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二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4:06:40

点击下载

作者:杨少丹

出版社: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景二战

全景二战试读:

前言

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人类经历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北非,从大西洋到太平洋,61个国家、17亿人被拉入了战争的泥沼,5000余万人化作亡魂,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这是人类千年文明所遭遇的空前劫难。

回望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一切要从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说起。和约并未能真正给世界带来和平,却为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埋下了罪恶的种子。战后的德国国内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当1929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时,德国更是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下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出任德国总理后,立即着手重整德国战争机器,染指苏台德、闪击波兰,而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等国则站在一旁持观望态度。直到德国将炸弹投放在英、法的国土上,一场正义与邪恶、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较量全面开始了。希特勒的野心极度膨胀,他要成为欧洲霸主。他信奉克劳塞维茨的名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在他的授意下,纳粹将领戈林、邓尼茨、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将战场从欧洲拓展到了大西洋、太平洋甚至遥远的非洲。此时的日本也正用铁蹄蹂躏着东南亚,军国主义头目东条英机等犯下了触目惊心的反人类罪行。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联袂出手,以超凡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智慧与纳粹分子进行较量,从轰炸东京、攻克柏林,到最终将纳粹分子送上审判台。

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与远东军事法庭上,一群人类历史上最可恶的侵略分子用苍白的狡辩为自己开脱罪责,但在铮铮铁证面前,战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类终于重新拥抱了和平,无数在战火中殒命的灵魂得以安息。记住战争之痛,是为了让战争从此远走,不再回头。

第一章 战端初起

祸起凡尔赛

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虽然承担了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但却很快从战胜国那里获得了10.5亿英镑以上的贷款,这让德第国经济得以快速复苏,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开始极度膨胀。希特勒的上台,再次将德国绑在了战争的快车之上。凡尔赛和约

1918年11月11日,持续4年零3个月、造成3600万人伤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了帷幕。第二年,战争中的胜利者——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单方面制定并迫使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根据该和约的规定,德国割让了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并承担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同时,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解散德军总参谋部,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得建立空军,不得建立军校,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拆除德国西线军事工事,莱茵河左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及右岸50千米内设防。德属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两国瓜分,德属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则由英、日两国瓜分。《凡尔赛和约》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战胜国的要求,但在德国国内却被称作“耻辱的和约”,由此埋下了引发日后更大规模战争的种子。即使在战胜国内部,由于赔偿分配不均,使意大利等国对英、法两国感到非常不满意,认为受到了欺骗,从此怀恨在心。战争这个潘多拉魔盒在短暂关闭之后将会被再次开启,人类即将面临一场更加惨烈的世纪浩劫。难怪法国的费迪南德·福煦元帅在《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这样说道:“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战而已。”《凡尔赛和约》签订期间,与会的四国元首在一家旅馆门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奥兰多、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战后的德国虽然背上了繁重的战争债务,但由于英、法、美等国在对待德国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分歧而获益不少。英国出于保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考虑,并不希望德国就此一蹶不振而让法国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而且此时共产党已在俄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政权,英国十分担心它会在欧洲蔓延,而让德国保持强大则是阻隔其向西发展的有效保障。法国则与英国的做法相反,时刻都在想方设法置德国于死地,如此才能安享欧洲霸主的地位。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赢家——美国,出于开拓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市场的缘故,非常慷慨地给予德国巨额贷款,同时加大了对德投资的力度。就这样,德国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不仅逐步减少了战争赔款的支出,还获得了大量英镑、美元的投资,其国力开始迅速恢复,战争机器不断获得增强。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国防军下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恶魔登场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与德国接壤的边境小镇布劳瑙,其父是奥地利海关的一名普通职员。少年时期的希特勒性格叛逆,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以打零工为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经25岁的希特勒突然发现战争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展示舞台,于是自愿加入了德国军队。1919年,德国的战败对于希特勒来说简直就是世界末日,他不能接受强大的德意志民族臣服于英、法等国的事实。在这一年,能言善辩的他加入了一个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并很快在这个组织中获得了领导地位。1920年2月,希特勒将该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并在不久后成为该党主席。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比格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了暴动,妄图以此推翻现政府并建立法西斯政权。很快,这次暴动就被镇压下去了,希特勒也被判入狱。在监狱服刑期间,希特勒口述、其党徒鲁道夫·赫斯执笔撰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详细阐述了征服全世界并建立由雅利安民族领导的社会的规划。在1932年7月的大选中,希特勒极力煽动德国人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这些激进主张赢得了德国选民的心,纳粹党最终获得了37.3%的选票,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上台伊始,希特勒就加快了重整德国战争机器的步伐,1935年3月5日宣布建立国防军,随后不久就颁布了国防法令,并同时恢复普遍义务征兵制。这一系列措施已经从实质上废除了《凡尔赛和约》,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在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同样在进行着庞大的扩军备战行动。墨索里尼于1883年出生在意大利普雷达皮奥的一个铁匠家庭,从小就崇尚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做事方式。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组建了一个名为“战斗法西斯”的组织,开始在意大利国内推行法西斯主义。1921年11月,墨索里尼又组建了正式的法西斯政党,并广泛招揽法西斯党徒。很快,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党的党员规模就达到了150万人,另外还操纵控制了工会和其他社团的250万名成员。1922年10月15日,墨索里尼纠集4万名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党徒从那不勒斯出发,向首都罗马进军,企图以武力夺取政权。1922年10月29日,在经历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之后,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开始在意大利确立。墨索里尼一上台就显露出了对外扩张野心,其侵略矛头直指地中海沿岸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妄图将地中海变作意大利的内海,并建立“大罗马帝国”。战争策源地

1924年,意大利以武力威逼南斯拉夫割让了亚得里亚海北岸的港口阜姆,该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划归给南斯拉夫。墨索里尼于1934年出兵占领了东非国家阿比西尼亚,1935年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次年又和德国一道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植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与德国签订了《德意轴心协定》,两国在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11月1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发表演说时兴奋地称:“柏林和罗马已形成一个轴心,可以在这个轴心的周围团结所有愿意进行合作和维护和平的欧洲国家。”于是意大利与德国结成了“罗马-柏林轴心”。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俄国的军事实力大幅降低,这让日本人从内心里萌生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自认为其实力已经足以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分庭抗礼了,于是此后与美国在多个场合发生了不少摩擦。日本的快速扩张也让原本对日友好的英国坐立不安,害怕自己在亚洲的权威会受到这个后进者的挑战。为了抑制日本的扩张,1921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上,各国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迫使日本将山东的权益和胶济铁路归还中国,并撤出盘踞在上述区域中的日本军队。这一公约让日本人极度不满,也让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战争野心开始不断膨胀,为日后全面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1940年9月,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当美国为了英国的利益而加入欧洲战争时,日本有为轴心国参战的义务,实际上日本已正式加入了轴心国联盟。至此,由德、意、日组成的轴心国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大浩劫很快就要来临了。希特勒

卢沟桥事变

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还在为夺取德国大权而绞尽脑汁的时候,远东的日本已经开始实施筹划多年的侵华战争了。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关东军对中国沈阳发动了突然袭击,并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这之后,日本开始为全面的侵华战争做战略准备。平津告急

对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表现,一些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觉得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已经到来了,日本海陆军中央部趁机提出了《时局处理方针》,声称日本政府“需要定下对华惩罚的决心”,并在必要的时候占领中国若干省份。于是,在军部的压力之下,日本政府批准了全面侵华战争的计划,首先会在中国华北地区寻求军事占领。

从1936年年底开始,日军派出了大批参谋要员前往中国华北、华中等地区,刺探当地军事情报。同时,日军在日本国内和中国实地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演习,针对的作战对象均是中国军队。1937年上半年,日军在华北地区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将演习目标公然指向了中国守军。在此期间,驻塘沽日军30多人乘坐小船在海河进行军事演习,最后竟然在中国第29路军防守的东大沽阵地登陆,并胡乱开枪射击,由此酿成了“大沽冲突事件”。而在北平(北京的旧称)市内的日本驻军,更是在东单牌楼和长安街邻近东交民巷使馆区动用坦克等重型武器进行了巷战演习,俨然一副北平占领者的派头。到了五六月间,驻丰台日军连、营级的战术演习已达到了不分昼夜进行的程度,旅、团各级指挥官也在不断地督促检查部队的备战情况,只待东京一声令下,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就可立即启动。

此时驻守北平、天津和冀察地区的是宋哲元(时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麾下的第29路军,包括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特务旅,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约为10万人。第29路军原属冯玉祥领导下的西北军,但在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反蒋战争失败之后被改编。该军由宋哲元任军长,冯治安、张自忠、赵登禹分任第37、第38、第132师师长。在十分倚重嫡系的蒋介石眼里,这支部队就是杂牌军,因此给予的粮饷是不足的,武器装备也非常低劣,数量甚至都不够日常训练使用。侵华日军占领河北保定、沧州后,日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在平津地区一栋建筑物上举行庆祝仪式。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3日,时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向日本军部发出了已做好攻击准备的电报,并确定将在4天后实施早已拟定的进攻计划,目标定为距离北平西南约15千米的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时分,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19时30分,日军正式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疑为中国驻卢沟桥守军所为,并有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日本士兵失踪。很快,日军借口之前放枪的中国士兵已经进入宛平城内,向中国守军发出了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查的通告。中国守军很快就以深夜日军进入城内恐怕会引起地方不安的理由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坚决否认了枪声为中国士兵所放的指责。此时,志村菊次郎已经自行返回了部队,日军查明原因之后知道是由于他在演习过程中拉肚子而与大部队失去联系。日军获知真相之后并没有通知中国守军,依旧坚持先前“士兵失踪”的说辞,并向中国守军发出威胁:如果不让日军进城,日军就会强行使用武力进行搜查。

翌日清晨5时左右,日军使用多门火炮对宛平进行了猛烈轰炸,随后对宛平和卢沟桥发动进攻,由此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遭到日军攻击之后,第29路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卢沟桥前线官兵:“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宛平城的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在团长吉星文的指挥下,对来犯日军进行了奋起抵抗并击退其进攻。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立即通电全国,发出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很快,第29路军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为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大力声援。

