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1:30:07

点击下载

作者:王纯、张殿印 主编 王海涛、张学义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试读: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 编委会

主任:郝吉明

副主任:聂永丰 潘涛 张殿印

其他编委会成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伟 王纯 王冠 王琪 王绍堂 王洪涛

王海涛 田刚 司亚安 刘建国 刘富强 孙长虹

孙瑞征 杜兵 杨景玲 李安峰 李金惠 李建民

张克南 张学义 张进锋 陆文静 武江津 苑文颖

林秀军 岳东北 岳清瑞 金宜英 赵学林 俞非漉

洪亚雄 秦永生 钱雷 倪正 梁延周 董保澍

《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编委会

主编:王纯 张殿印

副主编:王海涛 张学义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延 王冠 王雨清卢扩田 玮申丽

冯馨瑶 吕方军 朱法强 朱晓华 任旭 庄剑恒

安登飞 许亚男 杨青 杨景玲 李可 李小建

李惊涛 肖春 肖敬斌 沈建忠 张建 张学军

陈满科 赵宇 赵学林 郝以党 俞非漉 倪正

顾生臣 徐飞 高华东 董悦 韩志强 褚宁

前言 FOREWOR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愈来愈重视,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也愈来愈关注。然而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通过种种途径成年累月地向大气排放各类废气污染物质,使地球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气候渐渐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物种正在减少,有些地域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甚至直接影响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在大气污染物直接威胁人体的健康、造成城市能见度降低、工厂设备磨损和环境动植物受害的时候,防治废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尚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环保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实用阅读书,为保护大气环境助一臂之力。

本书是一本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技术工具书。本书共分四篇二十章,第一篇污染源篇,介绍废气的分类、来源、危害以及各行业废气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第二篇废气治理篇,介绍废气治理的对象、方法,颗粒污染物的分类、性质与除尘技术,气态污染物的性质与控制技术以及主要行业废气治理技术。第三篇设备设计篇,介绍除尘设备设计,吸收、吸附、换热装置设计及除尘和净化系统设计。第四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篇,介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原则、方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本书特点是:(1)内容全面,对废气的来源、污染、危害、治理技术、设备和系统设计等内容均有较全面阐述;(2)联系实际,书中内容都从实际需要和适用技术出发进行介绍,有些列举了工程实例;(3)技术新颖,如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电袋复合除尘技术,二英治理方法,新型过滤材料等;(4)突出重点,突出各行业的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环节,便于实际运用。编写力求特点突出、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内容翔实,并充分注意手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了直观、清晰、查找方便、加深理解,书中适当增加了插图和表格。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对废气治理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废气治理工程技术的开发、设计、管理均有切实的裨益和帮助。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环境保护研究设计院、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业环境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保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书中引用了这些单位的部分科技成果、论文、专著中的有关内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加本书编撰的作者,都分别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管理、高校教学等领域工作,积累了较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有大量论文、著作问世,这些都为编撰好本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并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杨景玲教授、邹元龙教授对全书进行了总审核,钱雷教授、许宏庆教授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文献资料,在此一并深致谢忱。本书在编写中参考和引用了刘天齐主编,黄小林、邢连壁、耿其博副主编,黄炜孟、石学军、王海燕、奚振声、马民涛、孟繁坚、张小青、叶惠芝、纪树兰、陈业勤参编的《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卷)和其他一些科研、设计、教学和生产工作同行撰写的著作、论文、手册、教材和学术会议文集等,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正。编者2012年6月于北京

第一篇 污染源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大气和大气污染

一、纯净的大气

大气层,是指环绕在地球表层上的空气所构成的整个空间,它的厚度有1000~1400km。

大气,是指占据大气层的一部或全部气体空间,或者说,是构成大气层整体或局部的气体空间。它是一个地球物理空间或地理空间的16概念。地球大气的总质量估计约为3.9×10 t,占地球总质量的1%左右,其质量的50%集中在离地球表面5km以下的空间,75%集中在10km以下的空间,99%分布在30km以下的空间,且离地球表面愈近密度愈大。

空气,则纯属一个物质名词,指的是构成大气或大气层的化学物质,它没有地理空间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气是由空气和它所[1]占有的地理空间构成的 。

由此可见,纯净的大气只能由纯净的空气所组成。纯净的空气是指自然形成的空气,主要由氮、氧组成。此外还有氩、二氧化碳与极[2]少量其他种类的气体。其具体组成列于表1-1 。表1-1 纯净空气的组成

