王生来作陪。王生走到院子里时,将脚上的袜子脱掉了,要张释之过来给他穿上。张释之跪在王生的脚前替他穿上袜子,系上袜带。后来有人责怪王生,说他做得太过分了。王生说:“我年老力衰,人微言轻,不能为廷尉做什么事情了。这次让他给我穿袜子,目的是以此增加他的礼贤下士的名声。”

守价不二

东汉隐士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东)人。不慕名利,常入山采药。在长安市上卖药,三十余年,口不二价。有一次,一位女子来买药,韩康仍是守价不二。这位女子很生气,说:“我知道你是韩伯休,只会不二价!”韩康感叹地说:“我本来为了避免出名,才采药卖药,如今连这位女子都知道我的名字了,我还卖药做什么?”于是隐居霸陵山中,朝廷多次征召,都不肯出山。桓帝用玄绣锦车来接他,他半路上又逃走了。

看鸡护麦读书

东汉高士高凤,字文通,河南叶县(今河南叶县)人。年少时即苦读不倦,手不释卷,昼夜诵读不息。家贫,以农为业。一次,妻子去田里劳作,院子里晾晒着麦子,妻子出门时交给他一根竹竿,让他看鸡护麦。他手持竹竿,诵读起经书来,结果天下起大雨,将麦子冲走,他也没有察觉。直到妻子从田间回来,奇怪地问他:“麦子呢?”他才发觉麦子被雨水冲走。由于他刻苦读书,终于成为名儒。元和年间教授西唐山中,从学者甚众。朝廷征召,他辞之不就,隐身于渔钓间而终。

遗之以安

庞德公,东汉末年高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时人称为“庞公”,庞统叔父。与诸葛亮、徐庶等友善。有知人之鉴,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司马徽为“水镜”,称庞统为“风雏”。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刘表多次延请,均辞之不就。刘表问他:“先生苦居畎亩,不肯出来做官,后世用什么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说:“世人皆为子孙遗之以危,今惟独我为子孙遗之以安。虽然所遗不同,但都有所遗,没有无所遗的。”刘表听后,叹息不已。后庞德公携妻隐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官丢了,还是无食

罗友,字它仁,东晋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博学能文,性嗜酒,与人饮酒从不分士庶贵贱。经常到人家祠堂里乞讨祭奠后的酒食,有时去得太早,便藏于门后,待天亮后得到酒食再回来。还常到军营公馆或集市上乞食,而不以此感到羞耻。大将军桓温曾责怪他说:“你是一个读过书的人,生活贫困,何不去求个一官半职?”罗友神色傲然地说:“做官求食,今天或许能够得到,待明天官丢了,还是无食。”桓温大笑。后为桓温辟为掾吏,一次桓温属下一人升为郡守,设宴为之饯行,罗友姗姗来迟。桓温问他为何后至?他说:“途中遇到一鬼,被鬼所揶揄。鬼说:‘只见你送别人去做郡守,不见别人送你去做郡守。’故此来迟。”后桓温表荐罗友为襄阳太守,累迁广、益二州刺史。为政清简,体恤民疾。

白莲社招贤

谢灵运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他为人浮躁、性喜奢侈,常常穿着华丽的衣服、乘着高高的车子招摇过市。他虽历任太尉参军、太子左卫卒、永嘉太守等职,但仍自以为未参权要而愤愤不平,这与陶潜弃官归里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晋末年义熙年间,庐山东林寺法师慧远与刘遗民等“十八贤”,在东林寺中结社,参禅赋诗,以文会友。因寺中有白莲池,便命名为“白莲社”。白莲社邀请陶潜入社。陶潜性喜饮酒,他知道佛门中不许饮酒,便提出一个条件:“如能准许饮酒,现在我就可以入社。”为了能把陶潜招入社中,慧远法师便破例答应了这个条件。当陶潜来到社中,见无酒可饮,知道是慧远骗他入社,便皱着眉头,十分不快地离去了。后来,谢灵运听说此事,便主动申请入社。然而,慧远法师认为他心杂不静,没有同意他入社。所以,有人据此写出这样的诗句:“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