日军见宛平和卢沟桥久攻不下,就使出缓兵之计,放出了愿与中方谈判以解决纠纷的消息。1937年7月8日深夜,日军与北平市市长兼第29路军副军长秦德纯达成三项口头休战协议:双方立即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退到卢沟桥以西地带;宛平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担任。之后双方进入休战期,日军则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向包括宛平在内的华北地区调集重兵。至7月16日,日军入关部队已达5个师团,兵力总数超过10万人,完成了包围平津的战略部署。

7月18日,实力大增的日军重新发动了对宛平城的攻击,同时对廊坊实施进攻。25日,日军攻占廊坊。第二天,日军华北驻屯军向第29路军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驻卢沟桥、八宝山附近部队27日正午退至长辛店,驻北平城内及西苑之部队28日正午移至永定河以西地区,否则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宋哲元将军立即严词拒绝,并向全国发出了自卫守土通电,表达了坚决守土抗战的决心。27日凌晨,日军对通县发动了进攻,并在中午时分将其占领。同一天,日本军部大本营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了作战指令,命令其向平津地区发动总攻。根据日军的作战计划,日军将兵分三路围攻北平:关东军铃木、酒井两旅团经热河向北平北侧推进;朝鲜军川岸师团入关后向北平南侧进攻;华北驻屯军河边旅团向北平东侧进攻。此外,日军从国内派出了第5师团配合海军进攻天津。大刀砍去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照计划向北平发动了总攻。香月清司指挥约1万日军,在飞机、装甲车和火炮的配合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近郊地区的第29路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其中南苑是日军的进攻重点。此时驻扎在南苑的第29路军部队约8000余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过程中,第29路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亲赴前线进行督战,最终都壮烈殉国,南苑也在不久之后失守。傍晚时分,来势汹汹的日军已占领了宛平、卢沟桥、西苑、北苑等地,并逼近北平城北面。鉴于此时战局已无法挽回,宋哲元便命令北平郊外部队向永定河右岸撤退。当晚11时,宋哲元与秦德纯等离开北平撤往保定。7月29日,北平宣告沦陷。就在北平激战的同时,驻守天津的第29路军第38师一部于7月29日向日本驻天津各机关及租界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一度攻占了北仓飞机场、天津火车站、海光寺营房等日军防守要地,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在第二天放弃天津,撤往马厂。至此,平津地区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虽然北平、天津的战事失败了,但却拉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序幕,所有的中国人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团结起来共渡难关。此时,上海一位年仅23岁的普通职员麦新受到第29路军大刀队奋勇杀敌事迹的鼓舞,写下了一首日后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29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1937年7月7日,第29路军吉星文团在卢沟桥上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在卢沟桥事变中,为保卫国土,许多第29军士兵在这里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淞沪大会战

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上海,妄图在最短时间内占领中国的工业、经济中心,进而向南京推进,迫使中国政府屈卢服。淞沪大会战中,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近100万,激烈厮杀3个多月,最终中国军队由于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上海。战云密布

日本人觊觎中国的淞沪地区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之后频频在这里制造摩擦,企图寻找开战的借口。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交通便利,城镇密集,其中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还是军事战略要地。所以,上海对于日本来说是“一块希望尽早吞下去的肥肉”。

早在1932年1月18日,日本公使馆就唆使5名日本和尚在上海马玉山路三友实业社门前,向正在操练的中国守军投掷石块寻衅滋事。双方随即爆发冲突,一个日本和尚被打死。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守军发动了进攻。驻守上海的中国第19路军奋起抵抗,终因孤立无援,被迫撤离上海。3月3日,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方被迫与日方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至此,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上海的大片区域。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他们希望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淞沪地区都吞下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狂妄地发出了“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叫嚣。在顺利攻占北平、天津之后,日军自然将目光转向了上海。淞沪战火

1937年8月9日下午,日军派遣海军陆战队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前往虹桥军用机场进行侦查,当他们企图硬闯机场入口时,被中国士兵击毙。日方无理指责中方正当的自卫行动,中方据理力争,丝毫不妥协,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淞沪抗日烈士纪念碑

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越过租界,到宝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布防,与在八字桥一带修筑工事的中国军队遭遇,双方发生武装冲突,打响了淞沪大会战的第一枪。下午4时,日军大举进攻驻防八字桥、江湾的淞沪警备区保安队,战斗的规模越打越大。当日深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

8月14日上午,中国空军出动20多架战机对上海市区日军阵地以及吴淞口、黄浦江上的第3舰队进行了轰炸,由此打响了反击攻势。此后几天内,第9集团军对日军发起了数次进攻,但因日军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伤亡。1937年11月9日,一群日本士兵挥舞着日本国旗与日军军旗,站在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总部楼顶庆祝占领上海。

为了保卫第9集团军侧翼的安全,中国军队立即向上海投入了第15集团军。中日两军数度激战,至9月7日,罗店、宝山落入日军之手,上海岌岌可危。面对上海危局,蒋介石于9月12日宣布亲自兼任淞沪战区司令长官,并再次向淞沪战区增兵至5个集团军,总兵力近60万人。此时,日军也将进攻重点由华北转向了上海,通过源源不断地增兵,其总兵力已达9个师团约20万人。9月30日,日军对守军发动了全面进攻,不断压缩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海失守

从1937年10月5日开始,日军第9、第13师团在优势空军支援下,配合坦克向蕴藻浜地区发起猛烈攻击,企图越过蕴藻浜由大场以西南侵,切断沪宁铁路,孤立由大场至江湾的中国守军。10月8日,日军主力强渡蕴藻浜,快速向大场和南翔方向突击,中国守军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之下不得不向后撤退。10月25日,大场失守,中国守军则在第二天退守苏州河南岸。

11月5日拂晓,日军3个师团利用大雾大潮天气在杭州湾登陆,对上海的中国守军进行了迂回包围。11月6日,日军占领金山,企图对上海形成合围之势,战局急转直下。两天后,蒋介石被迫下令中国守军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境沦陷,淞沪大会战宣告结束。此战日军虽最终占领了上海,但伤亡却达5万余人,更重要的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叫嚣在上海彻底破灭了。

血战台儿庄

1938年春徐州会战期间,中日两国军队在台儿庄附近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血战,双方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最终,中国军队围歼了孤在军深入的日军濑谷支队,歼灭日军1万多人,取得了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徐州的门户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华中方面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之后,稍事休整即渡江北上,与占领济南后继续南下的华北方面军南北合力向徐州进攻,由此拉开了徐州会战的序幕。日军妄图首先打通津浦铁路,然后沿陇海铁路西进,取道郑州后南下攻占武汉,以迫使国民政府向日本投降。在南线,日军沿着津浦线北上,于1938年2月初占领临淮关、凤阳、蚌埠等地。在北线,日军第5师团沿胶济铁路东进,占领潍县、青岛后转南,进逼临沂。从2月21日起,中日两军在临沂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同时,日军第10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以其下辖的第33旅团为基干组成的濑谷支队于3月18日攻陷滕县、临城,随后兵分两路,一部向徐州进犯,另一部由福荣大佐带领的第63联队则沿临赵(墩)铁路于3月18日攻占枣庄,20日攻占峄县城,矛头直指苏鲁两省交界处的战略要地台儿庄。1938年3月18日,日军濑谷支队赤柴部从山东滕县东门破城而入。在历时5天的滕县之战中,中国守军第22集团军第122师伤亡上万人,歼灭日军2000余人。

台儿庄今属山东省枣庄市,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明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其水上运输可以直达扬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到了清朝初年,台儿庄已经相当繁华,被誉为“天下第一庄”。1912年津浦铁路台枣支线通车,1935年台赵铁路建成,台儿庄成为十分重要的铁路枢纽,因此被人称作是“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诱敌深入

南下日军为了进攻徐州,必须先夺取徐州的门户之地——台儿庄,因而派出了濑谷支队向台儿庄直扑过来。中国第5战区指挥官李宗仁判明日军企图之后,以擅长固守的原西北军孙连仲部第2集团军的3个师防守运河一线,一方面阻击日军向徐州方向的推进,另一方面则是将孤军冒进的濑谷支队吸引至峄县南部地区,由埋伏于峄县东北山区的汤恩伯第20军团聚而歼之。1938年3月23日,为了诱敌深入,第31师骑兵连由台儿庄出发,在峄县城南10千米处的康庄、泥沟与日军濑谷支队遭遇,台儿庄战役由此打响。第31师骑兵连与敌军短暂交火之后,即向台儿庄方向撤退。骄狂自大的濑谷支队在其他日军部队尚未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况下,依然孤军深入追击第31师骑兵连,很快就逼近了台儿庄。24日,蒋介石亲赴徐州视察,并组成包括白崇禧在内的中央临时参谋团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与此同时,新四军部队在淮河流域有效牵制住了津浦铁路南段日军,使其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

3月24日,濑谷支队先头部队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日军选择了台儿庄北门作为主攻方向,轮番对这里发动猛烈进攻。驻守北门的官兵顽强抵抗,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这天傍晚,日军200余人突入北门,并窜进了附近的泰山庙内。在这个危急时刻,186团组织敢死队并由团长亲自率领,最终将这股敌人全歼。在这一天的战斗之中,1营官兵几乎全部战死,由3营接替其防务。随后几天,第31师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至3月27日,濑谷支队主力也到达台儿庄正面战线,随即发动了新一轮对台儿庄的攻势。很快,日军密集的炮火就将台儿庄北城墙轰开了一个口子,北门也被炸毁,3营的官兵牺牲殆尽。大批日军从城墙缺口处突入城内,随即与城内守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此时,台儿庄外围的大批中国军队正在按照事先制订好的作战计划逐渐收紧对濑谷支队的包围圈。日军在台儿庄北面数千米的刘家湖村设有10门火炮的炮兵阵地,每日都对台儿庄进行猛轰,对守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第31师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外带8颗手榴弹,冒死杀入日军刘家湖炮兵阵地,将10门大炮全部摧毁,拔去了这颗“毒牙”。