纯净的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由纯净空气构成的大气层,具有各种重要功能。它不仅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提供氧源,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碳源,而且,为整个生物界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与平衡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大气层还为地球的整个生物圈提供多种保护,如使之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的致命性辐照,使之具有适宜于生存的温度、湿度和其他气候条件等。纯净的空气对人类和一切生物至关重要。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每一次呼吸的空气量大约是300~800mL,每分钟平均呼吸16次,那么一分钟呼吸的空气量为8L,成年人每小时呼吸消耗的氧气量大约为16L。氧气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使中枢神经发生障碍,重者还会出现生命危险。没有空气,人和其他生物就不能生存,一旦纯净的空气遭到破坏,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二、大气污染

什么是大气污染?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下的定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持续存在足够的时间,达到了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福利及危害了环境的程度。

所谓对人体舒适、健康危害,是指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与机能的不良影响,即造成不舒适感,急性病、慢性病以至死亡等。所谓福利,则是指与人类协调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以及人类社会财富。

大气污染,按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二是自然过程引起的污染,后者包括火山爆发、山林火灾、风灾、雷电等造成的大气污染。自然过程对大气的污染,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但这些自然过程多具有偶然性、地区性,而两次同样过程发生的时间往往较长。由于环境有一定的容量和自净能力,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常会自然消失,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尚无根本性危害。

当今,最令人担忧的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对大气的污染。由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从不间断,这种污染也从未停止过。21世纪以来,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得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在6亿吨以上,煤粉尘及其他粉尘在1亿吨以上,严重污染了大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这种大气污染既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也就可以通过人类的活动而加以控制。三、大气污染的影响(一)全球性的不良影响

氟里昂即氯氟烃(CFCs)和二氧化碳(CO )排放不断增加所造成的2全球性的不良影响主要是臭氧层损耗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1.臭氧层损耗加剧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的研究工作,已经确认臭氧层损耗的主要原因是含氯和溴的化合物,如广泛用于电冰箱及空调机的CFCs等,氟里昂(CFCs)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洗净剂等,排向大气到达大气层的平流层经光解产生Cl原子,破坏臭氧层。氟里昂(CFCs)在大气中的寿命为50~100年,即使完全停止生产和使用氟里昂和淘汰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其他化学品,还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平流层的臭氧层才能恢复。

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平流层臭氧减少1%,则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约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3%~5%,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2%~1.6%。此外,紫外线辐射量增加还引起海洋浮游生物及虾、蟹幼体和贝类的大量死亡,使一些动物变成瞎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灭绝,并可能使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等减产。有的科学家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是地球存亡的临界点。当然这一论点尚未得到科学家研究证实,但却充分说明了臭氧层耗损的严重危害和拯救臭氧层的紧迫性。2.全球气候变暖

根据世界各地气象部门的统计数字看,地球的气候确实在变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气温增加了0.7℃左右,这是人类过去几千年、上万年所没有的一种现象。科学家们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继续释放温室气体(CO 、CFCs等)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

在地球上,CO 是产生大气保温效应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已2引起人们很大的重视。但是,它在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潜能中大约仅占1/2(50%)。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及其相对的热吸收潜能,对它们的贡献率估计如下:二氧化碳(CO )50%,氯氟烃(CFCs)20%、甲烷(CH )16%,对流层臭氧24(O )8%,一氧化二氮(笑气,N O)6%。前三种温室气体贡献率为3286%,前两种的贡献率为70%,且主要是人为因素。所以,控制二氧化碳及氯氟烃(氟里昂)的排放量是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氯氟烃排放量虽远小于二氧化碳,但CFCs新增分子的吸热量是CO 新增分子2吸热的2万倍。

CO 不仅能透过太阳辐射光,而且也还能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2线。CO 的这种性质叫做温室效应,即大气层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CO 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全球因气候变暖造成的自然灾2害损失每年达3000亿美元。近100年来地球气候升高了0.8℃。今后100年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地球升温导致喜马拉雅山和天山67%的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阿尔卑斯山高山植被每10年向上缩小1~4m。欧洲季节延期平均达10.8天,非洲沙漠加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沼泽地逐渐干涸,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北极圈冰雪消融了10%~15%,南极圈向南退缩了2.8℃。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海平面升高。据统计,近百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增暖0.6~0.7℃,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了10~15cm。如果由于海平面升高,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海水倒灌破坏淡水资源并可能使洪水加剧,以及破坏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这些环境灾难将对中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应及时研究战略对策。(二)区域性的不良影响

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指对省及省以上广大区域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的一种大气污染类型。区域性大气污染主要有:酸沉降(酸雨);地面的臭氧(欧洲、北美)。这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地面的臭氧只是地区性或局地性的污染。下面分别加以阐述。[3]1.酸沉降(酸雨)

湿沉降(酸雨、雪、雾和云蒸气)和干沉降(酸性颗粒物和气溶胶)都是在化石燃料燃烧和金属冶炼中释放出大量SO 和NO 时形成2x的。酸雨是受到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性酸沉降。

