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2:02:25

点击下载

作者:孙银蔓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作者:孙银蔓排版:KingStar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6-01ISBN:9787561486023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引言1.1选题依据

在新一轮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实践课的改革成了人们的焦点,这也使得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体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是“授之予渔”与“授之予鱼”的关系,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高等教育就是高深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在这里学生不仅是接受与储存知识,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避免锻炼的盲目性,使理论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普通高校的体育必修课时间为两年,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学到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呢,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课程内容取决于课程目标,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纲要》是国家对21世纪人才体育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知识的载体,黑格尔曾说“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特定对象的特定内容”。一直以来体育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似乎运动项目知识、健康知识、健身知识等都可以被纳入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范畴。教学内容的过分宽泛会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现有的教学时数、教学条件也难以保障课程的质量。

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理论课时数为总课时数的10%(每学期约四学时),不论是哪所高校、采用何种体育教学模式,都必须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或者说,其教学内容中必须包括体育理论内容。大学体育课程更名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系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这使得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实现‘三自主’的教学形式”,这使得原有的、传统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从教师的教学、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变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1.2核心概念“公共体育理论”是指在高等院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而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体育课程的灵魂。它能够为学生的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正确引导,能够向学生传达健康常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和态度,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是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都存在着课程时间不足、学校及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死板、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实际情况。这大大影响了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在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将造成学校体育教学畸形发展,使学生产生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观念,从而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将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以提高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为目的,提出一套系统的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开发一套针对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专用网络教学系统,以崭新的面貌来使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出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设想与建议,也取得了不少成果。Suzan F.Ayers、Lynn D. Housner、梁国立的《美国体育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从美国体育教学研究的重点着手,详细分析了近年来美国体育教学研究取得的新的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高振发的《美国、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系统地比较了两个国家教学模式的不同,详细论证了各自的特点与特色,为探索适应云南省高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张英姿的《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一文中,对中美两国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做了比较,发现美国的公共体育课程注重让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其更加重视课程的知识性与实用性,且可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与理论课学习。考试也较为灵活,有作业、论文、卷面、实践等考试形式。而中国的公共体育课主要注重对学生的技术性培养,重实践而轻理论,教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运动技能。考试以实践考试为主,理论考试形式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郭传燕的《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体育理论课在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体育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体育理论课实行网络教学进行了相关论证,为体育理论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供了相关研究成果。在芮飞龙、郭卫、王亚琪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学习及考试系统的开发研究》一文中,介绍了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学习考试平台的建设思路与成功经验。刘素梅的《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一文对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思想认识、教学安排、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龚键、邵永鸽的《多媒体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又提出了将多媒体技术与体育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转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态度与认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思路。高军、郄捍烈的《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全国21个省区的6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目前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值得参考与借鉴。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一直是体育理论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课程的5个基本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理论内容的支撑。潘晟在《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运动知识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其中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3个方面,成为了运动知识目标的3条主线。王瑞林等通过研究认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应包括: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和其他运动知识、运动健身的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体育养生与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与评价方法、运动处方、健康的基本概念及野外生存的知识等、并将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的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并设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可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和自学,形式多样,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的体育课不再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而改以传授健身为主要内容。甚至一些学校已经明确把体育课的内容全部改为健身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美国不按竞技项目排列,而按健身的功能排列,如发展力量素质、发展耐力素质等,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培养过程的和谐统一。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更健康的一代人而制定了“健康与体育课程”,即教学内容分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各种活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学习委员会颁布了《体育课程与标准框架》,健康与体育是其中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7个学习领域,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对身体活动和运动、食物和营养、健康、安全、人类发展和人际关系的理解,检查个人的行为,检查政府政策对健康和身体活动的影响,以及环境和活动的关系。世界各国体育理论课课程理念都呈现出目标扩张的趋势,体育理论不再仅仅囿于运动知识的范畴,而是拓展到了体育、健康甚至文化的层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理念发展在时间上滞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从新的《纲要》颁布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即便是这样,相对于实践课的研究,对理论课的研究显得还是有些薄弱。

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虽然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体育理论课教学作为实践课的一个附属,甚至仅只是作为阴雨天的备选课程。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陈旧落后,缺乏相关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发挥其指导作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1.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试图对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修改及创新,同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及吸引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简化教师教学过程的目的,旨在解决上述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所产生的研究成果预期可以提高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在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端正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让公共体育理论课发挥出其对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的指导与理论依据的作用。