日军濑谷支队由于并没有将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所以对即将被包围的危险浑然不觉,依旧保持着对台儿庄的攻击力度。1938年3月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企图切断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第31师师长池峰城亲自组织敢死队与这股日军展开白刃战,激战数天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29日,在李宗仁的严令之下,汤恩伯终于出动第20军团下辖的第52、第85军,分别由外线向峄县、枣庄方向开进。3月30日,台儿庄外围的中国军队一部对峄县之敌发动了佯攻,以防止其南下增援濑谷支队。另外一部负责破坏从峄县至台儿庄之间的铁路、公路,切断濑谷支队北上逃窜之路。其余部队则陆续到达台儿庄附近地域,在31日完成了对濑谷支队的包围。同一天,紧急驰援而来的日军坂本支队抵达向城、爱曲地区,对第20军团的侧翼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第52军和第85军随即对来犯的坂本支队予以拦截,激战数日之后,给日军造成了重创,使其不得不打道回府。至此,日军援救濑谷支队的行动以失败告终。陷入中国军队重重包围的濑谷支队眼见救援无望,决心以死相拼,在空中支援下继续负隅顽抗。中国军队虽然以5倍于敌人的兵力进行围攻,但一时难以突破日军的防线,并且自身的伤亡数字也在大幅增加,台儿庄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围歼敌军

1938年4月3日,李宗仁下达了向台儿庄之敌发动总攻的命令,随即各部对濑谷支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中国军队在付出重大伤亡之后,逐渐攻入城内,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街垒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4日,中国空军出动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极大地杀伤了日军有生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日军继续抵抗的意志。6日,李宗仁亲自赶到台儿庄附近,指挥军队对濑谷支队发动最后的进攻。此时,北面的汤恩伯部也赶至台儿庄,立即对濑谷支队发动了攻势。此时的濑谷支队已经疲惫不堪,粮食弹药所剩不多,机动车也多被击毁,于是开始突围作战,企图向峄县方向逃窜。至7日凌晨,除了一小股日军成功突围至峄县之外,濑谷支队余敌在台儿庄悉数被歼。

台儿庄战役中,虽然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据了优势,但由于装备落后,导致在与日军濑谷支队的作战中伤亡较大。最终,中国军队凭借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击溃了日军第5、第10这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127门,战车40辆,机枪913挺,步枪1万余支。台儿庄战役极大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所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扬威中国的P-40战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P-40战斗机是美国最早打下日本飞机的战斗机。它的造价低且易生产,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了战时可快速补充的一种出色的战斗机。

日军在台儿庄遭受重创之后,立即调集更多的兵力分多路合击徐州。此时,蒋介石企图扩大台儿庄大捷的战果,于是也大量向徐州战区增兵,希望与日军进行再一次的战略决战,以期乘胜追击。四五月间,日军部队先后从三个方向包围了徐州。5月15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弃守徐州。第二天,中国军队除一部留守徐州掩护之外,主力开始向西南移动,撤向豫、皖山区。19日,徐州被日军攻占。至此,徐州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台儿庄大捷所取得的战果也随之付诸东流。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30日,伦敦唐宁街官邸,从慕尼黑回到英国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手中挥舞着刚刚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向欢呼的人群说在道:“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吞并奥地利

1936年3月7日,德国军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莱茵河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变成了一纸空文。英法两国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极为震惊,立即向德国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希特勒立即使用惯用的伎俩,向英法保证这次行动只是象征性的,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法国政府当然不能接受希特勒的这种解释,要求英国共同对德国实施更加强硬的军事制裁措施。此时的英国却向法国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面对日益强大的德国,法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与之谋求妥协。英国的软弱表现让德国占领莱茵河地区成为了既成事实,也让希特勒在德国国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可以放心大胆地拟定更大规模的战争计划了。

在成功干涉西班牙内战之后,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旧日奥匈帝国的交通中心——奥地利。早在1936年7月,希特勒就下令德国总参谋部草拟了一份占领奥地利的军事计划,命名为“奥托方案”。该方案以流亡比利时的原哈布斯堡王室太子的名字命名,设定当奥地利发生君主复辟的变故之时,借口维护该国稳定,使用德国武装力量占领奥地利。1938年2月12日,迫不及待的希特勒向奥地利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其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性,对所有在押的奥地利纳粹党人实行大赦,并任命纳粹党人为内阁保安部长。奥地利政府断然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希特勒于是决定动手,于3月12日下令德国武装部队实施“奥托方案”。在德国的强力威慑之下,奥地利政府同意德军进驻奥地利,随即希特勒的部队占领了奥地利全境。3月13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其全部领土并入德国,就这样,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这一次,英法两国还是照旧对德国发出了强烈抗议,也仅限于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希特勒经过前两次的试探之后,发现英法等国并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制裁,于是胃口变得越来越大,捷克斯洛伐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曾经受到德国民众的狂热拥戴。染指苏台德

希特勒之所以对捷克斯洛伐克如此关注,一是希望将所有德国国土之外的日耳曼民族都并入德国,然后向东方扩张,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二是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可能会成为未来苏联进攻德国的空军基地或者是英法两国的军事补充力量。在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秘密文件中,希特勒是这样阐述其进攻意图的:“德国武装部队进行突然袭击的目的,就是要在战争开始和战争期间消灭捷克斯洛伐克对我军在西线作战的后方所存在的威胁,并且使苏联空军不能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空军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维持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格局,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法国的影响和支持下相互签订了同盟条约。罗马尼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南斯拉夫则多产矿石,两个国家都有庞大的军队,而他们的军火供应主要依靠捷克斯洛伐克。这三个欧洲小国联合起来就结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被称作“小协约国”。1924年至1927年,法国先后与上述三国签订了政治、军事协议,确立了对小协约国的领导地位,在南欧形成了与意大利抗衡的局面。

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与德国接壤的边境有一个名叫苏台德的地区,那里居住有320万德意志人,他们大多能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但自1935年开始,由克罗德·汉莱因领导的苏台德德意志党在德国的幕后指使下开始谋求苏台德地区的独立。1938年4月24日,受德国吞并奥地利行动的鼓舞,汉莱因公开叫嚣苏台德地区应实行自治,同时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成立一个纳粹国家。此时,希特勒也攻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正在有组织地虐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宣称“德国有责任去保护这些日耳曼同胞,应该为他们争取一般的自由,包括人身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自由”。一时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害怕战争的英法两国再次对强硬的德国进行了让步,敦促捷政府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苏台德争端。

迫于德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来自英法两国的“规劝”,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与汉莱因开始了对话谈判。由于双方分歧太大,谈判没持续多久,汉莱因就单方面宣布终止与捷政府的对话,并煽动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分子不断制造骚动。高度警惕的捷政府动用军队迅速平息了这些骚动。希特勒随即放出即将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局进行干预的风声,并于1938年5月19日调动军队向德捷边境集结。捷政府也不示弱,立即宣布局部动员,向捷德边境增兵,与德国军队形成了对峙。眼看着德捷两国就要兵戎相见了,英法两国顿时慌了手脚,因为他们一直采取忍让的战略就是为了防止战争的爆发,这不符合他们在欧洲的利益。英法两国随即向“不听话”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声称如果捷政府不听劝阻执意与德国对抗的话,英法将不会履行之前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的互助防御条约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压力之下,捷政府不得不同意在英法两国的调停之下,和德国就苏台德地区的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同时,英法两国向希特勒明确表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请求德国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动武。为此,英国首相张伯伦专程飞赴德国柏林会见希特勒,提议召开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商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相关事宜。张伯伦的建议正中希特勒的下怀,立即就同意召开四国会议进行协商。慕尼黑协定

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总理希特勒、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在德国首都慕尼黑举行会谈,商讨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事宜。捷政府代表虽然准时到达慕尼黑参加会议,但在最终的会议过程中却被禁止入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肢解。9月30日,四国政府最终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按照该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一起“转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近1/5的领土(1.8万平方千米)、半数以上的工业设施和资源以及坚固的边境防御工事。

如愿吞并苏台德地区之后,希特勒野心膨胀到了极点,1939年3月10日,德国军队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进军,德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成功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而面对希特勒的再次挑衅,英法等国政府的首脑依旧沉湎于“欧洲即将迎来黄金时代”的幻想之中,没有对德国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在随后不久的一次会谈中,得意洋洋的德国纳粹要人戈林对来访的墨索里尼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生产力转归德国,结果使轴心国的经济潜力增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生产力大大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力量。德国现在可以从两翼侧面进攻这个国家(波兰),而且距波兰新工业中心只需25分钟的飞行即可到达。”很快,战争的厄运就要降临到波兰人的头上了。1938年9月,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几小时后,苏台德小镇普拉纳的街道上就挂满了纳粹旗帜,小镇也被更名为普拉。

闪击波兰

攻波兰之前,希特勒在德军统帅部的一次会议上说:“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理由,不管讲得通讲不通,事后是没有人会问胜利者当初讲进的是不是真话。是非问题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胜利。”祸起但泽

但泽是波兰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濒临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口。自古以来,但泽一直都是波兰的领土,1793年被普鲁士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泽被《凡尔赛和约》确定为受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市,由国联任命的高级官员负责其行政管理,波兰则代管其对外关系并拥有若干经济和海关权利。但泽虽然在名义上归属国联控制,但实际是重新回到了波兰的怀抱。由于波兰缺少出海口,《凡尔赛和约》还规定从上西里西亚北端沿维斯瓦河下游西岸至波罗的海,划出一条长416千米、平均宽128千米的地带(包括波兹南和西普鲁士),给予波兰作为出海通道,即但泽走廊。它使得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分隔开来,也成为日后德国、波兰两国冲突的根源。

希特勒对于但泽地区被波兰占据一直都耿耿于怀,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这样写道:“一个竟然敢于割去并吞并了德国领土的波兰是不可饶恕的。”当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相继成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后,德国于1938年10月24日向波兰提出了收回但泽自由市和在但泽走廊修筑公路、铁路的要求。波兰政府当然无法接受,两国经过多次交涉之后,仍未能在但泽问题上达成一致。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向波兰发出了解决但泽问题的最后通牒,并指使但泽的纳粹分子不断制造事端。4月11日,希特勒正式批准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入侵波兰的行动计划。该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这就是希特勒一直以来推崇的“闪电战”战术。