酸雨通常定义为“pH值小于5.6的雨”。瑞典土壤学家S.奥丹博士首先查明该项污染的起因,并对酸雨分布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奥丹博士在1967年发表了可以称为酸雨里程碑的学术论文。论文中警告说:“酸雨今后将严重危及水质、土壤、森林及建筑物,对于人类来说这也许是一场化学战场”。我国许多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我国酸雨的形成、分布及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

被国外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严重危害了区域环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水体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最早显现受害现象的是湖泊和河流。溶于雨雪中的酸性物质流进湖泊,当酸性物质蓄积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出现酸化,当pH值低于5以下时,鱼类便急剧减少。对pH很敏感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首先受到影响,食物链因此被切断。pH值到4.5以下,鱼卵就难以孵化,成鱼也受到损害,能够继续生存的鱼类仅限于极少的一部分品种。

(2)对森林的危害 酸雨对树木的伤害可能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伤害是酸雨侵入树叶的气孔,妨碍植物的呼吸;间接伤害是指由于土壤性质发生变化而使树木间接受到伤害。大规模的森林衰退是大气污染对陆生生态系统影响最令人吃惊的区域性表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森林的迅速衰退是到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例证。在北美森林的衰退也很明显,但尚未达到欧洲森林衰退的程度。最近的研究指出,酸雨是使遍布于阿巴拉契亚山脉高海拔的红云杉严重顶枯的主要原因。这种大规模的森林衰退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木材产量的减少及有关木材加工业的损失,以及娱乐和其他“非木材业”社会收益的减少。

(3)酸雨对建筑物及材料的损害 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伤害,不是人们唯一担心的问题。酸雨对石头和金属材料及纪念碑的侵蚀,也已经成为严重问题。特别是露天艺术品、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迹、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正在酸雨的侵蚀下缓缓地腐朽,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酸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大气中SO 和NO 化学转化的酸性气2x溶胶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酸性气溶胶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和哮喘。在美国一些科学家已建议,酸性气溶胶应是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限制的下一个污染物。2.地面臭氧

地面臭氧的区域性影响和酸沉降一样深刻而广泛。在欧洲和北美夏季有时连续多日出现高水平的地面臭氧,而且不仅限于城市地区。有证据表明,在北美和欧洲,由于臭氧前体氮氧化物(NO )和挥发性x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水平日渐增加,臭氧在环境中的含量水平正在增高。数据表明欧洲大陆的地面臭氧水平比20世纪初翻了一番。地面臭氧的前体NO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布面广,不仅包括机动车、x电站、硝酸及氮肥厂、炼油厂以及各种各样小工业,还有房屋油漆和其他溶剂的住宅排放,很难控制。

地面臭氧能伤害多种树木和作物叶片中的细胞,干扰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物浸出,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减慢和直接的叶片伤害。受臭氧伤害的植物更容易受昆虫侵袭,根系也容易腐烂。接触臭氧,加上酸雨和其他不利条件,是造成欧洲和北美等大面积森林衰退的主要原因,臭氧对农业生产能力造成的损失,在欧洲和北美都很常见。据估计美国当前的臭氧水平造成作物产量损失5%~10%。

接触臭氧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也很严重,尤其是夏季逆温天气造成大面积连续几天高浓度接触时,对健康的损害更为明显。减少城市和区域臭氧水平,使之不再造成广泛的生态和健康效应,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三)地区(或城市)和局地大气污染的不良影响

以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为对象的中尺度大气污染称为地区污染或城市污染,这是中国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以单个烟囱或污染源为对象的小尺度污染称为局地污染,如火力发电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钢铁厂、聚氯乙烯厂、染料厂、造纸厂等造成的局地性大气污染。1.大气污染对城市(或地区)环境的不良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使城市环境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及生物特征发生了不良变化。

(1)物理特征的不良变化 主要表现在烟雾日增多、可见度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从各类污染源排入大气的颗粒物对太阳光具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颗粒物又可作为成雾的凝结核,因此,它可以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到地表的辐射强度。当污染严重时,太阳辐射到地表的能量可减少到40%以上。又常因烟雾的存在,使大气变得非常浑浊,可见度有时只有几米。

城市的热岛效应实际上就是城市大气的热污染。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由砖瓦、水泥、玻璃、石材及金属等人工构筑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森林等自然表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的性质,改变了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地面粗糙度,从而影响了大气的物理性质。城市气温高于四邻,往往形成城市热岛。城市中心区暖流上升并从高层向四周扩散,市郊较冷的空气则从低层吹向市区,构成局部环流,这样虽然加强了市区与郊区的空气对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囿于此局部环流之中,而不易向更大范围扩散,在城市上空常常形成一个污染物幕罩。