2002年新《纲要》根据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二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五个目标领域包括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集中传授大量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保健、体育人文、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有效地改变大学生淡漠的体育观念和意识,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实践课和理论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课程,理论课程具有实践课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两者配合才能共同完成课程的总目标。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是高校公共体育的必然趋势,这是学校体育目的和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需求,也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律。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学科存在。然而,体育的学科性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1999年11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体育教育峰会”上,发布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奥委会(IOC)、和德意志教育和文化部(KMK)共同资助的《世界学校体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处境岌岌可危。”“已经证明,体育教育已被推到一个防守的位置。”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的责任。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加强对高校体育领域的发展规划,以及对学生的体育科学宣传。

我们固然应正视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现实,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其健康的这一时代的要求,明确作为学科的体育课程在增进学生健康中应该发挥的功用,但更应高度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对其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仅仅停留在体育手段论的身体练习层面,体育课程的学科性也会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甚至还有被边缘化的危险。1.5研究价值

本研究是为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够很好地辅助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成果可由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课程”组长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向全省推广,使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为提高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具有着重要意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积极地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尽量地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各种体育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加丰富和深化。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会引起人们各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知,进而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将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理论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运动热情。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只要有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和参与的满足感就足够了。如果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当时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他们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并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的体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体育知识的可操作性。操作性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是对操作性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例如要想学习篮球技术,首先要知道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了解三秒、走步、犯规这些基本知识,并知道篮球运动的作用、健身效果等,形成对篮球运动的感性认识。这一阶段的学习,并不需要技术的练习,但却是操作性知识学习的必要阶段。第二阶段的学习是依据原理的变式练习,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对外的操作技能和对内的调控体系不断形成的过程。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学习,才能达到操作性知识学习的最高阶段:技能的高度自动化及这一自动化的基础——内在的认知模型。

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研究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体育理论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时,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自我锻炼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强化健全体魄的理念。1.6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通过对云南省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目前云南省公共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及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等手段,研究学生与教师对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态度与认识,听取学生与教师对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建议,找出旧有教学内容中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内容予以摈弃,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新颖、实用的新的知识点及教学内容,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方案。另外,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与省内外高校进行优秀教学经验交流、吸收省内外高校优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借鉴省内外高校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结合云南省体育理论教学的特点,利用声、光、影等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上述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套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辅助软件。之后选取云南民族大学的几个教学班对教学软件进行实际教学效果测试,通过对比使用软件教学与不使用软件教学的班级的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本套教学辅助软件的优点及缺点,对优点予以保留,对缺点进行修正,不断对教学辅助软件进行改进及完善,最终产生一套经过实践测试确实具有良好教学效果,并深受教师及学生好评的教学辅助软件。1.7研究目标

在借鉴与分析国内外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之后,针对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调查与分析云南省高校学生与教师对目前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意见与建议,并针对反馈信息研究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更新,合理安排出一套新颖实用的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且对学生终生有益的目的。

另外,还要针对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并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按照上述的全新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一套与之配套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囊括了目前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通过对软件的实际教学测试,检验软件的教学效果并对软件进行完善,最终达到改变整个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目的。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2.1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途径2.1.1 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f-directed learning),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在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被重视的形势下,2l世纪体育教育将把重点放在人的发展上,讲究综合、整体的效益,即生物—社会—心理发展统一的体育思想。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成为当今体育教育的核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分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一般高校实际上仅为每学期2~3学时,有时还得不到保证,甚至出现不下雨不上理论课的情况。这个理论部分教学与实践部分教学学时数比例的矛盾,影响了基本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即使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此外,基本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教学研究与改革。普通高校的体育实践推荐的教学模式有5种之多(“三基”模式、运动处方、俱乐部、“三阶段”课内外一体化等模式),而理论课前6章只有讲授形式,后一章仅为自学的形式而已。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当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总结和研究国内体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的矛盾后,就愈加感到改革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在设计改革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加强与充实学生自学阅读、提问、讨论的环节,以便在学习途径、方法、方式上为学生主动地学习铺路搭桥。这将是越来越急需研究的课题。2.1.2 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途径“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改革的设计