至此英法两国才发现希特勒的野心之大,他是想成为整个欧洲的霸主。于是两国又先后与波兰签订了防卫互助协定,希望能阻止德国可能对波兰采取的军事行动,但此时的德国已经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让一直以来都希望“祸水东引”的英法两国失望不已。其实早在4个月前,在斯大林的倡议下,英、法、苏三国就在莫斯科举行了互助合作的谈判,苏联希望三国能签订包括军事援助合作、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安全的条约。但是英法两国对于这个提议反应冷淡,谈判持续了近4个月无果而终。8月31日,暂时稳住苏联的希特勒正式下达了进攻波兰的第一号作战命令,德国百万大军在德波边境蓄势待发。闪电攻击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国不宣而战,向波兰发动了全面进攻。德国总计有58个师(包括7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近150万人投入了战斗,还配备了2800辆坦克、6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约2000架飞机。德军被编成了北方集团军群(配置在东普鲁士和波美拉尼亚)和南方集团军群(配置在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从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了全面进攻。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进攻华沙和比亚韦斯托克,第4集团军则从波美拉尼亚出发,消灭但泽走廊的波兰军队,然后再沿维斯瓦河两岸向东南行动,进攻华沙。波森凸出点的边境由德国后备部队防守,但在他们的右翼一直向南则是第8集团军,该军的任务是掩护主攻部队的左翼。担任主力进攻的是第10集团军,奉命直攻华沙。再向南一点儿,是负有双重任务的第14集团军,第一个任务是占领克拉科夫以西的重要工业区,第二个任务则是如果主攻前线进展顺利,它就直攻波兰东南部的伦贝格。波军总兵力约为100万,配备有870辆轻型坦克、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900余架飞机。从实力对比上看,波军远非德军的对手。而且波军的部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将所有的部队都散布在边境一带,但又未能实施有效的动员组织起后备部队。

德国空军首先出动袭击波兰飞机场上的波兰空军中队,两天之内,几乎所有的波兰空军飞机都被德国空军摧毁。德军机械化部队在空军掩护之下迅速突破波军防线,击溃、分割和包围分散配置于边境的波兰军队。在一个星期内,德国军队已深入波兰。波兰军队英勇抵抗,但都失败了。所有边境上的波兰军队,除了在波森两翼已深深陷于包围中的兵团外,都被迫向后大撤退。在罗兹的兵团被德国第10集团军的主力截成两段,一部分向东退到拉多姆,另一部分则被迫向西北撤退,而德国的两个装甲师迅速穿过这个突破口,直扑华沙。在更北面一点儿是德国第4集团军,顺利渡过了维斯瓦河,继而沿着河流扑向华沙。只有波兰北部的兵团阻挡住了德国第3集团军前期的进攻,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就被德军包抄后路,不得不退到纳雷夫河防线进行防御。希特勒检阅即将进攻波兰的德军步兵师。

一周之后,德军机械化部队已经深入波兰境内数百千米,波兰军队陷入了全线大溃退之中,大多数的波军都被德军分割包围,首都华沙也是岌岌可危。1939年9月9日,从边境撤至维斯瓦河支流布祖拉河的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陷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尔齐亚将军果断命令下辖的波军12个师向德军主力侧翼发起了反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祖拉河战役”。波军的这次绝地反击让德国人震惊不已,原以为不堪一击的波兰军队居然还有能力发动反攻,于是德军立即集中了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向波兹南集团军直扑过来。波兹南集团军虽然一度牵制了进攻华沙的德军,但还是未能扭转败局,在坚持了10天之后全军覆没。

1939年9月14日,德军兵临华沙城下,英勇的华沙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抵抗。9月16日,逃出华沙的波兰政府领导越过边界进入罗马尼亚境内避难,波兰各地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此时波兰的近邻——苏联开始坐不住了,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速度让苏联感觉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苏共中央判断德国在占领波兰之后,很快就会对巴尔干地区甚至是苏联发动进攻。为了避免波兰成为德军进攻苏联的前哨阵地,苏联军队必须进入波兰境内,在更远的距离内抵御德军未来可能发动的进攻。9月17日,为了防止德军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利益,苏联以波兰国内局势已威胁到自身安全为由出兵波兰,在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向西快速推进。9月18日,苏军前进至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在那里与同时赶来的大批德军相会,随即便形成了对峙。9月28日,华沙在经历了数十天的狂轰滥炸之后沦陷,华沙电台终于停止播放波兰国歌,一个拥有3500万人口的国家就这样宣告被占。奇怪战争

英法两国在战争爆发后并没有立即对德宣战,而是不断向德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幻想着德国能在最后时刻停止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在德军猛烈的攻势面前,英法两国才不得不于9月3日即战争爆发3天之后对德正式宣战。根据事先与波兰的联盟条约规定,此时的英法两国本应对德国实施打击,但却始终按兵不动,直至华沙陷落。英法两国的战机仅仅只是在前线投放了一些用于和平宣传的小册子,以期唤起德国军队中那些所谓“高尚”的人的良心以结束战争。而德国空军除了进行例行的空中侦察之外,也没有对边境的法国军队实施空袭。与陆地和空中的这场“奇怪的战争”不同,海上的战斗从9月3日就开始了。这天晚上,排水量1.35万吨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被德国潜艇击沉,120人丧命,其中28人是美国公民。这之后,英国与德国在海上围绕交通运输线展开了激烈争夺,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前夕。

法国大溃败

在波兰战争结束之前,希特勒就下达了闪击法国的命令,他明确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击溃法国,并迫使英国投降,从而在欧洲确立德早国的霸权地位。时间总的来说将不利于我们,因为敌方的经济潜力比我们大。因此要向西方进攻,越快越好。”积极备战

德国完全占领波兰之后,早早就与德国宣战的英法两国军队竟然一直按兵不动,即使其总兵力已远超过西线德军的数量。此时的英法政府还认为希特勒不敢再向西进攻了,而是会转向东线去与苏联人较量,这是英法两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这一次英法两国又猜错了,希特勒决心再向西前进占领整个法国,同时逼迫英国投降。德军不断向西线增派部队,英法军队则继续保持观望的态势。面对如此战争奇景,当时一位法国记者是这样描述的:“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

德国人利用这宝贵的战争间歇时间,加紧生产军事装备和弹药,迅速增强了德军的作战实力。进攻西欧的行动代号为“镰刀闪击”,由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泰因提出,将投入的总兵力为136个师、2439辆坦克、3700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按照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设想,首先由空降兵夺取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重要战略要地,同时出动空军争夺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上空的制空权。然后B集团军群开始对比利时、荷兰进行佯攻,以诱使英法两国军队主力进入这些低地国家。此时C集团军群在法国马其诺防线正面进行接触,争取有所突破,以牵制英法两国军队无法北上增援。接下来,担任主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由战线中央实施快速突击,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区,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镰刀闪击”行动极具风险,因为倘若B集团军群战线中央突击不畅的话,就极有可能被侧翼的英法军队包围全歼,这将给德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天生便喜欢险中取胜的希特勒一开始就很欣赏曼施泰因的这个计划,并很快批准了该计划实施。据当时任德军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回忆,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1940年5月,德军装甲集群穿过阿登山地,突然出现在了马其诺防线的侧翼。

此时,德军对面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可谓是旗鼓相当。战前,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此次将沿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的战术,会把主力放在自己的右翼,通过比利时攻击法国,因此将联军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其诺防线上,而战线中央则由于拥有阿登山区天险,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此时,万事俱备的希特勒开始动手了。镰刀闪击

1940年5月10日清晨,大批德国空军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军用机场、铁路公路枢纽等重要目标实施了猛烈的轰炸。随后,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千米的战线上,德国陆军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地面进攻,闪击法国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很快,担任佯攻任务的B集团军群就利用空降兵和装甲部队在比利时和荷兰顺利打开了局面。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英法联军主力果然上钩,立即越过法比边境进行火速增援。与此同时,C集团军群也在马其诺防线与法军打得火热,使得法军无法从南线抽调兵力协防中部战线。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了强攻,其先头部队是由古德里安带领的第19装甲军。仅一天工夫,卢森堡就向德军投降了。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成功穿越阿登山脉110千米长的峡谷,突进至马斯河北岸。5月13日德军通过马斯河,直插法国腹地。直到此时,英法两国才发现德国人玩的是声东击西的把戏。而此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可能会被德军合围歼灭。第二天下午,英、法派出了开战以来最庞大的空中打击机群,前往马斯河对德军进行拦截。双方共投入了500多架作战飞机,在马斯河上空杀得昏天黑地。在这场空战中,以逸待劳的德国空军大获全胜,英军从本土派出的10个战斗机中队共损失了60%的飞机。从此之后,德国空军牢牢掌握了法国上空的制空权。同一天,德军B集团军群开始进攻鹿特丹。很快,荷军最高司令部下令荷军停止抵抗,就地向德军投降。

5月15日清晨,得知德军突破马斯河防线长驱直入的消息之后,惊慌失措的法国政府开始准备向图尔撤退。法国总理保罗·雷诺向5天前才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发出求救电报:“昨晚我们作战失败,请把你们可以派出的全部飞机和军队派来。”第二天,为了稳定法国人的情绪,避免发生全线崩溃,丘吉尔从伦敦直飞巴黎。战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描绘当天的情景,“差不多我一见到法国总理雷诺和联军总司令甘末林,我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我想象的还要糟,因为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是灰头土脸的”。当丘吉尔询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的时候,后者回答道:“没有。”这一天,异常沮丧的雷诺总理将时任法国驻西班牙大使的83岁的贝当元帅召回巴黎,同时从贝鲁特召回了73岁的魏刚将军。这两位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英雄,雷诺希望他们的复出能为即将崩溃的法国带来好运。

与此同时,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在渡过马斯河后没有片刻停留,继续向西全速前进。由于古德里安的突击速度太快,以至于即使在路上遇到大批向西溃退的法军士兵都不愿停下来去俘虏他们,甚至有时候还发现有些慌不择路的法军车辆居然会跟在德军坦克后面飞奔。古德里安闪电般的速度让德军统帅部也是非常不安,曾两度下令其暂停前进,但古德里安居然抗命不遵,甚至还用辞职来抗争。深受希特勒喜爱的古德里安并没有因此受到惩处,反而加快了推进的速度。