(2)化学特征的不良变化 大气化学组成和化学物质含量水平的变化可引起化学特征的不良变化。工业、生活、交通运输等各类排放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如烟尘、粉尘、SO 、NO 、苯并[a]芘等排入大2x气,使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含量水平增大,特别是污染物地面浓度增大,必然会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使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因而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等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艺术品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质的不良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此外,对城市的绿化植物也有不良影响。

(3)生物特征的不良变化 大气环境生物特征的不良变化主要是指3城市大气生物污染。当前有些城市已把1m 空气中的细菌总数列为监测和控制指标。2.工业污染源造成的局地污染

工业区、大中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所排废气引起的污染都属于局地污染,如,某些小型电解铝厂以及一些磷肥厂引起的氟污染;聚氯乙烯厂排放的氯乙烯造成厂区周围畸胎率明显增大;电解食盐厂等造成的氯及氯化氢污染;各类工业排放源引起的硫化氢、恶臭、有机废气等大气污染。虽然是局地污染,但在全国形成相当多的重污染区,而且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也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四、大气污染管理

强化环境管理是我国三大环境政策之一。环境管理是污染治理的指导和支持、保证,管与治要相结合,大气污染管理是废气治理的支持和保证,对废气治理实用技术的筛选、治理方案的优化起指导作用。[1,4](一)大气污染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气污染管理是指为了控制大气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而进行的种种管理工作。当前进行的主要是大气化学污染管理,其主要内容如下。1.制定和实施大气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准绳和中心环节,抓不住这个环节,强化环境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1)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以及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的主体,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本地区范围内使用的标准,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2)中国大气环境标准 主要由以下几项

①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这是我国规定的各类地区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不许超过的限值,是评价和控制管理大气污染的准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主要作用是:a.评价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b.作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c.分级、分区、分期管理大气环境的水准,即各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级别的标准;d.便于因地制宜制定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规划。

②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996年制定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其中废气部分规定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氟化物、氮氧化物、氧、氯化氢、一氧化碳、硫酸(雾)、铅、汞、铍化物、烟尘及生产性粉尘等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之后发布修订《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随后陆续发布的有《机动车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窑炉排放标准》以及水泥、钢铁、焦化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③大气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 4如《空气质量 词汇》(HJ 492—2009),《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T 3840—91)等。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环境标准样品进行研究,现已研究出包括大气、煤气灰等几十种标准样品。

④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为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1992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国家在环境标准中,建立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其管理范围为: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标;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验收技术规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技术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保专用取样器;环境信息分类与编码等。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当前进行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实际上就是以污染程度轻重来划分环境质量级别的环境污染评价。在大气污染管理工作中,为了描述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定期向上级机关或居民报告环境质量状况,预测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都需要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范围及内容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国家(或地方)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一般选用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范围,主要是在人口众多、大气污染显著的城市(或地区)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污染评价,通过评价确定大气污染程度及分布。[4,5]

(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主要有下列4项,依次进行 。

①选定评价 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但带有普遍性的主要污染物只有5~6种,即总悬浮微粒(TSP)、飘尘、SO 、NO 、2xCO、光化学氧化剂(O )等。在进行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时首先要根据3本城市(地区)的实际情况(环境特征),选择对本城市(地区)的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参数。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普遍是煤烟型污染,一般选TSP、SO 、NO ;如果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机动车较2x多,燃煤低空排放的污染源较多,则考虑TSP、SO 、NO 、CO、2xO 或TSP、SO 、NO 、CO、苯并[a]芘(或Pb)。总之要因地制宜,32x从实际出发。

②获取代表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 根据选定的评价参数、污染源分布、地形及气象条件等,确定恰当的布点采样方法,设计监测网络系统,以获取能代表大气环境质量的数据及同步的气象数据。

③选择评价方法 通常选用环境质量指数(EQI)法或分级评分法。

④根据选定的方法进行评价,并画出污染分布图。3.大气污染源管理

污染源管理是运用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及环境管理制度,对污染源进行的规范化监督管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下面分别阐述其原则与内容。

(1)污染源管理的原则 污染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止,防治结合;污染者承担治理责任,开发者承担补偿责任,不断强化监督管理,以管促治。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源管理开始了三个大的转变。即:由污染源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由排放污染物浓度控制转向以总量控制为基础,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由污染物的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或综合治理)与点源治理相结合。

(2)污染源管理的内容

①污染源调查评价 污染源调查评价是污染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经过调查要获得下列数据资料:a.各类污染物的排污量;b.污染物的排污系数(万元产值排污量或吨产品排污量);c.污染源分布(画出分布图);d.各个污染源的排污分担率;e.经标化评价确定主要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源;f.主要污染源的污染分担率(或污染贡献率)。

②污染源排放量控制 一是按排放标准控制,要求各污染源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种类排放标准,如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单位设备排污控制指标,单位产量(或产值)排污控制指标,单位产量(或产值)用水量指标、燃料消耗指标、有毒有害原材料消耗指标等。二是排放地点控制。为了保证某些敏感地区或重点保护区的环境质量,不准在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风景区、疗养区等建设能耗高、废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有些敏感地区不准建设工业企业。