根据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教学思想,以及现代大学生要求着重培养自主意识的改革潮流,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基本理论“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环节:①启发学习动机。本环节的任务是用简短时间调动学生的内因,力求将学生引向主体地位。②提纲性讲授。其任务是通过教师的精讲把本课题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一指导性活动用时约为全课的1/3。③提示阅读重点。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即由教师提示本课教学重点,并解释较疑难名词,适当作自学指导,力求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④学生自学阅读。其任务是直接把学生推向主体化地位,使其主动掌握学习内容。为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思维,在此环节近1/3的时间里,应鼓励学生书面提出问题。⑤师生讨论(答疑)。其任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统一。在近1/3的时间里,就较易或有争议的问题动员学生们回答,较难的问题由教师回答。⑥教学总结,其任务是简要小结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上述②③④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即听、视觉结合进行识记效果明显高于单一分析器的活动),将产生较高效率的学习效果。“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所列6个教学环节是在课内进行的,下列的4个程序是在课外进行的。这一共10个教学程序,尤其是课外的4个程序必须在学生强烈自意识主宰下才能完成。因为自主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尤其是现代大学生要着重培养的素质。它是一种充分意识到个人存在价值、意义,并依据个人的目标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斗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明确的意识。因而,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动力之一。

上述教学模式,还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渠道之一,并是用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的有效教学途径。

该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习动机和运用刺激,把学生推向学生过程的主体地位,运用学生的听、视觉感官与大脑思维中枢的配合作用,充分激化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运动,形成强劲的学习欲望与动力,构成多途径配合的学习过程。“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的教学模式将明显地优越于整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同时能加快体育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进度,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有限教学时数基本上能教完《体育理论教程》中规定(一二年级各讲授3章)的内容。“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1)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20~21岁的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强,受现代西方思辩哲学的启迪,表现出传统经验认识和自我理性思辩的双重特征。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2)大学生的锻炼层次与理论学习能力提高。经12年的体育课后,他们在基本知识与运动体验等方面已有相当基础,能在高的层次上,选择符合各人体的价值观、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与形式。这为该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施行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3)高校毕业后走向生活的要求趋于个体化与专业化。高校体育课应比中学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发挥的机会,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锻炼;还要和目前所学专业以及将来就业的专业挂钩,大学生的体能技能力求体现高校所学的专业特点。2.2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2.2.1 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

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是在程序和程序设计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步商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软件开发经历了程序设计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阶段的演变过程。

程序设计阶段出现在1946年—1955年。此阶段的特点是:尚无软件的概念,程序设计主要围绕硬件进行开发,规模很小,工具简单,无明确分工(开发者和用户),程序设计追求节省空间和编程技巧,无文档资料(除程序清单外),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软件设计阶段出现在1956年—1970年。此阶段的特点是:硬件环境相对稳定,出现了“软件作坊”的开发组织形式。开始广泛使用产品软件(可购买),从而建立了软件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高级编程语言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开发者和用户有了明确的分工,社会对软件的需求量剧增。但软件开发技术没有重大突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了“软件危机”。

自1970年起,软件开发进入了软件工程阶段。由于“软件危机”的产生,迫使人们不得不研究、改变软件开发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从此软件产生进入了软件工程时代。此阶段的特点是:硬件已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个方向发展,数据库技术已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第三代、第四代语言出现。第一代软件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在数值计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第二代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原理用于软件生产过程;第三代软件技术:处理需求定义技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和描述。2.2.2 软件工程的目标