5月20日,古德里安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并开始向北推进以占领各大港口,切断英法联军撤向英国的退路。此时A集团军群已经切断了英法军队向南的退路,而且北面的B集团军群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地区,数十万英法联军主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德军的包围圈之中。眼下英法联军能够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刻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这个时候,魏刚将军已经接替甘末林担任法军总司令,但前者刚刚回到巴黎,对前线的战况一无所知,再加上其作战思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之上,法军部署变得更加的混乱。法国投降

1940年5月23日至24日,第19装甲军先后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重要港口布洛涅和加来,距离英法联军控制的最后一个港口——敦刻尔克只有不到20千米了。而在其右翼,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经抵至敦刻尔克附近,数十万英法联军即将成为德军的俘虏。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紧急叫停了德军前进的步伐,改为原地待命。为什么希特勒会做出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解之谜。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希特勒希望在敦刻尔克放走大批英国远征军,以更好地促使英国人投降,而全歼这些英军可能会激起英国国内全力抗击德军的决心;二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担心自己精锐的装甲部队会陷入佛兰德的沼泽地而遭敌军的重创;三是一贯好大喜功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仅仅使用空军就能够消灭敦刻尔克港内拥挤不堪的英法联军。

直到5月26日,德军才接到了继续向敦刻尔克推进的命令,此时英法联军也开始执行向英国本土撤退的“发电机行动”。第二天,比利时国王签署了向德军投降的命令。英法联军的撤退行动一直持续到6月4日,总共撤走了33.8万人,他们成为日后解放欧洲大陆的有生力量。

6月10日法国政府撤至图尔,意大利在这一天也向法国宣战。6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并于次日被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6月18日,已退到波尔多的法国政府面对全线溃败的局面,宣布停止抵抗。4天之后,法国向德国正式投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英雄贝当担任了法国傀儡政府的首脑。经过不到40天的战争,德国就凭借着“闪电战”征服了法国,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一箭之仇。一名英国远征军的士兵从敦刻尔克回来后和女朋友在车站热吻。

第二章 血火时光

不列颠之战

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代号为“海狮计划”的军事指令:“尽管英国在军事上处于绝望的境地,但仍未做出求和的表示,因此我决19定要准备一个在英国登陆的计划,并在必要时加以执行。整个计划的准备工作应在8月中旬完成。”大战前夕

虽然英国远征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兵都从敦刻尔克幸运地返回了祖国,但英国还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兵力共损失68000多人,并丧失了全部的重型装备,包括2450门火炮、6400支反坦克枪、1.1万挺机枪、7.5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还有224艘舰船被击沉,106架飞机被击落。实际上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元气大伤,在1942年4月23日英国国会下议院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丘吉尔也承认当时“一支15万人的经过挑选的入侵部队,就可能在我们当中造成灾难”。

在海峡另外一侧,希特勒的自信心已达到了极点。他判断英国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很快就会投降,于是将关注重心转到了东线,开始谋划进攻苏联。从法国投降直到1940年7月中旬,他没有提出过任何进攻英国的计划。最终,希特勒失望地发现英国根本就没有向德国投降的打算,于是批准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按照该计划的设想,德军会在多佛尔海峡法国一侧使用重炮对英国海防工事实施毁灭性打击,同时出动作战飞机夺取该地区的制空权,从而在英吉利海峡开辟一条狭窄的走廊,再用水雷将这条走廊的两侧围起来,同时由潜艇提供保护。准备妥当之后,德国陆军会坐渡船通过该走廊抵达英国本土。最后,陆军在空军的掩护之下占领英伦三岛。

在“海狮计划”的准备阶段,德国人1个月之内就沿欧洲北海岸集结了13个师的兵力、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轮和1600艘汽艇,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希特勒对入侵英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却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渡海登陆作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是不行的,而且英国人在防守上准备已久,作战物资的补给与储备也是难题。希特勒最初希望能在1940年8月15日开始实施登陆作战,但在多数统帅部将领的反对下将时间改为9月15日,之后又推迟到9月24日。

为保证陆军部队顺利渡过英吉利海峡并在英国本土快速突进,制空权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在敦刻尔克没有捞到多少油水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再次向希特勒打包票称,他手中的空中打击力量可以在4个星期内将英国皇家空军从英伦三岛的上空给抹去并迫使英国投降,而不需要动用陆军。此时戈林的手中已拥有2669架作战飞机,而英军作战飞机的数量则不到800架。虽然双方空军的实力非常悬殊,但英国此时拥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雷达,它与战斗机、高射炮、探照灯、防空气球等构成了一套十分有效的防空体系,再加上英国完善的地面预警机制,都让德国人在后来的进攻中吃尽了苦头。鏖战英伦

从1940年7月10日至8月初,德国空军动用2400余架作战飞机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在第一阶段的攻击中,德国空军的首要攻击目标是多佛尔到普利茅斯之间的英国南部港口以及英吉利海峡中的英国护航舰队,以期清除渡海通道上的障碍,同时诱使英国战机出战并寻机将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为保存实力,尽量派出小批战机与德机巧妙周旋。即便如此,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英国皇家空军共击落德机227架,自己损失96架,有效打击了德国人的嚣张气焰。

8月1日希特勒签发第十七号作战指令,要求德国空军“尽快打垮英国空军”。于是戈林制订了代号为“鹰”的空中作战计划,并将德国空军开始全面出击的日期命名为“鹰日”。戈林希望这样能够在空战中尽快歼灭更多的英国作战飞机,为即将到来的渡海登陆作战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8月2日至9月6日,英国东南部和伦敦周围的军用机场、补给设施、雷达观测站以及飞机工厂等成为德国空军打击的重点。最初戈林将“鹰日”定在8月8日,后来由于天气问题而推迟至13日。此时德国空军一流的Bf-109战斗机由于受作战半径的限制,不能为庞大的轰炸机群提供远距离的护航,于是不得不冒险使用航程较大但作战性能稍逊一筹的Bf-110双发双座战斗机。8月15日,英德双方迎来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这一天,大约100多架德国轰炸机在完成对英国轰炸任务返航途中,遇到了英国皇家空军大批“喷火”式战斗机的拦截。很快,灵活的“喷火”式战斗机就将担任护航任务的40多架机体庞大笨拙不堪的Bf-110战斗机打得七零八落,并击落了大量的德军轰炸机。在这一天的所有战斗之中,德国空军共出动作战飞机2000多架次,英国皇家空军则出动了所有的22个战斗机中队进行拦截,最终英国人大获全胜,共击落76架敌机,其中大部分是重型轰炸机,自己仅仅损失了34架战斗机。从那天开始,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如果没有Bf-109这样的一流战斗机护航,是不敢在白天对英国进行轰炸的。戈林这张照片拍摄于戈林在纽伦堡接受审判期间。

8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首次对德国首都柏林实施了空袭,这让希特勒大为恼火,命令戈林立即对伦敦实施报复性空袭。希特勒相信这样做不仅能让这个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陷入混乱和瘫痪之中,而且可以使英国政府和人民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屈服于德国的意志。于是从9月7日开始,德国空军的攻击重点改为伦敦。这一天傍晚,德国空军共投入了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首次对伦敦实施了大规模空袭,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与破坏。在接下来的57天时间里,伦敦平均每天晚上都会遭到德国人200多架轰炸机的狂轰滥炸,许多无辜市民被炸死炸伤,城市建筑大多都被炸弹夷平。虽然伦敦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但这段时间却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宝贵的喘息之机,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英国人倾斜。战争转折点

1940年9月15日可以说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这天中午,当德国空军200多架轰炸机在600多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再次向伦敦扑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却是已经准备充分的英国战斗机。这一战德军共损失183架作战飞机,英国的损失则不到40架。当天,英国皇家空军庞大的轰炸机群袭击了从布洛涅到安特卫普的各个港口,对在那里停泊的德军登陆船舶实施了毁灭性打击。两天之后,希特勒决定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直到10月12日才正式宣布将入侵时间推迟到第二年的春天。Bf-109战斗机是“二战”中德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它采用了圆翼尖的设计,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在德军早期的一系列闪电战中出尽了风头。

从10月开始,眼见夺取制空权和渡海登陆已经没有了希望,德国空军开始完全转向对伦敦和其他英国大城市实施夜间轰炸。尽管11月14日对考文垂和12月29日对伦敦的空袭都造成了英国重大的人员伤亡,但此时德国空军的进攻已经是强弩之末,英国人马上就要展开反击了。到了1941年7月,希特勒再次将“海狮计划”的时间推迟到1942年春,因为“到那时对苏联的战争就将结束了”。1942年2月13日,深陷东线战场泥潭的希特勒终于同意完全搁置“海狮计划”。从那以后,英国皇家空军先后对科隆、埃森、不来梅、柏林等德国大城市实施了战略轰炸,不列颠的上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难怪丘吉尔在英国议会下院的一次演讲中深情地说道:“在人类战争的领域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做过这么大的贡献。”不列颠之战之后,盟军开始筹划反攻欧洲大陆的计划。

百团大战

日战争进入相持期之后,日军开始将更多的精力由正面战场转向后方,向八路军根据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进攻。1940年8月,八路军抗发动了“百团大战”,对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沉重打击了日军推行的“囚笼”政策。“囚笼”政策

1938年10月27日武汉会战结束,日军伤亡惨重,耗其短期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彻底失败了。为缓和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本转而采取了“军事打击为辅,政治打击为主”的策略,将主要兵力转移至占领区,以确保其“后方”的安全稳定。从1937年7月至1940年7月,仅在华北战场,日军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09次,总计调动兵力达50万人。

在这段战略相持期,八路军开始发挥擅长游击战的特点,主动在日军“后方”出击,对其交通线实施破坏,极大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在八路军卓有成效的交通战面前,日军开始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从1940年开始,日军在整个华北修筑了5000余千米的铁路、3万余千米的公路和3000余个据点,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封锁线。对于日军的这种新战法,刘伯承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囚笼”,即将八路军逐步困死在牢笼里面。