③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 把功能区作为一个控制单元,对排入控制单元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按功能区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又可分为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是根据城市(或地区)制定环境规划时所确定的规划期环境目标(总量控制目标),对控制单元进行总量控制,并分解到源,对各污染源进行部量控制。

容量总量控制是指根据功能区环境容量(最大纳污量)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要对城市(或地区)的各功能进行环境容量分析,确定各功能区的最大允许排污量,作为总量控制的依据。容量总量控制是把保证功能区环境质量(排污不超出环境容量)与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直接联系起来,比目标总量控制更科学合理。

④建立污染源监控系统 加强环境监测及环境监理,建立污染源监控系统,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见图1-1。图1-1 大气污染监控系统4.大气污染预测、预报

大气污染预报分为大气污染潜势预报和城市大气污染浓度预报,是大气环境污染管理和防止大气污染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

(1)大气污染潜势预报 主要是预报在未来气象条件下大气的扩散稀释能力,从而判断是否会产生污染,甚至污染事故。

(2)城市大气污染浓度预报 主要是预报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即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水平(事先确定控制点)。浓度预报大致分为统计预报和模型预报两大类。统计预报需要较长时间的大气污染浓度监测数据及同步的气象数据,建立起排放总量、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浓度的统计关系,用于进行预报。模型预报常用箱模型、烟流模型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预报;近来有些城市用多元扩散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效果较好。(二)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走向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环境保护实践中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环境管理制度,再经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上升为法律、法规,即是环境法律制度。下面对我国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在法律、法规中已有明确规定)分别进行阐述。1.控制新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制度

主要有三项: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三者结合起来,以环境规划为先导,形成控制新污染源、贯彻“三同步”方针的三个重要环节。“三同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首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环境规划,同步制定、综合平衡。控制开发强度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划定环境功能区,控制工业合理布局,使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起来。其次是在环境规划指导下,对新的开发区、开发建设项目、扩建改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分析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对策。最后是通过环境保护措施(污染防治工程等)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运转(即“三同时”),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所提出的环境对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就是贯彻了“三同步”方针中的同步实施。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即可保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2.控制大气污染,以管促治的制度

(1)排污收费制度及限期治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十三、十四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污收费是一项老的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实施20多年来对于老污染源的管理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排污收费标准仍然偏低,全面、足额收费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污染源管理的深化,在排污收费(而不仅是超标收费)、多因子收费、总量收费等方面正在努力探索。

缴纳排污费并不能减掉排污单位的治理责任。1996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第四项“限期达标,加快治理老污染”中规定:“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现有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限期治理的期限可视情况不同定为1至3年……”。实践证明,限期治理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2)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排污申报也是一项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拥有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并提供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必须及时申报”。在执行这项制度时,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申报的数据进行核实,使用统一软件加以汇总,并实行动态管理。

(3)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 与排污申报联结起来形成控制污染源排污的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其理论基础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是资源,资源应有偿使用。

大气环境是资源,大气的自净能力也是资源,资源属国家所有。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是使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使用属于国有的资源,所以必须申报使用数量、时间和地点(即排污去向及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强度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政府委托接受申报并核实申报的数据资料,根据各申报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大气自净能力(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排污去向),发给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有权提出排污申请,但有义务必须遵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环境保护部门有义务合理分配排污指标,但有权利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依据上述理论分析,经过环境立法将权利与义务用法律条文做出明确规定,即形成完整的环境法律制度。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为控制大气污染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在点源治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9年开始,实行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作为促进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管理的重要措施。1995年随着环境管理的深化,进一步调整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增加了重点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环保投入、机构建设、排污收费状况等指标。

第二节 污染源的分类及调查评价

污染源是指导致环境污染的各种污染因子或污染物的发生源。例如,向环境排出污染物或释放有害因子的工厂、场所或设备。一、污染源的分类

污染源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对于环境科学来说,主要研究和控制的对象是人为污染源。(一)天然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因自然界的运动而形成的各种污染物的发生源。例如火山爆发可以向大气喷发出大量的尘埃(火山灰)、烟雾及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化学污染物;森林火灾给大气带来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不完全燃烧的有机烟雾;海浪运动可以将大量含盐水滴抛向空中,水分蒸发又形成盐粒;大风可将荒漠地区的沙土带入空中,甚至带到几千公里以外又重新沉积下来;植物花粉对人类也是一种过敏源。有些天然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是巨量的,对人类环境造成大范围的不良影响。例如,1991年6月,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大规模爆发,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和SO 到平流层中。皮纳图博火山一次就向平流2层喷发了大约1800万吨SO ,几乎等于美国一年的SO 排放总量。22火山喷发的这些气体到达平流层后就围绕着赤道从东到西漂流最终覆盖全球。SO 气体转变为极小的硫酸液滴,生成反射和散射太阳光2的雾,专家认为这种雾在3~4年之中,会使地球平均温度降低0.3℃以上。一些科学家也认为,火山微粒可能起到类似南极上空冰晶的作用,引起化学反应,破坏人口密集的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天然污染源可能引起的环境灾害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当前人类尚难以控制,本书主要介绍人为污染源。(二)人为污染源