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适用性、有效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可互操作性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追求这些目标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减少维护的困难。(1)适用性:软件在不同的系统约束条件下,使用户需求得到满足的难易程度。(2)有效性:软件系统能最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各种软件无不把系统的时/空开销作为衡量软件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很多场合,在追求时间有效性和空间有效性时会发生矛盾,这时不得不牺牲时间有效性来换取空间有效性或牺牲空间有效性以换取时间有效性。时/空折中是经常采用的技巧。(3)可修改性:允许对系统进行修改而不增加原系统的复杂性。它支持软件的调试和维护,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4)可靠性:能防止因概念、设计和结构等方面的不完善造成的软件系统失效,具有挽回因操作不当造成软件系统失效的能力。(5)可理解性: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能直接反映问题的需求。可理解性有助于控制系统软件复杂性,并支持软件的维护、移植或重用。(6)可维护性:软件交付使用后,能够对它进行修改,以改正潜伏的错误,改进性能和其他属性,使软件产品适应环境的变化等。软件维护费用在软件开发费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7)可重用性:把概念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一个或一组相关模块定义为一个软部件。可组装在系统的任何位置,降低工作量。(8)可移植性:软件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搬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的难易程度。(9)可追踪性:根据软件需求对软件设计、程序进行正向追踪,或根据软件设计、程序对软件需求的逆向追踪的能力。(10)可互操作性:多个软件元素相互通信并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2.2.3 软件工程的方法

国外大的软件公司和机构一直在研究软件开发方法这个概念性的东西,而且也提出了很多实际的开发方法,比如: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等。下面介绍几种流行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由E.Yourdon和L.L.Constantine提出的,即所谓的SASD方法,也可称为面向功能的软件开发方法或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

Yourdon方法是80年代使用最广泛的软件开发方法。它首先用结构化分析(SA)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然后用结构化设计(SD)方法进行总体设计,最后是结构化编程(SP)。它给出的两类典型的软件结构(变换型和事务型)使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面向数据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

Jackson方法是最典型的面向数据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Jackson方法把问题分解为可由三种基本结构形式表示的各部分的层次结构。三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就是顺序、选择和重复。三种数据结构可以进行组合,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这一方法从目标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入手,导出程序框架结构,再补充其他细节,就可得到完整的程序结构图。这一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结构明确的中小型系统特别有效,如商业应用中的文件表格处理。该方法也可与其他方法结合,用于模块的详细设计。面向问题的分析法

PAM(Problem Analysis Method)是80年代末由日立公司提出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考虑到输入、输出数据结构,指导系统的分解,在系统分析指导下逐步综合。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是:从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导出基本处理框;分析这些处理框之间的先后关系;按先后关系逐步综合处理框,直到画出整个系统的PAD图。这一方法本质上是综合自底向上的方法,但在逐步综合之前已进行了有目的的分解,这个目的就是充分考虑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结构。PAM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使用PAD图。这是一种二维树形结构图,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详细设计表示方法之一。当然由于在输入、输出数据结构与整个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鸿沟,这一方法仍只适用于中小型问题。原型化方法

产生原型化方法的原因很多,主要随着我们系统开发经验的增多,我们也发现并非所有的需求都能够预先定义,而且反复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能够采用原型化方法是因为开发工具的快速发展,比如用VB、DELPHI等工具,我们可以迅速地开发出一个可以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系统框架,这样,对于计算机不是很熟悉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这个样板提出自己的需求。2.3UML概述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又称“统一建模语言或标准建模语言”,是始于1997年一个OMG标准。它是一个支持模型化和软件系统开发的图形化语言,为软件开发的所有阶段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包括由需求分析到规格,到构造和配置。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OOA&D, OOAD)方法的发展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出现了一个高潮,UML是这个高潮的产物。它不仅统一了Booch、Rumbaugh和Jacobson的表示方法,而且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最终统一为大众所接受的标准建模语言。2.3.1 UML的主要内容

UML是在Booch、OMT、OOSE等面向对象的方法及其他许多方法与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UML表示法集中了不同的图形表示方法,剔除了其中容易引起的混淆、冗余或者很少使用的符号,同时添加了一些新的符号。其中的概念来自于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众多专家的思想。

UML从考虑系统的不同角度出发,定义了用例图、类图、对象图、状态图、活动图、序列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等9种图。这些图从不同的侧面对系统进行描述。系统模型将这些不同的侧面综合成一致的整体,便于系统地分析和构造。尽管UML和其他开发工具还会设计出许多派生的视图,但上述这些图和其他辅助性的文档是软件开发人员所见的最基本的构造。其中:

UML用的例图与OOSE中的用例图类似。

UML的类图综合了OMT、Booch等面向对象方法中的类图。

UML状态图是对David Harel所提出状态图的改进。

UML活动图的基本语义和状态图大致相同,它类似于许多方法(包括面向对象技术之前的一些方法)中的工作流图。

UML的协作图是通过对Booch方法的对象图、Fusion方法的对象交互图以及其他一些方法中的相关图表改造而成的。

UML的构建图和部署图是在Booch方法中的模块和进程图(处理关系图、处理器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UML简化了建模方法,它扬弃了Booch、OMT或OOSE等方法中的糟粕,而代之以其他方法中的精华。UML一般不引入新的概念和符号,只有在没有现有的解决方法可以借鉴时,UML的开发者们才会考虑加入新的概念。UML的开发者们是在设计一种语言(尽管只是一种图形化语言),因此必须在简明(所有元素一律用方框和文字表示)和繁琐(为每个元素设计单独的符号)之间权衡。尽管如此,UML中还是增添了衍型和扩展机制等一些新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在其他建模语言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2.3.2 UML的特点

UML统一了各种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系统、不同开发阶段以及不同内部概念的不同观点,从而有效地消除了各种建模语言之间不必要的差异。它实际上是一种通用的建模语言,可以为许多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用户所广泛使用。

UML建模能力比其他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更强。它不仅适合于一般系统的开发,而且对并行、分布式系统的建模尤为适宜。

UML是一种建模语言,而不是一个开发过程。2.3.3 UML的应用领域

UML的目标是以面向对象图的方式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具有很宽的应用领域。其中最常用的是建立软件系统的模型,但它同样可以用于描述非软件领域的系统,如机械系统、企业机构或业务过程,以及处理复杂数据的信息系统、具有实时要求的工业系统或工业过程等。总之,UML是一个通用的标准建模语言,可以对任何具有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的系统进行建模。

此外,UML适用于系统开发过程中从需求规格描述到系统完成后测试的不同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用用例来捕获用户需求。通过用例建模,描述对系统感兴趣的外部角色及其对系统(用例)的功能要求,分析阶段主要关心问题域中的主要概念(如抽象、类和对象等)和机制,需要识别这些类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并用UML类图来描述。为实现用例,类之间需要协作,这可以用UML动态模型来描述。在分析阶段,只对问题域的对象(现实世界的概念)建模,而不考虑定义软件系统中技术细节的类(如处理用户接口、数据库、通讯和并行性等问题的类)。这些技术细节将在设计阶段引入,因此设计阶段为构造阶段提供更详细的规格说明。

编程(构造)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其任务是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将来自设计阶段的类转换成实际的代码。在用UML建立分析和设计模型时,应尽量避免考虑把模型转换成某种特定的编程语言。因为在早期阶段,模型仅仅是理解和分析系统结构的工具,过早考虑编码问题十分不利于建立简单正确的模型。

UML模型还可作为测试阶段的依据。系统通常需要经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不同的测试小组使用不同的UML图作为测试依据:单元测试使用类图和类规格说明;集成测试使用部件图和合作图;系统测试使用用例图来验证系统的行为;验收测试由用户进行,以验证系统测试的结果是否满足在分析阶段确定的需求。

总之,标准建模语言UML适用于以面向对象技术来描述任何类型的系统,而且适用于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从需求规格描述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都可以用UML进行描述。第三章需求分析

根据软件工程原理,在开发一个应用系统之前,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个步骤中,需求分析将对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详细地分析,弄清楚用户对于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将要处理什么样的数据,要得出什么处理结果,应向用户输出什么。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分析员和软件工程师必须要确定系统用户的需要。只有当这些需要完全确认后,工程师才能够按照用户需求来分析和设计软件系统基本架构和功能模块。总的来说,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就是确定软件系统功能。

现在我们要开发的是一个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评测提供计算机辅助的网络教学系统。开发该教学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存的一些问题和弊病。例如课程枯燥、课时紧张、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及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不够重视等。因此,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即时性,即能够让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随时随地的接受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二是多样性,即网络教学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文字、图片外,还必须有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便捷性,即网络教学系统必须易于使用,只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即可毫无障碍地使用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四是高效性,即网络教学系统必须能够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支持高效地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授课、学习、评测、交流等任务,而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教师资源及教学场地资源;五是集成性,即网络教学系统必须将教学、评测、交流、成绩管理等功能集成于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使用本系统的所有用户都能共享本系统的资源,不必再做另外的工作;六是可扩展性,当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等发生变化时,网络教学系统必须能够在不对源代码做出太多修改的前提下修改这些信息,以适应新的业务需求。根据以上这些对网络教学系统的要求,我们可以开始对系统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按照软件工程学中需求分析部分的分析方法,系统的需求要从三个层次来分别进行。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业务需求、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3.1系统的业务需求