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八路军开始酝酿一次大规模的敌后破袭战役。1940年4月,八路军总部发出了“对交通线进行总破袭”的命令,决定在同年8月对正太线铁路等重要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的攻击,以期打破日军的“囚笼”。此次战役八路军参战部队总兵力超过了100个团,因此也被称作“百团大战”。当时华北有7条铁路干线,在这些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中,正太线处于中心位置,它是连接晋冀两省的战略交通要道,又是隔断晋察冀根据地与晋冀豫根据地的屏障。日军非常重视这条200千米长的铁路线,在沿线部署了重兵防卫。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主力破袭正太线阳泉至石家庄段,129师破袭正太线阳泉至榆次段,120师破袭忻县以北之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展出的侵华日军使用的三八式马枪、歪把子机枪等武器。正太破袭战

1940年8月20日晚上20时整,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一声令下,先期埋伏至正太线铁路两侧的八路军官兵如猛虎下山扑向了沿线的车站和据点,一时间正太线全线火光冲天,为了防止日军在短时期内修复破损的铁路线,八路军总部向广大指战员发出了“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三不留”口号。有的作战区域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不留一个隧道,不留一支电线杆”而变成“五不留”。为了给太行山下八路军黄烟洞兵工厂提供制造枪炮的钢材,八路军总部对在战斗中搬运钢轨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同时还规定了破坏铁路的方法,“拆下后一部搬走,一部用枕木架起烧弯并乘势用大锤打扁”。在此之前的交通破袭战中,八路军只是将铁轨扒开就离开了,但随后赶到的日本修路队只需要很短的一段时间就可将这些被搬离的铁轨复原。于是,八路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就将枕木架起来,然后把铁轨放在上面烧,等枕木烧完之后铁轨也变得弯弯曲曲,日本人要想修复的话难度就会变得很大。

八路军的这次进攻给正太线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沉重打击了沿线的日本守军。但好景不长,从初期打击中缓过劲来的日军开始反击了。由于正太线东段石家庄至微水间的交通未能被八路军彻底切断,日军从8月22日开始就陆续向微水至井陉间各据点派出了增援部队,使得八路军在正太线上的活动范围越缩越小。此时原有的作战计划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彭德怀开始考虑百团大战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即将主攻目标由铁路线转移到铁路线两侧的日军据点,在最大程度上对敌有生力量进行杀伤。

至9月10日,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战斗结束了。经过20多天的激战,八路军在正太线铁路全线上多点出击,摧毁了沿线大部分据点、桥梁、车站等,造成正太线绝大多数路段中断。同时,八路军还切断了同蒲铁路北段、平汉铁路、德石铁路、北宁铁路以及其他主要公路,并对井陉煤矿进行了破坏,达成了预期战斗目的。之后,八路军部队转入了短暂的休整期,为下一阶段的进攻做准备。扬眉吐气

1940年9月23日深夜23时,129师对榆辽公路西端的榆社发起了进攻。榆辽公路西起榆社,东至辽县,直插入八路军太行军区的腹地。日军企图将这条公路由榆社向西延伸,经武乡与白晋铁路连接,从而将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一分为二,分而歼之。榆辽公路属于日军第4独立混成旅团的辖区,沿线共建有7个据点,榆社据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由于此时日军在华兵力严重不足,所以在华北的据点一般也就安排一二十人,稍大的有五六十人。虽然榆社守军不到300人,却是华北为数不多的大据点,而且还修筑有完备的防御工事体系,攻坚难度较大。经过3天的激战,129师终于将榆社城拿下,全歼200多名日军和几十名伪军,并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弹药。与此同时,120师也对同蒲路宁武南北段的日军据点发动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129师进攻榆社的同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派出了第1军分区第1团扼守辽县以西的狼牙山地区,以切断辽县日军的西援线路。辽县日军果然派出了300余人增援榆社。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之后,第1团奉命撤退。为了分散日军的注意、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马宝玉等5名战士奉命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凭借险峻的山势,这5名战士与蜂拥而至的日军整整周旋了一天,毙伤敌军90余人。弹药打光了,他们就用石块、木头等砸向敌军。石块、木头用光之后,他们就先把枪支砸毁,然后携手从狼牙山山顶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在半山腰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这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在八路军的频频打击之下,恼羞成怒的华北日军从各地调集重兵对太行、太岳、晋察冀和晋西北等八路军根据地实施了报复性扫荡。刚刚上任不到3个月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一方面继续加强“囚笼”攻势,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国民党军队对苏区五次反“围剿”的经验和在其统治区内实行的保甲政策,开始对八路军根据地实行“步步为营、层层紧逼”的战术。八路军根据地面积因此而骤减,人口也下降至1300万,形势已万分危急。10月6日至12月5日的这段时间,是百团大战进行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在关家垴一战中,129师全歼执行扫荡任务的日军冈崎大队、崛田大队,向世人证明了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会打游击战,还能在有利条件下实施攻坚战。1940年9月,百团大战新闻照片在街头流动展览,许多八路军战士拿着笔与本认真记起了笔记。

百团大战前后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与日军共发生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缴获各种炮53门、枪5800余支,破坏铁路470千米、公路1500千米,破坏桥梁和隧道260多处,拔除日伪据点2993个,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吞并巴尔干

1940年11月11日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对于墨索里尼入侵希腊的行动很失望,“这肯定是意大利人的一次令人遗憾的失策。元首从未委在托意大利领袖去采取这种单独行动。看来意大利在发动进攻时只使用了3个师的兵力,这是根本不够的。”入侵希腊

1940年8月,当德国和英法两国大打出手的时候,不甘当配角的墨索里尼开始筹划闪击希腊的计划,妄图一举确立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的霸主地位。经过近3个月的秘密准备,10月28日,墨索里尼借口希腊政府暗中支持英国,下令意大利军队从其之前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动全面进攻。由于立功心切,在进攻之前墨索里尼并没有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告知希特勒,只是在10月19日时简单通知希特勒意大利即将对希腊发动攻击而已。

担任初期进攻任务的意大利军队总兵力为8.7万人、163辆坦克和380架作战飞机,自大的墨索里尼并没有将希腊军队放在眼里,他认为强大的意大利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希腊收拾得服服帖帖。但事与愿违,希腊军队的战斗力超出了墨索里尼最初的设想,意大利军队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其实早在8月21日,面对意大利军事威胁的希腊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战争动员,并获得了英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因此希腊军队可以非常从容地应对意大利军队的进攻。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国就紧急向希腊克里特岛派出了大批军队帮助希腊军队进行防御,以确保这个地中海上的战略要地不会落入意大利的手中。

11月初,意大利军队的进攻势头被有效地遏制住了,希腊开始酝酿反击行动。11月11日,从英国海军“光辉”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21架舰载机对意大利最主要的海军基地塔兰托港实施了奇袭,击沉或重创了意大利海军仅有的4艘战列舰中的3艘、巡洋舰2艘,英国人仅损失2架舰载机。奇袭塔兰托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航空母舰舰载机突袭敌军海军基地成功的战例,从此航母舰载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海上攻击武器之一。意大利海上作战力量自塔兰托之战后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对地中海海域的控制,而在北非作战的意大利军队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

11月14日,希腊军队开始全线反击,并很快将意大利军队赶出希腊领土,并一直追入阿尔巴尼亚境内。此后的几个月里,意大利的27个师竟然被希腊的16个师围困在阿尔巴尼亚动弹不得。意大利的溃败让正在考虑加入轴心国的西班牙不得不宣布继续保持中立,这使德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的希望落空了。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的行动也引起苏联对轴心国的警觉,德国不得不将入侵苏联的计划提前。到了1941年的3月初,墨索里尼亲自指挥军队抵御希腊军队的进攻,但结果依然是兵败如山倒。虽然墨索里尼的这次愚蠢行动破坏了希特勒的整体战略布局,但面对盟友的不利局面,希特勒最终还是决定出手干预以收拾意大利的残局。收拾残局

早在闪击法国的行动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德国就开始筹划控制巴尔干地区的行动,以便为即将到来的入侵苏联的行动提供侧翼保护,同时建立一个打击英国地中海交通线以及近东、北非的战略要地。此外,巴尔干地区所蕴含的丰富油气、矿产等战略资源也是德国希望得到的。1940年11月,在德国施加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先后宣布加入轴心国的行列。12月13日,希特勒正式签发第二十号作战指令,要求在第二年的春季通过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境内向希腊发动进攻,以消除英国军队在巴尔干地区对德国的威胁。第二年3月1日,保加利亚也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军队随即进入其境内为随后的进攻做准备。3月26日,在获悉南斯拉夫即将加入轴心国的消息之后,南斯拉夫空军司令博拉·米尔科维奇将军发动了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成功推翻了亲纳粹的政府。消息传来,希特勒极为震怒,随即签发了第二十五号作战指令,将南斯拉夫纳入攻击目标,从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几个方向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对于纳粹德国的命运来说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决定,因为对南斯拉夫的进攻导致德国失去了随后侵苏战争中关键性的一个月时间。1941年,德国空军的战机飞过雅典上空。

1941年4月6日的清晨,大批德国轰炸机出现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上空,希特勒命名为“惩罚”的作战计划开始了。轰炸持续了整整三天,共有1.7万名无辜市民被炸死,整个城市到处都是硝烟与瓦砾。伴随着空中轰炸,轴心国部队约80个师的兵力同时向南斯拉夫南部和希腊的色雷斯、马其顿地区发动了地面进攻。南斯拉夫军队大约有50个师的兵力,但由于分散在全国未能及时进行集结,因而面对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国军队时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一周之后,德国和匈牙利军队就攻进了残破不堪的贝尔格莱德。在德国装甲洪流的进攻之下,南斯拉夫军队只知道一味地向后撤退,几乎没有利用当地多山的地形发动游击战。4月17日,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二世与政府要员在科托尔港乘坐英国皇家空军派出的一架水上飞机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往伦敦避难。当天,已经完全陷入混乱的南斯拉夫残余部队在萨拉热窝投降,令德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支投降的南军竟然还有28个师约30万人。经过短短11天的进攻,南斯拉夫就被轴心国的部队击败,其领土被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所瓜分。希腊沦陷