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生源即人为污染源。下面分类作概括介绍。

(1)按人类活动的性质分类 分为工业污染源(金属冶炼、发电、炼油、采矿、石油化工、电镀等工矿企业),农业污染源(使用农药、化肥等),交通运输污染源(现代交通工具,例如飞机、汽车、轮船等排出的废气)以及生活污染源(取暖、做饭等生活用煤)。

(2)按被污染对象的性质分类 分为大气污染源、土壤污染源和水体污染源等。

(3)按污染因子的空间分布形态分类 分为点污染源(呈点状分布的,如工矿企业、城镇、医院、科研机构等排出的三废),面污染源(又称非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呈线状分布的污染源,例如主要交通干线上汽车、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所排出的废气,也包括交通工具的噪声)。点污染源及面污染源是固定污染源,而线污染源是移动污染源。

(4)按污染因子的物化性质分类 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混合污染源(同时排放出多种污染物的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等。

(5)按污染物的形态分类 分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

本章主要阐述大气的人为污染源。重点是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为污染源,以及交通运输污染源中的汽车形成的废气排放源。二、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是废气、废水等污染治理、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以及制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基础。搞清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确定哪些污染物是主要污染物,哪些污染源是主要污染源,从而确定污染治理工作的方向和任务。例如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官厅水库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组织了大量人力,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确定了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制定了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如果不是组织大规模、科学的污染源调查,任何人也不可能提出切实可靠的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下面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和方法做简要介绍。1.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企业污染源调查,国家环境保护部等行政主管部门都下达技术指导性文件。这里介绍的只是一般性的原则。

(1)目的要求要明确 污染源调查的目的要求不同,其方法步骤也不同,所以进行的污染源调查首先要明确目的要求。例如:为了查明某种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通常运用工艺分析、物料衡算、污染追踪调查;为了解决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电镀厂(或车间)的分布点及确定电镀废水处理技术重点服务对象所进行的调查,重点是弄清污染源的分布、规模、排放量,以及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为了制定城市(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而进行污染源调查,则工作量大而复杂,不但要画出各类污染源的分布图,弄清各个污染源的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方式,以及排污分担率和污染分担率,还要计算出排污系数及调查其变化规律。通过污染源评价确定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2)要把污染源、环境和人群健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在污染源的调查、评价过程中,不应只注意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要重视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进入环境的途径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因素。

(3)要重视污染源所处的位置及同步的气象和水文数据 污染源所在的功能区不同,所在地的污染源密度不同,气象条件和水文条件不同,同样性质同等排污量的污染物,其对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在污染源调查时要弄清污染源所处的位置和同步的气象、水文数据。2.污染源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下面以工业污染源调查为例作概括介绍。图1-2是一个污染源调[3]查程序框图 。实际调查时按程序逐步进行。下面仅对污染源调查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做一些阐述。

(1)统一内容、统一方法 不论是全国性还是区域性的污染源调查,都应该对调查的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对环境监测方法、样本采集方法、排放量估算及数据处理方法等都应有统一的技术规范,使获得的数据、资料能够汇总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图1-2 污染源调查程序框图

(2)重点污染源调查剖析 在普查的基础上对重点污染源要深入调查和剖析。主要是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进行分析;核算流失总量并剖析流失的原因,分清管理因子、设备因子、技术因子等不同因子所造成的流失量,以及在总流失量中所占的比例等。

(3)重点污染物产生工艺及排放特征 包括:工业生产工艺分析,重点污染物的追踪分析,以及重点污染物产生机制及排放规律。

工业生产工艺分析,主要是对污染型行业的重点污染源现行的生产工艺进行环境经济综合评价,与国内外的先进生产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其革新的方向及淘汰更新的期限。

重点污染物追踪分析,即对代表重点污染源特征的主要污染物要进行追踪分析,如重有色金属冶炼厂的代表性污染物为SO 及流失2的重有色金属镉(Cd)、铅(Pb)、铜(Cu)、汞(Hg)等。追踪分析就是要弄清其在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因及主要发生源排污点。

此外,对重点污染物还要对其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包括排放方式及排放强度等。

(4)污染源的产污量、排污量计算或估算问题 污染源调查中的重要数据之一是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其中排污量数据更为重要)。