按照需求分析中业务需求的定义,业务需求是客户或系统开发组织等机构对将要开发的软件系统需要执行的业务的总体目标,它反映了组织机构或客户对软件系统、软件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系统的业务需求是软件需求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后续的所有具体需求分析都不能够违反系统的业务需求。它是整个软件需求分析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因此,做软件系统需求分析的第一个步骤便是系统的业务需求分析。

下面来看我们即将要开发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业务需求。本小节将对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进行阐述与定义,以便于后续两个层次需求分析的顺利开展。3.1.1 系统的总体目标

本系统是针对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而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系统,其宗旨是为了解决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内容枯燥、课堂教学缺乏表现力、课时紧张、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受学校及任课教师重视等问题。期望网络教学系统能够将教师及学生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搬到计算机平台上,再利用计算机平台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大幅度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重复的教学活动中腾出手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引导与辅助上去。除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外,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有选择性地了解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与同学及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的目的。由于网络教学系统无须占用教师资源及教室资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生只需拥有一台可以连上校园网的计算机,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参加在线评测以及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等,很好地解决了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课时紧张、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期望能够将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3.1.2 系统的用户类型

根据上述的系统总体目标,使用网络教学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学生用户、教师用户、教学管理员用户以及系统管理员用户四个主要类别。下面将分别介绍四种类型的用户的具体需求。3.1.2.1学生用户

学生用户是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主体用户,是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学生用户需要能够从网络教学系统中获得教师事先按照教学大纲编排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教学课件,并分别在线进行学习。教学内容可按教学需要分为多个课程,每个课程又有不同的章节,每个章节下对应多个教学内容课件。学生在网络教学系统中仍然按照实际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班级来进行学习,教学班级成员由教学管理员根据实际公共体育教学班级进行划分。学生可以按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内容对各个课程各个章节分别进行在线学习。在此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学习前不需要选课,可以对整个网络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对于教师给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全部学习完成,而对于学习任务外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学。同时,网络教学系统可以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智能识别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章节与尚未学习过的章节,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各自的学习计划。

当学生将教师要求的学习内容全部学习完毕后,可进行在线学习评测,也即在线考试。在线考试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统一安排时间地点进行集中考试,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分别考试。考试题目由教师事先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录入,学生从平台中接收到考试内容后在线进行作答,并将答卷提交到平台中。教师在考试结束后可对学生答卷进行批改,并将学生成绩提交到网络教学系统中。其所提交的成绩即为学生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可将所有学生成绩按所要求的格式导出,提供学校教务部门使用。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查询自己的学习成绩,真正实现全面无纸化教学。3.1.2.2教师用户

教师用户是网络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用户群体,是网络教学系统中各类教学内容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同时也是指导学生用户如何才能够更好地使用网络教学系统的最主要的力量。在网络教学系统投入使用之后,教师的主要职能已经从教学转向了引导。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变为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为学生安排分配学习任务,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收集制作更多的优秀教学课件,并提交到网络教学系统上供学生学习使用。

教师用户在网络教学系统上有这样几个任务:一是收集整理制作尽可能好的教学课件,提交到平台上,经教学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放入相关的课程及章节,以供学生学习使用;二是为学生安排分配学习任务,指定在特定的学期各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必须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学习哪些课程及章节,学生学习进度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后才可以参加在线学习评测;三是设计在线考试题目,提交到网络教学系统上,经教学管理员审核后,提供给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评测;四是负责组织在线评测的试卷组织,即从题库中选择题目生成在线评测试卷供各教学班级学生在线评测时使用;五是对学生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提交的答卷进行批阅,并给出每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供学生及学校教务部门查询使用。3.1.2.3教学管理员用户