希腊军队在最开始还顶住了德国人的进攻,他们在萨洛尼卡方向有效阻滞了敌人的攻势。但是南斯拉夫军队的迅速溃败,让德军可以腾出更多的力量来对付希腊。此时,英国已经紧急从利比亚向希腊派出了6个师约6.4万人的远征军,共同协助希腊军队防御德国人的进攻。1941年4月9日,萨洛尼卡在德军强大的攻势下最终失守,希腊军队5个多月以来首次向后撤退。4月10日,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地区南下的德军穿越莫纳斯提尔隘口向薄弱的希腊防线中部突进,包抄希腊、英国联军的侧后。此时,位于色雷斯、东马其顿和伊庇鲁斯的希军面临被包围全歼的危险,于是被迫向南退却。由于此前与意军的鏖战消耗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希腊军队在德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4月18日,希腊首相科里西斯眼见战局不利不得不自杀身亡,随后由希腊国王乔治二世摄政,他立即命令希腊军队向南部港口撤退。但此时大量希军部队已陷入了德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4月23日,陷入重重包围的希腊第一集团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向德军投降。同一天,英国远征军撤至伯罗奔尼撒半岛,从那里开始登船向克里特岛和埃及撤退,英国人又要开始一次与敦刻尔克大撤退极其相似的大逃亡了。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德国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只能在晚间进行。4月26日,德国空降部队发动突然袭击夺取了横跨科林斯运河的桥梁,后续跟进的德国地面部队从这里涌入伯罗奔尼撒半岛,英国远征军在撤退的同时还要抵抗小股德军先头部队的骚扰。这天晚上,英国海军“斯拉马特”号运输舰由于登船人数超限而导致停泊时间过长。好不容易才在第二天破晓的时候开始起航,但此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该舰随即被击沉。舰上700多人大部分都被随后赶到的两艘驱逐舰救起,但几个小时后这两艘驱逐舰也被击沉,最终的生还者不到50人。这次撤退总共持续了5天,成功撤出了5.3万多名英国远征军士兵,这批部队同样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精锐力量。

4月27日,德军坦克驶入雅典,著名的卫城被悬挂上了纳粹党旗。4月30日,德军推进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至此德国占领了除克里特岛之外的全部希腊领土,巴尔干地区完全被德国控制。

克里特岛大空降

国丧失了他们最优秀的战士,因此他们威力强大的空降和跳伞部队不能在中东即将发生的事件中起任何作用。戈林在克里特岛赢得的德只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因为他投入该岛的武装力量本可以轻易地为他夺取塞浦路斯、伊拉克、叙利亚,甚至波斯。——丘吉尔水星行动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汇处,面积约8200平方千米。该岛东西狭长,地形崎岖不平,遍布连绵起伏的山地,只有在北部的干尼亚附近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克里特岛西北距离希腊本土仅100千米,南面距离北非重镇图卜鲁格约360千米,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1940年10月意大利入侵希腊之后,英国就向克里特岛派出了小规模地面部队与作战飞机,协助该岛的希军进行防御。英军进驻克里特岛后,立即对岛上原有的三个机场进行了维修与扩建。伊拉克利翁机场条件最好,能起降各型飞机,干尼亚以西16千米处的马拉马机场只能起降战斗机,雷西姆农机场最简陋,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才能够投入使用。

德军占领希腊本土之后,希特勒最初并没有攻占克里特岛的想法,他此时将注意力都投向了东线,在那里德国即将对苏联发动突袭。德国空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开始向希特勒建议采用空降的方式占领克里特岛,以保证德国的战争能源中心——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免遭以克里特岛为基地的英国作战飞机的袭击。这些空军将领中,态度最坚决的要数第11航空军军长库特·施图登特中将。他于1914年加入德国空军服役,随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上台后,施图登特开始着手组建德国空降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施图登特率领德国唯一的一支空降部队——第7空降师投入了战斗,在荷兰、比利时创造了辉煌的战绩。这之后,眼看着德国装甲部队在欧洲大陆上纵横驰骋,无仗可打的施图登特很是眼馋。当德军开始准备进攻希腊之后,施图登特觉得大展身手的机会到来了,开始精心筹划在克里特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以证明空降部队并不是装甲部队的陪衬,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崭新兵种。克里特岛海滩克里特岛是希腊最大的岛屿,爱琴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二战”的硝烟早已从这里散去,克里特岛已经成为了一处度假休闲的天堂。

1941年4月15日,施图登特将自己的计划上报给戈林,戈林正希望通过一场胜利来挽回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遭受严重打击的声誉,于是立即同意了该计划。6天后,施图登特与戈林一起前往希特勒官邸,向其当面陈述空降克里特岛的作战计划。听完施图登特的陈述之后,希特勒对这一创新性的作战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月2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二十八号作战训令,指定以第11航空军为主,最迟在5月中旬之前实施空降克里特岛行动,作战代号为“水星行动”。

作为德国空军最精锐的突击力量,第11航空军下辖第7空降师、第22机降师和滑翔突击团,装备有约500架Ju-52运输机和80架滑翔机,总兵力约3万人。由于此时第22机降师滞留在罗马尼亚无法按时赶到集结地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无奈之下临时决定将缺乏机降作战系统训练的第5山地步兵师划归给第11航空军。德军具体作战部署是:岛上作战由第7空降师师长萨斯曼中将统一指挥,他将亲率第7空降师伞兵第3团和第2团(欠第2营)在雷西姆农和干尼亚空降,占领当地机场、苏达湾;第7空降师伞兵第1团和伞兵第2团2营在伊拉克利翁空降夺取机场;滑翔突击团在马拉马空降夺取机场和港口;第5山地步兵师为战役预备队,机降或海运上岛增援。

此时克里特岛上约有希军1.4万人、英军3万人,在总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岛上地形复杂,仅在北部地区建有一条公路,并不利于守岛部队的抗登陆防御作战。虽然英国情报机关在德军行动之前收集了大量德军即将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情报,但克里特岛守军指挥官却认为德军主力会从海上登陆,空降部队只不过是为了夺取机场和港口而已,因此将防御重点放在了苏达湾和马拉马机场上,而没有对各个机场的设施进行破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机场为德军最终占领克里特岛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出师不利

1941年5月20日凌晨4时30分,搭载德军空降部队的运输机群开始起飞,“水星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但萨斯曼和师部乘坐的滑翔机从希腊基地起飞20分钟后,就将一架战斗机与运输机连接在一起的拖索撞断,滑翔机随即失控栽向了地面,萨斯曼和师部成员全部丧生,直接导致德国空降部队的行动陷入了巨大混乱之中。清晨5时许,德国空军轰炸机群飞临克里特岛上空,对马拉马、伊拉克利翁机场和干尼亚市区实施了猛烈的空中轰炸。两个小时后,滑翔突击团首先飞临马拉马机场,采用滑翔机和伞降的方式实施登陆。80架滑翔机中的大部分顺利在塔威拉尼蒂斯河河谷着陆,之后德军伞兵主力从西面向机场发起了攻击,余下的伞兵则开始了夺取塔威拉尼蒂斯河大桥的战斗。该桥是岛上唯一一条公路上的唯一一座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经过约30分钟的激战,德军攻占了大桥。伞降的滑翔突击团士兵在下降过程中就遭到了地面火力的巨大杀伤,少量成功降落的伞兵也由于被地面守军分割包围而处境危急。早先对马拉马机场实施攻击的德军也出师不利,在夺取机场附近制高点的战斗中损失惨重,战局处于僵持状态。

与此同时,伞兵第3团到达干尼亚附近的加拉图斯地区上空。由于地面被守军释放的烟幕弹和飞扬的尘土所覆盖,加上猛烈的防空火力,使得Ju-52运输机飞行员无法准确定位空降地点,导致伞兵着陆面积非常分散,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以形成战斗力,不得不就地组织工事抵御守军的攻击,人员伤亡惨重。此时,德军指挥部由于与岛上作战部队失去了通信联络,并不知道第一攻击波遭到了巨大损失,于是开始准备第二攻击波,向雷西姆农和伊拉克利翁实施空降攻击。

下午16时,伞兵第2团第1、第3营在雷西姆农实施空降。由于空降区域聚集了160多架运输机,现场异常混乱,伞兵多在仓促情况下跳出机舱,因而很难在预定地面集结。到了黄昏时分,第2团已伤亡400多人,但仍没能夺取雷西姆农机场。伞兵第2团由于运输飞机延误,迟至17时才赶到伊拉克利翁实施机降,同样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之后还是无法顺利夺取机场。扭转战局

1941年5月21日凌晨,滑翔突击团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终于夺取了马拉马机场,这成为克里特岛战役的转折点,德军利用该机场持续向岛上运送增援部队,第5山地步兵师的到来彻底扭转了德军在战役初期非常不利的战局。5月22日夜间,德军还试图使用摩托艇载运登陆步兵从海上实施增援,但在途中遭到英国军舰的拦截,绝大部分被击沉。5月23日白天,德国空军对克里特岛附近海域的英国舰队实施了重点打击,击沉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击伤2艘巡洋舰和2艘战列舰。面对如此重大的损失,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不得不下令舰队撤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克里特岛上的英国军队失去了海上支援,处境更加艰难。空降后的德国伞兵不仅要注意脚下的着陆点,还得留神横飞的子弹。这场战斗成为了“二战”中第一次师级单位的空降作战。虽然德军获得了胜利,但因为伞兵损失惨重,克里特岛也被德国人称为了“伞兵的坟墓”。

获得克里特岛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德军开始向岛上大规模输送人员装备和补给物资,地面攻击力度也开始加大。至5月24日傍晚时分,德军已经完全占领克里特岛西部地区,并向东快速推进。5月25日德军再次在克里特岛东部空投伞兵增援部队,4天之内就先后攻下了干尼亚、苏达湾、雷西姆农机场和伊拉克利翁机场。面对克里特岛守军即将全线崩溃的现实,英国从亚历山大港派出了以“无畏”号航空母舰为首的舰队前往克里特岛进行支援。掌握了制空权的德军并没有给这支舰队任何机会,“无畏”号航空母舰和1艘战列舰、1艘驱逐舰被炸成了重伤,不得不中途撤回。眼见无力回天,英军从5月28日晚开始乘船撤向埃及,至5月31日共撤出1.7万人,再次上演“敦刻尔克式的奇迹”。在此期间,为了掩护守军撤退,英国海军付出了巨大代价,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沉、5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6月1日,希腊军队残部约6000人来不及撤走,全部被德军俘虏。6月2日,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特岛。