谢灵运的诗虽清新自然,但社会意义不大,其成就远不如陶潜,这与他们品格上的差异是有关系的。

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是对南朝梁陶弘景的一种称谓。陶弘景是齐梁间的道学家、医学家和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一事不知,则以为耻”。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年间,上表辞官,隐居山中;萧梁代齐,曾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梁武帝即位后,聘请他到朝中做官,被他拒绝了。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只好派人到他隐居的句曲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所以,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性喜山水,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他退居山中后,齐高帝曾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作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诗中形象含蓄地写出了一个隐者的生活、意趣和心绪。他的诗还有《寒夜怨》等。陶弘景尤擅长骈文,其《答谢中书书》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篇,其中佳句颇多,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等。

“铁门槛”与“退笔冢”

陈、隋间书法家智永,据传为王羲之七世孙。曾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为僧,人称“永禅师”。精于书法,真草兼备,在永欣寺楼阁上练字达30年,用秃的笔装满五大簏箩,每簏箩可装粮食一石。前来求字者络绎不绝,因此其居室的门槛都磨穿了,只得用铁皮包上,人称“铁门槛”。后来将用秃的笔埋起来,并为之作一篇铭文,称做“退笔冢”。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今有传本三种。

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唐朝隐士田游岩,京兆三原(今陕西西安)人。永徽年间,补太学生,后罢归。母亲与妻子都有志于林泉,爱夷陵青溪,结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奏其才,召赴京师,他称病不就。入箕山,居古代隐士许由祠旁,自号“许由东邻”。高宗游嵩山,亲临其门,田游岩身穿野服出迎。高宗问候他说:“先生近来身体可好?”他回答说:“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意谓只有酷爱林泉之癖,没有其他病症。高宗请他出山赴京,拜为崇文馆博士,进太子洗马。后又放其还山,蚕衣耕食,不交当世。

三癸亭三绝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唐朝诗人。上元初隐居苕溪,自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诏拜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杜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恸哭而归。嗜茶,著《茶经》,被后世祀为茶神。

皎然,本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唐朝大历、贞元时诗僧、诗论家,与韦应物、李阳冰、顾况唱和,时号“江东名僧”。

颜真卿,字清臣,开元举人。代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封鲁国公,世称鲁公。善正草书。

皎然与陆羽友善,曾同居于妙喜寺。陆羽于寺旁修建一座亭子,称“三癸亭”,颜真卿为之题名,皎然赋诗,时称“三绝”,传为佳话。

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

唐朝高僧明瓒,天宝初年居衡岳寺为众僧执役,每饭后食众僧所余。因性懒食残,号懒残。曾作歌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李泌隐居衡岳时,曾在一个晚上来拜见他。他正在拨火煨芋,鼻涕直流至胸前。他将吃剩下的半块芋头递给李泌,李泌接过吃下,毫无嫌弃之意。他对李泌说:“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来李泌果然为相十年。德宗久闻懒残之名,特派使臣前往衡岳召之。使臣向他宣读天子诏书,他正在牛粪火旁煨芋吃,鼻涕流到胸前,使者劝他擦拭鼻涕,他说:“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终不应召。后示寂,敕谥大明禅师。

崇文崇武不崇文

高崇文,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吐蕃寇宁州,崇文率兵往救,大破之,封渤海郡王。刘辟反,宰相杜黄囊荐其才,诏为左神策行宫节度使,统军征讨,战于鹿头山,八战皆捷。擒刘辟押送京师。进封南平郡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当年为节度使时,一日大雪,诸从事聚会,赏雪吟诗。崇文得知后,来到席间,对诸从事说:“诸君只顾各自为乐,殊不见顾于我。鄙夫虽是武人,亦有咏雪诗一首。”随即吟道: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旧从军。有似胡儿射飞雁,白毛空里落纷纷。

诗颇有气势,构思新颖,比喻新鲜。一首好诗的产生,与诗人的身世阅历是大有关系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