此时网络教学系统已经有了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两大用户群体,但网络教学系统中还有一些高层次的管理项目需要有人来管理和设置。其中包括对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把握,课程、章节、知识点的设计与制定,对教师提交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课件进行质量审核,对教师提交的考试题目、考试试卷进行质量审核等等。这些内容涉及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核心业务,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系统的质量及使用效果。若交给普通教师进行管理,由于教师与教师间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各异,不可能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因此,必须设置教学管理员用户来专门承担这些管理任务。教学管理员可由负责学校体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委派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大纲掌握比较到位的专家来担任,以达到统一全校体育教学总纲领及教学质量控制的目的。

教学管理员用户在网络教学系统上有这样几个任务。一是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本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课程章节结构等内容,以提供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课程骨架,并粗略划分各年级学生各学期的基本学习任务,便于教师在教学时进行参考。二是对教师收集整理制作并提交到网络教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课件进行质量审核,以确定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对于通过审核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课件,将其放到具体的课程具体的章节中,以供学生使用,而对于未达到质量标准的内容及课件,则退还给提交者本人,并给出退还理由或修改意见。三是对教师提交到网络教学系统的考试题目及考试试卷进行质量审核,以确定题目是否达到考核的要求。对于通过审核的题目,则允许加入平台题库或是试卷库,供组织在线学习评测时使用。对于未通过审核的题目,同样退还提交者本人,并给出退还理由或修改意见。3.1.3 系统的性能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给高校进行全校性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总平台,其目的是要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系统的性能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易用性与实用性。由于本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网络所支持的网络应用系统,因此对其性能的要求主要从稳定性、吞吐量、响应速度、安全性四个方面来进行要求。3.1.3.1系统的稳定性要求

稳定性是任何一个网络应用系统都必须强调的重要性能要求。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本书所讨论的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给高校的学生及教师使用的,因此对其的稳定性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

一是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即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各类教学课件及教学内容必须完整,不能出现缺失或链接错误。题库中的各个题目所对应的知识点不发生错误,客观题目与参考答案必须同时存在于系统中。系统中的学生及教师信息必须完整,系统中的在线评测答卷与成绩必须并存,不能出现缺失。学生的成绩不能出现缺失或对应错误等。

二是要做到系统故障率较低。即由于系统设计原因所产生的突发性故障不能过于频繁。一般来说一个学期不能超过1次。

三是要有应急响应措施。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利用服务器镜像、备份数据恢复等措施迅速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或是暂时保证主要业务正常工作。

四是要保证数据安全。不论系统出现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都不会丢失任何系统中已有的工作数据。系统的最新工作数据及工作状态可以非常灵活方便地进行备份及恢复。3.1.3.2系统的吞吐量

吞吐量也是评价一个网络应用系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对本书所讨论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的吞吐量进行要求,首先必须预估其未来的用户群体的大致数量。由于本系统是提供给高校的学生及教师所使用的网络教学系统,而其所承载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又是所有高校在线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其用户范围将覆盖整个高校的所有在校本专科学生。经过粗略调查,现今国内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少则数千人,多的可达到四至五万人。因此,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平均在校生人数一般都在二至三万人左右。而体育教师数量一般在十数人至数十人之间,与学生用户的数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里我们只讨论学生用户的数量。按高校平均在校人数二至三万人计算,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程一般只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因此,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学生用户数量平均在一至两万人左右。这个数量的用户群体一般来说同时并发的请求数量至多不会超过5000。因此,系统需要能够处理至少5000个的并发请求。3.1.3.3系统的响应速度

系统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响应速度太低的系统是没人会用的。按照一般用户对响应速度的要求,在网络带宽及传输速度理想的情况下,系统打开仅有文字及少量图片的网页速度应不超过2秒,视频资源的缓冲时间应不超过10秒,且视频资源在播放过程中应不会产生卡顿。3.1.3.4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的安全性也是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一个网络教学系统,对其安全性的要求基本有以下几条:

一是权限安全。系统要有严格的权限控制,确保每一个系统的功能不会被注册用户越权使用。例如,不能让学生用户为自己的在线评测打分,不能让教师用户设定课程章节结构等。

二是用户安全。系统要保证每个用户只能够操作自己的功能及用户数据。例如:不能让一个学生去修改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在线评测答案;不能让一个教师去修改或删除其他教师提交的课件或考试题目等;更加不能让未在系统中注册的游客使用及修改系统中的任何功能及数据。

三是数据安全。系统要保证所有的用户数据不被意外修改及删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