在克里特岛登陆战役中,德军共阵亡约4000人,伤1万人,损失飞机220架。第7空降师的伤亡人数超过了全师总人数的3/4,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再进行大规模的空降作战。由于德国空降部队在这一场战斗中伤亡惨重,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作是“德国伞兵的坟墓”。从那之后,希特勒禁止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大西洋潜艇战

争爆发前,德国海军拥有56艘作战潜艇,但其中有10艘还未完成最后的战备检验,24艘为250吨级的小型潜艇,剩下来仅有22艘适合战在大西洋海域作战。当时德国的造船厂都在开足马力建造大型水面舰艇,建造潜艇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副业”而已。初战告捷

德国入侵波兰后的第三天晚上,德国海军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200海里的海域使用鱼雷将英国“雅典娜”号客轮击沉。此时英国虽然已经向德国宣战,但依然幻想德国能够立即停止在波兰的军事行动,所以并没有对德国采取任何形式的进攻。面对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的突然袭击,英国可以说是既没有预想到,也没有准备好。“雅典娜”号被击沉之后,在希特勒的亲自授意下德国矢口否认与此事有关,并删除了U-30号潜艇航海日志上与“雅典娜”号客轮有关的所有信息,甚至还反咬一口宣称该事件是由丘吉尔精心策划的“苦肉计”。一贯强硬的希特勒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会遮遮掩掩呢?主要是因为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比起来,此时德国海军的实力还是太弱,希特勒说起话来自然底气不足。20世纪40年代,英国水兵正在甲板上密切注视海面。

此时担任德国潜艇部队司令的是卡尔·邓尼茨少将,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了潜艇在反海上贸易战中的作用。潜艇很适合执行这种任务,它能闯入敌人的海上交通海区,而无须事先取得这个海区的制海权。二等海军中,由于海军兵力有限,没有别的手段去突击更强大的海军国的交通线,所以应当使用潜艇”。邓尼茨生于1891年,19岁那年加入德国海军,随后在巡洋舰上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被调至德军潜艇部队,曾经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域作战。战后邓尼茨继续在海军服役。希特勒掌权之后,邓尼茨被委派重建德国潜艇部队,随后担任德国潜艇部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邓尼茨是“无限制潜艇战”的积极鼓吹者,主张德国海军应重点发展潜艇部队,以抗衡英国海军庞大的水面舰队。在德军潜艇的战前演练中,邓尼茨一改潜艇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单独作战的传统,倡导多艇结群合同作战的战术,这就是日后给盟军海上交通线带来巨大麻烦的“狼群战术”的雏形。德国U-29号潜艇王牌艇长奥托·舒哈特中尉。

大西洋海战爆发之后,虽然手头上的兵力有限,但邓尼茨还是为希特勒带来了不少惊喜。1939年9月14日,德军U-39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150海里处成功逼近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德军发射的鱼雷在英军船舷旁爆炸,后者幸运地躲过了一劫。3天后,U-29号潜艇在爱尔兰附近海域将缺乏保护的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击沉。10月14日,U-47号潜艇潜入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的英国海军基地斯卡帕湾,将“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至1939年年底,英国共损失船只221艘,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114艘(约42万吨位),占到了总损失数量的一半以上。邓尼茨的“无限制潜艇战”在让英国感到前所未有恐慌的同时,也让希特勒看到了潜艇作战的巨大潜力,于是采纳了邓尼茨大力发展潜艇部队的建议,开始全面实施大批量建造作战潜艇的计划。这时候,邓尼茨开始考虑全面实施战前就已制订的“狼群战术”。德国机械化部队横扫欧洲大陆之后,邓尼茨先后在挪威和法国沿海地区建立了潜艇基地,这比从本国基地绕道英国北部进入大西洋的航程缩短了约450海里,极大提高了德国潜艇部队的作战能力。可怕的狼群

1940年7月,德国开始在北海和大西洋中部海域实施“狼群战术”,保持每天平均有10~15艘潜艇在这些海域活动。这些潜艇平时在英国运输船队可能往来的海上交通线上待命,一旦发现单独航行的运输船,只要有可能就立即进行攻击。如果发现运输船队有武装护航舰船进行掩护,则马上通过无线电直接向在洛里昂的德军潜艇司令部报告护航运输船队的位置、规模、航向和航速等重要信息,并与之保持接触。德军潜艇司令部接到情报之后,立即调集附近海域的其他作战潜艇驶往该海域增援。当在护航运输船队的周围聚集到足够数量的潜艇之后,德国人就会马上开始攻击。这些潜艇集中发射鱼雷之后,就迅速下潜以躲避护航舰船深水炸弹的攻击。当护航舰船的攻击结束之后,德国潜艇群还会继续跟踪运输船队并伺机进行再次攻击,直至该船队到达港口为止。

10月17日,一艘德国潜艇在罗卡尔以北海域发现了由锡德尼驶向北海的编号为SC-7的英国慢速护航运输船队,随即召唤了另外5艘潜艇前来。恰好此时编号为HX-79的英国快速护航运输船队也驶入了该海域,德国潜艇群立即对这两个船队进行了攻击。战斗结束之后,英国运输船队被击沉30余艘,德国潜艇则全身而退。这场海战是德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海战期间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1941年2月,邓尼茨对原有的潜艇群攻击战术进行了改进,改由6~8艘潜艇事先埋伏在英国护航运输船队可能通过的航线上,各艇之间相隔30海里实施战斗巡逻。从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间,德国潜艇击沉盟军运输船380余艘,“狼群战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面对日益严重的德军潜艇威胁,英国自1941年4月开始在冰岛建立护航舰艇基地,以便能充分获得驻冰岛的英国海岸空军的保护。同时还在英国海军舰艇上装备无线电侧向仪和雷达,以测定德国潜艇的方位,从而及时发现和规避潜艇的攻击。针对英国人的应对措施,邓尼茨决定从5月8日开始放弃之前制订的事先集结的作战方式,转而将潜艇部队“化整为零”,将其分布到更大范围的海域内,这样既利于自我保护,也有利于潜艇的作战机动性。5月份是德国潜艇“狼群战术”实施的顶峰时期,这个月英国总计被击沉了32万吨位的运输船,因而被英国官方称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1941年6月,为了配合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地面行动,德国海军开始抽调部分潜艇前往波罗的海拦截驶往苏联北方的运输船队。尽管此时在大西洋海域的德国潜艇数量有所减少,但其所获得的战绩依然令人吃惊。U-107号潜艇在当年4月到6月间共击沉14艘运输船,创造了整个战争期间潜艇作战的最高纪录。1942年4月,德国海军拥有288艘潜艇,其中在大西洋战场就集中了81艘,此时对于邓尼茨来说可谓兵强马壮。走向末路

1942年11月,希特勒将大量潜艇从大西洋海域调出,派往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以防止盟军在北非登陆。在此期间,德军潜艇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果,但自身却遭受了重大损失,也未能阻止英军在北非的行动。希特勒的这一决定让德国潜艇部队失去了在大西洋创造更大战果的机会,之后随着美国海军的参战,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日子开始变得不那么好过了。1939年10月14日,德国海军上尉根舍·普里恩指挥着他的U47号潜艇在夜色的掩护下潜入了斯卡帕湾军港,用3枚鱼雷击沉了排水量3.3万吨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至少有800名英国水兵在这次袭击中死亡。照片中的U47号潜艇正在太平洋中游弋。

1943年4月底,邓尼茨集结了51艘潜艇,对盟军ONS-5号护航运输船队进行了连续7天的攻击。最终的作战结果出乎邓尼茨的意料,德军潜艇虽然击沉了13艘运输船,但自己却前所未有地损失了6艘潜艇,同时还有4艘受伤中途退出了战斗。德国海军参谋总部将失败原因总结为:“敌人安装在飞机和水面舰只上的雷达不仅极大地妨碍了单个潜艇的作战,而且使敌人有机会发现潜艇的待机位置而设法加以规避。敌人的空军现在几乎已能对整个北大西洋海域的运输队提供空中掩护。这种形式的护航作战,当以大量飞机在运输队周围广大地区实施时,总是导致潜艇绝望地落在运输队的后面,再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果,尤其是在敌海空护航巧妙合作时更是如此。”当年5月份,德国潜艇损失惨重,总共有31艘潜艇被击沉。5月23日,邓尼茨决定暂时将潜艇部队从北大西洋海域撤回。自此,德国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开始逐步走向没落。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让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继续对海上交通线进行打击的愿望破灭了。从那时起,德国潜艇对于盟军海上运输船队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小,所取得的战果微乎其微。1945年5月9日,继任德国总理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邓尼茨宣布德国投降,曾经创造了辉煌战绩的德国潜艇部队走向了自己的末路。

沙漠之狐

42年1月,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评价在北非战场上给英军带来巨大损失的隆美尔:“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勇敢善战19的对手,而且如果我可以撇开战争造成的破坏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崭露头角

隆美尔于1891年11月出生在德国南部城市海登海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的隆美尔体质柔弱,书生气十足,爱好数学和机械,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最初他对军事不是太感兴趣,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中学毕业后报名参加了德国陆军,并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入伍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已显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1938年隆美尔因其所著的《步兵进攻》一书而获得希特勒的重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不久后在德军闪击法国的实战行动中,隆美尔同样又展现出了过人的一面。

1940年初,颇得希特勒赏识的隆美尔调任德国陆军第4军团第7装甲师的师长,开始进入他的军事黄金生涯。5月10日,希特勒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法国的战争,隆美尔率领第7装甲师一马当先,轻松突进至法国境内。5月12日下午隆美尔到达马斯河,此时河上的两处桥梁已被撤退的法军炸毁,德军前进的步伐受阻。5月13日清晨,隆美尔冒着法军猛烈的炮火来到马斯河岸边进行实地勘察,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勘察完毕之后,隆美尔当即下令使用重炮打击河对岸所有被怀疑是敌军潜伏的目标。火力准备完成之后,隆美尔和德国步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