①凡有条件直接测定的可用下式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式中,m 为i污染物的天或年排放量,t/d(吨/天)或t/a(吨/年);c ii3为i污染物实测浓度,mg/L(废水)、mg/m (废气);Q 为废水或废气排i333放量,m /d或m /a,(1m 废水按1t计算)。

使用上式计算i污染物排放量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选用适当的流量计(或简易而科学的方法)计算废水或废气的排放量;二是式中的-6-910 和10 是单位转换系数,排放量以“t”为单位,而c 的单位废i-63水是“mg/L”,单位转换系数是10 ;废气是“mg/m ”,单位转换-9系数是10 ,两者不可混淆。

②没有条件直接测定者,可以利用产污系数及排污系数或经验公式、数据等进行估算。但要注意下列问题。

a.在城市(或地区)污染源调查中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各污染源分别估算,这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锅炉,各类行业不同的生产工艺如何选取排污系数和利用手册中的数据应有统一的技术规定;二是以城市(或地区)做为一个整体统一估算,如估算某市市区因燃烧排放的SO 、NO 、烟尘等的总量,一般是分别统计2x出工业耗煤量和生活耗煤量,计算出市区总煤耗,然后利用综合平均排污系数估算排污量,这种排污系数有些是上一级环保主管部门下达的,也有的是从本城市市区调查获得的。

b.对手册给出的或上级下达的排污系数一定要认真分析、正确利用。如某省环保主管部门向各市下达的燃煤综合排污系数K 为SO20.024,即每烧1t煤平均排放0.024t SO 。这是由于考虑到该省所用2原煤含硫量(平均)约为1.5%,可燃硫按80%计算:

K =2×0.8×0.015=0.024SO2

其中某市用的是低硫煤,一般含硫量为0.8%,则不应完全照搬0.024来估算。

③对重点污染源的排污量,最好能用物料衡算法或环保投入产出表,以生产运转记录为依据进行核算。三、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相同,现分别介绍如下。1.污染源排放质量的分析评价

主要是对各污染源排污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以浓度控制为基础的评价方法 可以达标率或超标率作为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以达标率为例说明。

实例:设某城市工业污染源控制确定主要污染物有6种,即烟尘、+6SO 、COD、Cr 、NH -N、NO ,监测制度为每周监测1次,每月23x监测4次,按月评价总监测次数为4×6= 24次,烟尘超标1次,SO 超2+6标3次,COD超标2次,Cr 超标2次,NH -N超标3次,NO 不超3x标。6种污染物的超标次数之和为11次。

同一污染源逐月评价可做比较,不同的污染源之间也可以相互比较分析。

(2)以总量控制为基础进行评价 主要方法是计算或估算出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与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分析比较进行评价。2.标化评价确定主要污染源与主要污染物

主要用于制定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本书第二十章将对等标污染负荷与排毒系数作详细介绍。标化评价法首先要正确选定标化系数。3.污染源的环境经济评价

主要目的是评价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为调整工业结构提供依据。

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万元投入净收益-万元投入污染损失

万元投入净收益为正贡献,万元投入污染损失为负贡献。工业污染控制与管理就是通过技术改造,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使工业企业的正贡献>负贡献,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不断增大。

第三节 废气的分类

一、废气的分类方法

废气指工业出炉或生活过程中所排出的没有用的气体。废气的种类繁多,对其分类如下。1.按废气发生源的性质分类

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气称为工业废气(包括燃料燃烧废气和生产工艺废气);人类生活活动产生的废气称为生活废气;人类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废气称为交通废气,包括汽车尾气(汽车废气)、高空航空器废气、火车及船舶废气等;人类农业活动产生的废气称为农业废气。2.按废气所含的污染物分类

按所含污染物的物理形态分类,可以分为:含颗粒物废气、含气态污染物废气等。还可具体分为:含烟尘废气、含工业粉尘废气、含煤尘废气、含硫化合物废气、含氮化合物废气、含碳的氧化物废气、含卤素化合物废气、含烃类化合物废气等。这种分类方法在废气治理中经常应用。为了阐述废气的分类首先要弄清大气污染物的种类。3.按废气形成过程分类

大气污染物种类如此之多,很难做出严格分类。按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类。

(1)一次污染物 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叫一次污染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尚未发生变化;

(2)二次污染物 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与大气的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的生成物叫二次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严重。

目前受到普遍重视的一次污染物主要有颗粒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颗粒物可以是固体颗粒或液滴,气态物质可以在大气中转化为颗粒物。据估算,全世界由于人类活动每年排入大气的颗粒物(指粒径小于20μm者)约1.85亿~4.20亿吨,其中直接排放的仅占5%~21%,其余均为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转化而成的。表1-2汇总了气态污染物的分类。表1-2 气态污染物的分类① MSO 和MNO 分别表示一般的硫酸盐和硝酸盐。43二、含颗粒污染物废气

污染大气的颗粒物质又称气溶胶。环境科学中把气溶胶定义为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或称微粒物质或颗粒物。按其来源的性质不同,气溶胶又可分为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前者系指从排放源排放的微粒,例如从烟囱排出的烟粒、风刮起的灰尘以及海水溅起的浪花等;后者系指从源排放时为气体,经过一些大气化学过程所形成的微粒,例如来自排放源的H S和SO 气体,经大气氧化过22程,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微粒。烟尘主要来自火力发电厂、钢铁厂、金属冶炼厂、化工厂、水泥厂及工业和民用锅炉的排放。

描述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有以下一些术语。

(1)粉尘 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通常是指由固体物质在粉碎、研磨、混合和包装等机械生产过程中,或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悬浮于空气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粒子,粒径一般在1~200μm。

(2)降尘 是指粒径>10μm的粒子。它们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沉降到地面。常用作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3)飘尘 是指粒径0.1~10μm之间的较小粒子。因其粒径小且轻,有的能飘浮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漂浮的范围也很大,也有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而且它们在大气中能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飘尘的成分很复杂,除含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二氧化硅外,还含有许多有害的重金属,如铅、汞、铬、镍、镉、铁、铍等以及它们的化合物。飘尘具有吸湿性,在大气中易形成凝聚核,核表面能吸附经高温升华随烟气排出的有害气体、各种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有的飘尘粒子表面还具有催化作用,例如钢铁厂废气中所含的Fe O ,能催化其表面吸附的二氧化硫,使其氧化成三氧化硫,三23氧化硫吸收水蒸气能生成比二氧化硫毒性大10倍的硫酸雾。

飘尘能长时间飘浮于大气中,随人们的呼吸进入人体的鼻腔或肺部,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飘尘是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4)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固体粒子总3质量。这是为适应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低容量(10m /h)滤膜采样(质量)法而规定的指标。

(5)飞灰 是指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得较细的粒子,灰分是指含碳物质燃烧后残留的固体渣。

(6)烟 是指燃煤或其他可燃烧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煤烟或烟气,属于固态凝集性气溶胶。常温下为固体,高温下由于蒸发或升华而成蒸气,逸散到大气中,遇冷后又以空气中原有的粒子为核心凝集成微小的固体颗粒。

(7)液滴 是指在静态条件下能沉降,在紊流条件下能保持悬浮这样一种尺寸和密度的小液体粒子,主要粒径范围在200μm以下。

(8)轻雾 是液态分散性和液态凝聚性气溶胶的统称。粒径范围为5~100μm。液态分散性气溶胶又称液雾,是常温下的液态物质因飞溅、喷射等原因雾化而产生的液体微滴。液态凝聚性气溶胶是由于加热等原因使液体蒸发而逸散到大气中,遇冷变成过饱和蒸气,并以尘埃为核心凝集成液体小滴。两种气溶胶都呈球形,性质相似,只是液态分散性气溶胶的粒子直径大些。水平视度在1~2km。

(9)重雾 是指空气中有高浓度的水滴,粒径范围在2~30μm,这时雾很浓,且能见度差,水平视度<1km。

(10)霾 表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它常与大气的能见度降低相联系。

(11)烟雾 是一种固液混合态的气溶胶,具有烟和雾的两重性。当烟和雾同时形成时,就构成了烟雾。粒子的粒径<1μm。三、含气态污染物废气

气态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有五大类:以SO 为主的含硫化合2物、以NO和NO 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烃类化合物及含2卤素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

大气污染物中的含硫化合物包括硫化氢(H S)、二氧化硫22-(SO )、三氧化硫(SO )、硫酸(H SO )、亚硫酸盐(SO )、硫酸232432-盐(SO )和有机硫气溶胶。其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SO 、H S、422H SO 和硫酸盐,SO 和SO 总称为硫的氧化物,以SOx表示。2423

SO 的主要天然源是微生物活动产生的H S,进入大气的H S222都会迅速转变为SO 反应式为2

含硫化合物的其他天然源有:火山爆发,排出物主要是SO 和H 222-2-S,也有少量的SO 和SO ;海水的浪花把海水中SO 带入大气,344估计约有90%又返回海洋,10%落在陆地;沼泽地、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作用产生的H S。2

SO 的人为源主要是含硫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及金属矿冶炼2过程中产生的。煤、石油燃烧时硫的反应为

燃烧产物主要是SO ,约占98%,SO 只占2%左右。23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以气态存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有氨(NH )及氮的氧化物,3包括氧化亚氮(N 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 )、四氧化二氮22(N O )、三氧化二氮(N O )及五氧化二氮(N O )等。其中对环境242325有影响的污染物主要是NO和NO ,通常统称为氮氧化物(NO )。2x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